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科学复习知识点

2024-08-30

四年级科学复习知识点(共6篇)

1.四年级科学复习知识点 篇一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总复习知识要点

第一单元 《天气》

第一课:

1、天气是指我们居住的地区,在某个时间的大气状况。

2、天气总是在发生变化,它影响着我们的活动,也影响着地球上所有生物。

3、我们可以通过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特征来描述天气。

4、温度、风向和风速、降水、云量是天气观察中的重要数据。

第二课:

1、天气日历是记录每天各种天气现象的表格。

2、我们的天气日历中,一般要记录日期和时间、云量、降水量、风向和风速,如果有云,还要记录云的类型。根据天气日历,可以分析一段时间内的天气变化,找到天气变化的简单规律。气温记录在“日期--气温”柱状图。

3、观察天气应该在每天的同一时间、同一地点。

第三课:

1、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每天应选择同一时间来同一地点测量气温。用温度计测量气温。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才能反映当地的气温。

2、温度计的使用:认识温度计上的刻度;测量时,要把温度计放置到测量环境内2-3分钟,待液柱不再升高或降低时再读数;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的液面保持水平。

3、温度计上的字母C表示使用的是摄氏温度,它的单位是摄氏度,用符号℃表示

4、一般气温的最高值出现在午后2时,气温的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后。

5、计算:日平均气温=一日内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之和÷2;月平均气温=一月内日平均气温之和÷当月天数。

6、气温随时都在变化着,整理、分析气温记录,制作气温变化折线图,可以帮助我们寻找气温变化的规律。

★人体最感舒适的气温是22℃,在35℃的气温下,人体感到炎热难耐;在0℃的气温下,人体感到寒冷。

※设置百叶箱要注意:第一,百叶箱不能设在水泥地上,最好设在草坪上;第二,要保持百叶箱通风;第三,要朝北方开;第四,离地面要有1.5米左右的距离。

第四课:

1、风是一种重要的天气现象,风有风向、风速两个特征,通过事物的变化我们可以感知和观测风的方向和力量。

2、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可以用八个方位来描述。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风向标的箭头与风吹来的方向一致,箭翼与风吹来的方向相反。(箭头的指向是风向,箭翼的方向的风向相反)

3、风的速度是以风每秒行进多少米进行计算。风速仪是测量风速的仪器。气象学家把风速记为13个等级,八级风可以将树枝吹断。我们的天气日历中可用简化的风速等级来划分风速,即无风是 0 级、微风是 2 级、大风是 6 级。

第五课:

1、降水是天气的一个基本特征,测量记录降水量的单位是毫米。

2、降水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雨、雪、冰雹等。

3、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雨量器的集水漏斗用来收集雨水,容器中雨水的高度值就是降水量。我们可以用直筒透明杯子来做雨量器,测量24小时内的降水量。

4、降水量等级:0.1-9.9mm为小雨,10-24.9mm为中雨,25-49.9mm为大雨,50-99.9mm为暴雨。

第六课:

1、观察云:天空中飘浮的云实际上是由千千万万的(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

2、不同天气的划分:把天空当做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把看到的云量填充到这个圆里,按照云在天空中所占的多少进行区分。云量少于四分之一为晴天,少于四分之三为多云,多于四分之三为阴天。

3、云的形状和多少能告诉我们有关天气的许多信息。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气象学家(根据云的高度和形状),通常把云分为(层云)(积云)和(卷云)三类。云可以看作是天上的(雾)。靠近地球表面的(扁平层状云)是层云,它通常是(灰)色的。层云变厚,就是雨层云,将会出现毛毛雨、大雨或雪。高于层云,看上去像(棉花堆)一样的云叫做积云,通常与晴天相联系。积云发展成积雨云,形成雷阵雨。(纤细的羽状云)是卷云,卷云离地球最远,是由(微小的冰晶)组成。

第七课:

1、对天气信息进行整理、总结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天气的某些特征,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2、一个月的天气变化不能代表这一年的气候特点。

3、总结一个月内的天气观测常用的方法有列统计表和绘制柱状图等。

实践与实验

1、我们经常看到蓝天白云,你知道云的分类吗?云与天气有什么关系?

答:我们一般把云分成三类:积云、层云和卷云。

靠近地球表面形成的扁平状的云是层云。层云通常是灰色的。层云有时候会覆盖大部分甚至整个天空。如果层云变厚,将会出现毛毛雨、大雨和雪,所以也称为雨层云。

高于层云,看上去像棉花堆一样的云叫做积云。积云通常与晴好天气相联系,但是也能发展成积雨云,形成雷阵雨的天气。

纤细的羽状云是卷云。卷云只有在温度非常低的高空才能形成,因此卷云是由微小的冰晶组成的。

实验题一、制作风向标的材料和制作过程:

制作材料:吸管1根、小刀1把、剪子1把、硬纸板1块、大头针1个、带橡皮的铅笔1只。

制作过程:1、选一根硬一点的吸管,在吸管的两端纵向切开约1厘米的缝隙。

2、用硬纸板剪一个大小适中的箭头和一个稍大的箭翼。分别插入吸管两端的缝隙,并固定。

3、用一根大头针穿过吸管平衡点并插入铅笔一端的橡皮中,使其能自由转动。

4、确定方向后观察风向标的箭头指向就是风向。

实验题二、制作雨量器

1、找一个直通透明的杯子,杯子的高度在15厘米以上;

2、以毫米为单位,利用刻度尺在纸条上画好刻度,纸条的长度略小于直筒杯子的高度;

3、取一段长于刻度纸条的透明胶带平放在桌子上,胶面朝上,将纸条画有刻度的一面朝下粘在胶带中间;

4、一个同学手持杯子,另一个同学把粘在刻度纸条的透明胶带竖直粘到杯子的外侧面,要使刻度的底部正好和杯子内侧底部对齐;

5、用粘贴刻度纸的条的方法把小组的名字粘贴在杯子的背面。

2.四年级科学复习知识点 篇二

“任凭风吹雨打, 我自岿然不动”, 仍然是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法的“表现”。在科学教学中, 通常仍然按照“讲知识———讲例题———做练习”的模式进行教学, 完全不注重情境的创设。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 学生的情感被忽视, 学生成了知识的容器。实际教学中, 忽视了得到知识的过程, 忽视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忽视了学生好奇心强、问题意识浓的心理特点。

中考复习很难在教师讲、学生做的简单而痛苦的模式中乘风破浪。启发式教学恰恰能为教师轻松教、学生快乐学, 提供双赢的“踏板”。

二、应用启发式教学的源起

“启发”一词, 源于孔子的“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意思是说在教学前务必先让学生认真思考, 已经思考相当长时间, 但还想不通, 然后可以去启发他;虽经思考并已有所领会, 但未能以适当的言辞表达出来, 此时可以去开导他。在欧洲, 古希腊思想家苏格拉底用“问答法”来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以探求真理。

二者的相同点是:提倡的教育方式相同, 都重视启发学生思维;反对灌输知识, 直接把既定的答案告诉学生, 都希望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 自己思考, 自己推理出答案。不论是苏格拉底的助产术, 还是孔子的启发式, 都是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一系列对话, 启发学生。

三、启发式教学的优点

(一) 能够提高教师的素质

新课程十分注重情境的作用, 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怎样有效地利用这些习题情境, 怎样自然地从情境过渡到知识点, 怎样处理疑问情境的创设和课堂时间有限的关系, 哪些知识的得到需要提问, 哪些知识可以直接讲解, 都需要教师去钻研, 教师经过钻研, 就能提高学科素养和教学水平。

(二) 能够提高课堂效率

设置思路清晰的启发问题, 激发学生内心认知的不平衡状态, 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 增强教学的感染力, 既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学生通过自觉主动的思考, 促进学生兴趣爱好的扩展, 并在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中发扬教学民主。

四、启发式教学在科学复习习题讲解中的实施

(一) 如何用启发式教学法教学图形题

直角坐标系图像题能形象、直观地表示一个物理量随另一个物理量变化的情况, 描述某些科学现象和科学规律。在这些题目的教学中, 一定要启发学生思考横坐标和纵坐标表示什么量?启发学生分析图像的变化趋势或规律, 弄清图像所表达的意义, 如, 图像拐点、起点、终点、每一阶段所表示的意思。

【例1】有一包白色粉末由Na2CO3和CaCl2组成。溶于水产生白色沉淀, 现向此悬浊液中逐滴加入7.3%的盐酸, 发现沉淀的质量 (Y轴) 与加入盐酸的质量 (X轴) 有如图1所示关系。求: (1) 沉淀物质量M; (2) 这包白色粉末中Na2CO3的质量。

启发设疑:1.横坐标和纵坐标分别表示什么量?

学生答:横坐标代表加入稀盐酸的质量, 纵坐标代表沉淀的质量。

2.沉淀是什么物质?是怎样生成的?

学生答:沉淀是碳酸钙, 是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的。

3.刚开始加盐酸时, 沉淀为何不消失呢?沉淀不消失, 说明加进去的盐酸没有和沉淀的碳酸钙反应, 那刚加进去的盐酸和什么物质反应了呢?

学生答:因为刚开始加盐酸时盐酸没有和碳酸钙反应, 而是和多余的碳酸钠反应了。

4.与Na2CO3反应的盐酸是多少克?与CaCO3反应的盐酸是多少克?

学生答:与Na2CO3反应的盐酸是50克, 与CaCO3反应的盐酸是100克。

5.沉淀物CaCO3的质量可以根据化学反应中什么物质的质量来求?白色粉末中Na2CO3与哪些物质反应了?所以这包白色粉末中Na2CO3的质量可以根据哪些物质的质量来求解?

学生答:沉淀物CaCO3的质量可以根据化学反应中与CaCO3反应的盐酸溶质的质量来求, 白色粉末中Na2CO3与氯化钙和盐酸反应了, 所以这包白色粉末中Na2CO3的质量可以根两个化学反应中碳酸钙的质量和与多余的碳酸钠反应的盐酸的质量来求解。

【例2】如图2甲所示, 用一拉力传感器 (能感应力大小的装置) 水平向右拉一水平面上的木块, A端的拉力均匀增加, 0-t1时间木块静止, 木块运动后改变拉力, 使木块t2后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计算机对数据拟合处理后, 得到如图2乙所示拉力随时间变化图线, 回答下列问题: (1) 当用F=5.3N的水平拉力拉静止的木块时, 木块所受摩擦力大小为5.3牛;当用F=5.8N的水平拉力拉木块向右运动时, 木块所受摩擦力大小为________N。

(2) 如图2丙所示, 为研究滑动摩擦力Ff大小与接触面受到压力FN大小的关系, 在重力为17N的木块上每次增加1牛重的砝码, 分别用水平拉力F使木块作匀速直线运动。实验测量数据见表格:

根据表格中的数据, 你能得出的初步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

启发设疑:1.乙图告诉了我们哪两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学生答:乙图告诉了我们拉力和时间的关系。

2.当拉力为多大时物体才开始运动?当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 拉力为多少牛?此时摩擦力为多少牛?

学生答:当拉力为5.5N时物体才开始运动, 当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 拉力为5.1牛, 摩擦力为5.1牛。

3.当拉力为5.3牛时, 拉静止的该物体, 该物体会运动吗?那么此时摩擦力为多大?

学生答:不会, 因为拉静止的物体时, 拉力要5.5牛才开始运动。所以此时是静摩擦, 与拉力是一对平衡力, 为5.3牛。

4.当拉力为5.8牛时, 拉静止的该物体, 该物体会运动吗?做什么运动?那么此时摩擦力又为多大?

学生答:会的, 物体滑动时受到的滑动摩擦力为5.1牛, 所以做加速运动, 摩擦力为5.1牛。

学生要顺利解答此类题目, 必须启发学生拆解和发现题目中的信息, 从文字和图像中去找寻解题的关键点, 从而引起学生主动思考。

(二) 如何用启发式教学法教学文字信息题

文字信息题往往包含有实验过程、实验现象等相关信息, 当学生看到复杂的实验过程时往往不知所措, 因此启发学生梳理出实验过程、实验现象, 思考实验过程与实验现象前因后果关系是当务之急。

【例3】 一个物体沿一个高2.5m, 长4m的斜面匀速滑下。受到斜面的摩擦力为50N。若将该物体从斜面底端沿斜面匀速上拉至顶端, 拉力所做的功为_________J, 物体的重力为_______N。

启发设疑。

1.题目中说“一个物体沿一个高2.5m, 长4m的斜面匀速滑下”。如果, 斜面是光滑的, 物体的速度会怎么变化?能量是怎样转化的?匀速下滑过程中, 重力势能没有转化为动能, 那么重力势能哪里去了呢?物体的重力势能和下滑过程中克服摩擦所做的功有什么关系?

学生答:如果斜面是光滑的, 物体会加速下滑, 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现在物体匀速下滑, 重力势能用来克服摩擦做功, 减少的重力势能等于克服摩擦做的功。

2.本题用什么方法求重力合适?

学生答:因为减少的重力势能等于克服摩擦力做的功, 克服摩擦力做的功可用公式W =fL计算, 其值为200J, 所以G=W有/h=W/h, 得到G=80N。

3.拉力所做的功为什么功?有几种求法?在本题中, 用什么方法求合适?

学生答:拉力做的功为总功, W总=Fs或W总=W有+W额, 本题中用W总=W有+W额来解可能会较好, 因为W有可以求出, W额就是克服摩擦做的功。

从信息题的问题情境入手, 分解题目中的知识点, 分层设置问题, 引发学生思考, 设置有效提问是关键。

(三) 如何用启发式教学法教学统计表题型

图表及数据能很好地反映实验过程中使用的物质的质量, 但实验中几种物质有没有完全反应呢?什么物质有多余呢?多少克某物质和多少克另一种物质能恰好完全反应呢?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因此, 启发学生通过数据及相关信息发现以上问题尤为重要。

【例4】 为测定某铜锌合金中的铜的质量分数, 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用该合金与稀硫酸反应, 进行了三次实验。相关数据见下表 (实验误差忽略不计) ;

(1) 计算该合金中铜的质量分数; (2) 求第三次实验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启发设疑:1.根据第一次和第二次或第三次实验数据进行计算, 要产生0.2克氢气, 需要合金多少克?

学生答:要产生0.2克氢气, 需要合金12.5克。

2.第一次和第三次实验数据相比较, 要产生0.2克氢气, 需要稀硫酸多少克?

学生答:要产生0.2克氢气, 需要稀硫酸100克。

3.要产生0.2克氢气, 需要多少克合金与稀硫酸恰好反应?

学生答:要产生0.2克氢气, 需要稀硫酸100克与12.5克合金恰好反应。

由此学生已经知道了硫酸和合金反应的质量关系, 求铜的质量分数时, 以12.5克来研究, 根据0.2克氢气的质量可以求出12.5克合金中锌的质量, 铜的质量分数就不言而喻了。

【例5】 某同学用一定质量分数的稀硫酸做“氧化铜+硫酸=硫酸铜+水”的实验, 其五次结果如下表:

根据实验结果填写下列空格。

1.哪几次反应氧化铜有剩余?哪几次反应硫酸有剩余?

2.表中x的值是多少?

3.硫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启发设疑:1.第一次和第二次实验数据相比较, 第一次实验中什么物质有多余, 什么物质反应完了?

学生答:第一次实验中氧化铜反应完了, 硫酸有剩余。

2.第三次和第一次实验数据相比, 第三次实验中什么物质有多余, 什么物质反应完了?并可得出2克氧化铜和几克硫酸溶液能恰好完全反应, 生成4克硫酸铜?

学生答:第三次实验中氧化铜有剩余, 硫酸反应完了。根据计算, 120g×4/9.6=50g, 并可得出2克氧化铜和50克硫酸溶液能恰好完全反应, 生成4克硫酸铜。

3.第四次和第一次实验数据相比较, 第四次实验中什么物质有多余, 什么物质反应完了?

学生答:第四次实验中硫酸反应完了, 氧化铜有剩余。

通过层层设疑, 启发学生注意审题的关键点, 分解解题的难点, 化整为零, 最后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五、关注启发设疑的细节

(一) 启发设疑与学生实际能力相匹配

启发时, 问题有难有易, 学生也有层次, 因此, 基础知识的提问可让后进生回答, 灵活度较高的问题, 就需要有一定知识储备和思维能力的学生来回答。

(二) 设疑要有启发性

启发引导时, 忌点拨不到位, 让学生莫名其妙, 但点透了, 又没有思考价值。

(三) 注重学生回答后的处理

学生回答后, 要立足于问题本身, 与学生共同探讨:你为什么这样想?我的意见是这样的, 你看对不对?要给学生检验和反省自身回答的机会。

3.四年级科学复习知识点 篇三

当今高考,任何一道历史试题所涉及的历史知识都广而细,都不再孤立地考查某一个知识点,每一个历史知识点似乎都是重点、都有可能考到,以至于学生背了很多知识、做了很多习题,在考试时依然找不到解题的突破口。所以如何串联历史知识点、查漏补缺、构建学科知识网络,就成了大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要知道,“运用和调动知识”是《考试说明》要求的四项基本能力之一,在高考中能否取得优异成绩,关键就看能否将所学知识与试题要求相联系,并根据试题的要求,对学科知识进行重组、再现和运用。因此,我们在考前要本着知识的系统性原则,从不同角度重新整合历史知识,建立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以便于记忆、理解和运用。

1依据纵向联系串联历史知识

空间不变,时间延续,构成纵向联系。历史从人类诞生到通过基因造人。就是社会纵向发展的结果。人类社会不同形态的更替,是纵向联系,它体现了历史的传承性。依纵向联系,可以探讨事物在不同时间段的发展特点和规律,勾勒出发展的线索,了解事物的来龙去脉。例如,我们可以把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曲折发展、祖国统一等知识点,整合为“中国政治制度的产生和发展”专题,从而全面认识中国从古至今的政治发展历程及其变化原因。又如,我们通过整合世界历史上的三次科技革命,以第一次英国工业革命产生的历史条件为思维线索,举一反三整理出另外两次科技革命产生的历史条件。如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的历史条件可归纳为:①19世纪六七十年代俄、美、德、意、日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为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扫除了障碍。(政治条件)②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工业无产阶级壮大。(劳动力条件)③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殖民掠夺为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积聚了大量资本。(资本条件)④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自然科学的研究工作空前活跃并取得许多重大突破,这为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所要求的新技术革命创造了条件。(科学技术条件)⑤结束分裂后的国家和发展资本主义的改革开辟了统一的国内市场;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以英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列强加紧殖民扩张,攫取了广阔的世界市场和更丰富的廉价原料,资本主义经济得以在更高的水平上发展。(市场条件和原料条件)

2依据横向联系串联历史知识

时间同步,空间延续,构成横向联系。历史从欧亚大陆拓展至整个世界,就是社会横向发展的结果。人类不断迁徙繁衍,是横向联系,它体现了历史的拓展性。依横向联系,可以探讨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勾勒出某一时代完整的历史画卷,从不同层面和角度来解读历史。例如,我们可以把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等知识点,整合为“战后世界形势的发展与新中国外交”专题。我们也可将世界历史上的马克思主义诞生、巴黎公社、俄国十月革命、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等知识点与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与建设、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等内容,整合成“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史”专题。

3依据时政热点串联历史知识

关注时政热点、密切联系社会现实,是当今高考历史命题的一个重要特点。2010年高考涉及的时政热点,既有原来就存在的长效热点,如科技革命与人类祸福问题、能源消耗与开发问题、资源开发与配置问题、经济发展与环境问题、人口剧增与老龄化问题、财富增长与财富分配失衡问题、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问题、中美关系与台湾问题、民生与社会发展问题、经济全球化与贸易壁垒和经济危机问题、国际关系与大国强权问题、国际社会和谐与民族主义及恐怖主义问题等,也有本学年度出现的一些事关国家民族兴衰、民众利益和国际社会发展的重大时政问题,如“藏独”和“疆独”危害民族团结共同发展问题、澳门回归10周年与祖国统一问题、朝伊核问题和阿富汗反恐与中国周边安全问题、索马里海盗与中国对外贸易的安全问题、世界气候大会所引发的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間的关系及世界和谐发展的问题、海地大地震与联合国职能(如维和、救援)问题等,都值得我们在综合复习过程中串联相关历史知识乃至其他学科知识进行深入的综合思考和探索。

4依据图表串联历史知识

历史地图是历史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存在空间的具体表现,它把难以用语言描述的空间概念变成了可以感知的具体形象。充分利用历史地图,有利于记忆、理解、深化、活化历史知识,培养我们的空间概念。“左图右史”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优良传统。

(1)历史地图可整合历史人文要素变迁知识。如中国古代史上有《春秋大国争霸图》和《战国兼并形势图》,从表面上看,这两幅图没有什么联系,但如果认真对比观察则可以发现许多问题。变化一:中原和江南地区华夏族诸侯国的消失和产生。晋、宋、鲁三国消失。出现了三个新国家韩、赵、魏,长江下游的吴国、越国也在战国时期的地图上消失了。变化二:春秋时期分布于秦晋两国北部的白狄,晋国中北部的赤狄、北戎,分布在燕国东北方向的山戎,在战国时期的地图上消失了。同时蒙古高原一带和燕国东北方向分别出现了匈奴和东胡两个少数民族。变化三:在战国时期的地图上,沿着燕国、赵国、秦国北方边境一线,出现了从辽东绵延到西北的长城。

(2)历史地图可整合历史自然要素变迁知识。如中国历史上的黄河,作为我们的母亲河,在人类文明史上,它不是两个简单的汉字,也不仅仅代表一条河流,而是一种文明的代表,是人类文明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是孕育中华民族的摇篮。居住在黄河流域的古代劳动人民曾利用黄河泛滥的肥沃土壤进行耕种,获得较多的农产品,使黄河流域成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但黄河又是中国历史上的多灾多难之河。如果我们将商朝、西周、三国和明朝有关地图串联起来(见下页图),就可以发现黄河在历史上多次改道。实际上,据有关统计,历史上黄河决口达1593次,河道历经了五次大的改道。造成这一状况的自然因素主要有三点:第一,黄河的上、中游流经我国土质疏松的黄土高原,这里大部分地区气候干燥,降水量集中于夏秋雨季,又多以暴雨的形式降水,往往造成山洪暴发、河水猛涨、水流湍急,对地面和河床形成强烈的冲刷作用,故河水夹带大量泥沙而下。第二,黄河自西向东流,自上而下连续经过几个地势不同的区域,落差悬殊,在两个区域连接部分,河道陡降,河水汹涌,注入平原后,水流缓慢,泥沙沉积,河床上升,从而形成黄河下游易决口、易淤积的基本特征。第三,黄河流域是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发达地区,开发早,人口多,土地开垦量大,加之战争等人为破坏,黄土高原地区植被屡遭破坏,水土保护差以致流失严重。这就加剧了黄河易淤积、易决口、易改道、易泛滥的状况。东汉王景治理黄河,修渠筑堤达千余里,虽为治标之法,但黄河经过这一次治理,到唐朝中叶700余年没有决口。究其根本原因,是这一时期游牧民族内迁,黄河中游地区牧场大大发展。

畜牧业代替农耕业,使水土流失程度大大减轻。然而,至北朝中叶以后,随着民族融合的加速,内迁的游牧民族在经济上逐渐农业化,中游农耕地区渐渐扩展,植被也遭破坏,水土流失逐渐严重。至唐末,黄河下游决口又加剧起来。因此,根治黄河泛滥的最好措施,是保护和恢复中、上游的植被,维护生态平衡。黄河泛滥和大规模决口改道,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是深刻的,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有学者还从人的性格方面研究了这一问题。以河南人为例,屡屡发生水患的黄河磨砺了河南人的性格,这就是生生不息、不屈不挠、敢于顶着困难上的勇气。而且这种在与水患斗争中形成的民族精神。不仅仅属于河南人,更属于整个中华民族。

5依据同一形式或属性串联历史知识

(1)属于同一专题的知识。如中外运输史上交通运输方面的发明:①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制成第一艘汽船;②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③1896年,美国人亨利·福特发明第一辆四轮汽车;④1900年,德国人齐柏林发明飞艇;⑤1903年,美国人莱特兄弟发明的飞机试飞成功;⑥1910年,中国人冯如制成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飞机。

(2)具有同一目的的知识。如20世纪30年代,都以摆脱危机为目的而采取的措施:①美国推行罗斯福新政;②德日建立法西斯政权,对内独裁,对外侵略。

(3)具有同一性质的知识。如中外历史上导致社会性质改变的政治事件:①公元前359年,秦国商鞅变法;②646年,日本大化改新;③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的改革;④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

(4)含有同一内容或特点的知识。如都倡导实行义务教育的三点史实:①法国的傅立叶倡导实行免费教育;②日本明治天皇宣布实行义务教育;③巴黎公社宣布免费的义务教育原则。

(5)具有同一结果的知识。如中国古代史上被农民起义直接推翻的封建王朝:①秦朝;②元朝;③明朝。

(6)属于体现时间先后顺序的同类知识。如无产阶级独立政党的建立:①1869年,德国社会民主工党建立;②1879年,法国工人党建立;③19世纪80年代,美国工党建立;④1898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建立;⑤20世纪初,英国工党建立;⑥1903年,俄国布尔什维克党建立;⑦1918年,匈牙利共产党建立;⑧1921年,中国共产党建立。

6依据同一时间串联历史知识

(1)属于同一世纪或同一时期的知识。如19世纪中期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的重大历史事件:①俄国1861年废除农奴制的改革;②美国的南北战争;③日本的明治维新;④德国的统一;⑤意大利的统一等。

(2)属于同一年代的知识。如①中共“一大”召开,中国共产党成立;②孙中山任非常大总统,决定北伐和统一中国;③华盛顿会议召开,签订《四国条约》和《九国公约》;④埃及再次爆发人民反英起义;⑤英国被迫允许爱尔兰南部26郡脱离英国统治而实行自治。

7依据同一区域串联历史知识

(1)属于某一国家的同类知识。如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德国的科技发明成就:①卡尔·本茨提出轻内燃发动机的设计;②狄塞尔设计成柴油机;③齐柏林建造飞艇;④赫兹发现电磁波。

(2)属于同一地区的知识。如列强争霸斗争中在巴尔干半岛发生的大事:①1853—1856年,沙俄同英法爆发了克里木战争;②19世纪末,沙俄同奥匈帝国和英国争夺巴尔干半岛;③1914年发生的萨拉热窝事件;④一次大战中,巴尔干半岛是南线战场,奥匈帝国对俄国和塞尔维亚作战;⑤20世纪90年代的波黑战争和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发动的对科索沃的战争等。

(3)属于发生在同一地点的知识。如中国近现代史上发生在武汉的历史事件或现象:①洋务运动和近代民族资产阶级在武汉创办的军事与民用工业;②1911年发生在武汉的武昌起义;③董必武等在武汉成立早期共产主义组织;④国民革命时期北伐军攻占武汉、国民政府迁都武汉、汉口人民收回英租界、英国在武汉制造“一三惨案”、汪精衛在武汉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等;⑤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武汉召开了八七会议;⑥抗日战争时期的武汉会战;⑦新中国成立后,“一五”计划时期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等。

8依据同一人物串联历史知识

(1)依据某一人物的主要功绩串联。如列宁、孙中山、毛泽东等一生的主要贡献。

(2)依据某一人物的主要罪行串联。如袁世凯的主要罪行(出卖维新派、镇压革命、卖国、独裁复辟等方面)。

(3)依据某一人物的功与过串联。如秦始皇、隋炀帝等的功与过。

9依据因果关系串联历史知识

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既是一种先行后续的关系,又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在一定条件下,两者可以互相转化。历史的因果联系主要有一因多果、一果多因、同因异果、同果异因、互为因果、系列因果等六种类型。

(1)一因多果:即由一种原因引起多种结果。如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从中国角度看,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列强加紧对华资本输出,由此引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客观上促使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为挽救民族危亡,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从日本角度看。促进日本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从远东国际关系看,俄、法、德三国干涉还辽,日俄矛盾尖锐。

(2)一果多因:即一种结果由多种同时起作用的原因所引起。如明清时期我国科学技术落后的原因:专制主义空前加强;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八股取士与大兴文字狱;闭关政策阻碍了中外文化交流等。

(3)同因异果:即同样的原因在不同的条件下产生了不同的结果。如北美与拉美同样在启蒙思想的影响下掀起了要求摆脱欧洲殖民统治的民族独立运动,最终北美独立后成为统一的美利坚合众国,而拉美是建立了一系列新兴国家。

(4)同果异因:即同样的结果是由不同原因引起的。如阻碍英、美、日、德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原因分别是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统治、外国的殖民统治、幕府封建统治、国家的分裂。原因虽不同,但最终都导致了革命或改革,这些国家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5)互为因果:即同时存在于历史整体中多种因素的互相作用,更多地存在于历史的横向联系中。如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推动了工农运动的高涨;工农运动的高涨,又促进了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4.四年级科学复习教案1 篇四

教学目标:

1、梳理、归纳第一、二、三单元知识点。

2、熟记书中知识点,并能理解和运用。

3、复习动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动员

1、对一学期的学习非常重要,短时间容易出成绩

2、考好了大家都高兴,能过一个好年

3、闲着还难受,还不如认真复习,虽然忙一点,但很充实、很快乐

4、使大脑中的知识结构更全面、更系统。

二、复习第一单元

方法:谈话、讲解、提问、学生读、记

一单元知识点:

1.全身骨头分为组成、手上的骨头有几块、人体骨头206块

2.骨骼的概念、骨头的特点、内部构造

3.骨骼的作用

4.什么是关节、关节的作用、关节的类型及其活动方式

5、肌肉的重量、块数、作用和工作方式、不运动时活动的肌肉

6、骨骼和肌肉怎样保健、各种体育运动的锻炼效果、怎样注意运动

中的安全

三、复习第二单元

方法同上

知识点如下:

1.蚕的一生有哪些变化、身体的特点、变态

2.怎样抽丝、丝的长度

3.养蚕的收获

4.蚕蛾和蝴蝶的不同

5.养蚕的悠久历史

四、复习第三单元

方法同上

知识点:

1、怎样判断物体的运动、选择参照物不同对物体是否运动及速度的判断也不同

2、理解一切都在运动中

3、速度、运动的两个要素、缓慢运动的判断

4、运动方式的分类、分析运动方式

5、小车运动的快慢和什么有关系、实验设计

6、摆的快慢和什么有关系、实验设计

复习教案2

教学目标:

1、梳理、归纳第四、五单元知识点。

2、熟记书中知识点,并能理解和运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第四单元

方法:谈话、讲解、提问、学生读、记

第四单元知识点:

1、力是无形的,可以看到力的作用效果,力对物体的影响

2、力的单位和测量、力的两个要素

3、什么是弹性和弹力、拉力与弹簧拉伸长度之间的关系、弹性的应用

4、苹果为什么会落地、月亮为什么不掉下来

5、摩擦力、阻力的定义、摩擦力的功与过、怎样减小摩擦力及实验

设计

6、降落伞下降的快慢和什么因素有关系及实验设计

二、复习第五单元

方法:谈话、讲解、提问、学生读、记

知识点:

1、调查能解决的三类问题、调查法的分类

2、什么是推理和解释、科学的预测不是随意的猜想而是有根据的推论、三、学生分组考、读记

复习教案3

教学目标:

1、检测学习中的漏洞,查漏补缺。

2、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

教学过程:

1、讲述模拟考试的意义和要求

2、模拟考试。

3、收卷。

复习教案4

教学目标:

1、查漏补缺

2、考前指导

教学过程:

1、讲解卷子中问题多的地方。

2、根据模拟考试中的问题有针对的复习。

3、考前指导

(1)带用具;铅笔、尺子、橡皮

(2)画图、连线用铅笔,线要直

(3)有信心,发挥更出色

(4)先做简单的、在做难的(5)不会的也要做,敢碰就有机会,做了就有可能对

5.《科学》四年级上册复习题 篇五

四年级 班 姓名:

第一单元《动物王国》(部分重点,原题号未变)

一、学识渊博的我会填

1.像蚂蚁、蜜蜂、蝴蝶这样的动物,它们的身体都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凡是具有这些特点的动物都是昆虫。蜘蛛、蝎子长着8条腿,蜈蚣、蚰蜒的腿就更多了,所以不是昆虫。

2.鱼水生,一般身体表面有 鳞片,用 鳍 运动,用 鳃 呼吸。

3.鸡、鸭、鹅等家禽和鸽子、喜鹊、鸵鸟、企鹅都属于鸟。鸟一般身体表面有 羽毛,有喙,卵生。鸟不一定会飞,企鹅生活在南极,是不会飞但是会游泳的鸟。

4.马、牛、羊、猫、狗等家畜及兔、虎、狼、豹、猴子、鲸、海豚、海狮、海象、蝙蝠都属于哺乳动物。哺乳动物一般身体表面有毛,胎生、哺乳。

二、聪明智慧的我是小法官

5.蜗牛、蝗虫和蚂蚁是同一类动物。(×)

6.鸵鸟虽然不会飞,但它有羽毛有喙用卵繁殖后代,所也是鸟。(√)

7.蝙蝠有翅膀、会飞是鸟。(×)

8.所有的鸟都能在空中飞翔,企鹅不会飞,所以不是鸟。(×)

9.鸟是人类的朋友,我们要好好保护它们。(√)

10.娃娃鱼、鳄鱼都属于鱼。(×)

11.鲸、鲨鱼都是鱼。(×)

12.生存环境变化和繁殖力下降、适应力减退是珍稀动物濒临灭绝的主要原因。(√)

13.我国保护珍稀动物的主要措施有建立自然保护区和人工繁育。(√)

第二单元《物体的运动》(部分重点)

一、学识渊博的我知道

1.要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在运动,需要选择另外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作为标准的物体叫 参照物。参照物就是假定为 静止的物体。事实上,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宇宙中不存在绝对静止的东西,只有相对静止的物体。

2.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法国飞行员2000米空中伸手抓住脸旁的子弹,以 地面 为参照物,子弹速度很快,但是以飞机为参照物,子弹就几乎是静止不动的,所以顺手可以抓住。

3.我们所说的物体的运动,是指这一物体相对于另一物体来说,它的 发生了变化。

4.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的位置,可以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 来描述。

5.运动快慢可以用速度大小来表示。速度实际上是单位时间内通过的 距离。速度的常用单位有千米/小时、米/秒。两个同学赛跑,距离相同比时间,时间少 的快;时间相同比距离,距离长的快;时间和距离均不相同时通过计算速度(距离除以时间)来比较快慢。

6.物体由静止变为运动、由运动变为静止,或者运动快慢发生改变等现象,都是物体 运动状态的变化。

7.改变物体运动的快慢,使物体启动或停止,需要给物体施加 力。

8.依据运动的球能把瓶子击倒、运动的锤子能把核桃砸开等事实,推出 运动 的物体具有 能量的结论,就是在推理。

9.物体的运动形式有平动、振动(产生声音)、转动等。

10.锯木头的运动按照运动路线属于直线运动,按照运动形式是平动。

11.各种运动形式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往往是相互联系的,简单运动有一种运动形式,而复杂的运动往往包含多种运动形式。我观察到运动的自行车包含的运动形式有平动(自行车作为一个整体的运动形式)、振动(车座)、转动(车轮)、摆动(车把)。

二、聪明智慧的我是小法官

12.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1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运动或静止的状态是不一样的。(√)

14.纸风车不再用力吹时会停止转动,所以运动状态改变可以不施加力。(×)15.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主要是看他动不动。(×)

三、明德乐学的我能正确选择

16.夜晚,我们可以欣赏到月亮在云中穿行的美景,这时的参照物是(A)。

A云B月亮C人

17.坐在汽车上看到两边的树木(B),说明汽车在前行。

A向前移动B向后移动C静止不动

18.“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中,是以(A)为参照物判断出“山在走”的。A竹排B青山 C江水

19.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A)。

A不同B相同C不知道

第三单元《电的本领》(部分重点)

1.在电路中,开关的作用是控制电路的通断,用电器是小灯泡时也可以说是控制灯泡的亮灭。电路是断路时灯泡是不会发光的。

2.电是现代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能源。发电厂发电的方式很多,有太阳能发电、风力 发电、水力发电、火力发电、核能发电 等。

3.容易 的物体叫做导体,如:铜、铝、铁、大地、人体、不纯净的水、湿木头等; 不容易 的物体叫做绝缘体,如:纸、塑料、玻璃、橡胶、毛线、干木头、干燥的空气等。空气在常温下不容易导电也是绝缘体。

4.人体是 导体,人体触及带电体时,电流通过人体达到一定程度时引起伤害,这就是触电。触电造成人员伤害程度与电流大小、触电时间长短、电流通过人体的部位等因素有关。

5.发生触电事故时,应先切断电源 或用绝缘体将电线挑开!在保证救护者自身安全的同时,必须首先设法使触电者迅速脱离电源,然后进行抢救工作。

二、当好小法官

6.用导线把电池的正、负极和灯泡连接起来成为一个闭合的电路时,灯泡才会发光。(√)

7.所有的电池都有两个极,正极和负极。(√)

8.干电池外面包的纸和塑料膜具有防潮和保护作用。(√)

9.干电池的外皮、外面的包装纸塑料膜都是绝缘体。(√)

10.干电池的电可以一直用下去,永远用不完。(×)

11.电的来源有两种:来源于电池,来源于发电厂(√)。

12.生活中的用电,大多来自发电厂。(√)

13.人体、大地、不纯净的水、空气都是导体。(√)

14.绝缘体是绝对不会导电的。(×)

15.因为绝缘体不容易导电,所以绝缘体没有什么用处。(×)

16.生活中的水是纯净的,因此是绝缘体。(×)

17.钳子的把手上安装橡胶套,是为了隔热防滑。(×)

18.灯泡上有灰尘,小华用湿布擦灯泡。(×)

19.电源开关外壳和电线绝缘层破损时,应该自己修理。(×)

20.不管高压电还是低压电,不直接碰到是绝不会触电的。(×)

21.安全用电要防范本来不应该带电的物体带了电,本来绝缘的,由于绝缘破损而导了电。(√)

22.使用金属外壳的家用电器一定要接地,这样即使漏电造成金属外壳有电,电流也会流入地面不致人体触电。(√)

23.雷雨天时,绝对不能在树下、电线杆下避雨。(√)

27发现有人触电时,应先关掉电源,然后用干木棍把电线挑开。(√)

24.触电的急救方法有切断电源、用干燥的木棒拨开电线、进行人工呼吸等。(√)

三、火眼金睛选一选

25.下列事情中哪一项用不到电?(D)

A.用电饭锅做饭 B.打电话C.上网发邮件 D.用煤气做饭

26.以下不是利用电工作的是(D)

A.冰箱 B.电灯 C.电话 D.拖拉机

27.以下是用电让物体运动的是(A)

A.电梯 B.电灯 C.电话D.拖拉机

28.下面哪些电器用的电不是发电厂来的?(A)

A.手电筒发光 B.电视 C.洗衣机 D.电脑

29.接到电路中,能使小灯泡发光的是(B)

A.纸条 B.铁钉 C.橡皮D.塑料直尺

30.下列是绝缘体的是(C)A.碳棒 B.铁钉C.玻璃D.铜片

31.发现有人触电时,首先应该(C)。A.赶紧去拉他B.赶快拨打110 C.拉开电闸,断开电源

32.电气着火了,首先应该(B)A.赶紧用水灭火B.拉开电闸,断开电源 C.用灭火器灭火

第四单元《消化与呼吸》(部分重点)

1、食物中含有(糖类)、(脂肪)、(蛋白质)、水、无机盐、(维生素)等人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2、检测食物中的营养成分:脂肪白纸上会留下(油渍);淀粉有遇到(碘)变蓝色的特性;蛋白质在(燃烧)时,会发出类似(头发烧焦)的气味。

3、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实验。

为什么把试管放入37℃左右的温水中?(模拟人的体温是37度)。

滴入碘酒后无唾液的试管中颜色变(蓝),有唾液的试管中颜色(不变)。原因是唾液里有一种促进食物消化的酶,它能把淀粉分解成(麦芽糖)。

4、食物的消化一是靠(牙齿)的咀嚼和胃的(蠕动),将食物研碎;二是靠(唾)液、胃液、(肠)液、胆汁、胰液等消化液的帮助,把食物变成可以被吸收的成分。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淀粉)等营养成分在人体内不断地被消化、吸收,不能被消化、吸收的食物残渣和代谢废物通过呼吸、(排汗)、(大小便)等途径被排出体外。

5、唾液、胃液、肠液、胆汁、胰液等消化液可以帮助消化。胃可以研磨和分解食物,吸收食物中的水和无机盐等。绝大部分营养成分在(小肠)内被消化、吸收了。大肠主要吸收多余的水、无机盐等。

6、用注射器通过长导管向澄清的石灰水中注入空气,石灰水(不)变颜色。用嘴通过长导管向澄清的石灰水中吹气,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证明人体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增多。

7、人体吸进空气后,在体内消耗了部分氧气,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增多。消化器官吸收的(养料)与呼吸器官吸收的(氧气)反应后释放出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

第五单元《声音的秘密》

1、音叉不发出声音时(不振动),敲击后发出声音,发出声音时音叉(振动),放入水中会激起水花。实验证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如何让发声的物体停止发声?(让物体停止振动)

3、敲击鼓面,蜡烛的火焰会(随之跳动);声音太大了,震得耳朵疼;这些现象都说明声音具有(能量)。

4、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向(各个)方向传播。

5、声音有高低、强弱之分。用的力大,声音就(强);用的力小,声音就(弱);物体振动快,声音(高),物体振动(慢),声音低。

第六单元《太阳地球月球》

1.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观察月食时,发现地球投在月球上的影子是圆弧形的,由此推断出大地是圆形的。亚里士多德是地球概念的奠基者。

2.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地球平均半径6371米,最大周长约为4万千米,表面积约为5.1亿平方千米。

3.像太阳这样能自己发光发热的天体属于恒星。

像地球这样围绕恒星运行、不能自己发光的天体属于行星。

像月亮这样围绕行星运行、不能自己发光的天体属于卫星。

4.太阳很大,太阳的直径约为139.2万千米。太阳体积是地球的130万倍。

5.太阳与地球相比太大了!但是太阳距地球1.5亿千米,太远了,光也要走8分多钟(1.5亿千米除以光速30万千米每秒)才照射到地球表面,所以看上去并不大,甚至看上去太阳和月亮差不多大。因为月亮距地球只有38.4万千米,太阳距地球1.5亿千米,这就是我们在看东西时“远小近大”的道理。我可以拿一个圆盘子在不同远近距离上去观察一下,就会发现看东西时确实存在“远小近大”现象。

6.太阳是一个巨大而炽热的气体星球,表面温度约为6000℃,内部温度更是高达1500万℃。太阳结构可分内三区外三层,从内向外依次是核心区、辐射区、对流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7.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没有天气的变化,登月的宇航员只有通过无线电才能通话。

8.月球表面高低不平,看上去明亮的部分是高山,看上去阴暗的部分是平原。月球上的环形山多是陨石撞击而成。月球上没有生物。

9.1969年7月,美国的阿波罗11号载人飞船成功的在月球上着陆,阿姆斯特朗留下人类在月球上的第一个足迹。

10.2004年,中国启动嫦娥探月工程,计划分“绕、落、回”三步走,2020年12月已经初步完成三步走任务。2013年嫦娥三号携带中国首辆月球车玉兔号登月。2020年11月24日,嫦娥五号成功发射。12月17日1:59分,在闯过月面着陆、自动采样、月面起飞、月轨交会对接、再入返回等多个难关后,历经重重考验的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1731克月壤样品,成功返回地面,降落在我国内蒙古。

11.月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我们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太阳的光。

月相实际上就是人们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所以看到的月相亮面大小、方向也就不同。看上去月亮有时圆,有时缺。

12.月相规律:农历上半月由缺到圆亮面在右侧,面积越来越大;

下半月由圆到缺亮面在左侧,面积越来越小。

13.“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农历每月的九月初三月相形状是一样的。每天晚上月相形状是不变的,变动的只是位置,月亮越来越向西移动。

14.从初一到月底,月亮每天升起的越来越晚。比如天刚黑下来时我们就观察月亮位置,看到初五初六时在夜空的西边,十一十二时在夜空的东边,十五十六时正好从东方升起,十九二十需要等到快睡觉了才看到刚刚升起来。

第七单元《技术与生活》复习题

1.科学技术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推动着人类文明的发展。

2.工程设计的基本步骤包括明确问题、确定方案、设计制作、改进完善等。

3.小台灯的五个部分是灯泡、灯罩、支架、底座、开关,其设计科学依据是:一个完整电路包括电源、开关、用电器、导线四部分。

4.建筑技术产品中的木拱廊桥是一种古老且结构独特的桥梁。木拱廊桥是用一根根木棍搭建而成,整座桥不用钉铆,完全利用自身的强度、摩擦力和直径的大小、所成的角度、水平的距离等巧妙搭建起来。虽然结构简单,却坚固异常。

5.我国国家体育场(鸟巢)采用了全钢网立体编织结构,大大节省了钢材。

6.手机、电脑、马路上的红绿灯及监控设备都是通信技术产品。

7.汽车、飞机、轮船、高铁、输油输气管道都是运输技术产品。

6.四年级科学复习知识点 篇六

通过总复习,使学生对本学期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和复习,进一步巩固数概念,提高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统计观念,获得自身数学能力提高的成功体验,全面达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

二、知识点梳理:

(一)“大数的认识”:

1.知识技能目标:巩固所学的计数单位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掌握数位顺序表,能正确地读写大数,掌握改写和省略的方法。

2.复习知识点

(1)复习数位顺序表:包括什么叫数位、计数单位、数级?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2)多位数的读写法的方法是什么?

(3)改写和省略的方法是什么?

(4)如何比较数的大小?

3.对应练习

(1)读出下面各数。

62315797005008239804000001000400070

4003000023674001000061540000030708000000

(2)写出下面各数

四千零二万一百零三二千零四十万四千零三十

一十亿零五百六十八一百二十亿四千零八万五千零四十

(3)改写成以亿做单位的数:22410000000021000000

(4)求近似数

265805602527641880808(省略万后面的尾数)

34564631071233547811220805658(省略亿后面的尾数)

(5)用1、5、7、9和4个0按要求写出八位数

最大的数(),最小的数是(),一个0都不读的数,只读出一个0的数(),要读出2个0的数()

(二)“乘除法”复习

1.知识技能目标:通过复习,巩固所学的乘除法口算和笔算的计算方法,在计算过程中能灵活应用因数和积的关系、商变化的规律,正确熟练地计算。

2.复习知识点:

(1)复习口算

230×4=3×380=150×4=108×3=

350×2=70×5=2700÷30=1800÷60=

360÷90=2400÷60=8000÷40=4200÷60=

(2)不计算,直接写出下面的积。

16×392=6272160×392=16×3920=

792÷24=33396÷12=1584÷48=

想一想,你是根据什么得出结果的?(积的变化规律和商的变换规律)

(3)笔算

145×37=540×18=508×60=509×57=

948÷19=676÷64=516÷43=338÷13=

说一说笔算的方法是什么?

(4)解决问题。

这里我选择了课本中的重点习题和学生容易错的知识点,供学生练习用。

四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练习题(选自课本)

姓名:成绩:

1、学校准备发练习本,发给15个班,每班144本,还需要留40本作为备用。学校应该买多少本?

2、有两种书,第一种每套125元,第二种每套18元。每种3套,一共需要多少元?

3、公园里的一头大象一天要吃350千克食物,饲养员准备了5吨食物,够大象吃20天吗?

4、小强每天早上跑步15分钟,他的速度大约是120米/分。小强每天大约跑步多少米?

5、叔叔从县城出发去王庄送化肥,去的时候用了3小时,速度是40千米/时。返回时用了2小时,返回时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6、一辆旅游车在平原和山区各行了2小时,在平原上的速度是50千米/时,山区的速度是30千米/时。这段路有多长?

73千克苹果要5元,2千克香蕉要10元,妈妈买6千克苹果和4千克香蕉,应付多少钱?

8燕鸥从北方飞到南方,行程是17000千米,如果每天飞行780千米,20天能飞到吗?

9一个粮店3天售出大米的数量分别是430千克、380千克、407千克,这个粮店30天大约售出大米多少千克?

10、9元/件,49元/两件.我有185元,最多可以买多少件?还剩下多少元?

11刘叔叔带700元买化肥。买了16袋化肥,剩下60元。每袋化肥的价钱是多少?

12、180名少先队员帮助军属做好事。这些少先队员平均分成5队,每队分成4组活动。平均每组有多少名少先队员?

13、5箱蜜蜂一年可以酿375千克蜂蜜。小林家养了这样的蜜蜂12箱,一年大约可以酿多少千克的蜂蜜?

14、张爷爷买3只羊用了75元。他还想再买5只这样的小羊,需要准备多少钱?

15、一辆长途汽车3小时行了174千米。照这样的速度,它12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

(三)“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1.知识技能目标:

使学生明确每个图形的概念,弄清图形间的联系与区别,掌握各种图形的特征。掌握量角和画角的方法,画垂线和平行线的方法。

2.复习知识点

(1)角的度量。

包括什么叫射线、直线、线段,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任意画直线、射线和线段,进行判断。

什么叫角,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与什么没关系?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是什么?

什么叫平角、周角,钝角、直角和锐角之间有什么关系。画指定度数的角,如75度、120度、135度等。画角的方法是什么?

(2)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什么叫垂直和平行?画垂线和平行线的方法是什么?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是什么?什么叫等腰梯形?会画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

上一篇:高中生国旗下爱国演讲稿下一篇:【初中二年级】八年级上美术教案ppt模版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