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味自然

2024-07-03

体味自然(共12篇)

1.体味自然 篇一

体味文化教案

1、知识目标:明确文化的内涵,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阐释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的深刻影响。

2、能力目标:通过学生的主体参与、探究,使他们学会提出问题、学会合作交流,从而提高合作探究的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观察不同区域、不同人群和不同阶层的文化生活,体察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增进学生积极参与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的情感,努力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

重点:文化的内涵;

难点:文化的内涵。

采用体验式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和体验,了解文化现象。

身处一定文化氛围、具备一定文化素养、身体力行着文化活动,但并未觉这就是文化;有兴趣探知;学生对文化缺乏对文化内涵的深刻认识,对文化的意义、作用还不了解。因此在教学时,要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收集、整理信息,让他们去发现,去感悟,再提炼,从而理解文化的内涵和作用。

导入新课:

今年春晚,赵本山和小沈阳共同演了个小品,叫《不差钱》,受到了人们的喜爱。问题:你认为小品中最经典的一句台词是什么?

学生:。。。

老师:小品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文化”这个词语我们非常熟悉,但我们却不一定真正懂得“文化”的内涵。比如,有人认为文化是知识,有人认为文化是艺术。那么,究竟什么是“文化”?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体味文化。

讲授新课:

文化“万花筒”

请同学们欣赏课本第4页的几幅图片,这是我们经常见到的几种艺术形式,舞蹈、杂技、歌唱。有人认为,文化就是音乐、戏剧等艺术,你是否赞同这种看法?

学生:不赞同。

老师:除了艺术,文化的形式还有哪些?下面我提出一个具体问题请同学回答,问题:你参加过学校和社区的哪些文化活动?并说说参加这些活动的感受。

学生:校文艺演出、演讲比赛、蓝球比赛、上课、自习、作业、上网、交友、聊天„„

老师:由此可以看出,文化就在我们身边,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不仅如此,不同区域的文化各具特色。如见面相互间的称谓,我们这里见面常称呼“大哥”“大姐”,江西人见了面相互称“老表”“”表哥“表妹”。

文化是什么

内涵

过渡:我们参加过各种文化活动,看到了很多文化现象,到底文化是什么?我们先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做下面这个题。

下列属于文化活动或文化现象的有:

A人们在超市购买水果(工人、农民从事生产活动)

B参加人大代表选举。

C参加学校运动会(参加文学社.书画协会,参加演讲会、辩论会)

D相对论、生物进化论

学生:A属于文化活动,B属于经济活动,C属于政治活动,D属于文化现象

老师:人们的社会生活包括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三大领域。我们由此可以得出文化的内涵。我们讲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注意:(1)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2)文化包括精神活动(参加运动会)和精神产品(相对论)。(3)其中的几个概念《生活与哲学》会学到。

是一种社会现象

下面我们再来做一个选择题:

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有

A蒙山天然氧吧(沂水地下大峡谷的钟乳石奇观)

B蒙山寿星悬崖石刻

C天上的月亮

D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学生:B属于文化现象,D属于文化现象。

老师:从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文化是人创造出来的,纯粹自然的东西不是文化。

老师: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是人们的文化素养

老师:阅读课文7页图片,两个镜头中西装革履的男青年和稚气未脱的学生,问题:谁更有文化?这里的“文化”指什么?

学生:学生更有文化。“文化”指人的文化素养。

老师:我们会说这个男青年真没“文化”,就是说这个人没素质、没修养、没道德、没品味。

那这个男青年是不是就没救了?不是。他一抽烟,售票员说了一句话,他马上就不抽了。售票员说,抽烟的那位帅哥,请把烟熄掉好不好啊?我们车上有老人,有小孩,还有位孕妇呢。他立马就把烟熄掉了。

也就是说,人的文化素养是可以改变的,特别是可以通过教育培养出来。经过售票员的一番教育,男青年的素养就提高了。

老师: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生活.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实质是精神活动

下面大家思考一个理论性较强的问题:文化作为人的一种精神活动和产品,是不是一种“纯粹”精神活动和“纯粹”精神产品?打个简单的比方,读书能不能离开书,写字能不能离开书写工具?

学生:不能。

老师:也就是说,文化活动实质上是一种精神活动,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文化传承离不开物质载体。

专家点评:

文化一词在实际运用中具有多义性。理论界对文化的定义多种多样,据说有300多个定义,但大体可以分为大文化、中文化、小文化三个层面。

大文化,即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活动及其成果的总和,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大类。这种广义的“文化”概念与“文明”的含义相近。例如,历史课中的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等就是这种广义的文化。

小文化,狭义的“文化”专指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或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

我们所讲的“文化”,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文化”,它既不同于那种广义的“文化”,也不同于那种狭义的“文化”,它属于中文化。

文化的力量

过渡:文化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文化对我们国家又有何深远的意义?下面我们以具体事例为背景,讨论两组问题。

讨论一:结合课本第八页的探究活动,讨论:《共产党宣言》对人类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讨论二:结合法轮功邪教的种种罪行,讨论:法轮功对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XX年春节,法轮功成员天安门自焚事件。19岁的音乐学院学生陈果,正值豆蔻年华、风华正茂。一位美丽纯洁的少女,却为了法轮功而全身烧伤达80%,面部更是深度烧伤,花容尽毁。)

讨论三:以校园手机文化为例,讨论:带手机对学生有什么影响?

学生:积极:方便联系,及时沟通;了解信息;听音乐;

消极:玩游戏,影响学习和睡眠;手机作弊;引发聚众斗殴;

老师:文化会对个人的成长产生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学生: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在欧洲,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直接催生了列宁主义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在马列主义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28年艰苦的斗争,取得了革命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学生:法轮功歪理邪说蛊惑人心,骗取钱财,危害人们身心健康,甚至残害生命,聚众闹事,扰乱治安,危害社会。

学生: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先进的、科学的文化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蓉的文化则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老师:通过以上讨论我们得出结论,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我们都生活在一定的文化中,文化就像血液一样浸润着我们的心田,我们的生活需要文化,我们的成长呼唤文化,让文化引领着我们走向成功。

2.体味自然 篇二

幸福的感觉其实很容易找到,就像一件实在的物体,凸显着每一个细节,而我们往往捕捉不到。很多时候,我们把自己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却忽视了别人的感受,总以为幸福在别人的身上,偶尔遇上曲折磨难,就心事重重,负担过重,难以保持宁静、淡泊的心境。

想起一次聚会,几位文友共进晚餐,大家分别太久,乍到热闹的地方,兴奋地把声音抬高了八度。我听见有人慨叹:“真幸福啊!”原来这位文友,前些日子得了一场急病,在医院住治半个多月,动了一个小小的手术,刚刚愈后出院。

在那里,他遇到的病人,有的是肢体伤残,生活失去自理能力,有的是重病晚期,生命将不久于人世。而他不过是患了急性阑尾炎,在饱受痛苦之后顺利切除。在医院的那些天,他看到很多,也想了很多,看看自己,再望望他人,意识到自己的幸运,还有他人的不幸,相比之下,自己是幸福的,他说,他因此而感恩。

每个人都在追求幸福,想去真实地体悟,却又索而不得。其实幸福很简单,在某种情形下,用真诚的心去对比、反思,幸福的感受比比皆是。当我们一无所有的时候,我们还有健康的身体,当我们不再拥有健康时,我们还有一颗健康的心,所以说,幸福是那些敢于正视现实的人。

3.体味人生,完善自我 篇三

又是谁,让你的生命在群星璀璨的星空中熠熠生辉,光催夺目?

有人说,是自信,是你在那燥热的沙漠中一点一点收集起自信的绿叶,集成一片青翠的沙漠绿洲。

有人说,是自强。是你点上了自强不息的生命之火,照亮了你前进的漫漫长路,铸就了你沉稳成熟的性格。

我说,是你自已。是你自已在与命运的搏斗中,生气勃勃,勇往直前,经历那万般困难,磨砺出了一个完美的自我!

人生在世,谁人不是越过满路的荆棘,一路坎坷,姗姗而来?

曾长叹,前途迷茫,何处是归途?只因那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便激散了心中的万千迷雾,让人感到豁然开朗。

曾感叹,人生苦短,只因那句“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便觉如醍醐灌顶。悠然高歌:朝闻道,夕可死矣!

生命中,遇到困难,我们只有靠自已,披荆斩棘,不断克服阻力,完美自我。

生活,就是这样,让你不断成熟的同时也逐渐邻悟到生命的本质,事物的本质,体味绚丽多彩的人生。

人生如洒,越酿越香醇。生活中,我们用自已的眼光去看世界,不断进行着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高,形象的塑造,素质的升华„„就如同那陈年老酒般滴滴积累,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了自身价值的升华。

人生如药,越苦越见效,不经历那许许多多的风风雨雨,怎能有那处变不惊的沉着?不接受苦难的磨念,怎会有那坚韧耐劳的伟大品质?„„人生就是这样,只有接受各种生活的洗礼,才能象苦口良药般越话完善。

4.体味作文 篇四

变呀,变……

为新年做准备中,换新是必要的。

还记得小时,换新总是全家人出动。我拿块抹布,dajie提个拖把,母亲拎个水桶,父亲带个簸箕,奶奶拽个扫帚,纷纷进入战斗之中。

看那角落,是几百年都不曾打扫的。慢慢地钻进去,递进清洁液,“哧”一声喷洒而上,抹布一抹,干干净净,像是闪着亮光。看那玻璃,又是一个战斗场所。端来椅子,缓缓地站上去,目不转睛地一次又一次擦着,用指甲一次又一次地揩着,用报纸一次又一次地拭着,直到锃亮锃亮,一尘不染。

当每个人都找到一处地方去清洗时,挥动着胳膊,都不愿停下,直到灯火亮起,家家飘出缕缕清香。

变呀,变……

一个电话,叫来几位阿姨,抱着水桶,戴着不合手的手套,来。她们开始换新,开始代替原来我们的位置。坐在房间里,听着她们不停地聊着天,即使轻松,却觉得心上一点儿也不那么愉悦,那种原有的欢乐。难道,金钱真的会代替这些年味,这些原有的传统?

楼道,空荡荡的;手中,空荡荡的;心里。也是空荡荡的。我感到莫名的空虚。

大人们真的没有感觉到,这并不是自己的放松,而是一种遗忘。真的要到春节也被韩国抢走才真知道传统是什么吗?

晚上吃晚饭的时候,阿姨说,她们已经连续四十多天帮别人家里换新。我心里“咯噔”一声,是有什么东西要没吧。四十多家人的遗忘,遗忘年,遗忘传统,遗忘回忆……

5.体味天空初二作文 篇五

细细的聆听,细雨从云间脱颖而出,缓缓地降落,擦耳而过;静静的看,云彩缭绕相互争高,忘我的飘浮,洗涤了尘埃;悄悄地思觉,鸟儿在这一刻轻盈的划过,无忧地穿透每一层空气膜,留下灿烂的身影……踏着风的步儿,拂袖而去,竟舍不得带走任何一片云彩,回想,这里是梦想的田园,是精心营造的天空啊!

此刻正是晨光烂漫,化作鲲鹏,笑傲着飞翔,直至似乎濒临天顶,自以为是天地之颠却才发现天空无边无际,自以为是高人,哪才知云外有云,天外有天,这才是天空罢。防佛由粒粒分子紧紧包裹,打破了光沿直线传播的定义,透过这分子的墙壁,映出了无瑕的光,防若毫无掩饰地直抵大地,却带来了若初春般的柔和……

此刻正是正午时分,正是阳光夺目之时,化作河边的花朵,用自己的身体紧贴着天空的体肤,好似春光乍现,却来得更加的强烈,竟情不自禁的随向日葵,向天空辽望,天空蓝得如此耀眼,防佛能看穿什么似的,天空上悬挂着洁白的棉花糖,游动着,抒发着自己的惆怅,是天空蓝色外套下的珠缨宝饰。身边的大树瞅准了什么?一个劲的往上钻,仿佛想要达成什么似的,鸟儿是踩在天空上的,一蹦一跳,扑哧着翅膀,上下的穿动,好似心中寄托着什么。天空是硫璃砖么,一段一段的拼接而成,那是一份怎样的.心血凝结而成,阳光穿过,折射了这世间美好的七彩之光,顿时间,一切升华了……

伴随着夕阳西下,夜晚来临,此刻只愿化作自己,体味天空的洋溢着青春的媚姿,便想明月几时有?明月在属于我的天空,领带着星星点点的装饰,水映月,心中生忧愁,愿作相思泪,道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是一片充满梦想的天空,这是一片充满希望的天空,是我的天空,是我梦想的摇篮……

6.体味小班化,享受快乐情 篇六

我校是南京市首批八所“小班化教学”试点学校之一, 我所任教的初二 (8) 班是个典型的小班, 只有28人, 班上学生水平参差不齐, 个性和学习成绩的差异相差较大, 如何在“小班化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关爱每一个孩子, 不让每一个学生掉队, 让他们都学有所得, 健康成长呢?

我认为首先应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教师要给学生更多的观察、动手实验、思考和交流的机会, 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和提出问题, 并在积极的思维中去解决问题。我尝试着在“小班化教学”情景下培养学生快乐自主学习的能力。我在上“密度的应用”这一课时, 引导学生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物理知识,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教学案例

上课铃响了, 我走进教室, 起立问好之后, 我问学生:“你们发现老师今天有变化吗?” (我平时比较朴素, 从不戴项链) 学生睁大眼睛打量我后, 惊奇地喊道:“老师今天戴项链了。”李同学用英语大声喊道:“Very beautiful, Pretty, Lovely, Cute, Nice.” (教室里立刻充满了欢笑, 这样的引言设计使学生产生了好奇心和兴奋感。)

师:你们有谁知道我戴的这条项链是什么材料的? (我带着神秘的微笑提出了问题。)

生1:银的。

生2:钢的。

生3:不锈钢的。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生:猜的。 (进行猜想)

师:猜的根据是什么?

生:物体的颜色。

师:嗯, 利用物体固有的颜色也可以辨别物质, 可是这几种金属颜色相近, 用颜色辨别物质可靠吗? (引导学生往密度方面思考)

生:不可靠。 (学生齐声回答)

师:你们有更好的方法吗? (学生纷纷举起了手, 我心里感到很高兴, 他们一定是想到了利用密度来鉴别物质。)

生1:用天平测项链的质量, 再用量筒测项链的体积, 根据公式ρ=m/v, 计算它的密度, 再对照密度表, 就能知道它是什么金属了。 (设计实验方案)

师:同意他方案的请举手。 (全班同学一致举手表示赞成, 我心中暗喜, 达到了目的。)

师:实验中是先测物体的质量呢?还是先测物体的体积? (引导学生选择实验方案)

生1:随便。

生2:应该先测质量, 后测体积。

师:能否先测体积, 后测质量呢?大家讨论一下。 (学生按小组开展热烈讨论)

生:不能。

师:为什么呢? (分析实验的利弊)

生1:先测物体体积时, 物体从量筒中取出时沾有水, 再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 物体质量的测量值偏大, 造成测量结果不准确。

生2:手上会有水, 会弄湿砝码, 使砝码生锈, 影响天平的精确程度。

师:很好, 那如何用量筒测项链的体积呢?

生: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 测出水的体积V1, 将项链浸没在水中测出总体积V2, 则项链的体积等于V2-V1。

师:如何理解适量?

生:量筒内的水不能太少, 物体放入后要能被水浸没;量筒内的水又不能太多, 物体放入后水面不能超过量筒的最大刻度。

师:好, 现在就用同学们设计的方案来鉴别项链到底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 不过我只有一条项链, 不能满足大家的需要, 就用桌上的螺母代替它吧, 下面请同学们开始做实验, 鉴别螺母是什么材料制成的。

(学生按小组做实验, 收集实验数据, 并计算结果。)

师:你们测的螺母密度是多少?

A组:8.1g/cm3。

B组:8.5g/cm3。

C组:7.7g/cm3。

D组:7.6g/cm3。

…… (14组同学都有了测量结果, 并且全部写在黑板上展示。)

师:大家对照课本中的密度表, 能否知道螺母是什么材料制成的吗? (学生小声议论着)

生1:我认为螺母是铜做的, 因为铜的密度是8.9g/m3, 我测的结果和它相近。

生2:我认为螺母是钢做的, 因为钢的密度是7.9g/m3, 我测的密度与钢的密度相差不大。

生3:密度表上没有我所测的密度, 所以我不知道它是什么材料。

生4:我猜它是一种合金材料, 它的密度可能在铜和钢之间。

师:大家讲得都有道理, 请大家计算全班同学测量结果的平均值, 再与密度表相比较。

生:是钢! (齐声喊出)

师:完全正确。你们都是好样的!既然你们测的螺母是钢制成的, 那为什么你们测的密度不完全等于钢的密度呢?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大家讨论一下。 (学生展开热烈讨论, 分析、评价实验结果)

生1:用天平测螺母质量时读数有误差。

生2:可能是称量前天平的横梁没有调到水平位置。

生3:也可能是用量筒测螺母体积时读数时有误差。

师:使用量筒时, 应该怎样观察刻度?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生: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凹面的底部相平。

师:哪些情况会使密度的测量值偏大呢?

生:体积的测量值偏小或质量的测量值偏大。

师:哪些情况会使密度的测量值偏小呢?

生:体积的测量值偏大或质量的测量值偏小。

师:其实螺母、项链是什么材料对我们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我们今天学会了利用密度知识来鉴别物质的方法, 通过探究实验, 分析实验数据, 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反思

1. 这节课的引言设计新颖, 学生看到我戴的项链后引起了高度的关注和兴奋, 增加了教学的新鲜感。这样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 使学生进入了最佳的学习状态。根据我提出的问题:“项链是什么材料制成的?”学生进行了大胆猜想、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探究、分析实验数据、小组合作交流、得出实验结论。整节课都是在我的精心设问、细心诱导、热情鼓励下进行, 课内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交流讨论、评价分析,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研究问题的方法来达到学习目的。课堂气氛宽松、民主、活跃, 改变了过去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做法。

2. 在小班化教学中, 由于学生人数少, 每位学生都可以畅所欲言, 和教师直接进行交流, 教师可以照顾到每一位学生, 就连那些胆小的、性格内向的、平时寡言少语的学生也有了开口的机会, 师生关系民主平等。这样学生的自我实现需求得到了满足, 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激发了学习的潜能, 发挥了主观能动性, 克服了依赖思想, 学会了自主学习。

3. 这样的教学方式,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变被动为主动, 引导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它有利于学生的自我实现,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互动, 有利于物理困难生的提高和发展, 真正体现了小班化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精神。

4. 在小班化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激发, 个性得到了张扬, 能力得到了提高, 享受了学习过程带来的快乐;教师的业绩得到了大幅度提示, 实现了人生价值, 从而享受到教学过程给自己带来的快乐能充分实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7.慢慢体味父爱作文 篇七

记得那天,是发试卷的一天,自己背着书包走在回家的路上,是的,这次考试我退步了,心里不得不说真的像个五味瓶,走着走着就已经到了楼下。我强忍着泪水上了楼。“噔噔噔,噔噔噔。”我心想:怎么都不开门,老爸不在家吗?想着想着“吱嘎”一声,门开了,迎面而来的是爸爸苍老的脸。

“考得怎么样?”老爸开门见山地问道。

“不怎么样。”我无心地回答着。

“怎么,考的不满意?知道考的不满意还不加油给它补回来。”爸爸的回答让我跌在深谷的心回升了,是啊,这次考的不好,下次努力补回来不就好了。自从那天起,每天晚上老爸都会帮我检查我的数学作业,每个放假日都会帮我补习英语。

就这样,一天一天的过去了,我在次迎来了月考。安静的考场,偶尔传来“沙沙沙”写字的声音。在考完试的第二天,我不负众望的取得一个好成绩。这天晚上回到家把自己考试的成绩告诉了老爸,显然老爸和我一样,也很高兴。

是啊,不努力怎么取得成功,而在我成功的背后一直有一个人他就是我的老爸。

那天或许因为兴奋,晚上一直没睡着觉,这时听见爸爸起来喝水,我连忙开始装睡,一翻身,完了完了,被子掉到地上了,爸爸或许是听到响声了,打开门看到我的被子掉了,小心的帮我把被子盖好,就往外面走,就在这时,我的鼻子又不争气的痒痒。“阿嚏”爸爸听到声响转身看了看我,又出去了。过了不大一会,只见爸爸拿着一杯温水和两粒感冒药把我摇醒,叫我吃药。

在我成长的路上,我的爸爸就如一盏路灯,为我指明了方向,又宛如一颗苍天大树,在夏天为我遮阳,他又像一阵春风,一滴雨露,伴我成长。是啊,原来父亲也会在许多小事上照顾你,原来父爱也只是你从来不曾发现的一份爱,一份默默地爱,一份和母爱一样伟大、无私的爱,一份我以前从未知道的爱。

慢慢体味父爱作文(二)

父爱是什么?父爱是滂沱大雨中的一把大伞,是寒冷中的一碗姜汤,父爱是粗糙的大手,是一个个无声的鼓励,父爱是一份牵挂……母爱似水,父爱如山。

小时候,父亲在我心里的形象并不美丽。

记得小时候,我在家里吃饭。哎,又遇上我最讨厌吃的胡萝卜。我看了一下,可是,胡萝卜旁边配着我最爱吃的小薯。于是,我把胡萝卜挑了出来。这下,可把爸爸给激怒了。爸爸一定要让我吃胡萝卜,而且一边说一边用勺子把胡萝卜塞进我的嘴里。我马上跑进了厕所,把胡萝卜吐了出来。这一举动,爸爸就更怒了。他把我扔进房间里,把一碗大部分是胡萝卜的饭放在桌子上,关上灯,把我反锁在房间里。我在房间里哭了起来,爸爸不管我。我大声叫妈妈,妈妈却被爸爸给阻止了。从那之后,爸爸被我从“最爱的家人”排行榜的第二位刷了下来,榜上无名。

岁月不饶人。万事变化只在瞬间。岁月在父亲的额头上无情地刻下了痕迹。我的父亲渐渐也上榜了。

记得那一次,二年级。放学时,分雨交加,暴雨无情的下着。看着伙伴们一个接一个的被父母接走,而我却只能在教室里默默的等待。这时,我看见了一个有点熟悉的身影,是爸爸。我马上喊了一下爸爸,爸爸转过身来,把我抱了起来。我和爸爸站在同一雨伞中,慢慢地走着。我问爸爸为什么这么久才来接我?爸爸沉默了一下,说,不知道二年级再哪栋楼,只好一栋一栋地找。冰冷的心颤动了一下:那是感动。父亲,只有两个字,但责任远远超越了这两个字。

人说天高还最深,父爱比天高,比海深。也许,这世上有一部书,永远读不完,那就是父母的爱。如果这世上有首献给父亲的歌,那么让我们为这世界上不巧的父爱轻轻唱:让我们像从前一样,安安静静,什么都不用说,你总是什么都懂!天荒爱未老!

父亲,父爱,我都读懂了!

慢慢体味父爱作文 (三)

静坐在窗前,陶醉在茉莉花的清香中。一阵阵清风吹来,我的思绪也随着飘飘然了。

回忆着自己童年的一幕幕,有喜有悲。有妈妈逗我笑的场面,有妈妈给我讲故事的欢心,有妈妈和我玩耍的场面……总子,这一切的一切都停留在我和妈妈之间。家庭仿佛是我和妈妈的二人世界。我多么希望有一天爸爸能加入我们。于是,我开始幻想,幻想有一天我们一家三口在一起欢笑的.场面。我发誓:我发誓有一天我一定要追寻到爸爸,拥有他,直到永远永远。

又一序幕徐徐拉开:

窗外下着豆大的雨,突然间下起了倾盆大雨。静坐在教室里,似乎认真听老师讲课的我,思绪早已随着雨水飘飘然了。一想到妈妈今天要来接我,心里就美滋滋的。盼望着,盼望着,下课铃响了。我拿起书包,大步向校门口跑去。我愣住了,爸爸手里拿着雨鞋和雨衣,笑眯眯的看着我。我慢悠悠的走到他跟前说:“妈妈那?她怎么没有来接我?”“哦,你妈妈啊,我看雨下的太大就没让你妈妈来,她一个人来也不放心。”更令我惊讶的是:他竟然弯下腰给我换雨鞋。我忙说:“爸爸,我能行,我自己穿。”这不就是我期盼许久的场面吗?

回到家后,我告诉了妈妈,妈妈意味深长的说:”其实,你爸爸他很关系你。经常问我一些你的事情,只要你开心,我们怎么样就行……

一阵清风吹来,茉莉花的气味淡了些。父爱不正如此吗,它每天环绕在你身边切视而不见。让我们带着一双发现的眼睛去寻找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去发现那视而不见的爱!

慢慢体味父爱作文 (四)

父爱是杯浓浓的咖啡,父爱像杯苦苦的咖啡,让人不敢品尝,父爱是杯绿茶,又涩又苦,我们要想懂得父爱,就必须尊敬父爱。

记得有一次,小学的时候,我和小伙伴们出去玩,我们玩游戏,我们玩捉迷藏,玩着玩着,我不小心把脚划伤了,我报怨着,真倒霉,正巧,买菜的爸爸回来了,我说:“爸爸,我的脚划出血了。”爸爸看了看,并没有跟我说话,只是打量了几眼。之后,我大哭了一顿,小伙伴们说:“别伤心,等你爸爸到拐弯的地方,你看回不回头。”过了一会儿,爸爸到拐弯的地方,果然像小伙伴们说的是的,爸爸果然回头看了我一眼。小伙伴说:“看,我们说得对吧。”我笑了,父爱原来是这样啊。这一天我很高兴,父爱是无声的。小时候,我记得我上幼儿园的时候,他尽他所能,我做的爸爸全都做了。每天帮我,洗脸,穿衣服,擦鞋,吃饭,爸爸说:“等你长大了,应该学着自己做这些事,”每天都把我送到幼儿园里面的时候,再看几眼,再转身离去,我知道那是父亲的爱。

还有一次,也是我上幼儿园的时候,冬天我感冒了,早上起来时,感觉浑身没有力气,天很热,我把爸爸喊来,说:“爸爸,我难受。”爸爸一看,我这是感冒,急忙给我穿衣服,洗脸、刷牙,爸爸连钣也没吃,就背着我去医院,在医院我打了小针,开了几副药,然后,爸爸给我买了好吃的,和水,我想爸爸真好啊。冬天那时候,上幼儿园的时候有个上坡,必须上去才能到幼儿园,这时爸爸每次都得抱着我上去,生怕我跌倒。

8.体味文化教学设计 篇八

沈新强

【课程标准】

1.1观察不同区域、不同人群和不同阶层的文化生活,体察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 ①文化的概念

2、理解:

①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②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是后天养成的。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③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二、能力目标

1、通过感知、分析文化现象,发现文化的内涵的过程,培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校园文化、社区文化等表现形式,培养学生收集、筛选社会信息的能力;

3、通过引导学生讨论文化的内涵、文化的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选择、探索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对文化生活的正确态度,树立重视文化生活的态度。【教学重点、难点】

1、什么是文化?

原因:这是学习《文化生活》模块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方法:①从社会生活现象切入。引导学生观察社会生活中与“文化”有关的现象;②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和讨论。③教师归纳、点拔。【教学方法】

演绎与归纳相结合;讨论与讲解相结合。【学法指导】

研究性学习;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本学期,我们要学习政治课里面的第三个模块,那就是《文化生活》。可能有一些同学又在暗想了,又是一个沉闷的学期!但是,如果我们谈谈“快乐女生”,说说NBA。那可能就会很有趣。其实,我们一直都在享受着文化,追求着快乐。

除了刚才所提到的“快乐女生”和NBA,你在日常生活中还参与过哪些文化活动呢?(鼓励学生列举例子)

1、文化“万花筒”

(1)文化形式:多种多样

我们都生活在这个繁华的社会,用我们雪亮的眼睛来窥视着种种文化现象。在我们的校园中,将要进行什么样的文化活动?(引导学生举例,归纳)我们现在的文化生活很丰富,那么生活在几百或者几千年前那些前辈们,你们猜猜看,他们有文化生活吗?大概是怎样的呢?(设置悬念,学生探究)(2)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3)文化特色:不同区域的文化各有特色

(让来自不同地区的同学生,谈谈海南或全国各地不同的文化习俗)

(1)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2)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3)个人的文化素养是逐步培养出来的(4)文化现象实际上是精神现象

3、文化的力量

(1)文化是一直精神力量(2)文化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

(3)文化对个人的成长和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教学反馈与评价】

(一)单项选择题

1.有人说,文化是经济、政治的派生物和附属品。这种说法的错误在于()A.否认了经济、政治对文化的决定作用

B.否认了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反作用 C.否认了文化有其自身的相对独立性 D.否认了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2.我国的象形文字告诉我们()A.文化是自然产生的

B.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C.文化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 D.文化就是语言、文字

3.古希腊哲学家说“人是驯化或开明的动物”,“人是政治生物”,“人是最能够获得最丰富多彩技艺的动物”;后来有人说“人是文化的动物”,“人就是动物加文化”;再后来又有人提出“人不是附加在动物基础上,人一开始就是从文化基础上产生的,并且是完整的”,“人就是人,不是动物”,“人的本质是文化”。上述材料说明()A.文化是一种社会政治现象 B.文化和人没有本质的区别 C.先有文化,后有人的产生 D.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现象

4.如果把刚刚出生的中国婴儿托付给一个美国白人家庭抚养,他一定是说英语并习惯于用刀叉吃饭。如果把刚刚出生的白人婴儿托付给一个普通的中国家庭抚养,那么他一定是说汉语并习惯于用筷子吃饭。这说明()

A.文化不是遗传的,而是人类在后天通过学习获得的 B.人的文化素养的形成完全取决于他所生活的家庭 C.文化没有国界和地域之分 D.文化是人与生俱来的

(二)简答题

9.体味自然 篇九

一、强化诗词诵读教学,可以积累学生的语言文字知识

事物的一切发展都是建立在必要的知识储备上的,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一切终将都是纸上谈兵。因此,语文教学同样强调知识的积累。大量诵读诗词教学能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写好作文打下良好的基础。如何让学生在学习古代诗词的过程中积累语言文字呢?

在实践中首先是学校的力量。以我校为例:我校把诗词教学融入学生的各个学习角落。课间活动的音乐采取由诗词教学歌曲,并且于此同时也把诗词教学《三字经》作为我校文化墙的一部分,让学生在玩耍的时候时刻都能看见,慢慢读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不知不觉已经学生们已经可以记得很多,遇到不认识的字词还会主动一起查字典、问老师。不奢望学生读了就会,读了就懂,但每天读一次,每次收获一点点,时间长了,自然而然收获将会更大了。知识都是在慢慢积累中形成的。

二、强化诗词诵读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语文的语感

语感———语文教学之本。语感好的人,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自然会更透彻一点。许多专家都认为诵读可以培养学生读书的语感,刘大槐在《论文偶让》中写到:“(读古人书),烂熟后。我只神气即古人之神气,古人之音节都在我喉吻间,合我喉吻者,便是与古人神气音节相似处,久之自然铿锵发金石声。”而诗词教学中的用词造句往往都是经过斟酌又斟酌,修改又修改的,一字一句都不肯随便。如《提李凝幽居》中的“推”改为“敲”,作者也是反复斟酌过的。而且诗词教学诗句优美,有的讲究对称,有的讲究平仄,有的讲究押韵,读起来有重有轻,有快有慢,有起有伏,而且每首诗词都有各自不同的节奏停顿和不同的蕴义,读起来都是那么的朗朗上口,也因此留下了流传千古的名句。不知道作者,不知道诗题,但是看了上句便立刻知道下句。

三、强化诗词诵读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诗词教学本身没有雕塑、绘画等艺术作品那么直观,但它的形象性是其它一般的艺术所无法比拟的。在诗词教学中,具体、生动、可感的、概括的、具有审美意义的生活画面就构成了艺术形象。通过诵读诗词教学,学生可以更好地体会到诗词中所描绘的场景,所描写的人物形象,更可以延伸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对诗词的更深一步理解。如:《江南》一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当学生每每读到这首诗时,脑海中就一定可以浮现诗词中所描绘的鱼儿成群的在莲叶间游来游去,一会儿在东,一会儿在西,一会儿在南,一会儿在北的情景,也更容易理解诗词的意思了。

四、强化诗词诵读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诗词教学中有很多经典的词句不仅优美,而且描写的意境也很优雅。无疑的是,多读诗词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如《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中写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向我们展示了这么一幅画面:一望无际的绿绿的、圆圆的荷叶一张接一张,其间探出的一朵朵粉红色的荷花在阳光的照耀下,显的格外的美丽。多么美丽而富有生命力的风景画啊!在教这首诗时,可以先让学生闭目想象,然后自由诵读。这样,学生就很自然的体会到了美、欣赏到了美。

五、强化诗词诵读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般来说孩子的表达欲望较强,他们心中积累了一定的诗词、警句后,总是想找个机会表达出来,或吐之于口,或倾之于笔。而习作时恰当的引用诗句能增强表达效果,为文章增添色彩,画龙点睛。因此,诵读诗词教学能调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能力。

由于当时学生的兴致非常高,有学生还把这些诗词进行归类,发现同为咏春的诗,既可以写花,也可以写树,写花写树又可以用不同的句子来表达。更激发了学生诗词教学积累的兴趣。诗词教学之所以能成为经典,源于诗人仔细的观察自然、细心的感悟生活以及丰富的想象力。相信如果能经常启发学生,鼓励学生诵读诗词教学并且联系实际,那么,就能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六、强化诗词诵读教学,可以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我国诗词教学内涵深刻,意义深远,包含着很多哲理,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有着博大精深的精神力量。因此,让学生诵读诗词,有助于组早学生高尚的灵魂,犹如春雨般无声无息地滋润着学生的心田。正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这些诗词教学都含有深刻的哲理,读这样的诗词,怎能不让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呢?

朗读是一种有声的语言艺术,它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只有通过教师们精心的指导,学生们的刻苦练习,才能真正在语文教学中展现它的艺术魅力!让诗词教学诵读成为我们的一种习惯,成为像一日三餐一样缺少不了的习惯!

摘要: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中国古代的诗词是我们上下五千年文化的积淀,是我们国家历史的缩影,其中蕴含了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其经典文化的价值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肯定,把诗词教学的诵读作为诵读的基本内容完全是有必要的。

关键词:诗词诵读教学,语感,积累,情趣,修养

参考文献

[1]邓明菁.感受诗词教学的意境美[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年35期

[2]钟淑凯.走进诗词教学教学[J].语文教学通讯,2004年32期

10.体味不同的人生作文 篇十

在暑假期间,我看了一本本的书,最让我记忆犹新的就是《时代广场的蟋蟀》,这是蟋蟀柴斯特、老鼠塔克和猫咪亨利的一个故事,也是一段真挚的友情。

这是一个无与伦比的童话,这也是一个让人大吃一惊的小说。一只普普通通、平平凡凡的蟋蟀,但它发出了让人难以至信的音乐,让人回味无穷。

回想起我们这里的蟋蟀,还真是不能和柴斯特相提并论……在每年的夏天,蟋蟀都成群结队来到这里,一起鸣叫,谱成了一首与众不同的`大自然交响曲。

我也很希望能像亨利一样,亲自来聆听那些歌曲和话剧。这些动听的歌曲也许就是它们三个那段真挚、永不改变的友情源头。

友情是人们感应的唯一捷径,同时我们也是最最珍贵的东西,它有时十分薄,有时候却坚硬如墙,牢不可破。有一个最好的比喻可以证明,友情弱的时候就像一面巨大的镜子,可它一碰到任何坚硬的东西就会破碎,一无是处。友情十分强烈的时候,就像是布做的国旗,坚不可摧。又仿佛像象棋盘上的两个士,吃一个,你反而被吃。岁月知松柏,患难见真情。

我敢说这是一段非同小可的友情,为了帮助柴斯特,老鼠塔克竟然拿出了一生的积蓄,这不是一般的友情,为了朋友赴汤蹈火,关心朋友,为朋友排忧解难,这才是一段真正的友谊。

秋天来到了,蟋蟀的“鸣叫”全部都停止了,蟋蟀也不怎么再出现了。柴斯特怀着悲伤的心情拉了一首告别曲,就走了,回到了它的老家:康涅狄格州去了。

柴斯特走了,只剩下了亨利和塔克,它们又要孤独了,不过,它们又会迎接崭新的明天,忘记过去,让时间冲淡一切。

人生如茶,总是有酸、甜、苦、辣,柴斯特的人生也是悲欢离合,尝到了甜,也尝到了苦,但有了朋友,人生也就不会那么坎坷了,友情能让你的一生发生改变。

11.平淡中体味真情散文 篇十一

【棕子藏深情】

当艾叶插在门上, 粽叶的香味从窗缝中飘过,粽子忙碌着开始登场。今年的端午非同往年,84岁的姥姥和我们一起张罗着包粽子,真情在脸上流露 ,笑声传递着飞进心房。

细想,往年的粽子都是婆婆、亲戚或邻居给我送来品尝。体味到的只是感恩,更多的是羞愧。去年我开始自己包粽子,送给爸妈、留给婆婆,他们吃到嘴里,我甜在心头。然而,今年的端午留给我的将是永恒的温情。因为疼爱自己的姥姥和我一起过端午,包粽子……

姥姥做事认真。如今年岁大了,干活、拿东西手就会颤抖,但这并不影响她包粽子。只见姥姥先从盆里煮好的粽叶里边选出两片大粽叶来,接着再把粽叶圈成锥形的“漏斗”后,就在它的锥底先放上一颗大枣,以防漏掉江米;然后再捞放江米、放枣,直到把锥形的粽叶“洞”用江米和大枣填满后,再把它包裹好;为了防止煮的时候漏米,姥姥又在粽子的两个角上加了两片小粽叶,像是给粽子戴了尖尖的帽子又像给它安装了两个耳朵,又结实又好看;最后,她再拿上一条煮好的马莲茎把粽子捆好,这时一个棱角分明的粽子就包好了,姥姥把它放进旁边的盆里。儿子在旁边看着跃跃欲试,姥姥慈爱地对儿子说:“你还小了,做不了,在跟前看就好,等我们包好后煮熟了你光吃就行。”我听到这话却有意想让他试试,就鼓励道:“来吧 ,不试怎能学会?要相信自己!你可有一双巧手啊!“儿子听了我的话就试着拿起了粽叶,学着姥姥的样子做成锥形,放枣、捞江米,可是任凭怎么弄,不是漏米,就是掉粽叶。他反复试了多次,还是泄气了。我为了鼓励儿子做事有始有终,决定手把手教他。姥姥也赞成,她一边包一边笑着夸赞儿子:“小孩子学学做营生好,以后大了不受罪,这小淇可是比你闺女强!”儿子听到这话信心满满,他在我的帮助下,包好了一个看似不规则的粽子,却满意地笑了。此时,我们在粽香弥漫的房间里享受到了劳动带来的快乐,更体味到了亲情在一起的幸福时光。

【老少乐开怀】

姥姥心态平和,性格开朗 。她虽然年岁大了,可眼不花,耳不聋 ,像所有老人一样她渴望与人交流、更喜欢热闹。 每当听到儿子看电视,姥姥就会拄着自己的拐棍,来到客厅,坐在沙发上,和儿子一起观看动画片:《倒霉熊》、《熊出没》、《猪猪侠》……每当看到搞笑处,姥姥也会和儿子一起开怀大笑。可看不了半小时姥姥的背就会困,需要躺下来闭目养神休息休息。儿子在一边知趣的把电视关了。

闲不住是儿童的天性。关了电视,儿子就把他的陀螺拿出来玩,听到动静的姥姥睁开眼看着儿子,眼中明显地闪烁出羡慕的目光,我在一边提议儿子和姥姥一起玩。儿子就找来一张硬纸板,放在沙发上,然后把自己大小不等的陀螺都拿过来让姥姥挑选一个。姥姥高兴地从沙发上坐起来,挑选好一个中等的陀螺,拿在手里后不等转开,手一抖陀螺就倒下了。儿子就拿上陀螺给她做示范:”飕飕飕”陀螺在纸上转动起来,且越转越欢。姥姥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老了不会转了,我们小时候的眼转转(陀螺)是用瓶盖盖钻个眼眼( 孔),然后插上根洋火棍棍就做好了,根本就不用花钱买。现在孩的们耍的这个眼转转还得花钱买,15块钱就能买个这?”言语中分明是觉得不值。儿子听到这话告诉姥姥:“还有卖200元一个的自动陀螺。”姥姥自言自语道:“现在生活好了,有钱什么也能买到,可是太贵了!200块钱要是在搁在我们那时候就够一大家子全年的生活费了!”

姥姥说完站起身慢步挪回到卧室。隔了几分钟,她叫我和儿子一起去品尝山楂糕。

只见姥姥从床头柜里拿出几袋山楂糕,先给了儿子一袋,儿子下意识地看了看我没有去接。姥姥有点生气了:“让孩的拿上吃了,怎么?这还得看你的眼色了?”我在一边连忙用眼神告诉儿子可以吃,儿子接住山楂糕。姥姥也平和地看着我说:“这样教孩子是对的,这是自己家里人给的可不能见外了。”我点点头。姥姥又恢复了慈祥的面容,随手给我递过一块来,我以牙疼拒绝,姥姥也就不再推让了。接着她又从床头柜里拿出一把小剪刀把山楂糕的袋子剪开后还不忘告诉儿子: “这东西有滋味,还帮助消化了。快吃吧!”我在一边看着一老一小津津有味地品尝着山楂糕,心里感觉也是乐滋滋的。

姥姥84岁了,能和她在一起度过快乐的日子,我很开心。希望姥姥也能快乐地和儿子一起寻找逝去的童心。

人老了,心态有时会像小孩子。只要他们喜欢的事情就算再不容易,也要坚决去尝试并努力完成。

姥姥来我家正巧赶上端午节唱戏。一听到这个消息 ,她高兴极了! 还不到下午3点,她就像孩子一样吵着要去看戏。我劝说外边现在正热,一会儿再出去,姥姥却说她不怕热,我和儿子就随她的愿。

临出门前姥姥对我说:“人多的地方就要穿的干净些,这不比在村里,别让人家嫌咱邋遢。”我回应她:你就是地道的城市老太太,习惯好、爱干净还讲卫生……我们说笑着出了自家的门。

我搀扶着姥姥拄着拐棍的左手,她的右手扶着护栏。我明显地感觉到姥姥的手在颤抖,但这并不影响姥姥出去看戏的热情。我们每走一步,都是按照她的示意落地、下台阶、挪动脚步,就这样走走停停,我好不容易才把她扶到楼底下。姥姥喘着粗气,额头渗出微汗,就连全白的头发上也镶了一层闪闪的银光,刺痛着我的.心,让我感觉很不是滋味,立即建议找个地方休息一下,姥姥也点点头表示同意。我们就停靠在楼底下阴凉的平台上,小儿递过早已准备好的垫子让姥姥坐在上面。她望着天空、呼吸着室内没有的新鲜空气,开心地笑着说:出来转转真好!

休息片刻,姥姥建议可以出发了。我们又开始向大门口走去,还是走走停停,平时不用五分种的路程,这次,我们 大约花了有二十几分钟, 终于到了公交车站台下。姥姥擦了擦额上的汗珠子,喘着气却笑着说不累。我和司机费力地把姥姥扶到车上坐好,还让儿子陪在身边。因为一小站就到戏场了,我就步行先去给姥姥找坐的地方。几分钟,公交车到了,我和一位陌生的乘客把姥姥扶下车后,我们径直走向戏场,在早已选好的地方让姥姥先坐下来,我又返回去找熟人借来一把椅子,让她舒服地坐在上面看戏。我在一边看着姥姥满足的微笑,真的很开心……

回想幼时,姥姥疼爱我的场面,再看看跟前年迈的姥姥 ,我唯一能做的就是,让她快乐,尽可能地满足她。在平淡的日子里,享受天伦之乐,在有生之年,把真情留住……

12.体味自然 篇十二

首先,在解读《秋思》的基础上,要抓住教学这首诗的难点———充分挖掘诗中蕴含的三个生活片段,并对照三个生活片段先后创设对应的教学情境:一是秋季来临时诗人客居洛阳的情境;二是深夜里诗人执笔写信的情境;三是诗人托行人捎信的情境。这三个生活片段虽然看似独立,但对于远离家乡的张籍而言又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其次,在课堂上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生动形象的情境画面,并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的方式先后进入每个故事情境,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情感体验,感受浓浓的思乡之情。

情境一:洛阳城里见秋风

为突破以上难点,教师一开课就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第一个教学情境:古老的洛阳城里,秋风阵阵,凉意袭人,一片片树叶随风飘落,在地面上翻卷打滚……

试想,流落异乡的张籍站在古老的洛阳城头,面对眼前凄冷的秋凉景象,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呢?借助情境画面的感染,再辅以开课导语的渲染,激发学生的想象,在不知不觉中将学生带到洛阳城那个特定的环境当中,使学生感觉自己好像和诗人一样孑然一身,面对眼前“秋风扫落叶”的情景,心中最能想起的又是什么呢?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切地感受那种流落异乡的凄凉滋味,体会那种久别家人的孤寂心情;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领悟“洛阳城里见秋风”是诗人张籍“秋思”的起因,同时也为下一步描述诗人的写信思绪奠定了浓浓的情感基调。

情境二:欲作家书意万重

为了让学生真切地体味诗人写信时的散乱思绪,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第二个教学情境:当秋天的夜晚悄悄来临,在思亲念乡的强烈促使下,诗人不自觉地坐到桌前。他点亮油灯,铺好纸,研好墨,正想下笔书写之际,心中却又一下子感到思绪万千,竟不知从何写起……

可以想象,诗人写了又撕,撕了又写,揉成纸团,扔了又写……那么,诗人为什么会有这种复杂而散乱的写信思绪呢?课堂上,教师要启发学生换位思考:“假如你是张籍,假如是你身处洛阳要给家人写信,你的思绪会是怎样的呢?”然后启发学生揣摩诗人的心理,模仿诗人写信时的神态、动作,体会诗人写信时的散乱思绪。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体味“欲作家书意万重”一句的丰富内涵,同时也为下一步描述诗人捎信时的表现铺好路。

情境三:复恐匆匆言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接下来,教师应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第三个教学情境:诗人封好信→走出客房→将信递给行人→行人刚要走→又被他叫住→打开信再看→接着又把信封好→再递给行人→直望着行人远远离去……

为了实实在在地达到体味效果,教师要引导学生置身于当时的捎信场面之中,借助情境画面想象诗人让行人捎信时的神态和动作,想象诗人递信时的反复交代,想象行人临走时的诚信应答。然后,要鼓励学生进行角色体验,让他们分组扮演诗中的两个人物———“诗人”和“行人”。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表演捎信过程和模拟对话内容,切身体味“复恐匆匆言不尽”的心理,真正感受“行人临发又开封”的表现。

上一篇:公安机关竞争上岗演讲稿下一篇:厦门大学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