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的爱情诗歌

2024-10-25

唐诗宋词的爱情诗歌(精选10篇)

1.唐诗宋词的爱情诗歌 篇一

唐诗宋词描写爱情名句精选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唐.李商隐<<无题首>>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唐.崔护<<题都城南庄>>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唐.李商隐<<无题>>

四.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唐.刘禹锡<<竹枝词>>

五.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唐.元稹<<离思五首>>

同是天涯沦落人,邂逅何必曾相识------唐.白居易<<琵琶行>>

一日不见,如秋兮------<<诗经.王风.采葛>>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汉.古诗十首<<迢迢牵牛星>>

举手长劳劳,情同依依------汉乐府民歌<<孔雀西北飞>>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唐.王维<<相思>>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唐.李白<<长干行>>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宋.欧阳修<<生查子>>唐诗宋词爱情名句

一日不思量,也攒眉千度------宋.柳永<<昼夜乐>>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干瘪------宋.柳永<<凤栖梧>>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唐.李商隐<<无题首>>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唐.崔护<<题都城南庄>>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唐.刘禹锡<<竹枝词>>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唐.元稹<<离思五首>>个人认为这是最经典的一句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唐.白居易<<长恨歌>>

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唐.李益<<写情>>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唐.白居易<<长恨歌>>

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唐.李益<<写情>>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宋.秦观<<鹊桥仙>>唐诗宋词爱情名句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干瘪------宋.柳永<<凤栖梧>>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唐.白居易<<长恨歌>爱情诗句>

2.《唐诗宋词选读》的教学探索 篇二

一、选修教学准确定位,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选修课的设计,必须以课程目标为依据,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水平。选修课程也应该体现基础性,但更应该致力于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根据课标精神,教学中我们将《唐诗宋词选读》选修课的教学目标定位有二:一是指导学生在必修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对诗歌的鉴赏和审美能力,让学生习得方法,构建起能力。具体讲就是既要指导学生学会有感情地诵读诗歌,准确解读诗歌作品,准确地了解作家的思想与作品的风格,系统地掌握某一题材的作品主题与表达技巧,构建诗歌的知识网络;同时又能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在感受和体验作品的过程中,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二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有所选择,获得个性化的发展。具体讲就是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兼顾学生个人的爱好,教学方法上多进行探究性学习,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解读。

二、整合教材,实行模块教学

鲁人版《唐诗宋词选读》以话题的形式组织单元,在教材内容的安排上分为讲读篇目和课内自读篇目,但基本以朝代为序列,分为“气象恢弘的初盛唐诗歌”、“姿态横生的中晚唐诗歌”、“北宋的旧曲新声”、“南宋的乱世词心”四个话题,每个话题以作家作品为单元编排,这样虽然能让学生对唐诗宋词的发展历程和代表诗人有一个总体了解,但这样编排整体感不强,比较零碎,不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认识。因此,教学实践中我们打破了原有专题的框框限制,把教材整合为三大模块。

(一)导学模块

对于诗歌鉴赏,虽然学生在选修课的学习中有所涉猎,但是难免缺乏系统的知识储备和方法积累;同时,古典诗歌离学生的生活时代已远,学生要长时间的连续学习,难免会有畏惧之心。因此,教学之初,我们先设置了导学模块,导学模块的教学重点是导之以法,授人以渔;导之以趣,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并树立学习诗歌的信心。这一模块的教学以讲解课型为主,教师重点利用学生在初中和高一必修课中所学的文本,重点从意象和意境、诗歌特点、表现手法,诗歌鉴赏的角度等方面入手,引导学生梳理常见意象、意境和常用手法;让学生明白古代诗歌的语言特点。诗歌鉴赏的角度,从诵渎入手,让学生学会看题目、看作者、看注解、看文本,并注意抓住关键词句、意象意境特点、用典、修辞手法、言外之意等,由浅入深全面把握一首诗歌。这样一来,学生初步掌握了诗歌的解读方法,消除了畏难情绪,拥有了探究学习的兴趣。

(二)名家模块

唐诗宋词的璀璨星空里有五颗耀眼夺目的明星—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李清照。这是选修重点讲授和学习的内容。教学中重点以赏析课型和诵读课型为主,重视方法的示范,授人以渔。

一是整体把握这些重点作家作品及主要特点。

这五位大家,分别代表了唐诗宋词的不同风格,每一位大家,在人生的不同时期,由于背景和人生经历的不同,作品的风格也不尽相同。如学习李白的诗歌重点引领学生学习他的代表作《将进酒》和《梦游天姥吟留别》,让学生体会李白的狂放不羁、愤世嫉俗的性格,以及李白作品中夸张与想象的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学习杜甫重点突出对其诗作风格—“沉郁顿挫”的’体悟,在结合学生先前学过的作品如《登岳阳楼》、《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基础上,重点学习《兵车行》和《旅夜书怀》。学习苏轼重点以教材里所选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和自读篇目里的《江城子·记梦》为主讲篇目,意在让学生体会苏轼词作豪放的风格和深婉细腻的情感。学习辛弃疾重点引领学生感悟其作品中的爱国思想,教学中重点学习有比较深厚的现实内容且手法圆熟精到的《水龙吟·登健康赏心亭》和体现婉约含蓄风格的《青玉案·元夕》。学习李清照则重点学习能够代表其词前期和后期风格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和《声声慢》(寻寻觅觅),让学生形成一个系统而全面的认识。

二是讲授重点作品,学会解读方法和诵读方法。

叶老曾讲,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诗歌选修教学也是如此。在引领学生学习重点作品中,让学生学会解读诗歌的基本步骤和方法:先通其词语和句意,玩味意象,描摹意境,品赏手法,体悟其感情,学会在鉴赏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同时,教授重点作品时,引领学生掌握诵读的方法。教学中指导学生做到三读:音读(即读正字音,读准节奏)、意读(即理解诗句,理清脉络)、情读(即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把握情感,明晰主题)。如以《将进酒》为例,首先让学生整体感知,把握这首诗的感情基调:以悲伤起势,最终归结于“愁”;再读诗歌,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悲—欢—愤—狂。在诵读时要利用语气和节奏的变化恰切的诠释诗人的情感。比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一句,起势“君不见”属客观陈述,所以语气应平缓,“黄河之水天上来”让我们想到滚滚黄河之水从天上一泻而下的磅礴气势,所以读来应气势轩昂,特别是“天上来”三个字,更应该体现出一种大气磅礴之势,紧接着“奔流到海不复回”表达的是时光易逝的感叹,语气应转为低沉,一唱三叹。中间“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一节,句式变得简短,感情也较为欢快,所以节奏上应紧凑轻快。

(三)题材模块

除了重点作家的作品外,对于其他的作品,我们打乱教材的编排顺序,按题材做了有机的整合,依次划分出山水田园诗、咏物言志诗、边塞征战诗、羁旅思乡诗、咏史怀古诗5个板块。咏物诗以《房兵曹胡马》和《马诗》为主,山水田园诗以《次北固山下》和《汉江临泛》为主,怀古诗以《泊秦淮》和《桂枝香·金陵怀古》为主,边塞诗以《从军行》和《燕歌行》(并序)为主,羁旅思乡诗以《商山早行》和《除夜宿石头驿》为主。

以作品主题归类教学,打乱教材,重新组织,不是对教材的否定,而是对教材的一种创新性利用,同题材同风格的作品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鉴赏,既可以避免“编年体”式的枯燥乏味,让学生系统的掌握唐诗宋词的发展规律及其风格特征,在鉴赏中真正做到了有章可循,又可以赢得课堂教学的高效率。教学中重点以自主赏析探究课、诵读课和创作课型为主。

3.欣赏千年的唐诗宋词 篇三

时光,在消无声息中流走。拨开红尘滚滚,我化作一缕清风,穿越浩淼的时光,来到了一个泱泱大气的时代,一个属于唐诗宋词的时代,一个属于诗人词人的时代。我久久欣赏着,欣赏那无法被时代抛弃的唐诗宋词。

欣赏酒入豪肠的洒脱。是谁,在月下翩翩起舞?是谁,在捧剑挑灯中梦回沙场?是谁,会挽雕弓望西北天狼?诗酒流连,有多少场陶醉,有多少场畅饮?一个酣畅淋漓的盛世,一群酣畅淋漓的狂客。用酒铸成自己特有的情感,对着月光,唱出自己的歌。“新丰美酒斗十千”是王维的豪奢,“会须一饮三百杯”是李白的澎湃。“痛饮狂歌空度日”是杜甫的畅饮。就这样,一壶酒,酿成了一个盛世,泡在酒中的心,是豪迈的心;泡在酒中的诗词,是豪迈的诗词。

欣赏千古明月的皎洁。投一份光给世界,投一份火给人间。于是回馈的不是光,不是暖,而是一句句凝聚的诗词。比光更亮,比火更暖。“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李太白总是用月来写下自己的情感。放下的酒杯,苏东坡又拿了起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中间又有多少追问?又有多少迷茫的眼神?“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这一轮,是一种超然物外,是一种追求。有迷茫,有欢喜,有忧伤,一切都被它的皎洁所照亮。“秦时明月汉时关,”是肃杀,是凄凉,黑云压城,却压不垮月亮,压不垮希望,它的光茫永远会给人以鼓舞,给人以力量。

欣赏,霓裳羽衣的妩媚,富丽繁华的宫殿,衣带飘飘;凄凉的马嵬,细雨蒙蒙。当年两袖轻烟戏君王,如今一缕香魂归故乡。美人卷帘,喜看荔枝来;马嵬断魂,悲对君王归。只可怜“西湖歌舞几时休”怎奈得“隔江犹唱后庭花”。雨中空铃响,这是对昔日繁华的悲叹,更是对魂断的怜悯。欣赏唐诗的剑气,欣赏宋词的菊花;欣赏唐诗的春风,欣赏宋词的夕阳。一切在欣赏中显现,如丝丝缕缕的风在我心头荡漾。唐诗宋词,中国文化天空中的一个有一个熠熠生辉的星座。无论庄重还是活泼都动人心弦;无论是洋洋洒洒还是寥寥数语,都细致精腻。也许只有那样的年代,才有那样的美。她的营养滋养了中国文化的过去与现在。并将滋养着中国文化的未来。

4.精选励志的唐诗宋词 篇四

2. 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朴行人面。——晏殊

3.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4. 洛阳城里春光好,洛阳才子他乡老。桃花春水渌,水上鸳鸯浴。——韦庄

5. 烟月不知人事改,夜阑还照深宫。藕花相向野塘中。暗伤亡国,清露泣香红。——鹿虔扆

6.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消,多情却被无情恼。——苏轼

7. 昨夜雨蔬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轼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红肥瘦。——李清照

8.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逢舟吹取三山去。——李清照

9. 流水落花无问处,只有飞云,冉冉来还去。——秦观

10.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11.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

12.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13. 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李煜

14.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王观

15. 梅落繁枝千万片,犹自多情,学雪随风转。——冯延已

16. 犹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李清照

17.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李煜

18. 断鸿声里,立尽斜阳。——柳永

19. 重湖叠山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柳永

5.苏教版 唐诗宋词 全部古诗宋词 篇五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从军行 杨 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雕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做一书生。

滕王阁 王 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花摇情满江树。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鸿雁不堪愁里听,关城树色催寒近,莫见长安行乐处,昨夜微霜初渡河。云山况是客中过。御苑砧声向晚多。空令岁月易蹉跎。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与诸子登岘山》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巾。燕歌行 高 适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岑 参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 白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时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月下独酌四首(其一)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将进酒》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兵车行 ·杜甫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 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伸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客至 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盘飨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寄李儋元锡韦应物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共来百粤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奏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西塞山怀古刘禹锡

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 白居易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天上谣 李 贺

天河夜转漂回星,银浦流云学水声。宫桂树花未落,仙妾采香垂佩缨。秦妃卷帘北窗晓,窗前植桐青凤小; 王子吹笙鹅管长,呼龙耕烟种瑶草。粉霞红绶藕丝裙,青洲步拾兰苕春。东指羲和能走马,海尘新生石山下。无

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安定城楼

李商隐

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不知腐鼠成滋味,猜忌宛雏竟未休。九日齐山登高 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薇。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送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寄扬州韩绰判官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长安晚秋-赵嘏

云物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温庭筠《菩萨蛮》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韦庄 《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久)

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

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 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浣溪沙 李璟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碧波间。还与容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清漏永,小楼吹彻玉笙寒。簌簌泪珠多少恨,倚阑干。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峡暮,接天流

清平乐(别来春半)李 煜 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

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浪淘沙》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破阵子【宋】晏殊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

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踏莎行(候馆梅残)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欧阳修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苏幕遮

怀旧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张 先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後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八声甘州 柳 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

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

定**(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苏 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苏轼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晓来雨过,遗踪何,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

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晏几道 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拚却醉颜红。

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 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清平乐(春归何处)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踏莎行【宋】秦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裹斜阳暮。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青玉案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

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苏幕遮(北宋)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卜算子· 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扬州慢》 姜夔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鬲溪梅令

丙辰冬,自无锡归,作此寓意。

好花不与殢香人。浪粼粼。又恐春风归去绿成阴。玉钿何处寻。

木兰双桨梦中云。小横陈。漫向孤山山下觅盈盈。翠禽啼一春。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英雄泪!

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辛弃疾 【宋】

6.夜读唐诗宋词 篇六

读唐诗宋词,在清丽中感受刚健,在苍凉中体悟壮阔。唐诗是青春的腾跃,宋词是迟暮的远行;唐诗是勇往直前的飞奔,宋词是瞻前顾后的徘徊;唐诗是笑傲江湖醉酒狂欢的洒脱,宋词是秋雨纱窗悠然品茗的温馨;唐诗是搏击奋进的煌煌火炬,宋词是栖惶短憩的袅袅心香;唐诗是芍药海棠花繁彩,宋词是寒梅秋菊幽韵冷香;唐诗是划亮苍穹的明月,宋词是濡染心灵的婵娟;唐诗是“东皋薄暮望”的憧憬,宋词是“寻寻觅觅”的悲伤……吟哦佳词妙句,在甘美中品味历史的沧桑,在愁绪中体会作者的苦涩和辛酸,越品越有滋味,心是那般的充实而安静,梦想在诗中升腾,我在诗意的萦绕中学会了超脱,拥有了空灵。

展读唐诗宋词,我惊佩古人的凝练、睿智和透彻,我甚至怀疑他们是神而不是人。我佩服李白的诗才,更赞叹他那忧乐圆融的智慧:仕途不达则求诸仙道,仙道幻灭则寄情美酒,难寻美酒则邀明月,恋红尘时可入皇宫,隐退时游遍名山大川。李白是一轮充满伤情的皎洁明月,一壶满载忧伤的百年陈酿,一位壮志满怀却怀才不遇、孤独寂寞的酒中仙人。

我喜爱苏东坡的旷达。东坡奉儒而不迂执,好道而不厌世,谈禅而不佞佛。他无论在怎样失意的情况下都能保持心境的平和,都能欣赏身边的风景。他在赤壁赏月,在西湖种柳,一派诗心;贬谪黄州,他能“长江绕郭知鱼美”,贬谪琼州,他能“日啖荔枝三百颗”,随遇而安,总能在既有的境况中获得满足,这是生存的大智慧。我喜爱东坡放任旷达的大气节,我佩服东坡宠辱不惊的大气度,宁将醉人的功名弃于脑后,任凭一次次的机遇擦肩而过,任凭一代代的繁花逐水流走,你只留意于云影天光,日出日落;你只醉心于一蓑烟雨,满眼风波。

我醉心于李商隐和李清照的纯粹。我觉得古今诗人中只有他们二人情感最少受生活和文化的污染,单纯到透明,真挚到只剩下真挚本身,忧伤是生命和情感找不到目的的纯粹忧伤,而不是忧于时伤于物的世俗化情绪。李白的浪漫里仍掺杂着对功名的牵挂;杜甫的国家意识大于生命意识;李贺荒寂敏感,有点病态;王维的禅性一半得自技巧一半得自悟性,过高的艺术悟性取代了他对生命的真诚投入;柳永在风尘烟巷里走得太远,他是一个真诚地玩情游戏的人,他不是情感生活中的圣人……李商隐和李清照是活在心灵世界的人,他们是以爱为信仰的人,对爱很投入,爱才是这个世界不死的灵魂,是生命的意义。但爱情给他们的却是五味俱全,而苦的记忆尤为深刻,爱使他们体验了透明的幸福,也感到了彻骨的绝望。

7.唐诗宋词里的清明 篇七

有关清明节的诗词非常多。中国是个诗的大国,诗人写诗讲究触景生情,有感而发,清明就是这样一个让人诗兴勃发的节日。《岁时百问》记:“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谓之清明。”此时,春雨绵绵,杨柳绽绿,桃李芬芳,让人变得多愁善感又意趣缠绵,因而,古往今来的文人骚客,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篇。可以说,清明是扫墓的清明,踏青的清明,也是诗歌的清明。

清明扫墓,是我国历史悠久、祭奠先人的民风习俗。写扫墓者悲痛心情最真切的,则非宋代诗人高菊涧的《清明》莫属,诗曰:“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血泪染成红杜鹃。日暮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春意盎然,美景如画,但故去的亲人却无缘享受这大好春光,实在令人黯然神伤。苏轼的《江城子》词也是清明悼亡诗中的杰作,”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这首词纯用白描,自然真切,毫无斧凿之痕,全词句句有声,催人泪下。一代豪放派词人竟能写出如此缠绵婉约的词句,可见其对亡妻的思念之深。黄庭坚的《清明》别具一格:“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芜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诗人由清明扫墓想到人的生死问题,进而有感于人的价值,表现了诗人旷达之中包含的郁勃、不愿与俗沉浮的兀傲之气和对仕途贤愚混杂的愤懑之情。

清明又名踏青节,最宜外出郊游。清明踏青的习俗,据考证起于唐,盛于宋,时人谓之“游春”。唐、宋均是诗词鼎盛的朝代,故留下了更多传世之作。唐代诗人顾非熊的 《长安清明言怀》:“明时帝里遇清明,还逐游人出禁城。九陌芳菲莺自啭,万家车马两初晴。”摄下了万家车马出动,领略“芳菲莺自啭”的暮春风景。宋代吴惟信的诗“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表现了万人郊游、尽兴方归的宏大场景。风和日丽,梨花盛开,杨柳葱翠,流莺娇啼,仿佛为我们展开了一幅踏青的美丽画卷。在这清和景明的美好时刻,人们竞相外出游览踏青,这是多么令人惬意之事!欧阳修的《踏青》写得最为生动传神:“南国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北宋诗人张先有“芳草拾翠莫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的佳句,饶有情趣地描绘了郊野踏青游人往来不绝,妇女乘春游之际采集花草、流连忘返的景象。

清明时节,北方乍暖还寒,南方春意盎然。唐代温庭筠的《清明日》形象地描绘了桃红柳绿,万物复苏的春景:“清蛾画扇中,春树郁金红。出犯繁花露,归穿弱柳风。”宋代词人辛弃疾在一首《临江仙》中也把清明景色写得惟妙惟肖:“风雨催春寒食近,平原一片丹青。溪边唤渡柳边行。花飞蝴蝶乱,桑嫩野蚕生。”唐代韩愈的“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从表面上看,这首诗似乎只是描绘了一幅寒食节长安城内富于浓郁情味的风俗画。实际上,透过字里行间可感受到作者怀着强烈的不满,对当时权势显赫、作威作福的宦官进行了深刻的讽刺。

清明诗中,被诗人描绘最多的就是雨和柳。“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韩愈在写给张籍的诗里,既有雨又有柳,独具匠心,极为传神,却又透着儿童般的欢乐。“正好园林籍落英,细风吹雨湿清明”,宋人沈与求看着在春雨中纷纷落地的花瓣,愁绪油然而生,诗也就到了心头。清人孔尚任的“清明寒食多风雨,特特今宵月照花”,则带有不胜惊喜之情。当然,写雨最好也流传最广的,还是晚唐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诗为历代清明诗的扛鼎之作,清新隽永,寓意深远,脍炙人口,可谓神来之笔。

清明写柳也很时髦。唐代诗人韦庄的“满街杨柳绿丝烟,画出清明二月天”,清新飘逸,美不胜收;宋代词人吴文英的“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清幽婉丽,独出机抒;陆游的“忽见家家插杨柳,始知今日是清明。”虽平铺直叙,却也于拙朴中见精巧;清代高鼎的“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更是久传不衰的佳句。

古诗词里的清明就是这样意象万千,隽永悠长。但无论是悲欢离合、哀思绵绵,还是风和日丽、杨柳依依,它带给我们的,总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慰藉和文化上的代代传承。清明时节,春雨潇潇,踏青扫墓,祭奠先人,吟诵古诗名句,领略诗人意趣,不失为悦情赏心之雅事。

描写清明节的诗词

1、杜牧:《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2、韩翃:《寒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3、宋之问:《途中寒食》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4、张继:《闾门即事》

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5、黄庭坚:《清明》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笃天地龙蛇蛰,两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封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邱。

7、杨万里:《寒食上冢》 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

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

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

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8、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

高田二麦接山青,傍水低田绿未耕。

桃杏满村春似锦,踏歌椎鼓过清明。

9、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10、程颢:《郊行即事》

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

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11、高翥:《清明日对酒》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12、万俟咏:《三台》清明应制

见梨花初带夜月,海棠半含朝雨。

内苑春、不禁过青门,御沟涨、潜通南浦。

东风静,细柳垂金缕。望凤阙、非烟非雾。

好时代、朝野多欢,遍九陌、太平箫鼓。

乍莺儿百啭断续,燕子飞来飞去。

近绿水、台榭映秋千,斗草聚、双双游女。

饧更香、酒冷踏青路。会暗识、夭桃朱户。

向晚骤、宝马雕鞍,醉襟惹、乱花飞絮。

正轻寒轻暖漏永,半阴半晴云暮。

禁火天、已是试新妆,岁华到、三分佳处。

清明看、汉蜡传蜡炬。散翠烟、飞入槐府。

敛兵卫、阊阖门开,住传宣、又还休务。

13、晏殊:《破阵子》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

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14、张先:《青门引》

乍暖还轻冷,风雨晚来方定。

庭轩寂寞近清明,残花中酒,又是去年病。

楼头画角风吹醒,入夜重门静。

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

15、辛弃疾:《满江红》暮春

家住江南,又过了、清明寒食。

花径里、一番风雨,一番狼藉。

流水暗随红粉去,园林渐觉清阴密。

算年年、落尽刺桐花,寒无力。

庭院静,空相忆。无说处,闲愁极。

怕流莺乳燕,得知消息。

尺素如今何处也?彩云依旧无踪迹。

慢教人、羞去上层楼,平芜碧。

16、吴文英:《风入松》春园

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

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

料峭春寒中酒,迷离晓梦啼莺。

西园日日扫林亭,依旧赏新晴。

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

17、朱淑真:《浣溪沙》清明

春巷夭桃吐绛英,春衣初试薄罗轻。

风和烟暖燕巢成。

小院湘帘闲不卷,曲房朱户闷长扃。

恼人光景又清明。

18、圆至:《寒食》

月暗花明掩竹房,轻寒脉脉透衣裳。

清明院落无灯火,独绕回廊祀夜香。

19、张可久:《清江引》春思

黄莺乱啼门外柳,雨细清明后。

能消几日春,又是相思瘦。

梨花小窗人病酒。

20、陈子龙:《清明》

江南烟雨画屏中,半镜斜窗弄小红。

燕子不来楼阁回,柳丝今日向东风。

21、瞿佑:《清明即事》

风落梨花雪满庭,今年又是一清明。

游丝到地终无意,芳草连天若有情。

满院晓烟闻燕语,半窗晴日照蚕生。

秋千一架名园里,柳丝今日向东风。

22、王磐:《清江引 清明日出游》 问西楼禁烟何处好?

绿野晴天道。

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探莺花总教春醉倒。

23、李渔:《清明节一日》

正当离乱世,莫说艳阳天。

地冷易寒食,烽多难禁烟。

战场花是雪,驿路柳为鞭。

荒垅关山隔,凭谁寄纸钱?

24、屈大均:《壬戌清明作》

朝作轻寒暮作阴,愁中不觉已春深。

落花有泪因风雨,啼鸟无情自古今。

故国江山徒梦寐,中华人物又销沉。

龙蛇四海归无所,寒食年年怆客心。

25、曹雪芹:《风筝》

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

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

26、冯延巳:《采桑子》

风微帘幕清明近,花落春残。

尊酒留欢,添尽罗衣怯夜寒。

愁颜恰似烧残烛,珠泪阑干。

8.推荐借鉴的唐诗宋词心得 篇八

婉约的词汇更是情感交替,词语清晰含蓄,让人眼帘湿润不可忘怀。婉转的情绪在词调中深深表达了当时时期的无力抗争的一种有力武器!

如范成大写的宋词《西江月》十月谁云春小

十月谁云春小,一年两见风娇。云英此夕度蓝桥,人意花枝都好。

百媚朝天淡粉,六锐步月生销。人间双叶满庭皋,别有东风不老!

多么美妙的词句,我好喜欢!我好爱读!

唐代现实主义爱国诗人杜甫世称诗圣,世界文化诗人,杜甫生活在由胜转衰的历史时期他的诗被誉为“史诗”在政治黑暗人们饱受疾苦的当时,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意精湛的杜甫在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独自去投靠肃宗中途被安史叛军俘获,他面对凌乱的长安面对国难当头的残酷事变不顾全家个人利益的得失,在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扔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家事国事事事忧心苦闷彷徨,在这种窖迫的形势下,奋笔疾书写下了:《蜀相》一首诗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宫城外柏森森。

映街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落满襟!

此诗写下了杜甫当时的心情,写下了在长安所见到的荒凉悲景,悲愤爱国之情贯穿全诗。

向古代诗人学习!学习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

做为一名中国的中学生应该有的就是爱国精神,国家兴衰匹夫有责!

9.寻迹唐诗宋词中的乡思 篇九

关键词:怀乡诗;唐诗;宋词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是现代诗人余光中的轻吟浅唱,寻根问祖、念旧怀乡更是古今游子吟唱不尽的不变主题。怀乡是世间最为朴素真挚的情感,我国古代数不尽的文人墨客留下了大量思乡念亲的诗词佳篇,以细腻的感受力以及超凡的想象力展现诉不尽的相思别离之苦,道不尽的怀乡羁旅之愁。

离家在外,最能牵动游子乡愁的就是异地他乡新奇的自然景致,如唐代诗人王湾的《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王湾是北方诗人,曾长期游历南方,为清丽秀美的江南山水所吸引,此时正值冬尽春来、旭日初升之时,面对江南美景,水路孤舟、残夜归雁,诗人心底的羁旅之愁齐涌心头。“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抓住海上日出的瞬息变化与江上春气回转的细微讯息,将大自然拟人化,生动有趣地表现出昼夜更迭之时江南景致的蓬勃生机,感慨流年消逝却无哀伤凄婉之意。“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由旅途景色引起乡思,归雁捎书、问句结尾,表现作者的羁旅之愁、思乡之深情。

除了异地新奇的自然景致能够引发诗人的乡愁之外,节日往往是引发怀乡之思的一个重要诱因,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传统佳节本是亲朋好友相聚之时,独在异地的乡思更为深切,如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是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诗人时年十七,本应全家团圆登高游乐,却独自在长安谋取功名。“独”“异”质朴而真切地写出作客异地的漂泊之感,身处繁华帝都的孤独之情。“每逢佳节倍思亲”作客异地的思乡之情在平时不易显现,一旦遇见“佳节”便易引发,“倍”字质朴准确地概括怀乡思亲之情。“遍插茱萸少一人”远在故乡的兄弟重阳登高遍插茱萸之时,却发现诗人不在游玩之列。诗人似乎更关心兄弟们的缺憾,自己独在异乡成为异客并不值得过分诉说,此为新颖曲折之处。这首七绝短小,语言质朴却道出佳节思亲的真挚感受,是怀乡诗中七绝精品。

明月是古代诗词中思乡的经典意象,如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皓月当空、孤寂凄清之时,牵动诗人的无限乡思。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月色如霜,思念故乡而黯然神伤。笛声亦是牵动诗人怀乡思绪的重要因素,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诗的前两句描写春夜之中悠扬的笛声忽而传来,“暗”字有断续隐约之意,似在拨动诗人的离愁思乡之苦。笛声“散入春风”传遍洛阳城,诗人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展现笛声的无处不在,思乡愁苦无法释然。诗的后两句“折柳”出自《折杨柳》曲,随风而来的《折杨柳》曲风伤离惜别,哀怨婉转,愈加引发客居洛阳的思乡之情。于是在诗的最后用反问的形式直抒胸臆,表达对故乡家园的思念之情,令人回味无穷、情真意切,引发无数读者的强烈共鸣。

思乡诗除了表达个人思乡之愁外,也曾与亡国之恨交织相生,其中以五代时期南唐后主李煜的成就为最高,如《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南唐后主被俘囚禁时所作,“春花秋月何时了”春花浪漫、秋月高洁,本应欣喜却有前途迷茫之感,进而引出“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物是人非之感。上片触景伤怀,怕见春花秋月、追忆故国的美好生活,“不堪回首”字字滴血,委婉写出了作者的故国之思与亡国之痛。结尾“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自问自答,以流水来比喻满腔的悲怆,愁苦绵长、无边无际、无休无止,悲哀至了极点,表现对故国家园的无限思念,也因此被称为后主的绝命之词,家国愁思的巅峰之作。

怀乡诗词的作者或为游历天下,或为寻求功名,或为公务。北宋文学家范仲淹曾在陕西守边多年,以边塞生活入词,描写边塞将士生活的艰苦、抒发将士的家国情怀,意境较为壮阔,情感深沉。如《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词的上片是从戍边将士的角度,描写塞外秋色与军营中的特有景象。衡阳雁去气候苦寒,军营号角四面响起,无边的山峰夕阳西照,城门紧闭的孤城,呈现出一种边塞所特有的旷远苍凉、雄浑悲壮的氛围。词的下片转入对将士内心的刻画,“浊酒一杯家万里”点明将士久戍思乡,却因边患未除而欲归不得的茫然。“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寒夜中羌管悠扬入耳,激起将士无限的思乡之愁,滴下征夫之泪。满地白霜与满头白发相映照,表达了将士思乡爱国的无限深情,悲壮凄凉。

10.略论唐诗宋词中意象与意境的关系 篇十

[关键词]意象意境对立统一

文学是一种语言的艺术。而唐诗宋词作为一个独特的文学样式,也有其自身的语言和艺术的表现需求。诗词渴望情感、感受和想象,是一种“摆脱散文的现实情况,凭主体的独立想象,去创造一种内心情感和思想的诗性世界”。它把情感融进物象,借助跨越时空的想象,使它的情思与意象有了立体的感觉,从而形成一种诗性空间给人以美感,即所谓诗歌的意境。

那么究竟什么是意象和意境呢?

一、意象和意境的含义及发展

“意境”一词,源自佛经。佛家认为,心之所游履攀缘者谓之境,所观之理也谓之境,能观之心谓之智。这里说的“智”与“境”,在文学方面就是“意”与“境”。

我国古代学者对“意境”也多有阐述:晋代的陆机在《文赋》中从“情思”与“物境”互相交融的角度说过,“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心懔懔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南北朝时期的刘勰则认为,构思规律的奥妙在于“神与物游”,即作家的主观精神与客观物境的契合交融。

而最早把意境作为一个美学范畴提出来是从唐朝开始的,王昌龄在《诗格》中说:“诗有三境:一日物境,二日情境,三日意境。物境一: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情境二: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意境三: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我们用现在的标准来分析王昌龄的“三境”就不难发现,他这里的所谓“意境”并非现代意义上的意境,“物境”和“情境”也融入了很多“意象”的内容。然而“意境”一词的提出却给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其后,意境为唐人所重,意境学说的探讨研究也发展开来。皎然《诗式》、司空图《=诗品》及宋人严羽《沧浪诗话》等对意境理论的形成多有建树。

到了明代,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把“意境”描绘成“意象”:清代王夫之在《姜斋诗话笺注》中又把“意境”摹写成“兴象”:近代的王国维继承并发展了源远流长的“境界说”,深入探讨了“意境”的含义,揭示了诗歌创作的契机,他在《人间词话》等一系列著作中,对于“境界”有精辟的理解:“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本也:气质、神韵末也。有境界二者随之矣。……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可见,王国维对“意境”的探讨与看法已经远远超过了前人对于“意境”的理解。然而“境界”说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道出了“意境”的含义,但从细处来看,还是有区别的。早在50年代,李泽厚先生就指出,“意境”一词“比稍偏于单纯客观意味的‘境界’二字似更准确”。叶嘉莹女士也认为,“境界”一词含义太多,使用起来“不免导致种种误会”或者增加了理解上的“混淆和困难”,相比之下,还是“意境尤易于为人所了解和接受”

由以上意境发展的过程我们不难看出:在中国古代,意象与意境曾经是含混的,至明清才逐渐区分开来,基本上是把意象混为意境,或只重意境而忽视意象。

事实上,“意象”一词最早源于《周易·系辞》“圣人立象以尽意”。不过,《周易》之象是卦象,是符号,是以阳爻阴爻配合而成的试图概括世间万事万物的六十四种符号,属于哲学范畴。后经诗学借用并引申之,在此过程中“立象以尽意”的原则未变,但诗中之“象”已不是卦象,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具体可感的客观事物。至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意象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但由于与意境的密切关系,终是没有摆脱意境的笼罩独立出来。到了现代,人们才将意象和意境真正区分开来。

其实意象是一个审美的表意系统,包括“意”和“象”两方面。“意”是精神因素,即诗人的视角或思想感情,是创作的主观动机:“象”是物质因素,即诗人通过感官触及而选取下笔的客观事物,是创作的客观载体。正如毛翰关于意象表述的公式:意象=物象×情思。

所以,今天从诗词的角度来看,意象就是经过人的感官认识加工,用来寄托人类主观思想感情的客观事物,即寓“意”之“象”。

这样我们再反过来讨论意境了。现代人一般认为,意境是“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具有虚实相生、意与境谐、深邃幽远的审美特征,能使读者产生想象和联想,如身入其境,在思想情感上受到感染”。

简而言之,意境就是在读者头脑中所产生的一种情景交融的诗意的空间:亦或是通过意象生发和开拓出的一种综合的审美境界。

因为学术界对意象和意境范畴的界定分歧较大。所以对它们之间关系的论断也很不统一,且多局限于某一方面。而笔者以为诗词中意象和意境联系甚密,交错在一起的枝节繁杂,涵盖了诗词诸多方面的内容,所以它们之间的关系也应该是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的。理清了意象和意境的含义及其发展历程。我们再回过头来进一步探讨唐诗宋词中意象与意境的关系就容易多了。

二、意象与意境的关系

根据意象和意境的含义,我们可以得出,诗词中的意象是一个个融入作者感情的物象。是主观之象,是个体的,可以感知的,实实在在的:而意境是一种境界和情调,是整体的,它由意象表达或诱发,要通过体悟才可感知的。具体到它们之间的关系,就是前提与结果的关系,对立与统一的关系,实与虚的关系。

(一)前提与结果的关系

黑格尔说,诗人“应当深入到精神内容意蕴的深处,把隐藏在那里的东西搜寻出来,带到意识的光辉里”。这“艺术的光辉”就是意境之美。诗词在创作过程中要把握好很多问题,对于意境的营造是尤为重要。但要营造意境,首先要营造的是意象。

唐诗宋词都讲求情景交融,情和景融合也即诗词中的意象。而它所生发和开拓出的诗意的空间就是意境。情景交融的诗词,其景已非平常之景,而是表情之景,景后有情,言外有意。所以可以说意象就是意境在内容形式方面的特征,是形成意境的基础,而意境就是意象所追求的抽象化的美感。

正如毛翰所说:“意象是以象寓意的艺术形象,意境是由那寓意之象生发出来的艺术氛围,如果意象是花朵,意境就是春天:如果意象是美人,意境就是良宵:如果意象是鬼

火。意境就是令人毛骨悚然的夜色:如果意象是狼狗、铁丝网、警棍和坦克,意境就是白色恐怖。”,这听起来似乎有点渲染和夸张,但却形象地说明了意象与意境的关系。毛翰还说,意象是诗意的载体,意境是诗意空间;意象让人从旁观赏,意境却让人身入其内、神游其中:诗词意境的产生离不开意象,没有意象的支持,意境也就变得空洞而无味了。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其中“雨后空山”、“月照清泉”、“竹间浣女”、“莲中渔舟”都是意象,经过组合。层次鲜明,因果清晰,且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构成一幅清晰和谐的雨夜秋山图,从而传达出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构成一种宁静、幽远、平和、安宁的氛围,那就是意境。试想,若无那些意象,何来这里的意境,同样,若没有这样的意境,要那些意象何用?

又如欧阳修的《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此词写暮春闺怨,通篇如泣如诉、凄婉动人,更兼语言清丽、情景浑融,一直颇受推赏。“深深庭院”、“重重帘幕”、“浓密杨柳”等意象,形象地交待了女主人公内外隔绝、阴森幽邃的生活环境和身心都受到压抑禁锢的境况。让人可以想见女主人公的孤身独处、形同囚居和心事深沉、怨恨莫诉。后面更是以“玉勒雕鞍”、“断肠楼台”、“狂风横鱼”、“迟暮空门”等意象为基础,逐层深入地展示了现实的凄风苦雨对女主人公内心的无情蹂躏:情人薄幸,冶游不归;春光将逝,年华如水。至篇末“问花泪眼”、“乱红”、“秋千”等意象则更清楚地昭示了女主人公面临的命运:在泪光莹莹之中。花如人,人如花,最后花、人莫辨,同样难以避免被抛掷遗弃而沦落。这种用意象来暗示和烘托人物思绪的笔法,深婉不迫,曲折有致,真切地表现了生活在幽闭状态下的女主人公难以明言的内心隐痛,可谓不独语言流美、意蕴深厚,而且境界浑成、韵味悠长。这就是意境、意象生发开拓出的综合审美境界,及词人想要表达的情景交融的诗意的空间。

故此可以说,意象是意境存在和产生的前提,意境是意象追求和期望达到的结果。

(二)对立与统一的关系

诗词的意境依赖于意象,是意境的前提:意境是意象的升华,又高于意象。但意象和意境又是相通的、统一的,统一于“意”,统一于作品的整体。

首先,诗词意象的构筑和意境的升华都体现着对立与统一。

诗词的思想内容离不开事物作为立足点。不能言之无物,亦即诗词的意境必须依托一定的意象才能表现和升华出来。而诗词的意象图画构筑主要是通过意象的合理分布和科学处理来实现的,各个意象立足点之间是通过相互对衬、相互联系来形成文字画面的,所以诗词从其意象构筑开始就体现着对立与统一的本性。再者,从意象构筑的图画上升到思想意境的过程是读者通过意象图画与生活图画、经验对比、联系而得到认识和感受,是将文字图画和生活经验、思想认识统一起来的过程。从文字构筑的意象图画与生活经验的图画相比较和验证,这是一个经历“对立”的过程,而接受并从这个图画上生发出更高层次的思想感受,则是获得了“统一”。据此可以认为,诗词从意象构筑到意境升华的过程中就是对立与统一关系的体现。前面我们已经说过,意象是形成意境的基础,那么意象构图的对立与统一的效果越好,从意象所生发出来的意境效果也越好。

如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中的:“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诗人把“犬吠”、“水声”、“带露桃花”等意象有机组合,相互映衬,以清幽的音响和绚丽的色彩营造出浓浓的诗意,让我们可以想象到这样一幅图画:诗人很早就启程起路了,这时大地还在晨曦中甜睡,四无人语,一片寂静,只听到潺潺流淌的溪水声和偶尔从远处传来的几声狗吠声。诗人走着走着,天渐渐亮起来了。只见路边新发的桃花上挂着明净清亮的露珠,在朝阳映照下,显得格外浓艳。我们在大脑中形成这样一幅意境幽远图画的过程,就是将文字图画和生活经验、思想认识统一起来的过程。这就是意象与意境的对立与统一。

其次,诗词意象与意境在空间层次上体现着对立与统一。

诗词的意象和意境有两个空间范畴上的关系,分别从狭义和广义上体现着诗词意象与意境。这两个空间范畴分别是意象与意境的同一时空范畴和意境对意象的超越时空范畴。

所谓同一时空范畴,即诗词的意象构图和由此生发的意境效果是在一个时空范畴内。即意象事物作为意境时空的支点可以直接让读者领悟到意境所属的空间,而意境所生发的空间也只局限在意象事物为支点的空间范畴内。

所谓意境对意象的超越时空范畴,即诗词的意象构图和由此生发的意境效果并非在一个狭义统一的范畴内,也就是意境所包含的言外之意,超越了原有意象所在的时空范畴。

如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词写上元灯节,分为两个层次,但却不是依词作的一般规律按上下阕分层。而是上阕和下阕前两句为一层,其后为一层。第一层以“东风”、“火树”、“流星雨”、“宝马香车”、“凤箫”、“玉壶”“蛾儿”、“雪柳”等意象为构图的立足点,展现了一幅元宵佳节的热闹非凡的场面,让我们想见:是东风还未催开百花,却先吹放了元宵的火树银花。它不但吹开地上的灯花,而且还又从天上吹落了如雨的彩星一一燃放烟火,先冲上云霄,然后又从空中落下来,好似那绚烂的流星雨。街道上车水马龙、鼓乐喧天、灯月交辉,民间艺人们载歌载舞,鱼龙曼衍的“社火”百戏,好不繁华热闹,令人目不暇接,犹如人间仙境。游玩的女子,一个个雾鬓云鬟,她们说笑着走过,只有衣香犹在暗中飘散。

词人把灯宵游人如织、仕女如云、笙箫齐鸣、彻夜狂欢的景象和气氛渲染得淋漓尽致,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这就是第一个空间,在此空间范畴内,多个意象实现了多重对立,最后统一于意境,是狭义的对立与统一。所有意象构图的时空和生发出的意境时空是同一时空,而没有产生另一个意境空间的上升。

但是,词的后一层“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就不一样了。它紧随上一层的喧闹景象中的曼妙女子做了这样的表述:这么多丽人,都非我意中关切之人,在百千群中只寻找一个——却总是踪影皆无。已经是没有什么希望了。……忽然,眼睛一亮,在那一角残灯旁侧,分明看见了,是她!是她!没有错,她原来在这冷落

的地方,还未归去,似有所待。就在这“发现那人”的一瞬间,词的意境已经从原有的“元宵赏灯图”的第一时空上升到另外一个时空:这是人生精神的凝结和升华,是悲喜莫名的感激铭篆,那前面的灯、月、烟火、笙笛、社舞、交织成的元夕欢腾和使人眼花缭乱的丽人,原来都只是尘嚣声色,唯那一个意中之人才是“我”之所求。倘无此人在,这一切又有何意义呢?这是一个虚的时空与前面的第一时空又形成了广义的对立统一,共同丰富了全词的意境。从而使意境从意象构图的第一空间到第二空间都体现出对立与统一。

(三)实与虚的关系

前面我们已经界定过,意象是经过人的感官认识加工,用来寄托人类主观思想感情的客观事物,是实的:意境是意象生发和开拓出的一种情景交融的诗意的空间,是虚的。

所谓意境的虚,其实就是一种艺术空白,犹如绘画中的“留白”。书法里的“非白”,音乐里的“休止”、“煞声”,等,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诗词的作者在创作作品时,用文字描述出来的都是一些意象,而意象背后给读者留下的联想、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就是意境。诗词有了意境也就有了更深层的意蕴和韵味无穷的魅力。清人笪重光说的“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唐人司空图说的“不着~字,尽得风流”,以及白居易所形容的“此时无声胜有声”,指的都是这种魅力。而这种魅力就是通过诗词意境与意象的虚实关系来展现的。

意境是虚的。是“无画处”。是“不着一字”,那么怎样来营造意境呢?关键是要处理好“实”,即意象。正如笪重光在《画荃》里说:“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景逼而神景生。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这虽是在说作画,却但诗画有众多相通之处。这同样也适用于诗词。

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这首诗的特点是寓问于答。“松下问童子”,问什么?省略了,但从童子的会答中可以想出。接着又把“采药在何处?”这一问句省掉,而以“只在此山中”暗示出来。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的答复托出所问的内涵。明明三番问答,至少须六句方能表达的,而诗人采用了以答含问的手法。通过几个“松下童子”、“山”、“云”等意象就巧妙地表达了出来。那省去的、虚的、靠读者想象得到的就是意境,可谓以实出虚。

这短短二十个字,不仅托出了意象背后所隐藏的内涵,而且还托出访问者的深情和被访问者的性情。这是更广阔的意境。诗中一再的发问,就是访问者迫切想见被访者的心情。关于被访问者是怎样的人,实写的意象只有“采药去的深山”,其他都是“虚”。这“实”是不可少的,有了这实,读者就可以想象到他是个怎样的人:住在深山,是一位韬晦高蹈、仙风道骨的隐者:常去采药,有着济世救人的善心和与世无争的高洁志趣。

这首诗对实的意象做了合理的取舍和巧妙的安排。由于有取有舍,形成似断非断的跳跃性,这种似断非断跳跃处就形成了“虚”,营造了意境。

又如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试问卷帘人”,问什么?没说,形成“断脉”。“知否,知否?”又未答,意脉又“断”。最后本以为作者该道出谜底了,然而作者没有,只是写了“肥嫩的绿叶”和“残瘦的红花”两个意象就此刹笔,留给读者了一个大大的空白。可谓无限凄怨,却又妙在含蓄。这种由空白营造的传神之美就虚的意境。

上一篇:小学英语外研版四年级上册 M7U1详细教案下一篇:对大学生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