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克和克教学设计

2024-10-12

千克和克教学设计(精选8篇)

1.千克和克教学设计 篇一

千克和克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千克和克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千克和克教学反思1

前几年曾经教过这部分内容,当时也是头一次教所以没有经验只是就教材讲知识,所以学生时常会出现:人的体重300千克,一个鸡蛋重7克,一袋大米重50克------一些笑话。而今再一次的拿起教材,想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如何处理这部分内容才能恰到好处。

克和千克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重量单位,也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与之经常打交道的。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课前安排调查活动:到超市里找一找物品的重量标签,在家里找一找标有重量的东西,把找到的东西和重量记录下来,并注意观察商家用什么来称量物体的重量。这次调查活动的目的是充分开发学习资源,拓宽学习渠道,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分散学习难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周后,课中汇报:在生活中你都认识了哪些重量单位?你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吗?你见过哪几种秤?能不能介绍一下你所调查的物体的重量,那你能不能说出和它重量差不多的物体?小组互相看一看、说一说、称一称、掂一掂、比一比-------在交流汇报中去经历、去体验、去感受,克与千克的实际意义。

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孩子们真切的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在拓展思维的同时也增加了数学本身的无穷魅力。

千克和克教学反思2

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但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直观,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为了让学生了解克与千克每一个单位质量实际有多重,理解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并学会初步的估测和实际应用,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主要凸显以下几个特点:

1、引导学生到熟悉的生活中,观察、收集信息,从中了解数学知识。

课前有意让学生到超市收集一些常用物品的质量标识,再到课堂上一起交流。不仅使学生明白了表示比较轻的物品用“克”作单位,比较重的物品用“千克”作单位,而且使学生感受到教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力。

2、让学生动手“做数学”,亲身体验感知,形成质量观念。

为了让学生了解克与千克这些眼睛看不见的每一个单位质量实际有多重,教学中,让学生分别掂量1个2分硬币的重量、500克盐、1千克的洗衣粉的重量等,感受1克、1千克有多重,然后让学生掂一千克的苹果、1千克的铁块等体积不同,但质量都是1千克的物品来估计它们有多重。通过以上动手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知,从而帮助学生形成1克、500克、1千克的质量观念。

3、引导学生通过算一算、称一称和评一评,建立克和千克的进率关系,形成1千克里面有1000个1克的观念。

教师先拿出两袋盐,每袋重500克,提出“两袋盐一共有多重?”的数学问题。学生有的用算的方法算出500+500=1000克;有的用称的方法知道重1千克,从而得出1000克=1千克的等量关系。这时教师并没有满足于克与千克这一进率关系的建立,又通过让学生来评1000个1克的2分硬币和1个1千克的铁块谁轻谁重,让学生在头脑中直观而又形象地形成了1千克里面有1000个1克的质量观念。

4、把猜一猜,估一估贯穿教学全过程,注意培养学生的估测和应用意识。

在实际生活中除必要的精确的称量物品质量外,更多的情况下要用到估测。教学中当学生初步建立了1克和1千克的观念后,教师都不失时机地给学生提出估测再实测的练习。如分小组估一估大家带来的物品有多重,再选合适的称一称,看谁估得准。

千克和克教学反思3

关于教学目标:

教学中首要的难度来自学生的心理特点,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物体的关注,往往先关注物体的大小、长短甚至颜色等表面性的特征,而对于重量的本质性的关注则较少,有的也相对较为间接。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克”、“千克”这两个概念的建立非常具有挑战性。一是因为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克”、“千克”的接触比较少,二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重量关注和经历轻重的体验比较少,三是“克”这个单位比较小,学生更是很少有对这个重量单位的感受与体验。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力求体现以下二个方面:

1、在比较一定的情境中唤起学生对物体重量的关注;

2、通过操作、实践活动让学生去感悟和体验,初步建立“克”与“千克”的概念,同时培养学生估量的方法和意识。

因此,教学设计中关于教学目标的定位为: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重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并沟通克与千克的联系,知道1000克=1千克,并知道它们的区别。

2、在建立重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方法和意识。

反思一:

审视这节课的教学,最大的特点就是注重学生对概念的自主建构,让学生充分地经历、体验、探索中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新教材中把“千克”与“克”这两个重量单位放在一起进行教学,是充分地利用学生对“克”、“千克”基本上是一张白纸的情况下,将这两个重量单位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认识和建构,来完成概念的形成。事实证明,学生只要对其中的某一个重量单位掌握了,那么另个一个概念也就自然掌握了。因此,整个教学环节,从1克到十几克、几十克、几百克,最后到1000克,将克与千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将克与千克作为一个整体在重量体系中加以构建,这样就可能使概念教学较为丰富与深入。

反思二:

教学时我先让学生掂一掂2分硬币的质量,说说感受,初步感知1克是一个很轻的单位,人们是几乎感觉不到的。之后,我让学生找一找桌上约重1克的物品,交流估量的方法以培养他们的估计能力,再揭示学生找到的物品都约重1克,为丰富克的感知,让学生感知10克要几个硬币,20、50克呢?并让小组6、8个同学合起来掂掂,20克,50克、100克有多重?在此充分感知的情况下再让学生估量苹果与盐的重量,在估量过程中又注重估量方法的优化。可惜在估量确定出苹果重量之后,忘却了让学生感知200克的重量。在教学1千克的时候,我请学生猜一千克米和一千克废纸哪个重,哪个轻,由于两者体积相差比较大,学生很好的认识了千克,知道比较物品的轻重要看质量而不是体积。最后我请学生比较了1克与1千克的不同,他们明显感受到1克比1千克轻得多,这为他们今后在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理解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通过各种练习强化认识克与千克。

反思三:

在教学完千克后,因为时间关系,遗憾地没让学生感受几十千克有多重。另一个值得反思之处就是在回归课本的整理知识的环节中,该思考适当的引导学生整理、回顾知识。

千克和克教学反思4

1、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

本课设计力求体现数学知识、数学问题来源于又归宿于生活的思想。学生虽然对千克与克还不熟悉,但他们已经知道物体有轻重并能分辨物体的轻重,能用手或其他部位的感觉去感受体验物体轻重。所以教学这一课我选择了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中的事和物作为教学资源。让学生课前调查,课中体验,给学生提供充裕的动手实践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亲自参与、逐步感知并建立1千克和1克的质量观念。

2、关注过程强调体验。

本课采用小组合作的组织教学形式,设计了让学生称一称、掂一掂、抱一抱、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让学生全面参与新知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在操作活动中,学会学习。

3、关注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方法。

教法与学法理念:“教育走向生本”,“以学生好学而设计教学”。重视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学会理解与创造。本节课从学生的生活实际经验出发,先让学生用弹簧秤称出1千克水果,当学生遇到问题时,这时教师给予学生有的放矢的指导,而不是先教给操作方法,然后让学生去称。这是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欲望出发。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继而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有意创造矛盾,用秤称2分硬币时,发现指示针几乎一动不动,学生产生了疑问,这时才引出天平来认识“克”感知克,并通过推理建立起1000克与1千克的联系。为了学生进一步建立千克的概念,猜老师的体重有多少千克(50千克)。让学生说出自己的体重(约25——30千克),互相抱一抱感受二十多千克有多重,现场当小记者采访听课老师的体重。这些有趣的课程资源的开发,让学生在愉快中学习。

学生始终处于注意力的“兴奋期”。

4、教材的认识与处理

认识与处理的原则:学习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教学活动。

学生对1克与1千克到底有多重缺乏感性认识。所以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选择学生所熟悉的身边的生活中的事和物作为教学资源,作为学生学习研究操作实践的“源”。在教材处理上,从整体——部分——整体,先认识千克后认识克,再建立克与千克的联系,这也是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本节课给学生提供了充裕的动手实践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逐步感知体验。感知1千克时,通过分组合作,称一称,掂一掂,并将1千克转化成具体的数量:8个苹果,6根黄瓜,7支香蕉,12个桔子,6个梨子,都是重1千克。一枚2分硬币约重1克,10克豆子有47粒。将抽象概念具体化,帮助学生理解。

千克和克教学反思5

克和千克这一单元主要教学目标是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并且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课前,我让学生准备了2分的硬币两袋500克的盐,学生自带了一些物品。精彩两分钟学生介绍了千克的由来,为下面的学习作了铺垫。接着,我拿出准备好的质量都是1千克的四样东西,一捆作业,4盒牛奶,4盒粉笔,2袋盐。让学生掂一掂,并且估计一下哪样东西比较轻,哪样比较重?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的步骤就完成了。接着下一步就是探索交流,解决问题。通过投影图片我们知道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和千克作单位,引出课题,板书:克和千克并且让学生知道克和千克都是质量单位。要知道物体的轻重可以用秤称。接下来学习了盘秤的使用方法。利用盘秤称一称那四样物品。他们都是1千克。这一千克到底有多重?让每小组的同学轮流掂一掂,把1千克的感觉牢牢记在心里。找学生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质量可以用千克做单位?对于千克的教学到这里就完成了。

接下来就是教学克的有关知识。一个两分的硬币,它的质量大约是1克。小组轮流掂一掂一个两分的硬币,感受一下,一克到底有多重?把这种感觉记在心里。小组之间轮流掂一掂,找同学说说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质量可以用克做单位。

在接下来就是克与千克的关系的教学。一袋盐,它的质量是500克,两袋盐的质量就是1000克。称一称这两袋盐。盘秤上指针指向1,说明是1千克。1000克=1千克。接下来作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本节课内容并不难,学生实际生活中也经常接触质量问题。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本节课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质量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学生掌握较好。

千克和克教学反思6

回顾反思《克和千克》的教学过程,感到以下几个教学环节取得较好教学效果。

一、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在生活中感受数学。

数学课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是《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已有的生活经验(比轻重)出发以及课前布置到超市调查物品的净含量来揭示课题,学生感到很亲切,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通过多种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是对质量单位还是缺乏认识。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教学中我采取了多种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千克的观念:

1、通过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如通过1个2分硬币和2袋食盐,让学生掂一掂,感知1克和1千克有多重,并通过游戏抱一抱同桌同学,来感知比1千克重的物品。

2、给学生提供实际测量物品的机会。如说明“要知道物品的轻重,可以用秤称”,让学生说说你认识哪些秤,再通过课件演示介绍一些常用的秤及认识盘秤的使用方法。再如让学生自主动手操作称出1千克食盐,1千克的苹果,1千克的梨。

3、采用估测方法。如:在学生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后,给他们提供先估测再实测(猜一猜1千克苹果、梨各有几个;估估文具盒、擦子各有几克等)的练习,让学生比较估测与实际测量所得结果的差别,让学生在修正的过程逐步建立质量单位与具体实物的关系。

4、运用对比的方法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如一手掂两袋食盐,一手掂1个2分硬币,这样通过比较,学生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轻重”形成较鲜明的表象,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关系。

三、引导学生在体验中建构概念

体验学习,就是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实践性。让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全过程,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因此在教学中先让学生亲身感受物体都有轻、重,使学生对看不出、听不见的质量能够用手或身体的其他部位的感觉而感受到,体验并比较什么“重”,什么“轻”。再想方设法使学生亲身感受“1千克”“1克”的实际重量,进而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称出1千克的食盐、拿起1个2分硬币放在手上掂一掂,感受这1千克与1克放在手上的感觉;再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如:1千克苹果、梨大约有几个,1个文具盒、1个擦子大约有几克,让学生借助对苹果、梨、文具盒、擦子的质量的感知,迁移到对1千克、1克重量的感受。所有的这些实践活动,不仅使学生都能较为深刻地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并在学习知识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想象、交流、实验等能力。

四、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享受学习的乐趣

新课程的新理念之一,就是要让学生的学习方式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在教学中我们采用小组合作实践(如称一称)、合作验证(验证估测的结果)、合作交流(统一估测的意见)的方式,给学生创造了自主探索的课堂教学环境,学生们都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观察、猜想、操作、讨论、验证交流之中。

在听课老师和教学行家的指点下,认识到本节课存在的不足:学生对“克”、“千克”的质量,体验还不够丰富,判断物品有几克、几千克,估测值与实际值误差较大,说明学生对“克”“千克”的观念的建立,还需要通过更为丰富的实践活动来促进,教学中,如果大胆让学生举例估测生活中常见物品的重量,教师再加以引导修正学生的估测误差,这样会取得更佳教学成效。

千克和克教学反思7

摘要

新课程不再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不再过分强调学科本位,不再偏重书本知识,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注重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同时更为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等全面发展。

教学《克和千克》这节课时,为了唤起学生有关台秤的知识经验,课前就布置学生在家搜集有关物品重量的素材。课中就出示一台秤,这是什么,干什么用的,台秤怎么称物品的重量?接着让学生认识台秤及使用方法,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称出1千克的橙子。学生有的说1千克的橙子有4个,有的说有5个,有的说小一点的有6个。学生发现每组1千克的橙子的个数是不同的。然后让学生用手掂一掂1千克的物品有多重。

这时教师拿出一些袋子,问:“在这些袋子里装上多少东西,就可以达到1千克的重量了?看谁猜得准。”学生兴趣盎然,纷纷寻找身边的物品,进行猜测。

生1:我想在袋子里装5本语文书和5本数学书。

生2:我想在袋子里放2袋食盐。

生3:我想在袋子里装上5袋洗衣粉。

生4:我想在袋子里放上9个沙包。

生5:我想在袋子里放2瓶营养快线。

……

一会儿,学生的兴趣上来了,都迫不及待的想说。我于是话锋一转:你想验证刚才所装的袋子是否是1千克吗?如果不是1千克,你有办法使它成为1千克吗?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操作。一位学生把原来猜想的9个沙包放台秤上一称,羞涩的笑了,觉得相差太远了。有的小组在操作称物品时一会儿多,一会儿少,一会儿换个大点的,一会儿换个小点的,一直到刚好1千克为止。最后,学生展示汇报小组的成果,教师给猜测正确或接近的学生奖励智慧小花。学生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之中。

反思

一、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在这节课中,精心的设计,组织了学生的实践活动。学生在称物品,掂物品,数物品的活动过程中加深了对千克的认识,让每一名学生都有动手操作的机会,同时在活动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与他人合作的能力。这个实践活动也让每一名学生在活动过程中通过称一称、掂一掂而真实的感觉到“1千克”的物体到底有从重。从而把本节课推向了高潮。因为物体的重量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只有让学生通过现实的称一称、掂一掂才能让学生感觉到物体的重量。这也体现了“新课标”中要重视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感悟能力这一教学理念,又体验到了数学就在身边,从而体会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生不但学会了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去思考,起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而且形成了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学习态度,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让学生经历生动的学习过程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教师的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灵活地组织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程序。教学中,对课本的内容进行了适当的删减和增加,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生动的学习过程,从而把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引向最佳状态;同时分小组验证,把学生看不见、摸不着的“千克”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切身感觉到“几千克”的物体到底有多重。学生对1千克的实物称重量的展示过程,正是一次科学实验的过程,也是学生思维火花碰撞,经验共享的过程。教师更加关注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情感的培养。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了丰富的实际体验,不仅让学生获得了知识,而且也培养了学生与他人合作的能力,让不同的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得到了不同的发展。他们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精神得以培养,并从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三、让学生享受自主探究的乐趣

新课程不再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不再过分强调学科本位,不再偏重书本知识,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注重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同时更为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等全面发展。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在这个片段中,教师采用小组合作验证,合作交流的方式,给学生创造了自主探索的课堂教学环境。在学生小组合作“称一称”的反复尝试中,教师为学生准备了丰富的,有探究价值的学习材料,以具有较大思维空间的问题引导学生的探究活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了观察,猜想,操作,讨论,验证,交流之中。当学生在认真活动的时候,教师认真地听,准确的理解,热情的鼓励,并给予学生帮助,进而营造了一个支持性的,宽容性的课堂氛围,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和精神上的鼓舞。这样,学生享受到了自主探究的乐趣。

千克和克教学反思8

开学的第一天,从学生们那一双双炯炯有神的眼睛中,我能读出大家对新学期满满的信心,对新的知识的好奇和期待!在这样良好的学习愿景和对师生温馨、和谐关系的期待和开始经营中我和同学们一起探究学习了《认识克和千克》的学习。

今年很荣幸又一次任教三年级,虽然对于备教材这环节感觉容易了些,可面对全新的学生仍不容懈怠。由于这部分知识与学生生活机紧密联系,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就在前一天的新生报到时,我就给大家布置了学前准备任务:每人准备少量花生米、黄豆粒,一枚2分硬币、一枚5分硬币,一粒纽扣等物品。并询问或回忆跟父母到超市购物时看到的称重的工具及购买物品有多重,记录有关克和千克的相关物品。

教学中学生在观察了信息窗,聆听了学生认真读的四条信息后,思考很积极,提出了许多的问题:1、1克有多重;1千克有多重;1吨有多重;2、150吨有多重;3、还有的同学提出了这样的问题:50千克、90千克有多重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很有探究价值,看得出学生们的发现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还是比较强得!

我们先来解决提出了1克有多重的问题,在经历了摸一摸,掂一掂,估一估的同桌活动中学生们很快想到了一片口香糖,一枚1分、一枚2分、一枚5分硬币大约重1克,一枚纽扣大约重1克等;继而出示并认识天平的构造,演示天平称硬币的过程,学生见证了一枚2分硬币约重1克,1分硬币比1克轻一点;5分硬币比一克重一点;再次演示验证了一粒花生米约重1克;之后,让学生再次掂一掂2分硬币和一粒花生米有多重,感受进一步体验一克有多重;之后演示称一些比一克重或轻的物品,增进学生的感悟,这一环节的学生也体验活动较为充分。在接下来引导学生:如果物品比较重,我们还用克做单位吗?由1000粒花生米约重1000克,让学生读出1000克,也可以写成1千克,引入千克,这时有的学生想到了语文课本、数学课本的质量约是1千克;还有的同学生想到了一袋洗衣粉,两袋食盐,两包白砂糖,4包200多克牛奶的质量,这些学习资源很有用,我首先肯定了一袋洗衣粉重1千克,两袋食盐重1千克;接下来,我选择了让学生用天平来称数学课本的质量,得出了数学课本约重245克,从而否定了一本数学课本的质量是1千克的说法。于是,我抛出了这样的问题:大约几本数学课本的质量是1千克?大家很快思考得出了4本数学课本的质量是1千克。于是,我要求4人学习小组中把数学课本罗在一起,轮流掂一掂看4本数学课本有多重,再通过如出示演示称过的200g的牛奶,几包牛奶大约重1千克等问题,从而引导进一步体验了1千克有多重。

在千克和克的名数换算练习环节中,我主要调查了学生的体重,借助了这项资源进行巩固练习。第二个调查的是王义轩同学:我的体重是62公斤,同学们居然多还没有反应,应该立刻大笑起来才对,看来他们还没反应这是错误的,于是,说:看来,王义轩同学需要大家的帮助?于是,不出意料的回答对了,王义轩的体重是62斤,31公斤就是31千克。接着又叫了几个同学说了体重,大家从自己体重的数据中明确了千克与公斤、斤与克的换算关系;然后,我引导学生思考1千克又叫1公斤,那么,1千克=()斤。学生顺理得出了1千克等于2斤,1斤=500克。

在本课克和千克的教学中,我也努力尝试了借助学生的思考与交流的生成资源作为新知探究的载体,在学生更积极主动的参与数学实践活动、再次交流思维碰撞中不断反思学习从而获得并内化知识。感觉尚不理想之处是有的环节如调查体重,给学生时间用天平称物品的质量时,放的时间较多,从而拖延了探究时间,使达标练习时间紧张了,未能按时完成。因此在今后,提升课堂生成资源的利用率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方面,需更加努力!

同时令人值得高兴地实践是课前活化心脑操的练习及指动游戏的使用让学生们得上课情绪得以更高涨,对于新课的期待更显强烈,表现专注而轻松。课中对于学生进行了较及时、恰当的评价让可以说大大激发了学生们思维的积极性和交流更大胆而热烈了,体现在学生们无论是提出问题,还是合作提出解决问题或是互相提问概念等都很投入。比如在10-15秒的小概念记忆如:计量较轻的物体质量用“克”作单位,用符号“g”表示等句子。就涌现出了很多的记忆小能手如:王义轩、王伟杰、张栋梁、赵传瑞、李新阳等,欣喜地发现赵传瑞同学在发现约3粒玉米重1克时,最先发现了3000粒约重1000克,掌声四起!有不少学生发现老师体重约50千克,约有20个老师体重1吨;4个小朋友体重约100千克,40个小朋友体重约1吨。今年还有一个巧合我教了我的小外甥,平常很腼腆得他也特别的踊跃,1千克-300克=700克,答案很正确,但在给大家讲解时有些紧张与激动,说成了1千克=10000克,都有些不好意思了。还有可喜得是有的同学新发现了词语,我说ⅩⅩⅩ得左邻右舍,被另一同学纠正了是左邻后舍,那时那刻是那么确切,很有才啊!

在本节课中对于专心励志语的使用很少,我想如果用的适时些,全体的参与度可能会更高些!由于教学融合专注力的时间较长,因此检测评价,智慧提升环节仓促,习题设计及使用方面尚不够合理充分,这也是在今后的实践中值得继续探索的。

千克和克教学反思9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000克=1千克,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有关物体质量的知识,学生并不陌生,在生活中也有一定的感性经验。所以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已有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上,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实现有机统一、协调发展。

1、强化数学与现实的密切联系

课前请学生调查市场上物品的质量,学生了解生活中的一些秤。让学

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发展数学。课后请学生在家里用手掂一掂家里的一些物品,然后看看上面写的质量是多少。

2、突出体验在学习中的意义

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领悟。本课为了让学生建立一定的数感,感受1克、1千克有多重,让学生课前拿来2分钱的硬币和1千克的物品,在课堂上用手掂一掂,并找一找身边1克重的物品,学生找到了许多,如笔头、小橡皮等,并利用了橡皮、直尺、2分钱和硬币做成了小天平自己检验。再掂一掂一个苹果等自己带的物品的重量,然后再称一称。又让学生自己从书包里拿1千克的书本。然后,拎一拎自己的书包大约有多重,发现学生基本有了质量的概念。

3、尽可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感性材料,让学生在充分的实践活动中亲身感受1克和1千克究竟有多重。

学生已经学习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等,对长度单位的认识具有直观性、形象性,而对重量单位克、千克的感知,则较为抽象,在生活上接触也少,因此在教学中应加强实践操作,自主探究,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学会使用观察、比较的方法,发现和提出问题,并对问题进行猜想、尝试并验证,在对信息进行分析、归纳、推理、论证的基础上,使学生获得新知,从而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而在课堂中设计“开放型”的教学能更好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全方位参与创造了条件;同时也能更好地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心理需求,启迪思维,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更好的培养。

4、指导学生回顾学习历程

发现一些规律或研究成果,同时,课外延伸,回家调查研究“成长中的我”和自己能拎多重的物体,让学生自由组合,在校园、家中、商店、或菜场,学会估计物体重量或看标注,把研究成果以学习日记形式进行交流,这样加深对克、千克的认识,还有助于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乐趣。我课后进行总结与反思,找学生进行个别访谈,了解学生参与研究后的感受,为后阶段指导学生探究和实践提供经验。

不足之处:这样的教学,只是让学生在填写质量单位时有个支点,会与掂过物品的实际重量来作比较,然后选择用克或是千克作单位,从而帮助学生会选择适当的单位进行填空,如果要让学生直接估计出这种物品有多重,对于部分学生来说还是比较困难的,我想仅靠课堂上学得一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引导学生在平时生活中能多观察,估一估,掂一掂,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孩子接受知识必须是一个过程,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必须经历的过程,而不能由老师来代替。

千克和克教学反思10

1、为了让学生能比较好地掌握“克和千克”这部分知识,并能在生活中运用,课前,让学生深入社会生活到商店、市场、超市等一些场所调查采集关于“克和千克”方面的信息。通过实践,学生了解了很多商品上都标有质量,如50克、100克、450克、500克、1000克等,知道了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还知道了轻的东西是用克来做单位的,重的东西是用千克来作单位的。所以在课的一开始,我就从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出发“关于克和千克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让学生回忆熟悉的生活情景,从而抓住数学教材中新知识的切入点。

2、在建立1克的概念时,让学生掂一掂一个2分的硬币,充分感受1克的重量,并例举了生活中许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加深了对克的印象。在建立1千克的概念时,我把内容分层细化,让学生亲手掂一掂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具体物品。通过掂一掂、比一比、称一称、说一说的系列活动,充分感受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实际重量。再利用台秤验证出1千克就是1000克。让学生在动手体验中,准确建立概念。

3、指导学生回顾学习历程,发现一些规律或研究成果,同时,课外延伸,回家调查研究“成长中的我”和自己能拎多重的物体,让学生自由组合,在校园、家中、商店、或菜场,学会估计物体重量或看标注,把研究成果以学习日记形式进行交流,这样加深对克、千克的认识,还有助于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乐趣。我课后进行总结与反思,找学生进行个别访谈,了解学生参与研究后的感受,为后阶段指导学生探究和实践提供经验。

教学经验告诉我:孩子接受知识必须是一个过程,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必须经历的过程,而不能由老师来代替。

千克和克教学反思11

《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质量单位的起始课。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接触过物体的轻重问题,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而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具体、直观,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本节课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了解每一个单位实际有多重,并能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因此,教学时我让学生通过掂一掂、找一找、比一比、猜一猜、称一称、看一看、说一说等实践活动,了解1克、1千克有多重,从而初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

回顾反思《克和千克》的教学过程,感到以下几个教学环节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一、强化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利用超市购物引出课题,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感受生活,体味数学,发现生活中的数与量。然后再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克,说明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连。

二、在动手体验中感受知识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手开始。”学生最能理解的是自己动手实践感受过的东西。本节课重点就是建立1克、1千克的质量观念,我主要立足于让学生动手体验感受,让他们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建立1克的观念时,让学生两次掂一掂一枚2分硬币,充分感受1克的质量,再让学生动手找一找,找出生活中大约重1克的物品,然后让学生猜一猜1克黄豆大约有几粒,最后师生共同演示称1克重黄豆的过程,并让学生亲自观察称重结果,加深了对克的印象。在建立1千克的观念时,让学生掂一掂500克、两个500克(1千克)的盐,通过掂一掂、比一比、说一说等系列活动,充分感受500克、1千克的质量,让学生在动手体验中,准确建立1千克观念。

为了有机地把教学内容与生活中物品的质量建立联系,把抽象的质量单位更形象具体化。我让学生先估一估自己的书包有多重,再用秤称一称,验证估计的是否正确。学生通过这些操作,对千克的质量观念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

三、运用对比的方法建立知识间的联系。

在学生充分感受到1克和1千克有多重后,我让学生一手掂2袋盐,一手掂1枚2分硬币,来对比感受一下它们的轻重,这样通过比较,学生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轻重”形成较鲜明的表象,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关系。

四、在练习中巩固升华知识

练习题的设计形式多样、有趣,进一步巩固和升华了质量概念,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乐趣,体会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在这节课中,凸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真正亲历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在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乐趣中理解、升华了对克和千克的理解。学生学得主动、学得开心,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同时,在教学中也存在着以下不足:

1、给学生掂量、感受的时间较短。

教学千克时只让学生掂了掂2袋盐的重量,学生的体验时间短而少。

2、对学生的评价方式较单一,没有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事实证明多元化的课堂评价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随时注意学生专注性及学习习惯的培养。

千克和克教学反思12

本节课是属于《量的计量》的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质量进行量化把握的手段和方法,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对轻、重的概念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轻重,但是如何进行量化比较?对于学生来说还是难点,因此,本节课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等活动,时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使学生初步了解天平和常用的用“千克”做单位的称,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之间的关系,会以此为标准估量物体的质量,同时体会学习质量单位的必要性,并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如下:成功的地方:首先将学生置于与学习新知相关的生活情境中,将这种生活经验变成数学资源,让学生自然地实现由生活到数学的转化。比如:在教学时,充分利用教材中的题图,或在课前让学生进行相关的收集工作,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中的素材去认识克和千克的不同作用,使课内、课外互补,以更好的达成教学目标。其次:在教学中,设计各种有效活动,让学生具体感知1克、1千克的物品实际有多重,逐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质量概念。如:我设计了让学生掂一掂、称一称、找一找等活动,让学生掂2分硬币、一根香烟、几粒黄豆等来感受1克有多重,这样不仅有身体的感受,还有对物品数量的感受,对1克的质量感受就更生动了,很好的落实了教学目标。不足的地方及对策:克和千克的认识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教学时应时时把估算的教学贯穿始终,使学生在估算的过程中不断体会、理解,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加强估算教学。

千克和克教学反思13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

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000克=1千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建立1克、1千克的观念,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能力。

教具准备:一个蜗牛(重1克)、盐(500克)两袋、多媒体课件、天平、砝码、2分硬币、弹簧秤、实物投影。

学具准备:小天平、2分硬币、大米、石子、弹簧秤、各种物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我听说咱班有两名同学跑的很快!他们是谁啊?

师:今天让他们举行一场比赛怎么样?

师:今天的比赛要增加难度,让他们每人背一个同学来比怎么样?

(学生活动)

师采访冠军:你为什么要选“XX”,不选“XXX”呢?

师:“XX”多重?“XXX”呢?

除了“斤”以外,你还知道哪些表示物体质量的`单位?

师小结:“斤、两”是我们国家常用的单位,你知道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是什么吗?

这节课我们来研究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板书)

二、探究新知

1.交流汇报。

师:前几天老师让同学们广泛收集、调查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的质量现在交流一下好吗?

师小结:同学们说了那么多,你有什么发现吗?

2.认识秤。

师:要知道物品的轻重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

师: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几种常见的秤?

(多媒体课件出示盘秤、台秤、电子秤、天平、弹簧秤、磅秤。)

师:你在哪见过这些秤?

师:同学们都没见过天平,下面我们来一起认识一下天平。

(介绍天平的组成、用法)

3.认识“克”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位小客人──“蜗牛”

你们想不想知道这只蜗牛的体重?

(学生兴趣高涨)

师:那我们应该选择什么秤来称呢?

师:那我们一起来称一称这只蜗牛的体重。

(示范操作)

师:我们来看游码的左端停在刻度几?

师:以蜗牛为标准,你能猜一猜一枚2分硬币有多重吗?

师:我们分小组来称一称看谁估量的最准。

(小组活动)

师:每个同学拿一个2分的硬币掂一掂试一试,感受一下1克有多重?

你能说出大约重1克的物品吗?

师:同学们的桌面上有一些物品,下面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来称一称,好不好?

听清要求:(1)先掂一掂,估计一下物品的质量,然后再用天平称出物品的质量。

(2)称好的物品的质量用近似数表示就可以。

师:刚才有的学生想知道我们的数学书有多重,用标尺上的刻度不够,我们还有个办法用法码来称。

说明:游标拨回刻度0,在右盘放入砝码,直至天平平衡。

将砝码和标尺上的质量加起来就是数学书的质量。

师(拿出一袋盐):谁来估量一下一袋盐的质量?

师:我们来一起看一看质量标注,一袋盐500克,那两袋呢?

(板书1000克)

5.认识“千克”

师:如果再重一点的物品用天平来称还合适吗?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家里常用的弹簧秤,谁知道弹簧称的用法?

我们分小组从你的材料袋里称出1千克的物品。

在1000克右边(板书:1千克)

师:我们称出了分别1千克的大米和石子,你有什么发现吗?

师:虽然体积不一样,但质量是相同的。

师:同组同学依次掂一掂1千克有多重。

师:你能估计一下你的凳子、书包有多重吗?

称一称试一试吧!

小组活动并汇报。

6.认识1000克=1千克

师:1千克大米和刚才称的1000克的盐比较,请小朋友来猜一猜,谁重?

(学生猜)

师:我们用弹簧秤来称一下这两袋盐的质量。

师:也就是说 1000克=1千克(补充“=”注意读法)

也可以说1000个1克是1千克。

三、应用拓展

1.认识常用的台秤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天平和弹簧秤我们来一起认识一下台秤,你能读出台秤上的数据吗?

2.认识健康秤

师:谁能说出他们的体重?

3.连线

西瓜 100克

方便面 5千克

4.判断

(1)一个乒乓球约重3克。()

(2)小胖今年7岁,约重2千克。()

(3)1千克铁比1千克棉花重。()

课后小结:

为了让学生能比较好地掌握“克和千克”这部分知识,并能在生活中运用,课前,让学生深入社会生活到商店、市场、超市等一些场所调查采集关于“克和千克”方面的信息。通过实践,学生了解了很多商品上都标有质量,如50克、100克、450克、500克、1000克等,知道了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还知道了轻的东西是用克来做单位的,重的东西是用千克来作单位的。所以本节课的一开始,我就从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出发“关于克和千克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让学生回忆熟悉的生活情景,从而抓住数学教材中新知识的切入点。

本节课重点是建立1克、1千克概念过程,我主要立足于让学生动手体验感受,让他们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全过程。

在建立1克的概念时,让学生掂一掂一个2分的硬币,充分感受1克的重量,并例举了生活中许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加深了对克的印象。在建立1千克的概念时,我把内容分层细化,让学生亲手掂一掂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具体物品。通过掂一掂、比一比、说一说系列活动,充分感受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实际重量。再利用盘秤验证出1千克就是1000克。让学生在动手体验中,准确建立概念。

千克和克教学反思14

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根据这一理念,我在教学二年级数学下册《克与千克》后有点感触,现作一下反思。

一、成功之处:

1、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学生虽然对千克与克还不熟悉,但教师可以从生活中唤起对它的感受。先让学生背一背感受人的身体有轻重之分,再让学生掂一掂自己的学习用具来感受物体也有轻重之分。选择了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中的事和物作为教学资源,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使学生感受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通过多种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是对质量单位还是缺乏认识。为了让学生建立克与千克的认识,教学中我采取了多种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千克的观念。

A、通过实际感受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如通过1个二分硬币和1袋洗衣粉,让学生掂一掂,感知1克和1千克有多重,并从中感知一千克比一克要重,再通过加1、2、3、4个硬币来感知5克的重量,找一找生活中还有什么东西大概有1千克,这样学生初步具备了克与千克的表象。

B、让学生实际测量物品的质量。在上面估测的时候,往往结果与实际质量有出入,这就得需要提供帮助验证的工具---“称”。学生知道要知道物体的轻重需用秤称,此时让学生说说你认识哪些秤,再通过课件演示介绍一些常用的秤及认识盘秤的使用方法。

C、运用对比的方法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如一手掂一袋洗衣粉,一手掂1个二分硬币,这样通过比较,学生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轻重”形成较鲜明的表象,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关系。

二、不足之处:

1、没做到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享受学习的乐趣,新课程的新理念之一,就是要让学生的学习方式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在教学中由于没能很好处理好时间的把握情况,致使小组合作匆匆忙忙,没能起到很好的实践效果。

2、学生对“克”、“千克”的质量的体验还不够丰富,判断物品有几克、几千克,估测值与实际值误差较大,说明学生对“克”“千克”的观念的建立,还需要通过更为丰富的实践活动来促进,教学中,如果大胆让学生举例估测生活中常见物品的重量,教师再加以引导修正学生的估测误差,这样会取得更佳教学成效。今后,我的教学将继续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从学生学习的需要出发,让数学课堂教学更有效。

千克和克教学反思15

一、在生活中感受数学。

《新课程标准》要求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是重要理念之一。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以及课前布置到超市调查物品的重量来揭示课题,学生感到很亲切,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归宿于生活,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学生虽然对克与千克还不熟悉,对1克与1千克有多重?缺乏感性认识,但他们已经知道物体有轻重,并能用手或其他部位去感受体验质量,分辨物体的轻重,所以学习这一课我选择了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中的事和物作为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充裕的动手实践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亲自参与、逐步感知认识质量单位,并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如通过1个2分硬币和2袋食盐,让学生掂一掂,感知1克和1千克有多重,并通过游戏抱一抱同桌同学,来感知比1千克重的物品。同时引导学生“要知道物品的轻重,可以用秤称”,让学生说说你认识哪些秤,再通过介绍一些常用的秤及认识盘秤的使用方法,给学生提供实际测量物品的机会。并运用对比的方法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如一手掂两袋食盐,一手掂1个2分硬币,这样通过比较,学生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轻重”形成较鲜明的表象,也容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克和千克》教学反思集二》这一教学反思,来自网!http://

易掌握单位间的关系。所有的这些实践活动,不仅使学生都能较为深刻地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并在学习知识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想象、交流、实验等能力。

三、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通过自主探究享受学习的乐趣。

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地给学生提供了“用数学”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建构知识。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更多实物材料,让学生通过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说一说、称一称的实践活动,从而形成克和千克的表象认识,然后又充分地去掂量、去感受,并列举了许多生活中的实物,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如:1千克苹果、大约有几个,500克盐有多重,1个文具盒、1个擦子大约有几克,让学生借助对苹果、盐、文具盒、擦子的质量的感知,迁移到对1克、1千克重量的感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大量的操作培养学生自己去解答问题、去验证答案。对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轻”、“千克有点重”逐步发展到用盘秤称物品、估测物品、认识物品的质量。这些生活中的数学不是由教师教的,而是孩子们自己体验到的,并形成一定的技能,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在教学过程中我也认识到本节课存在的不足:学生对“克”、“千克”的质量,体验还不够丰富,判断物品有几克、几千克,估测值与实际值误差较大,说明学生对“克”“千克”的观念的建立,还需要通过更为丰富的实践活动来促进,教学中,如果大胆让学生举例估测生活中常见物品的重量,教师再加以引导修正学生的估测误差,这样会取得更佳教学成效。

2.千克和克教学设计 篇二

主题图是对本单元所学知识的概述。教学时, 教师可用动画形式有层次地播放主题图, 让学生边观察边联系生活实际感受物体的轻重, 懂得我们在生活中需要知道物品的轻重。主题图中的水果都是按500克或1千克多少钱来标价的。教师可以提出:“怎样知道水果的轻重?”这一问题, 然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自己和爸爸、妈妈去超市或菜市场购物称重的情境, 进而引出质量单位, 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明确“表示物品有多重, 可以用克或千克做单位”。此外, 为给教学提供合适而丰富的素材, 教师还可以在课前组织学生收集与质量有关的素材, 如硬币、袋装食盐、袋糖、袋泡茶、袋药 (颗粒冲剂) 等。为了方便在教学时呈现和使用, 也可以由教师通过实物或者图像的方式收集。

二、借助生活物品, 引导学生逐步建立1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例1时, 教师可以借助形式多样的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克的质量观念。如, 借助教材中一片口香糖、一包菊花茶、一袋瓜子的图片, 让学生认真观察这3样物品, 了解关于它们轻重的信息;给每个小组都准备一些比较轻的物品, 让他们猜一猜, 然后拿在手中掂一掂, 感受到底是重还是轻。当学生感觉到这些物品都非常轻时, 教师顺势引出:计量比较轻的物品, 常用“克”做单位, 用符号“g”表示。 (同时板书:克 (g) )

1.找一找。教师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物品可以用“克”做单位。

2.掂一掂。感受1克究竟有多重。教师出示一枚2分硬币, 让学生在手中掂一掂, 再让学生闭上眼睛静静地感受一枚2分硬币的重量, 并把这种感觉牢记在心里。教师再告诉学生, 一枚2分硬币大约重1克。

3.估一估。为了突出“标准”的作用, 教师可以出示一些比较轻的物品, 让学生估一估有多少克, 如, 一根鸡毛、一张纸、一根毛线、一个乒乓球等。

4.称一称。教师拿出天平秤, 让学生从事先准备的袋子里取出重1克的玉米, 借助天平称出1克的重量, 再借助其数量, 掂重继续感知1克。同时再出示不同质量的天平砝码让学生分别感知1克、几克的轻重, 丰富学生的质量观念, 从而将难以感知的质量单位直观化、数量化, 为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奠定基础。

在使用天平秤时, 教师要先向学生介绍天平的各部分名称及其使用方法, 告诉学生:称物品时通常把要称的物品放在天平左边, 砝码放在右边。

5.练一练。让学生自主完成第101页中的“做一做”, 然后指名学生判断, 并说明判断的方法。

三、借助生活物品, 让学生直观建立1千克的质量观念

当学生有了1克的质量观念, 直观认识克的作用之后, 教师再结合本地实际、本班情况选取一些与千克相关的素材, 根据实际设计活动, 组织学生参加。如, 准备2袋食盐、1千克水果或其他1千克或几千克的物品。让学生先认真观察物品, 了解其中的数学信息, 再拿拿、拎拎所准备的实物, 说说自己的感觉, 是轻还是重等。当学生感受到这些物品都比较重时, 教师乘机引出:计量比较重的物品时, 常用“千克”做单位, 用符号 (kg) 表示。 (同时板书:“千克” (kg) )

设疑:

1. 如果每袋盐重500克, 几袋盐重1000克?

2. 比一比, 1千克和1000克哪个重, 为什么?

3. 1千克有多重?

4. 你知道哪些物品约重1千克?

5. 怎样知道这些物品具体有几千克?

6. 你知道哪几种秤是用“千克”做单位的?

7. 什么是“净含量”?

让学生通过解决以上问题知道:1千克=1000克;要知道物品具体有多重, 要用秤称, 从而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几种秤和各种秤的使用方法及怎样读出物体的质量;净含量指物品的实际重量, 不含包装箱或盒。

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组织学生到现实生活中进行实际体验, 以体现千克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质量单位;了解各种秤的使用方法, 知道指针指着几, 就表示所称的物品有多重;通过称量积累学生的基本生活经验, 进一步帮助学生建立1千克的质量观念。认秤, 重点在于读出物体的质量, 培养刻度意识。教学时, 教师应使学生明确各种秤的称量范围, 即知道秤的使用方法;知道怎样通过秤上的刻度读出物体的轻重, 体验称重的本质。教学时只要学生能读出整十、整百克、整千克就可以了, 对学生要求不能过高。

其实, 在现实生活中, 学生对各式各样用千克计量的秤并不陌生, 但在计量表述上各地不相同, 人们还习惯用“斤”“两”表示物体有多重, 有的地方也习惯用“公斤”和“公两”。如2斤苹果、3两茶叶。要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明白:1斤=10两, 1斤=500克, 2斤=1千克, 1公斤=2斤, 1市两=50克, 1公两=100克之间的关系, 达到“学以致用”。

四、实践运用, 巩固拓展

为了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 并巩固对所学知识的掌握, 教师可以设计以下练习:

1.在 ( ) 里填上适当的单位名称。

小华体重是33 ( ) 。 一桶油重5 ( ) 。

一个鸡蛋约重50 ( ) 。一袋食盐重500 ( ) 。

一个面包重48 ( ) 。一袋饼干重255 ( ) 。

一只鸡约重3 ( ) 。一个苹果重120 ( ) 。

一袋大米重50 ( ) 。一把牙刷重20 ( ) 。

2.在 ( ) 里填上适当的数。

我的书包大约重 ( ) 千克。

数学课本大约重 ( ) 克。

一块橡皮重 ( ) 克。

一支铅笔大约重 ( ) 克。

我每顿大约吃饭 ( ) 克。

3.比较大小。 (在○里填上“>、<”或“=”)

3000克○3千克 4900克○5千克 1千克○1000克

20千克○200克 4千克○3800克 65千克○6000克

4.判断。

(1) 1000克铁比1千克棉花重。 ( )

(2) 明明的体重是35克, 比我重。 ( )

(3) 小红用天平秤称她的体重。 ( )

(4) 妈妈今天买了2克苹果, 1克桃子。 ( )

3.“克和千克”教学建议 篇三

主题图是对本单元所学知识的概述。教学时,教师可用动画形式有层次地播放主题图,让学生边观察边联系生活实际感受物体的轻重,懂得我们在生活中需要知道物品的轻重。主题图中的水果都是按500克或1千克多少钱来标价的。教师可以提出:“怎样知道水果的轻重?”这一问题,然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自己和爸爸、妈妈去超市或菜市场购物称重的情境,进而引出质量单位,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明确“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或千克做单位”。此外,为给教学提供合适而丰富的素材,教师还可以在课前组织学生收集与质量有关的素材,如硬币、袋装食盐、袋糖、袋泡茶、袋药(颗粒冲剂)等。为了方便在教学时呈现和使用,也可以由教师通过实物或者图像的方式收集。

二、借助生活物品。引导学生逐步建立1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例1时,教师可以借助形式多样的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克的质量观念。如,借助教材中一片口香糖、一包菊花茶、一袋瓜子的图片,让学生认真观察这3样物品,了解关于它们轻重的信息;给每个小组都准备一些比较轻的物品,让他们猜一猜,然后拿在手中掂一掂,感受到底是重还是轻?当学生感觉到这些物品都非常轻时,教师顺势引出: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做单位,用符号“g”表示。(同时板书:克(g))

1.找一找。教师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物品可以用“克”做单位。

2.掂一掂。感受1克究竟有多重。教师出示一枚2分硬币,让学生在手中掂一掂,再让学生闭上眼睛静静地感受一枚2分硬币的重量,并把这种感觉牢记在心里。教师再告诉学生,一枚2分硬币大约重1克。

3.估一估。为了突出“标准”的作用,教师可以出示一些比较轻的物品,让学生估一估有多少克,如,一根鸡毛、一张纸、一根毛线、一个乒乓球等。

4.称一称。教师拿出天平秤,让学生从事先准备的袋子里取出重1克的玉米,借助天平称出1克的重量,再借助其数量,掂重继续感知1克。同时再出示不同质量的天平砝码让学生分别感知1克、几克的轻重,丰富学生的质量观念,从而将难以感知的质量单位直观化、数量化,为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奠定基础。

在使用天平秤时,教师要先向学生介绍天平的各部分名称及其使用方法,告诉学生:称物品时通常把要称的物品放在天平左边,砝码放在右边。

5.练一练。让学生自主完成第101页中的“做一做”,然后指明学生判断,并说明判断的方法。

三、借助生活物品,让学生直观建立1千克的质量观念

当学生有了1克的质量观念,直观认识克的作用之后,教师再结合本地实际、本班情况选取一些与千克相关的素材,根据实际设计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如,准备2袋食盐、1千克水果或其他1千克或几千克的物品。让学生先认真观察物品,了解其中的数学信息,再拿拿、拎拎所准备的实物,说说自己的感觉,是轻还是重等。当学生感受到这些物品都比较重时,教师乘机引出:计量比较重的物品时,常用“千克”做单位,用符号(kg)表示。(同时板书:“千克”(kg))

设疑:

1.如果每袋盐重500克,几袋盐重1000可?

2.比一比,1千克和1000克哪个重,为什么?

3.1千克有多重?

4.你知道哪些物品约重1千克?

5.怎样知道这些物品具体有几千克?

6.你知道哪几种秤是用“千克”做单位的?

7.什么是“净含量”?

让学生通过解决以上问题知道:1千克=1000克;要知道物品具体有多重,要用秤称,从而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几种秤和各种秤的使用方法及怎样读出物体的质量;净含量指物品的实际重量,不含包装箱或盒。

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组织学生到现实生活中进行实际体验,以达到体现千克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质量单位;了解各种秤的使用方法,知道指针指着几,就表示所称的物品有多重;通过称量积累学生的基本生活经验,进一步帮助学生建立1千克的质量观念。认秤,重点在于读出物体的质量,培养刻度意识。教学时,教师应使学生明确各种秤的称量范围,即知道秤的使用方法;知道怎样通过秤上的刻度读出物体的轻重,体验称重的本质。教学时只要学生能读出整十、整百克、整千克就可以了,对学生要求不能过高。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对各式各样用千克计量的秤并不陌生,但在计量表述上各地不相同,人们还习惯用“斤”“两”表示物体有多重,有的地方也习惯用“公斤”和“公两”。如2斤苹果、3两茶叶。要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明白:1斤=10两,1斤=500克,2斤=1千克,1公斤=2斤,1市两=50克,1公两=100克之间的关系,达到“学以致用”。

四、实践运用,巩固拓展

为了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并巩固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教师可以设计以下练习:

1.在( )里填上适当的单位名称。

小华体重是33( )。 一桶油重5( )。

一个鸡蛋约重50( )。 一袋食盐重500( )。

一个面包重48( )。 一袋饼干重255( )。

一只鸡约重3( )。 一个苹果重120( )。

一袋大米重50( )。 一把牙刷重20( )。

2.在( )里填上适当的数。

我的书包大约重( )千克。

数学课本大约重( )克。

一块橡皮重( )克。

一只铅笔大约重( )克。

我每顿大约吃饭( )克。

3.比较大小。(在○里填上“>、<”或“=”)

3000克○3千克 4900克○5千克 1千克○1000克

20千克○200克 4千克○3800克 65千克○6000克

4.判断。

(1)1000克铁比1千克棉花重。( )

(2)明明的体重是35克,比我重。( )

(3)小红用天平秤称她的体重。( )

(4)妈妈今天买了2克苹果,1克桃子。( )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更换学习素材,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知道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离不开数学。

4.千克和克教学设计 篇四

主备人:杨卫星

千克和克单元教学目标

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是结合生活情境认识千克和克。教材是这样安排的,先教学千克的认识,再教学克的认识,接着安排了一个练习,巩固对千克和克的认识,最后还安排了一次实践活动《称一称》。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质量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已经明确要想知道物品的轻重不能靠眼睛观察,必须要用秤称一称,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是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克和千克是两个基本的质量单位,如果学生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就可以正确运用他们进行估测或实测,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反过来,学生在进行实际测量的活动中,也能进一步加深和巩固这两个质量单位的观念。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为了达到这种相互促进的效果,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教学中通过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同时给学生提供测量实际物品的机会,从而有效地培养估测意识。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初步建立千克和克的概念,了解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并能灵活运用;

2.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让学生了解称物体的方法;指导学生进行简单的估测,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3.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习与他人合作交流 4.通过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学习了千克和克两个质量单位的基础上,加深对千克的认识,并以此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应用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5.千克和克的认识 篇五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结合自己的经验,感知1千克和1克的质量,知道1千克=1000克。

2.知道用秤称量物体质量的方法,会选择适当的单位表示常见物品的质量。培养估计的意识。

3.在测量、比较物品质量的过程中进行简单地、有条理地思考,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4.对身边的事物有好奇心,能够积极参与有趣的比较活动,并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本课教学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物经历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过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2掌握用秤称物品质量的方法,会选择适当的单位表示常见物品的质量.知道1千克=1000克.

3在测量和解决身边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质量单位与生活的密切关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准备: 以克为单位的电子秤一台, 以千克为单位的台秤一台,西瓜一个(整千克的),苹果一个,盐两袋,西红柿每组1千克,糖每组1千克,硬币1个.课前调查表

一、认识千克和克

(一)生活了解

1、你调查了哪些物品的质量?(指名回答)

2、老师也调查了一些。(展示)

3、指导:我们调查的克和千克都是质量单位。国际上用g来表示克,用kg来表示千克。

(二)认识秤

1、说一说:拿出西瓜和梨?谁轻谁重?(学生根据生活经验)

2、到底有多重,生活中人们用什么来称它们的质量?你们在哪见过什么样的秤。(指名回答)

3、认识各种秤(课件展示)

(二)称西瓜和苹果

1、(出示以克为单位的电子秤一台, 以千克为单位的台秤一台)这是什么秤?猜一猜西瓜大约有多重?苹果有多重?

2、放在天平中称出西瓜和苹果质量。(重点指导怎样看台秤)

西瓜有多重?你们同意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苹果有多重?你们同意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二、秤食盐(认识1千克等于1000克)

1、拿出一包500克的食盐,先看看上面的标示的质量,然后称一称。(在克单位的秤上)

2、拿出两包来,先算一算一共是多少?再称一称。(在克单位的秤上)

3、再放到千克单位的秤上,这两个数有什么关系?使学生了解1千克等于1000克。

三、称土豆(或西红柿)

1、每人拿出一个2分硬币,掂一-掂,告诉学生大约有一克,(或称量)

2、拿出土豆,掂一掂(学生轮流掂)

3、估计有多重?拿一袋食盐(硬币)比较一下,估计有多重?(在教学时学生估计有500克时我的处理粗,应拿1袋食盐让学生比一比)

4、称一称1个土豆。体验形成

5、教师称出1千克土豆,猜猜有多少?数一数。(体验1千克大概是几个土豆?)

7、学生称出一千克的土豆(学生小组秤)。

8、让学生先估计一下有多少个?你是怎样想的?

9、实际数一数?

10、放在结实的袋里掂一掂,感受1千克有多重。

(感受1克——估计——感受土豆几克)——体验1千克大概是几个土豆?——体验千克)

四、称水果糖

1、学生拿出水果糖,估计有多少克?(疑问:还有必要吗?)

2、称出1千克的水果糖(学生小组秤)

3、掂一掂,感受1千克有多重。

4、估计有多少块?

5、数一数

五:小结:在刚才的活动中,我们有什么收获?

六:考考大家:

练习1:认秤

练习2:选择合适的单位(说说填的理由)

6.小学三年级数学“千克和克”教案 篇六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初步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

2、使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了解用秤称物体的质量的方法,能够根据物体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进行表达和交流;了解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估测,逐步提高估测能力。

4、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三、教材分析:本单元主要是结合生活情境认识千克和克。教材是这样安排的,先教学千克的认识,再教学克的认识,接着安排了一个练习,巩固对千克和克的认识,最后还安排了一次实践活动《称一称》。

四、教学重点:千克和克质量单位的认识

五、教学难点:建立千克和克的概念

六、教学时间:4课时

七、教学策略:以操作为主,让学生通过动物操作建立概念第1课时 千克的认识教学内容:第29~32页,千克的认识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概念;

2、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让学生了解称物体的方法;

3、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习与他人合作交流。课前准备:教师:课件、台秤一个、两袋质量不一样的食品、若干重1千克的物品、若干其他重量的物品学生:称好自己的体重、带1千克重的物品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情境:同学们,你们都喜欢去商店买东西吧!你买过些什么?这是老师昨天在超市买的两袋东西(出示:两袋不同重的食品)

1、猜一猜:哪一袋重一些?

2、掂一掂:哪一袋重一些?要知道食品准确的重量该怎么办呢?(用秤称一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秤称物品

二、学习新课

1、课件演示:介绍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秤

2、认识台称,学习使用台秤称物品的方法(1)引导学生看图:在秤面上你看到了什么?(指针、刻度)秤面上的刻度告诉我们物品重多少,像物体的长度单位是米一样,物品重多少也有他的单位,国际上通用千克来作它的单位(板书:千克),千克在我们生活中又叫什么?(公斤)(2)千克常用字母kg表示。(板书:kg)秤面上一大格就表示1千克,指针指着数字1,也就是说这袋红枣重1千克。你能在秤面上找出2千克、3千克、4千克、5千克吗?

3、动手试一试(1)小组合作派一人称出重1千克的盐装在袋子里,用手拎一拎,说说你的感受,并记在心里(2)把自己带的秤好的1千克的东西比一比是不是与1千克盐一样重,体会出1千克到底有多重(2)请带了1千克水果的同学数数这1千克水果有几个。(3)情境:老师这儿有许多东西,你能从中找出1千克重的吗?试一试

4、估一估(1)请你猜一猜老师体重大约有多少千克?看一看、抱一抱(2)同学间相互估计对方的体重有多少千克,再把自己的真实体重告诉猜的同学,看谁估得准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1谈话:通过称一称,我们知道表示物品有多重都可以用千克作单位。出示商品实物照片,观察后交流从图中获得的数学信息。问:你知道什么是净含量吗?

2、想想做做2谈话:生活中处处都可以看到关于重量的信息。出示图片,了解数学信息。从这两幅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进行安全教育)

3、想想做做3学生观察秤面说出各种蔬菜的重量。交流反馈,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看出秤面上所表示的物品重量的。根据刚才说出的数据提出数学问题,口答解题。

4、想想做做4出示题目,让学生观察阅读,提问:这道题提出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加大约?你能说出这两种水果的重量吗?

5、想想做做5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6、你知道吗?让学生进行阅读,然后交流自己的体会,使学生感受计量单位千克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四、总结延伸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体会?谈话:千克在生活中的应用是广泛的,希望同学们课后到商店去看一看,记一记,哪些物品重1千克,星期天和妈妈一起到菜场去买菜,看一看妈妈买了哪些菜,各重几千克,试试你能帮妈妈拎起几千克重的物品。第2课时 克的认识教学内容:教材第33页至35页,克的认识。教学目标:

1、创设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初步建立克很轻的质量观念。

2、了解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指导学生进行简单的估测,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课前准备:教师:两袋共重1千克的盐、2分钱的硬币、羽毛、尺子、桔子一个、天平。学生:硬币(2分、1角、5角和1元)、橡皮筋、树叶、水果等。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前面我们学习了物品的质量单位千克,称出了1千克的大米(出示:1千克大米)你能说出一粒大米重多少吗?对于很轻的东西,用千克来作它的单位合不合适呢?

二、学习新课(一)认识克

1、称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来作单位,用字母g表示(板书:克g)

2、认识天平(1)介绍砝码和天平的使用方法。1克到底有多重?指导看图(书中33页图)和物(天平)。我们常用天平称比较轻的物品,用天平秤称物品时,需要用砝码来确定物品重多少,砝码相当于台秤中的秤砣。你能说说图中的砝码各重多少克吗?(2)用天平秤称黄豆。①猜一猜10克的黄豆大约有多少粒?②称一称10克的黄豆③数一数10克黄豆有多少粒?④算一算:1克黄豆有多少粒?(二)体验克1、1克很轻,大约是一枚2分钱重,几粒黄豆的重量是1克?

2、用手掂一掂:1克黄豆、一枚硬币、一根羽毛、一片树叶、一把尺子。

3、比一比哪些物品比1克重?哪些物品比1克轻?

4、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哪些物比1克轻?生活中在哪些地方要用到克这个单位?举例说明。

5、估一估一个桔子重大约几克?先掂一掂,再天平称一称看你估得准不准。(三)千克与克之间的关系

1、观察一袋盐重多少,(500克)两袋盐呢?(1000克)

2、用台秤称一称(师演示)把这两袋盐放到以千克为单位的台秤上称一称,问:这个台秤上的刻度是以什么为单位的?看一看这两袋盐有多重? 你有什么发现?板书:1千克=1000克小结:克与千克之间的进率是1000。注意读法:读作1?千克等于1000?克。

3、口答单位换算(四)完成试一试(1)掂一掂:一本数学书和一个文具盒比一比轻重。(2)猜一猜数学书和文具盒大约有多少克?(3)再称一称,一本数学书大约重多少克?一个文具盒大约重多少克?小结:数学书大约重300克。

三、实际运用克

1、想想做做1(1)观察包装袋,说说下面物品有多重。说说你是从哪里知道的?(2)你还见过哪些物品是用克作单位的?有多少克?

2、想想做做2让学生猜一猜这三种物品比1克轻还是重?实际掂一掂,在比较中加深对1克有多重的体会。

3、想想做做3单位换算:学生先独立填空再说说每题是如何思考的。

4、想想做做4活动:称一杯水的重量(1)观察想想做做第4题图,说一说杯里的水有多少克?(2)说一说:如果要称出一杯水有多重,该如何称的?(3)全班交流:

四、全课总结用千克和克说一句话或讲一个小故事。

五、课堂作业:练习册第19页认识克。第3课时 练习四教学内容:第36~37页。练习四。用千克和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目标:进一步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熟练掌握千克和克的进率并能灵活运用教学过程:

一、口答: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1千克=()克 4千克=()克 3000克=()千克 5000克=()千克2千克○160克 550克○1千克 3千克○2500克 10千克○8000克

二、完成练习四中的习题。

1、第1题(1)提问:一个梨,一个鸡蛋有多重用哪个单位合适?估一估:一个梨大约有多重?一个鸡蛋大约有多重?哪种重一些?一只母鸡大约有几千克?一头肥猪大约多少千克?(2)用线连一连,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2、第2题(1)出示挂图提问:你们见过这些体育用具吗?铅球和篮球哪个更重?估一估:铅球如果用千克做单位大约有几千克?篮球如果用克做单位大约有多少克?(2)根据给定的数据选择适当的计量单位,说说你的想法。

3、第4题(1)谈话: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画,你从图画中获得了哪些信息?(2)提问:要解决所提出的问题,你有什么策略?(3)学生独立解决问题。(4)组织交流汇报。汇报时主要对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解释。

4、第6题(1)理解题目含义: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画,你从图画中获得了哪些信息?(2)提问:你能算出1号杯里的水重多少克吗?怎样算?(3)学生算出1号杯中水的重量。(4)提问:你能估计出2号杯和3号杯里的水大约各重多少克吗?(小组讨论)(5)全班交流汇报:说说你的想法。小结:用2号杯中的水的高度与1号杯比较,估一估2号杯中的水大约重多少克?(90克)用3号杯里的盛水中的水的高度与1号杯比较大约是多少克?(120克)。

5、思考题(1)学生自己思考。(2)小组交流讨论。(3)全班交流汇报:说说你的想法。小结:因为每个菠萝同样重,每个苹果也都同样重。从天平的两侧各拿去相等重量的水果(1个苹果和1个菠萝),发现2个菠萝的重量等于6个苹果的重量,由此推出1个菠萝的重量是1个苹果重量的3倍。

6、全课总结。(1)读一读你知道吗?(2)小结质量单位有生活中的应用,合理膳食对身体健康的意义。

三、课堂作业

1、第36页第3、5题。

2、估计它们分别有多重,用线连起来。一块口香糖 一只兔子 一头牛 一块香皂350千克 5克 2千克 120克

3、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千克或克。一盒牙膏 一袋面粉 一把牙刷 一台小电视机100()20()20()15()

4、看图填空。空杯重50克,1号杯装有半杯黄豆连杯共重150克,2号杯装满黄豆,1号杯的黄豆是3号杯里的黄豆的2倍。(1)1号杯中装了()克黄豆。(2)估计2号杯中的黄豆大约有()克。(3)估计3号杯中的黄豆大约有()克。第4课时 活动课称一称活动内容:第38页。活动课称一称。

1、称出自己熟悉的水果、蔬菜1千克,数数有几个。

2、称出自己的体重比一比。活动目标:通过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学习了千克和克两个质量单位的基础上,加深对千克的认识,并以此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应用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活动前的准备:每小组一个台称;若干种水果或蔬菜、称好体重

一、谈话引入今天你们从家里带来了什么?谁来说一说哪些是水果?哪些是蔬菜?老师今天也带来了一些苹果,你们猜猜这袋苹果有多重?用什么办法能准确地知道这些苹果有多重?出示课题:称一称

二、实践活动活动过程:

1、分配小组,给小组成员分工:一人称,一人报重量,一人数个数,一人记录。

2、活动一:分小组称出1千克水果、蔬菜,数数大约有多少个(1)学生动手称一称(2)指导填表,全班交流问:看着这些数据,你们发现了什么?物品 苹果 橘子 西红柿重量(千克)数量(个)(3)讨论:为什么同样的水果同样重,个数不一样?(4)估一估:老师带来的苹果1千克大约有多少个?

3、活动二:拿出大约1千克的水果或蔬菜,再称一称,比比看谁拿得较准。

4、活动三:称体重(1)认识秤面。出示书中的体重图。指名说出这个小朋友的体重。问:你是怎么看出来的?书上用了哪几种表述男孩的体重?你会这样表述吗?

5、分小组说每人的体重,相互间比一比(1)分组交流每人的体重(2)全班交流(学会用:轻一些、重一些、差不多、重得多、轻得多几个词)

三、介绍了解:你知道吗?

1、谈话:除了称出自己的体重外,我们还有一种方法知道自己的体重大约是多少。

2、读一读第38页的你知道吗?。

3、按这种方法算一算自己的体重。

4、各人比较自己的称得的体重与算出的体重有无差别,相差多少,在小组内交流。

5、小结:一般情况下,算出来的体重与称的体重是差不多的,但是也有人相差较大,如果你的体重比算出的体重重很多,那就说明你太胖了,要注意多吃蔬菜,多运动。如果你的体重比算出的体重轻很多,那就说明太瘦了,要注意营养均衡,不挑食。

四、全课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参加了称一称的活动,知道了不同的水果、蔬菜1千克大约各有多少个,还学会了称自己的体重和用不同的表述方法来表述体重以及利用公式计算体重。课后把你学到的知识介绍给你的邻居和其他小朋友。

五、课堂作业1、1千克鸡蛋大约有()个。

2、小明:我重25千克。小红:我比小明轻一些。小芳:我比小明重一些。(1)小红大约有多重?在你认为合适的答案下画。(2)小芳大约有多重?在你认为全适的答案下画○。26千克 10千克 50千克 22千克千克和克同步练习

一、填空

1、称比较轻的物品的重量,常用()作单位,称一般物品的重量,常用()作单位。千克可以用符号()表示,千克又叫做()。

2、填上适当的数或单位。(1)一筐苹果重20();(2)一个乒乓球重约()。(3)我的体重(),身高()(4)每只鸭子重2(),5只鸭子大约重()。

3、3千克=()克()千克=10000克()千克=8000克()克〉6千克4、1袋方便面100克,()袋方便面约重1千克。

5、1袋冰糖重500克,6袋冰糖重()千克。

6、一箱桔子有20个,平均每个桔子重100克,这箱桔子共重()千克。

7、两个西瓜重8千克,平均一个西瓜重()克。

8、小芳比小红轻一些,小东比小红重一些,小红的体重是28千克。小芳可能是()千克,小东可能是()千克。

9、请用〉把下列各数排列起来。820克 8200克 8千克 82千克 8002克 2千克800克()〉()〉()〉()〉()〉()

二、选一选,把正确的答案圈起来。

1、一辆卡车可装货物5000()千克 克 斤

2、一袋牛奶200克,()袋重2千克。100袋 50袋 10袋3、1000克的铁和1千克的棉花比较:()铁更重 棉花更重 一样重

4、一本语文书大约重()。30厘米 3千克 300克

5、称比较轻的物品的重量用()天平台秤 磅秤

6、下列重量中,()最少。2千克700克 5030克 6千克

三、解决问题。

1、水果店里3000克苹果卖15元,每千克苹果多少元?如果一箱苹果重40千克,买一箱这样的苹果一共要多少钱?

2、一桶油连桶共重48千克,倒出一半油后连桶重还有26千克,这桶油净重多少千克?

3、果园里摘下的苹果有5筐,梨有7筐,每筐梨重30千克,每筐苹果重20千克。一辆三轮车最多装300千克,这些水果能一次运完吗?

1、一只熊猫4天吃了60千克食物。一头牛3天吃了54千克食物。哪种动物每天吃的食物多些?多多少千克?

2、5只猴一共采了64千克桃。装在3个篮子里和一个筐里,一个筐里装了28千克。平均每个篮子里装了多少千克桃?

3、小东、小强和小华三人共重100千克,小东和小强共重68千克,小强和小华共重66千克。三人各重多少千克?第二、三单元同步练习

一、填一填1、9个一和8个千组成();9个十和8个千组成()。

2、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位,第二位是()位,第()位是万位。一个数的最高位是万位,这个数是()位数。

3、8千克〈()克 10千克=()克

4、请用〉把下面物品的重量排列起来。720克 7200克 72千克 7020克 2千克700克()〉()〉()〉()〉()

5、请按一定的规律填写数列。5070、5080、509、、。9785、9790、9795、、。

6、一个月饼大约重100()。

7、一袋牛奶重200克,()袋牛奶重1千克。

8、下面的数各接近哪个整千数?8027接近()4901接近()

二、解决数学问题。

1、学校田径运动会上,小明参加一万米长跑,已经跑了9000米,剩下的比跑了的短多少米?

2、新华书店新运进故事书3800本,比文艺书多运进800本。两种书一共运进多少本?

3、妈妈用100元买了2盒月饼,找回了16元,每盒月饼的价格是多少元?

4、空调3200元、彩电4600元、洗衣机2800元、冰箱3400元。现在这些电器减200元出售。(1)李叔叔想买一台空调和一台彩电,至少应带多少元才够?(2)一阿姨带了一万元,她最多能买到哪几样不同的家电?

7.千克和克教学设计 篇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75例, 克氏针内固定组39例, 平均年龄38岁, 共68根指骨。接骨板组36例, 平均年龄35岁, 共42根指骨。两组资料统计学处理,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臂丛或指根阻滞麻醉下进行, 部分使用止血带, 术毕C行臂透视确定复位内固定满意。A组:尽可能使用交叉克氏针内固定, 8例闭合穿针, 术后石膏固定20例, 固定4周。于术后4~8周拔除克氏针, 平均6.2周B组:根据骨折的部位和类型选择合适的接骨板内固定, 接骨板置于指骨的背侧, 术后石膏固定12例, 固定4周。6~13个月后取出内固定, 平均10.1个月。分别观察骨折复位和对手功能的影响。

2 结果

本组随访3~15个月, 平均8.5个月。按照TAM系统评价法对手的功能进行评价。测量掌指关节 (MP) 、近侧指间关节 (PIP) 、远侧指间关节 (DIP) 屈曲度数和伸直欠缺度数, 计算TAM=屈曲度数 (MP+PIP+DIP) -伸直欠缺度数 (MP+PIP+DIP) 。评价标准:优, 活动范围正常, TAM>220°;良, TAM为健侧的75%以上, 200°-220°:中, TAM为健侧的50%以上, 180°-199°;差, TAM为健侧的50%以下, <180°。A组优30例, 良4例, 中3例, 差2例;B组优15例, 良10例, 中6例, 差5例。经统计学Ridit分析检验, P<0.01, 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3.1 手部骨折治疗的目标

掌骨和指骨骨折是常见的手部骨折, 其治疗的目的是尽可能解剖复位骨折并适当的固定, 达到早期的骨愈合, 早期的功能锻炼, 避免畸形及肌腱的粘连, 恢复手的灵巧性。手部骨折常用的内固定材料有克氏针、钢丝、螺丝钉和小型接骨板, 用哪一种材料及用什么方式进行固定, 需根据手部骨折的类型和修复要求来决定。在这里主要讨论比较分析接骨板和克氏针内固定治疗近中节指骨骨折的疗效。

4.2 两种内固定剂方法的优缺点

使用克氏针作手部骨折的内固定, 其操作简便, 如适应证的选择和固定的方式得当, 对手部大多数不同类型的骨折都能达到可靠的固定效果, 术中可以减少对骨折血运的破坏, 有利于骨折的愈合。可经皮应用, 部分患指可以闭合穿针。其缺点是:稳定性相对较差。因此, 用克氏针施行内固定后, 部分病例尚需使用辅助的外固定物, 如石膏托或小夹板等固定4-6周。接骨板对掌、指骨骨折可以提供稳固的固定, 运用得当, 不仅可以加速骨折愈合的时间, 同时允许伤手进行早期功能锻炼, 有效地防止和减少关节僵硬发生的机会。但在骨折愈合后需要再次手术取出钢板或螺丝钉, 而小型钢板又直接固定在骨骼的表面, 占据一定的体积, 手部掌、指骨与四肢长管状骨相比, 它们比较短小, 骨折后虽然容易在直视下整复, 但要在整复后维持骨折在良好的位置下并作螺丝钉或接骨板固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手部螺丝钉或接骨板如应用不当, 可以造成严重的后果。如用过长的螺丝钉固定关节内骨折, 螺丝钉穿出关节面, 造成关节面的磨损和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又如用太短的接骨板固定骨折, 将会降低内固定的牢固程度, 在手部活动过程中容易造成接骨板螺丝钉松脱, 骨折将发生成角畸形。再如螺丝钉被拧人骨折间隙, 将会引起骨折延期愈合或不愈合的严重后果。开放性骨折因多合并软组织损伤限制了其使用。

通过接骨板和克氏针内固定治疗近中节指骨骨折的比较, 认为使用克氏针作手部骨折的内固定, 其操作简便, 对手部大多数不同类型的骨折都能达到可靠的固定效果, 相对于接骨板有明显的优势, 并能缩短治疗周期。实际操作中我们建议: (1) 为了控制骨折旋转移位以及提高固定的牢固程度, 克氏针的数目一般不少于两枚, 针的两端均应位于皮质内。 (2) 尽可能采用顺行穿针, 闭合骨折能闭合穿针最好, 开放骨折及闭合骨折需减少剥离, 保护骨折的血运及降低肌腱粘连的风险。 (3) 克氏针的尾部, 通常保留长约0.5cm外露于皮肤外, 便于在骨折愈合后拔除。术后克氏针尾部周围的皮肤需注意保持清洁, 以免引起克氏针孔感染除。 (4) 及时复查, 骨折牢固愈合后, 早期拔除克氏针, 减少因固定时间过长, 引起关节僵硬。 (5) 早期功能锻炼, 加强术后康复指导及随访。

摘要:目的 比较分析接骨板和克氏针内固定治疗近中节指骨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经完整随访的75例近中节指骨骨折的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情况, A组:39例近中节指骨骨折予以切开或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 部分术后石膏夹板外固定;B组:36例近中节指骨骨折予以切开复位指骨接骨板内固定。按照TAM系统评价法要求分别观察测量手指屈曲伸直功能恢复的情况。结果 经过3~15个月 (平均8.5个月) 的随访, 按TAM系统评价法:A组优30例, 良4例, 中3例, 差2例;B组优15例, 良10例, 中6例, 差5例;经统计学Ridit分析检验, 两种方法在恢复手功能 (掌指关节近侧指间关节远侧指间关节的屈伸活动) 方面有统计学差异 (P<0.01) 。结论 克氏针内固定相对接骨板内固定治疗近中节指骨骨折对骨折的复位和功能恢复的影响有明显的优势, 并能明显的缩短治疗周期。

关键词:骨折,近中节指骨,内固定

参考文献

[1]李贵存, 赵林, 侍德.手部功能评定标准专题讨论会纪要[J].中华外科杂志, 1990, 28 (8) :478, 566.

[2]顾玉东.如何治疗手部骨折-评AO微型钢板的应用价值[J].中华手外科杂志, 2002, 18 (2) :65.

[3]Prokop A, Jubel A, Helling HJ, et al.Treatment of metacarpal fractures[J].Handchir Mikrochir Plast Chir, 2002, 34 (5) :328-331.

8.千克和克教学设计 篇八

关键词:转基因大米 科丰6号 克螟稻 检测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3)18-0012-04

由于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展,转基因作物不但广泛进入食品市场,而且已成为饲料行业的主要原料来源[1]。然而,基因工程掌握的不确定性及不可预测性,使得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成为目前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必须面对的一个棘手的环境问题[2]。各国政府纷纷出台了一系列有关转基因及其产品的管理、规定和法规,要求对转基因及其产品进行标注,标明其是否为转基因,让消费者选择[3]。2002年我国农业部颁布的《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规定对5大类17种产品必须进行标识[4]。

大米是我国主粮,我国一直在进行转基因水稻研究,但一直没批准转基因水稻商业化种植。多年来我国出口大米及其制品一直受到转基因问题困扰,严重影响我国出口大米及其制品正常贸易[5-6]。2011年12月23日,欧盟官方公报发布了2011/884/EU号执行决议替代2008/289/EC号决议,将措施管辖的范围扩展到所有在中国米产品中发现的转基因品系,对中国米产品实施史上最为严苛的入境检查。因此,应用转基因大米快速灵敏的检测方法有组织、有针对性的开展对转基因大米样品的检测和监控显的愈发重要,为有关部门提供监管和行政执法的科学依据、帮助食品出口企业突破贸易壁垒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材料和方法

1.1 仪器

高速冷冻离心机3K18型,德国Sigma公司;超纯水处理器Milli-Qplus,法国产;梯度PCR仪MyCyclerTM,美国Bio-RAD公司;电泳仪POWER Pac300,美国Bio-RAD公司;凝胶电泳图像分析系统2000型,美国Bio-RAD公司;恒温摇床,Orbital shaker,Thermo Forma,美国产;7500Fast实时荧光定量PCR仪,美国ABI公司。

1.2 材料和试剂

CTAB提取缓冲液(20g/L CTAB,1.4mol/L NaCl,0.1mol/L Tris,20mmol/L NaR2REDTA,pH8.0);CTAB沉淀缓冲液(5g/L CTAB,0.04 mol/L NaCl);TE缓冲液:Tris 0.01mol/L,Na2EDTA0.001mol/L,用HCl或NaOH调节pH至8.0;稀释液:Waters-DEPC treated,上海生工;蛋白酶K:20mg/mL;NaCl溶液,1.2mol/L;无水乙醇、氯仿、异丙醇等有机试剂;荧光定量PCR试剂盒:TaKaRa Premix Ex Taq2×;样品来源:本实验室检测留样。待测式样见表1,由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提供。

1.3 引物

根据国内外文献查阅的KF6(科丰6号)和KMD(克螟稻)的引物信息[7-8],见表2。

1.4 检测步骤

1.4.1 样品制备

(1)取一定重量的检验样品,具体重量按照相关标准执行[7-19],放到干燥洁净的研磨器中充分研磨约10分钟,样品呈粉末状为佳。

*研磨器不能连续运行超过1分钟,中间需暂停,取出转子摇匀样品,再研磨。

(2)取大约1g研磨好呈粉末状的其他样品加入到15ml离心管中,做好标记,另取约1g阴性样品作为提取对照。

*取样尽量取最细的。

1.4.2 DNA提取

(1)在制备好的样品中加入5mL CTAB提取缓冲液(可加20μL蛋白酶K溶液,水浴65℃孵化1h(检查样品材料是否膨胀,样品应只有悬浮在液体中,如材料膨胀,再加入CTAB提取缓冲液,每次1mL)。

(2)孵育过夜。

(3)常温离心12000rpm,10min直至悬浮部分几近清澈(注意不能使用冷冻,因为冷冻使部分DNA沉淀)。

(4)将1mL的上清液转入2mL的离心管中,加入700μL氯仿,高速涡旋震荡混合30s。

(5)常温12000rpm,10min,收集600-650μL上清,转移到一个新的2mL离心管,加入2倍体积的CTAB沉淀缓冲液。

(6)室温(20℃~24℃)孵化60min,12000rpm离心10min。弃上清,将沉淀溶于350μL,1.2mol/L NaCl溶液。加入350μL氯仿,高速涡旋震荡30s,混匀。

(7)12000rpm离心15min,小心将上清转移至新的反应管中,加入0.8倍体积的异丙醇,室温(20℃~24℃)孵化至少20min。

(8)12000rpm离心10min,弃上清。加入500μL,70%乙醇洗涤沉淀,小心高速涡旋震荡约30s,12000rpm离心10min。

(9)弃上清,使沉淀干燥。(最好室温条件下过夜;或60 ℃以下15 min~20 min,不能让沉淀过干)。

(10)将DNA溶于100μL TE缓冲液中,4℃保存备用。

1.4.3 PCR反应

(1)阴性对照、阳性对照和空白对照的设置。阴性对照以待测非转基因食品的DNA为模板。阳性对照以采用含有待测基因序列的植物的DNA为模板,或采用含有待测基因序列的质粒。空白对照分别设DNA提取空白对照(以水或TE代替样品)和PCR反应的空白对照(以水或TE代替DNA模板)。

(2)PCR反应体系。PCR反应体系见表3。每个DNA样品至少做2个平行管。加样时应使样品DNA溶液完全加入反应液中,不要粘附于管壁上,加样后应尽快盖紧管盖。

(3)仪器设置。设定样品名称、报告基团和猝灭基团的种类、荧光信号收集等。

(4)PCR反应参数。

UNG酶消除残留污染:120s,50℃

活化DNA合成酶/预变性:600s,95℃

PCR(45个循环)

变性:15s,95℃

退火/延伸/荧光信号收集:60s,60℃。

(5)PCR反应运行。按预先设定的样品摆放顺序将PCR反应管依次摆放(上机前注意检查各反应管是否盖紧,以免荧光物质泄漏污染仪器),开始运行仪器进行实时荧光PCR反应。

1.4.4 阈值设定

实时荧光PCR反应结束后,设置荧光信号阈值,阈值设定原则依据仪器噪声情况进行调整,以阈值线刚好超过正常阴性样品扩增曲线的最高点为准。

1.4.5 质量控制

空白对照:内源基因和外源基因均无荧光增幅现象。

阴性对照:内源基因有荧光增幅现象且Ct值小于或等于36,外源基因无荧光增幅现象。

阳性对照:内源基因和外源基因均有荧光增幅现象,且Ct值小于或等于36。

1.4.6 结果判定

测试样品外源基因检测Ct值等于40,判断该样品不含所检的外源基因。

测试样品外源基因Ct值小于或等于36,判断该样品含有所检的外源基因。

测试样品外源基因检测Ct值在36~40之间,应调整模板浓度,重做实时荧光PCR。

再次扩增后的外源基因检测Ct值仍小于40,则可判定为该样品检出×××基因。

再次扩增后的外源基因检测Ct值等于40,则可判定为该样品未检出×××基因。

1.5 特异性试验

样品A1、D、E、A2重复提取3次DNA,将DNA样品配制成10-20ng/uL浓度,取5uL用作PCR模板进行扩增。每个PCR反应2个平行。

1.6 灵敏度试验

提取样品B1、C1、B2、C2的DNA,将DNA样品配制成20ng/uL浓度,取5uL用作PCR模板进行扩增,每个PCR反应20个平行。

1.7 PCR扩增效率

将提供的含量1%转基因大米KF6的DNA,连续4倍梯度稀释,配制成浓度分别为20ng/uL,5ng/uL,1.25ng/uL,0.31ng/uL,0.08 ng/uL的转基因基因组DNA溶液,分别记为R1、R2、R3、R4和R5,作为标准品进行PCR扩增。分别取5uL DNA用作PCR模板进行扩增,根据模板DNA浓度和扩增的Ct值绘制标准曲线。每个PCR反应3个平行。

2 结果与分析

2.1 特异性试验结果

不同样品PCR扩增的结果见表4。样品A中内标基因、结构特异基因和KF6品系特异基因为阳性,其余为阴性;样品D中内标基因为阳性,其余为阴性;样品E中内标基因为阳性,其余为阴性;样品F中内标基因、结构特异基因和KM品系特异基因为阳性,其余为阴性。以上结果说明,本项目的检测方法对于KF6和KM成分的检测也具有良好的特异性。

2.2 灵敏度试验结果

对不同含量的B1、C1、B2、C2样品的DNA模板进行扩增的结果见表5,每个PCR反应20个平行,结果显示:B样品的内标基因、结构特异基因和品系特异基因20个平行均为阳性;C样品的内标基因、结构特异基因和品系特异基因20个平行均为阳性,表明该检测方法用于水稻及其产品转基因成分的检测灵敏度可达到0.01%,且具有良好的重复性。

2.3 PCR扩增结果

PCR反应效率及结果记录见表6。

3 结语

所有的转基因植物新品系必须通过安全性评价及田间试验才能被获准商业化生产。然而不可避免的有未获准商业化生产的品系混进市场,或者由于田间试验时造成污染而得以繁殖。目前所检测的转基因植物包括了官方批准的和未经官方批准的品系,而无论是何种品系,检测方法只能在转基因新品系被发现并且序列被公布后才能建立起来,并且对于未经官方批准的转基因品系,阳性样品较难获得,这也限制了很多实验室对其检测方法的研究。

目前国内尚无任何一个品系的转基因大米被获准商业化生产,检验检疫系统中虽然有相关的行业标准,但标准方法只能对BT品系进行筛选,并不能特异性检出转基因水稻科丰6号和克螟稻品系,本课题研究的检测体系针对这一点对标准方法进行了扩充。

本研究根据检验检疫行业对食品中转基因成分的检测需要,查阅了国内外文献,确立了非法转基因食品快速检测方法,并对其特异性、灵敏度和PCR扩增效率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其具有良好的特异性、灵敏度和PCR扩增效率。研究结果对检验检疫系统开展转基因食品的检测和监控,帮助食品出口企业突破贸易壁垒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林波,谭支良,肖国樱,汤少勋,孙志洪,王敏.稻谷中转Bar基因水稻含量的实时荧光定量检测[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29(5):618-621.

[2]黄锡生,许珂.论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的法律完善[J].现代食品科技,2007,3:190-192.

[3]Burrell A,Foy C,Burns M.Applicability of three alternative instruments for food authenticity analysis:GMO identification[J].Biotechnol Res Int,2011 March 6;2011:838232.

[4]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2002.

[5]日本厚生省,http://www.mhlw.go.jp/houdou/2007/01/h0126-3. html.

[6]European Commission Rapid Alert Food and Feed database(RASFF).欧盟食品饲料快速警报,https://webgate.ec.europa.eu/rasff-window/portal/.

[7]黄新,张琰,侯立华,张祺,陈洪俊,朱水芳.转基因水稻“科丰6号”实时荧光PCR定性定量检测方法研究[J].生物技术通报,2010,2:90-93.

上一篇:浅谈作文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下一篇:市金融工作办公室重点工作班子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