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赴延安考察报告(精选7篇)
1.教师赴延安考察报告 篇一
赴延安学习考察报告
一、赴延安考察基本情况
根据市委党校教学计划的安排,2012年秋季科级干部理论进修班赴延安进行异地教学,在市委党校副校长、市行政学院副院长王立亚和组织员吴娟老师的带领下,在兰德培训中心的精心组织与安排下,于2012年9月16日至21日赴延安开展了为期6天的培训考察活动。
学习考察期间,认真聆听了中国延安干部学院贺海轮教授作的《辉煌的历史时期峥嵘的红色岁月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和宋炜教授所作的《延安精神及其时代价值》两场专题教学,参加了《毛泽东与毛岸英特殊的父子之情》、《延安窑洞有马列主义》、《张思德与张思德精神》三场现场教学,参观了枣园、杨家岭、王家坪、宝塔山、延安革命纪念馆等革命历史纪念地。
这次赴延安圣地考察学习,我从心灵深处得到了一次洗礼,震撼了心灵,坚定了斗志。
二、赴延安考察的主要收获
1.学习延安精神,发扬革命优良传统,弘扬民族精神
延安是举世闻名的中国革命圣地,从1935年到1948年,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就是在这里战斗了13个春秋,他们运筹帷幄,决胜千里,领导和指挥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坚固基石,培育了永放光芒的“延安精神”。考察期间,全体学员参观“七大”会址,探访党中央机关旧址,瞻仰毛主席、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故居;徜徉枣园,漫步杨家岭,驻足延河边,远眺宝塔山,身临其境地感受中国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艰苦卓绝奋斗历程。在简陋的窑洞里毛主席挑灯夜著,高瞻远瞩,写下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光辉篇章,指明了中国革命的方向。在延安,党中央开创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指引中国革命一步步走向胜利。在这里,形成了“抗大、南泥湾、实事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中国共产党响亮地提出了“为人民服务”的口号并在全党认真实践。那时的陕甘宁边区政府,被誉为“民主的政治,廉洁的政府”,中国共产党把为中国最广大人民谋利益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以对人民的无限忠诚赢得了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可谓是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的典范。
在延安的耳闻目染,震憾着每个人的心灵,启迪着每个人的胸怀,无不荡起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无比崇敬的心情,无不感到延安精神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内心的升华。一路的学习考察,使每个学员的心灵受到了洗礼,深刻体会到学习延安精神是发扬革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学习延安精神就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与延安精神是一脉相承的,党中央、毛主席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培育的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境界和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是民族精神在特定历史时期的丰富和升华。
2.学习延安精神,发扬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创业精神
学员们通过学习考察,对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主体的延安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艰苦奋斗是延安精神的标志,是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是毛主席在延安时期提出的一句口号,当时延安的情况非常恶劣,缺衣少粮,甚至到了能不能生存下去的境地。在这个时候,我们党领导根据地的人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王震将军带领三五九旅进驻南泥湾,开荒农垦,又战斗又生产;周恩来、朱德、任弼时等领导人亲自带头纺线织布。可以说,过去中国革命是靠党的正确领导,经过无数革命者艰苦奋
斗,开创了一片新天地。
今天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同样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我们经济发展了,社会进步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容易产生大手大脚,不计成本的思想和行为。艰苦奋斗既是工作作风,也是思想作风。艰苦奋斗不仅有“艰苦”的含义,更有“奋斗”的要求,它强调精神上要振奋,思想上要刻苦,工作上顽强拼搏。面对新的历史条件,我们还需要牢固树立艰苦奋斗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奋发向上,充满信心地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战胜新困难,不断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总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更要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做真抓实干、埋头苦干的表率,做关心群众、勤政为民的表率,做清正廉洁、永葆本色的表率。无论何时何地,都应做到政治上清醒,思想上坚定,精神上振奋,工作上勤奋,生活上简朴,永远保持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3.学习延安精神,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
注重学习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党在每一个重大历史关头,总把学习摆在首位。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上,有三次大规模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马克思主义学习运动。第一次是五四运动,它开始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第二次是延安整风运动,它在全党范围内解决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问题。第三次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特点的全国范围的思想解放运动。在这三次伟大的历史性运动中,延安时期整风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延安整风运动,使全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达到空前的统一和团结,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在延安整风运动期间,毛主席所作的《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就是我们党讲学习的光辉范例,党的历史证明了学习的重要性。
今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中央提出要建设学习型政党,建设学习型社会。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其中必不可少的就是要坚持党在延安时期形成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履行岗位职责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更好地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推进各项工作。学员们来自教育部机关和直属单位,是国家有关教育政策的参与制定者、执行者,不了解国际教育发展趋势,不掌握教育发展规律,势必会给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造成损失。因此,学员们表示,一定要用延安精神来激励自己勤奋学习,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在学习中提高理论水平、业务水平、领导水平和创造力,在学习中不断研究新情况、适应新变化、寻求新突破,把理论学习成果转化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使理论学习的成果实实在在体现在工作的成效中,促进理论与实际、学习与运用、言论与行动相统一,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4.学习延安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好本职工作
在延安,学员们实地缅怀一代伟人的丰功伟绩,亲身感受革命先烈艰苦奋斗的历程,重温党的历史,陶冶精神情操,体验延安精神。一路走来,学员们感慨万千,大家表示,作为新时期的党员干部,一定要牢记党的宗旨,实实在在地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不断强化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在日常工作中,一定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不搞浮夸虚报的假政绩,不搞沽名钓誉的“形象工程”,把有限的资金集中用在解决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上来。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更要继承延安精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利益观、权利观、地位观、幸福观,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行动宗旨,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三、体会、谢意和建议
(一)两点体会
1.老区中小学教师队伍的培养培训有待进一步加强
延安考察期间,学员们考察了陕北基础教育发展状况,赴甘泉县劳山小学进行实地调研,老区人民优先发展教育的精神令人振奋,农村老百姓为子女求学的干劲令人感动。这两所学校,无论是从校园建筑还是从内部配套设施来看,都具备了比较好的基础,但是软环境比较滞后,尤其是师资队伍结构性短缺问题十分严重,科学教育、外语教师尤其短缺。教师的综合素质、现代信息技术能力比较低,农村教师指导能力令人担忧,教师几乎没有培训,没有专家指导,教师问题成为制约老区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因素。学员们认为,应当将重点放在培养培训教师上,切实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待遇,加强培训,努力提高其专业发展能力和综合素质。
2.陕北贫困地区人民生活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来到延安之前,大部分学员脑海中反映最多的是黄土地、小米饭、陕北民歌等对陕北的感性认识,当大家真正走进延安,走进大山,走进陕北农村的时候,看到的是陕北的天比想象中的蓝,山比想象中的绿,人民群众的生活状况比想象中的好。老区人民为民族解放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党和国家没有忘记他们,延安人民的经济状况有了很大改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陕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同时学员们也看到,在陕北农村,靠天吃饭的局面依然没有改变,广大农村交通不便,农村孩子上学难的问题还不同程度的存在。这应引起政府和社会的关注,需要党和政府更加关注他们,帮助他们。
(二)谢意和建议
此次考察,虽然时间不长,但信息量大,学员们采取听、看、思等形式,走进延安,了解延安,感受延安,追忆延安,身临其境地体验了延安精神,接受了一次深刻的革命传统教育,心灵深入受到了一次洗礼。在延安大学的学习,使同学们受益匪浅,为此大家向延安大学表示由衷的谢意。机关党校安排的这次延安之行,使学员们受益匪浅,不少学员感叹说,“来时不想来,怕耽误工作;走时不想走,感觉没学够”。为进一步提高在延安学习考察的效果,学员们建议适当地增加一些学习考察时间,即在保持现有培训考察模式的基础上,派遣学员到延安的企业、农村实地考察,了解延安企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情况
2.教师赴延安考察报告 篇二
巴西国际农机展每年举办一次, 是南美洲最大的农机展, 2010年参加企业为巴西及其他30个国家的共1 254家公司, 参展面积达30万m2, 云集了国际主要的农机制造商及南美洲的农机制造商。世界著名的农机大企业, 如约翰迪尔、凯斯纽荷兰、爱科、克拉斯、库恩和洋马等均以强大阵容参展, 我国也有近20个企业参加展出, 包括中国一拖、福田雷沃重工、东华链条和浙江市下等公司。
参展的产品基本涵盖了所有的农业机械, 包括田间作业机械、畜牧饲养机械、农用工程机械及配套件等, 展品多样, 特点突出。
1.大型高效机械占主导
巴西农场规模比较大, 因此展览的机器以大型为主, 如凯斯纽荷兰展出功率达270 kW的联合收割机, 约翰迪尔和爱科也纷纷展出了大功率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 克拉斯展出了大型自走式青饲机。
2.甘蔗机械品种齐全
巴西和南美洲其他各国都大量种植甘蔗, 机械化水平相当高, 具有成套装备, 这次展会能看到从耕整地、施肥 (药) 、种植、收获到运输各种型号的机器。耕整地机械有带有施药的旋转犁、起垄施肥机械等, 种植机械有牵引式、自走式。甘蔗收获机均是切断收获, 爱科、凯斯纽荷兰和约翰迪尔等公司展出了大型自走式甘蔗收割机, 巴西本土企业Santal公司也展出了大型甘蔗收割机, 结构与爱科、约翰迪尔基本相同, 适用行距1.1~1.4 m。据介绍, 2009年该公司生产40余台甘蔗收割机, 国内市场供不应求, 还未出口。另一家巴西公司MENTA, 展出了一种悬挂式小型甘蔗收割机, 生产率为20 t/h左右, 将甘蔗切成20 cm左右的小段, 在抛送到拖车时, 机器配置的风机通过气流, 将轻杂物吹出。该产品结构简单、造价低, 但性能不如自走式。
3.两种采棉机械
展会展出大量棉花生产机械, 有来自约翰迪尔和凯斯纽荷兰的采棉机, 也有巴西生产的采棉机。
巴西当前棉花种植有2种行距, 一种为宽行, 行距为91.44 cm (36 in) ;一种为窄行, 行距为45.72 cm (18 in) 。宽行为正常行距, 窄行为生长期较短的地区采用。宽行距的棉花生长期一般200多天, 窄行距为150多天, 宽行距株数为10万株/hm2, 株高一般为1.3 m左右, 结10个棉桃, 窄行棉花为20万株/hm2, 株高一般为80 cm, 结5个棉桃。这样宽窄行棉花的产量相同, 但窄行棉花生产期缩短50余天。窄行棉花无法用现有采棉机收获, 因此开发了搂棉机。
生产棉花加工设备的Busa公司, 生产幅宽为4、6和8 m的掳棉机, 配套拖拉机动力为88.2、117.6和132.3 kW (120、160和180 hp) 。掳棉机将棉花采下并送入配置在拖拉机2侧的锯齿片式清花机进行初清。据介绍, 常用的采棉机含杂率在2%~3%, 而掳棉台采的棉花含杂率为12%, 经清花处理后棉花含杂率为6%~8%。约翰迪尔等公司也生产这种掳棉机, 大多为自走式, 巴西Busa公司生产的为悬挂式, 结构简单、价格低。
巴西MONTANA公司生产的4行采棉机, 采棉头来自以色列, 其他部分自己制造。集棉装置仍为集棉箱, 但不同于凯斯纽荷兰、约翰迪尔等公司的压包方式。据介绍, 其价格要低于约翰迪尔同类机型20%。
4.咖啡生产机械多样
咖啡为巴西重要的经济作物。展会上展出了很多用于咖啡生产的设备。
Varra Tudo公司生产落地咖啡豆收集机, 通过气流将落地的咖啡果收起, 经清选回收。另一家公司生产的咖啡收集机采用立式旋转的尼龙刷将咖啡豆刷下, 输送到清选装置。
蔗糖加工厂考察
巴西是甘蔗种植大国, 机械化水平比较高。为了更好地了解甘蔗收获机械化情况, 考察团考察了位于里贝朗普雷图市郊区的Urina da Pedra糖厂。该糖厂是巴西具有代表性的企业。通过考察了解了有关甘蔗收获和加工过程及相关的组织管理。
巴西甘蔗的种植加工是以糖厂为核心, 巴西糖厂在2008年有407个, 当时在建45个, 计划建67个。糖厂与周围30km范围内的农场建立合同关系, 农户按糖厂的要求种植甘蔗, 收获与运输由糖厂购买收割机和车辆完成。用收割机收获要求去顶、去叶和切段。据介绍, 80%的甘蔗来自合同农户, 均采用切段方式。20%左右来自40 km范围的非合同户, 而这部分多数采用人工整秆收获, 到糖厂再去叶切段。收获要求, 一般从地里收获到运至糖厂开始加工的时间控制在2 h内, 人工收获的一般控制在5 h内, 最多不能超过12 h, 以免发生发酵霉变。为此如果加工厂出现故障不能加工, 收获立刻停止。
巴西由于土壤、气候适宜, 甘蔗产量较高, 一般垄距在1.4 m, 株高在3.5~4 m, 地块大, 适于机械化作业, 每年收获期230余天。
Urina de peara糖厂整个生产过程体现了循环经济, 它不仅加工糖, 而且生产酒精作为生物燃料, 同时又利用甘蔗渣发电, 不仅能满足本厂用电, 还可以供给能源公司。燃料后的灰渣集中到发酵池, 用于生产肥料。该厂共有员工2 250人, 从事工业生产的员工700人, 从事农业生产 (收、运) 的员工1 200人, 管理人员350人。每天产糖2 160 t, 酒精1 200 t, 每年生产230天, 总计需要420万t甘蔗。发电能力为3.6万MW/年, 2009年发电2.7万MW, 卖给能源公司1.49万MW。
通过此次考察发现, 解决甘蔗的收获机械化问题不单单是机械装备问题, 而需要解决一个产业链问题。从种植模式、种植规模到糖厂布局、交通运输和管理模式等, 一系列问题都要综合考虑才能完善整个制糖工业。这需要国家统一考虑, 统筹运作才能实现。巴西的经验值得借鉴, 建议组织糖业生产各个环节的专家共同考察, 确定适合中国糖业生产的方案。
巴西维美德拖拉机公司考察
维美德公司在芬兰建立已经50多年了, 于2004年成为爱科集团的一员。巴西的维美德工厂分2部分, 一部分为拖拉机厂, 一部分为柴油机厂。
拖拉机分厂工人900余人, 管理人员350余人, 年产大中功率拖拉机1.5万台, 占巴西全国拖拉机产量的18%~20%。拖拉机主要有5个系列, 动力覆盖40.4~154.4 kW (55~210 hp) , 主要是同步器换挡, 也生产2区段动力换挡机型。产品主要是供应巴西本国, 2009年本地销售占其产量的91.7%, 其余出口到南美、北美等地。该厂生产车间包括钣金焊接涂装车间, 生产驾驶室和拖拉机覆盖件;装配线为挠性线, 线长150 m左右, 可实现多种机型共线装配。为了保证挠性装配, 车间中间没有大的配送中心, 由配送中心按订货配送零部件到装配线。齿轮和传动箱由发动机分厂加工提供, 动力换挡变速箱由芬兰的发动机厂供给。
发动机分厂实为Sisu的分厂, Sisu发动机公司也为芬兰的一个公司, 20世纪50年代进入维美德, 2004年随维美德进入爱科集团。Sisu公司全球800余人, 主要生产非道路用柴油机、齿轮及传动箱。全球经营额为4.75亿美元左右, 柴油机占80%左右。生产的柴油机动力为36.8~308.7 kW (50~420 hp) , 排量3.3~8.4 L。巴西的Sisu发动机分厂现有职工297人, 年产3万台柴油机, 包括3、4及6缸机。该厂设有机械加工车间, 设备先进, 均为成组电脑控制的加工中心, 主要生产3、4缸机缸体, 6缸机缸体由芬兰公司提供, 其余件均为全球采购。最后由一条圆形的装配线完成装配。该厂生产规模虽然不大, 但产品质量好, 除供维美德公司用外, 还向其他公司供货。
在考察工厂过程中, 考察团成员和维美德公司的市场经理进行了座谈, 了解了巴西的农业与农机工业情况。巴西是一个新兴工业国, 也是一个农业大国, 2009年农业收入为950亿美元, 2010年预计为1 060亿美元, 农业产值约占GDP的7.9%, 是世界第2大大豆生产国, 同时也是全球糖的主要生产国之一, 主要农作物为大豆、棉花、甘蔗、玉米、咖啡、小麦和水稻等。巴西联邦政府对农业的发展非常重视, 他们认为随着人类饮食的改进, 生物质能源的发展, 特别是世界人口的增加, 而土地资源有限, 对农产品需求必将增长, 农产品的价格必将提高。因此, 特别支持加快农业机械化,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巴西联邦政府有2个项目支持农户购买农业机械。一个是Mais Almentos项目, 支持小农户购买农机, 10年低息贷款, 年利率仅为2%, 而巴西银行正常贷款利息高达30%。另一个项目为“FINAME PST”项目, 支持大中农户购买农机, 10年长期贷款, 一半贷款利息为4.5%, 另一半为5.5%。圣保罗地方政府提出“促进拖拉机”项目, 扶持当地农户购买拖拉机。
结论
本次考察收获较大, 一是初步了解巴西的农业与农业机械化的情况, 特别是甘蔗的种植收获加工过程及有关机具。二是通过对工厂的考察, 初步了解巴西农机工业的有关情况。三是通过参观展览, 看到了许多在其他展会见不到的产品, 得到很多资料信息, 对了解全球农机工业与产品十分有益。
此次考察由于时间短暂, 很多问题尚需进一步深入调查和了解, 巴西的经验值得借鉴, 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将于2011年4月组团进行专项考察, 了解更多的情况, 促进我国农机产品结构的调整和行业的发展。如组织糖业生产各个环节的专家共同考察, 确定适合中国糖业生产的方案, 欢迎感兴趣的企业和科研单位与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联系!
3.赴江西革命老区考察报告 篇三
一、江西老区扶贫开发的主要模式
江西省的老区工作开展比较早,针对老区的实际情况,在国家大的扶贫方针政策指导下,江西省的老区扶贫工作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老区扶贫方面,江西省采取的以下几种模式给我们留下了比较深的印象:
1鄱阳湖地区移民建镇
移民建镇是1998年长江洪水以后出现的一个新名词。由于解放以后长江上游地区的滥砍滥伐,中下游地区的盲目围垦,使生态循环遭受严重破坏。对大自然的索取并没有解决湖区群众贫困的世代承袭问题,反而造成当地农民无限制地向鄱阳湖索取资源,导致鄱阳湖地区的贫困状况一直没变,人均GDP只有全省平均水平的50%左右。在1998年灾后重建的过程中,中央安排江西省14期共移民22.1万户,90.28万人,中央补助资金36.7亿元,移民户数和补助资金约占四省总数的35.5%。到2003年底,共新(扩)建集镇126个,中心村363个,基层村2097个,累计完成投资72.24亿元,其中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3.07亿元,完成建房投资59.17亿元。通过移民建镇,在沿长江鄱阳湖地区的广大农村实现了三个历史性的新跨越:一是农村基础设施的新跨越。过去的沿长江鄱阳湖地区的广大农村缺水少电,道路泥泞且不平,出门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通过移民建镇,各级政府投入7亿多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主要用于水、电、路,配套建设了学校、医院、敬老院、邮政、电信、绿化、环境卫生等设施。二是人居环境的新跨越。过去由于大规模围湖造田,鄱阳湖周边地区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行蓄洪面积缩小,湖区湿地锐减,血吸虫病盛行,十年九灾,广大群众淹苦了、淹穷了、淹惨了、淹怕了,有相当多的农民生活在贫困线以下。通过移民建镇,居住条件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并远离了水患,血吸虫病的感染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三是移民生计的新跨越。移民建镇伊始,江西省委省政府就提出了“恢复与发展结合,当前与长远结合,治穷与致富结合,治标与治本结合”的方针,并制定了“一年安置,二年恢复,三年发展”的总体目标,从而实现移民真正移得出、稳得住、能发展、不返迁。
2深山区搬迁式扶贫
江西省目前有90余万贫困人口,其中有25万人生活在库区、深山区和地质灾害频发区,其特点是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群众行路难、上学难、就医难等问题十分突出。大部分贫困山区缺水严重,自然村落不通机动车,不通广播,无电视信号,没有动力电,照明电时有时无,村里没有卫生室,群众看病要走数十里山路,孩子上学也要走很远的路,且路上也不安全。由于山高坡陡,严重缺水,耕地少、土壤贫瘠,粮食靠天收,缺乏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条件。大部分劳力远走他乡,留下的多为老弱病残,温饱问题根本无法解决。长期的扶贫实践证明,就地解决他们的脱贫问题,难度大、成本高、操作难、效果差。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省委省政府作出了深山区搬迁式扶贫的决策,并于2003年开始在九江市修水县、吉安市万安、遂川三县进行试点,2004年起在全省铺开,用5年时间把这部分困难群众搬出来,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温饱问题。
江西省移民扶贫试点工作的原则是:政府引导、群众自愿、以县为主、省市支持。移民搬迁的原则是整体搬迁,有土安置为主,无土安置为辅。搬迁的目标是“搬得出、稳得住、逐步富”。操作办法是先易后难,先搬迁边远偏散地区群众。为了使移民户搬出后有生计,规定有土安置的,要保证人均5分田,无土安置的要实现每户1人务工或经商。国务院扶贫办认为江西的移民扶贫工作做到了四个到位:认识到位,领导到位,组织到位,措施到位。实施移民扶贫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忠实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的具体体现,是扶贫工作的一种创新与突破。江西还要在认真总结经验、切实摸清底数的基础上,对尚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进一步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扶贫措施,切实做到扶贫到村到户。
3山江湖工程
山江湖是鄱阳湖和流入该湖的赣、抚、信、饶、修5大河流及其流域的简称。这是一个完整、独特的水系,山江湖区域面积为16.2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全省国土面积的97%。由于历史上出现毁林种粮、盲目围垦和酷渔滥捕等短期行为,造成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造成鄱阳湖湖体萎缩,湖泊功能下降,湖区洪涝灾害严重,进而导致湖区群众贫困。1983年开始,开展了鄱阳湖和赣江流域综合科学考察,发现治理鄱阳湖的关键在于解决泥沙淤泥问题,要解决泥沙淤积只有从山区和源头抓起。由此得出“治湖必须治江,治江必须治山”的科学共识。在流域资源环境综合科学考察与宏观战略研究成果基础上,借鉴国内外有关流域综合开发治理的规划与实施经验,制定了《规划纲要》,它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以生态经济理论为指导,根据山江湖的区域特点和发展现状,遵循“治湖必须治江,治江必须治山、治山必须治穷”的战略构想和“立足生态、着眼经济、系统开发、综合治理”的方针加以制定,并在省人大立法。具有法规效力的《规划纲要》,指导、协调各部门、各地区和广大农民在山江湖区域开展开发和治理工作。山江湖工程积极贯彻“以开放促开发”的方针,建立和加强了与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交流合作关系。先后实施了UNDP一、二期无偿资金6360.20万元,贷款42.50万元。此外,引进先进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如参与式农村发展途径、开发式小额信贷扶贫方法、探索湖区替代产业途径等),为江西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了贡献。
4“参与式扶贫”
“参与式扶贫”是江西省革命老区实施扶贫开发工作中所采用的一种国际上比较先进的扶贫方法。所谓“参与式扶贫”,是指通过政府投入一定数量的扶贫资金,以贫困村为平台,为贫困农户创造表达意愿的机会,赋予贫困农户知情权和监督权,并激发他们的参与意愿,发动贫困群众参与扶贫项目的决策、实施和监督过程,从而提高贫困农户自主脱贫、自我发展的能力,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实施“参与式”扶贫的出发点是,建立一种公众参与扶贫行政过程的机制,使公众能介入扶贫项目的决策、实施、监督过程,提高扶贫行为的可持续性,使扶贫行为的目标瞄向更为准确,贫困群众参与扶贫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高,扶贫资金的中间渗漏更少。从2002年开始,江西省扶贫部门在全省范围内确定了1200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以村级扶贫规划为平台,采用“参与式”的扶贫方法。为实施好“参与式”扶贫工作,对全省
扶贫系统的工作人员和业务骨干以及1200个重点村的扶贫骨干进行了培训,重点学习“参与式”扶贫开发规划制订的要求,重要工具、实施步骤、重点环节。在规划小组的组织和召集下,对村级基本情况进行“参与式农村调查”。掌握当地的自然地理状况、经济发展程度、人口和资源情况、社会状况和教育、卫生等方面的情况,为规划的制订提供依据。召开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结合全乡、全县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和布局,提出有较完善的服务体系、市场前景好、适合自身发展并能最大限度的覆盖贫困户和低收入户的产业,形成村级规划的发展思路。将扶贫项目及其支持体系进行整合,形成项目规划,制订阶段性实施计划,确定阶段性目标。村级扶贫规划制订后,必须由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并报上级扶贫部门批准后付诸实施。规划经批准后,重点村的整个扶贫工作以村级扶贫规划为平台,整合资源、整村推进。“参与式”扶贫取得的主要成效:首先,政府扶贫部门工作方式的转变,使扶贫工作的透明度进一步增强。其次,增强了贫困群众改变家乡面貌和脱贫致富的责任感与义务感。第三,贫困地区群众和村级组织议事、决策、干事的能力明显增强,逐步形成了脱贫致富的长效机制。第四,扶贫政策的目标瞄向更为准确。通过对农户进行分类,从中确定了社会保障户,贫困户,有利于采取区别情况、分类指导的办法,解决他们的脱贫致富问题。第五,贫困地区发展思路更切实可行。通过综合分析贫困的现状,经村民和贫困户的充分讨论,明确了要重点发展的项目和存在的困难,选择了一批符合本地实际的扶贫项目,并逐个进行了可行性论证,做到长计划、短安排,保证了扶贫开发工作的连续性。
5以工代赈扶贫
以工代赈是江西省政府针对需要救济的特殊困难群体(一般为低收入者,如贫困人口或受灾人口),通过组织其参加工程建设,取得劳务报酬(物资或资金)的一种特殊的赈济方式。以工代赈管理始终坚持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分级负责的原则,按照基本建设程度实行项目管理。国家将以工代赈计划指标和建设任务下达到省区,以省区为主实行以工代赈管理。江西省老区面积广,山丘面积大,重点贫困地区基本分布在东西南北四边,由于地理、自然和社会等不同因素的影响,致贫原因千差万别,依据贫困县的不同特点划分为四大片区即赣南、井冈山、鄱阳湖、赣西北片区,针对各片区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制定综合治理与开发的片区规划和年度项目建设计划,紧紧把握扶持目标和重点,确保项目和资金安排向人口集中连片且贫困程度深的乡村倾斜。坚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按轻重缓急的原则,分年安排项目资金,充分发挥效益。江西省以工代赈工作按照“直接面向农村贫困人口,突出建设重点,实行综合配套治理,切实提高扶贫效益”的原则,帮助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建设了一大批生产生活设施等工程,取得了明显的扶贫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6定点扶贫模式
所谓定点扶贫,就是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各级领导干部定点联系到乡,工作重点在村,扶贫措施落实到村。中央国家机关在江西省有5个定点扶贫单位,确定江西省贫困县18个。2000年后,中央国家机关行政、企事业单位在江西省定点扶贫单位增加到8个,确定贫困县增加到21个。从省内来说,“八七”扶贫攻坚期间江西省确定的贫困乡为492个,现在增加到563个,重点乡覆盖到全省82个县。
“八七”扶贫攻坚期间,全省各级有2000多个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参加了定点扶贫工作,定点扶持了493个贫困乡、2171个贫困村。新时期的定点扶贫工作有新的进展,2002年,全省各级定点单位共派出干部64200人次赴点开展工作,使受扶地区的基础设施得到了较大的改善,群众生活水平不同程度得到了提高,各类扶贫资源得到了有效整合。
7小额贷款扶贫
在“八七”扶贫攻坚期间,国家下达江西省扶贫贷款净增计划20.7亿元,实际投放20.2亿元,重点支持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农业结构的调整,共扶持贫困地区经济实体5955个。发放扶贫到户贷款13.74亿元,直接投放到贫困户37.7万户,解决了贫困户的生产资金需要,因地制宜的种植或养殖项目加快了贫困户的脱贫步伐,有力地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八七”扶贫攻坚阶段结束以后,从2001年起,江西金融机构开始探索多种扶贫贷款到户的模式:一是因地制宜直接支持农户发展种养业,实现扶贫直接到户。集中力量支持其发展有特色、有市场的种养业项目,以增加收入为中心,以科技进步为支撑,着力优化种养品种、提高质量、增加效益。二是支持农户介入优势主导产业,实现产业带动农户脱贫致富。通过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战略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无公害农业,逐步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优势产品,使农村贫困户受益。三是支持农户连靠重点龙头企业,实现项目辐射到户。在大力推进重点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建设的同时,鼓励支持农村龙头企业的发展,积极推行“公司+农户”、“工厂+基地”的新机制,发挥其对贫困地区农户发展种养业的龙头带动作用。四是积极支持贫困农户进入市场,采取订单农业等措施,扶持贫困地区农民经纪人、农村合作组织发展。通过大力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到贫困地区开发建设,使之成为农民进入市场的中介桥梁。五是支持农户开展劳务输出,通过精心组织农民进城务工,为贫困户增加收入开辟新的途径。
8井冈山老区科技扶贫
科技扶贫是把科学理念、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技术送进广大老区贫困山乡,送到千家万户,引导农民依靠科技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实践。科技部领导多次亲临井冈山区检查、部署工作。至“九五”期末,科技部先后为井冈山区科技扶贫设立项目82项,投入资金4300多万元。十多年来的科技扶贫实践,使井冈山区的经济、社会各个方面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与生产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一是促进了井冈山区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二是壮大了一批支柱产业,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科技扶贫,择优选择了能充分利用当地优势资源的蚕桑、笋竹、水禽、果茶四个主导产业作为区域支柱产业进行培育,从良种推广、建立丰产样板,到产品深加工,进行系列技术的组装配套与开发,使之逐步成长为当地的支柱产业。三是建立了“井冈山科技扶贫计算机信息系统”,并与中国科技信息所中心网联网。山区各县的相应机构也配备了电脑和打印机等终端设备,大大改善了科技服务条件。四是培训了一批科技管理和乡土技术人才。五是加强了与外界的联系和科技文化的交流,促进井冈山区的对外开放。
二、赴江西革命老区扶贫考察的的启示
对江西省革命老区进行的实地考察,虽然时间比较短暂,不能深入系统地学习江西省老区扶贫工作方面的理论方法,但是,江西省针对革命老区所采取的扶贫策略,取得的一
系列成功经验,对于内蒙古搞好革命老区建设还是非常值得学习借鉴的。结合内蒙古革命老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开展老区扶贫工作,我们认为应该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要进一步提高对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认识,正确处理好全区与老区的关系
虽然,我区的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成就,全区贫困人口大幅减少,贫困农牧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生存条件有明显的改善。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扶贫开发仅仅是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今后面临的任务仍然非常艰巨。就我区老区农村牧区而言,还有相当一部分贫困人口没有解决温饱,因为他们大多分布在自然条件相对更差的山区、浅山丘陵地区、黄土沟壑区、荒漠区等地区,与全区总体贫困水平相比较,脱贫的难度更大;已经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巩固温饱的任务也很重,一遇到天灾人祸,极易返贫;农牧产品卖难,农牧民增产不增收的问题在贫困地区更为突出;虽然这些都是局部问题,但却与全局紧密相联。少数地区领导对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性、长期性、艰巨性认识不到位,对扶贫开发工作抓得时紧时松,等等。这些都有待于我们在今后的扶贫开发工作中认真解决。
老区经济发展,直接关系到农村牧区的稳定。就当前来说,老区农村牧区能否稳定主要取决于党的家庭承包经营、减轻农牧民负担、扶贫开发的政策能否真正落到实处。家庭承包经营解决的是农牧民能否掌握基本的生产资料问题,减轻农牧民负担解决的是以农牧民轻徭薄赋的问题,而扶贫开发则是解决农村牧区中弱势群体生存能力、生计能力低下的问题。这三项政策是互相联系的,都关系到农牧民的生存、生计问题,无论哪一项没有落实,老区农村牧区都难得稳定。老区农村牧区稳定不了,就谈不上农村牧区的发展和农牧民的富裕。扶贫开发,也直接关系到我区老区经济总体水平的提高。全区的崛起,必须也要有这些老区贫困地区的崛起,否则,必然拖全区的后腿。由于各方面的原因,造成了这些地区历史上较之于其他地区的相对贫困,但由于这些地区的自然资源丰富,一旦开发对路,较之于其他地区的崛起也更有潜力。为了实现全区的崛起,必须着力促成这些地区的崛起。
老区扶贫开发,还直接关系到党和群众的关系问题。我们党是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尚未解决温饱的、尚在温饱线上徘徊的群众是最需要我们去帮助和关心的,是最需要我们去为之服务的。
2坚持开发式扶贫思路,不断增强老区自我发展能力
对老区扶贫,最重要的就是要不断增强老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的能力,使老区农村牧区贫困人口增强“造血”功能,这是开发式扶贫的真谛所在。要继续贯彻发展是硬道理的重要思想。解决老区贫困地区的问题,最根本的要靠发展。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方针,目的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要努力改善老区贫困地区的生产条件、生活条件和生态条件,提高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要从大力发展老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转移到直接扶持农村牧区贫困人口生产和提高收入以及帮助目标人群摆脱困境上来,从改善自然条件更多地转移到提高人力资源的质量上来,使老区贫困地区能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发挥比较优势,促进生产的发展,促进群众生活的改善,并逐步增强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千方百计增加群众收入特别是增加老区贫困户收入,提高群众生活水平,是老区扶贫开发的主要任务。要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的开发式扶贫方针,开拓增加群众收入的渠道。一是下大力气在老区贫困地区推进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经济结构调整。要充分利用老区贫困地区的自然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农牧业和多种经营。我区革命老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一方面,老区群众近靠山水林区,旅游资源丰富,天然林、次生林、混交林名贵树种很多,人文景观、自然景观摇相互应:纯天然野生动植物如:山兔、野鸡、山野菜、棒子,蘑菇、藏菜、山杏核、中草药等品种繁多且存有量丰厚。另一方面,革命老区又存在大量的革命早期历史遗址、人文事迹,通过开展革命文物的募集、整理和研究,维护、修缮革命遗址,开展红色旅游,投入一部分资金,用于加强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的配套设施建设,通过资金引导,支持和鼓励革命老区发展乡村旅游、生态休闲旅游,引导群众发展“农家乐、牧户游”,实现红色旅游与绿色旅游的有机互动,着力打造老区旅游品牌,从而带动相关产业向前发展。要充分利用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认真抓好退耕还林还草,增加老区贫困户收入。要以旗县、乡苏木为主,因地制宜,努力培育1—2个单一品种超粮食产值的扶贫支柱产业。二是要结合村嘎查、乡镇苏木建设,有计划地进行异地安置扶贫,将生产、生活条件非常恶劣的贫困群众迁移到生产、生活条件相对较好的地方,帮助他们开辟新的就业门路,提高群众收入。三是要组织好劳务输出,加快老区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劳务输出既可增加农民收入,又能开阔眼界,转变观念,提高素质。要把组织劳务输出,加快劳动力转移作为扶贫开发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要大力抓好贫困劳力岗位职业技能培训,优先组织他们到发达地区务工。要切实减轻贫困户的负担,为老区贫困户创造休养生息、发展生产的条件。
3要进一步加大扶贫资金的投入,处理好扶贫资金投入与产出的关系
建议自治区政府,一是将革命老区建设资金列入财政预算管理,对每个革命老区旗县每年安排不少于200万元的专项投入。在进行国民收入分配结构调整的过程中,重点向革命老区予以倾斜。二是从2010年起,设立用于革命老区发展的专项建设基金,专户管理,定向使用。三是参照国家今年拿出了近2亿元的彩票收入资金,用于江西、陕西等四个省革命老区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做法。建议自治区也从彩票收入中安排一块资金,专门用于扶持老区旗县发展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调整农牧业产业结构,利用特色资源,精心培育老区的主导产业,发展壮大区域经济。四是协调自治区发改委、水利厅、农牧业厅等有关部门按照老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在安排专项资金的时候,对革命老区予以重点倾斜。
在扶贫资金逐年增加的情况下,要进一步加强扶贫资金的管理,正确处理扶贫资金投入与产出的关系。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的有关规定,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自治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应把财政扶贫资金的一部分主要用于帮助老区贫困群众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扶贫专项贷款中的一部分也要原则上重点用于老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培育和发展支柱产业,尤其向龙头企业倾斜。扶贫信贷资金要尽力用足、保证用好。金融部门要在保障资金安全的前提下,简化程序,适当放宽扶贫项目贷款条件,适当延长贷款期限,更有效地发挥扶贫贷款的扶贫作用。小额信贷扶贫是行之有效的,应认真总结经验,大力推广。扶贫资金的分配,应尽量向革命老区倾斜,使用要在一定范围内公示,做到公开、公正、公平,接受群众监督。
4要强化科技文化扶贫,正确处理治穷与治愚的关系
要从根本上解决老区农村牧区的贫困问题,从长远来看,必须解决好治愚的问题,即解决好农村牧区的教育和科技问题。农村牧区教育的基础设施,农村牧区教师的素质和待遇,老区贫困儿童的经济承受能力,科技人才的工作生活环境,等等,哪一项都是涉及全局的大问题。各级政府新阶段扶贫开发要坚持以人为本,把提高老区贫困地区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摆在重要位置上。
要加快发展老区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要保证适龄儿童都能上学,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不允许出现贫困户子女辍学现象。要加强老区的职业技术教育,为老区贫困地区培养技术人才。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后,革命老区农牧民劳动力素质不高,缺乏市场需求的劳动技能,非农就业难的问题日渐突出。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建设新型农牧产业,尽快增加老区收入的重要途径,关键就在于培训。革命老区地理位置偏远,科技教育落后,必须采取更加有针对性的措施,才能提高劳动者的能力。
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统筹规划、分布实施,多方配合、加强协作,按需培训、注重实效”的原则,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牧民培训工作。要从老区贫困地区的实际出发,加快良种良法的推广步伐,在进一步完善各级科技扶贫示范基地建设的基础上,有条件的要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设科技扶贫示范园区。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尽快做到老区重点村能通邮、通广播电视,逐步实现老区贫困地区信息网络化、通讯现代化,改变信息闭塞、文化落后的状况。在老区重点乡苏木要完善卫生院建设,在有条件的重点村嘎查要建立卫生所,要继续动员全社会为扶贫开发共同努力,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把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组织起来,形成强大的合力,帮助老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这也是这些年来我们在扶贫开发实践中坚持贯彻的一条重要经验。
5要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重视革命老区社会事业的发展
“脱贫三五年,一病回从前。”老区农村牧区人口的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问题,是新时期扶贫的一项重大课题。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过程也就是建立农村小康社会的过程。只有在老区农村牧区逐步建立起社会保障制度,才能将建国后的60年来,国家实行的以户籍制度为表征,以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为核心的城乡隔离的二元体制逐步打破,进而加速我国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
由于历史和区位的原因,革命老区的社会事业投入较少,现阶段发展的步伐明显滞后于全区的平均水平,各有关部门对革命老区的社会事业发展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在农村牧区合作医疗方面:老区农牧民参加医保的积极性很高,但有的乡村参加医保的比例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要大力推动农牧民参加医疗保险和大病统筹保险,改善老区乡镇卫生院的医疗设备,提高乡村医生的医疗水平,确保农牧民病有所医。在最低生活保障方面:农村牧区的保障水平偏低,由于低保的额度与地方的资金配套能力挂钩,处于相对贫穷的革命老区农牧民参加低保的比例很低,有的虽然过去参加了,但近两年却出现了断档的情况,有关部门必须积极行动起来,按照国家的要求协调配合,力争使老区的绝对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到低保的范围,享受低保政策。在老区子女上学方面:老区农牧民由于居住分散且偏远,子女上学距离学校较远,有些孩子还需要父母到县城陪读,成本很高。必须针对这部分困难群体,有针对性地提高老区子女助学补贴,出台更加直接的优惠政策,降低辍学率,保证老区贫困农牧民的子女能够上得起学。
4.赴延安考察学习体会 篇四
十三年的伟大实践,从老一辈革命家在延安住窑洞、吃小米、驱日寇、运筹帷幄打江山的光辉事迹中,深入了解了延安精神的真谛。这里的每一处革命遗址都有着动人心弦的故事,每一寸土地都有着不同寻常的经历。望着那一排排简陋的窑洞,听着解说员认真细致的讲解,深深地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艰苦朴素精神所打动,为他们在如此艰苦、简陋的条件下,形成统一正确的军事战略、战术思想,写出科学的理论著作,领导指挥粉碎敌人的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而无比钦佩和赞叹。站在革命领袖们工作、生活过的遗址前,仿佛看到了毛泽东、刘少奇、朱老总和周总理等开国元勋们秉烛夜读,研究作战部署,召开会议时的身影和神态。可以说,延安之行,带给我的是一种情感上的震撼,心灵上的洗礼,灵魂上的升华。
一、小窑洞孕育大思想
中国共产党86年的历史,是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繁荣,为中国人民的自由、民主、幸福而不懈奋斗的历史,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是我们伟大的祖国结束近代饱受屈辱的历史和长年战乱的局面、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顽强奋进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和各界人士经受住各种风浪考验、不断发展壮大、不断开创各项事业新局面的历史。其中,延安时期的13年(1935年-1948年)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发展成为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伟大时期,是毛泽东思想全面发展并成为我们党指导思想的伟大时期。
“实事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来源于抗战时期的艰苦环境,最集中地反映在毛泽东同志延安时期的著作里。毛泽东的190多篇箸作中,有120多篇是在延安的窑洞里写成的。延安精神是近代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经验教训的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民主革命斗争和胜利经验的总结,是辛亥革命以来、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经验的结晶。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优良特征、品质、作风的综合,是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精神财富。
历史实践证明,延安精神不论在战争年代还是在经济建设时期都是我们克敌制胜的法宝。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延安精神仍然是我们战胜各种困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先进性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的传家宝。
二、民主党派也要学习和弘扬延安精神
5.教师赴外地学校参观学习考察报告 篇五
课堂是我们教师掌控的主阵地。课堂教学中原有的陈旧教学模式、落后教学方法,严重阻碍学生思维的开发,严重阻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有鉴于此,本人XX中学之行,感觉课堂急需改革,感觉教师需要转变思想。
转变三种思想。一是信任思想。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要充分相信学生,相信学生能行很棒,改变以往教师一人唱独角戏的思想,不给学生任何机会。二是主体思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是主体的作用,教师围绕学生转,改变以往教师满堂灌,一节课下来学生的一切权力被剥夺了。三是开放思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允许学生自由讨论,自由交流,发表不同意见,改变以往教师一味求标准答案,唯一答案,从而限制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从XX的课堂中,不难看出他们的学生千奇百怪,层出不穷,思维活跃,表达流畅。
改革三种模式。一是座位编排模式。在平时的班级管理中,教师都喜欢按横纵的一定顺序排座,XX中学学生的座位是分组坐,没有固定格式,大大方便了学生的交流机会,大大扩展了学生的讨论空间。二是讲课模式。今天大多数老师都采用老师讲,学生听的,一节课只听见老师的声音,学生都哑口无声。从XX中学课堂中,不难可看出老师不易找到,即使看见老师在讲,也只不过讲基本概念、定义,时间不超过十分钟。三是评价模式。真正使教师及学生从“应试教育’中摆脱出来,全身心的投入到素质教育上来,一改以往的”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
树立三种理念。一是树立把时间让给学生的理念。老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摆正自己的位置。45分钟的课堂只有不到十分钟属于你,不要全堂包办,目中无生。二是树立把课堂交给学生的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树立学生是上帝的观念,让各个学生自由发挥,教师只在课堂中适时点拨,指点迷津。从XX教学中,不难看出整节课基本上学生自己在讲台上讲,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及看法。三是树立把自由还给学生的理念。不要要求学生一个步调、一个版本、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让学生在自由的天空中轻松的翱翔。
培养一种习惯。提前预习,抓紧时间,完成教师的导学案,敢疑好问的习惯。教师上课一天前,要抛出导学案,课堂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提问,鼓励学生解决问题。做到“两个本子”,“两种笔”,成果展示有韵味,评价体系挺严厉,扣分一杆就到底。
解决一个难题,达到一个目标。全体教师振奋精神,要有一个高昂的精神风貌,立足讲坛。这是一个难题,要解决这一难题,必须上下齐心,同舟共济,必须吃得苦中苦,必须有得力的奖惩措施…否则…达到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打造高效课堂,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
总之,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学习XX,转变思想为首位;培养习惯须毅力,打破常规要时间;提高质量是目标,上下一致过难关;循序渐进课改路,冰冻三尺几日寒。
6.赴延安社会实践报告 篇六
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班级:
学号: 姓名:
摘要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它记载着中国革命的历史,是一本真实的教科书;它凝聚了共产党人的精神,谱写了中国革命闪光的篇章。因此,2011年赴延安暑期社会实践我们将唱响“延安精神,永垂不朽”的光荣口号,让延安精神永驻心间!
“延安精神”是我们党的传家之宝,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今天的形势和条件同延安时期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中华儿女无论何时都要坚持和弘扬“延安精神”。
“延安精神”在中共的语汇中是一个极具魅力的字眼,它的内涵丰富多彩而且具有深意。它意味着艰苦奋斗的岁月,它意味着激情澎湃的日子,它意味着炮火硝烟中的追求,它意味着矢志不渝的理想。
延安精神,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延安精神,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延安精神,就是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
延安精神,就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时间会带走一些该带走的东西,也会留下一些该留下的东西。历史在宝塔山、凤凰山、清凉山环峙的延河中转了一个弯,又大步东去,但在延安,杨家岭的灯火和枣园里的灯光,已经成为一种信仰的象征,将永远在中国青年心中闪耀。
今天,我们被感动,明天,我们会行动!
延安精神,永垂不朽
2011年7月9日,在校团委的组织下,暑假所有的社会实践小组在西安理工大学曲江校区报告厅,举行了隆重的出征仪式。会上副校长对我校历届的社会实践活动做了简单的回顾与总结,并且对我们这批实践活动的成员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学生代表也作了慷慨激昂的发言,向老师们做了保证,一定不辜负老师们对我们的期望。
2011年7月12日,早上8:00我们顺利登上了去往革命圣地延安的火车。路途中160人有说有笑,沿途的山山水水更让我们这些习惯于穿梭于城市的人惊叹不已,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感受,期待着更快的到达延安。下午1:00左右我们到达了延安,宏伟的火车站让我们眼前一亮,在广场上大家进行了合影,为期3天的红色之旅开始了。
一.杨家岭
7月13日上午,我们小组首先参观了杨家岭。
杨家岭是中共中央领导在1938年11月至1947年3月期间的住处。当年这里还曾进行过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整风运动,这里有中共中央七大会址、延安文艺座谈会会址,在会址后面的小山坡上,散落着一排窑洞,这就是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等领导同志们当年的住所。
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中央大礼堂,这是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召开的地方;我们还参观了毛泽东等领导人的旧居,在这里,毛泽东完成了《新民主主义论》等光辉著作。同时,此地是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在延安居住时间最长的驻地,期间发生了不少有影响的事
在来延安之前,就听说只有在杨家岭,才能看到这闻名中华大地的“安塞腰鼓”,而此次延安之行,杨家岭那浓厚的陕北风情像优美的画卷留在了我的记忆。
通过对杨家岭的参观和学习,我进一步了解了老一辈革命家的工作环境,他们的艰苦奋斗让人钦佩不已。
二.延安革命纪念馆 7月13日下午,我们参观了延安革命纪念馆。
延安革命纪念馆位于宝塔区西北延河东岸,距城1公里处。建于1950年1月,整个纪念馆外观朴素大方,结构紧凑,高大宏伟,具有传统的民族风格。
延安革命纪念馆展出的大量珍贵革命文物、文献和照片,按历史顺序分列11个单元,400多米长的展览大厅,以1000多幅历史照片和800多件革命文物,生动、形象地再现了老一辈革命家在延安住窑洞、吃小米、驱日寇的光辉业绩。展览主要介绍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和陕甘宁边区领导中国人民英勇斗争的光辉历史,同时介绍了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介绍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对研究中国革命史和陕西地区陕甘宁边区革命史,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资料。
延安革命纪念馆前是一个大型广场,广场正中间巍然耸立的是毛泽东铜像,铜像名为“高瞻远瞩”,毛泽东身着中山装,双手叉腰目视远方,浩气凌霄。
延安革命纪念馆是中共中央在延安最为生动的历史教材,是中国20世纪一个辉煌的聚光点。在陈列大厅里,展出“延安革命史”和“西北革命斗争简史”运用声光电等现代化陈列手法,以800余幅照片及千件革命文物及雕塑、油画、图表、场景复原等展品形象、生动地再现了党中央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延安领导中国革命的艰苦岁月。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延安新市场”,真实的再现了当年的景象,有当铺,有理发店,有祖孙同乐,还有打铁的场面,等等,使我仿佛看到了当时的人们自力更生的场面,令人感触颇深。参观完延安革命纪念馆,我对延安精神有了一个更加真切的认知。
三.文艺联欢会
7月13日晚上,160名实践成员在延安大学大学生活动中心举办了文艺联欢晚会。
在晚会上,我和其他几个实践成员们表演了诗歌朗诵《延安精神,永垂不朽》,为此次延安之行增添了一份难忘的回忆!整个晚会现场,气氛比较活跃,大家都玩的其乐融融。
晚会结束时,我校的带队老师作出讲话,其中有一句话让我回味至今,他说“只要大家用心去体会,用心去感受,就一定会有所收获!”这句话陪伴我完成了暑期社会实践,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我依然会以此来鼓励自己、指导自己。
四.枣园
7月14日上午,我们前往了五大书记旧居枣园。
枣园位于延安城西北8公里处的枣园村,这里原是一家地主的庄园,中共中央进驻延安后,为中央社会部驻地,遂改名为“延园”。毛泽东旧居位于枣园东北的半山坡上,与周恩来和朱德的旧居左右为邻,窑洞面向西南,共分5孔,由右边起分别为会客室、办公室、寝室,其余两孔是工作人员住室。毛泽东在枣园居住期间,正是土地革命时期向抗日战争的转变时期。毛泽东以极大的精力去研究中国的军事学、战争学,他用哲学思维,深刻分析总结了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战术、中国革命根据地、中日双方进行战争的国情、国共两党军事史等重大问题,撰写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战争和战略问题》等著作,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理论基础。
周恩来旧居位于任弼时旧居后的山坡上,为两孔石窑洞,左边是办公室,右边是寝室,1944年10月至1947年3月,周恩来就住在这里。
枣园中最引人瞩目的莫过于老一辈革命家铜像(图),这些铜像启示我们应该时刻不忘老一辈革命家们艰苦奋斗的作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作出自己的贡献!
五、宝塔山
宝塔山,古称丰林山,宋时改名为嘉岭山,位于延安城东南方,海拔1135.5米,为周围群山之冠。
宝塔建于唐代,高44米,共九层,登上塔顶,全城风貌可尽收眼底。它是历史名城延安的标志,是革命圣地的象征。在塔旁边有一口明代铸造的铁钟,中共中央在延安时,曾用它来报时和报警。此外山上还有长达260米的摩崖石刻群和碑林,石刻岸面整齐,岸石完整,是难得的石刻艺术。
巍巍宝塔山,经常出现在诗人、画家的笔下,人们歌颂宝塔,怀念宝塔,实际是在怀念延安岁月,歌颂延安精神,缅怀党中央在延安的革命业迹,宝塔山成了人们追寻当年,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好课堂。因此便有这样一种说法:“只有登上宝塔山,才算真正到了延安”。
七.报告会及参观延安大学校史馆
14日下午在延安大学大学生活动中心我们参加了有关延安精神的报告会。
此次报告会着重讲解了延安精神的科学内涵以及现实意义。高教授首先回顾了延安在中华民族抗争历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他强调说,“延安精神,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就是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就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并鼓励当代大学生肩负起自己的使命大力弘扬延安精神。
高教授清晰的条理、精辟的语句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令大家受益匪浅。通过报告会我进一步了解到延安精神的实质,我更加明白了,作为新时期大学生,要将延安精神与勇于创新、勇攀高峰的时代精神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不断激励自己勤奋学习,为今后服务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紧接着我们参观了延安大学校史馆。
延安大学校史馆浓缩了学校七十多年的风雨历程,是中国共产党高等教育孕育、发展、壮大与成熟的历史长廊。
延安大学是我党民主革命时期创办的第一所综合大学,在中国革命史、党史、现代高等教育史上都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地位,他为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都作出了重大贡献,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
1937年1月13日,中共中央进驻延安,从此延安成为中国革命的指挥中心和战略总后方,成为光明的所在和抗日胜利的希望。1941年至1942年,敌后人民抗日战争处于最艰难的相持阶段,延安大学便应运而生,成为时代的杰作。
校史馆序厅中的“毛泽东在延安大学开学典礼上的讲话”大型油画(图)真实再现了延安大学开学典礼上最激动人心的一幕场景。在校史馆精英厅,我了解到,延安大学可谓是战争年代的“龙潭虎穴”,这里走出了千千万万威震敌胆的革命战士和文韬武略的将军!在和平年代,这里是凤巢龙渊,莘莘学子来自五湖四海走向四面八方各条建设路线。如今,大力弘扬延安精神,已形成延安大学独特的精神资源和文化特色。
八.总结大会
14日晚,全体实践成员在大学生活动中心举行了总结大会。会上每个小组均派一名成员发表自己红色之旅的感受,每个人内心都洋溢着一片热情。我校团委书记在会上还作了总结,希望全体实践成员谨记延安精神,将延安精神付诸行动。
至此,我们的延安之旅结束。
归程,反思,是什么支撑着您的发展?是什么让人们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开辟了自己的乐土?是什么让千千万万的中国人民站起来过上了当家作主的日子?
归程,沉思,那“延安精神、永放光芒”点缀的究竟是什么?那革命先烈誓死捍卫的精神又昭示着什么?
7.教师赴延安考察报告 篇七
由意大利农机工业协会主办的EIMA国际农机展, 于11月10—14日在博罗尼亚成功举办, 该展会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园艺机械及农机展, 每两年举办一次。展会以促进交流、鼓励创新为主题, 展示园林绿色工业领域和农业机械领域的产品、设备及新技术、新项目, 并通过行业发展研讨会, 给业内人士提供一个交流学习、合作、洽淡贸易的机会, 不仅提供了参展企业展示企业形象及产品品牌形象的平台, 也力求给不同需求的客户提供商机。
展览会展出面积18万m2 (20个展馆) , 吸引了来自40多个国家的参展商, 是世界农机生产企业和销售商的一次盛会, 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专业性展览会之一。主要展出来自世界各地的农业机械及相关零部件, 包括小型动力机械及配套产品机械, 如汽油机、柴油机、发电机组、水泵机组、耕作机和清洗机等, 农机具和农机配件和部件, 拖拉机、发动机组、土地开垦及林业设备、动力割草机械、多功能农用车、耕作机械、种植收获机械、植保施肥机械、灌溉设备、脱粒筛选设备、畜牧机械、农产品及奶产品加工机械、农作物运输设备、园林机械及其他农业设备等。
国际主要农机厂商包括纽荷兰 (N E W H O L L A N D) 、约翰迪尔 (J O H N D E E R E) 、爱科 (AGCO) 、克拉斯公司 (CLAAS) 、芬特公司 (FENDT) 、道依茨-法尔 (SAME Deutz-Fahr) 、卡拉罗 (CARRARO) 、斯泰尔 (STEYR) 、日本久保田 (KUBOTA) 、韩国乐星 (LS) 、韩国大同工业株式会社 (KIOTI) 等均参加了展览。
通过参观, 我们对国际知名农机企业产品的发展状况有了更深的了解, 对我国的产品技术水平有了更加具体的认识。
大功率拖拉机及其他农业行走机械前后桥更多的采用悬浮技术、电控技术, 液压驱动应用也越来越多。拖拉机前驱动桥, 其形式基本上分为轮边完全密封的小功率拖拉机的水田型前桥、轮边行星减速的中功率桥 (国内称为大功率) 、悬浮桥 (多数用于大功率, 200 hp及以上) 、工程桥。虽然基本形式没有多大变化, 但是内部功能、外形上, 各个厂家都有自己的特点。轮边制动、中央制动、悬浮油缸配置、整体桥壳、分体桥壳、高地隙及多级减速等, 各具特色, 表现出各制造厂家的技术特色。
从参观的情况看, 驱动桥的形式与主机的设计思想和理念密不可分, 其控制技术的核心更多的体现在主机的控制系统中, 液压、传感、自动控制等技术应用的越来越深入, 从而要求桥制造厂家在制定技术发展规划时更多关注以上技术的研究。
EIMA农机展的特点
(1) 参展的小型农用机械多。由于意大利丘陵山地多的地理特点, 除了一些大型农用机械外, 中小型农业机械产品占据了参展产品的很大一部分。
(2) 专业的农用机械比较多。以葡萄产业为例, 由于意大利的葡萄酒加工业很发达, 有相当多的厂商在此次展览会展出了葡萄收获机及葡萄园用的耕整、修剪、施药等装备。此外还有各种蔬菜收获机, 如番茄收获机等。
(3) 出现不少因地制宜、相当实用的半自动化农机。如在马铃薯收获机械, 由于分拣机构比较复杂, 有不少收获机采用了人工分拣机构, 这使得农机的复杂程度大大降低, 成本也迅速下降。
(4) 展品更适合中国国情。中小型农机以及半自动农机成本较低, 但很实用, 相比之下更适合在中国推广。
Agrievolution国际会议
Agrievolution (第三届全球农机工业协会会长级会议) 是全球农业和农机行业的风向标, 是世界主要农机生产国的农机工业协会的高层会晤, 每年举办一次, 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农机展览会轮流作为举办地点, 上一届会议举办地在德国汉诺威国际农机展。
2010年会议在EIMA农机展期间, 于11月11日召开。来自德国、意大利、法国、美国、土耳其、印度、日本、巴西等国家的农机工业协会的会长出席了会议, 中国农机工业协会高元恩理事长应邀参加会议。大会首先交流了全球农业及农机工业发展现状和趋势, 各国代表做了有关本国农业和农机工业的报告, 高元恩做了中国农机工业的报告, 回答了会议代表的问题, 大会代表对中国农机工业的发展十分关注。
大会还讨论了各国农机工业协会联络网的建设。会议代表认为, 为了全球农机工业发展, 提高农机工业水平, 加强贸易合作, 建立联络网是十分必要的, 通过联络网可以搭建一个互通信息的平台, 交流技术、商贸等方面的信息, 加强各国协会之间的合作。会议决定每季度互通一次行业情况, 每年召开一次高层领导会议, 下一届会议将于2011年12月9日在印度召开。
中意两国协会共同搭建两国合作的平台
中意两国地形地貌有相似之处, 丘陵山地多, 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模式有许多互相借鉴的地方。意大利中小型农用机械产品多, 适合中国国情, 可在中国推广。中国的中小型农机产品在意大利也具有很好的市场前景。
中国农机工业协会与意大利农机工业协会长期保持着友好往来, 并且不断地探讨两国农机方面的合作。通过双方的努力, 于2010年11月11日, 中国农机工业协会高元恩理事长和意大利农机工业协会哥多尼主席签署了《中意两国农机工业合作备忘录》, 双方将为两国农机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建立切实有效的途径和渠道。
两国协会定期征求本国企业的合作意向, 相互提交合作企业的名称和产品目录, 寻找合作契机, 进而组织两国企业对接活动, 为两国农机行业的国际合作提供更多的机会。
拉维达和ZF公司
成立于1873年的拉维达 (Laverda) 公司是意大利著名的农机制造企业, 经先后进入菲亚特等公司, 现为美国爱科集团 (AGCO) 全贸子公司。在并入AGCO集团之前, Leverda公司曾一度陷入财政困境。在AGCO将其纳入旗下后, 投入了大量的研发经费, 这使得这家老的农机企业又焕发了活力, 企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Laverda公司现在主要制造小麦联合收割机及一些牧草机械, 2009年生产742台, 2010年预计生产780台, 该公司目前职工500多人。公司采用先进的零库存管理方法, 拥有52台加工中心、4台激光切割机、9台焊接机器人、1个喷漆分析室、1个机械分析室、1个电器室和1个研发中心。
ZF公司是全球著名的传动器生产企业, 德国工厂主要生产变速箱和后驱动高端桥, 在巴西生产大量前桥。
德国ZF工厂的机床几乎全是加工中心, 生产线成流水线布置, 工序间物料流动灵活, 有固定地轨小车、有带轮子的料架、还有固定料架。空中布置KPK轻轨。整个厂房内部布置非常紧凑, 空间不大, 但非常有序。ZF的移动货架对零件的保护很到位, 小零件有铝垫板, 大零件有木板隔层。
令我们感到惊讶的是, ZF工厂零件装配前没有清洗工序、没有光整工序、没有磨合工序。他们的解释是:零件进到仓库里就是干净的, 没有毛刺, 零件不需要清洗;桥和变速箱装的零件是合格的, 装配成的部件就是合格的, 不需要长时间磨合, 仅做一下运转即可。
感受
1.对国外农机企业及产品的感受
(1) 欧美农机产品制作精良, 机、电、液有效结合;
(2) 大型化、智能化俨然是欧美农机的发展趋势;
(3) 农机企业不断兼并重组, 跨国公司越做越大;
(4) 欧美农机市场日趋饱和, 市场亟需向发展中国家拓展;
(5) 重视员工培训和企业技工培养;
(6) 技术创新需要长期的技术积累;
(7) 产品专业化在企业成长阶段十分重要。
2.观后感受
(1) 土地制度、劳动就业、农业人口、地理条件等因素决定中国与欧美等的农机发展方向有一定区别;
(2) 质量上乘的中国中小型农机产品在欧美有一定市场;
(3) 我国农机已有较大发展, 且发展空间依旧广阔;
(4) 发展坡地型机器, 低丘陵地区也能进行较大农机的作业。
3.参观工厂感受
参观欧洲的两个工厂, ZF生产全世界最优秀的传动系;Laverda是欧洲比较古老, 目前处于欧洲中等水平的制造型企业, 其联合收割机也处于世界先进水平。Laverda和ZF的工艺装备的现代化程度不是世界顶级的, 厂房设施也不是最先进的, 现场还非常拥挤, 生产却井然有序, 生产世界级的产品。而我们国内许多厂房、设备、人员等硬条件似乎要比以上两个欧洲同行优越, 产品却与他们相差太大, 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欧洲的百年工业基础、人员的技术经验、认真的工作态度、务实的工作作风等, 这些东西决定了他们的产品水平。与之相比, 可能我们更缺乏软实力!
【教师赴延安考察报告】推荐阅读:
延安考察学习简报08-24
赴延安照金参观学习心得体会08-26
延安暑期社会实践报告正文07-03
延安市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10-23
延安精神勇于担当07-02
延安红色教育有感07-08
西安到延安旅游10-12
延安事业单位10-22
红色之旅 延安之行10-27
回延安的朗读指导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