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建设与教师专业成长研究

2024-09-26

师德建设与教师专业成长研究(共9篇)

1.师德建设与教师专业成长研究 篇一

浅谈师德修养与教师专业化成长

【摘要】: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与师德修养息息相关,师德是教师的底线,也是教师职业的根本。师德修养的提升奠定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也决定了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高度。师德修养是增进教师对职业的理解的基本路径。师德修养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师德修养创造教师幸福人生。【关键词】师德修养 教师 专业化成长

【作者】青白江区姚渡学校 王玲 小学高级教师

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一直活在人们关注的目光中。不管是以前天地君亲师中的崇高地位,还是近代中的“臭老九”,以至于现在的备受争议的弱势群体。但是,其中有一个永不变化的话题——师德。

作为一名教师,师德是立身之本,他制衡着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师职业的幸福感。二○○八年九月一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实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共计六条: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一个航标杆,是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对中小学教师应有的道德品质和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师德修养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自我学习,师德修养是作为教师不可缺少的一门学习功课。

一、师德修养是增进教师对职业的理解的基本路径

教师是一个特殊的群体,长久以来人们赋予了她太多的圣神光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每一个刚踏入教师行业的老师都是充满激情的,满腔热血扑在教育事业之上。可谓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他们的脸上洋溢着灿烂阳光般的笑容,因为他们心中有一个最简单而又最执着的目标:教好每一个学生。可是十年之后你再看看那些当年踏入教师行业的人,根据中国人民大学“2005年中国教师职业压力与心理健康调查报告”据不完全统计有三层教师出现了职业倦怠,这也许只是个保守的估计。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重复性工作,失去了新鲜感,失去了创造性,当教育逐渐成为一种职业,成为一种谋生的手段,当教育成为一种模式,成为一种经验的时候,教育的激情和冲动便逐渐消退,这种适应逐渐成为教育的迟钝。只有一种方法能解决这个问题,那就是师德修养。爱岗敬业不是一句口号,要内化成教师内在的需要。当教师一出现职业倦怠的苗头之时,就要更多的师德修养教育。问问我们自己的本心。想当初我们为什么要踏上这三尺讲堂,仅仅是为了那是一份工作?我想多多少少是有一点热血的,因为我们热爱教育这个事业。因为爱,我们才甘愿平庸,甘愿辛苦,甘愿成为踏阶石。看着学生的成长点滴,看着学生学有所成之时,那种欣慰和成功感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中国的教师千千万万,他们奋斗在教育的第一线,起早贪黑。哪怕是生病了也会坚持到学校工作。前不久新闻上不是报道过这样的一位老师:为了不耽误学生的课,打着点滴坚持上课。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我们的周围更是随处可见。师德修养的教育更多的是用身边鲜活的事例来感染每一位教师,从而化作教师内在的动力,努力干好工作,消除职业倦怠。

敬业仅仅是起点,乐业才是教师的归宿。爱,是所有的动力和源泉。人渴望得到关爱,正在成长的孩子更需要关爱。关爱他们的生活,关爱他们的学习,关爱他们的思想。爱的教育才是永恒的教育。在你的关爱之下,学生会健康快乐成长,你自己会体会到教育的快乐,你才会乐业,这样也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最美女教师张丽丽;汶川地震中张开双臂用身体护住学生的谭千秋;用肩膀顶住教室门的方杰„„这些在关键时刻将生的可能更多地留给学生的老师们都有同样的特征——爱,对学生深深的爱超越了他们的生命,这样的情感是教师职业道 德的底线。一个想成为老师的人必须有这样一种情怀,一个已经是老师的人也应将具备这样一种情怀当成是件最理所当然的条件。

如果单纯只是把教师当成谋生手段的人,应该早早地清除教师队伍,这样的教师是不合格的,会教育出“废品”来。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对学生的一生负责。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排在首,就是说教会学生做人。试想一个连基本职业道德操守都没有的人,如何教育学生做人?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要以身作则。规范教师的一言一行尤为重要。记得又一次,我和学生一起去春游,我吃了一块面包,因为没见到垃圾桶,包装纸一直紧紧捏在手上。走了好几里地,我看见一垃圾桶,走上前把包装纸扔了进去。当我转身之时,看见很多学生都来丢垃圾。有的孩子还用塑料袋装了一大口袋。我笑了笑问到:“你们怎么都到这里来扔垃

圾呀?”“老师你都没有乱扔垃圾,我们不好意思乱扔。”学生质朴地回答让我感触很深。可见,老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有多大。要是当初,我随手扔下去,那后果„„

师德的修养让每一位老师更能诠释教师这个词语的意思。你连最起码的师德底线都没有,又怎么能从事这个职业。所以说师德修养是增进教师对职业的理解的基本路径。

二、师德修养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请大家注意《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的第六条是终身学习。人不学要落后,教师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职业。当你的学生你面前侃侃而谈伊妹儿、微博、大虾、菜鸟、双核、4G„„的时候,你还对电脑一抹黑,试问你怎么和学生沟通交流。现在教育的信息化已经开始普及,电子白板走入课堂,你还拿着一支粉笔,就是你想在上面写,人家也不会让你写的。学习现代教育技术那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的整合,会让你的课堂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新课程改革也迫使每一位教师加紧发条开始学习,新的理论,新的知识体系,作为教师务必要让自己像一块海绵,不停地吸收再吸收。新课程标准的解读,生动高效的课堂,这些东西,没有专业的知识支撑,你又如何弄明白,更别说实施于课堂。不停地学习、提升,才能使教师专业得到不断发展,才能跟得上时代的节奏,才能使自己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三、师德修养创造教师幸福人生

幸福与德行共存,幸福与德行是分不开的。师德的修养是追求精神层次的一种内涵。幸福是什么?幸福是一种心灵的感悟,是人的一种主观体验。很多教师都说自己很累,当教师一点都不快乐。其实很多时候都是我们在为自己找借口辩解而已。我们不能改变外部的条件,为何不先改变自己。从师德修养入手,找到做为教师的幸福感。做为专业素养,我们每一位教师都是过硬的,欠缺的就是积极的心态。这也是在师德修养中重要的一点。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杨四耕教授有这样一段话:当你把教育理解成“教书”时,你会自然而然地成为教书匠;当你以为教育就是“教学”时,你会为了那些功利的目的而日复一日消耗体力;当你把教育想象为“教育”本来的样子时,你就会发现书香飘溢、诗意流淌、智慧

碰撞、心灵相遇才是真正的教育!其实也就是换了一个角度看待问题,你会发现另一片天地。不要埋怨屋顶遮住了你的太阳,阳光一直都在你的头顶。

教育工作是最有意义的创造性工作,他是开启新人的心智、丰富人的思想、提升人的思想的伟大实践活动。当你把教育看作是一种创造的时候,你就会感到幸福,你就会享受这个过程。面对一张张稚嫩的面孔,求知的眼神,你应该感到幸福,因为你会成就他们的辉煌人生。教育就是一个不完美的人,带着一群不完美的人,走向完美的过程。多一点奉献,少一点索取,你就会觉得幸福。

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与师德修养息息相关,师德是教师的底线,也是教师职业的根本。师德修养的提升奠定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也决定了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高度。

【参考文献】:《教师成长与师德修养》作者: 唐凯麟,刘铁芳 编 出 版 社: 教育科学出版社 ISBN: 9787504139689 出版时间: 2007-10-01

2.师德建设与教师专业成长研究 篇二

在体育大学这类有明显专业特色的高校中, 英语教师如能突破本专业, 积极利用本校体育教学研究资源, 在英语与体育专业间建立教学合作团队和科研合作团队, 可以促进外语教师的专业发展, 同时推动外语教学改革的发展。本文就体育院校英语教师跨专业合作, 即“英体合作”的建设意义, 当前存在问题, 解决策略及合作原则进行尝试性探究。

一、“英体合作”的意义

1.“英体合作”有利于英语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

以维果茨基维代表的社会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建构发生在与他人交往的环境中, 是社会合作与户动的结果。这为教师间的相互协作, 相互学习提出了理论基础。这是因为:第一, 在现代教育理论上有一个很著名的教育思想———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即三个教师组成的一个有机团体决不等于三个教师的简单组合, 其发挥的作用也不是三个教师个人所能发挥的作用而远远大于之。英语教师与体育专业合作教学, 不仅有利于英语教师加深教学深度, 也有利于拓宽教学广度。使自己在本专业的授课更具实用性, 针对性。第二, 在“英体合作”的团队之中, 各个成员各有优势长处, 相互之间可以形成优势互补。相互启发, 相互激励, 利于创新, 共同提高。第三, “英体合作”的团队中, 每个教师的信息量是个人信息量的数倍甚至是几十倍, 而丰富的信息量对于教师在教学和科研攻关中具有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第四, 在团队协作中, 每一个成员不是单单和同专业老师相处, 更要学会如何与性格差异很大的术科老师共事, 这有利于英语学科老师的人际关系发展。

2.“英体合作”能创造出更具灵活性与实效性的合作形式。

人才的培养需要多学科教师共同协作, 正是这样的共同目标, 使教师团队协作成为可能。从笔者查阅的文献来看, 无论是外语还是其他专业, 论述专业内合作较多, 甚少有涉及专业间合作。教育培养的目标不是由某一门或几门互相独立的学科所能完成的。一个精通本专业的优秀教师, 也仅仅是掌握本专业的精髓, 不可能穷尽所有的方面或在其他学科方面都有独特的见解。在高等体育院校, 学生的特长与优势发展往往体现在其专项体育或以体育为特色的专业课程, 如:运动训练、体育营销、体育管理、运动康复、社会体育等。为使学生能在未来走入社会后, 有能力充分发挥专业特长, 不受语言束缚, 在专业领域达到有效信息交流, 沟通与研究实践, 大学英语教师应突破专业内局现, 将大学公共英语与体育专业结合, 以丰富语言教学, 科学研究的形式, 使得语言真正有效为专业服务, 注重教学合作的实效性。由于语言是一门基础学科, “英体合作”可以使英语语言灵活地与各体育专业学科自由组合, 吸收各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来为其服务;同时, 也可利用外语的优势弥补各体育专业在教学及科研中语言资源上的不足, 达到专业间互惠互利。高等体育院校作为注重品牌和质量的特色学校, 这种兼具灵活和实效性的横向专业间教师团队的建设, 应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教学和教师发展方向。

二、存在问题与对策

鉴于目前在高等教育研究中, 有关教师在教学科研方面的跨专业合作探索凤毛麟角, 可参考的文献, 案例屈指可数。因此, “英体合作“的实践必然会遭遇各种困惑与尴尬。笔者尝试总结主要可能存在的问题并探究能够应对问题且行之有效的解决途径。

1. 学历差异与知识壁垒。

在体育文化导刊一期题为“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素质初探”的文章中揭示:当前高校的体育教师绝大多数是本科毕业生, 硕士生属个别现象, 至于博士生, 更是凤毛麟角。高校体育教师取得硕士学位的, 仅占全国体育教师总数的15%~20%, 与其他专业学科相比较差距很大。因而, 从学历结构上相比较, 高校体育教师的平均水平要低于其他学科教师。体育教师正高职称的比例普遍偏低。而其它学科教授比例已高达10%左右。这种差距在中青年教师中更为突出。学历差异与知识壁垒在高等体育院校中给“英体合作”带来一定困扰。尤其是专业间文化素养, 科研素养, 信息素养的差距, 使得英语教师与体育教师在协作教学, 协作科研方面产生一定的偏歧。另外, 英语专业教师的教学与研究往往集中在本专业内, 甚少涉及跨学科范畴, 这样的问题在类似体育大学这样专业特色较强的高校中尤为突出。

“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素质初探”一文提出:1.为了迅速地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水平, 广泛地参与国际体育文化交流, 弘扬中国传统体育文化, 高校体育教师必须要具有外国语能力。一个体育教师应懂得一至两门外语, 这是了解外国, 充实自己的强有力武器。2.对于中青年教师, 采取脱产或半脱产的方式, 选派和自愿相结合, 攻读硕士生课程;请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的专业课教师, 专门给体育教师介绍一些有关知识, 以提高体育教师的科学文化素质。在高等体育院校, 一方面要对体育教师制定培养计划, 强化培养措施。另一方面, 对英语教师提出更高要求。鲁淑芳在其“论当代高校英语教师应具备的素质”中阐述:一个合格的英语教师除了具备扎实的语言知识、基本功与灵活传授学习方法的能力外, 还必须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语言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语言的使用离不开社会环境。高等体育院校英语教师如果能够利用体育师资资源, 学习, 了解, 切磋与研究体育学科, 并与体育教师协作, 在教学与科研上开发创新, 既有助于提高英语教师的教学素质, 又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个人专业发展。

2. 支持体系与发展平台缺乏。

在全国大学英语改革的大环境下, 各高校英语教师为提升专业素质, 对英语教学领域的研究投入度明显加大。然而, 我们多见的是局限在英语学科自身的研究, 英语教学与其它专业, 尤其是体育专业学科的协作式教学与研究相对少了很多, 相关的理论或实践就更是捉襟见肘。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英语教师的研究广度与深度。体育高校中, 教师如果能够结合各类体育学科, 进行创新多样的教学研究与实践, 无疑对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升起到促进作用。吕巧芳在其“教师团队精神培育策略研究”中指出: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职业幸福的桥梁。学校通过营造教师专业发展的浓烈氛围, 教师就会有强烈的发展动机和发展目标, 那么, 这所学校就会充满活力、具有不断向上的盎然生机。

在此, 笔者就高校、社区为“英体合作”所能提供的支持体系与发展平台方面提出以下设想:

1) 搭建校本, 校际的专业间合作平台。可在本校范围开设“英体”专业间“教学平台”、“科研项目平台”等。加强理论的支撑、同事间的交流, 从而提升最终提升个人专业素养。

2) 强化专业间合作保障与评估体系。学校可以邀请大专院校的教授、专家学者, 开展指导交流活动, 把脉合作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开设专家点评活动;派送教师外出学习进修;邀请科研人员指导, 评价等。

3) 加强英语教师的体育素养。鼓励英语教师参加各类体育社会活动, 参加各类体育研讨会, 研修班, 体育赛事交流等活动可以使教师可扩大社交范围, 累积资讯, 也有助于英语教

三、结束语

在体育大学此类有明显专业特色的高校中, 英语教师突破本专业, 发挥本校体育类学科研究特长, 在专业间建立教学合作, 科研合作。尽管这种新型的合作模式在实际操作中可能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这是当前教育主流发展的必然趋向。体现了教师团队合作的新方向, 但是需要教师, 学校与社会共同的努力尝试与经验总结来完善。

参考文献

[1]葛云飞.教学效果与教师性格等相关因素及关系的研究.教育与职业, 2006, (6) .

[2]蒋桂珍.英语教师性格及其与教学关系的研究.职业教育研究, 2008, (12) .

[3]康春荣.教师性格的情绪特征对学生的影响.教学与管理, 2001, (12) .

[4]李伯黍, 燕国材.教育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3.

[5]李广平.教师间的合作专业发展.外国教育研究, 2005 (3)

[6]鲁淑芳.论当代高校英语教师应具备的素质.教育与职业, 2006.

3.师德建设与教师专业成长研究 篇三

关键字:高职院校;教师; 困难;对策

一﹑高职教师专业成长的困境

由于中国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偏见,高职教育被看成二流教育,和普通高校教师相比低人一等,高职教师成了“二流”教师的代名词。加上社会追求高学历,“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影响,造成近几年高职生源差。因此社会上对高职教育的偏见更加严重,这很不利于高职教师树立良好的专业形象,致使其专业地位低下。高职教师大多处于人浮于事、得过且过的状态,上进心不足,自卑心理油然而生,缺少专业化成长的兴趣。

其二是高职教师在职培训中的不足。 培训内容陈旧。高职教师职后培训目的是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的困难 ,但是 ,目前我国高职教师培训中的情形却不容乐观,表现在培训内容一刀切,很少有人关注同类型高职教师需要什么样的培训知识,而是不加区别的给教师灌输陈旧的知识 。 致使高职教师培训中接受的内容陈旧,脱离现实, 导致高职教师缺乏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培训效果也很不理想,培训中存在重形式、轻实效的倾向。 难以达到培训目的。

其三 高职教师动手能力不强 无论是 “ 三改一补” 转型的高职院校 ,还是民办高校 ,甚至重点大学所办的二级职院 ,由于传统的“ 精英教育” 注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大部分教师少有甚至没有动手实践过,有职业资格证的寥寥无几 ,熟练的操作技能也更谈不上。据北京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检查组对北京地区14所高 职办学点的调查统计资料表明:教师中平均只有25.75%的人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曾下厂实践过的仅占23. 9% 。教师自身动手能力不强,高职教育的 能力本位原则也就难以得到有效的落实 。

高职教师在专业发展中所遇到的苦难远远不止以上提出的三方面,在高职教师实际操作能力,职业倦怠等方面也会遇到困难,影响高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二 ﹑高职教师专业成长的策略

1.加强教师岗前培训的力度。减少教学适应期。

高职教育的教师很多毕业于非师范院校,大部分从教人员都是“半路出家”,虽然系统全面地学习了学科专业知识,但没有学过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学论等课程,更没有像师范生那样进行教学见习和实习,是在缺乏教育理论和教学基本功的情况下直接走上教学岗位的。因而必须进行科学有效的岗前培训,提高他们的教学教学能力,缩短教学适应期,以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2.完善培养培训体系,搞好校本培训

目前,高职院校教师无论是在学历结构还是在职称结构上都与普通高校存在差距,,我们要积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努力做好高职教师的培养培训工作:一要努力建设专门的高职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扩大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规模,完善高职教师的培养培训机制及体系;二要努力创新高职教师的培养培训模式,发挥综合性大学对高职教师培养培训的主要渠道作用;三要增进与企业界的联系,加强教师所具有的良好的思想品德与职业道德,它使教师懂得作为教育者的职责,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同时,又能指导教师始终确立积极正确的态度,努力钻研专业知识。良好的职业道德对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起着导向、动力保证和激励的作用。

3.加强兼职教师队伍管理

我们看到现在高职院校中得兼职教师还存在着很多不足,如教育教学基本功不过关、队伍缺乏稳定性、考核评价难度大等问题。兼职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直接关系着高职教师队伍专业化程度的高低,因此,加强对兼职教师队伍的管理不容忽视。

(1)严格把握兼职教师入口关。,应该建立健全兼职教师聘用方面的规章制度,对招聘对象、聘用条件和聘用程序进行严格界定,使聘用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如聘用对象可以限定为企业一线、科研单位的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技师、高级技师和中高级管理人员,聘用条件应具备“在本专业领域有一定专长或技能,一般应具有中级以上职称或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能胜任受聘岗位工作。技能型教师一般应具有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证书或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技术等级证书。

(2)重视兼职教师的专业发展。为保证兼职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学院不能只将他们看成是一般雇员,而要在各方面提供便利条件,不仅支付较高酬金,在职称评定、福利待遇方面有所倾斜,还要注重感情维系,使他们把自己当成学院的一分子。

(3)加强对兼职教师的考评。兼职教师由于在校时间短,流动性强,对于兼职教师的考核往往难以实现。因此要加强对兼职教师的日常管理,建立兼职教师业务档案,并指定专人作为兼职教师指导联系人,担负起对兼职教师的管理与责任。

4.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

教师不仅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和创造者,也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人,我们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不能只教会学生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与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学生步入工作岗位后敬业与否,与其掌握的实践技能同样重要,良好的品质与敬业的心态能使实践技能发挥更大的作用。而学生优良品德的养成得益于教师的言传身教,因此必须提高高职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

5.提升教师教科研能力

高职学校的科研活动主要集中在教学研究和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的研究上,如教学改革、仪器改造、设备研发、技术革新等。因此学校要营造有利于教师开展教科研活动环境,从资金、政策、制度、人员、组织等方面加以扶持,使教师们最大限度地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还应鼓励教师到国内外高校研修、到高等院校学历进修和参加高职高专师资培训、校内外各种短期培训,以此提高教师水平,掌握从事科研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鼓励教师参加各层次有关的学术会议和学术交流活动,让他们及时了解科技发展的最新动态,在大环境中开阔视野;鼓励青年教师与专家学者合作从事课题申报、研究,发挥专家学者“传、帮、带”的作用;从物质上、精神上对取得科研成果的教师给予一定奖励,增强教师从事科研活动的动力。

三﹑结语

高职教师的专业化并不能靠一朝一夕可以达成 , 是由多因素共同作用,其实现不仅要靠高职教育本身,还要靠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帮助。随着国家对高职教育越来越重视,高职教师专业化的问题也越来越得到关注,高职教育也将迎来一个前所未的发展机会,放眼未来,高职教育的发展的未来值得期待。

参考文献:

[1]石伟平 . 比较职业技术教育[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36 - 3 3 9.

[2]赵志群. 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5:227 .

4.聚焦教研组建设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篇四

聚焦教研小组建设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赤城初中语文教研组

二〇一二年二月二十六日

聚焦教研小组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语文教研组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今年,学校提出了新的工作中心:加强师德,规范行为;聚焦课堂,减负增效;注重科研,推进课题;创设氛围,人人激励。我们组将紧紧围绕学校的三十二字工作方针,努力开展好本组的教研工作。要全面贯彻校长新学期工作思路和学部的工作安排,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课堂教学为渠道,以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扎实推进课改进程,全面实施语文学科素质教育,努力开创具有本校特色的语文教育教学新局面。

二、奋斗目标

1.进一步规范语文各项教学常规,确立“向规范要质量”意识。

2.多管齐下,探索语文教学“减负增效”的具体策略。

3.以《纲要》为指引提升“新基础教育”研究水平,促教师更快更好发展。

4.着力做好教研组建设,逐步形成教研组文化。

5.工作作风:团结、合作、务实、创新。

6.教学研究:营造氛围,不断深入,做到:有目标,有准备,重过程,有收获。

三、工作思路

(一)进一步规范语文各项教学常规,紧抓常规落实

全体语文教师应牢固树立向规范要质量的意识。本学期,将引导教师深入学习县教研室新的《教学常规》以及我校学科教学常规的有关要求,抓好“教学五认真”(认真备课、认真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认真反思)常规教学行为习惯的养成,使之有利于学生语文学业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教师教学行为的规范,为深度推进新课程进一步实施打下良好的基础。

推进策略:每月教研组进行一次教学常规检查。内容涵盖:教师备课、作业设计与批改、同一备课组内相互听课记录(每周至少1节)或结对听课记录(每周至少2节)、每课后的教学反思、每月上传一篇教学预案和一篇高质量的专题反思等。

(二)多管齐下,探索语文教学“减负增效”的具体策略

教学质量是学校教学的生命线,也是我们语文教研组的重要工作。在目前社会中“减负”呼声十分强烈的背景下,广大语文教师必须在如何实现“减负增效”上多动脑筋,才能适应新教育形势的要求。

推进策略:新学期,将主要采取教师自主研究实践、加强备课组集体研讨、加强教研组层面分享交流以及邀请区教研员、外校优秀教师来校指导等途径探索“减负增效”的具体策略,促使我校语文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尤其,各年级备课组必须每周认真进行一次集体备课,填写《集体备课活动记录本》,期中、期末组织交流集体备课经验,期末上缴记录本。同时,还将在上学期“繁星”杯首届读书节成功开展的基础上,着手成立“繁星”文学社,加强我校语文学科特色项目建设。

(三)以《语文学科发展纲要》为指引,提升“新基础教育”研究水平,促教师更好更快发展。

1.科学制定教研组三年发展规划、教师三年发展规划,设计发展“路线图”。

三年发展规划无论对于一个团队还是个体而言,都能起到巨大的发展引领作用。新学期,教研组将集聚本校学科分管领导、教研组长、备课组长以及新基础专家等多方力量,科学制定教研组未来三年发展规划,同时组内教师根据教研组三年发展规划制定自身三年发展规划,设计好团队和个人发展的“路线图”。

2.改革学习方式,提高《语文教学改革指导纲要》学习的实效性。

新学期,教研组将力图改变以往学习存在的盲目性、表面化、形式化等不足,用足、用好《语文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这本书,在学习内容的安排上将力求做到学习理论和需求结合,学习理论和实践结合,学习理论和反馈结合。同时,进一步完善学习制度,将确定个体悟学、专家导学、骨干辅学和群体互学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努力提高学习活动开展的实效性。(具体安排见后)

3.分层推进,强化日常研究。

新学期,根据教研组成员的研究状态和研究能力,初步拟定划分为以下三类群体(见下表)。教研组将围绕“教师四大新基本功”以及“学生五大新常规”的要求,对三类群体合理分工,积极互动,分层推进。尤其,要求教师们在日常课堂中重点落实,大组教研活动时将对此集中反馈“教师四大基本功”:在教学目标确定的前提下,首先,以指向目标实现的开放性的问题来激活学生的相关资源,这就要求教师把握好问题设计的开放度;准确把握全体学生的学习状态,对学生中产生的基础性资源作出敏锐的反应,为全体学生提供参与交流的平台,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资源捕捉的敏感度;根据现状捕捉针对性资源,在资源的处理过程中让学生经历知识、结构形成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资源处理的整合力;根据课堂中学生的现实状态,恰当的回应反馈与及时的过程拓展、归纳提炼,组织有效的互动,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过程互动的调控力。“学生五大新常规”:包括如学生思维灵活、开放;学生学会记录;学生积极参与,自主交流;学生具备倾听、思辨能力;学生会合作、能合作、善合作等“五大新常规”。

4.以课型研究为抓手,促使研究的深入化、日常化、系列化。

新学期,市联系学校语文研究的专题将是对原有研究的延续和延伸,主要将致力于“新基础课型研究”。教研组计划成立低、中、高三大年段研究小组,围绕学校大的研究专题进行细化研究,将研究重心下移到各研究小组。教研组将特别加强对各研究小组研究各阶段的指导,如参与指导研究组组长制定专题研究计划,准确把握研究中的问题,改革研究制度,完善评价机制和管理策略等,以此促进研究的专题化、深入化、日常化。

(四)聚焦教研组建设,逐步形成教研组文化。

我校上学期以岗位建设促进教师团队责任意识形成的实践,已经成为语文教研组体制建设的优秀个案得到了老师们的充分肯定。本学期,我们将在原有岗位的基础上,继续做好、做深这项工作。本学期,具体分工及岗位职责见下表:

四、主要工作

(一)认真学习,大胆实践,深入推进语文课程改革实验。加强“学习型教研组”建设。

1.继续认真学习《语文课程标准》等教育文件,备课组要确立行之有效的组内学习制度,注意吸收课改前沿信息,提倡读理论专著,读整本书。围绕专题,每半月召开一次教研组会议。加强课堂教学的研讨。

(1)本学期,以“阅读教学”为专项内容,进行备课组组内互教轮听,同年级老师“同上一堂课”研讨活动。

(2)开展“高效课堂”教学评比活动,教师自愿报名参加,以赛促教,促进新课程实验研究,促进教师的发展。(详见行事历)

(3)随机达标听课,组内教师听课并评课,做好课堂即时指导,对不达标者跟踪听课。

3.抓好“校本教研”,如“画话写话”等,以崭新的面貌向学校展示我们语文组的教研活动。

4.倡导案例研究,每月的中心发言将由两名教师联系自己平时的工作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5.积极开展师徒结对活动,发挥教师以老带新,以新促老的作用,全面提高教师的潜能。

6.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多组织青年教师外出听课,每位青年教师每学期上1-2节研究课或示范课,每位教师一学期听课不少于15节,组长听课不少于20节。

(二)悉心指导,优化服务,规范语文教学常规管理。

1.强化常规管理,提高教学效率

(1)备课:将进行全面的改革,注重资源的共同分享,做到备课要“深”。鼓励老师采用电子教案方式备课。鼓励教师写教学小故事。

(2)上课:努力提高教学艺术,做到:求实、求真、求活、求新,充分利用现有的电教媒体,利用网上信息资源,拓宽学习时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3)作业:作业设计要“精”,体现“轻负荷,高质量”的教学思想,批改要“细”,要规范、及时,注重纠错及情况反馈。

(4)辅导:因材施教,善于捕捉学生闪光点,热情鼓励,补差提优,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展。

2.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特别要重视上课专心听讲、按时完成作业、审题、阅读、写字等习惯的养成,采取切实的措施经常抓,反复抓,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学部以抽查为主。作业习惯教研组每月进行一次的优秀作业评比,检查结果作为班风评比的重要内容。

3.加强教学质量监控。

备课组要配合学部做好出卷、批卷、质量分析、反馈等工作,进一步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三)加强特色,有效开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各班开展古诗文背诵大比拼活动。有计划的背诵“新课标”里中学生必背古诗,同时有所拓宽。继续开设语文阅读课。语文教师必须按课程表开足课时,学校将按课表进行检查。各班进行“献五本,读百本”的读书献书活动,班级的图书角要经常更新,合理管理,要到图书馆去借阅课外阅读。高段教师要指导学生建立“读书笔记本”,办好手抄报,各班期末编好学生的习作班刊。适当时机举行全校“读书周”活动。另外,本学期将继续举行七至九年级“课外阅读竞赛”。

2.写字训练,语文老师要明确自己的责任,做到时间保证,指导到位。本学期将举行两次写字比赛,不定期写字教学的督察,以保证我校语言文字工作达标。

(四)抓好常规,集思广益,促进本工作再上新台阶

1.定期开展教研组和备课组活动,注重活动的质量。

2.认真备课,钻研教材、教法和学法,善于积累相关的资料,注重课后反思。本学期将在期初、期中、期末进行三次备课记录的检查。

3.提倡相互听课,认真评课。每人一学期必须完成10节本学科的听课任务。

4.认真对待没一次的周练,要求自行命题,试卷有较强的针对性,难易度适中,呈一定的坡度。鼓励电脑打印试卷,能附有答题纸。同时,能认真完成每次周练的质量分析表,不走过场,能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

5.认真抓好期中、期末考试工作,考前应有较科学的复习计划,考后应认真做好评讲试卷和反馈工作。批阅试卷应进行流水操作,评分应该公正,准确,不徇私舞弊,弄虚作假。

6.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项竞赛活动,丰富学生的语文活动,尽量为学生搭建舞台。

7.做好初三年级语文复习迎考的准备,力争在升学考中,能在原有基础上有进一步的提高。

(五)抓好课题研究,促进本组的校本培训工作

1、继续开展提高学生各类文体阅读的研究工作,并在实践中能有所体现。围绕我校激励教育这一总课题,我们将根据各组研究的侧重点,各备课小组通过集体备课、磨课,分别整理出一份有代表性的教案。

初一年级:记叙文教学的一份教案

初二年级:说明文教学的一份教案

初三年级:议论文教学的一份教案

三个年级:文言文教学的一份教案

(附:以新教材为教学文本,为新一学年全面推行新教材做好准备。)

2、结合学校的展示活动,推出2节公开课。同时开展三课二反思的教学研讨活动,反复磨课,写出较有质量的课案。通过这些活动,使语文组的校本培训工作能真正促进教师业务能力的提升。

3、完成本组的校重点课题,定期开展课题小组研讨活动。

赤城初中语文教研组

5.读书与教师专业成长 篇五

一、读书的意义(为什么读)

(一)外在功夫

丰富知识,拓宽视野,启迪思维,增长聪明;

提高素养,加快成长,实现理想,改变命运。

(二)内在涵养

滋养心灵,净化情感,愉悦精神,陶冶性灵;

丰富阅历,追寻意义,洞察世事,顿悟人生。

(三)现实要求

专心做事,激情工作,挖掘潜能,超越自我;

遵循规律,科学施教,培育人才,传承文化。

二、读书的内容(读什么)

(一)直面经典

中国:重要思想以老庄、孔孟、韩申为代表。申为申不害,郑之贱臣,用于韩昭侯。

文化经典以先秦散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为代表。

教育经典主要有陶行知、叶圣陶、蔡元培等教育家的著作。

外国:苏格拉底、柏拉图、康德、黑格尔、卢梭、裴斯泰洛齐、赫尔巴特、第斯多惠、福禄培尔、斯宾塞、乌申斯基、杜威、怀特海、蒙台梭利、罗素、马

卡连柯、苏霍姆林斯基、赞可夫、巴班斯基、雅斯贝尔斯、斯金纳、皮亚杰、布鲁纳、加涅、布卢姆、奥苏贝尔、罗杰斯等。(说这么多的目的:让大家知道,我们需要研究的太多,研究一位专家,就可以把握一种理论体系)

教育经典有很多,而最具代表性的有《理想国》《爱弥儿》《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民主与教育》等。

(二)关注时下

教育专家:魏书生、李希贵、朱永新、袁振国、张志勇、叶澜、肖川、刘良华、张文质、刘铁芳、卢勤、孙云晓、刘京海等。

教研专家:余文森、顾泠沅、施良方、郑金洲、陈向明、靳玉乐、熊川武、周彬、杨九俊、周小山、严先元、王敏勤等。

知名校长:程红兵、李镇西、郑杰、刘彭芝、刘永胜、李烈、康岫岩、高万祥、崔其升等。

学科名师:于漪、钱梦龙、李吉林、丁有宽、赵谦翔、韩军、程翔、于永正、支玉恒、贾志敏、窦桂梅、薛瑞萍、王崧舟、薛法根、孙双金、闫学。邱学华、孙维刚、吴正宪、钱守旺、黄爱华、任勇、张思明、刘德武、徐斌、华应龙、陈惠芳等。

主要教育报刊: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中国教

师报、现代教育导报、教师博览、师道、、、、教育、班主任之友、,,教育等。

网络名师:铁皮鼓魏智渊、红袖陈晓华、干国祥、袁卫星、清澈小舟朱国红、唐金龙、张曼凌、马玲、丁莉莉、朱寅年、孙明霞、徐莉、沈旎、彭清亮等。

(三)重视人文

刊物:《读者》、《意林》、《读书》、《青年文摘》、《特殊关注》、《领导文萃》、《演讲与口才》、《辽宁青年》,等等。

名家:季羡林、周国平、余秋雨、易中天、于丹、李开复、徐小平、史铁生、王小波、余光中、林清玄、刘墉、张晓风等。

好书:《时文选萃》、《聪明背囊》、《父爱如山》、《母爱似水》、《做最好的自己》、《与未来同行》、《成长比成功更重要》,《没有任何借口》、《把信送给加西亚》,以及中外名著,等等。

(在人文图书方面,我知之不多)

三、读书的策略(怎样读)

(一)读书的技巧

我们知道,读书的方法很多,要因人而异。读书有没有捷径,严格意义上说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因为读书要下苦功夫,有一定量的时间作保障,付出一定

量的脑力劳动。但读书有没有小巧门,据我个人来看,应该有一些。对我们一线教师来说,天天要做大量的工作,还要做很多的家务,哪有多少时间来读书?我想,要在有限的时间提高读书的质量,需要把握一点小巧门。下面,用“三个一”来概括我读书的技巧。

1、翻烂一本经典。不管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也不管是教育的还是文学的,你可以选一本最爱,反复读,把主要内容装入脑子里,把握其精神实质所在,这样就会熟烂于心,脱口而出,进而能够举一反三、一通百通。简单地说,也就是要有一本看家的书。

2、主攻一个专题。作为一线教师要研究的专题很多,仅课堂教学层面的就有理念践行、方式转变、模式建构,有目标设计、内容呈现、过程掌控,有课堂提问、习题练习、师生互动,有课前预设、课堂观察、课后反思,有情境创设、方法选择、媒体运用,有教学导入、活动组织、反馈小结,有激励评价、效果检测和信息反馈,有思想教育、价值引领、情绪调适,有知识传统、方法渗透和规律揭示,有小组合作、自主学习、实验探究,有教学容量、教学密度、教学节奏,有知识点、练习量、达成度,有环节步骤、时间划分、先后顺序,等等。我们读书时可以选这其中的一个方面作为主题,进行专题研究,深挖一口井。美国当代

治理学家托马斯〃卡林经过研究表明:“在任何一个领域里,只要持续不断地花6个月的时间进行阅读、学习和研究,就可以使一个人具备高于这一领域的平均水平的知识。”要做到短期速成,就必须目标专一。卡莱尔说:“最弱的人,集中其精力于单一的目标,也能有所成就;反之,最强的人,分心于太多的事务,可能一无所成。”六个月到一两年,甚至用更短的时间,你就会成为这方面的专家。而且由一个主题拓展到多个主题,这样就会触类旁通,快速地将“一口井”变成“一个湖”。

3、精研一位名家。例如治理者可以研究李希贵;班主任可以研究魏书生、任小艾、丁榕、万玮等;小学语文教师可以研究李吉林、于永正、支玉恒、贾志敏、窦桂梅、薛瑞萍、王崧舟、薛法根、孙双金、闫学等;中学语文教学可以研究钱梦龙、程翔、韩军等;小学数学教师可以研究邱学华、刘德武、徐斌、华应龙、陈惠芳等;中学数学教师可以研究顾泠沅、孙维刚、张思明、任勇等;从事教育科研的教师可以研究裴娣娜、郑金洲、陈向明等。要根据自己的爱好爱好、工作需要、任教学科、性格特点等来确定一位重点学习对象,收集有关重点学习对象的所有资料,长期研究,把握其最基本的教育教学思想,并在实践中应用。这

样你站在成功者的肩膀上会看得更远,走得更快。

(二)读书的要求

读书应有所得。那么如何才能把书读得深刻高效呢?我个人认为,可以用“三个词”来体现。

1、追根究底——知“其”所以然,把书看深。

例如致知在格物。《大学》中有一句最有名的话是“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致”。此句的意思是说,“人要想达到熟悉明确,要害在于穷究而使之明白事物的道理。”

在读书时多问几个“为什么”,作者想表达什么意思,他是怎样表达的,这样表达能什么好处。例如在读《小学语文课堂诊断》一书,这本书中有八章,即:课程性质——怎样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学习方式——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才是最好的;文本处理——怎样做到尊重与超越的统一;课堂生成——是可遇不可求的偶然出色吗;语文教学资源——怎样开发和提炼才能价值;因类而异——怎样把握不同内容的教学特点;教学技艺——是目的还是手段;课堂评价——教师的终结判定还是师生间的视界融合。

再例如《课堂焦点:新课程教学九辩》共九章:教学预设与教学生成,教学简约与教学展开,生活原味与知识品味,表现活动与思想活动,关注个性与关注

共性,自主学习与指导学习,授受学习与探究学习,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学科知识与学科文化。

以这两本书,我们应该思考作者为什么选择这些问题,对这些问题是如何阐述的,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倡导我们如何去做。我们也可以思考,除了这些问题,我认为当前课堂教学的主要问题还有哪些?这些主要问题我们应当怎样解决?甚至对这两本书我们还可以比较着读,读出各自的优劣。

这样,我们想把书读得深一些,可以将所读的相同内容的书进行联系、分析、比较和评判,把这本书中没有的内容加在旁边,这样你的熟悉就会更加全面;可以把所读的感悟写在书上、本上,甚至写成读书随笔,这样你的思考就会更加深刻;可以对所读的内容进行评价判定,找出精华,指出不足,这样你的阅读就会更加理性。

总之,追根究底可以让你把书读得深入,不仅知其然,而且还知其所以然。

2、温故知新——知“质”之不变,把书看薄。

例如因材施教与差异教育;各识一经与多元智能;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教学相长与师生共同成长;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与自主学习;探索与探究;互助与合作;观念与理念等。

义务教育阶段新旧课程目标的异同:在总体上,课程目标都分为德、智、体、美、劳几个方面;原课程目标分小学和初中,现从一贯的角度整体表述;原课程目标较为具体,现较为概括简练。高中阶段新旧课程目标的异同:在总体上,原课程目标是培养各类人才;新课程提出培养专门人才、创新人才;原课程目标是升学预备教育和社会就业预备的双重任务;现只概括地提终身发展的任务。

魏书生说,新理念就是把简单的事情说复杂,把明白的事情说糊涂。

因此,我们在读书过程中要善于把握其精神实质,把最为要害的最核心的东西抓出来,这样就能把书看薄,由旧知新。

3、融会贯通——知“道”之所在,把书看透。

例如二八定律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巴莱多发现的。他认为,在任何一组事物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尽管是多数,却是次要的,因此又称二八定律也叫巴莱多定律。如地球上陆地占20%,水占80%;空气中氧气占20%,其它成分占80%。人的肌体当中真正的有机物质只占20%,而水分却占了80%。经济学家说,20%的人手里把握着80%的财富;社会学家说,20%的人身上集中了

人类80%的聪明,他们一生卓越;治理学家说,一个企业或一个组织往往是20%的人完成80%的工作任务,创造80%的财富。对教师而言,20%是优秀的,80%是一般的;用80%的时间来处理20%的事情;教师个人的成功是把80%的时间用于研究,20%用于工作。对我们来说,真正重要的事情占20%,应该用80%的时间来处理。每个班级,20%的孩子成绩优秀,表现活跃,学习积极主动;80%的孩子成绩一般(后10%的为学困生);20%的时间内学生被老师带动进入全效学习状态,80%的时间内学生没有达到优质高效的利用(有10%的时间内效果极其低效)。

由此可见,我们读书要读透,要知道书中所蕴含的“道”,还要知道“道”是普遍存在的,更要运用所把握的“道”来改进实践、改变现实。

(三)读书的心得

在读书方面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心得,下面,我用“五句话”来表达自己的感悟。

1、当梦想照进现实——追逐梦想,点燃激情。

我认为,教师成长需要具备主客观两方面的条件:一是内在需要;二是外在环境。在内在需要方面,教师要有追求专业成长的强烈愿望。有的人想成为名师,对此我们要肯定他的进取心,善待他的功利心。专业

成长的愿望是内因、内动力,这就像汽车的发动机,假如发动机不运转,仅靠外力来推拉不是行的。在外在环境方面,我觉得需要有支持性的条件:一是需要有氛围,应该创造适合教师专业成长的大气候;二是需要有载体,应该开展相应的活动给教师提供展示才能的机会;三是需要有引领,应该通过培训与辅导等形式给教师提供专业成长的技术指导。四是需要有机制,应该有与教师专业成长相适应的激励性制度和奖励性政策。这样,才会形成适合教师专业成长的生态环境。

为此,对读书方面,我们尽可能创造出一种适合教师专业成长的生态环境。在课堂教学方面,我市开展了“构建有效课堂、高效课堂”研究活动,相信不久在将来肯定会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领军人物。有人说,在我国,产生大教育家、大批名师的时代将即来临。成功的大门将会我们敞开。这时,对教师来说要害是有梦想,并努力去追寻。

梦想是我们前行的方向,激情是我们成长的力量。当梦想的阳光照耀着现实的土壤,我们应该通过读书来获取精神的水分和营养来滋养心灵,开出漂亮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

2、我的命运我做主——读懂人性,超越自我。

我的命运我做主,说起来简单,做起难,因为每个人的身上都有着人性的弱点。我们需要到困难就是不是想逃避,对别人的意见是不是盲从,对自己的缺点是不是不自知,对要做的事情是不是拖延,在众人面前是不是紧张,在别人成功的时候是不是嫉妒,在功利思想盛行的当今是不是浮躁,在他人需要帮助的时候是不是冷漠,在碰到挫折时是不是消极悲观,在做事情上是不是好高骛远,在工作上是不是不思进取,等等。那么我们知道了这些人性的弱点,就需要加强修炼,逐一克服,从而超越自我。

当然,人性是辩证统一的,人性有弱点,也有优点。诸如正直善良、虚心好学、积极进取、热情大方、胸怀宽广、谦逊有礼、求真务实。

人性是永恒的,也是相通的。例如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1)生理需要,是个人生存的基本需要。(2)安全需要,包括心理上与物质上的安全保障。(3)社交需要,人是社会的一员,需要友谊和群体的归属感,人际交往需要彼此同情互助和赞许。(4)尊重需要,包括要求受到别人的尊重和自己具有内在的自尊心。(5)自我实现需要,指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对生活的期望,从而对生活和工作真正感到很有意义。因此,我们要尊重学生,赞许学生,让他们在学习上有自己

实现的成就感。

总之,我们要洞察人性,利用人性的优点来抑制自己人性的弱点,利用人性的优点来引导学生克服人性的弱点,为自己、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

3、把读书当成习惯——热爱读书,持久行动。

读书的时间是挤出来的。天天仅仅拿出15分钟的时间用于读书是有的,要害在于你是否热爱读书。例如:加拿大有名的医学教育家奥斯勒兼任多种社会职务,日程表里排满了工作内容。但他规定自己必须在睡觉前抽出15分钟阅读喜欢的书。许多年后,奥斯勒对读书效果进行过计算。就一般的阅读速度而言,一分钟可以读300字,15分钟便能读4500字,一星期可以读3.15万字,一个月读完12.6万字没有问题。那么,一年下来,就可以阅读151.2字。假如一本书平均以7.5万字计算,一年下来就可阅读20本书。他坚持了半个多世纪,一共读了8235万字,约1098本书。“睡前15分钟”的阅读,不但使奥斯勒的医学研究硕果累累,还让他成了文学研究家。有人说:“成功与失败有分水岭,可以用5个字来表达——我没有时间。”

成功源于执著。在这里,我仍然要重复以前所说过的一句话:坚持是最轻易的事情,只要愿意,就人人能

做到;坚持也是最难的事情,因为真正能做到的,终究是少数人。做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教师,就是在读书上有持久的行动。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天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假如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

爱读书就是善待自己,坚持到底就是胜利。希望我们都能用今天的刻苦学习与深入研究,铺就通往明天成功的道路。

4、只为成功想办法——知行合一,改进实践。

我们都在生活中社会现实当中,梦想与现实之间还有一段距离,理念与实践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知道的与行动上有时会出现脱节现象。我们在专业成长过程中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问题,在不如意的现实面前是抱怨是退缩还是想方设法解决,这时最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本质。我们在高考应对时提出“只为

成功想办法,不为失败找借口”的口号。其实,这句话也适用于我们的工作与成长。

读书要倡导学以致用。如何把学知识和理论应用到教学实践中,这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而且要在行动中解决。读书之后,要做到知行合一,改进实践。例如,可以说教师都知道这样一个道理,学生学习往往不知道是为自己学习的,而是根据老师对他的喜欢程度来决定在这个学科所投入的时间与精力,也就是说哪个学科的老师最喜欢他,他就最喜欢学哪个学科。这样,做最受学生喜欢的老师是我们知道的,但行动上是并不是所有老师都这样要求自己,甚至有80%的老师没这样去做。这就是说,知道不等于做到,做到才能得到。

因此,我们开展教师读书活动,并不是让老师们为读书而读书,而是为改进实践、改进自我而读书,读书贵在应用,不用就是无效劳动。我想,只为成功想办法,不为失败找借口,这句话强调的是一种奋力而为、勇于承担的积极心态,更是一种知行合一、改进实践的强烈召唤。

5、将落实进行到底——做到极致,走向卓越。

许多企业、学校的决策是完善的、超前的、科学的,但就是执行力不强,落实不到位,最终收效甚微。

而知名企业、知名学校无不强调落实、落实、再落实,决策一旦制定,就全力以赴,做到极致。在汪中求的《细节决定成败》一书中有这样一个事例:北京香山宾馆的设计师是世界知名的华裔建筑师贝聿铭先生。他对宾馆的设计可以说精心周密,匠心独具,但宾馆落成后他一直没去看过,认为这是自己建筑生涯中最大的败笔。原因何在?就在于施工人员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只留意贝先生总的设计构架,对设计中的许多细节毫不留意,随意改动,这样就把一个高水平的建筑设计作品变成一个平庸、拙劣的建筑实体。由此可见,在执行战略决策时改变原有战略决策的细节,或不认真贯彻落实每一个细节的固有特性,就破坏了整体战略决策的科学性、系统性,项目工程就会导致失败。这让我想到海尔集团,他们的治理模式是日事日毕,日清日高;他们的名牌战略是要么不干,要么就争第一;他们的质量观是高标准、精细化、零缺陷。那么,我们的人生、我们的治理是零缺陷的吗?我们的工作、我们的课堂是高标准、精细化的吗? 对我们教师个人而言,要想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走得更快更好更远,就需要认真对待每一项工作、每一件事件,把每一项工作、每一件事情做到位;就需要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既仰望天空,又脚踏实

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就需要有追求卓越的勇气,对要做的事情,不做则已,做就全力以赴,做到最好、做到无以复加的程度。

吉姆〃柯林斯在《从优秀到卓越》一书中写到:优秀是卓越的大敌。这就是为什么鲜有优秀者实现卓越的主要原因。所谓“优秀企业”,就是满足于99.9%成功的企业,它们往往在市场上风光红火了几年便 “香消玉殒”了。那些始终追求卓越的企业则不同,它们从一开始就塑造了公司的卓越气质,把“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作为公司的行动纲领,并使每个员工在执行中坚持不懈地贯彻落实,以致它们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市场价值日益走高,企业的生命力愈益旺盛。

有人说,好上加好是卓越,卓越上加好是超凡。追求卓越的过程,就是不断成长、进步和超越自我的过程,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进取精神的体现。只要你总有向上攀高的欲望,总认为自己未达到顶峰,总想刷新自己以往的纪录,始终保持着卓越的气质,你就能迈向卓越,保持你无人可替代的强势地位。作为教师,要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领先他人,就必须超越优秀,走向卓越。

总之,我们要继续强化“阅读改变命运,学习成

6.教师专业成长与自我修养 篇六

外部环境可以发挥激励、暗示、示范、推动之功能,也可以起鞭策、警醒、诫勉之作用。然而,决定教师专业成长高度的是教师自身。这种教育期待利于教师不断学习,不断“行动”。

这其中,内生性的自我完善的心理需要最为重要。自我完善既是对自身修为的持续要求,也是对职业的虔诚。没有对教育难舍难分的情怀,没有由衷的热爱,仅仅出于谋生的需要或物质利益的需要,就没有这种精神自觉,就很难化蛹成蝶,就无以在对教育的大爱中成大器。所谓境由心生,我们的思想就是我们的人生境遇,我们的思想决定了我们人生的风景。

在具有内生性的自我成长需要的前提下,如何实现专业成长则主要是技术层面的问题。

首要的当是读书,读别人的书其实就是触摸别人的思想,感受别人的情怀。书可以唤醒沉睡在我们心中微妙的小“怪兽”,可以与我们自身的某些因子发生冲突。总之,如果你是一棵树,那么读书让你成为森林;如果你是一滴水,那么读书让你汇成江海。一个不懂得借力、不善于融智的人,难言通达与睿智。

教师读书不单要做“专家”,更要做“杂家”。不止于读专业书,还要读身心灵方面的书,学养心养身之道,那些浸润高贵情怀与独特视点的书尤其要读,不止为深化自己,也为放大自己。成长不会发生在心思狭隘的人身上,成长需要拥有视接万里的眼光,吐纳万物的气度,兼收并蓄的胸怀。读书可以给你这样的慧眼与胸襟,但首先你须有一双明亮的眼睛与接纳的胸襟去读书。

如何避免工作的单调、重复?如何令每一天都有新意?如何令自己时时感觉教育其乐无穷?科研会让一切变得不同。这将使你不再食古不化,充满创造性;这将使你避免江郎才尽,因为有底蕴而富于自信;这将使你不再为“匠”,而真正为“师”。“匠”只是制器,而“师”从事的是灵动的、富有想象力的、具有独特气场的事业。科研将使你从经验型开始脱胎换骨,将使你由对新知的收获所产生的幸福变得深刻。

对实践的检验与归理离不开反思。反思自己,从细节到整体,从任务设计到具体实施,行动中与行动后的反思,不让教育行为可能促成的蜕变错过,抓住每一个契机。或者说,对一个教育问题的反思乃是一次成长契机,让你的“匠”气少一点,“师”气多一点。要注重个案反思,也要注重全面反思,这种自我批判既是研究教育也是研究自己。

7.以团队建设为载体促教师专业成长 篇七

一、以团队建设促教师执教能力提升

以团队建设为载体, 发挥教学常规管理的指导功能, 将其转化为教师培训提高的活动, 形成学校校本教研的特色, 促进学校发展。例如, 我校办学规模小, 教师人数少, 针对这一特性我们对教师进行了团队组建, 以团队为载体进行研讨教材、教学方法以及教学中的疑难问题, 使教师在团队建设中提高执教能力。

(1) 实施项目管理, 确立研究方向。选择工作重点或方向, 以行动项目的形式, 带动教师积极参与教学常规管理。施行项目管理就是, 每一个团队都要负责一个项目, 由分管教学的领导负责团队的学习管理工作, 聘请教师担当组长。

根据我校今年的“教学目标在教学环节中落实的研究”“丰富校本课程的研发”这两大工作重点, 经过校领导的研究论证, 确立了三个项目:项目1:进行教材的梳理工作, 科学制定教学目标;项目2:校本课程的开发;项目3:教学目标在教学环节中落实的研究。

(2) 建立平行团队, 落实全员跟进。依据实际工作需要, 重新组建了学科、学年、沙龙三个学习团队。有针对性地进行项目分配, 分别由三个团队进行管理, 比如, 校本课程的开发基本上是由我们的课任教师进行, 所以项目1就交给了课任团队, 聘请体育组长任组长, 主抓校本课程的教学的主任主管。项目2由主抓培训的主任所带班任学习团队负责, 聘请市级骨干老师任组长。项目3由沙龙学习团队负责, 主抓教学的校长主管, 市级骨干教学老师任组长。

(3) 实施自主管理, 促进项目发展。团队负责人在改革教学模式、内容和方法, 制订团队工作计划、考核与评价成员、制定分配办法等方面均应有相当的自主权。而学校管理层则从发号令者变换成团队的指导者、支持者和服务者。

(4) 在团队管理中前行。实践告诉大家, 我们的师生越来越优秀了, 使每位教师在团队修炼中不断提升人生幸福指数。构建了学校培训文化, 让培训使我们的师生更优秀。在省标准化优秀学校的评选中获得了好评;在五年级的全区质量调研中, 教学质量有所提升;教师在全国高水平教学竞赛中获得的突破性成绩, 即在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主办的全国“名校名师发展与提升学术研讨会”上喜获赛课特等奖, 青年教师冀伟作为主选手代表南岗区参加了品德与生活“市级风采杯”赛课活动;区级骨干教师作为主选手代表区参加了品德与社会“市级风采杯”赛课活动;市级骨干教师参加了省科学学科科学教师的基本功大赛。

二、加强团队运营促教师发展

“教师能走多远, 学生才能走多远。”教师是教育之原点, 建立强有力的教师队伍是落实教学常规管理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卡罗尔说, “在每一所成绩优异的学校, 我们发现的一个内核特征是, 有一个由高效教师组织的团队, 他们协力去提高学生的成绩, 其成就是哪怕最好的教师独自一人也不能达到的。”故此, 在团队运营中要搭建“三个平台, 强化一种意识”。

(1) 搭建自学自悟的平台。旨在提高教师的本体性知识的水平, 更新条件性知识, 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 提高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水平。其流程为: (1) 独立阅读的流程。学校制定菜单———教师阅读———写读后感———与其他教师交流学习心得。要让理论学习引发思考, 使这些理论、各学科课程标准成为教师教学的行动指南。 (2) 集体培训的流程。专业引领下的课标解读———案例研究———网上学习———问题解答———个人实践。审视自己落实学段目标的程度和研发课程的能力, 重新定位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2) 搭建互助共进的平台。搭建活动成长、伙伴互助两个共进平台, 使教师在互助共进中共同成长, 发挥教师创造力, 在课堂改革、课程管理、常规落实等诸多领域发挥作用。

活动成长:每个团队针对各自负责项目的内容制订方案、设计活动内容、时间。主要的活动有:集体“磨课”、课例分析、主题策略研究。学校领导参与指导各项活动过程。

(1) 集体“磨课”的主要流程。集体备课———常态教学———同伴会诊———二次备课———二次教学。 (2) 课例研究的主要流程。教前设计———教学实施 (教中反思、二度设计) ———教后反思———课堂研究 (记录反思) ———共享收获。 (3) 主题策略研究的主要流程。预设主题———课例实践———集体研讨———生成新主题———新课例实践———再次研讨。 (4) 伙伴互助。我们采取了师徒结对子的互助策略, 团队中的一名骨干教师与一名青年教师进行师徒结对子, 帮助青年教师从学生基本情况分析、教材分析入手, 确定教学目标为重点, 制定出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措施。

(3) 搭建展示交流的平台。我们为教师搭建展示交流的平台。例如, 我校每年的上半年, 都以“起航杯”为载体, 进行个人学习成果的一个展示。每年的下半年, 我们以“教学百花奖”为载体, 进行团队学习成果的展示。同时开展“相约课堂”活动:骨干教师点课、青年教师跟踪听课、师徒同台竞技等活动。

(4) 强化主动发展的意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不仅要靠外部的渗透, 更多的还要靠我们内部的自主提高、自我发展, 实现教师的自主发展。构建课程文化, 让学校课程使我校师生幸福成长。

科任教师团队发挥智慧, 编排了符合运动规律、富于变化的篮球操。这套操既包含了篮球基本技能技巧的训练, 又融合了太极的元素, 既关注了学生运动的兴趣, 又让孩子们玩得兴趣盎然, 切实让篮球运动走进了学生的每一天。在全体校本课程教师的努力下, 在队长的带领下, 出版了图文并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具有可操作性的篮球教学手册, 进一步规范了校本课程研发。

8.师德建设与教师专业成长研究 篇八

一、培养研究精神,激发成长意愿

在教师的研培方面,我园改变了以往单一被动的传授式学习方式和“一言堂”的做法,注重创设和谐的研究环境,营造宽松民主的研究氛围,在形式上变教师的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问题学习、分享式学习。在教研组内开展了“每周一问”、“每周一研”、“经验一谈”等固定的学习活动,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们结合每周的研究主题把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获得的经验进行交流、分享和研讨,取得了良好的内培效果。通过教研培训,教师们已逐渐从内心培植起研究的愿望和主动成长发展的意愿。

二、强化课题研究,创新研讨方式

过去一提到研究,教师们通常都“不敢”研究,认为自己只是普通的一线教师,理论知识缺乏。针对这一情况,园领导经常走近教师、观察教师、了解教师,并分层次有针对性地指导教师开展教研。通过观察分析,把教师分为新手型、点子型、表演型、教学型四种类型。新手型教师可塑性强,有发展潜力;表演型教师具有一定的表现能力,能用好现成的活动方案,但缺少自己的见解;点子型教师有较好的创意,能设计出好的活动方案,但不善于表达和展示;教学型教师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但习惯于做常规性的工作。那么,如何让新手型教师由稚嫩走向成熟,表现型教师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点子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发展,教学型教师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和研究水平,进而向专家型教师迈进呢?为此,我们及时调整了教研的中心工作,强调研究作为一种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其核心是对课程和课题的驾驭与研究。在教研活动中,我们鼓励教师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采用反思教学、经验分享等形式,帮助教师分析、判断自己确立的教育目标、选择的教育内容、采用的组织形式、投放的材料以及在教育过程中的具体指导策略等是否适宜,并思考为什么适宜或不适宜。这个“为什么”就成为了研讨的关键所在。

在这种教研方式的引领下,我园先后确立了“半日活动的有效形式”、“区域活动的挖掘与利用”、“大带小互动式教学活动的尝试”、“大班自主学习与自我管理能力的促进与提高”、“幼儿行为习惯的建立及礼仪教育的养成”、“小班幼儿分离焦虑的对策”等研究课题。如:在“幼儿行为习惯的建立及礼仪教育的养成”主题教研中,教师们认为幼儿时期是孩子良好行为的最佳养成期,而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人终身受用的一种外在品质,应在常规活动中加强对幼儿的养成教育。在教研活动中,我们细化了对幼儿的一日养成要求,在生活习惯的养成上从一日常规习惯、行为习惯、礼仪习惯三方面入手;在学习习惯的培养上从兴趣、方法、专注力方面入手;在品德习惯的培养方面让幼儿懂合作、会分享、愿谦让、能感恩;在一日常规的养成上从晨间活动、就餐、入厕、站排、午睡、离园等方面细化要求,让幼儿逐步建立规则意识,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今年开学初,我们又明确了新一轮的专题教研主题:“大班幼儿阅读能力与倾听习惯培养的实施策略”、“中班活动区材料的利用对幼儿发展的有效促进”、“小班幼儿活动游戏化、情境化的探究”。在教研组活动中,采取观摩教学、质疑思辩、小组论坛、案例分析等形式让教师们在真实的活动现场和问题情景中直面问题,在观摩与分析、对话与反思中互相启发、互相学习,解决了教学实践中困扰教师的问题。在每周三次的教研活动中,我们力求营造开放合作、互动的研究氛围,搭建一个让教师从理论走向实践的平台,探索有利于我园课程发展的研讨对话模式。在这种氛围的激励下,教师中热爱研究的人多了,愿意研究的人多了,教研工作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推行三项举措,促进教师发展

我园在教研方式的尝试与探索中,努力推行三项举措,促进教师发展。一是建立教师个人成长资料包和电子成长档案,分类设档建夹,鼓励教师根据自己的业务需求,把一些有价值的信息、资料、文章收集积累,将观摩教学、课题研究、论文撰写等相关的业务材料都纳入资料包中,让教师见证自己的点滴成长与进步。二是实行“七个一”工程,即要求教师建立一个班级幼儿成长记录袋,每学期总结一次家园联系反馈情况,每月写一篇教学反思、一篇教育心得,进行一次专题讲座,召开一次家长会,更换一次家长园地。三是每月各教研组确立本月的幼儿发展主题,努力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如三月幼儿发展主题是“大家唱”,四月幼儿发展主题是“巧巧手”,五月幼儿发展主题是“角色秀”等等。

总之,在园本教研的管理方式上,我园重视过程与发展的轨迹,重视点滴积累和经验的总结,重视对问题与困惑的反思,努力使教研活动真正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

(责任编辑 赵永玲)

9.教师的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 篇九

那次我刚结束一堂十分郁闷的课,这是一堂复习课,本来就不很活跃的这个班级全体学生竟然一言不发,40分钟完全成了我的独角戏。回到办公室,我耷拉着脑袋,十分失落。再想想所教的这个班学生的表现:作业交不齐、上交的作业当中有严重的抄袭现象、上课睡觉、吃零食、交头接耳„„难道这就是我的人生?整天都要与这样一群不求上进的学生为伴!我越想越失落,索性趴在桌子上,什么都不想做了。就在这时,我瞥到了学校推荐的这本《教师的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书名中的“幸福”二字似乎闪着无比耀眼的光芒,召唤着我。

我怀着好奇之心开始拜读肖教授的《老师的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渐渐的发现自己喜欢上这本书,每天都要看上几十页,而且坚持做笔记,时间长了就深深地感觉到:困惑也好,幸福也好,都需要时间,需要一种良好的心境来体会。这就好比去旅游,再美的风景,匆匆而过,美丽也是浮光掠影的。只有停下来,慢慢地品味,细细地欣赏,才能让你内心的那双眼睛看见风景。还有给教师的许多建议,如: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蕴;给予学生更多真诚的鼓励;亲密地教,扎实地学„„都值得让人细细品味。

作为老师,首先要感受幸福的工作。只有教师是幸福的,才能创造出幸福的课堂,教出幸福的学生。“幸福=充实(精神上有成就,物质上宽裕)+闲适(没有过强的外在压力,没有内在的紧张)”。肖教授总结幸福“四有”:心中有盼头,手中有事做,身边有亲友(欣赏),家中有积蓄。当然,这一切都要源于一个好的心态。作者用一个计算公式论证了他的这一观点:我们对待工作、生活的态度能够使我们的生活达到100%的圆满,也就是心态决定着你的幸福。”我想,决定幸福的心态应该是阳光般的吧。阳光普照大地,温暖每一个人,也是宽容平等的。教师的心态也要像阳光那样,是平常的、达观的、宽容的、感恩的、积极向上的。我们只有拥有这样的阳光心态,才能做一个幸福的教师。

一、善待学生 体会幸福

教师应该学会心疼自己的学生,成为学生心中的一缕阳光。作为教师,要关注细节,要抓住各种机会善待学生,如休息时间、在走廊上、实践活动中等等,尤其要善待那些近来表现不佳而被你警告过的学生。尤其是一些后进生、边缘生往往都有着不幸的生活经历,一颗颗脆弱却充满渴望的心灵渐渐冰封了自己。因此,教师应该做火把,用智慧和关爱融化冰霜,让他们感受温暖和光明,这是教师的责任和使命,更是教师的意义和价值。

二、善待自己 感受幸福 很欣赏书中这样一句话:“生活中有许多不如意甚至不合理的,也许我们个人的力量无法改变,但我们可以改变的是自己的心情和态度。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人心中有什么,他看到的就是什么。”当我们面对困难或挫折的时候,如何看待,就决定了你幸福与否,很多时候,换一个角度去思考问题,看待问题,你就会觉得天空不再那样昏暗,也会拥有阳光般的人生。在匆匆忙忙的步履中,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使工作和休闲时间分不清界限。他们随时可能被学生、家长“打搅”,随时就进入工作的状态,许多教师几乎忽略、遗忘了休闲。所以,教师也要学会给自己几缕闲暇,这样,他的人生不会枯燥,讲课不会干涩,才知道如何让教育芬芳弥漫。

三、善待家长 分享幸福

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无以言表的。对于教育工作者,应该理解他们望子女成龙凤的急切心态,在对家长进行理性说服的基础上加以情感的感化,表达对家长的理解和认同,并同时提出一些理性的建议。教师要学会提升自己的智慧,老师大都有一颗对学生充满热爱的心,兢兢业业工作,期望家长能够配合学校、教师的工作,共同携手教育好孩子。当家长对你充满了信任,对你的工作予以理解、支持,愿意开诚布公地讨论孩子的学习、成长时,你会发现善待家长,家校共育的过程也是一种幸福。

其次是要有颗平常、宽容和感恩的心。

要有一颗平常之心。平常心是一种冷静、客观、理智、忘我的心态。如果教师缺少平常心,就会对学生提出过高过严的要求,就可能失去耐心、细心、冷静和理智。刚走上讲台不久的我,总是以高标准严要求来对待我的学生,总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优秀一些再优秀一些,最好人人都能品学兼优。所以,当越来越多的脱离实际的过高期望和过严要求,遭遇到越来越个性张扬的新时代学生的时候,矛盾便一触即发了。面对客观存在的问题,我们不能一味地沮丧和抱怨,而是应该接受现实。如果当时我能够拥有一颗平常心,不急不躁,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去教育学生,在面对诸如气氛沉闷、不交作业、上课讲话等情况时,我就会冷静客观地对待学生,理智地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并作出恰当合适的决策。

要有一颗宽容之心。作者在这本书中说过这样一句话:“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不完美的人引领着另一个不完美的人追求完美的过程。”是啊,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这些为人师者,年岁长于学生,知识多于学生,阅历丰于学生,涵养胜于学生,即使这样,我们也不是完美的,那为什么一定要强求学生完美呢?学生之所以是学生,就是因为他们比我们容易犯错误。正因为学生会犯错误,所以才需要教师的存在。就像我教的这个班,他们真的一无是处吗?不!恰恰相反,他们有着其他班级所没有的许多优点。这是个最能让老师投入激情的班级,每次 开课我总是毫不犹豫地选择这个班;这个班的学生可以说是多才多艺的,绘画、朗诵、舞蹈„„如果我也能够怀着一颗宽容之心多发现他们身上的一些闪光点,而不是一味盯着他们所犯的错误不放,我也就会少些烦恼多些快乐,少些狭隘多些豁达,幸福的生活不就是这样吗?

要有一颗感恩之心。作者在书的开篇引用了一首在西方广为流传的诗——《我感恩》:“有每夜与我抢被子的伴侣,因为那表示他(她)不是和别人在一起;有只会看电视而不洗碗的青少年,因为那表示他(她)乖乖在家而不是流离在外;我缴税,因为那表示我有工作;衣服越来越紧,那表示我们吃得很好;有阴影陪我劳动,那表示我在明亮的阳光下;有待修理的草地、待修理的窗户和待修理的排水沟,那表示我有个家„„最后,感恩过量的电子邮件,因为那表示有很多朋友在惦记和想着我。”读了这首诗,你会发现,生活中一切的不如意,其实都有积极的一面。生活中,值得我们敬重与感激的人或物很多,感恩是一种达观的人生态度,是知足常乐的心态。作为一名教师,如果能怀着感恩之心去看待学生,你会被学生眼中饱含的渴望和纯真所鼓舞;被学生对你的尊重和认可而感到身心愉悦;被节日里的卡片、小礼物所深深感动„„你也会发现学生是如此可爱,生活是如此美好。反之,总是埋怨、指责、敌视、不满,会让自己的心情变得很糟糕,自然没有幸福感可言。所以,常怀一颗感恩的心的教师,一定是时常面带笑容,挺直腰板,给学生们力量与信心的教师。一个幸福快乐的教师,才会有一群幸福快乐的学生。

感觉肖教授送给大家的六句话尤其经典:快乐是一种美德;微笑是一种力量;歌唱是心灵的阳光;简单就是享受;优秀是一种习惯;成功是一种心态;清白是温柔的枕头;幸福是灵魂的香味。

“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就对你哭。”让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来享受课堂、享受学生、享受生活,使我们的人生充满幸福

吧。

《教师的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读后感 ——成 长 是 另 外 一 种 幸 福

成长对于孩童来说是重要的,因为长大是多么自豪的一个字眼呀!对于成年人来说,日子的流逝意味着衰老将至,年华不再;那么对于担负着建设下一代重任的教师来说,自己的专业成长标志着什么呢?以前这个问题我从未考虑过,只觉得教师不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吗?成长不就是“教学相长”吗?

寒假里,我读了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肖川同志写的《教师的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一书。书中的内容简约但却精辟,使我经历了一次思想的洗礼;书中的观点通俗而又深刻,让我的境界得以一次升华。作者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视界,睿智的语言,给我上了关于教育学习、专业成长、人生幸福的一堂课,发我深省,令我受益匪浅。

通过这本书,让我的看法彻底改变了。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教师的幸福人生=自己的专业成长,你想要多美满的幸福生活,你就要让自己的专业成长多少,这二者呈正比关系。近几年来,一片改革的呼声总传诵着“新课改不仅减轻学生的压力,也替老师分忧”,可我们感到不仅没有减负、减压,反而压力与负担是与日俱增,是我们真的已经不合时宜了吗?读了此书后才明白,原来在人们即使拥有了金钱、爱情、知识、领导力等等,也不能感觉到生活的100%圆满,那么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呢?是我们对待工作的心态。只有我们的心态是积极的,我们才会感到生活达到了圆满,我们才会走上幸福的人生之路。何谓积极的心态?就是接受现实,悦纳自我,心存感激,追求卓越。而一个人只有拥有乐观的心态,才有进取的人生态度,也才能跨出迈入幸福生活的第一步。

不错,“心中有盼头,手中有事做”,才是幸福的。而过去的我总为自己不断地繁忙而抱怨着。从未带着一种期盼,带着一种满足,带着一种忙不完的快乐。设想如果生活中每一天都带着一种期盼,带着一种努力,带着一种忙不完的快乐与满足,那么幸福会时刻陪伴着你。生活中如果少一份责备,多一份宽容;少一份感慨,多一份感动和感恩;那么幸福就会向你靠近几分了。来吧,让我们一起去发现身边的幸福:

在课堂中我们会得到幸福。因为只有在教学中我们才能够体现出做一个教师的真正价值,自己的教育智慧被发挥,教学研究的能力被提高,这样才会有成功之感。另外每天再给自己留一点时间阅读,与伟人、名人对话,提升自己的才华,锤炼教育的智慧,在阅读中寻找无穷的幸福。这时的我们才会真正感到幸福。在学生中我们会寻找幸福。虽然孩子们淘气贪玩,反复叮咛的话儿不听,纠正几遍的错误,接连又犯;桌椅摆放歪了,作业又忘了写了„„但我知道,这就是孩子,孩子怎能不犯错?孩子各有差异,怎能整齐划一?我会悄悄地告诉自己:少一点挑剔,多一些理解;少一点批评,多一些微笑——让学生在我们的理解中成长,让我们在自己的宽容中幸福。

在爱心中我们会感到幸福。走近孩子,蹲下身子,我们会发现其实孩子进步已经很大——虽然有错题,但是他们已经很努力了;蹲下身子,我们会发现孩子真的非常懂事——刚刚还被老师批评的痛哭流涕但一转身却依然一脸灿烂地帮着分发各种作业本,因为他知道老师的严格也是爱;蹲下身子,会发现孩子有时还很勇敢——虽然因为调皮摔疼胳膊摔疼腿,但是就是不流一滴泪„„蹲下身子,仰望我们的学生,欣赏我们的学生,在赞美中给学生播撒幸福,我们也会因学生的幸福而倍感幸福!

掩卷而思,有时我们确实无法看清自己工作和生活之间的关系,常常以为“工作就是为了生活”,却忽略了“工作就是生活”。既然我们选择了这份工作,既然我们抓到了这样一副牌,与其抱怨这副牌怎么如此之差,不如就打好我们这副牌。也许在不断动脑出牌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会收获另外一种幸福。

《教师的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读后感:

做一个幸福的教师

教师的心态也要像阳光那样,是平常的、达观的、宽容的、感恩的、积极向上的。我们只有拥有这样的阳光心态,才能做一个幸福的教师

拥有阳光心态 幸福随之上路

——读肖川《教师的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有感

读肖川主编的《教师的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这本书缘于一次郁闷。那天我刚结束一堂十分郁闷的课,这是一堂复习课,本来就不很活跃的这个班级全体学生竟然一言不发,45分钟完全成了我的独角戏。回到办公室,我耷拉着脑袋,十分失落。再想想所教的另一个班学生的表现:作业交不齐、上交的作业当中有严重的抄袭现象、上课睡觉、吃零食、交头接耳„„难道这就是我的人生?整天都要与这样一群不求上进的学生为伴!我越想越失落,索性趴在桌子上,什么都不想做了。走上三尺讲台也有一年多时间了,我也曾问过自己:作为教师,你幸福吗?快乐吗?答案是否定的,至少不是肯定的。身边其他老师的答案也是大同小异。就在这时,我瞥到了这本《教师的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书名中的“幸福”二字似乎闪着无比耀眼的光芒,召唤着我。

能让教师过上幸福生活的法宝,最主要的是有个好心态

带着这样糟糕的心情翻开了这本书,一翻就再也不肯松手了。现在初始的那种糟糕心情已经烟消云散,心中的那个疑问也已经在书中找到了答案:能让教师过上幸福生活的法宝,最主要的是我们自己的心态!

作者用一个计算公式论证了他的这一观点:我们对待工作、生活的态度能够使我们的生活达到100%的圆满,也就是心态决定着你的幸福。”我想,决定幸福的心态应该是阳光般的吧。阳光普照大地,温暖每一个人,也是宽容平等的。教师的心态也要像阳光那样,是平常的、达观的、宽容的、感恩的、积极向上的。我们只有拥有这样的阳光心态,才能做一个幸福的教师。

要有一颗平常之心,平常心是一种冷静、客观、理智、忘我的心态

要有一颗平常之心。平常心是一种冷静、客观、理智、忘我的心态。如果教师缺少平常心,就会对学生提出过高过严的要求,就可能失去耐心、细心、冷静和理智。刚走上讲台不久的我,总是以高标准严要求来对待我的学生,总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优秀一些再优秀一些,最好人人都能品学兼优。所以,当越来越多的脱离实际的过高期望和过严要求,遭遇到越来越个性张扬的新时代学生的时候,矛盾便一触即发了。我委屈我悲哀我高呼“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渠沟”,于是开始对他们感到失望甚至失去耐心。学生却越来越不理解我,有的学生甚至开始不尊重我。海明威曾经说过,现实不一定总是美好的,但我们必须拥有一颗面对美好的永恒的心。面对客观存在的问题,我们不能一味地沮丧和抱怨,而是应该接受现实。如果当时我能够拥有一颗平常心,不急不躁,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去教育学生,在面对诸如气氛沉闷、不交作业、上课讲话等情况时,我就会冷静客观地对待学生,理智地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并作出恰当合适的决策。

要有一颗宽容之心,宽容是最好的教育灵丹

要有一颗宽容之心。作者在这本书中说过这样一句话:“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不完美的人引领着另一个不完美的人追求完美的过程。”是啊,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这些为人师者,年岁长于学生,知识多于学生,阅历丰于学生,涵养胜于学生,即使这样,我们也不是完美的,那为什么一定要强求学生完美呢?学生之所以是学生,就是因为他们比我们容易犯错误。正因为学生会犯错误,所以才需要教师的存在。刚工作的时候我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我总是难以容忍学生的错误,课堂上的讲话声、作业中的错误、考试成绩的不理想都会让我心情沮丧,对犯错误的学生进行不留情面的严厉批评,如此一来,原本沮丧的心情变得更加沮丧、压抑。其实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都有自己的位置和作用。就像我教的这个班,他们真的一无是处吗?不!恰恰相反,他们有着其他班级所没有的许多优点。这是个最能让老师投入激情的班级,每次开课我总是毫不犹豫地选择这个班;这个班的学生可以说是多才多艺的,绘画、朗诵、舞蹈„„甚至连校长都被他们课堂中的精彩讲演所感染。如果我也能够怀着一颗宽容之心多发现他们身上的一些闪光点,而不是一味盯着他们所犯的错误不放,我也就会少些烦恼多些快乐,少些狭隘多些豁达,幸福的生活不就是这样吗?

要有一颗感恩之心,感恩的心是积极心态的核心

要有一颗感恩之心。作者在书的开篇引用了一首在西方广为流传的诗——《我感恩》:“有每夜与我抢被子的伴侣,因为那表示他(她)不是和别人在一起;有只会看电视而不洗碗的青少年,因为那表示他(她)乖乖在家而不是流离在外;我缴税,因为那表示我有工作;衣服越来越紧,那表示我们吃得很好;有阴影陪我劳动,那表示我在明亮的阳光下;有待修理的草地、待修理的窗户和待修理的排水沟,那表示我有个家„„最后,感恩过量的电子邮件,因为那表示有很多朋友在惦记和想着我。”读了这首诗,你会发现,生活中一切的不如意,其实都有积极的一面。生活中,值得我们敬重与感激的人或物很多,感恩是一种达观的人生态度,是知足常乐的心态。作为一名教师,如果能怀着感恩之心去看待学生,你会被学生眼中饱含的渴望和纯真所鼓舞;被学生对你的尊重和认可而感到身心愉悦;被节日里的卡片、小礼物所深深感动„„你也会发现学生是如此可爱,生活是如此美好。反之,总是埋怨、指责、敌视、不满,会让自己的心情变得很糟糕,自然没有幸福感可言。所以,常怀一颗感恩的心的教师,一定是时常面带笑容,挺直腰板,给学生们力量与信心的教师。一个幸福快乐的教师,才会有一群幸福快乐的学生。

书中这样一段话让我感动不已:“有心的地方就会有发现,有发现的地方就会有欣赏,有欣赏的地方就会有爱,有爱的地方就会有美,有美的地方就会有自由,有自由的地方就会有快乐。”记得有位恩师也曾这样教导过我:“我们不能选择我们的学生,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态。”其实不管是平常之心、宽容之心,还是感恩之心,只要你拥有阳光般的心态,就会少些烦恼多些快乐,将教师视为一种艺术,乐此不疲虽苦犹甜,那么你就能够拥抱幸福!

拥有阳光心态,我们的心每天都会开出一朵花,芬芳着自己也芬芳着学生,从现在开始,幸福人生已然上路!

读肖川《教师的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有感

成长对于孩子来说是重要的,因为长大是多么自豪的一个字眼呀!对于成年人来说,日子的流逝意味着衰老将至,年华不再;那么对于担负着建设下一代重任的教师来说,自己的专业成长标志着什么呢?以前这个问题我从未考虑过,只觉得教师不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吗?成长不就是“教学相长”吗? 这个学期,我读了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肖川老师写的《教师的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一书。书中的内容简约但却精辟,让我经历了一次思想的洗礼;书中的观点通俗而又深刻,让我的境界得到了一定的升华。作者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视界,睿智的语言,给我上了关于教育学习、专业成长、人生幸福的一堂课,发我深省,令我受益匪浅。

通过这本书,让我的看法彻底改变了。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教师的幸福人生=自己的专业成长,你想要多美满的幸福生活,你就要让自己的专业成长多少,这二者是呈正比关系的。近几年来,一片改革的呼声总传诵着“新课改不仅减轻学生的压力,也替老师分忧”,可我们感到不仅没有减负、减压,反而压力与负担是与日俱增,是我们真的已经不合时宜了吗?读了此书后才明白,原来在人们即使拥有了金钱、爱情、知识、领导力等等,也不能感觉到生活上100%的圆满,那么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呢?是我们对待工作的心态。只有我们的心态是积极的,我们才会感到生活达到了圆满,我们才会走上幸福的人生之路。何谓积极的心态?就是接受现实,悦纳自我,心存感激,追求卓越。而一个人只有拥有乐观的心态,才有进取的人生态度,也才能跨出迈入幸福生活的第一步。

不错,“心中有盼头,手中有事做”,才是幸福的。而过去的我总为自己不断地繁忙而抱怨着。从未带着一种期盼,带着一种满足,带着一种忙不完的快乐。设想如果生活中每一天都带着一种期盼,带着一种努力,带着一种忙不完的快乐与满足,那么幸福会时刻陪伴着你。生活中如果少一份责备,多一份宽容;少一份感慨,多一份感动和感恩;那么幸福就会向你靠近几分了。

让我们带着期盼、满足一起去发现身边的幸福:在课堂中我们会得到幸福。因为只有在教学中我们才能够体现出做一个教师的真正价值,自己的教育智慧被发挥,教学研究的能力被提高,这样才会有成功之感。另外每天再给自己留一点时间阅读,与伟人、名人对话,提升自己的才华,锤炼教育的智慧,在阅读中寻找无穷的幸福。这时的我们才会真正感到幸福。

在学生中我们会寻找幸福。虽然孩子们淘气贪玩,反复叮咛的话不听,纠正几遍的错误,接连又犯,但我知道,这就是孩子,孩子怎能不犯错?孩子各有差异,怎能整齐划一?我会悄悄地告诉自己:少一点挑剔,多一些理解;少一点批评,多一些微笑,让学生在我们的理解中成长,让我们在自己的宽容中得到幸福。在爱心中我们会感到幸福。走近孩子,蹲下身子,我们会发现其实孩子进步已经很大了,虽然有错题,但是他们已经很努力了;蹲下身子,我们会发现孩子真的非常懂事,刚刚还被老师批评的痛哭流涕一转身却依然一脸灿烂地帮着分发各种作业本,因为他知道老师的严格也是爱;蹲下身子,会发现孩子有时还很勇敢,虽然因为调皮摔疼胳膊摔疼腿,但是就是不流一滴泪,蹲下身子,仰望我们的学生,欣赏我们的学生,在赞美中给学生播撒幸福,我们也会因学生的幸福而倍感幸福!

上一篇:小学生500字包饺子的日记下一篇:审题立意写作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