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小学学校工作总结

2024-06-27

村小学学校工作总结(共8篇)

1.村小学学校工作总结 篇一

林家村小学体育特色学校工作总结

一、明确思路,彰显特色

我校于2009年申报了“创建沈阳是体育特色学校”,并于2010年申报了省级实验课题《创建初中体育特色学校实践性的研究》,学校把创建特色学校作学校发展的突破口,作为学校发展新的契机,发展学校特色,不失为彰显学校办学价值可取之道。特色学校源自特长师资,特色出自于教师个性。有独特办学思想的校长是形成特色学校的基础。校长是学校发展的规划者、设计师,除了要不折不扣地贯彻教育方针外,还必须有明确的治校思路。

二、健全组织与制度,保障特色创建工作。

学校成立了体育特色学校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校长负总责,行政领导、体育组、教研组、各班主任及全校师生共同参与,分工明确,职责落实。学校将特色学校创建工作优先列入学校工作计划,专门制定了《一七五中学体育特色学校创建规划》。领导小组经常对规划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监督,并做好阶段性小结。学校建立体育教师及各类竞比赛考核奖励机制,建立体育特色专项发展经费,每年投入4—5万元,保证体育工作有序、创新开展。学校制定完善、可行、可操作性强的各项管理制度,建立完备的考核、评价机制并严格执行,定期通报执行情况。制度为学校体育特色工作的开展起到了机制保障作用。体育组的各项制度考评是学校的教师考评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突出了体育工作作为学校申报特色的重要地位。

三、加强管理,规范学校体育教学

学校领导班子,学校找准发展的突破口,以推进体育特色校为着眼点,建立以校长为组长,副校长为副组长的创建体育特色工作领导小组,并制定和完善了体育教师上课制度、训练制度、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工作制度等体育工作管理制度。同时,学校为把开展体育特色工作落到实处,将创建体育特色工作纳入到三年发展规划和学期工作计划及日常学校的议事日程之中。经过一年多努力,学校体育工作内容丰富、成绩突出。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我校现有体育教师6名,全部都具有本科以上学历,为了提高体育教师的政治素养和业务水平,学校经常专门组织他们在一起集体教研,学习体育教材的新大纲,探究国家对中小学体质健康标准的要求等等,为增强他们的业务指导,学校订购了相关的比较前沿的体育杂志和报刊,在学校资金比较紧张的情况下,仍依然支持和鼓励体育教师外出拓宽视野、参观学习并积极组织他们参加省市级以上的优秀课和论文评选。

为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一是重视了教研组和备课组的工作,较好地开展了教学研究活动。打造了良好的学校体育团队,确立了备课组长和教研组长,加强体育学科的教学研究工作。在教学中,我们的体育教师能注重学习落实“课标”的教育理念,改革学习方式、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在教学实践中认真反思,努力钻研,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恰当地选用新的教法和新的学法,课堂教学效率稳步提升。

二是抓好教学常规的落实,规范体育教学工作。在教学中,全体专职体育教师能根据所制定的体育教学工作计划教学进度,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认真备课,上好每节体育课,不断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率,逐步让我们体育教学工作走上良好的轨道。

三是常抓不懈,推动“2+1”工程有序开展。学校“两操一活动”是反映学生整体面貌的形象“工程”,是学校整体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窗口,抓好“两操”也是学校管理工作方面的一项重要内容,抓好“两操”更能促进学校的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每个学期,体育教师具体抓了以下工作:⑴认真完成七年级学生广播操的教学和训练工作;⑵充分利用体育课时间加强学生广播操的复习和训练工作;⑶主动与班主任联系,利用大课间活动时间做好学生广播操训练的辅导工作;⑷组织开展全校性广播操比

赛活动。经过大家的努力,进一步规范广播操,提升做操质量和锻炼价值,使广播操和大课间活动的展示在我区成为一个亮点。

五是做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工作。《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是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激励学生积极进行身体锻炼的教育手段,是学生体质健康的个体评价标准。在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过程中,学校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确立“为每个人的成长负责”,切实做好制定计划、宣传教育、日常锻炼、数据测试与上报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学生体质健康及格率98.9%。

目前,我校体育教师已多次到沈阳、锦州等地参观学习,体育组三名教师也多次获得省市级优秀课和优秀论文奖。

五、加强体育文化建设,提升创建体育特色学校的水平

1、学校还充分利用标语、板报、广播等宣传媒体,可推动校园体育文化的宣传。在此基础上,学校还每年开展一次体育知识专题讲座和体育知识竞赛等。在校园体育文化节中,开展各种体育活动,是开展校园文化的又一途径。学校每年举行一次体育节活动,到今年已经举行了六届体育节,通过体育节组织开展了各种体育锻炼、体育表演、体育比赛、体育宣传等内容,既丰富了师生的体育文化生活,同时又吸引众多学生参加体育文化活动。

2、体育课堂教学:体育课是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体育课的教学中我们坚持确立以学生的学习和锻炼为中心,培养学生树立体育意识,养成锻炼习惯,提高锻炼能力的指导思想。在体育课程建设上注意体育文化,卫生保健知识的传授,使学生具有全面的体育文化修养。学校体育组还开发了篮球校本课程,适当增加了篮球的教学内容,尽量使教材体现科学性、实效性和趣味性。

3、课外体育活动:校园进行的各种课外体育活动是开展学校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途径。每学期学校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课外的体育活动,如全校性的篮球操、广播操,年级组的跳绳踢毽、拔河等,还有大课间活动中的各班级活动项目等等,从而吸引更多的师生主动参加体育活动。在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中能注意处理好体育锻炼和体育文化活动的关系,既要完成体能锻炼的任务,又要丰富课外活动的内容,要认识到体育文化活动对提高学生锻炼意识和积极性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4、学校学生体育运动队有田径、男子、女子篮球、乒乓球、长跑队和跳绳踢毽等数个,参与人数达到200人之多。这些运动队能坚持常年活动,做到活动有计划有记录有反思,活动形式多样,活动效果显著。

5、学生健美操队是我校一支优秀的、很有特色的学生体育运动队。共300人参加,在学校领导的扶植和关怀下,通过健美操队师生得努力,多次参加区市健美操比赛并多次取得优异成绩。在学校里,健美操队已经成为学校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活跃了校园文化活动,带动了课余学生健身,并成为我校创建体育特色学校重要内容。

六、通过数年的努力,我们取得了辉煌的成绩

我校田径运动队参加区中小学田径运动会,2010年和2011年分别获得团体第一、二名。

女子篮球队三年来在区比赛中获第三名、第四名和第二名,今年代表苏家屯区参加了沈阳市比赛,获得第四名的好成绩;

我校健美操队在2010和2011年区运动会上参加表演,均获得优秀表演奖。

七、对体育特色学校创建的冷思考

我们在体育特色学校建设中,一定要避免走入误区。我们要防止特色创建过程中,注重标准高,配套好的硬件投入而忽视相应的软件建设——我们只有基本的运动条件保障,靠的是有健全的制度、先进的理念、敬业的教师;要防止注重某一局部特色建设而忽视了学校整体特色的建设——我们不能一味追求某一特色要有多大的成绩,特色建设譬如是一条直线,我们就要做好直线上的每一点来搞好整体的规划建设;要防止注重少数特长生、尖子生的培养而忽视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我们要做到“以点带面”,把特色项目发展成学校的阳光体育运动,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这样才是学校办特色的立场。我们必须清楚的认识到:进行体育特色学校的建设,为的是寻找学校发展的突破口,最终的落脚点是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整体发展,实现教育的本质价值。

2.村小学学校工作总结 篇二

一、乡村小学包班制的归因分析

包班制是当前乡村学校数量严重萎缩和“后撤点并校”时代环境下的一种无奈选择,与当前乡村师资尤其是落后地区师资极度缺乏的状态有着紧密的关系,综合分析,包班制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后撤点并校”时代乡村学校的需求

在“后撤点并校”时代,由于地理环境、道路设施以及当地适龄入学人口数量的关系,一些小规模学校或者“小”小学校作为村庄唯一的教育场所被保留下来。首先,乡村小规模学校有存在的需求,虽然这些学校的硬件设施有限,但是包班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教育资源的依赖程度,也减少了对现有教育资源的浪费,而且一个教师针对一个班级比一个教师针对多个班级更加能够集中精力。其次,乡村小规模学校或者教学点能够得到的财力物力上的支持相对于中心小学来说较少,乡村学校为了维持长期的教学和发展不得不选择包班制,“小”小学校为了提高效益或者减少教学投资也推行包班制。再次,撤点并校活动被暂停,乡村学校为了能够生存下去,教师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了至关重要的一环,为了弥补教师数量不足、学科专任教师缺失等问题,包班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解决“后撤点并校”时代问题的重要措施之一。

2.为缓解学校师资紧缺现状

在边远的乡村山区,学校的师资力量紧张,学生年龄参差不齐,学校的班级数量却未曾减少,包班制应运而生。首先,包班制能够有效缓解师资紧张,在乡村学校尤其是较为偏远的乡村小学,一个学校只有几名教师,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年龄的学生不可能进行复式教学,只能将一个班级的所有事务“分派”给某一位教师。这样一来,每个年级一个班级,六个年级总共需要六名教师。其次,由于包班制对于师资水平要求较高,教师要有好的身体素质、有很强的敬业精神、广泛的知识和家庭的支持[1],在当前情况下,能力较强且能够得到家庭支持的“全能型教师”到偏远乡村的概率较小。包班制是解决乡村小学教师紧缺的应然之举,也是当前小规模学校的无奈之举。

3.乡村小学具有小班化条件

乡村小学在撤点并校后具有得天独厚的小班化教学的条件。首先,在班级人数上满足包班制的“小班”要求。随着城镇化、“撤点并校”和计划生育的影响,尤其是城镇化的进程使得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能够更加容易地进入城市,因此留在乡村的学生人数正在逐步减少,在乡村较为偏远的小规模学校一般来讲学生的人数不会超过三十人,甚至出现了一师一校的情况。其次,在硬件设施上,乡村学校的硬件设施难以同时满足多科化教学的需求,只能以包班制取而代之,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充分利用仅有的有限教育资源。比如,乡村学校教室较为狭窄,教学设施不够齐全,基本没有电气化设施,一些综合实践课与操作课之类的课程只能由包班制下的教师做灵活处理。再次,在师资力量上,尤其是在乡村偏远小学,小学所开设的课程并没有相应的专任教师,包班制反而减少了课程实施的数量。一般来讲,乡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忽视了多样化课程的实施。总的来说,包班教学能否持续有效地运行,除了课程支持和教研支持外,最关键的是“小班化”能否真正实施[2]。在偏远乡村,一些带有当地特色的限制性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反而为乡村的小班教学创造了条件。最后,随着乡村留守儿童的流动,乡村人口的进一步减少,乡村小学一个班级的学生基本都被控制在三十名以内,这在数量上为乡村包班制教学带来支撑。

二、包班制教学的影响分析

乡村小学包班制涉及多方利益主体,包班制教学的影响主要分为对教师本人的影响、对教育教学的影响、对学生和学校发展的影响。

1.包班制加重教师职业负担

当被问到包班的负担重不重时,教师们的态度很一致,都表示负担很重,不希望这样包班教学,喜欢教一门课而多个班[3]。乡村教师的工作负担一直是我国乡村教师面临的“老大难”问题,特别是包班制下的教师,其教学工作很难用所谓的“八小时工作量”来衡量,加之备课、布置作业与批改、考试及其他非教学事务的繁重,在包班制下进行教学的教师普遍有难以承受之感。与职业负担相随的是从事包班制教学的教师角色职责压力普遍较大,包班制教学教师承担着育才大任并集多种角色于一身,必然会存在诸如角色冲突、角色模糊以及期望与现实的反差。

2.包班制促进学生的个别化发展

在乡村中小学撤点并校之后,乡村包班制小学中的师生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小学中的师生比例,这样就在无形中扩大了学生的受教育机会,增加了学生人均教师关注时间,有利于使学生的个别化教育落于实处,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足够的关注与发展。包班制教学在缩减班级学生规模的基础上,可以通过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实践过程等进行改革,从而形成一种新的班级教学活动形式,有力地促进学生既全面又有个性的发展。在包班制教学中,教师的教学与辅导针对性强,可以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及时地给学生以鼓励和肯定,同时也能很快地发现学生的一些不良行为。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能深刻感觉到自己的重要性以及在班级日常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3.包班制促进乡村教育的复兴

撤点并校的意义在于乡村中小学的合理布局以及处理好提高教育质量和方便乡村适龄人口就近上学的关系。然而撤点并校在进行过程中往往会不自觉地脱离乡村地区和乡村学生的实际,产生了一些问题。包班制在某种程度上符合乡村地区以及乡村学校与学生的实际。在就近入学方面,包班制学校距离乡村学生的家庭较近,可以显著减少乡村学生往返学校的时间,降低其发生意外的风险。在学生的学习方面,学生可以将更多的时间与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之中。

三、乡村小学包班制的现存阻碍

乡村小学包班制在教学上和管理上的最大制约因素在于师资力量、师资水平和教师素养,除此以外,家长对于包班制的认可程度以及支持度也影响着这一组织方式的开展。

1.师资质量

师资质量是制约包班制最主要的因素,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一是对教师的基本素养要求较高,要求全能型教师。在乡村尤其是在偏远山区,条件较为恶劣,全能型教师往往不愿意留在乡村。全能型的教师培养起来较为困难,所以在乡村以及偏远地区的包班制之下,一些如计算机、综合实践活动课等课程往往被忽略掉,全天六节课,在上的实际上只有语文、数学,在条件较好的地方可能包含了英语。二是在很多偏远的学校,班级数量较少,学生人数也较少,这在很大程度上对全能型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主动性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消极影响。三是尽管国家一些教育政策在向乡村教师倾斜,但是对于相当一部分教师来说,乡村远远不能够与城市相比,无论在硬件还是软件上。

2.家长信度

家长对于包班制的信任度严重影响其维持和发展。通过对一些接受了包班制教学的学生家长进行观察和访谈,可以发现,一方面,家长对于包班制教学的教师怀有高度的崇敬心理。这主要表现在:乡村一些文化程度较低的家长认为,一个什么都会的教师,应该是值得尊敬的。由于这样的心理,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之后,容易出现什么都不管、什么也不问的状态,这给包班教学的正常开展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挑战和负担。包班教学的教师不仅仅要成为学生在学习上的引导者与辅导者,还要成为引导学生生活的全能型教师。另一方面,文化程度稍微高一点的家长很有可能会对全能型教师持怀疑态度,这主要表现在:家长会认为,一个教师不可能什么都会,更不可能教会自己孩子全部东西,进而出现了与包班制教学相抵触的情绪,与前者不同的是,他们一般持反对的态度。这同样也为包班教学的正常展开带来一定程度的挑战和负担。

四、乡村小学包班制发展的路径探讨

1.国家投入资源建设包班制学校

资源的多少从根本上制约着乡村教育的发展。乡村学校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与特点,在乡村学校继续存在的情况下,国家应对包班制学校实行倾斜性政策,并在经费拨付、教学管理、教师待遇、学校硬件设备、校舍维修与改造等方面给予更多支持。随着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的进一步展开,乡村教师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与此同时,乡村学校尤其是包班制学校也需要国家对其加大投入,保障其正常运转。首先,国家应加大对乡村包班制学校的教育资源投入力度,并且逐年提高。乡村教育资源的缺乏问题是乡村教育发展的顽疾,已经严重制约着乡村教育的发展,包班制学校的发展更加需要教育资源的支持。其次,应形成对乡村包班制学校投入的长效机制。包班制学校是乡村学校未来的指向之一,它并没有淹没在撤点并校的洪流中,反而显示出自己的顽强生命力,国家需长期、有效地加大投入,保障其发展。再次,应形成包班制学校教育资源利用监督机制,在进行包班制学校内部监督的同时,更要建立有效的外部监督,切实保障教育资源用到实处。

2.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补充、稳定和改善乡村教师队伍

包班制学校的发展要求必须把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包班制对教师的能力要求很高,必须切实执行乡村教师支持计划,补充、稳定和改善乡村学校教师队伍。首先,要切实提高乡村教师生活待遇。乡村教师的生活待遇与职业负担不对等的矛盾严重制约着乡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补充、稳定和改善乡村校教师队伍的首先要解除乡村教师教育教学的后顾之忧。其次,切实提高乡村教师能力。以往的乡村教师培训方式单一,内容缺乏实效性,对乡村教师能力的提升并不明显。改革以往的培训方式与内容是当务之急,其中以乡村教师的需求为导向并按照本土化原则选择培训内容是较为可取的方法。

3.包班制学校应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发展战略

包班制学校之所以能够应运而生以及得到发展的根源在于城乡二元结构,在城乡二元结构不断被打破的情况下,大部分乡村学生都有离开乡村中小学走向县级中小学的趋势。由此观之,学生是包班制学校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包班制学校应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发展战略,在立足生存为了发展的原则下,不断调整、提高和充实教育教学质量,从而促进自身的长远发展。首先,包班制学校应确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立足于乡村、乡村学生的实际情况,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其次,包班制学校应执行小班化教学的方针,由于乡村学生流失而形成的包班制在乡村教育复兴的过程中也应坚持小班化教学。再者,包班制学校教学应坚持学生的主体性。乡村具有独特的教育资源,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发展战略去开发教育资源,本身也能够促进乡村包班制学校的生存与发展。

摘要:作为由一名或者几名教师“包揽”一个班级所有课程或者所有学科的教学方式,乡村教师不可避免地成为了包班制乡村学校发展的关键。根据乡村学校包班制的实际需求,以加强本土化为目标,采取多种方式培养“一专多能”的乡村教师,与乡村教师支持计划不谋而合。包班制学校是乡村学校教育复兴的希望,国家应投入资源大力建设包班制学校,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补充、稳定和改善乡村学校教师队伍。

关键词:撤点并校,乡村小学,包班制,乡村教师支持计划

参考文献

[1]李仕亮.我的包班教学[J].湖南教育(上),2012(8).

[2]没有“小班化”,“包班制”可能会成为“竹篮打水”[EB/OL].http://news.ifeng.com/a/20140930/42124346_0.shtml

3.村小学学校工作总结 篇三

(2013年12月17日)

为解决一些地方对村小学(不含乡镇学校)和教学点不够重视,经费保障政策落实不到位等问题,切实提高村小学和教学点运转水平,现就进一步做好村小学和教学点经费保障工作通知如下:

一、进一步落实地方责任,保证村小学和教学点正常运转

1.高度重视。长期保留并办好一定数量的村小学和教学点,保证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入学,是巩固“两基”成果、促进教育公平的客观要求,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村小学和教学点是农村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得到全面保障。各地要按照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要求,切实落实投入责任,加强省级统筹,督促市县落实分担资金。对于特殊困难地区,应按照省拿大头的原则,由省级财政按照国家确定的公用经费补助标准承担地方分担部分。公用经费地方分担资金要足额列入地方财政预算。

2.加强统筹。各地要统筹有关资金,努力改善村小学和教学点办学条件。要逐步提高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资金用于校舍日常维修的比例,并优先满足村小学和教学点需求。薄弱学校改造计划等相关义务教育项目资金,要优先用于解决村小学和教学点的办学困难。要同步推进村小学和教学点信息化建设,为村小学和教学点配置数字化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和补充有关基本设备设施。

鼓励各地适当提高中小学公用经费拨款标准,提高部分可以由各县统筹用于提高规模较小学校保障水平。

3.足额拨付。各地要严格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国办发〔2012〕48号)要求,对学生规模不足100人的村小学和教学点按100人核定公用经费,并切实落实。春、秋季学期开学前,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及时告知中心学校(指负责组织指导乡镇区域内教育教学活动的学校)及村小学和教学点公用经费预算安排额度,并提前拨付部分公用经费,保证村小学和教学点正常运转。

各县在编制年度预算核定学校公用经费时,应充分考虑不同类型学校运行成本,在保证公用经费总额不减和学校正常运转的前提下,适度向规模较小的村小学校倾斜,提高这些学校经费保障水平,切实保证其日常需要。对办学条件已满足需要的小规模教学点,县级在安排公用经费时可按实际需求拨付,避免浪费;其余资金可以统筹用于其他规模较小的村小学,但不能滞留在县和乡镇中心学校。

4.严禁挤占。乡镇中心学校因指导本行政区域教育教学业务工作所需工作经费以及安保人员、寄宿制学校生活老师和实施营养改善计划的学校食堂从业人员的工资等支出,应全部纳入地方财政预算予以保障,不得挤占国家确定的公用经费基准部分。中心学校不得以统筹的名义,截留、挤占、挪用、克扣村小学和教学点公用经费。

二、进一步加强对村小学和教学点的指导,切实管好用好公用经费

5.加强指导。省、市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重视村小学和教学点经费保障和财务管理工作,切实加强对县级的指导和督促。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中心学校财务管理,规范会计核算,保证资金使用安全、规范和有效。中心学校要将村小学和教学点收支情况在会计账目上分校(点)单列反映。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定期对中心学校、村小学和教学点的校长和老师进行财务知识培训,给他们讲解国家政策,“手把手”教他们理财,让他们知道可以拿到什么钱、多少钱,这些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要多了解他们的需要,多听他们的意见,让他们参与经费的分配和管理。

6.规范使用。村小学和教学点要严格按照规定的范围及标准开支,规范使用公用经费。公用经费要首先保证学校基本运转,不得因经费问题影响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正常开展;不得出现校舍年久失修、附属设施设备不全、有门窗无窗扇和玻璃、自带课桌椅或桌椅高矮不一和长期破损、有篮球架无篮筐、有灯座无灯泡、有旗杆无国旗以及孩子喝不上开水等问题;严禁用公用经费发放人员工资、津补贴、职工福利,以及购置礼品、旅游、偿还债务、基本建设和大规模的校舍维修等。

三、进一步完善监督机制,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7.强化监督。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健全经常化、制度化的监管机制,定期开展财务检查和绩效评价,强化内部控制制度;要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作用,推行中心学校校长经济责任审计;要强化对中心学校经费使用的监管,协同审计、监察等部门,定期对中心学校经费使用情况进行审计、检查,并将审计、检查结果对外公布。

8.及时公开。各地要建立健全财务信息公开制度,督促中心学校阳光理财,每学期按照当地财政部门财务信息公开工作统一要求,公示中心学校本部、村小学和教学点财务收支状况,年初和年底分别公示预、决算数据,并在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网页上保留,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9.长期跟踪。各地要探索建立经费监测机制,实时掌握村小学和教学点经费运转水平、支出结构等信息,为调整经费保障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4.村小学学校工作总结 篇四

幕村小学家长学校是在市教育局指导下组建的,它是以学生家长为主体,由校长担任组长,为家长提供指导和服务的特殊学校。其目的是为了帮助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坚持贯彻党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积极协助、参与推时进学校的教育改革,发挥协调、督促、检查的作用,同时指导家长在当前新的形式下如何教育孩子、正确引导孩子,提高家长素质,加强家教科研意识,明确家庭、学校互相配合,互相依赖,互相补充的教育关系,培养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

一、组织与管理

1.管理组织机构:幕村小学家长学校由陈世光校长任组长,利海强主任、何文安主任为副组长,其他教师和部分学生家长为成员。我校学校领导有力,网络健全,分工明确,职责到位。

2.管理目标:每学期在学校德育工作计划中有较系统的家长学校工作计划,目标明确,在学期工作小结中有家长学校的工作总结。

3.管理制度的落实:家长学校制度完善,每次活动都有家长签到,统计人数,记录较为完整,并与未到家长及时取得联系,有较为严格的考核制度。

4.资料管理:有较为完整的计划总结资料,家长学校教育资料、家长学校动态管理资料。

二、家长学校工作的开展

1.2005年9月以来,学校不仅在考试后召开全体家长会或家长接待,而且有针对性组织小型家长会,如六年级毕业班工作家长会,非毕业班年级部分学生家长会,特殊、特困学生家长会等,形式多样,灵活多变。通过家长会让家长及时了解学校工作开展情况,孩子在校生活内容及表现,教会家长如何正确认识自己的孩子,如何正确进行心理疏导,如何正确看待孩子考试成绩及评价标准等。

2.我校家庭教育指导形式多样,有全体和部分家长会,有全体讲座和个别交流,有请家长来校和教师上门指导,或用《告家长书》的形式进交流。学校专门召开心理专家、家长、指导老师座谈会,共同探讨教育方法,制定教育方案,提高教育的实效性。2005年9月以来,学校先后指导以下内容:“怎样安排好毕业生的生活?”、“怎样教育特困家长?”、“如何正确对待学生的考试成绩?”、“家长的榜样作用”、“行为习惯对学习的影响”等。

3.有较稳定的师资队伍,有计划的为家庭教育指导者提供学习、进修和提高的机会,每学期参加教育局教科主办的家庭教育的教学研究活动,努力提高家庭教育者的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国力。4.定期进行家长学校工作的研讨,开展“家长一日”活动,家长可以任意参加学校的一日教育、教学活动,为家长学校的课题研究搭建平台。

三、办学效果

一年组织4次以上分层、双向互动的家庭教育指导活动,家长参与率达到98%以上。能够按照家长需要,运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开展指导工作,注重向社会辐射,家长对指导的内容和形式基本满意,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逐步得到改变,并写了许多学习的心得体会。家长畅所欲言,家长来信有批评、有表扬,体现对我校的关心、支持和帮助。几年来,我校“三率”始终保持为零,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今年期末检测取得理想成绩,在社会上有较高的声誉。

四、家长学校特色初显

2005年9月以来,根据我校的办学特色,加强家长学校的特色管理与建设,初见成效。我们制定和使用了《幕村小学学生成长手册》,旨在通过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成长目标,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家长和学生共同填写《手册》,目标一致,同时指导家长正确认识和客体评价自己的孩子,提升家长的家庭意识,为自己的孩子起到表率作用。

以上是我校家长学校的开展情况,家长学校拓展了德育的空间和时间,丰富了德育的形式和内容。但家长学校的功能仍有待于开发和利用,不能流于形式,更应注重实效性,仍需我们进一步思考和实践。

5.村小学学校工作总结 篇五

一、学校德育工作概况

陀村小学系廉江市雅塘镇革命老前辈于1940年创办。70多年来薪火相传,70多年来风雨砥砺,经过一代代师生的辛勤工作,学校形成良好的人文环境。

学校占地33亩,校园布局合理,环境优雅。现有教师24人,学生288人,教学班14个。教学楼2幢,综合楼3幢,教师宿舍2幢,建有电脑室、语音室、图书室、阅览室、队部室、心理辅导室、校史室等室场齐全。校园被逐步打造成为绿化、美好、净化、文化积累丰厚的育人环境。

学校坚持“快乐德育”的德育理念,认真贯彻落实《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开展中小学德育工作绩效评估的通知》精神,以创建廉江市双优学校为基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引导,以我校德育活动为载体,重视德育工作的承传与创新、积极实践、大胆探索,取得显著的德育绩效,全面促进了学校持续的发展。我校先后被评为廉江市双优学校、廉江市文明单位、廉江市绿色学校、廉江市师德建设先进单位、廉江市家长学校、湛江市规范化学校等。

二、学校德育工作主要成绩与经验

(一)坚持以先进理念引领,完善制度,规范管理,构建德育管理网络,提升德育综合实力。

学校本着“让学生成才,让教师成长,让学校闻名”的办学宗旨,形成“快乐德育”的德育理念。按照“制度育人,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基本要求,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关爱学生。把培优转困作为教书育人

的重要工作抓实抓好。学校善于从学生、家长反馈的信息,改进工作,德育常抓常新,内涵不断发展,“陀村精神”得到传承,“陀村文化”得到发展。

学校建立了校长负总责的德育工作管理网络,成立了德育领导小组。组长:罗 寿(校长)副组长:罗伍明(教导主任)、温辉武(教导主任)、罗跃(教导主任)成员:罗承旦(少先队总辅导员)、唐宏林(数学科组长)、郑丹丹(英语科组长)、刘石英(心理辅导教师),领导小组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互相配合。成立了班主任工作研究会,每个学期专题研究10次以上,各项教育有实施方案,有活动记录。近年来,德育研究成果显著。

学校健全和完善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制度育人的作用。学校德育制度具有三个特点:一是制度文化资源丰富,人本理念强,有厚实的制度文化积淀;二是德育管理制度,注入民主思想、自我意识,制度创新特点明显,例如师德制度建设体现专业道德的要求,也体现了对专业的诉求;三是学校的制度形成的管理体系,规范化程度高;以制度为规章,有助于管理常态化,如《班主任管理制度》《雅塘镇陀村小学考勤制度》、《雅塘镇陀村小学教师精神、物质奖罚条例》、《雅塘镇陀村小学常规教育教学管理方案》、《陀村小学创双优活动方案》及《绩效工资考核方案》与人文情怀结合,体现陀村小学制度的时代精神。

(二)重视课程育人,通过校园活动优化德育过程

学校重视课程育人,按照国家规定的课程计划开足开齐课程。并开设特色校本课程,如《弟子规》、《廉江市雅塘镇陀村革命斗争史》等。在教学中坚持课程教学改革,课堂德育渗透针对性强,达到课程育人效果。

学校重视素质教育,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形成系列特色活动。如“五爱”教育活动,节日主题活动;三月学雷锋,四月悼先烈,五月劳动教育,六月文体活动,九月尊师爱生,十月歌颂祖国,十一月法制教育,十二月讲文明树新风。活动有领导机构,有实施人员、主题鲜明、形式多样,丰富了学生思想教育内涵,校园文化活动活跃,丰富多彩,学生兴趣浓厚,参与率100%。

重视德育队伍建设。一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德育工作;二是确定了德育科研兴校的战略,坚持以“问题即课题”的理念,以留守儿童、学困生问题、弱势群体学生、单亲孤儿的教育问题,开展了切入口小、见效大的系列研究;三是加强校本研修的德育活动,制定了校本研修方案,开展一系列的研修活动,如班主任工作专题研讨会(每两周一次)、新时期农村德育案例交流、班主任工作论坛、家校合作等相关活动,大大提升德育队伍的素质,锻炼了德育队伍的才干;四是倡导学习型、研究型德育队伍的建设,开展读书活动,研读教育理论与成功案例,走学习——实践——研究之路,及时破解德育实践中的难题,如留守儿童的教育经验在全区交流;五是加强德育队伍的培训提高,制定了《陀村小学德育队伍培训发展三年规划》,以师德建设为核心,加强德育专业水平发展,重视德育技术技能的培训,每年投入大量资金对德育副校长、主任、年级组长和班主任培训,开展交流和研讨活动。近三年德育教师培训在60人次以上,选派所有班主任、德育主任参加心理健康C证培训,比例达100%。每学期召开2次家长会,并通过校讯通建立了家校沟通网络,每学期家访2次以上,家访率100%。学校十分重视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建立了后进生档案,通过优品生和后进生结对,学校领导骨干教师与后进生结对,有效地转化后进生,转化率达90%以上。

学校建有规范少先队活动室,组织机构健全,活动丰富多彩,通过开展各种习惯和能力训练活动,“南粤少年雏鹰行动”、“仪仗队表演”系列主题等

活动,引导队员健康成长。

学校关注师生心理健康。建有心理辅导室,实施心理危机干预,通过面谈、电话咨询,团体训练等方式,做好学生心理疏导,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学校关爱教师,如:组织教师的健康体检,慰问有困难和病痛教师,节日和平日给教师送去问候语和工作的赏识短信,学校还把教师平时辛勤工作、学习的身影录制下来赠送给教师作为最好的赏识肯定,平时注重心理导航,尊重教师,善待教师,并关注教师心理动向,及时给予疏导,消除心理障碍,使教师心理和谐、愉悦把真、善、美传递给学生。

(三)积极筹措经费,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学校育人环境的品位。学校德育工作有专项经费,近三年均占生均公用经费的8%以上。学校尤其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拨出专项资金作为德育专项经费,逐步丰富和完善校园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优良的育人环境。学校建有以“五爱”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校史室、规范化队部室、心理辅导室、图书阅览室、广播站、升旗台,校园合理空间置有校风、学风、教风和学生守则、学生行为规范。班级文化建设内涵丰富,文化品味浓,特别注重打造激励文化,给学生构建一个利于身心健康成长的绿色家园。建设有校园文化长廊,充分利用其来营造浓郁的书香气息,校园环境优美,学校做到绿化、美化、净化,体现“人文校园”、“书香校园”,处处充满着浓浓的文化育人氛围。组织学生开展网络道德规范教育,建有自主的德育网页,与学生签定遵纪守法,做个守法网民的“责任书”,创设博客、QQ群引导学生健康上网。

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教育网络,形成多元的德育合力。有效提高了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成立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与家长建立了联系制度,开展了系列亲子活动,通过校讯通平台提高家长的育人水平。学校的关

工委工作也开展得有声有色。聘请了司法所领导温伟猛担任法制副校长,经常联系派出所、陀村村委会等,共同维护校园安全。

(四)以“双优班”文化机制为动力,以校本课程研究为抓手,闯德育新路,创德育特色,提高学校社会声誉,德育效果显著。

学校注重在实施德育中研究德育,在研究中提高德育效果。几年来,立足校本德育,抓好常规教育,学生遵纪守法,勤奋学习,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德育操行优良率超过90%,后进生转化率在90%以上。

重视师德师风教育,教师敬业爱岗,校内人际关系和谐,新教师尊重老教师,老教师关心新教师,新老教师结对互助,共同进步。教职工无违反师德规范行为,无体罚或变相体罚现象,以奉献精神、敬业精神赢得学生的爱戴,家长的敬重。

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在雅塘镇享有良好的声誉,校园安全文明,师生无违法犯罪现象。学校关注留守儿童等弱势群体,学生无心理失衡现象,自觉远离网吧,拒绝黄赌毒。村委、家长对学校教师师德称赞有加,对班主任工作、学生品德表现满意率达99%。学校被评为“廉江市文明单位”、“雅塘镇先进单位”。

坚持创建“双优班”活动,创造班级管理特色。多年来,学校坚持创建“双优班”活动,坚持一天一评比,一周一总结,一月一表彰。激励学生自觉遵守道德规范,每学期有90%以上班级被评为“双优班”,学校已形成了丰厚的“双优班”文化积淀。

德育成绩显著,形成自身特色。陀村小学师生上下同心,在德育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3人被评为镇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学校先后获得“廉江市文明单位”、“雅塘镇先进单位”,提升了学校品牌。

三、存在问题和设想

(一)存在问题

1、规范养成教育和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有待继续深化,成效有待提高。

2、德育队伍的素质需要继续培训提高。

(二)努力方向

1、以科研来推进学生规范养成教育,使这项教育得到发展和创新。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要积极探索校园教师呵护网络、班级友爱网络、村庄同伴互助网络、村庄长辈协同关爱网络、村委会保护网络的建立和合力作用如何发挥,努力闯出一条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新路子。

2、坚持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抓好德育队伍的培训提高工作,尤其是要通过组织参加科研课题研究实验,迅速地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并创造出新的德育成果和特色。

3、坚持开展以读书、艺术、科技、体育等为内容的校园文化活动,以活跃和丰富师生校园文化生活,培养学生个性特长,感受成功的快乐。

四、自评总结

根据广东省教育厅、湛江市教育局和廉江市教育局关于开展中小学德育工作绩效评估的要求,依照有关德育工作绩效评估的指标进行了德育自评,总分80分和七项必达指标获得270分,达到廉江市德育达标学校的标准,请评估组的领导和专家对我校的德育工作进行考核评定。

廉江市雅塘镇陀村小学

6.村小学学校工作总结 篇六

创建义务教育常规管理达标

学校评估意见

根据博白县教育局的统一部署,我们评估组一行7人,于2010年9月26日上午对松旺镇山心村小学创建义务教育常规管理达标学校的有关情况进行了评估验收。通过听取校长的汇报、巡查学校、查阅档案资料、召开座谈会等方式,我们对松旺镇山心村小学的常规创建工作有所了解。我们一致认为该校的管理工作扎实深入,有特色,领导高度重视校园建设,花大力气抓教学工作,工作材料整理规范健全,学校的各项制度完善和健全,使学校工作得到切实的落实和执行。

一、主要成绩和经验

(一)行政管理方面

l、认真贯彻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法规,依法治校。

2、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

3、岗位目标责任明确。

(二)教职工管理方面

1、学校注意加强教职工管理,岗位目标明确有奖惩记录。

2、学校有政治业务学习计划。

3、学校能加强对教职工考勤工作。

(三)学生管理方面

各种学生名册齐全,认真做好学生的考勤工作。

(四)教育教学管理方面

1、学校狠抓教师的备课,教导主任随机抽查教师的备课,2、教师的常规工作检查制度化,每学期进行2次集中检查和不定期检查,检查有记录。

3、校本研究工作制度化,校本培训有内容、有记录。

4、培优补差工作常规化,教师的培优补差有措施、有记录。

(五)安全管理方面

1、安全领导机构,管理制度健全。

2、积极开展校园安全隐患排查,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做到及时排查,排查有记录,有赖以要求,有责任人。

(六)校园管理方面

1、校园建设投入大。到目前为止,学校共花了大力气进行了美化、绿化、文化化校园。

2、校园环境优美,布局合理,干净卫生,教室宽敞明亮。

(七)财务及资产管理方面

学校成立有财务监督小组和财务清算小组,经费开支有公示,采购物品程序合法。无乱收费现象。

二、学校亮点工作

亮点一:大力进行四化,改变校园面貌。

学校大力进行净化、绿化、美化、文化化建设,努力改变校园面貌。经过近一年多的努力,学校的育人环境有很大的变化:一是校园非常清洁卫生,整个校园没有一个同学乱丢果皮、纸屑的现象;二是师生亲自动手,利用劳动课的时间,绿化学校;三是投资了5万多元更新了学生课桌椅100多套,安装了铝金窗90多个,对教室、教师办公室、电教室进行了重新装修,另外,新建教学楼一幢,使得学校的面貌焕然一新,大大地改变了教育教学环境;四是张贴了教学理念、校风、校训、名人警句、学习园地,使校园有了书香气息。

亮点二:安全教育到位,打造和谐校园。

为了学生的安全,学校安全管理制度中规定,教师在上课前坚持检查学生的人数,发现有不到校上课的学生,教师马上进行电话联系,电话联系不上的就亲自到家进行家访。课间活动安全由下一节课的老师负责,如早操后课间安全由上早读课的老师负责,早读课后的课间安全由上第一节课的老师负责,依此类推。此外,学生在上放学时间,学校能组织学生列队过往危险路段。

亮点三:常规管理加强,提高教学质量。

一是学校围绕“节节感兴趣,天天有收获”的理念,进行有效备课和有效教学。

二是每学期能进行二次以上的教学常规检查,还有不定期的抽查,每次检查都做到有记录、有总结、有反馈。

三是坚持开展好校本教研活动。虽然学校教学点多、距离总校远、总校教师少,但每期都能坚持进行二次以上的校本教研活动。

四是教师政治学习、业务学习坚持不懈,每周五都进行政治、业务学习,从不间断。

五是学校积极派遣青年教师外出参观学习,学校领导经常深入班级及各分校听课,促进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三、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1、学校的制度还不够完善,学校的发展规划不切实际,缺少行政、班主任、科组长、校会会议记录。无校级领导继续教育证书及学习资料。

2、学校的管理不够精细。

3、校本培训记录无材料。教师听课节数不达要求,听课记录不规范,无授课题目。

4、没有教学各环节自查,互查,领导随机检查记录。

5、时间表没有体现两操要求。

6、功能室不够健全。

7、学校还没有校门、围墙、学生厕所。

8、体育设施不齐全。

9、安全管理工作缺少佐证材料,如演练图片等。

10、没有建立设备的报废审批及登记手续。

四、希望与建议

1、继续规范档案资料的归档。

2、建好学校围墙、校门,以加强学校的安全防范。

3、充分利用好各功能室,提高功能室的使用价值,开阔学生视野。

4、认真整改,严格按照学籍管理规定,逐条落实好学生管理规定。

5、要积极争取“校安项目”,缓解教学用房,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

7.村小学学校工作总结 篇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小学低年级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让兴趣主导学习活动,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合理的问题情境能赋予知识鲜活的应用背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针对农村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的问题,笔者结合北师大版实验教材,浅谈数学教学实践与思考的几点体会:

一、创设贴近生活的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的创设与生活联系紧密,贴近生活,让学生感觉到是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解决自己的问题,让他们切身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存在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把生活经验上升为数学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

在教学加法时,设置了“小小管家”问题情境,让学生算自己一周的零花钱,算自家母鸡一周内的产蛋总数,学生的兴趣高涨起来,课堂气氛活跃了,教学效果有显著提高。

二、创设学生自主体验的问题情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之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和快乐,才能产生一种持久的学习动力。在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操作、实践,主动构建新的知识结构。教师要正确归因,改变学生的成败体验,让他们获得学习上的成就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创设的问题情境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

在教学图形时,让学生自己画一画图形,动手做一做图形,闭上眼睛摸一摸图形,在大脑中建立该图形的模型,在实际生活中找一找这些图形的用途,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亲身体验“做数学”的过程。学完图形后,教师创设了“小小设计师”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利用学过的图形自己设计图案。课堂顿时像变成了一节美术课,学生设计出新颖、富有创意的设计图案。

三、创设游戏问题情境

玩是孩子的天性。但让学生能够在玩中增长知识,玩出“花样”,就需要教师在游戏问题情境中下功夫,把游戏和教学结合起来,开展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

在数学课堂上,最初应用“开火车”,背诵乘法口诀、口算,学生起初有兴趣,但是时间长了,也就老生常谈了。学生对于做习题一直有兴趣,教师经过与学生沟通,聆听他们的心声,将习题创设成游戏、竞赛情境,如把基本运算题创设成夺红旗、过河、登山等问题情境,形成了竞争机制,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

在教学三位数加减法时,创设了“找朋友”的游戏情境,准备了数字卡片头饰,将六个同学分三组,随机组数,其他学生做加减法,做对了就找到了朋友,反复进行。这个游戏让学生做加减法又快又准确。

四、创设发展学生创造性的问题情境

新课标要求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要不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挖掘他们的创造性潜能。数学教学更应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思维方式解决问题,发展他们的逆向思维、求异思维,拓展思路,激发创造灵感。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开放性、变通性、创造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多角度地思考,畅所欲言,同时教师也要及时捕捉学生创造性的亮点,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同时要延伸课堂,开辟一些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方式,如数学万花筒等。

在教学“方向、位置和路线”时,设置了“做一名小导游”问题情境,让学生选择去动物园的公共汽车路线,并选择不重复的路线浏览动物园。学生都作出了不同的路线方案,他们各抒己见,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

五、创设探究式问题情境

卢梭说:“学生真正需要的并不在知识本身,而是自己寻找知识的方法。”探究式教学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以解决情境中的问题为目的,发展数学思维和创新能力,构建新知识结构。

在问题情境中,问题是探究的核心,学习过程要围绕探究过程展开,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探究才能沿着合理的方向。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主获取知识,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这符合探究教学模式的基本环节:创设情境、质疑设问—确定主题、制订计划—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交流信息—总结评价。

在教学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时:设置了“站队”问题情境,二年级一班有男生33人,女生30人,每9个同学站成一列,根据情境提出问题:能站成几列?学生独立尝试解答,出现了33+30÷9的运算顺序。有学生说先算30÷9,有学生质疑不符合情境,于是教师介绍了小括号的作用。学生用算式(33+30)÷9解答了问题。学生认识到需要“先乘除,后加减”,有小括号时,应先算括号的运算顺序。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加深了对混合运算的理解。

以上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不是独立的,而是交叉灵活应用的。但应该注意的是,不能为了情境化而设置情境,而应紧扣教学内容。不应该将新课改倡导的自主、探究、合作方式流于形式,走出为体现新法而教的误区,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防止“一刀切”现象的发生。

8.法村小学“两基”工作总结 篇八

我村地处百色城西南郊,距城区4公里,属龙景街道管辖的一个自然村,全村共有10个自然屯有533户,人口有2522人,有水田620亩,旱地1292亩,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146元。百罗高速公路穿村而过,市3路公共汽车直达村里,交通比较便利。

现把近三年来我村实施“两基”工作总结如下:

一、普九完成情况

(一)普及程度 1、适龄儿童入学率

近三年来我村适龄儿童入学率均达100%,残疾儿童也能随班就读。

2、初中阶段入学率

08—09、09—

10、10—11学年度入学率都达到100%。3、7-15周岁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

08—09、09—

10、10—1学年度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分别为2人、4人和4人入学率都达到100%。

4、在校辍学率

近三年来我村无一人辍学,辍学率为0。

5、十五周岁完成率

近三年来我村十五周岁完成率均达100%。

6、十七周岁完成率

近三年来我村十七周岁完成率达到92.3%、94.44%、100%.7、十五周岁人口中的文盲率

几年来十五周岁文盲率均为0。

(二)师资水平

我村现设有一所村完小校,教职工19人,专任教师18人,大专以上学历13人,中师学历5人,其中小学高级教师12人,小学一级7人,学历全部达标,近三年来我村专任教师合格率均达100%。

(三)校长岗位培训率 08—09、09—

10、10—11三个学年度校长1人,参加校长岗位培训,取得岗位培训合格证,合格率100%。

(四)办学条件

1、校园面积

08—09、09—

10、10—11三个学年度学年度校园面积均为3000平方米,学生分别为189人、179人、195人,生均面积分别为15.87平方米、16.75平方米、15.38平方米。

2、校舍建筑面积

08—09、09—

10、10—11三个学年度学年度校舍建筑面积均为1412平方米,生均面积分别为7.47平方米、7.6平方米、7.2平方米。

3、教学设备配套情况(1)图书

近三年来我村学校图书总册数分别为1686册、1686册、1986册生均分别为8.92册、9册、10册。

(2)理科教学仪器、电教设备、体育器材、音乐、美术器材、卫生设备、劳技设备近三年来品种配齐率均为100%。

(五)、“六室”配套

学校腾出五开间教室作“六室”,即因陋就简,一室多用。自制图书架,体育器材架和教学仪器并尽量按要求摆放图书和仪器,各种制度上墙,设有各项簿,有兼职教师负责和管理。

4、教学质量

近三年来,我村的小学毕业率、毕业年级体育合格率、学生行为规范合格率均达100%.在校生犯罪率:近三年来 均为0。

二、成人教育

1、扫除靑壮年文盲工作

我村现有靑壮年1626人,小学以上文化有 1619 人, 非文盲率为0.4 %共有文盲、半文盲7人,其中妇女3人.近几年来,我村脱盲人数7 人,参加巩固提高7 人,巩固率100 %

2、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建设 以村委会办公室为教室办一所“百法村农民文化技术学校”村支书为校长,村小学校校长为副校长,主持成技校工作,还落实好校务委员会及兼职教师.这几年来,共举办了30 期科学种养培训班,参加培训的村民达1508人次以上,向农民朋友传授科学养猪鳮鸭鱼和种西瓜甘蔗龙眼蔬菜芒果水稻抛秧等种养技术.脱盲人员参加成技校培训学习的达100%.现在大多数农民已发家致富,新起一幢幢“种养”楼,过上幸福生活。

三、实施“两基”工作的主要方法

1、加强学习、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发展教育事业是促进社会进步的基本方法之一,基础教育是提高人类文化素质的奠基工程,是促进和谐社会的基础,要达到小康水平,只有施行“科教兴农”战略才是根本路子。因此,我们坚持学习和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在学校周边刷写教育永久性标语等.使广大人民群众充分认识到:今天的经济是十年前的教育;今天的教育是十年后的经济。同时,宣传“两基”工作的重大意义、宣传《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教育法》,《教师法》等法律法规。从而村民积极把子女送去学校读书。

2、加强领导、成立“两基”工作领导小组。

在上级各级党委、政府的直接领导下,我们成立了以村支书为组长,村副主任,村小学校长为副组长,村委委员村妇女主任、村团支书、各屯组长、学校骨干教师为组长员的“两基”工作领导小组,统领全村“两基”工作的开展。

3、加强管理、联系群众、关爱师生。

管理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师生健康成长乃至整个教育的成败。因此我们“两基”工作领导小组经常联系群众,发动群众为学校师生办好事、办实事。近年来,为了给师生创造一个比较良好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环境,每年“六一”儿童节、"教师节“我村都想方设法找资金慰问学校师生,使学校师生感到温暖如春,从而积极学习和工作,保证了我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学校还认真抓好“校风、教风、学风”建设,经常开展各项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学生明确了学习目的,端正了学习态度,注意了学习方法,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发展。平时学校领导狠抓学校管理,经常对师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请百罗高速公路干警到校作交通安全法规讲座,认真组织师生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增强了师生的法制观念。同时学校还开展安全知识自护自救竞赛和一些有益于师生健康的活动,陶冶了师生的情操,调动他们工作和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了我村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四、今后工作设想

我们所取得成绩是以广大群众、上级领导及全体师生共同付出辛勤劳动分不开的。我们深知,基础教育是提高国民基本素质的基础工程,其任务是艰巨而又困难的,但前途是光明的,我们要发扬克服困难、艰苦奋斗的精神,决心在上级党委、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的统一领导下,发动群众,更加重视教育,争取完成各项配套设施,为广大师生创造一个更加宽松、和谐、幽雅的学习和工作环境,把学校办成一所一流的、有特色的农村示范性学校而共同努力。

百法村党支部

百法村民委员会

上一篇:二年级爱作文:我最爱读书作文600字下一篇:2023蛇年贺词,贺词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