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区建设

2024-10-23

服务区建设(通用8篇)

1.服务区建设 篇一

服务区建设及文明卫生规范服务情况

1、创新的服务区建设为运营打好了硬件基础

高速公路在建设时就本着 “科技、人文、生态、景观”的 理念,在服务区的规划、建设中进行了创新。典型的是与其它高速公路服务区布局不同,建设者独辟蹊径,将餐厅、超市、公厕紧靠主线侧布置,充分利用下穿高速公路主线通道,将A、B两区餐厅、超市、公厕联在一起,组成了一个完整功能区,顾客可在A、B两区间自如穿行,极大地方便了服务和经营。在几年来的运营中,充分利用这一人性化建设的硬件设施,按照全省高速公路服务区行业管理的标准与规范,将餐饮A区设自助餐,B区设点餐和风味小吃等来经营。而A、B两区餐饮超市只设一套管理人马,既节约成本,又给经营带来了方便。太长人把连接A、B区的大通道开辟成了为司乘人员提供用餐、休憩放松的好场所。同时,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宣传当地晋商文化、红色旅游文化、太行风情文化等,设立旅游指示牌为司乘出行提供方便。另外在场区美化建设、加油站改造建设、场区晚间亮化等建设加大投资,创造好的环境,提供优质服务场所。

2、推进精细化管理,提升经营服务水平

公司严格按照《全省高速公路服务区餐饮企业经营规范》,抓岗位、抓流程,明确责任,从后厨开始,从半成品到餐品的种类,再到经营各个环节,都制定了详细的标准,同时严把饭菜质量关和人员服务关,做到了餐饮特色化,吸引了大多司乘人员来就餐,提供了特色化的服务,特别是大货车司乘人员,取得了明显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由于推进精细化管理,极大地丰富了饭菜品种,提高了饭菜质量,不仅用餐人数和餐饮营业额成倍增加,而且也带动了超市的营业额增加,加油站和客房的营业额也有所增加,真正做到以餐饮带动超市、加油和住宿,创造了效益,服务了社会,经营效益得到很大的提高。3、2014年积极开展高管局提出的“公益服务提升年”活动 为积极响应2014年高管局提出的“公益服务提升年”活动,解决司乘人员健身问题,五个服务区每区在东、西两区安装了太空漫步机、平步机、扭腰器等健身器材,为过往司乘人员提供优质公益服务。

以“便民、利民、为民”为出发点,在各服务区都设有咨询服务处,除提供问路咨询外,还配有手机充电器、儿童车、雨伞、免费擦鞋机等各种延伸公益服务,24小时免费提供开水,尽心竭力为司乘人员创造一个温馨的服务场区。

“来有迎声、问有答声、走有送声”成为服务区广大员工习惯文明用语,那种冷面孔、粗俗语基本杜绝。更是把文明用语、礼貌迎客做为“合格员工”的标准,一言一行,一招一式都能严格要求自己。服务区深入挖掘服务潜力,在员工业务技能、素质上下功夫,不断完善服务程序,提高服务效益,以准确、快捷、高效的服务满足司乘需求,使司乘一进超市就产生一种春天般的温暖。在超市的带动下,各部门相继开展了“争先创优”活动,特别是超市员工在实际工作中,总结提出“严、细、稳、忍”四字服务精神,时时处处以这一服务精神为标准,树立服务区品牌,为全区员工文明用语树立了榜样。

服务区根据客流量变化及时调整卫生清扫频率,做到24小时不间断清扫,确保服务区环境卫生达标。同时服务区严格商品进货渠道,保障各种食品无发霉、污染、变质、过期等现象。各种餐具、厨具每天2次集中消毒, 顾客离开后随时清理,保持就餐环境清洁卫生。

服务区定期进行“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安全隐患排查,重点排查易于引发冲突的环境安全、环境保护、文明服务等实际问题;组织管理人员对超市、餐厅、广场、加油站、汽修厂等重要服务场所进行全面排查,对存在问题,限期整改。

针对各类突发情况和重大事件,及时启动预案,做好各项应急准备;与高速交警加强沟通,实行多方联动,及时疏导服务区拥堵车辆,保证服务区内安全畅通。

由于服务区地处市郊外,安全问题突出。为搞好服务区的社会治安和安全,服务区分别配备9名和6名培训合格的保安人员,实行24小时值班巡逻,加强服务区保安工作,防抢、防盗,为司乘人员提供一个安全温馨的休息驿站。

经营开发部

二O一四年四月

2.服务区建设 篇二

黑龙江省地域辽阔, 土地总面积45.46万km2, 占全国4.7%, 居全国第6位, 其中由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和穆棱河—兴凯湖平原所组成的平原面积为15.7万km2, 占全省总面积的34%, 优异的自然条件给我省发展现代化大农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建国以来, 我省的农业机械化事业无论是规模还是水平历来走在全国前列, 进入21世纪以来, 国家、省、市等各级政府对粮食安全、农民增收和农业稳定高度重视, 相继出台了农机购置补贴, 减免农业税, 提高粮食收购保护价, 尤其是对具备条件的农机专业户组建农机作业合作社, 并给予财政、金融支持等惠农政策, 合作社的投资规模也从最初的上百万元起步, 达到了目前的千万元规模, 农民购机的热情空前高涨。

农机作业合作社的组建, 无论是农民自身还是国家、省、市、县等各级政府、金融部门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应该说, 我省作为农业大省, 作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是国家支农惠农政策的最大受益者, 省委省政府和省农委党组, 省农委农机局紧紧抓住这个有利时机, 千方百计积极推进我省农机现代化大农业建设, 作为农业现代化大农业建设的重要标志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农业机械化, 无论是农机装备的科技含量、自动化程度、农机保有量, 都达到了历史上的最好水平, 国际上最先进、最知名品牌的拖拉机及与之相配套的农具, 几乎全部落户到我省, 全省新组建投资1 000万元以上的农机作业合作社已达337个, 新购置的拖拉机53 435台, 配套机具85 416台, 联合收获机11 496台, 水稻插秧机21 493台, 其它农机设备10 709台, 我省的农业机械化事业迎来了大发展的春天, 作为农机科技工作者, 我们为此感到骄傲和自豪, 但同时也在思考, 如何保证这些大规模现代化的农机装备为我省建设现代化大农业持续有效发挥作用, 保障这些巨大的财政投入不形成短期行为的问题也同时摆在了我们面前。针对这些问题, 2009年省农机维修研究所成立了“现代农机装备维修技术研究”课题组, 对我省的有关市县农业机械的使用与维修进行了多种形式的调研, 结果令人堪忧。

二、当前我省现代农业机械化事业发展中存在的潜在问题

1.先进的农机装备与文化素质相对较低的使用操作者之间的矛盾。

近年来, 我省引进的大马力拖拉机, 比如凯斯-纽荷兰、迪尔、维美德等大马力拖拉机, 其功率多数都在200马力以上, 而且自动化程度高, 技术相当复杂, 这些拖拉机不仅采用了机、电、液一体化集成化技术, 而且驾驶操作全部是计算机在控制, 可以说一台车本身就是一台计算机。现代农机装备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拖拉机, 与传统意义上的拖拉机相比已经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甚至有些拖拉机的驾驶室比普通的轿车还要舒服, 同时单台拖拉机造价也比普通轿车造价高几十倍, 技术也比普通轿车的技术要复杂得多, 操纵和驾驶这样现代化的农业装备, 按要求需要专科以上文化程度的专业人员, 可是我们把这样现代化的农业装备下拨到农机作业合作社以后, 等待驾驶这些装备的人员却普遍只有初中文化程度, 有些初中都没有毕业, 更别说“洋文”说明书了, 就连中文说明书能看懂的也不多, 这些驾驶人员对机车本身的结构、原理、注意事项、操作规程、维护保养等常识所知甚少, 也仅仅是能够开走和使用。一般来说越是先进的机车, 越是现代化的装备, 对使用条件及维修保养技术要求的就越高, 可是我们有些驾驶人员对此掌握的不多。

2008年我省海伦市一个农机作业合作社就出现过因燃油加注不当产生了供油系统严重事故。当时一台进口机车在田间作业过程中油料耗尽需要加注燃油, 由于考虑到机车拖带农具回场库加油困难, 因此, 安排场部送油, 当油罐车把油料送到田间加注后, 作业时间不长, 就发生了燃油喷油器焦死事故, 当时国内没有该型号的喷油器, 从国外进口, 等配件运到国内安装完毕后已错过农时, 并且花费的配件款相当昂贵, 这起事故就是比较典型的加注燃油不当引起的。事后分析, 是因为已经沉淀好的燃油在运送田间的过程中, 由于路途的颠簸搅动使沉淀物浮起致使油质下降, 从而导致燃油在使用过程中不符合要求而使喷油嘴焦死了, 这是一起典型的因使用不当造成的事故。

2.国外进口的农机装备维修服务网络不健全, 售后服务不及时影响农时。

我省目前还没有配备完善的先进装备的维修服务体系, 原有的维修能力对新型大马力拖拉机的故障束手无策。此外, 有些进口的品牌机器由于国内的售后服务网络不健全, 使机车在使用过程中维修服务不及时, 严重影响了农时, 给农机使用者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有些即使在“三包”期内, 售后服务也不及时, 个别厂家甚至抱着产品售出门就算完事的思想。比如:佳木斯龙阳农机作业合作社的一台385拖拉机, 于2010年5月工作了180 h后出现了燃油消耗量过大的现象, 经多方联系没有得到解决, 至今这台车也不能使用。比如:绥化市的一家农机作业合作社一台意大利威斯特280拖拉机在作业过程中存在变速箱漏油, 因售后服务人员不能及时到现场进行维修, 致使作业无法进行。农业生产季节性比较强, 要求农机装备在一定的季节时间里运行可靠, 发生故障以后要求维修服务必须及时, 并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维修完毕。一台价值上百万元的机车每年的工作时间多则一个月, 少则20天, 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不能有效的发挥作用, 就等于闲置一年, 其损失可想而知。因此, 在现代化大农机使用过程中建立良好的售后维修服务体系特别重要。

3.现代化大马力的农机装备缺乏与之相配套的农机维修服务体系。

目前, 我省仅200马力以上的大型拖拉机就达到1 600多台 (不含农垦) , 这些大马力拖拉机技术水平先进, 自动化程度高, 所以, 要想使这些现代化农机装备持续稳定的发挥作用, 需要建立一整套完备的现代化的农机维修服务体系。目前, 我省的农机维修服务体系基本上是20世纪80年代的能力和水平, 现有的维修体系服务于国产的低端机车还可以, 服务现代化农机装备将束手无策, 这种情况如不加以重视, 将严重影响这些先进的农机装备持续稳定的发挥作用。

4.目前, 在国家、省、市、县对农业机械化和农机作业合作社的投入过程中缺乏同步考虑农机维修装备的配套投入, 这将给后续的使用维修带来问题。

我国农业机械化事业的发展历史表明, 只重视机具购置, 不重视机具的使用与维修势必会形成短期行为。机器与人一样, 也会有青年、壮年和老年, 也会因种种原因发生头痛脑热, 甚至发生突发性疾病, 更何况我们的燃油品质, 以及使用与驾驶人员文化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些差距, 而且农机具本身的使用条件及作业环境都比较恶劣, 因此, 要使国家及各级政府的投入不形成短期行为, 使投入的农机装备发挥最大的效能, 真正使农机化事业能够可持续发展, 就必须重视农机维修的投入, 提高农机维修的服务能力和手段。现阶段我国经济建设还处在高速发展时期, 各行各业的资金和财力需求都十分巨大, 国家能够在这种情况下拿出巨大的财力支持农机化事业的发展, 这体现了国家对农业机械化事业的支持, 我们应该切实保证这样的投入能够持续发挥作用, 更何况国家对农机化事业的巨大投入不会长久的大规模投入下去, 达到一定数量和规模后会有所减缓的, 因此, 如何使已经投入的农机装备能够持续的发挥高效作用, 是摆在我们农机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但是目前我们对此重视不够。

5.在建设农机作业合作社购置农机装备的同时, 无论是驾驶人员还是农机维修人员的培训都缺乏有效的跟进。

6.目前我省的农机维修体系 、维修技术、仪器和设备与我省大量先进的在用农机装备相比要落后二、三十年, 目前的维修体系还是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 根本无法为现代化的农机装备提供有效的农机维修技术支撑。

三、综上所述, 对我省现代农业机械化事业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1.建议在省农机维修研究所内成立“省农机维修技术服务中心” 省农机维修研究所是国内唯一从事农机维修基础理论、使用维护保养技术、检测技术、技术标准、工艺工装、节能技术、零部件修理修复、管理制度、体制机制及技术经济分析等应用技术研究的专业科研机构, 所区占地面积57 000 m2, 建筑面积21 000 m2, 具有100人以上的农机维修技术教学培训能力。现有从事农机维修相关技术研究的研究员待遇高级工程师5名, 高级工程师43名, 工程师32名, 所内设有较完备的农机维修科研试验示范及技术服务体系, 是中国农机学会农机维修分会主任委员单位, 设有国家级《农机使用与维修》专业期刊, 建所50多年来取得农机维修相关科研成果160多项。1992年维修所已经建立了“黑龙江省进口农业工程机械维修中心”并在工商部门注册, 取得了法人资格, 但是近年来由于缺乏有效的资金投入, 仪器设备比较落后, 业务职能没有得到有效开展, 建议省农委、省农委农机局在此基础上给予充分支持, 使其能够尽快发挥作用, 切实为我省大型农机装备的安全稳定运行, 持续高效的发挥作用, 为我省现代化大农业建设提供现代农机维修技术支撑, 确保国家的巨大投入持续稳定的发挥作用, 确保我省的农业机械化事业可持续性发展。

2.加大对农机技术人员、农机维修人员和使用操作人员的培训力度, 实行持证上岗。把农机装备在作用季节中故障率降到最低, 防止人为因素导致事故的发生。

3.建立与新型农机装备相适应的维修服务网络, 研究设计农机维修应急检测及维修服务专用车, 可以服务到田间地头, 提高服务的及时性, 避免大马力机车在作业过程中反复返场维修, 浪费农时。

4.在组建农机作业合作社, 或在农机购置补贴专项资金下拨过程中匹配农机维修装备、科研及仪器设备资金投入和农机维修服务体系建设资金投入, 切实建立进口大型农机装备的运行保障系统。

5. 制订农机装备的安全使用操作规范及农机维修相关的技术标准, 保证使用维修操作有法可依, 有章可循。

6.在引进国外品牌大马力机型的同时, 安排农机维修技术中心技术人员同步消化该品牌机型的使用维修技术, 便于推广指导服务于全省农业机械化事业。

7.加快我省农机维修服务信息化建设, 以黑龙江省农机维修研究所、黑龙江省进口农业工程装备维修中心以及《农机使用与维修》杂志为依托, 组建全省农机维修服务中心专业信息网站, 利用农机维修网络信息平台对全省农机使用与维修技术进行专家远程指导, 使全省农机使用与维修技术信息资源共享, 促进农机维修信息互动交流。

3.服务区建设 篇三

张家湾葡萄生产在北京市具有明显的区位、品种、技术、规模和基础优势。张家湾葡萄协会在全镇葡萄生产的发展中,在带动本地区农民通过发展葡萄产业,实现稳步增收上做了大量的工作。目前协会自有高标准葡萄示范园330亩,资产总额达到500万元以上,具备了为广大果农提供葡萄生产到销售的全方位、系列化服务的能力。

全方位的服务方式

协会以丰富品种、提高品质、增加效益、致富农民为目标开展服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完善服务组织建设,增强协会服务职能。随着葡萄种植面积的逐年扩大,协会将引导、支持、调控、管理寓于服务之中。

一是强化信息服务,保证全镇葡萄常兴不衰。葡萄协会从1998年开始把全镇的葡萄生产、销售、品种苗木繁育等信息上网,并及时更新网上内容,并通过网络学习了解有关国内外葡萄发展的最新信息。同时,协会还每年定期邀请中国农大、北京农学院、中国农学会葡萄分会及日本葡萄爱好会等单位的专家、教授为果农培训。

二是做实科技服务,进一步健全技术服务体系。葡萄协会在加强与国内外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联合与协作的同时,针对全镇原来葡萄生产品种单一、品质一般、产品上市集中的现状,通过建立示范基地和承担农业部“948”国外优新品种引进项目,搞好优良品种的引种、示范、推广工作。

三是搞好引种和植保服务。每年葡萄协会统一购进优质有机肥、生物药剂等,培育优良品种苗木,成立了农药销售和植保服务公司,为广大果农提供优质农药近40种,受到了农户们的好评。

四是搞活营销和中介服务。葡萄协会一直关注市场、研究市场,针对本地区气候特点和北京水果市场的实际,大力发展优良的早熟葡萄品种。在搞好市场调查的基础上为广大果农的生产定好位。在大力开拓市场上,葡萄协会先后与市区十几家连锁超市、旅游饭店、宾馆等建立了产供销关系。

实行专业化生产,突出龙头带动作用。通过葡萄协会基地的示范作用,确定设施葡萄专业户63户,露地葡萄286户为重点联系户,通过典型,加大对农村科技宣传推广普及的力度。

大力开展农民技术培训,成立了张家湾葡萄协会农民技术学校。以葡萄栽培技术为主,组织148人参加绿色证书培训班等。2002年被北京林大定为学生实习基地后,2004年葡香苑先后又被中国农大和北京农学院确定为教学基地。

规范服务,坚持经常。协会每周一为专家坐台技术咨询日,每周三、周日为重点村、重点地块的巡回指导服务,此方式已连续坚持了6年。

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帮助果农开拓市场,协会以中国农学会葡萄分会、北京各大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为技术依托,除了为农民提供葡萄种植信息、技术、生产资料等全方位的服务以外,初步实现了晚熟品种的保鲜贮存,均衡上市增值目标。

二是承担并圆满完成了农业部“948”国外鲜食葡萄品种引进及国家林业局千亩优质高效葡萄基地建设项目并通过验收。通过各类项目的实施,带动了通州区葡萄产业的快速发展。3年新增葡萄栽培面积8000亩。同时,由于葡萄生产属劳动密集型产业,为农村剩余劳力提供了就业机会。从2000年起,张家湾镇新增葡萄种植户1200户,解决了2000个剩余劳力的就业问题。

三是协会起草制定的《无公害葡萄生产技术综合标准》通过了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农业科技研究所的查新检索,其技术要点在国内具有创新性,已经技术监督部门公布实施,在指导北京及华北地区的葡萄生产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是成功举办了五届葡萄采摘节,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专家和游人前来指导和观光采摘,从而使协会的带动作用不断加大、知名度不断提高。

通过几年的不断努力,葡萄协会为广大果农与市场之间架起了产、加、销联系的桥梁,张家湾镇葡萄生产产业化的组织程度、服务水平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北京市科委支持18个区县制定“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

本刊讯为了适应新的形势下经济发展对科技工作的要求,实现科学技术为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和谐社会做出贡献的目的,北京市科委开始实施“科技工作主题计划”。主题计划是为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科技发展战略,利用科技手段解决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和主要矛盾而谋划并实施的专门工作。其中,“科技进步促进区县发展”主题计划是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在北京新的总体规划指导下,根据各区县的资源优势以及功能定位,通过“技术扩散”、“辐射效应”和“产业关联”来促进各区县协同发展。

目前,“科技进步促进区县发展”主题计划的区县科技专项已经开始启动,实施的项目着力于加强各区县科委统筹首都科技资源、提高服务能力的建设,使区县科委在区县政府开展区域功能定位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工作中,起到吸收和利用创新资源的参谋助手作用。同时,北京市科委还组织区县科委开展各区县的科技资源情况的调研工作,并在资源与资金方面给予大力支持。通过区县科技资源情况的调研,进一步挖掘各区县集成科技资源为经济发展服务的潜力,贯彻科技发展战略,变投资拉动经济发展的模式为科技驱动经济发展的模式。各区县科委将在本地区科技资源情况调研的基础上,组织专家进行咨询论证,确立区县科技工作的发展方向,编制出区县“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落实科学发展观,协助区县政府按照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制定出区域发展重点与优先支持产业的政策,通过统筹首都科技创新资源,实现产业聚集与产业升级,真正达到实现科技进步促进区县经济发展的目的。

北京市科委办公室

北京生产力促进中心

海淀园高新技术企业服务平台正式启动

本刊讯第八届中关村电脑节系列活动之一的“政府创新论坛暨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高新技术企业服务平台启动仪式”于近日在清华科技园隆重举行。服务平台首批成员单位——清华科技园、北京市留学人员海淀创业园、中关村永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中科院中自孵化园、北京集成电路设计园在会上进行了授牌。

海淀园企业服务平台是海淀区政府、海淀园管委会在创建世界一流科技园区进程中的又一创造性举措,是园区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和建设创新型服务模式的有益尝试,标志着园区服务体系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海淀园企业服务平台打破了以往政府服务系统、服务层面、服务模式相对单一的局面,一个重大改变是将部分服务职能延伸至专业园区等第一线服务窗口,充分借助和发挥基层服务机构的力量,通过整合、共享区域资源,为企业提供更加直接、迅捷的优质服务。

海淀园目前已形成较完整的扶持体系,拥有12个专业园区和产业基地,这是在全国独一无二的,同时,这12个园区也成为海淀园政策落实、产业聚集的12个亮点。作为海淀园企业服务平台首批成员的专业园区各具优势,其中清华科技园是惟一的A类国家大学科技园,已经形成国际研发机构、国家级研发机构、国内大型企业和中小创新企业互动发展的良好格局;北京市留学人员海淀创业园是北京首家专门为留学人员回国创业所建立的科技企业孵化器;中关村永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是北京地区惟一一家国家级新材料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基地;中科院中自孵化园成为立足于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的一个平台;北京集成电路设计园是被国家科技部认定的七个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之一。 海淀园管委会朱丽

“北京市专利保护和促进条例”实施

本刊讯北京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5月20日通过的《北京市专利保护和促进条例》(以下简称《条例》)10月1日起实施。9月29日,北京市召开《条例》宣传贯彻大会,以加强《条例》的宣传贯彻。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林文漪、副市长范伯元等出席大会并讲话。

林文漪讲话指出,《条例》的颁布实施对于鼓励发明创造,激发和保护创新主体的积极性,使专利技术真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发挥首都科技优势,提高本区域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各级政府、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要认真学习、广泛宣传。范伯元在讲话中强调了加强《条例》宣传贯彻的必要性。

北京咨询业国际交流新开端

本刊讯近日,北京科技咨询业协会主办的“中美咨询业交流与发展高层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来自协会各会员单位的高层管理人员40余人参加了会议。

这次中美咨询协会的交流活动,成功开启了北京咨询业与发达国家咨询业沟通与合作的大门。北京科技咨询业协会与美国管理咨询公司协会将在信息、人员、国际协调等方面展开合作。北京科技咨询业协会将开展一系列国际交流,为会员单位提供更多学习世界最新咨询理念、了解行业最新动态的机会,促进北京咨询业国际化发展进程。

4.服务区建设 篇四

w.5Y k J.cO m文秘

竭诚为群众办事 建设服务型政府--xxx乡便民服务中心建设运转情况汇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我们xxx乡检查指导工作!xxx乡位于泸溪县最南端,地处辰溪、泸溪、麻阳三县交界之处,距县城45公里,是一个典型的苗、汉民族杂居乡镇,全乡辖7个行政村42个村民小组,行政区域面积55.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61 公顷,农户3207户,农业人口15249人。近几年来,我乡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工业强县、产业富民、环境创优”发展战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乡域实际,坚持以富民强乡为目标,以产业建设主导,以基层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初步形成“养殖、劳务、椪柑、烟叶”为主导的四大基础产业,农民增收渠道拓展,农民收入稳步增长,乡域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面对新形势下政府机关自身建设的需要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新要求,乡党委、政府把建设“服务型政府和群众满意政府”作为推进我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和推动各项工作的一项措施来抓,以“便民服务中心”建设为平台,推行透明政务和便民中心服务,方便了群众办事,提高了政府行政办事效能,保障了群众的知情权、监督权等合法权益,改善了党群、干群关系,为建设勤政廉政的“服务型政府和群众满意政府”打下了坚实基础。我们具体做法是:

一、健全工作机制,落实工作责任

建立高标准的乡镇便民服务中心,集中开展便民服务活动是县委、县政府的工作要求,是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推进依法行政的需要。为搞好这项工作,我乡由乡长负总责,确定一名副职干部专抓便民服务中心工作;便民服务中心共设10个服务窗口,15名工作人员,即民政岗、计生岗、财政岗、经管劳务岗、司法信访、林业岗、农技岗、畜牧岗、国土岗、值班领导岗(综合岗)。除值班领导岗(综合岗)由6名副职领导轮流坐岗带班外,其余九个岗位固定专人。为方便群众办事,凸显“便民、为民”主题,使便民服务中心真正起到便民作用,我们从加强中心管理,完善中心工作制度和管理制度入手,切实推行“六公开”(即公开服务事项、公开办事程序、公开政策依据、公开承诺时限、公开办事资料、公开收费标准);“十制度”(即领导坐班制、值班责任制、接待登记制、首问责任制、限期办结制、全程代办制、延时预约服务制、职位代理制、内务管理制、服务投诉制);“二考核”(即季度优质服务岗评比、年度岗位绩效考核)。通过建立制度和严格考核为便民服务中心的正常运转提供了保障。

二、加强宣传,营造便民服务平台建设良好氛围

我乡便民服务工作是从2007年开始推行的。当时,乡便民服务室与政府党政综合办公室工作人员联合办公,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很多事务工作人员自己也无法办理,只负责为来访群众“引路”或告知来访群众“该怎样怎样”的作用,“找人难”、“办事难”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因为办公条件比较艰苦,工作无专用场地,各部门人员也难以管理,当时的便民服务工作还无法规范,甚至流于形式,根本达不到群众的要求。为搞好便民服务中心建设,从根本上解决群众“找人难”、“办事难”问题,我乡党委、政府每年年初都要召开班子会议、站所负责人会议、全体干部会议、村组干部会议,认真学习县委、县政府关于建设高标准便民服务中心的相关文件精神,积极主动学习外地的好经验和好做法,使大家统一了思想,对建设便民服务中心有了清晰认识,调动了全员参与便民服务中心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我们通过自己建立的乡政府网站和政务公开宣传栏,宣传我乡的便民服务和党务政务公开情况,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大力支持,为我乡便民服务中心建设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三、创新工作思路,突出工作重点

便民服务中心是服务群众、为民办事的一个窗口,但它又不是纯粹意义上的“办事点”。建立便民服务中心是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行政效能,推行依法行政工作模式的探究和实践,其落脚点和归宿是借以便民服务中心这一平台来打造“服务型效能政府”,通过便民服务工作开展来推动基层各项工作。因此我们在抓便民服务中心工作的同时,始终将便民服务工作与党委、政府其它各项工作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便民服务来推进政务公开、党风廉政建设、干部联村包点、转变干部作风等工作,二者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最终实现既“便民服务”又推动其它工作有效开展。

四、规范工作运行,完善工作措施

一是根据我乡“干部包村驻点”实际和农村基层工作特点,乡便民服务中心采取“集中办公”与“个别值班”相结合的方式,积极为群众服务。“集中办公”就是每逢赶场日,所有窗口单位的工作人员必须准时满员到岗并实行中午不休息的连续工作制度。“个别值班”就是非赶场日便民服务中心安排一至三名工作人员值班,以维持便民服务中心日常接待、接件、咨询等工作。在“集中办公”日,严格按照“领导坐班制”要求由一名副职领导坐班带班,监督各窗口单位工作人员履行职责,热情服务,接待群众来访和办事。二是要求便民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必须严格按照中心规程办理事项,并认真做好工作台帐登记录。三是乡村联动建立便民服务网络。为提高办事效率,使便民服务中心最大限度发挥便民作用,在“中心”采取“当场办理+全程代办”的服务模式;在村设立村级便民服务室,规定每逢赶场日前一天为村级便民服务日,村主干轮流坐班,为村民或提供服务事项咨询、或解决具体问题、或接件受托来乡便民服务中心代办事项等,真正做到便民利民。

五、便民服务效果初显

由于各个岗位办事人员都是通过精心挑选,得到干部群众认可的,在工作上会带头、能吃苦、敢吃亏的干部和分管领导,工作中便利了群众,推诿扯皮的事少了,效率更加高,中心工作人员更加团结一致,集中精力搞工作的时间多了。工作上形成你争我赶的局面。主要体现在:

1、干部作风转变,群众满意度增加。未实施集中管理和办公前,事业站所“找人难、办事难”的现象时有发生,政府无法管理,根本掌握不了干部的去向,在实施管理后这一现象得到了根本改变。

2、增强政府管理职能,竖立政府威信。一些站所因人事和考核都在主管部门,乡镇党委、政府对于事业站所“管理难”、“无权管”现象广泛存在。在明确乡党委、政府对事业站所进行管理和考核后,建设集中办公的便民服务中心,对增强政府管理职能,竖立政府威信、有效管理部门干部、加强部门工作与政府工作的有机联系、推动各项工作落实均发挥了积极作用。

3、提高了办事效率,方便了人民群众。便民服务中心建立前群众来乡办事“人难找、脸难看、事难办”的问题时有发生。便民服务中心的建立后,通过运转过程中的实践,已经充分表明,建立便民服务中心非常受群众欢迎,群众再也没有以前那种“不知道找谁办”、“事好难办”、“一件小事办几次都没办成”的苦恼。

4、规范了办事程序,推进了依法行政和廉政建设。办事方便不方便、公正不公正、群众满意不满意是便民服务中心工作标准。中心工作人员从受理到办结服务事项都是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按规定程序进行办理,避免了暗箱违规操作,做到依法行政,同时“吃、拿、卡、要”现象也能得到有效防止,源头治腐工作得到有效推进。.5、密切了干群关系,改善了党委、政府形象。长期以来,由于办事不公开、不公正、不方便,加之“人难找,脸难看,事难办”问题存在,群众意见很大。乡便民服务中心建立后,从根本上改变了这种状况,从而有效地改善了干群关系,进一步树立了乡镇党委、政府的良好形象。

六、目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我乡便民服务中心运行以来,虽然取得了良好效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个别干部对建立乡便民服务中心认识不到位,认为设立乡镇便民服务中心意义不大。有的认为便民服务中心是领导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有的认为中心集中设立办公窗口是多余的,没有“中心”,分散办公照样可以为群众办理事务,便民服务中心可有可无。

2、非集中办公日人员存在不到位现象。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一般都有包村驻点工作任务和各自业务工作,中心工作人员经常进村或承担其它工作,造成人员不能“全天候”坚守岗位,工作往往时断时续,造成非集中办公日部分来访群众要求办理的事务没有得到及时办理。

3、基础设施建设有待进一步改善。由于我乡工作经费紧张,便民服务中心大厅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还没有完全跟上,给工作带来一定不便,影响了服务效率。加之受“6.8”洪灾的影响,便民服务宣传窗损毁,部分办公设备急需更新。

4、有些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需要服务的事项,因其主管部门无法驻进服务中心,中心既无法办理又不能代办,如办理户口、婴儿上户、婚姻登记、新农合报账补贴等等,未能满足群众要求,给群众带来很多不便。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我乡的便民服务中心建设运行时间还不长,还需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改进完善。但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在上级部门精心帮助和指导下,积极借鉴兄弟县市先进经验,努力将这项工作做得更好,为构建和谐xxx贡献力量!

谢谢大家!

莲山 课件 w w

5.以服务理念促进为民服务体系建设 篇五

解答员、具体问题办事员,有力地推进了农村党风廉政建设。截止目前,该镇共接受咨询电话200余人次,解答家电下乡、新农合等各方面的疑难问题400多条,办理新型合作医疗补贴业务167件。

**县旧城镇围绕构建惩防体系,着力解决事关群众的民生问题,强化基层组织和干部服务群众的能力。按照转变作风,深化落实,深入推进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努力在建立健全工作机制上有新突破,在创新服务载体上有新特色,在深化服务内涵上有新延深,在拓宽服务渠道上有新亮点,在增强服务内容上有新成效,着力建立便民服务工作站,明确服务流程,完善服务内容,建立服务机制,不断强化党的建设,努力提升全镇农村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的服务能力。

一、不断强化服务群众意识

一是增强服务意识,解决党组织和党员有能力服务的问题。加强对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树立正确的“三观”,自觉把权力的运用当作服务的过程,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变事后服务为超前服务,增强“公仆”意识,真正实现机关由指挥型向服务型转变;二是强化民生意识,解决为群众服好什么务的问题。通过服务型党组织创建,帮助下级党组织查找问题,为下级党组织予以人力、财力、物力和体制上的支持;强化对党员的教育管理、保障党员权力、提供党内服务;关心群众疾苦,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为群众提供政策法律咨询服务、生产致富的信息服务和为群众提供所需办理的服务内容。

二、努力丰富服务群众载体

一是建好服务平台。镇成立便民服务中心、综治服务中心、各村总支(支部)成立便民服务工作站,绘制好群众办事路线指南,向广大群众公开办事人员业务内容及联系电话,建立一个全镇工作业务人员网络信息专栏,使群众找得到人、办得到事,为广大群众办事提供方便。深入开展好“三关”工程、政策法律咨询、民事纠纷调解、远程教育、农产品或农用物资售销、农业适用技术推广等服务项目;二是推行服务公开。公开服务内容,在便民服务中心公开党组织负责人职务、职责分工、联系电话;公开办事程序、收费标准和优惠政策等;摆放工作人员公示牌,姓名性别、工作职责职务,实行挂牌上岗,接受群众监督。做到工作人员职责、工作制度、收费标准和办事程序上墙。并将站所职能职责、林木采伐、计划生育政策和农村宅基地审批等各种事项的办理程序、规章制度、收费标准等编印《便民服务指南》,方便群众办事;三是切实转变作风。坚定发展信心,增强忧患意识、机遇意识、发展意识,保持昂扬奋进的精神风貌,集中精力抓项目,一心一意谋发展。深入贯彻《基层工作守则》,大力弘扬求真务实和开拓创新精神,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和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进一步健全抓落实的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综合目标考核办法,切实开展文明办公活动,强化干部责任意识,提升干部执行能力和为群众办实事的能力,确保干部群众双满意;四是创新服务载体。大力培育各个层面各种类型的综合示范典型,抓好服务载体,旧城村以开展农民夜校为载体,搞好农村党员干部示范培训和“我为新村建设献计出力主题实践活动;长坝村围绕党员设岗定职为载体,成立支部+蔬菜合作社、开展“党员带头,群众致富”主题实践活动;槐坪村以充分发挥党员作用为载体,成立支部+烤烟专业合作社,开展“我是共产党员”主题实践活动;永城村以党员+平安卫生创建为载体,开展“整脏治乱从我做起”主题实践活动;关坝村以支部建设为载体,开展“我是代言人”主题实践活动,河西以促进产业状大,挤进进经济发展为载体,以支部+专业户的形式,开展“我向党组织靠拢”主题实践活动;土城关以“三关工程”为载体,开展“服务群众双满意”(党员对党组织满意,群众对党组织和党员满意)主题实践活动。

三、突出示范创建群众满意工程。

以深入倾听群众心声,急群众之所急,助群众之所需,真正使群众满意。一是示范带动促整体。该镇结合县委“六个一”活动的开展,在长坝村争创“黔北黑猪”示范基地;结合新农村建设,在旧城村创建一个“黔北民居”示范点;在怀坪村创建一个“亮丽怀坪”示范点。各村在建立健全工作机制上做示范、在创新服务载体做示范、在深化服务内涵上做示范、在拓宽服务渠道上做示范、在增强服务实效上做示范,不断深化和创新活动载体,拓宽党组织和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的渠道。二是健全机制强保障。镇党委书记履行党风廉政建设“一岗双责”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切实加强对软弱涣散村总支部的整顿,对不认真履行职责造成不良影

响、工作落实差的责任人,镇党委将按照干部管理办法严肃处理,并对一些工作作风不实、工作方法不当的干部实行警示诫勉谈话;建立每月调度汇报和半年述职制。镇党委将落实定期检查常抓不懈的责任制,对该项工作常安排常调度常督导,切实帮助村两委干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行月报告、季调度和半年述职制,即下级党组织每月向上级党组织汇报相关工作,上级党

组织一月集中调度一次下级党组织的工作情况;下级党组织负责人每半年向上级党组织作一次述职述廉报告,党员每半年对上级党组织开展一次评议活动。通过开展服务型党组织和群众最满意干部的创建工作,不断提升全镇广大党员干部服务能力和工作水平,实现党员对党组织满意、群众对党组织和党员满意的双满意目标。

四、突出重点抓服务实效

1、抓重点村党组织创建。按照“三个有利于”的原则,根据各村党员结构特点,抓好重点创建。一是优化支部设置,充分发挥支部作用。对软弱支部进行优化整顿,对不履行职责的责任人进行调整;二是强化党员教育和管理,充分利用“三会一课”、农民夜校、远程教育等形式加强对党员的培训,强化流动党员的管理,建立健全党员台账,维护党员权益,把思想进步的致富带头人发展成党员,按时按标准收缴党费,要积极探索、采取措施充分发挥支部和党员作用;三是切实为群众服好务。对贫困党员和群众实行“一帮一、一带一”帮扶活动,帮助群众解决困难、积极探索“支部+协会(合作社)的形式,帮助群众发展生产、勤劳致富;四是抓好组委会建设,结合各村实际抓好载体和创新服务,村级和村民组一些重大事项交由群众商定。通过组委会建设和设立基层党员干部“示范岗”,不断提高基层党员干部服务群众的能力,对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起到了强大的促进作用。

6.烟草服务品牌建设 篇六

品类管理是卷烟经营的基础策略。缺乏科学、系统的品类管理方法,客户常面临以下一些问题:遵循“五大类”的卷烟划分标准,但过为笼统的划分并不能有效指导本地市场的卷烟经营;注重品牌培育工作,但缺乏对处于同系列相互影响、替代的品牌(实为同品类的品牌)进行有效管理;对同类品牌缺乏有效管理,货源成为影响零售户满意度的最主要问题;过于依赖单一品牌;品牌经理的定位不够清晰等等问题。

我们的项目方法:

通过对客户的全面诊断,建立并强化以“四个明确”为基础,市场为导向品类管理策略。明确部门定位,理顺各部门在品类管理中的关系;明确岗位职责,厘清相关岗位以保工作运行顺畅;明确工作流程,建立面向市场、适应行业的品类管理办法;明确表单文件,强化过程管理,用细致简洁的工作表单指导品牌经理工作。

深远的项目成果:

7.服务区建设 篇七

关键词:高海拔,综合服务区,可行性研究

1、概述

安多县位于西藏自治区北部,唐古拉山脉南北侧,西藏自治区的北大门。地理坐标为东经88°40'~93°31',北纬31°29'~36°10',其东与青海省治多县、扎多县、西藏自治区聂荣县为邻,西与班嘎县、双湖特别行政区接壤,北靠青海省格尔木市,实际管辖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

本规划服务区地处青藏公路G109、安狮公路的交汇地,紧邻青藏铁路安多站,交通网络发达。随着青藏公路交通量逐年增加,安多县路段需要建设一处服务于往来车辆的综合服务区,有利于增强公路交通设施配套的完整性,并能够利用综合服务区方便来往游客驻足,拉动安多县旅游经济发展,将安多打造成青藏铁路经济带和藏中经济区的重要经济结点,力争在全区率先进入小康社会。

2、城市概况

2.1 地理位置

安多在藏语中为“末尾或下部”,安多县位于西藏自治区北部,唐古拉山脉南北侧,是青藏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西藏自治区的北大门。地理坐标:东经88°40'—93°31',北纬31°29'—36°10'。东与青海省治多县、扎多县、西藏自治区聂荣县为邻,西与班嘎县、双湖特别行政区接壤,北靠青海省格尔木市。政府驻地帕那镇(G109线3430公里处),距那曲地区所在地那曲镇136公里,距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464公里,距青海省格尔木市703公里。青藏公路(109国道)和安(多)狮(泉河)公路贯穿全县,建设中的青藏铁路自北向南从县内穿过,公路沿线乡、镇、村大部分时间可通车。

2.2 地形地貌

安多县地形属高原山川类型,地势西高东低,中间高、南北低,以唐古拉山为轴呈脊状,海拔高度由中部的6621m逐步下降南部的4700m、北部的4500cm。境内山脉逶迤连绵,山峰此起彼伏。地貌类型主要有极高山、高山、高海拔丘陵、盆地、河流地貌、冻川地貌、冻土地貌等。

2.3 气象条件

安多县处于低纬度高海拔地区,属高原亚寒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由其所在的地理位置,形成了特殊的自然气候,天气变化无常,没有明显的四季分界,日照充足,紫外线强,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年平均气温-3.0℃,极端低气温-36.7℃,极端最高气温23.3℃,最热月平均气温7.7℃,一年中有七个月平均气温低于摄氏零度,最冷月平均气温-15℃:,最大冻土深度3.0m。全县各月均有降雪的可能,并伴随有冰雹,处均积雪日数282.9天,最长可达323天,最大积雪深度200 mm以上,经常发生雪灾。

3、安多县青藏公路综合服务区规划

3.1 规划范围

项目选址主要位于安狮公路连接G109大桥以北、拉日河以东、G109西侧、公路检测站以南的区域,还包括G109东侧原县税务局大院,另外安多公路段洗车场用地可考虑通过置换方式协商纳入本项目。总规划面积为9.09公顷。该址地处青藏公路G109、安狮公路的交汇地,紧邻青藏铁路安多站,交通网络发达。

3.2 功能定位

根据安多县帕那镇的区位条件,以及未来旅游业的发展趋势,安多县青藏公路综合服务区作为安多县第一处公路综合服务区,必将承担安多县交通物流业从无序、自发状态向系统化、规模化转变的重任。因此其发展在切合实际、稳步前进的同时,还要高瞻远瞩,面向整个那曲地区。安多县青藏公路综合服务区所承担的主要功能一方面提供青藏公路来往游客休息、车辆养护等的服务,另一方面也应面向长远发展,为增强安多县旅游产业,并利用交通区位优势发展物流产业。

综上所述,安多县青藏公路综合服务区的功能可概括为:以旅游服务为中心,以车辆停放修整为起步,以发展旅游产业及物流为目标的多功能综合性公路服务区。

3.3 规划结构

规划采用“一心、三轴、四片区”的规划结构。“一心”——以“旅游服务中心”为规划区中心,作为规划区标准性建筑的“旅游服务中心”位于规划区中央部位,靠近青藏公路。“三轴”——青藏公路作为综合服务区的中央轴线贯通规划区南北;相对应在“旅游服务中心”规划东西向综合服务轴线;并在服务区内部规划南北向车辆整修轴线。“四片区”——以青藏公路为界线,西部为“公路服务区”,东部为三大片区,由南至北分别为:由现状国税局调整的“游客住宿区”,中部重建的“藏族生活体验区”,南部的“娱乐休闲区”

3.4 用地布局

按照城市用地的分类标准,将规划用地分为居住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仓储用地、道路广场用地、绿地、发展备用地6个类别。

应在充分分析场地条件的基础上,根据公路综合服务区的性质、规模、交通运输、环境保护,以及防火、安全、卫生、施工及检修等要求,结合场地自然条件,经技术经济比较后择优确定。

充分利用地形、地势、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合理地布置建筑物、构筑物和有关设施,并应减少土(石)方工程量和基础工程费用。地形坡度较大时,建筑物、构筑物的长轴宜顺等高线布置,并应结合竖向设计,为综合服务区科学合理建设创造条件。

在符合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建筑物、构筑物等设施,应联合布置;功能分区及建筑物、构筑物的外形宜规整:各项设施的布置,应科学、合理,具有良好的朝向、采光和自然通风条件。

分期建设应近远期工程应统一规划。近期工程应集中、合理布置,并应与远期工程合理衔接。远期工程用地宜预留在服务区外。

4、建设必要性及可行性

4.1 建设必要性

4.1.1 是发挥安多县区位优势,服务区域经济合作的需要

本项目建成后,将加快交通运输、商贸流通、餐饮、公共服务等传统服务业的改造,有利于重点培育和发展骨干型物流企业,整合现有的运输企业和仓储企业,加快传统储运业向现代物流业转变,打造服务铁路观光旅游、自驾车旅游、文化旅游及特种旅游的旅游服务中心,打造规模适度、集中发展、专业化、网络健全的青藏交界区域商贸物流中心,形成服务进出藏人流物流的、独具特色的、综合性的服务区,把安多县城建成藏北地区的商贸物流中心。

4.1.2 是发挥安多县旅游资源优势,创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需要

本项目的实施,将对以“唐古拉山——怒江源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建设”为龙头的“大旅游,大产业,大发展”旅游发展战略起到重大支撑,推动安多县成为藏北地区的旅游度假胜地、国内著名的高原旅游城市,实现“旅游名县”。

4.1.3 是发挥安多县多种资源优势和交通条件,推进产业建设的需要

按照牧业稳县、工业强县的战略思路,安多县在今后一段时期将加快牧业商品基地建设,形成牲畜养殖产业链、畜肉产业链、乳业产业链、藏药等产业链,并逐步建立硼、镁、锑、铬等矿产开发基地。以帕那镇为中心,北部区域主要为生态保护与旅游风景区,南部区域主要为生态牧业与工业发展区。本项目的建设服务于安多县和帕那镇的发展定位,对安多县的产业发展提供对外展示的窗口、快捷的周转服务。

4.1.4 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指示精神,加强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

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开通,结束了西藏没有铁路的历史。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西藏代表团审议时.对青藏铁路的建成通车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时指出“最大限度地挖掘青藏铁路的巨大发展潜力,最大限度地发挥青藏铁路的强大辐射作用,使青藏铁路更好地为促进西藏经济社会发展、造福西藏各族群众服务”。本项目正是上述精神的充分体现。

4.2 建设可行性

根据西藏安多县城市总体规划,规划、城建、交通等有关部门,特别对该项工程进行了系统的规划、现状实地调查等工作,为建设本项工程积累了大量的基础资料。

具有高水平的施工队伍,工程材料可满足供应,使本项工程的技术和质量得到了根本保证。本项目资金来源以安多县第六批援藏投资为主,国家投资为辅。

参考文献

[1].胡亚特.湖南高速公路服务区物流配送体系的构建[硕士学位论文].湖南: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中南林学院,2005:

[2].王伟.高速公路服务区物流中心规划设计研究——以郑州东服务区物流中心为例[学术期刊].中国市场.2010年4期:

[3].张波.高速公路服务区经营开发与功能布局[学位论文].长安大学.2007:

8.服务区建设 篇八

关键词:城乡统筹;公共服务;基本生存服务体系;农民;教育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1-4942(2012)10-0137-04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振兴发展农业教育”,并且再次强调城乡统筹的重要性。城乡一体化建设要求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改变农村公共服务薄弱的现状,进而改善农村基本生存服务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育和造就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1]。基本生存服务体系建设是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发展、实现社会公平、保障农民基本权益、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农民教育在响应政策文件的同时,“催化”城乡基本生存服务建设统筹工作由量变到质变。因此,要充分发挥农民教育的推动作用,引领统筹城乡基本生存服务体系建设顺利进行。

1 基本生存服务体系是构建城乡公共服务体系的前提和基础

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政府自身改革的要求,构建全民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已成为当今中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一项重大而迫切的战略任务。城乡统筹就是要充分发挥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和反哺作用、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根据政府提供服务的性质和类型,可以将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分为四个部分:基本生存服务、基本环境服务、公众发展服务、基本安全服务。基本生存服务体系是公共服务体系中独立的子系统,以满足人的最基本的生活需求为目的。基本生存服务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提供,是政府调控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社会安定有序的制度性手段和机制。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高低和政府建设的能力大小决定了基本生存服务的范围。

生存是发展的前提。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首先要满足食物、水和住房等生理需求,然后才转向较高层次的需求。基本生存服务子系统是公共服务体系以及其他三个子系统得以确立的前提和基础。实现城乡统筹基本生存服务体系建设,基础在城乡经济统筹,关键在城乡人才统筹,重点在对农民的教育[2]。农民教育可以为城乡基本生存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强大的人力与智力支持;可以用文化引领实践,培养公民和谐理念,传播和谐文化。农民教育培训是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在农民教育的辅助作用下,城乡基本生存服务体系通过救灾济贫和扶贫帮困等措施来缓解最困难社会成员的生存危机,减轻城乡尤其是农村家庭经济负担和压力,满足城乡社会运行与发展的需要,促進社会公平,保证社会秩序的稳定,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工作顺利进行。2 基本生存服务体系建设对农民教育提出的要求 生存是发展的奠基石,城乡居民谋生需要了解就业信息,参加就业培训,才能具有就业技能;在岗工作需要“五险一金”作为保障,通过共享城乡社会福利,才能没有后顾之忧全力投入工作;下岗失业需要及时获得社会救助,才能体现社会的人文关怀,再次争取就业机会。基本生存服务体系建设的准就业、就业、失业整个过程的不同阶段都对农民教育提出了要求。

2.1 统筹城乡就业服务要求加大新型农民就业培训

建立健全统筹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是《就业促进法》的一项重要内容。就业公共服务体系由就业(人才)服务管理、公共职业介绍(公共人力资源市场、人才市场)、公共就业培训、基层平台等四个部分构成,其中公共就业培训与农民教育直接相关。由于当前城乡就业政策仍存在较大差距,城乡劳动者在获得就业机会、劳动报酬、社会保险待遇、申请小额担保贷款、享受就业和创业培训等服务方面不均等,这些现象均影响了城乡统筹就业工作的整体推进。城乡统筹对农民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适应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需要,必须加大新型农民职业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

目前,按照《就业促进法》对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提出的要求,要以促进公平就业、稳定就业和充分就业为目标,全面建立以人本服务为核心,以公共就业(人才)管理机构为主导,以人力资源市场和人才市场等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就业培训机构等工作机构为依托,以乡镇以及村级基层平台建设为基础,以人才培训队伍、服务队伍为重点,以分层培训、针对性服务为特点,形成管理一体、分工有序、上下连贯、城乡统一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通过整合资源、健全体系、完善制度、优化服务,发挥公共就业服务在城乡就业人力资源培训中的作用,提高农民素质并使其更好地服务城乡一体化建设。

2.2 统筹城乡社会保障要求提高农民践行政策的意识

社会保障是城乡基本生存服务的核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的”。这种服务就是国家赋予公民的社会保障。所谓社会保障是指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特殊困难的人们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社会保障的本质是维护社会公平进而促进社会稳定发展。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结构使得国家财力主要投向了城市居民的社会保障,并且建立起了相对完善的“五险一金”保障制度与体系,为城市居民提供了医疗、住房、养老、工伤等基本公共服务,城市户籍的居民生活、生产就有了较好的保障。

但是,农村目前公共卫生和预防保健工作薄弱,广大农民缺乏基本医疗保障,农民看不起病、因病致残、因病返贫的问题在贫困地区十分突出。这几年在推进城乡统筹的进程中,开始在农村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养老保险,但有不少农民对此不完全理解,支持力度还有待提高,这就对农民教育提出了正确理解并认识国家政策的要求。与此同时,大量农民工在涌入城市就业时,对单位有义务为其购买“五险一金”(“五险”是指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一金”指的是住房公积金)的执行方式不甚理解,加之有一大批流动就业的农民工不愿意购买社会保险或者购买之后又退保的现象频频发生,致使农民工自身的权益无法得到很好的保障,这也对农民教育培训提出了客观要求。此外,在城乡统筹发展进一步推进之后,农村其他社会保障项目将陆续建立起来,这也需要对农民做大量的前期宣传教育工作,以确保农村其他社会保障项目的顺利实施。

2.3 统筹城乡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帮扶农村弱势群体

社会福利、社会救助是基本生存服务体系中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福利,是指国家向老人、儿童、残疾人等社会中需要给予特殊关心的人群提供的必要的生活保障;社会救济是指国家和社会对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低收入者或者遭受灾害的生活困难者提供无偿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近年来,在加快城乡统筹步伐的新形势下,社会福利事业发展迅速,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态势良好,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截至2011年底,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已覆盖全国,2010年各级投入社会救助资金1 460亿元,比上年增长20%,有效保障了8 100多万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城乡低保(月人均)补助分别比上年增长10%和15%;城乡医疗救助惠及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16%;农村五保集中和分散供养标准分别比上年增长11%和13%;临时救助制度已在25个省份建立。中央财政全年下拨优抚安置经费504亿元,以15%至20%的增长幅度调整并提高了部分优抚对象的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惠及596万人;60岁以上的农村籍退役士兵开始纳入国家定期补助范围,目前惠及300多万人;全年接收军休干部1.4万人、伤病残退役军人1万余人。孤儿保障制度在全国普遍建立,绝大多数地方确立了机构集中供养孤儿每人每月1 000元、社会散居孤儿每人每月600元的孤儿最低养育标准,惠及65.5万人;高龄老人津(补)贴制度在15个省份全面建立,惠及900万人;福利彩票发行1 200多亿元,筹集公益金350多亿元,全部用于社会保障事业[3]。

上述所有数据都反映了国家在统筹城乡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方面所作出的努力,物质上的帮扶对享受福利和救助的村民来说很重要,但毕竟中国农村人口基数庞大,需要给予福利和救助的群体很大,目前的投入仅是杯水车薪,还需要加大投入的力度,这就要求相关教育部门在更大范围内加大宣传力度,调动全社会的力量进行爱心帮扶。3 农民教育服务于基本生存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统筹城乡基本生存服务体系建设需要加大政府投入的力度,也需要加大农民教育的力度。通过完善农民教育体系,可以提高统筹城乡就业服务的质量;通过加大政策宣讲力度,可以增强统筹城乡社会保障的实效;通过发挥教育服务功能,可以提升农村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的层次,以此促进统筹城乡基本生存服务体系建设向结构更加完善、功能更加齐备的方向迈进。

3.1 完善农民教育体系,提高统筹城乡就业服务的质量

为了实现“十二五”期间以及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农民能够享受到优质、高效、便捷的就业公共服务的目标,当前各级农民教育服务机构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要切实加强农民教育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完善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4],积极贯彻《就业促进法》,不断探索开展统筹城乡农民就业服务的新形式和新途径,大力拓展公共服务功能,全面提升各级农民就业服务机构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逐步完善覆盖城乡的农民就业培训服务体系。

二要加快推进乡镇和村级就业教育服务。加大对就业、再就业培训基地基础设施投入力度,逐步扩大培训规模,合理配置资源。

三要加强服务于农民就业教育的队伍建设。切实加大从业人员教育培训力度,完善农民教育人员职业资格制度,实行持证上岗,建立一支素质高、能力强、业绩优的农民就业教育人员队伍。

四要按照统一要求,对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和就业困难人员等特定服务对象提供全方位、分层次、专业化的就业服务。

无论是立足当前,还是着眼长远,都需要更多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都需要千方百计提高农民素质,把农民培养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5],根据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开设专业,加强与用人单位联系,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实行培训与就业对接,大力开展定向、订单培训,提高培训结业率、鉴定合格率、培训就业率和稳定就业率,为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高质量的农民就业培训服务。

3.2 加大政策宣讲力度,增强统筹城乡社会保障的实效

由于社会保障是劳动力再生产的保护器、社会发展的稳定器、经济发展的调节器,所以统筹城乡发展要把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作为突破口。目前,政府除了继续加大统筹城乡社会保障投入,建立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体系、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体系、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之外,农民教育还需要在秉持城乡一体化政策导向的基础上,坚持分阶段、逐步完善、地区差异的原则,做好以下几方面教育培训工作。

第一,凝聚全社会合力加大农村社会保障宣讲力度。组织政府部门、非营利组织、第三部门(如志愿者组织、农村社区互助组织)、事业单位等部门的服务人员(包括师生)对农民进行全面的国家社会保障政策的宣讲,让他们从思想上真正接受、行动上切实贯彻农村社会保障。

第二,针对不同的农民群体进行相应内容的教育活動。对坚守在农业生产一线的农民,主要宣讲最低生活保障、农村合作医疗、养老保险对其的积极作用。对进城务工的农民工,通过宣讲,让他们明确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是由企业和个人共同缴纳的保费;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完全是由企业承担的,个人不需要缴纳;“五险”是法定的,而“一金”不是法定的。

第三,根据城乡统筹发展在不同阶段对农村社会保障投入重点的转移,适时调整宣讲内容并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为城乡社会保障对接服务。

3.3 发挥教育服务功能,提升农村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的层次

在城乡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差距暂时无法完全弥补的情况下,发挥教育服务的功能,不仅可以拓展农村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的范围,而且可以提升农村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的层次。为此,必须建立和完善以农民主动参与学习培训的激励机制、加大教育资源投入和优化配置的供给机制、提高农民教育效率的服务保障机制、推进农民教育发展的评估改进机制等[6]。

首先,研究城乡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可以通约的共性,找出城市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可供农村借鉴的经验,为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体系奠定基础。

其次,发挥教育部门辐射面广的优势,以学生为主体,以“爱心”为主题,加大对社会各界帮扶农村弱势群体的宣传力度,凝聚各方人财物力,通过教育中介在农村帮扶对象与社会团体(个人)之间建立更多更长久的“手拉手”、“结对子”的互助关系,共同促进城乡居民帮扶工作的广泛开展。例如可以个人、学校、团体为单位通过有关教育中介对贫困学生进行帮扶,让他们有继续学习深造的机会,资助方的微薄之力对资助对象来说意义深远。

最后,充分调动帮扶对象周围的各种资源,建立城乡联合的爱心帮扶体系,以渗透式教育感染农村弱势群体周围的村民,从精神上给予帮扶者更多的关爱,构建和谐融洽的农村人际关系网,提高帮扶对象的生活质量与幸福指数,以便更好地融入社会。

参考文献:

[1]李 宏.培育和造就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J].攀登,2006,5:14-17.

[2]徐大胜,韦泰旭,许亚东,等.城乡统筹一体化进程中的农民教育研究[A].面向现代农业的中国农民教育研究[C].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3]陈传书.加快城乡社会福利和救助体系统筹发展[EB/OL].http://society.people.com.cn/GB/41158/17140925.html,2012-2-17.

[4]吴永胜,许 青.有的放矢 加强指导 溧水县深入开展现代农民教育[J].金陵瞭望,2005,18:51-52.

[5]张丽萍.中心城市高校对失地农民实施新型农民教育培训的对策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122-125.

上一篇:浅淡生物教学几点反思下一篇:宝宝掉头发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