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创新与发展(精选8篇)
1.金融创新与发展 篇一
中国保险市场金融工具创新的现状与发展
保险市场作为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在于金融工具的创新与配置。保险市场金融工具有利于金融产品和业务的开发设计,有效提高保险企业的运行效率,有利于保险市场的良好发展,因此,保险市场金融工具的创新势在必行。
一、推动保险市场金融工具创新的意义
(一)繁荣金融市场,丰富投资种类。
保险业的特征决定了保险公司可以利用经营特点开发新型投资产品,满足不同市场需求,促进金融市场的繁荣。保险公司不仅提供保险保障,也提供投资工具的服务。在趸缴保费和均衡保费体系下,投保人预先缴纳了超过年保险成本的一笔资金。由于货币具有时间价值,投保人付出了将资金投资于其他项目获取收益的机会成本,因此,保险公司通过事先承诺投保人给予这部分资金一定的投資回报率的方式进行资金运作,为投保人创造新的投资工具,通过专业的投资渠道降低投保人的投资风险。(二)优化投资组合,降低行业风险。
为了保证足够的偿付能力和稳健经营,保险公司可以通过设计、销售各种创新型保险产品,把一部分风险转移到资本市场。保险公司通过发售保单获取资金,其经营具有负债性,负债的期限结构取决于保险公司的险种结构。在保险市场开展金融创新,通过将大量资金分配于长期债券或者将投资连结型保险资金投资于非固定收益证券如股票等方式,可以使公司资产负债结构与长期、固定利率负债的持续期相匹配,运用金融工具创新带来的多元化投资分散行业风险。(三)推动衍生市场发展,实现大金融共赢。
保险资金投资金融衍生品可以扩大金融衍生品市场,为优化金融衍生品市场投资者结构、完善金融衍生品市场交易体系、更好地发挥金融衍生品规避风险与价格发现的功能、不断提高金融市场资源配置效率创造条件。随着巨灾债券、巨灾期权等衍生品的发展,保险市场传统的以再保险转移风险的机制开始扩大到资本市场,同时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拓展了资本市场的深度和广度,为保险公司转移风险、提高承保能力创造了有利条件,也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再保险市场的价格形成机制。二、保险市场中金融工具创新的问题和优化策略
(一)保险市场金融工具创新的问题分析。
从当前我国的保险市场金融工具创新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在诸多层面还存在着问题有待解决,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保险市场的内部创新能力还不够,对于新型的保险产品发展方面还相对比较迟缓,在创新的活力以及局面上有待优化。由于在金融工具的创新能力不足,这就会对整个保险业的竞争力提升有着阻碍。还有是保险市场金融工具创新以及配置,没有金融市场相关机制的支持,主要就是在利率市场化发展方面比较困难,以及在金融衍生工具的价格上相对比较高等。另外,对于保险市场的金融工具创新中的理性经济人相对比较缺乏。我国的保险市场供给者有着市场主体地位的是国有保险公司,但受到产权改革没有完善化,一些代理人在理性方面就比较缺乏。缺乏保险以及金融工程学师资队伍以及应用人才。这些方面的问题就使得金融工具的作用发挥没有充分化。还有是在外在制度对金融工具创新也有着约束性,政策上的扶持力度不够,以及在已取得的创新成果配套保障措施上相对比较缺乏。以及在创新配套的技术上比较有限等。(二)保险市场金融工具创新的优化策略。
第一,要能将外延式以及内涵式的发展关系进行良好的处理。我国的保险业在当前的发展中还没有实现精细化经营目标,在经济的发展上是采用的外延式发展方式,这就必然会对保险行业的发展产生相应的影响,而保险企业的发展就要能够在金融工具的创新以及配置的方向进行积极迈进,并能在内涵式的发展方面得到充分的重视,将保险产品的知识含量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第二,为能对保险市场的金融工具进行有效创新,就要能够在政府的执政能力水平上进行提升,将行业的积极引导发展方面进行强化。保险市场的良好发展就需要政府部门的支持,政府在执行工作过程中,就要能够在保险市场的规范化管理以及信息披露上得到充分重视,将信用评级的作用能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还要加强基础建设。第三,对当前的资本市场发展要进一步加强,将保险投资的多元化发展能得以有效实现。从具体的措施实施上,政府就要能够在资本市场政策方面结合实际进行积极地调整。要能对保险资金进入到资本市场业务的范围进行扩大化,将投资业务也要能够进一步的放开。还要能够对外国保险公司的资本市场进行放开。第四,对我国的金融市场发展良好环境要能得以有效的培育,将金融创新的生态环境能够得到有效的改善,从而保障金融工具的有效创新。在金融工具的创新方面要能有一定的载体,可通过相应的法律进行支持,这样才能保障金融工具创新的内在动力。第五,要能够和其它方面合作进行加强,将保险企业的整体运营效果能良好的呈现。在保险金融工具的不断发展下,保险业要能和其它的一些金融业进行联系,将保险衍生工具发展领域要能得到进一步拓展,只有如此才能有助于保险行业的良好发展。第六,加强专业人才培养,保障保险市场金融工具创新的动力。在进行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可通过保险公司以及其它校企结合的方式进行培养。2.金融创新与发展 篇二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金融(Internet of Finance)有了更加深厚的技术背景,中国经济态势的上扬也给互联网金融模式创造了契机。网络信息技术的提升为互联网金融的稳固发展创造了坚实的条件,也正是以互联网通信技术为基础的最新一代信息技术(云计算、搜索引擎、社交网络、大数据、移动支付)的不断完善促进了互联网金融的兴起。[1]
除了技术发展对互联网金融的推动作用外,社会需求的影响也不可忽视。随着电子商务额快速发展,我国新一代消费群体对便捷性的消费方式产生了依赖性,居民生活方式、消费习惯的改变也为互联网金融的兴起提供了社会人文背景。在新时代背景下,移动支付、社交网络、云计算、搜索引擎[2]等新型金融模式的出现,逐渐渗透、覆盖传统的金融行业,加快了金融机构与互联网企业的结合进程,产生了新一代的互联网金融热潮。
2 互联网金融实质
就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来看,其并未完全摆脱传统金融业束缚,而是传统金融业向互联网方向的一种延伸与创新。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不是对传统金融的实质颠覆,没有脱离金融的本质,更多是理念和思维的创新,金融服务依靠互联网技术实现多元化的途径。[3]当前学者对互联网金融的研究往往有其颠覆性的论断,这是对互联网金融发展基础、中国体制和市场分析不足的结果。互联网金融使得金融的基础功能效率得以提升,即清算、结算及融资功能更加方便快捷。互联网金融信息不对称的特点使得它在风险控制方面表现良好,因为金融风险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市场信息的不对性,而互联网金融的大数据特点可以很好地化解信息不对称性问题。
总而言之,一定要客观、冷静地分析互联网金融的未来发展趋势,将其风险调控在可控范围内。互联网金融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金融体系改革力度和方向,除此之外,实体经济的需求决定着互联网金融必然会向实体经济靠拢。
在互联网成为一个独立的金融生态系统之前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要想将互联网金融从传统金融体系中独立出来就要突破原有体系,建立新的规章制度,然而这在当前中国模式下并不太可能实现。
3 互联网金融国内优势
互联网金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除了上文所述的技术推动、人文社会环境推动等因素外,还有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比传统金融行业更加具有竞争力的优势,顺应了我国金融行业发展的潮流。中国模式下互联网金融的优势主要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满足社会需求。电子商务的繁荣极大地催生了互联网金融业的发展,网上购物模式的推广为第三方、网上借贷、众筹等互联网金融模式提供了广阔的运营平台,同时也满足了居民日益改变的消费习惯,将线下消费移到线上,使消费方式更为便捷。
(2)覆盖面广,包容性强。互联网金融的用户覆盖面极大,消除了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差异性,使他们站在同一个平台上,资源完全开放共享,从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金融在面向对象上的缺失。
(3)互联网金融的演化与发展使得中国金融体系格局更加多元化,加快了传统金融行业的转型步伐,提高本行业的运营效率,提高了行业内部、行业与行业之间的竞争力,同时也加速了不同行业之间的整合,因为就互联网金融而言,其实质即是互联网行业与金融行业的融合。
(4)提高了金融系统效率。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通信效率提高,业务人员能够及时获取行业内外的最新信息,并做出相应的决策活动。金融服务也能快速响应用户的需求,提高了客户体验度。
(5)倒逼传统金融行业探索发展新模式,进而推动整个金融业的演进与发展。中国的强政府模式下,政府的支持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起着莫大的推动作用。[4]
4 中国模式下互联网金融风险状况
4.1 互联网金融关联性风险
由于互联网金融融合了网络信息技术和金融服务,使得二者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互联网的数据库泄露、身份认证等技术层面一旦出现问题,将会对金融行业造成严重的后果。这种跨界性质的组合使其风险三重化,风险耦合性也大大提高。
4.2 互联网用户信用风险
目前,中国对互联网用户的信用体系建设还不够完善,身份认证等关键性步骤仍存在漏洞,对信用业务的监管也不太到位,消费者保护机制也不健全,这些不利因素都使得互联网用户面临信用危机。
4.3 法律法规、政策风险
互联网金融属于新兴金融模式,法律法规及政策制定上还存在很大的漏洞。由于互联网金融的相关性,使得不法分子可能会打法律法规上的擦边球,利用互联网和金融服务这种跨界组合钻法律的空子,给中国金融业带来不小的损失。特别是以互联网作为“外衣”的传统金融异化业务受到的政策、法律以及金融风险将更为凸显。[5]
4.4 资金链流动性风险
互联网金融对资金流向的监管力不足,导致民间资金极易通过互联网平台流向房地产以及高污染、高能耗和产能过剩的“两高一剩”产业,对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起到消极作用。
5 互联网金融发展意见与建议
5.1 鼓励、引导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对于新兴的诸如第三方支付、网上银行、P2P信贷等互联网业务模式,我们应该秉承着开放、包容、可持续的心态对待其产生与发展,积极鼓励、支持其演化与发展进程与风险防范并举,使互联网金融更好地弥补当前金融体系的不足之处,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5.2 互联网金融应立足于保护消费者财产信息安全上
互联网金融的主要受众群体是广大消费者,因此,保护消费者消费安全及互联网信息安全显得尤为重要。由于消费者群体覆盖的领域非常广泛,因此在监管难度上可能会有些大,但是务必要做好信息安全保护工作。
5.3 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能更好地保证信用交易规模的扩大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6],保障消费者财产信息安全。要尽快建设全社会范围内的信用管理体系,将个人、团体在互联网进行金融服务时产生的信用信息与居民个人或团体的信用挂钩,作为日后对其进行信用评价的标准。此外,还要利用各种渠道向社会宣传信用评价制度,更好地促进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促进行业内部的良性竞争。
5.4 加强互联网金融风险预测与控制
实行鼓励与防范并存的监管原则,对互联网金融发展方向进行适度引导与控制。注意风险控制,一旦发现威胁到消费者、企业等使用群体利益的风险,要及时叫停相关服务并问责相关单位、个人。
5.5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体系
我国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仍处在起步阶段,并未形成健全的法律体系,因此要加快现有金融法律法规的修订,更好地适应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加强对第三方支付、网络信贷、网络银行、众筹融资等金融活动的监管。[7]
6 结论
在现今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下,要想发展好互联网金融,就要努力引导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行业互补、协调发展,弥补互联网金融在经济调节功能上的缺失。总之,互联网金融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我们的消费方式和支付、理财习惯,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王曙光.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中国模式与金融创新[J].长白学刊,2014(1).
[2]谢平,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12).
[3]郑连盛.中国互联网金融:模式、影响、本质与风险[J].国际经济评论,2014(5).
[4]乔海曙,吕慧敏.中国互联网金融理论[J].金融论坛,2014(7).
[5]彭冰.P2P网贷与非法集资[J].金融监管研究,2014(6).
[6]林钧跃.社会信用体系理论的传承脉络与创新[J].征信,2012(1).
3.金融创新对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影响 篇三
【关键词】金融创新; 金融市场;经济发展
最近几年,金融创新渐渐出现在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有关报道中,而所谓的金融创新究竟是什么以及金融创新对经济的影响又是什么,这些问题的答案一直较为模糊,这就导致了参与社会发展的个体以及团队对金融创新的理解存在一定的误区,使得其经济的发展较为缓慢。基于此,本文就结合当前我国金融创新的实际情况,对金融创新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
一、金融创新的内涵概述
随着近几年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金融市场的发展不是一成不变的,而其发展方向的变化也是顺应了经济发展的大潮流的。可以说经济发展与金融发展两者是存在一定相互制约关系的,而所谓的金融创新就是指金融市场为了充分在实体经济发展中发挥其主要的影响作用而进行的创新活动,这种创新其实质上包含的内容较为广泛,而其主要的包含的是金融市场的相关制度规范创新、金融工具的创新、相关金融产品的创新等等,它是金融行业提升自身水平的一种方式。
二、当下我国金融创新发展的现状概述
通过对我国的金融市场的分析可以发现,我国金融创新是从进入改革开放之后才开始实行的。而我国为了促进经济市场的发展,同时也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经济在国际市场中的份额,不短的加大了对外开放的力度以及对宏观经济的调控力度,在这一系列举措的刺激之下,我国的金融市场也在不断地发生了相应的改变,也就是说金融市场也在不断地进行一定程度的创新活动。通过多年来各界的共同努力,我国的金融创新所取得的成果是十分客观的,接下来本文将对此进行详细地说明。
2.1我国金融管理制度的创新分析
我国的相关部门为了进一步规范金融市场各种金融活动的行为规范,建立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这就为人们的金融行为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而之前我国为了加大对金融市场的控制力度,实行的金融管理制度主要是计划管理制度,这种管理制度对于今天的经济发展以及金融市场的发展来说,已经不再适用。因此为了进一步顺应经济时代发展的需要,我国加快对金融管理制度的创新力度。央行为了使金融市场更加了有序和健康的发展,对金融市场的管理制度进行了变革,有传统的计划制度向宏观调控制度转变,而在进行宏观调控管理跌过程中其主要的手段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例如传统的调控手段是以行政管理这种直接调控的手段为主,而创新完成之后变为了间接性质的调控手段。这是我国金融管理制度上的一个伟大创新,它的变革为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带来了一个新的机遇。
2.2我国金融市场的创新分析
对于我国传统的金融市场来说,它整个体系的基本构成较为简单,且结构层次也比较少,发展的规模与国外相比较小,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金融市场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较小,因此我国为了扩大金融市场的影响力度,加快了对金融市场的创新步伐。首先是对货币市场实行了一系列创新举措。例如为了进一步丰富货币市场的发展,规定在货币市场可以进行同业拆借、商业票据或者是短期政府债券等行为活动。其次在资本市场也实行了一系列的创新方案。例如建立了一级和二级市场。而一级市场主要以承销商为主,二级市场主要以城市证券交易中心为主。通过这一创新举措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的资本市场,为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三、金融创新对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探讨
金融创新作为金融业发展的主要动力所在,对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在世界范围来说,金融创新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同时也是各国都在能力的方向,因此我国可以广泛汲取国外的先进创新经验,并与我国实际的发展态势进行结合,以推动我国金融创新的步伐。接下来本文将对金融创新对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体现的主要方面进行一定的探讨。
3.1推动了金融机构的进一步发展
我国在进行金融创新的过程中,对部分的金融工具、金融业务等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创新变化,而在进行创新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保障用户的满意度,这就使得金融机构在进行金融创新的过程中需要注重对金融业务和服务的创新力度,从而使金融机构的基本业务范围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扩大,进而提高了有关金融业务的办理速度。另外对比之前的金融机构的结算系统,新时期下的金融结算系统的结算效率大大提高了。这是因为随着进入到电子计算机时代,金融机构为了进一步加大其金融业务等的科技含量,同时也为了进一步提高相关金融结算和支付等业务的办理效率,加大了对相关电子技术的引进力度,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极大的推动了我国金融机构的发展速度,同时也为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因此,金融创新能够进一步推动我国金融机构的快速发展,进而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实现快速发展。
3.2推动了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发现,在传统的金融市中其主要的管理制度方式是以行政管理为主,也就是说金融市场的金融活动的掌舵者是我国有关的行政管理部门,在这一过程中就有可能因为管理者的疏忽造成其制定的金融管理方案出现错误,进而对金融市场造成严重的影响。而进行了一定的金融创新方案之后,金融市场极大地提高了对市场价格变化的反应速度,这就为金融市场价格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打下的坚实的基础。同时金融市场在进行创新的过程中,为了使其进一步适应当下经济发展的潮流,扩大了金融商品种类,通过这一创新举措,丰富了我国金融投资市场的活动内容,同时也为投资者带来了一定的经济利益。另外投资者在金融市场进行一定的金融活动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面临一些潜在的投资风险,因此导致金融投资市场的稳定性较差。而金融创新为金融投资市场带来了新的金融工具和业务,这就进一步扩大了金融投资者的投资业务组合选择,降低了投资的风险,稳定了金融市场的发展秩序。
3.3推动了金融产业的发展水平
金融产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经济在国际市场中的影响。而金融创新的出现无疑提高了我国金融产业的发展速度,也激发了了金融产业内在的发展实力。例如近年来,许多的新的金融业务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金融市场中,进一步活跃了金融市场的氛围,同时也加大了金融市场的竞争。另外金融创新的到来提高了对相关企业的要求,这是它们不得不提升自己以及加大对自身的创新,以保障在金融市场的竞争中占一定的地位。因此可以说金融创新对金融产业的结构组成有着一定的影响作用,而正是这种影响才推动了金融产业的进步,也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提高了我国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
四、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以上的分析和探讨发现,金融创新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和金融行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作用,且这种作用正在逐渐的影响我国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能力。另外金融创新时代的到来,也进一步稳定了我国金融市场的秩序,从而提高了我国应对国际经济动荡的能力。但是金融创新也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应当极大对其的应对能力,以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黄石市中心支行课题组,蔡志雄.金融创新对金融统计体系及金融业运行的影响与挑战——以理财产品创新为例[J].武汉金融,2012(01)
[2]孙浦阳.金融创新是促进还是阻碍了经济增长——基于技术进步视角的面板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2012(03)
4.金融创新发展中会计改革金融论文 篇四
中国金融会计制度的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金融业始终保持稳健发展的良好势头,金融体制改革加快推进,金融会计制度不断完善,对金融业稳健运行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相对于现代经济对金融发展的要求而言,中国金融会计制度仍存在不少问题。
1. 对金融业特殊性不够适应。其主要体现在制度规定过于笼统,强调金融业同其他行业会计制度的一致性,在资产、负债、中间业务的规范上,会计科目过于概括,尤其是忽视了银行业支付清算业务的特点,带来了现行会计科目在实务操作中可行性差的共性问题。
5.金融创新助力养老服务业发展 篇五
江苏早在1986年就成为全国率先进入人口老龄化的省份,目前已经迈入深度老龄化阶段。截至2015年底,全省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1648.29万,占户籍总人口的21.36%;80周岁以上高龄老年人255万,占老年人口数的15.47%。江苏人口老龄化进程呈现出人口基数大、地区差异大、老年抚养比高等问题。在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养老服务需求不断增长的背景下,关乎千家万户切身利益的养老事业的发展正日益得到全社会的关注。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政策推动下,全省养老服务业正焕发着勃勃生机,呈现出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投资热情不断集聚、市场定位愈发清晰等趋势性特征。但总体上看,整个产业发展仍然处于应对老龄化挑战的初级阶段,产业的持续做大做实做优急需得到金融资源的有效对接和助推。与此同时,老年人口作为一个特殊的金融消费群体,也需要金融机构不断推出有针对性的适应老年客群需求的多样化金融产品和服务。改进养老领域金融服务,探索各类金融创新,全方位助力养老服务业向纵深发展已成为当前江苏省金融行业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深刻认识做好养老金融服务创新的重要意义
积极“反哺”老龄事业是金融业践行社会责任的重要组成。老年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曾经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过巨大贡献,理应得到全社会方方面面的关爱与尊重。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养老产业和老年人口都属于弱势领域,加之金融行业逐利性明显,养老金融服务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老年人的金融消费权益保障以及养老产业得到的金融支持还存在明显不足。据不完全统计,全省老年群体金融服务的可获得率仅为普通群体的1/3,手机银行、互联网理财、新一代支付等金融方式对大部分老年人而言仍然陌生,柜台交易仍然是老年人获取金融服务的主渠道。省内金融机构针对养老服务业推出的专属性融资或风险保障方案也尚属于探索阶段,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从这个角度看,改革开放以来明显受益的金融业在促进构建和谐老龄化社会方面必须下更大的力气,履行更多的社会责任,体现出更大的行业担当。在这一进程中,金融国企应发挥好示范带头作用,引领整个行业转变理念、改进作风、务求实效,有条件的机构还应探索建立老龄事业专属部门或团队。其他各类金融机构也应进一步提高认识,按照国家和地方实施普惠金融战略的具体要求,把养老金融服务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的突破口,拓展功能、优化布局,不断推动自身养老金融服务体系完善。
养老产业加快发展需要金融创新的鼎力支持。为适应日益增加的养老服务需求,近年来民政部门加大养老机构建设扶持力度,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2015年底,江苏已建成养老机构2568家,其中公办机构2342家,社会办机构1226家;养老机构床位44.5万张,占老年人口的3.52%;所有设区市、县(市、区)均建成1所以上政府举办的示范性养老机构。已建成省级健康养老服务业集聚区1个,投资建成20亿元以上的养老服务项目5个。从总体情况看,全省社会养老服务体系虽已初步形成,但已建成的机构数仍无法满足社会各类养老需求。据初步统计,江苏目前在建、拟建各类养老机构近200家,计划投资超600亿元,其中大部分项目存在资金缺口,急需金融支持。养老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不仅呼唤金融供给在“量”上的保障,更期盼金融创新在“质”上的突破。养老产业属于典型的弱势产业,信用体系不完善、风险识别不健全、短期经济效益不高等因素造成传统金融支持对接困难。金融机构必须在细致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摸清摸透产业发展的需求和金融服务的切入点,统筹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平衡,努力创新出更多的商业可持续金融解决方案。
做好养老领域金融服务是金融业自身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当前,国内经济虽然总体向好,但仍面临着转方式、调结构的巨大压力。金融行业自身也呈现市场化、国际化、多元化发展趋势,传统业务模式和发展模式面临挑战。金融机构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战略转型,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近几年的实践表明,积极拓展包括养老服务在内的新兴领域金融业务,是金融业提高发展效率、转变盈利模式、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增强风险承受能力的有效途径。做好养老领域金融服务,不仅符合国家和社会利益,也符合金融业自身的利益。大型金融机构应发挥技术、网点、管理优势,研究推进扁平化、批量化、流程化的业务模式。中小金融机构要继续走差异化、特色化的发展道路,逐步探索“立足当地、立足基层、立足社区”的市场定位,优化资产结构,努力实现支持养老服务业和自身转型发展的良性互动。
二、金融支持养老服?找捣⒄蛊鸩浇锥?
成效与困难并存
围绕养老产业与养老服务的发展,江苏部分金融机构已经逐步开展了大胆、有益的探索,积累了不少好的经验,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随着业务的渐次推进,政策性的“瓶颈”和操作环节的“障碍”也成为不容忽视的难点。
养老机构融资点上有突破但难成体系。从成效上看:一是政策性金融机构目前发挥着对养老贷款项目的主渠道作用。国家开发银行江苏省分行截至2016年底已承诺养老机构贷款项目7个,承诺金额17.4亿元,累计发放6.9亿元。邮储银行南通分行在全国邮储银行系统率先出台了《养老机构贷款绿色通道试行办法》,通过名单制管理推出针对养老机构的差异化融资方案和审贷“绿色通道”。二是省内部分农商行也推出养老机构贷款倾斜政策,以利率下浮10%的方式合理配备各类贷款,并将城乡居民创业兴办小型养老机构纳入政府性担保优惠体系中。三是借力资本市场,省内已有5家养老服务企业在新三板市场成功挂牌,近40家上市公司进军江苏养老产业。但制约产融深度结合的因素也比较明显,导致全省养老机构贷款支持率仅3%左右:一是民营养老机构财务制度普遍不健全,银行难以对其开展授信评估。二是大部分银行对养老机构授信准入设置了规模、效益、信息披露等方面的较高门槛。三是养老机构土地、房产等属特定用途(如慈善用地),难以办理贷款抵押,省、市层面也均未出台专门的养老产业贷款风险补偿政策。
养老保险保障有价值但难复制。保险的本质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其最大的社会效益就体现在扶危济困上。保险业充分发挥保障功能,与养老服务业展开互动,在江苏部分地区已经开始探索实践。医养融合方面,中国人寿、泰康人寿、太平人寿、新华人寿等机构在省内积极推进保险资金运用与养老社区建设相结合。如中国人寿在苏州设立养老养生投资有限公司,着力打造包括休闲养生、活力养老、持续看护养老和医疗康复等在内的高品质养生养老社区综合体。泰康人寿参与的苏州阳澄湖半岛养老社区,衔接了医疗保险、护理保险等产品,同时带动老年医学、护理服务等产业;投资的南京仙林鼓楼医院构建了“保险+医养”的新模式体系,真正做到医养与保险的融合;照护保险方面,南通市遵循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政府主导、全员覆盖的基本原则,将市区范围内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参保人员112万人全部纳入保障范围。截至2017年2月,南通照护保险共受理申请2409件,已为203人提供居家上门照护服务累计赔付的保险金额近500万元;老年人意外保险方面,江苏部分地区的保险方案立足于为老年人提供与现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衔接互补的意外伤害风险保障,可涵盖60周岁以上所有老人,没有设置年龄上限。江苏养老保险相关业务目前存在的主要难点在于区域间发展不平衡,尤其是未来老年家庭需求量大的长期照护保险目前仅在南通开展较好,重要原因基于:一方面客观上历史数据较为缺乏,保险业承保理赔环节的定价精算难度较大;另一方面部分地区还没有真正认识到保险在承接政府职能转变方面所能体现的巨大价值,主观上对商业保险公司经办养老事业有一定抵触情绪,甚至存在地方保护的不合理现象。
老年便民金融服务有探索但难推广。为更好迎合老年客户的特殊需要,包括银行、保险公司在内的江苏多家金融机构都十分重视体现养老金融服务特色。以江苏银行为例,2014年12月就在南京城北支行率先成立了省内首个老年金融服务示范点,重点在产品、服务、设施等方面进行了适老性调整,突出体现专属队伍、专业服务、专享环境等特色,成为养老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体验店,并结合其他金融服务为养老客户搭建“一站式”的养老综合服务平台。这类老年便民金融服务的探索客观上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推广不易,老年客群的获得感也还不高。究其原因,一是对大多数机构而言,成本收益考核仍是首要因素,服务老年客群愈发显得单位效益较低、成本较高;二是在金融科技浪潮的冲击下,金融机构的服务创新主要聚焦于代表未来的年轻群体,老年人知识更新缓慢,很难享受到金融科技带来的便利;三是银行等机构老年人专属金融产品的开发、推广滞后,一些老年特色金融服务有名无实。
三、多位一体创建新型养老金融服务体系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15年发布报告,预测2050年中国养老金和健康支出占到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5%左右。全国老?g办2016年发布的《中国养老产业规划》也预计2030年养老产业的总产值将突破10万亿元,有望替代房地产产业成为中国第一大产业。金融活、经济活,产业也才能活。在养老产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江苏金融业理应承担起更大的历史责任,以多层次金融创新为引领,进一步夯实对养老服务业的支持,推动产融结合,促进共生共荣。
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强化授信管理创新。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针对养老服务业发展方向和经营特色,科学制定信贷政策和规划,合理配置信贷资源,建立养老服务业相适应的授信审批、信用评级、客户准入和利率定价制度,着力打造特色化、差异化的养老授信支持体系。引导银行业积极探索向产权明晰的社会力量办养老机构发放资产(设施)抵押贷款,探索对非营利性养老服务机构的非公益资产发放抵(质)押贷款以及对农村养老服务机构发放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房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贷款。发挥好省再担保公司的龙头作用,支持省内政府性再担保体系探索与商业银行对接的新路径,有效提高养老服务企业贷款获得率。
创新发展多元化的养老服务业融资渠道。鼓励符合条件的养老服务企业上市融资。支持江苏已在新三板挂牌的和处于成熟期、经营较为稳定的养老服务企业在主板、中小板、创业板等市场上市,实现股权融资。探索建立地方民政部门与金融管理部门的项目信息合作机制,加强对创新创业型中小养老服务企业的培育、筛选和储备,积极对接省内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为非上市养老服务企业提供股份转让渠道。积极发挥省级担保增信机构的作用,通过发行企业债、公司债、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中小企业集合债、中小微企业私募债等方式,为养老服务企业通过债券市场融资提供增信支持。深入研究养老服务类项目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鼓励银行、证券等金融机构创新与之相适应的融资机制,为社会资本参与养老服务业提供配套的金融支持模式。鼓励各类股权投资基金积极投资处于起步阶段、市场前景广阔的养老服务产业。
突出保险业支持养老服务业发展创新。鼓励保险机构创新险资运用方式,深度融入江苏养老服务业。支持保险资金发挥投资期限较长、成本较低等优势,通过股权、债权、基金、资产支持计划、保险管理产品等多种形式,全面参与江苏重点养老服务工程建设。支持险资参与多层次医养融合体系建设,将受惠群体从中高收入群体逐步向更广范围拓展。鼓励地方政府按照机构投保、保险机构运作、政府支持的原则,建立完善养老机构责任险和老年人意外伤害险。支持保险机构创新养老保险产品和服务,为不同群体提供个性化、差异化的养老保障。探索建立区域性统一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促进行业开展公平竞争,支持保险机构对接开发各类长期护理保险产品,积极推进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工作。推广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立商业养老健康保障计划,充分发挥商业保险在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中的支柱性作用。
着力提高养老领域金融服务模式创新。鼓励有条件的金融机构探索建立养老金融事业部或专业团队,并向老年群体较为集中的区域延伸服务网点,进一步提升养老金融服务专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老年群体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和满意率。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优化老年客户电话银行服务流程,为学有余力的老年人讲解网上银行、手机银行操作流程,让老年群体分享金融科技发展带来的便利。推动各类金融机构针对不同年龄群体的养老保障需求,积极开发可提供长期稳定收益、符合养老跨生命周期的差异化金融产品。加快老年医疗、健身、娱乐、旅游等领域消费信贷、信托产品创新。引导金融业研发社会因代际养老、预防式养老、第三方付费养老等新型养老模式衍生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需求。
完善养老金融服务创新配套政策。积极推动各级财政资金对养老服务业的投入,改进完善资金分配方式,加强对经济薄弱地区的政策倾斜,通过财政杠杆的作用引导包括金融机构在内的各类社会资本共同投身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养老机构信用评级体系建设,相关部门定期共同组织开展评级分类。建立完善养老机构分类管理名录,及时了解机构发展情况和资金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财务辅导和信用培植。加强对老年群体的金融宣传及培训,拓展老年人金融知识储备,引导老年人远离非法金融活动,切实保护老年人合法金融权益。
(作者系江苏省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主任)
6.创新金融服务,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篇六
Foro-cumbre Hispano-chino de la PYME
创新金融服务,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在第六届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
暨中西中小企业博览会
中国-西班牙中小企业高峰论坛上的演讲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完善小企业金融服务领导小组
办公室主任杨家才
(2009年9月22日)
女士们、先生们:
我们又相聚羊城,迎来了第六届中博会暨“中国-西班牙中小企业高峰论坛”。值此机会,我谨代表中国银监会,对此次论坛的召开表示衷心的祝贺,并预祝论坛圆满成功!
在中小企业遭受国际金融危机最为严重的时期,中国银监会和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保增长、保民生、保就业”的政策号召,努力发挥信贷引擎功能,助推企业复苏和经济增长,取得了明显成效。特别是在支持中小企业融资上,我们以专营机构建设为抓手,以信贷倾斜为目标,以金融创新为动力,全面改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实现了三个历史性突破:一是中小企业贷款与大企业贷款比
例首次调头,余额比达到53.7:46.3。二是中小企业贷款增速首次快于企业贷款平均增速,比企业平均贷款增速高1.34个百分点。三是中小企业贷款首次跑赢信贷大市,高于各项贷款增速1.37个百分点。
众所周知,中小企业融资不足的问题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难题。我国也不例外,尽管我们的中小企业融资状况有了一定改善,但与现实需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对此,中国银监会将采取更加积极的措施,坚持不懈地引导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增加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全面提高其金融服务水平。
一、增加网点数量,扩大中小企业金融服务覆盖面。机构网点是金融服务的首要载体。针对中小企业量大面广、遍布城乡的特点,中国银监会将通过延伸专营机构,增加业务范围和发展新型机构等措施,在近两年内增加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网点5600家。一是大中型商业银行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延展服务网点2000家;二是引导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改造机构网点,完善小额贷款功能2400家;三是新增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机构1200家,以更多更近地为各类中小企业提供更加便捷的金融服务。
二、创新信贷方式,提升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水平。银监
会将继续鼓励各商业银行,结合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特点探索多种模式开展信贷业务。一是大力推广“信贷工厂”模式。实行条线管理的大中型商业银行,网点众多,客户量大,可以通过信贷工厂模式,对中小企业贷款的申报、审批、发放、风控等环节按照流水线作业方式实行批量操作,形成规模效应,实现中小企业金融业务的规范化、标准化、流程化、批量化。二是积极推广“评分卡”模式。鼓励商业银行通过打分方式综合评估客户信用和授信状况,直观反映客户信用度、业务违约度和预计损失度,实现资信评级、核定授信额度和具体业务调查等多项环节的协调统一,简化贷款流程,提高服务效率。三是规范推广“地缘信贷”模式,支持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地方金融机构,发挥地缘人缘优势,通过“老相识+新技术”的办法,了解客户,完善信息,测评风险,扩大社区客户信贷范围。四是加快推广“四眼信贷”模式,鼓励银行在定价充分反映风险的基础上,对资信良好、偿贷能力强的中小企业发放信用贷款,并实行双人审贷,四只眼睛看管,努力提高信贷审管效率。
三、实施差异监管,支持中小企业金融业务发展。银监会将继续针对中小企业金融业务的特点,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中小企业业务实行有别于传统对公业务的差异化监管政策,包括允许各银行业金融机构根据中小企业业务特点和实
际业务情况适当放宽风险容忍度;取消符合条件的中小商业银行分支机构设置数量限制;鼓励商业银行优先到西部、东北等金融机构较少、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相对薄弱地区设立分支机构;放宽金融机构中小企业不良贷款核销额度,缩短追索期限,允许对中小企业不良资产进行贷款重组;支持民营资本向银行投资入股,参与城乡信用社的股份制改造,参与发起设立村镇银行、贷款公司等新型股份制金融机构,调动各类资本投资金融的积极性。
四、健全担保体系,缓解中小企业贷款瓶颈。银监会将牵头做好促进融资性担保业务发展政策措施的研究制订工作,并尽快起草出台融资担保业务规则和行业规范。同时积极配合有关部门,一方面推进担保行业机构的发展,做大做强政府背景信用担保机构,同时发展多层次多种类的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基金和担保机构,提升担保机构信用担保能力。另一方面,规范担保行业运行,加快推进担保行业法规建设,完善信息披露机制,强化担保机构自我约束,努力形成以出资人的自我约束为监管基础,以地方政府有关部门为监管主体,全国统一规范运营的担保体系,为中小企业提供良好的担保服务。
五、实行信贷倾斜,着力加大对小企业的信贷支持。从国际通行提法看,中小企业融资难,实际上是小企业融资难。
所以,按照国际惯例,当前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核心要义是解决小企业融资难。为此,在今后工作中,我们将把信贷支持的重点放在小企业和微小企业。对于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小企业尤其是科技型小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各级银行要在条件上适度放宽,金额上尽量满足,用实实在在的信贷支持,促进全民创业,促进各类小企业加快成长壮大,增加就业机构,提升全民就业水平。
女士们,先生们,中小企业是市场经济中最具生机与活力的群体,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让我们共同关注中小企业,共同支持中小企业,共同服务中小企业,共同为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7.金融创新与发展 篇七
1 创新理论的形成及发展
国外在相关理论研究中“科技金融”并未作为一个专业术语而出现,相关理论研究主要在金融与技术创新方面。因此要准确地理解和把握“科技金融创新”概念,应从“创新”概念的了解入手。
1.1 创新理论的形成
“创新”的基本概念和思想最早由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于1912首次提出,熊彼特认为“创新”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把一种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到生产体系中,而这种组合是从来没有过的。企业家是资本主义的“灵魂”,其职能就是实现“创新”,不断的进行新组合,在他看来,创新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动力。在1939年出版的《经济周期》和1942年出版的《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两本书中都对创新理论加以运用和发挥, 形成独具特色的创新理论体系。
1.2 创新理论的发展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由于受同一时期“凯恩斯革命”理论的影响,一直没得到广泛认可。20世纪50年代后,许多国家的经济出现近了20年的高速增长,这一现象已经不能用传统的经济理论来解释。于是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逐渐引起西方学者的关注,他们对二者的关系展开深入研究,使创新理论得到发展,并形成“新熊彼特主义”。在研究内容上,将创新理论发展成技术创新理论和制度创新理论,前者主要关注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后者则更关注制度创新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其中技术创新理论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曼斯菲尔德 (Edwin Mansf ield) 、施瓦茨 (Schwarz.N) 等。曼斯菲尔德主要对技术推广以及技术推广模式进行研究,他提出的技术模仿论主要阐述了当一项新技术首次被一家企业应用后,需要多久才能被该行业的多数企业所应用[2]。施瓦茨 (N.L.Schwartz) 、卡米恩 (M.I.Kamien) 等从垄断竞争角度来研究技术创新,并提出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最有利于创新活动的开展。制度创新理论的代表人物主要以诺思 (D.C.North) 和戴维斯 (S.Davies) 等为代表,他们在1971年出版的《制度变革与美国经济增长》一书中提出制度创新理论,认为“制度创新”是指经济的组织形式或经营管理方式的革新,这种组织和管理上的革新是历史上制度变革的原因,也是现代经济增长的原因。
尽管技术创新学派与制度创新学派当时各执一词,但二者的观点在现在看来是能够相结合的。佩雷兹 (C.Perez) 和弗里曼 (C.Freeman) 在20世纪80年代解释苏联经济学家康德拉季耶夫于三十年代发现的“长波”现象时提出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在机制上有着强烈的互动关系,二者相互匹配共同促进经济增长。
2 金融创新理论研究
西方经济学家关于金融创新理论的主要研究是关于对金融创新原因的解释,理论流派包括以下几种。
2.1 财富增长论
GreenBaum和HayWood (l973) 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财富的增长加大了人们对金融产品和金融交易的需求,金融机构只有通过金融创新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8]。
2.2 交易成本论
该理论代表人物是尼汉斯 (J.N i e h a n s) 和希克斯 ( (J.R.Hicks) 。Hicks和Niehans (1976) 提出创新的首要动机是降低交易成本,认为技术进步导致交易成本降低是创新的实质[3]。Niehans (1983) ,认为在市场竞争水平不断提升的情况下,金融企业利润的持续增长有赖于企业成本的不断降低,而科技进为金融企业降低“生产”成本创造了便利,利用新技术降低交易成本是金融创新的主要原因。
2.3 规避管制论
该理论由美国经济学家凯恩 (E.J.Kane) 提出,Kane (1981) 认为金融创新的主要原因是金融机构为了获利而回避政府的管制。他认为,许多形式的政府管制与控制,性质上等于隐含税收,阻碍了金融机构获得利润的机会。为了最大化利润,金融企业通过创新来逃避政府的管制,但当金融创新危及金融制度稳定时,政府又会加强管制,这种管制将导致新的一轮创新,形成一个动态博弈过程[6]。
2.4 制度改革论
塞拉 (R.Scylla) (1982) 认为金融创新是一种与经济制度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的制度改革,金融体系的任何因制度改革而引起的变动都可以视为金融创新。该理论的代表人物还有戴维斯 (L.E.Davies) 和诺斯 (D.North) ,他们把金融创新看成是一种与经济制度互为影响、因果关系的制度改革。
2.5 约束诱导论
西尔柏 (W.L.Silber) 是该理论的创始人之一。他在《金融创新的发展》 (1983) 一文中用直线程度模型说明并详细描述了金融创新的动因,认为金融创新的根本原因是金融业回避或摆脱内部和外部的制约。其中政府等机构的监管是外部约束,金融机构制定的目标利润、增长率等是内部约束。当发生这两方面的金融压制,尤其是外部条件的变化而发生金融压制时,金融机构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而进行金融创新[8]。Allen和G a le (1991) 也认为金融组织为了适应外部经营环境的变化而产生金融创新[9]。
2.6 技术推进论
T.H.Hannon和J.M.McDowell (1984) 通过实证研究发现,20世纪70年代美国银行业新技术的采用和扩散与市场结构的变化呈现出密切的相关性[10]。该理论提出,新技术的采用特别是电脑和电信设备的新发明,在金融业的应用是导致金融创新的主要原因。
2.7 货币促成论
该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米尔顿·弗里德曼 (M it on Fr ie d m a n) ,他认为70年代的通货膨胀和汇率、利率剧烈频繁的波动,是金融创新的重要原因,金融创新是抵御通货膨胀和利率波动的产物。
3 科技与金融创新关系研究
国外对各类金融资本与科技创新的关系进行研究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3.1 银行等金融体系对科技创新的促进作用
大多数学者认为银行金融体系能促进企业的研究与开发。Schumpeter (1934) 研究认为,银行等金融结构通过甄别和支持能够成功开发并商品化、产业化创新产品的企业家,来促进经济增长和技术创新[11];King和Levine (1993) 指出,银行等金融系统通过判断企业和项目的前景,并加大对最具发展潜力的企业和项目的信贷资金支持,从而促进科技创新[12];Stulz (2000) 认为,银行通过监控创新项目,可以较为准确的掌握项目进展情况及企业的状况来为项目提供额外的资金支持[13]。
3.2 资本市场对科技创新的促进作用
Levine和Zer vos (1998) 采用实证的方法研究了股票市场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得出股票市场与全要素生产力和经济增产显著正相关[14]。Hyytinena和Toivanen (2005) 研究认为,资本市场不完善会阻碍科技创新与经济增长,这时政府政策可以弥补不足[15]。戈登 (2005) 通过案例分析法,对美国资本市场发展案例进行研究,得出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都需要金融创新的支持[16]。
3.3 风险投资对科技创新的促进作用
风险投资能有效促进高科技企业的发展和创新。Kortum和Lerner (1998) 采用实证的方法研究发现,风险投资对技术创新有很大的实质性影响,创业资本的增加会使专利的发明数量增加[17]。Tomas Hellmann和Manju Puri (1999) 认为,创业投资能使将创新产品推向市场的时间显著缩短[18]。Hall (2002) 通过理论研究认为,风险投资能更好的解决科技创新中的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以及融资成本高的问题[19]。风险资本家参与管理创新企业及其专业才能,使企业技术创新的融资成本降低。Carlota Perez (2002) 描述了技术创新与金融资本的基本范式:新技术早期的崛起是一个爆炸性增长时期,会导致经济出现极大的动荡和不确定性。风险资本家为获取高额利润,迅速投资于新技术领域,继而产生金融资本与技术创新的高度耦合,从而出现技术创新的繁荣和金融资产的几何级数增长。
4 国外研究评述
国外研究从创新理论为起源,对金融创新动因展开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并形成财富增长论、交易成本论、规避管制论等七种不同动因理论学说,进而通过理论分析,实证研究及案例分析等方法对科技与金融的关系展开广泛研究。其中大部分研究文献侧重于对科技金融的发展背景、发展历程、发展模式等基础知识的介绍;同时还包括分析科技金融发展对传统金融模式的影响,以及发展科技金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在国外研究中并没提及“科技金融”这一概念,也未对科技金融创新的模式、影响因素及经济后果进行相关研究。并且单一论述科技金融结合机制的文献比较少,相关性较大的论著主要有技术创新理论、企业融资理论、金融创新理论、风险投资理论。
理论界对于科技金融的研究大多是局部的和片面的,对科技金融从宏观角度研究较少。
5 对我国启示及未来研究展望
8.金融创新与发展 篇八
一、我国金融创新的现状
(一)金融业务多元化。从过去单一的银行业务发展为银行、证券、保险、投资基金、信托、租赁等多种业务,基本上满足了社会各界对金融服务的需求。银行业务也从存款、贷款、汇款三大传统业务发展为本外币存款、贷款、结算、信用卡、证券、外汇业务以及委托、代理、保管、咨询、评估等多种服务性业务并存的新局面;资产业务从工商企业流动资金信用贷款发展到抵押贷款、质押贷款、按揭贷款、消费贷款、汽车贷款、贸易循环授信等;中间业务从传统的汇兑结算扩大到银行卡、代收代付、代客理财、代售国债、代卖保险与投资基金等新业务。
(二)金融组织体系逐步建立与健全。1979年至1983年,我国恢复和成立了四大国有专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1984年,建立中央银行制度,形成管理与运作相分离的二级银行体系,1986年,第一家以股份制形式组织起来的商业银行——交通银行重新开业,1987年,第一家由企业集团发起建立的银行——中信实业银行成立,此后,第一家由地方金融机构和企业共同出资的区域性商业银行——深圳发展银行也开始营业,其余十多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相继进入我国金融体系;1990年,我国先后成立了深沪两个证券交易所,从此证券公司在全国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1994年又成立了三家政策性银行;1995年,以民营资本为主体的民生银行成为我国商业银行体系中的新成员;1997年底,有74家城市商业银行开始营业;1999年,又先后成立了四大国有资产管理公司。迄今为止,我国已经建立一个以中央银行为核心、以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初步完善的多元化金融机构体系。
二、我国金融创新存在的问题
(一) 金融创新的原动力不足。金融机构进行金融创新的动因主要是为了增强竞争力,扩大市场份额,争取利润最大化,而我国国有金融机构由于历史原因,产权不明晰,没有完全独立,四大国有银行至今尚未真正建立现代商业银行经营机制,约束奖惩机制不健全,经营好坏一个样,缺乏利益上的驱动,责任感不强,而且国有金融机构能够依靠垄断经营赚取丰厚利润又无倒闭的风险,这种缺乏利益的刺激和竞争的压力,是无法进行金融创新的,即使有,也只能是在低层次上的创新。
(二) 金融创新的外部条件不成熟。金融创新的发生至少需要两个方面的条件:一是金融管制的放松。只有放松管制,才能使金融创新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创新才有可能。二是公平竞争的市场。垄断是创新的天敌,没有竞争便没有创新的外在压力。当代国际金融创新大多是在金融自由化浪潮的推动下进行的,在金融全球化的今天,金融管制放松、混业经营的开展,使各类金融机构业务出现同质化倾向,金融业竞争空前激烈,因此金融创新是谋取生存空间的重要手段。而我国在这两个方面都不够理想,我国金融体系仍存在一定程度的垄断,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垄断地位,使其缺乏金融创新的外部压力。尽管经过多年改革,我国的金融环境已较为宽松,但同西方相比,还存在着比较严格的金融管制,如我国金融业的分业经营、分业管理,一方面限制了竞争,同时又限制了金融创新种类的扩大。
(三)金融市场发展不平衡。从整体上看,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存在重资本市场轻货币市场倾向,事实上的先资本市场后货币市场政策,造成货币市场规模小、交易主体及交易品种少,市场发育滞后。就从资本市场来看,也存在发展不均衡问题,股票市场发展快,债券市场发展慢,在债券市场中,国债市场相对发达而企业债券市场、金融债券市场发育滞后,股权市场期货市场尚未形成,金融市场的发展不平衡,影响了金融创新的步伐,由于金融工具少,企业融资选择余地小,不能满足其融资需求,同时也影响了金融宏观调控的政策效果。
(四)金融工具品种少,投资不方便。目前表现为负债类业务创新多,资产类业务创新少,以往我国金融机构推出的业务创新大部分集中于负债类领域,这与金融机构盲目追求规模效应和竞争相对激烈是一致的。他们竞相推出创新工具,拓展创新业务,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而在贷款领域由于是卖方市场,竞争相对较弱,各金融机构缺乏创新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因此创新相对较少。据统计目前我国金融工具构成中各种存款占到近80%,直接融资和规避风险的金融工具十分缺乏。金融工具单一、融资渠道狭窄,从而造成企业负债率过高和银行的压力过大。
(五) 金融技术创新有限。以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是金融机构进行金融创新的技术保障和关键。我国现有的金融创新多为规避管制型创新,技术型金融创新是我国金融创新的薄弱环节,由于金融机构的科技水平有限,造成所创新的金融工具科技含量低,竞争力不强。
(六)金融法规不健全,秩序不规范。我国金融业发展的模式是先实践后监管,已出台的一些金融管理制度滞后于金融实践,这种做法故然有其优点,但也给违规者以可乘之机,不利于金融秩序的稳定。例如金融机构盲目提高和变相提高存贷款利差,证券公司通过各种渠道将大量银行资金引入股市,挪用股民保证金等违规操作,扰乱了金融秩序,不利于金融监管。
三、我国金融创新的对策
(一)对国有金融机构改制重组,建立现代经营机制,增强金融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内在动力。要以产权改革为突破口,对国有商业银行实行股份制改造,将其改革为国家控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通过改制,减少政府干预,建立规范化的法人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只有使我国的金融机构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企业法人,金融机构才会有动力和压力去积极开展金融创新。
(二)培育竞争性的市场,激活金融创新的外部环境。要降低金融业的市场准入门槛,使国内金融机构的多元化,鼓励民间资本和外资进入金融行业,通过设立更多的股份制或其他形式的非国有商业银行,逐步改变国有银行的垄断状况,形成多种类、多成分金融机构并存的组织结构。随着我国加入WTO,外资银行的进入一方面会挤占国内金融机构的部分业务空间,另一方面也会带来很多先进的经营管理思想和方法,促进国内金融机构的竞争。我们要做好外资银行全面进入的各项准备,迎接挑战,在竞争中壮大自己。培育竞争性的金融市场,还要对所有金融机构一视同仁,使得国有商业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在一个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中参与竞争,要允许不同类型金融机构兼并重组,不断壮大非国有金融机构,形成更多有实力的竞争主体,加大国有金融机构参与竞争的压力,促进各类金融机构共同发展。
(三)加强金融创新的力度,开发出更多的金融工具,满足市场多层次的需求,促进金融市场平衡发展。首先要大力发展货币市场,货币市场是资本市场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培育和扩大市场主体,是货币市场健康运行的微观基础,要允许政策性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进入货币市场,开展代理融资业务;同时,加快利率市场化步伐,市场利率是自由交易的货币市场上众多买卖双方对资金供求状况的平衡以及对宏观当局调控信号的价格反应,它是宏观管理当局实现其宏观金融调控的重要目标。其次,要继续坚持发展资本市场,改进传统的间接融资方式,设计新的贷款品种,扩大直接融资渠道,尤其要发展债券市场,提高企业债券发行比重,建立共同投资基金,发展一批交易成本低、获利高、风险小的金融工具,如金融期权、远期利率协议、可转让的商业票据等,满足市场多方面的融资需要和规避风险的要求。
(四)改革金融宏观调控体制。金融创新需要有一个宽松的政策环境,有较大的自由度,所以,宏观上应实行以间接方式为主的调控机制。具体而言,一是调控机制市场化,通过再贴现率、存款准备金比率、公开市场业务等基本工具调控货币供给量,间接调控宏观总量平衡与结构优化;二是金融资产价格的形成机制市场化,由市场定价,管理当局实行间接调控,不直接干预经济活动。驱利性和竞争会促使金融机构不断推陈出新,提高其资源利用效率,创造出更多的金融产品为企业和社会服务。
(五)大力发展金融技术创新。技术性金融创新代表着当前国际金融创新的主流和方向,现代计算机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为金融技术创新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我国在技术的应用方面尚有巨大潜力,我们要加大科技投入,提高技术创新的科技含量,充分发挥创新产品的经济效益。
【金融创新与发展】推荐阅读:
互联网金融与科技创新06-16
机构金融创新08-21
创新农村金融体系08-31
上海自贸区金融创新07-05
农发行金融创新初探10-24
金融服务技术创新基地10-08
xx地市金融服务创新年活动实施方案11-08
2020年在全市绿色金融创新试点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11-16
调研当前农村信用社在金融产品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2011.11.2010-07
创新创业与青年发展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