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考

2024-10-16

中考文言文考(精选9篇)

1.中考文言文考 篇一

中考文言文命题的依据是《语文课程标准》, 《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阅读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命题的难易度要符合《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评价标准:“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 重点在于考查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 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的大意, 而不应考查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根据这个要求, 文言文阅读材料大多选自教材篇目和《语文课程标准》的“推荐篇目”, 同时也兼及课外选文。

命题材料的组合主要有三种形式:第一种是单篇考查课内选段, 如山西省2008年文言文命题材料是《岳阳楼记》中的选段;河北省2008年文言文命题材料是《醉翁亭记》选段;黑龙江省2008年文言文命题材料是《曹刿论战》选段。第二种是单篇考查课外选段。如浙江省金华市2008年文言文命题材料是选自《玉堂丛语》中的《刘宣苦读成才》;江苏省南通市2008年古文命题材料是《史记》节选;武汉市2008年古文命题材料是《清朝艺苑》选段。第三种形式是两篇文段组合, 这种组合一般是内容、体裁、主题等方面相关联的。两篇都选自课内, 如兰州市2008年文言文命题材料是《醉翁亭记》选段和《桃花源记》选段;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2008年文言命题材料是《小石潭记》和《记承天寺夜游》。两篇文章一篇来自课内, 一篇来自课外。如南京市2008年文言命题材料是游记散文《记承天寺夜游》和《游虎丘小记》。两篇文章内容都选自课外, 如南宁市2008年文言命题材料是《东施效颦》和《邯郸学步》。除了以上材料的组合, 还有的地方会出现选三个文段组合, 但这很少。

基于以上命题选文范围, 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立足课本, 注重积累;放眼课外, 授之以渔。

最常见、最基本的题目是解释文中加点词语。这类题目重在考查学生对词义的积累、辨别。“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词义的理解积累是学生应对考试的第一步。教师在平时教学中不仅要要求学生记牢书本上的解释, 并且要帮学生归纳整理文中出现频率较高、有生命力的词。如多义词:“持就火炀之”的“就”是“靠近”的意思;“瞬息可就”的“就”是“完成”的意思。通假字:“左手倚一衡木”的“衡”通“横”是“横着”的意思, “困于心, 衡于虑”的“衡”通“横”是“梗塞”的意思。古今异义词:牺牲、妻子、交通等;词类活用词 (名词作状语、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如:“木格贮之”的“木格”是名词作状语, 译为“用木格”;“亲贤臣, 远小人”中的“亲和远”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分别译为“亲近、疏远”。常用虚词如:其、之、而、以、所、于等的用法。这些, 教师在复习时要带领学生整理归类, 并且把一到六册的课内知识点融会。

如果选文是课内的难度就不大。如果选文是课外的就有一定的难度, 但不可怕, 学生不必心慌, 要沉着应试, 才能取胜。如:江西省2008年文言文试题选文就是课外的, 它的第10题: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1) 缚其余 (2) 见民走, 避溺者 (3) 怿善剑及铁简。这几个词乍一看都是课外的, 但仔细推敲, 它们实际是源于课内。第 (1) 小题“缚”字源自《晏子使楚》的“吏二缚一人诣王”, 是“捆绑”的意思。第 (2) 题“走”源自《口技》的“几欲先走”, 是“逃跑”的意思。第 (3) 题“善”可能源自《口技》的“京中有善口技者”是“善于”的意思, 也可能源自《邹忌讽齐王纳谏》的王曰:“善。”是“好”的意思, 这时就要根据选文上下句的意思判断它的意思。为了能应对考试, 学生在熟练掌握课内字词意思的基础上, 考试时还要能灵活联系课内, 结合句子意思准确判断加点字在文中的用法、辨别它的意思, 从而写出正确答案。

翻译句子也是常考题型。这种题型实质上是介于客观试题、主题试题之间的限制性试题。暂且把译句分为四类:a、富有哲理的句子;b抒发情感的句子;c、表明见解的句子;d、描写美景的句子。这些句子通常是文章的中心句、重点句、特殊句 (省略句、倒装句) 为主。平时学习要注意课内的这些句子。考试时学生要答好这种题目, 做题时必须注意几个方面:一是做到句不离章, 把握该句所在语段的意思、作用, 从而对所译句的意思作出准确理解, 做到译句与上下文文意衔接流畅。二是省略句、倒装句要注意词序、句序的变化, 译句时运用“增”“调”等译文技巧, 做到语言表达通顺。三是译句时要做到关键实词、虚词落实到位, 如果有词类活用, 译句时也要落实。四是译句时要注意语气的变化:疑问语气、肯定语气、感叹语、反问语气、判断语气等都要译出。如长沙市2008年文言试题第9题 (2) “微斯人, 吾谁与归?”是倒装句, 译时就要调整句序, 把宾语“谁”调到“与”后面。如天津市2008年文言试题第18题, 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然后世未有能及者, 岂其学不如彼耶?”这一句在译时, 就要译出反问语气。

除了以上两类题型,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有意识引导学生联系本文进行拓展和探究, 目的是从古今联系的角度进一步考查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近几年主观试题越来越多。这种主观试题从整体感知的角度考查学生对文章的解读, 注重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感悟。它要求学生把握文本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观点见解。题目主要是要求学生针对文中观点谈自己的看法, 谈阅读选文的体验和感受, 谈阅读短文后从文中受到的启示, 或对文中主要人物作出评价。如:“武汉市2008年文言题第18题:这段文字主要表现顾炎武的哪些特点?吉林省2008年文言文题第14题:用自己的语言写出本文是如何表现江天一酷爱读书的。云南省2008年文言题第13题:请写出“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给你的启示。如吉林省2008年文言题第15题:请结合陶渊明其人和你读过的他的诗文, 谈谈对“士不立品者, 必无文章”这两句话的理解。学生在答这类题目时, 要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意思, 结合文章中的关键词句, 调动平时的阅读积累, 用流畅的语言准确表达自己意思。

这种主观试题学生有话可说, 重在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引导学生认同接受经典文言文中所蕴涵的传统文化精髓, 从古代仁人志士的事迹中培养正确的人生观, 进而内化为自己的情感观。在于引导学生关注自我、关注生活、关注社会, 充分体现人文性。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进行分析、评价, 获得对文章内容的独特感受和启发,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训练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领悟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教给学生归纳要点、概括内容、分析人物形象特点的方法技巧, 而且要注重学生的情感熏陶,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情感观、价值观。

近年的选文多是文质兼美的经典文章。为了学生能应对当前考试, 日常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好课内, 还要结合做题方法和技巧, 让学生做一定量的与课本难度相当的课外经典选文训练是必要的, 学生在练中才能真正提高能力。

2.从中考阅卷看文言文教学 篇二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存在的问题;解决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8-077-2文言文是现行中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升学考试的内容之一,而且随着语文中考的不断改革,对文言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从课内的翻译到课外的翻译,从词句的把握到内容的理解,而实际上学生对于文言文的掌握情况并不理想。中考阅卷,我参加的是文言文部分的批改,负责的题目也相当“容易”,就是文言文的句子翻译,然而令我意想不到的是,学生在这个题目上的失分却相当严重,更令人心寒的是,不少学生的翻译令人啼笑皆非,这样的现实促使我一直在思考:学生们怎么了?我们的文言教学怎么了?一种迫在眉梢的紧迫感推动着我,直面我们的文言教学。

一、学生在文言文翻译中存在的问题

附题目: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第10题。

张居正,字叔大,江陵人。少颖敏绝伦。十五为诸生。巡抚顾璘奇其文,曰:“国器也。”未几,居正举于乡,璘解犀带以赠,且曰:“君异日当腰玉,犀不足溷①子。”嘉靖二十六年,居正成进士,改庶吉士。徐阶②辈皆器重之。

注释:①溷:hùn猪圈,这里有限制的意思。②徐阶:人名,时任宰相。

1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少颖敏绝伦。

巡抚顾璘奇其文,曰:“国器也”。

1.断句不当,出现翻译错误。文言文的翻译其实是建立在断句正确的基础之上,但是学生因为断句不准确,所以翻译频出错误,如:第一句中,学生有这样理解“少颖/敏绝伦”的。这样就把“少颖”翻译成了人名,第二句问题更加严重,学生断成“巡抚顾璘奇/其文”,这样就把“顾璘奇”作为了人名,当作了主语,那么这个点的翻译自然就不可能正确了。

2.语法缺失,导致翻译障碍。比如:文中“少”这个字,在句子中是作状语的,译为“少年时”等,但是有学生翻译成了“少年”就有了做主语的分歧。

3.语境忽略,造成翻译问题。比如第一句的翻译,如果结合语境,根据前一句,主语就应该是“张居正”那就不会把“少颖”当成人名来翻译了。再如:第二句中的“其”学生没有把握好,那么翻译后半句时就会翻译出“文章是国家的宝贝”。还有像“奇”这个字的解释,翻译出“惊奇”“奇特”之意都是可以的,但是为数不少的学生翻译为“奇怪”“怪异”就不太合理合境了。

4.积累太少,带来翻译阻塞。比如第二句中的“奇”没有意识到要翻译成意动用法,就算意识到了,翻译仍然很不通顺,“以他的文章为惊奇”“以他的文章感到惊奇”等。

学生的积累太少,还表现在一些常识性的知识上。比如“巡抚”应该是官职,但是学生非常“认真”地一字一译,翻译成“巡逻抚摸”等令人啼笑皆非的意思。

二、文言文翻译教学的一些策略

1.范读为先,把握感情,帮助翻译。首先,范读可以确保读的正确,从而有助于正确的读懂文言。我们老师在文言文教学上,重视朗读,其实是针对学生而言的,对于学生的读背非常的严格,检验的标准就是能否默写出原文,殊不知,学生的读是建立在老师读的基础之上的,如果没有老师正确的范读,那么学生读的正确性又何在呢?即便我们是在强调学生的自学能力,但是在他们自己预习的基础上,老师的范读,是不是更加直观真切,同时也是学生自学自查读音等的一种检验呢?尤其是在断句这一点上,教师要做出示范,在教读课文的时候,能把停顿读正确清晰的读出来,这样,学生跟着读上几遍,自然能够把握句子的停顿,相信只有建立在正确基础上的读,才能确保他们对文章句子意思的理解,才能真正地出现“其义自现”的美妙境界,也就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上述的因为停顿错误而导致的理解错误。

其次,范读还有助于学生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从而有利于内容的掌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必须建立在正确把握文章感情基调的基础之上的。因为恰当的感情的流露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对于文章要表达什么,表现什么能有一个先期的感性认识,自然是能帮助我们的学生更好地去理解文言中的词句的意思的。我想,这应该就是一种“批情入文”。那么,如何让学生感受到作者要传递的情呢?我认为还是范读,通过老师的语音语调,抑扬顿挫,眼神传递,举手投足来输入学生的心里。于漪老师在《往事依依》一文中就回忆了一段少年时代的读书经历:“国文老师教古文喜欢大声朗诵。记得一次教辛弃疾的词《南乡子·京口北固亭怀古》,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相信带着这种爱国的情愫,再去理解词的意思,肯定胜过在全然不知的状态下去生硬的翻译。

相信,在教师出色的范读带领下,学生的语感会越来越好,逐渐的,他们能用自己掌握的这种本领去独立地完成文言的翻译理解,用我们的实际行动,让文言的教学真正迎来“读”占鳌头的新局面。

2.比较辨析,整理积累,迁移翻译。文言文教学的一大重点就是句子翻译,能够把握句子从而是文章的意思。而这又是建立在释词的基础之上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打好释词的基础,尤其是多义词的解释。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常有一词多义、一词多用现象,我们要帮助学生辨析整理。具体的做法就是,在课堂教

学中对过去课文中曾经出现过的重点字词,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回忆、联系、比较。这种做法有利于词语的积累。当一个词出现的次数达到两次以上,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对其意义用法进行归纳、总结、找出规律,以利于知识的迁移。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先做示范,并做详细讲解分析,比如,初一刚进来的时候,老师就要训练学生的这种思维,比如“之”这个字:在一开就接触了动词的用法,解释为“到、往”(《郑人买履》),很快又学了他的另一个用法,取消主谓的独立性(《刻舟求剑》中“是吾剑之所从坠”),在《幼时记趣》中有大量的接触了它的代词用法,这个时候我就帮助学生归纳整理,并告诉他们,我们以后在翻译文言文的时候,如果遇到“之”字,就可以在我们积累的这些解释中寻找一个合适的进行尝试。当然在入学初期,这样的工作是要经常进行的,当学生的文言阅读有了一定的量和积累的时候,并对积累整理的格式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然后就可以逐步放手学生自己动手,教师给予指导,检查。刚开始的时候,比如学到一课时,教师可以给出规定的重点字词,让学生去整理归纳。慢慢地就可以连这个步骤都交给学生自己去完成,然后再交流补充。随着他们知识能力的提高,慢慢地,我们就在一个字词的解释中,注入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来丰富一词多义。遵循学生接受知识的规律,长此以往,不仅积少成多,而且对学生阅读文言的能力也起到了很好的锻炼,让训练真正落到实处,养成学习习惯。当然,随着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我还鼓励他们从课外找食,一方面能使他们对某一个字词的掌握更加全面,以便日后的翻译更加游刃有余,另一个更大的好处就是拓宽了学生文言阅读的面,这无疑是能大大提高他们的文言阅读能力的。

然而,这种方法绝不是死记硬背,我们要教会学生真正读通弄懂文言,除了掌握一些字词的基本意思以外,还要学会根据上下语境,看时间、地点、什么人说、为什么说、对谁说、怎么说等等。让学生养成一种习惯,形成一种意识,那就是文言的翻译要结合语境。

近两年的中考文言文阅读题目新增了对课外文言文翻译的考查,而文中涉及的考查的实词,大多是学生在教材中遇到过的,所以,这样的教学其实完全顺应了新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所提出的新的要求,要求把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的用法作为教学和学习的重点,“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所以我们的教学就是在和学生一起搭建他们自己的知识宝库,让他们在今后用的时候能够左右逢源。

3.渗透语法,把握结构,有利翻译。初中的语文教学已经完全删去了对于语法的教学,在这儿提到语法,也绝非是要向学生灌输大堆理论,然而文言的翻译因为句式的多变,需要借助语法结构,看它充当什么句子成份,和什么词语搭配,构成什么关系等等。因而在进行文言教学的时候,尤其是特殊句式的时候,我们还会应该渗透一些语法的知识。如“郑人有欲买履者”让学生明白“欲买履”是修饰“郑人”的,做定语。当然这些特殊的句式,我们让学生有所了解,形成一种感性的熟悉,迁移到自己的翻译上,而不是死记语法知识。

4.拓展阅读,丰富知识,锻炼翻译。文言词义的理解还有其历史特点,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常识。课内的,就有“布衣”“闾左”“城郭”等等,对于这一点的掌握,是没有捷径可走的,我们一定要适当拓宽学生的阅读面,重视累积。在上面的论述中也提到,我们在寻找机会,寻找切入点拓展学生的文言阅读面。教师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以课文为中心,根据不同的学习重点,精心选择一些文章,构设一种辐射性的阅读系统,阅读的过程中慢慢接触文言的文化宝库。学生只有多读,才能知道,古文中丰富的文化常识,才能让他们的翻译游刃有余。

3.高中常考文言文虚词 篇三

文言文是以古汉语口语为基础的书面语,有关高中常考文言文虚词,欢迎大家一起来借鉴一下!

安an

1.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

2.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

[例解]用作疑问副词。出现在疑问句中,置于动词之前。作状语。相当于“怎么”“怎样”。

3.皮之不存,毛将安傅(附)?(《左传·僖公十四年》)

4.沛公安在?(《鸿门宴》)

[例解]用作疑问代词。在疑问句中作宾语,置于动词之前。相当于“什么”“哪里”。

而er

1.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例解]用作连词。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例解]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3.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例解]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4.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例解]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5.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例解]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6.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7.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例解]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8.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

[例解]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9.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10.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例解]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尔er

1.尔何知!(《殽之战》)

2.中寿,尔墓之要拱矣!如有营,(《殽之战》)

3.且尔言过矣(《季氏将伐颛臾》)

4.胡瞻尔庭有县貆兮(《伐檀》)

[例解]用作代词。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你”“你们”“你的.”“你们的”。

5.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孔雀东南飞》)

6.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饮酒》)

7.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出师表》)

[例解]指示代词,相当于“此”“如此(这样)”“那”。

8.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

[例解]用作副词,用来修辞动词,相当“这样(地)”。

9.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待坐》)

10.子路率尔而对曰:……(同上)

11.闻两童子音琅琅然,不觉莞尔……(《祭妹文》)

12.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鱼我所欲也》)

[例解]用作助词。作形容词、动词的词尾,和“然”的用法相似:相当于“的”“地”“着”。

13.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不辱使命》)

[例解]   表限止语气,相当于“罢了”“而已”。

14.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例解]   作语气助词,用于句末,同虚词“耳”的用法相同。表叙述语气,相当于“了”或不译。

夫fu

1.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2.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

[例解]用作代词。表近指,相当于“这”或在“这”后加适当的量词。

3.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

4.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例解]用作代词。表远指,相当于“那”或在“那”后加适当的量词。

5.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众数虽多,甚未足畏。(《赤壁之战》)

6.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问说》)

[例解]用作助词。用在句子开头,表示议论或叙述的开端,称为“发语词”,也可用复音虚词“且夫”,不必译出。

7.闻之: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信夫!(《促织》)

8.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问说》)

9.嗟夫!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例解] 用作助词。用在句末,表示感叹。相当于“啊”或“了”。

盖gai

1.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游褒禅山记》)

2.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季氏将伐颛臾》)

[例解]   用在句首,作副词,表示下边说的一些话,是带有推测性的断定,相当于现代汉语中“大概”推想”的意思。

3.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与妻书》)

[例解]表示这种意思的“盖”,也有用于句中的。

4.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游褒禅山记》)

5.谢灵运为永嘉守,凡永嘉山水,游历殆遍,独不言此山,盖当时未有雁荡之名。(《雁荡山》)

[例解]用作连词。连接上文,起说明原因的作用,也含有不十分确定之意。

故gu

1.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壁。(《廉颇蔺相如列传》)

2.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鸿门宴》)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

[例解]用作连词。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所以”“因此”。有时用“是故”“以故”。

4.燕太子丹者,故尝质于赵。(《史记·刺客列传》)

5.公子往,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公子怪之。(《信陵君窃符救赵》)

[例解]用作副词。有“从前”“故意”的意思。

何he

1.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例解]   用作疑问代词。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3.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4.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例解]作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5.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6.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例解]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7.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8.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例解]用作副词。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9.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例解]   用作副词。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10.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

11.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12.君以袁某为何如人哉?(《谭嗣同》)

[例解]“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样”。

13.荣禄遇足下素厚,足下何以待之?(《谭嗣同》)

14.何以战?(《曹刿论战》)

[例解]“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或huo

1.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2.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登泰山记》)

3.或曰此鹳鹤也。(《石钟山记》)

[例解]用作代词。有时分指它前面已经出现过的人或物中的一部分,有时泛指某人、某物或某种情况,可译为“有人”“有的”“某人”等。

4.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例解]用作副词。表示不敢或不能肯定,可译为“或许”、“也许”、“可能”等。

5.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察今》)

6.蛟或浮或没。(《周处》)

4.人物传记类文言文常考实词 篇四

表任命的:授、拜、除、封表提升的:擢、拔、升、迁

表调动的:调、徙、转、改、放、出、出官 表降职的:左迁、谪、逐、贬、诎(黜)

表罢免的:夺、黜、罢、免、去、废表恢复的:复、还

表辞去的:辞、致政(致仕)、告退、退、归故里,表人物个性的:耿、(仁)厚、(仁)矜、刚毅、周密、宽厚、正直、埂、鲠、骨鲠、鲠切、聪、慧、敏、木讷、佞、诈、阿谀、谄谗、谲

表人物品行的:行、德、操、节、清(廉)、淫(靡)、贪(浊)

与科考有关的:贡举、登第、状元、解元、乡试

与学校有关的:太学、博士、太傅

表敬重的:敬、重、尊、恭

表赞扬的:多、嘉、称、誉、与、许、叹 表社会状态的:治、乱、兴、盛、衰

表人物地位的:贵、贱、尊、卑、官绅、豪

表主管的:知、典、主

与水利有关的:堤、决、溃、溢、涨、灌溉、涝、旱、堰

与粮食有关的:粟、黍、禾、谷、稻、菽、稼穑、耕耘、稔、熟、籴、粜、禀、府、荒、收

表粮食丰收的:丰、饶、赡、足、给、佚 表食物的:糗、馔、肴、膳、羞(馐)、蔬、果、脂膏

表饱饥的:饱、饥、饿、馁、馑

表俸禄的:俸、禄、秩、饷

表穿戴的:纨绔、布衣、履、绶、冠、冕、巾、弱冠、免冠、带

表违背的:忤、逆、倍(背)

表揭发的:劾、讦、揭

表害怕的:畏、惧、惮、骇、患

表嫉恨的:恶、厌、憎、贬、衔、怨、患、疾、恨、怒、诅

表暗中的:阴、间、密表诬陷的:中、谮、诬

与京城有关的:禁、阙、畿、京、京畿、表朝见的:朝、觐

与皇帝有关的:上、帝、祚、践祚、登基、用事、朕、孤、寡人、御、诏、召、诰、(驾)幸、膳、对策、轮对、奏、表、疏、孝

表说话的:云、谓、诏、诰、敕、白、陈、对、语、谕、喻、晓、谢、折、诘、诉、咨(谘)

表劝说的:说、劝、规、讽、讥、谤、谏 表责备的:过、责、咎、诛、让、谴、尤、折

表宽容的:容、贷、恕、宽

表喜乐的:乐、欣(然)、悦(说)、欢、蹈舞

表哀怒的:怒、愤、恼、忿恚、涕泣、骂、责、戾、诟、谩

表刑罚的:辟、大辟、髡、笞、磔、刖、族、杖、流、赭衣、械

表拜访的:造、过、访、谒(见)、顾

表告别的:辞、别、谢

表离开某地的:去、迁、徙表到往某地的:如、过、诣、往、经

与马匹有关的:马、驹、厩、策、羁、縻、辔、逸、驭、御、驾、辕、辙

表行动的:步、趋、走、遁、亡、逃、徙、匿

表死亡的:(驾)崩、山陵崩、薨、卒、不禄、死、没(殁)、终、圆寂

二、其他常用词语

先:祖先,已经死去的,多指上代或长辈。课:督促劝说去做某件事。

秩:官吏的俸禄,十年为一秩。逸:马脱了缰绳,放纵。

禁:皇帝居住的地方。

对:回答或对话。

如:到,往。

檄:古代用来征召、声讨的文书。中:中伤、诬蔑别人,使受损害。

诬:捏造事实诬陷别人、言语不真实。掾:古代属官的统称。

工:工匠,精巧,擅长,官吏。

僭:超越本分,过分,虚假不真实。孤:幼年失去父亲。

贷:借出、借入,宽容、宽免。狱:官司,案件,监牢。

白:告诉。与:赞扬。

遽:急速,就,恐惧。

尤:罪过过错,指责归罪,优异突出,特别尤其。

给:食用丰足。

劫:强夺,掠取,威逼,威胁。按:追究,考察,调查。

赡:富足充足,供给供养。

执:捉拿。

延:延请。

省:减免。

谢:道歉,推辞,告诉。

第:次第,官僚和贵族的住宅,科举考试的等级。

折:驳斥,指责使对方屈服。

察:考察,考察后给予推荐。

赧:因羞愧而脸红。

竟:结束,完。

坐:因……而犯罪,因为。

寻:不久。

祚:大堂前东面的台阶,帝位。造:造访。

过:拜访,经过,过失,责备。

5.中考送考标语 篇五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标语吧,标语是在宣传时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一个意思从而达到某种宣传目的`口号。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标语才经典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考送考标语,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1、九年苦读,汗水凝成珍珠

2、中考旗开得胜,事业马到成功

3、祝金榜题名,愿美梦成真

4、不负师友厚望,笑傲六月考场

5、机会青睐有志者,皇天不负苦心人

6、考场妙笔生花,人生一帆风顺

7、享受六月拼搏日,笑待金榜题名时

8、尽抒青春豪情,再续二中辉煌

9、满怀豪情奔考场,一路高歌壮人生

6.例谈中考文言文比较阅读的复习 篇六

一.梳理知识, 夯实基础。

万丈高楼平地起。虽然比较阅读“比较”是重点, 但是如果不进行基础知识的梳理, 学生复习起来就会茫然。教师应该立足教材, 引导学生从重点词到重点句到每课基础知识要点先做好归纳。

例如对战争篇中的四篇课文《唐雎不辱使命》《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曹刿论战》《公输》基础知识的梳理, 我就把四文中的注释及翻译的重点先罗列, 然后从四篇文言文看一词多义的现象。比如围绕“之”字, 我就梳理出这几句:肉食者谋之、小大之狱、公与之乘、公将驰之、登轼而望之、故克之、忠之属也、亲戚畔之、封疆之界、长跪而谢之、专诸之刺王僚也等句子。“肉食者谋之”“公与之乘”“公将驰之”“登轼而望之”“故克之”。

“亲戚畔之”、“长跪而谢之”这几句中“之”都是代词, 用法是相同的。“小大之狱”“忠之属也”“封疆之界”中的“之”都是助词, 意思是“的”。只有“专诸之刺王僚”是用在主谓之间, 是结构助词。由此可见, 之的用法教师就可以顺势归纳。梳理这些内容, 便于学生系统掌握实词和虚词的有关知识。

二.高屋建瓴, 整体把握。

每一个专题的文言文是一个整体, 又是独立的个体。要想准确把握它们的异同, 教师必须深钻教材和教参。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要给学生一碗水, 教师必须有一桶水”。

对战争篇四文我先从主要内容、主题、写法、人物形象等方面引导学生进行了比较。例如在人物形象上, 《唐雎不辱使命》中的唐雎和《公输》中的墨子两人是面对非正义行为, 但他们做法却有所差异。唐雎是与秦王针锋相对, 寸步不让, 用“布衣之怒”来对抗秦王的“天子之怒”。其次, 唐雎列举了三个布衣之士的例子来反驳秦王, 并表示要效法这些有胆识的勇士, 最后, 以死相拼。而墨子是先从道理上说服楚王, 然后从实力上不让楚王小觑。同是外交家, 一个是针锋相对, 外加行动;一个是道义与实力相结合。两个人物形象在比较中更能发现他们的特点。诸如种种高屋建瓴的分析比较, 有利于学生从整体把握全文。

三.找准基点, 局部探究。

比较阅读有的是全文的比较, 更多的是精彩片段的比较。教师更应具备一双慧眼, 善于发现两文中息息相关的段落。在战争专题中, 可供比较的点有比少:例如对战争胜负因素的比较, 对作者思想的比较和对人物语言的比较等等。先找准一个点, 由此找到相应的段落, 以点带面的分析能够达到以小见大的效果。我就是把《唐雎不辱使命》和《公输》两文从人物语言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唐雎不辱使命》唐雎与秦王的对话是全篇最精彩的段落, 它充分展现了唐雎不畏强暴的布衣精神。在语言上主要运用排比的修辞, 表明自己要效仿要离等刺客刺杀秦王。而《公输》中墨子与公输的对话就充分展现了墨子的机智, 他采取引君入瓮法让公输哑口无言。语言上多用排比, 重要目的是让公输认识到楚国攻打宋国是不义之举。而在与楚王的对话中, 他又用类比法, 使楚王认识到攻打宋国是与犯偷窃病的人是一样的。两文的语言都是气势磅礴, 但二人在各自目的上是不同的。经过细节的比较, 人物形象在学生心目中更丰满了。同时他们又学到了更多写人的技巧。

四.有效拓展, 聚焦热点。

拓展题同样是考点之一, 对这样的题目, 教师应该结合课文并联系实际找到切合点。例如从战争的角度上看, 弱小国家如何强敌的进攻?各篇都有各自的启示。《公输》告诉我们道义要与实力相结合。《唐雎不辱使命》告诉我们要据理力争, 必要时表明自己强硬立场。《曹刿论战》告诉民心所向是先导, 我们要准确把握作战时机。《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启示我们天时地利人和是关键因素, 得道是实质。道义、民心、仁政这都是当今社会大力呼吁的内容。

7.中考文言文比较阅读 篇七

[甲]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齐田氏①祖②于庭,食客千人, 中坐有献鱼雁者。田氏视之,乃叹曰:“天之于民厚矣!殖五谷,生鱼鸟,以为之用。”众客和之如响③。鲍氏之子年十二,预于次,进曰:“不如君言。天地万物,与我并生类④也。类无贵贱徒以大小智力而相制迭⑤相食,非相为而生⑥之。人取可食者而食之,岂天本⑦为人生之?且蚊蚋(读音ruì,吸血昆虫)囋(读音zǎn,叮咬)肤,虎狼食肉,非天本为蚊蚋生人、虎狼生肉者哉?”

(选自《诸子集成·列子·说符》)

[注释] ①田氏:齐国姓田的(贵族)。②祖:祭祀(天地鬼神)之义。③响:回响,回声。④类:种类;物类。⑤迭:交替地,轮流地。⑥非相为而生:不是为了对方的生存而生存的。⑦本:本来,原本。

1. 解释加点的实词。(4分)

(1)增其旧制 (2)或异二者之为

(3)众客和之如响 (4)中坐有献鱼雁者

2. 选出下列语句中“于”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 (2分)

A.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B. 天之于民厚矣

C. 齐田氏祖于庭

D. 预于次

3. 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类无贵贱徒以大小智力而相制迭相食,非相为而生之。

4.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2)人取可食者而食之,岂天本为人生之?

5. [甲]文段抒写了范仲淹

的报国情怀(用原文中语句填写)。

[乙]文中鲍氏之子的可贵品质是

。(2分)

(2015年 辽宁省沈阳市)阅读选文,完成问题。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印度之人,随地称国,语其所美,谓之印度。若其封疆之域,可得而言。五印度①之境,周九万余里。三垂大海,北背雪山。北广南狭,形如半月。画野区分,七十余国。时特暑热,地多泉湿。北乃山阜隐轸②,丘陵舄卤③;东则川野沃润畴④陇膏腴南方草木荣茂;西方土地硗确⑤。斯大概也,可略言焉。

(选自《大唐西域记》,有删节)

[注释] ①五印度:指当时印度分为东、西、南、 北、中五个部分。②山阜(fù)隐轸(zhěn):很多高山。③丘陵舄(xì)卤:丘陵地带是盐碱地。舄卤,盐碱地。④畴:已耕作的田地。⑤硗(qiāo)确:指土地十分贫瘠,多形容沙石之地不适宜耕种。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印度之人 马之千里者(《马说》)

B. 随地称国 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C. 北乃山阜隐轸 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D. 西方土地硗确 今齐地方千里(《邹忌讽齐王纳谏》)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7分)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2)北广南狭,形如半月。

(3)斯大概也,可略言焉。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东则川野沃润畴陇膏腴南方草木荣茂。

4.《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时陶弘景写给谢中书的一封书信,境界清新,《大唐西域记》是一千多年前玄奘西行的情况记述,为《西游记》的创作奠定了基础。请分别用[甲][乙]两文中的四字短语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4分)

[甲]

[乙]

(2015年 浙江省杭州市)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一)王念孙,字怀祖,高邮州人。……既罢官,日以著述自娱,著《读书杂志》。于古义之晦,于抄写之误,皆一一正之。一字之证,博及万卷,其精于校雠①如此。又以邵晋涵先为《尔雅正义》,乃撰《广雅疏证》,日三字为程,阅十年而书成,凡三十二卷。其书就古音以求古义,引申触类,扩充于《尔雅》《也文》,无所不达。然声音文字部分之严,一丝不乱。盖藉②张揖之书以纳诸说,而实多揖所未知,及同时惠栋、戴震所未及。

(二)刘羽冲,沧州人,性孤僻,好讲古制,实迂阔不可行。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③ ,自谓可将十万。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全队溃覆,几为所擒。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绘图列读州官。州官亦好事,使试于一村。沟洫④甫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院,摇首自语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曰千百遍,惟此六字。不久,发病死。

[注释] ①校雠(chóu):校对。②藉(jiè):借助。③经年:一年左右。④沟洫:沟渠。

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3分)

A. 阅十年而书成(经历)

B. 其书就古音以求古义 (探求)

C. 谓可将十万 (带领)

D. 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会合)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4分)

A. 乃撰《广雅疏证》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B. 盖藉张揖之书以纳诸说

先帝不以臣卑鄙

C. 全队溃覆,几为所擒

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D. 州官亦好事,使试于一村

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1)既罢官,日以著述自娱,著《读书杂志》。

(2)恒独步庭院,摇首自语曰:“古人岂欺我哉?”

4.结合王念孙、刘羽冲不同的治学态度,谈谈你获得的启示。(4分)

8.中考文言文考 篇八

一(三)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l~6题。季卷)

韦仁约弹右仆射褚遂良,出为同州刺史,遂良复职,黜仁约为清水令。或慰勉之,仁约对曰:“仆狂鄙之性,假以雄权,而触物便发。丈夫当正色之地,必明目张胆然,不能碌碌为保妻子也。”时武侯将军田仁会与侍御史张仁讳不协而诬奏之。高宗临轩问仁讳,仁讳惶惧,应对失次。仁约历阶进曰:“臣与仁讳连曹,颇知事由。仁讳懦而不能自理。若仁会眩.惑圣听,致仁讳非常之罪,则臣事陛下不尽,臣之恨矣。请专对其状。”词辩纵横,高宗深.

纳之,乃释仁讳。仁约在宪司,于王公卿相未尝行拜礼。人或劝之,答曰:“雕鹗鹰 [注],岂众禽之偶?奈何设拜以卑之!且耳目之官,固当独立耳。”后为左丞,奏曰:“陛下为官择人,无其人则阙。今不异惜美锦,令臣制之,此陛下知臣之深矣。”振举纲目,朝廷肃然。

[注]雕鹗鹰:四种猛禽。

1.下列两句中加点的词的正确词义是()

①颇知事由②臣之恨矣 ..

A.①稍微②怨恨B.①稍微②遗憾

C.①很,甚②遗憾D.①很,甚②怨恨

下列2、3两题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分别是()()

2.假以雄权,而触物便发

A.如果有了强大的权力,遇事就要发难。B.如果有了强大的权力,遇事就要发作。

C.借助着强大的权力,遇事就要发难。D.借助着强大的权力,遇事就要发作。

3.若仁会眩惑圣听,致仁棉非常之罪

A.像仁会这样迷惑皇上的听闻,致使仁讳遭受极大的罪名

B.如果仁会迷惑皇上的听闻,致使仁讳遭受极大的罪名

C.如果仁会迷惑皇上的听闻,致使仁讳犯了极大的罪过

n像仁会这样迷惑皇上的听闻,致使仁讳犯了极大的罪过

4.韦仁约谈到自己对王公卿相的态度时,运用了一些比喻与称代,以下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

A.“众禽”比喻王公卿相,“雕鹗鹰”用以自喻,“卑之”的“之”称代王公卿相。

B.“雕鹗鹰”比喻王公卿相,“众禽”用以自喻,“卑之”的“之”称代王公卿相。

C.“众禽”比喻王公卿相,“雕鹗鹰”用以自喻,“卑之”的“之”称代自己。

D.“雕鹗鹰”比喻王公卿相,“众禽”用以自喻,“卑之”的“之”称代自己。

5.以下各句中,能够反映韦仁约不甘“碌碌为保妻子”品格的一组是()

①弹右仆射褚遂良②当正色之地,必明曰张胆然③臣事陛下不尽,臣之恨矣④于王公卿相未尝行拜礼⑤耳目之官,固当独立耳⑥振举纲目,朝廷肃然

A.②⑤⑥B.①②④C.①③⑤D.③④⑥

6.对文中自“后为左丞”至末尾一段文字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韦仁约的谦逊之辞。他认为自己尚不是合适的人选,但皇上既然选中自己,于是勉力整肃朝政。“美锦”用来比喻国家大事。

B.这是韦仁约的赞叹之辞。他知道没有合适的人选,官职宁可空缺;感谢皇上对自己的信任,于是勉力整肃朝政。“美锦”是指国家的经济财富。

C.这是韦仁约的自信之辞。他认为自己正是合适的人选,皇上又知人善任,因而知恩图报,整肃朝政。“美锦”用来比喻国家大事。

D.这是韦仁约的自得之辞。他认为由于有了自己这样合适的人选,官职就不必空缺,因而

为感谢皇上而整肃朝政。“美锦”用来比喻国家的经济财富。

答案与精析

1.c。“颇,作“很、甚”讲;“恨”有“仇恨、遗憾、怨”之义。

2.D。此句翻译实际上是考查“假”与“发”的理解。“假”,作“借助”讲;“发”从语境看不能翻译成“发难”,“发难”主

要带有个人偏见,借机发难,作“发作”讲较妥。

3.B。“若”应作“如果”讲;“犯了”和“遭受”比较,“犯了极大罪过”不当。

4.A。“雕鹗鹰,岂众禽之偶”这比喻句,结合上文“仁约在宪司,于王公卿相未尝行拜礼”,即可得出A项答案。同样,“卑之”的“之”也指代王公卿相。

5.B。可紧紧围绕“碌碌为保妻子”去判断。不为保妻子,就是以国为重,不阿谀奉迎。①②④三项符合要求。

6.c。从文章整体看,“自得之辞”“赞叹之辞”不很恰当。自鸣得意,自己赞扬自己,这些在文中均无交代。“谦逊之词”从表面看还可以,但从“奏曰”的内容看,看似赞扬皇上知人善任,实为表明自己能胜任,自信明显。另外,“美锦”指经济财富不当,即可排除两项。

(四)阅读下文,完成l一5题。

齐桓公逐白鹿,至麦丘,见邦人曰:“尔何谓者也?”对曰:“臣麦丘之邦人。”桓公曰:“叟年几何?”对曰:“臣年八十有三矣。”桓公曰:“美哉寿也!”与之饮。曰:“叟盍为寡人寿也?”对曰:“野人不知为君王之寿。”桓公曰:“盍以叟之寿祝寡人矣!”邦人奉觞再拜曰:“使吾君固寿,金玉之贱,人民是宝。”桓公曰:“善哉祝乎!寡人闻之矣,至德不孤,善言必再,叟盍复之。”邦人奉觞再拜曰:“使吾君好学而不恶下问,贤者在侧,谏者得入。”桓公曰:“善哉祝乎!寡人闻之,至德不孤,善言必三,叟盍复之。”邦人奉觞再拜曰:“无使群臣百姓得罪于吾君,亦无使吾君得罪于群臣百姓。”桓公不说曰:“此一言者,非夫前二言之祝,叟其革之矣。”邦人澜然而涕下,曰:“愿君熟思之,此一言者,夫前二言之上也。臣闻子得罪于父,可因姑姊妹而谢也,父乃赦之。臣得罪于君,可使左右而谢也,君乃赦之。昔者桀得罪汤,纣得罪于武王,此君得罪于臣也,至今未有为谢者。”桓公曰:“善哉!寡人赖宗庙之福,社稷之灵,使寡人遇叟于此。”扶而载之,自御以归,荐之于庙而.断政焉。桓公之所以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不以兵车者,非独管仲也,亦遇之于是。1.写出加点的词在句子中的含义。

(1)叟其革之矣(______________)(2)自御以归(______________)..

2.与“美哉寿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微斯人,吾谁与归B.大王来何操

C.甚矣,汝之不惠D.不拘于时,学于余

3.与“一匡天下,不以兵车者”一句中“以”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B.今以钟磬置水中...

C.夫夷以近,则游者众D.(刿)问:“何以战?” ..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金玉之贱,人民是宝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使吾君好学而不恶下问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邦人”认为,他自己说的话哪一句最重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与精析

1.(1)革:改换;(2)御:驾车。

2.c。例句是主谓倒装句,只有c项相同。A、B项均为疑问句中的宾语前置,D项为状语后置句。

3.D。例句中“以”作“凭借”讲,与D相同。A项作“因”讲,B项作“把”讲,C项作 “并且”讲。

4.(1)把金玉看得低贱(重点:宾语前置),把人民当做宝贝(宾语前置)。(2)让我们的国君喜欢学习而且不耻于向地位低下的人请教。

5.无使群臣百姓得罪于吾君,亦无使吾君得罪于群臣百姓。

(五)阅读下文,完成1~5题。卷)

建中靖国元年,东坡自儋(今海南儋州)北归,卜居阳羡(今江苏宜兴)。阳羡士大夫犹畏而不敢与之游,独士人邵民瞻从学于坡,坡亦喜其人,时时相与杖策过长桥,访山水为乐。邵为坡买一宅,为钱五百缗,坡倾囊仅能偿之。卜吉入新第既得曰矣,夜与邵步月,偶至一村落,闻妇人哭声极哀,坡徙倚听之,曰:“异哉,何其悲也!岂有大难割之爱,触于其心欤?吾将问之。”遂与邵推扉而入,则一老妪,见坡泣自若,坡问妪何为哀伤至是,妪曰:“吾家有一居,相传百年,保守不敢动,以至于我,而吾之不肖,遂举以售诸人。吾今曰迁徙来...此,百年旧居,一旦诀别,宁不痛心?此吾之所以泣也。”坡亦为之怆然,问其故居所在,则....

坡以五百缗所得者也。坡因再三慰抚,徐谓之曰:“妪之旧居,乃吾所售也,不必深悲,今当以是屋还妪。”即命取屋券,对妪焚之;呼其子,命翌曰迎母还旧第,竟不索其直。坡自是遂还毗陵,不复买宅,而借顾塘桥孙氏居暂憩焉。

1.填空:“东坡”是宋代文学家______________的号,《念奴娇·______________》是他的名篇,其中“羽扇纶巾,谈笑间,______________”等句寄托了他建功立业的理想。32

2.写出加点的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坡倾囊仅能偿之______________(2)保守不敢动______________(3)遂举以售...

诸人______________ .

(4)宁不痛心______________(5)此吾之所以泣也______________ ...

3.在括号内填入省略的虚词。

卜居()阳羡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竟不索其直。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表现了东坡的哪些美德?从下列五项中选出两项()()

A.理解同情别人B.无私赈济别人C.为官清正廉明

D.对人豁达大度E.处事是非分明

答案与精析

1.苏轼赤壁怀古樯橹灰飞烟灭

2.(1)口袋;(2)保护看守;(3)之于;(4)岂、难道、怎么;(5)„„的原因。

3.于

4.最终不要她的钱。“竟”作最终讲,“索”是索要的意思,“直”,玠值,作钱讲。

9.以“考”为题中考满分作文 篇九

我想这一件事情应该至此结束了吧,因为我努力过了,也没有什么好后悔的啦。其实呢?昨天的表现自己不是很满意,因为在昨天那个重要的时刻,我却犯了一个低级的错误。突然觉得自己好轻率,试想自己十几年以来考过无数次试都没有这样过,怎么这一次却……真是无语啦!自责、自责!

不过,我能参加这一次的考试还算是好的啦!因为我的一位同学却没那么好运了,她精心准备了很长时间,却到了最后在不知情的状况下,失去了这次考试的机会。真是悲惨啊!看到她的这种状况,心里也很难受。可是,我们除了难过和惋惜,又能做得了什么呢?也许是造化弄人吧,希望她快些振作起来,成就一个“超人”的传说。我相信,她会的,她一定会做到的……

考试了,虽然还未知结果,但是有人伤心,有人难过,有人叹气,有人不以为然,有人面无表情,有人胜券在握,各种现象在走出考场的那一刹那尽收眼底。晚上,好友来访,谈谈这一次考试的事情。她情绪很低落,因为她也很努力了,对于这一次考试她投入很多,抱的希望也很大,可是状况可能和我差不多吧,让她好难过哦。我们一夜倾谈,有点惺惺相惜,聊了很久。在聊天中,感觉她很和善,温柔的外表下是一颗脆弱的心,言谈中让我又觉得她还有着坚强的灵魂和独特的个性。而此时此刻,面对情绪低落的她,我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抚慰那颗备受伤的心。不过,我相信今晚过后,她会重新整理自己的心绪,再一次为下一个目标做准备的。在她离去的那一刻,我就已知道!我们相约好要一起加油,希望好运一直随着这位漂亮而又善良的女孩。而我很清楚自己的状况是怎么样子的,无需情绪会大起大落。因为我相信,是我的终究会是我的,不是我的我再怎么去求也不是我的。有时候做的事情,如果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话,我做了之后肯定会痛苦。而对于这一次,我只能把最大的抱歉留给自己了。唉,接下来的路,我要何去何从呢?

上一篇:国际儿童节广播稿下一篇:夏天的夜晚作文记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