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的特征

2024-12-01

茶文化的特征(通用8篇)

1.茶文化的特征 篇一

试述江苏文化的地域特征。

第一,水文化形成的智慧特征。江苏地处长江、淮河的下游,湖泊众多,河流密布,水的灵动使智慧在江苏文化发展中发挥出突出的作用,使江苏人形成了勤思、善思和奇思的优良传统。

第二,南北文化交流形成的宽容特征。中国历史上文化有南北之分的说法,这两大文化从地理上看以长江为交汇点,江苏就处于这个两大文化的交汇点上,促使本地文化形成了价值多元化、富于交融性和社会和谐的宽容特征。首先,价值多元化。其次,富于交融性。再次,社会和谐。

第三,富庶安定形成的尽善特征。江苏人追求尽善,地尽其利、事尽其心和人尽其才,富庶安定的地域条件为之提供了可以实现这个追求的物质基础和社会环境。扬州就是利用运河水道而发展起来的商业城市,唐代即有“扬(扬州)一益(成都)二”之说。明代状元89人中有16人出于江苏,清代状元112人中有49人出于江苏,江苏的人才之盛可见一斑。

也有学者认为,研究江苏地域文化应在中华文化大背景下进行考察。江苏地域文化很难用一种文化来囊括全省文化。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江苏地域文化,江苏地域文化是一个正在形成中的文化,现尚未完全定型。随着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各地政治、经济等制度文化逐渐同一化,地域文化特色日益不突出,研究地域文化重要的是要突出各地的地域文化在中华文化中代表性文化。封建社会后期,江苏地域文化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如金陵文化不仅是江苏地域文化,更是中国都城文化。

南京文化的特征:

1、凝重的历史沧桑感

南京先后有过几十个名称。金陵、秣陵、建业、建邺、建康、丹阳、归化、白下、上元、江宁、集庆、应天、南京、天京„„这在中外历史上是极为少见的文化现象。

2、依稀可见的都城印记

南京的“城”更是南京历史人文的集中体现,其独特的形态和规模,国内外首屈一指。至今仍沿用的内城门有太平门、金川门等。外城门有麒麟、仙鹤、观音、佛宁等门。

3、文脉相承的龙凤文化

南京作为古都,其地名更深受皇权文化的影响。梳理南京的地名,从中可以发现很多与龙凤有关的地名。地名中这种攀龙附凤的文化现象。

4、浓厚的宗教文化色彩

六朝时期南京(时称建业、建康)佛教盛行,梁代达到顶峰。无论是本土的道教还是外来的佛教在当时的政治生活和文化思想方面,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5、“唯才是举”的科举文化 科举制度始于隋朝,它是封建王朝设科考试选拔官吏的一项组织制度。南京作为人才聚集之地和科举考试中心,科举制度文化的影响极为广泛和深远。这种影响在当今南京的许多地名中仍然清晰可见。

6、朱门豪宅的士族文化 封建京都王侯所聚,分布闾里。南京现有地名中有许多是历代官宦府邸名称或围绕这些官邸派生的名称。

7、浓郁的古商业文化气息

明代建都后,南京城市经济发展尤为迅速。这是一个含有城市工商业者、农户、士子、官宦、艺人和流动性商贩等多层的复合群体。市民社群的形成,使城市社会生活更为复杂,文化生活多样化,传统的以士大夫为核心的封建文化已不能适应他们的文化需求,于是市井文化也

应运而生。所谓“十里秦淮”便是这种文化的集中代表。

说明吴地古典园林有哪些建筑特征

吴地现存园林大多建于宋元明清,具有三个方面的鲜明特征:

第一,吴地园林大多属官僚巨商私家所有,而北方园林主要是封建帝王的皇家苑囿。例如,苏州四大古典园林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等都具有这个特征。

第二,吴地园林艺术风格以精巧、雅致、自由、写意取胜,而不同于北方皇家园林宏大、严整、富丽、浓烈的特点。例如,苏州园林是一种摹拟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艺术样式。在设计构筑中,通过叠山理水、植物配置,浓缩了奇美的山水风光。因地制宜,采用借景、对景、分景、隔景等手法,收到曲折多变、小中见大、虚实相间的景观艺术效果。同时,园林的巧构还表现了园主人的人生感悟和审美情趣,营造出悠远的意境。

第三,吴地园林中,建筑、假山、水池、花木四要素缺一不可,而其他地区的园林则不一定四者俱备。无锡著名的园林、景点大多围绕太湖展开,如鼋头渚为伸入太湖中的一个半岛;蠡园地处风光秀美的五里湖(即蠡湖)畔;而梅园则是依山而建,遥领太湖。

试述连云港、盐城、南通各自的文化特征:

受地理位置的影响,盐城、连云港和南通形成了独特的海洋文化,具有自己的特征,主要表现在:

连云港文化特征:

1、连云港文化的古代远源为东夷文化,并深受北方齐鲁文化、西方楚汉文化、南方吴越文化的影响。

2、新兴海港城市的地域文化个性突出。连云港有“港城”之称,为适应国际性滨海城市发展需求,在传承本土文化精髓、彰显地域文化特色的同时,凸显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的开放、多元、包容、创新的海洋文化特质。

3、山海文化特色鲜明。连云港作为全省唯

一、全国少有的山海相拥的滨海城市,魅力独特的山海兼备的自然风景,具有神、奇、古、幽的鲜明文化内涵。连云港市在山海文化特色打造上,一方面依托古云台山“海中仙山”的神奇背景,依托《西游记》中花果山的名著背景,做好“仙山”文章,扬名山之灵气,展名山之文气;另一方面,传承连云港作为海港城市的文化特征,着力发掘“海洋文化”潜力和构建 “海洋文化”形态,展示滨海城市文化的特质和形象。

盐城文化特征:

1、海盐文化是盐城的文化根脉和基础元素。盐城为苏北古城之一,以“盐”名城,盐文化发达。史载战国、秦汉时淮夷即“煮海为盐”、“穿渠通运”,为渔盐兴旺之地。全国唯一反映中国悠久海盐文化的大型专题博物馆——中国海盐博物馆落户盐城,充分展示经两千多年历史沉淀的丰厚的海盐历史文明。

2、红色军事文化突出。盐城是革命老区,红色文化底蕴深厚。铁军文化即其文化内容之一,为中国人民一大宝贵精神财富,内涵深刻,影响深远。拥有全国规模最大、资料最全、最具代表性的新四军纪念设施,市区有新四军纪念馆、纪念塔和重建军部旧址泰山庙,大丰白驹建有新四军、八路军会师纪念碑。

3、湿地水绿文化是为地理特征与社会进步相结合的文化表现。盐城有得天独厚的湿地资源,有誉“湿地之都”、“百河之城”。沿海与里下河滩涂湿地的保护、开发与利用,旨在“传承海盐文化、打造水绿盐城”,体现盐城人科学发展的经济价值观与城市文明精神。

南通文化特征:

1、以东夷文化为远源,以吴越文化为承续,南北融合,然吴文化居主导地位。

2、襟江负海的独特地缘,经济地理文化有边缘型和次海洋文化特征。南通地处江、淮间与江海交汇处,隔江南望上海、苏州,北邻盐城、淮安,介于江淮文化和吴文化两大区域交合部。2008年之前有海无港,有江无桥,致文化心态呈内陆化趋向。

3、近代文明文化发达。南通有“中国近代第一城”、“近代文明试验地”之称。在中国近代文化科教史上,以创办第一所师范学校、第一座民间博物苑、第一所纺织学校、第一所刺绣学校、第一所戏剧学校、第一所中国人办的盲哑学校和第一所气象站等“七个第一”,而占有重要地位。南通除“教育之乡”外,还有“建筑之乡”、“体育之乡”和“长寿之乡”的美誉。

2.茶文化的特征 篇二

美企的强劲竞争

在世界500强企业行列中, 美国企业几乎占据了一半以上。在当今瞬息万变的经济环境下, 美国的企业还是保持着世界第一的企业竞争力。

重视自我价值的实现。美国企业不轻易扼杀员工的每一个设想。在许多公司, 如果员工的一个设想在各部门找不到归宿, 公司允许设想者可以利用15%的工作时间来证明自己的设想正确。1985年10月, 美国著名的麦肯锡顾问公司推出了《追求卓越——美国管理最佳公司的经验》一书, 系统地介绍了美国企业共有的文化准则, 这些原则是:目标原则、共识原则、一体原则、卓越原则、成效原则、实证原则、亲密原则、正直原则。

提倡竞争和献身。竞争出效益, 竞争出成果, 竞争出人才, 但竞争的目的不在于消灭对手, 而在于参与竞争的各方更加努力工作。美国企业十分重视为职工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和竞争规则, 充分调动其积极性, 发挥他们的才能。

奖励创新。美国许多企业都用不断创新来保持自己的优势。目前国际上先进的美国IT公司都秉承了这一传统, 使美国的经济一直处于国际的前沿。这种优势的得来, 是其企业文化长期积累和爆发的必然结果。

利益共享。美国许多企业实行股份制, 职工通过持股, 使其除工资收入外还能分到红利。此外还增加了职工参与经营管理的权利, 提高了他们的身份、地位和安全感。美国最大的连锁店沃尔·马特公司、“旅店帝国”、希尔顿公司, 均将一部分股份作为工资或福利分给职工。惠普公司还通过增加职工的福利 (如为子女提供助学金) , 让职工共享公司成果。而其他耳熟能详的美国IT公司, 也都早已用期权将企业和员工的共同的未来紧密结合起来, 一步步打造完全新型的跨国性的行业巨无霸企业。

法企的求新求变

法国人重视品质和创新、拥有创造力。法国的许多员工以在时尚产业工作为荣。以美容产品为例, 法国专做护肤和美发的某公司, 美容产品时时有新品出现, 平均每2年换掉50%的旧产品, 每5年产品全部更新。即使是企业的后勤部门也同样讲求创新精神, 甚至他们的工作流程、招聘人才的工具也时时在变。

相对于美国企业而言, 法国企业则比较人性化, 比较注重过程中的投入程度, 这样, 对于一些资金投入回收期较长的工作计划, 法企更容易接受一些。法国的大多数企业十分重视人才的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等, 对人才的主动性、创意性、诚信度和忠诚度有着较高的要求。

德企的严谨细致

德国的企业文化明显区别于美国的以自由、个性、追求多样性、勇于冒险为特征的企业文化, 也区别于日本企业强调团队精神在市场中取胜的企业文化。

德国企业文化强调以人为本。德国的企业家们认为, 在和谐的气氛中, 能激发人的潜能, 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创造性。因此, 德国企业管理者普遍注重与员工的沟通, 采取种种措施来解决人际关系上的问题。在德国企业, 上级给下属布置工作, 通常是首先问:“你现在有时间吗?如果有时间可不可以帮我一个忙?”然后再交待工作, 没有命令, 也没有强迫。员工和领导说话是不称呼其职务的, 直接叫其领导的名字, 这在中国的企业是不尊重领导的表现, 是无法接受的。中国企业虽然也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但是, 过多强调的是上下级关系, 等级观念非常强。

注重提高员工素质, 开发人力资源。德国企业文化十分强调以人为本, 提高员工素质, 这主要体现在注重员工教育, 大力开发人力资源上。德国企业普遍十分重视员工的培训。它的培训工作有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 就是让员工认同企业的价值观。不管是什么项目的培训, 都要向参训的员工宣传企业的价值观, 难能可贵。在中国, 很多培训都是业务培训, 往往忽视了企业重要的价值观培训。

牢固的质量意识。强烈的质量意识已成为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 深深植根于广大员工心目之中, 质量问题能在德国企业的员工中形成共识, 这是最可贵的。德国企业对产品质量的重视, 举世闻名, 可以说是世界之最。他们认为没有物美价廉的产品, 只有精品和次品之分。他们的许多产品都是以精取胜, 成了世界知名的品牌。大部分的德国企业, 都认为树立质量意识是最重要的。例如, 德国大众公司在职工中树立了严格的质量意识, 强调对职工进行职业道德熏陶, 在企业中树立精益求精的质量理念。西门子公司以“以新取胜, 以质取胜”为理念, 以新取胜在这里是另外的一个话题, 西门子立于不败之地, 就是因为注重产品质量。

优秀的服务品质。德国企业非常重视客户, 注重诚信合作, 创一流服务的品质。德国企业普遍注重以诚信服务客户、塑造品牌、树立企业形象。西门子公司提出的经营理念是“我们希望顾客回来, 不希望产品回来”, 为此, 他们努力满足客户的每一个要求

超强的责任心。责任是公司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它包括对自己对企业的责任、健康和家庭承担的责任;对自己身处的环境、社会以及世界都要承担的责任。德国工人的责任心非常强, 如果操作规程上要求一个螺丝要拧12圈, 他绝对不会只拧11圈。大众汽车公司的核心价值观就是“责任”, 为实现责任目标, 大众公司提倡的企业哲学是, 在世界上, 我们生产、出售的高质量产品, 使大众走向成功, 大众人希望通过稳定的工作、学习、生活条件, 来固定自己的生活环境, 并保护好这个世界, 让子孙后代更好地生存下去。

日企的“忠”与“和”

企业文化的产生发展、演变都与社会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日本, 作为企业文化神经中枢的经营哲学是企业家精神和宗教思想相互融合的产物。日本企业家把宗教思想融入到自己的经营哲学中, “产业报国、以社会责任为己任、和睦相处、上下一致”等思想和神道的“忠”、儒教的“和”有着极大的相似性。

民族的单一性和社会结构的同质性。日本民族一个最为显著的特点是它在日本列岛上自始至终都是唯一的民族。在漫长的日本民族历史上几乎没有民族大迁移及本民族之间的大残杀, 社会结构比较稳定和统一。80%以上的人世世代代生活在同质社会中, 继承了日本社会传统的“强调集团”主义和业绩主义相结合的献身价值观, 对纪律的高度重视又成了组织目标实现的保证。

“文化滞后型”与兼容并蓄性。日本的农业诞生于公元1世纪, 显现出一种“文化滞后”状态。但是日本发扬文化革新精神, 兼容并蓄地输入外来文化以改造自身, 公元7世纪进行的“大化革新”, 缔造出一个融合大唐文化的日本封建文化体。19世纪进行的“明治维新”运动, 又缔造出一个融合欧美文化的日本资本主义文化体系。

节俭意识强烈。日本是一个岛国, 地小物稀, 这培养了日本民族节俭的观念, “勿暴殄天物”是许多日本人的口头禅, 这深深地影响着日本的企业文化。日本的汽车产品之所以能在国际市场上有着很强的竞争力, 就在于它的生产成本和使用成本低, 这不能不说日本民族的这种固有观念起了很大的作用。

韩企的步调一致

忠诚、服从、诚实、勤勉的价值观。韩国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高度一致, 以企业主为中心的集权经营机制, 营造出一种视企业为家庭的家风式企业文化, 忠诚、服从、诚实、勤勉是其重要表现。素来崇尚勤劳美德、重视家庭的韩国人, 以自己辛勤的劳动, 承担起对家庭、企业、社会的责任, 使劳动内化为一种稳定的持续行为, 自觉地参与到经济活动中去, 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

群体主义的行为规范。在韩国, 企业作为传统家庭的变形与扩大, 构成了新的共同体。在企业中, 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个人命运与企业盛衰密切相关, 每个人都努力以对企业作出较大贡献来证明对企业的忠诚, 显示出巨大的集团效率。组织成员之间能相互尊重信任、协调合作、团结友爱, 这与西方文化在组织成员之间提倡竞争形成鲜明对比。群体主义的行为规范, 在发展经济和实现社会目标方面, 比个人主义具有更强的包容性和恒定性, 这也是决定韩国企业组织活力特性的重要因素。

重教尚贤的传统。韩国是世界上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20世纪60年代就已实现初等教育的普及, 至90年代, 中等教育基本普及, 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阶段, 全社会都形成了尊师重教、崇尚人才的风气, 在企业也不例外, 严格的人员培训, 使企业拥有了高素质的人力资源, “人才第一”的思想渗透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韩国企业的人员培训一般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直接在工作中学习, 通过工作锻炼培养人。另一种形式是脱产研修, 一般大的企业集团都设有研修院, 开设适合于从最高经营者到普通职员的课程, 培养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灵活多变、积极推动企业发展、勇于实践、挑战新技术、具有诚实性和责任感的各层次专门人才。

顺应社会经济发展的经营文化。韩国企业的真正发展始于20世纪60年代, 企业的经营战略在于探索如何生产产品, 即寻求生产技术可行性, 以获得必要的生产技术和机器设备。在政府的保护下, 企业逐步向外向型经济发展。20世纪70年代韩国企业经营的决策标准已从单纯的生产技术可行性转向产品的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 由设备竞争转向效率竞争, 政府奖励出口的经济政策给企业以新的发展机会。20世纪80年代, 韩国经济进入了以技术立国和追求经济稳定增长时期, 这是一个追求新型、与众不同的时代, 企业从依靠低工资生产廉价产品变为生产三高产品, 即高附加值、高生产率和高工资产品, 不断创新成为企业的追求目标。20世纪90年代以后, 特别是在经历了金融危机之后, 韩国企业开始冷静审视自身存在的问题, 与政府同舟共济, 推进产业结构和企业结构的调整。从追求规模到效率优先, 强化成本管理、质量管理, 固本强身, 消除泡沫, 达到经营合理化、经营素质先进化, 以促进经济全面复苏。

3.和谐文化的扩散特征 篇三

[关键词]和谐文化;时间扩散;空间扩散;等级扩散

[中图分类号]G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372(2012)01-0028-03

当前我国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快速提高,但是我国的城乡精神文化水平提高缓慢,发展滞后,与经济发展水平形成强烈反差。在这种形势下我国党和政府提出构建和谐社会作为新的执政理念,和谐文化建设的命题也相应提出,和谐文化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和”不仅是我国古代先贤的思想理念,也是我国古典哲学的核心理论之一,还是我国重要的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对于社会发展与和谐文化的传播来说,智慧的选择就是社会达到天和、人和、心和的三和境界,促成生态、世态、心态的三态平衡[1],实现和谐社会的构建。而社会先进文化能否快速、有效地扩散并被大众所接受,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对和谐文化的传播特点进行分析,对于正确引导和谐文化的传播极为重要。

一、和谐文化时间扩散

(一)起源与发展

2006年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明确提出:“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和谐文化的传播在政治因素主导的作用下,利用现代社会的各种传播媒介,如互联网等在全社会迅速传播开来。和谐文化的传播是和谐文化从文化创新者向大众进行传播并被大众接受的动态传播过程。其传播在时间轴上经过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和谐文化由高层次文化源头进行创新,对我国传统和谐文化要素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中心位于北京,通过多样的媒介方式向外扩散。主要表现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在电视、网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一系列重要讲话。例如2005年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的讲话、2006年《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的讲话、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文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均明确指出和谐文化的概念、内涵和意义,并且突出强调了建设和谐文化的重要性,对如何建设和谐文化做出具体部署。这一阶段还表现为高级学者对和谐文化的一系列概念和内涵的深度解读,以高校教授发表和出版的以和谐文化为主题的实体和网络的文章、书籍为主要形式,如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与哲学研究室主任张小平主编的《和谐文化的理论与实践》。这一阶段和谐文化的接受者主要为政府的文化行政部门和基层文化工作者,普通民众尚处于了解和兴趣阶段。

第二阶段。和谐文化传播到基层文化工作者和政府的文化行政部门之后,由行政部门和基层文化工作者“双管齐下”,对和谐文化进行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社会环境因素较好的社会公众群体和乐于接受新事物的个人将作为早期接受者,并成为“示范者”,扩大和谐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大型的传播和谐文化的全国巡讲、政府和民间和谐文化传播组织的建立。例如2007年由人民网、和谐中国网等主办的“和谐中国万里行”活动的开展,河北省和谐文化研究会(2009年)的建立等均推动了和谐文化在全社会的进一步传播。这一时期涌现出大量反映社会、家庭等和谐的个人事迹,早期接受者所产生的示范效应(道德提高所产生的社会环境的和谐),使更多民众开始对和谐文化的传播效果建立了自己的评估标准,和谐文化传播进入民众对和谐文化的评估和实验阶段。

第三阶段。在大量先进事迹、政府及基层文化工作者的影响下,和谐文化的传播完全进入基层,由基层率先理解和谐文化的民众以及和谐文化的模范人员向其他民众传播,掀起和谐文化的基层学习热潮。这一阶段的主要传播方式为基层人员的“言传身教”,主要表现为多种多样的和谐文化进社区、和谐文化下乡、村镇道德模范评选等基层民众自发组织的活动。

(二)和谐文化的扩散类型

和谐文化的传播方式明显地表现为传染扩散和刺激扩散。第一、二阶段表现为传染扩散,对于高层的和谐文化理论,地方借助现代传播媒介自主地、直接地接触和谐文化理论,主要传播内容为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视频、音频讲话和文字读物;第三阶段在传染扩散的基础上增加刺激扩散,表现为和谐文化理论内容的外在表现形式的变异。和谐文化理论直接向普通民众传播存在障碍,因此基层文化工作者对于和谐文化的理论内容进行表现形式上的变革,保留了和谐文化的精髓,改变了和谐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使其更适于在基层传播,如民众自创的和谐歌、和谐快板、八荣八耻歌等各种宣传和谐文化的艺术文化活动都能让民众直接接触和学习[2]。

二、和谐文化空间扩散

(一)距离因素影响不明显

和谐文化的空间扩散,发源地是北京,但是其传播的主要媒介为电视和互联网络,因此距离因素在扩散过程中的影响不明显。主要影响因素仍然为政治因素,该因素使得和谐文化的出现、和谐文化在空间上的扩散达到了在全国范围内的同步。如十六大、十七大做的关于和谐文化的重要讲话依靠电视和网络的直播以及全国各个层级的国家机关的在线即时学习,能够同步传播。此外,和谐文化的主题网站—和谐中国网建立之后,各省均创建了本省的和谐文化网站或者政府门户网站的和谐文化板块,能够让民众获取和谐文化的相关信息。因此,和谐文化空间扩散的距离因素影响不明显[3]。

(二)城乡差距显著

在我国的城乡二元化体制下,城乡信息资源分配不均。和谐文化的空间扩散表现出明显的城乡差距。和谐文化在城市的传播速度和深度都较农村高,虽然通过电视媒介,城市与农村能够较为同步地获得和谐文化的基本信息,但是对于和谐文化的深度解读和传播落后于城市。以和谐中国网为例,该网中有两大板块,“和谐城市”与“和谐村镇”。据统计(截止到2011年10月21日),两大板块中和谐城市条目下关于和谐城市建设的新闻通讯信息共有28页196条,而和谐村镇条目下关于和谐农村建设的新闻通讯信息仅有12页84条,两者的信息量相差1倍。地方省区的和谐网也表现出同样特点,和谐四川网中和谐城市板块信息为327条,而和谐村镇信息仅为112条。再以“和谐中国万里行”为例,“和谐中国万里行”活动从2007年10月10日起先后在江苏宜兴,上海,辽宁大连、凤城、宽甸、鞍山,河北张家口等地由多领域的专家、教授进行了为期20天的巡讲,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但是巡讲活动的地点多数位于县级以上城市和大型企业。巡讲活动结束后,高校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将“和谐中国万里行”在城市巡讲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思想带进农村进行和谐文化传播。由此可见,和谐文化在空间传播过程中,城乡差别显著。因此,对于和谐文化传播的城乡差别,政府、民间文化传播组织应向农村倾斜。

三、和谐文化等级扩散

和谐文化的传播过程表现出明显的从中央到地方、从官方到民间的等级扩散特点。这种等级扩散表明和谐文化受政治因素影响较多,是自上而下的文化传播。这种方式有利于和谐文化快速传播,但是对深度扩散不利,并且在由高级文化工作者组成的传播者与由普通民众组成的接受者之间存在较大的文化势差。这种文化势差的存在虽然是和谐文化能够传播的前提,但现实中更多地成为了和谐文化传播的障碍。因此目前和谐文化的等级扩散方式不能满足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的要求,需要增加等级反馈机制,使得和谐文化更利于民众接受,并能对和谐文化的传播效果进行反馈。在和谐文化的传播过程中,和谐文化能够向下传递的前提是上一等级能够对下一等级产生示范效应,即文化传播的比较优势以及文化能够衍生出经济效益,两者结合能够对区域产生综合社会效益示范效应。如果这种前提无法实现,则和谐文化的传播将停滞不前甚至倒退,被庸俗文化所替代。

这就需要完善和谐文化的传播扩散体系,增加第二等级即将基层文化工作者纳入和谐文化传播等级体系中并独立出来,使其作为沟通官方和民间的桥梁,缩小创新源同传播对象的文化势差。此外,还需要增加第四等级即文化传播企业的介入,对和谐文化的市场化、产业化前景进行评估,并投入物质要素,推动和谐文化的传播,使传播能够产生经济效益。但是应注意,文化传播企业是否能够正确理解和谐文化的内涵,准确挖掘和谐文化传播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综合效益,而不使和谐文化像我国某些优秀传统文化一样在商业化过程中畸变,是政府文化行政部门应该进行积极干预的。

和谐文化的宣传内容应体现和谐文化的魅力,让百姓对和谐文化感兴趣,其宣传的重点不在于和谐文化的理论、内容等公理性的东西,而在于和谐文化能够使人怎么样,即人们运用“和”的理念之后能够怎么样。例如,宣传“家和万事兴”,前期重点不是让人学如何“家和”而是让人知道“家和”的结果,即“万事兴”,即通过“万事兴”这一美好愿景让人对“和谐文化”中“和”的理念产生兴趣。可以通过典型示范作用,让百姓真切地了解“和”的理念给人带来的好处。

4.茶文化的特征 篇四

题目(中文)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史上的审美特征——以唐朝代的文化特征为例

系别: 经济系

专业: 金融学 班级:

姓名: 学号: 0801010248

摘要:盛唐时期,在经济、政治、文化、宗教的步步走高相适应下,审美文化也日趋繁盛,在崇尚进取、自由的盛唐精神影响下,一种蓬勃向上、雍容典雅的审美思潮被蕴育产生。而这种审美思潮一经与各种文化思想结合,产生出多元、丰富、兼收并蓄的盛唐美学思想。

关键词:唐朝;审美文化;传统文化

Abstract:Tang period, in the economic, political, cultural, and religious ayu adapt to go tall, aesthetic culture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prosperous, advocating enterprising, freedom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ang spirit, a vigorous and graceful and elegant aesthetic thoughts produced by aggregates yukon.And this kind of aesthetic trend with various cultural thoughts as to create multiple, with rich, inclusive of tang aesthetic thought.Key words: Tang dynasty;Aesthetic culture;

Traditional culture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史上的审美特征

——以唐朝文化特征为例

一、盛唐的音乐

在唐朝初期,政治安定、经济繁荣、百姓安乐,没有战乱之苦,这也是音乐能在此时期得到飞速发展的重要条件。经过“贞观之治”至“开元盛世”,唐朝文化发展是无法比拟的。出现了一大批重要的,并对后世有影响的文人墨客,他们的创作不但对中国的文化,也对音乐的发展打下的深厚的基础。

唐朝的音乐,无论是宫廷的、还是民间的,都非常时兴配乐演唱,而配的诗就是当时盛行的唐诗。唐代

是一个诗词盛产的朝代,出现一大批对当时,对现在都有影响的文人,并且他们的著作流芳百世。在原始社会中,诗、歌、舞是三者相结合的,到了唐代,虽然彼此分工的现象增多,诗以独立的形式出现,但诗人与音乐家的合作还是一定程

度上保存下去的。著名的诗人的大作,也都被人们广泛的歌唱。例如:刘禹锡的《竹枝》,王维的《阳关三叠》等。这些

诗歌的流传,不仅有文学上的作用,而且,由于它广泛在民间、宫廷的流传,也一定程度上地融合了民间与宫廷音乐。

唐朝音乐机构也是相当的庞大。它以分工之精细、规模之宏大、艺术之高超,列历代

之冠。掌管礼乐的最高行政机关为太常寺。太常寺分为八署,其中掌管音乐的为“大乐署”和“鼓吹署”。大乐署主管雅

乐、燕乐,对音乐艺人的培训。每年大乐署都要进行考核,每满十年进行大的考核;根据成绩的好坏,决定职位的升降。

在此学习音乐的“乐声人”,要学习十五年,要会奏难的曲调五十曲以上,能够演出,才算毕业。可以看出,当时政府对

音乐的要求已是何等的高。鼓吹署管理仪仗中间的鼓吹音乐和一部分宫廷礼仪活动。

“盛唐之音”的形成,综合了多方面的历史条件,及历代对音乐所积累的经验。唐代的音乐能够在全国上下 的流行,也是音乐发展到了很高的程度,并且整个社会达到了繁荣、鼎盛的时期,所促成的。这一切发展的结果,必然 会产生“盛唐之音”这一历史的盛况。

二、盛唐的舞蹈

五千年文化史孕育形成了中国舞蹈从感官娱乐到高度专业和分类详尽的艺术形式。中国社会发展的大潮和文化发展的大融合必然造就出盛唐舞蹈的巅峰艺术形式,盛唐舞蹈的桂冠就是中国文化的桂冠。唐时期中华民族大融合发展到空前的程度,西域文化、西域民间舞蹈与中原舞蹈的结合,使得舞蹈在唐时期的发展具有了社会和文化的基础。

盛唐是我国舞蹈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也是伎乐舞蹈的全盛时期。当时,能歌能舞的乐伎遍及社会各阶层,有宫伎、营伎、官伎、家伎,蓄伎之风盛行。唐代舞蹈,也有文、武之分。武舞又称“健舞”,文舞又称“软舞”,两种风格截然不同;前者威武激越,后者飘然若仙。胡舞大多属于前者,而传统的汉族舞蹈,则基本属于后者。两种不同的舞蹈,决定了两种不同的服饰。

唐代伎乐以其惊人的创造力在当时社会生活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以致在唐代各种文艺作品——诗歌、传奇、绘画、雕刻„„中留下了许多栩栩如生、光彩照人的形象,至今为人们所欣赏和神往。唐代舞蹈之所以能登上古代舞蹈艺术的顶峰,直接的原因是唐代舞蹈是以纯粹人体形式为抒发思想感情的手段,舞蹈以独立的表演艺术登上了艺术舞台。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门类,舞蹈在唐代发展最为完善。唐代的舞蹈分类,以动作技巧和风格特征来划分,表明了舞蹈动作技巧体系的完善。唐代舞蹈编导,包括独舞、双人舞、三人舞、大型群舞等,表明编导水平的成熟。

因此,唐舞的发展是大唐帝国借助其强大、开放包容、繁荣粗犷、气势恢宏的文化基础,将中国古代舞蹈艺术的发展推到了顶峰。唐代舞蹈文化灿烂辉煌,达到了艺术巅峰。唐代继承隋代的设置进一步完善和丰富宫廷各种乐舞机构,使唐代舞蹈成为吸收异域优秀文化和传播东方文明精华的博大载体。

三、盛唐的书画

唐代的美术,在六朝美术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由于技术的进步和数量众多的画家的努力,创造了形象更为完美,主题更为明确,反映现实生活更为有力的艺术。唐代美术中,宗教美术与密切现实生活结合,杰出的美术作品具体地反映了唐代的现实生活。例如菩萨像肉体丰满健康,而表情平静甚至是淡漠的。描写贵族,特别是贵族妇女的绘画着重其寂寞无聊贫乏空虚的生活。某些陶俑富有倾向性地发掘了一些人物的可厌的社会本质。这些都是唐代美术的现实主义的重要成就。

唐代社会各方面的蓬勃发展及激烈的变化,需要并且可能发展人们更多的才能与力量。杰出的美术家有高度的创造性,强烈的创作热情和丰富的艺术想象力。例如他们创造了极端繁华欢乐的净土和极端悲惨恐怖的地狱;创造了维摩与文殊紧张的争辩的场面,也创造了劳度差和舍利佛的激烈斗法的你死我活的景象;还创造了园林中高人逸士的闲适,深宫里贵族仕女的寂寥,创造了无数生活的形象和庄严的与优美的典型。这些意境和形象是美术史上重要成就。唐代美术中,艺术技巧有巨大的进步。人物的各种面型和表情的类型的创造,姿势动态表现更丰富自由。发掘并开始表现了自然事物:山水和花鸟的美的特点。唐以后的绘画善于选择生活中一部分富有诗意及戏剧性的场面,不是平板的描写生活,在构图上,远近透视和比例大小的趋于正确,在表现一定的内容及思想方面也更有力,人物关系不复是平列或接近平列的形式,也不复是以大小来分别主次,而是处理得更自然真实而且富于艺术效果。道具和环境在表达题材内容时也逐渐起了较大的作用。艺术技巧在盛唐以后完全脱离了幼稚的状态。唐代的代表性美术,主要是盛唐的美术,形象丰腴而又典丽,结构豪华而又紧凑,色彩绚丽而又调和,总之正如盛唐所代表的唐代的经济力量、政治力量、人们的创造力量的雄厚优裕,风格雄浑而又优美,是中国的、同时也是世界的最杰出的古典艺术之一。

四、结束语

唐朝比以前任何朝代又增加了新的审美因素和色彩,唐代审美趣味由前期的重再现、客观,重神形转移到后期的重表现主观、意韵、阴柔之美,体现了魏晋六朝审美意识的沉淀。唐代前期转向后期的历史过程中,人们社会意识和精神状态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此种审美倾向的转变,是与当时唐朝由盛转衰的经济和举国上下兴颂佛法这一时代背景是密不可分的。

参考文献:

5.日本企业文化的特征 篇五

民族文化是企业文化的摇篮,企业文化决定于民族文化。中国企业文化建设应以中华民族文化为根基,同时也应借鉴别国文化,尤其是经济发达国家的文化。日本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邪恶轴心国之一,对亚洲国家特别是对中国发动了侵略战争,犯下了滔天罪行,但是日本经济能在二战后迅速崛起与昌盛,这与日本企业文化密切相关。日本企业文化最为明显地体现为如下特征:

一、忠诚

日本企业非常重视员工的忠诚,员工忠于上司、忠于企业、公司忠于员工。日本企业不仅推崇能力,更看重忠诚。同时,日本企业员工也同时把忠诚企业作为自己人生的荣耀。在日本,不忠诚的人是被人唾弃的。日本员工时时处处维护自己企业的荣耀,不允许任何人有辱自己的企业。日本年轻人一旦进到一家大公司,就把自己的命运与公司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企业是员工的家,情感的纽带,道义和责任的要求都使得企业不会轻易辞退员工,员工跳槽的现象也十分罕见,从一而终任劳任怨是日本企业员工所只能从的道德准则。此外,日本企业一般不轻易解雇员工,使员工产生成果共享,风险共担的心理。日本员工行为中往往表现出无条件服从企业,为企业发展忍受各种苛刻的条件。日本人的忠的意识除了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外,还因为自身的忧患意识浓重,日本的耻感文化特色,资源短缺,受灾频繁,是日本人必须强调一种“忠”的意识,才能更好的生存,从忠于天皇、忠于国家、忠于企业,日本人很好地利用了自己的文化资源。

二、以人为本,重视团队精神的发挥

日本民族在历史上长期是一个农耕民族,种族单一,受中国儒家文化影响较深,具有长期的家族主义文化传统,具有较强的合作精神和集体意识。日本民族主义传统和与此相联系的团队精神渗透到企业文化和管理的各种制度、方法、习惯之中,使企业全体员工结成“命运共同体”。员工与企业之间保持着叫深厚的“血缘关系”,对企业坚守忠诚、信奉规矩,有着很强的归属感。日本企业把“以人为本”的细想贯彻到企业文化中,把培养团队精神视为企业文化的灵魂。正是各方面的综合,特别是企业文化的渗透力、感染力和激励力,使得日本企业成为一个个真正充满活力的有机整体,从而爆发出勃勃生机和很强的创造力,完全不同于美国企业的机械性组织。

团队精神是日本企业文化的重要特征,日本企业重视团队能力,个人能力被置于其次地位。日本企业采取年供序列工资制,晋升主要凭年资相应的职务晋升也主要凭年资,资历深、工龄长的员工晋升的机会较多,并保证大部分员工在退休前都可升到中层位置。这种制度是以论资排辈为基础的,员工工作时间的长短和对企业的忠诚度比能力更重要。对员工实行长期考核和逐步提升制度,要成长为一名受重用的优秀员工,要被派往多个地点去任职,要经历多种岗位和工种,虽然有些工作貌似琐碎无聊,与企业似乎无关,但能否安心兢兢业业地做好这些工作,却是企业考察员工的适应性与团队意识的重要手段。

日本企业内部往往没有鼓励员工相互竞争的机制,要求员工之间,上下级之间团结协作,过分的自我表现会收到无情的打击,为了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员工不能以个人好恶来评判事物,二是要以群体的和谐为评判标准。在日本,集体活动甚至于下班后去喝酒都不能够轻易不参加。

日本企业团队精神,以3项制度为保障:第一,终生雇佣制。日本企业一般不轻易解雇员工,使员工产生成果共享、风险共担的心理。这种制度不是法律硬性规定的,而是日本家族主义文化传统的体现。第二,年功序列工资制。晋升工资主要凭年资,相应的职务晋升也主要凭年资,资历深、工龄长的员工晋升的机会较多,并保证大部分员工在退休前都可升到中层位置。这种制度是以论资排辈为基础的,员工工作时间的长短和对企业的忠诚程度比工作能力更重要。其好处是可以限制员工的“跳槽”现象,鼓励员工“从一而终”,在一家企业干到底。这也是日本文化特别是日本企业文化在用工体制上的体现。第三,按企业组织工会,把劳资关系改造为家族内部关系,劳资之间的冲突和交涉只限于企业内部,强调“家丑不外扬”。这是日本企业文化的典型表现。这三项制度像三条无形的绳索,把企业员工紧紧地“捆”在一起,使他们团结一心,众志成城,为企业竭尽全力。日本企业员工对公司的归属感很强,不管是管理者还是一般员工,多数人对企业都有很深的感情和忠诚心。他们明白“厂兴我兴,厂衰我耻”的道理,懂得只有靠企业,为企业好好干,才能实现个人计划。所以,日本员工缺勤率为世界最低,只有0.95%,而其它国家则高得多,如美国为3.5%,德国为7.7%,法国为8.3%,意大利为10.6%,瑞士为13.8%。在日本多数企业里,员工西服上都有一个公司标记,这意味着他们从早到晚都属于公司的人。员工忠于职守,勤奋工作,下班后还开展QC小组(质量管理)活动和学习,还要以喝酒、下棋等方式交流思想,以至于很多人尤其是管理者,因工作紧张和疲劳过度而患有 “归宅恐惧症”。所以外国评论家称日本人是“只会工作的蜜蜂”。他们一天工作一般不止8小时,而是10小时、12小时。据有关分析资料,如果劳动效率国际标准为100,美国为70,日本人则是130。这些都典型地体现了日本企业文化的特质和作用,这也正是日本能在二战后短短的几十年时间里实现经济飞跃的根本原因所在。

三、精细

日本作为地域狭小的岛国,资源匮乏,为应对这种局面,日本人养成了精细的文化习惯,甚至有人认为日本人太过于拘泥小节。

日本企业不允许在细节上出现问题,并习惯于从细节上考察员工。日本员工为了在细节上追求完美,精益求精,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来解决看似可以忽略的小问题。也正是因为这样,日本产品的质量在这些精细之处击垮对手。

四、家族主义特色显著

6.七夕节的文化特征 篇六

(1)只要能看到银河,人们就会联想到牛郎织女这个美丽的传说故事。七夕正值夏末秋初之时,白天巧云布天,夜晚星光灿烂,是人们在户外观天的好季节。近年来,由于城市化加速,街区照明亮度大,影响了观天的效果,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终究要追求“回归自然”。七夕到户外观天,会成为节日“时尚”的,七夕由于和天象联系在一起,使其具有长期的生命力。

(2)七夕歌颂的是夫妻恩爱,和谐稳定。只要有家庭存在,夫妻白头到老就是人生幸福的一大追求。社会竞争越激烈,夫妻之间的相互理解和相互支持越重要,现在讲银婚、金婚、钻石婚……都是对夫妻生活的赞美。七夕的文化内涵与社会生活联系如此紧密,人们需要有一个展示夫妻情感和周边为其进行祝福的机会。所以七夕在当代更具时尚性。

(3)传统节日是中华文化的有效载体,中华的振兴必然要表现在文化的繁荣。七夕这个节日的综合性和独特性,是中华节庆文化的重要代表又是每年节庆周期链条中的重要一环,有了它才使得节庆文化丰富多彩,失去它就失去了节庆文化的完整性,所以它不会被人们忘记。

7.跨国企业文化冲突的特征 篇七

现代经济的发展, 对跨国企业的要求越来越高。由于跨国企业需要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进行经营和管理, 难免会发生两种或多种不同文化的碰撞, 甚至出现相互排斥的可能, 这就造成了跨国企业的文化冲突。基于不同国家价值观的差异, 管理者对文化认识的差异, 以及不同民族文化的行为模式, 语言沟通的困难、不同的民族性格、教育背景和生活态度都会导致跨国企业文化冲突。

英国皇家饼干公司与德国的饼干生产商艾黛琳的“对等合并” (merger of equals) , 就是跨国企业文化冲突的一个非常好的例证。这个食品行业规模巨大的合并, 起初两国公司的高管是希望以和平友善的方式把两家公司的组织机构合并在一起, 组建起世界第二大消费食品公司, 成为欧洲企业间携手合作的典范。但是事实上, 实际的合并运作让两家公司的领导人无所适从——首先是英国和德国政府对这一合并的不认可;两国媒体也表现出既不配合又缺乏耐心的情绪;投资者们也没有对合并作出明确的表态;甚至英国和德国两家公司的高层领导也产生龃龉。英国一些自称是“皇家饼干人”的员工更是明白无误地流露出他们的反德情绪。在这起并购案中, 正是两家公司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背景和迥然不同的企业文化导致了这一并购重组的“先天不足”。

跨国企业文化冲突表现在国际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 企业内部不同文化要素的“对立”是造成文化冲突的主要原因。所以跨国公司管理的问题是不同文化通过不同的文化背景管理人员在管理层面上的直接反映, 这些看似管理层面的棘手问题, 究其实质还是文化冲突的具体反映。其中某些特定的管理职能对文化更加敏感, 主要表现在管理理念、员工激励、协调组织、领导职权和人力资源决策等方面。

二、跨国企业文化冲突的特征

(一) 跨国企业文化内涵的复杂性

说到文化内涵这个词, 应该说它包容的方面异常丰富, 可以在语言、教育、宗教、社会组织、价值观念、审美标准等多方面综合体现, 从没有人能够对这一概念下一个全面的定义。文化通常是在一个特定的区域内, 经过漫长的历史积淀形成的, 文化经历着不断的变化与演进, 且一直处在演变之中。一个国家的文化因地区、宗教和民族的不同, 都会呈现出色彩斑斓, 更不用说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若想在一个共同的企业内部和谐共处, 其难度是多么的巨大。文化冲突往往就是其文化兼容过程中最显著的表现形式, 并且呈动态变化的。文化冲突对企业跨国经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它直接影响到整个跨国企业经营的全过程。

(二) 跨国企业文化冲突的内在性

文化是以思想观念为核心的, 因此, 文化的冲突往往表现在思想观念的冲突上。思想是人的内在力量的体现, 跨国企业的经营正是通过管理者对企业经营的理解来完成的。不同文化底蕴和不同思想体系的人共同存在于一个跨国企业之中, 其经营管理的方式方法就是最好体现内在文化的一种手段。可见企业管理背后的文化内涵对企业的影响力不可小觑, 有时会因一种思想的爆发产生很多无法预料的后果。文化不是以单体的形式赤裸裸地呈现, 它渗透在人们日常的生活之中, 以语言和行为作为载体, 通过企业内部的人员交往和企业的发展决策等表现出来, 若处理不当, 就会以冲突的形式出现, 因而这种冲突对于企业来讲是内在的、本质的。

(三) 跨国企业文化冲突的双效性

文化冲突在企业管理中也是一把双刃剑, 它一方面的作用后果可以致使企业经营目标受阻, 另一方面它也是一种积极的诱发优势, 可以激发跨国企业的发展活力, 激励跨国企业的创新思维, 这是单纯的国内企业经营无法比拟的跨文化优势。跨国企业的文化冲突不一定都会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只有当其未得到合理控制或管理的时候才会造成破坏性的影响。所以基于跨国企业文化冲突的这种双效性, 只要决策者能够审时度势, 处理恰当, 利用不同文化的差异, 常常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促进作用。

(四) 跨国企业文化冲突的可控性

文化是人类历史的积淀, 且文化是与时俱进的, 因此文化的冲突也是能够被人类识别和控制的。由于企业在跨国经营过程中的文化冲突因素成因复杂, 因而在冲突的控制与管理方面也会有一定的特殊性。这就要求跨国企业的管理者对于文化冲突的产生根源、作用及过程有全面的认识, 并以此为基础有针对性地采用冲突回避、冲突转移、冲突分散以及通过计划、组织、协调等方式对其加以控制和进行管理。作为企业的管理者, 应该具有调控和协调企业内部各种不协调因素的能力。

如果跨国企业要进行良性发展, 解决好文化冲突就势在必行。文化的冲突是跨国企业经营管理的深层次的问题, 它与企业的长远规划和成长发展息息相关。充分利用文化的复杂性、内在性、双效性、可控性, 因势利导, 协调和调动各方面的因素和能量, 共同努力, 相信文化冲突的妥善解决在跨国企业的经营过程中会成为刺激发展的一个新的动力。

参考文献

[1]王云兰.企业文化与竞争优势.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9年8月.[1]王云兰.企业文化与竞争优势.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9年8月.

8.茶文化的特征 篇八

关键词:满族文化;汉族文化;文化交融

一、前言

全球经济迅速发展,全球一体化的脚步正在进一步迈进,各个国家之间的交流也日渐增多,各国之间的交流包括文化、经济、政治交流。在这种状况下,文化交流虽然说有诸多益处,但是也存在着种种问题。比如文化冲突及文化碰撞问题,人们要想适应外来文化还需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国际之间的文化交流是如此,那么我国的五十六个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是否也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我国的各民族之间的文化能够彼此促进,相互融合共同发展?这些问题都是我们所要探讨的。

二、满汉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不同国家及地区的文化交流一定会出现文化冲突,虽然满族及汉族文化属于中国的民族文化,但是满族文化以前的地位是非常特殊的,所以说在如今的文化交流中必会出现一定的碰撞。

随着时间的流逝,满族文化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逐渐成熟且根深蒂固。满族文化在黑龙江地区逐渐变的比较的稳定并且拥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及文化氛围。汉族文化与满族文化曾经有一定的矛盾,因此在随后的发展过程中,两者比较欠缺沟通,因此两者在文化方面一直是有一些隔阂的。众所周知,从清代以来黑龙江地区就是满族人的聚集地,并且不允许汉人私自随意的出入满族聚集之地。所以在黑龙江地区汉人还是比较少的,由于人数上的差距,满族文化才得以生存发展,同样也是由于满族文化的排外心理,才会使得满汉文化不能互相交流与融合。

满族文化在黑龙江地区盛行了一段时间,后来便逐渐的衰败。在清朝后期,为了加强边防,清朝政府便改变了政策,汉族人逐渐的进入关东地区,黑龙江地区满族人的数量逐步的减少。随着满族人的减少,汉族人的增加,满族文化逐渐衰弱,汉族文化逐渐强大,因此就出现了满汉文化的冲突。 文化就是在不断的碰撞以及冲突中逐渐融合和发展的,两者在这期间不断的改变两种文化的界限,随着时间流逝,这两种文化之间的界限也越来越不明显。随着清朝的灭亡,黑龙江地区的汉人数量也在不断的增加,汉族文化在黑龙江地区占据了优势。满族及汉族双方逐渐调整自己对文化的理解,在这期间随着两者的碰撞和磨合,双方的文化逐渐融合,朝着共同发展的目标前进。

三、满汉文化发展的方向

满族文化合汉族文化的发展历程正是人类生存发展中普遍的文化现象。不同的文化之间发生碰撞与冲突,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才会出现某些群体产生文化变迁,这就是所谓的涵化现象。与同化的不同之处是,涵化是两种文化接触而发生的文化变迁,同化指的则是两种文化接触后,一种文化被另外一种文化所代替,也或者说两者融为一体。涵化则是两种文化共存,但是弱者会向好的方向变迁,促进弱者的发展。我国的满族和汉族之间就是涵化的关系,并不是汉族把满族给吞并了,满汉之间进行着互相的学习交流以及磨合,并且会根据自己民族发展的需要而借鉴对方的长处及优点,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发展。涵化过程在民族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民族文化涵化促进了多民族文化的交流及发展。

满族自清代以来就处于特殊的地位,但是随着汉人的入住,满族文化变迁的程度加深,虽然满族文化一直对汉族文化处于相互融合发展的状态,但是满族文化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对汉族文化有很大的影响。黑龙江地区的满族文化和内陆的汉族文化虽然一直处于不断的碰撞状态,但是满族文化一直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有重要的影响,始终保持积极状态。满族文化在涵化的同时,自身的文化受到巨大的冲击,但是在不经意间也对汉族文化有很大的影响。这些影响主要是以汉族文化为主体,满族文化为特色来对中华文化产生重大的影响。如今的很多东西都是满族文化的功劳,例如我国的国粹京剧文化、女子服饰旗袍的出现,这些都是满族文化的功劳。

结语:中国的民族文化博大精深,这是我国的少数民族的文化与汉族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文化在不断冲突和碰撞中逐渐的磨合,而不是简单的同化过程,而是一个高层次的涵化过程。每种文化都有自己的文化优势以及特点,因此能够影响其他文化的发展。我们应该加强与提升自身的文化自觉,以此来促进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中国各民族文化的繁荣促进中华文化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 陳国明,浴桶.跨文化适应理论构建[J].学术研究,2012 年(1):130.

[2] 杨晗.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3(1):142

[3] 李红雨.清代满洲民族的文化进程与文化涵化的一种范式[J].满族研究,2014 (3) : 72,76

上一篇:宜春学院体育表演专业学生实践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下一篇:中国保健品市场前景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