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德滑坡原因分析

2024-08-28

中国道德滑坡原因分析(精选8篇)

1.中国道德滑坡原因分析 篇一

道德滑坡现象分析与商业诚信体系建设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何为道德滑坡,继而根据道德滑坡的现状对道德滑坡的现象从三个角度分析了其原因,其中根本原因在于政治的腐败,最后针对道德滑坡现象的现状及原因,提出商业诚信体系建设的必要性并和建设商业诚信体系的四个对策。政府需从自身做起,以道德诚信为指导,带领群众共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关键字:道德滑坡 诚信 政府管理 商业诚信建设

一、引言

目前,中国的道德状况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社会“道德滑坡”现象分析成为人们的热点话题,而且参加讨论的人越来越多,范围也越来越大,涉及的领域也越来越广,问题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近日在同国务院参事和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座谈时说,近年来相继发生“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彩色馒头”、”等事件,这些恶性的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国民素质的提高和道德的力量,绝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一个受人尊敬的国家。

二、何为“道德滑坡”

所谓道德,指的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在特定的社会生活环境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社会主义的道德以爱国、守法、明理、诚信、诚实、助人为乐等为人们认可并身体力行的基本做人的准则,然而,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以我为中心”的自私功利等为人所鄙弃的落后道德有了市场,且正影响着年轻一代,我们把这种表现在意识形态领域,并影响人们行为的道德退化统称为道德滑坡现象。

三、关于道德滑坡的现状

近来食品安全问题的频频曝出,人们便不再相信商家那种“诚实守信”的鬼话,继而在“利益熏心”、“为富当仁”的普遍声讨当中,三鹿倒掉了,双汇即将关门了。而当上海华联、联华等多家超市多年以来出售“染色过期馒头”、生产日期随便改、各种色剂随便加,用回收的馒头再制作的新闻再一次映入人们的眼帘时,我们似乎不晓得究竟该吃什么了,该如何生存了。

四、道德滑坡现象的原因分析

1、官德的失范是道德滑坡的根本原因(1)

我国政府在国际事务中一向说话算数,在国内各种重大问题上也是言必信,行必果。然而近年来,一些政府部门、领导干部在行使权力的过程中,却在有惫无意的损害着政府的信用,侵蚀着政府的权威。从一定意义上说,当前社会生活中不讲信用行为的泛滥,与一些地方和部门的诚信失范、道德流失、无所作为乃至推波助澜不无关系。

政府信誉贯穿于政府与公众的整个互动关系中。政府的每一项政策,官员的一言一行,都在展示着政府形象,关系着政府信用。在市场经济浪潮冲击下,一些干部不讲诚信,讲排场,对工作马马虎虎,敷衍塞责,对普通百姓的疾苦安危和呼声漠然处之,不闻不问,而热衷于自己“先富起来”,整天夹着公文包赶会场,热心于庆典、表彰、剪彩等活动,沉浸于迎来送往、握手言欢的哈哈声中;喜欢搞“文体搭台,经贸唱戏”的花架子,追求轰轰烈烈、忙忙碌碌的表面文章。对人民群众的冷暖麻木不仁。当谎言和虚伪在一些时候总是被真实诚信更适合某种环境并具有更大的生存优势时,老实人就必然吃亏,这样就必然导致更多的人在更大的范围内选择了不诚信。信用仿佛一条细丝线,一旦断了,想要再接起来,难上加难。

2、市场经济的趋利性是道德滑坡的重要原因

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存在着一个二律背反的“悖论”:一方面诚实守信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伦理法则,经营的各方应在诫信的基础上平等交易;另一方面,经营的各方都力图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利润,具有很强的趋利性。当诚信的保障机制未能建立时,受经济利益所驱使,经济生活中必然会出现大量违反经济运行伦理、运行规则的经营行为,从而消蚀诚实守信、公平互利的商业伦理法则,妨碍商业经济生活的正常运行。

3、法制的不健全是道德滑坡的关键原因

从法制的角度来看,对失信者打击不力是造成道德滑坡的关键原因。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等现象的存在,客观上助长了不诚信的风气蔓延。加上我国全国性的社会信用体系制度与信用管理相关的专门法律体系尚未建立,仅仅散见于《合同法》、《担保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这些法律的一些原则性规定。而在美国,针对造假这种行为,制定了非常严厉的惩罚措施,可以最高处罚500万美金,还要追究刑事责任。而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造假的赔偿只有两倍,两者比较起来,处罚力度差距甚大。而法制不健全也使得政府监管能力不足、舆论监督不到位,一些政府出于地方保护的需要,直接以行政手段干预正常的市场行为,扰乱了市场秩序,助长了企业的失信行为发生。为此,必须加快信用制度立法,建立有效的失信约束和惩罚机制,明确法律责任,堵住目前法律防范信用缺失的漏洞。

针对道德滑坡现象的日益严重,我们有必要也必须加强商业诚信体系建设。笔者认为,当前商业诚信体系建设应当以政府依法管理为基础,以建立行业信用制度为核心,以培育信用企业为先导,以行业自律为保障,以失信罚戒为重点,强化工作措施,健全法制环境,分阶段地稳步推进。

五、商业诚信体系建设的对策

1、强化诚信意识,营造诚实守信的商业环境。

良好的信用意识环境的形成应通过建立起以讲信用为荣,不讲信用为耻的信用道德评价和约束机制,在全社会自觉形成一种“诚实守信”和“履约践诺”的良好氛围。具体到商业市场领域,就要进一步强化对全社会商业消费信用教育,普及商业法规知识。要通过各种措施,在企业中深入开展守法经营教育,使企业商家认识到信用作为一种资源对企业长远发展具有的战略意义,使其珍惜已有信用,并努力创造新的信用。

2、健全法律法规,提升政府部门管理商业市场的公信力。

在市场经济中,如果没有完善的产权制度,就没有商业交往中承诺履行的制度保障;而没有一个完备的法律体系,就不会有明确和刚性的产权制度。因此,国家应抓紧对经济市场进行正式立法,明确管理者、消费者和经营者的法律权益,这是解决商业信用问题的根本。同时,管理部门应当抓紧转变职能,实现政务公开,让自己的一切施政行为建立在诚信和道德的基础之上,发挥诚信标尺和道德表率的作用。如果政府部门能够将商业准入政策、管理制度、处罚标准和结果全部公开于社会大众面前,就可以有效地遏制腐败现象,树立起公开、公平、公正的良好形象。同时,还要加大行政执法监管力度,严厉打击违法经营行为,铲除各种地方保护主义,保障各项法规得以切实执行。

3、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建立失信约束惩治机制。(2)企业之间、政府与企业之间、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信用信息严重不对称是当前诚信体系建设的重要难题。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经验,考虑我国目前信用制度建设的实际情况,可以采取“政府组织、企业参与、协会运作”的模式:即市场行业协会在政府的支持下,将企业分散在工商、税务、文化、环保等有关部门的信用信息收集加工,建立信用信息评估系统,按照国际上通行的评估原理和评估手段向需求者出具评估报告,对潜在失信者进行防范。对已发生的失信事件,将其不良信用记录进行合法有效的公示,以形成企业、金融机构和公民的联防机制,不与其进行信用交易。建立这样的失信约束惩罚机制,才能使诚信观念深人人心,才能在市场经济的平台上实现契约方的双赢。

4、树立诚信教育理念,增强防范意识

诚信是个人在处理与他人和社会的各种关系时,所应遵循的一种立身处世的根本原则。诚信不仅仅是一个人为人处事的方法和态度,而且更应该是人的全部道德素质所借以体现的重要方面。所以,诚信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有针对性、非常有现实意义的培养诚信品质的道德教育,更是一种全面的道德教育。要把诚信教育同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培养教育结合起来,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诚信理念,使人们明确诚信是商业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本准则,是成熟的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六、结语

学生出问题了,教育者脱不了责任;我们的社会出问题了,那管理者必然有失职之处。要想真心实意地使社会风气有所好转,重塑诚信之风并遏制住道德滑坡,我们的政府必须要做出表率,从自身做起,严于律己,通过对法律的完善,加强社会诚信建设,加快商业诚信体系的建设,使诚信理念深入人心,让商人、企业家处处以诚信为重,以对社会、对人民负责为重。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在政府的管理领导下,在道德诚信的指引监督下,健康稳定和谐地发展。参考文献:

(1)《政治腐败是道德滑坡的根本原因》 刘智峰 2011.4.19(2)《关于社会诚信缺失的理性思考》 乔潮 2010.12.5

2.中国道德滑坡原因分析 篇二

关键词:大学生,道德滑坡,现状,对策

一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

当前, 我国大学生思想道德问题主要表现在:

1. 贪图享受、相互攀比

大多数的大学生的家庭一般并不富裕, 但部分学生不懂得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 而是把父母的血汗钱任意挥霍。有些学生利用各种途径向家长要钱购买各种电子产品, 以在同学们面前显摆, 满足其不健康心理的需求;有些学生不是把心思用在学习上, 而是用在比吃比穿上, 学生父母按计划给足了生活费, 但学生自己却不能按计划开支, 反而时常向同学借钱消费, 这给父母增加了不小的经济负担;还有些学生不顾家庭实际情况, 与别人攀比追求时尚品牌。

2. 以自我为中心, 集体观念淡薄

现在有不少学生存在着过于浓厚的自我中心观念, 凡事都只希望满足自己的欲望, 却置别人的需求于度外, 更不愿为别人做半点牺牲精神。他们不关心他人痛痒, 要求所有的人都以他为中心, 他们只要集体照顾, 却不讲集体纪律, 不能服从他人和集体的要求。这些学生强烈希望别人尊重他, 却不知道自己首先也要尊重别人。总之, 这些学生自我意识过浓, 已走向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极端面。

3. 意志脆弱, 心理素质差

部分学生沉迷网吧而难于自拔, 许多学生因为上网已造成学业荒废, 思想道德品质滑坡。加之来自学校、家庭的压力, 对于这些社会阅历不深的青年, 一旦在学习、生活中遇到挫折和困难便无所适从, 表现出焦虑、烦躁、恐慌、易怒等种种不良情绪。面临压力, 他们往往是意志消沉, 容易盲从, 逃学, 甚至弃学。

4. 读书观越来越功利化

相当一部分大学生, 他们认识到读书最大的价值就在于, 读书能够改变他们的生活现状, 能够改变他们的社会地位, 他们把读书与功利化的目标联系在一起, 认为毕业后可挣更多的钱, 获取更多的利益就是人生的唯一目标, 因此他们的学习目的越来越功利化。

二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滑坡的根源

1. 家庭不良因素的影响

当前我国大多数家庭的教育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 “溺爱型”, 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的孩子, 由于老人对孩子过分地关心和呵护, 造成了孩子自私自利、好逸恶劳、专横霸道的恶习。 (2) “棍棒型”, 由于父母性格暴躁或家庭贫困, 有的家长对子女教育方法极其简单, 与孩子没有交流, 容易造成学生人格自卑、心理扭曲、报复心重。 (3) “放任型”, 不少家长或许是工作繁忙, 或许是性格的原因, 对孩子不闻不问, 放任自流, 也不与学校教师联系和沟通, 这样的家庭的孩子往往是非辨别能力较差, 容易上当受骗而走上歧途。

无论以上哪种教育类型, 都会对孩子的教育产生消极的影响, 造成其思想道德水平的低下。还有, 大多数家长误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 家长只要给钱给物当好“后勤部长”就可以了, 至于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学生的品质培养是由他们个人的素质决定的, 与家庭环境关系不大。

2. 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

大学时代正是人生观、世界观趋于成熟时节, 也是人生中最富于变化和不稳定的时期。社会上, 一些道德失范, 诚信危机, 假冒伪劣、欺骗欺诈活动的蔓延;一些成年人价值观发生扭曲, 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滋长;网络游戏、黄色网站的诱惑等等现象, 都给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3. 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

大学阶段学生的心理期正由幼稚走向成熟, 这时候也是人生中最关键而又富有可塑性的不定型时期。这时的学生心理处于半幼稚、半成熟阶段, 是依赖性和独立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复杂、充满矛盾的时期。因此在生活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中, 他们还不具备能正确地进行选择的能力。

三加强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教育的对策

面对大学生出现的这些问题, 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如何有效地防范, 使其得以健康成长, 作如下探讨。

1. 宣传并发挥好家庭教育的作用

家庭教育是“三育人”的起点和基础, 古代“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的故事是家庭教育的典范。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大力宣传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重视家长的法制意识和家教意识培养, 进而形成良性循环。

2. 学校应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大学生品德教育

第一,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教师不仅是文化知识的传授者, 而且是学生养成正确世界观形成的引导者,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仅要自觉遵守职业道德要求, 还要当好学生的表率, 要抓住每个契机, 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把育好人当做教师的第一要务。

第二, 开展心理咨询, 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处于成熟期过渡的大学生, 在生活、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中总会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 作为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 与他们交朋友, 了解他们的心理, 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问题, 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 使他们始终处在一种健康向上的最佳心理状态。

第三, 开展针对性的德育和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要取得成效, 应组织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德育和社会实践活动。如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让每一面墙壁都能说话, 使每一个板面都能生辉, 起到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育人作用;认真开好信息课, 让学生认识网络, 学会在网上选择有用信息, 获取有用知识;组织学生办板报、演讲及知识讲座, 进行自我教育, 及时矫正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良品行。学生走出校门, 到工厂、到农村、到福利院等, 且到喜爱的地方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学生能受到教育。同时要加强学校与社会、家长和学生的交流和沟通, 如设立校长接待日、班主任接待日、开办家长学校、开展心理咨询等, 都有利于及时交换意见, 增进了解, 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3. 家庭、学校、社会相互合作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仅仅依靠教师改进教学方法远远是不够的, 必须从课堂中走出来, 走向家庭, 走向社会, 拓宽道德教育的途径。 (1) 学校与家长要保持经常联系, 使得教师与家长都能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 (2) 加强对学校周围网吧的管理, 同时要与司法部门联手, 对学生进行法律知识教育, 让学生远离不良社会氛围; (3) 全社会应该给予大学生更多健康、积极、向上的观念意识教育, 塑造大学生成长的有力氛围。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相互合作, 才能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会沦为一纸空谈。

总之,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 学校、家庭、社会都有责任和义务采取各种有效措施, 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与生活环境, 将他们的思想引导到健康积极向上的轨道上来, 让他们学有所成, 就业时有一技之长, 能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朴军辉.当前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难点分析[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04 (11)

[2]王树洲.中学德育问题的断想[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 2001 (3)

[3]贾卫红.关于中学德育方法的思考[J].山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1 (3)

[4]陶然.浅议农村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J].科教文汇 (上旬刊) , 2009 (4)

[5]戴华.中学生思想道德的缺失与矫正[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5 (4)

[6]谢惠莲.浅谈农村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 (下半月刊) , 2009 (6)

[7]刘小丽、杨文选.农村“留守子女”教育问题浅析[J].当代教育论坛, 2006 (2)

3.德育内容视域下的道德滑坡 篇三

关键词  道德滑坡  生命关怀  回归生活

近日,社会上频频传出各种令人震惊的消息,各种冷漠、无助成为社会上普遍存在的情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已成为世人推崇的办事准则。

一、社会的道德怎么了

在网络上,网友们在谴责见危不济、见死不救的同时也在更深层的追问这个社会到底病在哪里,而这种追问大多是自问开始。在某网络论坛里,一个题为“扪心自问:如果我当在场会怎么办”的讨论帖中,以为网友回复称:“说实话,我害怕,我不知道自己会怎么做,但是我想说,或许你可以愤怒声讨,但当你声色俱厉的挥舞道德大棒的时候,底气是否真的很足?为什么我们的网络社会中都如此正义与光明,而现实世界还是出现了冷漠的悲哀?‘拒绝冷漠’不能只是口号喊得响。”如此心寒的场景,给社会敲响了警钟:中国社会道德滑坡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悬崖”边。

二、道德滑坡的原因探析

(一)德育内容陈旧、空洞、抽象,偏重大政方针

众多学者在其著作中对于德育内容的界定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王道俊和王汉澜在其《教育学》中认为:德育内容有爱国主义教育,革命理想和革命传统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民主、纪律和法制教育;人道主义和社会公德教育;正确人生观和科学世界观教育。而戚万学在其《现代德育论》中认为,现代德育内容具有七个方面:道德规范、道德原则、道德价值观和世界观并重;独特的民族性与普遍的国际性并重;学生的道德素养、能力与综合素养并重;学生的个性与群体意识、社会责任感并重;注重国情和国策教育;注重公民教育;注重劳动教育。还有鲁洁和王逢贤在其《德育新论》中认为,德育内容有四大方面: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制(或法纪)教育和道德教育。也有詹万生在其《整体构建德育体系总论》中认为,学校德育内容体系主要有五个方面,即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心理教育、思想教育与政治教育。从形式上看,我们的德育内容主要有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人生观和共产主义理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时事教育、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自觉纪律与遵守法律教育、尊敬师长、团结友爱和文明行为习惯教育等。从这一角度看,德育内容是比较稳定的。但是,从贯彻执行或教育角度看,却偏重于把某一时期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作为德育的主要内容甚至唯一内容,结果削弱甚至取代了道德品质的系统教育,而且不考虑受教育者的年龄特点、教育层次,致使德育效果很不理想。如何改革德育内容,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二)德育内容中生命关怀的思想流于形式

1976年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欧洲成员国组织教育部长会议发表宣告,要培养青年学生“有利于民族利益的一切献身精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89年11月27日至12月2日在我国召开了“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会上该组织提交了一份重要文件:《学会关心:21世纪的教育圆桌会议报告》中提出:“为了帮助塑造一个人们期望的21世纪,教育必须注意培养学生学会关心,包括关心自己、关心自己的家庭、朋友和同行,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和国家的经济和生态利益,关心人权,关心其他物种,关心地球的生活条件,关心真理、知识和学习。”等等的条文历历在目,而社会上冷漠的事件却是那么触目惊心!生命价值是人类所有价值中最重要的价值,尊重生命、关怀生命是人类的道德底线。我们的德育教育内容中并不是没有这些,但是这些文字究竟幻化成什么了呢?

(三)德育内容局限在书本上

社会道德文化的缺失,德育的魅力在褪减,德育的实效性质受到质疑,德育的地位被“明升暗降” 这都是和把德育知识仅仅局限于文本、课堂和教室,而忘记了弥散在学习者周围空间的社会氛围的学习密切相关的。从而也使德育课程沦为逾越生活的课程。一方面,我们向学生们灌输的道德规范是一种被剥离了生活的理性道德概念,它只是一种空洞的、抽象的行为规定,它所要和所能达到的也只是人的行为表现,无法穿透人的心灵,因而必将导致道德和品德的抽象化、形式化。另一方面,现代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人们的经济观念、价值观念发生重大变化,而传统的理想化、一元化的道德评价标准,也使学生在教育中失去了自由的空间和自主判断选择的余地,习惯于被动地认同和服从,长此以往,许多学生成了“口头上的君子,行动上的小人”,从小就学会了说大话、假话、空话、套话。现世的冷漠、淡然已然不是一个单纯的个人问题,那我们的德育要为此负怎样的责任呢?

三、结语

人的一生活动范围十分宽泛,道德的培养不仅仅是学校的专利,家庭、社会等都在人们德育发展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悲剧的发生,冷漠的无视,这无疑是我们德育教育的悲哀,衷心希望人们引以为戒,最后用一句话与大家共勉:用温暖唤醒冷漠,用爱心融化冰冷!

参考文献:

[1]张忠华.科学构建德育内容体系的系统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06(10).

[2]杨炎轩.现代德育内容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7,17(2).

[3]戚万学.现代德育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

[4]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

4.扼住道德滑坡的底线案例 篇四

事件加放:

今天下午学生在学校阶梯教室观看一部励志教育片《隐型的翅膀》,全体教师和学生集体参加观看,当我来到阶梯教室的时候,发现会场里一片糟杂声,直到银幕上出现“隐型的翅膀”时,总算是安静下来了,学生对电影的内容和情节似乎充满了期待。可是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当电影中的志华到变压器上摘风筝被电击落下来时,引起了不少学生的哄笑,我在后面有些诧异,更令人意想不到事还在后面,志华在草地上疯狂的奔跑,没有双臂的她很快失去了平衡,抢倒在了草地上,这时引来了全场学生的哄堂大笑,简直不可思议,令人费解。一直到电影结束,学生从来就没有安静过,有的学生趁班主任没注意从窗户悄悄溜走了,也许这部电影的内容和故事情节不合学生的胃口。老师们在观看整场电影中没有一个人说话,都在静静地注意着银幕,感人之处女教师都流下了眼泪。这样一部感人致深、震撼人心的励志电影怎么就引不起学生的共鸣和心灵震撼呢?电影结束后,所有老师对学生的表现都愤慨不已,对学生充满了失望,我和校长一起走在回办公室的路上,交谈起了这件事,校长低低的叹了一口气,没多说什么,但从校长那凝重的神情中,可以看出对学生们道德现状的堪忧。后来学生交上来的观后感,除个别学生是认真对待外,大部分学生只是东拼西凑,互相抄袭应付了事罢了,有的学生甚至连写都不写。想想他们看电影时的表现,出现这钟情况就不足为怪了。

分析点评:

近年来,中国道德滑坡的状况,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阅读浙江大学基督教与跨文化研究中心安伦在研讨会上发表了题为《公民道德建设的公民信仰认同基础》的论文摘要时。编辑用“中国社会道德滑坡无底线 亟待建立新的道德体系”来评论当今中国的道德现状,引起了我的强烈震憾,原来我们还用道德缺失来描述中国的道德现状,而现在的中国人好像已经不知道什么叫道德了。

今天学校的学生,将是明天社会的公民,今天学生的道德素质将决定明天社会公民的道德素质。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关注青少年道德现状,强化青少年思想道德修养是扼住国民道德滑坡的基础和前提。

经验借鉴:

2012年3月5日,是学雷锋50周年纪念日,2012年2月27日上午10:00,中宣部举行“学习践行雷锋精神”新闻发布会。旨在激发人们思想道德建设热情,激扬人们心中蕴藏的美好思想品德,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匡正道德失范,矫正诚信缺失,提升社会道德水平,引导人们做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者、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实践者、良好社会风尚的创造者。我校作为学雷锋传统学校,多年来以“雷锋精神”为校魂,以做“雷锋传人”为己任。以《学习雷锋好榜样》为校歌,学校也形成了“服务教育”的高尚师风,“严谨治学”敬业教风,“钉子精神”的刻苦学风,“勤俭奋斗”的朴实作风一系列校风。在以“教学质量论英雄”的大抓教学质量的形势下,雷锋精神在我校似乎已经淡出了历史舞台。今年学校借全国学雷锋的高潮,学校郑重做出了“重拾雷锋精神,再做雷锋传人”的决定,以雷锋精神为主线开展系列活动,建设和谐校园。

3月5日,学习雷锋精神纪念日,学校都召开了全体师生雷锋事迹报告会,在雷锋像前学生集体宣誓,并举行传承雷锋精神,争做雷锋传人的千人大签名活动,让雷锋精神代代相传,星火相接。清明节学校将集体组织全体师生到汉王山为烈士扫墓,并邀请有关人员讲徐英烈士的英雄事迹,让学生深刻的认识到现在的美好生活是用烈士的鲜血换来的,激励学生深情的热爱自己祖国。每年的一月一日元旦节、三月十二植树节、五一劳动节、五四青年节、七一建党节、八一建军节、十一国庆节,学校都以学雷锋为主线和这些重大节日捆绑在一起,确定相应的活动主题,让学雷锋活动系列化、系统化。

制定养成教育“三三制”和常规管理“六个一”机制。“三三制”是:养成三项好习惯(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唱好三支歌(《国歌》、《社会主义好》、《学习雷锋好榜样》)、做好三项体育达标(立定跳远、100米跑、台阶跳)”和“六个一(读一本终生受益的好书、改掉一项不好的行为习惯、向师长献一片爱心、发现发展一项自己的特长、确定一项永久的定时定点学雷锋、每天写一篇知行与是非日记)”。

开展“定社会、定学校、定家庭、定个人”的“四定”学雷锋活动。把解留敬老院作为学雷锋活动基地,每周双休日,安排一个学雷锋小组到敬老院打扫卫、给老人洗衣服,每逢过年还要帮老人贴对联。劳动之余给老人讲故事、跟老人谈心、表演简单的文艺节目,让老人们开心的度过这一天,培养学生关注鳏寡老人的爱心和孝心。在学校里把班务工作细化到每一位同学,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人人以校为家,争做班级的主人。培养学生主人翁的责任感。在家庭中做父母的小帮手,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象自己洗衣服、帮妈妈做一顿饭、帮爸爸干一些地里的农活,亲身体会一下父母的辛苦,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学生个人更要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象捡起一片纸屑,净化一片校园;帮助一位学困生,感动一个生命;节约一粒粮食,培养一种美德。让学生体会到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个活雷锋,雷锋就在我们身边,没有想不到的,只有做不到的,可以说校园处处是温暖,人间处处有真情。在这样的学校里学习和生活,学生会感到充实每一天、快乐第一天、享受每一天,在这里每个学生都会感受到生命的意义和自身价值的存在。

依托国旗下讲话搭建一个学雷锋事迹的宣传窗口。每周星期一国旗下讲话有一个学雷锋专题汇报,内容有学雷锋典型事迹、雷锋日记摘抄、学雷锋日记、学雷锋心得体会等。在鲜艳的五星红旗下进行汇报,学习雷锋精神显得格外庄重和严肃,更加激起学生学习雷锋精神的万丈豪情。学校定期举办学雷锋读书笔记、学雷锋心得体会、知行与是非日记、雷锋日记书法大赛、三歌比赛等展评活动。通过一系列的宣传活动,加深学生对雷锋精神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案例反思:

教育首先要教学生学会做人,因此,学校教育要真正树立德育为首的理念,真正把德育放在首位,而不是为了应付检查而做表面文章。在教育思维上,以培养学生健康的思想,健全的人格为主要任务,深入学生的内心深处,做学生的人生引航人,教育学生做真实的人,做诚信的人,做文明的人、做负责人的人、做感恩的人,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劳动,学会生存,学会创新,学会合作„„。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我国民族长盛不衰的保证,用科学发展观来对待学生成长,必须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着重对学生进行能力的培养。“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作为教师,要把学生看成是发展的人,独特的人,允许并尊重学生个性的存在,评价一个学生,不能以文化成绩作为唯一标准,要从时代的发展需求角度,从学生的创新意识、合作意识、忧患意识和发展意识等方面,从有无社会责任感和有无社会理想的角度衡量每一个学生。

德育呼唤人文关怀,德育肩负着关注人自身的发展,解读人生终极意义,建构人的精神家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发展的终极使命。总之,要拯救的我们的孩子,就必须让我们的学校教育真正地做到把德育放在首位,德育人文关怀首先是一种成全每一个个体生命健全、充分发展的理念,我们如果真正树立这种理念,对每个孩子进行德育精神的关怀,我们的教育就会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希望我们一道朝着德育人文关怀这条宽阔大道一直走下去,一直走向辉煌!

5.中国道德滑坡原因分析 篇五

一是败坏了社会风气。

社会风气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每一个人的心绪、心境、心态。国家的公务人员是人民的勤务员,应当认真履行好自己的岗位职责,认真完成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二是影响了政府形象。

执法部门是政府的工作部门,执法人员的素质关系到政府形象。执法人员要带头遵纪守法是最起码的要求。现在有些执法人员恰恰相反,执法人员不守法,反而带头违法。正是因为这些人缺乏职业责任感,缺乏自律意识,缺乏必要的管理和监督,导致了这支队伍的纪律松懈和作风西拉。

三是养懒了公务人员。

一些人缺乏干事业的理想,缺乏积极进取的意识,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玩心过重,事业必废。不敬畏工作,不敬畏岗位,不敬畏自己的饭碗的人,最终失去的不仅仅是饭碗,更重要的是自己的人格和尊严。

[措施]

第一,要加强制度建设和落实。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相关的规章制度做依据,如何整治慵懒风气?有了制度不落实,如同手握利剑却不出鞘,如何将庸官、懒官斩落马下?因此,首先要加强制度、规章建设,制定对不胜任、不称职的“懒官”、“庸官”进行组织调整的办法细则,做到制度化、规范化,将办法细则对症下药,切实执行,让被治理的人员心服口服,并能深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所在,职责所在,进而促进工作作风的改进,只有这样才能让“治庸”成为有本之木,开花结果。

第二,要和个人考核评价相挂钩。

现行的干部考核评价往往体现在年终的本人述职上。一个干部,只要不做太出格的事情,往往很容易通过群众和组织的测评和考核。如此以来,很容易出现混日子的庸官、懒官。同时,公众对领导干部的任命、升迁乃至考核、评价缺乏实质性的权力,使那些没有“硬伤”的干部没有压力、没有危机感。因此,必须加强监督,成立专门的信息通道,让个人的工作表现、精神风貌、工作效率也能和考核评价挂上钩,将其与每个人的年终考核优劣情况相联系,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只有这样“伤筋动骨”才能让“治庸” 真正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第三,要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

6.中国企业营销道德失范分析 篇六

摘 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已经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对公众和社会的影响日益加深,同时,营销领域出现了大量道德失范行为。这些行为,不仅损害了广大消费者的利益和社会长远利益,而且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导致企业信用退化,破坏了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秩序。文章从我国企业营销中存在的不道德的行为入手,通过从一般视角和博弈视角两个方面对企业道德失范原因进行详尽的分析。

关键词:营销 营销道德 道德失范

一、企业营销道德失范的现状

1.营销调研中的不道德行为

第一,调研人员对委托者的不道德行为,比如泄露业务秘密,不保证调研工作的质量,有意隐瞒信息,窜改数据;第二,调研人员对受访者的不道德行为,比如不尊重受访者的尊严和权利,未经许可强行进行调研,未能替受访者的身份进行保密;第三,委托者对调研人员的不道德行为,比如,委托者违背合约不支付调研费。

2.产品策略中的不道德行为

第一,产品没有达到应有的质量标准,提供的实际利益较少;第二,企业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未向消费者披露与产品相关的价值、功能、用途或安全;第三,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第四,浪费资源;第五,产品包装的不道德行为,产品包装不能提供真实信息,存在过分包装、过度包装、环境污染等问题。

3.价格策略中的不道德行为

第一,为追求利润而变相涨价或漫天要价,侵害消费者利益;第二,为削弱或伤害竞争者而实行差异性的歧视价格;第三,为掠夺消费者及打击竞争者而实行垄断价格,实行超额加成;第四,利用消费者对价格信息的缺乏而不披露真实价格,欺骗及诱惑消费者购买其产品。

4.渠道策略中的不道德行为

第一,违背中间商只能销售非竞争性企业产品的规定,中间商出于自身的利益经营畅销商品;第二,违背中间商货到付款给生产商和反馈库存需求的规定,拖欠或延付货款;第三,零售商避开合法的生产商和批发商,从非法渠道进货,损害了生产商、批发商和消费者的利益。第四,生产商凭借其自身的产品优势或经营性垄断地位,对中间商的销售活动施加种种干预。

5.促销策略中的.不道德行为

第一,滥用标志;第二,销售人员通过操作或强迫手段向顾客推销伪劣、滞销产品;第三,制作夸大产品功能效用的广告。的“藏秘排油”、“胡师傅锅王”,都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国家工商总局提供的数据显示,全国工商机关共查处广告违法案件6.18万件,其中虚假广告案件就有1.66万件。 第四,商业贿赂行为。从表面上看,贿赂似乎给个人或企业带来了好处,但它会损害个人或组织的长远利益及根本利益,是一种不正当竞争行为,同时也是腐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中央纪委、监察部反商业贿赂的材料显示:8月至月,全国共查处商业贿赂案件13376件,涉案金额37.66亿元。

6.对企业内部员工的不道德行为

存在问题的企业,由于过分的追求经济效益,不遵守国家的劳动法,不经员工同意,随意延长工作时间,加大工作量或提高劳动强度,而对员工多付出的劳动不支付任何报酬。员工的工作环境普遍较差,甚至工作条件达不到最低安全卫生标准。企业对职工的劳动保护意识较淡漠,缺少必要的劳动保护措施,职业病和事故发生率相对较高。另外一些小企业没能按照国家的要求为职工缴纳各种社会保险费,使得受伤的职工得不到及时的救治。

二、企业营销道德失范的一般原因分析

1.外部原因分析

(1)市场经济本身的负面影响。市场经济是一种利益经济,在市场经济中求利具有合理性,但也有市场失灵现象。市场经济的开放性,容易导致资本主义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和腐朽生活方式的出现;市场经济的求利性,容易诱发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和一切向钱看的拜金主义;市场经济的竞争性,容易引诱一些人弄虚作假、损人利己。在市场交换中,对利益最大化的追求强化了企业和个人的利益主体地位,导致企业把个体利益无限放大,惟利是图、见利忘义、不择手段地掠取黑色利润。

(2)市场法律法规不健全。我国正处在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的转型时期,一方面经济高速发展,市场需求不断扩大,给企业带来许多发展机遇;另一方面,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法制建设相对滞后于经济的发展。实行市场经济以来,虽然我国已制定了一系列经济方面的法律法规,如《广告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产品质量法》等等,但法律法规政策存在一些空白或模糊之处,原则性条款较多,操作起来弹性较大,一些新的法律也尚未出台,使一些企业钻法律的空子、打擦边球,从事违法的市场营销活动。

(3)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我国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是市场交易活动中失信行为屡禁不止的原因之一,社会信用的缺失破坏了市场秩序,增加了交易成本,降低了交易效率。目前,我国企业信用评级制度和企业统一的信用登记制度尚未建立,致使企业营销道德缺失行为并不造成对企业信誉的损害,不会对企业在市场上后续的交易行为产生直接负面影响,也不会受到应有的惩罚。失去了信用制度的监督与约束,营销的不道德行为在市场交易活动中不存在法律之外的风险,不足以让企业经营者以此为鉴而不敢越雷池一步。

2.内部原因分析

(1)企业经营理念的偏误。企业营销道德的缺失,从本质上讲是企业过分追求利润,将利润最大化作为企业惟一的目标和经营思想的结果。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企业急功近利,不惜损害消费者和社会的利益,不惜承担违背道德和法律可能带来的风险。企业过分强调自身利益,势必陷入“囚徒困境”,最终反而无法实现企业长期利益最大化。

(2)企业文化缺失。企业文化是企业内在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对企业的领导和员工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健康规范的企业文化会使企业诚信、合法经营,正当求利。反之,则会把企业引向另一个极端。在我国很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要么是尚未建立自己的企业文化,要么是把不道德的观念作为自己的企业文化。比如,一些企业宣扬惟利是图的经营哲学,只要能赚钱,便不择手段,对企业员工观念的培养产生了很大的不良影响。

(3)企业领导者道德素质参差不齐。企业领导者的经营思想、经营理念会融入企业的各项决策中,决定企业行为是否符合或违背道德准则如果企业领导者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而损害社会与消费者利益,营销决策必然会偏离道德的轨迹。同时,企业领导者对与企业经营相关的道德问题的认识和态度直接影响其下属和广大员工的价值行为取向,企业领导者对营销不道德行为的默许必然会纵容这些行为的蔓延和变本加厉。

(4)企业员工科学技术文化知识的匮乏。一个人道德素质的高低,前提是个人对道德文化的认知。一个人的文化知识水平低,其道德认知程度也就比较低,这样,个人对自己的行为就很难形成自律,科学技术是知识的升华,离开了科学技术,道德文化认知程度的提高就失去了依托。因此,文化知识水平是影响道德认知程度的最重要的相关因素。而我们的某些营销人员在科学技术知识方面却相当欠缺,从而影响了自己在营销实践中的道德判断。

3.消费者自身原因分析

(1)缺乏正确的消费观念。目前,我国消费领域存在严重的浪费现象,超量超前的挥霍性、奢侈性、炫耀性、攀比性和盲目消费呈蔓延加剧之势。人们最流行的是按照广告来娱乐、行动和消费,消费品永无止境地刺激人们的欲望。为追求“时尚”、“新潮”频繁地更新换代,使大量物品特别是耐用消费品在还可使用时就被闲置或抛弃;轿车追求大排量、豪华型;书籍也加以豪华包装,甚至制作成“金书”等等。所有这些,不仅造成资源的过度消耗和浪费,产生大量生活垃圾,加大了对生态环境的压力,而且污染了社会风气,消蚀了人们宝贵的节俭精神,导致精神贫乏空虚、追求享乐型的利己主义。

(2)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有些消费者对于交易过程中应当谨慎的问题,疏忽大意,结果上当受骗,追悔莫及;还有些消费者在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不懂得用法律的武器维权,对一些侵权行为不了了之,很大程度上姑息纵容了营销中的不道德行为等等,这都是由于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所致。在西方国家,由于企业损害消费者权益而引起的制裁,往往导致被告企业遭受重大损失,消费者权益保护已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利益。

三、企业营销道德失范的博弈分析

1.期望差异对营销道德的影响

关系营销理论从长远利益出发,将营销相关利益主体分为十大类:供应商、分销商、顾客、员工、财务公司、政府、同盟者、竞争者、媒体、一般大众。而这些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市场活动,从总体上看,又可将之分为三大集团:生产商集团、中间商集团、消费者集团,每个利益相关者属于不同集团。市场中的交易通常包括两个层次,即生产者与中间商、中间商与消费者的交易,或生产商与消费者的直接交易。在交易时,每一方都有不同期望,比如,消费者在购物时期望受到销售人员公平的对待,价格合理,获得广告上所宣传的产品等;营销者则希望扩大市场份额,增加销售额等;零售商期望提供多样的产品;而批发商可能会主打一两个生产商品牌,从而获得最大数额的回扣。由于期望的差异,企业利益与消费者利益,企业利益与社会利益,顾客利益与社会利益常常发生冲突。

2.信息不对称对营销道德的影响

所谓信息不对称是指经济行为人对于同一经济事件掌握的信息量有差异,即部分经济行为人拥有更多更良好的信息,而另一部分则拥有较少的、不完全的信息。现实生活中信息不对称是普遍存在的,如股东和企业经营者、保险公司和投保人、银行和贷款人,以及政府和纳税人之间均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状况。 信息不对称常出现于交易双方之间,并且不对称程度因交易双方地位及实力的不同而有差异。交易中双方信息地位的优劣往往取决于它们各自所拥有的信息量。生产商处于价值链上游,其信息优势在于十分熟悉产品的生产成本、工艺、所采用的原材料、质量水平等,而不足之处在于对消费者的需求、偏好把握不准。中间商上接生产商,下邻消费者,对上可以获得生产者的大致成本;对下可以推断消费者的需求趋势,劣势在于信息的精确度不高,可能做出错误判断。消费者对自己的收入、偏好料了如指掌,但对产品质量和成本缺乏了解。市场中的交易活动可视为生产商、中间商和消费者三方的两两博弈,而信息对于博弈方在博弈中的地位是至关重要的。

7.浅谈青少年的道德滑坡起因与对策 篇七

我国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 随着社会的进步, 人们的物质条件与生活水平得到了飞跃, 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 精神文明建设出现了道德滑坡现象, 如今道德滑坡已涉及到社会上的各个阶层与领域, 毫无疑问, 道德滑坡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是致命的, 在倡导精神文明建设的今天, 如何做好道德建设, 提高社会道德水准, 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青少年道德滑坡的现状

当今的社会多元化发展, 知识经济时代的不断深入发展使得人们的思想观念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而社会上所展现出的道德现状却越来越不尽如人意, 当今时代诚信危机、假冒伪劣、价值观责任感的缺乏等等, 都已经屡见不鲜。例如, 近几年所发生的“毒奶粉”“地沟油”“瘦肉精”等一系列事件, 都足以表明如今社会上道德缺失的严重性。如今在一些人眼里, 见利忘义、物欲横流、笃信潜规则、缺乏责任感, 道德滑坡到了极为严重的程度。而在这当中, 尚未步入社会的青少年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是祖国未来的希望, 而如今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状况也不尽如人意, 对即将进入社会这个大染缸的青少年来说, 他们的个体心理发展呈现着动荡性, 极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而变化, 社会良莠不齐的信息, 家庭教育的缺乏, 学校教育体制的弊端, 都会给青少年的道德产生决定性的影响。社会的道德滑坡造成了青少年认识上的混乱, 而进一步误入歧途, 如今青少年犯罪已经成为了一个显著的社会问题,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人数逐年增多, 并且呈现着低龄化、团体化的恶性发展趋势。针对青少年的社会道德滑坡现象, 学校、家庭、网络、大众传媒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如何关注并帮助青少年走出“道德泥潭”, 促进青少年走入正轨, 是全社会必须要重视的一个大问题。

二、青少年道德滑坡的起因

社会的道德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只有认识到起因与不足之处, 才能够有效地预防与制止。针对当今青少年道德滑坡的现状, 现对其产生道德滑坡的原因进行必要的探讨。

1. 青少年的生理与心理特征影响。

从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征来看, 他们正处在社会道德意识的形成发展起, 思想尚未完全成熟, 这个时期他们的可塑性大, 好奇心强, 容易受到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 社会上的一些道德沦丧现象给了他们很大的负面影响。如今青少年很多展现出了“利己主义”“个人主义”, 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外包装”把他们引入利己主义与个人主义的误区, 使某些青少年道德丧失、人格缺陷、甚至走上犯罪的不归路。

2. 社会风气的败坏。

如今社会受到功利主义的驱使, 导致道德观念的迷茫与道德判断的方向缺失, 人们可以不顾道德损失别人的利益而获得自身利益, 在利益的驱使下, 社会形成了一股不良的风气, 如今社会上流传着“钱能买法, 拳头下面说道理”的说法, 人们变得越来越冷漠, 不爱关心与帮助他人, 例如, 去年“小悦悦”事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社会道德滑坡情况愈发严重, 青少年在这种社会环境之下耳濡目染, 社会不良风气对他们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3. 道德教育的不力。从学校教育来看, 如今的学校重智轻德, 没有重

视到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导致学校的道德教育滞后, 从家庭教育情况来看, 如今青少年大都为独生子女, 从小受到溺爱, 养成了一些坏习惯, 一些家长向孩子灌输利己主义的思想, “先人后己、助人为乐”等成为了空洞的说教, “坏事绕道走”“自扫门前雪”的利己思想愈演愈烈。如今有些青少年遇见诸如违法犯罪事件, 不仅不会上前相助, 还会觉得别人的做法不值得。而青少年道德水平的低下是社会“道德滑坡”的重要起因。

三、针对青少年社会道德滑坡的对策

1. 从道德教育入手, 营造良好道德风气。

温家宝总理说过:“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国民素质的提高和道德的力量, 绝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 一个受人尊敬的国家。”道德的救赎显得势在必行, 道德指行为与规范, 是提高人的社会价值, 反应公民的根本利益的重要精神力量, 能够促进人们称为高尚、纯粹、有益于人民的人。针对道德教育, 可加强与巩固思想政治教育和理想信念的培养, 可以开展丰富的活动, 如“学雷锋”“道德宣传日”等, 开展业余活动, 贯穿丰富的道德教育内容, 利用这种自然生动的形式影响学生的道德情操。

2. 加强宣传, 树立榜样, 积极引导。

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 树立良好的榜样能够影响到青少年的一言一行, 例如, 影响了几代人的雷锋精神, 就充分证明了榜样的作用。在道德教育中, 通过隐性教育的模式将道德观念渗透了学生身上, 网络、报刊、媒体等各个渠道都应当大力宣传道德建设, 同时宣传时应当注意平民化, 为青少年树立起各种榜样, 例如, 每年一度的“感动中国”就是很好的例子。为青少年树立正确地社会导向, 使他们自觉净化心灵, 培养自身的良好的道德观。

3. 加强法制教育, 重视家庭教育。

搞好法制教育、净化社会环境, 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 对于道德缺失的犯罪分子需要严惩不贷, 为即将步入社会的青少年提供法律保护的坚实后盾, 给全社会树立起良好的社会道德风气, 加强法制教育能够从源头抑制道德滑坡现状。同时加强青少年的法制教育, 能让其知道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 培养正确地人生价值观。另外, 家庭教育也显得非常重要, 家长是孩子永远的老师, 家长的教育尽的不仅是父母的责任同时也是社会的责任, 家长需要做到言传身教、以身垂范。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 面对青少年社会道德滑坡现象, 社会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针对青少年的教育需要找准问题所在, 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道德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只有全社会齐心协力, 才能够做好新时期的道德建设工作, 从而提升全民的整体素质与道德素养。

摘要:当代社会多元化发展, 人们的思想多元化带来了道德滑坡现象。社会道德的缺失给青少年道德认知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本文通过对当今道德滑坡现状的讨论, 结合道德滑坡起因的分析, 最后针对青少年的道德滑坡的解决对策提出了几点个人建议。

关键词:青少年,道德滑坡,对策

参考文献

[1]许玉仪.关于青少年社会道德滑坡原因及对策[Z].伦理道德论文, 2009, (7) .

8.中国企业营销道德失范分析 篇八

[关键词] 营销 营销道德 道德失范

一、企业营销道德失范的现状

1.营销调研中的不道德行为

第一,调研人员对委托者的不道德行为,比如泄露业务秘密,不保证调研工作的质量,有意隐瞒信息,窜改数据;第二,调研人员对受访者的不道德行为,比如不尊重受访者的尊严和权利,未经许可强行进行调研,未能替受访者的身份进行保密;第三,委托者对调研人员的不道德行为,比如,委托者违背合约不支付调研费。

2.产品策略中的不道德行为

第一,产品没有达到应有的质量标准,提供的实际利益较少;第二,企业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未向消费者披露与产品相关的价值、功能、用途或安全;第三,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第四,浪费资源;第五,产品包装的不道德行为,产品包装不能提供真实信息,存在过分包装、过度包装、环境污染等问题。

3.价格策略中的不道德行为

第一,为追求利润而变相涨价或漫天要价,侵害消费者利益;第二,为削弱或伤害竞争者而实行差异性的歧视价格;第三,为掠夺消费者及打击竞争者而实行垄断价格,实行超额加成;第四,利用消费者对价格信息的缺乏而不披露真实价格,欺骗及诱惑消费者购买其产品。

4.渠道策略中的不道德行为

第一,违背中间商只能销售非竞争性企业产品的规定,中间商出于自身的利益经营畅销商品;第二,违背中间商货到付款给生产商和反馈库存需求的规定,拖欠或延付货款;第三,零售商避开合法的生产商和批发商,从非法渠道进货,损害了生产商、批发商和消费者的利益。第四,生产商凭借其自身的产品优势或经营性垄断地位,对中间商的销售活动施加种种干预。

5.促销策略中的不道德行为

第一,滥用标志;第二,销售人员通过操作或强迫手段向顾客推销伪劣、滞销产品;第三,制作夸大产品功能效用的广告。2007年的“藏秘排油”、“胡师傅锅王”,都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国家工商总局提供的数据显示,2006年全国工商机关共查处广告违法案件6.18万件,其中虚假广告案件就有1.66万件。 第四,商业贿赂行为。从表面上看,贿赂似乎给个人或企业带来了好处,但它会损害个人或组织的长远利益及根本利益,是一种不正当竞争行为,同时也是腐败的重要表现形式。中央纪委、监察部反商业贿赂的材料显示:2005年8月至2006年10月,全国共查处商业贿赂案件13376件,涉案金额37.66亿元。

6.对企业内部员工的不道德行为

存在问题的企业,由于过分的追求经济效益,不遵守国家的劳动法,不经员工同意,随意延长工作时间,加大工作量或提高劳动强度,而对员工多付出的劳动不支付任何报酬。员工的工作环境普遍较差,甚至工作条件达不到最低安全卫生标准。企业对职工的劳动保护意识较淡漠,缺少必要的劳动保护措施,职业病和事故发生率相对较高。另外一些小企业没能按照国家的要求为职工缴纳各种社会保险费,使得受伤的职工得不到及时的救治。

二、企业营销道德失范的一般原因分析

1.外部原因分析

(1)市场经济本身的负面影响。市场经济是一种利益经济,在市场经济中求利具有合理性,但也有市场失灵现象。市场经济的开放性,容易导致资本主义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和腐朽生活方式的出现;市场经济的求利性,容易诱发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和一切向钱看的拜金主义;市场经济的竞争性,容易引诱一些人弄虚作假、损人利己。在市场交换中,对利益最大化的追求强化了企业和个人的利益主体地位,导致企业把个体利益无限放大,惟利是图、见利忘义、不择手段地掠取黑色利润。

(2)市场法律法规不健全。我国正处在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的转型时期,一方面经济高速发展,市场需求不断扩大,给企业带来许多发展机遇;另一方面,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法制建设相对滞后于经济的发展。实行市场经济以来,虽然我国已制定了一系列经济方面的法律法规,如《广告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产品质量法》等等,但法律法规政策存在一些空白或模糊之处,原则性条款较多,操作起来弹性较大,一些新的法律也尚未出台,使一些企业钻法律的空子、打擦边球,从事违法的市场营销活动。

(3)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我国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是市场交易活动中失信行为屡禁不止的原因之一,社会信用的缺失破坏了市场秩序,增加了交易成本,降低了交易效率。目前,我国企业信用评级制度和企业统一的信用登记制度尚未建立,致使企业营销道德缺失行为并不造成对企业信誉的损害,不会对企业在市场上后续的交易行为产生直接负面影响,也不会受到应有的惩罚。失去了信用制度的监督与约束,营销的不道德行为在市场交易活动中不存在法律之外的风险,不足以让企业经营者以此为鉴而不敢越雷池一步。

2.内部原因分析

(1)企业经营理念的偏误。企业营销道德的缺失,从本质上讲是企业过分追求利润,将利润最大化作为企业惟一的目标和经营思想的结果。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企业急功近利,不惜损害消费者和社会的利益,不惜承担违背道德和法律可能带来的风险。企业过分强调自身利益,势必陷入“囚徒困境”,最终反而无法实现企业长期利益最大化。

(2)企业文化缺失。企业文化是企业内在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对企业的领导和员工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健康规范的企业文化会使企业诚信、合法经营,正当求利。反之,则会把企业引向另一个极端。在我国很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要么是尚未建立自己的企业文化,要么是把不道德的观念作为自己的企业文化。比如,一些企业宣扬惟利是图的经营哲学,只要能赚钱,便不择手段,对企业员工观念的培养产生了很大的不良影响。

(3)企业领导者道德素质参差不齐。企业领导者的经营思想、经营理念会融入企业的各项决策中,决定企业行为是否符合或违背道德准则如果企业领导者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而损害社会与消费者利益,营销决策必然会偏离道德的轨迹。同时,企业领导者对与企业经营相关的道德问题的认识和态度直接影响其下属和广大员工的价值行为取向,企业领导者对营销不道德行为的默许必然会纵容这些行为的蔓延和变本加厉。

(4)企业员工科学技术文化知识的匮乏。一个人道德素质的高低,前提是个人对道德文化的认知。一个人的文化知识水平低,其道德认知程度也就比较低,这样,个人对自己的行为就很难形成自律,科学技术是知识的升华,离开了科学技术,道德文化认知程度的提高就失去了依托。因此,文化知识水平是影响道德认知程度的最重要的相关因素。而我们的某些营销人员在科学技术知识方面却相当欠缺,从而影响了自己在营销实践中的道德判断。

3.消费者自身原因分析

(1)缺乏正确的消费观念。目前,我国消费领域存在严重的浪费现象,超量超前的挥霍性、奢侈性、炫耀性、攀比性和盲目消费呈蔓延加剧之势。人们最流行的是按照广告来娱乐、行动和消费,消费品永无止境地刺激人们的欲望。为追求“时尚”、“新潮”频繁地更新换代,使大量物品特别是耐用消费品在还可使用时就被闲置或抛弃;轿车追求大排量、豪华型;书籍也加以豪华包装,甚至制作成“金书”等等。所有这些,不仅造成资源的过度消耗和浪费,产生大量生活垃圾,加大了对生态环境的压力,而且污染了社会风气,消蚀了人们宝贵的节俭精神,导致精神贫乏空虚、追求享乐型的利己主义。

(2)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有些消费者对于交易过程中应当谨慎的问题,疏忽大意,结果上当受骗,追悔莫及;还有些消费者在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不懂得用法律的武器维权,对一些侵权行为不了了之,很大程度上姑息纵容了营销中的不道德行为等等,这都是由于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所致。在西方国家,由于企业损害消费者权益而引起的制裁,往往导致被告企业遭受重大损失,消费者权益保护已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利益。

三、企业营销道德失范的博弈分析

1.期望差异对营销道德的影响

关系营销理论从长远利益出发,将营销相关利益主体分为十大类:供应商、分销商、顾客、员工、财务公司、政府、同盟者、竞争者、媒体、一般大众。而这些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市场活动,从总体上看,又可将之分为三大集团:生产商集团、中间商集团、消费者集团,每个利益相关者属于不同集团。市场中的交易通常包括两个层次,即生产者与中间商、中间商与消费者的交易,或生产商与消费者的直接交易。在交易时,每一方都有不同期望,比如,消费者在购物时期望受到销售人员公平的对待,价格合理,获得广告上所宣传的产品等;营销者则希望扩大市场份额,增加销售额等;零售商期望提供多样的产品;而批发商可能会主打一两个生产商品牌,从而获得最大数额的回扣。由于期望的差异,企业利益与消费者利益,企业利益与社会利益,顾客利益与社会利益常常发生冲突。

2.信息不对称对营销道德的影响

所谓信息不对称是指经济行为人对于同一经济事件掌握的信息量有差异,即部分经济行为人拥有更多更良好的信息,而另一部分则拥有较少的、不完全的信息。现实生活中信息不对称是普遍存在的,如股东和企业经营者、保险公司和投保人、银行和贷款人,以及政府和纳税人之间均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状况。 信息不对称常出现于交易双方之间,并且不对称程度因交易双方地位及实力的不同而有差异。交易中双方信息地位的优劣往往取决于它们各自所拥有的信息量。生产商处于价值链上游,其信息优势在于十分熟悉产品的生产成本、工艺、所采用的原材料、质量水平等,而不足之处在于对消费者的需求、偏好把握不准。中间商上接生产商,下邻消费者,对上可以获得生产者的大致成本;对下可以推断消费者的需求趋势,劣势在于信息的精确度不高,可能做出错误判断。消费者对自己的收入、偏好料了如指掌,但对产品质量和成本缺乏了解。市场中的交易活动可视为生产商、中间商和消费者三方的两两博弈,而信息对于博弈方在博弈中的地位是至关重要的。

上一篇:浅谈高职院校网络教学资源的共享机制下一篇:团队介绍创意简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