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鲁番风俗文化

2024-10-24

吐鲁番风俗文化(精选8篇)

1.吐鲁番风俗文化 篇一

前日又喝酒了,是在吐鲁番,不如在阿克苏那晚醉。

白日,我们去葡萄沟玩了。葡萄沟嘛,葡萄,葡萄干,葡萄酒,阿凡提故居,维吾尔族姑娘,新疆建筑,也就那样。

维吾尔姑娘漂亮。眼窝深,鼻梁挺,皮肤白,腰肢细而柔软,笑容甜。想起梁羽生《塞外奇侠传》里的女子,哈玛雅。

是夜,李老师的朋友办招待,吃饭喝酒。酒烈,后劲大。又去KTV唱歌。昨日,李老师给我看我唱歌的照片,挺尴尬。喝了酒,都挺放肆。

同行的男同胞都醉了。

昨天去火焰山。火焰山太热了。用热来形容不足以形容火焰山的温度高,站在地面,有种烧灼感。有风,热风,如刀子割过。鸡蛋放沙里烫熟了,就可以吃了。

火焰山之后开始往回赶。目的地是瓜州。半夜三点过到的瓜州。昨天傍晚在马路边上吃的晚饭。晚霞挺美。

一路过来,脑子里过的都是稀奇古怪的场景。是徐凤年只身独闯塞外的场景,是韩铁芳和她母亲玉娇龙新疆行的场景,是鸠摩罗什来中国传佛法,是玄奘去西域取经。

新疆是一个只存在于想象里的地方,如今见识了,知道其广博,荒凉,热辣。是塞外风光。

写这篇速记,是在去敦煌的路上。

2.吐鲁番风俗文化 篇二

1 吐鲁番城市及城郊景观结构分析

景观生态学的理论认为, 景观是一个空间异质性的区域, 景观由拼块 (Patch) 、廊道 (Corridor) 和模地 (Matrix) 三种类型组成[1]。拼块是外观上与周围环境明显不同的面状区域, 可以是自然景观为主, 也可以是人文景观为主或两种综合景观的功能区域。廊道指不同于两侧模地的狭长地带, 也可以说为线形拼块, 常与相似的拼块相连。是物流、能量流的通道。在自然形态景观中, 主要表现为山谷、河流及狭长地带, 在人工形态景观中则主要表现为林带、交通干线及人工水系、草地等。模地是景观中的背景地域, 对景观的整体构成至关重要。如果说吐鲁番城市景观特征与新疆其他城市区别不大的话, 那么城郊的景观要素则表现出较大的差异。

2 吐鲁番城郊旅游形态示范区景观设计模式

景观成分在时空中的分布是维持景观形态的重要内容, 景观之美在于部分与整体的和谐统一。各种景观要素的差异又统一于大自然之中, 这一大自然自身的巧妙秩序、自相似性又使分形与整形、有序与无序、异质与和谐有机统一[2]。

2.1“外廊内条”的组团布置方式

以种植葡萄长廊并按“外廊内条”的组团布置方式形成与“周围环境”不同的面状 (块) , 将这些标准组团按并联方式 (拼块) 形成大块绿地景观, 这种标准的组团组合方式不仅有利于灌溉节水, 方便生产, 而且产生视觉上“荒漠绿洲”的形态景观特征。

2.2 以“一带”、“两环”的林带形成廊道型景观特性

“一带”即利用示范区主干道将生产区与生活管理区划分为两个部分, 植以高大乔木, 既是交通物流通道又是区域通风道, 对改善区域气候环境有明显功效。“两环”即葡萄种植区外围的乔灌相间的防护林及生活区外围的景林、经济林网。这“两环”形成绿色防护景观带, 对改善种植区的植物生长环境及生活区的生活环境起着重要作用。

2.3 构建以“西域”为文化背景的现代村落体系

2.3.1“外闭内敞”的庭院式居住形态特征

印度建筑师查尔斯·柯里亚指出:“因为气候在根本上影响看我们的建筑物和城市, 首先是直接影响建筑物外表的阳光照射角度, 遮阳设施, 能量节约方式等问题。其次是间接影响:通过文化影响, 由于气候对任何社会的礼节, 礼仪及生活方式起作决定性作用。在干热气候区, 我们把热空气堵住并使之湿润, 在这个过程中降低它的温度”。“外闭”即对外部气候环境的考虑, 体现了设计中的气候意识。“内敞”则体现了人们的生活理念与生活方式, 这种标准单元即成为一个“模”, 以独立的方式通过点式组合形成整体村落。

2.3.2 厚重体系形态特征

沙漠干旱地区气候的主要自然因素包括:强烈的太阳幅射、风、温湿度, 其中太阳幅射是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也是导致日温差较大的原因。所以居住建筑设计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减少太阳辐射的影响, 对待强烈炫目的太阳光, 建筑语法就是恰当地结合传统和地方要素。厚重体系表现为利用当地材料, 及复合式箱型墙体的构成方式, 是节能降耗生态观的体现, 也符合“西域”建筑文化与形态特征要求。

2.3.3“外包式”绿色屏障形态特征

从生态建筑学的角度看, 作为人“第三层皮”的建筑自产生之初就是为了庇护各种气候条件下人们的生活环境, 但这种关系却往往受到人们思想观念和滥用技术的影响而被忽视, “顺天应人”的良性循环受到破坏。所以形态的构成必须符合整体与城区环境, “外包式”绿色屏障即在居住建筑外围布置葡萄廊架, 形成建筑外部的灰空间体系。这种构成方式对改善居住环境有明显作用, 对荒漠生态地区更是难能可贵。

2.3.4 构建“错台式”居住建筑形态特征

埃及建筑师哈桑·法赛认为:“只有根植于当地地理, 文化环境中的本土建筑, 才是一个社会建筑的真实表达。”运用人文主义思想探求民族特有的经验和技术, 并科学的利用的气候学原理, 采用“错台式”式的居住布置方式是居住建筑的本质所在。“错台式”的建筑形态不仅可以丰富建筑景观, 而且可提供各种太阳能设施的布置或功能平台。这对于光热资源极其丰富的吐鲁番地区而言有着重要意义。

2.3.5 地上、地下复合空间形态特征

现今, 人们对居住建筑环境的关注可归结为三方面:一是适宜的室内温度和温度 (满足人体热舒适及健康要求) ;二是尽可能地获得自然彩光 (减少人工照明的能耗) ;三是最大限度地获得自然通风。三者之间互为影响, 必须通过高效的人工技术达到积极要素之间的平衡。地上、地下复合空间组合方式也是人们对“极端”酷热气候的反应, 使人们根据不同季节进行垂直式生活转移, 达到“自然舒适度”和节能的目的。这种空间构成形态也是吐鲁番地区传统居住方式的体现。

3 结论

从创建吐鲁番旅游名城的目标出发, 运用形态景观设计方法对城市———城郊———远郊进行功能分析与景区规划设计是协调城乡关系和实现地域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步骤。吐鲁番旅游、生态示范区的规划建设, 为城市与城郊社区规划, 特别是符合该地区生态环境的景观规划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和设计模式。这必将对该地区城乡经济一体化进程和“城市化”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何方.应用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3.

3.吐鲁番之旅 篇三

虽然连日颠簸,旅途劳顿,但一出乌鲁木齐,我们很快便精神抖擞起来。车上了高速公路,不久就进入天山峡谷。远处绵延不断的天山积雪,在蓝天下闪着洁白的光。在依山傍水的峡谷中穿行,有时掠过如江南山水般的娇媚风光,让人仿佛遗忘了充满生命原色的灰黄。然而,这种感觉不久就消失了,前边很快又出现了灰黄色的大戈壁。

刚入吐鲁番境内,公路的左边便出现了十分壮观的风力发电场景。无数银灰色高大的钢柱,整齐地排列在戈壁滩上,每个钢柱的顶端都有三个洁白闪亮的风扇叶,每个扇叶差不多都有一二十米长。谁说戈壁荒凉呢?谁说荒凉的戈壁“鸟飞绝”呢?这一连好几里长的成百上千根钢柱,难道不是一株株美丽的“三叶树”吗?就是这些壮美的“三叶树”,给吐鲁番农村带来了温馨和欢乐,给维吾尔族同胞的生活增添了无限生机。

车近葡萄沟时,出现了人间烟火。眼前黛绿色低矮的小山坡上,一幢幢方形平顶的葡萄晾房,把荒漠和孤寂的氛围全扔到库木塔格沙漠中去了。一个个头戴小花帽的维吾尔族老人和身着五彩裙的维吾尔族姑娘,在自家的房前屋后忙碌,有时还有老人用目光向我们致意,姑娘大方地对我们嫣然一笑。

当走进依岩傍水的葡萄沟景区,参观具有浓郁维吾尔族风格的王洛宾艺术馆,我们不禁想到这位饱经风霜的老人,曾在这一带生活采风,整理创作出许多脍炙人口的新疆民歌等。如果您有兴致,那葡萄架下的露天舞厅可以让你一展舞姿,还有热情的维吾尔族姑娘教舞呢。然而,最吸引人的还是这里驰名中外的无核白葡萄??宝石般的哈斯格尔,它被称为“中国的绿珍珠”。还有那紫红的玫瑰香、丰腴的马奶子,都会让你大快朵颐。

出了葡萄沟不远便进入荒漠之地,没有村庄,没有树木,刚才目中储存的一点点绿色,很快又被沙漠化了,那板结了的一望无际的戈壁重又出现。导游告诉我们,火焰山快到了。果然,拐过两个弯,远远望去,那草木不生的逶迤群峰,在碧蓝的天空下,呈现出浅红黄的色彩。听说这些山体均由红沙、红土、红碎石构成。终于来到一座高为310米的圆丘形红峰下,其状颇似在日本见过的富士山。不过,富士山头终年为白雪覆盖,而此峰上上下下却如永远燃烧着的火焰。那炽热的气流在烈日照射下翻滚上升,就像烈焰熊熊,周围没有草木,没有飞鸟,只有板结的红沙。

之后,我们来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柏孜克里克石窟,也就是俗称的千佛洞。当年唐僧师徒历经艰险来到这里,不知是否到访过这个石窟。如今窟内只剩一些依稀可见的壁画,很多年代久远的造像和珍贵的壁画,已被德国人盗走,让人深感痛心。

如果要一言以蔽之的话,吐鲁番之旅给我的感受是别有一种风情在眼中,别有一番韵味在心头。

旅游小贴士

1.吐鲁番不通火车,火车停靠大河沿,距土鲁番约40分钟车程(乘坐汽车)。

2.吐鲁番的商业不太发达,没什么商店和饭店。

推荐景点

1.火焰山全长98公里,褐色、褶皱的山峰很大气。

2.高昌古城??古代西域留存至今最大的古城遗址。

3.大漠土艺馆??以泥塑为主要造型手段,融建筑、雕塑、绘画为一体,景点内容丰富。

4.新疆吐鲁番游记作文 篇四

我们刚进入景区,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一串串葡萄。它们有的尚未成熟,有的已红完全成熟了,有的大如瓶口,有的小如珍珠玉石,有的紫得像鲜血一样好像马上就要滴下来了,有的则是淡绿色的,好像可以看到里面的果肉,有的洁白如雪,没有一丝杂质,皮是半透明的可以看到对面的东西。

我们又来到一口坎儿井旁,只见井口上旁架着许多葡萄架,上面挂满了晶莹剔透的无核白葡萄。这可是世界各国国家领导人才能品尝的极品哦!我和弟弟趁别人不注意偷偷地摘了几颗葡萄,然后把它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塞进了我的嘴中,顿时我的手中散发出一阵沁人心脾的香味随即又飘到我的嘴里,然后在我的五脏六腑每一根血管、每一个细胞中转了一遍,最后回到了我的肺中,又随即随着二氧化碳排出体外。我立刻感到神清气爽,精神焕发。我细细地咀嚼着这颗葡萄,啊!又酸又甜,真是人间美味啊!恐怕连神仙都要忍不住下凡人间来品尝这美味的葡萄了。这时,弟弟却像猪八戒吃人参果一样迫不及待地狼吞虎咽,弄得他狼狈不堪。

接着,我们便来到了维吾族人的家中参观。我们脱鞋进了毡房,他们十分好客。拿了许多哈密瓜、香瓜、葡萄干、西瓜等水果以及羊肉包子、馕、手抓饭等食品盛情地款待我们,搞得我们都好些不好意思了。

最后我们吞着口水恋恋不舍地离开了葡萄沟,前往其他景点旅游。

5.吐鲁番景区导游词 篇五

各位游客:

你们好!

人们称“南京,武汉,重庆”为三大火炉,而我们吐鲁番在6-8月间平均气温高出它们8-10摄氏度。因此人们传说:“吐鲁番的县太爷是坐在水缸里办公的,当然,这不过是一个笑话,但在热沙中做热疗,在石头上烙面饼,在沙窝中烤鸡蛋,却并不是虚传。盆地因内热外寒而形成大风,4-7月间年刮8级以上大风30多次,因此又有了”陆地风库“的称谓,三大风口之一的达坂城是天山风口,马上就要到了。请男士们稍加注意,前方我们即将驶入世界级民歌王——王洛滨老先生的歌中唱到的达坂城了。擦亮眼睛看看达坂城的姑娘到底是不是”两只眼睛真漂亮”,看到了美丽的姑娘吗?没有,那一定是她们害羞躲起来了,要不,都被过往的游客们娶走了。王老的这首歌,人人都爱唱,可是我们当地的维族同胞对王老有点意见啊!他们说:“王老把我们写得太傻了太不懂经济核算了,姑娘嫁给你就够可以了,还把妹妹再赔上,你们也太贪了”。你说有意思没意思?请大家注意看,窗外的树为什么都向一边歪着?对了,这是百里风区,风口地段,大风常年向一个方向吹的结果。据说,达坂城的男子们的胡子也是向一个方向歪着的,不信?你们找找看......

吐鲁番以“四最”而名扬天下,您知道是哪“四最”吗?最低,最干,最热,最甜。最低是指什么呢?它是指吐鲁番盆地的低洼地——艾丁湖,低于海平面154米,是世界第二低洼池,仅次于死海。最干就是指降水量最小,因为雨还未下到地面上,在半空中就被蒸发干了。最热呢,我们一会儿到了火焰山,你就会亲自体验到什么才叫热。那么,我有一个问题:广州素称“花城”,济南为“泉城”,那么吐鲁番是叫什么城呢?对,叫葡萄城。也许你们中的不少人就是被一曲“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召唤来的。的确,能够品尝一串葡萄世界冠军——吐鲁番无核白葡萄,未必不是一件能炫耀平生的快事。美国加州的客人曾万里迢迢来到吐市,专门考证出:吐鲁番的葡萄含糖量世界第一。有民谣说:“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的瓜,吐城的石榴顶呱呱,库尔勒的香梨人人夸。到了新疆,大家想不想做一天的新疆人?好,我现在教你们几句在新疆地区能常用到的话,这也是今后向亲朋介绍的资本。”亚克西姆塞斯——你好”,“势合曼提——谢谢!”,在巴扎上,如果你能给维召尔史弟一定会少要你的“铺路子”——钱的。

这里就是让人们“日啖葡萄三百颗,不辞长作高昌人”的葡萄沟,这高昌人便是今天的吐鲁番人。看,这是马的葡萄,这是玫瑰红,这种就是最具盛誉的无核白,你们可以亲自摘下来品尝,是不是一尝忘不掉?这里的葡萄每5米种一株,现在年产早已超过5450吨,这葡萄长廊也超过6公里长,是不是神仙也不一定见过如此佳景,品尝如此美味?满目绿色,凉爽宜人,品这葡萄甜而不腻,想不想住在这“世界最甜的地方”?今天咱们吃不了葡萄可以兜着走,吐鲁番的美景还多着呢,咱们还得抓紧时间去感受。吐鲁番地区在5-9月旅游黄金季节,日温差大,6-8月间温差可达20摄氏度,所以人们常说“早穿皮袄午穿纱”。帮此这里的葡萄水果最甜。好了,到了吐鲁番不去一趟热极——火焰山体验酷热,多少有点枉来一趟吐市。是不是心动,那上车付诸于行动吧,马上开往火焰山。

6.吐鲁番高昌故城导游词 篇六

新疆的吐鲁番有两座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古城遗址,1961年被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分别是高昌故城和河故城,被称为吐鲁番盆地中一对风格不同的“姐妹城”。它们在经历了几千年的风风雨雨后,如今虽然只留下断壁残垣,然而当年高耸的城墙依然气势恢弘,深陷的护城河轮廓仍历历在目。下面让我们带着访古探胜的心情,先去参观一下高故城吧:

高昌故城的得名→高昌王国的历史

游客们,高昌故城位于吐鲁番以东45公里处的火焰山南麓,即木头沟河的三角洲地段,这座驰名中外的西域古都,曾先后为麴氏高昌王国和回鹘高昌王国的都城,历尽繁华,曾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和重要门户。在前往故城的途中,我先来介绍一下它的得名和历史。

高昌故城,维吾尔语中称为“亦都护城”,也就是“王城”的意思。《北史•高昌传》中称它因“地势高敞,人庶昌盛”而得名高昌。

据历史记载,高昌故城始建于公元前1世纪的西汉。当时称为“高昌壁”或“高昌垒”,汉、魏、晋历代都曾在此设立“戊己校尉”,管理屯田,抵御匈奴,故又名“戊己校尉城”。公元327年,前凉张骏在此设置高昌郡,开创了西域郡县制的先河。高昌建国是在公元460年(北魏和平元年),车师国灭亡,柔然立阐氏伯周为王,称其国为高昌国,从而掀开了高昌王国的序幕。南北朝时期,这里诸王争霸,但国号仍为“高昌”。公元604年,唐贞观年间,高昌王勾结西突厥截断丝绸之路,唐太宗派人平定了高昌王国,将高昌改称“西州”。公元9世纪末,由漠北西迁到此的回鹘人建立了回鹘高昌国,仍臣属中原王朝,史称“西州回鹘”或“高昌回鹘”。1208年,高昌回鹘则顺成吉思汗,称“畏兀儿王国”。1283年,高昌城毁于战火,高昌回鹘王国灭亡,至此,高昌城被废。纵观高昌故城的历史演变,历经1500多年,其间由盛及衰,演绎了一部西域部族的兴亡史。

高昌故城遗址→ 高昌的对外交流→ 高昌文化

游客们,现在我们来到了高昌故城遗址。只见残破的城墙全用黄土夯成,倘若登高展望,全城平面略呈不规则的正方形;分外城、内城、宫城三部分。布局似唐代的长安城。外城呈正方形,周长5.4公里,城墙最高处达11.5米,城基宽12米。内城居于外城正中,周长3600米,现仅存西墙980米,南墙850米。宫城居于外城城北。请看,前方那数座高3米至4米的土台称为“可汗堡”,就是原回鹊高昌的宫廷所在地。这里发掘出的绿色琉璃瓦、纹饰华丽的石柱础和巨幅的奏乐图精美壁画,记录了故都昔日的繁华。据史书记载,鼎盛时期的能城有12个门,市内房屋鳞次栉比,有作坊、市场、庙宇和居民区等建筑,总面积为200万平方米。密集的民居和市井坊肆建筑群,风格与交河故城相似,下挖为院,掏洞为室,不用木料,为吐鲁番一奇。

汉唐以来,高昌是连接中原、中亚、欧洲的枢纽,它既是经贸活动的集散地,又是世界宗教文化的荟萃地。当时波斯等 地的商人,从他们国家带来苜蓿、葡萄、香料、胡椒、宝石和骏马来到高昌城,又从这里带走中原的丝绸、瓷器、茶叶和造纸、火药、印刷术。与此同时,世界各地的宗教先后经高昌传入内地。当时的居民先后信奉佛教、景教和摩尼教,高昌成了世界古代宗教最活跃、最发达的地方。

高昌王国鼎盛时期;还孕育了丰富的高昌文化,成为高昌的珍贵遗产。麴氏高昌王国十任国王都是汉人,因此汉文化对高昌的影响显而易见。但高昌毕竟属于杂胡地带,车师、回鹘、突厥以至后来的吐蕃、蒙古等多民族杂居,因此当地人会数种语言,语种形态丰富而有趣。此外,高昌人的服饰也十分讲究,并擅长制作美食。驰名中外的高昌古乐,更是高昌人的骄傲,它以浓烈的异域风情和丰富的艺术语汇在汉唐时流行,被列入唐朝十部大乐之中,成为中西融合的文化瑰宝。可以这样理解,高昌故城的魅力,在于其深厚的文体底蕴,使之成为代表西域历史的典范和标本。

讲经堂遗址→ 唐僧玄奘与高昌

游客们,高昌故城废弃以后,被开垦为耕地,大部分地面建筑荡然无存,遗址保存较好的除城墙外,还有外城西南角的一座寺院,下面就让我们乘着“驴的”前往参观。

各位游客,请看这座大佛寺遗址,占地近1万平方米。仔细观察,这座佛寺的山门、讲经堂、大殿、藏经楼、僧舍等建筑布局,仍历历在目。从建筑特征和残存壁画上的联珠纹图分析,其建筑年代属麴氏高昌中期,约为隋代所建。

7.吐鲁番文书流失海外的实证研究 篇七

关键词:吐鲁番文书,文书流失,实证研究

吐鲁番文书, 是指吐鲁番地区出土于四世纪后半叶至八世纪后半叶时代的各语种写纸。

它记录着古代先民们的各种活动与思维, 也记录着历代官府的执政政策及其政治运用等, 吐鲁番文书的出土与研究不断补正着新疆地方史, 同时也融汇于西域文化之中。吐鲁番文书流失海外, 始自1898年以后国外探险队对中国西部的所谓“科学考察”, 特别是1899年在“第12届国际东方学家大会”上, 成立的 “中亚与远东历史、考古、语言、人种探察国际协会”, 引导俄国、德国、日本、芬兰、英国等探险队, 大规模进入新疆超过100余次, 将所发掘的吐鲁番文献等文物源源不断地运往海外。 分别收藏于德国国家图书馆、日本京都龙谷大学图书馆、俄国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图书馆、英国图书馆、伊斯塔坦布尔大学图书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图书馆等, 形成海外吐鲁番学研究的文献资源优势。

一、吐鲁番文书海外收藏的实证分析

吐鲁番文书流失海外的主要原因, 就是国外探险队到吐鲁番的发掘与掠夺。Klementz DA (1898) 、Oldenburg SF (1909) 、 Oldenburg SF (1909) 率先带领俄国考察队, 发掘并带走的吐鲁番文献中, 包括汉文文书、梵文写本、汉文和回鹘文双语文书、 粟特文摩尼教文书等, 现存于俄国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的吐鲁番文书总量为:830件;Grünwedel A (1902) 、von Le Goq (1904) 、Grünwedel A (1906) 和von Le Goq (1906) 率领德国探险队, 发掘并带走的古代艺术品和出土鲁番文献多达近847箱, 其吐鲁番文献包括汉文、梵文、藏文、突厥文、回鹘文、蒙文等24种文字拼写的17种语言的文书, 现存于德国国家图书馆的吐鲁番文书为:15706件, 形成吐鲁番学研究的文献资源优势;渡边哲信 (1903) 、堀贤雄 (1903) 、橘瑞超 (1908) 、 野村荣三郎 (1909) 率领大谷光瑞探险队, 发掘并带走的大量吐鲁番文献, 现存于京都龙谷大学图书馆的吐鲁番文书为: 9771件, 包括1-8147号的吐鲁番出土汉文文书、胡语文书; 11001-11163号的橘瑞超私藏文书;9001-9166号的吉川小一郎私藏文书;10001-10668号的《流沙残阙》吐鲁番文书等, 同时, 日本的静嘉堂文库、书道博物馆、宁乐美术馆、京都国立博物馆、四天王寺、天理图书馆各分散收藏吐鲁番文书, 日本成为收藏吐鲁番文书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Mannerheim CGE (1906) 率领芬兰探险队, 收集并带走新疆文献, 现存于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图书馆的新疆文献为2003件, 其中有汉文书1917件, 回鹘文书70件, 梵文9件、和阒文2件, 粟特文4件, 中古波斯文1件;Stein A (1913) 率领英国探险队, 发掘并带走的吐鲁番文献, 现存于英国图书馆的吐鲁番文书为:613件。Arat RR (1928) 在柏林从事德国吐鲁番考察队所获得回鹘文文献整理工作中, 获得一批吐鲁番汉文、回鹘文文献, 并将汉文文献卖给了日本人山口常顺现存于日本四天王寺, Arat RR自己将回鹘文献带回土耳其, 入藏伊斯坦布尔大学图书馆, 其中汉文与回鹘文书107件。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盖斯特图书馆收藏吐鲁番文书为38件, 其源于罗寄梅旧藏。韩国国立博物馆所藏吐鲁番文书为36件, 其源于日本大谷探险队。 (见表1)

吐鲁番文书流失海外的主要收藏, 29104件, 中国收藏吐鲁番文书为:12000余件, 因此, 世界各国收藏吐鲁番文书总数为:41104件。

二、吐鲁番文书民族文献的实证分析

吐鲁番历史与民族文献研究, 是吐鲁番文书研究的基础。吐鲁番古称“高昌”, 是指唐灭麴氏王国之前时期, 经历了汉晋统治、十六国统治、高昌统治。高昌回鹘时期以来, 民族文献对社会影响巨大, 吐鲁番文书流失海外部分中, 汉文文书与回鹘文书共量为25980件占文书总量的95.99%, 其中汉文文书16981件、回鹘文书8999件, 汉文与回鹘双语文书2144件。柔然民族在阚氏王国统治时期进入高昌, 突厥民族在麴氏王国统治时期进入高昌, 突厥文对高昌地区有着广泛的影响, 粟特民族驻留高昌历史很长、影响很大, 在吐鲁番文书流失海外部分中, 粟特文书占文书总量的1.64%, 在443件粟特文书中, 由于对粟特文的识别困难, 对其文书解读已经成为世界难点。同时, 梵文文书的解读也同样是研究的难点。

吐鲁番文书流失海外的主要语种, 包括汉文、回鹘文、粟特文、藏文、蒙文、摩尼文、婆罗米文、梵文、突厥文、吐蕃文, 尽管粟特文、藏文、蒙文、摩尼文、婆罗米文、梵文、突厥文、 吐蕃文等文书量仅占总量的4.01%, 但其研究价值就在于以民族文化推进社会和谐发展。因此, 吐鲁番文书中粟特文、梵文等微量文书将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 (见表2)

三、吐鲁番文书学科领域的实证分析

吐鲁番文书流失海外部分中, 宗教文书与世俗文书的存量比重悬殊, 宗教文书14419件, 占文书总量的53.28%, 世俗文书合计2135件, 仅占文书总量的7.88%。

宗教文书在吐鲁番文书比重较大的原因:一是发掘地点在胜金口、木头沟、吐峪沟、柏孜克里克等众多佛教遗址中的比率较多;其次, 高昌古城、交河古城两座古城居民的公共墓地阿斯塔那、交河沟北、交河沟西墓地;二是宗教文书反映出吐鲁番宗教对社会影响的作用, 吐鲁番地区自古以来, 既是多民族地区, 又是多宗教并存地区, 曾经流行的宗教有萨满教、祆教、佛教、道教、摩尼教、景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 其中萨满教、祆教、 摩尼教、景教等已经消融, 而佛教、道教、伊斯兰教, 基督教一直流传至今。即使在国内收藏的吐鲁番文书中, 宗教文书所占比重同样很大。

吐鲁番世俗文书在反映社会发展方面作用很大, 不仅能补正官修正史, 还能补正地方史, 为西域历史研究提供更加有意义的佐证。在吐鲁番世俗文书中, 吐鲁番社会经济文书所占比重较大, 共计1017件, 占文书总量3.76%。其中, 高昌郡、高昌国以及唐西州的籍账制度、土地制度、赋役制度、契约制度、寺院经济等文书在经济文书中分量较重。同时依次, 政治 (657件) 、 法律 (242件) 、医学 (121件) 、军事 (104件) 等学科领域的文书也成为了世俗文书中的重要组成, 特别是属于经济范畴的社会生活文书对吐鲁番地区先民的人口发展、社会现状、生活水平、民间信仰等社会经济现象所给予的信息揭示都是极为重要的。德国、日本收藏吐鲁番文书的学科领域较为全面, 自然就成为国际吐鲁番学研究核心。 (见表3)

四、吐鲁番文书类型及古籍的实证分析

吐鲁番文书流失海外部分中, 由于未能在学科与类型加以全面区分, 让其他部分占总量的比例高达38.84%, 宗教所在比例也高达53.28%, 能够体现公文书的吐鲁番文书中的行政文书 (657件) 、司法文书 (242件) 、军事文书 (104件) 作为公文书仅占总量的3.70%。吐鲁番文书中的私文书只占0.29% (77件) , 在为分类的文书中将能经一部区分出私人信函、证明文件、声明、遗嘱、家谱等私文书, 以便对吐鲁番地区的民间生活状况具有更多的了解。

中国历史文化的繁荣, 使得当时的古籍已经成为居民普遍使用的教育范本, 抄写古籍成为当时社会文化习惯, 吐鲁番先民们的文字遗产构成了当今古籍整理的热点。吐鲁番古籍文书数量为9742件, 经部有《尚书》《礼记》《春秋》《经教》《论语》 《尔雅》, 没有《周易》《周礼》《仪礼》《春秋谷梁传》《春秋公羊传》。史部有《史记》《汉书》《三国记》《晋阳秋》 等。子部有《千字文》等。集部有《切韵》等。宗教有:道教的 《道德经序诀》《老子道德经注》等, 佛教的《三藏圣教序》 《历代法宝记》等, 景教的《马太福音》《约翰福音》等, 摩尼教的《摩尼教经》等。 (见表4)

五、吐鲁番文书研究现状的实证分析

吐鲁番文书流失海外的主要研究, 一是吐鲁番文书发现的研究, 自1898年国外探险队对吐鲁番发掘并带走文书入藏各国图书馆与博物馆之后, 在海外兴起德国和日本为核心的吐鲁番学研究。陆续出版公布了各国对吐鲁番文书发现与收藏的研究成果, 俄国的《1898年圣彼得堡俄国科学院吐鲁番考察报告》, 德国的《1902-1903年亦都护城及周边地区考古工作报告》《新疆古代佛教圣地——106-107年在库车、焉耆和吐鲁番绿洲的考古工作》《新疆古希腊化遗迹考察记——德国第二、三次吐鲁番考察报告》, 日本的游记, 英国的《亚洲腹地——在中亚、甘肃和东部伊朗考察的详细报告》等。二是吐鲁番文书内容的研究, 德国招募世界各国历史学家进行吐鲁番文书的解读研究, 日本成立吐鲁番出土文物研究会, 大规模的组织大学教授进行吐鲁番文书的内容研究。在27065件流失海外的吐鲁番文书中, 已发表其研究成果的吐鲁番文书有21439件, 其中德国3111件、日本7755、 俄国521、英国431、土耳其107、美国30。目前还未获得研究成果的吐鲁番文书有5626件 (20.79%) , 其中, 德国3111件、日本2016件、俄国309件、英国182件、美国8件。三是吐鲁番文书理论的研究, 世界各国收藏吐鲁番文书共计41104件, 主要分布在德国 (15706件) 、中国 (12000件) 、日本 (9771件) 、芬兰 (2003件) 、俄国 (830件) 、英国 (613件) 、土耳其 (107件) 、美国 (38件) 、韩国 (36件) 等, 关于吐鲁番文书理论研究的成果共计2560篇 (种) , 其中研究中国收藏吐鲁番文书的研究文献有572篇, 研究日本收藏吐鲁番文书的研究文献有461篇, 研究欧美收藏吐鲁番文书的研究文献有512篇, 研究俄国收藏吐鲁番文书的研究文献有15篇。 (见表5)

吐鲁番文书流失海外的研究趋向, 随着中国对吐鲁番文书继续发掘的总量递增, 逐步从吐鲁番学研究以海外为核心转向以中国为中心, 强化中国学者研究海外吐鲁番文书队伍建设, 开展互访交流, 引进中国学者驻地研究, 充分利用研究成果对中华文化的弘扬。

大量出土的吐鲁番文书, 已经成为当今古籍整理的重中之重, 随着近年来新出吐鲁番文书的整理出版, 中国将逐步成为吐鲁番文书研究的中心。陈国灿、刘安志主编《吐鲁番文书总汇》 (日本版) , 荣新江主编《吐鲁番文书总汇》 (欧美版) 全面反映了吐鲁番文书流失海外的概况, 本文对吐鲁番文书流失海外的实证研究, 较为客观的获得了吐鲁番文书在海外各国的具体收藏、语种分布、学科重点、古籍内容、研究水平等相关数据, 将为吐鲁番学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持, 更为促进海外吐鲁番文书的回归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陈国灿.吐鲁番文书总目 (日本收藏卷)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5.5.

8.吐鲁番麻扎村 篇八

围绕着葡萄,麻扎村人造就了一场葡萄盛宴——葡萄长廊、葡萄花纹、葡萄晾房、采葡萄的姑娘,还有葡萄酒,以及葡萄架下的欢歌劲舞……

“七圣人墓”是中国的第一大伊斯兰教圣地,被称为“中国的麦加”。按当地穆斯林的说法,到麦加朝圣前一定要先到吐峪沟麻扎朝圣。

水在土中穿行,绿色村庄在烈日下长存,峡谷中生长着最甜的葡萄,沙土中千年干尸依然完美、鲜活……这些神话般的情节,都出现在吐鲁番盆地的火焰山。这些最富特色的传奇,写在这片赤红的大地上,经年不衰。

我从烈日熔金的火焰山经过,直奔凉爽宜人的吐峪沟大峡谷,来到吐鲁番盆地的“葡萄天堂”——麻扎村。在维语中,“吐峪沟”意为“走不通”,事实上在过去很长时间里,这里确实走不通。直到20世纪80年代,政府修建了一条穿越火焰山的简易公路,藏在深谷中的麻扎村才开始与外界有了联系。

那时,人们惊讶地发现,这个古村已有1700多年历史,是吐鲁番最古老的维吾尔族村落,村里保存着完好的生土建筑群,被誉为“中国第一土庄”。优越的自然环境,让这里生长出世界上最甜的葡萄,葡萄长廊、葡萄花纹、葡萄晾房、采葡萄的姑娘,还有葡萄酒,以及葡萄架下的欢歌劲舞,火热的“葡萄盛宴”让人乐不思蜀。不但如此,这里也堪称中国西部最具神秘色彩的地方,在这里能找到多种宗教的遗存:它是中国第一个伊斯兰教圣地,号称“中国的麦加”,还是佛教传入中国的重要驿站,沟内岩壁上的千佛洞,是新疆著名的三大佛教石窟之一……

“中国第一土庄”独特的“黄黏土文化”

走进麻扎村,土黄与翠绿这两种色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土黄的是土坯房,各家土坯院落随意分布,由弯弯曲曲的土巷相连,房子顶部还有简陋的土坯拱桥,从屋顶上可以互相串门。斑驳的土墙、深邃的巷道、错落的晾房、参天的古树,鳞次栉比,刻着时间的痕迹,显得肃穆又神秘。而翠绿的,主要是葡萄架,偶尔有些桑树。茂密的葡萄地漫山遍谷,山坡下、庭院上,葡萄藤蔓到处交织在木头架子上,串串晶莹的葡萄,饱满圆润,触手可及。

我走进一座窑洞式的拱形平顶土坯房,主人白克力·达吾力笑容可掬地把我迎进客厅。他白须长髯,精神矍铄,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他已106岁高龄,是麻扎村最年长的寿星。白克力老人说,他从小就住在这里,一辈子以种葡萄、晾葡萄干为生,家里有3亩葡萄地,自己老了,老伴也去世了,葡萄园就交给儿子、儿媳管理。偶尔惦记葡萄的时候,他会慢慢走到地里,浇浇水、拔拔草,和葡萄说说话。老人很健谈,说没有学好汉语是个遗憾,如果掌握了汉语,他就可以去更多的地方,可以和汉族朋友说说自己的心里话。为此,他一直鼓励儿孙要好好上学,将来走出峡谷,去看看外面精彩的世界。

我问他长寿的秘诀,他笑着说:“我对饮食的要求很简单,早上以馕为主,加一点葡萄干和核桃等干果;中午一般以拌面和抓饭为主;晚上会吃些凉拌菜、馕,有时会吃些加点青杏子的汤饭。节日期间会宰羊庆祝,现在我的牙齿大多数脱落了,吃肉有些费劲,但羊肉汤还是很滋补的美味……”

沿着溪流继续前行,一位头戴维吾尔族传统花帽,说一口流利汉语的老人和善地招呼我进屋。走进宽敞的院子,我第一眼看到角落的葡萄架下有一张铺着花毡的木床,瞬间就爱上了这里——躺在床上,头顶是翠绿的葡萄藤,串串珍珠般的葡萄伸手可及,感觉真是太好了!老人拿出一种紫红色的酱汁请我喝,酸甜可口,非常奇妙,原来这是他采集桑葚酿制的。

同行的翻译阿里木告诉我,以黄黏土筑造房屋,是麻扎村几百年来的传统,住在这样的房子里,冬暖夏凉,相当惬意。人们根据吐峪沟的自然环境,就地取材,采用砌、垒、挖、掏、拱、糊、搭等多种形式,以简单的黄土,营建了一个又一个美丽家园。这种建筑艺术在时间检验中不断完善,形成了独特的“黄黏土文化”。

世界上甜度最高的葡萄“翡翠天堂”里的葡萄盛宴

随着麻扎村逐渐被外人所知,大批游客纷至沓来,村里的居民,特别是孩子,自然而然就成了游客镜头中的模特,一些聪明的孩子,已经学会用汉语说“照相十块”,他们的传统装束除了头上的小花帽,已经完全汉化。中年人一边慨叹古老的传统渐渐消失,一边享受着汽车、手机、电脑等现代科技带来的便利。年轻人想去外面的世界看一看,渴望走得越远越精彩。一些有投资意识的村民,则着手改造自己的庭院,建造家庭旅馆和餐厅……

对于从未走出过村子的老人而言,这里的生活安逸、恬静,是干热盆地中的“翡翠天堂”。葡萄、杏子、桑葚、西瓜、甜瓜,一年四季水果不断,他们在这里出生,也将和祖先同葬在这里,在葡萄架旁的墓地安息,等待着天国的召唤。

干热的吐峪沟素有“天然火墙”之称,这里的黄红色土壤,最适宜种植无核白葡萄。如同一串串绿珍珠的无核白葡萄,是世界上甜度最高的葡萄。能长出这么甜的葡萄,当然还要得益于天山雪水的浇灌,也与当地“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的昼夜温差有关。

围绕着葡萄,麻扎村人造就了一场葡萄盛宴——葡萄长廊、葡萄花纹、葡萄晾房、采葡萄的姑娘,还有葡萄酒,以及葡萄架下的欢歌劲舞,都散发出一种甜涩而浓醇的香气。在葡萄采摘节上,随着歌声响起,维吾尔族姑娘伴着欢快的节奏,把美丽的裙幅旋成一朵绽开的花朵,真是“美人莲步红纱裙”!葡萄架下的筐子里堆满了各色的葡萄:晶莹剔透的无核白,沉甸甸的马奶子,红彤彤的红提,珠圆玉润的紫葡萄,还有五彩葡萄……

nlc202309091025

那些饱满多汁的果实在晾房里等待着时间烈火的淬炼,一股股干热气流从方形花孔涌进来,穿透葡萄的身体,其中的水分被烘干,就像是被施了魔法一般,短短的时间里就变成了一枚皱巴巴的葡萄干,而甜蜜却沉淀在其中,难怪空气中会隐隐浮动着甜蜜的气息。

以葡萄为生的麻扎村人,上了年纪后都会稍微驼背。在葡萄架下,在葡萄晾房里,不断地仰起身子,再俯下,周而复始,年复一年,这些简单的动作耗去了一个人强劲的一生。这谦卑的弧度,这种经过时间和劳作的双重经历,是时光赋予一个老人的全部资本。

七圣人墓和千佛洞多种宗教安然并立

依山傍水,河谷幽静,如同世外桃源的麻扎村,就这样在葡萄的甜蜜味道中,静静地走过了千年时光。一直以来,村民们仿佛是一群“高人”,在吐峪沟深处“避世修行”。然而我来到这里才发现,其实在很久以前,就有外人来到村里了,他们带来了修行的方式,深深影响了维吾尔族同胞,那就是宗教信仰。

麻扎村堪称“中国的伊斯兰教圣地”,并有“中国的麦加”之称。按当地穆斯林的说法,到麦加朝圣前,一定要先到吐峪沟里的麻扎村朝圣。村里最高的建筑物,就是麻扎阿力地主麻寺,四根绿色的拱柱直插青天。清真寺不像佛教寺庙藏在深山之中,而是融合在村落民居之中,于是在土坯筑造的低矮民居之间,这座高大的清真寺独树一帜,新月标志在穹形拱顶上闪闪发光。毋庸置疑,这座清真寺是整座古村的灵魂,是当地居民信仰的所在地。

除了清真寺外,麻扎村还有另一处重要的伊斯兰教遗迹,那就是已有1300多年历史的艾斯哈布·凯海夫麻扎(坟墓)。

传说,穆罕默德的弟子、古也门国传教士叶木乃哈等5人最早来中国传教,进入桃花源般的吐峪沟后,遇见一个带着狗的牧羊人。机缘巧合之下,叶木乃哈治好了牧羊人母亲的病,最后还收他为弟子,牧羊人成为第一个信仰伊斯兰教的中国人。他们一起在吐峪沟的山洞中修行、传教,伊斯兰教开始盛行起来。七人死后,被埋在吐峪沟的一个山洞里,后人为了纪念他们,就把这里作为吐峪沟麻扎,称为“七圣人墓”。至今,这片墓地依然受到穆斯林的崇拜。为了求得七圣贤福祗,许多伊斯兰教徒死后都葬于圣墓周围,山坡上形成了一片穆斯林墓地。这些成片的麻扎聚集在一起,如同生前的聚会一般,死后也要结伴而行。

伊斯兰教并不是麻扎村的唯一信仰。另一处古迹——千佛洞,见证了多种宗教在这里安然并立的历史,当年佛教徒和摩尼教徒沐浴在吐峪沟那金属般的阳光下,在同一寺院修行,心存各自的彼岸,彼此尊重。

千佛洞古称“丁谷寺”,是吐鲁番地区建窟较早、保存早期壁画较多的石窟。公元444年,沮渠安周在吐鲁番称王,他既是能征善战的武士,也是虔心念佛的宗教信徒,用血刃、铁蹄登上了“河西王”的宝座后,他“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在河西走廊上大兴佛寺、开凿洞窟,最终在吐鲁番高昌建立了北凉政权,随即在周边寻找合适的地方开山凿洞,后来选定了吐峪沟麻扎村附近。于是,他亲自找人抄写了《佛说菩萨经》,署名“大凉王大沮渠安周所供养”。

公元443~450年,是史料中记载的吐峪沟佛教最繁荣的时期,千佛洞被开凿出来,还修建了许多佛教寺庙。根据敦煌莫高窟出土的唐代文献《西州图经》记载,当年的吐峪沟乃人间仙境,有随山势展布的重重寺院,它们背依危峰,下临清溪,四周绿树掩映,佛寺、禅院密集,佛乐飘飘、烟火不断、游僧云集,人行沟谷深处,难见日月。

走出麻扎村,我顺着潺潺水流溯源而上,沿着陡峭的山路,一番辛苦,终于找到了千佛洞。但眼前的这些残塌的洞窟斑斑斧迹、处处切痕,全然没有《西州图经》中记录的盛景,它们残破凋零的模样,让人不禁心生隐痛。

岁月是无情的。千佛洞自开凿以来,一千多年间历经了多次人为破坏和自然塌损。据考证,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壁画如今都已损毁无存,只有8个洞窟还残留少量有回鹘文题记的壁画。而原本庄严肃穆的彩塑佛像,也几乎都是残腿断臂、缺鼻少眼。

19世纪初,德国探险家格伦维德尔和勒柯克来到吐鲁番考察,他们当时还见到一座大型佛教庙宇,燕巢似地依附在峡谷岩壁上。而1916年发生的一场强烈地震,使整个庙宇堕入了峡谷,再也不见踪影,当地关于佛教的一切记忆,只剩下了千佛洞。

实际上,勒柯克道貌岸然,是一个对吐峪沟石窟侵扰次数最多的文化强盗。看到精美壁画,他就使用割剥工具,刮走了最精美的部分,并在一间密室里盗走满满两麻袋文书,以及数量惊人的刺绣品。同样,搜掠敦煌宝藏的英籍探险家斯坦因也没放过吐峪沟,他先后两次来吐峪沟“淘宝”,据说“找到了不少好看的壁画和塑像残片”……

上一篇:钻井安全生产设备设施检查试题下一篇:小学六年级写物的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