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应用

2024-09-24

教育心理学应用(共8篇)

1.教育心理学应用 篇一

教育心理学的应用3篇论文

(一)

一、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询载体的必要性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人格成熟的关键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询的介入能提高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身心理素质,从而促进大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因此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询载体十分必要。

1心理咨询有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内化

心理咨询遵循尊重性、平等性、保密性和交互性的原则,通过技巧性的对话方式使咨询者与来访者之间形成一种协调、融洽和和谐的心理气氛或条件,并且可能在短时间内使这种关系达到相当密切的程度“成功的心理咨询,会使咨询者与来访者达成认知上的共识、感情上的沟通、思想上的统一、心理上的共鸣”[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心理咨询为载体,就是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心理咨询的过程中,通过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调动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积极能动性,提高他们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日常行为习惯。大学生身心协调“情绪稳定,就会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建立起理解”信任“融洽”和谐的关系,从而有效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并且将所学到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坚定信念,外化为自己的言行举止。

2心理咨询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效性

心理咨询通过测试“自由联想”疏泄等手段和方法,可以很好地掌握大学生的内在心理冲突与危机以及人格特点和行为障碍,从而有效地疏解大学生自身存在的心理矛盾与压力。在心理咨询过程中,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通过技巧性的方式与学生会谈并且注重倾听,对学生暴露出的思想和行为问题不急于作出判断,而是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和学生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恰当方式,从而使学生树立起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活动是将外界教育信息通过反映“选择”整合“内化和外化五个部分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心理咨询使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可以得到充分尊重,从而使大学生很好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3心理咨询有助于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

心理咨询的终极目标是塑造良好人格,这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相契合。近些年来大学生由于心理危机和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不良问题或产生心理偏差乃至出现心理失常的情况时有发生。因此为了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塑造他们的健全人格,必须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询载体。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与宗旨,使抽象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具体化和人性化,从而更加贴近受教育者。在心理咨询过程中,教育者通过与学生进行心理的交流与互动,从而使学生的内心世界得到重视与理解,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得到了优化,使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得到了全面提高,最终使大学生塑造成良好人格,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

二、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询载体的主要途径

1将心理咨询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教学中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课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真正意识到心理咨询的重要性,从而推进高校心理咨询的顺利开展和实施,最终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不断提高。同时高校还要开设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系列选修课程。如、普通心理学、心理咨询、大学生心理卫生、心理健康教育训练,等课程。这些课程可以帮助每个大学生系统地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从而增强他们自身的心理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高校还可以通过家庭作业”小组讨论“个体心理咨询”团体咨询等方式来加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以便增进师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和相互信任,从而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2构建完善的高校校园心理咨询平台

高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来构建完善的校园心理咨询平台。一是高校要完善心理咨询的组织机构,配备心理咨询的专兼职人员,为大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服务。二是高校要设立心理资料阅览室“心理测评室”心理咨询室以及团队训练室等为大学生的心理咨询工作提供良好的教育平台。三是高校要设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并设置专职心理健康辅导专家,每个院系要设置心理健康辅导员,每个班级要设置心理健康委员。形成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课内与课外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四是高校要充分利用网络为大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如在学校的校园网站上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网页,进行心理咨询知识的专题介绍。还可以通过校园BBS网上对话鼓励引导大学生关注自身的身心协调发展。还可以利用QQ“微博”微信和电子邮件等方式来开拓与大学生沟通交流的渠道。五是高校要聘请心理咨询专家为大学生开展心理咨询专题讲座来帮助大学生解决在学习与生活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心理压力与问题。六是高校要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手段组织大学生进行心理普测,从而可以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实现早发现"早干预和早控制,这样就可以有效地降低大学生心理障碍事件的发生率。

3加强高校心理咨询队伍建设

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询载体,一是要培养新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处在学生工作第一线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进行关于心理咨询理论和操作知识等方面的培训,使他们增进对心理咨询载体的理性认识,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者很好地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发现他们存在的各种心理障碍问题,并运用科学的心理咨询理论知识和有效方法分析和处理这些实际问题。各高校的辅导员要与心理咨询中心经常保持联系,一旦发现有异常行为反应的学生,要及时向心理咨询中心报告,并且与心理咨询中心沟通解决方案,做好这些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或心理康复工作。在加强高校心理咨询队伍建设上,建议高等教育的主管部门研究制定出一套高校心理咨询教师的培训规划和实施方案,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和经费投入,确定组织培训工作的单位部门,成立高校心理咨询教师的培训基地,并且制定好培训内容和考核办法,实行教师上岗资格认定制度,对教师统一要求和管理,从而全面提升高校心理咨询队伍建设的水平。

(二)

一、地理教学中“问题学生”的表现

1.课堂纪律问题

问题学生因自尊和心理的需要,常表现为喜欢上课聊天、起哄、玩手机等。学生上课聊天是较常见的课堂纪律问题,人手一部手机和方便的上网功能使上课使用手机成为常事,还有一些学生上课抓住老师和同学的口误故意起哄。

2.地理作业问题

本人在上海的教学经历发现,由于上海高考实行“3+1”的政策,选修地理的学生很少,即使是选修地理的学生,也不重视地理课程,学生不完成作业,并找出各种理由搪塞。作业及基于作业的教学目标的实现常常是令老师头疼的问题。

二、“问题学生”出现的心理视角分析

问题学生的出现有多方面的原因,需要教师多方面的考量,没有认真科学地分析原因,将导致教育工作难以有效进行。随着心理学研究的深入与发展,“问题学生”的心理分析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因为这种分析较为深刻,有利于探讨“问题学生”的内心,使问题得到本源性解决。本文试图从心理学的视角分析问题学生出现的深层原因,找到解决问题学生的有效对策。

1.缺乏地理学习的正确价值观

地理在整个学科领域事实上的地位较低,加上地理无用的偏见对学生观念产生影响,高考功利思想导致学生不重视地理,不想把学习时间“浪费”在地理学科的学习上,尤其是“问题学生”。这也是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课、课后不认真作业的一个重要原因。

2.缺少地理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指激励并维持学生朝向某一目的的学习行为的动力取向。上海高中学生尤其是家庭条件较好的问题学生因家庭条件优越等原因,学习动机较低。并且上海名牌大学云集,众所周知的入学门槛较低,导致学生的升学压力相对于其他省份小。另外选修地理学科对高考和就业影响力较小,这些都导致问题学生缺少地理学习动机。

3.缺乏地理学习自信心

心理学研究显示问题学生大多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经历过多次的负面经验以及缺乏爱。不理想的成绩和经常受到批评让他对地理学习没有信心。

三、“问题学生”的地理教学对策

1.树立学生正确的地理学习价值观,让学生正确对待地理学习

地理教学的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经常被忽视。高中地理的第一节课很有必要对学生的.地理学习价值观作一次正确引导,让学生领略到地理学科的魅力和重要性。笔者在第一节地理课列举了很多地理与我们国家重大事件相联系的实例:如载人宇宙飞船的成功升空、石油煤田的勘探、海洋空间的利用、天气情况的预报、青藏铁路的修筑、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等。通过图片和文字说明展现地理学科与我们现实生活的重大联系,来说明地理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实用性兼具的学科,符合新课程标准“学习有用的地理”的要求。另外还展示了自己大学期时野外实习的照片,希望通过身边的例子让学生感受到地理学科的吸引力。学生很羡慕大学时的野外实习,有人当场表示大学也想学地理。通过这样一堂带有“推销”意味的地理课,学生的地理学习价值观形成了,为正确的地理学习态度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2.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动机,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地理

尤古罗格卢和华尔伯格的研究表明,动机和学业成就之间存在正相关。学习动机并不是通过直接参与认知过程而对学习产生作用的,而是以学习情绪的唤起、学习准备状态的增强、学习注意力的集中和学习意志力的提高为中介来影响认知建构过程的。[5]学习动机对学习具有引发、定向、维持和调节作用,有效的学习动机是良好的学习效果的保证。因此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着重提高问题学生的地理学习动机,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地理的欲望。从调动学生地理学习的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来说,教师可以强调掌握地理知识后对我们日常学习和生活的帮助;可以重建问题学生的自尊心,让他们把地理学习当做是对自我能力的挑战;还可以通过增加对问题学生的关心、加强对问题学生的期望和赞许,努力促进学生朝着教师期望的方向发展。问题学生学习地理的动机被激发了,地理学习就会转变为学生自己的内在需求。

3.运用先行组织者策略,为学生提供地理学习的思维支架

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比学习任务本身具有更高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和新学的任务关联。通过呈现“组织者”,在学习者已知与未知之间架设一道桥梁,使他更有效地学习新材料。比如中国为什么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很多学生在第一次看到这个问题时一时间不知道该怎么作答。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弄清楚地震发生的原因——即地下岩层的突然断裂引起的地面在短时间内的快速震动;再弄清楚地震多发的地方(两大地震带)具有什么样的共同特征——即处于板块的交界处;最后这个问题的答案就迎刃而解了——因为中国处于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

4.强化学生地理学习的“自我效能感”,树立学生地理学习的自信心

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受结果因素和先行因素的影响,结果因素就是我们所说的强化(如完成学习任务后的奖励等),先行因素就是我们所说的期待,这种期待并不仅仅包括我们通常知道的结果期待(人们对自己的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的推测),还包括效能期待,即所谓的“自我效能感”。所以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要经常鼓励学生,使学生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某一学习任务,他就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会高度自觉地实施那一学习活动。比如在讲授世界气候类型时,学生普遍反映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的理论模型不好记。其实学生并非真的记不住,只是“懒得记”。这时教师可以说明其实这张图并不难,也并不需要死记硬背,它是有规律可循的。整张图大致可以分为东、中、西三部分,东西部分可以按照从低纬到高纬依次是热带、亚热带和温带气候。分布横贯整个大陆的有热带雨林气候、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和极地气候。大陆东部全是季风气候,按照由低纬到高纬,依次是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大陆西部以欧洲为例,由低纬到高纬依次是热带稀疏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亚热带地中海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大陆中部是温带大陆性气候。记住了气候的名称后再根据它们各自的分布位置对照行星风系来了解它受何种气压带和风带控制,进而理解它的气候特征及其成因。这样以后,虽然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还是教学中的难点,但因为掌握了规律,学生就觉得不难了,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可以帮助学生从心理上突破学习中的难关。发现问题学生的问题,客观分析成因,运用教育心理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将会使问题学生的问题得到解决。实践证明了我的基于教育心理理论的地理教学行为达到了解决问题学生的问题的目的。

(三)

1当前高中班级教育心理环境的特点

当代高中班级教育心理环境的特点主要体现在高中生心理的几种矛盾状况。高中生是班级教育心理环境的主要主体,他们内心的心理特点和变化直接影响着班级教育心理环境所表现出的特点。高中生的内心心理矛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随着高中生身体的迅速发育和思维发展,他们的心理独立性意识大大增强,但是由于缺乏实践经验,还不能完全独立,在遇到困难或挫折的时候,仍要依赖别人的帮助。这种独立性与依赖性并存的矛盾,会激发较强的自我意识。在对高中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注意尊重高中生的独立性意识,另一方面也要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第二,心理封闭与渴望交往的矛盾。高中生越发成熟后,有自己的秘密,不愿意把自己内心世界轻易向别人敞开,表现出一种封闭性。但当他们遇到烦恼、不开心的事情时,又期望得到别人的理解,渴望找到可以倾诉的知心朋友。这种矛盾的心理,使高中生在陷入困境的时候,会感到压抑和烦躁。笔者从事班主任工作很多年,大多数学生不愿意把心里的事情与班主任分享,总是需要付出很多努力后,取得他们的信任,成为他们的朋友之后,才能真正了解他们内心世界的困惑。这种心理封闭与渴望交往的矛盾,需要教育工作者多去体谅学生,尊重学生,与他们之间建立一种平等的、民主的师生关系。第三,强烈的求知欲与识别能力低的矛盾。高中阶段是学生发展较为重要的阶段,也是学生吸收科学文化知识的良好时期。高中生在这一阶段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对任何事情都渴望了解和学习,然而由于他们识别能力比较低,不能分辨不良信息,往往受这些信息的干扰和影响,并把这种影响带到班级群体中,使整个班级弥漫着“灰色”的迷雾,呈现出不积极、不和谐的班级心理环境。第四,情绪化与理智的矛盾。高中学生容易情绪化,在生活中容易感情用事,难以及时理智地控制自己。不过在事后,经过劝导之后,又能理智分析问题。这一点,笔者深有体会。有一次,班上的两个同学因为一点小事情,其中一个同学动手打了另一个同学,笔者并没有责备他们,而是跟他们谈话,经过交流之后,打人的同学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不仅破坏了他们之间的友谊,还给其他同学带来不好的影响,于是,他主动给另一同学道歉。第五,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高中生具有丰富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因此,往往脱离现实去塑造理想中的自我。然而往往理想与现实相差甚远,理想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之间存在着差距,这就形成了一组矛盾。这类矛盾处理不好,高中生的自信心将受到打击,从而产生一些过激的行为,陷入悲观和消极的心理环境。此时,教师积极的引导,使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显得尤为重要。高中学生内心心理的五个方面的矛盾,促使班级教育心理环境表现出一些负面的特点,如,不和谐、不团结、不积极、课堂秩序混乱、师生之间沟通阻碍重重等等。班级教育心理环境一旦表现出一些负面特点,班主任教师就应该引起重视,并积极采取适宜的方法和对策去解决相关问题,当然,班主任教师也要在平时班级管理工作中,就要注意创设积极、健康并且和谐的班级教育心理环境。

2创设班级教育心理环境的举措

笔者曾在3月到5月期间,对浙江省临安市五所中学的30位高中班主任,以及80位高中学生进行过《关于创设班级教育心理环境的看法》的问卷调查,调查的部分内容以及结果,见表1和表2。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大约63%的高中班主任对班级教育心理环境有所认识和了解;同时高达83%的高中班主任非常重视班级教育心理环境的创设;也有70%的班主任会竭尽全力去创设良好的班级心理环境;而绝大部分高中学生(85%)喜欢民主、平等、和谐的班级氛围;约81%的高中学生愿意去大家一同努力创设良好的班级教育心理环境。班主任教师和同学对创设班级教育心理环境的热情和赞同,笔者备感欣慰,但是,在实践中我们班主任教师又该如何根据高中学生心理特点,来创设良好的教育心理环境呢?笔者结合多年从事班主任工作的经验和实践,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去创设良好的班级教育心理环境。

2.1提高高中班主任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

高中班主任教师作为创设班级教育心理环境的主体,班主任教师自身心理素质的水平直接关系到班级教育心理环境创设的效果,因此,创设班级教育心理环境的首要前提就是班主任教师必须不断提升自身心理素质,加强自身心理教育。可以从参加教育心理培训、不断积累高中学生心理教育知识、进行班主任工作反思、形成班级教育心理环境创设组以及多与相关专家交流等方面入手,去提高自身的教育心理素质。心理素质的提高是个漫长的过程,需要班主任教师付出许多努力的同时,也要不断坚持、不断探索。

2.2加强师生对创设班级教育心理环境的意识

在对部分高中班主任教师进行调查的时候,也发现仍然又部分教师对班级教育心理环境并不理解,并且对创设班级教育心理环境持无所谓态度;有些高中学生也不愿意与大家一起来创设良好的班级教育心理环境。因此,笔者认为,加强师生对创设班级教育心理环境的意识,是推进班级教育心理环境常设进程的一个必要而必须的环节。加强师生创设班级教育心理环境的意识,首先应该加强师生自我教育的意识,教师和学生都应该经常对自身的行为、思想进行反思,从自我教育做起为良好班级氛围而努力;其次还应该加强师生的合作教育意识,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的监督、评价和帮助,来完善自我教育;最后班主任教师应该不断创新自己的管理方式和工作方式,具备创造教育意识,创造性地实现班级教育心理环境的创设与发展。

2.3构建学生心理档案袋,关注学生心理成长

每个高中生的心理压力,有的来自学习,有的来自家长或社会,或者是它们中的组合,无论是哪种压力,高中生心理景况的形成是个长期和复杂的过程,我们对高中学生的关注也应该是长期的、持续的。而学生的心理压力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班级整体的心理氛围。因此,为每个高中学生建立学生心理档案袋有其必要性。可以在每个学生进入高中学习生活之处,对他们做个心理测试,针对测试结果给予有针对性的关注;在每学年或学期又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试,记录学生心理的发展变化,并在开设心理咨询室的基础上,及时为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持续地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尤其是心理的发展。

2.4促进师生交往,实现沟通无障碍

班级中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形成良好班级心理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罗杰斯说:学生只有在亲密、融洽的人际关系中,才能对学习产生安全感,才能真正地表现自己,充分地表现自己的个性、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因此,促进师生、生生间的交往,也是创设良好班级心理环境的有效策略。首先,班主任教师应该主动融入到学生中去,成为学生的朋友,能让学生相信,让学生从内心去接受教师。其次,班级中同学之间也要懂得谦让,每个同学积极参加教育活动,增加彼此之间的友谊和情感。另外,对于班级中自然形成的小群体,教师要给予尊重的同时,也要引导学生,避免小群体之间完全隔绝,产生矛盾。

2.5尊重学生,理性教育

青年学生的心灵世界是靠人格尊严支撑的。青年学生的自我意识,在认识方面表现为自我自觉、自我观念、自我评价等;在意志方面表现为自我理想对自身行为的自我监督、自我调节与控制;在情感方面则表现为自尊、自信、自爱等自我体验。我们应该尊重学生,使其享受到被尊重的权利,从而能够去尊重别人、尊重班级和社会规范。当然,班主任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前提下,也要对学生进行适当引导,与学生一起建立班级制度,要求学生严格遵守班级秩序,对违反班级规定的要给予一定惩罚;班主任还要与学生一同管理班级事务,让学生及时了解班级情况,并能积极总结与反思。总之,创设良好的班级教育心理环境就应该充分尊重学生,但是也要与理性教育结合。

3总结

目前,创设班级教育心理环境还是一个比较新的课题,尤其是针对中学生的班级教育心理环境建设进行研究的并不多。我们在认识到班级教育心理环境重要性的同时,也要看到,创设良好的班级教育心理环境的探索是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教育工作者运用教育的智慧,在实践中不断发掘,不断认识,总结出各种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为创设良好班级教育心理环境提供一些可行的建议。

2.教育心理学应用 篇二

一、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中的重要性分析

长期从事学生教育的教育工作者都会或多或少地运用到一些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理论, 一个优秀的教师首先是一个优秀的心理学家。另外, 不可忽视的是, 在当前教学过程中, 有很多工作者并没有很好地重视这一方面, 包括一些教学业务能力很突出的教师在内, 能够主动花费时间、精力研究教育心理学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的教师仍然是很少一部分。为达成教学目标, 大部分的教师专心于专业领域的深入研究或思考, 希望通过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来进行很好的施教, 这是值得鼓励的事情。只有深入了解教育心理学, 清晰认识学生的阶段心理和性格特点, 并做出相应的教育方式调整, 才能真正达到教育的目标。

对于高职学生来说, 学生共同特点就是学习基础差、自我意识比较突出、个性差异较大等, 另外此类专业对于就业性要求更直接, 学生要进行角色的转变和调整。如何达成教学目标, 做到因材施教, 并能够完成学生适应社会的心理转变, 对于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者是需要重视并推广的课题。不少职校辅导员就反映学生难教, 管理上做不到得心应手。在这方面, 就更应该强调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中的运用了, 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能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教育问题, 从而采取合理的教育方式;能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并进行修正;能帮助教师结合实践教学进行研究;可以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二、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中的应用分析

1.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应用可以确立正确的教学理念

通过这个理论, 把学习分为有意识和无意识两类学习方式, 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理念, 学生在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同时, 更重要的是人格的健全发展和完善。以此为依据, 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此阶段正是价值观确定及对自我认识要求强烈的阶段,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性格差异以及家庭背景等因素, 对每个学生不同的思想差异进行认真分析与疏导, 帮助学生度过心理上的困惑, 让每个学生充分认清自身,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用开阔的眼光看待即将进入的社会环境。思想问题解决了, 学生自然对于学习有了新的认识, 由被动接受转变为自内而外的一种求知。

2. 罗森塔尔效应的应用有助于教师采用合理的教育方式

很多人熟悉教育心理学中的罗森塔尔效应, 它也是在教育领域中很被推崇的一个教育理论。通过罗森塔尔的“权威性谎言”, 做实验被肯定的学生得到了教师更多的期望与欣赏, 老师正面的、积极的态度鼓励了这些学生, 由此学生的信心得到加强, 成绩就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对于当前的职校学生而言, 欣赏与肯定是教育工作中很重要的部分, 这些学生大部分在校成绩不甚理想, 信心不足, 加强学生学习的信心是学生学好学习任务的前提。欣赏和肯定则是增加学生学习信心的有效途径。

3. 斯金纳强化理论的应用为如何修正学生的行为提供了理论依据

教育心理学一个重要的分支内容是关于行为主义理论, 在这个理论中,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在教学过程也经常涉及, 这种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后果会对行为发生作用, 所以通过对影响行为后果的办法来改变或者修正行为, 教育中常常称作正强化或负强化, 如果教师对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行为进行肯定与鼓励, 那么学生下次进行同样行为的几率就会有所增加, 通过不停的强化从而使良好的学习行为变成学生固定的学习行为。正强化的方法一般为表扬、改善学习条件、安排重要事情等, 负强化则主要实施为批评、降级、处罚等, 教师可以在教育过程中通过这些方法来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约束与修正。

4. 促进教师的教学提高

教师通过对教育心理学的学习与实践, 调整和完善教学过程, 一方面促进了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 另一方面使教师对于自身的工作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拓宽了教学视野。

所有的老师不可能以同一个面孔出现在学生面前, 根据个人情况, 教师可以确定自己的教育特色或者风格, 或严师型或亲和型等, 通过教育心理学的运用, 发挥自己的优势所在, 达成同样的教学目标。

作为研究学校情景中教与学基本规律的教育心理学, 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 不是研究的课题, 而是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加以合理运用的有效工具, 只有运用好这个工具, 教学过程才能是双边互动的过程、教学相长的过程。充分认识到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的重要作用, 无论是对于教师的施教或者是学生的学习将不再是压力或者烦恼, 教师教中有乐, 学生学中有趣, 有利于形成一个良性的教育循环过程。

摘要: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教与学基本规律的学科。作为教育工作者, 应该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与实践, 以很好地推动教学进程, 对于高职院校的教师更要注意这一点, 以便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尽快适应社会的角色转变。它是高职院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当前教育工作者要共同重视的课题, 能促进科学教育理论的形成与完善。

关键词:互动,认知,沟通

参考文献

[1]鲁茜.“罗森塔尔效应”在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 2011.

[2]耿丽巧.浅谈斯金纳强化理论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J], 2011.

3.应用教育心理学,让学生健康成长 篇三

【关键词】中职教育 学生管理 教育心理学 学生健康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7-0202-01

一、明确教师角色,重视学生心理问题

中职学校的招生对象决定了学生的整体文化基础较低,学生因而对自己缺乏信心,觉得自己前途渺茫,甚至出现自暴自弃的消极心理情绪。而中职学校是多元文化的一个初级集散地,这对学生们正在形成中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都有很大的影响,需要教师加以正确引导。但是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中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多不被重视。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我国中职教育也越来越受到各界人士的关注,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思想品质也被逐渐重视起来。加纳德教授的“多元智力理论”得到了现代教育心理学的认可,认为每个个体都有其优于其他个体的智力范畴,据此,中职教师要充分重视对学生特质和优点的发掘,用一种平等、公平、客观的态度去看待每一个学生,重视他们的心理问题,注意不能因为学生自身的消极态度而对他们丧失了信心和希望。

首先,教师要跳出以往应试教育模式下单纯重视学习成绩的错误影响,把目光转向关注学生的思想,因为只有具备良好的精神状态,学生才能更好地学习。更不应该把那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划入“问题学生”的范畴进行区别教育,必须全面观察学生,发现他们身上的潜力和亮点,并加以正确的挖掘引导,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其次,由于中职教育具有很强的就业指向,所以一般中职学生相比普通学生更关注就业问题,这使得他们中的很大一部分人抱着只要取得毕业证的态度在学习,缺乏吃苦精神和职业道德素养,法制观念淡薄。所以教师还要为学生提供就业方面的指导,让他们从技术上和心理上都能够经受住社会的检验。

二、加强关怀交流,健康学生思想行为

科学的沟通能力和交流艺术是教师实现对班级的良好管理和获得学生信任与支持的捷径,而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交流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这就要求中职教师首先要树立对话意识,降低自己的心理地位,与学生进行深层次交流:倾听他们的心声、关心他们的难处,接纳他们的不足,并设身处地地站在学生的角度为他们分析利弊、权衡优劣,积极地为他们出谋划策,帮助学生走出烦恼和困扰。而也只有这样真诚地关怀学生,才能有效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被学生所接纳,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对他们的思想、行为进行有效的引导。

教育心理学中的情感教育是一个思想转化的过程,中职教师应对学生采取较为柔和的方式,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他们的思想认识和行为习惯。这可以通过班级管理制度和与学生的私下约定来实现,比如在班级中设置“读书达人”“文明学生”“收纳小能手”“表演明星”等表彰名额,刺激学生发扬个人方面的优良素质,在改善班级懒散风气的同时培养出一批学生榜样,鼓励学生向不同的方向发展自己的优势,树立起发展目标和进步信心。同时,中职教师还可以与个别学生在私下达成“秘密约定”,要求学生每天晨跑5分钟、练字、上课不说小话等,并承诺相应的奖励,来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形成健康积极的精神面貌。而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中职教师还应注意避免“破窗效应”,及时制止学生群体中的一些不良行为和风气,比如攀比、孤立同学等,让学生能够在一个良好的班级环境中健康成长。

三、柔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学习是学生的第一任务,虽然就业也是中职学生所需要考虑的一大问题,但是从长远来说,学习始终都是最重要的。教学是教师传递知识和学生掌握知识的双边活动,因而要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需要师生双方都做出不懈的努力。很多学生由于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学习目标不明确或对学习缺乏兴趣,学习方法不当等原因而导致学习效率低下,所以逐渐地对学习丧失了信心。针对这一情况,中职教师要善于运用教育心理学,以一种健康向上的状态带动整个课堂气氛和学生的学习状态。

首先,在课程开始时不要急于引入知识点,而是先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谈起,如游戏、明星、网络、音乐等引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放松他们的情绪。接着再逐渐引入教学,在课堂上还应多采用倾听、询问、讨论、鼓励等心理学技巧,与学生尽量多地产生互动交流,以一种较为柔和的方式去传授知识、渗透知识,而不仅仅只是“灌输”。其次,中职教师还可以事先把自己的教学计划告诉学生,让他们对于教师的教学节奏有一个了解,从而更好地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至于每一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目的教师也可以给学生做一个较为系统的讲解,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做到“心中有数”,更有针对性地去提升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另外,针对教学安排和培养方案,中职教师还可以适当征求学生的意见和看法,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并行使应有的权力,减轻对学习的排斥感,促进预期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但是教学的展开不仅是要消除学生上课时的紧张感和恐惧感,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对学习真正的产生兴趣,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中职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教育资源,将个人的教学思想、语言艺术和电子课件等有效地结合起来,为中职的课堂教学带来活力、注入新鲜感。同时中职教师还要有意识地给后进生发言的机会,把较简单的问题给他们回答,帮助他们获得学习的勇气。这样学生才能体会到自我价值的实现和学习的快乐,增加对教师的信任感,变厌学为爱学,提高学习的效率。

四、结束语

4.教育心理学应用 篇四

教育心理学在教学实践中应用之管见

本文作者结合自身教学经历,从教学思维角度出发,以心理学教学实际应用为主要目的,提出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自身心理学知识是开展良好教育的基础,有效的心理学教学思维是教学过程中关键因素的主张.

作 者:李坤鹏 作者单位:长江大学,外语学院,湖北,荆州,434023刊 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年,卷(期):“”(35)分类号:关键词:教育心理学 创新 教学方法

5.教育心理学应用 篇五

汉语言文学专业2010级 彭利媛

指导老师罗先德

摘要:本文通过作者的学习和自身的教学经历,从教学思维角度出发,以心理学教学实际应用为主要目的,提出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自身心理学知识是开展良好教育的基础,有效的心理学教学思维是教学过程中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情感教学,心理沟心理学是与教育学关系密切的知识体系,掌握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并将其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中,既是教育的基本要求,又是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职业素质。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和人类精神资源开发者的教师,必须学习有关人类“灵魂”的科学心理学,掌握学生的心里活动规律,从而更好的开启学生的智力,优化学生的人格培养,丰富与完善学生的精神世界。教育的对象是学生,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一系列有规律的心理活动。心理学是研究学生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所以,教育改革必须借助于心理学,理应把心理学作为教育的理论基础。教育有了心理学的理论作为指导,教育实践就能把握正确的方向,推动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

心理学运用到教学中去,就能科学地分析教学过程,认识教学过程中心理活动的实质、规律和作用,就能从心理学角度去分析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智能的发展状况,以利促进教学改革。教育心理学为基础,改进教学效果,满足现代教育的要求,教师应从创新教学方法方面入手做到以下几点。

1. 教师自身良好的心理学知识基础是教育好学生的根本保证多少年来,人们思想中根深蒂固的思想是,教师是教学生读书的,教师的职责是把自己掌握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但是,教育工作是塑造完美心灵的职业,这

一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所以学生要有健康的心理发展,教师首先必须有健康的心理水平。教师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者.组织者.指导者,当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受到挫折,发生危急时,就需要教师及时加以排解。韩愈曾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其真正内涵并不单单在于传道和授业,更为重要的是解惑。这不仅需要教师了解学生不懂的知识,为学生解决他们所不明白的学习疑问,更需要教师理解学生的心理。教师成为学生心理健康的引导者和维护者不是要求教师成为心理咨询师或者治疗者,而是要求教师应具有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并将这种意识融入到日常的教育活动中,为教育教学创设良好的心理背景,心理氛围。教师要宽容和理解学生,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对学生予以情感支持。因此,教师不仅应掌握有关教育技能,更应具备健康的心理品质。郭沫若说“书是死的,人是活的,死读书把活人读死,活读书把死书读活”。为了教学生读好书,教师仅仅有课本的知识还远远不够,还应该懂得心理学。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抓住学生的心理状态对教育的长期效果非常关键。

2.教师对学生情况有全局的把握,是教育好学生的先决条件了解研究学生,这是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主要交接点,也是掌握教育艺术的基本功。“对一个有观察力的教师来说,学生的欢乐、惊奇、疑惑、恐惧、受窘和其他内心活动的最细微的表现,都逃不过他的眼睛。一个教师如果对这些现象熟视无睹,就很难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教育实践表明:师生之间关系比较好,教育过程中常表现出积极参与的态度,愿意主动配合,即使是开展有益的创造性教育活动,学生也会有抵触情绪。所以说,教学的中心与重心是人,教师首先要了解教育对象,才能有效地实施教育、教学。做到这一点,不仅要求教师要有热爱教育事业、寓教于乐的敬业精神,更要求教师要从学生心理的角度去认识学生,全面、全局的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通过各种渠道认识每一个学生的不同之处,不能笼而统之地把所有的教育对象都认为是相同的“学生”,要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心理反应,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俄罗斯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过:“教师对青年人心灵的影响所产生的教育力量,无论什么样的教科书,无论什么样的思潮,无论什么样的奖励制度都代替不了的”。因此,教师对学生情况有全局的把握,是教育好学生的先决条件。3. 教学过程中完美的心理教学方法的演绎和运用是教育好学生的有效途径

在实际教育中,许多教学方法和行为都是传统的沿袭或者传统的自想。教育心理学常常对这些方法和行为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不同的观点。例如,在课堂上,老师应该采用什么方法指定学生起来回答问题。传统常识认为,教师应该随机点,这样做使每个学生认真地跟着思考。如果教师每次都以同样的顺序提问,学生就会预先知道什么时间该轮到自己,因此只注意自己要思考的那一部分,而不关心其他部分。但是,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一定情境下,按顺序轮流回答确实存在弊病,但是不能以偏概全,也有其优越性的一面。利用教育心理学原理,教师可以正确分析学生行为的原因,并能采取一定的干预措施,达到预期的效果。教育心理学虽不能直接告诉教师如何进行针对性的处理学生学习困难的方法,但可采用多种方法来了解困难的原因。例如,一名中学七年级学生在语文阅读方面存在困难,我们就可以从各种测验的结果中找出困难的症结。如果智力测验成绩较低,而且其他各科成绩也都很差,那么就表明他在阅读和其他科目方面的困难与智力有关。如果发现他的智力水平较高,而除阅读外,其他各科成绩并不差,那么,我们就知道他在阅读方面的困难与其智力及学习能力无关。总之,正确利用教育心理学的指导作用能够为学校的教学工作带来非常有效的积极作用,能大大提高教学水平,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效率。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 当教师的知识水平达到某一关键值时,教学水平的提高将取决于教师对教学的理性认识———教学思维能力。教学思维能力的高低与正确与否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所以教学思维是一种最基本的教学方法,只有在正确的教学思维指导下,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才能真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心理学教学方法在教育过程的有效运用体现在:

3.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和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沟通。教师要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想什么,就要通过心理沟通改变学生的认知.信仰.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来改变学生行为的一种方法。有效的心理沟通是教师成功教学的前提和保证,教师要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想什么,这对抓住学生的心理、循序渐进的教学非常必要;但是,与此同时,教师还要让学生知道自己在想什么,这样更有利于和学生增进了解、互相沟通,这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因此,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使之摆脱直接引起问题行为的各种不良情绪,是心理沟通所要达到的效果。其效果的好坏直接取决于师生间的认知距离和情感距离,教师要多从尊重学生的感受与体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和处理问题,改变学生对周围环境的偏执认知和情绪反应,确定适当的抱负水平,克服不良行为。心理沟通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要关心爱护学生,教师首先是要有爱心,“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任何一个远离父母、家庭,来校读书的学生,他们无论在生活上、学习上、精神上都特别渴望得到关怀与爱护,尤其是当他们碰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这种要求和渴望就更加强烈。所以一个教师对学生实行必要的“情感投资”,用爱心去温暖学生,感化学生,实现情感交融是增进师生感情的最佳途径。正确、耐心引导学生也是关心爱护学生的良好方法。心理学家认为,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了解、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耐心倾听学生的诉说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心理沟通是一种合作式,民主式的协助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

3.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情感方法与语言学习的密切关系,运用情感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从而提高学习的效果。

所谓情感教学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注意改进教学方法,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发展学生积极的情感,帮助学生克服消极的情感,从而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推进学习效果。著名教育家赞科夫说:“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能够’ 自由地呼吸,’ 如果不能造就这样良好的教学气氛,那么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作用”。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给学生提供自由的“呼吸空间”,就是要给学生学习的动力、兴趣,给学生提供学习的良好环境,使学生对学习、对教师充满感情,变得想学、爱学、会学,从而以“课堂”推动“课下”,以“兴趣”带动“效果”,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常言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必须遵循教学的规律和原则,按一定的教学方法施教,但又不能机械照搬和只用一种方法施教,而应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变换自己的教学方法。也就是说,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要综合、地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同时,还要善于调适、增进和保持学生的心理健康。

3.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形成互动式的教学氛围。

互动,是教师和学生双向沟通的一种教学方法,这与传统的教学模式,即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不同。它要求学生积极参与、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但这并不是否定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教师仍是整个教学过程的规划者、控制者。“教学”本来就是教和学同等重要的,教是目的,我们要达到一个什么目的,在达到这一目的的过程中怎样解决出现的问题,这就需要规划者、控制者来适时调整我们的整体目标,使其向着正确的方向进行;而学是结果,任何一个结果都要有一个主体来承载,学生即是教学过程的终极目标,所以学生永远应该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教师和学生在明确了各自的位置后,形成良好的互动才会极大推动教学活动的开展,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另外,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三维的,内容是丰富的,我们不能用其中的一种教学方法坚持到底。教学方法也不是孤立隔开的,很多时候一节课会选择多种教学方法,采取多种方法配合,发挥各种教学方法的优点,弥补缺点。

实践证明:如果一个教师不懂得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而且在自己的教育工作过程中也不去丰富教育理论方面的知识,那么,是肯定不能胜任自己的工

作的。每一个教师都应当认真学习普通教育学,学科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学科知识,并与自己从事的实际教育工作和教育改革实践紧密结合,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专业文化水平和教育教学工作能力。总之,在现代教学体系中,教师自身的心理学知识是开展良好教育的基础,有效的心理学教学思维是成功教学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冉苒,张长英.我国教育心理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6.(3).

6.教育心理学应用 篇六

江苏赵遐蒋玉军

关注学生近视需要教育远视

据《京华时报》报导,重庆市城市高中男生的近视率为85.9%,城市高中女生的近视率为89.5%.一些重点中学几乎整班是近视眼。且看重庆一名“小眼镜”现身说法:看书写作业的时间太长,周六周日也要上辅导班,没时间让眼睛休息。家长和老师都只关心学习成绩,近不近视无所谓……望子成龙、分数成为命根儿,使得家长与老师巴不得孩子除了睡觉都在学习,好孩子在许多大人的印象中只有两个字――用功!到头来,年轮似的眼镜诉说着一双双纯洁双眸的“久经考验”,更记录着一段段被题海淹没的花季年华。

一面是课业负担重于泰山,另一面又要素质考核学生的抗疲劳能力。教育部召开全国中小学生近视眼防控工作网络视频会议,要求将包括视力状况在内的学生体质状况纳入衡量学生综合素质的标准。重庆市的中小学已率先响应,渝中区制定的小学升初中保送政策中已包含视力加分。

【素材解读】

现在众多学生都近视,这完全是学生自己造成的吗?答案是否定的。恰恰是由于应试体制高度“近视”,导致大批学生眼睛近视,戴不戴眼镜是外在表象,越减越肥的课业同样只是形式。问题的核心是,教育如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怎样提高学生探索未知领域的能力。

【适用话题】

我思我忧健康与知识真正的人才近视与远视

教帅的短信

不久前,有报道称,在圣诞节的平安夜,有家长收到这样的.短信:“感谢某某家长给全班同学送来圣诞礼物,并祝圣诞快乐!”这位家长的`儿子上小学五年级,短信是班主任发的。收到这样的短信,这位家长备受煎熬:“对于我这种没心没肺、没为班级作过贡献的家长,收到这样的短信真的很难为情。”这位家长说,儿子班上同学的家长中,有给班上送水的,有送盆景的,甚至在学校开运动会时,还有家长为全班提供运动衣裤的。事后,班主任就给所有家长群发短信,以示感谢。有的老师说:“发短信的目的是希望家长能趁机教育孩子关心集体。”

【素材解读】

教育的不正之风是影响教育者形象的重要因素。现在社会上对教师的教育形象的误解主要是因为有的教师确实思想不纯,如教师节期间索要礼物,这些行为无疑给为人师表的教师形象抹黑。

【适用话题】

信任尊重与信任为师的艺术化低俗为高尚教育危机

众多高三学生放弃高考

日前,重庆媒体的一则新闻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报道称,据重庆市招生自考办公室统计,今年重庆有上万名高中毕业生放弃高考,其中不少来自农村学校。而据湖北省教育厅统计的一组数据显示,去年湖北省就已经约有2.6万学生放弃高考。招考专家称,实际弃考的有1万人左右,这个数据在正常范围之内。哪些人放弃了高考机会?他们因何缘由而放弃高考?记者走进湖北省十余所普通高中进行走访调查。

每届高中生从高一到高三流失率在3%是正常的,有1.2万人左右,有些可能在高一或者高二时因为种种原因放弃了高中学习。(范文网 )“实际上高三学生弃考的有1万人左右,这个数据在正常的范围之内。”记者调查发现,放弃高考的学生主要集中在市区一些普通高中和远城区学校,学生弃考原因有多种,有的是因为成绩太差,考学无望,有的是感觉“读书不如早立业”,还有的是因家庭经济有困难。

【素材解读】

放弃高考,不等于放弃了人生。前些年青年学生全体挤高考独木桥的现象应该有些改变了。社会发展的新时期,价值多元使青年学生的选择也出现了多元,放弃高考,天没有塌下来,可以创业,可以打工成才,路有千万条!

【适用话题】

7.教育心理学应用 篇七

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导师, 是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引导者和传播者, 在整个学生的发展和成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代学生有着如下的特点都有这样的特征:生活在快节奏的21世纪, 对于各种各样的新鲜事物认知的速度快, 思想相对活跃和敏捷, 观念前卫, 敢于否定旧的事物和落后的理念。但是这一代人的缺点也比较的多, 攀比吃穿、讲究名牌这些都是比较普遍的毛病。现阶段的教育要与时俱进适应新的时代要求, 掌握好、应用好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与知识, 具体细致的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 满足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具体实际需要, 帮助学生战胜各种心理障碍, 从而达到有效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这也对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了许多的挑战。

二、当前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教育心理问题及相关现状

学生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容忽视的一环, 许多学生教育工作者都感觉学生工作难做, 这是目前最普遍的现象。当老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时, 学生的心里还不是非常的成熟也可以说还是处于在一个非常底的水平上, 他们的个性特征还不是非常的明显, 他们的独立思考和独立学习能力相对比较是比较弱的。所以我们说教育工作者最主要掌握的就是心理学知识, 还要知道怎样的运用教育教学的工作。要是教育心理学具体的理论能运用到教育教学中那是再好不过了, 这样更会提高教学的效率目的。

三、提出相关措施

1.“罗森塔尔效应”的有力把握

“罗森塔尔效应”也可叫做“教师期望效应”, 所谓教师期望是一种非常大而且潜力十足的教育教学力量。经过一段时间, 学生会从教师的行为与表情中感觉到教师对自己的不信任, 从而会以不积极甚至消极的态度来对待教师, 这种消极态度时间长了, 有可能导致学生一点点的拒绝老师的要求。也有些学生的性格是比较内向, 老师的一次态度不好, 就会给他留下一些阴影, 就会对学生的以后的生活和学习带来影响。到最后这学生的成绩就会和老师预料的一样, 学习成绩就会自然而然的下降, 品行也就随之会一点点的变坏。

2.巧妙的应用心理暗示

什么是暗示?暗示一般指人或环境以不明显的方式向个体发出某种信息, 个体在无意中受到这些信息的影响, 并做出相应反应的心理现象。不管是对在班级中学习好或成绩不好的学生, 暗示的作用都是积极有效的。学生教育工作者如老师或辅导员可以用技巧性的语言或表情, 给予学生有效的诱导和暗示, 从而使学生逐渐改变原有的自卑感和不好的态度, 达到学生向自己说自己心里话的目的, 从而达到鼓励学生的目的。在这提出的是, 这一方法对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作用更加明显。

3.善于应用鼓励的语言

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工作中, 在不经意间某一个行为或者是语言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心, 这个学生就会慢慢地不喜欢这个老师上的课程, 有时候会更加的讨厌这个老师。这样就会非常的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的语言对学生影响大。相反, 消极的语言也会给学生带来伤害。因此, 老师就应该多给学生们语言上的鼓励给予信息, 在同龄人面前得到表扬, 对学生自身影响巨大, 对学生以后的生活与学习态度也影响巨大, 所以作为老师一定要明白这点。

4.和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

有时候学生在生活中会遇到一些苦恼和学习上带来的情绪对老师诉苦时候, 老师就会成为一个新的角色就是心理治疗老师。首先老师一定要认真的听同学烦恼, 让自己的学生在老师这里把所有的烦恼都放下, 然后根据他们问题的特点, 有针对性地进行一一开导。其实有时候教师主要耐心的听, 教师主要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把自己烦恼都说出来, 达到一个倾诉的过程, 这样问题就已经解决一半了, 接下来就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与开导过程了。在新时代要做一个合格的老师就必须要耐心的倾听学生的烦恼与困扰。

5.对情感教育的有效和合理的应用

我们还可以说, “情感教育”一词在西方学者的基本定义中, 它一般是指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应。这主要都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所发生的。总的来说, 情感教育主要就是指学生能够在受教育的同时使自己的身心得到快乐和愉悦的过程。因此,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当, 运用情感教育在提高教学效率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情感教育就是一种思想转化, 学生只有发自内心的对老师产生信任和认同, 才会接受老师的意见和观点。相反, 如果学生认为老师的行为和观点不是发自内心的关心自己时便会产生抵触的心理, 表先在行为上就会出现反抗的情绪和不接受。因此, 老师有用真情实感去打动学生关心和爱护学生, 教师充分应用情感对自己的学生进行教育, 尤其是对学习、还有就是一些思想上面有些落后的一些学生, 要让学生们亲身感觉到老师对他们的关爱和温暖, 这样他们对老师的情绪就会慢慢减少了, 这时的教育工作就会非常顺利的完成。所以, 在这一部分学生的教育工作中, 正是老师的关爱和相信在才是他们成长和进步的动力, 情感教育的在教学工作中的重要性也就显而易见了。综上所述, 心理学的具体理论与方法必须应用于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当中去, 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运用心理学理论与方法, 这样还可以让学生提高学习的效率, 更可以让学生的自身素质随之也提升起来。因此, 要想使教育更加科学化, 就必须学会如何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解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所以, 在校教育工作者的作用真是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张岗英.管理心理学新论[J].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2]纪秋发.北京中学生青春期教育状况[M].当代教育研究, 2005, (7) .

8.论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着的应用 篇八

关键词:互动;认知;沟通

教育是一个双边互动的过程,作为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主导作用,教师施教的方式、观念、内容、风格等方面各有不同的特点,作为受教的学生群体也因为个性、认知、生活环境等的差异对于同一个教师会产生不同的反应。人们常说“严师出高徒”“因材施教”等,而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学生更愿意和随和的老师进行沟通或者互动。此两者并不存在根本上的差异。从教育的目标上来讲,不同风格的教师合理运用教育心理学,都会达到同样的教学目的。由此可知,教育心理学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一、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中的重要性分析

长期从事学生教育的教育工作者都会或多或少地运用到一些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理论,一个优秀的教师首先是一个优秀的心理学家。另外,不可忽视的是,在当前教学过程中,有很多工作者并没有很好地重视这一方面,包括一些教学业务能力很突出的教师在内,能够主动花费时间、精力研究教育心理学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的教师仍然是很少一部分。为达成教学目标,大部分的教师专心于专业领域的深入研究或思考,希望通过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来进行很好的施教,这是值得鼓励的事情。只有深入了解教育心理学,清晰认识学生的阶段心理和性格特点,并做出相应的教育方式调整,才能真正达到教育的目标。

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学生共同特点就是学习基础差、自我意识比较突出、个性差异较大等,另外此类专业对于就业性要求更直接,学生要进行角色的转变和调整。如何达成教学目标,做到因材施教,并能够完成学生适应社会的心理转变,对于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者是需要重视并推广的课题。不少职校辅导员就反映学生难教,管理上做不到得心应手。在这方面,就更应该强调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中的运用了,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能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教育问题,从而采取合理的教育方式;能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并进行修正;能帮助教师结合实践教学进行研究;可以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二、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中的应用分析

1.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应用可以确立正确的教学理念

通过这个理论,把学习分为有意识和无意识两类学习方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理念,学生在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人格的健全发展和完善。以此为依据,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此阶段正是价值观确定及对自我认识要求强烈的阶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性格差异以及家庭背景等因素,对每个学生不同的思想差异进行认真分析与疏导,帮助学生度过心理上的困惑,让每个学生充分认清自身,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用开阔的眼光看待即将进入的社会环境。思想问题解决了,学生自然对于学习有了新的认识,由被动接受转变为自内而外的一种求知。

2.罗森塔尔效应的应用有助于教师采用合理的教育方式

很多人熟悉教育心理学中的罗森塔尔效应,它也是在教育领域中很被推崇的一个教育理论。通过罗森塔尔的“权威性谎言”,做实验被肯定的学生得到了教师更多的期望与欣赏,老师正面的、积极的态度鼓励了这些学生,由此学生的信心得到加强,成绩就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对于当前的职校学生而言,欣赏与肯定是教育工作中很重要的部分,这些学生大部分在校成绩不甚理想,信心不足,加强学生学习的信心是学生学好学习任务的前提。欣赏和肯定则是增加学生学习信心的有效途径。

3.斯金纳强化理论的应用为如何修正学生的行为提供了理论依据

教育心理学—个重要的分支内容是关于行为主义理论,在这个理论中,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在教学过程也经常涉及,这种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后果会对行为发生作用,所以通过对影响行为后果的办法来改变或者修正行为,教育中常常称作正强化或负强化,如果教师对—个学生的学习积极行为进行肯定与鼓励,那么学生下次进行同样行为的几率就会有所增加,通过不停的强化从而使良好的学习行为变成学生固定的学习行为。正强化的方法一般为表扬、改善学习条件、安排重要事情等,负强化则主要实施为批评、降级、处罚等,教师可以在教育过程中通过这些方法来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约束与修正。

4.促进教师的教学提高

教师通过对教育心理学的学习与实践,调整和完善教学过程,一方面促进了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另一方面使教师对于自身的工作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拓宽了教学视野。

所有的老师不可能以同一个面孔出现在学生面前,根据个人情况,教师可以确定自己的教育特色或者风格,或严师型或亲和型等,通过教育心理学的运用,发挥自己的优势所在,达成同样的教学目标。

作为研究学校情景中教与学基本规律的教育心理学,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不是研究的课题,而是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加以合理运用的有效工具,只有运用好这个工具,教学过程才能是双边互动的过程、教学相长的过程。充分认识到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的重要作用,无论是对于教师的施教或者是学生的学习将不再是压力或者烦恼,教师教中有乐,学生学中有趣,有利于形成一个良性的教育循环过程。

参考文献:

[1]鲁茜.“罗森塔尔效应”在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2011.

[2]耿丽巧.浅谈斯金纳强化理论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J],2011.

[3]纪筠.试谈“罗森塔尔效应”[J].心理世界,2005.

上一篇:路桥工程实习总结下一篇:小窗里的寂寞抒情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