有关教学设计的理论

2024-07-05

有关教学设计的理论(通用8篇)

1.有关教学设计的理论 篇一

第一章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概述

1、什么是科学: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是社会实践经验的总结,并在社会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1)科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反映事实和规律的知识体系。(2)科学是探索世界、获取知识的过程。(3)科学是一种看待世界的方法和态度。

2、什么是技术:法国科学家狄德罗指出:技术是为达到某一目的共同协作组成的各种工具和规则体系。生产力包括劳动者、生产工具和劳动对像三个基本要素。(1)技术不仅是进行生产劳动的手段,而且是科学的手段、文化娱乐的手段,技术已渗透到了现代人类活动中的各个方面。(2)科学走到了技术的前面,成为现代技术的先导;现代技术已经不是经验的产物,而是这物化的结果。

3、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科学是人类的一种社会活动,其目的是认识自然的、社会的及思维的规律,成果是科学知识。技术也是一种社会活动,其目的是高计和制造用于生产、运输和通讯、战争、科学研究、教育、管理、医学、文化和生活等方面的工具和手段。科学与技术是辩证统一的整体,科学中有技术,如物理学有实验技术;技术中也有科学,如杠杆、滑车等有力学。技

术产生科学,如射电望远镜的发明与使用,产生了射电天文学;科学也产生技术。科学和技术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辅相成的关系。人们改造自然的活动必须建立在认识自然规律的基础之上,而认识自然则是改造自然。对于科学来说,技术是科学的延伸;对于技术来说,科学是技术的升华。科学与技术通过复杂的交互作用而相互增强。

4、科学技术的功能有哪些:(1)科学技术的认识功能(2)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

5、什么是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学前儿童教育是指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身的活动,对周围的自然界(包括人造自然)进行感知、观察、操作、发现,以及提出问题、寻找答案的探索过程。

6、其特点有哪些:第一幼儿的生活经验为他们学习科学提供了有利基础。第二,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所涉及的内容,都是客观存在的,很多都可以直接观察到。第三,周围环境中的各种自然现象都按一定的规律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幼儿难以直接观察和发现这些变化和发展。

7、请结合实例说明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价值:向学前儿童进行科学教育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是学前儿童发展的需要,也是学前教育必不可少的部分。无论从

社会的需要来看,响。周围环境美的还是从学前儿童的姿态,可以为培养个体发展来看,都幼儿的积极情感提是至关重要的。

一、供有利的因素。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围环境是促进幼儿与社会发展。随着健康成长的源泉。科学技术的迅猛发

(二)从幼儿年龄展,人类社会进入阶段的特点来分了现代科技时代;析,通过科学教育,现代国际间的竞能满足这种好奇争,关键是科学技心,使幼儿对学习术的竞争;劳动是科学产生积极的态在社会生产力中起度,还能对幼儿成主导作用的最积长后正确对待周围极、最活跃的因素。事物、对待生活产劳动能力不仅决于生良好的影响。幼体力的大小,更取儿从出生起就不断决于智力的高低;与周围环境接触。科学知识更新的周科学教育可以为幼期不断缩短,而育儿创设丰富的环人的周期却不断延境,扩大、丰富幼长。现在的幼儿是儿的科学知识,并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使其知识趋于系统人才资源。终身教化、条理化,逐步育的研究表明,生发现事物之间的规命的最初几年对于律和关系。科学教往后教育过程的成育能以客观事物为功是非常重要的,媒介,促进幼儿智它是智力发展最为力、语言的发展。迅速的时期,或者科学教育可以促进可以说是一个决定幼儿个性的良好发性的时期。

二、学展。

(三)从幼儿园前儿童科学教育与的各项活动来分个体发展。学前儿析,学前儿童科学童科学教育把幼儿教育,可为幼儿园探究自身和周围世各项活动,特别是界的自发需要纳入教育活动提供具体有目的、有计划的而丰富的内容,即教育程序中,评测科学活动是进行其保证了幼儿认知、他各项活动的基情感、态度、有关础。

技能的协调发展,8、人类早期科学教它是全面发展教育育的特点是什么:中不可缺少的一个一是自然科学教育部分。(一)从周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围环境的特点来分合,成人在劳动中析,周围环境是丰传授有关自然的知富多彩的物质世识,儿童在跟随成界,是幼儿获得感人劳动的过程中接性经验的源泉。周受教育;二是在原围环境是互相联始社会,科学还很系、运动变化发展不发达,人类对许着的物质世界,对多自然现象无法解发展幼儿的思维有释,于是将自然现着重要促进作用。象神化,这样的“误周围环境是可以被解”就阻碍了人类认识、利用和改造对于自然法则的认物质世界,对培养识,因此,自然科幼儿的求知探索精学教育也就带有愚神有着积极的影

昧的神灵色彩。

9、我国古代自然科学教育的特点有哪些:(1)重视生产知识的传授,墨子用实验的方法进行教学,这是在世界科学教育史上也是一种首创。(2)古代的儿童科学教育是一些解释粗浅的科学概念、说明用途的纯知识性的科学教育,而且往往和识字教育紧密结合。(3)统治者并不重视科学教育,我国自然科学、生产技术的传授逐渐地从学校教育内容中被排除出去。

10、我国近代建立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实施体系的标志是什么:1924年,我国幼教专家陈鹤琴先生在《现今幼稚教育之弊病》一文中指出:“孩了与环境的接触太少,在游戏的时间太多。”并指出:“我们的主张,幼稚园之课程可以用自然、社会为中心。”据此,他的暂行课程中设有儿歌、社会和自然、工作、静息、餐点。从此,“自然”就作为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课程出现在我国学前儿童教育体系中。

11、国外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实施对我们有何启示:美国,科学是面向所有学生的;学习科学是一种能动的过程;学校的科学要反映作业当代科学实践之特点的理性传统与文化传统;改进科学教育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教育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日本,重视让学前儿童获得亲身的体验,否定了让幼儿掌握远离自己生活的知识和技

能的教育;通过环境进行科学教育。法国,法国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动手做”项目。各国学前儿童科学教育都有其不同的特色,但总的趋势相同。从学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来看,是以科学素质为出发点培养幼儿的完整人格;从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内容来看,是以现代生活为背景构建幼儿的探索领域;从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方法来看,强调以探究为主要的方法,更加重视儿童主体活动在科学学习中的作用。

12、幼儿科学教育的方法:(1)科学游戏(2)诱导的教学法(3)实验的教学法(4)解决问题的教学法(5)探讨的教学法(6)发现学习教学法 第二章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有关

理论

1、分别阐述皮亚杰、维果茨基和布鲁纳理论的主要观点: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观点:他最早提出了认知结构和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一、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每一阶段都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而不是一些孤立的行为模式的总和;每一阶段有它主要的行为模式,标志这一阶段的行为特征;阶段之间不是量的差异;前一阶段的行为模式总是整合(或称融合)到下一个阶段,每一行为模式渊源于前一阶段的结构,由前面结构引出后面结

构,前者是后者的准备,并为后者所取代。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不是阶梯式的,而是具有一定程度上的交叉重叠。认知发展各阶段出现的年龄,因各人智慧程度、动机、练习和教育影响,以及社会环境的不同而有差异,可提前或推迟。但阶段的先后次序则保持不变,不能前后互换。皮亚杰将儿童认知发展过程划分为四个不同水平的阶段,即感知一运动阶段(出生—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从11-12岁开始。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当我们在对儿童进行科学教育时,不能超越儿童本身成熟的条件,对儿童提出过高的、不符合实际的要求。

二、认知结构理论:认知发展是一种个人在环境中为解决认知冲突,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机能,以达到平衡状态的内在自我调整的过程。“同化”是指个人体把客体纳入到主体的图式中,引起图式量的变化。

三、知识分类理论:人类知识的获得是一个活跃的过程,要理解事物,就必须将实物纳入转化系统来考虑,同时要获得知识也涉及转换实物以理解某一种状态是如何产生的。皮亚杰认为儿童在操作实物时会产生两种经验:物理经验与逻辑—数量经验,由这两种经验又分别形成了物理知识和数量逻

辑知识。

维果茨基的观点:维果茨基是苏联杰出的心理学家,他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观念。维果茨基对儿童概念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儿童概念的发展是由概念含混、复合思维和抽象思维三个时期组成的。他认为,日常概念是由生活中的具体事物出发,逐渐概括起来年概念,也称自发概念。科学概念则是指在概念体系的演绎中不断延伸的概念。科学概念与日常概念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具有系统性,而后者缺乏系统性。

2、皮亚杰、维果茨基和布鲁纳的有关理论对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有何启示: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当我们在对儿童科学教育时,不能超越儿童本身成熟的条件,对儿童年提出过高的、不符合实际的要求。我们应提倡儿童的“主动学习”。对于科学教育来说,就必须注意让儿童多动手、多动脑,两者缺一不要。儿童是主动的学习者,他们不是被教会的,而是自己学会的,教师就更要爱护幼儿天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幼儿以身体和五官接触外界事物,丰富了经验,也发展了他们的认识能力。儿童的认知结构和道德结构与成人不同,因而新教育法应尽一切努力按照儿童年的认知结构和他们不同的发展阶

段,将要教的材料地掌握和作出必要以适合不同年龄儿的调整。

童的形式进行教

4、分别阐述三个年学。教育工作者要龄阶段幼儿学科学针对儿童实际,分的主要特点:3-4岁析各年龄阶段的认儿童年学习科学院知结构,按照教材的特点,(一)认识的不同水平,适当处于不分化的混沌提前组织教材,进状态;

(二)认识带行教学业,这就有有模仿性,缺乏有可能提前使儿童学意性;

(三)认识带会某些基本概念。有明显的拟人化倾维果茨基的启示:和;

(四)认识带有我们应十分注意丰表面性和片面性。富儿童的生活,鼓4-5岁儿童学习科励儿童在不同环境学的特点:

(一)好中积极活动,为他奇好问;

(二)初步们提供多种分析综理解科学现象中表合的材料以及获得面的和简单的因果材料的机会。关系;

(三)开始根布鲁纳的启示:让据事物的表面属儿童体验科学家从性、功用和情境进发现过程中所获得行概括分类。5-6岁的情感,从而激发儿童学习科学的特儿童学习的动,而点:

(一)有积极的且儿童可以通过求知欲望;(二)初步“发现”的过程了理解科学现象中比解科学的性质、形较内在的、隐蔽的成科学的知识。因果关系;

(三)能

3、幼儿学科学的年初步根据事物的本龄特点对我们进行质属性进行概括分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类。

提供了什么依据: 第三章学前儿

(一)有积极的求童科学教育的目标

知欲望;

(二)初步及内容 理解科学现象中比

1、按科学素质的较内在的、隐蔽的不同领域来划分,因果关系;

(三)能可将学前儿童科学初步根据事物的本教育目标划分为哪质属性进行概括分几个领域:

(一)学类。我们应怎样运前儿童科学教育目用:第一,幼儿学标的层次结构;习科学不仅是可能

(二)学前儿童科的,同时也是幼儿学教育目标的分类的兴趣和需要。幼结构。

儿通过学习科学,2、学前儿童科学能获得各方面的发教育的总目标是什展。第二,应根据么:是科学教育总科学教育的总目的任务要求,它原标,制定符合幼儿则性地指出在学前认知水平的科学教阶段进行科学教育育年龄目标,选择的范围和方向,是内容,确定教法。科学教育所期望的并遵循由近及远、最终结果,具有较由浅入深、由具体强的特殊性和相对到抽象的原则,逐的独立性。步加深和提高要

3、什么是幼儿的求。同时,教师应科学经验:包括幼在科学教育过程中儿对事物形状的认结合实际情况灵活

识对科学现象的理

解等。幼儿通过不断与周围环境接触,在他们的脑中就储存了丰富的信息,留下了生动的表象。这些有关周围物质世界的信息和表象,就是幼儿获取的初始科学经验。

4、什么是幼儿初级的科学概念:初级的科学概念是指幼儿在获得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对同类事物外在的、明显的共同特征的概括,是一种概括化的表象。它是由符号代表的,具有共同关键属性的一类物体、现象、情境或性质,而不是直接的经验或具体事实。

5、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内容范围有哪些主要方面:

(一)科学情感与态度方面;

(二)科学知识方面;

(三)科学方法、能力方面。

6、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内容的选编原则是什么:(1)科学性与启蒙怀原则;(2)系统性与整体性原则;(3)时代性与民族性原则;(4)地方性与季节性原则。

7、学前儿童年科学教育常用的内容选编方法有哪几种:(1)以季节为主线选编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内容;(2)采用单元式选编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内容;(3)以五大领域为选编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内容的依据。

第四章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方法

1、什么是观察:是人们在自然发生的条件下对自然现象进行考察的一种基

本的科学方法。观察是人的感官在脑的指导下进行的有意识、有组织的感知活动。观察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借助于感官进行直接观察,另一种是通过仪器进行间接观察。

2、有哪几种常用的观察类型:

(一)个别物体的观察;

(二)长期系统性观察;

(三)比较性观察;

(四)间或性观察;

(五)室内观察与室外观察。如何进行观察活动的指导:

(一)尽可能提供实物、实景;

(二)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参与观察;

(三)引导幼儿多角度地观察事物;

(四)指导幼儿学习观察方法。在幼儿阶段,主要是学习顺序观察法、比较观察法和典型特征观察法。

3、什么是实验:是指在人工控制现象发生的条御下,对现象进行感知和测量的方法,客观存在是科学实践的重要形式,是获取信息和检验理论的基本手段。

如何进行实验活动的指导:

(一)幼儿操作实验的指导,(1)为幼儿的操作实验提供必要的用具和材料;(2)指导幼儿使用工具和材料并学习操作技能;(3)给予幼儿充分的实验时间;(4)交代实验规则并保证幼儿安全。

(二)教师演示实验的注意事项,(1)要做预备性实验;(2)要使每个幼儿看清演示过程;(3)演示与讲解、提问紧密配合。

(三)实验内容指

引,(1)物理实验(2)化学实验;(3)植物实验;(4)动物实验。

4、什么是种植:种植则是栽培植物。什么是饲养:饲养是指饲养动物。适合幼儿园种植和饲养的内容有哪些:应该选择种植的植物时,应选择一些易生长、易照顾的、对种植的地质肥料要求不高、生长周期相对较短的植物。对于小班幼儿,比较适宜的植物是较大粒的种子。中、大班幼儿除了较大粒的种子以外,也可以种植一些颗粒相对小的种子。在选择动物时,应选择一些比较温顺、对饲料要求不高、不易死亡,而且对幼儿没有伤害的,包括不会传染病菌的小动物。

5、什么是分类:分类亦称“归类”,是根据事物的同和异把事物集合成类的过程,即把一组物体按照特定的标准加以区分,抽取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进行概括的过程。分类的类型有哪几种:

(一)挑选分类;

(二)二元分类;

(三)多元分类。分类活动的指导要点:

(一)在充分感知物体的基础上进行分类;

(二)帮助幼儿学习不同的分类活动类型;

(三)指导幼儿学习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四)帮助幼儿明确分类标准或鼓励幼儿自己确定分类标准。

6、测量的涵义:测量是指用量具或仪器来测定物体的尺寸、角度、几何形状或表面相互位置的过程的总称,也包括用仪表来测定各种物理量的过程。

观察测量:是指通过眼晴、手等感官的观察来测量物体。

非正式量具测量:指不采用通用、标准的量具,而是运用一些自然物,如木棍、积木、绳子、手指、手臂、步长等作为量具,对物体进行直接测量的方法。

正式量具测量:正式量具测量是指以通用的标准量具对物体进行测量。适合幼儿使用的测量工具主要有尺、天平、温度计、钟表、秤等。

7、信息交流中的非语言方式包括:图象记录、手势、动作、表情等。

8、早期科学阅读的类型:

(一)科学诗

(二)科学童话

(三)科学故事

(四)谜语

(五)科普画册

(六)录像与CD—Roms

9、早期科学阅读的选择与指导:

(一)选择适合的早期科学阅读材料。在选择早期科学阅读材料时,考虑其内容的针对性。

(二)结合运用早期科学阅读的内容。在幼儿园教育中可以结合主题活动的需要,进行早期科学阅读。

(三)师生共同阅读。早期科学阅读中虽有幼儿自由阅读的部分,但是师生共同阅读也是很重要的。

第五章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

与指导

1、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是指:教师

利用周围环境,为的一种活动。幼儿提供材料和机三者之间的关系:会,使幼儿通过自三者是密不可分身感官去探索周围的,三种活动形式世界、获取信息、在幼儿的一日生活发现问题、寻找答中,彼此联系、相案的一种活动。首互补充,又可以相先这种活动是有目互转换。选择性科的、有计划的教育学教育活动是预定过程,并不是幼儿性科学教育活动的随意自发的的活前期导入活动,也动,应当在教师的可以是预定性科学组织和指导之下,教育活动的扩展延以幼儿为主体,有伸;在选择性科学目的、有计划地进教育活动、偶发性行。其次,这种活科学教育活动中,动是引导幼儿主动幼儿感兴趣的、有活动的过程,没有教育价值的活动内幼儿积极主动的参容也可引入有计划与,教育目标是不的预定性科学教育可能达到的。其三,活动中去。三种活科学教育活动是多动有机地结合,既种形式的教育过能发挥各自的特殊程,包括专门的科作用,又可共同促学教育活动,渗透进幼儿的智力技能的科学教育活动和情感、态度等方等。

面的发展。

2、预定性科学教育

3、举例说明幼儿园活动:预定性科学科学教育活动过程教育活动也称正规的特点:

(一)幼儿性科学教育活动。园科学教育活动过它是指由教师根据程是师生双方活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过程。幼儿园科的目标和任务,有学教育活动过程,计划、有目的地选包括教师的“教”择课题,决定学习和幼儿的“学”。教的内容、学习的方师的“教”只是外法和技能,并提供因,但通过教师的相应的材料,以达“教”可引起幼儿到教育目标的形的“学”。作为教师,式,是在教师指导应相信幼儿的能力下开展的科学教育和潜力,通过教师活动。的“教”对幼儿的选择性科学教育活“学”进行指导,动:选择性科学教教师在科学教育中育活动又称非正规起了主导作用。教性科学教育活动。师的“导”就是要它是指幼儿在科学导出幼儿的积极活动室、自然角或性、主动性来。

(二)活动室的区角等设幼儿园科学教育活施内进行的科学教动过程是幼儿重演育活动。

科学家科学活动的偶发性科学教育活过程。

动:偶发性科学教

4、幼儿园科学教育育活动是指由外界活动的设计有哪些情景诱发引起,并要求:

(一)发展性,围绕着偶然发生的发展性要求应包含科学现象展开的一两层含义:一是所种科学探索活动,设计的科学教育活是科学教育中特有

动应适应学前儿童的发展水平,不可任意提高,也不可盲目滞后,所提出的教育要求和内容应以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成熟程度为基础;二是科学教育活动应能体现早期教育的特征,促进学前儿童尽可能的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趣味性,趣味性要求是指设计与指导科学教育活动时,应充分考虑学前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并能激发学前儿童学科学的兴趣。趣味性要求包含水量两层涵义:一是设计院的科学教育活动能考虑幼儿兴趣所在。二是通过所设计的科学教育活动,能引发幼儿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三)开放性,开放性要求是相对于封闭式的教育活动而言的。开放性要求是指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科学教育活动应为幼儿创设操作环境,让他们自己去实践、研究;给予幼儿探索的线索,但不是直接指定探索的方向;鼓励幼儿产生多种多样的想法,允许他们得出不同的结论。开放性体现在教学方法上,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活动情境,给幼儿创造一个开放的探索环境,提出能启发幼儿积极思考的问题。开放性要求体现在活动的组织形式上,要沟通名种途径的科学教育活动。

(四)活动性,活动性要求是指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和组织应以活动为基本形式。

(五)整合性,活动目标的整合;活动内容的整合;活动形式的整合;你是怎样理解的:活动目标的设计是预定性科学教育活动设计的初始环节,它是教师根据学前儿童科学院教育总目标,该年龄阶段的目标、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班级幼儿的实际水平,并结合本次活动内容的具体特点,对幼儿提出的全面、恰当的要求。

5、如何设计预定性科学教育活动的方法:

一、活动目标的设计

(一)了解儿童已有的经验

(二)确定合适的目标(1)活动目标应着眼于幼儿的发展(2)活动目标的内容和要求,在方向上应与阶段目标、终期目标相一致(3)活动目标的内容应包括科学知识经验、科学方法、科学态度三个方面。(4)活动目标的表述应明确具体。

二、活动内容的设计

(一)有助于幼儿获得基本的科学经验、能力和情感态度的内容。

(二)容量合适的内容。

三、活动材料与环境的设计

(一)预定性科学教育活动材料的设计

(二)预定性科学教育活动环境的设计。

四、活动过程的设计。科学教育活动过程是为实现教育目标,而对教育内容的具体展开,以及教育方法的具体运用,是整个预定性科学教育活动的核心环节,也是整个设计中的关键。

6、如何指导幼儿的预定性科学教育活

动:

(一)明确任务,引起兴趣,导入活2.了解一些比姓

名科学教育有哪些方

式方法:1、利用年龄相符。内容的适应性是指预先考照料的动物;

3、气象角。

较有特色的树叶。班级

动;

(二)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法进行感知、操作;

(三)教师应使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四)引导幼儿学习用各种方式进行表达

(五)要注意结束活动的时间及方式。

7、如何指导幼儿的选择性科学教育活动:

(一)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

(二)应让幼儿自由选择活动内容和材料;

(三)观察了解幼儿的活动,及时提供指导和帮助;

(四)要求幼儿遵守活动规则。

8、“各种各样的树叶”活动方案:(仅供参考)目标预设:1.能细心地观察树叶的特征,并积极用语言描述。2.感知树叶的多样性,能与同伴友好合作,共同根据树叶的不同特征进行多次分类。3.感受秋天的美丽,激发幼儿喜爱秋天的情感。重点:根据树叶的不同特征进行多次分类。难点:记录分类方法。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1.请幼儿说一说认识的树叶及它们的形状、颜色。教师:前几天,小朋友和爸爸妈妈一起做了什么有趣的事情啊?(捡落叶、做了树叶调查表)那我们认识了哪些树叶宝宝呀?(幼儿介绍和家长一起收集的作品,梧桐叶、银杏叶、枫叶、香樟叶-----)

教师:小朋友认识了那么多树叶宝宝,那 老师要考考你们了,看,出示梧桐树叶:这是什么树叶宝宝呀?像什么?(梧桐树叶像小手)(银杏树叶像扇子、枫叶像金鱼的尾巴、香樟树叶像鸡蛋)

(二)讨论并尝试多种分类的方法。1.幼儿讨论。教师:这么多好看的树叶堆在一起多乱呀,怎样将这些树叶放得整齐些呢?

2.幼儿尝试分类。教师:请小朋友按自己想的方法和同伴们一起试试。3.交流分类方法。教师:这样一分类,变整齐了许多,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是怎么样分的?

(三)讨论并尝试记录分类方法。1.讨论记录方法。教师:小朋友有好几种分类的方法,有的按颜色分、有的按形状分、有的按大小分等,怎样将这些方法记录下来,让别人一看就

清楚呢?(教师可以和幼儿一起讨论、设计)2.幼儿记录。教师:请小朋友也

来试试,把刚才分类的方法与结果记录下来,再数一数每一类的树叶有多少,并用数字记录下来。

(四)幼儿再次尝试分类记录。

教师:想一想除了刚刚的方法之外,还有什么可以用方法分类,并把你的方法记下来。我找到的树叶

画一画 树叶的形家长会介绍科学发状现;2、家园联系想一想 树叶像什手册;3、家庭志么

愿者。

说一说 它叫什么

4、学前儿童科学名字

教育社会设施有哪看一看 是在哪里些意义:

(一)能弥找到的补幼儿园、家庭科第六章家庭与学教育的不足;社会的不前儿童科

(二)有助于社会学教育 交往能力的发展;1、家庭学前儿童总之学前儿童科学科学教育有哪些特教育的社会设施为点:

(一)家庭科学

全社会所有的儿童教育的潜移默化提供了学习科学的性:幼儿在家庭中帮助,幼儿园、家所受到的科学教育庭都可以,也应该不是专门化的,而充分利用各种社会是与生活实际相联设施,培养幼儿的系的综合影响,家科学素在。庭中科学教育的内5、学前儿童科学容与家庭日常生活教育社会设施建立紧密联系,反映了的原则是什么:家庭生活的各个方

(一)为全社会儿面。

(二)家庭科学童服务;

(二)提供的个别性、随机性、多层次的材料和设灵活性。个别性的备;

(三)提供能直特点:家庭科学教接接触的材料和设育是由孩子最近的备;

(四)以个别的人,一般是父母,分散的自由活动为也可能是祖父母或主。

其他家长进行。灵6、如何选择与利活性和随机性的特用学前儿童科学教点:由于家庭科学育的社会设施:教育的内容与家庭

(一)学前儿童科生活紧密联系,而学教育社会设施的且,家庭科学教育类型;从其内容或的教师就是孩子的对象来看,主要有家长,家庭科学教两类。第一类是对育没有一定的计象比较单一的,专划、目的和要求,门为学前儿童建立不受地点和时间限的科学教育社会设制,往往是由孩子施。第二类是综合的兴趣、需要或家性科学教育设施。庭生活环境、事件

(二)学前儿童科的不同所诱发。学教育社会设施的2、如何对待幼儿选择与利用。要充的好奇好问:对于分地考察 这些场幼儿的这些问题始所的适应性:年龄终应该持鼓励、支的适应性、内容的持的态度,具体可适应性、空间的适采用以下方法:1、应性、路线的适应直接回答;2、引性。年龄的适应性导思考、鼓励探索;是要求幼儿园在带3、指导阅读;4、领幼儿外出活动启发联想;5、留前,预先考虑所要、下期待。

参观、活动的场所3、家园互动开展

内容是否与幼儿的虑所要参观、活动的场所的内容是否和幼儿园正在进行的主题内容相适应。空间的适应性是指要考虑所要参观、活动的场所的空间的大小,这上点是和内容的适应性相关的。第七章幼儿园科学教育资源

1、什么是幼儿园科学教育资源:是指“整个社会用于教育领域中培养不同熟练程度后备劳动者和专门人才的人力和物力的总和”

2、什么是幼儿园科学教育的社会资源:是指幼儿所在地区或邻近地敬,可以利用于科学教育内容的一切人力、物力、自然环境和社会组织。它包括哪些方面:

1、人力资源;

2、物力资源;

3、自然资源;

4、组织资源。

3、怎样选择与组织幼儿园科学教育资源:

一、能达到科学教育目标;

二、能体现自然科学特点;

三、符合学前儿童身心特点;

四、保证学前儿童的安全与健康;

五、适合幼儿园本身的设备条件。

4、怎样理管幼儿园园地:

1、种植园地,种植地应根据季节、幼儿观察的需要等条件的变化而变换。;

2、饲养角,饲养角最重要的还是饲养的动物,在饲养动物时,应考虑到各年龄幼儿的特点,还可以结合课程、主题的需要,尽量选择一些活泼可爱、管理方便、幼儿能亲自

5、如何创设自然角:可以根据各幼儿园所在地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灵活多样。自然角的管理应注意些什么问题:应按幼儿的认识水平,采用合适的内容、材料。自然角中物品的安放应整洁、美观、安全。自然角中所陈设的物品不应仅是一种摆设,而应让幼儿通过对这些物品的感知去认识事物。根据科学教育的计划、季节变换内容。可安排幼儿把自然角中的动植物带回家去照料。让幼儿参与自然的管理,设立兴趣小组、值日生制度。

6、什么是科学发现室:科学发现室是指在幼儿园建立的,专供幼儿进行选择科学活动的场所,它往往是一间专用的活动室。科学发现室(科学桌)应怎样进行管理:

(一)科学发现室的建立;

(二)科学发现室的内容安排,应尽可能归类,而不是任意乱放,有秩序地放置材料以显示出材料的结构特点。要按预定计划、儿童需要、主题变换,或者生活中的特殊事件更换内容。科学发现室所用的材料应经常清洗、修复。

7、幼儿园科学教育资源选择与创设的要求是什么:

一、能达到科学教育目标;

二、能体现自然科学特点;

三、符合学前儿童身心特点;

四、保证学前儿童的安全与健康;

五、适合幼儿

本身的设备条件。第八章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评价

1、什么是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评价:是以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为对象,根据一定的目标,采用一切可行的评价技术和方法,对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现象及其效果进行测定,分析目标实现程度,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评价的意义是什么:

(一)评价是控制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质量的手段;

(二)评价是积累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经验的重要途径;

(三)评价是改进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依据。

2、如何对学前儿童发展进行评价:

(一)幼儿科学知识、经验的评价,主要评价幼儿通过科学教育活动是否获得了相应的科学经验,是否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初级的科学概念。其一,是否具有常见的自然现象及其与人类、动物有关系的具体经验或初级的科学概念;其二,是否具有关于周围环境及相互关系的具体经验或初级的科学概念;其三,是否具有与幼儿自己生活有关的科技产品及其对人类有影响的具体知识;

(二)幼儿科学方法的评价(智力技能与方法),主要评价幼儿探索周围世界和学科学的智力技能与方法的发展水平;

(三)幼儿科学情感和态度的评价,主要评价幼儿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探索周围世界和学习科学的兴

趣,以及幼儿关心、爱护自然和环境的积极情感和态度;

3、什么是口试法:口试法是通过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当面问答,来获取信息的一种评价方式。什么是问题测试:问题测试是围绕一个或几个直接进行回答即由评价者提出问题,被评价者回答的方式进行。什么是情境问题测试:情境问题测试是指先由评价者设计一个需要思考的情境,然后要求幼儿根据他们已熟悉的科学经验、事实,或科学概念来解释这个情境中出现的新现象。

4、笔试法有哪几种具体类型:

(一)是非测试;

(二)选择测试;

(三)匹配测试;

5、什么是自然观察法:自然观察是评价者对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自然状态下的行为进行观察及评价的方式。什么是情境观察法:是事先创设一种情境,以此引发评价者想要观察到的幼儿的行为,从而来测试评价幼儿发展水平的一种方式。什么是行为核对法:是在观察前依据所需观察地,确定观察内容,并制定一个观察核对表。它们各有什么优缺点:自然观察的优点在于不受时间间隔的限制,只要事件一出现工,便可随事件或行为的发展持续记录,可以经济有效地利用时间和精力。自然观察由于是在幼儿自然的状态下进行观察和评价,所以幼儿基本不受干

扰,或很少受到干扰,因此能收集到幼儿最真实的行为资料。缺点,首先自然观察时需要评价者进行详细的、如实的记录,其次,由于只记录选定行为的发生过程,所以有可能这些观察到的行为现象,在不同的时间和场合有不同的意义。情境观察的优点是能够测量幼儿发展水平的不同层次,并且由于这种观察测量是在情境控制的情况下进行的,其观察效果较好,因此被越广泛地使用。缺点就是在于如何创设一个很好地体现评价目标的情境。行为核对的优点是记录时较简便,因为是量化的方法,统计分析比较容易。缺点是在于事先要决定所要观察的行为类型,抽取一定数量的具体行为,制成核对表,制表的工作耗时较多,也比较困难。

2.有关教学设计的理论 篇二

学生教学反映与文献调研[2]都表明药剂学课程具有学习内容多、杂、散, 叙述性、记忆性强, 易懂、难掌握等特点。目前, 我校的药剂学课程设置以传统教学为基础, 教学内容不新颖, 教学方法较单一传统, 学生兴趣不高, 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如何在教学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是每个药剂学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与思考, 就药剂学课程理论教学中若干问题进行探讨, 以期对于药剂学理论教学有所裨益。

1 教师要加强自身专业学习, 真正做到读懂教材

我校药剂学课程多年来一直选用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药剂学 (第六版) 》 崔福德主编】。该教材体现了由浅入深的认识规律, 教材内容不仅充分阐述药物制剂的基本剂型、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而且充分介绍制剂技术常用的单元操作以及制剂新技术、新剂型、生物技术制剂等国内外研究的最前沿领域, 有一定广度和深度, 深受学生的欢迎, 全国大多数药学教育专业点都选用该教材。由于近20年来药剂学发展极快, 新技术、新剂型层出不穷, 每版教材更新都会引入新的教学内容。作为专业课的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专业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只有紧跟发展潮流才有可能不断提高自己对药剂学课程的认识, 同时加强专业实践锻炼, 将教研室的科研成果有机地融入课堂教学, 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与创新意识。这是因为单纯地讲述枯燥的书本理论知识, 学生很难深刻理解, 被动地、机械地接受知识, 学生常常会产生厌烦和排斥心理。而教研室的科研成果往往代表了教研室的学科特色和水平, 也是教师多年的科研积累和总结, 容易形成教学激发点。唯有教师在专业理论与专业实践方面均有较深的造诣, 才有可能真正领会药剂学课程的精神内涵与学科思想, 在领会教材精神方面才能如鱼得水, 真正做到读懂教材。而读懂教材恰恰是超越教材、形成自己教学理念与方法的必经之路。

2 在教学内容安排上要做到纲举目张

药剂学课程知识点繁杂, 记忆性内容居多, 如何教会学生学习药剂学知识是每个任课教师面临的一个实际问题。借鉴流程药剂学的教学方法[3], 在实际教学中形成了纲目教学方法, 即在备课阶段教师需领会具体剂型的特殊之处, 通常以药物制剂的制备工艺流程为“纲”, 在具体制备工艺环节填入相应的知识点为“目” (见图1) 。在课堂教学中须首先向同学讲明纲的来龙去脉, 使学生有一个清晰明确的逻辑线路。只有树立了“纲”, 在具体的“目”的讲授中则可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与重要程度进行选择。教学重点与难点可进行精讲, 而学生结合已有的专业基础知识能自学的部分则可作为课外自学内容安排。同时纲目教学法还有助于同学理解不同剂型的特点与要求, 对于领会剂型设计极有帮助。如片剂的教学中可根据物料的特性来选择不同的工艺路线作为“纲”, 结合具体实例进行讲解, 同学很容易发现片剂在制备时需要非常重视物料的流动性、可压性、抗粘性与稳定性。而这些性质恰恰是片剂处方与工艺设计的关键点。

3 培养批判性思维, 建设立体化教材, 充分调动学生自学的积极性

大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有独立思考能力与自我学习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因此,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与批判性思维 (Critical Thinking) , 通过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学生可以构建自身发展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 有利于形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4]。当批判性思维的意识被建立, 学生就会从过去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 明确自己在药剂学课程学习中的主动地位。所谓立体化教材, 就是指通过整合各种教学资源, 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按照一体化思路设计适合于多元化教学应用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案, 是立足于现代教育理念和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平台, 以传统纸质教材为基础, 以学科课程为中心, 以多媒介、多形态、多用途、多层次的教学资源和多种教学服务为内容的结构性配套的教学出版物的集合[5]。立体化教材体系的建构, 综合考虑了内容的多学科、教学对象的多层次、表现形式的多媒体、解决问题的多角度等不同层面的要求, 综合运用了各种媒体并发挥其各自优势, 形成媒体间的互动, 强调各种媒体的立体化教学设计, 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活动中具体引入和充分实践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研讨式教学法等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利用立体化教学平台进行自主式学习、发现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协作式学习等, 充分调动学生自学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掌握在信息化社会中的学习能力。

4 改革考试考核方式, 增加考核内容与形式

以往的考试形式, 期末考试成绩占了很大比例, 大部分学生常常是在期末考试前“临时抱佛脚”对着重点知识死记硬背, 不考的内容不会去看, 考试结束后, 知识就被遗忘, 学完以后并不知道学到什么, 毕业后发现与社会需求相差很远。考试是教学的指挥棒, 改革教学考核方法, 改变学生以应付考试为目的的学习态度就显得尤其重要[6]。因此, 极有必要在原有考试形式上增加学习成绩的考核内容与形式, 例如增加试验考试和平时提问的分值权重。在考试形式方面可以有卷面考试、实验考试、平时提问、分组讨论表现评分等形式。

5 结语

药剂学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 无论是在教师本身的教学素质或是在学生能力的培养方面, 以及教学内容的改革和课程建设方面, 还有许多工作需要不断努力。在教学改革过程中要与学生多交流, 从中寻找到适应现代药剂学发展的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和评价方法, 使之真正成为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提高的教学模式, 取得更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崔福德.药剂学 (第六版)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

[2]张湛睿.药剂学教学方法改进中的几点体会[J].现代医药卫生, 2008, 24 (21) :3322-3323.

[3]龙晓英, 杨帆, 易军.药剂学流程教学法探讨[J].药学教育, 2004, 20 (2) :30-32.

[4]刘文, 徐剑, 宋信莉.将批判性思维引进药用高分子材料学教学中[J].药学教育, 2008, 24 (5) :28-30.

[5]吴礼斌.立体化教材——高等教育未来教材的主角[J].未来与发展, 2003 (6) :61-62.

3.有关教学设计的理论 篇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日渐热衷于追求住宅生态化,而生态建筑需要应用多样化的设计理论,包括:生态学、建筑学、各种和建筑相关的科学技术成果等,并参照环境、能源及技术等因素系统化对住宅建筑的内外环境做出设计和评价,进而保障住宅建筑朝着生态化方向发展。

关键词:建筑;住宅设计;生态建筑理论;运用

一、前言

生态建筑住宅也被称为健康住宅,人的健康具体体现在身体、精神及社会等方面上具有良好状态。而“健康住宅”的含义是指人的健康将被作为住宅的生态环境、日常生活、住宅卫生、绿化、外部景观、噪音控制、建筑与装饰用材、空气质量等建设标准。生态住宅是指住宅所在区域的整体布局、单个建筑空间组合、环境绿化、配套生活设施等必须将提升人的生活环境质量及生命质量等作为根本要求与目标。

二、生态化住宅设计理念的意义

城市在经历工业革命后生态环境日渐恶化,人们日常学习生活的区域也存在着交通堵塞、噪音污染、垃圾堆积及污水肆虐等问题。而住宅建筑自身也具有一定的负效应,如建材污染、热能散发、热岛效应、水分流失、噪音污染、生态污染、空间挤压及景观单调等,这些长期存在的负效应已经严重危及人们的健康。而住宅建筑的布置格局若不合理,将会加重人们的压抑感,甚至导致人们不能正常生活。日渐恶化的生态,需要立即进行处理与解决。

三、建筑住宅生态设计的几个原则

(一)努力做到与地球环境相协调

生态住宅应坐落于太阳能、风能及水能等自然能源方便应用的地方,并将其作为主要能源。尽可能减少不可再生能源的应用。建材应选择“绿色”,尽量使用无毒、污染少、年限久、能够再生的建筑材料。生态住宅所采取的设计应使用智能系统控制资源与自然动力,一旦能量聚集充足,就可进行用水与采光等操作。

(二)设计应重视精神层面的舒适度

住宅建筑的设计应与周边环境相契合,并迎合周边建筑的风格及建材种类。在设计前应与各个层次的都做好沟通工作,将个人看法与群体智慧有机融合起来,进而建设出具有生命力的住宅建筑。在形式上和比例上尽量追求协调,按照“美者优先”的原则,为住宅创造优美、适宜的环境。重视对建材自然色的应用,利用其特有的色彩与纹理塑造出极具特色的色彩意境。

(三)设计中重视体系的健康性

为住宅创造一个可以创造一个允许其“呼吸”的环境,将建筑的温控、湿控、气控、环境等交由自然材料完成。住宅选址时应考虑到输电线路所产生的有害电磁辐射、地球自然产生的有害辐射等,并尽量规避这些辐射,同时也要防止对有益宇宙辐射及地球辐射的阻隔。

四、生态设计在住宅设计中的体现

(一)提升门窗性能

住宅建筑产生最大能耗的部位是外门窗,其能耗占据整个住宅能耗大部分。因此在确保空气流通、光照、观景及采光的基础上,应将外门窗面积尽量控制在最小,以降低冷风渗入量,增强外门窗的密封度,增强其自身的保温效果,降低其热量传导量。比较常见的节能措施包括:

1.降低住宅窗墙比。

2.增强外窗的密封度,降低冷空气渗入量。

3.增强住宅外门窗的保温效果。

4.为住宅留有“温度阻尼区”。

(二)充分应用太阳能

我们正处在资源紧缺的年代,节能非常关键。太阳能作为随处可取、用之不竭、无污染的能源,可以为住宅建筑提供大量能源。住宅建筑使用太阳能需要考虑建筑的美观性,因此必须结合建筑特点使太阳能装置和建筑实现相得益彰。太阳能在住宅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代替人工光源,减少照明用电;2,为住宅提供热水,减少小区供热耗能;3,为住宅提供电能,降低供电所耗能源。

(三)大量使用绿色建材

绿色材料的含义是建材在制造、使用及弃用等过程中所耗费的能源较少,排放的有害物也较少,从而能减少对人体健康和生存环境的侵害。绿色材料也称环保材料,其主要特点包括:1、减少能源与资源的消耗;2、减少有害物排放,缓解温室效应及臭氧层空洞等环境问题:3、则是对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根据这些特征,人们所研制的绿色材料的种类越来越多。如:关于建筑涂料的绿色材料就有,水溶性涂料和粉末涂料以及无溶剂涂料等多个种类。尤其是,一种涂料被专用于卫生间陶瓷上,其耐磨性和光亮度不亚于一般陶瓷釉质,而且还能够起到杀菌、反腐的效果。另外,诸如阻热吸音板材、再生墙纸、阳光温室以及太阳能热水等各种高新技术,都在不同层面上力求达到绿色材料的程度。但是,室内装修所推崇的风格应以健康、自然及清新为主。

(四)合理引入绿色植物

在室内放置绿色植物能够起到净化空气、平衡温度和湿度的作用,有益人体健康;绿色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改善室内的湿度,并减少室内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氧气含量,有的植物还能吸收室内有害气,散发挥发性气体灭杀空气中的细菌。在室内放置一些花草,能够给人一种步入大自然的舒适感,进而由内到外放松身心,能有效预防心理疾病出现。另外,人们在对绿色植物进行护理的过程中也能起到陶冶情操、修身养性的效果。适合在室内放置的几种植物:

1.芦荟、吊兰、虎尾兰、一叶兰及龟背竹等,原因是:这些植物具有吸收室内有害气体的作用,尤其是甲醛之类的气体。

2.常青藤、铁树、菊花、金橘、石榴、紫茉莉、半支莲、月季花、山茶、石榴、米兰、雏菊、腊梅、万寿菊等,原因是:这些植物分别能够降低二氧化硫、氟、氯、乙醚、乙烯、汞蒸气、铅蒸气、一氧化碳、过氧化氮等有害气体在室内的含量。

3.玫瑰、桂花、紫罗兰、茉莉、柠檬、蔷薇、石竹、铃兰、紫薇、丁香、玫瑰、田菊、薄荷等;原因是:这些具有芳香气味的花卉植物能够生成挥发性油类,可以灭杀空气中的细菌,还能使人感觉轻松舒适,精神愉悦、从而改善人的睡眠质量,提升工作效率,甚至使人变得更加聪明。

(五)提高生活垃圾的再利用率

我们可将生活垃圾按照成分、物质属性、能源价值及环境影响程度等划分成多个种类。将能够进行回收利用的垃圾,例如,纸类、塑料、金属、纺织品以及玻璃等运送到各个厂进行回收利用,使其再生;对于不能进行回收利用的有机类垃圾,如水果皮核、剩余饭菜等,可以通过发酵做成有机肥料,再次利用;对于那些没有回收意义的无机垃圾可将其进行掩埋处理;若垃圾具有高燃值,应将其焚烧处理。

(六)水热环境系统设计

节水性能是绿色住宅建筑最主要的性能,在设计时需要兼顾水质与水量两个方面。绿色住宅经常使用的节水措施包括:设计降水收集系统、设计污水处理系统将收集的污水转化成中水(中水的含义是工业污水及生活污水等经过处理后能够满足一定水质要求,但不能用于饮用);景观用水需要经过专门处理并将其归入中水系统内。热环境在绿色住宅建筑中也非常重要。住宅区内的热系统必须要能为住户提供舒适的供热环境,并要具有节能及环保的性能。冬季供暖需要保持20到24℃的室内温度,夏季空调需要将室内温度控制在22 到27℃。也可使用采暖、制冷以及热水等联合供暖技术,或给每户都安装具有散热功能的温控阀,防止出现浪费现象。

(七)智能系统设计

当前,电子技术及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为智能建筑的出现创造了条件,智能建筑能够按照温度、湿度以及风力等因素确定其智能外壳的开闭和空调的开放等,确保智能建筑能够具有较大的智能生产力及劳动生产率。所以,绿色生态建筑离不开智能技术的支持,智能系统建设必不可少。

五、结语

工业时代已经朝着信息时代发展,由机器文明发展到生态文明是必不可少的步骤,更是这个时代的主旋律。生态住宅的出现能够给建筑科学理论提供丰富内容并为建筑艺术提供发展内容。生态建筑住宅是刚兴起的新鲜事物,它融合了多种技术,需要先进科学技术的支持,更需要政府政策的支持及引导。生态建筑理论的研究和探索必然是一个艰苦漫长的历程,它需要多个专业技术人员的共同探索与研究,并应用生态学、建筑学、各种和建筑相关的科学技术成果等,并参照环境、能源及技术等因素,系统化对住宅建筑的内外环境做出设计和评价,进而保障住宅建筑朝着生态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亚娟,王敏,生态住宅的目标体系与评估[J],陕西建筑,2013(09)

[2]李晶颖,生态住宅绿色设计浅析[J],山西建筑,2012(23)

4.《教育学》有关理论著作 篇四

1、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清末“废科举,兴学校”

2、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1902年壬寅学制,1903年癸卯学制

3、中国奴隶社会教育内容——六艺

4、我国私学发展、百家争鸣——春秋战国

6、科举制度开始——隋唐

9、孔子的教育思想记载——《论语》

11、“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

12、“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孔子

15、因材施教——孔子

16、“兼爱”、“非攻”,“亲知”、“闻知”、“说知”——墨家

17、“弃圣绝智”、“弃仁绝义”、回归自然——道家

18、世界最早的教育专著——《礼记》中的《学记》

19、“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学记》 20、“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学记》

21、“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学记》

22、“师严然后道尊”——《学记》

23、“君子之教,喻也”——《学记》

24、“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学记》

28、助产术(或叫—苏格拉底(古希腊)

29、《理想国》——柏拉图(古希腊)30、《政治学》——亚里斯多德(古希腊)

31、最早提倡全面发展的和谐教育——亚里

33、“泛智教育”——夸美纽斯

34、《教育漫话》——洛克

35、《爱弥尔》——卢梭(法国)

36、“人是惟一需要教育的动物”——康德

38、提倡绅士教育——洛克

39、“人类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洛克

42、最早讲授教育学——康德

43、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赫

44、把教育学建立在伦理学、心理学基础上——赫尔巴特

45、传统教育学代表——赫尔巴特

46、现代教育代言人——杜威

47、教育即生活——杜威

48、“在做中学”——杜威

49、儿童中心主义——杜威

50、当代《教育学》——凯洛夫(苏联)

51、人力资本理论——舒尔茨

52、内发论——孟子、弗洛伊德

53、外铄论——荀子、华生

54、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

55、把“课程”一词用于教育科学、教育科学倡导者——斯宾塞(英国)

56、“一切知识都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夸美纽斯

57、用心理学的“统觉理论”原理说明教学过程——赫尔巴特

58、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凯洛

59、率先明确提出教学具有教育性——赫尔 60、“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第斯多惠 61、“学而时习之”——孔子 62、“温故而知新 ”——孔子 63、“不陵节而施”——《学记》 64、“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学 65、“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66、“应当循序渐进地来学习一切,在一个时间内只应当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夸美纽斯 67、“孔子施教,各因其材”(“因材施教”来源)——朱熹 69、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1862,北京京师同文馆 70、“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马卡连柯(苏联)71、德育的认知模式——皮亚杰(瑞士)、科尔伯格(美国)72、德育的体谅模式——彼得•麦克费尔(英国)

73、德育的社会模仿模式——班杜拉

74、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埃拉斯莫斯

5.有关教学设计的理论 篇五

1、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清末“废科举,兴学校”

2、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陈大奇)——北京京师同文馆(1862)清政府废科举兴学堂(1901)

3、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1902年壬寅学制以及 1903年癸卯学制

4、中国奴隶社会教育内容——“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我国夏、商、周时期的学校:庠(xiáng)、校、序、瞽(gǔ)宗、辟雍、泮(pán)宫(唐代)

“二馆”:崇文馆、弘文馆。

“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

教师职业开始向专门化发展始于奴隶社会。(古代教学组织的基本形式是个别教学)斯巴达

军事教育

“五项竞技”(赛跑、跳跃、角力、掷铁饼、投标枪)雅典

商业较为发达 体育竞技+“三艺”(哲学、文法、修辞)柏拉图“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武士七技”: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咏诗。

西方国家的古代教育机构:“青年之家”。

5、我国私学发展、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

6、“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

7、科举考试的依据——四书五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书、礼、易、春秋)

8、科举制度开始——隋唐

9、“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古埃及教育

10、孔子:我国第一个倡导启发式教育的古代教育家,提出教学的过程思想即学、思、行统一的观点。

《论语》是孔子的教育思想记载。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一词来源于孔子。【解释: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学而时习之” “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温故而知新”

“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11、墨家:“兼爱”“非攻”“亲知”“闻知”“说知”

12、道家:“弃圣绝智”“弃仁绝义”、回归自然

13、《学记》:世界最早的教育专著,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解释:教书的人,就是善于发现并纠正学子的失误之人。】 【“教”和“育”这两个字,在我国最早出现在甲骨文中。“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最早解释“教育”一词的是我国东汉的许慎的《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我国第一本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 循序渐进原则:“学不躐(liè 超越)等”、”不陵节而施”

“教学相长”【解释: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都得到提高。】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启发性原则)【解释:要引导学生,但决不牵着学生的鼻子;要严格要求学生,但决不使学生感到压抑;要在问题开头启发学生思考,决不把最终结果端给学生。】

“预时孙(xùn)摩”【解释:预、时、孙、摩是教学成功的四个基本原则。预,预防原则,预防学生的不良行为。时,及时施教原则。孙(通”逊”,顺)循序渐进原则。摩,学习观摩原则。】

“藏息相辅”【解释:即课内与课外、劳与逸相结合的原则。】

“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师严然后道尊”、“君子之教,喻也”、“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

14、苏格拉底(古希腊):助产术或叫“产婆术”,启发式谈话法

15、柏拉图(古希腊):代表作《理想国》

16、亚里斯多德(古希腊):代表作《政治学》,最早提倡全面发展的和谐教育。

17、帕克赫斯特:创立道尔顿制教学组织形式。而贝尔•兰卡斯制是教师教学以年龄较大的学生为主,然后在由他们中的优秀学生去教年幼的或学习教差的学生的教学组织形式。

18、夸美纽斯(捷克):《大教学论》(1632)近代最早的具有比较完整体系的教育学著作,首次在科学分类中将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划分了出来,是教育学形成独立学科的标志。《大教学论》是最早从理论上阐述班级授课制,论证班级组织,奠定班级组织的理论基础。主张“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提出了“百科全书”式的分科课程。被誉为“教育史上的哥白尼”。“应当循序渐进地来学习一切,在一个时间内只应当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一切知识都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泛智教育”

19、洛克(英国):代表作《教育漫话》(1693)

提出了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体系

“白板说”

“人类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

“教育万能”论代表

20、卢梭(法国):代表作《爱弥尔》(1762)提出自然教育的理论,主张教育必须适应儿童的自然天性

21、康德(德国)代表作《康德论教育》(1803),最早讲授教育学,使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开设。“人是惟一需要教育的动物”,“教育的方法必须成为一种科学”。培根(英国,近代实验科学鼻祖)是首次把教育学列为一门独立科。【德国是世界上最早颁布义务教育法的国家。】

22、赫尔巴特(德国):代表作《普通教育学》是西方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教育学著作。在世界教育史上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传统教育学派”代表,主张“以教师中心,教师的权威性,儿童必须绝对服从教师”。提出了教学的教育性理论,主张分科教学。提出了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把教育学建立在伦理学、心理学基础上。用心理学的”统觉理论”原理说明教学过程。率先明确提出教学具有教育性。世界上第一个提出教具具有教育性。

23、杜威(美国):现代教育代言人,“现代教育学派”代表,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主张“教育应以儿童为中心主义,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习”。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及社会”、“在做中学”。

24、当代《教育学》——凯洛夫(苏联)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

25、人力资本理论——舒尔茨

26、(1)内发论:①孟子:人性本善,人的心中自有“浩然之气”②柏拉图:人生来就有金质、银质和铜质之分③弗洛伊德: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④格赛尔: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的作用(双生子爬梯实验,遗传素质的成熟过程制约着个体发展过程及阶段)。

(2)外铄论:①荀子:人性本恶。②洛克:“白板说”。③华生(美):“给他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他们的祖先的状况如何,他可以按他的意愿,把他们培养成各种类型的人——从领袖到小偷。”(《行为主义》)

27、(1)“遗传决定论”: ①高尔登 “一个人的能力,乃由遗传得来,其受遗传决定的程度,如同一切有机体的形态及躯体组织之受遗传的决定一样。”②彪勒“儿童的心理的发展过程乃是儿童内部因素向着自己的目的有节奏的运动过程,外界环境在这里只起促进或延缓这个过程的作用,而不能改变这个过程。”

(2)“环境决定论”: 华生

人的发展完全是由环境决定的

(3)“二因素论”:①施特恩(德国)《早期儿童心理学》“心理的发展并非单纯地对外界影响的接受和反映,实为内在品质及外在的环境合并发展的结果。”②吴伟士(美国)提出相乘说 一个人=环境×遗传

28、斯宾塞(英国):代表作《教育论》(1861),主张教育应以为个人过“完满的生活作准备”为目的。

把“课程”一词用于教育科学、教育科学倡导者,是一位实证主义者。

梅伊曼《实验教育学纲要》和拉伊《实验教育学》(德国)“实验教育学”,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法研究儿童发展及其与教育的关系的理论。“课程”一词始见于唐代。

博比特(美国)出版的《课程》(1918)一书标志着课程理论的诞生。

29、“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第斯多惠

30、朱熹(南宋)“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孔子施教,各因其材”即因材施教 虚心涵泳 切己体察

31、马卡连柯(苏联):平行教育理论,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平行影响”教育思想。

“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

32、德育的认知模式——皮亚杰(瑞士)、科尔伯格(美国)

33、德育的体谅模式——彼得•麦克费尔(英国)

34、德育的社会模仿模式——班杜拉

35、最早正式使用“班级”一词——埃拉斯莫斯

36、导生制——19世纪,英国

37、目标管理——德鲁克(美国管理学家)

38、赞可夫(苏联):《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提出教学与发展思想。

39、布鲁纳(美国):《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40、苏霍姆林斯基(苏联)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41、蔡元培于1912年最早提出美育,并主张“以美育代宗教”。

42、克伯屈提出设计教学

瓦·根舍因提出了范例教学

6.有关教学设计的理论 篇六

1、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清末“废科举,兴学校”

2、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1902年壬寅学制,1903年癸卯学制

3、中国奴隶社会教育内容--六艺

4、我国私学发展、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

5、“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

6、科举制度开始--隋唐

7、科举考试的依据--四书

8、“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古埃及教育

9、孔子的教育思想记载--《论语》

10、“有教无类”--孔子

11、“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

12、“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孔子

1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一词来源)--孔子

14、“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15、因材施教--孔子

16、“兼爱”、“非攻”,“亲知”、“闻知”、“说知”--墨家

17、“弃圣绝智”、“弃仁绝义”、回归自然--道家

18、世界最早的教育专著--《礼记》中的《学记》

19、“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学记》 20、“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学记》

21、“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学记》

22、“师严然后道尊”--《学记》

23、“君子之教,喻也”--《学记》

24、“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学记》

25、“学不躐等”--《学记》

26、教学相长--《学记》

27、循序渐进--《学记》

28、助产术(或叫“产婆术”)--苏格拉底(古希腊)

29、《理想国》--柏拉图(古希腊)30、《政治学》--亚里斯多德(古希腊)

31、最早提倡全面发展的和谐教育--亚里斯多德

32、《大教学论》--夸美纽斯(捷克)

33、“泛智教育”--夸美纽斯

34、《教育漫话》--洛克

35、《爱弥尔》--卢梭(法国)

36、“人是惟一需要教育的动物”--康德(德国)

37、“白板说”--洛克(英国)

38、提倡绅士教育--洛克

39、“人类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洛克

40、《普通教育学》--赫尔巴特(德国)

41、《民本主义与教育》--杜威(美国)

42、最早讲授教育学--康德

43、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赫尔巴特

44、把教育学建立在伦理学、心理学基础上--赫尔巴特

45、传统教育学代表--赫尔巴特

46、现代教育代言人--杜威

47、教育即生活--杜威

48、“在做中学”--杜威

49、儿童中心主义--杜威

50、当代《教育学》--凯洛夫(苏联)

51、人力资本理论--舒尔茨

52、内发论--孟子、弗洛伊德

53、外铄论--荀子、华生

54、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

55、把“课程”一词用于教育科学、教育科学倡导者--斯宾塞(英国)

56、“一切知识都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夸美纽斯

57、用心理学的“统觉理论”原理说明教学过程--赫尔巴特

58、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凯洛夫

59、率先明确提出教学具有教育性--赫尔巴特

60、“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第斯多惠 61、“学而时习之”--孔子 62、“温故而知新 ”--孔子 63、“不陵节而施”--《学记》

64、“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学记》 65、“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66、“应当循序渐进地来学习一切,在一个时间内只应当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夸美纽斯

67、“孔子施教,各因其材”(“因材施教”来源)--朱熹 68、最早从理论上阐述班级授课制--《大教学论》 69、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1862,北京京师同文馆

70、“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马卡连柯(苏联)71、德育的认知模式--皮亚杰(瑞士)、科尔伯格(美国)72、德育的体谅模式--彼得·麦克费尔(英国)73、德育的社会模仿模式--班杜拉

74、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埃拉斯莫斯

75、论证班级组织,奠定班级组织的理论基础--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76、导生制--19世纪,英国

77、“平行影响”教育思想--马卡连柯 78、目标管理--德鲁克(美国管理学家)

小练习:

1、“我们敢说日常所见的人中,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这一观点出自洛克的()A、《大教学论》 B、《教育漫话》 C、《爱弥尔》 D、《普通教育学》

2、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教育家是()A、培根 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赞可夫

3、最早在教学理论上提出班级授课制思想的是()A、泰勒 B、夸美纽斯 C、裴斯塔洛齐 D、凯洛夫

4、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是()

A、《学记》

B、《论语》 C、《大教学论》 D、《普通教育学》

5、我国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思想的是()A、孔子 B、孟子 C、朱熹 D、老子

6、在国外,最早使用启发式教学的是()

A、亚里斯多德 B、柏拉图 C、康德 D、苏格拉底

7、“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是古代什么时期的教育特征()A、中国 B、埃及 C、希腊 D、罗马

8、以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为教育目的的是古代()A、斯巴达 B、埃及 C、希腊 D、雅典

9、以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为教育目的是古代()A、希腊 B、埃及 C、斯巴达 D、雅典

10、反映孔子教育思想的文献是()

A、《学记》 B、《论语》 C、《礼记》 D、《中庸》

11、在教育史上主张“有教无类”的教育家是()A、孔子 B、孟子 C、墨翟 D、荀子

12、在教育史上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家是()A、孔子 B、孟子 C、墨翟 D、荀子

13、下述属于墨家主张的是()

A、有教无类 B、兼爱 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14、下述属于道家的主张是()

A、有教无类 B、兼爱 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15、由《学记》提出的教育主张是()

A、有教无类 B、兼爱 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16、“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出自()

A、《学记》 B、《论语》 C、《礼记》 D、《中庸》

17、“学不躐等”出自()

A、《学记》 B、《论语》 C、《礼记》 D、《中庸》

18、“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句话反映了()

A、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B、教育与经济的关系C、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D、教育与科技的关系

19、西方古代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的教育家是()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 D、德莫克里特 20、下述著作中反映柏拉图的教育思想的是()

A、《理想国》

B、《政治学》 C、《论演说家的教育》 D、《民本主义与教育》

21、反映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教育家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的是()A、《理想国》B、《政治学》C、《论演说家的教育》D、《民本主义与教育》

22、近代启蒙主义教育的代表人物是()

A、夸美纽斯 B、康德 C、卢梭 D、裴斯泰洛齐

23、近代教育史中主张“绅士教育”的教育家是()A、裴斯泰洛齐 B、卢梭 C、康德 D、洛克

24、近代教育史中提出著名的“白板说”的教育家是()A、洛克 B、卢梭 C、康德 D、裴斯泰洛齐

25、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建立始于夸美纽斯的研究,他的代表作是()

A、《大教学论》

B、《爱弥尔》C、《论演说家的教育》 D、《民本主义与教育》

26、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把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和心理学基础之上的教育家是()

A、卢梭 B、夸美纽斯 C、康德 D、赫尔巴特

27、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关于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的主张,称为(A、白板说 B、做中学 C、儿童中心主义 D、实质教育派

28、美国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代表作是()

A、《大教学论》

B、《普通教育学》C、《论演说家的教育》 D、《民本主义与教育》

29、1939年,首位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主编《教育学》的教育家是(A、凯洛夫 B、赞可夫 C、布鲁纳 D、维果斯基

30、“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是谁说的?(A、维果斯基 B、夸美纽斯 C、马卡连柯

D、苏霍姆林斯基

参考答案:

7.有关“画品”理论之我见 篇七

关键词:气韵人格六法

有感温家宝总理在南开大学校庆的发言, 他说“一个民族需要有一批能够仰望星空的人, 不只是一味的看着脚底下, 如果一个民族没有能够仰望星空的人那将是一个可悲的民族”。今天他把这句话放在校庆典礼来讲, 是要我们的教育除了培养实用性人才外, 应培养一批在思想文化领域有着战略意识的人才。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不但要有经济实力, 同时也要有强大的文化实力, 如此才可能立得久远。同属于精神文化的绘画教育应该尽量淡薄门类界限的的概念, 油画教育更应该注重传统文化修养的培养。其一, 我们说着中国话, 用中国人的文化思维在做事, 身边随处捻来都是传统的东西;其二, 绘画在今天来说, 画什么已经不重要了, 只是工具手段而已;其三, 油画你怎么做也就那样了, 因为你在别人的文化标准框架下。有人把国人画油画, 用象不象油画拿来说事, 忘画的初衷。

当西方世界还在中世纪基督教统治的时候, 绘画的形式还仅限于彩色玻璃画拼贴和手抄本图案, 内容基本也是反映宗教的题材。这时我们中国的绘画已具有一定的规模了, 专业画家的出现, 和以宫廷士女和文学题材为背景的创作逐渐成熟起来。同时这一时期专门针对绘画的论述也非常广泛和活跃, 在理论方面的成就表现为谢赫的《古画品录》, 王微的《叙画》等等。

用一种严禁的态度和愉快的心情去阅读这些理论, 并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阐释先辈的思想足迹, 使其内化, 真正做到学为己所用。让古典精神成为我们随时可以拿来的财富, 而不是使先人的东西成为定论, 成为心结, 这样才使阅读显得更有意义。

一、古画品录

如果说之前的绘画和理论都是在为“六法”做准备的话, 那么到谢赫时, 这一切都开始成熟了, 他在总结前人论断的基础上, 在《古画品录》里首次完整地提出六法的概念和品评中国画的等次标准, 影响着中国画的发展。六法者“一曰, 气韵生动是也;二曰, 骨法用笔是也;三曰, 应物象形是也;四曰, 随类赋彩是也;五曰, 经营位置是也;六曰, 传移模写是也。”由于他所生活的年代, 当时主要还是以人物肖像画为主, 所以这一理论最早还是为品评人物画所提的, 后来才慢慢延展到整个绘画领域, 以及跨越到其他领域里。时代的不同人们对六法的解读也不一样, 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气韵就是指神韵;骨法即骨相, 骨骼, 应物象形、随类赋彩即是写生能力。前者讲形体后者谈色彩;经营位置即构图;传移模写即临摹。有人在给六法标点时在“气韵, 生动是也”之间给的, 如此, 意义就稍有偏颇, 不过持此论点的人不多。画品里谢赫开篇就把六法定为品评绘画优劣的标准, 气韵又放在其他五法之首, 也是由于气韵被提出来作为品评绘画的最高标准, 所以使中国画重视神似成为有别于西洋画重视形似的开始。紧接着第二句就指出绘画的教化功能“明劝戒、著升沉”, “千载寂寥, 披图可见”悠悠历史长河, 更是把绘画提升到行为警戒的高度。

“然迹有巧拙, 艺无古今”, 由于艺术家的气质不同, 所以绘画技巧有巧有拙, 因此我们今天不要一味强调技法的潇洒程度, 只要流露出来的是你内心的真实体会和感受就应该把自己的方式坚持下去。这里并且隐约出艺术“非进化论”的观念, 就是不能厚古薄今, 或者重今贬古, 只要是好的艺术作品就会经受住时间的考验, 时间才是检验艺术品价值的最后标尺。中国画一开始应该说就表现了一种强烈的文人情怀, 强调人的关怀, 强调人格心灵的自我完善, 寄望人人自我都达到这样一种完善的品德后, 使社会也达到一种完善的理想状态。但是在当时那样一种社会制度下面要想达到理想的社会状态, 注定了这只是文人情怀的一相情愿。恰恰相反, 按照文人人格自觉完善这样的内省要求, 只能走向达时兼济天下的儒家教义和穷时独善其身的道家避世虚无主义。

二、论画六法

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论画六法里面, 进一步阐述了六法之间的内在关系。认为“气韵不周, 空陈形似, 笔力未遒, 空善赋色”, 认为注重形似的同时还须周全气韵, 赋色要把握住形体关系。“经营位置, 则画之总要”指出构图是画画的第一步并且构图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你最终的画面效果。临摹在六法中被认为是画家末事, 其实就张彦远的本意来说, 按照今天的要求, 艺术应该是面对自然, 面对生活, 反对描古、泥古而倡导创新的。“须神韵而后全”就把气韵, 神韵放到其他五法之上起到统领其它五法的作用。而其它五法是用来为画面的神韵服务的, 成为达到气韵的途径和手段。“夫象物必在于形似, 形似须全其骨气, 骨气、形式皆本于立意, 而归乎用笔”在此强调了描画对象要把握住对象的特征气质, 并且形似和特征都要满足你自己想要表现的思想。从而强调了主体在创作过程中的积极性, 同时也把绘画和书法的内在关系提了出来。

有人说张彦远评论“古今”绘画时“厚古薄今”。如果我们看看张彦远所处的晚唐年代, 社会动荡军阀四起, 就会明白“今人之画, 错乱无旨, 众工之迹是也”正好体现社会的动荡给画家心理带来的不安和急燥的社会现实。“自古善画者, 莫非衣冠贵胄、逸人高士……非闾阎鄙贱之所能为也。”也是一句实话, 不能简单的看成阶级偏见, 它反而指出了那个时代个体艺术成就与经济能力, 与文化修养, 与社会发展的密切联系。艺术是生命的更高表现形态, 只有当社会发展满足了这样的条件后, 艺术才可能真正走向普罗大众。“宋朝顾骏之常结构高楼以为画所, 每登楼去梯, 家人罕见。若时景融朗, 然后含毫;天地阴惨, 则不操笔。”可以想见在清清的山水涧, 独上高楼, 一盆炉火, 红木飘香, 鸟鸣山空, 澄怀味道, 做着自己的事, 不与天下争, 没有物欲没有浮躁, 享受那份自我的寂寞之美, 本身道出了古代文人追求的人生境界, 也体现出当时人们做艺术的一种状态。

三、论气韵非师

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里专门论述了气韵, 可见气韵在国画品评里的重要位置。他说“骨法用笔以下, 五者可学。如其气韵, 必在生知, ”认为气韵是不可学的, 把气韵归结于个人的天赋。我们暂且不论它的对错, 这里至少告诉我们学习艺术的道路充满辛苦, 不是人人都适合去画画。不是人人都会取得艺术上的成就, 选择在这样一条没有把握的道路上前行, 你需要有莫大的勇气, 单是这样的职业足已显示出人生孤寂的美感。“窃观自古奇迹, 多是轩冕才贤, 岩穴上士。依仁游艺, 探钩深, 高雅之情, 一寄于画。”更是道出了做艺术的人的寂寞与悲情, 所谓的先天条件可能就是那种对人生的悲悯情怀和那种一相情愿的可爱吧。“人品既已高矣, 气韵不得不高, 气韵既已高矣, 生动不得不至。所谓神之又神而能精焉”如果说前面画品还有强调艺术的教化功能的话, 在张彦远这里已经转而要求艺术家自己的人格品性;前面说了气韵在生知, 这里强调有了先天的条件还不够, 还得修养自己的人品, 人品的高低决定你艺术品气韵的高低。因此, 要想画好画, 不单单要跟老师学习技巧的基本知识, 最重要的是你要不断的提升自己文化精神的修养, 完善自我的品格, 最终才可能使作品至善至美。

四、结尾:

在教学里不管你是做什么画种, 画画之余, 轻松地看看书, 自己去做理解, 你会发现古人的思想有如优美的音符时时拨动你心灵中的那根琴弦, 给你安宁, 方向和勇气。戒焦, 戒燥, 慢慢积累, 如《兑命》所言, “敬孙务时敏, 厥修乃来”, 是也。

关键词:气韵,人格,六法

参考文献

[1]谢赫.古画品录[J].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1962

[2]张彦远.历代名画记[J].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1963

8.有关青少年犯罪的人格理论 篇八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人格;理论

中图分类号: DF79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6-92-2

1 概述

青少年犯罪是社会普遍关注的社会重点问题,单一事件就能够在社会中引起强烈反响,相关部门也积极配合并协调采取措施预防青少年犯罪问题。但是,青少年犯罪影响因素复杂,并且对社会的影响远远超出其他犯罪。探究影响青少年犯罪的具体原因,找到行之有效的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方法,是亟须探讨的课题之一[1]。很多研究表明,在同样容易导致犯罪的环境下,不同个体是否犯罪存在很大差异[2],而人格是最重要的个体差异变量。对影响青少年犯罪行为的人格因素的探讨,有利于对青少年犯罪行为的深入了解,从而为青少年的健康人格塑造提供可能性。不同流派的心理学家对影响青少年犯罪的人格因素进行了理论探讨,有关青少年犯罪的人格理论比较有影响的主要是心理动力理论、社会认知理论和艾森克的犯罪理论。

2 心理动力理论

有关犯罪的心理动力理论是较早从人格角度阐释青少年犯罪原因的理论,对少年司法心理学和精神病学产生了深刻影响。心理动力理论与最初由Sigmund Freud创立的精神分析有直接的联系,尤其是与其主要概念相关,包括内部心理过程、童年经历、心理性欲发展,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防御机制等,该理论的重要前提是人类行为是由意识和无意识的影响决定的。

一般而言,犯罪是一种不正常人格结构的产物,这种不正常的人格结构是早年生活中深层未解决的早期冲突引发的结果。正是这些冲突,通过无意识精神性痛的力量,驱使人们去侵犯和攻击。因此,暴力行为被解释为解决早期冲突的一种尝试。Erik Erikson在他的著作《新的同一性维度》里把找到解决内在冲突方式作为青春期的特征,强调同一性危机的驱动力。在此背景下,青少年犯罪反映了同一性形成过程中的一个侧面,即青少年认知和社会化情绪的不成熟使他们不能够通过适当的社会途径来完成同一性任务。这种青少年犯罪的“正常化”受到Aichorn的挑战。他引入了潜伏性少年犯罪的概念,认为除非个人已有犯罪的倾向或禀赋,否则就不会产生犯罪行为。Aichorn称,困难的家庭生活和儿童早期发展性冲突是潜伏性少年和其他青少年之间差异的来源。家庭是贯穿于其他社会功能中的媒介,通过该媒介儿童能够发展使他/她平衡本我、自我和超我的个人资源,并能应对来自外部社会的压力。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平衡是复杂的动态过程,这些动态过程扭曲的不同的副产品(例如,不为人所爱的感觉,缺憾感和应受惩罚感),被认为是暴力、侵犯或特定的心理状态(例如精神病)的无意识触发器,它们最终导致暴力和侵犯。

心理动力理论已经在青少年罪犯心理学与精神病学的治疗和评估方面得以广泛应用,它对少年司法系统最显著的影响就是它的评估技术,即投射技术。可以说,人格投射技术为洞察青少年人格的深层结构,了解其犯罪轨迹的复杂性起了很大作用。特别流行的投射评估技术有主题统觉测验和罗夏墨迹测验[3]。

3 社会认知理论

随着青少年反社会行为理论应用的发展,社会认知理论对推动青少年犯罪心理学和精神病学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人格是社会环境、个体认知和情感过程的交互作用的产物。这一理论的一般假设是儿童根据积极或消极的反馈来模仿他人的行为。这里的“他人”主要是指儿童接触的成年人,无论他们是真实的(例如,父母,老师,教练等)还是虚拟的(例如,在电视、电影、电子游戏等大众传播媒体中的成年人)。换句话说,孩子通过观察这些行为类型的奖惩结果,学习并遵循由真实或虚拟的角色榜样示范的行为范例。因此,如果在儿童的生活中暴力行为被很多榜样所示范,儿童就可能相信暴力和攻击行为是可以接受的而且有奖励的。通常,儿童首先在家里开始练习暴力和攻击行为,将其指向于兄弟姐妹和其他家庭成员,并寻求父母的反馈。因此,社会学习理论的另一个一般假设是替代学习的作用——儿童学习他人的行为并且试图在模仿示范性行为中避免犯错。换句话说,儿童观察其他人的行为并且模仿他们,模仿成功的程度,行为的获得是根据儿童自我效能感(儿童对观察和模仿能力的自我评估)的程度来调节的。替代学习是社会学习的一个方面,社会学习不仅包括观察和模仿,而且还包括经验的掌握、身体和情绪状态的自我调节,这样可以更加有效地学习,并获得他人的言语鼓励。

社会认知人格理论对青少年犯罪心理学最大的贡献就是重视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这要求我们从人格角度阐释青少年犯罪原因时,不仅要考虑到青少年人格特点,还要考虑到社会情境,最重要地是考虑他们的认知情感及其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这样才能真正了解青少年以往犯罪行为的本质。

4 艾森克的犯罪理论

艾森克的犯罪理论是有关青少年犯罪的人格研究的主要理论,对青少年罪犯,乃至成人罪犯的人格研究产生了较大影响。艾森克于1964年提出了这一专门解释犯罪机制的人格理论,试图解释某些人不能服从社会规则的原因。他认为,存在着犯罪人格,即实施犯罪行为的一种倾向。个体间的人格在与气质相关的三个独立维度上存在差异:神经质(Neuroticism,N)、精神质(Psychoticism,P)和外倾性(Extroversion,E),犯罪青少年具有与正常青少年截然不同的犯罪人格。例如,在艾森克人格问卷的P维度上得分高的个体可能会发展出反社会行为;犯罪者也更可能是外倾者;犯罪者在N维度上的得分也会较高,表现出情绪性和非理性特征,具有强烈的反社会倾向;犯罪者一般还会在效度量表(Lie scale,L)上得分较低,因为高分表明个体在进行印象管理,低分表明个体对社会期望漠不关心,常常被解释为个体社会化很弱。后来有犯罪心理学家企图找到某种“犯罪人格”,但是大多数研究者并不关注是否存在犯罪人格,而是采纳了艾森克的基本人格特质会影响犯罪的观点,考察易于引起犯罪的人格特点[4]。

5 展望

以上主要介绍了有关青少年犯罪的三种人格理论,即心理动力理论、社会认知理论和艾森克的犯罪理论。这些理论分别从不同的视角深入揭示了人格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对科学地解释、预防和矫治青少年犯罪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从任何一个特定的角度都无法解释人类一般行为和违法行为的复杂性,以上三种人格理论只是从各自的视角阐释了影响青少年犯罪的人格因素,而真正将这些理论应用于少年司法日常工作中,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各取所长,这样才能更加深刻地看待青少年犯罪行为,从而理解与有效应对青少年犯罪行为。

在现时代,社会、家庭、互联网等的交互插错,使得青少年所处环境混乱而复杂,因此,单一的强调人格,或者单一的强调环境的影响,并不能真正了解到青少年的问题[5]。人格与环境的交互作用才是青少年问题的探究点,其中,家庭中父母的教养行为与日常行为习惯以及青少年同伴间的互动交往对青少年犯罪影响最大,亲子关系与同伴效应是从小开始影响孩子的一些因素,潜移默化中遗留部分问题[6]。于是,在关注青少年犯罪的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影响青少年犯罪的某种人格特征本身的发生发展特点,从而有效地预防与解决青少年犯罪,为青少年的人格健康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参 考 文 献

[1] 康树华.青少年犯罪、未成年人犯罪概念的界定与涵义[J].公安学刊,2000(12). [2]Romero E, Luengo M A, Sobral J. Personality and antisocial behavior: study of temperamental dimensions[J].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001, 31: 329-348.

[3] 蒋俊梅.青年罪犯的人格特征研究[J].心理科学,2005(01).

[4] 邓芸菁,窦刚,张锋.少年犯人格的基本特征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2000(03).

[5] 彭士华,袁伟民.青少年犯罪特点、成因及预防对策[J].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2).

上一篇:社区小组的个人工作辞职报告下一篇:中考散文阅读的解题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