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地理培训心得体会

2024-09-15

关于地理培训心得体会(共11篇)

1.关于地理培训心得体会 篇一

高中地理培训心得体会

渭源县第二中学

董伟军

高中地理作为基础教育的核心课程,在面向21世纪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引发了课程目标、教材编写、教学行为、学习方式以及教育评价等全方位的变革。

新基础教育强调从培养21世纪现代人才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启度来确立教学思想,诚心诚意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人。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十分明确。因此新课改把“在活动、实践基础上通过交往促进学生发展”作为课程实施的基本思路,从而使课程实施体现出“参与、合作、体验、探究”为特征的发展性特点。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会经常看到在相当多的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只有其“形”,而无其“实”。在不需合作的时候来个同学间的“合作”,不需要自主探究的时候也来个“自主探究”,在听课者看来,课堂上学生的主体活动也许得到了较好的体现,学生的学习气氛也比较活跃,但实际上这是种“做秀”,完全不考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和认知规律,只是盲目地迎合了一种新的理论,而忽略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的本身。因为新课改并不是课堂上热热闹闹,也不是多上几节活动课。不能认为要将知识点的落实与过关就是穿新鞋走老路。在活动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想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提导,并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与交流,得出有关结论。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愿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结合学生实际进行教学,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此实现学生学习方式上的转变,提高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在传统的教学中,老师是权威,是知识的拥有者和传递者,在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中,老师不再是权威、知识的垄断者,而是一个和所教的学生同样水平、同样无知、同样充满了好奇心和创造心的学习者,同时也是学生们最好的朋友、合作者。在传统的教学中,老师重的是结果,所讲给学生的是生硬的知识,是“其 然”,而不是“其所以然”。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向大家讲 述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心得体会,在讲的内容上,注重的是学习的过程和获得知识的过程。

在地理新课改中紧跟时代的节拍,利用现代的媒体与手段,是教学改革的必然,教材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高度重视多媒体网络地理专业教室的建设。我们可以利用电脑把一般教学手段不好表现的内容开发为地理课件,不仅包含文字和图形,还能呈现声音、动画、录像。但是要避免过分强调多媒体教学形式而忽略“三板”教学的独特功能。

板书是课堂教学艺术的一个重要部分,是教师运用书面语言进行教学的有效方式。经过精心设计的地理板书,是地理教学内容的精华,是构成地理知识的骨架。板图是教师凭借自己的记忆和熟练的技巧,用简单的工具和简炼的笔法在黑板上边讲边绘制成的略图或示意图,只要抓住特征,突出重点即可。因此板图具有简便省时、随用随绘、形象生动等特点,恰当运用板图,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总之,作为本次课改的一线老师,接受课改新理念,感受课改新思维,使用课改新教材,即将给我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

2.关于地理培训心得体会 篇二

关键词:地理,横向迁移,纵向迁移

地理学习的迁移, 从广义上而言, 凡是地理学习成果在新的情境中应用, 皆属学习迁移。而具体的定义则是:已有的地理知识能力、方法等对新的地理知识能力、方法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是已经获得的知识、动作技能、情感和态度等对新的学习的影响与作用。它能够促使学生地理学习范围得到拓展, 地理学习领域得到延伸;促使学生对已掌握的地理知识、理论、规律进行补充、修正, 从而得以重组;同时也促使学生对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促使学生在已有技能和知识经验具体化的过程中得到地理创造性思维的激发、挖掘与发展。因而地理学习的迁移是现代地理教学的重要方法原则之一。现根据其迁移的方向, 我们基本上可分为横向和纵向两种类型进行分析认识。

一、横向迁移

横向迁移实质是将地理概念、地理特征及地理成因等问题作横向推理, 是知识层面上广度的延伸, 是认知过程中地理知识领域的拓展。如:太阳辐射纬度差异导致热量分布变化迁移至各地降水、蒸发的差异和气温差异, 以及洋、流的盐度高低变化等, 加以推理分析, 建立热量平衡的概念, 而热量平衡原理又可以导入生物体与非生物环境间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 建立的热量平衡, 进行了学习的迁移。

横向迁移是在同一层面学习中进行的。是体现基本地理知识、地理要素相互作用促使的思维横向迁移, 是对地理知识网络化、系统化的形成与构建。如:水循环即迁移到地壳物质循环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地图上等值线的分析, 可以由等高线迁移到等温线, 等温线迁移到等压线和等降水量线;地球的运动自转形成昼夜交替现象迁移到昼夜差异地方时的不同、区时的不同和时区差异。地球公转黄赤交角的存在迁移到昼夜长短的差异, 正午太阳高度的差异迁移到地球五带和四季的形成。

二、纵向迁移

纵向迁移实质即逻辑上的演绎推理, 是将地理知识、理论逻辑归纳总结形成深层的原理、规律, 是知识在深度上的拓展。如世界渔场的分布, 北海渔场、北海道渔场、纽芬兰渔场是寒暖流交汇形成的, 是其三者的成因规律。而另一大渔场, 秘鲁渔场其饵料丰富的缘由是补偿流中的上升流扰动所致, 成因不同。

纵向迁移往往是在地理学科某一领域深入学习中进行的。中学地理课程的设置, 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的编排是由初中至高中循序渐进的, 这一点符合地理学习由浅入深、由基本表体知识向深层理性知识认识的迁移过程, 从分散浅表的知识点归纳、整理、逻辑演绎成规律。如:从各种气候在全球的差异状况, 可以得出气候类型的分布共性、规律、特点。从洋流在全球的分布状况, 可以得出低、中、高纬洋流系统分布的规律等等。

如何把握好地理学习迁移的可能性, 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识, 以已掌握的知识学习新知识, 再利用新知识改进和完善知识, 促进地理学习的迁移, 笔者认为主要可从以下六种方式进行地理学习的迁移。

一、共性总结迁移

地理学习中, 要善于找出各知识点的共性。共性是对各个知识点个体抽象的提取, 找出相同、共同的要素进行概括, 是知识点内容相互的内在合并与提升, 是各知识点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上的升华。即在此基础上进行系统化的总结、概括与提升, 从而分析总结得出其共同的特征。如全球大气环流系统运行方向与全球的洋流系统运行状况, 形成吻合关系, 则总结得出:气旋型、反气旋型洋流系统和北印度洋海区独特的季风环流系统。我国地势分布状况, 降水分布特征, 河流的整体流向, 人口稠密区、稀疏区, 干湿地区、工业区、农业区的分布。这些知识要素都体现东西方位对比的共同特征, 则抓住其共性进行总结, 进行共性的相互转化迁移。

二、实质揭示迁移

地理学习重在揭示地理事物之间与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实质是地理事物、地理理论的实在内容, 只有在地理学科错综复杂的地理事物、现象中, 找出其内在联系, 采用高度概括的形式才能看清楚相关实质, 揭示其地理事物之间与地理要素之间的内在实质。如:城市热岛形成的城市风, 沿海昼夜吹拂的海陆风, 山区吹的山谷风, 看其表象各有差异, 但找寻其实质都是以热力环流为基础的, 符合大气运动的基本模式。受冷热不均影响形成, 同一水平面气流由高压指向低压;垂直方向气流受热膨胀上升, 致冷收缩下降的根本实质。通过对这现象因果关系的实质揭示, 起到对地理学习迁移的促进作用。

三、原理运用迁移

在感性认识基础上, 侧重加强理性知识的整理和学习指导, 注重由“地”悟“理”, 以“理”带“地”。如:水平衡原理, 从水循环的感性认识中看, 全球水总量并没有什么变化, 总降水量等于蒸发量。但循环运动对于一个地区而言, 从时间分布进行学习迁移, 降水蒸发迥异。有时降水多, 有时降水少。各种气候区大相径庭, 有丰水期、枯水期之别, 干湿季明显等, 即存在不同时段水量收入与水量支出的差异, 即储水量变化。从空间分布进行学习迁移, 则陆上循环与海上内循环通过高空水气输送和地表径流输送实现海陆间大循环, 得出内流区、外流区与全球水平衡原理。从中也说明了全球各大洲干湿分布的状况差异, 气候类别;农作物生长习性, 农业生产地域类型的差异;海洋表层海水盐度的高低状况差异, 海洋运输, 海洋渔业生产的差异等, 达以广泛的地理知识迁移。

四、分析类比迁移

有不少较复杂的问题是需要加以认真分析认识, 才能得出其表象与具体内因的关系。如:南极冰川相融, 沿海低地淹没的现象, 想到了海平面升高, 联系到了全球变暖, 即迁移到了温室效应的内因。温室效应是由温室气体排放过多导致的———温室气体类型有多种:二氧化碳、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氟氯烃等。其缘由可从工业生产、农业生产、生活方面进行分析:这是由燃料、工业原料过多使用所致, 尤其是由工业生活耗能剧增、浪费所致。而从另一侧面———森林环境效益分析, 滥伐森林, 则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就减少了, 使散发在空气中二氧化碳就过多。二氧化碳可吸收大量的太阳辐射、地面辐射, 从而造成大气温度升高而导致温室效应的产生。又如:秦淮一线是重要的地理分界线, 从其自然人文表现的差异, 可分析得出其南北两侧相关联的地理要素类别:降水类型差异、干湿类别、一月零度均温、土地资源类型、农作物熟制、生产制度、热量带、自然带等。具体深入类比分析, 促进知识迁移。

五、图表对比迁移

图表的概括可以较清晰地展示地理事物与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 要引导学生善于从图表与文字表述间进行相互的转换, 从而达到地理学习的迁移。如岩层、化石、褶皱、断层这些图画表述的内容不需通过定义的形式, 即可进一步类推对比迁移至东非大裂谷、大洋中脊、庐山、华山、渭河平原、汾河谷地等由张性和压性作用形成的地理现象, 效果比定义描述好得多, 且简单明了。再如:列表对比煤炭、石油、天然气、水电、生物能、沼气、太阳能、核电等的突出优点、缺点, 形成机制, 在世界的分布和我国的分布, 则可以迁移至能源的开发利用、利用前景, 工业、农业生产的布局, 如何做好合理的安排与调配使用, 因地制宜, 发挥地区的优势等, 起到较佳的知识迁移效果。

六、学科联系迁移

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联系较多, 在实际生活中应用也很广泛, 应注意跨学科的学习迁移和课堂内外的学习迁移。如数学的比、比例迁移到地图比例尺、人口密度的计算, 绝对值迁移到区时, 太阳高度角的计算、物理圆周运动迁移到地球自转、公转, 力的合成平衡迁移到风的形成, 生物光合作用迁移到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 外语迁移到地名意义等。反之, 地理知识亦迁移到其他学科。如可持续发展理论迁移到政治教育, 环境理论迁移到语文写作, 岩溶地貌的形成分布迁移到生物、化学等。另外, 课外知识也可以迁移到课堂。如天文观测中的流星雨、日食、月食和太空污染、城市污染、海洋污染等。

3.地理教师培训研究的创新成果 篇三

关键词:地理教师培训;研究;创新成果

我国地理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正步入深水区,直面前所未有的创新机遇和风险难度,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国家新一轮地理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大政方针业已确定的情势下,地理师资队伍质量就是决定性因素。新一轮地理课程改革以明确地理学科素养为起点,地理教师素养提升是新一轮地理课程改革落到实处的基本保证,地理教师培训则是地理师资队伍建设的根基。虽然我国的地理教师培训已启动多年,但培训方案尚待改进,尤其是培训用书的缺乏,扩大了培训期望与培训实效之间的差距。由云南师范大学李琳主编的《地理教师培训设计及教学指导研究》一书,无疑具有开创意义和实用价值。

本书理论基础厚实,跨领域应用多学科基础理论,并且富有针对性。为构建整个地理教师培训的科学体系,本书引用的首要理论是系统理论。运用系统最优化理论,作者构建了地理教师培训程序体系,特别是地理教师培训系统中的反馈控制机制,使地理教师培训系统可能运转。本书以受训者为本,引用学习理论,突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体验式学习理论,这与地理教师让学生实施建构学习和体验学习相吻合。本书选用的教学理论,有实用主义教学理论、人本主义教学理论和因材施教教学理论,符合地理教师的实际情况,促使地理教师积极参与培训,自觉于专业发展,适合个性特征。本书将传播理论引进培训,构建地理教师培训中的信息传播有效模式。

本书重视地理教师培训的前期调研,详细介绍前期调研的各种做法,并提供典型案例;强调主题式培训,并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案例;提出地理教师培训目标及其制定原则;强调自购型培训课程及其类型;提供多个地理教师培训方案,具有可操作性。

本书的一大特色在于兼顾地理教师培训的事前设计与实施过程,由此分为全书的上篇与下篇。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基于本书上篇的理论应用和实际调研,地理教师培训的实施就有了明确的方向和科学的技术路线,这在本书下篇的各个章节得到很好的贯彻,由此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书贯彻先德教育的根本理念,在地理教师培训教学实施中,将地理教师的专业理念与师德放在首位,全面深入地揭示中学地理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而不局限于地理专业知识技能素养。本书构建的地理教师专业化框架,全面展示了职业地理教师最为重要的品格内容,包括职业宗旨、职业职责、职业志向、职业伦理、职业精神等必备素质,也展示了养成地理教师素质的职业地位、职业权益、职业修炼、职业管理等全面配套措施,达成地理教师培训的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融合,体现地理教师培训的可行性。

本书对中学地理教师专业发展标准的介绍,不只是展示标准本身,还引进专家对此作系统的解读,由于本书上篇基础扎实,便于培训者与受训者理解地理教师专业发展标准以及之后的中学地理教师专业发展构成。在中学地理教师专业发展构成中,同样将师德结构置于首位,引领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

地理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是本书地理教师培训教学的主体部分,分四章充分展开阐述。这是本书的优势特色之一,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落实师德培训,提高中学地理教师专业发展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本书将地理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培训置于首位,体现了要做好一名地理教师,首先要成为地理专业人才的基本理念。总结十余年来地理课程改革的经验和教训,凡是忽视地理教学内容而盲目热衷于教学形式变动者,无不遭遇失败,甚至误人子弟。教学内容改革与发展决定教学形式改革与发展是一般常态下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理教师培训首先要与时俱进地提升地理教师的现代地理科学素养水平。本书着重现代地理科学发展对地理环境教育内容、地理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现代乡土地理教学资源建设的引领作用,属现代地理教师所应关注的地理科学进展重点和自身素养可能的弱点,也是地理教师专业知识和能力培训的热点。

在地理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中,本书第二位解决的是地理教学实际问题的地理教师教学方式素养,富有实用价值。首先是地理观念在地理教学中的贯彻,符合新一轮地理课程改革所关注的从地理事实到地理方法再到地理学科本质观的地理学习发展观。其次是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教学体系,这符合地理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大方向,也是地理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培训的重点。本书还细化提出地理课程分支的学习指导和教学策略,涵盖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三大领域。本书专门阐述地理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这是地理课程改革与发展不可回避的重要方面,是由地理课程的本质属性和基础教育改革方向所决定的。当前学校教育中的地理综合实践活动存在体制、机制上的障碍,需要地理教师的责任心和智慧去突破。本书兼顾现代教育技术和传统教育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这是难能可贵的。地理教学技术的多样化,是地理教学内容性质使然,片面强调现代教育技术或传统教育技术,都不利于地理课程改革与发展。

在突出解决地理教学实际问题的同时,本书也关注解决地理教学研究的实际问题,在这方面本书所突出的是一些当务之急的现实问题。首先是以学生为本的地理课堂观察与诊断评价,很好建立起地理教学反馈机制。其次是地理课程资源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利用,这既是地理课程建设所必需,也是地理教师实践难点。其三是地理教研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具有实用性的教研活动模式可供参考。最后还构建了地理教师教育共同体的创新概念与建设模式,对于当前地理教师培训,具有现实意义。

本书还进一步提供地理教学科研指导。基于前述理论,地理教师的教学科研是地理教师参与式、体验式培训的载体,也是当前广大地理教师自身素养的薄弱之处。本书全面提供地理教案编制、地理教研立项、地理教学论文写作三种主要科研做法的培训内容,很有价值。

本书还涉及地理教师远程培训的方式,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地理教师常态教学任务繁重,其培训面目前还相当有限。地理教师远程培训,是实现其全员培训的重要方式。规范化、品质化是地理教师远程培训的要义。本书讨论了地理教师远程培训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了地理教师远程培训进一步发展的对策。

4.初中地理暑期培训心得体会 篇四

作者:唐卫伟

我参加了2013年暑期全员培训,认真听取了几位老师的报告感触颇深,通过这次培训、作业、视频讨论、交流互动,受益匪浅,为我今后的地理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际操作的经验。下面谈谈我的切身体会,以抛砖引玉。

一、学习成就

1、教育资源决定教学效果。通过这次培训,我认识到在新课程中,我们应该利用现代教育资源,摆正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形象,教师不再只是课程的执行者,还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开发者、创造者,是课程实施中问题的协商者、解决者。面对当前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如何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教研能力,是摆在我们每个教师面前的最现实问题;这次教师远程培训给我们提供了再学习再提高的机会,让我们能聚集在一起,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2、教育科研是教学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通过这次培训,让我真正明白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很薄弱。因此在以后执教的过程中应着重加强对新课程的分析和理解,加强理论学习,以理论知识来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当今的教育对每个教师来讲都是一种挑战,新形势下就需要有新的教学理念才能够适应教育教学的向前发展。但愿以后再有机会参加此类培训,以不断提高自己!

3、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是时代对初中地理学习的基本要求。设计具有时代性和基础性的初中地理课程,提供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关注与人相关的热点问题,例如: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关爱生命,善待环境。

4、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是地理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建立富有多样性、选择性、科学性的初中地理课程,满足学生探索自然奥秘、认识社会生活环境、掌握现代地理科学技术方法等不同学习需要。地理学习需要初中地理新课程的性质和功能定位的要求衍生而来的,概括起来就是一句话,“

初中地理新课程谋求基础性、时代性、选择性、科学性的和谐统一”,“学习生活中地理”和“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它是初中地理新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

二、学习中的疑惑

面对学习的收获,我也认识到了新课程实施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教师非专业,或者一专多职的老师。就是对地理课程的理解还是有些欠缺,知识的储备上还是有些不足,教学的方法上还存在一些问题,那么这个也影响到初中地理标准的实施和真正的体现。不知道怎么落实。还有不少老师知道课程标准它的理念,但是具体怎么落实,特别是一些方法策略方面的问题还有存在的。缺少资料、缺少培训和交流。

了解地理教师在追求个人发展的时候,最重要的是如何让教书成为教师的不二选择。地理教师缺少的是学校的重视,缺少的是社会的认可,如何让地理教师在地理教学中有所成就,就要让我们认真品味两个字――热爱。记得好像爱因斯坦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对于一个地理老师来说,热爱意味着什么――热爱地理学科、热爱自己的学生,关注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促进他们全面健康地发展。这种热爱,首先应该是温暖的,是充满情感和爱的事业。

在未来的教学过程中,我会把本次学习的理论与经验应用于日常教学,用教研指导教学,用理论武装自己,用行动去感染学生,用博学去培养学生。用高尚的情操熏陶学生。

三、培训让我明白要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作为地理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之一,“过程与方法”是教学的重要出发点,改变了以往片面注重结果,关心结论的做法,对学生在探索、体验的学习过程,对学生获取知识与技能的过程给予高度的重视与肯定。我必须经常有意识地反省自己的教学,从中总结经验教训,虚心听取他人对自己教学工作的意见,进而不断改进自己教学,使自己升华。

建议以后多举行一些类似的培训,用更多的教学案例去丰富培训内容,用更多一线教师的成功经验去指导年经教师,还希望培训的视频及相关理论知识要能在培训结束后给教师提供下载的地址,以便能进一步学习或深造打下基础。再实际一些,最好多一些课堂教学细节的事件;最好来一些现场演讲,如果本地区也这样组织培训那就再好不过了。

“学程导航”课时教学计划

5.初中地理培训心得 篇五

武威第十七中学

叶顺元

清华大学伟新教育初中地理培训学习体会

武威第十七中学叶顺元

2011年11月21日——25日,我有幸参加了清华伟新教育初中地理远程培训班的学习,尽管只有短短的五天时间,但胜过我多年的教学,我们是通过卫星视频,有幸目睹到六位老师的讲课风采,聆听专家们的教诲,感触很深,收获颇丰。我深深陶醉其中,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一、听专家们的报告,提高了教育认识,升华了教育理念 教育要发展,要有鲜活的生命力,就必须要每一位教师“心中有爱,眼中有人”。也就是必须坚持“ 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生本教育理念,必须确立“主人、主体、主角”学生主位观,在教学中必须强化“教学生学会学习”的科学行为。

有爱才有教育,有爱才有动力。如果我们每位教师都真正热爱我们自己的教育事业了,真正热爱我们的每一位学生了,我们教师就会想方设法把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搞好,我们的教师就会主动积极的参与到学校教学科研的活动中来,就会像这些讲课的专家学者们一样,从自己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不平凡的事迹。所以,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思想是引领教师走上教育教研道路的前提与关键。也只有这样,才能改变目前封闭的、落后的教育教学现状。

二、听专家们的报告,学到了很多教育艺术和方法 人民教师的师德,其主要内涵是:“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爱”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根本点和出发点。教

师对事业和对学生的爱,是一种积极的情感,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力量源泉。教师对学生的爱,可以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溶化学生心头的冰霜,激发学生的兴趣,唤醒学生的自信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效果。听了教授们的讲座,让我对课堂教学有了一种新的思考:传统课堂上,我们教师常常是站在成人的立场上,以成人的思维来备课、上课,“把自己清楚的‘说给’学生清楚、明白”,学生被动学习,而且不会有创新思维。新的教学理念是以发展学生的终生成长为理念,完全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以开发学生学会学习为主导,教师装作什么也不明白,让学生自由自主的学习。

三、听专家们的报告,明确了教师职业的祟高和神圣 在这次培训班上,许多老师都谈到了教师职业的专业化,教师职业的地位,教师职业对社会的作用,通过专家们的讲解,我更加明确了这个职业的关键所在。它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是以教育为中心的一群劳动者。不是什么人都能当老师的,更不是什么人都能当好一个老师的。要当好一个老师首先是要有爱心。只有视学生为自己的孩子,处处去关爱学生,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教,亲其师,信其道”。其次我更加明确了教师的基本责任就是教书育人。既通过教书这个渠道和途径,达到育人的目的。这里要处理好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使学生爱听你的课,喜欢你的课,爱和你沟通交流,而不是敬而远之。我觉得这个问题永远值得我们去探讨,去反思,去总结。

四、听专家们的报告,认清了自已肩负的责任重大而光荣

作为一位中学地理教师,应该有更高的境界和追求,因为你不仅是一

个实践者,更是一个引领者。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直接影响着学生。特别是王旭老师的报告中讲了他在一个贫穷边缘的山区中学教孩子们《地球公转》的一堂地理课,深深打动了我。那个学校桌椅是烂的,黑板是刷漆木板,没有电灯,那就更谈不上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了,王老师就用学生自己的身体盼太阳,盼地球,让学生在探究地球公转的规律和奥秘,每个学生都成了太空的“探索家”。王老师的课上得多好,学生学得多好。王老师说,新课程改革不是看学校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增加了多少,那么如果停电了,不能用多媒体上课了,那我们就不上课了吗?目前有很学校的老师总是说学校的现代化教学设备没有,我们无法进行新课改,这是不对的,新课改本质是“人要改,是改人”。我决心牢记胡锦涛总书记的“学习、学习、再学习,实践、实践、再实践”的教诲,以王旭老师为榜样,扎根山区,勇于实践,做好调查研究工作,当好新课改的实践者,为推动贫困山区初级中学新课改贡献自己一份力量。

6.初中地理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篇六

水坪镇洛河中学:方孝奎

2012年8月26—27日,我有幸参加了初中地理新课程培训,认真听取了授课老师的报告,感触颇深。通过这次培训、自主作业、专题研讨、交流互动,受益匪浅,为我今后的地理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际操作的经验。下面就谈谈我的切身体会。

1、教育理念决定教学行为。新课程下的教学要求我们要有国际化的教育理念,要有创新意识的教育理念,要有“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注重“以人为本”这个核心教育理念。这就要求我们要有相应的教育教学方法,形成有效的教育教学行为。

2、教育资源决定教学效果。通过这次培训,我认识到在课程改革中,我们应该利用现代教育资源,摆正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形象,教师不再只是课程的执行者,还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开发者、创造者,是课程实施中问题的协商者、解决者。面对当前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如何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教研能力,是摆在我们每个教师面前的最现实问题。这次教师培训给我们提供了再学习再提高的机会,让我们能聚集在一起,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3、教育科研是教学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通过这次学习,使我对自己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有了新的认识。使我认识到了自己的教学水平距离名优教师还有很大差别。让我真正明白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很薄弱。因此在以后执教的过程中应着重加强对新课程的分析和理解,加强理论学习,以理论知识来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当今的教育对每个教师来讲都是一种挑战,新形势下就需要有新的教学理念才能够适应教育教学的向前发展。

4、充分利用网络与书籍拓宽知识面,开发思维,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此次培训为我们提供了一次很好地学习机会,为我们搭建成了一个开放自由的交流平台。通过这次学习与交流,我们不仅学到了很多专业理论和专业知识;也从各位同仁哪里学到了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获益良多。培训期间结识了许多同一战线上的同仁,能够和他们进行交流、探究教学中遇到的一些事例,从中得到很多教益。

5、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是时代对学习初中地理的基本要求。设计具有时代性和基础性的初中地理课程,提供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关注与人相关的热点问题,例如: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关爱生命,善待环境。

6、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是地理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建立富有多样性、选择性、科学性的初中地理课程,满足学生探索自然奥秘、认识社会生活环境,掌握现代地理科学技术方法等不同学习需要。地理学习需要初中地理新课程的性质和功能定位的要求衍生而来的,概括起来就是一句话,“初中地理新课程谋求基础性、时代性、选择性、科学性的和谐统一”,“学习生活中地理”和“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它是初中地理新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

7.关于中学进行地理实践教学的浅见 篇七

一、中学进行地理实践教学是地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地理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培养现代公民具备地理素养, 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 为了满足学生对学习地理课的不同需求, 就必须倡导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因此有必要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而这些实践活动的开展就要求我们在中学进行地理实践教学, 从而实践地理新课程标准。

二、中学进行地理实践教学符合地理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

地理新课程标准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它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地理实践教学通过教师指导, 学生参与, 在做中学, 在学中做, 从而锻炼和培养他们的地理实践能力。在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中还有一个理念: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地理课程要充分重视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地理教学要从学校、家庭和社会, 为地理学习拓宽学习空间, 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地理实践教学, 打破常规课堂模式, 将学校、家庭和社会联系起来, 让学生既学习知识, 又关注社会问题, 开阔了他们学习的视野。

三、中学进行地理实践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

地理新课程标准颁布和实施后, 各地都掀起了课程改革的热潮。从教材的编写, 内容的选取, 课堂教学的组织等方面都进行了大大小小的改革。在地理新课程标准指导下, 现行的有湘教版、苏教版、鲁教版等地理教材, 它们在内容的选取上, 都反映了新课程的新理念, 如:“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同时, 有的学校对课堂教学也进行了改革, 从传统的教师“满堂灌”到学生积极参与的高效课堂。然而, 这些改革还是忽略了中学地理实践教学这种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如果不从一线教师所进行的教学进行改革, 仅仅从教材上重新进行编排, 从选取内容上进行修改, 那还不能从根本上改革目前的地理教学。那还是局限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 而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仍然无法提升。只有进行地理实践教学, 把学生从单一的教学场地——教室, 带到大自然中, 指导他们积极进行地理观测、地理调查以及地理实验等实践活动, 才能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运用各种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中学进行地理实践教学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中学生开始具有探索的年龄特点, 对于理性知识的学习, 常常觉得枯燥、乏味。长时间的教室学习, 容易使他们产生视觉疲劳和听觉疲劳, 最终导致精神疲劳, 从而不喜欢地理课, 降低了他们学习地理的积极性。而我们经常说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没有了兴趣, 学习效果自然不高。而在地理实践过程中, 学生却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体现在他们积极主动对地理问题进行自主探究。是什么维持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是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使得他们在地理实践中被各种探究活动所吸引。所以, 让学生从单一的课堂走到室外, 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践, 学生在爱学、乐学的情况下学习地理知识, 探究地理规律, 激发了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 教学效果自然提高了。这在张瑞英《高中地理实验内容及其教学设计》一文中也得到证实, 在他所设计的对比实验中, 采用实验教学的实验班比采用传统教学的对比班平均分高6分多, 而实验班的实践能力更是对比班无法相比的, 他们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都有了很大提升。

五、中学进行地理实践教学是地理学科性质的要求

地理学科是一门知识性很强的学科, 同时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地理知识既来源于实践, 也必须走向实践。“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是对学习地理最好的诠释。在进行中学地理教学过程中, 我们既要注重系统知识的传授, 也要重视学生地理实践能力的培养。

六、中学进行地理实践教学可以加强不同学科的联系

地理学科本身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综合性学科。在进行地理实践教学过程中, 也要应用到很多其他学科的知识。如在对降水的酸度测试时, 就要用到化学学科知识;在对地理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时又要用到统计学 (数学学科) 的知识;在对某种生物进行地理分布的研究时又涉及到生物学的知识, 等等这些实践活动加强了地理教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这就促使学生加强各学科的学习, 同时运用各种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这样就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七、逐渐适应高考的新要求

在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中, 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近年来的地理高考试题中, 地理实验、地理探究等新题型时有出现。

近几年来高考考核的地理实验、地理观察等实践学习内容如:

1、地转偏向力的证明 (广东2005)

2、手表定方向 (2005江苏)

3、赤道日晷的安装 (2006广东)

4、房地产开发与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2002江苏)

例:在2007年上海的一道高考题中就涉及到地理实验, 如下:

用冷暖水模拟锋面形成的局限性

该模拟实验存在的主要不足是

(1) 没能模拟出主导气流的运动方向

(2) 没能模拟出成云致雨的天气现象

(3) 没能模拟出冷锋与暖锋

(4) 没能模拟出冷暖空气的密度差异

从这个趋势来看, 今后的高考将会越来越多的涉及到地理实践的内容, 这也使得进行地理实践教学显得重要起来。

8.关于地理培训心得体会 篇八

【关键词】初中地理 地图应用 能力培训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0-0104-01

一、初中地理地图能力教学的概念

地图是学习地理的基础性质工具之一,是学好地理所必备的基础能力之一。地图对地理知识是一种直观而形象化的表达形式,一张地图是众多地理知识和内容的综合统一。作为初中地理教师,必须教会学生如何全面而正确地运用地图,是课堂教学中很关键的一步。

识图绘图能力教学培训,指的是从养成学生的“地图思维”入手,培养学生地图意识,进一步强化读图、识图及绘图能力,引导学生在观察地图时养成挖掘地图中重要地理知识点的思维习惯,再进一步通过绘图练习实践,将地理知识融会贯通,最终完全掌握。初中地理课本的开篇单元,例如“学用地图”、“地图的发展”、“地图的运用”这几课,整个初中地理以地图知识作为开头,从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地图知识与地图能力的重要性,也明确了培养识图绘图能力的必要性。

二、地理绘图能力教学的作用与意义

上述教学步骤若多次重复,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地理学科思维与学习能力。与此同时,学生在亲自动手绘图的过程中,通过参考课本知识点,对地理坐标和地理空间方位之间的联系有了一定认知,最后动手绘制这些内容时,学生将基础而关键的几幅地图(如中国地理区划图和世界季风图等)记在心里,作为地理观念的宏观框架,学生将构建出人生中最初的空间地理坐标印象,这有利于学生日后学习中地理综合能力的持续提高,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地理的兴趣,强化学生理解和记忆地理知识,形成知识框架。例如,在学习“复杂多样的气候”这一课时,与其让学生死记硬背,不如通过让学生根据课本知识,总结中国各地理区域主要气候类型,再填到图上,根据地图进行二次深化记忆,可以达到优秀的学习效果。

三、开展地理识图绘图能力教学的方法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用图习惯

地图中蕴含着海量的地理知识,教师要鼓励学生善于在地图中寻找知识点,寻找地图绘制的技巧与规律。通过观察、对比、归纳、发散性联想,从地图中复习旧知识,总结新知识。而最好的办法,就是亲自动手来临摹、绘制。

(二)绘图教学法基本功训练

1.字帖式纸上描画临摹

采用书法式的模仿形式,和字帖练字一样,将薄纸贴在原图上方,先描画轮廓,感受国界线、海岸线的细节曲线变化等,然后再分区域、分经纬度地标出重要地点。为了达到简洁美观的效果,初始阶段推荐以分层设色地形图的形式,进行练习。

2.观察复制,素描式模仿绘图

这一阶段,应脱离单纯地透纸描线,要求学生根据练习经验,看着原图,进行自主模仿。将标准地图置于一侧,确定作为参考基准的经线和纬线,建议地图的东南西北四条边界经纬线作为基准,用来圈定所画地图的基本范围。然后标示出区域内重要的参照物,比如河流、山高原,或是过中心的经纬线,以这些地标性质的地理要素作为参照,慢慢丰富地图细节,补充其周围的各种地理要素,逐渐完成地图绘制。从识图绘图的教学进程角度来看,这一步十分关键,因为描线只是单纯机械的动作,而不是带有自主思考性质的模仿复制,一定要鼓励学生多画多练,创造实践机会。

3.默写式无参考自主绘图

经过了前面的大量练习,最终的目标便是单凭脑中的知识与记忆来作图。不一定要一开始就挑战完全默写式自主作图,教师可以把完整地图先删去一部分,让学生填画,渐渐增大难度,最后达到这一目标。

(三)地理绘图有多种形式,针对不同目标和场所,绘图形式应当灵活多变

比如说,在七年级上册的“地球仪”有关课时中,传统的平面绘图就不能很好地帮助学生学习课本内容,这个时候若使用乒乓球、排球等球体,在球体上画经纬线,就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了解经纬线的性质,明确南北极点的特殊性,教学效会更好。同时,这种因地制宜的教学模式充满了新鲜感,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地理的热情。

综上所述,地图能力是地理教学中极为重要的基础性环节,在初中地理教学的起步阶段,必须强化对学生识图绘图能力的培训,打好基础,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与习惯。这一培训过程应当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造绘图练习的实践机会,使地图能力教学与课本知识相结合,通过识图绘图技能的培训,实现学生地理知识与地理实践能力的互相促进,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

参考文献:

[1]范丽霞.论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2011(04)

[2]赵占成.地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教学参考,2009(09)

9.初中地理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篇九

2014,09,24 2014.09.02-09.03,根据学校安排,我有幸参加了为期两天的新课标、新教材培训学习,两天中,有两位专家分别针对新课标和新教材进行了讲解和答疑。其中新教材编委之一刘健老师主要讲解新课标理论和实施要求,另一位老师——赵咏春老师是北京市海淀区地理教研员,她不仅承担教研员的工作,而且身居教学第一线,是人大附中地理教师,她主要给大家分析教材并呈现教学案例与大家分享讨论,她的个人课例最大的优点是可以引发学生的兴趣并联系生活中的地理。

这次学习让我个人受益匪浅 ,对于我个人,我认为这次培训举办的非常有意义,非常有必要,它让我们对新课标有了更深的了解,下面将谈谈我的一些感受。

新课标是在旧课标的基础上,根据一线教师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了修改和完善,做到了紧扣时代的脉搏,时刻保持教学理念的新颖性,让课堂的创造性,可操作性都增强。新课标突出学生自主活动;突出学生读图、用图、绘图的能力;突出学生分析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教学中,教学是从外部向学生灌输明确的知识,学生无法将知识转变为自己的智慧,无法产生对知识的发现与创新。新课标编排的新教材对于旧教材来说增加了很多叙述性的文字,新的时事资料和更加鲜明的图片,还将以前一些隐性的知识点显性化,这样不仅降低了学习难度,对我们有了很大的帮助,还大大降低了学生对于理解地理知识、掌握地理知识的难度,让我们对于知识点难度的把握也有了新的理解。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思路清晰,善于引导学生利用地图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不仅有助于学生学好地理,对学生毕业后的学习和创造性的工作也是有益的。这次培训我通过学习不仅了解了新课标、新教材的一些变化,更坚定了自己课改的信心。尽管改革之路不会畅通无阻,新课程改革是挑战,同时改革更意味着机遇,让我有机会尝试全新的教学模式,实践自己的教学 理念。我将满怀信心地投身新课程教学。

此外,刘健老师还就新课标的区域学习做了特别说明,区域地理中,两极地区及京港澳台五个区域为必学区域,考试中这五部分内容为考试内容,必要的知识点要求学生识记,其他区域如果作为考试内容应给出区域地图和相关内容,如美国给出重要城市,然后提问首都在哪里,让学生根据图例回答,考察学生的读图能力,或给出地形分布状况,让学生总结地形地势特征。因此地理考试才能真正考察学生的地理能力,才能真正行使考试须指挥棒的真正功能,而不是像现在的考试形式将学生引入死记硬背的泥潭,真正解放学生,真正实现素质教育。因此,作为一线教师,有必要研究考试题的编制。

赵咏春老师作为一线教师有许多经典课例,让大家大开眼界,她在开发课程资源方面有许多的积累和积淀,值得我们学习。她用相机拍摄了许多照片,并借鉴了许多新闻和旅游图片,作为课程资源应用在课堂上,对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起到了意想不到的积极作用。在开发课程资源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她的做法值得我们效仿和借鉴。

10.高中地理远程研修培训心得体会 篇十

新田一中

何军雄

本学期,本人有幸参加了地理远程的培训,此次培训时间虽短,但收获也不少。特别是一些专家对教学内容的解读和教学案例的分析,极大地调动了广大中小师生的积极性,培训中,众多的新的观念和知识一下子扑面而来,脑子里装了很多的感想,下面就简单谈一下我的感想:

一、以学生发展为主体

通过参加这次地理远程研修培训,使我深刻地认识到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课程设置要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适应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发展水平。课程建构的主导,不是学科知识的给予而是学生能力的发展,这种课程理念,并非否定学科知识在教学中存在的必要性,而是给它以新的内涵:不再把知识和技能视为仅供记忆和存储的定论,而认为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不再认为知识只有确定的意义和客观的尺度而认为它还具有不确定的意义和主观的创意,基本质在于运用它进行创造性思维,并由此构建出新的意义,不再把知识的呈现视为唯一的任务,而要以提高学生素质的观点来把握学生的发展,给予他们自主学习的机会,培养他们独立判断王动选择的能力和品质,由此可见,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指导下,教材从结构设计到内容表述,都更加注重学生的感受与体验,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能力,从而真正实现教育向学生生活的世界回归。

二、倡导新的教学模式

向往自由、当家作主是每个人的天性。我们必须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才能更好地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填鸭式”、“满堂灌”只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限制他们的自由发挥,同学们学到知识但不会学习。与之相反,启发式教育以学生为中心,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老师只是把学生领入知识的大门。学不学和怎样学都是学生自己的事。这给老师和学生都带来了更多的自由和选择的空间。

三、基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得教学

实施新课程标准,要求课程的设置,课堂的教学必须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传统的地理教学偏重地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的地理学习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及时变革传统的“知识本位”、“学科中心”的地理教学,努力创设贴近现实生活,切合学生实际,注重人文关怀的全新地理教学。在教学中着眼于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思维。

四、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理论水平在这次远程研修学习中,我按时观摩学习了每一个专题的讲座,认真听取了专家们对教学的指导和解读。对每一个专题的问题都和老师们进行了探讨,同时按时完成了作业。积极参与交流,广泛阅读了老师们提交的作业及发表的文章并及时做出评论。认真阅读了每一期班级简报。反复研究了各个专题中的每一个案例,对案例中教师所讲的内容和授课形式都作了认真的记录。大量的视频片断,很符合我们的课堂教学。通过与老师们之间的相互交流、切磋,使自己转变了观念,知道了学习的重要性,只有通过培训才会促进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理论水平。我要把这些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应用于我的教学生活中。

五、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11.关于地理知识的知识 篇十一

我们熟悉的认识论告诉我们,人的地理知识不是头脑中固有的,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从实践中得来的。获得地理知识的实践有两类,一是个人自己的观察,二是听别人的讲述,或看书刊、看电(视)影、看照片。第一类实践是有限的,如上面所说。第二类实践(或说间接实践)可能更高级,更丰富,但因为是借助他人的观察,终究也是有限的,加之他人的情况各色各样,转述出来的地理知识不仅不完全,也会变化多端。

记得第一次看《马可波罗游记》,总觉得他描述的不像是中国,就像看过去西洋人写生中国的楼台亭榭,画出来的总像是“西洋楼”。关于《马可波罗游记》的问题,我一直以为是译者好用西式言辞句法的缘故。但细看它的内容,发现不只是言辞句法的问题,而是马可波罗的喜好不同,选材不同,他不但“有眼不识泰山”,也无视古长城的存在,游记中全无它们的踪影,令读《游记》以了解中国地理的欧洲人,不知有泰山、长城。而对中国人来说,没有它们就不能算中国。记述地理知识,用钱锺书先生的比喻,“拾在篮里都算得菜”,但拾什么菜,因人而异。中国古代士大夫“仁者爱山,智者爱水”,而意大利商人却爱城市、市场、女人,所以,苏东坡等人笔下的中国地理与马可波罗之辈笔下的中国地理怎么能一样?

学者们认为口述、书刊、影视、照片都是储存和传达地理知识的“文本”(text,说白了就是课本),你我的地理知识大多要仰仗它们。但对它们所储存和传达的地理知识的可靠性(或曰属性)问题不能置之不理。在英美地理学界,考查地理知识的属性是一门严肃的学问,称作geosophy,这个字由标志地学的词头“geo”和哲学一词的词尾“sophy”组成,可译作“地理知识论”。“地理知识论”所说的就是关于地理知识的知识。美国“新文化地理学派”的学者极为重视这类问题的复杂性,并基于这种复杂性,向老牌文化地理学派,即所谓“伯克利学派”发动过不客气的批判。那些年轻的文化地理学者指出,口述、书刊、影视、照片中的地理知识并不是客观的、中性的,而携带着很浓的时代特点、文化特点、民族特点、思想(理论)特点,甚至个人特点。尽管科学描述企图消除那些特点,建立一种公正、客观、准确的描述,然而在人文地理描述上缺很难达到“科学”的标准。不少外国旅游者到中国专门爱看传统的东西,过去我们一度把传统理解为落后丢脸,便以为外国人心肠不好,专拣我们的丢脸之处,要到外部世界去“污蔑、造谣”。现在我们知道,事情并没有那么严重。

上一篇:爆笑吃货语录下一篇:二年级描写牡丹花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