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史作文600字

2024-10-07

国史作文600字(通用8篇)

1.国史作文600字 篇一

冰岛发生国史最大失窃案:600台比特币矿机被盗!

冰岛是一个奇怪的国家。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冰岛对于比特币等虚拟货币抱有非常开放、自由的态度。而冰岛数据中心更是除中国外最大的挖矿点。然而,今日在冰岛数据中心,大约有600台用于“挖掘”比特币和其他虚拟货币的`计算机被盗。警方称这是冰岛有史以来最大的盗窃案。价值……价值……额,价值要看各位网友看到这篇文章的时间毕竟比特币这货…小编也不知道当读者看到的时候到底是什么价值……比特币矿机冰岛媒体将这次失窃案称之为“比特币大劫案”。目前,该案已有11人被捕,甚至包括数据中心内部的一名保安人员。按照目前的价格看,这批矿机值近200万美元(约1270万人民币)。截止目前,警方尚未找到它们的下落。顺便一说……小编觉得,这种新世纪的高科技盗窃案,还真不好查……如果盗窃者把这些设备用来挖矿,那么他们就算他们不销赃,也会获得巨额利润。让小编感到恐怖的是,这桩案件是一起系列案件,包括四起盗窃。四起盗窃事件中,有三起发生在12月份,一起发生在1月份。冰岛因为其独特的气候,靠着可再生能源:地热和水电站,冰岛有着在全球范围内都屈指可数廉价的电能。而“挖矿”最大的成本就是电能消耗。所以矿工大量涌入该国,带来了一股比特币淘金热。冰岛地热发电一名消息人士透露,冰岛警方正在全力追踪监控全国各地的电力热图,希望能找到窃贼的蛛丝马迹。然而,本周冰岛当局并没有观测到任何店里异常。冰岛夜景

2.钱穆国史大纲读后感2000字 篇二

《国史大纲》的《引论》甚为重要,表达了著者的文化观、历史观与方法论。他指出,研究历史,撰写中国通史的目的在于:首先,能将我国民族以往文化演进的真相明白示人,为一般有志认识中国已往政治社会文化思想种种演变的人们提供所必要的知识。其次,应能在旧史统贯中映照出现今中国种种复杂难解的问题,为一般有志革新现实的人所必备参考。前者在于积极的求出国家民族永久生命的源泉,为全部历史所由推动之精神所寄;后者在于消极地指出民族最近病痛的征候,为改进当前方案所本。这是钱穆撰写此书的主旨。

著者以独特的眼光注意把握时代的变迁,如战国学术思想的变动,秦汉政治制度的变动,三国魏晋社会经济的变动等。钱穆的通史研究在立论的标准上反对以一知半解的西方史知识为依据,主张深入理解本民族文化历史发展的个性与特性。他又以整体与动态的方法,把国史看作是一不断变动的历程。他认为,几千年来的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学术思想是发展变化着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就政治制度而言,综观国史,政治演进经历了三个阶段,由封建统一到郡县的统一,由宗室外戚等人组成的政府演变为士人政府这自西汉中叶以后,由士族门第再度变为科举竞选,考试和选举成为维持中国历代政府纲纪的两大骨干。著者十分注意中国行政官吏选拔制度、士在文治政府中的地位、政治权力与四民社会的关系。就学术思想而言,秦以后学术,不仅从宗教势力下脱离,也从政治势力下独立,渊源于晚周先秦,递衍至秦汉隋唐,一脉相承,历久不衰。北宋学术的兴起,实际上是先秦以后第二次平民社会学术思想自由发展的新气象。就经济而言,秦汉以后的进步表现在经济地域的逐渐扩大,而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播、政治建设逐渐平等相伴而行,尽管在历史上快慢不同,但大趋势是在和平中向前发展。该书也分析了阻碍中国历史发展的“病态”.如中唐以后的社会是一个平铺散漫的社会,政治仍为一种和平大一统的政治,王室高高在上,社会与政府之间的相隔太远,容易招致王室与政府的骄纵与专擅。又如社会无豪强巨富,虽日趋于平等,然而贫无赈,弱无保,其事不能全部依赖于政府,而民间又苦于不能自振。再如政府与民间沟通在于科举,科举为官后出现腐败等。这都是中唐以后的病态。宋儒讲学主要是针对这种种病态而发。然而宋以后不能自救,中国政治进一步遭到损害。明代废除宰相,尊君权,以及清朝统治,皆背离了传统士人政治、文治政府的精神。这些都是中国历史中的病态。挽救这些病态则需要一种“更生”.这种更生是国家民族内部自身一种新生命力的发舒与成长。书中认为,我民族数百世血液浇灌的民族文化精神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充满了生机,不仅能挽救自身病态,而且能回应西方文化挑战,争取光辉的前途。

《国史大纲》第一次明确地把文化、民族与历史三者联系起来考察,认为历史就是民族文化精神的展开和演进,研究历史的目的不但要厘清历史事实,更重要的要弄清事实后面所蕴藏的民族精神和文化精神,进而形成既有别于新考据学派,又不同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新型历史观,成为二十世纪文化民族主义史学派的代表。同时,强调文化是民族国家认同的基础出发,对新考据学派所持的史学观进行了批评,集中彰显了中国的文化民族主义思想,这对抗战期间以史为鉴,从民族的记忆中找回自尊和自信,激发国人的民族意识,唤醒沉睡的国魂,发挥了重要作用。该书作为一部章节体兼顾纲目体的通史著作,突破了传统史学著作只重政治制度的纲目体例,全方位展示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宗教等社会生活的全貌,鲜活了历史事实,还原了历史真相,这种全新的著史方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钱先生以史学为路标拓展新儒家思想,既突出儒学精髓,又接扬春秋传统,与以哲学思想为路径的现代新儒家交相辉映,建立了一柱擎天的新儒家史学。

3.半小时漫画中国史的读后感作文 篇三

用诙谐幽默的方式理清历史脉络,让我受益良多,也学到了不少。

“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套用宋神宗的一句名言来作为开场。在已经进入速度时代的当下,历史类的读物对于现在工作学习都相当繁重的我们来说未免有些枯燥和乏味。但这本《半小时漫画中国史》却能通过用漫画的形式和幽默的语言带领读者进入五千年的精彩世界。

作者用聊天说话的方式,加上现今社会的网络流行用语,把历史事件放在我们熟悉的现实场景中,结合漫画的表达,把历史讲成了活生生的.小段子,仿佛就在眼前。读者在爆笑中慢慢记住了那些艰涩难懂的历史事件。例如其中有一段,作者将春秋列国比喻成一个班级,把周朝比喻成班主任,十分诙谐幽默。让大家在捧腹大笑的同时,知道了很多成语的真正来源,如秦晋之好、朝秦暮楚、退避三舍等。

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着重从纷繁复杂、事无巨细的历史中捋出清晰的历史脉络,避免信息繁杂而使读者产生负担或厌烦,帮助读者通俗易懂地掌握历史主干,让我们在有兴趣阅读其他史书时能更加轻松。

正如诸多历史学家所言:“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作为读者,我认为正确解读历史,了解历史,对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处世接物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让善于反思的人或民族在历史的兴亡更替当中领悟;使国家与民族更加繁荣昌盛。

4.国史概要100点 篇四

国史概要100点

1.毛泽东发表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对即将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权性质、前途以及各阶级在国

家政权中的地位和新中国的内外政策等重大问题作了明确阐述。

2.新中国的中央政权当时实行两级政府体制,即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为一级,它所领导的政务院、人民革命

军事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署为另一级。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当时既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同时又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

3.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规定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产生方式

是普遍选举。

4.建国初期,军事管制委员会作为过渡性临时政权是地方人民政权的最初形式,环境初步安定后,召开各届

人民代表会议作为人民参政议政的初期形式。

5.建国初期的五种经济共存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

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

6.建国初期共和国最重要的外交举动,是毛泽东、周恩来访问苏联和《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

7.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建立主要是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完成的,并且没收官僚资本的斗争具有民主革命和社会

主义革命的双重性质。

8.建国初期为实现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统一,其基本内容包括:一是统一全国财政收支、二是统一全国物质

调度、三是统一全国现金管理。

9.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全流域多目标的治水工程——治淮工程,从1950年开始,在毛泽东的号召下动工修建。

10.1951年冬在国家机关、国营经济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开展了“反贪污,反浪费,反对官僚主义”的“三反”

运动。1952年1月,中共中央发出首先在大中城市开展“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骗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打击不法资本家的“五反”运动。

11.1952年,新中国财政经济根本好转、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基本完成的主要原因是没收官僚资本、接管帝国

主义在华企业、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12.建国初期,旨在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的运动是土地改革,它同当时的镇压反革命运动和抗美援朝运动并

称为建国初期的“三大运动”。

13.1953年中共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主题是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包括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

改造两大任务,两项任务之间的关系是同时并举。

14.1953年10月首先决定实行粮食统购统销,即对农民中的余粮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对城市居民和农村缺

粮户实行粮食定量配售,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

15.中共七届三中全会后,人民政府在统筹兼顾的原则下开始全面调整工商业,这次调整的主要任务是调整公

私关系、劳资关系和产销关系,而以调整公私关系为中心。

16.建国后改革旧教育的重点是改革课程、改革学制和高等学校的院系调整。

17.我国从1953年开始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这是实现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一个重大步骤,它标志着我国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始。“一五”计划规定优先发展重工业,主要目的在于增强国防实力。

18.农业合作化的基本实现,标志着我国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全国范围内已基本完成,并奠定了整个社会主

义改造的基础。

19.我国基本上解决了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的时间是在1956年。

20.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首要任务是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也是会议最重要的成果。宪法规定

了国家的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体现了人民民主的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

21.在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对富农经济采取的政策是消灭富农经济。

22.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重要的国际会议是日内瓦会议。

2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作为统一战线的组织并开始发挥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作用始于1954年。

24.周恩来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1953年接见印度代表团时。

25.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确立的标志是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26.加强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是和平时期我国军队建设的总方向。其中实行义务兵役制、军衔制、军

官薪金制的三大制度是军队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

27.我国开始实行军衔制是在1955年,当年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授予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以元帅军衔。

28.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是指1953年至1956年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

行的社会主义改造。

29.公私合营是新中国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所采取的国家资本主义的高级形式,大体上经

过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两个阶段。1956年初,全国范围内出现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资本主义工商业实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

30.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开始探索本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事件是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发表,其中

经济关系是阐述的重点。

31.中共八大确定我国经济建设必须坚持的方针是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并提出当时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

发展社会生产力。

32.刘少奇在中共“八大”的发言中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观点。

33.毛泽东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主要是为了团结一切力量建设社会主义。

34.1957年整风运动的目的,错误地确定为打退右派分子对党的进攻。

35.《事情正在起变化》的发表,标志着党中央的指导思想和部署开始发生重大变化,整风运动的主题开始由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转向对敌斗争,由党内整风转向反击右派。

36.中央开始违反“八大”指导思想的事件是反右派斗争的扩大化。

37.转折时期社会主义理论探索的第一个实践是1957年整风运动。

38.社会主义改造,就是要把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所有制改造为合作社社员的集体所有制,把资本主义私有

制改造为全民所有制。

39.人民公社的基本特点被毛泽东概括为“一大二公”,所谓大就是公社的规模远比农业社要大;所谓公是指

公社在所有制方面公有化程度高。

40.八届十中全会后,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城乡发动一次普遍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社教运动也称“四清”运

动。其前期,在城镇是开展“五反”(反贪污盗窃、反投机倒把、反铺张浪费、反分散主义、反官僚主义),在农村是进行“四清”(清帐目、清仓库、清财务、清公分,又称“小四清”),其后期,扩展为清政治、清经济、清思想、清组织,城乡统称“四清”运动,又称“大四清”。

41.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阶段,党在阶级斗争问题上连续犯错误的理论根源,最初是由于反右派斗争扩大

化的影响。

42.五大省级民族自治区建立的时间:内蒙古1947年5月;新疆1955年10月;广西1958年3月;宁夏1958

年10月;西藏1965年9月。五大民族自治区的先后成立,标志着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全面实施。

43.“左”倾错误由政治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始于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

44.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正式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反映了

广大人民群众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愿望,具有“左”倾冒进的思想倾向,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直接导致了“大跃进”运动。

45.1958年8月中央政治局北戴河会议把“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推向高潮。

46.“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的最初形成是在1960年,其中“调整”的含义是调整国民经济

各部门间失衡的比例关系。1979年,中共中央召开工作会议讨论经济问题,正式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新的八字方针是“调整、改革、整顿、提高”。

47.建国后,党中央第一次纠正“左”倾错误的会议是七千人大会。

48.“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的口号是在人大三届一次会议上提出来的。

49.在国民经济进行全面调整并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八届十中全会的召开使国内政治上“左”倾错误再度发

展,标志着在阶级斗争问题上“左”倾观点进一步系统化

50.1964年由于中国周边形势的紧张,毛泽东提议加强战备,进行三线建设。中央确定的三线建设的总目标

是要在西南、西北、中南纵深地区建立起工农业结合的、为国防和农业服务的比较完整的战略后方基地。

51.中国政府从武力解放台湾的方针到和平解放台湾的方针的正式转变是在1956年。

52.“文化大革命”得以发动的根本原因在于“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

53.“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是《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发表。

54.毛泽东《炮打司令部》的大字报的发表是在中共中央八届十一中全会期间。

55.标志着“文化大革命”正式发动的历史事件是1966年5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同年8月八届十一中全

会的召开。

56.八届十一中全会通过《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即《十六条》)等决定,在党内完成了发动“文

化大革命”的法定程序,把“文化大革命”运动推上了全面发动的轨道。会后,“文化大革命”的浪潮迅速席卷全国。

57.“文化大革命”中,所谓的“斗黑帮”浪潮主要针对的是教育界。

58.“文化大革命”中,全国性的大**始于红卫兵运动。红卫兵运动的内容最初主要是破“四旧”(即旧思

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采取了一些过火行为。

59.使“文化大革命”进入“全面夺权”阶段的事件是“一月革命”。

60.“全国山河一片红”的含义是“革命委员会”取代原来各省市的中共党委、省市政府和省市人民代表大会。

61.中共“九大”使“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和实践合法化,加强了林彪、江青等人在党中央的地位。

62.“九一三事件”宣告了“文化大革命”理论和实践的失败。

63.1973年6月,毛泽东会见马里国家元首特拉奥雷时,提出了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思想,体现了毛泽

东对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政治格局的总体看法。

64.周恩来在纠正“左”倾错误的同时,采取一系列措施扭转国民经济的混乱局面,主要有着重解决国民经济

中存在的“三个突破“的问题、对农村政策进行调整和大规模引进外资。

65.为扩大我国工业生产能力,提过我国现代化生产技术水平,1972年恢复了中断多年的成套设备和技术的引进工作,开始打破长期以来的闭关锁国状态。

66.以天安门事件为代表的悼念周恩来、反对“四人帮”的强大抗议运动,实质上是拥护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的正确领导。这场运动为后来粉碎“四人帮”奠定了群众基础。

67.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正式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68.中美《上海公报》的发表,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69.“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标志是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

70.20世纪70年代我国取得的外交成就主要有: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建立正式外交关系和《中日

友好条约》的签订。

71.中共十一大重申新时期的根本任务是在本世纪内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国。

72.1977年邓小平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思想。

7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使党开始为一大批冤假错案平反,其中1980年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了

为刘少奇平反的决议,全国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工作基本结束于1982年底。

74.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审议并一致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这次会议对“文

革”进行了彻底的否定,在党的指导思想上完成了拨乱反正的历史任务,并且《决议》还首次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

75.“两个凡是”观点的提出,突出反映了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盛行。首先旗帜鲜明地批评“两个凡是”观

点的是邓小平。

76.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77.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党的新时期的基本路线开始形成,主要表现在提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

经济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方针。

78.邓小平提出的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思想,是十二大的指导思想,也是整个新的历史时期改革

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79.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经济体制改革,其实质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80.从1982年之后,农村实行政社分设,恢复农村政权组织,到1984年底,全国各地基本完成了政社分设,建立了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至此,农村人民公社制度不复存在。

81.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普遍实行,人民公社制度的取消,为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82.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问题。

83.1978年夏,四川率先在6个国营工业企业进行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试点,揭开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

84.1984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纪要》,正式宣布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

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从而形成了我国对外开放的“黄金海岸”,这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又一个重大步骤。

85.改革开放后经过十多年的实践,我国对外开放由南向北、由东向西层层推进,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沿江和内陆开放城市——沿边开放城市”的全方位多层次、扇面形辐射的对外开放大格局。

86.十一届三中全会至1985年期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

87.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其标志是安徽、四川两省首先试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

生产责任制。

88.对比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可知,前者使农民获得土地所有权,后者使农民获得生产

和分配的自主权。

89.以国有企业为重点的城市改革全面展开于1985年。

90.为跟踪世界高科技发展前沿,1986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国家《高科技研究发展计划纲要》,即“863计划”;为引导和推动高技术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尽快建立起我国的高技术产业,1988年由国家科委推出了“火炬计划”;为发展基础研究,赶超世界水平,从1991年起我国开始实施“攀登计划”。

91.1981年7月,国务院批准湖北沙市为全国第一个城市综合改革的试点。

92.中共十三大的突出贡献是系统地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

线。十三大的中心任务是加快和深化改革。

93.搞好改革开放的根本保证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94.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上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想。

95.国有企业改革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

96.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的要点是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要抓住有利时机,大胆解放思想,加快经济发展,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前进。

97.中共十四大最重大的决策是确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

98.1995年,党和国家作出《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正式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决策,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也是20世纪中国历史进程中首次把“科教”作为国家的发展战略。

99.中共十五大第一次明确地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政治、经济和文

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

100.中共十五大最主要的成果是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

5.中国史作业 篇五

摘要:抗战日期国民政府迁往重庆,大批教育机构和学校也执行国民政府内迁的命令,本属教育落后地区的西南地区如云南,四川(包含重庆)和贵州等省,一时高校云集,中小学教育也有很大发展,特别是作为陪都的重庆市,有着得天独厚的教育优势,本文主要就此时期重庆教育发展的几个特色进行初步分析。

关键词:抗战 新教育思想 难童保育 职业教育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便正式开始了对我国的大规模侵略,国民政府执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求和政策,导致东北全境丧失,华北成日寇铁蹄的肆虐地,随后日本又制定灭亡中国的计划,狂妄的提出要三月灭亡支那,随着日军发动侵略上海的淞沪战争,接着攻克国民政府所在地南京,国民政府被迫西迁,重庆最终成为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陪都。作为战时首都的重庆,此时面临一个日军狂轰乱炸的困境,但是又得到了很多发展机遇,尤其是在工业和教育方面,给人留下的印象尤为深刻。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笔者对此时期的重庆教育总结出几点特色,进行初步的分析探究。

一,教育新思想的迸发和新式学校设立。这主要是随着抗战期间一批教育家和思想家的来渝和他们在重庆期间开展的教育实践活动而逐渐形成的。对当时的学校西迁,国内国外其实有过激烈的争论,但是意见最终还是统一了,国外有人问韦卓民说:“何以这些学生不去从军或是参加其他战时工作以保卫国家,反而将他们迁入内地接受教育?难道政府不需要大学教授在战时提供技术的知识吗?”韦卓民解释说:“我们的军械多自国外输入,大学教授不能立刻变为工厂的专家,然而许多教授都参加了战时工作,而且成千成万的学生也参加了陆军和空军。有一件事中国不虞匮乏,那就是人力。政府认为将所有的学生派赴前线,其代价终究是太高了;试想把他们培育到大学程度需要十几年的时间,而且全国的人口中,大学生仅占万分之一。他们若都在战场上被屠杀,那么战后国家的精神生活中势将出现严重的缺口。„„我们当前的口号是‘抗战建国’,假使我们的抗战忽略了复兴,那不啻自毁立场。”这成为当时的真知灼见。1937年的9月2日,国民政府教育部命令沿海各公私学校内迁,一时间沿海地区的大批中小学校特别是高校和职业院校大举西迁,有的迁往武汉有的迁往湖南江西,但是大部分为了躲避随时席卷而来的战祸而直接迁到了西南地区。1937年11月形成第一批大规模学校内迁潮,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南迁至长沙,组成长沙临时大学,后来随着战火波及长沙,又迁至昆明,组成西南联大,成为当时最为瞩目的内迁学校。同时,北洋工学院,北平大学迁往西安组成西安临时大学,中央大学,复旦大学东吴大学等33所高校分别迁往四川,江西,云南和贵州等地。到了1939年又有39所高校西迁。伴随着大批高校的西迁,是高校之间的合并重组以节省教育资源,共同度过艰难时光。1941年的上半年,大后方在上述西迁高校的基础上调整成20所,四川,云南,贵州,西北和湘西成为高校集中地,其中四川的成渝两地尤其明显,高校数量达到19所,加上1942年的大规模迁移,重庆作为陪都迁往陪都重庆析高等院校主要有:交通大学、中央大学、复旦大学、三江大学分校,上海医学院、北平朝阳学院、江苏省医政学院、上海沪江大学、吴淞商船专科学校(后改名重庆商船专科学校)、东吴大学法学院、武昌中华大学、湘雅医学院、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中央政治学校(属国民党中央)、中央工业专科学校、南京国立药学专科、南京戏剧学校、上海立信会计专科学校、两江女子体育专科学校、武汉医药技士专门学校、文华图书馆专科及南开中学等22 所。总计这一时期,内迁高校共约75 所,占1938 年底,我国高校总数97 所的77 % ,占抗战时期高校内迁总数的124 所的60 % ,这次高校内迁是抗战时期三次大迁移中规模最大、任务最繁重、工作最艰辛、损失也最严重的一次,有些师生甚至为此付出了鲜血和生命。随着这些学校到重庆的是大批的教授学者,他们具有渊博的学识和新式的思维,离开原来的地方后,看到祖国江上凋落,日寇肆虐,认识到我国教育落后是造成国家遭受侵略的重要原因,为了使国家强大起来就必须搞好教育。加上他们到了一个新的地方,摆脱了原来环境的束缚,有了一些实践他们教育思想的条件,所以他们就积极的开展了许多的教育探索。其中比较著名的教育家和学者有陶行知,梁漱溟,黄炎培和晏阳初等。

陶行知在四川实施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做出的成绩非常突出,创设了大量的教育理论,并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人才。陶行知与1918年从美国留学归国后,受美国现代著名教育思想家杜威的“实用主义”影响,实践“教育即生活”这一观念。陶行知提出“生活主义包含万状,凡人生一切所需皆属之”的口号,主张发展职业教育,消闲教育,社交教育和天然教育,重视生活教育,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之后他在大后方实施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和实验,创办育才学校,经过艰苦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最终形成了“抗战教育理论”。

1939年7月,陶行知在重庆合川的草街乡创办了育才学校。育才学校以抗战以来沦陷区与家庭离散的难童和英烈子女为主,与其他学校相比具有鲜明的特色。育才学校制定了完善的教育规程:《育才学校教育纲要草案》和《育才学校公约草案》。这些正规的制度为学校的正常运行提供了制度保障。育才学校坚持一下几个教育原则:一,从生活中教,从生活中学。这一点是坚持了杜威实用主义的原则,也就是任何教育都是源于生活的。二,将学生分组,先考核学生的基本素质和文化知识,分成若干不同水平的班级,针对有的学生偏科严重的情况,还进行了错班教学,混合了一些水平不同的学生综合教育。三,师生过集体生活,采取民主和谐的管理体制。《育才学校公约草案》总则有这样的规定:育才学校的教育基础是集体生活,在集体生活中相师共学,力求进步,探求真理,服务社会。四,重视社会生活,强调社会生活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到社会中去做调查和学习。陶行知还提出了全面发展的思想,包括道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健康教育,生产劳动教育,军事教育,创造教育和审美教育。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使育才学校的创办取得了巨大成功。但是陶行知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与国民党重庆当局形成冲突,如育才学校不设训育处,不采用国民政府审定的教材等,违背了国民党法西斯式的教育既定方针,遭到国民党的封锁和压制。为此育才学校甚至非常重视军事训练,以抵制国民党特务的破坏。

这一时期同样在重庆开展教育的梁漱溟,晏阳初等,他们是二三十年代就开始提倡乡村建设运动的先驱。抗战的爆发使他们失去了原来开展乡村建设的基地,他们把目光投入到了重庆。因此此时期重庆就成为了新乡村建设的新的热土。关于梁漱溟和晏阳初的教育活动在此就不赘述了。

二,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一直面临一个尴尬的处境,一方面我国长久以来的儒家文化占正统的观念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职业教育培养的只是一些体力劳动者,上不得台面,另一方面是社会一直对职业教育不太重视,使职业教育长期遇冷。现在国家越来越提倡职业教育,这是个很好的发展时机。抗战时期的重庆,职业教育也遇到了一个非常好的发展机遇。这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分析:首先,抗战的爆发,使人们更真切的认识到先进科学技术和产品的重要性,培养从事军工产品和相关产品生产的工人技师的职业教育顿时收到举国重视,国民政府也认识到了这一点,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扶持力度。其中1937年职业学校为494校,学生56,822人,1944年为424校,学生76,010人。从绝对数量看,有所下降,但若虑及抗战期间战区日益扩大,职业学校发展空间大为减缩。,主要在四川、贵州、广西、陕西、湖南、湖北、甘肃、宁夏等省,则应感受到其数量减少背后职业教育者的辛劳付出和切实的业绩,以及国民政府的大力资助。国民政府于抗战之初即制定若干政策,大力扩充职业教育,“于最短时间内,大量养成工农业人才,以应改进生产事业的急需。”“以充实战时的国力,以奠定建地的基础。” 1937年国民政府成立了建教合作委员会,由教育经济财政内政,交通军政及各种委员会与机关联合组织,以教育部主持其事。技术人员、技术事业的合作与调整,进行沟通联络。1939年,通令各省凡已具有基础设备的职业学校,成立生产组织,如工厂、农场、银行、商店、缝纫、针织、饮食店等,公立学校由政府筹拨生产基金,私立学校由校董会筹措,一面请政府酌予补助或贷金。鉴于抗战以来国防军事及运输上机械、土木、电讯、驾驶等职工人员之缺乏,1937年令规模较备之工科职业学校13所,视其设备人才,办理测量、公路、汽车 驾驶、机械、电讯等训练班。1938年,指定国立中央工校、重庆高工、大公中华职校办理车工、钳工、模工、铸工、锻工、汽车驾驶及修理、电讯等短期训练班。为解决战时西南西北各省文化发展之增加纸张产量,改进印刷技术,1939年教育部决定在川省设立国产四川造纸印刷科职业学校,以造就相当技术人才。聘请专门人员负责筹备,校址设于巴县。至1942年,国立四川造纸印刷科职业学校,各项设备已初具规模。1943年,四川省政府发布<四川省整顿中等学校办法大纲>,再次强调“奖助筹设或将中学改办职业学校”,规定中学、师范、职业三类学校,除照中等学校区或设施方案之规定设置外,今后设校增班应以下列比例为目标,渐次推进:(1)初级中等学校,初中、简师、初职三类学校班级总数之比应为6:3:2。(2)高级中等学校,中学、师范、职业三类学校班级总数之比应为3:1:1”。经国民政府教育部、教育厅的督导与资助,更受益于沦陷区众多大专院校、中等学校和企业内迁,以及人渝教育家的有力倡导,抗战时期,包括重庆市在内的四川省职业教育在量方面有相当扩 充,在质方面亦日益提升。

三,带有难童保育和救济的特点。据调查,自1938年起,输送来重庆的战时难童六千多人,他们在这里获得新生。严峻关头,宋美龄、邓颖超联合各界妇女,发出“欲救中国,必先救儿童”的呼喊,展开了历时八年的营救难童行动,成立了“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它是1938年3月10日在武汉成立的,同年10月迁到重庆。”据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重庆保育生联谊会秘书长裴钟介绍,总会推举了宋美龄为理事长,冯玉祥的夫人李德全为副理事长,周恩来、邓颖超、沈钧儒、郭沫若等都曾为此出谋划策,不少共产党人加入保育院的工作。“当时,保育会又被称作‘烽火摇篮’和‘小黄埔’”。据重庆档案馆的资料显示,8年抗战中,保育会共抢救、保育了3万余名战争遗孤,仅重庆地区保育会就收养难童两千多名,加上从外地转移来的,多达六千余名。“1938年,随着战争形势的恶化,一座又一座城市失守,湖北、湖南等地的保育院接到通知,向重庆等大西南腹地转移。”中国战时难童保育会秘书长裴钟介绍,“1938年10月,战时儿童保育会总会迁至重庆曾家岩求精中学,并指挥各地将61所保育院的3万余名儿童向大后方的保育院转移,重庆被作为重点安置区。” 重庆最早的一所保育院建在歌乐山,也就是今天的胸科医院所在地,“听老保育生们说,当时的歌乐山保育院是示范性的,教室、食堂、儿童活动室都是全新的。”裴钟说,宿舍分八幢,分别以“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命名,院里还有纵横的道路、整齐的花圃,“还有一座礼堂,是宋蔼龄捐资修建,又称蔼龄堂。”据了解,当时来该院参观的国际国内知名人士很多,包括印度总理尼赫鲁、美国副总统华莱士等,如今歌乐山镇的“保育路”也因此得名。由于经费紧张,这种条件的保育院只是极少数。据调查,当时的保育院大多选址靠近工矿企业的祠堂或庙宇,今年80岁的保育生裴金全告诉记者,“我们住的是座庙子,很大,大庙堂是我们的教室,小庙堂是寝室,塑神像的殿堂当食堂,庙外的空地就是操场„„那时保育院的生活很不错,觉得保育院里的人都很幸福,但后来才知道,其实‘妈妈’们任务很重,要做饭,要保障我们的安全,还要四处找人募捐,解决我们的吃穿。当时我们太小,不懂事,给‘妈妈’们添了不少麻烦。” 当然,“妈妈”们的烦重任务并非只是“照顾孩子”,更多的是经济的拮据。除了重庆的21所保育院外,全国其他保育院也都没有固定的经费来源,主要依靠国内各界及国际社会的捐助,“保育会刚成立时,宋美龄、李德全、邓颖超等就带头捐款,并承担起了特定儿童常年的生活费。”据裴钟介绍,在她们慷慨义举的带动之下,各界人士也本着“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宗旨,支持赞助保育院。此外,美英等国政府及民间援华组织、南洋爱国侨胞组织和香港爱国人士,也不断给予援助,成为保育院经费主要支柱。即便如此,有的保育院还得开办一些小型生产经营项目,引导孩子们“手脑并用”的同时,维持生计。其中著名的难童保育院有1939年3月成立的重庆北泉慈幼院。北泉慈幼院是在原国民政府外交部长时为战时儿童保育会名誉理事的世界红十字会总会长的王正廷关注下由世界红十字总会建设的。北泉慈幼院共有教职工17名,都是具有专业素养的人员,收养4至15岁得难童,在成立后总共接收工1000余名难童。除了重视难童的日常生活外,慈幼院还非常注重难童的教育工作。这些成绩使当时的北泉慈幼院得到了社会和国民政府的肯定。

抗战时期的重庆是一个特殊的重庆,它集合了许许多多的机关和社会精英,汇集了繁杂庞大的各种思想意识,同时又面对抗战的严峻情况,正是在这样的复杂局势下,重庆的教育孕育出了自己的特色,有一些保存至今,并为我们今天的教育改革提供了很多借鉴的地方。

参考资料:《教育史研究》2005年1期,3期 《民国档案》2007年第3期105~111页

《云梦学刊》2002年9月刊 唐正芒

《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10刊 范蕾蕾

《重庆档案》民国部分

《成都大学学报》2006年1期 王媛

6.学习党史国史体会 篇六

深入学习中国近代以来170多年的发展史,增强道路自信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西方列强凭借坚船利炮,大肆侵略和掠夺中国,给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为改变国家和民族的悲惨命运,一批批先进分子、仁人志士进行了千辛万苦的探索和前赴后继的斗争。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都是英勇悲壮的抗争,但都没有成功。历经曲折,到了1920xx年,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走上历史舞台,成为中国革命的核心力量。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领导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新中国成立后,党又创造性地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使占世界人口1/4的东方大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但由于照搬封闭僵化、高度集权的苏联模式,我们在取得伟大成就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代价。1978年底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辟了一条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启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新征程。

我国近代以来的发展史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我们完全有理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充满自信。 深入学习我们党90多年的奋斗史,增强理论自信

我们党是一个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先进政党,党90多年的历史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引下,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把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推向前进的历史,就是一部奋斗史。在长期的奋斗历程中,我们党之所以能够成功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应对各种挑战考验,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十分重要的一条就是始终高度重视思想理论建设,坚持科学理论指导,大力推进理论创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用以指导革命、建设、改革事业。这既是我们党的巨大优势,也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鲜明特征,更是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开辟新道路、夺取新胜利的智慧源泉。

我们党成立以来的奋斗史证明,马克思主义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中国共产党人的行动指南;只有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党的事业才能在正确道路上砥砺前行。今天,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增强理论自信,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我们就能够保持清醒头脑、明辨大是大非、把握前进方向,不断夺取事业新胜利。

深入学习新中国60多年的建设史,增强制度自信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艰辛探索,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团结带领

全国各族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逐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经过60多年的不懈努力,我们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一制度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

7.国史概要读后感 篇七

----读《国史纲要》感变革对历史的推动

近来,读了樊树志先生的《国史纲要》,对历史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读史,的确可以使人眼界开阔,思考良多。特别是《国史纲要》这本书,它对中国古代史的陈述,起自史前时代迄至清代,以全新的方式,简洁明了的风格,将历史呈现在我们眼前,当我看完这本书后,依然无法抹去脑海中关于历史的一幕幕场景:或是那三皇五帝的传说,或是那大漠长烟,战火连天的汉时匈奴„„然而,这一幅幅画面辗转交替,却在我的脑海中形成这样一个结论。历史,正是由一场场变革而组成,而文明,也是在变革中得以产生。

中华文明的确立,是中华思想由“大同之世”到“小唐之世”的变革。夏的建立,确立了中华文明,而同时,禹移交王位时,传子而不传贤的做法让“天下为公”变成了“天下为家”,可以说,在夏之前,人们心中向往,并渴望建立的是一个不分彼此,没有争斗的和谐而温馨的社会图景。但自从禹建立夏王朝之后,情况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兮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利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也许,有人会问,这也是社会的进步?“天下为公”难道不如“天下为家”?但是细细想来,在古代社会,真正的“大同”又怎么可能有确立并长久的发展,尊重历史就是尊重历史的内在规律,而在那个远古的时代,伴随社会的发展,伴随私有制和阶级分化,国家机器的诞生,“家天下”的夏王朝的出现,更成了一种必要,成了推动历史发展,文明进步的必需品。

春秋时代的战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种历史的进步。“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从成王,唐王,昭王,穆王到共王,出现了太平盛世,以后逐渐衰落。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厉王逃亡,朝政申请诸侯共管,再后来,周王迁都,周也渐渐失去控制四方诸侯的力量,进入了一个**时期,即春秋时期。春秋时代的列国,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国家,而是西周国家瓦解后的残余。而春秋时代的列国争霸,从本质上讲,也只是诸侯争当周王的代替品,争当中心或中央。于是,有人便提出了“春秋无义战”的观点,但在我看来,事实却并非如此,“春秋无义战”的观点完全是片面的。正如《国史纲要》书中所写:“春秋无义战”的观点产生的原因是它没有摆脱周天子的立场,争霸并非坏事,而是好事,争霸的结果,一方面国家形态由西周瓦解后出现的不完整功能、结构,转变为完整的主权国家;另一方面国家形态摆脱了血缘组织的残余,转变为领土国家。这是历史的重大发展和进步。况且,不得不提到的是:乱世出英雄!春秋时代社会剧烈变动,各股政治力量大分化大改组,社会不尽如人意的弊端暴漏无疑,思想家们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这无形的引发了一场思想大解放运动。而这场百家争鸣中涌现出的人们无疑影响了整个中华民族直到现在。所以,春秋的战乱是历史的必然更是历史上的一块宝藏。

另外,战国社会的翻天覆地的法制变化也是不得不提的一件大事。春秋末期“君子”陵夷,政权易手,先前的封建秩序早已荡然无存,社会结构的变化引起政治制度、经济体制、观念形态方面的相应变化,继春秋之后,中国历史进入了战国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大变动时期,春秋时代的世家大族基本上都已经烟消云散,作为一个社会阶层而消失了,新的阶层取而代之,战国时代各国新兴的统治者,无不关注如何维护自己的权威,这一时代,纵横捭阖,波谲云诡,兼并战争

不断,各国必须集中一切力量为生存而奋斗。于是各诸侯国为了适应社会的大变动,纷纷进行变法。魏国任用李俚为相国,搜集各国现行法律,编成《法经》,而赵国的改革,则是在“选能举贤,任官使能”,“节约俭用,察度功德”的同时,“以仁义,约以王道”。而楚国的吴起则是针对楚国官场的歪风邪气,大力整顿,而这也使楚国迅速强盛,成效卓著,同时在秦国,商鞅也发动了两次变法,使秦国一跃而成为强国。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振兴了自己的国家,更是历史发展中重要的一步。

秦的大一统,一场充满暴力的统一活动,为中国历史开创了新纪元,秦昭王时代的统一战争是残酷无比的。公元前293年伊阙之战,白起大胜韩、魏联军,斩首二十四万;公元前297年鄢之战,白起引水灌城,淹死楚国军民数十万;公元前273年华阳之战,白起大胜赵、魏联军,斩首十五万;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白起坑杀赵军主力四十五万。正如孟子所说“杀人盈野”、“杀人盈城”,但是其直接后果是严重削弱了这些国家的战斗力,奠定了此后秦国取得统一战争胜利的基础。终于,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陆续灭亡了燕、赵、韩、魏、楚、齐六国。从此“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建立了大一统的中华帝国!

秦的统一是重大的变革,而秦覆灭的过程更是历史上有重大意义的一笔。公元前209年,担任屯长的陈胜、吴广一行九百人被征发到渔阳屯戍,行至蓟县大泽乡遇上几天的滂沱大雨,无法按期抵达渔阳,按律将处死刑。于是陈胜、吴广铤而走险,揭竿而起。这次起义虽然没有胜利,但也带来了农民起义的曙光。不久,项羽、刘邦推翻了秦朝的统治,在真生了西楚霸王项羽后,刘邦称帝,建立了汉。这种称帝的方式,既不同于以前的传位,也不同于秦的统一,完全是以叛乱的形式夺权,是一种新形式。

沿着历史发展的脉络,我们看到了一场又一场的变革,有的是政治制度上的改进,有的是思想文化上的繁荣,也有法制的变化,文明的转变,这些变化目的不同,形态各异,但无疑都将历史沿着一个方向推进。而那个方向,则是前进。

读《国史纲要》,我看见了历史,而这历史中,我看到最多的则是变革,变则通,相信正是有了变革,才有了历史的丰富多彩。

10102130224

孙珊

8.学党史、国史教育提纲 篇八

预知大道,必先为史。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习近平总书记对在主题教育中学习党史、新中国史作出重要指示。按照公司党委的部署和要求,我认真学习了党史、新中国史,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的历史节点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和理解,进一步深化了对**的认识和理解,增强了守初心、担使命的思想和行动自觉。现和大家一起学习回顾一下党史国史发展历程:

一、党史和国史是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领导中国人民为了实现中国梦的探索史、奋斗史、创业史和发展史。

其中蕴含着治国理政的政治灵魂和精神瑰宝,是先行者们从实践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立国、兴国智慧。当代中国的每个社会成员特别是共产党员,都要珍惜这份遗产,认真学习和传承党史、国史,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如此,就能进一步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不移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最近,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校建校八十周年大会暨开学典礼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当前的形势和任务,要求全党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大兴学习之风,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坚持实践、实践、再实践。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党的路线方

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的同时,还“要认真学习党史、国史,知史爱党,知史爱国。”把学习党史、国史提到爱党、爱国的高度加以倡导,目的是动员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人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努力学习与现实休戚相关的党史、国史,总结和运用历史经验,正确了解党情、国情,懂得党领导人民创建的新中国是从哪里来又向哪里去,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坚持正确方向和正确道路,提高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确保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二、学习党史、国史,有益于实现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前仆后继不懈追求的中国梦。

清代思想家龚自珍在《尊史》中提出一个发人深省的政治命题,即“知道”与“为史”的关系。他说:“出乎史,入乎道”;“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纵观古今社会,世间最大的“道”,莫过于治国安邦。当代中国的“大道”,就是圆中国梦,就是走来之不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习近平同志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现实基础。”

倘若问起这条道路何以来之不易?寻求答案的切入点应当选在170多年前的鸦片战争。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开幕词中指出:“中国人从来就是一个伟大的勤劳的勇敢的民族,只是在近代是落伍了。这种落伍,完全是被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反动政府所压迫和剥削的结果。”历史一再证明,为实现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中国各阶级、各阶层有识之士不断抗争,先后发动了太平天国起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等可歌可泣的斗争,可惜最后都失败了。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却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这些斗争的失败证明了一个真理:即旧式的农民战争、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变法、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革命,以及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其他方案,都不能力挽狂澜、扭转乾坤。中国的先进分子要救国救民,还必须进行新的探索,谋求新的出路。

当中华民族在黑暗中摸索的时候,应运而生的中国共产党给中国带来了光明。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阶级相结合的必然产物,也是中国人民在救亡图存中顽强求索的必然产物。中国共产党成立伊始,就提出了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纲领和奋斗目标,把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的斗争推进到崭新阶段。从此以后,“中国改换了方向”。中国共产党成立后90多年,领导中国人民完成和推进了三件大事:一是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经过北伐战

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等28年浴血奋战,建立起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启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二是创造性地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三是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这三件大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不可逆转地结束了近代以后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悲惨命运,不可逆转地开启了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军,使具有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国面貌焕然一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90多年的党史和60多年的国史告诫国人:党领导人民探索的中国道路确实来之不易。这是经历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特别是流血牺牲取得的。其中,完成第一件大事付出的代价最使人刻骨铭心。据民政部2009年不完全统计,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28年中,牺牲在战场上和刑场上的先烈多达2000余万人。其中有姓氏可考、收入各级人民政府编辑的《烈士英名录》有176万人。后来人要世代铭记这些为了圆中国梦而英勇献身的先烈,经常回味他们用鲜血和生命书写的历史。汉代史学家司马迁有句名言,叫作“述往事,思来者”。其意是说,总结历史经验,旨在启示后人。实践已经并将继续证明:党史、国史是总结昨天的记录,又是教人把握今天、创造明天的向导。通过学习党史、国史,坚持以史为鉴,述往思来,就会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往开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三、学习党史、国史,有益于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90多年的党史和60多年的国史昭示天下: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国人民开创的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中国道路是伟大的、光荣的和正确的。这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科学结论,无须过多论证,只要列举几项史实就足以令人信服。

1921年,中国共产党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全国仅有53名党员,处于白色恐怖下手无寸土寸权的境地,连秘密开会的会址都是借用上海法租界的一家私宅。由于暗探和巡捕的干扰,最后一天会议不得不转移到嘉兴南湖的一条游船上。2012年,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十八次代表大会,已经拥有8200多万党员,成为13亿人民当家作主的世界大国执政党。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旧中国留下的经济“烂摊子”只有16万吨钢,以及充斥市场的西方“洋”货。毛泽东为此慨叹:“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60多年后,全国钢产量增至5亿多吨,各种新兴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建成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经济总量跃升为世界第二位。尖端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中国制造”的产品不但有“两弹一星”横空出世,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载人深潜、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等工程也有重大突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城乡居民常年处于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贫困状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60多年,实现了从贫困经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人均GDP从1949年的35美元增至2011年的5400多美元;人均寿命从1949年的35岁延长到2012年的74岁。

学习党史、国史固然要重视党领导人民创造的辉煌业绩,但也不能忽视党领导人民应对各种困难和风险(包括自身的失误和错误)表现出的勇气、智慧和能力。比如,1927年,面对蒋介石集团背叛大革命,疯狂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的危险局面,党召开八七会议,清算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闯出了一片新天地。又比如,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党被迫实行战略转移,经过万里长征落脚陕北。为了挽救民族危机,党制定和实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团结一切抗日力量对付日本侵略者,重新打开革命新局面。再比如,1959年至1961年,由于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对经济发展规律和中国经济基本情况认识不足,“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给国民经济造成了严重困难。党中央及时发现并努力拨乱反正,制定“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顺利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随后又提出逐步建成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目标。

邓小平说:“历史上成功的经验是宝贵财富,错误的经验、失败的经验也是宝贵财富。”他还举例说,没有“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就不可能制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思想、政治、组织路线和一系列政策。学习党史、国史,可以充分认识和借鉴正反两方面经验,通过比较鉴别明辨是非,决定行止,沿着正确道路继续前进。如201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秋季学期开学典礼的讲话中所说的:“我们党90年来团结带领人民所做的三件大事、所取得的各项伟大成就之所以震古烁今,正是因为它们来之不易。其中有危难之际的绝处逢生,有挫折之后的毅然奋起,有失误之后的拨乱反正,有磨难面前的百折不挠,既充满艰险又充满神奇,既历尽苦难又辉煌迭出。有困难、有风险、有危机、有曲折,都不可怕,关键在于要勇于面对,善于克服和战胜它们。一旦战胜了,就会峰回路转,光明在前。”

四、学习党史、国史,有益于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在当前和未来,党担负着领导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打铁还需自身硬”,要完成时代赋予的伟大使命,党必须坚持从严治党,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为人民服务定为根本宗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的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党在任何时候都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因此,党一贯以鲜明的政治立场,坚持反腐倡廉常抓不懈,拒腐防变警钟长鸣。无论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不管涉及什么人,不论权力大小、职位高低,只要违法乱纪都一查到底。

土地革命时期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临时政府,就把肃贪惩腐、廉洁奉公作为执政要素,制定《惩治贪污浪费办法》等法规,对以身试法者严加惩处。抗日战争时期,曾参加井冈山斗争和长征的红军干部黄克功,因逼婚未遂开枪打死陕北公学女生,被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判处死刑。毛泽东驳回他的求情并告诫全党:“黄克功过去斗争历史是光荣的,今天处以极刑,我及党中央的同志都是为之惋惜的。但他犯了不容赦免的大罪,……如为赦免,便无以教育党,无以教育红军,无以教育革命者,并无以教育做一个普通的人。”“一切共产党员,一切红军指战员,一切革命分子,都要以黄克功为前车之戒。”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运动中,党中央以非凡的决心和魄力,查办了新中国第一大案——原天津地委书记刘青山、副书记兼专员张子善贪污案。毛泽东对为刘、张说情断然拒绝:正因为他们两个地位高,功劳大,影响大,所以才下决心处决他们。只有处决他们,才可能挽救20个、200个、2000个、20000个犯有各种不同错误的干部。这起大案的处理,震动了全党和全国上下,对保持风清气正的政治局面起了重要作用。

上一篇:党建展板免费下一篇:前台接待情景模拟话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