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节的由来及风俗

2024-10-19

腊八节的由来及风俗(精选8篇)

1.腊八节的由来及风俗 篇一

腊八节的由来和风俗

每年农历的十二月初八是腊八节,腊八来临之后,新年也就慢慢来到了。腊八节的来源主要与佛祖释迦牟尼的一段传说有关:相传佛祖释迦牟尼在深山修行 ,有一天他跳到河中沐浴过后却无力爬回岸上。一位叫做苏耶妲的女性救了他 ,苏耶妲还给了他一碗用米、栗等熬成的粥 ,佛祖吃后终于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从此,佛门弟子在这一天会向世人布施稀粥。受此影响,民间也逐渐形成了腊八节吃腊八粥的习俗。

喝腊八粥是腊八节的传统习俗之一,每到这天,家家户户都会做腊八粥 。在腊八节这天,人们还有在泡腊八蒜的习俗 。在安徽省黟县地区,在腊月初八这天,家家户户都要晒制腊八豆腐,来招待宾客 。

吃腊八粥是为了纪念哪一位名人

1.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佛教创始人,古印度北部卡皮罗卫国(今尼泊尔)清教国王的儿子。他看到众生都在遭受生、病、死等痛苦,他对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不满。他放弃王位,出家为僧。一开始没有收获,苦行六年后,腊月初八在菩提树下成佛。这六年苦行,每天只吃一麻一米。后人念念不忘他的苦难,每年腊月初八吃粥留念,腊八变成佛祖开悟日。

2.朱元璋

明太祖朱元璋小时候家里很穷,为了有饭吃就跟有钱人放牛。有一天放牛归来过木桥的时候,牛从桥上滑下来摔断了腿。这位老富翁非常生气,把他关在一个没有食物的房子里。朱元璋非常饿,实在没有办法了,突然在屋里发现了一个老鼠洞。他打开一看,原来是一个老鼠的粮仓,里面有大米、豆子和红枣等食物。他把这些东西放在一起,煮了一锅粥,最后发现味道很甜很好吃。后来朱元璋当了皇帝,他又想起了这一点,请厨师煮了一锅各种杂粮杂豆的粥。今天是腊月初八,所以叫腊八粥。

3.岳飞

腊八节是出于人们对忠臣岳飞的怀念。当时,岳飞率兵在朱仙镇抗金,严冬时节,岳家军食不果腹,饥寒交迫,百姓纷纷送粥。岳家军饱餐了人民送来的千粥,凯旋而归。今天是十二月的第八天。岳飞死后,为了纪念他,每逢腊月初八,人们就用杂粮豆腐煮粥,这种做法终于变得普遍起来。

以上是民间关于腊八节吃腊八粥是为了纪念谁的说法,不管是哪一位名人,都曾对中华民族付出,正因为他的付出才有了现在的幸福生活,所以他们成为了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作为年轻一辈不能忘记前人的付出与劳动。

腊八节是几月几日

腊八节,俗称“腊八”,即农历腊月初八,古人有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吉祥的传统,一些地区有喝腊八粥的习俗。相传这一天还是佛祖释迦牟尼成道之日,称为“法宝节”,是佛教盛大的节日之一。

岁终之月称“腊”的含义有三:一曰“腊者,接也”,寓有新旧交替的意思(《隋书·礼仪志》记载);二曰“腊者同猎”,指田猎获取禽兽好祭祖祭神,“腊”从“肉”旁,就是用肉“冬祭”;三曰“腊者,逐疫迎春”。腊八节又谓之“佛成道节”,亦名“成道会”,实际上可以说是十二月初八为腊日之由来。

-2030年腊八节是几月几日

20腊八节是几月几日:2022年1月10日,农历腊月初八,星期一

2022年腊八节是几月几日:2022年12月30日,农历腊月初八,星期五

2023年腊八节是几月几日:2024年1月18日,农历腊月初八,星期四

2024年腊八节是几月几日:2025年1月7日,农历腊月初八,星期二

2025年腊八节是几月几日:2026年1月26日,农历腊月初八,星期一

2026年腊八节是几月几日:2027年1月15日,农历腊月初八,星期五

2027年腊八节是几月几日:2028年1月4日,农历腊月初八,星期二

2028年腊八节是几月几日:2029年1月22日,农历腊月初八,星期一

2029年腊八节是几月几日:2030年1月11日,农历腊月初八,星期五

2030年腊八节是几月几日:2031年1月1日,农历腊月初八,星期三

2.“血精”的由来及治疗 篇二

男子射出的精液,是乳白色或乳黄色半透明的粘液状物质。但是,有的男子射出的精液竟是红色的,还带有血丝,这就是俗称的“血精”。一提到“血精”,有的患者大惊失色,因为他们从武侠小说中看到血精会致人死命。其实,“血精”丧命之说是无稽之谈,医生在临床上从来没有见过因单纯“血精”而死亡的病例。但是,把“血精”看作是男性内生殖器官的某个部位发生感染的信号,那倒是千真万确的。

“血精”是怎么回事呢?对男性健康有什么影响?这就要从“血精”的发源地——精囊谈起。

在膀胱基底部后面、直肠前面、前列腺上面,有一对扁平、长睫状的腺体,与输精管相连,这就是精囊。精囊所分泌的胶状液体,是精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促进精子活动的功能。

当精囊受到细菌感染时,精囊会发生扭曲、变形、扩张、管壁增厚,囊腔内充满粘液脓性物质,连累输精管和射精管也会发生炎症。长时期感染可发生纤维化,使精囊变成一个坚实素条样的东西。

在精囊发炎时,如患者过性生活,精囊受到收缩刺激,囊壁和输精管壁渗血、出血、血液混入含脓的精液中,射出的就是发红的血精,同时出现性交后疼痛现象。

一般来说,精囊炎大都由尿路感染和前列腺炎蔓延而来,也有部分属于淋病感染。因此,患精囊炎出现的血精要进一步查明原因。由于精囊炎患者的精液里充满血液和脓性分泌物,精子的质量和活力大受损害,当然会影响生育。

用中药可治愈血精症

现代医学对于精囊炎的治疗方法,与慢性前剜腺炎相同,主要是用轻柔的按摩术以促进引流。按摩不能太频,也不能太用力,每星期做一次最为适宜。化学疗法及抗生素在急性精囊炎发作期间可以减轻症状,但对根治慢性精囊炎无明显作用。因此,精囊炎患者的血精症状常缠绵难愈。

中医认为,血精一症,是湿热下注,热迫精道,灼伤血络而致。治疗原则是选用清化湿热、柔阴凉血的方法,并酌加止血之品。笔者临床常用自制的“苦玄二参”汤,方用:苦参12克、玄参9克、知母9克、黄柏6克、萆蔛9克、山栀9克、木通9克、大小蓟各15克、蚕豆花9克、生地15克、茜草炭9克、茅根30克、生草梢6克等,并作适当辨证加减。每日一剂,煎服两次,以半个月为一疗程。

如血精病程较长,损伤肾阴,相火过炽,热迫血溢,精室扰动,精血混淆,当以滋阴益肾为主,泻火止血为辅,方用知柏地黄汤加减:生熟地各15克、山药9克、丹皮9克、泽泻9克、萸肉9克、仙鹤草30克、炙鳖甲9克、玄参9克、炙龟板9克、旱莲草12克、茯苓12克、阿胶9克(烊化),每日一剂,煎服两次,以半个月为一疗程。如血精治疗后消失,可继续服左归丸、二至丸,每天各一次,每次9克,连服一月以巩固疗效。

3.腊八节的由来及风俗 篇三

在北京吃腊八粥是最为讲究的,里面的配料也是非常的足的,有一些红枣,莲子,核桃,栗子,白果等等,细细数来不少于20多种,每家每户都在腊月初七晚上开始准备熬制腊八粥,开始洗米,洗果子,在午夜时分开始打开小火慢炖,等到第二天早晨,就可以吃到一碗香香的腊八粥了。

陕西

陕西虽然是北方,但是习俗和南方的也有点相似,熬好腊八粥以后,都是先祭祖,然后在送亲朋好友,这样要忙活一阵,但是必须要在中午之前全部送完,送完以后家里人才可以食用,在陕西还有将腊八粥分给穷苦的人吃,这是为自己积德。在陕西有些没有生产大米的地方,就做上一碗臊子,在腊月初八早上和家人一起分享。

甘肃

4.关于腊八节的风俗及寓意 篇四

腊八节借“腊祭”之名,表达了农民对来年丰收的一种美好祝愿。人们用收获的各种农作物来祭祀祖先神明,感谢祖先对他们生活的庇佑,同时也祈求来年能够风调雨顺、六蓄兴旺、五谷丰登。

(二)表达丰收的喜悦之情

在老舍先生的《北京的春节》里有这样一句话: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从这句话里,我们可以知道腊八粥食材的丰富,还有农民丰收的喜悦。

(三)营造浓浓的亲情和和谐的人际关系

在沈从文的《腊八粥》那篇文章里,我们感受到了在腊八这一天,人们做腊八粥、喝腊八粥一家人在一起的浓浓亲情。而做好的腊八粥赠给亲友,在馈赠与接受之间,这也加深了亲友之间的感情。

(四)蕴含追求健康的养生之道

腊八粥,又称“七宝五味粥”,食材非常丰富,不仅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钙、磷、铁等成分,还具有补中益气、养脾胃和五脏、消烦止渴等功效,可以说是养生的首选。

腊八节的来历

一说,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他看到芸芸众生深受生老病死的.痛苦折磨,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于是舍弃王位,出家修道。他苦苦修行六年,终于在腊月初八这天,他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六年间,释迦摩尼每日仅食一麻一米,后人不忘他经受的苦难,于是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做纪念。解放前,各地佛寺于腊月初八,举行诵经,并效仿释迦牟尼,用香谷、果实等煮粥供佛,称为“腊八粥”,并将腊八粥赠送给门徒及善男信女们,以后便在民间相沿成俗。据说,有的寺院于腊月初八以前,僧人手持钵盂,沿街化缘,将收集来的米、栗、枣、果仁等煮成腊八粥散发给穷人,吃了这种腊八粥,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穷人把它叫做“佛粥”。陆游诗云:“今朝佛粥更相馈,反觉江村节物新。”据说,杭州名刹天宁寺内有储藏剩饭的“栈饭楼”,平时寺僧每日把剩饭晒干,积一年的余粮,到腊月初八煮成腊八粥分赠信徒,称为“福寿粥”,意思是说吃了以后可以增福增寿。

二说,相传在上古的时候,五帝之一的颛顼氏,他的三个儿子死后变成恶鬼,专门出来惊吓孩子。古代人迷信,害怕鬼神,他们认为大人孩子中风得病、身体不适都是由于恶鬼作祟。而这些恶鬼天不怕地不怕,就怕赤(红)豆,故有“赤豆打鬼”的说法。所以,人们在腊月初八,以红小豆、赤小豆熬粥,以祛疫迎祥。

三说,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天下民工奉命而来,长年不能回家,而吃粮靠家里人送。有些民工,离家路途遥远,粮食不能及时送到,致使不少民工饿死于长城工地。有一年腊月初八,无粮吃的民工们合伙积了几把五谷杂粮,放在锅里熬成稀粥,每人喝了一碗,最后还是饿死在长城下。为了悼念饿死于长城工地的民工,人们每年腊月初八吃“腊八粥”,以资纪念。

四说,当年岳飞率部抗击金兵于朱仙镇,正值数九严冬,岳家军衣食不济、挨饿受冻,百姓闻知,相继送粥,岳家军饱餐了一顿“千家粥”,精神倍增,大获全胜。这天正是腊月初八,人民怀念岳飞,每到腊月初八,便以杂粮、豆果煮粥,以纪念抗金英雄岳飞,终成习俗。

五说,朱元璋小时候家里贫穷,他给一家财主放牛。有一天放牛归来时路过独木桥,牛一滑跌下了桥,把腿跌断。老财主气急败坏,便把他关进一间房子里不给饭吃。寒冬腊月,北风呼啸,朱元璋冷饿交加,饥肠辘辘,他在房子里到处寻找能充饥的东西,忽然发现屋里有一鼠洞,扒开一看,原来里面有米、有豆,还有红枣。他把这些东西合在一起煮了一锅粥,便狼吞虎咽地吃起来,这天正是腊月初八。后来朱元璋当了皇帝,又想起了这件事儿,便叫御厨熬了一锅各种粮豆混在一起的粥。为了纪念受难时“吃粥”的日子,便把农历腊月初八定为“腊八节”,那天吃的五谷杂粮粥正式命名为“腊八粥”。

5.腊八节的由来及风俗 篇五

腊八节的由来与传说

腊八节的习俗

2022年腊八节结婚好不好

腊八节的由来与传说

每年农历的腊月初八是腊八节,“腊”即“腊月”的意思,为什么农历十二月被称为“腊月”呢?史学研究者指出,在我国古代,“腊”本是一种祭礼,称“大腊”。在商代,人们每年用猎获的禽兽举行春、夏、秋、冬四次大祀,祭祀祖先和天地神灵。其中的冬祀的规模最大,也最隆重。后来将冬祀称为“腊祭”。因此人们便把十二月称为“腊月”,将举行冬祭这一天称为“腊日”。腊日当时并不固定哪一天。到了汉代,才明确了从冬至过后的第三个戍日为“腊日”,并不吃腊八粥,只是祭祀诸神的日子。直到南北朝时,才将农历十二月初八固定为“腊八节”。人们借此祭祀祖先和天地神灵,并祈求丰收和吉祥。 众所周知,腊八节最普遍的风俗就是喝腊八粥。腊八粥的来历来众说纷芸,大致有以下几种传说:

1 “佛祖修行”说: 据说腊八粥传自印度。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他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舍弃王位,出家修道。初无收获,后经六年苦行,于腊月八日,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在这六年苦行中,每日仅食一麻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难,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做纪念。“腊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纪念日”。

2 “牧女乳糜救佛祖”说: 这是流传最广泛,也最被认可的一种说法。传说佛祖释迦牟尼离开宫殿修行,但苦苦修行多年一无所获,他想到河中沐浴,清醒一下头脑,沐浴过后却因身体羸弱,无力爬回岸上。牧女苏耶妲(意为善生)将他拉上岸,并给他了一碗用米、栗等熬的粥。佛祖吃后精力充沛,来到菩提树下幡然觉悟。此日恰巧是农历十二月初八。佛门弟子将粥视为良药,寺庙每年在腊八这天以粥供佛,并向世人布施。受此影响,我国民间逐渐形成了腊八吃粥的习俗。

3 “秦长城修筑”说: 传说秦修长城时,民工常年吃住在工地,但粮食要靠家人送。有的人因家遥远或贫穷,粮食不能及时送到,有一年腊八这天,民工们断了粮,大家翻搜粮袋,将收集的豆、米等各种粮食会集到一起,熬了一锅粥吃了,但最终还是饿死了。为了悼念这些民工,人们每年到腊八就吃腊八粥。

4 “宝娃悔过”说: 传说有一个叫宝娃的人懒惰贪玩,而且生活奢侈,不久把父母留下的家产糟蹋完了。这年腊月初八,别人都开始准备年货,而他家却粮仓见了底。望着满面泪水的媳妇腊花,宝娃羞愧难当。乡邻们闻讯东家一碗米,西家一碗豆,送来了各种粮、菜。腊花将乡亲们送来的粮菜合到一起,熬了一锅粥,解决了一时的困难。从此,宝娃不仅勤奋劳动,而且生活节俭,很快富裕起来。为了让宝娃永远记住这个教训,腊花每年腊八就熬腊八粥。人们为了用宝娃的故事教育子女,也在这天吃腊八粥,渐成风俗。

5 “张家败家子”说 有民间故事说,一张姓富翁老年得子,对其万分溺爱,老两口刚过世,这小子便大肆挥霍败家,很快成了穷光蛋一个。腊八那天,北风呼啸,小张饥寒交迫,把家里各处粮囤的囤底子扫了一遍,将扫出的各色粮豆煮了一锅粥,但粥未熬好,人已冻饿而亡。以后,人们便在腊八弄些杂粮杂豆熬粥吃,以此告诫后代,凡事不可奢糜,不然连粥也喝不上。 不要小看了腊八节,这一节日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它的到来,标志着中国传统大春节序幕的正式拉开。民谣曰:“腊八,腊八,小孩要炮,姑娘要花。”从这天起,人们就开始置办年货,迎接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还有民谣说,“老太太,别心烦,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漓漓拉拉二十三……”腊八已经到了,春节还会远吗?换言之,以冬祭为序曲,以腊八为标志,辛劳一年的华夏人民开始进入了一年中最安逸、最舒适的时段,汉民族的狂欢月就要开始了。

传统腊八节的主要民俗 喝腊八粥 说到腊八节,就不能不说节日中最普遍、最重要的风俗,喝腊八粥。腊八粥又叫七宝五味粥,在古时是用红小豆、糯米煮成,后来材料逐渐增多。南宋人周密著《武林旧事》说:“用胡桃、松子、乳蕈、柿蕈、柿栗之类做粥,谓之‘腊八粥’”。至今我国许多地区的人民仍保留着吃腊八粥的习俗。所用材料各有不同,多用糯米、红豆、枣子、栗子、花生、白果、莲子、百合等煮成甜粥。也有加入桂圆、龙眼肉、蜜饯等同煮的,其它的各种用料可谓应有尽有、不一而足。 按照古俗,人们从腊月初七晚上就开始淘米、洗料,然后下锅用大火烧开,再用小火慢熬,一直熬到次日早晨。腊八粥熬好后,先要敬神祭祖,再分给亲戚朋友,最后家人才一起吃腊八粥。

有文章为人们描述了过去人们做腊八粥的过程和腊八日的景象:“中国各地腊八粥的花样,争奇竞巧,品种繁多。其中以北京的最为讲究,搀在白米中的物品较多,如红枣、莲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圆、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丝、玫瑰、红豆、花生……总计不下二十种。人们在腊月初七的晚上,就开始忙碌起来,洗米、泡果、拨皮、去核、精拣然后在半夜时分开始煮,再用微火炖,一直炖到第二天的清晨,腊八粥才算熬好了。更为讲究的人家,还要先将果子雕刻成人形、动物、花样,再放在锅中煮。比较有特色的就是在腊八粥中放上果狮。果狮是用几种果子做成的狮形物,用剔去枣核烤干的脆枣作为狮身,半个核桃仁作为狮头,桃仁作为狮脚,甜杏仁用来作狮子尾巴。然后用糖粘在一起,放在粥碗里,活像头小狮子。如果碗较大,可以摆上双狮或是四头小狮子。更讲究的,就是用枣泥、豆沙、山药、山楂糕等具备各种颜色的食物,捏成八仙人、老寿星、罗汉像。这种装饰的腊八粥,只有在以前的大寺庙的供桌上才可以见到。腊八粥熬好之后,要先敬神祭祖。之后要赠送亲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吃剩的腊八粥,保存着吃了几天还有剩下来的,却是好兆头,取其年年有余的意义。如果把粥送给穷苦的人吃,那更是为自己积德。” 其它食俗 豆腐:是安徽黔县民间风味特产,在春节前夕的腊八前后,黔县家家户户都要晒制豆腐,民间将这种自然晒制的豆腐称作“腊八豆腐”。 翡翠碧玉腊八蒜:泡腊八蒜是北方,尤其是华北地区的一个习俗。顾名思义,就是在阴历腊月初八的这天来泡制蒜。其实材料非常简单,就是醋和大蒜瓣儿。做法也是极其简单,将剥了皮的蒜瓣儿放到一个可以密封的罐子,瓶子之类的容器里面,然后倒入醋,封上口放到一个冷的地方。慢慢地,泡在醋中的蒜就会变绿,最后会变得通体碧绿的,如同翡翠碧玉。 腊八面:我国北方一些不产或少产大米的地方,人们不吃腊八粥,而是吃腊八面。隔天用各种果、蔬做成臊子,把面条擀好,到腊月初八早晨全家吃腊八面。

煮“五豆”:有些地方过腊八煮粥,不称“腊八粥”,而叫做煮“五豆”,有的在腊八当天煮,有的在腊月初五就煮了,还要用面捏些“雀儿头”,和米、豆(五种豆子)同煮。据说,腊八人们吃了“雀儿头”,麻雀头痛,来年不危害庄稼。煮的这种“五豆”,除了自食,也赠亲邻。每天吃饭时弄热搭配食用,一直吃到腊月二十三,象征连年有余。 关于煮“五豆”也有个民间传说。

相传,宋朝欧阳修不得势时,卖文谋生。遇一李姓员外女飘彩选婿。欧阳修中彩后,李员外嫌贫爱富,将女儿逐出门外。李小姐倒是一位义气女子,誓与欧阳修终生为伴,有情人终成眷属。从此,欧阳修便把卖文得来的钱交给妻子掌管。其妻节衣缩食,勤俭持家。每天早上只吃豆子稀饭,苦日子熬到开科,妻子取出平日攒下的银子给欧阳修作盘缠。欧阳修问银从何来,其妻说是吃豆子稀饭省下的。后来,欧阳修金榜题名,一步身荣,做了大官,携妻赴任。妻子怕他坐了高官,忘了根本,就在腊月初五给他煮了一顿五种豆子的稀饭。欧阳修一尝,连说:“难吃!难吃!”妻子接着就讲述了过去经历的苦难。欧阳修深感妻贤,他给家中定了个规矩,每年腊月初五吃豆子稀饭。流传到民间,就形成了煮“五豆”的习俗。

民谣日:绿豆绿,莫忘苦当初;黄豆黄,莫忘做文章;豇豆豇,莫忘菜汤汤;蚕豆蚕,莫忘三更寒;豌豆豌,做官且莫贪。 由于腊月初五距初八很近,当地人就把煮“五豆”和“腊八粥”混同一起了,把“五豆”也叫“腊八粥”,实际上“五豆”和“腊八粥”是两种不同的概念。 其它风俗 中原地区有用腊八粥喂枣树的风俗。用刀、斧砍破枣树皮,将腊八粥糊入斧痕谓之喂枣树。这样来年枣树就可以多结果。民谚曰:“砍一斧,结石五,砍一刀,结十稍。”足见人们期盼丰收的心愿。

有的地方腊月初七夜,家家都要为孩子们“冻冰冰”。在一碗清水里,大人用红萝卜、白萝卜刻成的各种花朵,用芫荽作绿叶,摆在室外窗台上。第二天清早,如果碗里的冰面冻起了疙瘩,便预兆着来年小麦丰收。然后将冰块从碗里倒出,五颜六色,晶莹透亮,煞是好看。孩子们人手一块,边玩边吸吮。据说,清晨,有的农人一起床,便去河沟、潦池打冰,将打回的冰块倒在自家地里或粪堆上,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庄稼丰收,表达了劳动人民期望丰收的美好愿望。

〈〈〈返回目录

腊八节的习俗

1、吃腊八粥

腊八这一天有吃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我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

不同地区腊八粥的用料虽有不同,但基本上都包括大米、小米、糯米、高粱米、紫米、薏米等谷类,黄豆、红豆、绿豆、芸豆、豇豆等豆类,红枣、花生、莲子、枸杞子、栗子、核桃仁、杏仁、桂圆、葡萄干、白果等干果。腊八粥不仅是时令美食,更是养生佳品,尤其适合在寒冷的天气里保养脾胃。

2、祭祀

腊八本来就是祭祀的日子,一些地方至今还保留着这样的习俗。祭祀的对象包括:先啬神神农、司啬神后稷、农神田官之神、邮表畦神、开路、划疆界之人、猫虎神、坊神、水庸神、昆虫神等。唐宋后来又融入了拜祭佛祖的成分,佛教习惯在这天祭佛。

3、吃冰

腊八前一天,人们一般用钢盆舀水结冰,等到了腊八节就脱盆冰并把冰敲成碎块。据说这天的冰很神奇,吃了它在以后一年不会肚子疼。

4、泡制腊八蒜

北京、华北大部分地区还有在这天泡制腊八蒜的习俗,腊八蒜即是用醋泡的蒜,用紫皮蒜和米醋,把蒜瓣的老皮去掉,浸入米醋中,装入小坛封上口放到一个冷的地方,直到蒜变成绿色。

5、制腊八豆腐

安徽黔县民间习俗,是当地的风味特产,将自制豆腐晒干可留日后吃。具体制作过程如下:用上等小黄豆做成豆腐,把豆腐抹以盐水,在温和的太阳下慢慢烤晒而成。“腊八豆腐”平时用草绳悬挂在通风处晾着,吃时摘取,一般可晾放三个月不变质、变味。

6、吃腊八面

除了甜口或咸口的腊八粥,以及腊八蒜、腊八豆腐之外,当然也少不了陕西的腊八面。在每年农历腊月初八早上太阳出来之前,陕西人家家户户都要吃碗热气腾腾、四溢飘香的腊八面。

〈〈〈返回目录

2022年腊八节结婚好不好

1、从黄历上看

2022年腊八节并不是结婚的黄道吉日,这一天不是结婚的好日子,所以一般不建议在这一天结婚,腊月初五和腊月初十这两天是结婚的黄道吉日,是非常适合结婚的,大家可以考虑看看。

2、从节日上看

在吉祥的日子里,腊八节适合结婚。纵观传统古籍记载,就中国古代而言,“腊”原本是一种祭祀仪式,称为“大腊”。

商代,人们在春、夏、秋、冬四个大祭祀活动中,都会带着捕获的动物和动物,祭奠祖先和天地神。其中,冬季祭祀规模最大、最隆重。后来,冬祭被称为“腊祭”。因此,人们称十二月为“腊月”,冬祭日称为“腊日”。

从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来看,从先秦开始,腊八节就是用来祭拜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好运。

在中国,结婚一定要选择吉日,因为无论男女,这是一个特别重要的日子。在这一天,选择吉日结婚,有利于夫妻结婚的日子。这里的好处是,在这一天结婚可以使两人婚后和睦相处。

6.“婺派建筑”的由来及存在特征 篇六

首先需要说明,这里说的“徽派建筑”,其实是徽派民居,相对而言,我提出的“婺派建筑”也是以婺州各地民居为所指。

我为什么不同意把金华地区的古民居称之为“徽派建筑”呢?“婺派建筑”与“徽派建筑”有什么不同之处、有什么属于自己的存在特征呢?下面就两地明清时期留下量大面广的民居来作个对比:

一、从最直观的建筑外形而言,婺派、徽派民居相同之处是粉墙黛瓦,即:都是白石灰粉刷的外墙,小青瓦盖的坡屋顶。但是外形上有着极大的不同,那就是婺派是“五花马头墙”,徽派是“屏风墙”。

说得具体点,金华地区的古民居(包括祠堂)其山墙一般都做成五个台阶跌落式的、高出瓦屋顶的墙体,似马头昂首,所以俗称“五花马头墙”。为什么取五?文史中无记载,估计与“三山五岳”、“九五之尊”以及五行八卦等有关,此不赘述。

徽州地区古民居(包括男祠、女祠)的山墙,大多是前后不对称的一两个台阶,然后前方最下面一级拉长,宛若围墙的延伸段,与房子前檐持同一高度同一形式,好像一堵围墙、一挂书画横幅,更形象的如一面屏风,所以俗称为“屏风墙”。马头墙、屏风墙都是白灰粉刷的,都是压盖小青瓦的,所以粗看一个样,但实在的区别是一个像马头似飞如跃壮志凌云,一个像屏风舒展有余源长流远。当年我设计黄宾虹公园,其艺术馆的外墙,是马头墙与屏风墙的结合。为什么?因为大画家黄宾虹出生在“马头墙”的金华,而他祖籍却是“屏风墙”的徽州。所以我不偏不倚,来个两种建筑风格融为一体。

其二,婺派是大院落,徽派是小天井。金华地区明清时期留下的民居多为三合院或四合院,例如东阳夏里墅瑞芝堂、湖溪马上桥的一经堂、怀鲁史家庄花厅,义乌的黄山八面厅,包括永康城里的徐震二公祠,院子很大,多在130平方米左右,方方正正很气派、很亮堂。更有甚之,全国文保单位卢宅肃雍堂的大院子有400多平方米,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中最大的院落。

徽州民居小天井只有20平方米左右,例如歙县棠樾村的程遂林宅天井是9.46×2.80为26.49平方米,有存爱堂天井是6.95×3.70为25.72平方米。这些数据都是东南大学建筑系师生实测出来的。如果要问为什么金华(婺派)民居院落大、徽州民居天井小,请在下面章节细见端倪。

第三个区别是单体建筑规模、型制不一。

金华(婺派)地区的三合院,最规范的平面形式是“三明两暗”十三间房屋为一组,我称它为明清住宅的“基本单元”。民间俗称“十三间头”。上房三间和左右各三间厢房围着大院落,太阳可以直照,所以称之“三明”,即三个三间明亮的房屋;然后是两个两间不直接采光的“暗”房屋,位上房左右首,俗称“洞头屋”。

婺派民居单元体房间多、院落大、中轴线左右对称,规整而严谨。前后两个十三间拼接,便成“廿四间头”大宅院。

徽州民居上房只有明间一间,次间最多露出左右各半间,厢房大多为一间甚至半间,与上房次间相接,合起来一组或曰一个单元只有四、五间房子。如果后套一院,也不过八九间房间。所以说建筑规模、单元占地只有婺派民居一半大,而且平面组合(时尚称户型结构)型制也完全不同。

徽州民居平面上有些像云南的“一颗印”民居,顾名思义就是单体建筑体量小巧玲珑好像印章一般大小。

四、室内外装饰所长不同。金华(婺派)古民居外墙多用墨画抛坊,主大门施水磨砖面墙或白石灰面墙。

徽州古民居屏风墙无墨画抛坊,但砖雕的主大门门罩做得特别精致、考究,是全国罕见的。

说到室内,金华(婺派)因东阳木雕历史悠久,所以梁架、门窗、隔断、家具、特大型堂灯等均施木雕装饰,精美绝伦,天下无双。

徽州也在上述建筑部位做木雕,有记载为东阳匠师所做,所以风格技巧大致相同,但没有东阳做得精致,用得全面,题材发挥得不够广泛。

还有一点,就内部空间尺度而言,不同之处是徽州民居没见“大敞口厅”的做法。

东阳、义乌等地“十三间头”有一种上房三间为两层合一的大空间,是议事、祭祀、庆典的公共场所,称之为大厅。

徽州民居作为堂屋公用空间一般是一间,如果要举行大型祭祀等活动,常见在二楼辟一大空间使用,俗称“楼上厅”。在木楼板上铺粘土方砖,这在金华(婺派)地区基本上看不到。

我不赞成把金华建筑说成徽派建筑,主要原因就是以上五个方面的明显不同点存在。深入进去细致比较,还有很多异同处就此打住。

2000年我在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专著《东阳明清住宅》,里面着重分析论述了这是文化流派不同所产生的建筑体系差别。我认为徽州民居是徽商文化范畴的遗存,经商者做事斤斤计较,买地皮造房子经济实惠,因此导致建筑规模不大、天井狭小、没有大厅的最终效果。但是他们有钱,跑码头见多识广,有一定的欣赏能力,所以会不惜金钱搞雕砖、搞木雕装饰,因为他们知晓这不仅有现实的居住空间效果,而且对子孙后代培养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然而,徽州民居这类徽商文化遗存当中,让人看到了房屋业主的人生观、世界观、经济意识在影响、左右、制约着空间的尺度和比例,这是一个很有趣也很有意思的文化类型生成研究课题。

说到具体的金华(婺派)地区古建筑的代表性民居,多在东阳、义乌和磐安,我认为婺派的三合院、四合院、“十三间头”、“廿四间头”以及“千柱落地”等等,多是儒家传人为自己营造的生存空间。儒家传人尊师重教,尊纪守法,为人讲诚信,为国家为民族讲气节、讲贡献,所以造出的房屋显现出以下独特的文化迹象:

①、左右对称循规踏道;

②、大空间大院落表示胸怀大志,目光高远;

③、室内室外的木雕、石雕、墨画画面题材讲究寓教于乐等等。

总之,是让家人和外人,看到事事处处讲礼义、讲法度、讲中庸、讲和谐的举止。

木质结构构件白胚不施油彩,大院落不莳花植树,显示朴素与自然的特质,这是读书有知识人对居所宅院文化品质的追求。由此,我推出一个结论:东阳明清木雕住宅是儒家传人为自己构筑创造的生存空间与环境。徽州民居与婺州民居最本质性的区别,即于此。

然而在古时,特别是南宋朝,金华是经济社会文化十分发达、前卫的城市。南宋时的金华有几点是极为了不起的:一,金华是吕祖谦、陈亮、唐仲友等大理学家、教育家的故乡,当时的丽泽书院是他们讲学、聚会、培养生徒的大本营;二,金华是全国四大雕版印书中心之一;三,金华是全国四大造船基地之一。这些都是写在《中国通史》上的事实,光照日月,是形成“婺派民居”的历史文化和政治经济背景。况且南宋时期金华是陪都,估计是这样的原因,所以外来人口特别多,有朝庭指令住到金华地区来的,有跑到金华经商、打工、求学,然后认为金华十分适宜居住、发展,有利于家族繁衍而住下来的。

所以金华城市文化实际上是一个本地文化和移民文化的大融合。

几处遗存可以雄辩地佐证徽人徽商徽文化在金华的存在:一是金华城北雅堂街原有几座民居,有较浓重的徽派特色,可惜在两街改造时拆掉了;二是汤溪镇寺平村至今保留着大量疑似徽派民居;三是八咏路东段有福建漳州移民建的清代住宅。故此我要说,在金华地区古建筑中看到徽派建筑的东西,反之在徽州地区古建筑特别是男祠、女祠当中看到婺派建筑的募仿,是十分理所当然的事情。从这样的角度出发来认识问题,文章开始提到很多人说金华建筑是徽派特色并非完全错误。需要在这里特别强调的是,我们自己的婺派特色——难能可贵的儒家文化特质,千万千万不要在集体无意识的疏忽中把它遗忘掉。

需要特别说明的有以下几个问题:

一、“婺派建筑”,如果以金华市本级来说,因为城市变迁太大,所以已经所存无几。市区现见的天宁寺、侍王府、城隍庙、通济桥等古建筑,是南方几省较为一致的建筑形式,不具独立婺州特色。如果真要叫响“婺派建筑”这个品牌,那应该以东阳、义乌、浦江、磐安、永康和武义等地古民居为拳头产品。这几个县市都是古婺州的成员,今天都在金华市管辖的范围之内,保留下来的明清时期单元式经典住宅比较多,很完整,特别有价值,把他们冠之为“婺州民居”、“婺州建筑”很恰当。

二、“婺派建筑”作为一个独立的文化艺术流派,前面说了主要表现在民居当中。具体的存在特征是形制规正、中轴对称、空间恢弘、功能齐全、木雕装饰精美等方面。早年很多老专家就认为,它们是最具中国特色的住宅。1992年我参加一次国际会议陪代表们参观,国内外专家学者一致认为东阳木雕民居是“具有国际水平的文化艺术遗产”。

三、我们的兰溪古镇遗存很多很精彩的古城墙、古堤堰、古民居、古店铺、古戏台、古寺庙、古街巷等等数不胜数。1996年底我建议兰溪申报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向时任市委书记的郑宇民作了如此归纳。罗哲文老先生曾经跟我说,兰溪的东西比很多城市多。言下之意是兰溪要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没问题。但是今天我在此单独提到兰溪,想说明它曾经是十分响亮的古商埠城市,受外来文化影响较多,因此跟东阳、义乌、磐安等地不属同一文化体系。换言之,兰溪有自己的特色,不必纳入“婺派民居”之内。

7.腊八粥的寓意象征及由来 篇七

我国古代的天子国君在腊八节要进行腊祭,祭祀八谷星神,庆贺丰收;祷祝祈求来年风调雨顺。民间则要祭祀天地、祖先、神灵,感恩这一年来的恩泽庇佑,并祈求来年继续施恩。

古时干物称腊。到年终十二月祭神时,蔬菜水果谷物等全都变成干物了,祭祀用的供品也就全都是干物。后来供品由原来的各种干物,逐渐演变成腊八粥。2、行善积德

旧时,大户人家往往会多多地熬制腊八粥,将腊八粥施舍给穷人、乞丐、孤寡者,在这寒冷的冬天,热腾腾的腊八粥既可果腹,亦可御寒,对穷人是一种享受。

而对施舍者来说,也是一种功德。

3、联络感情

祭祀完后,邻里乡亲,亲戚朋友之间,有互相赠送腊八粥的习俗。你家送过来,我家送过去,送的人要客气地说是请对方尝尝自家的味道,受者很高兴地道谢。

也许这家的腊八粥中多得是豆类,也许那家的腊八粥中多的是谷类,这家是甜的,那家是咸的,就在互相品尝腊八粥的过程中,一起分享收获后的喜悦,加深亲友间的感情。

4、古代表皇恩浩荡

旧时,为了表示皇恩浩荡,与民同乐。天子要御赐腊八粥给皇子、大臣、侍卫、宫女、百姓,还向寺院发放米、果等食材,一方面供僧侣食用,另一方面让他们分给更多的人。

相传,雍和宫的腊八粥香飘数里,周围的人们都会闻香而来。

5、积福惜福

据说,福寿粥最初源于杭州天宁寺,寺中僧人每日把剩饭晒干,腊八时将这一年的干剩饭煮成腊八粥分赠信徒,称为“福寿粥”,说吃了可以增福增寿。后来,很多寺庙也在腊八节这天将腊八粥赠予信众,称之为福寿粥。

<<<返回目录

腊八粥的来历

腊八节俗称“腊八“即是农历十二月初八,古人有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吉祥的传统,人们通常用谷物来祭祀,像大米红豆黄豆西米小米等都是被人们选取的上好祭祀物品。祭祀结束后,这些祭祀用品就会被人来拿来熬制成粥,给小孩子喝,说这是神灵吃过的物品,对小孩有很大的好处,可以驱邪避凶,保佑小孩子健健康康平平安安,慢慢的,人们发现喝了这种粥的小孩子确实很健康,于是人们把这种粥就做成家常便饭,这就成了腊八粥了。

相传这一天还是佛祖释迦牟尼成道之日,称为“法宝节”,是佛教盛大的节日之一,每当腊八这天,各大寺庙都会举行一个大型的舍粥活动,穷苦人们都会拿着碗去喝粥,想一想在以前那种食不裹腹的年代里面,如果能喝上这么一碗热乎乎的粥那是一种多么幸福的事情呀。

在以前所谓的腊八粥也就是把几种谷物混合一块熬成粥就可以了,都说腊八粥一般是由八种谷物熬制而成,可是社会发展到如今,八种谷物已经远远不够了,为了增加粥的口感和营养,现如今的腊八粥用料一般来说会多出很多来,一般都用大米、西米、高粱、红豆、黄豆、花生、杏仁、黑米、核桃仁、莲子、葡萄干外加枸杞,这样熬制出来的腊八粥香甜可口营养丰富。小编还见过有人把果肉放入粥中的做法。

腊八,一个年头的结尾一个新年的即将开始。这就是腊八!

<<<返回目录

腊八节的传说故事

一说,腊八粥传自印度。佛教的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他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舍弃王位,出家修道。初无收获,后经六年苦行,于腊月八日,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在这六年苦行中,每日仅食一麻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难,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做纪念。“腊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纪念日”。“腊八”是佛教的盛大节日。

解放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会,举行诵经,并效仿释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用香谷、果实等煮粥供佛,称“腊八粥”。并将腊八粥赠送给门徒及善男信女们,以后便在民间相沿成俗。据说有的寺院于腊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钵盂,沿街化缘,将收集来的米、栗、枣、果仁等材料煮成腊八粥散发给穷人。传说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穷人把它叫做“佛粥”。南宋陆游诗云:“今朝佛粥更相馈,反觉江村节物新。”据说杭州名刹天宁寺内有储藏剩饭的“栈饭楼”平时寺僧每日把剩饭晒干,积一年的余粮,到腊月初八煮成腊八粥分赠信徒,称为“福寿粥”“福寿粥”意思是说吃了以后可以增福增寿。可见当时各寺僧爱惜粮食之美德。

一说,腊八节来自“赤豆打鬼”的风俗。传说上古五帝之一的颛顼氏,三个儿子死后变成恶鬼,专门出来惊吓孩子。古代人们普遍相信迷信,害怕鬼神,认为大人小孩中风得病、身体不好都是腊八节由于疫鬼作祟。这些恶鬼天不怕地不怕,单怕赤(红)豆,故有“赤豆打鬼”的说法。所以,在腊月初八这一天以红小豆、赤小豆熬粥,以祛疫迎祥。

一说,秦始皇修建长城,天下民工奉命而来,长年不能回家,吃粮靠家里人送。有些民工,家隔千山万水,粮食送不到,致使不少民工饿死于长城工地。有一年腊月初八,无粮吃的民工们合伙积了几把五谷杂粮,放在锅里熬成稀粥,每人喝了一碗,最后还是饿死在长城下。为了悼念饿死在长城工地的民工,人们每年腊月初八吃“腊八粥”,以资纪念。

一说,西晋时有个极懒的青年人,平素游手好闲,坐吃山空,他的新婚娘子屡劝无效,然而到了年末的十二月初八,家里断炊了,那小伙子饥肠难熬,遍搜米缸、面袋和家里的坛坛罐罐,将剩粒遗粉连同可食的残碎物,过洗入锅,煮了一碗糊状粥喝下,从此,苦思悔恨,狠下决心痛改前非。当地人们便借此教育子女,每逢腊八都煮粥喝,既表示腊祭日不忘祖先勤俭之美德,又盼神灵带来丰衣足食的好年景。

一说,腊八节出于人们对忠臣岳飞的怀念。当年,岳飞率部抗金于朱仙镇,正值数九严冬,岳家军衣食不济、挨饿受冻,众百姓相继送粥,岳家军饱餐了一顿百姓送的“千家粥”,结果大胜而归。这天正是十二月初八。岳飞死后,人民为了纪念他,每到腊月初八,便以杂粮豆果煮粥,终于成俗。

还有一说,腊八节起源于元末明初,据说当年朱元璋落难在牢监里受苦时,当时正值寒天,又冷又饿的朱元璋竟然从监牢的老鼠洞刨找出一些红豆、大米、红枣等七八种五谷杂粮。朱元璋便把这些东西熬成了粥,因那天正是腊月初八,朱元璋便美名其曰这锅杂粮粥为腊八粥。美美的享受了一顿。后来朱元璋平定天下,坐北朝南做了皇帝,为了纪念在监牢中那个特殊的日子,他于是把这一天定为腊八节,把自己那天吃的杂粮粥正式命名为腊八粥。

另有一说是教育后辈要勤俭持家,早先有户农家,就老俩口守着一个儿子。老头是个勤快人,整天泡在地里,早出晚归,精耕细作,调理的几亩农田年年五谷丰登。老婆是个勤俭人,院子里修整的瓜棚遮天,园菜铺地,一日三餐,精打细算,家境虽不富裕,但一年四季吃穿不愁。老俩口不但勤劳节俭,还心地善良,碰上谁家揭不开锅,常常拿些米粮接济人家,度过难关。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他们的儿子已经十七八了。虽说大小伙子长的五大三粗,身强力壮,可是跟他爹娘不一样,懒得出奇。这也是从小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娇惯坏了。长大了还是胡吃闷睡,游游逛逛,什么活也不干。

一天,老汉摸摸花白胡子,感到自己老了,对儿子说:“爹娘只能养你小,不能养你老。要吃饭,得流汗。你往后学学种庄稼过日子吧。”儿子哼哼两声,这耳朵进,那耳朵出,照旧溜溜达达,胡吃闷睡。

不久,老俩口给儿子娶了媳妇。原想儿子成了家,小俩口该合计怎么干活过日子了。哪知这个媳妇跟儿子一样,也是好吃懒做,横草不拿,日头不落睡,日出三竿起,不动针线,不进灶房,倒了油瓶也不扶。

一天,老汉梳着满头白发,自知土已埋到了脖子,就把满心的话说给媳妇:“勤是摇钱树,俭是聚宝盆。要想日子过得好,勤俭是个宝。”儿媳妇把这话当成耳边风,一句也不往心里放。

过了几年,老俩口身患重病,卧床不起,把小俩口叫到床前,嘱咐再三:“要想日子过的富,鸡叫三遍离床铺。男当勤耕作,女应多织布...”话没说完,老俩口一起去世了。小俩口托乡亲埋葬了两位老人,看看囤里粮缸米、柜里棉花箱里衣。男人说:“有吃有喝不用愁,何必下地晒日头。”女人说:“夏有单衣冬有棉,何必纺织到日偏。”小俩口一唱一和,早把两位老人的遗嘱忘到脑后了。

一年又一年过去了,几亩田地成了荒草园。家里柴米油盐、衣被鞋袜,一天少似一天。小俩口还不着急。只要有口吃的,就懒的动手。又是花开花落,秋去冬来。地里颗粒无腊八粥材料展示收,家里吃穿已尽。小俩口断顿了,邻居们看在去世的老人面上,东家给块馍,西家端碗汤。小俩口还在想:“讨饭也能度时光。”

进了腊月,天越来越冷。到了初八这天,天寒地冻,滴水成冰。俗话说:“腊七腊八,冻死‘叫花’。”小俩口屋里没火,身上衣单,肚里没食,蜷缩在凉炕席上“筛糠”。可四只眼睛还满屋搜寻着。突然发现炕缝里有几粒米豆子,就用手一粒粒扣出来;又发现地缝里还有米粒,也都挖出来。这可是救命稻草啊,他俩东捡西凑的弄了一把,放进锅里。把炕上的铺草塞进灶膛,就这样熬了一锅杂七烩八的粥。有小米、玉米、黄豆、小豆、高粱、干菜叶...凡能充饥的都放了进去。煮熟后一人一碗,悲悲切切地吃起来了。这时两人想起二位老人的教诲,后悔没有早听进去,现在已经晚了。

正在小俩口悲切之时,一阵大风刮来,由于这房子年久失修,早已破烂不堪,被风一吹,“呼啦”一声,房倒屋塌,小俩口被压在底下。等邻居赶来挖出来时,都已经死了,身边还放着半碗杂豆粥。从此以后,乡亲们每到腊月初八这天,家家熬一锅杂米粥让孩子们吃,并给孩子讲这杂米粥的故事,来教育他们。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越传越远;父传子,子传孙,代代相传。一直传到现代。形成了腊月初八吃“杂米粥”的习俗。因这粥是腊月初八吃,所以就叫“腊八粥”。

8.腊八节的由来 篇八

每年农历的腊月初八是腊八节,“腊”即“腊月”的意思,为什么农历十二月被称为“腊月”呢?史学研究者指出,在我国古代,“腊”本是一种祭礼,称“大腊”。在商代,人们每年用猎获的禽兽举行春、夏、秋、冬四次大祀,祭祀祖先和天地神灵。其中的冬祀的规模最大,也最隆重。后来将冬祀称为“腊祭”。因此人们便把十二月称为“腊月”,将举行冬祭这一天称为“腊日”。腊日当时并不固定哪一天。到了汉代,才明确了从冬至过后的第三个戍日为“腊日”,并不吃腊八粥,只是祭祀诸神的日子。直到南北朝时,才将农历十二月初八固定为“腊八节”。人们借此祭祀祖先和天地神灵,并祈求丰收和吉祥。 众所周知,腊八节最普遍的风俗就是喝腊八粥。腊八粥的来历来众说纷芸,大致有以下几种传说:

1 “佛祖修行”说: 据说腊八粥传自印度。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他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舍弃王位,出家修道。初无收获,后经六年苦行,于腊月八日,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在这六年苦行中,每日仅食一麻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难,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做纪念。“腊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纪念日”。

2 “牧女乳糜救佛祖”说: 这是流传最广泛,也最被认可的一种说法。传说佛祖释迦牟尼离开宫殿修行,但苦苦修行多年一无所获,他想到河中沐浴,清醒一下头脑,沐浴过后却因身体羸弱,无力爬回岸上。牧女苏耶妲(意为善生)将他拉上岸,并给他了一碗用米、栗等熬的粥。佛祖吃后精力充沛,来到菩提树下幡然觉悟。此日恰巧是农历十二月初八。佛门弟子将粥视为良药,寺庙每年在腊八这天以粥供佛,并向世人布施。受此影响,我国民间逐渐形成了腊八吃粥的习俗。

3 “秦长城修筑”说: 传说秦修长城时,民工常年吃住在工地,但粮食要靠家人送。有的人因家遥远或贫穷,粮食不能及时送到,有一年腊八这天,民工们断了粮,大家翻搜粮袋,将收集的豆、米等各种粮食会集到一起,熬了一锅粥吃了,但最终还是饿死了。为了悼念这些民工,人们每年到腊八就吃腊八粥。

4 “宝娃悔过”说: 传说有一个叫宝娃的人懒惰贪玩,而且生活奢侈,不久把父母留下的家产糟蹋完了。这年腊月初八,别人都开始准备年货,而他家却粮仓见了底。望着满面泪水的媳妇腊花,宝娃羞愧难当。乡邻们闻讯东家一碗米,西家一碗豆,送来了各种粮、菜。腊花将乡亲们送来的粮菜合到一起,熬了一锅粥,解决了一时的困难。从此,宝娃不仅勤奋劳动,而且生活节俭,很快富裕起来。为了让宝娃永远记住这个教训,腊花每年腊八就熬腊八粥。人们为了用宝娃的故事教育子女,也在这天吃腊八粥,渐成风俗。

5 “张家败家子”说 有民间故事说,一张姓富翁老年得子,对其万分溺爱,老两口刚过世,这小子便大肆挥霍败家,很快成了穷光蛋一个。腊八那天,北风呼啸,小张饥寒交迫,把家里各处粮囤的囤底子扫了一遍,将扫出的各色粮豆煮了一锅粥,但粥未熬好,人已冻饿而亡。以后,人们便在腊八弄些杂粮杂豆熬粥吃,以此告诫后代,凡事不可奢糜,不然连粥也喝不上。 不要小看了腊八节,这一节日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它的到来,标志着中国传统大春节序幕的正式拉开。民谣曰:“腊八,腊八,小孩要炮,姑娘要花。”从这天起,人们就开始置办年货,迎接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还有民谣说,“老太太,别心烦,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漓漓拉拉二十三……”腊八已经到了,春节还会远吗?换言之,以冬祭为序曲,以腊八为标志,辛劳一年的华夏人民开始进入了一年中最安逸、最舒适的时段,汉民族的狂欢月就要开始了。

传统腊八节的主要民俗 喝腊八粥 说到腊八节,就不能不说节日中最普遍、最重要的风俗,喝腊八粥。腊八粥又叫七宝五味粥,在古时是用红小豆、糯米煮成,后来材料逐渐增多。南宋人周密著《武林旧事》说:“用胡桃、松子、乳蕈、柿蕈、柿栗之类做粥,谓之‘腊八粥’”。至今我国许多地区的人民仍保留着吃腊八粥的习俗。所用材料各有不同,多用糯米、红豆、枣子、栗子、花生、白果、莲子、百合等煮成甜粥。也有加入桂圆、龙眼肉、蜜饯等同煮的,其它的各种用料可谓应有尽有、不一而足。 按照古俗,人们从腊月初七晚上就开始淘米、洗料,然后下锅用大火烧开,再用小火慢熬,一直熬到次日早晨。腊八粥熬好后,先要敬神祭祖,再分给亲戚朋友,最后家人才一起吃腊八粥。

有文章为人们描述了过去人们做腊八粥的过程和腊八日的景象:“中国各地腊八粥的花样,争奇竞巧,品种繁多。其中以北京的最为讲究,搀在白米中的物品较多,如红枣、莲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圆、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丝、玫瑰、红豆、花生……总计不下二十种。人们在腊月初七的晚上,就开始忙碌起来,洗米、泡果、拨皮、去核、精拣然后在半夜时分开始煮,再用微火炖,一直炖到第二天的清晨,腊八粥才算熬好了。更为讲究的人家,还要先将果子雕刻成人形、动物、花样,再放在锅中煮。比较有特色的就是在腊八粥中放上果狮。果狮是用几种果子做成的狮形物,用剔去枣核烤干的脆枣作为狮身,半个核桃仁作为狮头,桃仁作为狮脚,甜杏仁用来作狮子尾巴。然后用糖粘在一起,放在粥碗里,活像头小狮子。如果碗较大,可以摆上双狮或是四头小狮子。更讲究的,就是用枣泥、豆沙、山药、山楂糕等具备各种颜色的食物,捏成八仙人、老寿星、罗汉像。这种装饰的腊八粥,只有在以前的大寺庙的供桌上才可以见到。腊八粥熬好之后,要先敬神祭祖。之后要赠送亲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吃剩的腊八粥,保存着吃了几天还有剩下来的,却是好兆头,取其年年有余的意义。如果把粥送给穷苦的人吃,那更是为自己积德。” 其它食俗 豆腐:是安徽黔县民间风味特产,在春节前夕的腊八前后,黔县家家户户都要晒制豆腐,民间将这种自然晒制的豆腐称作“腊八豆腐”。 翡翠碧玉腊八蒜:泡腊八蒜是北方,尤其是华北地区的一个习俗。顾名思义,就是在阴历腊月初八的这天来泡制蒜。其实材料非常简单,就是醋和大蒜瓣儿。做法也是极其简单,将剥了皮的蒜瓣儿放到一个可以密封的罐子,瓶子之类的容器里面,然后倒入醋,封上口放到一个冷的地方。慢慢地,泡在醋中的蒜就会变绿,最后会变得通体碧绿的,如同翡翠碧玉。 腊八面:我国北方一些不产或少产大米的地方,人们不吃腊八粥,而是吃腊八面。隔天用各种果、蔬做成臊子,把面条擀好,到腊月初八早晨全家吃腊八面。

煮“五豆”:有些地方过腊八煮粥,不称“腊八粥”,而叫做煮“五豆”,有的在腊八当天煮,有的在腊月初五就煮了,还要用面捏些“雀儿头”,和米、豆(五种豆子)同煮。据说,腊八人们吃了“雀儿头”,麻雀头痛,来年不危害庄稼。煮的这种“五豆”,除了自食,也赠亲邻。每天吃饭时弄热搭配食用,一直吃到腊月二十三,象征连年有余。 关于煮“五豆”也有个民间传说。

相传,宋朝欧阳修不得势时,卖文谋生。遇一李姓员外女飘彩选婿。欧阳修中彩后,李员外嫌贫爱富,将女儿逐出门外。李小姐倒是一位义气女子,誓与欧阳修终生为伴,有情人终成眷属。从此,欧阳修便把卖文得来的钱交给妻子掌管。其妻节衣缩食,勤俭持家。每天早上只吃豆子稀饭,苦日子熬到开科,妻子取出平日攒下的银子给欧阳修作盘缠。欧阳修问银从何来,其妻说是吃豆子稀饭省下的。后来,欧阳修金榜题名,一步身荣,做了大官,携妻赴任。妻子怕他坐了高官,忘了根本,就在腊月初五给他煮了一顿五种豆子的稀饭。欧阳修一尝,连说:“难吃!难吃!”妻子接着就讲述了过去经历的苦难。欧阳修深感妻贤,他给家中定了个规矩,每年腊月初五吃豆子稀饭。流传到民间,就形成了煮“五豆”的习俗。

民谣日:绿豆绿,莫忘苦当初;黄豆黄,莫忘做文章;豇豆豇,莫忘菜汤汤;蚕豆蚕,莫忘三更寒;豌豆豌,做官且莫贪。 由于腊月初五距初八很近,当地人就把煮“五豆”和“腊八粥”混同一起了,把“五豆”也叫“腊八粥”,实际上“五豆”和“腊八粥”是两种不同的概念。 其它风俗 中原地区有用腊八粥喂枣树的风俗。用刀、斧砍破枣树皮,将腊八粥糊入斧痕谓之喂枣树。这样来年枣树就可以多结果。民谚曰:“砍一斧,结石五,砍一刀,结十稍。”足见人们期盼丰收的心愿。

有的地方腊月初七夜,家家都要为孩子们“冻冰冰”。在一碗清水里,大人用红萝卜、白萝卜刻成的各种花朵,用芫荽作绿叶,摆在室外窗台上。第二天清早,如果碗里的冰面冻起了疙瘩,便预兆着来年小麦丰收。然后将冰块从碗里倒出,五颜六色,晶莹透亮,煞是好看。孩子们人手一块,边玩边吸吮。据说,清晨,有的农人一起床,便去河沟、潦池打冰,将打回的冰块倒在自家地里或粪堆上,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庄稼丰收,表达了劳动人民期望丰收的美好愿望。

腊八节的习俗

1、吃腊八粥

腊八这一天有吃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我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

不同地区腊八粥的用料虽有不同,但基本上都包括大米、小米、糯米、高粱米、紫米、薏米等谷类,黄豆、红豆、绿豆、芸豆、豇豆等豆类,红枣、花生、莲子、枸杞子、栗子、核桃仁、杏仁、桂圆、葡萄干、白果等干果。腊八粥不仅是时令美食,更是养生佳品,尤其适合在寒冷的天气里保养脾胃。

2、祭祀

腊八本来就是祭祀的日子,一些地方至今还保留着这样的习俗。祭祀的对象包括:先啬神神农、司啬神后稷、农神田官之神、邮表畦神、开路、划疆界之人、猫虎神、坊神、水庸神、昆虫神等。唐宋后来又融入了拜祭佛祖的成分,佛教习惯在这天祭佛。

3、吃冰

腊八前一天,人们一般用钢盆舀水结冰,等到了腊八节就脱盆冰并把冰敲成碎块。据说这天的冰很神奇,吃了它在以后一年不会肚子疼。

4、泡制腊八蒜

北京、华北大部分地区还有在这天泡制腊八蒜的习俗,腊八蒜即是用醋泡的蒜,用紫皮蒜和米醋,把蒜瓣的老皮去掉,浸入米醋中,装入小坛封上口放到一个冷的地方,直到蒜变成绿色。

5、制腊八豆腐

安徽黔县民间习俗,是当地的风味特产,将自制豆腐晒干可留日后吃。具体制作过程如下:用上等小黄豆做成豆腐,把豆腐抹以盐水,在温和的太阳下慢慢烤晒而成。“腊八豆腐”平时用草绳悬挂在通风处晾着,吃时摘取,一般可晾放三个月不变质、变味。

6、吃腊八面

上一篇:“保护湿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倡议书下一篇:品味磨难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