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历史进行人文主义教育

2024-09-21

利用历史进行人文主义教育(共13篇)

1.利用历史进行人文主义教育 篇一

历史教学中如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摘 要:爱国主义教育是历史学科的一个永恒的主题,是历史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中学历史教学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方面有着其它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本文通过对爱国主义教育在历史教学中的地位的分析,探讨如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进一步弄清历史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的作用和意义,希望能对中学历史教育教学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历史教学;爱国主义教育;地位和作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3-061-01

历史课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我国史学的优良传统。爱国主义教育作为中学历史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其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和为祖国献身的精神,并且将这种精神转化为奋发学习以振兴中华的实际行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历史教学的核心和灵魂,也是历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运用比较法

一是中外对比,即将发生在中国历史上的某一历史事件或某一发明创造,放在整个世界历史范围内进行比较,进一步阐明其地位和贡献。例如,在中国古代史的讲述中,教师在讲到“造纸术”的发明时,除了介绍造纸术发明的经过及对世界文化的贡献外,还要拿出中国和外国最早出现的造纸厂造纸的时间进行对比。在中国,蔡伦于公元105年便造出了当时世界上“精美”的纸张,而在欧洲,直到公元1150年才在西班牙的沙提法出现了第一个造纸厂,比中国晚1045年。通过这样的比较,使学生明确我国造纸术在世界的领先地位。二是正反历史人物的对比,即将不同阶级或阶层和社会势力的代表人物在爱国与卖国、革命与反动、进步与落后等重大问题上的思想言行进行比较,烘托出爱国者的高风亮节和卖国者及奸臣贼子的丑恶脸嘴。例如:在讲到“岳飞抗金”一目时,教师除了叙述岳飞精忠报国、英勇抗金的英雄业绩外,还必须揭露出赵构、秦桧投降卖国的丑恶灵魂和残害忠良的可耻罪行,以突出岳飞爱国的高尚品质。通过这样的比较,使学生能够知道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从而学习爱国者高尚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怀,以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和爱憎分明的感情,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

二、对史实的始末进行生动形象的介绍

具体而生动形象的介绍史实的始末是一种比较普遍的教学方法,而播放历史影片又是最为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之一,同时,观看历史影片也是学生们的兴趣所在。因此,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可在多媒体教学中适当播放电影片段。例如,讲中国近代史中《甲午中日战争》一课,教师可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在讲到“黄海战役”时,教师可播放电影《甲午风云》中邓世昌等爱国官兵英勇战斗、与舰同沉的片断,让邓世昌等爱国官兵为国家为民族英勇捐躯的壮烈场面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们了解到中国人民为反抗外来侵略和压迫而英勇斗争的崇高精神,以此来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

又如,在讲到一二九运动时,教师除了详尽的叙述运动的经过外,还必须得对爱国学生顶着大刀木棒和迎着皮鞭,振臂高呼“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口号等这些细节进行生动的讲述。让学生了解到革命前辈们为反对外来侵略和反抗腐朽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而浴血奋斗的精神,进而学习他们的英雄行为和高尚品质,立志为振兴中华而发愤图强。

三、充分利用乡土史料进行乡土史教学

乡土历史教学是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充分挖掘和利用乡土史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能使学生在思想上和认识上受到正确的教育和培养。

乡土史教学是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我们知道,国与家的关系是十分紧密的,一个人在认识上是先熟悉家人及至家乡,再逐步扩大到了解国家,因此,爱家乡是爱祖国的起点,爱祖国是从爱家乡的情感中萌发并得以升华的。在我们祖国的各个地区,都有着我们的祖先洒下的血汗和创建的劳动成果以及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在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要充分运用这些乡土史料在教学过程中,这样才能够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先辈在历史上对家乡、对祖国的贡献,了解到家乡人民在历史上辛勤劳动和英勇斗争的业绩,进一步体会到家乡的可爱和祖国的伟大。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历史课外活动是中学历史教学的有效组织形式之一,是新的《历史课程标准》推出的一种促使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认真的开展历史课外活动,使学生在主动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历史教学中的课外活动形式多样,有参观访问、专题报告会、历史知识竞赛、办小报或墙报、文艺活动等。例如,在学到遵义会议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观看遵义会议会址、四渡赤水遗址等。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调查访问老红军、老干部等,使学生直接接触到真人和实物,直接获得感性认识,这就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又如,在讲中国古代史的时候,教师可以举办一次办小报或墙报的历史活动。其中重点开设“中国历史上的世界之最”、“著名历史人物评析”等栏目,集全体学生的智慧,把历史小报或墙报办成生动活泼的爱国主义教育园地。

历史课堂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历史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历史教学,寓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于历史知识的传授中,采取适当的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有系统、有计划的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利用历史进行人文主义教育 篇二

列宁认为“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 爱国主义就是人民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 他体现的民族的优良传统, 是推动祖国历史前进的巨大动力, 然而现在的青少年, 生在新社会, 根本没有经历过磨炼, 因此, 有些学生目光短浅, 胸无大志, 对祖国的前途, 人类的命运, 漠不关心, 是非不明, 甚至不热爱家乡, 更谈不上热爱祖国。因此对于现代的青少年, 更需要从小培养, 因势利导, 循循善诱, 引导他们分辨是非, 积极向上, 培养他们形成爱国主义的情感。倘若我们培养的学生, 对祖国悠久的历史, 灿烂的文化毫无感情, 对祖国的历史一无所知, 还怎能谈得上热爱祖国, 献身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 因此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爱国主义在学校里, 贯穿于各门学科和各种活动之中, 而历史教学在这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性。梁启超曾说“史学者国之明镜也, 爱国心之源泉也。”这表明历史对于激发爱国主义思想的重要。

因此, 在进行历史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必须认真找出课本中的爱国主义因素, 并把它融于教学中, 让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 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使之植根于青少年的头脑之中。

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 我总结出几点心得:

第一点是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负重感。我们知道一切事物都是历史的产物, 简单一点说, 都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产物, 我们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首先就应培养学生的历史感, 就是培养他们对于事物不断变化的不断发展的看法。现在我们中学历史课本中所讲的内容, 一般都是社会发展史。例如我们人类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历史及人类社会由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历史, 不管是人类, 还是人类社会及其它的各种事物, 总的来说都是在不短的变化发展的。当然对于学生来说, 如果更具体一点, 会理解, 比如说, 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都可以作为范例。例如衣, 我们通过古代史的学习, 己经知道了原古人类的衣是兽皮, 树叶, 后来不知经历了多长时间才慢慢的有了纺织品, 做成了现代的衣服。还有从服饰上看, 各朝各代的服饰都不一样, 这在我们课本的封皮, 彩页上就有着充分的体现。食, 住, 行也同样如此, 我们根据古今的对比, 就可以看到他们的变化和发展。教育就其本身而言, 就是一个长期的, 不断的感染的过程, 是长期的耳濡目染的过程, 我们讲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的各个方面, 提起学生的注意, 让学生认识到, 他们周围的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的变化发展的, 久而久之他们的思想会发生变化, 这本身会培养他们不断前进的精神, 会培养他们对事物不断发展变化的认识, 从感情上培养他们不断要求进步, 使他们从内心深处产生一个不满足于现状, 奋发进取的愿望, 感到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 这样才能不断的开拓, 不断的进取。

第二点是培养学生的时代感。培养学生的时代感也是从多方面进行的, 但对于我们历史教学来讲, 主要是从近现代史的教学上进行这样的教育, 所谓近代史, 就是指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 而现代史就是指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一直到现在。我们进行时代感的教育不能离开这两断历史, 当然也不能放弃世界近现代史和乡土教材, 我们给学生讲鸦片战争, 讲五四运动, 讲抗日战争, 讲解放战争, 讲建国后的政治, 经济, 文化和科学的高度发展, 让学生充分的认识每一个时代对青年时代感的要求是不同, 除此之外, 我们还可以从中国史与世界史的对比中, 看到自己的长处与不足, 找出差距, 确定他们的努力方向, 提高他们对国家, 民族的责任感。

第三点是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 学生对于社会的变化有所认识, 对于时代的责任感有所认识, 这还不够还要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自尊心, 培养他们对祖国前途充满希望。这在中国古代史和现代史中都有充分的素材, ’例如, 我国的四大发明, 对世界的文明, 人类的进步作出的重大贡献, 是我们民族的自豪, 除此之外, 我们还有许多发明要比外国人早的多, 通过这些讲解, 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此外, 我们还可以通过讲解民族的发展史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自尊心。两千多年的封建压迫, 一百多年的殖民主义, 帝国主义的压迫, 尽管是经过不断的斗争, 经过斗争中的曲折, 挫折。但我们毕竟胜利了。我们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 打败了美帝国主义, 打败了蒋介石, 我们都是以弱胜强, 我们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胜利, 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我们的民族是优秀的, 我们的人民是伟大的, 这对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无疑起着重大的影响。

3.利用历史课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篇三

关键词:品德教育;历史人物;情感

下面就结合我多年的历史教学经验简单谈一谈,怎样利用历史课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一、通过历史人物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历史教学除了向学生传授基础历史知识以外,还应向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教育。教师可以通过历史人物的教学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思想教育,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一个民族千百年来积淀下来的对祖国的深厚情感。中华民族富有爱国主义的传统,光辉灿烂的五千年的中国历史长河中,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历史英雄人物,如岳飞、文天祥、林则徐等,都是有口皆碑的爱国主义典范,在他们身上闪烁着爱国主义思想,民族英雄林则徐本着“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的决心到广东查禁鸦片,严惩烟贩,毅然决然地把收缴上来的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在中华民族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这些杰出人物的事迹是极好的爱国主义教材。

2.对学生进行高尚的品德和情操教育

大凡杰出的历史人物身上都有一股催人奋进的人格力量。如,著名的民主革命家邹容因写《革命军》一书,引起清朝庭的惊恐,遭到逮捕。在狱中受尽折磨,坚贞不屈,永不低头,最后英勇就义。邹荣宁死不屈的伟大精神,对学生的人格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3.对学生进行刻苦学习、严谨治学、奋发向上的教育

像祖冲之、李时珍、李四光、竺可桢等人的刻苦学习的精神,对学生会产生很大的感染力,使他们以这些人物为榜样,敢于攀登高峰,成为积极学习的动力源泉。

4.以历史人物的成败得失对学生进行启迪和借鉴的教育,以史为鉴可知得失

如,太平天国名将石达开,有勇有谋,为革命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但天京事变后,他负气出走,带走一部分精锐部队,这既削弱了太平天国的战斗力,给革命斗争造成无可弥补的损失,也注定了他失败的命运。经过具体分析之后,学生就会从中受到深刻教育,对石达开这个历史人物也会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5.对学生进行国际主义教育

例如,中国抗日战争期间,加拿大共产党员白求恩大夫发扬国际主义精神,为抢治伤员,不管身处险境,争分夺秒,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为中国的抗战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白求恩大夫这种无国界的奉献精神是学生学习的榜样。

二、利用历史材料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如,在讲中国近代史时,应突出1840年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从一个完整的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及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为学生讲述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80年的时间内,中国人民为反对外国侵略而进行的不懈斗争,学生会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从而加深对自己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树立良好的爱国主义精神,并为之而奋斗。

三、利用情感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没有情感,也就没有教育。丰富而美好的情感是德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学中要做到寓情于史、寓情于理,使学生从理智上、道德上、美感上受到历史教师的熏陶,因此在讲课时经常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通过自己的表情、神态、动作及形象化的语言,用真情实感、喜怒哀乐强烈地感染学生,激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使学生有相应的情感。

总之,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坚持正面教育原则,准确而显明地向学生宣传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教师还要运用具体生动的历史材料或实物,辅之以充满情感色彩的语言去影响学生,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强烈的报国情感、振兴中华、富国强民的

决心。

参考文献:

赵凯.培养合格的人: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J].成功:教育,2010(04).

4.利用历史进行人文主义教育 篇四

[摘要]: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对中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应该常抓不懈。当“嫦娥”探月工程的发射成功再一次让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感到祖国的伟大和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针对当前学生存在的一些问题,如社会责任心、正义感削弱和淡化,理想信念模糊,道德水准严重滑坡,丑恶现象增多等,利用航天精神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就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

关键词:航天精神;爱国主义;教育;必要性;方式

“嫦娥一号”探月的壮举,是几代中国科学家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探月工程是继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之后,中国航天活动的第三个里程碑,是中国人民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又一伟大壮举,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又一骄人成就,是伟大祖国的荣耀。

“嫦娥”虽离我们越来越远,但精神离我们越来越近。中国航天科技人员以人民的利益为最高利益,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满怀为国争光的雄心壮志,自强不息,顽强拼搏,团结协作,开拓创新,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成果,也铸就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航天精神。这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的光荣传承,值得全国人民特别是广大中学生认真学习。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推动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主旋律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国培养四有新人的基本要求。爱国主义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的基础性工程,是引导人们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促进中华民族振兴的一项重要工作。

在当代,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不断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中国在经济上要进一步扩大开放,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在政治和思想文化上,也要不断地扩大交往与交流,民族文化与文明面临着外来思想文化的冲击,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这固然有利于中学生树立自强意识、创新意识和成才意识,同时也带来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在中西文化交流过程中,资本主义、封建主义流毒泛滥起来,市场经济的一些负面因素,使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迅速膨胀。社会事业心、责任心、正义感削弱和淡化,理想信念模糊,道德水准严重滑坡,丑恶现象增多等。由于对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抓得不够,他们的爱国主义意识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淡薄,有的道德败坏甚至受坏人利用,从而走上犯罪的深渊。

中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道德和科学素养,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小康社会的全面实现。借助探月航天工程,在中学生中深入开展历史传统和航天精神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这对于加强中学生对祖国的向心力和凝聚力,防止道德滑坡,使中学生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增强识别善与恶、美与丑、荣与辱,增强中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民族自信心和民族凝聚力,进而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弘扬和培育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因此,利用航天精神对中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那么,采取何种方式才能更有效地对中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笔者认为利用航天精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要从学生的思想、心理、生理等实际出发,要有针对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发挥中学生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主体作用。

首先,利用航天精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要发扬航天工作者艰苦奋斗的精神。历尽千难成伟业,人间万事出艰辛。航天工程的成功实践告诉我们,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艰苦奋斗永远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夺取事业胜利的重要法宝。因此,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更应该发扬光大。然而在当代,中学生多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的优越,父母的疼爱、娇生惯养,加之网络、各种信息渠道的畅通,他们当中普遍存在着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思想,校园内经常出现学生玩手机;耳朵上戴着MP3、MP4甚至在课堂上都会情不自禁地哼几声;在宿舍里经常用电吹风,着哩水,把自己装扮得很酷,特有港台明星的味道;在食堂的餐桌上也总是有很多的剩菜剩饭和白花花的饼头等现象,他们一点都不珍惜浪费的粮食,没有亲自参加农业实践,不能切身体会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真正内涵,还动不动耍脾气闹着要出去吃改善生活。利用航天精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可以培养中学生在困难面前矢志不渝、百折不挠、奋发向上的坚强意志和优秀品质。同时大力弘扬艰苦奋斗、艰苦创业的精神,更有助于中学生消除、克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社会思潮,从而在全社会形成以艰苦勤俭为荣,奢侈腐败可耻的风气。在现实生活中,要求他们为了祖国和人民的事业,为了含辛茹苦把自己养大成人的父母,从现在起以艰苦奋斗精神作为支撑和动力,勤俭节约,埋头苦学,以学为乐,艰苦拼搏。

其次,利用航天精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要发扬航天工作者励志创新,勇攀科学高峰的精神。江泽民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就是要坚持改革,锐意创新的精神。要用改革的思路和开拓创新的精神,探索适应新形势的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和方法。

然而在当代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刻苦努力程度不够,缺乏一种钻研的精神,遇到问题不敢面对,而是采取回避或退缩的态度,缺乏一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韧劲,从而阻碍了自己学习成绩提高的步伐,更谈不上创新了。因此,对当代中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就要学习航天工作者知难而进,顽强拼搏,在重重困难面前百折不挠,在道道难关面前决不退缩,以惊人的毅力和勇气战胜了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精神,在攀登科学高峰的征途上,刻苦钻研,严细慎实,不懈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教育学生要记住中国有句古话:“蚌病成珠”,只有经历了艰难困苦,收获才会特别丰厚。

第三,利用航天精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要学习航天工作者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我国航天事业的建设者之能够取得如此辉煌成就与他们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是分不开的。唯物史观告诉我们,崇高的理想对人生,对社会有着重大的促进和指导作用。崇高的理想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是我国民族团结,共同奋斗的精神力量,是人生的精神支柱。然而,在当代不少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着理想肤浅、模糊,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整天不知道干什么,对理想、信念缺乏持久性和坚定性。对中学生进行航天精神教育就要他们学习航天科学家们为了祖国的强大,民族的富强,坚定“科学兴国”、“工业兴国”的理想信念,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

不懈地努力奋斗的精神。要求中学生根据自身实际,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明确的理想方案并在奋斗中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第四,利用航天精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要发扬航天工作者顾全大局、团结协作、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加之现实生活中出现的一些利己主义者的不良行为的影响,中学生心中存在一些功利主义思想,出于对自身的一己之利,我行我素,对学校、班级缺乏爱心,而且经常打群架,破坏公物等等。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就要求他们为了学校和班集体的荣誉,为了同学们的友谊,淡泊名利,甘于奉献,团结一心,共创辉煌。

利用航天精神对中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还可以采取如下形式。

一、组织学生观看“嫦娥”一号发射成功到 “嫦娥”一号成功发回第一张月球表面的图片的有关视频,让学生切身体会“嫦娥”探月工程的伟大壮举。学生心中会油然而生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有一种要大声疾呼的激情:中国了不起,中国人了不起,我要做一个了不起的中国人。” 从而激发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愿望和对科学知识的渴望。

二、上网查询一些航天科学家的生平简介,打印装订成册,放于教室报刊架上供学生阅读。以此激励学生从科学家的身上学习科学求实、严肃认真的精神,学习他们崇高的品德和做人的基本准则。让学生明白正是由于对祖国的深切热爱,勤劳智慧的航天工作者以惊人的毅力和勇气,战胜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才创造了非凡的人间奇迹。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我们,要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积极努力学习,提高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为创造更加辉煌的民族成就而尽心尽力。

我们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正确认识祖国的历史和现实,确立远大的为国争光的理想,并从身边的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增强爱国的情感和振兴祖国的责任感,树立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弘扬伟大的探月航天精神,高举爱国主义旗帜,锐意进取,自强不息,艰苦奋斗,顽强拼搏。

三、要求每位学生摘抄一些科学家的名言警句,张贴在自己的课桌或经常用的书本上,时刻提醒自己。教育学生要把对科学家的崇敬之情、对“嫦娥”探月工程的爱国之情转化为报国之志、效国之行。要把爱国主义教育同每个人的工作、学习和日常行为联系起来,倡导航天精神,紧密联系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和学生生活的实际,并落实在行动上,要教育中学生学习和掌握投身市场经济建设的知识和本领。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踏踏实实、兢兢业业地磨练自己,把炽热的爱国热情化为向祖国经济建设作贡献的强大力量,在实践中增强报效祖国的知识与技能。

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成就伟大的事业。“嫦娥一号”绕月工程彪炳史册,探月航天精神光耀神州。通过航天精神的教育,使学生从“嫦娥一号”身上领悟到国家的强盛,生活的真谛,学会自信,学会自豪,并最终将对祖国的爱国主义情感汇聚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进一步改变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推动中国更好更快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载人航天精神》主编洪保秀,刘熙武 副主编人民出版社

2、《卫星打多高,华人的头就能昂多高》 作者,郭力场,二00八年十一月二十九日作者姓名:马继勇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伊山中学

通讯地址: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伊山中学邮编:222200

5.利用历史进行人文主义教育 篇五

常德市十三中学 邓志湘

我做梦都没有想到自己会变动工作单位;由于生源的关系,我原来的工作单位被常德市教育局转变成了常德市特殊教育学校,还没有到50岁的我被教育局分到了常德市十三中。在过去二十多年的教学生涯里,由于学校的教学条件简陋,学校没有多媒体,只有幻灯机,因此,我在教学中采用的最多的就是幻灯教学。2011年9月,我开始在新的单位工作,也开始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历史教学的经历。

一年来,我更加深切地体会到:人要进步,就必须活到老、学到老。我虚心向同事、同行们学习。在老单位,我一直都很羡慕别的学校那些会电脑、会多媒体教学的教师,我也很想向他们学习,可惜没有机会。2011年9月,刚一开学,我就专门跑到常德市四中,向我的同学也是我的同行请教,学习如何使用多媒体,如何制作历史课件;后来在学校里,我又多次观摩同事们的多媒体教学。通过用心观察、学习,我基本上掌握了信息技术,并且能够很熟练的运用到历史教学中。

历史教学的信息技术指的是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运用现代化的手段完成历史教学的技术,它包括运用多媒体技术把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历史遗迹、历史文物等制作成课件;利用电子技术,模拟历史事件的发生;运用网络查阅历史知识、下载历史歌曲、历史影片;运用电子模板制作历史试卷等等,这些在历史教学中运用的技术,统称历史教学的信息技术。我对历史教学信息技术的运用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第一、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历史教学的导入。在历史教学中,有很多知识的形象化具体化如果利用信息技术,是非常快捷和方便的。例如,人教版八年级第14课,我就利用网络,给学生播放《在松花江上》这首歌曲导入新课,加深学生对九一八事变的理解。

第二、在新授历史知识时,运用历史课件进行多媒体的历史教学,使学生更加具体、更加生动的理解相关的知识点。我的每一节课,都准备有历史课件,每一次历史教学,都会通过课件对学生进行历史知识的传授。例如:在八年级上册的第18课的教学中,我通过历史课件,很形象的把三大战役的名称、地点、中国共产党在三大战役中的指挥者、战术等知识点具体、形象地展现出来。这样,让学生能够有很清晰的历史线索。

第三、在复习时,利用多媒体展示重点和难点,让学生一目了然。每一次新课之前,我会把上一节课知识的重点知识通过课件展示出来,通过让学生读、练、问等方式,加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对有难度的问题或者综合性的问题,我同样会利用课件展示出来,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问题,综合问题的能力。

第四、我还利用网络加强对学生课外知识的补充。在学习三国鼎立时,我会给学生放映《三国》,学习辛亥革命时,我又通过网络,给学生放映《辛亥革命》的电影。通过网络上电影、歌曲、以及其他知识点的补充,更加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使他们更加热爱历史这门学科。

6.利用历史进行人文主义教育 篇六

在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下,如何深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年来,我校坚持把爱国主义教育放在学校德育工作的突出位置上,抓住契机,利用“影、视、歌、书”等生动教材,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使爱国主义教育取得一定实效。在这方面我校采取了以下三点做法:一观。每学期定期组织学生观看,做到看一部影片有一份收获。

首先,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按影片反映史实的前后顺序,组织学生观看。其次,在学生观看每部影片前,先把影片的历史背景、主要人物、故事情节等向学生作简要介绍,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剧情。再次,学生观看影片后,学校组织他们开展座谈、写影评或观后感等活动,并通过“红领巾广播”进行交流,同时各班结合观看的影片适时召开主题班队会。

我校组织学生观看了《红孩子》《小兵张嘎》、《渡江侦察记》《上甘岭》、《雷锋、》《周恩来》等几十部不同历史时期的影片。同时还进行了“爱国主义影视片推荐”活动,及时把每周电视节目中的爱国主义影片名称写在黑板上,推荐给学生。

二唱。自1988年开始,我校举办了“每周一歌”活动,每天下午

第一节课前10分钟为全校学生学唱“每周一歌”时间。我们搜集了各个时期的革命历史歌曲。

少儿歌曲的录音,在学校广播中播出。铃声一响,全校学生便在音乐的伴奏下放声高歌。我校还将“每周一歌”与观看影片紧密结合,观看之前唱该影片的主题歌。如学生观看影片《闪闪的红星》,当剧情发展到高潮时,学生们不约而同地伴随音乐主旋律唱起了《红星歌》,影院内群情激昂。电影结束时,学生们还沉浸在剧情之中,意犹未荆如今,“每周一歌”已成为学校的传统教育活动,学生们学会了《共产儿童团歌》、《歌唱二小放牛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让我们荡起双桨》、《劳动最光荣》、《学习雷锋好榜样》等几十首歌曲。在广泛学唱“每周一歌”的基础上,学校每年五月都组织“五月的鲜花”歌咏比赛,师生同场表演,气氛欢快而热烈。歌声净化了心灵,陶冶了情操。在歌声中孩子们受到了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三读。为了使爱国主义教育持久地开展下去,我校结合实际,在学生中广泛开展“读百卷书。激爱国情”活动。学校积极创造条件购置图书,现已达生均30册以上,并由教导处一位主任主管学生的阅读活动。各班级充分利用阅读课和班队活动时间,开展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学校要求学生在双休日、节日。寒暑假开展读书活动,定期总结、表彰;并主动与区图书阅览中心联系,为学生办理图书借阅证;

还通过广播,板报,橱窗开展“介绍一本好书”、“读后感交流”、“征文比赛”、知识竞赛”等活动。

我校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种读书竞赛活动,取得了优异成绩。我校学生在北京市读书工程委员会组织的读书竞赛中,四人获一等奖,五人获二等奖;我校还在“全国小学生红领中读书读报”活动中被文化部。中宣部、团中央评为全国“红读”先进集体。读书活动的广泛开展,丰富了学生生活,并使他们受到了深刻的教育。正如学生在日记中所写的:“读书活动不仅使我增长了知识,而且让我从中深切领悟到„落后了就要挨打‟的道理。为了祖国的富强,我们从小就要发奋学习。”教育实践表明,利用好“影、视、歌、书”这些生动教材,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方法之一。

7.利用历史进行人文主义教育 篇七

一、讲述科学家的事迹, 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自学成才的数学家华罗庚, 在艰难的环境中写出了60万字的名著《堆垒素数论》, 后美国伊利诺大学以1万美元年薪与他订立终生聘约, 他的生活一下子阔起来了:他的住屋有四间房, 两间浴室, 还有一间可容纳560人的开酒会的客厅, 还给华罗庚配备了四名助手, 一个打字员。但在祖国解放后, 他依然放弃了在美国的“阔教授”生活, 决定回国。华罗庚说:“为了抉择真理, 我应当回去!为了国家民族, 我应当回去!为了为人民服务, 我应当回去!”华罗庚带着妻儿回到了北京, 他热爱祖国、献身科学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的。

二、讲述革命者临死不屈、视死如归的事迹, 对学生进行革命信仰教育

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同志被捕后, 在敌人面前, 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无限忠诚和崇高的革命气节。敌人用种种残酷的刑罚拷打他、折磨他, 用竹签插进他的指甲缝里, 最后竟剥去了他双手的指甲, 但李大钊同志没有一句有损党的荣誉、有损革命利益的“供词”, 没有向敌人泄露党的任何机密。在临刑前, 他发表了最后一次慷慨激昂的演说:“不要以为你们今天绞死了我, 就绞死了伟大的共产主义。……我深信, 共产主义在世界, 在中国, 必然得到光荣的胜利!”李大钊同志为了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 最后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当时年仅三十八岁。他为开创和发展共产主义运动表现出正直而大无畏的精神, 永远是一切革命者的光辉典范。

三、讲述爱国将士的事迹, 对学生进行“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传统教育, 培养反抗外来侵略的勇敢精神

在伟大的抗日战争中, 国民党的高级将领张自忠身先士卒, 英勇抗战, 为保卫中华民族的利益以身殉职。1940年, 张自忠升任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 驻守湖北襄河西岸一带, 日军集中六七个师团在湖北枣宜地区发动大扫荡, 面对险恶的形势, 张自忠向部下表示:“只要敌人来犯, 就要到河东拼死作战, 为了国家民族的存亡, 决心海枯石烂, 绝不半点改变。”河东的国民党军队已经接战, 但一败涂地, 张自忠亲自率总部直属的特务营和七十四师两个团, 马上过河, 主动向日寇杀过去, “明知山有虎, 偏向虎山行”, 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 他早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张自忠的队伍很快把日军截为两段, 打得敌人落花流水, 但由于后续部队没有到达, 给养也未跟上, 在七八天的行军中, 部队边打边走, 从未吃过一餐好饭, 最后敌人以一万多兵力, 从三个方向包围他们的驻地, 激烈的战斗进行了半天, 弹药用尽了, 张自忠下了一道紧急命令:“现在是军人杀敌报国的时候了, 子弹打完了, 要用刺刀杀, 刺刀断了, 要用拳头打, 用牙齿咬!”在战斗的最后时刻, 张自忠一手拿枪射击, 一面指挥部队战斗, 他多次中弹负伤, 下午四点, 他身中六弹, 英勇殉国。在临终时说:“大家要杀敌报仇!我对得起国家, 对得起民族, 良心平安。”1940年延安召开了隆重的追悼会, 毛泽东亲笔题词:“尽忠报国”, 周恩来亲笔题词:“为国捐躯”。

四、讲述文学家的事迹, 培养学生高尚的品格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文学革命的主将鲁迅, 在南京求学四年间, 中国发生了维新变法运动、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入侵等重大事件。国家的危亡、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失败, 强烈地刺激了鲁迅的爱国之心。他心怀强烈的爱国宏愿, 决心去找一条为国家富强、为人民求解放的道路。1902年, 他前往日本, 受到孙中山、陈天华等人的影响, 爱国热情更加高昂, 1903年, 毅然剪掉象征民族压迫的辫子, 并拍照题诗留念:

灵台无计逃神矢,

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零星荃不察,

我以我血荐轩辕。

充分表达了他对祖国前途的深切忧虑和决心献身祖国解放事业的赤胆忠心。他积极投入新文化运动的激流, 成为新文化运动中一名勇猛顽强的民主主义文化战士, 他用笔做武器, 写了一系列战斗檄文, 向封建主义进行了英勇的挑战, 猛烈地抨击了旧社会的黑暗。鲁迅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结晶, 对于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 增强民族的斗争意识和团结奋斗的凝聚力, 培养高尚的品格, 健全民族的现代精神机制, 都有着巨大而深远的教育意义。

五、讲述改革者的事迹, 培养学生不怕挫折、为国创新的精神

资产阶级维新运动的领袖康有为, 生活在备受帝国主义侵略的苦难时代, 目睹了清政府的腐败。民穷国弱, 康有为青年时代就怀志救国。1888年, 他到北京去考举人, 上书给皇帝说:“现在中国非常衰落, 形势十分危险。日本窥伺吉林, 英国觊觎川藏, 俄国想在黑龙江修筑铁路, 法国则在云南和广西一带捣乱。只有实行变法, 才能保持独立, 使国家强盛起来。”康有为这封充满激情的信, 没有递到皇帝手中, 却惹恼了守旧的大学士徐桐。论考试成绩, 他应名列第三, 徐桐知道后说:“这个小子如此狂妄, 不能让他考中!”结果康有为被除了名。但他并没有灰心, 著书立说, 多次上书, 特别是在他的第三次上书被光绪皇帝看到后, 他的劲头就更大了。康有为深感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 开始摸索着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 他希望用自上而下的办法, 通过变法达到富国强兵, 挽救民族危亡, 并为此不懈努力。虽然他的变法在当时遭到失败, 但他的探讨唤醒了许多中国人为救亡而奋斗、为爱国而行动。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 出现了一批又一批的爱国仁人志士, 有在反封建侵略的民族战争中血洒疆场的将士;有勇敢探索富强之路的改革者;有对封建旧秩序进行无情批判的革命先烈;有为创造和传播先进的科学文化而呕心沥血的学术人物;也有为共产主义事业、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而英勇献身的革命者。尽管他们斗争的功绩和历史贡献各不相同, 但有一点是共同的, 那就是他们对祖国、对民族都有一颗执着而真诚的爱国心。正如许多爱国志士的誓言一样:“拼将十万头颅血, 须把乾坤力挽回。”他们的爱国是无条件的, 并不以爱名、爱身为前提, 相反, 他们把自己的一切, 包括宝贵的生命, 统统贡献给了伟大而苦难的祖国。

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屈辱的历史, 知之深, 才能爱之切。通过课堂教学中对这些历史人物事迹的讲解, 使学生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伟大和民族精神的崇高, 激发他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当前中华民族面临新的机遇、新的挑战, 我们要抓住有利时机, 加快改革步伐, 集中精力加强经济建设, 迅速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使我国在21世纪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摘要:在中学历史教学中, 运用教材丰富的材料, 特别是历史上杰出的人物,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十分必要的。本文通过总结多年的教学体会, 探究了在历史课堂教学中, 如何通过近现代杰出人物的事迹, 使学生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华民族的伟大和民族精神的崇高, 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8.利用历史进行人文主义教育 篇八

关键词:历史教学;爱国主义教育;方式

我们现在所用的初中历史教材中,饱含着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感,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感情的一部好教材,要培养好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我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人手:

一、古代文明历史的教育,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中国是人类最早的发源地之一。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孕育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使中国和古巴比伦、古印度、古埃及并称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而中国古代文明则带着她自己独特的风格,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的业绩,最为突出的古代四大发明,为今后的科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这一历史学科领域,各个时期的科学家又作出了卓越的成绩,同时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达四千年之久,我国不仅历史悠久且还有灿烂的文化。独特的中国文字的诞生,为记录和发展我国的文化,开通了一列特快列车,如《史记》、《资治通鉴》等历史巨著,就是中国灿烂文化的典范。通过向学生进行祖国悠久历史和辉煌灿烂文化传统教育,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结合我们今天的实际生活,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发展壮大中国,才能使中国屹立在世界的东方。虽然我们的近代历史中还有很多的耻辱,但勤劳勇敢智慧的中国人民,并没有屈辱在列强的脚下,一代又一代不屈不挠的奋斗,使中国的文明历史更有独特的风味,我们今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定能在不远的将来赶上或超过世界发达国家,再现祖国的辉煌。

二、“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教育,以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感

古人云:“人无志不立。”这就告诉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有远大的志向,而且要为自己的志向拼搏不止,奋斗不息。我国各个时期的历史人物都给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如汉朝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维护了祖国统一;东晋时祖逖闻鸡起舞,立志报效国家,成为收复中原的代表人物:南宋的抗金名将岳飞从青少年起就有“精忠报国”之志,而明末抗清名将顾炎武一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鼓舞了多少仁人志士为国家前途而奋斗。通过这些代表人物的教育,要使学生知道,每一个人历史都会赋予他一个使命,只有只争朝夕、永不止步的努力。才能不辱使命。

1840年的烟片战争,使古老的中国进入了落后挨打的时期,面对民族危亡,又有多少爱国志士挺身而出,为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而执著探索。农民阶级的代表洪秀全提出了“天国”的理想,并带领百万农民创建出极盛一时的太平天国:而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人提出了“大同世界”的伟大理想;孙中山先生最终在“三民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推翻了满清王朝,但没能实现国富民强的愿望。为什么这些先烈的理想不能实现?因为他们不符合中国的国情,要让学生知道,理想是建立在实际生活中,空洞的理想,只能成为纸上谈兵。

所以,在以先进的共产主义思想武装的无产阶级的代表人物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中国共产党人的领导下,经过中国人民的不懈探索,最终找到了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此后经历了八年的抗日战争、国内革命战争,最终赢得了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建立了新中国。

通过运用英雄人物和革命老前辈的浴血奋战、出生入死、顽强抗争的生动史实,教育学生继承和发扬老一辈革命家的光荣革命传统,从而使广大青少年树立起振兴中华,为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祖国而献身的精神。

三、进行热爱祖国,维护祖国尊严和统一的爱国教育

中国是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是国家的头等大事。自古以来,一代代中华儿女都在为此而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两千多年的漫长岁月里,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国家统一对经济、科学、文化等各方面都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秦汉时期的大一统,奠定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雏形,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的内迁有力地加强了各民族的团结;隋唐时期的高度繁荣,进一步推动了国家的发展,元明清的统一最终形成了我们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到了近代,由于清王朝的闭关锁国,腐朽封建制度的弊端导致国家的落后,列强开始了对中国的侵略。而国家的统一是我们整个民族同仇敌忾,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伟大的爱国主义运动史。在军事实力远远强于自己的西方侵略势力面前,全民族的斗志彻底爆发,在中国各阶层的努力下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妄图瓜分中国的野心。中国共产党人是最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继承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为了民族的彻底解放,自“五四”以来反帝、反封建运动到八年抗日战争付出巨大的牺牲,建立了新中国。在六十年来的历史发展中,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更是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成为世界一大亮点,科学事业的突飞猛进。更是有目共睹,中国人民就是在一张白纸上,绘出了壮美的画卷。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香港澳门的回归,使祖国的统一大业更加辉煌,如今大陆同台湾的交往,更是人心所向。在不远的将来,台湾也一定能回归到祖国的怀抱,祖国统一的大业也一定能早日实现。

9.巧用时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篇九

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虽然形式多样,但是还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多方面接受教育的需要。学生求知欲旺盛,思想敏感,接受信息的意识极强,对时事的发展表现出特别的关心。根据学生的心理需要,以国内外时事为教育内容,寓爱国主义教育于时事学习和时局分析之中,这样的教育内容丰富,富有时代感,具有无穷的魅力。用时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其一,从我国的外交关系入手。这方面可从我国与发达国家的交往历史、现状和未来展望等角度切入,也可从我国与第三世界国家联合反对霸权主义、共同发展经济入手,还可从我国的经济发展、社会的进步、综合国力的提高谈起。这方面教育要充分利用横向对比,突出我国空前的国际地位和突飞猛进的发展速度,以树立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励学生立志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发奋学习。其二,在介绍国内时事新闻中实施爱国主义教育。国内时事新闻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包括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各行各业的发展成就、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发展的进步、香港回归祖国的动态、海峡两岸统一的问题等等,都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素材。这方面的教育要巧妙地进行今昔对比,着重让学生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条战线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与今后发展的光辉前景,以坚定青少年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其三,进行模范人物专题教育。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不断涌现出一批大公无私、为国为民的先进模范人物,像孔繁森、李国安等,他们的先进事迹,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深入挖掘模范人物的思想境界是专题教育的重点所在,通过这些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学生可以领悟到模范人物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境界。《》

10.如何在历史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 篇十

——谈历史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加强

方城县一初中 金玲军

摘要 在历史教学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学历史教师的重要任务,历史课思想性、政治性很强,在历史教学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主要有:首先应该系统地开发中国史和世界史中的思想政治素材,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和基础。第二,进一步深化历史教育的思想政治功能,以历史名人为典范,帮助学生完成从单纯的历史知识到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第三,以课堂教育为基础,引导中学生形成正确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最后,通过学习历史,培养中学生的民族意识和民族自尊心。

主题词 历史教学

思想政治教育

历史课是一门人文社会学科,思想性、政治性很强,它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通过回顾历史,联系今天,展望未来,把众多纷繁复杂的过去通过师生的互动展现出来,在参与和体会的过程中,让学生去感悟美好,鞭挞丑恶,其道德功能是不可言喻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历史教育最重要的、本质的功能。因此中学历史教育过程除了要完成 “借鉴历史、资治育人”,“服务现实创造明天”的社会功能外,也需要和其他学科一样注重进行思想政治渗透,这就需要充分挖掘历史素材,寓思想政治于历史教学,培养出更具深刻文化素养及知识更丰富、身心更和谐健全的现代中国人。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中国梦,就是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复兴梦,是13亿中华儿女的强国富民梦。历史就是一本书,就是一个美好世界,书之韵味,且为读之。阅读历史这本书,等于在历史里走了一回。认识中国梦,先潜心读历史书,就会从其历史中找到中国梦的注脚。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很好题材。那么,如何在历史教学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首先应该系统地开发中国史和世界史中的思想政治素材,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初中的历史教材中蕴含丰富的思想政治素材,但在以往的教师对思想政治素材的使用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影响了历史课教学思想政治功能的充分发挥。因此我们应该对历史教材中的思想政治素材进行系统地归纳整理,合理运用历史教材中的素材进行民族自豪感教育、民族危难史教育、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各民族团结统一教育等。

中国的古代史是一部光辉灿烂的历史,中国古代先进的农业、手工业、科学技术、绚丽的文化等都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学习、收集中国古代农业、手工业方面的世界之最,如粟、水稻、大豆、大麻、苎麻、桑、茶和漆等是中国最早种植的;隋朝的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中国有“瓷器之国”的称誉,还有著名的“四大发明” 等等。引导学生收集、学习、欣赏汉唐时期的史学、诗歌、宗教、书法、绘画和雕塑等文化艺术方面辉煌灿烂的成就,感受汉唐盛世的风采。学生在学习或查找相关资料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我国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给人类社会带来的重大变化,理解中国曾是世界上最先进、最发达的国家之一,从而形成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激起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的精神。

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同时也是一部抗争史,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把两条线索结合在一起。自鸦片战争开始,中国一步步走向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深渊,国土沦丧、主权瓜分。中国人民生活在贫困和屈辱中,反映这一段历史的电影、电视、文字材料较多,形象、生动。我们可以经常设置具体、形象的情境,让学生感受中国的这段屈辱史,产生气愤、痛恨的心情,并在这种情绪中思考、探究中国被动挨打的原因,理解中国生产力的落后是导致被侵略、掠夺局面形成的主要原因,从而进一步理解发展才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身的发展。

中国近代史还是一部抗争史,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林则徐、关天培、陈化成等民族英雄为抗击外来侵略而进行的英勇斗争无不激起学生为振兴中华而奋斗的思想感情。对于这些材料,教材中较简单、扼要,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注意要求学生收集这些方面的具体材料,精心准备,然后举行讲故事比赛、演讲比赛等,使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演讲中受到爱国主义熏陶。

在利用好中国史思想政治素材的同时,我们还应合理开发世界历史的思想政治素材。世界是一个整体,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都只是世界的一个部分。世界的文明也是相通的,人类社会从“石器时代”进入“铁器时代”,从“蒸汽时代”到“电子时代”,这些文明发展的结果告诉我们人类社会在不断地向前发展,人类社会的进步永无止境。

人类历史上有无数科技文明的奇葩,这些都是人类的骄傲,历史上的“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一方面让学生体会到人类的发展进步,理解是科技推动了人类历史的飞跃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引导同学们对比同一时期中外的社会状况,理解中国近代落后挨打的原因,从而树立发展中国科技,振兴中华的决心。

第二,进一步深化历史教育的思想政治功能,以历史名人为典范,帮助学生完成从单纯的历史知识到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

历史也是教人做人的一门学科。通过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学习,学生可以逐渐体验其中蕴含的做人道理。如果引入历史和现实中的道德人物、道德活动和道德精神,就能使思想政治过程中知、情、意、信、行丰富饱满。历史知识生动真实,容易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情感,启迪学生思维。以历史名人为典范,找出自己内心最崇敬,愿意立志仿效的对象,中国历史上,关天培、邓世昌、黄继光等勇赴国难、守土保国、甘洒热血的英雄气概;李大钊、吉鸿昌等严守纪律、威武不屈、慷慨成仁的革命精神;马本斋率众抗日、拒寇诱降,其母支持亲子抗日,绝食而死的感人事迹,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道德情感,并深刻领悟爱国主义精神的内涵。这种道德情感必然内化为学生个体的行为习惯。由此可见,历史与思想政治的关系是:历史知识→道德认知→历史范例→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习惯养成。

在利用历史名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为了加深同学们对历史名人事迹的认同及对中华民族是文明礼仪之邦,有着优良的传统美德的认识,我们不妨引入一些典型的反面人物,同先进的历史人物事迹做对比,这样反而能起到弘扬正气,反对邪恶的目的。历史教材中,例举了许多危害一时,为后人所不齿的反面人物。如善于拍马屁,装孝心、暗藏夺权野心的安禄山;口蜜腹剑的李林甫;先投降女真贵族,后以“莫须有”罪名杀害岳飞的秦桧;“贪污之王”和坤;贪于权势,对内镇压太平天国、维新志士、义和团,对外一昧卖国的慈禧等等。将这些人物的丑恶言行尽量地揭露出来,使学生不仅对他们产生了憎恨感,也使学生在批判中辨明了是非,弘扬了正气。

第三,以课堂教育为基础,引导中学生形成正确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历史能给人以启示的作用,启发中学生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进而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如用联系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来评论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为什么司马迁不畏权贵倾注全部心血写成《史记》,李时珍用毕生的精力写成《本草纲目》,孙中山百折不挠从事民主革命?他们追求的是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历史舞台上众多的圣哲、先贤、政治家、科学家、教育家、文学家、艺术家,之所以青史留名,是因为他们对人类作出了伟大的贡献。我国古代,人们追求青史留名,《左传》提出的“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的思想为历代所推崇。通过讲解,让中学生认识到如果不追求人生的意义,只随波逐流,那么人的一生只是扮演了一个泡沫的角色;如果只是吃喝玩乐,那么生命只是一短暂的年华,很快付诸东流,毫无意义。只有在有限的生命里,努力奋发进取,为人类作出贡献,才能永远活在人们心中。有了这种思想境界,就确立了中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

最后,通过学习历史,培养中学生的民族意识和民族自尊心。中华民族在屡经艰难困苦和外侮内辱中不断成长壮大,成为在世界历史上举足轻重的泱泱大国,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就是爱国主义精神力量的维系、凝聚、鼓舞与促进。增强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激发振兴中华的使命感,是历史教育最突出的思想政治功能。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历史课有着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丰富内容,拂尘览史,光辉灿烂的五千年文明令人骄傲与自豪。这种自豪感能产生强大的心灵震撼,催促人们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能产生强大的民族亲合力与凝聚力,使我们伟大的民族蒸蒸日上。因此,学习中国历史能使中华民族的每一个成员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念与民族意识,为国家的繁荣、民族的发达作出贡献。“中学生正处于正确的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树立的关键时刻,而历史正是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最重要的课程之一”。学习世界历史能够让学生了解世界的过去,了解中国在世界历史长河中的地位及所发挥的作用,了解中国受到列强的凌辱,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11.利用历史进行人文主义教育 篇十一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 爱国 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1(c)-0230-01

从古至今,思想品德教育都是学校教育的重点。在古代,要求学生尊师重道,同时为了对儿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还编写了专门的课本,如《弟子规》《童蒙训》《童蒙须知》等。在新民主主义时期,革命根据地通过语文教学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1981年秋季,思想品德课正式开设,被列为专门的教学课程。1982年5月,教育部又颁布了《试行草案》,明确规定了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的,也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效国之才。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思想品德课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渠道。那么,如何利用思想品德课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呢?

1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方法

1.1 联系实例激发学生爱国情感

我们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我们的人民勤劳、勇敢、善良、坚韧,在面对外族侵略时不畏牺牲,英勇抗战。特别是在中国近现代史,帝国主义列强为了获取利益,对别国进行无耻的侵略。在对抗侵略过程中,我们的战士顽强抵抗,涌现出了一大批爱国人士。“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一直被我们熟知。这五位壮士是指抗日战争时期,在河北省易县狼牙山战斗中,英勇抵抗日伪军五位八路军英雄,他们分别是葛振林、胡德林、胡福才、马宝玉、宋学义。这五位英雄在战斗中临危不惧,英勇抗争,在打光子弹之后,捡起石头,用石块进行还击,面对凶狠的敌人,他们宁死不屈,在毁掉枪支之后,毫不犹豫地纵身跳下深达数十丈的悬崖。这五位战士用鲜血和生命谱写出一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表现了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坚贞不屈的民族血性,被誉为“狼牙山五壮士”。在思想道德课上,教师通过讲授历史上的英雄故事,教育学生: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烈士用鲜血换来的,来之不易,我们要懂得珍惜生活[1]。

如果说在革命战争年代,那些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前赴后继的革命先烈是真正的爱国主义者,那么在改革开放的今天,那些为了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呕心沥血进行研究改革的人士,也是当之无愧的爱国主义者。因此,思想品德课除了教育学生发扬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学习诸位先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之外,还要为爱国主义内容增添新时代的色彩。讲解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一些爱国者的感人事迹,如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农村改革重大决策参与者和亲历者,被誉为“中国农村改革之父”—— 杜润生;勇于献身国防事业,被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邓稼先等,从而培养青少年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自豪感、责任感、义务感。增强学生热爱祖国、建设祖国、振兴祖国的神圣使命感。把过去与现在的爱国主义精神渗透到学生的思想中时,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也就随之深化了,认识到自己作为中华儿女,要有责任、有义务完成先烈的遗愿,继承先辈的事业,肩负起强盛祖国的责任,努力学习,振兴中华。

1.2 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

传统的教学只有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教材、一本教案,主要是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忽视了对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的培养,压抑了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已进入我国的教育领域,并得到迅速的发展,至今,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已经成为了现实[2]。与传统教学上,教师单纯的语言叙述进行比较,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可以展现鲜艳的色彩、优美的音乐、逼真的视频画面等,更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目前,由于学生对国家的认识不深,不了解祖国母亲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有这么一句俗语“知之深,爱之切”,只有加深学生对祖国母亲的认识才能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首先要了解祖国的人民、河山、物产等,然后要了解我国的国情。通过多媒体技术,将这些化作影像,使学生深入其境,产生情感的共鸣,在思想上撒下爱国主义的种子。在讲述我们国家锦绣山河、悠久历史时,要收集我国各地区的美丽图片,将其制成幻灯片,再配上优美、悠扬的音乐,让学生深入其境,萌发出强烈的自豪感,以自己身为中华儿女而自豪[3]。在为我们拥有灿烂文明兴奋、自豪的同时,我们不能盲目乐观,运用多媒体技术播放近现代史,八国联军火烧掠夺圆明园等历史故事,教育学生落后就要挨打,要发奋图强,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在雄壮激昂的音乐烘托下,展示我们士兵们保卫国家、英勇无畏的事迹,让学生明白现在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听觉和情感,使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让学生在这种浓郁的爱国氛围当中,滋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为国家的富强而奋斗。

1.3 鼓励学生上台演讲

在思想品德课上,适当的抽出部分时间,鼓励学生上台演讲。以上课的内容为中心,学生结合自身经历或者周围发生的事情,把课堂教学与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结合起来,通过自己拍摄的录像、照片,讲述自己所看到的、所感受到的,以及学到了什么,因为他们之间拥有共同的语言,相较于老师的讲述,他们彼此之间更能够互相了解,所以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他们对所讲述的事情感受真实,思想上的认识也会更加深刻[4]。通过这个方式锻炼了他们的思维和口才,巩固了学生所学的思想品德知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时,还促使了他们留心身边事,促进了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培养了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2 结语

在思想品德課的教学中,通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优良传统的教育以及革命前辈先进事迹的教育,提高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树立历史责任感和献身精神,他们懂得什么是爱国,什么是献身,国家发展的每个历史阶段都有精英,而他们就是完成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下一步的义不容辞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孙小花.如何利用思想品德课进行爱国主义教育[J].教育教学论坛,2010(13):45-46.

[2]谢晓林.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J].考试周刊,2010(54):33-36.

[3]邱大凤.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如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J].成才之路,2011(8):25-27.

12.教师进行人文教育的最佳舞台 篇十二

一、虔诚的欣赏者、赞美者

世界上最感人的作品往往是作者的内心独白,学生的周记中,在率真中流露出对生活的热爱,在清纯中呈现着心地的善良,这里写下青春的誓言,奋斗、进取、珍惜现在,创造未来;这里留下青春的热情,为着自己在运动场上的奋力拼搏,为着自己在校文化月演讲比赛中的精心排练,为着每次月考中流下的汗水、泪水;这里录下了青春的思考,对友谊的审视,对人生的品味,对时代的关注……他们用笔呈现自己生命流动中经历到的种种图像,有几多的感悟散发着智慧的馨香,驻足其间,我由衷的欣赏。他们苍翠的生命,袒露的灵魂,常让我情不自禁赞美“真心袒露,文情并茂,生动感人!”“有见地的内容,有特色的语言。”“祝贺你走出自卑的阴影,走向自信的芳草地。”赞美和欣赏,像一道灿烂的阳光射进学生的心灵,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写作热情,更使他们收获了自信、胆识、正直、激情和关爱。

二、真诚的倾听者、抚慰者

青春是美好的,有激动、欢跃、快乐、兴奋,但也有苦闷、孤独、忧郁、无奈。学生在周记中流露出苦闷与矛盾,孤独与彷徨时,我绝不熟视无睹,而是作为朋友来倾听,用饱蘸真情的笔墨与他们交流,去抚慰、去疏导,使他们迅速摆脱困境。一位同学无意中看到同桌日记,遭到对方数落,她以《心灵的忏悔》为题,表达了内心的悲伤、遗憾、内疚和万分委屈。读后我内心很沉重,一气写下近三页的批语,用真心真情去开导她,安慰她,这位同学看后写道:“老师,真心谢谢您!您的那一番话,犹如缕缕阳光使我冰冻的心开始融化,化开了层层的悲观和烦闷,汇成感动的泪,涌出眼帘。老师,您就是我迷失在黑暗时的一盏温暖明亮的灯!”

有位同学在周记里向我表达了内心深处的孤独,他是个倔强好胜的男孩,他的孤独绝对不是无病呻吟。回想自己的经历,孤独常陪伴我度过一个个严寒与酷暑,往事如屐齿印苍苔,我把自己深深浅浅的感受写给了他:孤独是一种尊严!

古往今来,凡在事业上取得成功,为人类文明作出巨大贡献的杰出人物,无不遭遇和感受过孤独,体验和认识过孤独,把握和拥抱过孤独,最终使自己的生命在孤独中得到升华,获得永恒的价值。

布鲁诺在孤独中捍卫了真理;梵·高在孤独中表现了永恒的美;陈景润在孤独中创造了伟大的智慧;美国名作家梭罗说:“我爱孤独”;思想家卢梭写下了《孤独散步者的遐思》。

孤独是最崇高、最圣洁、最动人的美!

让我们以一颗平常心看待我们周围的世界,山峦耸立,虽然孤独却不浮躁;雄鹰在天空中翱翔,却从不奢望要飞向太阳。它们在平静中找到了永恒,让我们用我们的平常心来拥抱这份孤独,享受这份孤独吧。

见到我发自肺腑的文字,这位同学告诉我,他的心情开朗了许多,也平静了许多。

这些深情话语虽然不是字字闪光,语语惊人,但同学读出了老师的一颗拳拳之心!我用真情聆听同学们咚咚的心跳,用我的经历与智慧弹奏一首首心曲与同学们共享,这是以石击石的火花迸射,是以情生情的心潮相逐,是丝引丝的丝丝联结,这不是纯粹的平视,更不是无谓的迁就,而是交流之后的认可,肯定之中的引导,真诚与认真让我们师生关系更融洽。

三、睿智的启示者、鼓励者

一名教师如果对学生表现出的思想只是欣赏与应和是远远不够的,还应从思想认识上使学生有顿悟和豁然开朗之感,把他们的思想引领到曲径通幽,柳暗花明的境地,使已经萌生思想并渴望它变成葱郁蔚然的中学生感到满足,甚至有时需要我们去指点迷津,让那在十字路口踟蹰不安的脚步变得铿锵有力。在他们的周记上我曾留下一串串发自内心的句子。

一个黛玉似的姑娘,她在周记里总是对未来充满忧郁,我留下这样的文字:“一句话使一个心中充满忧虑的医科学生成为同代人中最有名的医学家,他创建了世界知名的约翰斯霍金斯医院,成为牛津大学医学院的客座教授,这是英国医学界最高荣誉,他还被英国国王册封为爵士。他的名字叫威廉·奥斯勒爵士,帮他度过了无忧无虑的一生的那句话是‘我们首先去做的事情不是去观望遥远的未来,而是去做手边之事。’为明日作好准备的最好办法是集中我们的智慧与热情,把今天的工作做好。”

考试的不顺,交友的受挫,家庭的变故使一个女孩有了大厦将倾的感觉,我这样写道:逆境就像你生命里出现的滂沱大雨,令你刺骨冰寒,又饱受冷落;但雨季过后,百合和玫瑰会绽放;枣子石榴会结果实。在你,被苦难的大雨浸洗之后,谁会知道你能酝酿出什么呢?

我们不说密尔顿因为瞎眼而写出更好的诗篇,不说柴可夫斯基因为那悲剧性的婚姻写出不朽的《悲怆交响曲》。我们只想说,每次对错误的反省会引领我们走向真理;每次的尝试,都会粉碎一次错误的诱惑;每次逆境只是暂时阻挡在我们通往平安或成就路上的障碍。培根说的好“面对逆境所需要的美德是坚韧。”让我们坚强起来,勇敢面对一切。也许这些文字不会立竿见影,但我相信它就象涓涓细流,在每一位学生的心底流过,润物无声,或许已浇灌着干涸的心田。

13.利用历史进行人文主义教育 篇十三

周远明、汪宝新、周林兴

一、课题的提出

学校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人的发展中既包括身体的、生理的发展,也包括心理发展。网上出现的一组数据,现如今,小学生有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为45%,其中有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为15%。面对此状,我们积极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小学生健全的人格和个性心理品质是一项很有意义的研究。

父母长期出门打工,学生缺乏亲情而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社会生活中的消极因素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还有由于独生子女娇生惯养的家庭生活使某些学生形成不良心理。同时,少年儿童正处在自我意识迅速发展的时期,他们渴望独立和自主,重视自我价值,有着强烈的自我实现欲。他们往往从个体出发去思考问题和处理事件,带有比较强烈的个体本位的色彩。但是,他们又缺乏相应的思考和行动能力,不能很好地认识和妥善地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因此,他们容易对注重社会要求而忽视个体需求的思想教育,产生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甚至轻视教师所传授的理论和观念,使得传统的德育途径缺乏有效性。所以,班主任利用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让他们学会摆脱心理困扰的知识和消除心理障碍的方法,显得尤为必要。

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条件是有与之相联系的人或事,或是彼此理解和了解的人。班级是学生最经常活动的场所,同学之间年龄相仿,经历相似,共同的课堂、班主任、科任教师,学生对一些问题的理解有着这样、那样的共识。班主任容易发现学生的行为、言语和情感上的细微变化,理解学生所表现出的深层次意思,寻找学生群体趋向,及时利用班会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疏导学生心理困惑及矫正学生的不良心态,使学生更好的成长。因此,利用班会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这一发展趋势不仅可以拓宽班主任的视野,使其在更高的层面上对自己的生命价值和工作领域有更新的认识,而且使班主任工作事半功倍。这也是我们选该课题的缘由。

二、课题的界定

1、主题班会是小学生班级活动的常见形式。它是在班主任的指导下,运用班集体的力量,组织班级学生围绕某个主题,进行教育活动的一种形式,确定教育主题,开展各种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领悟,改变认知,调整心态,提升心理素质,使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2、体验式:由教师依据课程目标创设情景和活动,由学生单独或团队合作去经历一个事件或完成一项任务。

3、小学生:小学教育阶段的学生。

4、心育课:首先它不是自习辅导、不是课外兴趣小组,而是纳入学校教学计划的、老师引导下的课堂活动行为。其次,它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它不是游戏课,也不是一般学科的课程,虽然是德育的一部分,但不等同于德育。

5、实践探索:该课题不是理论研究,而是通过实际的课堂教学活动,在师生互动过程中,引导学生参与活动、观察学生的心理变化,进行课堂教学反思总结,多方寻求答案,解决学生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疑问。

三、研究目标及方法

本研究是指班主任利用班会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的研究,旨在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同时,拓展班主任工作职能,提高其工作效率;也拓展了班会的目标、内容、途径与方法,最终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研究方法: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并结合采用文献法、测验法、问卷法、实验法、经验总结法等教育科学研究方法。采用文献法的目的是加强理论探讨,为实践指明方向;采用测验法的目的是为学生建立心理档案,为研究作好前测和后测,为课题研究效果作量化评价获取原始数据;采用问卷法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客观地了解自己,让班主任更有针对性地制订具体的主题班会;采用实验法和经验总结法的目的是为推广普及提供依据,不断提高班主任的工作能力与效率;采用行动研究法的原因是利用班会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整体性的工作,实验变量难以控制。

四、研究对象及步骤

1、本课题研究对象:我校全体学生

2、实施步骤初步设想分为五步:

第一步(2013年6月——2013年8月)向市教研室申请立项,我们作前期理论学习、探讨。心理健康教育涉及许多专业理论和操作技术,它是一个专业性和科学性很强的工作,许多内容尚待探讨、学习。

第二步(2013年9月——2013年12月):进行试点研究:在仓上镇马庄小学三、四、六年级进行实验研究。对学生进行心理分析,并采用问卷法收集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困惑,根据本班学生在成长中出现的具有代表性的心理困扰和心理倾向来设计主题班会。比如:增强自强自立自信心、培养爱心与公德意识、自我管控与约束意识、团结协作意识、安全防范意识学习等等。也可根据学生共同关心的社会问题;突发事件决定等等,总之用以主题班会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形式也可多样。通过这些班会的开展,不断总结经验。

第三步(2014年1月——2014年3月):课题研究效果后测.第四步(2014年4月):撰写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五、研究主要措施

1、学习理论,更新观念,明确研究目标。认真学习教育理论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以指导自己的课题研究。

2、点与面相结合。以班会渗透为主,以心理健康课为辅,推进实施。

3、强化信息搜集与交流整理工作,认真编辑整理《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及心理教育感悟篇。

4、通过报告,心理辅导课,班会等多种形式,局部展示课题成果并研讨课题研究进程中的有关问题。

5、不定期聘请有关人员为教师和学生作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活动。

六、课题实验的经验和成果

我们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和服务对象上锁定:学生为主,班主任和家长为辅。其次,在服务途径和方法上尽量多种多样,并以游戏和活动为主,为学生营造乐学、合群的良好氛围。课题开展至今已有四个多月,下面就实施和研究过程中的一些心得和收获整理如下:

(1)构建学生、班主任、家长三位一体心育体系

本课题的研究和服务对象主要是学生,但是,班主任本身的心理健康状况以及专业的素质和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和方法都会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基于此,我们在围绕课题开展研究工作时,努力构建学生班主任和家长一体的心育体系。我们关注学生群体和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同时,我们也不忽视班主任整体的心理素质的提高,以及班主任压力的释放和提升班主任的幸福感指数。作为对孩子起关键作用的家庭教育,我们也努力渗透,通过一系列的讲座和个别交流,让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更趋于合理和优化,间接作用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的家庭氛围。一旦我们的课题研究和实践形成这种心育体系,那么,班主任和家长的心理素质和育人观念的提高必定会进一步促进学生健康品性的形成。如果我们的学生心理健康了,懂事开朗,又有上进心,那么老师的工作坏情绪和压力、家长的烦恼就可以得到有效排解,所以,这样的一个体系,又是相互作用和良性促进的。为了形成这样的心育体系和促进体系内的良性发展,我以《利用班会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个课题为平台,有所针对性的进行开展心育工作。针对家长,我们主要通过家长座谈会,对家长予以开导,比如,在家长会上我们开展了“不以学生成绩论英雄”的主题家长会,效果非常好,过去家长打电话,只问孩子成绩多少,成绩好就说老师教得好,成绩差就说他的孩子没出息,现在这样的电话几乎没有了。这种沟通方法深受家长和孩子们的欢迎,也取得了一定的收效。对班主任心理健康的维护这一块,我们组织了专项的教育心得和师德的学习及座谈。此外,还通过少先队活动、升旗仪式、节日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自觉体会到健康的心理是自己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

(2)开展形式多样、内容活泼的班会操作模式

以课题研究为载体,参照小学生的个性特点,我们开展了形式多样和内容活泼的班会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第一,通过答记者问的形式。学校的校长、教务主任、少先队辅导员进课堂,和学生通过一对一的沟通方式,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给予直接的指导,排解心理困扰,并对有关的心理行为问题进行诊断、矫治。

第二,通过小品,舞蹈,讲笑话等文艺形式,渗透心理健康的内容,解决的是同学们平常生活中出现的突出问题。

第三,倡导学生主持班会,班会内容大家讨论,心理老师指导。

第四,参会人员不只局限于班主任和学生,还可以邀请校长或主任。

第五,班会的地点。教室,室外,均可以作为班会的地点。

还有,每学年围绕课题进行的青年班主任的班会课评比和展示,也进一步推动课题的研究。

(3)注重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推进课题研究

课题实验4个多月中,我们小组将实践过程中的资料进行及时整理和反馈,并且不断反思,推进课题的研究。我们将这几个月来的讲座汇编成讲座系列,将班主任协同完成的个案,心理日记,谈话记录进行整理成册。为进一步的课题研究打好基础。

七、实验的思考及以后工作的设想

虽然开展“利用班会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的研究时间较短,但在对班会课正确认识的基础上,逐步构建了班会课教育框架体系,拓展了班会形式,充实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同时也对实验进行了思考:

(一)领导重视、组织落实、措施有效是课题顺利进展的基本前提。

(二)树立学生主体意识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

尊重、理解、信任学生,并与学生之间架起心灵的桥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成为自己心理发展的主体。学生心理才能得到自主良性发展。

(三)德育与心育相结合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向。要提高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德育的时效性,寻求德育与心理内在的关联点,以心理健康教育为基础,以德育为方向,努力构筑两者相结合的实施机制,方可取得相辅相成的实效。

下一阶段的工作,主要抓好以下几点:

1.牢固掌握实验总目标,即旨在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拓展班主任工作职能,提高其工作效率,最终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2.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师生认识。

3.制定具体实施教育措施,不断总结经验。

上一篇:服务业营销论文下一篇:铁路与建筑安全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