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学习体会

2024-07-09

关于对《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学习体会(8篇)

1.关于对《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学习体会 篇一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精华总结

科学概括和深刻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是贯穿全会的鲜明主题,也是全会决定的突出亮点——

增强文化自觉 树立文化自信

这是一篇与时俱进的文化宣言,这是一幅着眼长远的宏伟蓝图,这是一份关注民生的行动纲领。

决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出发,着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全局,对新形势下文化改革发展作出全面部署,充分体现了我们党文化上的高度自觉和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充分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一切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实践和探索都必须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是全会着力回答的历史命题,成为决定最突出的亮点之一。

决定旗帜鲜明地指出——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决定浓墨重彩地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刻回答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所蕴含的带有方向性、根本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充分表明了我们党对当今时代发展趋势和我国文化发展方位的科学把握,体现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高度文化自觉。

决定突出强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从文化的视角拓展、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内涵更加丰富和完善。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必须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必须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切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力量都要凝聚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一战略目标上来。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最终目标是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决定紧扣时代脉搏、顺应人民期待,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用鼓舞人心而求真务实的笔触,勾勒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辉煌前景——

“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决定从国家层面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与中华民族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文化资源相匹配、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适应、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相承接,符合我国实际、符合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要求、有利于凝聚各方面力量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党的十七大提出,今后要继续努力奋斗,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为此,决定规划了到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的奋斗目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推进,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公民素质明显提高;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精品力作不断涌现;文化事业全面繁荣,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全面形成;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充满活力、富有效率,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进一步完善;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发展壮大,文化繁荣发展的人才保障更加有力。

决定明确提出的到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充满了一个个新论断、新思路、新举措。

这一奋斗目标,是为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目标打下坚实基础而制定的目标。

决定认为,要实现上述奋斗目标,必须遵循以下重要方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改革开放,科学概括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积累的文化建设基本经验,分别阐述了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根本性质、根本目的、根本要求和根本动力。

顺应各族人民对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热切愿望,全会决定针对社会普遍关注的重点问题,提出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充满了一个个引人注目的新亮点——

开启奋进新程 铸就文化辉煌

与时代发展同步伐,与人民群众共命运,与社会主义事业齐发展。

决定牢牢把握历史和人民的厚望和期待,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实现到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目标,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重大措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代中国文化的“魂”,国民教育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体系和各种形式的文化产品,是承载文化精神价值的“体”。无论什么样的“体”,都必须承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魂”。

决定首先对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进行阐述和部署,并将这方面的总体要求作为一条红线贯穿全篇。全会强调,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

这体现了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对文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决定突出强调的一个重点。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围绕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决定从4个方面作出了工作部署,并且提出了一系列具体举措。

——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

正确创作方向是文化创作生产的根本性问题。决定指出,必须全面贯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必须牢固树立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引导文化工作者牢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神圣职责,坚持正确文化立场,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文化产品创作生产,最主要的领域是哲学社会科学、新闻舆论、文艺作品、网络文化。决定分别对这些领域作出工作部署——

大力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使之更好发挥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功能„„

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牢牢把握正确导向,提高舆论引导的及时性、权威性和公信力、影响力,加强和改进正面宣传,加强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引导,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

各领域文艺工作者都要积极投身到讴歌时代和人民的文艺创造活动之中,创作生产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作品„„

认真贯彻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加强网上舆论引导,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支持重点新闻网站加快发展„„

决定还提出,要完善文化产品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要求把群众评价、专家评价和市场检验统一起来,形成科学的评价标准。

——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

决定提出,必须坚持政府主导,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现代传播体系、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决定围绕4个方面提出了一项项周密细致的政策——

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以全体人民为服务对象,完善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人民群众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

加快构建技术先进、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现代传播体系。加强党报党刊、通讯社、电台电视台和重要出版社建设,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整合有线电视网络,推进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三网融合,发挥各类信息网络设施的文化传播作用。

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加强文物保护和非物质优秀文化遗产传承,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

以农村和中西部地区为重点,加强县级文化馆和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建设,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文化服务网络建设支持和帮扶力度。

——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是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积极作用、激发全社会文化创造活力的必然要求。

决定强调,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为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决定作出了一系列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符合文化建设需要的部署——

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在重点领域实施一批重大项目,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壮大出版发行、影视制作、印刷、广告、演艺、娱乐、会展等传统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文化创意、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

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毫不动摇地支持和壮大国有或国有控股文化企业,毫不动摇地鼓励和引导各种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健康发展。要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国有或国有控股大型文化企业或企业集团,在发展产业和繁荣市场方面发挥主导作用„„

推进文化科技创新:发挥文化和科技相互促进的作用,深入实施科技带动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扩大文化消费:创新商业模式,拓展大众文化消费市场,开发特色文化消费,扩大文化服务消费,提高基层文化消费水平„„

——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

这些年文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绩,从根本上说得益于改革创新;今后文化发展要实现新的更大跨越,归根到底还要靠改革创新。决定指出必须牢牢把握正确方向,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社会监督、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为文化繁荣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重点,加快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改革,培育合格市场主体。全面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增强面向市场、面向群众提供服务能力„„

积极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促进文化产品和要素在全国范围内合理流动„„

深化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强化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推动政企分开、政事分开„„

完善政策保障机制,保证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提高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继续执行文化体制改革配套政策,对转企改制国有文化单位扶持政策执行期限再延长五年„„

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对外文化交流,实施文化走出去工程,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外向型文化企业和中介机构„„

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加强文化领域智力、人才、技术引进工作。吸收外资进入法律法规许可的文化产业领域„„

——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决定提出,要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思想,全面贯彻党管人才原则,加快培养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

决定按照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人才支撑的要求,围绕造就高层次领军人物和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和作风建设等3个方面,对建设一支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作了具体安排,充满着一个个新思路、新举措、新突破。

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提高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科学化水平„„决定最后一部分的表述言简意赅、富有新意,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重要位置,把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把文化改革发展成效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决定强调,要“切实担负起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政治责任”、“加强文化领域领导班子和党组织建设”、“健全共同推进文化建设工作机制”„„

人民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最深厚的力量源泉。“为广大群众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者提供广阔舞台”、“在全社会营造鼓励文化创造的良好氛围,让蕴藏于人民中的文化创造活力得到充分发挥”——决定这一鼓舞人心、催人奋进的重要论述,更是引人注目。

金秋十月丰收的馨香飘拂神州大地。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为标志,我国文化改革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迎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曙光,中国共产党以更加坚定、自信的姿态,团结带领亿万人民踏上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新的征程,必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上创造新的荣光,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新华社北京10月26日电 记者秦杰、李亚杰、卫敏丽、华春雨)

2.关于对《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学习体会 篇二

《决定》在“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部分开首即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必须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 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 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

其后, 《决定》又对如何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和发展基层民主分别做了阐述。但是, 《决定》在具体论及我国的政治制度改革时唯独对民族区域自治不着笔墨, 有人以此怀疑中央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坚持发生了动摇。笔者认为, 这显然不足为凭。因为近些年来, 以胡锦涛和习近平为总书记的两届中央领导集体在有关民族工作的正式论述中, 从来没有忽略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强调, 所谓“民族区域自治, 作为党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一条基本经验不容置疑, 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不容动摇, 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的一大政治优势不容削弱”, 如此明确的表态绝非戏言。

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是凝聚了全党智慧的纲领性文件, 它的核心就是如何全面深化改革。中央为文件起草确定的一个原则是不涉及改革的内容不写, 因此, 它并非面面俱到, 而是有详有略、重点突出。比如涉及经济的篇幅占了全部文件内容的1/3强, 是因为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 内容广泛。而同为经济领域的西部大开发在其中并没有得到论述, 并不是因为西部大开发不再重要, 而是因为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定位已经明确, 不属于深化改革的范围。显然, 《决定》未专门论及民族区域自治的理由, 也要从这一点来寻觅。

当前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政策落实不到位, 各界对此几乎已达成共识。民族区域自治的最大优越性是民族自治地方可以根据自己民族和地区的特点, 采取特殊的政策措施来促进当地发展。对此, 政策本身, 包括有关法律都有明确的规定, 但我们的民族自治地方却未能充分运用这一政策优势。当前, 民族自治地方绝大多数都制定并出台了自治条例, 但大多内容雷同, 真正能够按照当地特点制定政策的并不多。2006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就国家机关和各地对《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实施情况进行了一次检查, 发现存在的问题颇多, 包括:配套资金减免规定落实不到位;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小、不规范;资源开发补偿规定不落实;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补偿不到位;国务院相关部门规章配套不到位, 5个自治区的自治条例一直没有出台, 直接影响了《民族区域自治法》和国务院若干规定的深入贯彻实施;政府部门在工作中对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考虑不够, 造成一些新的问题等。这次检查虽然已经过去多年, 但迄今为止, 上述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所以, 不论是民族自治地方本身还是其他地方和国家机关, 对于民族区域自治, 主要问题是对政策的坚持不够、落实不到位。在此前提下谈“进一步贯彻落实”的问题必然陷入空谈。没有第一步, 就迈不开第二步。

民族区域自治在实践中存在问题的同时, 我们的理论研究也颇显不够。一方面, 有的研究或明或暗地试图否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另一方面, 很多研究只停留在“坚持”和“完善”这类空泛的口号之下, 而没有触及与此相关的深层次问题。比如, 如何确定民族区域自治中的自治主体、民族自治和区域自治的关系以及自治权力和地方政府权力的区别和联系等等, 这些问题即牵涉到复杂的理论问题, 也与现实的民族工作密切相关。

所以从目前来看, 不论是政策实践还是与此相关的理论研究, 都没有为民族区域自治实现进一步深化改革提供必需的前提, 恐怕这正是《决定》将其束之高阁的最终原因。

中国民族政策的根本目标是维护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民族区域自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制度和政策形式, 但不是唯一形式。所以, 尽管《决定》在如何推进民族区域自治的问题上没有作出说明, 但在《决定》为其他三种民主政治形式提出的改革措施当中, 我们仍然可以在维护各民族平等权益等方面找到多重依据。因为无论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还是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原本就是在不同层面、不同领域为实现人民最广泛的民主权利而设立和行使的。维护各民族的平等权益、促进民族团结和谐原本就包含在人民民主权利的本义之中, 更何况《决定》在论及民主政治改革时, 也有关于民族政策的直接说明, 如要求“贯彻党的民族政策, 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 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更为重要的是, 《决定》在为其他领域制定的改革措施中也为民族区域自治的全面贯彻落实提供了契机。如前述所提在《民族区域自治法》实施情况检查中发现、至今仍没有得到解决的配套资金减免问题, 财政转移支付问题, 资源开发、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补偿问题等, 几乎都在《决定》中作出了明确要求。

比如关于财政转移支付和资金配套的问题, 《决定》提出:“完善一般性转移支付增长机制, 重点增加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中央出台增支政策形成的地方财力缺口, 原则上通过一般性转移支付调节。清理、整合、规范专项转移支付项目, 逐步取消竞争性领域专项和地方资金配套。”

又比如关于资源开发补偿和生态补偿问题, 《决定》明确规定:“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加快自然资源及其产品价格改革, 全面反映市场供求、资源稀缺程度、生态环境损害成本和修复效益。坚持使用资源付费和谁污染环境、谁破坏生态谁付费原则, 逐步将资源税扩展到占用各种自然生态空间。稳定和扩大退耕还林、退牧还草范围, 调整严重污染和地下水严重超采区耕地用途, 有序实现耕地、河湖休养生息。建立有效调节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合理比价机制, 提高工业用地价格。坚持谁受益谁补偿原则, 完善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补偿机制, 推动地区间建立横向生态补偿制度。”

限于发展基础和自然条件, 民族地区的经济增长受到各种因素制约, 长期摆脱不了财政短缺的困扰, 而一些建设项目的开发又难以应付必需的资金配套。《决定》对此有了明确的规定, 民族地区成为重点增加转移支付的对象, 一些配套资金也将逐步取消。这将大大减轻民族地区的负担。同理, 民族地区有着巨大的自然和文化资源优势, 有着广阔的市场空间, 然而由于竞争中的不利地位, 以往在发展中不但已有的优势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 反而在生态环境、市场收益等方面不断受到损害。而《决定》提出的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 将使利益的天平大大向民族地区倾斜。所以, 虽然《决定》没有讲到民族区域自治的贯彻问题, 但在这些地方已用更切实的改革措施将《民族区域自治法》付诸实践了。

我们可以看到, 《决定》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从原来所提的“基础性”改成了“决定性”, 标志着未来我国经济的发展将更多地依赖于市场调节。直观上讲, 这种变化不利于在竞争格局中处于弱势的民族地区, 但从民族地区已有的优势和《决定》所展现的改革措施来看, 又未必不是好事。中国曾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努力了几十年, 而当真正打开这扇大门时又倍感压力、忧心忡忡, 唯恐承受不了竞争而自毁长城。但加入世贸组织十多年的实践证明, 我们之前显然是过虑了。将民族地区面临的改革环境与当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时的境况相比不一定合适, 但至少有一定的相似性。市场决定的环境很无情, 但也会很公平, 它是一种压力, 更是一种动力。就此而言, 《决定》为全面深化改革打造的政策环境将是民族地区发展的又一次机遇, 也是《民族区域自治法》得到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到巩固和发展的机遇。

摘要:《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论及民主政治改革时, 要求“贯彻党的民族政策, 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 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文章就此提出观点, 着重探讨了该文件对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影响与推动作用。

3.关于对《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学习体会 篇三

山西省委书记 袁纯清

发表时间:2011-07-16 来源:光明日报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安康,既需要强大的经济力量,也需要强大的文化力量。实践中我们认识到,创新是文化的本质特征,加大文化创新力度、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举措和基本途径。经济领域不改革没有出路,文化领域不改革同样没有出路。文化体制改革事关文化发展的生机活力,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持久动力,事关人民的精神风貌和整体素质,事关国家综合实力和国家安全,事关中华民族的精神力。文化作为产业是国家的硬实力,作为事业又是国家的软实力,文化的改革发展是我国改革开放大业中的一部重头戏。文化体制改革能不能搞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体现了科学发展观能否更好地落到实处。实践中我们体会到,文化的改革发展对山西转型跨越发展来说,既是重要内容又是强大动力。文化体制改革不

到位,谈不上转型;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没有大的发展,谈不上跨越。山西转型跨越发展的过程,就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过程。实践也充分证明,党中央关于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中央关于加快文化体制改革的部署是完全正确的,中央关于把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思路是完全正确的。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我们要按照中央的部署,特别是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三加快”、“一加强”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对文化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扎实的工作举措,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着力破解五个方面的课题,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加快文化强省建设步伐,不断开创文化改革发展的新局面。

一是下功夫破解如何把历史文化以及红色文化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山西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现发现的古遗址多达5000处,被誉为“华夏文明摇篮”,根祖文化、晋商文化、佛教文化、宗庙文化、大院文化交相辉映。晋商兴隆数百年,山西票号开中国金融业之先河。山西素有古代建筑的宝库、雕塑壁画的殿堂、文学艺术的海洋等美誉,现存宋、辽、金以前的地面古建筑占全国的70%以上,国家重点

文物保护单位271处,居全国之首。平遥古城、云冈石窟和五台山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山西是著名的革命老区,革命遗存众多,红色旅游资源弥足珍贵。抗战时期,山西是华北抗战根据地的中心,是八路军总部三大主力师所在地,是抗战的主战场之一。八路军和太行儿女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为夺取抗战胜利进行了英勇斗争,铸就了伟大的“太行精神”。这是我们的独特优势,也是宝贵财富。我们要坚持煤与非煤并重,做好地下地上两篇文章,实现资源和市场的对接、文化和经济的互动、精神和物质的转化。一要用市场的理念、科技的手段抓文化,开发建设一批具有示范和带动效应的文化产业项目,加快培育新媒体产业园、山西创意产业示范园等一批特色鲜明的文化产业聚集区,提高文化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做到科技与艺术的高度结合。二要搭建政策、融资、项目等平台,着力优化投资环境,降低准入门槛,加大政府资金的导向和扶持力度,引导信贷资金,扩大招商引资、招才引智,促进民间资本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与旅游及相关产业的深度融合。三要加强八路军太行纪念馆等革命遗址保护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加大重点文物和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力度,加强文物和历史遗迹抢救性修复,把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结合起来,把发展红色旅游与扶贫

开发结合起来,开发精品线路,打造新的增长点。充分发挥公共博物馆在传承文明、传播知识、陶冶情操、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努力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四要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加快发展,抓住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的发展机遇,充分挖掘文化创意产业蕴藏的巨大潜力,把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打造具有山西文化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并以创意产业的思维方式和发展模式改造传统产业,实现产业创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二是下功夫破解如何在市场化、网络化、多元化的条件下,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独特优势,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放松。在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不断增强的情况下,如何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在多变中把握正确方向,面临许多挑战。在新形势下保持、发挥、放大我们党的优势,必须走创新的路子。我们要致力于三点:第一是精神引领,充分挖掘和运用山西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精神财富,大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大力弘扬晋商精神、太行精神、吕梁精神、右玉精神等山西人民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并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倡导

爱国守法和敬业诚信,构建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和行为规范。在庆祝建党90周年之际,我们在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广场联合举办《在太行山上》群众歌咏大会,举办了中共山西党史图片展等展览和活动,收到良好效果。积极组织开展多种内容鲜明的群众性主题实践活动,积极赋予传统节日以新的时代内涵,坚持办好“我们的节日·清明节”、“我们的节日·春节——百家大戏乐平遥”等系列文化活动。第二是贴近群众,紧紧抓住各种重大纪念活动和群众文化活动,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引领群众性文化和谐创建活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引导,更好地析事明理、解疑释惑、凝聚共识,使广大群众增强对党的理论的认同感、对党的事业的向心力,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和信心。第三是占领阵地,健全舆论引导和管理的各项制度,大力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加强重要新闻媒体和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建设和管理,完善新闻发布制度以及互联网新闻宣传管理制度,加强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强化对新闻队伍的教育和管理,提高驾驭新兴媒体的能力,形成正面宣传强势,抢占舆论和道义的制高点。

三是下功夫破解如何使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更好地提供动力、惠及群众、提升形象。文化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又是民生幸福的重要内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生命力在于服务大局、贴近群众,在于发展实践和群众生活。省级主要媒体围绕中心工作和重大问题联合作战,充分发挥舆论引导作用。去年以来,在山西日报发表以转型跨越为主题的10篇评论文章和8篇解读文章,发表6篇解读“十二五”规划的文章,针对换届工作发表一系列关于匡正用人风气的评论员文章,受到广大群众好评。下一步,要围绕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等重点工作,超前谋划,精心组织,统筹安排,以各级主流媒体为主导,认真开展战役性宣传、系列化报道,加强重大主题和重大活动的宣传,在全社会唱好主旋律,营造转型跨越的浓厚氛围;要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制定“十二五”时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加快实施一批新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项目,继续抓好广播电视“村村通”、县级文化馆图书馆达标、地级市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建设、农村文化活动场所全覆盖,组织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等公益性文化工程,落实好各级政府按项目、按比例分担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运营经费的保障机制,把资源向文化倾斜、把文化向基层倾斜;要把对内凝聚力量与对外提升形象结合起

来,把加强文化交流与扩大山西影响结合起来,结合对外大型经贸活动搞好文化展示和文艺演出,积极推动文化“走出去”工程,继续举办好京津、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文化系列活动,组织好黄河壶口文化艺术节、太行山红色文化艺术节等重点文化节庆活动,加强外宣阵地建设,加快黄河电视台孔子学院的建设步伐,加强与美国五洲电视台等国外媒体的合作,宣传山西转型跨越和扩大开放的新进展、新面貌、新形象,提振山西人民的精气神。特别要抓住今年中部地区投资贸易博览会在山西举办的契机,进一步加大对外宣传力度,提升山西形象。

四是下功夫破解如何在文化体制改革中更好地出人才、出产业、出精品、出活力、出效益。真正的文化不怕市场,而且会占领市场,走不向市场的文化是没有生命力的文化。我们要加大文化体制改革力度,在改革中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既要在改革中发现和激活人才,又要引进省外的高端人才。实施战略重组,搞好内引外联,引导和鼓励更多的煤焦企业、民营资本进军文化产业。把建设文化强省和建设旅游大省结合起来,使文化旅游产业成为山西新的支柱产业,成为转型跨越的一支重要方面军,力争“十二五”末文化产业

增加值达到800亿至1000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5%以上。一是抓巩固提高。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三加快一加强”的重要指示,坚持领导决策、舆论造势、政策保障、督导检查“四轮驱动”,省级广播电视局台分离,市、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三局合一,省市县三级电影放映发行单位、新闻机构经营性单位、电影制片单位、部分国有文艺演出院团完成了转企改制,县级文艺演出院团改制加快推进,山西文化体制改革一度走到了全国前列。对基本完成改革任务的领域和单位,在巩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体制机制,做到不留死角。着力规范文广新局、广播电视台、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的功能定位、权力责任、内部管理,使运行更加科学高效;着力推进已转企改制的单位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着力解决好转企改制单位原有人员的身份待遇问题。二是抓重点突破。在全面推进的基础上,加快文艺院团改革,全面完成省市县一般性国有文艺院团转企改制任务。按照国家出台的非时政类报刊改革意见,全面完成非时政类报刊改革任务。强力推进全省广电信息网络“一张网”建设。三是抓政策保障。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按照中央精神,结合我省实际,出台一系列文化改革发展政策,尤其要加快制定出台促进动漫、电影产业发展以及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

业的政策,加大金融支持。加大对文艺院团转企改制支持力度,保证原有财政支持力度不减反增,同时在人员安置、剧目创作、演出场地建设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四是抓项目推进。重点支持一批成长性好、带动性强、市场占有率高的重大项目。特别是对省属六大文化企业集团的龙头项目,列入省重点工程,在立项审批、用地保障、资金拨付上给予支持,推动国有骨干文化企业做大做强做优。五是抓任务落实。进一步加大领导决策驱动、政策保障驱动、督促检查驱动、舆论造势驱动力度,多措并举,强力推进,确保高质量提前完成各项改革任务。在文化体制改革中,繁荣了文艺创作, 打造了一批精品。电视连续剧《西口长歌》、《天地民心》、《乔家大院》、《喜耕田的故事》,大型说唱剧《解放》,大型民族舞剧《一把酸枣》、话剧《立秋》、绛州鼓乐《杨门女将》等受到广泛好评。

五是下功夫破解如何在经济欠发达的条件下发挥优势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当今世界,随着文化与经济、政治、科技日益交融,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文化产业本身就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直接贡献于经济发展,而且是引领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和提高经济发展质量重要的 突破口,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抓手。恩格斯曾经说过,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小提琴。山西是欠发达省份,但在文化发展上有优势、有潜力,这就迫切要求我们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我们应该而且可以有所作为,有大的作为。中西部省份包括我省的一些成功范例坚定了我们发展文化产业的信心。近几年,我省在文化发展上投入700多亿元,其中财政投入270亿元,文化工作呈现良好态势。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必须有大思路、大手笔、大气魄,必须培育市场主体,健全产业体系,加强统筹规划,完善文化市场,打造知名品牌,造就优秀人才,推动丰富的文化资源与旅游业相结合,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具体讲就是:大作品展现,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进一步挖掘丰富的红色文化内涵,精心打造一批文化精品,形成有鲜明地域特色、有较高质量和思想内涵的文化品牌,做到可视、可感、可消费,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大集团运作,推动挂牌成立的六大文化企业集团做强做大,发挥重大项目带动作用,支持文化企业进行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联合、兼并、重组,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园区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建设,培育发

展一批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特色鲜明的骨干文化企业,打造晋军文化“航母”和领军企业;大景点支撑,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和文化底蕴,以五台山、云冈石窟、平遥古城等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景点为突破口,重点抓一批体现山西文化符号和元素的景点和项目,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资本为纽带,集中进行包装、推介、扩散,打造一批文化旅游景区,着力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旅游文化品牌;大服务引领,抓好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做好各大景区的文化设施配套和文化休闲娱乐服务,搭建商务洽谈、资金运作、项目推荐、信息传输等平台,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水准,引进文化与旅游产业领军人才,全面提升文化和旅游产业的服务层次;大会展集聚,加快建设区域性会展中心,打造一批节庆和会展平台,积极承接北京的会展转移及延伸,吸引承办国内外专业性商务会展,争取举办国内外大型文艺会演、体育赛事、专业论坛,继续办好中国(太原)国际能源产业博览会、平遥国际摄影展等节庆会展活动,打造具有山西特色的会展品牌,增强招商引资、文化交流的吸引力。同时,要进一步大力推进“一策一业一品一节一剧”工程,要求各市、县制定出台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有关政策,抓好一批发挥当地文化资源优势的重点产业项目,推出一批有地域特色、有发展潜力的文化产品,打造一批集

4.关于对《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学习体会 篇四

2015年我们确实是我们国家很重要的、很关键的一年,改革无非是一个国家走向强大,走向繁荣的一个重要的方法,我们知道党中央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通过班级的学习,以及小组的讨论,我们对此也有更深的理解和认识,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们的国家也在不断提升的过程中遇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习主席提出的中国梦也确实在不断提醒着我们,民族伟大复兴的个人使命,因此在这个新的历史节点上,全面改革无非是我们最必要的任务,和最重要的问题。

新的形势,新的常态,我们自然而然的有很多的问题,每个阶段不一样,方式方法,决策政策相应的也应该做出适当调整,甚至是改革或是推出一些新的法案。首先,经济是一切的基础,因此他的制度改革肯定是最重要的,2014年5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时说“中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要增强信心,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以及在2014年11月9日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在题为《谋求持久发展 共筑亚太梦想》的主旨演讲中,习近平提出新常态的主要特征。枪杆子里出政权,有钱才是硬道理。一个强大的国家的第一条标准就是必须先是一个经济强国。而随着我们国家社会主义体制的进程,体制结构也在不断的变化,比如说,我们的第三产业在逐步成为产业主体,消费需求逐步成为需求主体。一年年国家的不断发展,我们的GDP也在逐年飞速上涨,国际地位、贸易影响力也在全球不断上升。

虽然经济是一切发展改革的基础,可是改革只改经济也是远远不够得,一个大国的各方面的逐步强大才能真真正正的称为强国,而这一次的改革也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等。身为大学生的我们,就教育文化的改革我们也有深刻的体会,比如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也会促使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对老百姓每个人不同岗位的福利与保障。党中央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而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使我们从能吃饱的生活到小康生活,从小康生活也会提升到更优异的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主义的收益者。

我们的贸易现在正在和国际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合作,国际关系也在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每一年我们都看着我们的祖国在一天天繁荣昌盛,我们的中国梦,我们的伟大民族复兴也在越来越近,中国的曙光不远了,我们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我们的社会责任感,民族使命感是我们成为祖国未来主人的基石。

5.关于对《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学习体会 篇五

—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

学院:法学院

班级:社会工作2班

姓名:方孟元

学号:201210242403

摘要:养老保险制度是现代社会保障体系中最为重要的制度安排之一,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加重,人们对养老问题的关注度空前高涨。今年,十八届三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对养老保险制度提出了一定的改革措施,从而促进养老保险制度更加公平和可持续。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在一定基础上也会促进社会福利政策的完善和社会工作的发展。关键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社会公平,社会福利,社会工作

为了使社会发展的成果惠及更多人民,使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生根发芽,《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其中在社会保障方面的改革是一大重点,包括在教育领域的改革,解决一考定终身;在医疗方面的改革,减轻人们的医疗负担;在住房方面的改革,使人们对房产市场的改变有更多期待;在养老保险制度方面的改革,促进养老保险的公平。本文将介绍《决定》在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面的内容,并深入分析其影响。

一、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相关内容

1,坚持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完善个人账户制度,健全多缴多得激励机制,确保参保人权益,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坚持精算平衡原则。

2,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3,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4,推进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统筹发展。建立健全合理兼顾各类人员的社会保障待遇确定和正常调整机制。

5,完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政策,扩大参保缴费覆盖面,适时适当降低社会保险费率。

6,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

渐进式延迟退休就是采取比较缓慢而稳妥的方式,逐步延长退休年龄,尽量减小退休政策调整对社会和有关人员所带来的影响,这是许多国家在提高法定退休年龄方面比较通行的做法。

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意义以及为社会带来的变化

1,《决定》提出,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养老金全国统筹有利于社会公平。它具有以下四大好处:

第一,可以结束养老金统筹层次较低的局面。这就意味着中央要负责基础养老金的收支平衡,目前统筹层次低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公平性差,流动性差,抗风险能力弱,特别是由于目前各地的单位费率有高有低,企业的负担将不同,不利于营造企业公平竞争的环境和社会的发展。而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有利于增强养老保险的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促进养老保险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能加强地区之间养老金的调剂和管理。目前,各地养老金结余情况不同,养老金收不抵支的地区,每年需要财政大量转移支付确保发放,而有大量基金结存的地区,也不能实现全国范围的调剂和统一管理。结果,经济发达地区和人口老龄化负担较轻的地区就会实行较高养老金待遇,而经济欠发达地区和人口老龄化负担重的地区,政府、企业和个人的养老保险负担就比较重,养老金待遇也会受到影响。

第三,进一步理清养老保险的责任。目前,尽管我国职工养老保险基本实现省级统筹,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养老保险责任尚未理清。各地基金的缺口主要依靠上级财政转移支付解决,事实上形成了企业依赖政府、地方依赖中央的格局。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可以理清中央和地方在养老保险中的事权和财权,责任和义务。第四,迈出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关键一步。从养老保险制度发展来看,完成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是实施养老金投资运营、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并轨改革的关键一步。从长远来看,有利于探索基础养老金覆盖全体国民,符合我国国情,有利于养老保险事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统筹模式。

2,《决定》提出,适时适当降低社会保险费率。作用在于:考虑在适当时机适度降低用人单位缴纳的养老保险费,可以减轻企业的人工成本负担,这样有利于企业发展和促进就业。在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规模增大、支付能力增强的情况下,适当降低单位费率,并不会导致退休人员养老金待遇降低。

3,《决定》提出,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

目前来看,我国整个的就业局势仍然是劳动力供大于求,重点问题还是青年就业,国家也制定了一系列扶植青年就业的计划和政策。所以,真正的出路在于创造新的岗位新的机会。

如此看来,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不仅催生出“ 一系列扶植青年就业的计划和政策 ”,还能在“发展当中创造新的就业机会”。

4,《决定》提出,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有利于取消“双轨制”。这对于深化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具有重大意义,体现了中央对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问题的高度重视和坚强决心,这将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社会反映强烈的“双轨制”问题。

三、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对社会福利领域的影响

1,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通过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从而建立全国统一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从而为国民提供大致均等化的社会保障,充分发挥社会保障的收入和再分配功能,缓解贫富悬殊所带来的问题,缩小国民社会福利水平的差距。2,由于机关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不参加社会养老保险,但退休后却能享受比企业职工更高的养老金待遇,养老金“双轨制”一直被视为养老制度的最大不公,社会上要求养老金并轨的呼声不断。此次养老保险的改革有利于消除“双轨制”

从而消除不同职业者之间不公正的待遇差距,保证了社会福利公平,增加人们对社会福利政策的信任度。

3,由于一些企业缴费不足和我国人口老龄化步伐加快,我国城市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财务平衡面临的形势不容乐观。改革前的城市养老保险体制面临着庞大的资金缺口难题。通过养老保险体制改革,适当延迟退休年龄,能够缓解社会福利领域的财务困境,提高社会福利服务的质量。

4,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提出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福利领域中有关医疗方面的福利改革,使农村和城镇的老人能得到更好的医疗救助条件,提高了对老年人的医疗保险和补助的服务水平。5,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中的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使得老年人面临一定的就业压力,同时有助于社会注意到青年人的就业困境,有助于和针对解决就业压力相关的福利政策的出台,因此能够促进社会福利中职业福利政策的发展和完善。6,改革通过完善个人账户制度,健全多缴多得激励机制每个人拥有一个社会保障账号,具有便携性,有利于劳动力在不同职业和地区之间合理有序的流动,在待遇给付上,在企事业和个人缴费与未来受益之间建立密切的精算联系,在设定的封顶线之下,较高的费基便可获得较高的退休金,从而能有效提高个人的生产积极性和个人缴费的积极性,进一步推动了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

四、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对社会工作专业未来发展的作用

在有关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中的“延迟退休”话题的各项民意调查中,几乎都有70%以上的受访者持保留或者反对意见。反对者担心,延迟退休可能面临巨大的现实困境。在就业总需求不变的情况下,延迟退休将导致年轻人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再说,对于即将退休的人群来说,延迟退休将使他们面临“干不动”的困境。

因此,改革可能带来的多作用也可能会对社会工作专业产生一定影响。比如: 1,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可能会推动社会工作的发展,使其面临一个广阔的发展前景。改革可能会加大年轻人的就业压力,加大老年人的无助感,可能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就使得社会工作的范围想更多方面发展。

2,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可能会为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很多老人面对改革可能会产生焦虑,无助的情绪,为了帮助老年人预防个人情绪问题,使老人适应政策变化,社会工作将成为很多人的需要。

3,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可能会是社会工作面临更大的挑战。

改革可能会带来许多社会问题,比如就业和医疗问题。为了促进人们的福利需要和社会发展,社会工作者要积极呼吁社会相应部门。同时要尽力并及时为人们联系他们所需要的资源。

结语: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事情,它需要社会,政府,人民的共同努力。为了人们能得到更多的福利,社会能更好的发展,我们需要在改革的过程及时发现改革的弊端和优势,从而及时解决问题并发扬其优点。

参考文献:

[1]臧宏.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路径与对策[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

[2]李趣.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可持续养老保障制度改革分析[J].商情,2013,(2).

[3]仝利民.老年社会工作[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6.关于对《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学习体会 篇六

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文一共六十条,对我国深化改革的各个方面作出了的详细的说明,现在就决定的43条说说我自己的看法和体会。决定的第四十三条的主要内容是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和促进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就业问题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比拟的。因此就业问题也就成为了我国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群众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以最近10年为例,2010年与2000年相比,10年中城乡就业人数净增7千万,达到7.9亿人。而这其中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尤为突出,据统计,从2012年10月29日至2013年4月10日,被调查的2013届硕士毕业生签约率为26%,低于2012届同期11个百分点;本科毕业生为35%,低于2012届同期12个百分点;高职高专毕业生为32%,低于2012届同期13个百分点。因此这次的有关就业问题的改革决定为我们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提供了新的政策和方向。

决定的第一点为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其中提到了政府需要规范招人用人制度,消除城乡、行业、身份、性别等一切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和就业歧视。如今很多的企业在招聘的时候都会需要应聘者为本地户口这一硬性要求,这对很多外地求职人员来说是不公平的,特别是在一线城市,这一要求成为很多求职者的拦路虎。一个人的专业素质,工作能力的高低无法用户籍来衡量,户籍不过是公安机关记载和留存住户人口基本信息的法律文书,表明其人居住在某个地区的证明而已。没有任何研究调查表明,本地户籍毕业生在专业能力、水平、敬业程度上一定比非本地户籍的毕业生高。是否具有本地户籍,不应该成为擢选优秀人才的硬性条件。这一户籍上的歧视不仅使求职者失去了一个宝贵的工作机会,该工作单位也可能失去了一个优秀的员工。因此消除一切不平等的就业制度和就业歧视现象是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一决定也为求职者带来了福音,希望政府能够将这一决定落到实处,真正的为普通的求职人员谋福利。

决定的第二点为促进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我国最近几年每年的高校毕业生高达600多万人,加上往年未就业的大学生,每年的就业人口有700万人。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需要多个方面的共同努力,首先学校的的就业创业教育必须进一步加强,尤其是要加强创业教育部分,鼓励更多毕业生敢创业能创业。学校还可以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创业大赛激起学生们创业的兴趣,鼓励学生们创业。学校的就业主管部门还应该加强与企业和政府部门的合作,了解企业的招聘需求,让企业招聘到合适人才。另一方面要加强与各级政府部门合作,尤其是人社部门的合作,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创业资源和就业创业培训资源,实现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和成功创业。政府也需要为大学生的创业提供更多的优惠政策,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绿色通道。同时为大学生的创业提供创业基金。政府还要做好创业宣传工作,广泛开展宣传创业政策活动,引导社会形成崇尚创业的氛围。作为一个大学生,除了学习知识之外,还要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培养锻炼自己与人沟通、待人接物、团结协作等方面的能力,以及早适应未来的工作。使我们能够以较高的综合素质、扎实的专业功底、强烈的创新意识、熟练的实践技能敏锐的观察视野走向各自的工作岗位。

7.关于对《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学习体会 篇七

在当代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根本任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①坚持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③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④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⑤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大意义: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力。③在当代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那么如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1)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2)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它包括四个方面: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的必然要求。

(3)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4)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8.关于对《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学习体会 篇八

1.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12年3月5日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要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是()A.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B.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C.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 D.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2.“一大一小,国图3G时代领先时尚。”“一大一小”指的是国家图书馆以电视、手机为终端,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和第三代移动通信网(3G)推出的数字电视(国图空间)、国家图书馆移动服务(掌上国图)两项服务。这标志着国家图书馆在突破时空限制,实现每天24小时,每周7天连续提供服务的现代化方面迈出了新的一步。国家图书馆的发展()①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②有利于增强文化公共设施的经济功能 ③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④有利于传播和普及各种思想文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3.(预测题)2011年9月20日,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颁奖典礼——《德耀中华》在京举行。“当代雷锋传人”郭明义、“板凳妈妈”许月华、“索道医生”邓前堆、“最美妈妈”吴菊萍等被评为全国道德模范。开展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①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 ②体现了先进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 ③是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 ④能够提高全国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

A.②③ B.①② C.①③ D.③④

4.(2012·合肥模拟)文化自觉,就是要自觉意识到文化的功能和作用,意识到文化建设必须着眼于提高民族的精神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这就要求我们

()

①自觉意识到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 ②自觉意识到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③在文化建设中自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④在文化建设中自觉建设多种价值体系,培养多元文化意识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5.2011年12月21日,盘锦市委统战部组织召开“各民主党派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先进事迹”报告会,聆听、学习先进模范事迹,展现全市统一战线深入开展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活动所取得的丰硕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是()A.社会主义荣辱观

B.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C.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D.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6.2011年12月19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战略首次研讨会”在全国人大会议中心举行。要繁荣我国的慈善事业,国家除了完善相应的体制外,更重要的是创造一个好的文化氛围,下列符合题意的是()A.富人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B.富人要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推动慈善文化的建立和发展 C.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D.要加强慈善事业体制的改革和建设,为慈善事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7.(预测题)电影《辛亥革命》等一大批弘扬主旋律的影视剧作品,不仅在艺术上展现出颇高的成就,而且在文化的产业化发展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给人民群众带来了文化盛宴。这说明在文化发展中要()①坚持文化的多元化

②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文化思潮 ③全面继承传统并体现时代精神 ④积极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8.(易错题)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内在联系是()①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③二者统一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之中

④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9.2012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要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在报告中提到“教育”共计29次。之所以要重视教育、优先发展教育,是因为()

①教育在提高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增强民族凝聚力中居于基础性地位 ②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作用 ③人才只能在学校教育中培养 ④教育是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

A.①②③ B.①② C.①③④ D.②③④

10.2011年12 月20 日,中央文明委在北京召开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表彰大会,隆重表彰第三批全国文明城市(区)、文明村镇、文明单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是()A.形成面向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B.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C.树立人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D.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11.(2012·莱芜模拟)2011年底,山东省美术馆、全省所有公共图书馆、文化(艺术)馆实现“无障碍、零门槛”,公共空间设施场地全部免费开放,提供的基本服务项目全部免费。如果让你就此写一篇新闻稿,你拟定的标题是()

A.满足文化需求,提升公民文化素质 B.加强文化传播,增强文化渗透力 C.传承中华文化,提高民族文化认同 D.展示文化魅力,提高国际影响力

12.2011年春节期间,山东省各地开展丰富多彩、卓有成效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素质,为农村经济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这说明()①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是基层首要的工作 ②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提供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 ③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效形式 ④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决定着文化前进的方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 在当代中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离不开有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要求把握文化发展的方向,建设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三个面向“是

①面向世界 ②面向未来 ③面向现代化 ④面向社会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2.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从一定意义上说,谁占据了文化发展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必须

()

()①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②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③不断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④把发展先进文化作为一切工作的中心环节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文化的主体,引领和整合着其他各种文化,我们每前进一步,都离不开先进文化的作用和影响,离不开解放思想,更新价值观和科学文化的推动。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

②要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①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③在新世纪新阶段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④要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实践,推动文化创新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

D.②④

2012年11月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胡锦涛在大会报告中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据此回答4~5题。

4. 提高文化软实力,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其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是()A.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B.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C.始终把社会效益放首位 D.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5. 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文化人”是文化的最高境界。因此,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必须()A.最大限度提高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

B.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发挥优秀文化的感染力和感召力 C.着力提高文化创新活力,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D.加强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提升文化竞争力 [能力提升] 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为我国进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①产生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②科学地回答了当今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 ③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科学理论体系 ④集中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7. 杜甫是“大地的诗人”,他如此真切、如此深情地注视着吾土吾民。他对公正的关切,对天下苍生的关怀,源于他最深刻的生命体验。杜甫活着,他依然行走于大地„„这表明

()A.以人为本,维护人民利益始终是中华文化的价值追求 B.立足实践,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才能获得艺术的永恒 C.中华文化的感召力源于中华民族仁爱、中和的善良本性 D.中华传统美德以其先进性推动中华文化从历史走向未来

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大力培育文明风尚,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据此回答1~2题。1. 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是

A.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B.维护马克思主义一元化的指导地位 C.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

D.培育“四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2.近年来,我国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下列不属于该类活动的是

()A.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活动

B.“电脑算命”、“星相算命”、“麻衣看相”等活动 C.“希望工程”、“春蕾计划”、“青年文名号”等活动 D.创先争优、依法行政、做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等活动

3.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等,使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教育工作,是因为

()①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 ②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③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 ④教育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4. 湖南省《文化强省战略实施纲要(2010~2015年)》指出,要继续完善韶山一号工程,兴建红军标语博物馆、长沙铜官窑遗址公园等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到2015年,各市州全面完成图书馆、艺术馆、博物馆、影剧院和文化广场等基本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各县市区全面完成图书馆、文化馆、影剧院和群众文化活动场所的建设。湖南省这样做

()A.营造了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环境

B.坚持了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 C.旨在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 D.有利于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互爱互助的社会风尚

5.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目标。推进文化的改革发展,需要

()①大力发展各项公益性文化产业,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 ②加强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把握文化发展规律、科学执政 ③将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文化发展的中心环节,大力发展教育 ④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 A.①②

[能力提升] 6. 2013年10月,由山东省17市共同承办的第十届中国艺术节,将筹办艺术节与群众文化活动结合起来实现“全民参与、文化共享”。“全民参与、文化共享”()①能够使文化建设充满生机和活力 ②有利于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 ③是现代文化交流传播的主要手段 ④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A.①②

C.③④

B.②③ D.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7. 2012年底,全国所有公共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实现基本服务项目全部免费,读者可以无障碍、零门槛进入。这是一件惠及广大民众、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举措。免费开放公益性文化单位

()①是推动先进文化建设的根本要求 ②有利于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③有利于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 A.①②

C.②④

④有利于促进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

B.①④ D.②③

当代中国先进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据此回答1~4题。

1.为了赶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再创中华文化的辉煌,几代中国人经历了艰难的求索。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转折点是

()A.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C.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B.五四运动

D.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

D.①③④ 2.在当代中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离不开有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要求把握文化发展的方向,建设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三个面向”是

A.①②④

B.②③④

①面向世界 ②面向未来 ③面向现代化 ④面向社会

C.①②③

3.《我的团长我的团》、《潜伏》、《特殊使命》、《我的兄弟叫顺溜》,这些不断创造收视率新高的影视作品,无不是记录了一个时代,讴歌了一代人或是几代人的精神。这些电视剧贴近生活、真实感人。这些作品的热播及被追捧说明

()A.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才是我们要发展的先进文化 B.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保证 C.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D.发展先进文化既要弘扬主旋律,又要坚持百花齐放的方针

4.献礼建党90周年的《建党伟业》等一大批弘扬主旋律的影视剧作品,不仅在艺术上展现出颇高的成就,而且在文化的产业化发展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给人民群众带来了文化盛宴。这说明在文化发展中要

()①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②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文化思潮 ③体现时代精神,加强文化创新

④积极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A.①

5~8题。

5.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断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 ④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6.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这是因为

()①马克思主义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②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文化创新的源泉 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发挥着强有力的导向作用 ④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7.目前,由广东兴起并迅速在全国传播的“红段子”(内容积极健康向上的信息)已成为网络时代的一种文化精神。在中央政府有关部委和移动运营商的联合推动下,中国手机话语有望“全国山河一片红”。政府部门这样做是基于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 ②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人民大众的文化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 ③手机、网络是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 ④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风尚的需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①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②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凝聚力量 ③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鼓舞斗志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据此回答8.“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文化多样性”、“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内在联系是

()

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文化多样性统一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 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③尊重文化多样性不能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④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必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建设和谐文化。据此回答9~12题。9.有些地区开展“爱国歌曲大家唱”群众性歌咏活动,在群众中掀起了“爱国歌曲大家唱”的热潮。开展“爱国歌曲大家唱”活动

()①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重要形式 ②有利于人民群众投身于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 ③有利于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④有利于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0.广州市的人民公园、青年公园、东风公园,不设围墙,不售门票,均免费开放,集游览、观赏、休闲、游玩、健身于一体,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市民的文化艺术需求。广州市政府的这种做法

()A.有利于传播和普及各种思想文化 C.有利于保证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

B.有利于保障市民的基本文化权益 D.强化了文化公共设施的经济功能

()11.为了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上海市政府做了大量实事,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新建和改造10所专业博物馆。新建和改造博物馆等文化事业 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2.山东省临沂市以“提升群众幸福指数”为宗旨,扎实有效、持续不断地开展了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得到千万临沂人民的衷心拥护和积极参与,极大提升了城市的文明程度和文化品位,提升了临沂的城市形象。这表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①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②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性 ③坚持以人为本,人民群众共建共享 ④把城市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③④

D.①③④ ①有利于满足人们的文化生活需求 ②有利于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 ③是以德治国的 基本要求 ④有

答案解析

1.【解析】选A。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A项正确。2.【解析】选B。图书馆是国家大型文化公共设施,主要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和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①③符合题意。②④的说法是不科学的。故选B。

3.【解析】选B。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是培育“四有”公民,③应排除;有利于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④说法不严谨。4.【解析】选D。题干材料强调文化的作用和如何进行文化建设,②③符合题意;①不符合题意;应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④观点错误。

5.【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A项是基础,B项是精髓,C项是主题,D项是灵魂。

6.【解析】选C。题意是国家要创造一个好的文化氛围,故A、B不合题意;D是讲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而非文化氛围,故不选;只有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才能为我国的慈善事业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故C正确。

7.【解析】选D。题目强调弘扬主旋律的文化作品为人民群众带来了文化盛宴,说明在文化发展中要坚持文化的多元化,积极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②④正确,①③观点明显错误。

8.【解析】选B。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①观点错误;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④观点错误。

9.【解析】选B。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④观点不确切,培育人才的地方很多,③观点错误,排除。10.【解析】选D。此题考查精神文明的基础知识,其根本目标是培育四有公民。

【变式备选】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商丘市开展了以“爱国歌曲大家唱”为主题的系列群众性文化活动。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了广场文化百日百场演出活动、爱国主义电影百部万场放映活动、爱国主义歌曲百首“六进”活动、百佳文化广场创建活动等。这()①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②为人民团结进步提供了物质基础 ③有利于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④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A.①③ B.①④ C.③④ D.②④

【解析】选A。各种文化活动为人民团结进步提供了精神支持,不是物质基础,②观点错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立足社会实践,④错误;①③正确且符合题意,选A。

11.【解析】选A。免费开放文化设施是为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公民文化素质,A项符合题意。“增强文化渗透力”说法错误,B项排除;C、D不符合题意。12.【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作用及其地位,可见②③符合题意。①④错误,基层首要工作应是发展经济,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则保证文化前进的方向。【知识拓展】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的关系

(1)社会文明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个方面。

(2)“三个文明”既是相对独立的,又是相互作用、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的。

①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在“三个文明”的关系中处于基础和中心地位,它最终决定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水平和性质,推动着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从低级向高级发展。②政治文明在整个文明系统中起着主导方向和保证作用。政治文明不仅是促进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有力杠杆,而且决定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③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1.C 2.C 3.B 4.A 5.B 6.D 7.B

1.D 2.B 3.C 4.B 5.D 6.A 7.D

上一篇:国际会计专业自荐书下一篇:序言课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