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自我介绍

2024-07-07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自我介绍(精选8篇)

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自我介绍 篇一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网络方向)介绍

一、培养目标及规格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重点面向基层的,能从事计算机应用软件、硬件设计开发和应用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在政治思想道德方面,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愿为人民服务,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具有敬业爱岗、艰苦求实、热爱劳动、遵纪守法,团结合作的品质;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在业务知识和能力方面的基本要求是:

1.扎实地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计算机应用软、硬件设计、开发和应用等必须的基本技能。

2.了解本专业范围内科学技术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具有较强的获取知识的能力和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比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英文技术资料。

4.在身体素质方面,身体健康,能精力充沛地工作。

二、课程设置及教学管理

1.教学计划中设必修课、限选课、选修课和集中实践环节。

2.必修课由中央电大统一开设,执行统一教学大纲、统一教材、统一考试、统一评分标准。

3.限选课为专业必修课程,由中央电大统一课程名称,执行统一教学大纲(或教学要求),并推荐教材,尽可能提供教学服务。

4. 选修课由学生根据需要自由选择,但专科阶段已选的选修课,本科阶段不得重复选用。选修课由省电大统一开设,执行统一教学大纲、统一教材、统一考试、统一评分标准。

5.有实验和作业的课程,办学单位必须按要求组织完成。凡没做实验或实验不及格者,不能取得该门课程的学分。中央电大将对实验(含大作业)及平时作业进行必要的抽查,以确保教学质量。

6.集中实践环节由省电大根据中央电大制定的教学大纲(要求)具体组织实施。毕业设计重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选题要尽量选择与现实任务相联系的题目。中央电大对毕业设计答辩情况和毕业设计说明书进行抽查。集中实践环节不得免修。

7.省电大负责组织教学,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选用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中提供的文字、音像、电视直播课、CAI课件、计算机网络、电子邮件、电话答疑等各种学习媒体和手段自主学习。

三、修业年限与毕业

实行学分制,学生注册后8年内取得的学分均为有效。中央电大按三年业余学习安排教

学计划。本专业最低毕业学分为73学分。学生通过学习取得规定的毕业总学分,思想品德经鉴定符合要求,即准予毕业,并颁发国家承认的高等教育本科学历毕业证书。

四、教学计划进程表

五、课程说明

1.计算机数学基础

计算机数学基础是计算机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它是学习专业理论课不可缺少的数学工具。本课程主要包括:数理逻辑、集合论、图论、代数系统和数值分析等内容,是一门理论性较强,应用性较广的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1)掌握离散数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进一步提高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的能力。2)熟悉数值计算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掌握常见的数值计算方法,提高数值计算能力。

2.面向对象程序设计

面向对象软件开发方法是吸收了软件工程领域有益的概念和有效的方法而发展起来的一种软件开发方法。它集抽象性、封装性、继承性和多态性于一体,可以帮助人们开发出模块化、数据抽象程度高的,体现信息隐蔽、可复用、易修改、易扩充等特性的程序。

本课程主要介绍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方法和C++语言的基本概念。以C++语言中的面向对象机制为主。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大量的程序实例和相关练习,逐步掌握C++的面向过程和面向对象的功能,从而掌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在本课程中,作为一种编程环境,简要介绍了VISUAL C++5.0中最基本的编程工具。

3.数据结构

本课程介绍如何组织各种数据在计算机中的存储、传递和转换。内容包括:数组、链接表、栈和队列、递归、树与森林、图、堆与优先级队列、集合与搜索结构、排序、索引与散列结构等。课程采用面向对象的观点讨论数据结构技术,并以兼有面向过程和面向对象双重特色的C++语言作为算法的描述工具,强化数据结构基本知识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基本能力的双基训练。为后续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4.微计算机技术(原微机接口技术)

本课程以当今主流微处理器80X86为结合点,分析它的结构特点、操作原理、指令系统以及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重点讲解80X86外围主要支援芯片的功能、结构、编程方法以及接口技术。在此基础上,对键盘、LED数码显示器、打印机、AD与DA转换器等基本外部设备的原理与接口技术进行讨论。此外对微计算机系统总线、先进的微处理器结构也给以介绍。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实验,使学生掌握微机接口的基本设计原理和技术。

5.信号处理原理

本课程是本专业必修的重要课程之一,目的是通过理论学习和实验使学生掌握信号处理,尤其是数字信号处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主要内容有:介绍信号的基本概念,以及信号的基本运算,包括信号与消息,卷积与相

关等。信号的傅里叶分析:包括周期信号的傅里叶级数分析,一般信号的傅里叶变换分析,抽样定理,离散傅里叶变换及其快速算法。拉氏变换:介绍拉普拉斯变换的基本概念、定义、性质,以及其在信号处理中的应用。离散信号的Z变换:包括Z变换基本概念和性质,离散系统的Z域分析方法(如离散系统的频率响应、稳定性、因果性等)数字滤波器的原理与设计等。简介信号处理方法的最新技术:如小波变换,时频表示等。实验:根据课程内容设计实验,使学生更加全面地掌握课程知识。

6.计算机组成原理

本课程是本专业必修的硬件课程中重要核心课程之一。基本要求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常用的逻辑器件、部件的原理、参数及使用方法,学懂简单、完备的单台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原理,学习计算机设计中的入门性知识,掌握维护、使用计算机的技能。

课程内容包括:常用的组合逻辑器件,如译码器、数据选择器、编码器、ALU原理;常用的同步时序电路,如寄存器、移位寄存器、计数器的原理、参数及使用方法;可编程逻辑阵列:ROM,PLA,PAL及门阵列的原理与使用。数字化编码,数制及数制转换,数据表示,检错纠错码;数据的算术与逻辑运算,运算器的功能、组成与设计;教学机的运算器实例。计算机指令系统综述,指令格式与寻址方式;教学计算机的指令系统与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控制器的功能、组成与设计,教学机的控制器实例。多级结构的存储系统综述,主存储器的组成与设计,教学机的内存储器实例,CACHE存储器的运行原理,虚拟存储器的概念与实现,磁盘设备的组成与运行原理,磁盘阵列技术;光盘机的组成与运行原理,磁带机的组成与运行原理。计算机输入/输出设备与输入/输出系统综述,显示器设备,针式打印机设备,激光印字机设备;计算机总线的功能与组成,输入/输出系统的功能与组成;教学机的总线与输入/输出系统实例。几种常用的输入/输出方式,中断与DMA的请求、响应和处理。

7.计算机网络

计算机网络是本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课。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网络基本原理,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局域网和广域网一般特性,典型网络的结构特点及具体实现,计算机网络应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计算机网络涉及的术语、概念及新技术,掌握典型计算机网络结构及实现技术。

8.计算机操作系统

计算机操作系统是本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计算机操作系统的设计基本原理及组成;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的新概念、名词及术语;了解计算机操 作系统的发展特点和设计技巧和方法;对常用计算机操作系统(Dos、Windows和UNIX或linu x)会进行基本的操作使用。

具体内容有:操作系统概念:操作系统定义及发展、五大类型五大功能、操作系统属性、“生成”概念。(人机交互)界面管理:人机交互的特点;第一、二、三代界面;基本的 键盘命令和系统调用;作业调度算法。文件管理:文件的结构与分类;物理结构和逻辑结构;目录结构;存取控制和安全机制;文件系统。存储管理:分区、分页、分段管理;物理地址与逻辑地址;“扩充”技术;分配算法。输入输出设备管理:功能与分类;独享、共享、虚拟设备的管理;管理策略。处理机管理:操作系统核心功能;“进程”概念;并发与并行;进程的基本状态与转换;进程调度算法;同步与互斥;P-V操作;死锁概念。操作系统程序结构:层次、模块结构;设计与检测。

9.软件工程

软件工程是本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它对于培养学生的软件素质,提高学生的软件开发能力与软件项目管理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课程的主要内容有:介绍软件的基本概念和软件工程的目标,通过对传统的面向过程的软件开发方法和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方法的介绍,使学生掌握开发高质量软件的方法;通过对软件开发过程和过程管理技术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如何进行软件度量和管理,怎样进行质量保证活动,从而能够有效地策划和管理软件开发活动。

10.软件开发工具与环境

软件开发工具与环境是支持软件开发的一些工具软件的集成系统,是协助开发人员进行需求分析、设计和程序编制、测试的有效手段。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从实用角度出发,教授学生如何使用当前最流行的软件开发工具,掌握典型的软件开发工具环境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功能,提高使用这类软件工具进行软件开发的能力。

11.数据库系统概论

该课程主要讨论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以及有关的应用。内容主要包括:数据库系统的组成、关系数据库、数据库设计以及数据保护等,同时讲解一种重要的数据库系统的应用。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有关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掌握相关的知识,初步掌握数据库设计方法,并能用数据库系统建立数据库及简单的应用。

12.多媒体技术基础及应用

多媒体技术基础及其应用课程从研究、开发和应用角度出发,综合讲述多媒体计算机的基本原理、关键技术及其开发应用。

主要内容包括:多媒体技术现状及其发展趋势、视频和音频获取技术、多媒体数据压缩编码技术、多媒体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系统结构、多媒体数据库与基于内容检索、多媒体著作工具与同步方法以及多媒体通讯和分布式多媒体系统。

13.计算机系统结构

本课程通过具体介绍指令系统、存储系统、输入输出系统、流水线和并行处理技术,使学生能够较全面地掌握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基本概念100、基本原理、基本结构和基本分析方

法。具体内容为:计算机系统结构基本概念,包括计算机系统的层次结构、系统结构定义、分类、设计技术、评价标准和系统结构的发展;指令集的系统结构,包括CISC指令系统和RI SC指令系统;存储系统原理、虚拟存储器和CACHE存储器;标量处理机、包括流水线、超标量处理机、超流水线处理机和超标量超流水线处理机;并行处理技术、包括向量处理机、互连网络、SIMD计算机和多处理机。

14.管理信息系统

管理信息系统是计算机应用在管理领域的一门实用技术。它综合运用了管理科学、数学和计算机应用的原理和方法,在符合软件工程规范的原则下,形成了自身完整的理论和方法学体系。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有: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与结构、建立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方法学、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过程各阶段的任务与技术、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环境与工具以及管理信息系统的进展等。

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自我介绍 篇二

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概述

所谓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资讯工程专业,以培养专业的、科学素养较高的信息技术人才为目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硬件、软件与应用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以及基本的计算机技能。同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的就业范围也比较广,例如教学单位、科研单位、企业事业单位、技术等多领域都需要相关方面的人才。

一般情况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课程涉及到的学科比较多,且之间的联系也比较复杂,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该专业的教学难度,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们的学习难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所开设的课程主要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离散数学、计算机原理、人工智能、程序设计基础、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字逻辑电路、电路电子技术、数据结构与算法、WEB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与结构等多方面的内容。就现阶段发展而言,我国社会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人才的需求还是比较大的,首先对于我国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与国际水平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需要高质量的计算机技术人才为我国计算机产业发展贡献力量。其次通过一定的数据分析发现,美国从事计算机软件开发的人才多达180多万,而目前我国从事计算机软件开发的人才还不足40万,人才的差距使得我国与美国在计算机科学技术之间的差距比较大;最后我国城乡计算机科学技术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尤其是对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急需计算机技术的相关的人才,因此通过以上的分析说明可以发现,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社会发展中对计算机科学人才的需求是比较大的。但是就我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育教学的现状分析发现,各大高校教育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教师的专业素质差距较大,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质量,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当下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的支持,各行各业对计算机技术的依赖性越来越高,如何切实提高我国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自主研发水平成为了当下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而人才战略的实施将会是解决这一现实问题的最佳途径。

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培养目标与就业需求不相符。目前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只是注重学生对书本理论知识的学习,对实际操作技术要求不够严格,导致学生从学校毕业后无法胜任实际的工作需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一门实际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就业时公司往往只是关注这个人的技术水平如何,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无法应用到实际操作中,因此出现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就业难的问题。

在学校学生只是单纯地学习书本上的知识,比如计算机的系统结构、程序的编辑,但如何在计算机上熟练操作是学生的短板,所学的知识得不到实践操作对学生就业是非常不利的。

2.课程设置不合理。传统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科的要求是需要具备良好的算法理论知识,主要强调的是对学术的研究而忽略了学生的创新研究能力。在时代快速发展的当下,创新研究能力才是企业发展所需求的,企业需要的是具备熟练的动手操作能力、有创新意识的新生力量,而当前的高校毕业生只是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设置的不合理就是造成高校毕业生的能力与企业要求不符的主要原因。

3.师资力量的匮乏。在很多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老师都是只负责理论知识的教授,只是研究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研究相对较少,也很少参加计算机技术的实际操作活动,教师的教学范围直接影响到了学生的学习与思维的开拓,导致学生也只注重学习理论知识实际操作能力相对较差。经调查发现,目前我国高校从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的教师综合素质普遍偏低,很多教师都没有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跟不上时代的发展,造成教师理论知识相对比较落后,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都是非常不利的。

4.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特色不突出。目前有许多高校都没有具有自己特色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对学校自身的发展没有长远规划,对学生也是非常不负责任的,没有根据学生的层次制定出适合他们学习与发展的教学计划,这样培养出来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没有自己专业的特色,在就业时也没有专业优势,很难找到理想的工作。

三、促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的有效措施

通过以上的分析发现,当下我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发展仍旧面临着诸多的问题,且这些问题的存在已经严重影响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我国的发展速度,这对提高我国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因此应当加大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力度,并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解决措施,为全面推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1.制定适合学生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的首要目标。目前全球范围内计算机技术都在迅猛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非常大,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处境却非常尴尬。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企业对毕业生的技术水平不认可。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不够明确,没有及时了解企业对学生知识结构、操作能力的需求,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不符合市场发展的需求。目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大致有两个方向:一是研究型人才,二是应用型人才。各个学校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及招收的学生情况制定自己的培养目标,才能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

2.合理设置教学课程与教学大纲。高校在设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课程和教学大纲时应参考专业规范中对核心课程设置的建议,还要结合专业发展的需求,培养出一批专业操作能力和职业素质都非常强的综合型人才。在课程设置时可以模拟企业实际的操作软件,让学生熟悉企业技术要求,为今后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大纲既要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更要加强实践操作能力及实践开发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不断创新,开拓学生的思维,为计算机行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3.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针对高校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存在的问题,还应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师是促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学校应定期组织教师进行相关专业的学习,为教师提供进修的机会,更新教师的知识体系。还可以鼓励教师多出去参加与计算机技术相关的活动,多参与到实际操作与研究中,才能更好地与学生讲授专业知识,教学更加有针对性,还能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指导。

4.开设拓展课模块。根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特点,应该为学生开设拓展课模块,包括专业拓展与素质拓展两个板块,拓展课作为学生的选修课,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所必需的,拓展课主要就是加强学生这两方面的能力。专业拓展课可以向学生讲授专业内深层次的知识与专业相关的知识;素质拓展课主要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及职业素质,为今后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5.建设有特色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高校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及学生层次开设有自己特色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要培养成适合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对专科高校,就应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加强学生实践操作的能力,多与企业需求相结合,为学生提供模拟企业实际操作的学习内容,为今后就业提供技术支持。对重点高校可以着重培养研究型人才,讲授深层次的理论知识与技术,为今后计算机行业的发展储备研究型人才。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计算机科学更新换代非常快,因此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也必须紧跟时代发展,制定具有动态特性的课程体系,不断为社会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型人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不仅要为学生讲授先进的理论知识还要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不断开拓学生的思维,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摘要:社会的不断进步带动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技术在不断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人们对计算机技术的关注也越来越多,对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需要与时俱进,与现代技术相结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与计划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的专业型人才。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问题研究

参考文献

[1]梁志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对策研究[J].企业导报,2014,(13).

[2]章才能.地方本科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转型发展研究——以湘南学院为例[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5,(06).

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自我介绍 篇三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特色专业;专业建设;思考;实践

现如今,各个专业的建设都越来越重视自己的特色。所谓特色专业,简单来说就是指的不同于其他学校的具有鲜明风格特点且为社会所承认的专业。特色专业具备独特性、先进性、科学性、创新性及示范性等特点,其建设原则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高校只有根据自身的优势条件和长年积累的办学经验,才能够建设出一批高水平、高影响力且竞争能力强大的特色专业。而对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来说,也需要进行特色专业建设。以下笔者就来简单谈一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特色专业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特色专业建设的意义

自1946年美国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以来,在短短几十年时间里,计算机就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到了如今几乎家家户户都普及的地步。当今社会早已经步入了计算机时代,各行各业都离不开对计算机的应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水平可谓是一个国家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与此同时,社会对于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多,因此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便应运而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包含的学科有很多,主要有信息科学、软件工程、计算机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及信息安全等,随着近年来计算机科技的越来越发达,计算机专业也发展得越来越迅速,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就。不过,时代是不断变化的,科学技术是不断创新的,计算机科技所涉及的领域也正不断扩大,而为了使计算机专业人才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高校必须要将传统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得更加具有特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同时这也是推动我国计算可科技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我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特色专业建设的现状

(一)招生情况逐年下滑。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刚兴起之初,报考该专业的考生非常之多,且生源质量非常好,然而随着近年来计算机的越来越普及,社会对该专业的整体认可度越来越低,同时却又对其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导致很多学生因为不愿意吃苦而不肯选择该专业。众所周知,IT行业是一个更新迅速的行业,计算机专业人才除了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以外,还要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服务意识、可适应性、团队合作精神及可持续发展性等,要求的严苛使得真正能够达到标准的人才数量逐年减少,而该专业的招生情况也逐年下滑,这对我国计算机科技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二)专业特色不明显。计算机科技是处于迅速发展之中

的,但是大多数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大纲却都没有跟得上计算机科技本身的发展速度,其教学大纲往往几年都不更新,因此导致专业特色非常缺乏;更甚者,有些高校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中连续十几年都是采用的同一本讲义,其学科发展滞后严重,根本无法顺应时代的形势和发展,所以造成培养出来的学生也社会适应能力较差,在就业中失去竞争力。

(三)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目前,大多数高校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只注重传授学生理论知识,而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使得学生每天只能跟各种数据库、高级程序语言等打交道,而实践机会非常少,久而久之就会导致学生对计算机专业的学习失去兴趣和积极性,也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

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特色专业建设的实践对策

(一)准确定位专业特色。高校若想加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特色专业建设,首先应当要准确定位该专业的特色,具体来说,应当要结合所在地区的发展特点、经济形势、人文风貌及根据学校自己的特点来制定独特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从而使人才的培养更加符合现实情况、适应社会发展。例如,矿业类高校可以在计算机专业建设中加入矿业特色、石油类学校可以加入石油特色,这样更加有利于教育工作得到当地政府和行业企业的支持,继而有利于学生毕业后就业。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高校应当不断引入更多专业的、经验丰富的、具有责任心的高素质计算机专业教师,并给教师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研讨会、积极进行科学项目研究,从而提升整体师资力量。同时,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师自身也应当要具有努力拼搏的精神,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更新自己的思想,做到无私奉献、爱岗敬业。

(三)加强实践培养。高校应当要加强对计算机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给学生搭建更多的实践平台、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在日常教学当中不断探索新的实践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实践活动、实践竞赛等,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结语:综上所述,只有通过准确定位专业特色、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及加强实践培养,才能够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得更加具有特色。

参考文献:

[1] 李瑛.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特色专业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 信息与电脑(理論版),2015,11:141-142.

4.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自我介绍 篇四

这个专业主要学习计算机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从事研究与应用计算机的基本训练,具有研究和开发计算机系统的基本能力

二、主要课程

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网络原理、数据结构、操作系统、C语言、Visual Basic可视化程序设计(简称VB)C++程序设计、Java程序设计

三、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课程设计、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

四、主要专业实验

电路实验、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数字逻辑实验、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实验、计算机网络实验、单片机应用实验。

五、感兴趣的问题

1.这专业好学不?

实话是:这专业看兴趣。你学的好不好取决于你对它有多渴望。

高中刚毕业的弟弟妹妹有些误区,我得提醒你们一下,大学的教育模式不像高中。大学里,老师讲老师的,你学你的。逃课玩手机搞对象睡觉撇天抠脚丫子等,没人管你。这节课你没学到,下节课还没学到,然后自己还是那种比较安逸的人,恭喜你,你基本要掉队了。2.如何学好专业课。对学业的规划

万丈高楼平地起!基础很重要,尤其是专业基础课,只有打好基础才能学得更深。C语言是基础,很重要,如果你不学好C语言,那么什么高级语言你都学不好。C语言与C++语言是两回事。只是名字很像!请先学习专业课《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不要刚开始就拿着一本VC在看,你连面向对象都搞不清楚,看VC没有任何用处。对编程有一定的认识后,就可以学习C++了。3.或许有些可爱的学弟学妹们心想:这专业应该买什么配置的电脑。

从课程需求来讲,本专业对电脑的配置需求很低。现在普遍的电脑配置都可以。

4.这专业有前景么?

有,你的生活离不开计算机,不用多说,家里的机顶盒,电冰箱等等; 计算机领域十分宽泛,计算机专业毕业生进退皆可。“进”可做软硬件开发工程师、软件工程管理人员,“退”可在企事业单位从事计算机日常维护工作。

5.专升本的考试科目

数学,英语,C程序设计,数据结构

5.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介绍 篇五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是以信息领域为背景数学与信息,管理相结合的交叉学科专业.该专业培养的学生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能熟练地使用计算机,初步具备在信息与计算科学领域的某个方向上从事科学研究,解决实际问题,设计开发有关软件的能力.开设的主要课程有: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C语言,软件设计方法,数据结构,计算机图形学,信息理论基础,编码理论与应用,图像语言处理与模式识别,应用密码学与信息安全,软件工程方法,以及数学分析,线性代数,空间解析几何,复变函数,微分方程,计算方法,管理运筹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数学模型,数学实验,金融分析,数值分析,信息与计算科学就业趋势,毕业生在毕业以后,可以在信息与计算科学、计算机信息处理、经济、金融等部门从事研究、教学、应用软件开发或者是管理部门从事一些实际应用、开发研究或者管理工作。或者在信息与计算机信息专业去读研究生。

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有良好的数学素养,掌握信息科学和计算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受到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能运用所学知识和熟练的计算机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能在科技、教育和经济部门从事研究、教学和应用开发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信息科学和计算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打好数学基础,受到较扎实的计算机训练,初步具备在信息科学与计算科学领域从事科学研究、解决实际问题及设计开发有关软件的能力。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扎实的数学基础,掌握信息科学和/或计算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能熟练使用计算机(包括常用语言、工具及一些专用软件),具有基本的算法分析、设计能力和较强的编程能力;

3.了解某个应用领域,能运用所学的理论、方法和技能解决某些科研或生产中的实际课题;

4.对信息科学与计算科学理论、技术及应用的新发展有所了解;

5.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软件开发能力。

主干学科:数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主要课程:数学基础课(分析、代数、几何)、概率统计、数学模型、物理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概论、算法与数据结构、软件系统基础)、信息科学基础、理论计算机科学基础、数值计算方法、计算机图形学、运筹与优化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生产实习、科研训练、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等,一般安排10周~20周。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相近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统计学

误会:::::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离计算机很远

误会指数:★★★★★

误会理由:“在信息时代,学习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就相当于拿到了IT业的准入证,因为它很可 能跟计算机挨边呢!”很多报考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同学当初都是冲着“计算科学”这几个字来的,把它当成了和计算机有关的专业;而入学后才发现:怎么学的 专业课都和数学有关呢?

拨云见日: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实际上属于数学学科,离计算机学科差着十万八千里哪!信息与计算 科学是以信息领域为背景,将数学与信息、管理相结合的交叉学科,核心课程有数学模型、数学实验、金融分析、软件设计方法等。着眼于培养不仅数学功底扎实,而且掌握信息科学和计算科学的理论与方法的数学人才。当然,数学再往后发展还是会同计算机扯上关系。熟练运用计算机,在信息与计算科学领域从事科研工作,设计开发相关软件,这些也都是本专业毕业生必备的能力。毕业生主要在信息产业、科技、教育、经济和行政部门从事研究、教学、应用开发和管理等工作;此外,去高校当老师,在科研单位从事软件开发或数据库开发的也不在少数。由于有高等数学、解析几何、数学分析等数学知识做基础,不少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毕业生在 经济或金融领域都如鱼得水。

6.专业介绍: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 篇六

光信息科学与技术是研究光子的产生、传输、控制、探测、存储与处理的科学,是继微电子技术之后,近几年发展迅速的一门新兴技术。光子和电子相比,具有信息承载能力强,传输速率高等突出优点,光电子在信息、能源、材料、航天航空、生命科学和材料科学技术中的应用极大地促进了光电子产业迅猛发展,因此光子作为信息载体和能量载体的优越性已成为各国科学家的共识,他们一致认为光电子技术必将成为21世纪国际竞争的关键技术之一。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的迅猛发展不仅引起了光学领域的深刻变化,同时促进了高等教育中相关专业的改革和发展。

【专业介绍】

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是基于光学或光子学在信息领域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应用发展起来的前沿学科,是利用光学或光子学实现对信息的获取、变换、检测、存储、处理、传输和显示等几个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应用技术,是基础理论与工程技术相融合的新学科,是新兴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支柱。本专业所学课程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普通物理、普通物理实验、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数学物理方法、计算机原理及应用、计算机程序设计、电路理论、模拟电子线路、数字逻辑电路、信号与线性系统、自动控制原理、电子测量技术、数字信号处理、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全息技术、光学设计、光信息处理、激光原理等。

【开办院校】

目前,全国设有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相关专业的高等院校有115所左右,同时设有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两个层次,不同层次的人才对应本专业不同层次的社会需求。这些高等院校包括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山东大学、吉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

【能力要求】

光信息科学与技术是一个宽口径的专业,学习内容非常广泛,涉及到电子、光子、计算机、信息技术四大知识板块,理论与实践结合特点突出,因此该专业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数学物理基础和专业基础,能系统掌握光信息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基础理论和实验技能,熟悉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了解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产业发展状况及最新发展动态,获得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的初步训

练,能在信息光学、光通信、光电子学、应用光学及相关领域中从事科学研究、教学、产品设计与应用技术开发等。

【就业方向】

7.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自我介绍 篇七

随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快速发展, 学科知识组织结构和核心专业基础知识变得越来越庞大, 学校和学生面临难于做出准确选择的局面, 学科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外延发展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学科发展的需要。就目前的情况看, 大多数高校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和教学等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1 培养目标过于宽泛, 专业定位不明确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基本上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 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掌握数据库的原理、设计、维护技术、熟练进行高级语言程序设计, 能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高级的计算机专业复合型人才, 具有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特点, 培养的人才须有较强的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发展, 学科的分工越来越细, 这样的培养目标显得过于宽泛, 即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也不便于严密的组织教学, 影响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1.2 培养教学计划顾此失彼, 很难突出专业特色

千篇一律的教学计划和大纲。忽略了学校的自身优势和自身发展, 忽视学校的发展定位和人才的培养目标, 一味照搬重点名校的计算机本科专业的教学计划和大纲, 很难形成自己的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是每个学科都懂一点, 但没有一门是精通的。要拓宽专业口径, 培养复合型人才, 意味着加强素质和能力培养, 而不是把学生培养成什么都会一点的“万金油”, 这样很难满足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

1.3 培养目标难以满足就业需求

制订的专业教学计划仍然脱离不了原课程体系的框架, 既要兼顾学生具有较完整的理论基础, 又要强调培养学生较好的实践能力, 一些理论深、难度大的课程在教学计划中仍占有较大的比重, 而另一些应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难以全面进入教学计划。对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主的高校而言, 更存在既不能让学生掌握扎实、完整的专业理论基础, 又不能培养学生熟练的应用能力的问题, 由此出现了顾此失彼、实际效果差的局面, 从而导致了一方面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增加, 另一方面大量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无法找到工作的供需矛盾, 充分反映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1.4 学校的计算机教育整体上滞后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课程体系设计不科学, 课程选择在自成体系、突出学科特点等方面考虑不全面。由于课程管理集中, 教学计划寻求稳定, 使所开设课程与当前主流技术发生脱节, 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另外教学方法单一, 以讲授为主, 缺乏培养学生归纳、分析、渗透和综合能力的手段。在培养模式上也存在问题, 难以满足计算机行业应用的需要。

2 计算机专业改革方案

2.1 确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目标与特色明显的培养模式

依据学校的计量特色, 结合计算机专业快速发展的特点, 形成以人才市场为导向, 以观念转变为前提, 努力探索具有计算机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形成了以计算机网络、嵌入式系统、模式识别、数据库与软件和虚拟现实五大模块教育为特色的专业培养模式。学生在高年级时, 可以结合自己的专业兴趣和就业出路, 有针对性地选择专业方向。依照模块化教学思路, 相应调整教学计划, 探讨并进行了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并付诸行动。从目前专业教学效果和就业形势看, 已取得较好成绩。

2.2 紧紧围绕专业课程设置的五大模块, 开展

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工作, 模块教学分以下五个个方向, 它们各有特点:2.2.1计算机网络方向:侧重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的学习与实践, 使学生掌握现代网络应用与数据库系统平台与开发工具, 掌握网络和数据库的分布式应用软件开发方法与技术, 为学生从事计算机网络与数据库应用打下良好的基础。2.2.2嵌入式系统模块方向:要求学生进一步掌握嵌入式系统的软硬件设计和应用, 培养有较强计算机软硬件知识的嵌入式系统开发人才, 发挥我校的计量测试特色, 加强在嵌入式测量仪器等领域的技术应用。2.2.3模式识别方向:要求学生能够应用图像处理和模式识别的知识分析农作物的病虫害情况以及营养状况, 为实现智能化农业奠定基础。2.2.4数据库与软件方向:探索“校企合作”合作模式, 进行专门的“项目实战”培训, 为企业培养既有厚实基础, 又经过专门训练的应用型人才。2.2.5虚拟现实方向:掌握虚拟现实系统和虚拟现实环境的设计和实现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培养学生具有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有面向高科技的研究能力和面向工业的设计生产能力。

2.3 积极申报科研项目, 做好科研促进教学工作

积极申报科研项目, 做好科研促进教学工作;以教学工作量计算办法为导向, 较好地打破了部分课程长期被个别教师独缆以及教学内容封闭的状况, 新的课程教学小组和教学过程都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对教学工作投入、教学效果好、教学质量优秀的教师给予特别的奖励系数。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 要积极开展科研工作, 形成教学、科研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并把科研成果引入到教学中, 丰富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科研学分, 把学生实践和老师的科研结合在一起, 走“产学研”一体化道路, 创造条件, 组织学有余力的学生参加科研小组, 让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实践或实际工程项目设计, 对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意识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从而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学生获得的科研学分可以代替一门选修课程,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会对参加科研训练的兴趣非常浓厚, 不但学到了一些书本上没有的东西, 而且还提高了自身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也获得了学分。

2.4 重视选修课程的开设

必修课程是学生掌握专业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 而选修课程则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辅助, 除1~3年级开设适当的选修课外, 重点在第7学期 (实习前的一学期) 开设专业选修课和认证课程 (如计算机软件资格认证、网络工程师或软件工程师认证等) , 按学分规定学生的选课, 拓展学生的综合知识, 提高应用能力。

2.5 加强实习和实践教学环节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原安排的实习时间一般只有5~6周, 本改革方案的另一个特色是把实习时间调整为一学期 (第四学年下学期) , 让学生充分了解社会需要, 为毕业后的发展确定基本的方向。同时, 应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加强学生毕业设计的组织, 提高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水平。举办各类培训班、科技竞赛、科研活动, 组织学生参加等级考试、认证考试和技能考试, 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技能, 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开放实验室, 增加自主设计和创新实验的比例, 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2.6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学计划执行的保证是具有良好素质的师资队伍, 必须采用多种方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提高职称和学历结构、外出进修学习和培训、开展科学和教学研究等方式不断提高队伍掌握和传授知识的能力, 为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作好了基础准备。

3 总结

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教育与教学改革工作在教育部的支持下已经走过了九年的历程, 下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对己经取得的系统的、比较科学的、有创新的成果进行试点, 同时继续开展学科教育与教学改革的理论研究。根据过去几年工作的体会, 我们感到, 科学不应该有禁区, 也不应该有框框。高等教育与教学的改革研究, 由于涉及到方方面面的诸多因素, 必须深入、系统、高起点、符合中国的国情, 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保证研究成果的先进性, 具有前瞻性, 才能真正对中国高等教育产生积极的影响, 具有生命力。

摘要:结合计算机专业的现状, 根据计算机专业的特点和培养目标, 对办学体制、教学方法、管理手段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并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方案。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现状分析,改革方案

参考文献

[1]孙林.务实创新.开创课程改革新局面[J].中国当代教育思想, 2006.

8.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自我介绍 篇八

关键词:课程建设;课程体系;课程群

中图分类号:TP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2-0077-01

通过课程建设可以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使学生更加更好地掌握该课程的知识,相关的技能得到锻炼。但当前多数高等院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课程建设都是基于单个课程建设的,各个课程之间有一定知识重复,实践训练关联比较少,这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教学问题。信息社会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迫切需要进一步对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深入研究,按照计算机的知识、素质和能力培养标准科学地划分课程模块,按照课程群的模式进行课程建设,这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本文分析了各门课程内涵以及他们之间的必然联系,把其课程体系划分若干课程群。并针对不同的课程群进行不同建设目标的规划,实现课程群的内容知识共享和计算机编程和解决能力的连贯培训,同时教学资源得到最大的利用,实现各个课程群的内部优化。进行计算机专业课程群的课程体系建设,可以加强计算机知识之间的联系,可以进一步优化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内容,更好使学生达到培养目标,在有限的学时里掌握计算机的核心知识,并具有更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一、课程群的划分原则

课程群的划分具有明显的方向性,是针对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训练的需求实现的,课程群的个数按照不同的专业方向建设的需求来分析确定。计算机专业课程群的课程体系建设关系到各个课程群的建设,是课程群的教学团队师资队伍建设,是课程群的知识系统建设。为此合理划分出课程群并进行建设是实现学生培养目标,为社会培养合格的计算机人才的关键。

按照计算机专业的培养目标和知识的层次结构,课程体系进行若干课程群的划分,所需的公共课不再规划到计算机课程群中,他们是程序设计基础课程群、计算机硬件课程群、软件核心课程群、软件工程课程群、计算机应用课程群等五个课程群。每个课程群应包含哪些核心课程以及相关的选修课程,按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能力培养的层次进行,并分析出其知识结构及构建的过程,规划教学内容和实践训练过程及能力培养目标。

二、课程群的培养目标

根据计算机专业培养目标,对计算机的课程体系按照知识的结构进行层次的划分,确定各个知识群,理顺各个课程群之间的内部关系,使之课程群的知识要集中,围绕计算机专业培养的某个方面或多个方面的知识,课程群体系的确立是课程群建设的关键,关系到达到计算机专业培养目标的程度。

每个课程群都有一个具体培养目标,该课程群设置的目的,能够提供本科生什么知识,培养学生什么素质,训练什么技能,经过课程群的学习,学生应该在哪些方面得到能力的提高。如果一个课程群没有长远的培养目标,该课程群要进行调整,减少或增加新的课程,形成一个比较稳定的知识培养目标。

三、课程群建设内容

根据课程群的划分,可以知道那些课程是课程群的核心课程,哪些是从属课程,构架出该群的知识内容,并对课程群的知识点进行整体的划分,在课程群的内部进行知识共享,达到讲授这些课程时不必重复已经掌握的知识,达到节省课程的目的,也能够使知识在课程讲授时变的结构化、层次化、使学生能从整体上理解,更加便于掌握。课程内容的设置,也能够使该课程群的实践训练变得非常体系化,更加容易确定如何达到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提高,达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每个课程群的知识体系一定要给出知识的重点,围绕这些知识的核心来讲述课程,并进行整个课程群的知识体系融合,便于学生综合掌握知识,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课程群建设措施

每个课程群的知识层次以及实践训练的目标不同,要根据课程群的特点研究出适合的具体建设措施,让课程群内的各个课程的讲授协同化,共享知识,以相同的目标进行试验训练,计算机专业的课程时间性非常强,只有把计算机知识应用到试验、实践项目训练中才能提高学生的技能,为此要跟据课程群的知识体系设计出每门课程的每个知识点的教学案例。采用任务驱动的案例教学是课程群建设最根本的措施。在每个案例设计的一定要有目的。同时要兼顾各种学生知识层次的变化。同时要和学生实践锻炼结合起来,留有学生自我提升的空间。否则也会成为填鸭式教学。与高职式的培训没有什么差别、课程群的每个课程要根据案例教学内容设计出相应实践内容。形成课程群的实践体系,在有限的教学学时内讲授计算机专业所需要的知识,必须引导学生自学,在课堂学到的知识架构上进行补充。帮助学生自学、融会贯通课程群内的知识,最好的办法是每个课程群都设立在自己上网web网络教学系统,采用学习控制和学习住宿来引导学生完善知识体系。Web网络教学系统也是学生在学习是交流的最好方式,可以非常容易实现每个知识点不同理解的讨论,其历史信息也为后续学生的学习提供参考;Web网络教学系统也可以使师生之间的交流更较顺畅,及时解决学生的问题,同时也促使了教师内容和质量的提升。

五、课程群建设规划

课程建设要有建设规划,划分多个建设阶段来完成,并设定每个阶段的目标。课程群的建设,,以三年为时间规划。对每年进行阶段划分,并设定每个学期内容建设,每个阶段要进行详细的划分的建设规划。其中课程群的划分,课程群的知识体系的建立,课程群的素质培养和能力规划,案例教学的每个案例的设置、课程群的实践体系、web网络教学系统、课程群的教材建设、课程群相关的教学研究等等都要进行详细规划,只有采用工程模式的建设才能控制课程建设的进度,进行合理时间安排和各个建设者之间合理分工,才能达到课程群设定的建设目标。

六、结语

随着社会发展对高素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如何进行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成为当前重要的任务。本文在分析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技能和素质能力要求以及教学条件的变化,提出基于课程群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按照知识层次划分课程群,设定各个课程群的建设,本文的课程群建设多所高校有序的进行,课程建设的成果已初步显现出来。为此各个高校根据各自的不同的情况,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课程群的建设,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实践能力强、素质高的本科毕业生,为经济社会建设做出更多贡献。

参考文献:

[1]周志德,刘德强.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J].机械职业教育,2008,11

[2]何丽.计算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对策[J],2011,11

上一篇:绿色建筑一星标准内容下一篇:3年级品德与生活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