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地理野外实习报告

2024-10-19

庐山地理野外实习报告(精选7篇)

1.庐山地理野外实习报告 篇一

庐山地理学野外综合实习报告

概述(400字左右,位置、气候、实习涉及的哪几部分,时间等)

一、实习目的(400字左右,每门课分开写)

(1)总体锻炼目的等等

(2)其他实践能力

(3)地貌

(4)植物

(5)土壤

(6)气候

(7)人文

二、实习内容

(1)地貌

(2)植物

(3)土壤

(4)气候

(5)人文

三、实习路线

2010年9月3日

上午:

下午:。

依此类推

四、庐山地貌实习报告

综述

(一)实习目的(二)具体要求

(三)实习内容:按时间,按路线来写,写明具体的地貌学问题

五、庐山植物地理实习报告

综述

(一)庐山植物地理实习要求

(二)庐山植物地理调查使用的仪器工具

(三)庐山植物地理实习路线调查

(四)庐山植被垂直带的基本特征

六、庐山土壤地理实习报告

综述

(一)主要土壤的形成和特性

(二)庐山土壤实习的剖面及其分析

七、庐山气象实习报告

综述

(一)气象总体特征

(二)特殊区域小气候问题研究

八、庐山人文地理实习报告

综述

(一)别墅群的特征和风格论述

(二)宗教综述

(三)大天池等的山水地理位置研究

2.庐山地理野外实习报告 篇二

一、建立野外实习基地的意义

学生在完成了自然地理学、地质学、地貌学、气象气候学、水文学、土壤学和植物地理学等课程的理论学习之后,还不能得心应手的用已有的理论知识去分析和解决碰到的实际问题。通过自然地理野外实践教学,才能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进而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素质高、能力强、具有科研精神和科研能力的创新人才[2]。实习基地是进行野外实习的具体场所,其区域环境特征会直接影响实习的内容和效果。实习基地应该具有区域地理特征明显、自然地理组成与结构的复杂性、地形地貌特征典型、交通便利性和经济可行性等特征[3,4]。本文提出将在江苏省连云港市创建我校地理科学专业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基地。

二、连云港自然地理野外实习基地创建的可行性

(一)区位条件分析

连云港市位于东经118°24′~119°48′,北纬34°12′~35°07′,总面积6265km2,东西长129km,南北宽约132km[5],是我国于1984年首批提出沿海开放的14座城市之一。连云港是全国十大海港之一,亿吨大港现已成为中国重要的综合性国际贸易枢纽港。交通便利,横贯我国中部的交通大动脉———陇海铁路从中原一直伸展到这里,通过这条钢铁运输线,可以西通中原、秦陇和新疆。

学生实习时,从开封乘坐火车,车程仅需6个小时,车资60元/人,费用较低。连云港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游客众多,因而该区饮食、住宿等服务业发达。消费水平不是很高,一般来说,学生食宿在40~50元/人/天,学校和学生能够普遍接受。山上的交通方便,制定好实习线路后,能够沿公路到达任意一个实习目的地。

(二)适宜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连云港市,整个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境内平原、海洋、高山齐全,河湖、丘陵、滩涂俱备。全市地貌基本分布为中部平原区,西部岗岭区和东部沿海区3大部分。连云港市处于暖温带南部,常年平均气温14℃,由于受海洋的调节,气候类型为湿润的季风气候,略有海洋性气候特征。南北过渡的气候条件和地貌类型的多样性,使得连云港市发展成为一个兼具南北特性的植物种群体系,区内景观层次非常丰富。

1. 连云港地质。

本地区处华北地台南缘,属苏鲁地垒的一部分,基岩主要是古老的中深变质的片岩、片麻岩及混合岩。长期以来,地表一直处于断块抬升状态,看不到古生代以后的各系地层,结晶基底裸露。由于经受多次地壳运动,构造较复杂。以白云斜长片麻岩为主夹有片麻岩、片岩、石英岩、大理岩和磷块岩等。地质构造主要有:(1)褶皱构造,主要为锦屏倒转背斜,出露于锦屏山,轴向北东东,核部为朐山组,两翼为锦屏含磷段,轴面向南东东倾斜,倾角35°~50°,东翼缓而西翼陡甚至倒转,此背斜由于北北东和北东东的横向断层错开呈不连续状。(2)断层构造,正南北向(或北北东向)一组产生时间较早,多为压扭性冲断层;北西向和北东东向为张性和张扭性的正断层或平移断层;北西西向则主要为高角度的张性正断层。(3)新构造运动,晚第三纪以来,新构造差异运动明显,山体等强烈上升,本区以南部分大幅度下降,两者相对高差可达1km。目前本区仍处于强烈抬升的过程中。

2. 连云港地貌。

本区地貌可分为:冲积———海积平原、剥蚀构造山地和复合型海岸三种。(1)冲积——海积平原,实际上属于黄淮平原的一部分,海拔约3~5m,地表第四纪松散堆积物厚度大致由自锦屏山—云台山向北和向南阶梯状加大的趋势。(2)剥蚀构造山地总称云台山。主要山体由西南向东依次有:锦屏山(主峰马耳峰海拔429m),南云台(主峰玉女峰,高625.3m)、中云台(主峰栖云山高287m)、北云台(主峰桅尖山高605.4m)。它们均由古老的片麻岩、片岩和其他混合岩等所组成,后由一系列近似平行的北西西向高角度的断层所切割,东北和西南两坡由于断层切割,多陡崖峭壁,重力崩塌作用较强烈。部分地点山体西北坡陡而东南坡缓类似单面山形态,山坡坡面现代流水作用强烈。(3)复合型海岸有沙岸、淤泥质海岸、岩岸、砾岸四种。

3. 连云港气候。

连云港市地处中纬度,太阳高度角的大小和冬季、夏季昼夜长短的变化,都居适中的地位。加上它东临黄海,海洋对气候也有明显的影响,气温受到海洋的调节,大气降水较多。气候条件优越,寒暑适宜,四季分明,气候温和。连云港市1月平均温度为-0.4℃,七月平均温度为27.4℃,年降水量900.9mm,这和同纬度内陆各地相比,冬夏温度变化和缓,年较差较小,年降水量丰富。沿海一带,受地形的影响,常年平均气温为14℃左右,具有我国南方热带、亚热带,向北方温带、暖温带过渡地带的特点。

4. 连云港植被。

本区在中国植被区划中属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南部,适宜多种植物生长,植物种类相当丰富。据调查,大约有147科、1035种左右,其中以菊科、禾本科、蔷薇科、唇形科、莎草科、豆科、毛茛科占优势,大多数种类属华北成分,如麻栎、栓皮栎、侧柏、桧柏、榆、臭椿等。这明显地反映出植物区系为暖温带的性质,使得植被以暖温带的类型为主。但由于本区位置偏南,接近北亚热带,又受某些局部小气候的影响,有许多南方亚热带的种类分布到本区内,如枫香、糙叶树、乌桕、海桐、大叶胡颓子、山胡椒、化香、黄连木、黄檀等,表明了与北亚热带的密切关系。

5. 连云港土壤。

本市区地带性土壤为棕壤,平原上的土壤大都开发为农田,久经耕种已发育为耕地土壤。现仅有一些低山丘陵区尚有棕壤分布。棕壤是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下发育的典型土壤,以酸性变质岩系的风化残积物为成土母质,在温暖带湿润条件下,土壤的矿物质风化和有机物分解强烈,淋溶作用显著,土壤呈微酸至中性。PH值在5.5~6.2之间,通体无石灰反应,典型土壤剖面为Ah-Bt-C型,Ah为暗棕色有机质层,B层和C层大都为棕红色粘重土层。由于植被破坏严重,多发育成粗骨土(酥石岭砂土),土体含砾石,土层浅薄。当雨水不能下渗到粘重土层时,表土富含水分,呈“包浆”状态,形成“包浆土”。

在低山陡坡上部背阴地坡地带,草本植物生长茂盛,在片麻岩残积、坡积物上形成了厚层生草棕壤。在陡坡向阳地带,由于侵蚀作用强烈,植被生长差,形成粗骨土壤。在缓坡地带,纯针叶林下,有机酸强烈淋溶下渗,形成了灰棕壤和薄层生草土。在剥蚀残丘岗地,在酸性变质岩的残积母质上形成了薄层棕壤和薄层生草土。在坡麓古老洪积物母质上,由于滞水而形成白浆化棕壤。在坡积物母质上因受水作用而形成潮棕壤。在滨海平原地区,因长期受海水侵渍作用,在滨海相盐渍淤土上进行着积盐过程,发育了滨海盐土。

三、结语

从上述经济、交通条件和自然地理特征三个方面的分析表明,连云港作为地理科学自然地理野外实习基地是可行的。学生通过对该区域自然地理的认识和理解,能够准确地掌握相关理论知识,为以后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于现林.论野外实习的组织与管理[J].泰安师专学报, 1999, (S1) :36-37.

[2]赵媛, 沙润.地理实践教学改革与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3, (4) :15-17.

[3]王晓燕.关于野外综合地理实习基地创建的思考[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9, 1 (5) :27-29.

[4]赵曦, 刘耀林, 刘艳芳, 等.综合性大学野外实践教学模式初探——以武汉大学庐山地理野外综合实习为例[J].高等理科教育, 2008, (3) :121-124.

3.庐山地理野外实习报告 篇三

自然地理是研究地球表面自然环境的特征、发生、发展和分布规律的一门学科,是正确认识地球表面自然环境各组成要素(地质、地貌、水文、植物、土壤)相互联系和地区差异的学科。野外实习是自然地理教学工作中一个重要的实践环节,可帮助学生验证和巩固书本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从事实际工作的技巧和能力。同时对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动手能力,开拓学生视野,开发学生的智力都是十分必要的。2013年5月20~24日,笔者所在学院根据教学计划的安排,组织2012级资环专业学生共128人,到阳江、阳春、肇庆地区进行为期1周的自然地理野外实习。下面将对本次野外实习做一些粗浅的评价,并提出一些建议,希望对以后的实习提供一些参考。

一、实习基地选择及实习内容安排

本次实习选定以肇庆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边缘地区和海陵岛地区作为资环专业2012级本科班的自然地理野外实习基地,该地区在自然地理各要素(地质、地貌、水文、土壤、植被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

1.海陵岛

海陵岛位于阳江市西南端的南海北部海域,距阳江市区20千米,东经111.9度,北纬21.62度,面积105平方千米,是广东省第四大岛。海陵岛四面环海,属亚热带海洋气候,年平均气温22.3℃,年降雨量1 816毫米,年晴天310天,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海陵岛最大的资源优势是拥有风光旖旎的海滨旅游资源。在这里主要的实习内容是考察海岸地貌,认识海岛土壤和生物,感受渔民风情及体验海岛风味。

2.凌霄岩

凌霄岩位于阳春北部的河朗镇,是省级风景名胜区,被誉为“南国第一洞府”。凌霄岩岩高100米,游览面积达3万多平方米,分三层游览,有凌霄大厅、凌霄宝殿和观景台。在这里主要的实习内容是参观阳春地质博物馆,了解阳春地区的地质发育历史;观察周边土壤植被并分析土壤剖面;参观凌霄岩溶洞,了解喀斯特地貌的发育过程及条件。

3.七星岩

七星岩位于肇庆市区北约2千米处,景区由五湖、六岗、七岩、八洞组成,面积8.23平方千米,湖中有山,山中有洞,洞中有河,景在城中不见城,美如人间仙景。七星岩以喀斯特溶岩地貌的岩峰、湖泊景观为主要特色,七座排列如北斗七星的石灰岩岩峰巧布在面积达6.3平方千米的湖面上,20余千米长的湖堤把湖面分割成五大湖,风光旖旎。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七星岩摩崖石刻是南中国保存得最多最集中的摩崖石刻群,所以取名为七星岩。在这里的实习内容是对比分析地上喀斯特地貌和凌霄岩地下喀斯特地貌的异同;观察喀斯特地区植被生长情况。

4.西江三峡

西江三峡位于肇庆市与高要、德庆两县市境内的西江上。包括三榕峡、大鼎峡、羚羊峡,我国地理书上称为“西江小三峡”。三峡两岸,景色秀丽,古迹甚多,自古以来,吸引着无数文人骚客、各方游子。在这里的实习内容是考察河流地貌,了解河流的发育过程;了解西江河流的概况以及影响。

5.鼎湖山

鼎湖山是岭南四大名山之首,距肇庆城区东北18千米,位于北纬23°10′,东经112°31′。因地球上北回归线穿过的地方大都是沙漠或干草原,所以鼎湖山又被中外学者誉为“北回归线上的绿宝石”。鼎湖山属于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0.9℃,年平均降雨量1 956mm,年平均相对湿度81.5%,全年干湿季明显;其海拔为14.1~1 000.3m,主要土壤有赤红壤、黄壤和山地灌丛草甸土,其母岩多为砂岩、砂页岩,土层厚度为30~100cm。鼎湖山是全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动植物资源丰富。在这里的实习内容是认识鼎湖山的植物资源;分析群落结构以及其随海拔上升的变化;分析土壤特性以及变化。

6.思贤窖

数亿年前因地壳运动作用,思贤窖一带开始出现三条地质大断裂,即广三深断裂、西江大断裂、北江断裂,因以上三条大断裂正好在三江汇流处相交,经过亿万年的桑海沧田演变,形成独特壮观的三江汇流自然景观。在这里的实习内容是观看西江和北江交汇的情况;分析河流的通航条件以及防洪作用。

二、本次实习评价

1.实习模式需改进

本次野外实习一定程度上沿袭传统的实习模式。主要以验证为主,大部分时间是指导教师在讲解,采取的仍然是“教师讲解、演示、测量,学生围观、旁听、记录”的方式,相当于将“灌输式”教学方法搬到了野外大课堂。

2.准备工作待加强

本次野外实习的前期准备工作不足,很多学生没有认真阅读《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指导书》,学生到达野外实习地区后甚至不知道当天的实习路线、实习目的与要求,更没有事先研究过任何实习点的文献资料。如果有测量任务,也总是那么几个学生操作仪器、仪表等工具,大部分学生忙于浏览风景拍照留念。返校后,学生没有及时作总结,对很多学生来说,野外实习的结束就意味着整个野外实践课程的完成,对实习报告也只是敷衍了事。

3.实习计划应优化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地点有时相距较远,有些路段还比较险峻难行, 一个实习点到下一个实习点徒步往往达1~3个小时,而在实习点的讲解时间不过10~30分钟左右。加上天气炎热,学生到达观测点已大汗淋漓,十分疲惫,注意力没法集中到教师的讲解、地理事物的观察与分析推理上。另外班级学生人数较多,学生由于个体差异而行进速度不同,实习的队伍前后可能会拖拉很长,后期到达的学生根本无法听到教师的讲解。

三、实习几点建议

1.采用研讨、互动模式

在整个实习阶段注重“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互助学习的精神,指导学生用眼观察、用手测量与绘图、用脑分析,真正达到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读图判图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的根本目标。

2.重视准备与总结

前期准备是提高实习效率、实习效果的前提条件,实践证明,在出发前组织准备、思想和业务准备越充分,野外实践教学实习目标的实现就越有保证。实习后的总结汇报是野外实习课程顺利结束的标志,也是野外实习效果的最后检验。

3.实行多元化评价

采取学生地理科学素养评价与人文素养评价相结合, 教师评价、小组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 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小组成绩与个人成绩相结合的方式和原则,对学生的德、能、勤、绩等方面进行全面综合评定。

4.调整实习线路

野外实习往往会受到很多外在因素影响,尤其是实习时间和经费直接影响实习路线的设计。因此,野外实习路线安排适当与否, 直接关系到野外实习的效果。肇庆地区作为我院实习基地已有一定历史,各方面资料都比较全面。最大的限制因素是花在各个实习点之间的时间较长。所以,适当增加实习时间,或者在各实习点只考察典型内容,减少实习点无谓的逗留时间。另外,做好路线安排和各实习点之间的衔接也是提高实习效果的重要手段。

4.庐山地理实习报告 篇四

1、实习时间:2011年10月9日至2011年10月14日

2、实习内容:庐山地貌状况;庐山构造地貌类型;庐山谷地地貌类型;庐山河流袭夺情况。

3、实习路线:10月9日:气象站——剪刀峡——王家坡谷底。10月10日:汉口峡——大月山水库——大月山军事基地——大月山水库大坝。10月11日:含鄱口——五老峰。10月12日:第四季冰川遗迹——羊背石——如琴湖——仙人洞——龙首崖。10月13日:月照松林——庐山大厦小路边——女儿城南坡小路边——庐林大桥——大窖场谷底沟口。

内容详述:

一、植物概况:

庐山植物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76.6%。高等植物近3000种,在钟灵清秀的庐山,更有集庐山植物景观之大成的璀璨的“山中明珠”——庐山植物园。

二、庐山群落类型:

庐山在自然植被上,由于它地处中亚热带,海拔1400多米,属于我国亚热带东部季风区域,离海700公里左右,在植被分布上,其水平地带是常绿阔叶林,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地表水热状况的垂直分异,深刻地制约着植被的垂直分布,导致植物群落类型多种多样。从大的方面来分,主要分为两部分:针叶林和阔叶林。

(一)针叶林:

对于针叶林,我们所抽取的样方有两个点,一个是日照松林——黄山松群落。另一个是回龙路1000米处的扁柏林——线状植被。

1、黄山松群落:分布在牯岭,属于落叶阔叶林的一个群落。黄山松,又名台湾松,它属于阴性树种,耐低温,能在贫瘠的土壤中生长。一般分布在海拔800或850米以上至山顶的地段,在海拔1250米以上成为最主要的植被类型。我们所看到的绝大多数都是人工再种的,它属于松科,裸子植物。黄山松与广东的马尾松有明显的不同之处。黄山松枝条平直生长,主茎与枝条成直角,而马尾松成锐角。马尾松的叶子两伸为一出,较长、细。而黄山松的叶子也是两伸为一出,但较短、粗。

2、扁柏林——线状植被。

回龙路1060米处,阴坡,坡度40度,地面枯枝落叶较厚。

(二)阔叶林:在庐山,常绿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也有着广泛的分布。常绿阔叶林又叫照叶林,叶光亮、革质、墨绿色、而落叶阔叶林(夏绿阔叶林)叶薄、草质、淡绿色。

1、常绿阔叶林:分布于山地植被垂直带的基带,海拔一般为700米或800米以下。在秀峰寺、白鹿洞、观音桥、石门洞、碧云庵等地有小面积残存,而南坡优于北坡。其群落性质、类型、区系组成与中亚热带典型常绿阔叶林基本相似。植物群落主要由壳斗科、山茶科和樟科等科的常绿阔叶林组成。

2、落叶阔叶林:分布在海拔1000或1100米以上。地带性植被类型的落叶阔叶林,目前大片成林不多,以牧马场至铁船峰一带保存较好。

3、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交林:分布在海拔700或800至1000米(西北坡)或1100米(东南坡),为常绿阔叶林和落叶阔叶林两种植被类型之间的过渡带。目

前在黄龙潭、黄龙寺、碧云庵等地和沟谷陡坡处有天然的次生林分布。

三、植被的分布规律

庐山在自然植被上,其水平地带是常绿阔叶林,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地表水、热状况的垂直分异,深刻地制约着植被的垂直分布,由山麓到山顶的分布规律是:常绿阔叶林——常绿及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根据庐山植被垂直分布的特点,可以分为三个垂直带:

1、山地常绿阔叶林带

环境温暖湿润是山地植被垂直带的基带,为水平地带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向山地的延伸部分。分布于海拔700米(西北坡)或800米(东南坡)以下,占有最大的垂直幅度。

2、山地落叶阔叶林带

分布在海拔1000或1100米以上。这里属暖温带湿润气候,地带性植被类型为落叶阔叶林,目前大片成林不多。

3、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交林带

分布在海拔700或800至1000米(西北坡)或1100米(东南坡),为常绿阔叶林和落叶林两种植被类型之间的过渡带。目前在黄龙潭、黄龙寺、碧云庵等地和沟谷陡坡处有天然的次生林分布。

二、土壤形成的自然条件

第四纪以来的新构造运动,使庐山沿着断裂上升为目前相对高度达1000~1400米的山地,为土壤垂直地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庐山在气候上处于中亚热带的北缘,这决定了本区植被土壤垂直带谱的性质;地貌和水文条件对土壤的形成和发育也起着一定的作用,影响到局部地区土壤发育的方向,形成某些非地带性的土壤。

三、主要土壤类型

(一)垂直地带性土壤

1、红壤:广泛分布于海拔4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地带,植被为常绿阔叶林,马尾松以及灌丛草本。成土母质主要为花岗岩、片麻岩、石英砂岩等残积和残积坡积物。从红壤的颗粒组成来看,各层次间质地相当均匀,说明成土过程中有红壤化的性质。

2、黄壤:分布于山麓地形比较低平的部位,或发育在粘重而排水不良的母质上,山地黄壤分布在900或800米以下的地带,局部地区可达1000米左右。二者母质大都为花岗岩、砂岩、混合岩及第四纪风积物。

3、山地黄棕壤:分布于海拔800(900)~1200米地带的各种母质上,植被为常绿、落叶混交林,或灌木、草本,现以三宝树简易公路500米,海拔980米和三宝树简易公路100米,海拔930米这两处的土壤剖面为例

4、山地棕壤:分布于海拔1200米以上的山地,植被为落叶阔叶林,由于森林植被遭受破坏,目前大都成为灌丛草类,母质主要为砂岩,板岩的坡积物,局部地区以风积物为主。现以大月山去五老峰小路旁的土壤剖面为例。

(二)非地带性土壤

1、山地草甸土

这类土壤分布于山地比较平缓地段,植被为茂密的山地草甸群落。在生长季节中,土温并不过低,草本植物生长高大而旺盛,不论地表或地下,都积累了大量的有机质,因此,土壤形成的生草过程旺盛,但由于暖湿的生长季节不长,土壤经常保持湿润,有机质分解缓慢,较深的土层,积聚了大量的有机质,形成暗

黑色或灰色的腐殖质层。现以大月山水库下游海拔1100米处的土壤剖面为例。

2、山地沼泽土

该土类分布于地势平坦、低洼,容易积水之处,其有机质含量较高,粉砂粒含量也较高,粘粒也有一定的含量,心土常年或一年中有一段时期积水,土壤有机质分解程度较强,呈酸性反应;水解性酸较高,且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少。

三、土壤的垂直分布规律

庐山在“中国土壤区划”中,属于中国红壤及黄壤带中的华中山地红壤、山地黄壤和山地棕色森林地区。400米以下山麓及山麓以外的丘陵和沉积阶地为红壤和黄壤分布区域;400--1200米之间山坡地带,为黄壤和棕壤的分布区域;在1000米以上的山地,为山地棕壤和亚高山草甸土分布区域。

一、地貌概况:

庐山是由北东——南西向断裂作用上升而成的断块山,平面形态呈肾形,中部宽而向东北和西南逐渐收窄,长20多公里,最宽10多公里,最高峰为汉阳峰,高1474米。山体内的褶皱。断层和单斜构造地貌都很明显。此外,还有尚在争论中的第四纪山岳冰川地貌。六十多年前,地质学家李四光经过反复考察和研究,认定庐山第四纪时发生多次冰川,并命名为:鄱阳冰期、鄱阳—大姑间冰期、大姑冰期、大姑—庐山间冰期、庐山冰期,为中国第四纪冰川地质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构造地貌类型:

由构造(褶皱和断层)所控制的山脊主要有五列,由南向北,高度逐渐降低,山脊之间为谷地,主要有四列。山脊和谷地平行排列,而且均作北东——南西走向。

1、大月山——五老峰,进行地貌实习。五老峰单面山:它由五老峰背斜的北翼所成,其南翼因断层陷落于山南。

2、青莲寺——七里冲向斜谷:位于大月山与五老峰之间,发育在三叠泉向斜构造之上。

3、大月山背斜山:大月山背斜山受大月山背斜构造控制,走向北东——南西,主要由石英砂岩组成。

4、牯岭——汉口峡——大校场——芦林盆地,进行地貌实习。大校场(谷地名称)及西谷次成谷:前者在大月山与女儿城之间,后者位于虎背岭与牯岭之间,成因是牯岭向斜两翼的软弱岩层受外力的强烈侵蚀,破坏而成,地貌特别低下,故成为谷地。

5、女儿城及牯岭次成山:位于莲谷——东谷的两侧,是牯岭向斜的两翼,由于岩石坚硬未被侵蚀而成为低矮的山岭。故称为次成山,山岭的相对高度不大。

6、东谷:——莲谷向斜谷:受牯岭向斜控制,位于女儿城北侧。两谷地本来向同一方向延伸,但因受剪刀峡断层的错动影响,故使莲谷向东北倾斜。

7、虎背岭单面山:它是虎背岭倒转背斜北翼断陷后残留的南翼,成为单斜层及单面山。

三、谷地地貌类型:

(一)成因:发源于庐山的河流,主要是循软弱岩层和地质构造发育,其流向主要是北东——南西,其次是横切构造的而较新发育的河流。它们流向大都与上述流向垂直。

(二)形态:河谷的形态十分特殊,这就是上游为宽谷,下游为峡谷,两者之间

出现裂点和瀑布。

三、河流袭夺

1、地貌实习路线:牯岭——西谷——锦绣谷——仙人洞——黄龙潭。锦秀谷袭夺河:西谷原来由虎背岭南侧向南西流入石门涧,但在天桥附近被向北西流的锦秀谷袭夺,证据:

①花径风口:风口段河谷是西谷自然延伸部分,谷内堆积物又与西谷相似,保持着棕红色——棕黄色砂砾层及棕红色网纹红土风化壳。

②天桥袭夺湾及裂点:在裂点(天桥)以上为宽谷(西谷),以下为峡谷(锦秀谷)。

袭夺时代为晚更新世之后,理由是裂点上溯不远,西谷内由晚更新统棕黄色堆积物所覆盖的谷底未受明显的破坏。

2、三叠泉;地貌实习。三叠泉袭夺河:原来的青莲寺河向北东流,在三叠泉附近被向南流的河流溯源侵蚀,袭夺了青莲寺谷,河流成直角拐弯,河流袭夺后,裂点向青莲寺谷上溯2公里之远,河流下切深度达150——300多米,可见袭夺时间应早于锦秀谷。

3、牯岭——汉口峡——大校场——芦林盆地,地貌实习。东谷支流袭夺河:该小河切穿插女儿城山岭,袭夺了大校场河上游,使大校场河上游原来向南西流入芦林盆地的,现向北西流入东谷,造成汉口峡。

河流袭夺原因分析:庐山上升之前,山体内的河流已发育为成熟的老河谷阶段,即河流循软弱岩层发育和沿岩层走向(作北东向或南西向)流动。当山体上升后,新出现的北西向或南东向河流溯源侵蚀,由于它的流程短和纵比降大,故袭夺了北东——南西流向的河流。

5.庐山自然地理实习报告 篇五

[一]、庐山概况: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因庐山相对湿度大,达78%;年平均雾日多达191天,因而终年云雾弥漫,难见庐山真面目。良好的气候和优美的自然环境,使庐山成为世界著名的避暑胜地。群峰间散布有许多壑谷、岩洞、瀑布、溪涧,地形地貌复杂多样。

庐山,坐落于中国中部江西省北部,东经115度52分--116度10分,北纬29度25分--29度27分之间,面积约302平方公里,北濒一泻千里的长江,东接烟波浩渺的鄱阳湖,南襟南昌滕王阁,西邻京九铁路大通脉,交通便利,水路西行可至武汉,东可达南京,上海,东有公路,可至黄山,九华山风景区。地处中国亚热带东部季风区域,面江临湖,山高谷深,具有鲜明的山地气候特征。庐山四周悬崖峭壁,是一个由断层作用形成的块垒型中山,山麓低山丘岗起伏重叠,江河湖泊环绕其间,构成一副美丽的自然画卷。

[二]、实习概况

2.实习时间和地点:2009年9月18日至2009年9月23日 中国江西省庐山

3.实习学生:池州学院资源环境与旅游系08级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1)班

4.实习线路:

9月18日:池州14:00—九江火车站16:30—庐山牯岭正街匡城宾馆6:20

9月19日:牯岭匡城宾馆—汉口峡—大月山—空军雷达站—含鄱口

9月20日:牯岭匡城宾馆—月照松林—毛泽东旧居—芦林大桥—回龙路—黄龙寺—黄龙潭 9月21日:牯岭匡城宾馆—五老峰

9月22日:牯岭匡城宾馆—西谷—虎背林—花径—如琴湖—仙人洞—龙首崖

9月23日:上午: 牯岭匡城宾馆—街心公园—望江亭—诺那塔院

下午:牯岭匡城宾馆—九江站—池州站—池州学院

[三]、庐山地质地貌实习部分

主要实习地点:汉口峡;大月山水库;大校场谷地 ;含鄱口;颅林大桥;黄龙潭;龙首崖;五老峰;街心公园;大天池;小天

二、构造地貌类型:

[五]、庐山土壤实习部分

主要实习地点:大校场;大月山公路旁;回龙路等

[六]、庐山植物实习部分

一、植物概况:

略。

[八]、结束语:

“匡庐奇秀甲天下”。一千多年前大诗人白居易曾这样盛赞过庐山。一千多年后我们重上庐山,依稀感受到诗人当年的惊叹之感,庐山不愧为风景名山,疗养避暑胜地。

6.野外地理地质实习报告—永安 篇六

院系:

专业:

班级:

学号:

一、实习目的和意义

通过野外实习,进一步了解地质学的基本内容,掌握地质学的基本技能和研究方法;了解

和掌握地表形态及其发生、发展、结构和分布规律;了解和掌握水文学的知识结构,包括基本概念及其体系,基本理论与基本原理,了解水文测验的程序和方法,掌握河流水情的测验与分析。重点掌握实习区域的地层、岩石、地质构造(褶皱和断裂)和古生物的主要类型、分布及其演化规律、野外地质调查基本方法,了解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与防治;重点掌握海岸地貌、河流地貌、喀斯特地貌的类型、特征、分布和演化规律、地貌灾害与防治;重点掌握河流水文、海洋水文的基本知识,地表水的分布、循环、运动等变化规律,水污染与防治;观察和了解实习地区的植被及其主要植物群落类型,了解植物群落与环境的相互关系,认识植物群落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及其分布规律;识别本地区主要的一些植物种类;调查样地的植物群落;观察当地土壤类型,学会对土壤剖面的调查和分析。

通过野外实习,综合研究和掌握地球表层各自然要素的性质和特点,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等内容,激发对祖国、对福建大好河山的热爱,树立珍惜资源、合理和集约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为达成人与自然和谐之目标,为建设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二、实习时间与人员安排

实习时间:2010年7月3日--7月9日,共7天。

2007级规划管理专业学生81人,领队教师沈金瑞,指导教师郑敏、陈香、傅文杰等。

三、实习地点、内容和实习路线

福建省永安市等地

第一天(7月3日):上午莆田—永安,住永安市。下午 实习地点:龟山公园。实习内容:观察山区河流、水情、常见的庭院观赏树木的种类、形态、特征;永安市主要城市的绿化树种。

第二天(7月4日):永安—天宝岩保护区、加福煤矿和桃源洞

第一班(1-4组)永安—天宝岩保护区

地点:天宝岩植物保护区。实习内容:自然保护区的地形、景观,主要保护动植物,山地的土壤与植被的垂直分布情况;河流的成因与特点。

第二班(5-8组)永安—加福煤矿、桃源洞

地点:加福煤矿实习内容:区域的地层发育、岩石、地质构造(褶皱和断裂)和古生物的主要类型、分布及其演化规律、野外地质调查基本方法,了解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与防治等;观察和认识丹霞地貌的类型、特征、分布和演化规律;河流地貌、瀑布、水库水文,山区河流地貌。

第三天(7月5日):永安市区—永安水泥厂、大湖隐鳞石林

实习地点:永安水泥厂、大湖隐鳞石林

实习内容:观察和认识区域的地层发育、岩石、地质构造(褶皱和断裂);喀斯特地貌类型、特征、分布和演化规律;河流地貌、瀑布、水库水文,山区河流地貌。

第四天(7月6日):永安—天宝岩保护区、加福煤矿

第二班(5-8组)永安—天宝岩保护区

地点:天宝岩植物保护区。实习内容:自然保护区的地形、景观,主要保护动植物,山地的土壤与植被的垂直分布情况;河流的成因与特点。

第一班(1-4组)永安—加福煤矿、桃源洞

地点:加福煤矿实习内容:区域的地层发育、岩石、地质构造(褶皱和断裂)和古生物的主要类型、分布及其演化规律、野外地质调查基本方法,了解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与防治等;观察和认识丹霞地貌的类型、特征、分布和演化规律;河流地貌、瀑布、水库水文,山区河流地貌;

第五天(7月7日):永安—莆田 休息半天。

第六、七天(7月8-9日)室内资料整理,撰写实习报告。

四、实习用具

铁锤、罗盘、放大镜、化学试剂、皮尺、标本袋、标签、手电筒、望远镜、照相机、GPS定位仪、地形图、地质图、笔记本等。

五、实习过程

2010/07/03下午实习地点:龟山公园

主要观察:①植物类型搭配;②布局;③设计

地质点一:龟山公园原本为河漫滩——一级阶地

龟山公园主要的植物:

1.无患;2.香樟;3..木棉;4..朴树;5凤尾葵;6.红叶檵木;7.苏铁;8.红叶梨;9.文兰兰;

10.假连翘;11.海桐;12.伏地柏;13.鹅掌楸;14.含笑(永安市花);15.紫薇;16.紫藤;17.扶桑;18.银槐;19.水杉(福建特有品种);20.桂树;21.雪松;22.迎春花;23.佛肚竹;24.黄杨;25.三处叶脉(樟科);26.大戟科;27.活力楠;28.侧柏;29.鸟臼;30.苟骨;31.桑树;

32.蒲葵;33.南洋杉;34.绿竹;35.黄金间碧玉竹;36.高山榕;37.(银)合欢38.骨碎补(附古植物、骨头受伤可用);39.崇洋木;40.牛角焦

灌木类:

1.苏铁;2.红叶檵木;3.九里香;4.海桐;5.文殊兰;6.假连翘;7.伏地柏;8.紫藤;9.紫薇;

10.迎春花;11.构骨;12.牛角焦;13.冬青;14.蓝花楹

草本类:

1.麦冬;2.紫鸭趾草

参观园艺馆中,园林盆景植物包括:

1.雪松;2.文竹;3.榕树;4.构骨;5.白花檵木;6.铁树

2010/07/04实习地点:天宝岩自然保护区

地质点二:位置——桃园往清水10公里左右

观察土壤的垂直分布情况

土壤的类型:红壤——红中带黄,与成土母质有关。

土壤的形成过程:自然五大形成因素——母质、地形、时间、生物、气候

山体成土原因:水山石灰岩为主

山顶:残积母质为主

点三:位置——植物展览馆

天宝岩保护区中的缓冲区可有人居住生活,但是其核心区就不能有人生活。

展览馆中的种类:

1.国家一级保护植物

①南方红豆杉(提取紫杉醇,具有抗癌功效);②苏铁;③四川苏铁;⑤钟苊木;⑥银杏

2.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半枫荷

3.①蒲兰;②三尖杉;③虾脊兰;④叶艺建兰;⑤银边建兰

4.昆虫类——蝶类:

①蓝凤蝶;②柑橘凤蝶;③浓紫彩左蝶;④琉璃硖蝶;⑤腌紫弄蝶;⑥二属硖蝶

5.鸟类:

①白腰;②粉红色椒鸡;③橙腹叶卑鸟;④竹芦虫;⑤豆芜青;

地质点四:山中

植物:①三尖杉;②沉水樟;③大叶锥;④草珊瑚;⑤丝栗;⑥罗孚;⑦梨茶;⑧茗竹;⑨白花树;等等

点五:海拔在700~800之间,土壤为山地黄红壤,剖面厚度在1~1.5米左右,植物以毛竹为

主。

点六:海拔在1300~1400米左右,土壤为山地黄壤,气温降低但是紫外线更强烈。植物以黄山松、柳杉、山顶灌木、竹类为主。

点七:海拔在1604米,植被只有稀疏的黑松和柳杉,非常颓化,多为杜鹃、红牡丹、禾本科的草本植物。黄壤进一步发育为偏山地草甸。通体A~H层为主,角砾很多。气候特点为风大,气温较低,紫外线强。

2010/07/05实习地点:桃源乡

点八:地貌点

由咯斯特地貌、溶蚀作用产生石钟乳、石笋、石芽、溶蚀、石灰岩(刀砍状)

岩性:石灰系中的船山组。岩山主要分布溶沟和石芽地貌。其中石芽最小在25米,最大为石林或石芽。

点九:地貌点——石灰岩

地貌类型:石林(高30~50米、直径10~15米),形成石林的岩石产状较平,沿节理裂为石缝,有的岩石上有灰炭钙堆积。

点十:地质地貌点

该点位白垩纪砂砾岩,砾石大小大多在2~5cm之间,更大的也有8cm,更小的为0.5~1cm左右。成分复杂,颜色为砖红色。为菱角到次菱角度,厚度在厚层到巨厚层。该点地貌为大徒壁,几乎成90度,壁上流水冲到明显会形成许多洞穴,有桃源洞。

点十二:地貌点——全世界最大的一线天

该点位白垩纪的砂砾岩,颜色为红色,为丹霞地貌,桌状山,塔柱徙岩,燕江从中穿过,高度为50~100cm。

2010/07/06实习地点:永安水泥厂

点十四:地质点

该点位中生界下肚组委紫红色的火山角砾岩或为灰白色的含角砾凝灰岩。粒径在0.5~1mm之间,含有石英、石灰岩、橄榄石、胶结物为火山灰火山角砾岩的角砾含量>50%,含角砾凝灰岩的角砾含量<50%。角砾粒径为5~8mm之间,露头风华严重。

点十五:地质点——坂头组

该点为含砂粉砾岩或含砂泥岩。颜色为砖红色或灰绿色,为沉积岩,磨圆度较差,直径为0.1~0.5mm,胶结物为泥质胶结。

点十六:地质点

点上为灰白色的石英岩,由石英砂岩变质形成,泥盆纪。点上西侧岩性为坂头组的点性同点十五位含砂粉砂岩,东侧为泥盆纪天瓦洞族,岩性主要是石英岩,岩石坚硬,露头完整。点的西侧300米推测为一条断层,它的走向大致为25°,断层的西盘为坂头组,东盘为泥盆纪天瓦峒组,推测东盘为上升盘。

点十七:地质点

白垩纪的粉砂岩,点上为白垩纪砖红色的粉砂岩。

五、实习感想

7.浅谈野外地理活动的必要性 篇七

关键词:野外活动;学习兴趣;知识融合

一、野外地理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所学知识自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么学习就变成了一件愉快的事,学生就会自觉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要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看似简单,其实这一步是最难做的,你跟学生讲大道理,这种方法根本行不通,枯燥乏味的书本理论知识已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设计一些和课堂息息相关的内容,带领学生进行野外地理活动,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近几年遇到一些从断江中学毕业的学生,与他们的交谈中了解到,虽然他们不是我的学生,但他们对我印象深刻,原因是我曾经带领他们去贵州盘县断江景点老龙潭进行野外考察活动,他们告诉我所学的地理知识已经大多忘记了,但在地理活动中了解的一些知识:如老龙潭有二叠纪的海洋生物化石,以前这地方属于海洋而现在已经抬升变为陆地等等,已经深深烙印在他们的脑海里,他们现在遇到这方面的知识还会关注,甚至还会对周边的人进行解释,上网浏览时还会查阅相关的内容。听到这些话,我由衷的感到高兴,觉得设计一些野外地理活动是有必要的。

二、野外地理活动加强学生学习动机,积极主动学习

学习动机就是激励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心理因素,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学习地理知识最基本的目的是使本地方的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形成可持续发展。学生只有认识到学习真正的目的,才能改变学生学习的观念。因而要改变传授已有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改变以教学内容的稳定性和单一性为基本出发点,以知识记忆和再现为基本学习目标,它强调的是掌握知识的数量和准确性,注重对过去知识的记忆。在野外地理活动中,利用乡土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真实的氛围——我们生活在地理环境之中,地理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从而对地理学科重新认识,我们学习地理知识是用于解决我们身边的地理问题,而不是来应付考试的,这样学生从思想上转变观念,自主的去探求知识。

我组织了一些地理活动,学生活动前后的差别明显,以前,大部分学生认为:“一个好的学生,就是上课要认真听老师讲,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课后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处在完全被动的学习状态。活动后,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较好的发挥,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从收集、整理、处理信息,到解决问题,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体现自我探究、主动参与、合作学习,充分展示了学习的主动性。

三、野外地理活动能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学生学习的知识是孤立、片面和零乱的,教师应设计有效地理活动,把所学的知识进行有效的系统的整合,使学生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地理野外考察的内容包括很多方面的地理知识:气温、气候、方向、地形、地貌、农业、河流、地壳的运动等方面的知识。学生认识到各种地理现象之间存在着广泛的联系,他们往往相互联系,喜欢依赖,相互制约。比如老龙潭野外考察活动中,我安排了一些具体的问题。比如方向、气候、气候对农作物种类的影响、地形以及地形特征、地貌以及形成的原因分布、野生动物生长状况,乡村形态,当地的环境问题、老龙潭为什么会有海洋生物化石、老龙潭能不能成为风景旅游区等让学生去探讨。如果从一方面看,这些知识是孤立的、片面的,但要解决问题,必须从综合的方面去把握地理现象的本质,把所学的地理知识有机的融合在一起,结合实际情况,作出正确的分析,归纳总结问题的本质,这样,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培养。

四、野外地理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陶冶情操

枯燥无味的课堂学习和繁重学习任务,让学生昏昏欲睡、心灵崩溃,结果教师累的够呛,学生听的没有效率,导致课堂沉闷,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消极,学习效率低。举行一些野外地理实践活动,学生像飞出笼中的小鸟,身心得到放松,可以去欣赏祖国的壮丽山河,并在愉悦中学习地理知识,劳逸结合,不仅对地理学科,对学生的各方面教育都有益处。同时,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学生在学习之余体验周边环境的美好,充分了解周边的地理资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家、爱故乡、爱国的思想情操,体验大自然的美好,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

五、野外地理活动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随着野外地理活动进行,学生会产生很多的疑问。要解决疑问,学生要学会收集各种信息,勤动手、动脑对这些地理信息进行梳理、甄别、筛选、评价、交流,系统的进行分析;最后归纳总结,做出正确的推理和判断解决实际问题,表达自己探索的体会、看法和成果,并与别人交流。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学会终身性学习。

六、野外地理活动有助于提升地理课堂教学的方法

在多年的地理教学摸索总结后,就如何利用乡土资源进行教学取得了一些经验:理论联系实际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挖掘乡土资源进行实践→培养学生的能力→反过来促进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再次用于实践,这样周而复始的进行良性循环,达到育人的目的。

1.挖掘乡土资源,理论结合实际培养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告知学生应掌握哪些基本知识、概念、应具备哪些能力与技能,应了解哪些基本理论,并努力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对应课堂上所讲授的内容,结合实际设计合理的活动,让学生在课外实践。活动应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做到有的放矢。

3.指导学生进行反思与总结。面对问题,引导学生认真思考,积极探索。在思考中发现问题,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堂讨论是课改教学中用得最多的学习形式,教师要设计多种讨论形式,使讨论有效而具有吸引力。指导学生讨论后总结形成自己的有效学习方法。

4.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归纳总结的学习方法,去进一步思考和学习,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新见解。完善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知识储备系统,并以此为基础大胆创新,独立自主的去探求知识,在探求中积极摸索新思路、新方法,使自己的素质得以全面提高。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的加以引导,精心的设计问题,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

上一篇:绩效管理问题分析培训下一篇:欢乐中的沉重杂文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