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管

2024-06-28

导管(精选8篇)

1.导管 篇一

静脉输液导管管理

中心静脉置管输液及封管

一 目的

1、同静脉输液目的

2、避免管腔阻塞 二 物品准备 2%碘酒、75%酒精、棉签、弯盘、胶布、无菌辅料、肝素盐水(肝素50-100U/ml)、5 ml注射器、20 ml注射器、药物及输液器。三 操作方法

1、携用物至床旁、核对患者、解释取得配合。

2、检查药物、常规消毒、连接输液器排气备用。

3、病人卧位舒适后打开包裹肝素帽的辅料,观察导管有无脱出及回血堵塞。

4、常规消毒肝素帽,将输液针插入肝素帽,检查是否通畅。

5、用无菌辅料包裹好针头与肝素帽连接处,胶布固定。

6、整理用物。

7、观察病人反应及输液情况。

8、输液完毕打开辅料,拔出针头。

9、常规消毒肝素帽,推入备好的肝素盐水5-10ml.关蓝色水止(正压接头可不关)。

10、包裹好肝素帽,妥善固定。四

注意事项

1、严格无菌操作,预防感染。

2、疑有导管脱出,并无回血抽出,不可使用。

3、如遇导管不畅,应先抽吸回血,再推入抗凝剂,切忌用力推注抗凝剂,以防血栓进入。

4、固定要牢固,注意导管不要打折,防止针头脱出。

5、输液毕包裹肝素帽时不应将其暴露于纱布外。

6、输入药物前后均应输入生理盐水,冲洗导管,如输血抽血输脂肪乳等药物后,应脉冲式冲管。

7、冲管时间间隔2-3天一次,因人而异,对于高凝状态者要增加冲管次数。

中心静脉置管换药及拔管

一 目的

保持穿刺点清洁,预防感染。二 评估

1、穿刺部位有无红肿,是否有硬结,有无渗出,皮肤是否有过敏。

2、固定是否牢固,缝线有无松脱。

3、皮肤有无胶布痕迹。三 物品准备

2%碘酒、75%酒精、棉签、弯盘、胶布、无菌辅料、敷贴、镊子、剪刀、石蜡油。

四 操作方法

1、携用物至床旁、核对患者、解释取得配合。

2、取舒适卧位,头转向对侧,取下辅贴。

3、以穿刺点为中心,常规消毒导管周围及缝线固定处,直径12CM。

4、观察导管无脱出、缝线无松脱,待干后贴敷贴。

5、取下包裹肝素帽辅料,常规消毒肝素帽后换无菌辅料包裹好,如正在输液,应观察输液是否正常,胶布妥善固定,标记换药时间。

6、用石蜡油清洁原胶布痕迹。

7、整理用物。

如需拔管,完成以上三步后:

1、剪刀拆去固定缝线,用无菌辅料固定穿刺处,嘱病人屏住呼吸,拔出导管按压5分钟以上至不出血。

3、胶布固定辅料,保护穿刺点,24小时弃去。

3、导管拔出后应检查其完整性和穿刺部位,必要时采取护理措施

五 注意事项

1、严格无菌操作,预防感染。

2、换药时注意观察缝线有无松脱,导管是否脱出,及局部皮肤变化。

3、拔管时嘱病人屏住呼吸,拔管后观察无出血及其它异常方可离去。

4、置管24小时后更换敷贴,以后应每周更换一次。如有污染、潮湿、脱落或危及导管安全要随时更换。

5、所有敷贴上应该标记更换时间。

6、建议肝素帽(或可来福)每周更换。

PICC导管输液及封管

一 目的

1、静脉输液目的

2、免管腔阻塞 二 物品准备 2%碘酒、75%酒精、棉签、弯盘、胶布、无菌辅料、肝素盐水(肝素50-100U/ml)、20 ml注射器、药物及输液器。三 操作方法

1、用物至床旁、核对患者、解释取得配合。

2、查药物、常规消毒、连接输液器排气备用。

3、病人卧位舒适后打开包裹肝素帽的辅料,观察导管有无脱出及回血堵塞。

4、常规消毒肝素帽,生理盐水冲洗导管,将输液针插入肝素帽,调节滴速。

5、用无菌辅料包裹好针头与肝素帽连接处,胶布固定。

6、整理用物。

7、观察病人反应及输液情况。

8、输液完毕打开辅料,拔出针头。

9、常规消毒肝素帽,推入(脉冲式)生理盐水冲管,肝素盐水5-10ml封管,关蓝色水止(正压接头可不关)。

10、包裹好肝素帽,妥善固定。

注意事项

1、格无菌操作,预防感染。

2、输液前冲洗导管。

3、输血抽血输脂肪乳等药物后,应脉冲式冲管。

4、禁止用静脉点滴的方式冲管。

5、禁止用高压注射泵推注造影剂。

6、选择大于10ml注射器冲管。

7、输液后应脉冲式冲管,正压封管

8、液毕包裹肝素帽时不应将其暴露于纱布外。

9、冲管时间间隔2-3天一次,因人而异,对于高凝状态者要增加冲管次数。

PICC导管换药及拔管

一 目的

保持穿刺点清洁,预防感染。二 评估

穿刺部位有无红肿,是否有硬结,有无渗出,皮肤是否有过敏,皮肤有无胶布痕迹。

三 物品准备

2%碘酒、75%酒精、换药包、弯盘、胶布、无菌辅料、敷贴(透明膜)、石蜡油。四 操作方法

1、携用物至床旁、核对患者、解释取得配合。

2、取舒适卧位,置管上肢外展,取下辅贴。

3、带无菌手套,打开换药包,以穿刺点为中心,常规消毒,范围直径10×10CM。

8、观察导管无脱出,待干后贴敷贴。

9、取下包裹肝素帽辅料,常规消毒肝素帽后换无菌辅料包裹好,如正在输液,应观察输液是否正常,胶布妥善固定,标记换药时间。

10、石蜡油清洁原胶布痕迹。

11、整理用物。

如需拔管,完成以上三步后:

1、用无菌辅料固定穿刺处,匀速拔出导管,按压5分钟以上至不出血。

2、胶布固定辅料,保护穿刺点。

3、导管拔出后应检查其完整性和穿刺部位,必要时采取护理措施

五 注意事项

1、严格无菌操作,预防感染。

3、禁止胶布直接贴于导管体上,换药时注意观察导管是否脱出,及局部皮肤变化,记录导管刻度。

4、每天记录输液滴速。

5、严禁导管体外部分移进体内。

6、置管后24小时更换敷贴,以后应每周更换一次。如有污染、潮湿、脱落或危及导管安全要随时更换。

7、所有敷贴上应该标记更换时间。

六、携带PICC导管患者出院后注意事项

1、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干燥

2、不要擅自拆下贴膜

3、避免使用带有PICC导管侧手臂提重物

4、避免盆浴泡浴

5、淋浴前将塑料保鲜膜在肘弯处绕2-3周,如有浸水及时更换

6、注意观察穿刺点有无异常,及时到医院就诊。

外周静脉留置针的管理

一 辅料

1、使用透明敷贴

2、保持穿刺部位的清洁干燥,透明膜不黏时或污染时应及时更换

3、常规48小时更换一次,如完整性受到损坏,应立即更换 二 封管

1、封管的冲洗液的量至少是导管及其附件装置容量的两倍,一般为2-5ML

2、封管的手法正压封管,若使用正压接头,在推注完封管液时断开连接即可

3、封管液可选用等渗盐水或稀释肝素盐水,用等渗盐水应6-8小时冲管一次,4、肝素盐水浓度10-100U/ML,儿科肝素1-10U/ml.三 拔管

1、一般留置72小时,当怀疑污染或出现并发症时应立即拔管

2、拔管后应用指压法压迫止血,常规消毒穿刺点,然后在穿刺点覆盖无菌辅料

3、导管拔出后应检查其完整性和穿刺部位,必要时采取护理措施 四 注意事项

1、在穿刺部位的附近记录穿刺的日期和时间

2、每日观察导管与皮肤连接处通过触摸完好透明膜检查是否有触痛

3、静脉留置针不应常规用于取血

4、血压计袖带和止血带不得在有留置针的一侧肢体上使用

5、不适合经外周静脉短导管实施的输液治疗包括:持续腐蚀性药物、肠外营养、PH值低于5或高于9的液体或药物,以及渗透压大于600mOsm/L的液体

静脉输液导管管理

中心静脉置管输液及封管

一 目的

1、同静脉输液目的

2、避免管腔阻塞 二 物品准备

2%碘酒、75%酒精、棉签、弯盘、胶布、无菌敷料、肝素盐水(肝素10-100U/ml)、5 ml注射器、20 ml注射器、药物及输液器。三 操作方法

1、用物至床旁、核对患者、解释取得配合。

2、检查药物、常规消毒、连接输液器排气备用。

3、病人取舒适卧位,观察导管有无脱出及回血堵塞。

4、常规消毒肝素帽(或正压接头),将输液针插入肝素帽(或去掉头皮针将输液器连接正压接头),妥善固定,检查是否通畅。

5、整理用物。

6、观察病人反应及输液情况。

7、输液完毕拔出针头。

8、常规消毒肝素帽,推入备好的肝素盐水5-10ml.关蓝色水止(正压接头可不关)。四

注意事项

1、严格无菌操作,预防感染。

2、疑有导管脱出,并无回血抽出,不可使用。

3、如遇导管不畅,应先抽吸回血,再推入抗凝剂,切忌用力推注抗凝剂,以防栓子进入。

4、固定要牢固,注意导管不要打折,防止针头脱出。

5、输入药物前后均应输入生理盐水,冲洗导管,如输血、抽血、输脂肪乳等药物后,应用20ml以上生理盐水脉冲式冲管。

6、暂时不输液时,冲管时间间隔2-3天一次,因人而异,对于高凝状态者要增加冲管次数。

中心静脉置管换药及拔管

一 目的

保持穿刺点清洁,预防感染。二 评估

1、穿刺部位有无红肿,是否有硬结,有无渗出,皮肤是否有过敏。

2、固定是否牢固,缝线有无松脱。

3、皮肤有无胶布痕迹。三 物品准备

2%碘酒、75%酒精、棉签、弯盘、胶布、无菌敷料、敷贴、镊子、剪刀。四 操作方法

1、携用物至床旁、核对患者、解释取得配合。

2、取舒适卧位,头转向对侧,取下敷贴。

3、以穿刺点为中心,常规消毒导管周围及缝线固定处,直径12CM。

4、观察导管有无脱出、缝线有无松脱,待干后贴敷贴。

5、敷贴更换完毕,标记更换时间。

6、用75%的酒精清洁原胶布痕迹。

7、整理用物。

如需拔管,完成以上三步后:

1、剪刀拆去固定缝线,用无菌敷料固定穿刺处,嘱病人屏住呼吸,拔出导管按压5分钟以上至不出血。

2、胶布固定敷料,保护穿刺点,24小时弃去。

3、导管拔出后应检查其完整性和穿刺部位,必要时采取护理措施。五 注意事项

1、严格无菌操作,预防感染。

2、换药时注意观察缝线有无松脱,导管是否脱出,及局部皮肤变化。

3、拔管时嘱病人屏住呼吸,拔管后观察无出血及其它异常方可离去。

4、置管24小时后更换敷贴,以后应每周更换一次。如有污染、潮湿、脱落或危及导管安全要随时更换。

5、所有敷贴上应该标记更换时间。

6、肝素帽(或可来福接头)每周更换。

PICC导管输液及封管

一 目的

1、同静脉输液目的

2、避免管腔阻塞 二 物品准备

2%碘酒、75%酒精、棉签、弯盘、胶布、无菌敷料、肝素盐水(肝素10-100U/ml)、20 ml注射器、药物及输液器。三 操作方法

1、用物至床旁、核对患者、解释取得配合。

2、查药物、常规消毒、连接输液器排气备用。

3、病人取舒适卧位,观察导管有无脱出及回血堵塞。

4、常规消毒肝素帽(或正压接头),生理盐水冲洗导管,将输液针插入肝素帽(或去掉头皮针将输液器连接正压接头),妥善固定,检查是否通畅。

5、整理用物。

6、观察病人反应及输液情况。

7、输液完毕拔出针头。

8、常规消毒肝素帽(或正压接头),推入(脉冲式)生理盐水冲管,肝素盐水>10ml封管,关蓝色水止(正压接头可不关)。

注意事项

1、严格无菌操作,预防感染。

2、输液前冲洗导管。

3、如输血、抽血、输脂肪乳等药物后,应用20ml以上生理盐水脉冲式冲管。

4、禁止用静脉点滴的方式冲管。

5、禁止用高压注射泵推注造影剂。

6、选择大于10ml注射器脉冲式冲管。

7、输液后应脉冲式冲管,正压封管(推注肝素液剩0.5--1ml时退出针管)。

8、暂时不输液时,冲管时间间隔2-3天一次,因人而异,对于高凝状态者要增加冲管次数。

PICC导管换药及拔管

一 目的

保持穿刺点清洁,预防感染。二 评估

穿刺部位有无红肿,是否有硬结,有无渗出,皮肤是否有过敏,皮肤有无胶布痕迹。三 物品准备

2%碘酒、75%酒精、换药包、弯盘、胶布、无菌敷料、敷贴(透明膜)。四 操作方法

1、携用物至床旁、核对患者、解释取得配合。

2、取舒适卧位,置管上肢外展,自下而上取下敷贴。

3、带无菌手套,打开换药包,以穿刺点为中心,常规消毒,范围直径10×10CM。

4、观察导管无脱出,待干后贴敷贴。

5、敷贴更换完毕,标记更换时间。

6、用75%的酒精清洁原胶布痕迹。

7、整理用物。

如需拔管,完成以上三步后:

1、用无菌敷料固定穿刺处,匀速拔出导管,按压5分钟以上至不出血。

2、胶布固定敷料,保护穿刺点。

3、导管拔出后应检查其完整性和穿刺部位,必要时采取护理措施。

五 注意事项

1、严格无菌操作,预防感染。

2、禁止胶布直接贴于导管体上,换药时注意观察导管是否脱出,及局部皮肤变化,记录导管刻度。

3、每天记录输液滴速。

4、严禁导管体外部分移进体内。

5、置管后24小时更换敷贴,以后应每周更换一次。如有污染、潮湿、脱落或危及导管安全要随时更换。

6、所有敷贴上应该标记更换时间。

六、携带PICC导管患者出院后注意事项

1、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干燥。

2、不要擅自拆下贴膜。

3、避免使用带有PICC导管侧手臂提重物。

4、避免盆浴泡浴。

5、淋浴前将塑料保鲜膜在肘弯处绕2-3周,如有浸水及时更换。

6、注意观察穿刺点有无异常,及时到医院就诊。

外周静脉留置针的管理

一 敷料

1、使用透明敷贴。

2、保持穿刺部位的清洁干燥,透明膜不黏时或污染时应及时更换。二 封管

1、封管的冲洗液的量至少是导管及其附件装置容量的两倍,一般为2-5ML。

2、封管的手法采用正压封管,若使用正压接头,在推注封管液剩0.5--1ml时断开连接即可。

3、封管液可选用等渗盐水或稀释肝素盐水,用等渗盐水应6-8小时冲管一次。

4、肝素盐水浓度10-100 U/ml,儿科肝素1-10U/ml。

三 拔管

1、一般留置72小时,当怀疑污染或出现并发症时应立即拔管。

2、拔管后应用指压法压迫止血,常规消毒穿刺点,然后在穿刺点覆盖无菌棉签。

3、导管拔出后应检查其完整性和穿刺部位,必要时采取护理措施。四 注意事项

1、静脉留置针的穿刺应严格执行洗手及无菌原则。

2.在满足医嘱治疗前提下,选择最细管径、最短长度和最少接口的套管针。3.在穿刺部位的附近记录穿刺的日期和时间。

4、每日观察导管与皮肤连接处,通过触摸透明膜检查是否有触痛等炎症表现。

5、静脉留置针不应常规用于取血。

6、血压计袖带和止血带不得在有留置针的一侧肢体上使用。

7、不适合经外周静脉短导管实施的输液治疗包括:持续腐蚀性药物、肠外营养、PH值低于5或高于9的液体或药物,以及渗透压大于600mOsm/L的液体。

2.导管 篇二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2012—2014年来我院就诊患者, 20例患者均为女性, 年龄25~78岁, 平均年龄44岁, 均以乳头溢液首诊, 溢液性质为血性溢液或浆液性。20例为单侧溢液, 右侧12例, 左侧8例。所有病例术前病理证实前均行乳腺钼靶常规摄片及乳腺导管造影, 部分患者行乳腺B超、乳腺MRI检查。

1.2 乳腺导管造影方法

1.2.1 器械设备:

芬兰Planmed乳腺高频钼靶机, AGFA乳腺专用成像系统, 5M分辨率专业竖屏。皮肤消毒用品1份;特制钝头乳腺导管造影针1套;5~10 ml空针管2只;非离子型造影剂碘海醇5 ml;消毒巾、棉球、胶布;其他备品:载玻片、照明灯、放大镜等。

1.2.2 检查方法:

患部常规消毒, 采用坐位, 以乳头为中心, 逐渐向外扩展, 消毒半径5 cm左右。术者戴消毒手套, 轻轻挤压乳头, 确认溢乳孔后开始进针, 将乳头提起, 将针缓缓捻入溢乳孔1~2 cm深度, 吸尽导管内残留液体, 可留作涂片使用;之后换上抽好造影剂针管, 抬高后用力回抽乳孔内气体, 观察不再有气泡即可注射造影剂。压力不宜过大, 以防造影剂冲破导管而导致失败, 注入造影剂1~2 ml, 拔出针头后, 用胶布或棉球包裹乳头封堵溢乳孔。行乳腺常规体位摄影头尾位 (CC位) 、内外侧斜位 (MLO位) 、内外侧位 (ML位) , 观察乳导管显影位置后再行该部位特殊体位摄影[2]。

2 结果

乳腺常规检查诊断导管扩张4例, 乳腺囊性增生2例, 乳头状瘤0例, 乳腺癌1例;乳腺常规检查对乳腺导管内病变检出正确率40%。乳腺导管造影检查诊断导管扩张6例, 乳腺囊性增生2例, 乳头状瘤9例, 乳腺癌2例;乳腺导管造影钼靶摄影对乳腺导管内病变检出正确率为95%。2种检查方法的诊断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对照:有1例乳腺乳头状癌误诊为乳头状瘤, 其余病例与病理均相符, 诊断符合率达95%。

3 讨论

3.1 伴乳头溢液的乳腺癌乳腺导管造影表现与病理:

乳头溢液是乳腺癌的首发症状之一, 文献报告乳头溢液病例中乳腺癌的比例占8%~15%。早期乳腺癌患者在临床上多很难触及, 钼靶常规摄影、彩色多普勒超声或MRI等检查中也无特征性表现, 乳腺导管造影在早期乳腺癌的诊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引起乳头溢液的乳腺病变主要起源于乳腺导管上皮, 在乳腺导管原位癌和导管内癌等早期阶段即可出现乳头溢液症状,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和乳腺小叶癌、黏液腺癌、乳头状癌及乳腺派杰病 (Paget′s病) 等亦可在疾病的较早期侵犯导管出现乳头溢液。本组20例中有3例乳腺癌, 其中导管癌占2例。姜军等[4]认为乳腺癌及其周围上皮细胞分泌增加和癌灶表面的溃疡渗出、出血等是乳头溢液的主要原因。本组3例中, 1例为黄色浆液溢液, 2例为血性浆液溢液。

本组3例乳腺癌, 临床触诊均未发现包块, 其中2例导管癌术前诊断正确, 1例乳头状癌术前误诊为多发乳头状瘤病, 术后分析为诊断医生对影像学分析认识不足, 导致误诊。Hou等[5]报告176例有乳头溢液、无包块的乳腺癌, 经乳腺导管造影检查的准确率为91.4%。乳腺癌导管造影影像学征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病理特征 (图1~3) : (1) 因导管本身受癌浸润、梗阻、破坏等引起的征象:在大导管及二、三级分支导管呈现充盈缺损, 管壁不规则破坏、管壁僵硬、狭窄及截断征象和狭窄远端导管扩张。肿瘤破坏导管会造成对比剂渗漏至乳管附近或肿瘤坏死腔内形成潭湖状、片状外溢现象, 谓之“潭湖征”[6]。本组1例有上述表现。 (2) 因导管癌侵犯周围组织和收缩或压迫等引起的征象:可见局域性乳腺导管分支减少或结构紊乱, 有时因肿瘤浸润可见多个相邻分支突然中断, 或因肿瘤导致导管分支异常收缩、集中等。本组1例出现此征。

3.2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导管造影表现与病理:

导管内乳头状瘤是起源于导管上皮的良性肿瘤, 占乳腺良性肿瘤的20%, 多见于40~50岁之间的中年妇女[7], 主要表现为自发性、间歇性乳头溢血, 发生率为70%~90%。导管内乳头状瘤分为单发和多发两种类型。单发性乳头状瘤多发生于近乳头乳晕下的大导管内, 溢液多呈鲜红色;多发性乳头状瘤多发生于2级及以下中小导管内, 溢液呈现鲜红色或暗红色。发生于中下多级导管内的多发性微小乳头状瘤又称乳头状瘤病, 病理上归属于乳腺囊性增生病。Carter等[8]对乳腺增生性疾病通过5~15年随访后发现, 导管上皮弥漫性增生与乳头状瘤病的癌变率为14%, 认为这些伴发病变对癌变有协同作用。本组1例乳头状癌误诊为乳头状瘤病。乳腺导管造影主要征象为主导管或各级分支导管内单发或多发的圆形、类圆形充盈缺损, 边缘呈杯口状、部分导管扩张, 管壁光滑, 导管分支走形自然 (图4~6) 。

3.3 导管扩张症及乳腺囊性增生症的乳腺导管造影表现与病理:

导管扩张症在乳腺良性疾病中较多见, 约占良性疾病的5%左右;病变起始于乳晕区的大导管, 主要临床表现为乳房肿痛、乳头溢液、乳腺肿块及乳房皮肤黏连等。当晚期形成边界不清楚的肿块和出现乳头回缩时, 临床上易误诊为癌。导管扩张症的术前诊断主要依靠乳腺导管造影, 表现为各级导管全部或部分不均匀扩张, 伴炎症者则管壁毛糙模糊, 管径粗细不均, 但管壁保持完整无破坏 (图7、8) 。本组6例均有典型表现。文献报道, 导管扩张症可伴有管腔内淤积的血块或分泌物, 可表现为不规则的充盈缺损, 管壁保持完整柔软。本组病例未发现。

乳腺囊性增生症是女性最常见的乳腺增生性病变, 共包括囊肿、盲管腺病、导管上皮增生、乳头状瘤病、大汗腺化生5种病变。囊肿由小导管或末梢导管高度扩张而形成, 常孤立散在, 也可数个相邻。盲管腺病则由成群小导管或末梢导管轻度到中度扩张而形成。本组2例乳腺囊性增生症中发现囊肿1例。乳腺导管造影显示小导管或末梢导管呈少数或多发大小不等的囊袋状改变, 导管分支扭曲, 管腔粗细不均, 腺泡密集紊乱, 大导管无明显扩张, 与病理符合 (图9、10) 。

近年来, 乳腺疾病呈明显上升趋势, 尤其是乳腺癌的发病率的上升, 严重威胁女性的生命健康。乳腺早期及细微病变临床触诊常为阴性, 常规检查难发现阳性征象, 尤其是局限于乳腺导管内病变更难发现, 这时需要做一些相关的特殊检查如乳腺导管造影对乳腺进行检查。

病理性乳头溢液是乳腺疾病的一种重要临床表现。常见乳头溢液可分为血性和浆液性, 颜色可为血性、乳白色、棕褐色、淡黄色、清水样, 可以单侧或双侧乳腺发生, 也可单支或多支乳腺导管发生。乳腺导管造影检查可全面、准确反映乳腺导管内和周围病变的形态、部位以及病变范围。只要综合分析, 充分认识乳腺导管疾病诊断的特异征象和解剖、病理上的特点, 乳腺导管造影检查对导管系统疾病基本能起到定位、定性诊断作用, 特别是对乳腺导管内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具有特异性, 其诊断准确率可达92.4%[9], 对导管扩张、导管增生、导管炎等炎性疾病结合临床病史、物理及细胞学检查, 亦能作出较准确的诊断。因此, 乳腺导管造影检查在溢液性乳腺疾病的病因诊断中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10]。

3.导管 篇三

【关键词】导管芯;气管插管;困难气道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0432-01

在临床工作中,麻醉医师经常使用导管芯将柔软的气管导管塑形以提高气管插管成功率[1]。但究竟塑形成什么形状教科书上并没有明确指导。本文研究将气管导管塑形成“S”形在直视喉镜下声门暴露不佳患者经口气管插管中的应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手术前经Mallampati气道评估[2]判定为非困难气道,静脉快速诱导后(咪唑安定0.03 mg/kg、芬太尼2 μg/kg、丙泊酚1~2 mg/kg、罗库溴铵0.8 mg/kg),直视喉镜下Cormack-Lehane暴露程度为Ⅲ级[3]的患者60例(男26例,女24例,年龄16~75岁),随机分为J、S两组(n=25)。

1.2 方法 J组利用导管芯将气管导管塑形成“J”形,按常规方法行喉镜明视下经口气管插管操作;S组利用导管芯将气管导管塑形成“S”形,喉镜暴露会厌后,操作者右手握持气管导管中后1/3左右,将导管尖端送至会厌下,导管末端贴近操作者右耳,由助手反复按压患者胸廓数次,操作者在注视导管尖端位置的同时耳听导管末端传出的气流声,在气流声最响时即向前上送入氣管导管,导管尖端送过声门后,由助手拔除导管芯再送进气管导管至合适深度。插管操作均由同一名高年资麻醉医师完成,记录插管次数、插管所用时间、口咽部损伤情况。插管完成后接监护仪并控制呼吸,以出现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波形为插管成功的标志。手术后24 h随访患者是否出现咽喉肿痛、声音嘶哑等并发症。

统计分析 所得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使用SPSS 11.5统计软件包,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 05差异有显著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等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0. 05)。

两组插管情况见表1。使用带导管芯的 “S”形气管导管,23例一次插管成功;2例因助手拔导管芯时用力过大,使导管脱离原位而误入食管,拔出导管后再次塑形成“S”形,仍按原方法插管均告成功。与将导管芯塑形成“J” 形的方法相比,一次插管成功率高,插管时间短,均有统计学意义。虽然两组间术中口咽部出血、术后咽喉肿痛等气管插管并发症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但表1数据提示S组并发症发生率可能低于J组。

与J组比较,* P<0. 05

3 讨论

导管芯是辅助气管插管的常用工具,其作用是:固定导管形状,利于握持和控制方向,可根据患者声门情况将导管前端上折成一定角度以利插管。“J”形或“鱼钩状”是临床上导管芯的常用形状,但在Cormack-Lehane Ⅲ级声门暴露不佳的情况下,气管插管成功率不高。为解决困难插管的难题,先前有研究利用纤维支气管镜、可视喉镜、气管插管镜等设备进行插管操作,虽然可以提高困难插管的成功率[4,5],但仪器费用较昂贵,有些设备需要经过专业培训方能熟练掌握。

常规气管插管时,意外发现Cormack-Lehane Ⅲ级的困难气道,此时由于已经给入肌肉松弛药,却没有准备特殊插管设备如纤维支气管镜等设备。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利用“S”形气管导管尝试插管。“S”形导管芯由“J”形发展而来,保留了导管前端上翘利于插管的优点,将导管后段向下弯折,方便操作时导管末端贴近右耳。利用“S”形导管,麻醉医师可以在持续注视气管导管尖端进入到会厌下的同时,耳听管道内气流声(需要患者有自主呼吸或助手反复按压胸廓),结合眼看尖端、耳听气流声调整、确定最佳位置和方向,眼耳并用提高一次插管成功率。技术要领总结成一句话:一视二听三通过。

与“J”形导管芯相比,使用“S”形导管芯有以下优点:①不必追求用劲暴露声门,通过听气流声辅助定位从而省力;②不必因意外发现的困难气道而等待肌力恢复或患者清醒后再插管,并可减少盲目试探插管的次数,降低误入食管的风险,提高一次插管成功率,减少反复操作造成的损伤。当然,“S”形导管芯也不是万能的,对Cormack Ⅳ级即喉镜无法暴露会厌的患者,盲探操作失败的可能性较大,无特殊情况时应避免使用。

总之,利用导管芯将气管导管塑形成“S”形行经口气管插管,方法实用、操作简单,特别适合基层单位应用。

参考文献:

[1] 应诗达. 气管、支气管插管术. 见: 庄心良, 曾因明, 陈伯銮, 主编. 现代麻醉学. 第3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 900.

[2] 罗爱伦, 吴新民, 岳云 ,主译. 摩根临床麻醉学. 第四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4

[3] Bein B, Yan M, Tonner PH, et al. Tracheal intubation using the Bonfils intubation fibrescope after failed direct laryngoscopy. Anaesthesia, 2004, 59: 1207-1209.

4.导管居家护理 篇四

3.3根据发生UE时的值班护士工作年限来看,主要集中在低年资护士上。加强护士的培训和管理,提高防范意识。低年资护士的知识、经验不足,在工作中对管道的保护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应将非计划性拔管的课程作为护理人员上岗和继续培训的常规内容,通过系统培训,提高护理人员对防范胃管意外拔除发生的知晓率和防范技巧。

3.4采取有效措施,促进舒适感 文献报道[5],舒适改变是发生UE的主要原因之一。定期从鼻部喷复方石蜡油润鼻剂可减轻鼻咽部刺激症状。同时,护士应随时了解患者的感受及咽喉部感觉,如果咳嗽、吞咽反射恢复,应与医生沟通,鼓励患者少量自行进食,并开始选择稠的流质饮食,争取尽早拔出胃管,减轻患者不适感。

3.5 建议采用材质较好的胃管,及改良的胃管固定方法,除采用Y型固定法外,还可加用胃管固定带固定法[6],使用方法:置胃管前先将固定带中段的棉线打成双套结,备用,为患者置入胃管并确认胃管在胃内后,将该套结套入胃管末端至近鼻孔处,拉紧套结,将固定带两端分别沿患者两耳后上方绕至枕后或一侧颞部,至合适长度后固定尼龙粘,松紧适宜。

4小结理,改进胃管固定方法,加强沟通巡视,是防止胃管意外脱出的有效措施.留置导尿管的居家照顾

本文Tag标签:生活照顾

当您的家人因为小便无法顺利由膀胱排出,即可能需留置导尿管协助排尿。其方式是由尿道插管到膀胱,以水球固定于膀胱内,必须每天确实清洁,让尿管保持通畅以减低发炎的机会。清洁的方法如下

准备用物

便盆(纸尿裤或看护垫)、防水布单、肥皂、毛巾、检诊手套、冲洗壶(小茶壶或小可爱)、温水

清洁步骤

1.将布单及便盆(纸尿裤或看护垫)放在臀部下。

2.将会阴部打湿,带检诊手套涂抹肥皂后擦洗阴部。

3.一手拿水壶,在阴部位置上方慢慢将水倒出,同时以带手套的手洗去肥皂至清洁,冲洗后以毛巾擦干。

4.注意清洗时女性要拨开阴唇,男性要拨开包皮清洁才会干净。

5.除清洗会阴部外,亦应将肛门口清洗干净,清洗或擦拭时应注意由阴部先清洗,最后再清洗肛门,避免污染。

6.亦可用每日洗澡方式彻底清洁会阴部。

7.最后,重新更换导尿管黏贴部位,并固定好导尿管及尿袋的位置。

注意事项

1.维持尿路通畅

(1)卧床病人应经常翻身、活动,可减少尿液混浊避免导尿管阻塞。

(2)翻身、活动后应检查导尿管避免受压及扭曲,以防阻塞。

(3)沉淀物多时,建议每日经常挤压导尿管(一天至少三次)或每次翻身时即可协助执行,以避免沉淀物阻塞导尿管。

2.降低尿路感染的措施

(1)每日最少清洁会阴一次,若阴道分泌物多时及排便后,应增加清洁的次数。

(2)尿袋高度应低于病人的膀胱位置(在腰部以下),以防尿液回流造成发炎。

(3)尿袋不可置放于地上,必要时可在尿袋外面再套上塑料袋,以减少污染。

(4)尿袋之积尿不可太多(不超过半袋的尿),一天至少要倒三次,避免尿液回流至膀胱。

(5)为了避免感染及导尿管阻塞,请多给病人喝水,每天至少1500cc的饮水量,每天尿量至少1500cc。

(6)补充蔓越莓汁或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柳橙、番石榴)可减少细菌繁殖,并依营养师或居家护理师的建议维持足够的营养增强抵抗力,以降低感染的发生率。

3.当移位时易造成导尿管滑落,故建议您:

(1)可用别针固定尿袋于裤管或用丝袜固定导尿管于大腿,尿袋不可拖地。

(2)移位前先将尿袋小便倒干净,避免重力牵扯滑落,将尿袋透明管子处反折,迅速将尿袋提高更换位置,以避免尿液回流至膀胱。

4.异常状况处理

(1)换新的导尿管或不小心拉扯到导尿管都可能有出血现象,但很快就会停止,可密切观察。并建议多饮水,以防止血块阻塞导尿管。若出血不止,则建议就医。

(2)每日观察尿量多寡、颜色及尿液是否混浊,若尿量突然减少,颜色变深或尿液混浊时,则建议就医。

(3)若有渗尿情形,可能因导尿管阻塞或其他原因引起,可观察渗尿情形并加强挤压导尿管。

5.住院患者导管评估 篇五

目的:严格防范导管滑脱事件发生,明确导管评估具体要求、落实防范措施,确保最大限度病人安全。

适用范围:全院各临床科室

一、评估人员:责任护士及夜班护士。

二、评估项目:脱管后风险程度、患者意识程度、患者配合程度。

三、评估标准:评分≤3分为正常;4-6分为危险;≥7分为高度危险

四、评估方法:

(一)所有留置导管的病人均使用《导管危险因素评估记录单》。

(二)导管标准的分值计算:脱管后风险程度(低危+中危+高危)+患者意识程度+患者配合程度。(低危导管中的输液管、吸氧管不计入分值)

(三)首次留置管路后留置长度记录在护理记录中及在管路外标识上注明,以后每次床头交接班时进行评估,出现问题及时处理。

五、评估频次:评分≤3分,每周评估1次,有情况随时评估;评分4-6分,至少每天评估1次,有情况随时评估;评分≥7分,至少每班评估1次,有情况随时评估。

六、预防措施:

(一)床头悬挂导管警示标识。

(二)使用可靠的导管固定方法。

(三)进行诊疗护理需要移动患者时,妥善固定导管,防止拖、拉、拽。

(四)对于躁动患者,根据医嘱使用镇静剂和约束带。

(五)对气管插管清醒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和安全教育。

(六)进行床头交接班,记录管道长度。

(七)告知患者或家属导管脱落严重后果及预防措施。

七、导管分类:

(一)低危导管:风险系数较低,需要处理的一般性管道,不至于危及生命或引起并发症,包括:导尿管、鼻胃管、胃肠减压管、输液管、吸氧管。

(二)中危导管:风险系数较高,拔管后不至于危及生命安全,但有可能发生严重并发症,需立即处理的一类管道。

6.各种导管滑脱防范预案 篇六

1.对意识不清,躁动病人用约束带适当约束四肢。2.引流管长短适宜并妥善固定。

3.向病人说明置管的目的和重要性,告诉病人保护导管。4.翻身、移动病人的时注意将引流管松开。

5.建立文字、图表、手势等沟通卡片,对不能讲话的。6.手术后患者交接班时认真核对各个引流管名称妥善固定。7.脑室引流管除导管固定牢固外,在头部加戴网罩。8.置胃管病人除用常规方法固定外,另外用一条细带子在鼻子前打结后固定于脑后。记录胃管的深度,移动病人时可以暂时将胃管与床单分开,固定于衣领上。

9.胸腔引流管置于病人上臂下,避免被手抓到。协助病人翻身活动时注意管道长度,用手适当提高胸管并安置适当。搬运病人时为防止导管脱出,用两把血管钳夹住胸管,水封瓶放于双膝间。

10.伤口引流管和腹腔引流管除导管固定牢固外,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观察引流管周围伤口情况,有无渗血渗液。

各种导管滑脱应急预案

(一)引流管滑脱应急预案

如果发现引流管滑脱,立即协助患者保持合适体位,安慰患者。

采取必要的紧急措施,敷盖引流口处 通知值班医生,观察患者生命体征

协助医生,根据病情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如:①立即更新置入引流管;②停止引流,处理局部伤口。

继续观察患者生命体征,观察引流局部情况 做好护理记录

(二)脑室引流管滑脱应急预案

妥善固定脑室引流管,每班交接引流管的情况。密切观察脑室引流管液的情况,并指导告知患者及家属注意事项。

一旦发生引流管滑脱,应协助指导患者保持平卧位,避免大副度活动,不可以自行将滑脱的导管送回。

安慰家属,报告经治医生或值班医生。观察生命体征,专科征状。

协助医生采取相应措施;既重新置入引流管或终止引流管引流。

作好护理记录。

(三)胸腔闭式引流管滑脱应急预案

妥善固定胸腔闭式引流管,每班交接引流的通畅情况并做好记录。

密切观察胸腔闭式引流装置各处的衔接情况及患者呼吸、呼吸音、生命体征和引流液的性状及水柱的搏动。

一旦闭式引流管滑脱,立即捏闭伤口,协助患者保持半卧位,不可活动。

安慰患者及家属,报告经治医生或值班医生。观察生命体征及专科症状。

协助医生采取相应的措施,如终止引流或重新置入引流管。

做好护理记录。

(四)腹腔引流管滑脱应急预案

妥善固定腹腔引流管,每班交接引流的通畅情况并做好记录。

密切观察腹腔引流部位的纱布的清洁情况及患者的周身状况,生命体征,引流液的性状及量。

发生引流管滑脱时,立即按压伤口,协助患者保持半卧位,安慰患者及家属。

报告经治医生或值班医生,同时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专科症状。

协助医生根据病情采取应对措施;如立即重新置入引流管,或停止引流,处理局部引流口。

7.导管 篇七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6年3月—2010年3月我院经导管封堵治疗成人动脉导管未闭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病人9例, 男2例, 女7例;年龄28岁~45岁, 平均35岁;查体胸骨左缘第2、3肋间可闻及双期连续性粗糙的机器样杂音4例, 仅闻及收缩期杂音5例, 肺动脉瓣第二音 (P2) 明显亢进;心电图示:左室肥厚3例, 双心室肥厚6例;胸部X线片示:肺血增多, 肺动脉段明显凸出, 心室增大;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示:左向右分流5例, 以左向右分流为主伴轻度到中度右向左分流4例;动脉导管未闭直径6 mm~20 mm。

1.2 右心导管检查及吸氧试验[9,10]

在全身麻醉或局部麻醉下穿刺右股静脉, 用6F端孔导管做常规右心导管检查及吸氧试验, 监测吸氧前后肺动脉压、主动脉压和血气分析, 从而计算出全肺阻力、肺小动脉阻力、体循环血流量、肺循环血流量、肺循环与体循环血流量之比 (Qp/Qs) 等参数, 为术前评价病人是否具有手术适应证及预后提供充分的依据。

1.3 介入治疗方法

穿刺右股动脉送入5F猪尾导管行主动脉弓降部侧位造影, 观察动脉导管未闭的位置、形态和大小。选择比动脉导管未闭最窄直径大2 mm~4 mm的封堵器, 将封堵器送至动脉导管未闭进行试封堵[7,8,9], 如主动脉压力不变或上升, 肺动脉压力下降>25%, 降主动脉造影示封堵器位置满意, 无或仅有微量分流时, 无主肺动脉梗阻, 病人无明显不适、诊断病人为动力性肺动脉高压, 释放封堵器。术后1 d~3 d常规行超声心动图及胸部X线片检查。

2 结果

2.1 右心导管检查及吸氧试验结果

本组9例病人吸氧前后肺动脉压由56 mmHg~98 mmHg (1 mmHg=0.133 kPa) 下降至50 mmHg~89 mmHg, 血氧饱和度由90%~92%上升至95%~98%。

2.2 介入治疗结果

全组7例封堵器放置成功, 6例封堵后肺动脉压明显下降, 肺动脉平均压由56 mmH~98 mmHg降至23 mmH~63 mmHg, 1例病人术后3 d超声心动图检查示肺动脉压由104 mmHg降至65 mmHg。2例术后3 d超声心动图检查存在微量分流。2例放置封堵器后血流动力学不平稳, 病人自觉胸闷不适、发绀, 回收封堵器后症状缓解。随访6个月~12个月, 病人心功能较前均有不同程度改善。超声心动图示心脏均不同程度缩小, 封堵器无移位及脱落。胸部X线片示:增大心室较前缩小, 肺血较前明显减少。

对成人动脉导管未闭合并肺动脉高压的病人采用右心导管检查和吸氧试验等对其肺动脉高压进行鉴别, 使一些经常规检查被诊断为艾森曼格综合征从而失去手术机会的病人得到治疗机会。采用经导管封堵的治疗方法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 而且可直接观察术中病人对治疗的反应, 其可回收性和适时终止等特点较外科手术更安全和有效。但是对于导管严重钙化的病人, 封堵失败甚至转为急诊手术的几率较大[11,12]。

3 护理

3.1 术前护理

3.1.1 心理护理

封堵器介入治疗动脉导管未闭是近年来开展的新技术, 做好术前指导工作十分重要。针对病人的心理特点, 介绍手术的方法、优点、安全性及疗效, 使病人及家属消除疑虑, 增强对手术治疗的信心。

3.1.2 基础护理

为病人提供安静舒适的环境, 病房应阳光充足, 温度、湿度适宜。注意保暖, 预防上呼吸道感染。合理膳食, 充足睡眠, 使病人处于最佳手术状态。

3.1.3 术前准备

常规检查血尿常规、生化全项、出凝血时间及血气分析、心电图、胸部X线片、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等。术前1 d做碘过敏试验, 双侧腹股沟区备皮。术前6 h禁饮食。

3.2 术中护理

术中密切观察病人生命体征、肺动脉压及有无不适主诉。尤其是在试封堵的过程中, 观察病人有无胸闷不适、意识障碍、血压下降等, 如病人出现上述不适, 则立即停止操作, 回收封堵器。本组2例病人出现上述情况, 及时回收封堵器后好转。

3.3 术后护理

3.3.1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密切观察病人生命体征, 常规给予心电监护24 h, 观察心率、心律, 心电图有无ST段及T波改变。此类病人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左心功能不全, 封堵术后体循环血量的增加会加重左心功能不全[13]。因此, 术后需进行强心、利尿、扩血管等治疗, 使病人平稳地渡过围术期。术后3 d连续进行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心电图、胸部X线片检查[7,8,9], 观察封堵器的位置、心脏各腔室的大小、肺血的变化、心胸比例等。嘱病人多饮水, 以促进造影剂排泄, 保护肾功能。

3.3.2 穿刺肢体和伤口的护理

术后去枕平卧4 h~6 h, 头偏向一侧, 卧床48 h后可下床活动。保持手术穿刺侧下肢伸直并制动24 h, 穿刺处用绷带加压包扎固定6 h~8h。嘱病人床上排便, 排便时不要过度用力, 尽量减少使腹压增高的动作, 如抬头、咳嗽等。术后测量血压, 使血压维持在正常范围内, 避免因血压高造成出血。加强巡视, 观察病人穿刺处敷料有无渗血、局部有无出血及血肿。如发现局部渗血明显或有血肿形成, 应立即通知医生及时处理。本组病人均未见明显渗血及血肿的情况。

3.3.3 预防血栓形成

密切观察病人穿刺侧肢体皮肤温度、颜色、感觉以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病人有无主诉穿刺侧肢体酸、胀、痛的感觉。若发现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肢端苍白冰冷或肢体有肿胀、酸痛等感觉, 提示可能有动脉或静脉血栓形成, 应立即通知医生寻找原因积极处理。为预防血栓形成, 术后病人可口服阿司匹林3个月~6个月。本组病人均未出现血栓形成情况。

3.3.4 溶血的观察与护理

溶血发生在术后24 h内, 主要发生在有明显残余分流的病人, 小便颜色呈洗肉水样, 严重者为酱油色样尿, 可伴发热、黄疸、血红蛋白下降。因此对有残余分流的病人术后24 h不仅要监测生命体征, 还要注意观察尿液的颜色及心脏杂音的变化、皮肤黏膜有无黄染。术后3 d内每天检验尿常规及血常规, 如有异常立即报告医生。本组病人均未出现溶血现象。

4 讨论

8.利用气管导管为小儿保留灌肠 篇八

【关键词】保留灌肠;一次性灌肠桶;麻醉气管导管;方法;应用

【中图分类号】R562.2+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1-0165-01

保留灌肠是将一定量的液体由肛门经直肠灌入结肠,以帮助患者由肠道供给药物,达到确定诊断和治疗目的的方法,它作为一种临床护理技术和给药途径,因其操作简便,起效快,对患儿无伤害,越来越受到临床医护人员的重视及患儿、家长的欢迎,保留灌肠传统的方法是用一次性灌肠桶,该制品灌入药物后随即拔出,不能保留,又因小儿不能配合,哭、闹时增加腹压,药物很快便出,达不到疗效,需要重复灌肠操作,增加患儿痛苦,有鉴于此,我们应用麻醉气管导管给小儿灌肠,能更好的固定和保留灌肠,通过临床观察20例效果良好,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 1月至2011年9月,我科住院需行保留灌肠小儿20例, 排除肛门,直肠,结肠术后,严重腹泻,肛门疾病,急腹症,疑有肠坏死及穿孔患儿。将2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1组(一次性灌肠桶组)、实验2组(麻醉气管导管组)各10例。

1.2 方法

1.2.1 实验1组:采用一次性灌肠桶进行保留灌肠,将药液倒入一次性灌肠桶内,润滑导管前端插入肛门内,灌入药物后拔出肛管。

1.2.2 实验2组:采用麻醉气管导管进行保留灌肠,采用3.5号气管导管,将尖端经石蜡油润滑后轻轻插入肛门10-15cm,再向气囊注入5-10ml空气,轻拉有明显阻力,证明位置适当,气囊已卡在肛管上方,再从气管导管上方用灌注器将药物注入肠道内,止血钳夹闭导管,防止药液由导管溢出,拔导管时抽尽气囊空氣再拔出。

2 结果

2.1 二组操作方法比较: 实验1组肛管无刻度,插入前需量刻度做记号;实验2组气管导管上有刻度,可直观的看到插入的深度 。

2.2二组药物渗漏与吸收比较: 实验1组在灌入药物时和(或)拔管后均有渗漏 实验2组导管由气囊固定,保留一定时间后再拔出导管保证了药物无渗漏,一次灌肠成功。

3 讨论

目前,临床常采用一次性灌肠桶,在灌肠时它受腹压、管道粗细 、长短等影响药物不易全部灌入肠道内,不利于药物吸收,在利用麻醉气管导管灌肠时能更好的固定,保留时间长,药物不渗漏,管道细,刺激性更小,易于被小儿接受,具有推广应用的临床价值。

上一篇:施工道路拥堵解决措施下一篇:学校消防安全公示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