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建设培训

2024-08-25

小组建设培训(共9篇)

1.小组建设培训 篇一

高校课堂培训——小组建设

1、组际分配任务:

1、执行时间:课间十分钟

2、执行者:课代表

3、将合作探究部分分配:课代表按照题目的难易程度分配到各组,没有分配到任务的小组充当“观察员”提出疑问或补充

2、组内分配任务:

1、先组内讨论交流得出本组的观点或结论

2、再由小组长指导每一位组员,使每一位组员都明白每一问的解题过程和方法

3、由小组长指派代表或轮流制发言,使每个组员都有发言和展示的机会

3、小组评价制度:

1、评价时间:上课之前完成(提前)

2、执行人:小组长

3、评价方法:收导学案改导学案并圈出错误之处指导并讲解过程与方法发还导学案并订正再收回导学案检查并评价等级

4、在执行每一步中如果有组员没认真按要求去做的同学要实行对其扣分且按组规处理

4、小组展示:

1、大家好,我代表××组来讲解这道题。。。。。我的讲解完毕,同学们还有其他疑问和补充的吗? 5秒(开始质疑和补充的时间)谢谢!请××老师来点评上位

2、注意站在讲台上的姿势,斜45度方向面对大家,且站在题目的边缘,做到不挡住题目,离题目又不能太远

3、讲解过程中最好做到脱稿,语音流利,声音宏亮,配合恰当的手势,讲解到位,适当地加入自己的语音(请看黑板、请看图形等等),还可以带一些实物教具辅助讲解

4、讲解时先对整个题进行简单的分析下,再来讲解每一小问,一定要把你的解题思路、解题方法告诉大家,让同学们能明白你的答案是怎么来的。

5、小组长职责:

1、检查导学案

2、批阅导学案

3、组内辅导

4、批阅附加题

5、系统评价

6、小组文化建设:口号、组名、组规

2.小组建设培训 篇二

精心选题

选好研讨的问题是组织好研讨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 只有校长对研讨的问题感兴趣了, 他们才会积极研究, 为此应该在选题上花费一定的精力, 尽可能选择受校长欢迎的问题。

第一是校长想讨论的问题。所提出的问题正好是校长想要研讨的, 是他们在管理中遇到的问题、经历过的或是他们所关心的, 是他们工作的焦点所在。这样在研讨时他们就会比较积极。在选题时就要注意, 有的问题确实是农村初中办学中的主要问题, 但校长不愿意说, 如办学经费问题, 他们认为说了没有用, 说了也解决不了问题。

第二是校长有话说的话题。是他们工作中遇到的, 甚至他们有苦衷, 有体会, 而不是那些纯理论性的话题。比如:农村初中教师队伍的建设问题, 目前农村学校困难重重, 有的校长总结为:“优者见异思迁, 劣者心安理得”, 即好教师不安心工作, 差教师不认真工作, 而学校却没有办法。类似这样的题目, 他们愿意发表自己的观点。

第三是相对比较复杂的话题。有些问题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透的, 需要思考, 需要做一些准备, 因为教育学生就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如初中生的网恋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 电脑早已冲破城市到达农村, 一个小镇上有多家网吧, 有些学生迷上电子游戏和网络, 出现了因玩游戏而缺课、说谎, 甚至夜不归宿的现象。家长请学校帮助解决, 而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 孩子可能就毁了, 还会影响一批学生, 而且这样的学生有增多的趋势, 长期这样下去势必影响学校的办学质量, 但在教育中往往又收效甚微。还有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弱势群体问题等, 处理起来不会那么得心应手, 有时会束手无策, 对于这样的问题就要去查阅资料、去学习、去研究、去思考。

精心选择适宜讨论的问题, 校长们在讨论时就会积极投入, 就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在选题时还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扣紧时代脉搏, 同时贴近农村初中实际。时代的发展不断给我们提出新的课题, 如近几年来的减负、农村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以及新的课程改革等。这些问题给整个教育都带来影响, 但农村初中和城市学校的表现却不一样, 还有教师队伍建设, 农村初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年龄老化和结构不合理。设计问题时将两者结合起来。二是校长和培训老师共同出题, 首先尊重培训校长的主体地位, 培训前对校长进行想要讨论问题的调查, 而后进行筛选归纳, 拟订讨论的一组题目, 讨论时供校长选择。

合理分组

合理分组也是提高研讨质量的重要环节, 因为分组不同, 校长参与度会不一样, 也就是说不同的分组其结果也不同。校长讨论分组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1.按地域分组。这是最常用的, 将一个县或邻近县参加培训的校长分为一个组, 本以为相互比较熟悉, 容易沟通, 也会有共同的语言。但事实表明这种分组效果最差, 正因为相互之间比较了解, 所在学校的一些做法同组的校长都知道, 有的也就不要讲了, 同时正由于相互熟悉, 分组讨论后就委托一位校长代表所有的校长发言, 即将其他校长的发言“记录”下来。其实其他校长早已开始娱乐或干别的事了, 这种分组讨论效果可想而知。

2.按行政组分组。在校长培训班上为了便于管理, 将几十位校长分成几个行政组, 讨论时由组长负责, 由于健全了行政组织, 讨论时纪律要比地域分组好一些, 但讨论的问题并不是每一个校长都感兴趣, 致使有兴趣, 正好想研究这个问题的校长积极性就非常高, 而对该问题不感兴趣的校长, 则不可能花费很多精力。其弊病在于不是所有的校长都积极参与了。

3.按分管工作分组。随着大批量的校长培训的结束, 那种分岗培训的模式难以真正实施, 目前培训班基本是分管不同工作的校长在一起学习。即班内既有分管全面工作的正校长, 也有分管教学、德育以及行政的副校长。在讨论时将分管不同工作的校长编在一个组, 即将正校长分在一个组, 分管教学、德育、行政的各自分组, 假如分管某项工作的校长人数较多则可分2个或3个组。在讨论时由于同组校长分管一样的工作, 遇到的难题类似, 平时关注的问题比较一致, 讨论时有较多的共同语言, 讨论的质量得到了保证。但是校长培训班的招生并不由办班单位负责, 来多少校长和来分管什么的校长都无法控制, 有时分管某项工作的校长很少, 如我们刚刚结束的一期校长班, 分管全面工作的正校长只有4个人, 分管行政的副校长3人, 有时还是1人, 这就给分组带来了困难, 只好将他们安排在分管其它工作的校长组里, 这些校长讨论的热情就不是很高。

4.按需要分组。按照校长想要研究的同一问题分组。在组织讨论中列出讨论的一系列问题, 即问题菜单, 让校长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选择, 而后将选择同一问题的校长分在一个小组。讨论时由于校长对所选问题都有兴趣, 且想去研究, 投入就会多一些, 讨论的质量也就相对高了一些。这种分组尊重了校长自主权, 是一种以校长为本的分组方法, 在实践中感到优于以上三种类型。当然这种分组方法并非没有缺点, 如有的时候某个问题选择的校长较少, 或有的校长对所列问题都不感兴趣, 讨论也无法进行。因此我们设计的问题不能过于微观, 也不能太宏观, 而是选择相对中观一些的问题, 讨论的面相对广一些, 基本解决了上述的问题。

以上几种分组, 笔者认为按需要分组是一种比较好的分组方式, 它有助于调动校长研讨的积极性, 从而提高讨论的质量。

注重引领

小组研讨交流主要是为校长提供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 活动的主体是校长, 但并不是说培训者就不参与, 在讨论中教师的适当参与, 进行必要的引领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来讲, 培训者应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 理念上的引领。不可否认农村初中校长中有许多理念超前者, 他们把握了教育和办学的真谛, 正带领着学校老师深化教育改革。但相对于城市农村比较偏僻, 信息闭塞, 有相当一部分校长办学理念严重滞后, 且又不主动去更新。如课改实施后, 有一培训单位组织校长研讨“新课程改革给农村初中学校带来什么变化?”目的是引导校长关注新课改, 然而发言的校长中很多抱有强烈的抵触情绪, 而不是去积极发言, 这就需要培训者给予必要的引领, 帮助校长正确了解新课改, 确立新理念。

第二, 理论上的指导。农村初中校长长期从事学校的管理工作, 整天被具体事务所困扰。他们对理论不是很感兴趣, 校长在培训中表现出强烈的实用价值取向, 校长最想获得的知识是“实践操作性”的, 这是他们的工作性质所决定的, 然而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实践, 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培训者在参与讨论的过程中有责任和义务从理论的角度给予指导。

第三, 思路上的拓宽。校长长期从事学校管理工作, 考虑事情往往习惯于从实然的角度去思考。这种考虑问题的方法有其合理性, 但有时候易被实际困难所束缚, 所以就会以消极的态度去对待一些事情, 讨论时会发牢骚, 其实这也会影响工作的开展。因此, 校长小组讨论时培训者就有责任帮助校长拓宽思路, 如介绍先进学校的经验, 也可引领校长尝试从应然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或者将实然和应然结合起来思考, 以达到拓宽思路、不断创新。

当然, 培训者在参与校长研讨活动中要认清自己的角色, 不能越俎代庖, 更不能喧宾夺主。培训者的责任只是引领校长, 而不能代替校长讨论, 同时对校长的引领又要把握好时机, 才能起到良好效果。

科学管理

在实践中, 我们还深切地感受到组织校长讨论还需要科学的管理。在这方面我们曾经走过弯路, 主要表现在重结果而轻过程。即在组织校长讨论的过程中我们重视布置了讨论的问题和讨论后的交流, 而忽视对校长准备情况的调查和讨论时的管理, 从而导致讨论流于形式和校长应付的状态。为此我们在小组讨论的管理中做到以下几点:

全程管理, 既重结果, 也重过程。把分组讨论作为一项系统工程, 从开始到结束, 整体设计, 分步设施。做到:提前选题, 第二次面授讨论的题目在第一次面授时就让校长选择确定, 回去后要求校长认真准备, 并撰写成文, 要求第二次面授一起交来, 作为平时作业;精心组织小组讨论, 严格按照校长所选问题分组, 每组配备培训者参加, 进行指导和引领, 推荐发言质量较高的校长参加大组交流, 促使全体校长积极投入;开展大组交流, 小组讨论结束后即组织大组交流, 根据小组推荐人员交流发言, 同时鼓励其他校长质疑, 发言校长以及本组校长都可以应答, 形成一种积极探讨的场面, 进行思维的碰撞, 进一步提高讨论的质量。

成果激励, 在讨论问题的选择和分组等方面激励校长作了一些努力, 同时还可利用成果进行激励, 即对有质量, 有新观点、新思想的校长发言, 指导其进行修改, 帮助他发表。这是其一。其二, 可用讨论的成果激励大家, 如有培训单位组织校长讨论当前农村办学中的难点问题——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时, 大家畅所欲言, 校长们处于积极的状态, 有的校长在他人的发言中得到启发, 提出做一个“温暖的教育者”。而他的发言又给其他校长以启发, 激励校长积极思考, 产生良好效果。其实只有校长想讨论了, 他才会认真地参加讨论, 其讨论才有价值。为此调动校长参与讨论的积极性是搞好校长培训讨论的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3.体验教师培训中有效的小组讨论 篇三

在科学课上为什么要进行小组讨论呢?小组讨论可以促进学生思考,帮助儿童建构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因为在讲述自己的观点并接受询问时,儿童必须深入思考科学问题。小组讨论还能让儿童认识到科学是可挑战、可改变的,科学家不是单枪匹马工作的。

教师培训也是一样。相较于儿童,教师们在培训中要学习的内容可能更多、更复杂,教师所具备的知识与教学方法也需要彼此交流,因而教师之间的讨论是必不可少的。我们不难见到这样的场景:在教师培训中,培训讲师站在讲台上抛出一个问题,却不能在台下的教师中激起任何一点波澜,可能有人能回答得口若悬河,却没有人主动发表见解。也许正像英国的老师所说的那样:如果在提出一个问题之后立刻让学生面对全班回答,学生会有诸多顾虑;但如果让他们经过思考与讨论,听听别人的看法,听听别人对自己的观点的看法,结果就会大不一样。

在英国,学生的小组讨论并不是简单的几人一组讨论和面向全班汇报,而是有着丰富的模式与层次。在本次培训中,英国老师呈现了3种讨论模式。

(1)滚雪球。这种模式旨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学会倾听与交流。在小组讨论之前,学生的独立思考是必须的。所以,“滚雪球”之前,别忘记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然后,请学生两两交流。接着像滚雪球一样逐步扩大交流的规模,4人一组、8人一组……随着讨论规模的扩大,保证讨论有效性的要求也逐渐提高,所以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不妨控制较小的讨论规模。这个“雪球”是必须建立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才能“滚”出来的。它使学生体验到,解决问题既需要个人的付出,也不能缺少从同伴中获得的力量。

(2)拼图。在这种模式中,每个小组讨论不同的问题,这样每个组都是自己所讨论问题的“专家”。然后运用讨论卡片使每个组派出一名成员到其他小组中,从而组成新的小组。在新组中,每位“专家”贡献出自己带来的各类信息,共享信息,组成一幅“拼图”。

(3)使者。这种派出“使者”的模式,使学生能在分小组活动的形式下,获取更多的信息。在每个小组讨论结束或做完一个实验后,派出一位“使者”到其他组,交流本组讨论结果,并带回其他组的情况。

在教师培训中,当然不需要对教师重申讨论时的规则,但英国老师却仍然非常强调小组人数不能超过4人,否则讨论的有效性将无法得到保证。

在培训中,我亲身体验了“拼图”和“使者”这2种讨论模式。

讨论卡片(如下图)是在使用“拼图”方法进行讨论的过程中使用的一种小工具。卡片上标有数字、字母、图案、几何形状等,卡片本身也有各种颜色——这些元素都可以作为分组的标准。每位学生持有1张讨论卡片。卡片能帮助教师有效地调控组内、组间学生交流。

整个培训班共被分成12组,每组4人。这12组又被分为3个“小班”,每个小班4个组,每个组分别拿到粉、蓝、绿、黄中一种颜色的卡片,每组的卡片颜色不同。每种颜色的卡片又包括如图所示的4张,小组中的4人分别拿到1张。我拿到蓝色3号卡片。培训老师给4个组分配了不同的讨论问题。粉色组的问题是“学校里有哪些ICT(信息与通信技术)资源,学生家里有哪些ICT资源”;蓝色组的问题是“一个班有多少学生,是不是在所有课程中学生都被划分成同样的小组,学生是否按照能力分班”;绿色组的问题是“一个学年有多少周,每周有多少课时,其中有多少科学课课时,每节课多长时间”;黄色组的问题是“科学课是在普通教室上还是在特殊的教室上,学校里有多少可用的科学设备”。这些都是科学教师们熟知的情况,但是不同地区可能又存在着差异。教师们对此非常感兴趣,讨论很自然地在小组内开展起来。接着,在每个小班中,拿到标有相同数字卡片的教师组成新的小组。于是和我一样拿到3号卡片的4位老师坐到了一起,这时我们有了4个问题和与之相关的观点,在分享的过程中,我很快对这4个问题有了整体的理解,无形中一张完整的“拼图”逐渐在脑海中变得清晰可见。

让大家感到惊讶的是,英国的教师主张并不需要在这样的讨论程序之后再进行全班的分享。因为学生经过这样多层次的交流,已经能够了解到全班的情况。而且在学生讨论时,教师会在小组间巡视、“偷偷地”倾听,获取信息,分析学生的学习进展。教师在巡视时与学生须保持一定的距离,尽量不让学生感觉受到干扰,否则学生就会过分在意教师的存在而刻意改变自己的行为或语言。

在英国老师组织的培训中,小组讨论贯穿始终。尤其是伴随着探究实验进行的讨论。在实验结束之后,每个小组都必须派出“使者”,与其他组交流实验过程与结果。同样,有了“使者”的帮助,教师也不需要组织全班汇报实验。

谁来做“使者”呢?这时我们又用到了另一种小工具:角色徽章。

当看到这些徽章时,你也许会疑惑“这不是过家家吗”!的确,你可以将这算作“过家家”。这是儿童喜欢的游戏,扮演大人是他们热衷的,这让他们有一种情境感和使命感。培训我们的教师来自英国约克大学的CIECPromoting Science项目,该项目旨在从现代工业的视角促进科学教与学,因此他们将小组成员设定为工业企业中的不同角色:

资源经理:主要负责领取活动材料;

健康与安全经理:主要负责监督操作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如玻璃器皿轻拿轻放、戴护目镜等;

人事经理:主要负责协调组内同伴关系,解决同伴冲突问题;

通讯官员:主要负责记录和汇报。

在小组实验中,我和其他参训老师也戴上了这些徽章。小小的徽章让我们这些参与培训的老师们不得不转换角色,由教师转换为学生,由学生扮演成研究团队的“专家”,既有趣又有效。徽章虽小,其意义却不一般,它能让儿童意识到自己的重要性,体会到自己是研究团队的一部分,肩负着研究团队的共同使命。你看,当“资源经理”们戴着徽章去取材料时,是多么雄赳赳气昂昂!“通讯官员”是每个小组的“使者”,他们肩负着记录和传达信息的重任。活动中我没有成为我们组派出的“使者”,但是作为迎接者,我期待着其他组“使者”的光临,期待从“使者”那里了解他们对这个问题是如何思考的,有没有可以借鉴的方法,我们的方法与他们的相比有哪些优势……怀揣着“期待”,我认真倾听使者的介绍,迫不及待地提出我的质疑,我发现自己真的在用心对比,仔细观察其他组的实验记录,反思彼此的实验过程。有效的讨论就这样在我们身上神奇地发生了!

4.小组建设组长培训讲话稿 篇四

尊敬的各位老师和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晚上好!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小组长培训会,就是要让每一位小组长能够明确自己的职责,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事,为推动我们的高效课堂教学改革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各位小组长,今天我要给大家讲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能成为一名小组长是各位的荣耀。

你们身为小组长,这是一分荣耀,我们要学会享受生活中并不是人人都能享受到幸福,各位自己通过刻苦努力所取得的成绩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被人认可是幸福的,这是你们的第一幸福感觉;你们的优秀得到了老师的信任,老师能把这么重的担子交给你们是思考再三的,被人信任是幸福的,尤其是被老师信任,这是你们的第二幸福感觉;你们在很大程度上肩负着咱们班的兴衰成败,因为学风是一个班的生命,而你们是这个生命线的掌控人,从这个意义上说,你们不比我们班主任的任务轻,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能被人委以重任是幸福的,这是你们的第三幸福感觉;最能体现人的智慧的管理是对人的管理,这远比你管理任何不动的死东西都要费心思,因为你管理的对象是活生生的,每一个都是有思想和个性的,能把性格各异的不同的孩子团结在你的周围,有共同的目的,这是需要智慧和思想的,你们能在小组的管理中得到锻炼,为你以后的人生路积蓄资本,这是最大的幸福,这个世界上没有白付出的努力,任何付出都会有回

报,孩子们,我相信你们一定能行,因为你们都是我和同学们亲手挑出来的,你们是不舍得让我们大家失望的,对吗?

二、我们的职责有哪些?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明确我们的职责吧。

1、首先,我们是一名组织者。我们要组织、带领本组同学开展课内外的合作学习活动,根据本组成员的兴趣爱好等特点进行合理分工,协作完成学习任务。在你自己有事做的时候,你也要让你的组员有事做,而且不能流于形式,现在需要大家重点落实的是讨论环节怎样让你的组员用心参与。我帮大家一起想了这样几个小办法:

(1)、充分利用你们组的白板,比较难的问题你给大家边写边讲,让大家边听边记,讲完后,请你小组中一个同学对着白板再讲一遍。

(2)、稍容易一点的问题,你可以让你组你认为能讲明白的学生讲,这样你就可以边听边关注你们组的同学。

(3)、我们每个组设定一个小组成员量化表,如果讨论阶段有不动的,有假讨论的,有借机说闲话的,你要先提醒,提醒不改的量化扣分,然后交给我处理。

(4)、对于讨论阶段扣分每小周超过十次的,小组可以通过全员会议开除该生组籍,交由班主任处理,但是因此无故歧视组员的,一经发现,立即罢免小组长职务。

(5)、被开除的组员认真进行反思,充分认识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直到写好保证,经原小组考核通过才能再回到集体中。

4、想办法团结你的小组成员,让他们有凝聚力,这样你的小组

一定会成为优秀的小组,至于给组员开会,商定小组的相关规则,只需给我一个结果就可以,不用请示,自己找时间就去做,反正我把这个关系到咱们班前途命运的团队给你了,至于你怎么建设好它,这就要看你们每一个小组长的本事了。八仙过海,各显其能。优秀小组长享受原装的清华校徽。

2、我们还是协调者。小组长要协调好组内成员之间的关系,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形成小组合力。在协调组员关系时,我认为我们要充分尊重每一个组员,任何有效的管理都是建立在充分尊重的基础之上的,要有耐心有爱心,我们都是兄弟姐妹,如果他在你的帮助之下进步了,他会感激你的。那样你会有一种成就感,这种幸福自私的人是永远也享受不到的。

3、我们还是示范者。小组内的各项任务,小组长要争取最先完成,班级或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小组长要参与并发动组员积极参加。

我们在不影响自己成绩的基础上要尽最大的努力来帮助我们的组员,你们是咱们班学习的中坚力量,如果你们的学习成绩退步了,那我们的整体成绩肯定受影响,这样的舍己为人我不欣赏,因为那不是聪明的选择,聪明的孩子要学会两全其美。所以,必须保证你的成绩稳中求升,确保你们的组长地位有说服力。

三、消除几种错误的想法:

最后让我要帮大家消除几种错误的想法:

错误想法一:教别人会浪费时间,耽误学习。

(1)要当小老师,要教会别人知识,自己必须得先学会,不但自己要学会,而且还要把知识讲出来,讲给不会的人。我们学习知识有三个层次:听明白、想明白、讲明白。讲明白是学好知识的最高层次。

(2)根据《学习金字塔》理论我们知道,转教别人,两周以后,知识保持率在90%,你教别人,看上去费时间,可你想想这点知识以后你就永远会了,省了期中期末复习的时间,一算帐就清楚,实际是省了时间。

(3)错误是镜子,是路标。帮别人改错等于帮自己防错,只知道对不知道错是半对,既知道对又知道错才是全对。在帮组员防错的过程中,我们学到的知识又得到了强化。

误会二:教会别人,超过我我不就落后了吗?

(1)、首先说这种可能性有,但不大,就说真有,也不是什么坏事,你帮助了自己的组员,你多有成就感呀,你多么了不起呀。换个角度说,你培养了一个让自己永远不去骄傲的对手,让自己不停地努力,这不恰恰是在帮助自己吗?

(2)、二人小组的学习是互为资源,不是简单的“一帮一”。小组长在帮助组员的时候,让我们学会了倾听、尊重、包容和欣赏,让我们培养了口才,训练了思维,他们就是我免费的练习对象。

(3)、每个人在竞争中获胜,核心的意义不是超越别人,重要的是实现自我超越。只要自己有进步就是最大的成就。

(4)、我们的竞争对手不仅仅是本组的成员,也不仅仅是本班的,本校的,最大的对手是全县的学生,我们班每个同学成绩好了,那我们这个集体才是个优秀的集体。

小组长是小组的领头雁,小组长领先程度往往决定着本组的学习水平。在日常学习中,你们可能会遇到许许多多解决不了的问题,这就需要组长之间经常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管理办法,特别是对于小组内的不和谐振因素,我们应该怎样处理?处理不了的要请老师帮助你解决。我相信每个小组长都会积极发挥自己的作用,把自己的小组带的有模有样,有板有眼儿的。

5.小组合作学习中怎样培训小组长 篇五

中国有句老话: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要想让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学习见成效,每个学生都有收获,必须要有一个优秀的组织者,领导者,和协调者。因此,一定要重视培养好小组长,发挥好小组长的作用。

一、明确小组长的角色

小组长就是在有老师的时候是老师的助手,老师不在的时候你就是老师。我们组长必须有这种责任感,如果没有很强的责任感,组长的执行力就无法行使。组长应该时刻提醒自己:我就是老师!并且还要有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大局意识。这种意识不但自己要反复强化,还要对小组的每个成员进行培训、灌输,让他们接受。因为这是小组合作的保证。简单说你就是:学习领袖教师助理。

二、明确小组长的职责

小组长是班主任、科任老师的得力助手。怎么去当好这个助手呢?(1)管好本小组的同学的课堂纪律。(2)定出本小组“一帮一”的对象。(3)按学习提纲把任务分到个人(或对子)。学习基础差一点的同学,可以分容易一点的题目(最好是能从课本直接找到答案的)(4)组织同学开展交流、讨论,开展的方式可以是对子,可以是几个人,也可以是本小组的所有成员。检查个人完成任务的情况, 当然可以由对子互相检查去完成。(5)定出谁上黑板展示。一般是分到谁的任务谁展示,有不同意见的先由本小组的同学补充,再由别小组的同学补充。不用举手,“抢”到教鞭就可以上去说。(6)根据本小组同学的表现作出评价,并记录统计。(7)协助班主任、老师做好其他教学工作,如督促同学预习,检查同学作业,分发试卷等。

三、明确对组长的要求:

(一)、学会组织协调

1、要有个人责任感。小组里的每个成员都要为小组的学习任务承担一部分责任,不要有依赖思想,也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从而激励自己努力参与小组合作学习。

2、小组长在合作时要求学会倾听,懂得尊重别人,对别人的发言要能表示出赞同或提出不同的见解。

3、小组长要清楚表达自己的观点。语言表达是人与人交往和互动的基础,也是个人交际能力的重要指标。合作学习需要小组长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才能合作探究问题。

4、小组长领导小组成员管理有方,组长与基础弱的同学结成对子,要有耐心帮助其进步,再次明确学习责任,完成课堂学习任务。

5、小组长应有高度的小组意识,他们是领头雁,他们领先了,他们的小组就领先了,老师不在,他们就是老师,他们就是比老师更棒的小老师。小组长一定要学会当好小老师。

6、小组长要有竞争意识、不服输的意识。带领小组成员不断追求进步,争取把自己的小组建成最优秀的小组。

(二)、学会上传下达

1、熟悉小组合作学习的流程,要有不同问题不同的合作交流的程序。精确的把握学习时间,确保小组成员在适当的时间干恰当的事,讨论与本课程有关的话,不说无关的话题。

2、及时组织本组成员展开讨论和结束讨论。必要时要阻止小组成员的不规范的动作和语言。

3、组长要正确、公正的作好本组成员的评价。小组长要公正、公平的对待小组成员。不要在小组内拉帮结派。

4.及时与老师联系,及时向老师正确的反馈小组成员对学习知识掌握情况,在组内解决不了的事情可以请老师帮助解决。

(三)、学会合理安排调度

1、小组长要自信心足,回答问题声音洪亮,起带头作用。

2、当学习任务较大,需要分工协作的时候要做好合理分工。

3、小组长要和本组成员制定本小组名字和学习口号。

4、小组长在课堂上要清楚的知道小组成员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在学生板演、回答提问、交流发言方面,小组长一定作好调控,要有针对性,不要只让优生参与。

(四)、学会团结组员,互帮互助

1、严于律己,以身示范,带头谦让,又要谦让他人。

2、带动其他组员建立互相信任、团结互助的关系。成员之间只有建立相互信任、团结互助的关系,才能以诚相待、荣辱与共,不计较个人的利益得失。

3、小组长带头帮助学困生,中等生帮助学习较差的学生,在组内形成互帮互助的氛围。

4、组长布置任务时,不要以命令的口气,要心平气和,不要盛气凌人,要平易近人

6.小组培训心得 篇六

王秀娟

2018.3.9 2018年3月9号下午,参加了由一机四中教务处组织的“小组合作”听课说课以及培训活动,由初一年级历史教师马丽娟老师和初二年级语文教师王娟老师分别授课,运用模式为一机四中推行的“小组合作114”模式。

在课堂上,学生根据老师提出的要求进行自主学习,然后同桌互助,最后同桌一起站起来回答问题,如果其他组有异议就站起来补充回答。回答模式为小组长分配任务,分配组员回答哪些问题。这种模式能让一个小组锻炼组长的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是目前新课程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怎样更有效地开展好小组合作学习是我们面临的新挑战。小组合作学习主要是以讨论的形式研讨某个问题的解决方案,学生在讨论中要倾听(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对别人的意见进行评价和补充)、协作(用不同形式展示问题的解决过程)、分享(让每个人获得成功的体验,并从中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它强调学生学习的亲历性、参与性、合作性,是一种具有典型意义的学习方式。

在合作学习之前,教师要向学生说明: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内容和目标是什么,怎样完成任务,评价的标准是什么。与此同时,教师还要通过创设情境或提出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善于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促进学习的迁移。

各小组明确了学习任务之后,我们应提倡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各组根据学习任务进行合理分工,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互相交流,形成小组的学习成果。期间教师要在组间巡视,针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引导,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并注意观察学生学习和人际关系等各方面的表现,做到心中有数。要鼓励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多思考、多发言。老师应该充分信任学生,相信他们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任务,让学生有足够时间和空间进行合作探究。

成果展示时让每个小组的组长以及组员代表本组向全班作学习汇报,注意了解每个小组学习的情况,尤其要关注有困难学生的掌握情况。对于每个小组提出的疑问,可以请其他小组来探究解决疑问。全班交流需要老师预先设计好问题的焦点,交流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最好是要有一定的可争议性。目的就是通过交流使得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得到澄清,其实这就是教学的难点。所以交流的是难点问题,是最有价值的问题。

7.小组建设培训 篇七

一、初建学习小组———产生合作疲劳

1.组建学习小组

笔者任教六年级两个班, 每班48名学生。分组时, 按班主任排好的座位 (4个大组, 每组12人) , 每大组分成2小组, 即前6位学生1小组, 后6位学生1小组。8个小组在实验室就座 (如图1所示) 。

2.实施合作学习

按照常规, 笔者给每个小组配备了:1名组长, 负责组内纪律, 监督组员的学习, 器材的领取和整理, 实验操作, 组织讨论;1名记录员, 负责记录实验现象 (只用一张记录单的实验, 由记录员记录, 通常组员记录在自己作业本上) , 记录组内成员的发言;1名汇报员, 总结学习活动, 全班交流、汇报。课堂上, 按照各自的分工进行探究性学习。

3.产生合作疲劳

一方面由于要做很多的实验, 另一方面所学习的知识和身边的食物紧密相连, 所以大部分孩子喜欢科学课。然而没过多久, 笔者发现学生对这种常态的小组学习产生“合作疲劳”, 主要表现有:

(1) 学生的喜欢往往停留在对实验的好奇上, 或者说觉得“好玩”;

(2) 实验成了组长的独角戏, 有些组员在旁边玩或做小动作或相互讲话, 不观察, 不记录;

(3) 合作学习名不副实, 课内各顾各, 课后交流少、无合作;

(4) 缺乏“小组”“团队”的概念, 小组6位学生围坐, 孩子们觉得与教室排坐相比只是位置上的不同。

笔者尝试了让学生轮流操作实验, 并与部分学生交流, 引导、教育学生, 但收效甚微。

二、二建学习小组———形成协作氛围

如何才能将他们“捆绑”在一起, 不管是课内探究还是课外学习都能相互帮助、相互监督, 形成一股学习的合力?基于此, 笔者对学习小组进行了重建。

1.层层设关, 精选组长

组长是老师的小助手, 是小组学习的“领头雁”, 组长的选择非常重要。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当组长的积极性, 选出号召力、组织能力强的组长, 笔者特加了两条:一是可以组织小组学习、探究活动;二是学期结束后, 小组评出一、二、三等奖, 给组长颁发荣誉证书和奖品。结果, 全班48名学生中竟有35名学生举手示意要当组长, 从中选出8位组长 (流程如图2所示) 。

2.双向选择, 自由分组

为了给学生创设一个融洽的合作环境, 更好地进行合作学习。笔者改变原来固定的分组方式, 让学生自由选择。具体做法是:将全班学生集中在操场围成一圈, 8位组长挨个挑选组员, 组员有权决定是否加入哪个小组。为公平起见, 组长挑选时按照一定的顺序:先按第1, 2, 3, …, 8小组顺序进行挑选, 再按第8, 7, 6, …, 1, 依次循环。当某组长挑到一名学生, 而这名学生不愿意时, 组长挑选下一位。假如出现最后个别学生与组长的选择无法统一时, 由该学生选择加入哪个组, 组长必须接纳, 但教师和组长一起与该学生“约法三章”。如此选法, 学生个个兴奋异常, 满意而归。

3.个性组名, 彰显特色

学习小组组建好之后, 为了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自豪感, 体现小组特点, 笔者让他们给自己的小组取个名字, 课堂中以取好的名字进行小组命名, 而不是“第1小组、第2小组”。孩子们的想象力是丰富的, 又是富有个性的。他们都取了让自己骄傲的名字:“科隆队”、“自然搜索队”、“天狼星行动队”、“发现者小分队”、“奋进组”、“波光组”、“哥白尼探科组”、“彩虹组”等。

4.个性口号, 自我激励

个性组名,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在此基础上, 笔者让每个小组设计自己的口号。孩子们根据自己的想法, 有的结合自己的组名, 有的从励志角度提出很多极具创意的口号。为便于叫喊, 笔者和他们一起进行适当的修改, 概括成八个字, 如“科学彩虹, 绚烂无比”、“勇于探索, 追求真理”、“多看多思, 破解秘密”、“奋进奋进, 奋勇前进”等。鉴于科学课每周只有2节, 又在实验室, 上课时, 笔者将原来课始模式“师:上课;生:老师好;师:同学们好, 请坐”改为:教师宣布上课→学生起立, 齐喊小组口号→教师说“孩子们, 好样的!请坐”。如此一来, 学生上课更有精神, 学习更有动力, 更有团队意识。

5.捆绑评价, 共同提高

小组捆绑评价引导小组成员从个人竞争走向互助与合作。[1]选组长、组建小组、个性组名是开展小组学习的基础工作, 要发挥小组合作学习应有的作用, 除了教师有效地组织引导之外, 最关键的是如何评价, 运用评价来促进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笔者采用的措施是捆绑评价 (具体包括学习过程捆绑、课堂即时捆绑和各级测试捆绑) , 即个人所获得的评价既要记于个人, 还要记于小组。也就是说, *同学在某项活动中获得“3★”的评价既要记在该同学的身上, 又要记在小组上;同样, *同学扣除几★, 小组也要扣几★。一周或两周之后反馈, 比一比哪组做得好, 学期末进行汇总统计, 对获得评价高的前两个组进行表彰。这种“一荣俱荣, 一损俱损”捆绑的评价方式有利于促进他们进行小组合作, 相互监督, 相互帮扶。

6.定期交流, 取长补短

从教者都知道, 不管我们怎么做, 在学生中总会产生这样那样的问题。笔者再建学习小组后也发现些问题, 如:不将个人评价当回事, 一时控制不住自己等。为了解决出现的问题, 总结阶段学习成果, 取长补短, 笔者定期组织学生交流, 汇报自己或小组做得好的、不够的地方以及需向其他同学或小组学习的地方。对个别“困难生”, 分析原因, 寻找对策, 共同帮扶。

重建后的学习小组能将每个组员的“利益”捆绑在一起, 引导他们不能“独自为战”, 既要有个人竞争, 又要注重互助合作, 使他们明白“大家好才是真的好”、“水涨船高”的道理。

三、三建学习小组———期待小组学习

有了以上的成功经验, 笔者将这种小组建设贯穿于教学始终。不料第二学期开学不到一个月, 有些学生又产生“合作疲劳”。笔者找学生座谈, 寻找原因。原来, 他们已习惯了这些措施, 个别调皮的孩子不再“感冒”了, 他们对每次的学习任务都很清楚, 谁领器材, 谁做实验, 由于成不了“主角”而减弱了学习兴趣。于是, 笔者再次改建学习小组。

1.叫号决定任务

每个小组的6名学生自行编号, 如“奋进组1号、2号……6号”, 小组只设组长, 不固定小组合作任务, 在探究前由笔者报号, 例:各组1号请举手, 1号的同学上来领实验器材;3号请举手, 这次实验由3号同学操作;请天狼星行动队1号同学说说你这组的探究结果……这种随机叫号确定探究任务的方式使学生有了更多的期待, 每个学生都拥有同等的机会, 对课堂学习有了更大的兴趣, 也迫使一些顽皮的学生认真操作、观察、思考。

2.态度决定座位

根据学生的表现, 进行适当的奖惩, 笔者在前后各增加了两个座位 (如图3所示) 。A位置奖励给学习态度好的学生, 可以近距离地观察老师的演示实验, 并和老师一起操作。每节课选出两位表现好的学生作为下次科学课就座该位置的人选。B位置是针对个别特别调皮的、屡教不改的学生, 让他们坐在B位置上观看, 10min再回到原座位, 有的甚至直到课堂结束。奖惩措施的实施能激起学生的表现欲望, 克制自己的行为, 从而提高孩子们的学习效率。

作为教师, 必须不断尝试、探索和创新, 不断促进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形成和完善, 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以及学生的综合素养。[2]学习小组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需要教师不断地调整、修正, 才能真正发挥学习共同体的作用, 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得到成长。笔者经过建设科学学习小组的多次实践充分认识到, 合理建设学习小组能促进学生的学习, 克服学生的合作疲劳, 使学生期待小组学习, 使学习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1]冯伟青, 创建小组文化的实践[J].教学与管理, 2013 (4) :16.

8.小组建设培训 篇八

关键词:学习型小组;校长培训;主体参与

一、学习型组织理念对校长培训模式的启示

什么是学习型组织,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彼得·圣吉在其所著的《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务实》将其概括为“能够设法使各阶层人员全心投入,并有能力不断学习的组织”。在研究教育领域问题时,国内外研究者们在寻求好的方法改进教育的过程中,逐渐吸收并引入了学习型组织这一专业学习共同体概念。

面对学习型社会的浪潮和知识经济、市场机制的挑战,面对建设学习型学校(组织)对校长的要求,这些都紧迫要求把学习型组织的理念引入校长培训工作中。“八五”以来,我国的校长培训发展迅速,较为有效地提高了全国中小学校长队伍的整体素质,促进了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但就培训的模式而言,长时间来是都是比较单一的以“集中理论学习与专家报告”为主的模式,在新的形势下,寻找适合校长专业化发展的培训机制、模式和方法已十分必要。

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一支专业化的校长队伍,这已成为当前世界范围内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普遍要求。新的校长培训模式应该以专业化发展为主要目标。而校长的持续学习,则是实现校长专业化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我们认为,在新的校长培训中,当全体培训学员经常定期地聚在一起,反思他们的专业实践,在一个社会情境中共同研究他们认为有必要予以关注的重要事项,就如何加强学习等方面进行研究时,他们的所作所为就构成了一种专业学习者共同体。而形成一个持续学习者或者说专业学习者的共同体,是保持校长培训的活力和推进校长专业化发展的主要因素,也是用来改进我们校长培训工作最有力的方法之一。因此,通过采用“学习型小组研讨”的培训方法,给校长培训创设一个充分交流、分享式的学习平台,是我们在组织现代校长培训工作中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学习型小组研讨”培训方式的尝试

(一)努力营造出一个“学习型”的培训氛围,让参训校长自觉进入到自我学习的机制中

一是在理论集中培训学习阶段,要认真研究培训项目的任务、特点和目标,精心选择学习内容,为学员准确定位,设计针对性和实效性相结合的培训课程,通过专家理论讲授,较好提升学员的理论水平,为学员在下一步的自我学习和互助研讨中奠定较好的理论基础,在培训中理论先行,引领实践。

二是在培训课程教学中采用“参与式”的培训方法。促使参训的校长们在参与分享的讨论交流学习中,各抒己见,相互启发,在热烈的讨论中解决问题,获得灵感,保证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是通过参观考察学习,提高管理水平。组织学员到优秀学校进行参观考察和交流学习,每次参观学习后,及时组织学员联系学校实际进行评议,分析优点,找出差距,引发学员积极思考,真正使校长拓展视野,获得经验,并能结合所学的理论反思自己学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寻找解决对策。

四是组织好学习小组。依据相近地域或相近类型学校为条件组成学习小组,选出小组组长,按照“定时间、定地点、定召集人、定主题”的四定要求制订小组研修活动计划。

五是采用任务驱动的培训策略。学习型小组研讨活动中,通过把培训目标变成具体的培训任务并融入到每次的学习小组的研修活动中。学员有了明确的学习任务,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得到了较好的调动,从“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

六是总结、反思、交流活动。在检验学员参加培训的学习效果的同时,也促使学员把学习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形成经验案例,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

(二)在学习型小组交流学习中引导校长关注实践性经验

知识研究成果表明,按照知识形态分类,人类的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对于校长培训来说,接受较为系统的理论培训,大多是显性的知识,而在特定的区域、环境和条件下通过实践所获得的学校管理经验,则是隐性知识。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相结合,是培训持续、高效发展的前提。注重在培训中建立学习型小组,为经验知识的转化或显现为显性知识并加以传播创设了一条有效途径。

我国的中小学校长大多是从学科教学的优秀分子或学校行政工作的表现突出者中选拔上来的,他们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实践中积累、形成了丰富的知识和技能。校长来自不同的地域,不同学校,各自在实际工作中碰到的问题以及如何应对、解决问题的办法、措施,都形成各自感性的认识和实践经验。学习型小组交流学习,应该重点把握这些实践知识以适当的形式进行充分交流与研讨,为保证交流的效果,要由校长首先对办学经验撰写总结,形成书面材料,在集中学习的阶段,在培训教师的组织与指导下,就在小组内进行较广泛的交流,从多视野、多方位、多角度交流学校的现状以及各自处理问题的能力和办法,然后结合大部分校长自身的工作实际,梳理出要在今后1—2年内交流学习的2—4个主题内容。专题内容可以涵盖学校的常规管理、教学管理、校本教研、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发展规划、校长领导艺术等等内容。无论是哪个专题内容,都应该是大家在学校管理实践中认为迫切需要解决和关注的内容。

(三)加强对“学习型小组”研讨的指导与跟踪问效

坚持跟踪指導,是实行校长培训重心后移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学习型小组”研讨是否取得实效起到关键的作用。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学员在培训时的学习成果,在培训后进行实践、检验以及在学习型小组的交流当中,往往会产生一些困惑,这时候就非常需要具有一定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具有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教师的指导。二是即使是按要求制订好了详细的交流学习计划,但在实际中往往会受到工作繁忙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可能会影响小组定期交流学习的举行,跟踪指导也是督促小组加强交流学习,达到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培训机构要致力于加强对学员实践学习和“学习型小组”研讨活动的跟踪指导,通过网上开设班级公共邮箱、网上论坛、书面通讯、跟踪问效、有针对性派出专家、教授参与小组交流活动等形式,搭建一个立体的交流平台,努力实现长期指导、全过程培训。

三、关于“学习型小组研讨”培训方式实施的思考

学习型组织理论认为:虽然学习可以在独立的场所个体化进行,但是,在一个社会情境下的群体或组织学习确实可以提供更为丰富的信息传递过程,各种观点得以互相碰撞、质疑和争辩。而且,在个人广泛参与的基础上,必然导致较为高级的智力活动,事实证明,组织学习比个体学习更有效。这种通过共同体的学习或在社会情境下的学习,以达到改进培训目标的新方法,对于校长培训乃至学校改革都非常有价值。

通过实施“学习型小组研讨”的培训方式,大大增强了校长在培训中的主体意识,激发了参训校长认真学习、深入思考的主动性、积极性。通过交流,校长将自身和他人的经验知识,结合所学理论进行反思,重新审视自己在管理实践中的观念和行为,从而保持一种开放、发展的心态,实现自己思想、观念和行为的完善和变革,在一个时期内持续的交流与学习过程,特别是有专家组织的交流活动,专家和学员、学员和学员之间围绕主题开展热烈讨论与交流所起的作用,会持续促使校长对教学思想进行充分的实践,从而实现自我成长、自我提高。实践证明,“学习型小组研讨”的校长培训方式,是一种较为有效的学习方式。

9.小组合作学习培训心得 篇九

小组合作学习培训心得1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有些高中历史教师开始改变灌输式教学模式,却又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有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才是好课堂。于是小组合作学习成了课堂上必要的“形式”,许多课堂上的“小组合作”也成了“伪合作”,这必然暴露出许多问题。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做到真实有效的“小组合作”呢?下面就本人的认识谈些浅显的看法。

一、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1、不适合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也“合作学习”。有些问题没有开放性,教师也没有设置巧妙的历史情境,让学生无从下手。如必修一课标要求“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了解”和“认识”决定了这部分内容属于识记和理解层次,教师只对概念进行简单解释,学生是无法形成深层认识的,那么对分封制和宗法制的评价就会无从思考和合作,何况宗法制的内容相当复杂和深奥,对于高一学生而言,就算靠集体智慧也未必能“合作”出成效来。

2、分组的现成化。所谓分组的现成化,是指把全班分成小组时,按照原来座位的编排,前后两桌分成4人一小组或者按纵队分为2至4大组。众所周知,班级座位基本上是按照身高、性别而不是知识水平、能力、性格编排的,这种分组的现成化导致有的组沉默寡言,有的组异常热闹。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小组成员内部应该具有互补性,小组之间整体水平应相当,从而与他组进行“公平”竞争,最大限度地促进每个成员的发展。3、小组内部缺少应有的纪律和组织原则。教师布置完合作学习的课题后,小组内有些同学积极参与,埋头“钻研”教材,积极讨论,而有些小组成员则无动于衷,甚至趴着睡觉,好像这事与他没关系,小组内部缺少对这类学生的约束。另外在展示合作学习成果的时候,总是小组里的一个或者两个学生展示,其他同学则“洗耳恭听”,小组内部缺乏应有的组织原则。甚至小组的所有成员都不愿展示成果,造成课堂上的“冷场”,也让教师很尴尬。

4、小组之间缺少必要的竞争。合作学习时,有些小组很积极活跃,有些很冷淡,这样的课堂就不是全体学生参与的课堂。

5、教师对合作学习的时间把握不到位,造成或紧或松的现象。时间紧了,学生合作的不充分,合作学习成果也不完整,在展示时,甚至应付老师;时间松了,会浪费课堂上宝贵的时间,也容易造成课堂进度完成不了。

二、对策

1、在开展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应该确定哪些内容适宜合作学习。高中历史较适宜采用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有:

(1)拓展性的思考题,需要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地思考的。如:“不同阶层的中国人是如何进行抗争的?结果如何?说明了什么问题?”以此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合作精神,引领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比较性的分析题,如“比较英国君主立宪制与美国民主共和制的异同”。

(3)教学重难点,像“古希腊民主政治的评价”这种重点问题。

(4)开放性问题,如“经济全球化的利弊问题”。另外,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创设新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要时时观察小组成员:为什么这个组毫无动静、鸦雀无声?那个组是否已经完成了任务?

2、教师对分组应下一番功夫。要按照全班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性格等重新编排,课堂合作学习小组成员内部应该具有互补性,小组之间整体水平应相当,从而与他组进行“公平”竞争,最大限度地促进每个成员的发展。

3、小组合作学习对每个成员应有纪律要求。一是学会倾听,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努力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对别人的发言作出评价。二是学会质疑,听不懂时,请求对方作进一步的解释。三是学会组织、主持小组学习,能根据他人的`观点,做总结性发言,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不断产生新的想法,同时也在交流和碰撞中,一次又一次地学会理解。四是小组的发言人不能固定,要经常更换或者轮流,这样教师才能全面了解每个学生的状况。

4、适当引入竞争奖励机制,优化合作探究。要加强小组评比,其表现好坏直接影响到本小组每一个成员的评价,让小组成员能肩负一定的责任,让每个小组成员都有不可替代的感觉。这样每个小组成员为了让小组获得好的成绩,都必须进行个人的努力,否则就会拖小组的后腿。同时,学得快或好的学生也会从小组和自身利益的角度考虑,去积极帮助学得慢或不好的学生,而学得慢或不好的学生也自然更开放地接受帮助,积极地寻求组员的帮助,这就加大了组员间的相互依存。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也可让组员各自承担总体任务的一部分,并对这部分工作负责,这样就使个人贡献在组中真正不可替代。

小组合作学习培训心得2

高效课堂教学是适合素质教育的一种教育方式,一天的学习,我受益匪浅。本次的培训主题是“全国中小学高效课堂‘合作学习”。听了一节报告会,深圳松坪学校校长罗楚春从不同方面和角度论述了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合作教学,他提到:社会的的发展需要教育的发展,从而是教育质量的竞争,更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率。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全面发展,要想在较短的时间教授更多的知识,并且让学生轻松愉悦的学习,我们必须改革教学模式,而合作教学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他还非常倡导教育要反朴归真,从而真正进行高效课堂教学。他论述了“先学后研教学模式”,我受益匪浅,进一步了解了什么是合作教学,合作教学是素质教育发展的必须,是以小组合作为载体,以培养兴趣,提高学习能力为核心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其基本模式是自主互助学习型,其合作的根本是让学生走向自主(自主管理、自我约束、主动学习、自我完善、自我发展)。

听了这个报告会我认为教育只有真心切入并融于生命的教育,才能体现教育的生命,才有可能成为一种真正意义的素质教育。而在先学后研的课堂中,学生全身地投入学习之中,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组组互动,阅读、研讨、思考、追问、质疑、争辩……班里的每一个成员都沉浸在一种专注的探索、高尚的情绪之中,在这样的课堂上,我们仿佛看到学生的生命在拔节成长,这种成长不仅仅是认知的,更重要的是能力的、德性的、人格的、人性的、气质的……也即生命的整体成长。所以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动机是非常重要的,告诉学生合作学习小组的意义,让学生明白合作学习小组不仅仅是座位的变化,更是一种学习方式的变化,它可以培养自己适应未来社会的合作能力,交流能力,探究能力等多方面综合能力,使需要帮助的人得到帮助和进步,使能力强的人得到更大的提升。

我体会到一个好的团队,需要有一个有能力的领导者,因此培训组长对提高小组的管理能力非常重要。对组长的培训主要从三个方面去指导:一是精神上要让孩子感觉到身为组长的荣耀,责任;二是告诉孩子怎样做事,怎样组织讨论,怎样安排角色等;三是指导孩子怎样做人,怎样团结小组成员,怎样鼓励落后组员,怎样发挥每个人的特长作用,怎样协调组员之间的关系等。

我个人认为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转变教师教学观念,不断提高自己业务能力。

2、创设良好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分组教学,分组要合理有序。

3、学校要构建合理的评价制度。以上是我这次培训学习的浅析体会和感受,我对教育改革充满信息,相信:明天的教育会更好。

小组合作学习培训心得3

最新整理《新课标》中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都有独特性,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需要、兴趣和特长,都有自己的认知方式和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为满足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的需要创造了广阔的空间。因此开展小组间的合作学习,能够实现优势互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给每一个学生创造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机会,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等。那么,在教学中如何进行合作学习,怎样才能在数学教学中更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呢?以下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见解。

一、合作学习应正确处理好组内优生和学困生的关系

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要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但是,如果处理不好优生与学困生的关系,非但达不到目的,相反会加剧两极分化,从而优生更优,差生更差。为此,可采取以下处理方式。

首先,要做好学困生的思想工作,鼓励他们积极动手,大胆发言,勇于说出自己的意见;其次,在组内安排他们优先发言,让学困生先说出最容易想到解题策略,使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再次,要求他们认真听取别人意见,听完再动手操作,细致分析一下过程;最后,教师应重点指导学困生学习操作活动,了解他们的学习思维状况,帮助他们解决操作困难。

二、引导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友善互助。

教师要通过恰当的方式多鼓励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多思考、多参与、多发言,保证他们容入小组讨论中,同时,既要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机会发挥潜能,也要特别注重学生的合作技能培养。在合作学习中,学生要善于接受异质的组员,能够接受不同个性、不同水平的组员在一起合作;要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特别是不同的意见,并积极思考;能对别人的观点提出疑问或建议,能围绕发表意见同学的思路积极思考;乐于帮助其他,共同进步等。在合作学习时,教师还要积极引导学生对合作伙伴要友善。学会赞美别人,对同学的精彩发要学会给予鼓励,在互相赞美和鼓励中激发自信心。对学习暂时有困难的学生不歧视,要以朋友式的关爱去帮助他们。要建立互相信任、团结互相的关系。互助、互帮、团结、协作,共同提高,这也正是合作学习的本质。

上一篇:老年人小组工作计划资料下一篇:圆锥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