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农资市场存在主要问题及对策

2024-11-30

当前农资市场存在主要问题及对策(精选8篇)

1.当前农资市场存在主要问题及对策 篇一

近一段时期以来,我们盐务局通过调查,走访了解,对当前盐业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梳理,现将调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影响我市食盐市场稳定的因素及当前盐业市场概况

1.地理位置。一个地区的食盐市场是否稳定,除受全国大环境的影响外,与周边的小环境息息相关,××地处无锡,苏州2市交界处,与张家港、太仓、昆山、江阴四县毗邻,由于地理位置因素,导致××市食盐市场外在环境不容乐观。

2.交通条件。交通越发达,可能给私盐贩子贩运私盐带来更方便,我市境内有四通八达的国道、省道、高速公路,特别是私盐集散地上海较近,便捷的交通条件为我市经济发展带来极大优势的同时,客观上也给私盐贩子利用汽车、船只等夹带、贩运私盐带来便利。

3.思想认识。不少人误以为××地区不缺碘,经卫生部门年初对全市各类人群的碘含量检测,事实上××市仍属轻度缺碘地区。

4.经济原因。地区经济越繁荣,人民生活越富裕,群众越注重自我保健和保护,我市经济虽然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但受传统的能省就省的节俭观念的影响,加上客观存在的各种盐种之间的价格差,使不少农村群众选择了跨境购买或因贪图方便购买走村窜户私盐贩子兜售的各种假冒碘盐、工业盐、非碘盐,从而导致我市盐业违法行为屡禁不止。国家对食盐极为重视,自九十年代初起,先后颁布实施了《盐业管理条例》、《食盐加碘消除碘缺乏危害管理条例》、《食盐专营办法》三部行政法规,最高人民检查院颁布制订了《关于办理非法经营食盐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江苏省也制定了配套的《实施办法》二部规章。目前,我市盐务局每年都出动盐政执法人员达1000人次,每年查获查获各类盐业违法案件近百起。今年以来我局共查获各类假冒碘盐、非碘盐、劣质盐115吨。××盐业公司每年销售各类盐产品40000吨左右,其中加碘小包装盐近8000吨。实现销售收入 3500多万元,实现利润达600万元。保证了国家食盐计划完成率、碘盐覆盖率、居民户合格碘盐食用率达标,保证了国家食盐专营制度在我市落到实处。

二、当前盐业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多年来对我市碘盐零售户,村(居)民户及用盐单位进行调查分析,我盐务局(盐业公司)认为我市盐业市场存在以下五个方面的难题:

a)盐业违法行为发现难。私盐直接从运输环节进入消费者手中,在市场上难以发现,在消费环节又难以取证,给盐政执法工作提出了新的www.挑战。如我市支塘食品城、莫城远东副食市场的个体户,经常是在夜间从上海购买工业盐、假冒食盐,然后利用其销售网络进行违法经营。从外省市购买假冒上海盐或其他工业盐,由于群众不具有鉴别知识,使其误以为是合格盐,自己上了当受了骗还护着贩卖私盐的。

b)家庭式经营查处难。现在不少私营、民营企业,属于家庭式经营,购进私盐案子被查处后,不明是非,不分青红皂白,群体性围攻谩骂,阻扰执法正常进行。

c)边界地区监管难。交通不便的小路、外县交界处成为私盐销售的集中地。

d)私盐案件取证难。私盐销售一般都是外地人员来我市打工者,私盐贩子私不再将私盐直接放在零售商店,而是存放在偏僻的仓库、附近的亲属、邻居,分开到三处存放。盐政执法人员根据举报或进村入户到店主亲属或邻居家检查的风险很打,增加了查处打击的难度,查处数量有限,罚款又少,致使打击盐业不法行为很难达到预期目的。

e)盐务局一家执法难。由于食盐牵涉到近百万人民,全县各类用盐单位及饮食行业、摊点遍布各乡镇,多达千余家,所以有时在日常检查中,因执法人员较少,查到后难以处理,甚至哄抢转移后反多来无力取闹,威胁恐吓我局执法人员。

通过调研,市盐务局(盐业公司)认为引起上述4个方面问题的原因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因素:

1.经济利益方面的因素。由于普通群众(指农民、一般工人)收入不高,使之对原本并不算大的食盐支出也打起了“小算盘”,贪图便宜而购买私盐。另外,随着碘盐产品的的升级换代,内在质量明显提高,从调味型变为保健型,盐的价文秘杂烩网格也相应提高,加之盐种间存在价格差,私盐贩子钻空子,将只能用于工业用途的原盐、非碘盐、肠衣盐等返销食盐市场,为私盐存在提高“土壤”。

2.碘缺乏危害知识的匮乏。由于群众认知水平落后,错误的认为白的就能买,咸的就能吃,对假冒不合格碘盐、非碘盐、伪劣盐不具备识别能力,对食用私盐及非碘盐的危害认识不足,客观上为私盐、假冒碘盐的存在提高了适宜的环境。

3.盐政执法力量的不足。我市与周边县市接壤多,而我市盐务局仅有5名专职盐政执法

人员,承担全市食盐市场管理的重任,尽管常年坚持在全市食盐市场管理的第一线,放弃节假日休息时间,但仍显得力量单薄。

4.私盐贩子手段狡猾。他们采取“化整为零”“蚂蚁搬家”和盐不过夜直接入户等方法逃避执法检查,且由于盐政执法属行政执法范畴,没有上路检查、限制人身自由等强制手段的权限,致使打击盐业不法行为达不到预期效果。

三、改变××市食盐市场状况的对策措施

虽然目前我市的盐业市场不容乐观,市盐务局作为政府盐业行政主管部门,承担着消除碘缺乏危害,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重担,深知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食安会、公安、工商、卫生、质监等部门通力协作大力支持下,主动分析市场,采取对策,积极寻找改变目前盐业市场的突破点。

1.加大盐业法规和案件曝光的宣传力度。市盐务局将拓宽宣传渠道,创新宣传理念,充分运用新闻媒体,开展大规模的宣传活动,市有关职能部门也要积极支持配合盐务局展开宣传,以广泛发动群众,使群众特别是农民群众对碘缺乏危害有一个新的认识,打一场消除碘缺乏危害的“人民战争”。让他们明白食用私盐、假冒碘盐对自己的身体健康和后代素质的提高都是极大的祸害,让群众从“守法”还是“违法”中选择前者,从要“蝇头小利”还是“健康万代”中选择后者,从而切断私盐的“源头”,让私盐失去市场,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大力开展食盐市场集中整治。健全完善××市食盐市场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积极支持配合市盐务局眼里打击盐业违法行为,形成“大盐政”管理的工作格局,齐爪共管,形成合力,争取在运用司法武器打击辖区内盐业违法行为有突破,“光查不罚是空招,仅罚不爪是虚招”,加强盐政档案管理,曝光盐业不法行为,才能起到打一个、震一片、净一方的作用。同时要打建结合,打防结合,掌握市场主动权,用正宗的合格碘盐占领市场,让私盐失去生存空间。

3.加强盐业市场营销网络建设。按照国家发改委《关于促进食盐流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的总体要求以及省、市盐业公司营销网络建设意见,我市已经与去年底建立了八个食盐配送站,下一步,市盐务局将加大考核力度,规范各食盐特许经销商的行为,实现地区直配直送,农村委托转批送货至各零售网点,将合格碘盐送到千家万户,确保城乡碘盐覆盖率,村(居)民户碘盐合格率均达96%以上。

4、加大对小工业盐单位服务力度。由于小工业用盐企业量大、面广、企业规模小,管理难度相对较大,市盐务局将开展送盐到门,实行“四全”服务(全天候、全年候、全过程、全方位),建立小工业盐用户档案数据库,对小工业盐用户实行动态跟踪管理、服务,定期、不定期走访用户,保障合理供给,以防止小工业盐返销食盐市场。

为全面净化我市盐业市场,规范盐业市场秩序,构建食盐安全保障体系,保证人民群众吃上合格碘盐,持续消除碘缺乏危害,促进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今年来我市盐务局在上级的正确领导下和地方政府关心以及兄弟部门的支持下,坚持打建结合,标本兼治,多部门合作,确保了盐业市场经济秩序的稳定。

2.当前农资市场存在主要问题及对策 篇二

我国自1988年开始, 在建设领域实行监理制度, 这是工程建设领域管理体制的重大改革。工程建设监理单位作为专业化的服务机构, 以专业知识和工程实践经验, 为建设单位提供了有效的工程项目咨询管理服务。建设工程监理在保证工程项目质量、保护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以及业主合法权益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建设监理市场虽然取得了长足进步, 但仍然存在着与国际接轨、规范业主行为、监理取费偏低等主要问题。

1.1 与国际接轨的问题

监理, 国际通行叫法是Management, 也就是管理的意思。国际上统称的建设监理是一个由多学科、多专业架构成的技术密集型顾问组织。建设监理这一有效的建设管理制度被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 特别是发达国家推崇已有上百年的历史。我国自建设监理制度实施以来, 尤其是加入WTO之后, 监理企业要发展, 也就必须与国际接轨。在国内, 建设监理市场前几年刚发展的时候, 由于专业监理人员缺乏, 所以还不可能考虑顾问公司的模式。随着监理市场的不断发展, 以及专业技术人员的不断培养及涌现, 发展顾问公司模式已成为大势所趋, 建设监理企业必须努力提高自身水平才能发展成为项目管理公司。近年来, 大量外资企业进入我国, 但由于这些外企对国内建设市场不熟悉, 外资企业的厂房建造又是一个相当繁琐的过程, 所以他们更愿意由顾问公司来帮他们规划、设计、建造厂房, 我们要适应这个发展趋势, 在这个建设市场上占得先机。同时, 随着大量国外顾问公司的涌入, 竞争必将空前激烈, 只有不断发展, 才能有我们的一席之地。虽然目前我国的建筑市场上业主方将工程项目的全部或大部分管理交由顾问公司的可能性不大, 但是可以看出, 顾问公司依然是我国比较有实力的建设监理公司的发展方向, 也是与国际接轨的必然趋势。

1.2 规范业主行为的问题

我国的很多数业主习惯了工程指挥部式的传统理念, 紧紧把持工程投资控制权不放, 不愿意放手让监理企业管理工程项目。还有些业主不信任监理企业, 总是临时组织拼凑自己的工程管理班子, 这样就形成立项论证不足, 设计仓促出图, 施工紧催忙赶, 造价一压再压, 盲目追求短期效益的怪圈。更有少数业主, 鉴于国家强制实行工程建设监理制度, 认为委托监理只是帮助自己把把工程安全和质量关, 监理工程师就是质量检查和安全监督员。这些现象造成了在建设监理市场中, 造价和工期依业主想法而定, 工程项目搞得如何, 完全由业主说了算, 监理只要搞好服从性服务就行了。当前建设监理市场还存在业主可以随意做变更, 甚至迫使监理满足业主的苛刻要求, 否则, 业主就认为监理不到位, 服务不满意的现象。少数业主法律意识淡薄, 或对监理程序不熟悉, 盲目插手应该由监理履行职责的工作。业主绕过监理直接向施工单位下指令, 要求施工单位加快工程进度, 改变正常的施工及报建程序, 监理成为了“监工”。由于质量控制专业性较强, 部分业主对工程质量标准不熟悉, 特别是个别职业道德较差的业主人员当自己的违规利益受到监理的正当阻止时, 更会拿一些技术上的细枝末节的问题小题大做, 对监理横加指责, 甚至当着施工单位的面无理批评监理, 导致监理没有最基本的权威, 成了业主的出气筒, 施工监理也成为了摆设。因此, 规范业主行为是当前建设监理市场中迫切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

1.3 监理取费偏低的问题

我国最早施行的建设监理收费标准是国家物价局、建设部1992年颁发的479号文件 (以下简称479号文件) 。479号文件颁发时工程建设监理制度刚刚推行, 监理市场发育不健全, 物价及工资收入水平相对较低, 479号文件为当时及其后几年建设监理市场的有序发展提供了依据。但随着建设监理市场的不断健全、社会上对建设监理的逐步认同、监理企业担负的责任逐渐加大、工资及物价水平的不断上涨, 479号文件已越来越不能适应目前建设监理市场的情况, 指导作用逐步削弱, 甚至引起一些负面影响。479号文后, 2007年3月, 国家发改委、建设部又联合下发了《建设工程监理与相关服务收费管理规定》及《建设工程与相关服务收费标准》即发改价格[2007]670号文, 规定自2007年5月1日起施行。文中对取费标准进行了相应的提高, 但同时增加了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服务的内容。但在实施过程中, 出现了以下一些问题:1) 有很多建设单位并不执行发改价格[2007]670号文的收费标准, 而是按原479号文件取费, 并在此基础上下浮动, 造成监理费用远远达不到应有的标准。2) 对于由于非监理原因造成建设工程服务量的增加及工期延长, 发包人经常并不增加监理费。3) 有部分发包单位人员对建设监理的方式不是很清楚, 而动不动要求监理对所有的部位都进行旁站监理, 无形之中加大监理工作量。

此外, 目前建设监理市场还存在低价抢标造成监理取费偏低的不良竞争现象。例如某建设工程, 造价约1000万元, 几家监理单位投标价, 都低于1992年制定的监理取费标准的50%取费。业主筛选了两家监理单位重新竞标, 结果某监理单位以标准取费的3O%中标, 即l000×2%×30%=6万元。工期按12个月考虑, 每月监理费合计5千元, 按最低标准土建、给排水、电气每专业配备一人, 人均每月监理费不足1700元, 上述计算还没有考虑监理企业在该项目监理的过程中产生的间接费用等。监理取费偏低已经是当前建设监理市场发展的瓶颈。

2. 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后果

2.1 问题产生的原因

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乃是我国目前建设监理市场发育不够成熟, 市场运行规则不够健全, 需求方对监理的认知度较低等原因造成的。

1) 市场体系发育不够成熟, 市场运行规则不够健全。目前, 我国颁布的法律法规中有关建设监理方面的条款不少, 部门规章和地方性法规的数量更多, 但法制建设还比较薄弱, 突出表现在市场规则和市场机制方面, 市场规则特别是市场竞争规则和市场交易规则还不健全。市场机制, 包括信用机制、价格形成机制、风险防范机制、仲裁机制等尚未形成。

2) 建设单位对监理的认知度较低。部分建设单位对监理工作不够重视, 在上报投资预算时就没有将监理费用给足, 在监理招投标及在合同谈判时, 随意压低监理费, 导致市场上出现主要依靠费用高低来决定监理单位取舍的现象。由于监理单位所取得的费用较低, 所以监理单位人才流失严重, 监理企业的素质和能力的提升也很困难, 这样就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2.2 问题产生的后果

显而易见, 上述存在的问题导致了一些不可避免的后果:

1) 监理企业很难有积累、发展后劲严重不足。从目前情况看, 绝大多数监理企业, 甚至连规模较大、监理业务比较饱满、社会上有一定知名度的监理企业国际竞争力仍然不强, 企业积累亦甚少。

2) 监理人员待遇偏低。有人戏谑的说干设计的一天的收入顶干监理一月的收入, 干预算的三天的收入顶干监理几个月的收入。甚至社会上有“一流人搞开发, 二流人搞设计, 三流人搞施工, 四流人搞监理”的说法。监理取费偏低造成监理人员没有职业的自豪感和荣誉感, 社会地位不高, 监理企业也很难留住高智能、高素质人才, 更难以吸引中高端或全面成熟的人才。这些结果最终使得监理企业很难成为真正的高智能、知识密集型企业。

3) 监理企业服务不到位。监理企业由于取费偏低, 无力购置相应的现代化技术设备, 工作效率不高;监理企业为控制成本支出, 配备的监理人员数量不足、监理人员素质较低, 导致监理服务工作不完全到位, 影响了监理企业的形象和工作质量。

4) 制约了监理行业的发展, 工程监理行业现虽已初具规模, 监理取费偏低的状况已经束缚了工程监理行业的发展, 制约并延缓了监理行业与国际接轨的进程。

3. 解决方案

1) 监理企业必须树立与国际惯例接轨、走向世界的意识。我国已加入了WTO, 我们不仅要迎接外国同行进入我国后的竞争与挑战, 而且也要把握进入国际市场的机遇。监理企业应当认真学习和研究国际上被普遍接受的规则, 在工程建设领域多方面与国际接轨, 要在竞争中取胜, 除有实力、业绩、信誉之外, 必须掌握国际上的通用规则。

2) 优化监理企业结构, 适应市场需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监理企业的发展必须与市场需求相适应。建设单位对建设工程监理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 因此, 应当通过市场机制和必要的行业政策引导, 在工程监理行业逐步建立起综合性监理企业与专业性监理企业相结合、大中小型监理企业相结合的合理企业结构。

3) 加强培训工作, 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当前, 工程建设领域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层出不穷, 工程技术标准、规范、规程也时有更新, 这些都要求对建设工程监理从业人员加强培训, 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这样, 才可能形成一批公信力强、有品牌效应的监理企业, 从而推动建设工程监理事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4) 加强法制建设、走法制化的道路。逐步完善市场竞争规则和市场交易规则, 同时逐步完善市场信用机制、风险防范机制、仲裁机制等, 使我国建设监理走上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的轨道, 适应工程建设管理的新形式。

4. 结束语

我国的建设监理市场还是属于不十分成熟的行业市场, 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是难免的。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 我们必须直面工程建设监理中的问题。解决和克服这些问题, 需要企业自身的重视, 执业人员的努力, 也需要主管部门的协调、管理、支持和社会各界的广泛理解, 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国家在工程建设中大力推行建设监理制度的初衷。

参考文献

[1]陈健.监理企业如何在竞争中求得发展[J].读与写杂志, 2007, (6) .

[2]刘喜.建设工程监理市场现状与对策[J].建材与装饰, 2007, (7) .

[3]李红涛等.目前工程建设监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建筑与工程, 2007, (27) .

[4]陈峰.监理单位如何拓展工程项目咨询管理的探讨[J].建设监理, 2006, (3) .

3.当前农资市场存在主要问题及对策 篇三

关键字:电子支付,电子商务,解决对策

电子支付(electronic payment)主要指进行网络化商务交易的双方当事人,通过快捷安全的支付手段实施的货币支付行为。基于电子支付具有节省时间、操作方便以及成本低等基本优点,是目前电子商务普遍采用的一种方式。

随着我国电子支付产业的进一步发展,电子支付市场出现的许多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关键问题。

一、我国电子支付市场发展现状

2005年被称为中国的电子支付元年,这一年中国电子支付市场高速增长,中国的电子支付实现了飞跃式增长。截止到2011年,中国互联网支付业务交易规模达到22038亿元。2012年第三季度中国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市场交易规模已达到9764亿元。

二、电子支付市场存在的问题

1.安全问题

据社会调查显示,约为23.5% 的企业和26. 34% 的个人一致认为诚信问题是电子支付最让人担忧的问题,诚信已成为发展电子支付备受关注的焦点问题。基于网络交易具有开放性、广泛性的特点,交易双方不需见面,交易真实性缺乏实际的验证,因而对于社会信用具有更高的要求。消费者对电子支付缺乏信任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1)消费者缺乏安全意识。目前很多消费者在使用电子支付业务时会出现一些基本的操作错误,如消费者设置过于简单的密码,为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消费者缺乏基本的常识,导致了目前很多盗窃诈骗案件的发生。

(2)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电子支付的交易真实性不易考察和验证,活动最后是否完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参与买卖双方,取决于金融机构和电子支付平台的诚信程度。我国信用体制起步较晚,建设不够健全,市场环境不是很完善,是制约电子支付发展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银行发行贷记卡将要承担持卡人恶意透支的信用风险,偏好发行风险较小的借记卡,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电子支付的发展。

2.缺乏技术规范和标准

对于身份认证的权威性和独立性、数据加密强度、商用密码产品、通讯安全控制措施等电子支付业务的核心技术等关系行际互联的技术参数,都没有制定相应的国家标准。目前每家银行都是各行其是,互相不兼容。首先,各行网上银行业务标准统一,技术各异,这不利于银行之间以后的互相合作;其次,重复投资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

3.缺乏相关法律支持

迄今为止,电子支付业务在我国已经开展8年之久,然而我国关于电子商务的立法还不完备,甚至可以说是很缺乏。虽然,《电子签名法》的实施为我国电子商务法制环境的完善奠定了基础。但电子支付的立法问题和法律环境还远远没有解决。与电子签名法的颁布同时进行的《公司法》、《票据法》、《证券法》等法律的修订,也未能体现与电子签名法的衔接。

三、解决对策

1.加大安全保护,提高电子商务的安全性

(1)要对计算机系统的关键技术和关键设备的安全防御能力进行加强。其目的主要是通过提高操作系统的安全管理能力和不断完善安全机制以加强网上银行的安全性,如果发现有对网上银行安全构成威胁的情况要及时的进行处理。

(2)要对应用软件的科技含量进行大力提高,要勇于使用创新技术,尤其是在安全策略方面,更要注重采用新技术,提高系统安全管理自动化程度,进而减少人为因素对系统安全所造成的影响。

2.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是一个综合系统工程,所以必须要运用法律、经济、道德等各种手段来对整个社会的信用水平进行提升,进而建立健全完善的信用体系。建立的网络信用评价体系建立在每一笔电子字符的交易上,特别是通过第三方面的支付平台支付的相关违约事例纳入网络信用评价体系。

3.完善法律建设

完善的法律法规是业务发展的基石,对于业务发展具有重要的规范、引导和保障作用。规范电子支付的法规制度应包括《支付结算管理办法》、《大额支付系统业务处理办法》、《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网上银行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等,应进一步加快电子支付法律体系的建立。

4.改革经营体制,鼓励私营企业加入,多样化发展

尽管银行卡业务在经营体制方面较以往有了明显改进,但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中,银行卡产业运作模式需要深化改革。银行卡业务部门的独立经营、自主核算,利润考核,内控机制等各方面需要更多的经营自主权。对于信用卡公司而言,由于其业务运作模式不同于传统的借记卡业务,更需要有独立的经营体制以促进其产业快速发展。

5.加强与国际接轨

电子支付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和科技发展的必然产物,其发展势头不可阻挡。我们应该从提高我国电子支付国际竞争力的需要出发,尽早做好技术和立法方面的工作,利用国内已有的优势与国际接轨,并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并注重电子支付的普及率。

四、总结

中国的电子支付存在的问题.必须不断完善电子商务的法律环境.建立一套完整的电子商务法律体系.规范参与各方的交易行为,来加以解决。充分利用飞速发展的IT技术,完善交易系统和电子支付平台建设,为电子支付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电子支付[EB/OL]. http://baike.baidu.com/ view/131211.htm.

[2]艾瑞咨询报告.[EB/OL]. 艾瑞咨询.

4.当前农资市场存在主要问题及对策 篇四

贺兰县幼儿园郜婷婷

一、当前师德师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校以师为本,师以德为先。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师德如何,决定着教书育人的质量。长期以来,广大教师在工作中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兢兢业业,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也不断涌现出大批先进人物,可以说,当前教师队伍职业道德的主流方向是好的、素养是高的、能力是强的,大体上能够胜任和适应当前教育事业发展的需求。但是,以高标准严要求来衡量,目前教师队伍在师德师风建设方面也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教育的和谐发展。下面我从当前师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谈谈自己的认识和思考。

1、观念不新。就是我们有的教师主观臆断、骄傲自大,思想陈旧、观念落伍,工作墨守陈规、穿新鞋走老路,缺乏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其思维方式和思维方法明显滞后于科技知识时代前进的步伐和当前教育事业发展的形势。

2、作风不实。就是我们有的教师敬业意识和奉献精神不强,小成即满,安于现状;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贪图安逸,怕苦畏难,缺乏勤学苦练、奋发有为的精神。“手抓一把泥,脚踩西瓜皮,能和稀泥和稀泥,滑到哪里算哪里。”

3、服务不优。就是我们有的教师宗旨观念不牢、服务意识不强,对待学校交办的事情装聋作哑,对待周围同事的工作不愿配合,对待前来咨询的学生家长没有好脸色、没有好口气,对待别人提出的意见建议置若罔闻。更有甚者,厌教书、烦学生,始终“静不下心来教书、潜不下心来育人”,把自己的心思、时间和精力花在教书育人之外。

4、觉悟不高。就是我们有的教师受当今社会上流行的不正之风和拜金主义的影响,不讲奉献讲索取,不讲德性讲个性,不讲原则讲交情,不讲正气讲义气,不讲真话讲假话,不讲团结讲利益,不讲业绩讲待遇,喜欢计较个人得失,缺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的甚至为了一己之私利,不惜丧失党性原则,不惜丢掉人格尊严,不惜损害群众利益。

5、能力不强。就是我们有的教师平时不注意读书学习思考问题,不注重提高教学科研水平,缺乏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的理念。把自己的心思、时间和精力耗费在娱乐厅里、麻将桌上,以及迎来送往、繁琐应酬之上,满足于自己过去已有的知识和本领,不思进取,不学无术。在讲课内容上,照本宣科,书云亦云,不能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补充新的内容、发表新的见解、传授新的知识;在讲课方式上,依旧停留在“授人以鱼”的境界之中,未能“教人以渔”。如此的学识和教风,根本不能满足探奇求新渐强的当代青少年学生的学习需求。

6、自律不严。就是我们有的教师工作纪律松散、组织纪律性差,霸权主义严重、自由主义泛滥。只要自由,不要纪律,缺乏起码的职业道德意识。平时不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不注重个人的师德修养。更有甚者,置党纪国法于不顾,甚至有悖伦理道德,胡搞乱来,为所欲为。

二、关于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几点建议

当前个别教师在师德师风建设上存在的上述问题,不仅直接损害了教师队伍的整体形象,而且严重影响了党和人民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作为身处基层一线的人民教师,对此务必引起高度重视并认真加以研究解决。那么,在当今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作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又应该怎样去结合创先争优活动更加自觉地加强师德修养呢?我建议应在以下六方面下功夫:

一要充满爱心。“爱”是师德中最基础的部分,没有“爱”就没有师德。鲁迅有句名言:“教育是植根于爱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真正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北京师范大

学心理学教授林崇德同志认为,“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有“国宝教师”之称的霍懋征老师也曾说过:“是什么力量把一个人见人烦的孩子,变成人见人爱的孩子?是爱。爱是阳光,可以把坚冰融化;爱是春雨,能让枯萎的小草发芽;爱是神奇,可以点石成金。”可见,“爱”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何等的重要。换句话说,当好一名人民教师,首先要是一个充满爱心的人。因此,作为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必须视学生为弟妹、如儿女,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时刻注意以诲人不倦的献身精神和严慈相济的情感教育,关心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学生全面成才,并以此作为自己人生的最大追求和奋斗目标。

二要刻苦学习。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和创造者,是否勤奋好学、精通业务,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切身利益,而且也表明教师的社会责任。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曾叹道:“要想学生学好,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可以说,“学习是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基石。”特别是在当今科技知识时代,要想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必须刻苦学习,不断充实自己,才会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当前,教师需要刻苦学习,重点掌握“三会”,即会说,有较好的口头表达能力;会写,有较高的教学科研水平;会管,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以不断提高教书育人本领和教学质量

三要务实创新。教育既是科学,也是艺术。教师从事的是创造性的工作,一是来不得半点虚假;二是必须具有创新精神。杰出教师的过人之处,就是能够在平凡的教学点滴之中,探索教育的真谛,追求事业的卓越。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一方面,必须以求真务实的态度,老老实实为人处世、踏踏实实教书育人,真诚为社会、为学生、为学生家长服务。另一方面,必须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真知、思考问题,积极投身教育改革,大胆创新教学实践,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创新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不断激发学生兴趣,努力提高教学水准,使美好的教育理想变为现实。

四要甘于奉献。老师,对教育事业的奉献,应该像小河奉献给大海、阳光奉献给大地那样纯洁无私、那样无怨无悔、那样一往情深。尤其是作为身处基层一线的中小学老师,更应牢固树立长期从事中小学教育的志向,始终坚持把追求理想、塑造心灵、传承文明当作自己人生的最大乐趣,时刻注意做好终身从教的思想准备,甘做培育人才的雨水泥土,在奉献中体现价值,在平凡中成就伟大。

5.当前农资市场存在主要问题及对策 篇五

一、当前我国职务消费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消费规模急剧膨胀,财政不堪重负。目前我国有关职务消费年总规模的各种统计数据不一,没有一个确切和权威的说法,社会比较公认的是,全国每年公务接待、公车配置和使用、出国考察和以公务消费为名义支出的通讯费、礼品费、娱乐费等项费用之和,大致是9000亿元,大约相当于全年财政支出的30%。从财政支出中行政管理费用支出所占比重看,1978年只有4.7%,1990年上升到13.4%,2006年已占到18.7%。这一比例不仅远远高于西方发达国家,甚至高出世界平均水平的25%。而在行政管理费用支出中,职务消费又占了大头,1978年至2006年间,我国职务消费规模增长了140多倍,而近年来这种膨胀势头有增无减,使我国成为世界上行政成本最高的国家之一。如此庞大和与日俱增的职务消费开支,成为各级财政难以承受的负担,严重挤占了本应用于公共事业和改善民生的建设资金,助长了奢侈浪费之风,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引发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消费边界模糊,随意操作空间过大。职务消费是公务人员履行公务,行使职责必不可少的开支。但在实际中,一项职务消费的支出到底与公务是否有关联,关联程度有多大,其必要量是多少,需要有一个明确的界限划分,这样才能保证消费行为符合法律约定和制度规范。由于目前我国对职务消费的内容、范围和标准没有一个科学、合理和明确的界定,或者即使有规定也含混不清、模棱两可,给消费主体留下了伸缩性较大的可随意操作的灰色空间。一些公职人员在职务消费中利用制度上和管理上存在的漏洞,巧立名目,超规定、超限度地进行过度消费和奢侈消费,将一些与公务活动不沾边的项目都纳入职务消费中来,甚至将个人消费、家庭消费都通过公务消费来报销。目前,职务消费的边界模糊,不仅助推了职务消费总量的持续快速增长和难以遏制,而且使职务消费结构畸形化,掺杂进了越来越多的非公务要素,甚至将一些腐败因素囊括其中,导致职务消费的职能和性质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变异。消费权力化倾向明显,消费冲动难以抑制。目前我国职务消费大都按行政级别来确定标准和规格,而不是按正常履行职务的实际需要来确定。职务消费标准一定程度上成为公职人员的福利待遇或者是行政官员权力和地位的标志和象征。因此,在职务消费中各级公职人员大都会在相应的消费标准限度内用满、用足政策,严格按照上限标准来掌握,甚至一些政府官员将职务消费当成相互攀比、相互炫耀的资本,加之职务消费中存在着一定的模糊区域,一些消费主体会尽其所能地采取变通方式来提高自己的待遇水平,进行超标准的高消费。另一方面,职务消费资金的使用具有无偿性,在缺乏有效的社会监督和制度约束的条件下,很容易产生强烈的消费冲动,刺激消费主体的消费欲望不断升级。特别在职务消费权力化中,下级接待上级领导时,更是务求上档次、上水平,想尽一切办法拔高和提升消费标准,使超标准消费逐渐成为一种消费习惯。当前,职务消费中这种愈加强烈的消费欲望和消费冲动仅靠消费主体的个人品质和道德规范所形成的自我约束,很难从根本上消减下来。消费透明度低,消费欲望释放渠道多元化。在职务消费中,消费的标准和规格按职务高低来决定,而且越是位于权力高端的消费主体,不仅享受的待遇高,而且手中大都掌握着相当的可自由支配的资源或资金,成为释放更大消费欲望的资本。这部分资源或资金包括:一是以小金库方式存在的数量可观的预算外资金。这部分资金在使用上具有不可控性和非透明性特点,在开销上仅凭单位领导“一支笔”来处置,基本处于失控状态。二是一些手中掌握一定资源配置权或政策制定权的权力部门,将一部分职务消费形成的超标费用,向权力辐射范围内的下级单位或分管企业进行转移,报销开支。三是一些单位领导,挪用其他款项进行高消费。出现吃完招待费吃办公费,吃完办公费再吃专项资金的情况,甚至出现吃社保基金、教育经费、扶贫款和救灾款的恶劣行为。由于职务消费一定程度处于“暗箱操作”之中,消费主体易于大做手脚,把职务消费作为谋取私利的手段。消费内容鱼龙混杂,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由于职务消费的体制、制度和管理方式等方面存在欠缺和漏洞,容易形成腐败滋生的土壤和环境。具体表现为:一是下级单位或官员假借礼尚往来之名,向上级单位或领导赠送高档礼品、高额礼金或大额银行卡、购物卡,将公物、公款转化为私物、私款。二是将接待上级领导或关系单位重要人员时所发生的超规格费用,甚至在高档娱乐场所发生的违规、违法的腐败费用纳入到公务消费中报销。三是公务人员将个人消费、家庭消费、招待亲朋好友的开销,统统列入职务消费中报销,以权谋私和化公为私。四是公务人员在职务消费中在发票上大做手脚,虚报、谎报甚至用假发票进行报销,贪污腐化。五是一些领导干部,借国内外考察之机,大搞公款旅游。由于目前职务消费内容鱼龙混杂,很大程度上使职务消费性质变了味,成为滋生腐败的发源地之一。

二、厘清职务消费界限,净化职务消费环境的基本原则划清必要消费与过度消费的界限。从一般意义来看,职务消费是指公职人员为履行职务或公务而进行的必要和适度的消费。这部分消费是维持和保证政府或社会正常和稳定运行的不可或缺和不可省略的消耗和成本。因此,在任何社会中,职务消费都是必不可少的社会支出。但职务消费作为一种社会财富的占用和消耗,必须有一个量和度,超越了这一界限,则属于非必要的、过度的消费,从性质上看是对社会财富和纳税人钱财的浪费或挥霍。这就表明,职务消费是一种有限度、有节制、有规则的消费行为,在消费中应坚持适度、节约和效率的原则,即用较少的消费支出,为社会和纳税人提供足量、优质、及时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同时要求在职务消费中必须划清必要消费与过度消费的界限,坚持足量保证必要消费,压缩和杜绝过度消费。在现实中,职务消费的必要量是一个可量和相对恒定的,弹性较小,实行定量化的测量和管理在技术层面上难度不是很大,关键是如何进行实施和推进。而目前职务消费总量失控的重要原因在于必要消费与过度消费两者的界限相互混淆和重合,在职务消费中失去了量的约束和可度量的标准,形成了过大的职务消费灰色空间,造成过度消费部分无限制地膨胀,推动消费总量不断扩大,导致必要消费部分所占比重愈加减小,而浪费和奢侈消费的比重则越来越大。将正常消费与腐败消费区分开来。正常消费属于合法、合规的消费,虽然在正常消费中,受现实体制与机制及社会环境的影响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过度消费因素,但基本都限定于“合法不合理”的法律法规的规定允许范围之内,这些不合理的因素可以通过健全制度和深化改革逐步加以解决。腐败消费属于突破法律、法规限制所进行的 超标准的高消费或通过职务消费来以权谋私和损公为私的行为,需要通过强化制度建设和设立法律红线,加大打击惩处力度来加以解决。从目前来看,一些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可谓不多,但大都是以定性管理为主,约束力有限,特别是职务消费中的财务报销制度和监督制度存在着较多的漏洞,消费过程存在一定的暗箱操作,透明度较差,为腐败消费提供了较大的可随意操作空间;正常消费中的灰色消费区域不断扩展,也使正常消费与腐败消费相互融合,难以分辩,许多腐败消费行为借正常消费之名,行谋取正当利益之实,为职务消费由“灰”转“黑”提供了条件。明晰因公消费与因私消费的关系。职务消费具有明显的公共特征,但消费主体的行为具有消费目的的职务性与消费过程的个体性的双重属性,很多情况下两者公私合一,融为一体,不可分割。因此,在职务消费中较易出现假公济私、以公谋私和化公为私的不正当消费行为或违法行为的发生。因此,在职务消费中实现公私分明,界限清晰,成为遏制职务消费腐败的前提。现实中,可以通过一定的制度设计,将职务消费中单一和明确的公务消费部分与公私合一的部分进行分列,实行不同的管理办法,如对公车使用费、通讯费等公私合一的费用,打入薪金补贴之中,实现透明化管理;而对于公款接待、公务考察和差旅费等单一属性的公务费用,实行定额管理,制定一定的标准,在标准内实行实报实销,节约奖励分成,超额自补。这样,职务消费主体便会从自身利益来考虑,形成消费的自我约束机制,使节约和降低成本和费用成为其自觉和主动的行为;同时也可能有效遏制职务消费中的以权谋私以及利用职务之便进行以公务消费之名,行私人消费之实以及进行变相的高消费和腐败消费行为的发生。摆正职务消费与职级消费的关系。职务消费是公职人员履行自身职务形成的公务性消费,具有明显的因公消费的公共性特征;而职级消费体现为不同行政级别的公职人员所享受的不同等级的待遇,更多体现为一种消费主体作为个体在行政级别上的政治、社会差别,具有很强的私人性。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也容易混为一谈。一方面,很多情况下职务消费与职级消费是对应的,行政职别越高,职务消费待遇越高,另一方面,由于部门、单位或特定组织的社会职责和性质不同,同一级别职级的职务消费所需费用和成本也不尽相同,这就要求在确定职务消费标准时,要因部门、因单位、因岗位进行权宜考虑,不能搞一刀切,要按照实际工作需要来确定相应的标准。因此,在职务消费中要正确区分职务消费与职级消费的关系,可以避免职务消费权力化。

三、规范职务消费行为的对策与建议 细化和精化职务消费标准,设定严格的量的界限。根据不同地区、部门、系统、行业、单位和岗位的工作属性和特点,分门别类地对职务消费情况进行摸底和排查,本着保证必要的、压缩过度的、杜绝腐败的原则,科学、合理地设定出各类别和各岗位的职务消费量。一是职务消费标准要以实际需要为前提,以需定量,严控标准;二是将职务消费与职级消费分开,根据公务活动中履行职务所需的必要量来确定职务消费开支,确保职务消费的公共性;三是稳步推行职务消费货币化,对职务消费中属于公私交合类别的那部分消费,纳入工资薪酬,实行节约归已,超支自理,由职务消费主体自我管理。属于单一的纯公共性类别的那部分消费,实行总额控制,标准到岗和到人,限额使用,节余滚存,按比例奖励,超支自理。通过以上措施,可以保证职务消费主体在消费中,钱花得有据、有理和花得明白,最大限度地避免随意消费、过度消费等铺张浪费的现象出现,也可以有效遏制腐败性消费的发生。在预算中尽快设立单独的职务消费科目,实现预算硬约束。从国际经验来看,预算管理是约束职务消费行为的最为有效的常规手段。一是通过设定职务消费专项科目,达到预算编制的精化和细化,使消费主体知道什么钱该花,什么钱不该花,钱花到哪里合适。这样既有利于消费主体进行自我约束,又有利于有关部门管理和社会监督。二是通过量体裁衣,实行“按量消费,超支自补”的原则,可以确立起财政预算的事前控制机制,建立起职务消费过程的“先定量,后消费”程序。促使消费主体在消费之前就做到心中有数,将消费量控制在相应的限度之内,进而在这个限度内进行统筹安排和有计划地支出。三是预算约束具有法律权威性和刚性特点,可以克服当前职务消费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并可以在职务消费中清除权力消费和等级消费的影响,杜绝消费主体利用权力进行自我消费自我审批现象的发生,从而将职务消费纳入到规范性、透明性和可控性的轨道之中,真正达到总量硬性控制的效果。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公职人员的自律意识。建立健全公职人员职业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等规范,通过建章立制,使职务消费的道德规范和标准成为约束职务消费主体行为的“软”机制和自觉自愿行为。从当前看,应借鉴国际经验和国内已有的有效做法,将公职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纳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加强公职人员的政治素养、思想作风、工作态度和职业操守等方面的教育,在公职人员中树立为纳税人服务的公仆意识和正确的职务消费理念,提高自身抵制职务消费中的攀比、奢侈等腐朽文化影响的免疫力,破除官场之中大吃大喝、请客送礼、讲排场等陈规陋习,在职务消费中树立勤俭节约光荣、挥霍浪费可耻的观念。加强监督,严肃法纪。加强职务消费管理,最为关键的是做到依法办事,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将规范职务消费工作当作关系党风、政风、行风的大事来抓,上升到反腐倡廉的高度来审视。在强化职务消费监督中,首先要做的是公开,包括职务消费对象、消费标准、消费范围、消费内容、消费依据以及管理程序等都要及时全面地向社会公示。在监督中要重点调动以下几方面力量:一是人大监督。主要通过对政府财政预算编制和执行情况的审议和审查,对超额度、超标准、超范围等违法违规行为进行咨询和质询,并依据相关法律法规提请对当事人进行依法依纪处理。二是媒体监督。鼓励和支持各种形态的媒体参与监督,并赋予媒体相对独立的新闻报道权力,对职务消费中出现的一些严重腐败行为进行披露。三是群众监督。进一步畅通监督渠道,设立与政府政务公开相连接的多种群众举报通道,包括电话专线、电子信箱、手机短信、意见举报箱等,与监察机构建立直通式联系,并通过设立相应的奖励和保护制度,使广大人民群众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职务消费监督之中。四是纪检监督。包括日常的根据举报线索进行核查、处理,定期或不定期进行的对相关单位财务账目的审计和审查,对党政干部八小时以外的社交活动进行督查等等。只有在职务消费中严肃法纪,才能促使职务消费主体做到自重、自警、自省、自励,并从根本上改变目前职务消费管理中法纪松弛和纪律涣散的局面。

6.当前农资市场存在主要问题及对策 篇六

一、稳定粮食生产,形势不容乐观

据对全市10个区、县(市)调查统计,预计全年粮食种植意向272.85万亩,比上年减1.66%。其中春粮预计为31.03万亩,比上年减3.44%;早稻预计为3.27万亩,比上年减1.42%;单季稻预计为128.17万亩,比上年减2.44%;连作晚稻预计为11.23万亩,比上年减1.02%;夏秋旱粮预计为99.22万亩,比

上年增0.08%。

(一)、粮食播种面积呈下降趋势的主要原因

1、良田面积进一步减少。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一批城镇建设项目(如房产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开发区(如江东、钱江、临江等)的陆续开工建设,再加上大量线性工程,使得基础设施条件较好粮田面积进一步减少,而实施耕地占补平衡后新开发的耕地生产水平较低,给稳定粮食面积、实现高产稳产带来较大压力。

2、政策牵引力逐年减弱。一是自2004年以来连续三年政策扶持力度未增加,免交农业税影响日趋减弱,农民响应政策引导热情在逐年下降;二是现有政策扶持的主要对象是种粮大户和合作社成员,对于粮食生产的主体——千家万户的散户来说,对政策的响应程度更低;三是目前种粮直接补贴政策主要针对水稻和油菜作物,而旱粮作物未纳入补贴范围,对恢复和稳定春粮生产缺乏吸引

力。

3、粮价下降影响种粮积极性。据调查,2006年一些地方粮食收购价格比2005年有所下降,如余杭区晚粳稻收购价比2005年下降0.20元/公斤。收购价走低直接影响农民特别是种粮大户的种粮积极性,导致不少种粮大户准备减少

全年粮食播种面积。

4、种粮成本仍呈上升趋势。虽然今年农资价格与去年同期相比,总体持平略升,但劳力成本与土地承包费用仍呈上升趋势,如余杭区劳力成本约35~40元/工,粮农土地承包费上升为400元/亩;萧山区劳动力成本从2005年40~50元/工上升到60~70元/工,打农药用工上升到80元/工以上,承包费稻区已上升到450~750元/亩,围垦地区已上升到700~850元/亩,水产养殖承包费已上升到1000~1200元/亩,最高已达到1800元/亩。同时近年来病虫危害加剧导致农药施用成本上升,对粮农尤其是种粮大户影响较大,不少原来种粮大户纷纷放弃

承包权或改行从事其它种养业。

5、农业结构调整导致部分种粮大户转型。近年来,蚕桑、南美白对虾等产业的经济效益增长,与种粮的比较效益差距进一步拉大,部分种粮大户改行从事其它产业,如萧山区2005年20亩以上种粮大户为664户,种植面积为46256.3

亩,2006年下降到482户,种植面积减少到31786.1亩,预计,2007年种粮大户户数和种植面积还将有较大幅度的减少。由于大户种植面积减少致使粮食种植

面积下降。

6、个别地方领导对粮食生产不够重视。尽管从中央到省市,都非常重视粮食生产工作,但个别地方领导不仅不把人力、物力、财力向粮食生产倾斜,甚至还有意无意地把粮食面积的减少作为体现产业结构调整成效的一个指标,直接影

响了粮食生产稳定发展。

(二)、主要对策措施建议

1、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大力实施“沃土工程”,大力推进秸秆还田和综合利用,扩大“经济绿肥”种植面积,增施有机肥,提高农田质量和生产能力。2007年市财政安排专项资金1500万元

用于中低产田改造市级示范工程建设,计划实施市级示范项目5万亩。

2、抓好粮油产业带和园区建设。选择粮田集中连片、基础条件较好的商品粮基地,重点建设杭州东北部粮油和富春江沿岸粮油等2条产业带。2007年计

划建设1~2个粮食示范园区,市财政给予每个园区20~30万元奖励。

3、推进种子工程建设。一是加快高产品种的引进和选育工作,筛选出2~3个新品种进入示范或推广阶段。二是突出主栽品种。目前我市生产上种植的水稻品种有近70个,品种多而杂,农民无所适从。2007年将加大工作力度,早稻主推杭959等,晚粳稻主推秀水

110、嘉991、秀水09、浙粳22等,杂交粳稻主推秀优5号等,杂交籼稻主推中浙优1号、两优培

九、II优7954等。三是加快品种更新步伐。抓好良种提纯复壮和因地制宜推广高产良种,每年30%的用种得到更换和更新,提高我市良种水平。市种子种苗工程建设资金中专项安排100万元用于水稻种子工程建设。

4、全面推广高产关键技术。2007年将继续以项目为抓手,以技术培训和示范为手段,大力推广各项先进适用技术,努力提高粮油生产水平。计划全年引进粮油作物新品种60个,推广省定水稻主推品种60万亩,粮油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6%以上;推广水稻轻型栽培技术80万亩,单季稻“五改”技术35万亩;

实施水稻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130万亩,测土配方施肥200万亩。

5、组织开展统一服务。大力支持扶持各类粮食合作和专业服务组织,在农机、植保、供种等重点生产环节开展“五统一”服务,解决千家万户分散经营的实际困难,提高组织化程度和社会化服务水平。2007年市级重点抓好“五统一”服务示范点建设,示范面积1万亩,对成效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市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市级示范点建设工作。

6、扶持农田季节性转包。我市春季季节性荒田面积20多万亩,利用这些抛荒田发展水稻生产有着巨大的潜力。积极推进土地经营制度创新,鼓励土地使用权依法流转,大力扶持农民承包季节性荒地种植水稻,不断提高农田利用效

率和效益。2007年市财政计划安排专项资金,对承包季节性荒田,连片种植粮油作物50亩以上,并在全市起到良好示范辐射作用的的生产主体给予每亩100元补助。

7、开展水稻高产竞赛活动。水稻高产竞赛是加快先进适用技术应用重要途径。一是通过集成配套技术应用,实现水稻的综合高产高效,并不断总结和完善适于各地实际的高产超高产配套技术;二是提高水稻高产竞赛实施范围和效果,通过竞赛活动推动面上技术应用;三是重视水稻生产技术难点攻关,加大优质、高产、高效专项技术的研究和创新,推进我市水稻生产技术进步。2007

年,市财政继续安排2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水稻高产竞赛活动。

8、提高粮食生产机械化程度。全程粮食生产机械的推广应用是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增加粮食生产效益的重要途径,大力扶持粮食耕作、播种、栽插、植保、收割、烘干等机械应用,提高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市财政每年安排的200万元农机补助资金,要优先考虑扶持粮食生产机械。

9、贯彻落实种粮农户直接补贴政策。对全年水稻、油菜复种面积20亩以上大户及管理完善、运作规范、社员30户以上的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内种粮

社员继续实行每亩5元补贴。

10、加强农业体系建设。一是加强农业保险。建议要加强对粮食、水产养殖、设施栽培等的保险,特别是应对非灾害性天气条件下的亏损问题等的保险。二是增加农业贷款。对扩大规模、提高设施化水平的大户,要求农业贷款适当放

宽条件,利息低一点等。

二、气候对农作物生产的影响不容忽视

据对全市10个区、县(市)调查统计,我市冬种和春播作物播种面积预计为208.03万亩,比上年增0.32%。其中春粮预计为31.03万亩,比上年减3.44%(小麦、大麦、蚕豌豆分别为23.38万亩、0.98万亩和6.66万亩,分别比上年-5.63%、-16.0%和+7.63%);油菜预计为53.78万亩,比上年减1.6%;蔬菜预计为51.67万亩,比上年减1.62%;绿肥及牧草预计为9.39万亩,比上年增11.45%;果用瓜预计为9.77万亩,比上年增4.18%;中药材预计为4.07万亩,比上年增6.40%;花卉苗木预计为31.56万亩,比上年增0.32%。全年抛荒预计3290亩,比上年减28.02%,冬春二季的季节性抛荒预计为30.33万亩,比上年

减11.1%。

(一)、当前农作物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1、气候变暖影响作物产量。今年入冬以来我市气温明显偏高,据统计,今年冬季(2006年12月到2007年2月)市区平均气温7.8℃,比常年平均值5.6℃偏高了2.2℃,是第二个最高年份,仅次于2001年(8.3℃)。尤其是2月份气温达到了10.5℃,比常年平均值(5.7℃)偏高了4.8℃,比原来最高值2001年2月(9.5℃)偏高了1℃,创下了1951年以来我市有气象资料以来最高值。暖冬使春花作物生长加快,生育期缩短,目前大、小麦已进入拔节孕穗期,比去

年提早10天左右;油菜已进入盛花期,比去年提早7-10天。由于作物生育进程

加快,导致整个生育期缩短,将减少物质积累和籽粒产量。

2、气候变暖增加生产成本。气候变暖后,土壤有机质的微生物分解将加快,造成地力下降。在高二氧化碳浓度下,虽然光合作用增强能够促进根生物量增加,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土壤有机质减少,但土壤一旦受旱,根生物量的积累和分解都将受到限制。这意味着需要施用更多肥料以满足粮食作物需要。此外,气候变暖后,农药的施用量将增大。随着气候变暖,作物生长季延长,昆虫在春、夏、秋三季繁衍的代数将增加,而冬温较高也有利于幼虫安全越冬。温度高还为各种杂草的生长提供了优越条件。因此,气候变暖可能会加剧病虫害流

行和杂草蔓延。

3、遭遇倒春寒与暴风雨。我市3月4日傍晚到夜里受强冷空气影响,气温大幅度下降,西北山区为零下3度左右,大部地区在零度左右。本次寒潮对粮油作物的影响不大,但对处于采收期茶叶、蔬菜等经济作物产量造成一定危害。同时,3月14日遭遇暴风雨和连续阴雨,部分地区因排水不畅导致田间积水。

(二)、主要针对性对策措施建议

1、做好大棚蔬菜防冻保温工作。要注意加固蔬菜大棚。此次降温过程中风力可能较大,因此要注意及时封严、封实大棚薄膜,关好大棚门,拉好塑料大棚压膜线,以防被大风吹掀、损坏,加大冻害。要加强大棚蔬菜管理。晚上棚膜上可加盖草帘、无纺布、遮阳网等材料,提高棚温。西部各县育苗蔬菜大棚晚上应及时进行电热线加温,未铺设电热丝的可采用电灯、燃烟等措施提高棚内温度,以确保苗期蔬菜渡过此低温期。

2、做好经济作物防冻工作。要抓好早生名茶采收,达到名茶采摘标准的茶芽要抓紧采摘,减少冻害造成损失;防止倒春寒对茶树的侵害,可采取搭棚盖黑色遮阳网等方法,提高茶树蓬内温度,防止蓬内萌动新梢发生冻害。地形适宜的地方也可采取烟雾防冻法。对茶园桑园防冻可在上风处堆放树枝、落叶、杂草等,适时点燃,让浓厚的烟雾弥漫在接近地面的空气中,减少地面热量向上辐射,使地面温度增高,以达到防冻的目的;低温过后应及早对冻害桑树枝条适度修剪,促进枝条下部或基部未萌发桑芽解除休眠,提高发芽率。对果园可根据不同条件采取覆盖作物秸秆或在果树周围1米的范围内铺设地膜、培土15~30cm或用稻草绳缠绕主干、主枝、树干涂白、灌水、熏烟、果实套袋等方法防冻。

3、做好露地蔬菜管理。对可收获蔬菜,要动员菜农及时采收上市或入室保鲜。留地蔬菜受冻后,易遭受病虫害侵袭,视蔬菜长势情况及时做好药剂防治工作。同时,应及时追施一次速效肥料,可用2%尿素溶液和0.2%的磷酸二

氢氧钾溶液作叶面喷施,增强植株抗性。

4、重视做好畜牧业防寒保温工作。有条件的畜禽场(舍)要加设取暖设备;条件差的鸡场,可将畜舍门窗,特别是北面窗用塑料膜钉好,或用油毛毡纸、草帘遮挡。要堵塞墙壁漏洞,以防贼风侵袭。要防潮湿、防漏雨,舍内要勤垫勤换

干草和松土,保持洁净和干燥,注意畜舍的通风透气,给畜禽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要提高饲料中能量水平,在饲料配制上,要适当增加玉米、油脂等能量饲

料的比例,以增强畜禽防寒能力。

5、加强田间管理。要做好大小麦、油菜、蚕豌豆等冬种大田作物田间的清沟排水,特别是田外沟渠的清理工作,对蔬菜大棚周围也要及时做好沟渠清理,以减少积水,预防冻害和渍害同时发生。对种植油菜、蚕豌豆和马铃薯等作物,在晴天时及时中耕松土除草,施好磷、钾肥等追肥,以提高作物抗寒能力。对

受冻桑树、果树要及时修剪。

6、做好防冻技术服务工作。各地要高度重视低温防冻工作,组织机关干部和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宣传防寒防冻知识,做好技术信息服务,指导和帮助

7.当前农资市场存在主要问题及对策 篇七

一、对基础环境执法中出现的问题分析

(一) 存在较多扰乱环境执法的因素

在一些地区, 有较强的地方保护主义意识, 对地区经济的发展过于重视, 却将环境保护问题抛之脑后, 为了获取短期的经济效益, 放弃了对环境的保护, 对环境执法工作也没有进行重视, 甚至对执法工作进行了强制干涉。地区的此种行为, 导致环境执法部门在执法时难度增大, 严重时会无法进行执法工作, 环境问题也逐渐恶化, 不断滋生环境纠纷[2]。此外, 在进行环境执法时, 影响因素还包括人情关系, 针对一些违法行为, 在执法人员开始调查时, 就会受到地方关系的影响, 免除了相关处罚。在环境执法的开展中, 最为重要的干扰因素就是权力干涉以及人情干扰, 导致环境执法部门的环境监督职能无法有效实施。

(二) 环境执法队伍没有较强的活力

在环境执法队伍中, 活力性不强, 针对环境违法乱纪行为, 没有按照相关规定进行严厉处罚[3]。此外, 环境保护部门在职责上也没有明确的划分, 出现问题就会相互推诿, 执法队伍整体素质普遍较低, 一些执法人员未经过相关培训就直接上岗, 对环境保护法也没有深入的了解掌握, 环保宣传力度较小, 在执法中会出现违法行为, 对环保执法形象造成了损害。同时, 环境执法机制尚未完善, 没有相应的竞争约束机制, 执法效率不高。

(三) 没有完善的地方技术规范

合规执法以及科学执法是依法行政中最为重要的内容, 然而, 在基层环保执法部门执法中, 技术规定尚未完全统一, 针对同种违法行为会出现不同种的处罚措施[4]。特别是针对第三产业污染处罚收费规定就不一致。在对建筑工地噪音超标排污费的收取上, 有按照面积进行处罚, 有只对夜间行为进行处罚, 还有加倍进行处罚, 处罚措施尚未统一。

(四) 没有规范的行政处罚机制

现阶段, 在一些地区中, 环境执法人员也会存在不合法的执法行为, 协商处罚方式较为常见, 在受到上级领导的说清以及关照时, 就会减轻处罚或者不处罚, 没有严格按照行政处罚规定实施。在行政处罚的决定上, 是由领导独自决定, 不会征求集体的意见。尚未规范健全的行政处罚机制, 致使环保局以及环境监督机构在处罚的执行上存在较多失误。

(五) 人们对环境法律、法规认识不深

在社会的各个阶层中, 对环境法律法规都没有深入的认识以及了解, 对环境执法工作也没有深刻的了解, 一些地区的经理以及个体户, 认为环境监察工作不但不会给自己带来什么利益, 还会影响企业的发展, 对经济效益过于重视, 却忽视了环境保护问题。

二、分析基层环境执法问题存在的原因

(一) 地方保护主义较强的原因

现阶段, 对于县级城市来说, 经济发展水平普遍较低, 人们的生活水平也较为低下, 为了达到一定的绩效以及经济利益, 忽视了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在县级领导的保护下, 污染严重企业的发展对环保工作造成了较大的困难。

(二) 环境保护法律意识不强

对于基层政府部门来说, 没有形成较强的环保法制意识, 对经济的发展过于重视, 将环境保护问题抛之脑后, 为了达到短期的效益, 不惜以牺牲环境作为代价。

(三) 尚未健全的执法机制以及执法程序

环境执法的过程也是对环保技术进行应用的过程, 但是, 现阶段的环境执法中, 没有建立有效的机构, 职责划分以及责任机制尚未明确, 执法程序没有按照规定进行, 环保执法缺乏相关的依据[5]。

(四) 环保执法队伍素质普遍不高

基层执法人员没有较强的法律意识, 各部门也没有做好相应的培训工作, 致使执法人员素质普遍不高, 出现执法不严的现象。

三、对基层环境执法提出的对策以及建议分析

(一) 加强宣传教育, 使人们的环保意识能够增强

在环保执法工作中, 最为重要的内容就是环境宣传教育, 做好环境宣传教育工作, 能够提供一个较好的舆论环境促进执法工作的正常开展。对环境宣传教育工作加大重视力度, 能够使群众的环保意识得以增强, 特别是对于地方政府领导以及企业领导人来说, 能够使其自身的行为得以规范, 在权力的使用上能够更加正确, 在群众广泛参与的情况下, 才能够对执法环境进行有效的监督。此外, 在进行经济建设时, 也需对执法问题进行充分考虑, 以有效的发挥环境执法职能作用。

(二) 将法律法规进行完善, 使环保执法权威能够得以提升

在环保执法中, 为了使执法权威能够得以提升, 就应该对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明确, 做好部门职能划分工作, 将各部门的环保执法职责进行明确, 以使执法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避免出现重复执法、推诿以及责任不清的现象。此外, 在企业相关监督管理法律法规的制定上, 应将环保部门现场执法的范围进行扩展, 可现场查封一些关停的污染企业, 并将相关的设施、财产进行强制扣押, 避免再次出现污染现象。与此同时, 还应该细化、量化法律责任, 划分清各部门的职责, 以便更好的开展环保工作。

(三) 培养一批素质、水平较高的环境执法队伍, 以使执法能力得以提升

为了使执法队伍的整体素质以及执法能力得以提升, 就应该对执法人员的法律法规、管理机制、执法程序以及环境规定做好培训工作。此外, 还需对工作绩效以及责任追究方面加大重视力度, 应用较为有效的处罚机制, 针对一些违法乱纪的执法人员, 需要进行辞退以及处罚处理。

(四) 对现场环境加大监管力度, 做好环境执法

在日常的检查中, 就应该加大监管力度, 特别是在现场的检查过程中, 需要做深入的了解, 将污染较为严重, 且多次出现违法行为的企业进行清除处理, 从而使现场监督工作能够更加规范化, 使现场监督检查的工作效果能够得以提升, 最终使环境执法力度得以有效提高。此外, 还需将以往使用的单一检查模式进行变革, 将人大、政协以及政府等有关部门进行联合, 组建联合检查小队, 对难度较大的执法问题进行解决处理。

(五) 将执法手段进行完善, 使执法效能得到提升

执法效果以及执法水平都会不同程度的受到执法手段的影响。基于此, 就应该将检测化验站建立, 以提供真实可靠的环境依据促进环境执法的开展。此外, 还需对执法设备进行完善, 比如执法车辆、信息工具, 从而使环保执法效能得以增强。

四、结语

环境执法是一项系统性以及复杂性较强的工程, 为了使执法能够更加深入, 就应该对形势有重新的认识, 将思路理清, 从而使环境执法工作的紧迫感以及责任感增强, 做好现场环境监管工作, 对执法程序进行规范, 对执法手段进行完善, 最终达到彻底改变环境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韩敏, 葛伟.当前基层环境执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J].新乡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5) :17-18.

[2]赵欣华.浅谈基层环境执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资源节约与环保, 2013 (10) :130-131.

[3]朱长顺.浅析基层环境执法面临的问题及相应的对策[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电子版) , 2012 (28) .

[4]陈亮文, 于贤贵, 朱虹辉等.基层环境执法存在问题、原因及对策研究[J].资源节约与环保, 2013 (7) :134.

8.当前农资市场存在主要问题及对策 篇八

关键词: 工程建设监理 问题 对策

工程建设监理是我国改革开放后近十几年发展起来的新兴行业,其对提高工程质量、控制投资和工期起到了重要作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建设中的腐败行为,为我国的经济建设作出了贡献。

我们在工程建设监理工作实践中,感到我国的工程建设监理市场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1 关于监理单位资质管理问题

目前建筑市场的供求关系失衡,过度竞争造成了不良竞争甚至是恶性竞争,也造成了市场混乱的局面。因此,改革和完善企业资质管理办法,建立严格的建筑市场准入和清出制度势在必行。

资质管理应是宏观调控监理队伍规模、监管市场行为的重要手段,将违法违规行为列作企业资质审查和年检的重要内容,是规范和制约企业行为的一个重要措施。对有违规行为的企业,都要严肃查处;情节严重的,要坚决吊销资质证书,依法将其清出建筑市场。严格市场准入制度,不符合资质要求的监理企业不予入内,从而有效制止素质较低的监理企业采取压低监理费率来承揽业务,扰乱市场秩序。 当前由于地方保护、部门分割的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在某些部门和地方甚至愈演愈烈,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建筑市场远未形成。建议政府理顺政出多门的资质管理现状。

2 关于监理服务取费低问题

在我国目前工程监理行业低标准取费的条件下,监理企业只能困难重重地维持低水平运行。加之低价抢标的不良竞争较为普遍。例如某道路工程,造价约1 000万元,几家监理单位投标价都低于标准取费的50%,业主筛选的两家监理单位重新竞标,结果某监理单位以标准取费的30%中标。显而易见,监理取费偏低、低价抢标导致了一些弊端:

(1)监理企业难有积累、发展后劲不足。从目前情况看,绝大多数监理企业,甚至连企业规模较大、监理业务比较饱满、社会上有一定知名度的监理企业几年苦心经营下来积累亦甚少。

(2)监理人员待遇偏低。待遇偏低,吸引不了高智能人才,同时也很难留住高素质人才,使得工程监理企业很难成为真正的高智能、知识密集型企业。

(3)监理企业服务不到位。监理企业受资金所限,无力购置相应的现代化技术设备,工作效率不高;为控制成本支出,监理服务工作不完全到位,影响了监理队伍的素质和工作质量。

(4)制约了监理行业的发展。工程监理行业现虽已初具规模,但监理取费标准与国际相比明显偏低,束缚了工程监理行业的发展,制约并延缓了监理行业与国际接轨的进程。

(5)监理取费偏低最终导致了我国工程监理总体实力较弱、行业整体素质难以提高。为了促进监理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的提高,保持监理队伍的相对稳定,推动建设监理事业的健康发展,工程监理取费标准亟待提高。在目前项目法人制尚待完善的情况下,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加强监理服务收费的最低标准的管理力度,保证监理企业完成全部监理服务工作的最低费用和基本利润,以保证工程监理市场能有序规范地健康发展。

3 关于规范业主行为问题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建筑法》、《招标投标法》和《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建设工程监理规范》等法律法规,使工程建设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但有些业主法律意识淡薄,或对监理程序不熟悉,使得工程建设过程中存在一些挥手工程、政绩工程等。

广州市某献礼工程,业主直接下指令,要求施工单位加快工程进度。欠科学进度安排不仅使监理工程师对合同工期不能良好控制,同时难以确保工程质量;在工程进度款方面,监理工程师无应有的计量、支付权,工程款直接由业主支付,甚至一些不该支付的中间支付款也是业主直接支付,监理工程师毫不知情。工程进度款的支付已成为业主的资金分配,违背了合格工程计量的基本原则,使监理工程师无法对投资进行控制。

目前,指挥部常到施工单位抽调人员任业主代表,但这些被抽调出来的业主代表不能适时调整自己的位置,增加了监理工作的难度。国家投资项目业主违规现象较普遍,要理顺建筑市场应先着重抓项目法人制的推广、落实,建立竞争有序的监理市场。

4 关于监理工作定位问题

作为工程建设市场的三大主体之一,监理理应发挥重要的作用。但工程建设中,重设计、重施工、轻监理的观念仍然普遍。有些业主及施工单位对监理单位职责没有正确的认识,令监理工作正常开展受到一定困扰。

某工程,砼浇筑过程中施工人员操作不善漏振,砼出现蜂窝、麻面现象,业主公然在承包商面前指责监理单位监理力度不到位,而不追究施工单位;在某道路工程中,业主要求监理单位在签订监理合同时附加一条:若业主被上级领导批评一次,监理单位罚款一万元。把监理单位当作是业主的替罪羊;监理工程师下发了停工令,施工单位对监理工程师指令置若罔闻、拒不执行。监理应该对什么承担责任,应该说建设部颁发的《工程监理合同(范本)》、《建筑法》以及相关法规均有界定,出现上述情况只能说这些业主代表对合同文件了解不够,但这种现象不扭转,对规范建筑市场的工作十分不利。

5 关于信息化管理问题

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时代。监理行业应创造与之对称的信息环境,实现市场主体和社会公众对信息的公平享有,以及市场监管信息的交流与共享,充分发挥高新技术在整顿和规范建筑市场秩序中的作用,提高执法工作的科技含量。

將企业资质管理(监理工程师的管理)纳入信息化管理的轨道,通过网络等现代化手段,受理并审查各类企业资质、人员资质,记录并公示企业的信誉及个人的不良行为等,方便社会监督,提高对资质管理的透明度和工作效率,将政府对建设市场的监督管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6 监理企业自身建设问题

为了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适应国际监理企业的竞争,还应加强企业自身的建设。

6.1 科技创新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监理作为智能性的管理行业,继续过去陈旧的检查方式是行不通的,须运用现代化设备和手段,在科技上创新,提高工程监理的服务水平及工程质量。如运用新一代无损检测技术--超声波技术,可测定钢筋位置、钢筋直径、钢筋间距及钢筋砼强度等,有效、简便、快捷地提供科学、真实、有效的数据。

6.2 以人为本

监理企业的竞争,其本质就是人才的竞争。建立一支具有高素质的、稳定的职业监理队伍,留住人才、培养人才、集聚人才。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监理人员的业务素质,二是监理人员的职业道德,三是提高监理人员待遇。要求监理既要有专业知识,又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对专业素质过硬又懂管理或经济,擅长英语的中青年加以重点培养,提高待遇,以使其全身心投入监理工作,为今后的市场竞争贮备优秀人才,增加企业竞争能力。

6.3 强化廉洁自律

守法、诚信、公正、科学,这一理论提出了监理行业的行为准则。监理企业不仅要提高人员业务素质,还要提高其政治素质,强化廉洁自律管理,使监理人员真正做到公正、独立地开展监理工作。

总之,工程监理制已经成为建设管理体制中的一项基本制度,应坚持和完善这一制度,继续深化对监理重要性的认识,提高监理的社会地位和工作地位,摆脱监理行业存在的困境,使建设监理事业健康发展,进一步走上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上一篇:2022年中二班春季班务计划下一篇:XX关于应急管理工作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