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公益活动有感

2024-10-09

社会公益活动有感(精选10篇)

1.社会公益活动有感 篇一

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有感

2012年8月,我很荣幸到深圳景田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体验。,感谢景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我们提供的体验平台,使我们之类医学院学生或有志于这方面的热心义工朋友能近距离、较长时间地观察到医生们接诊和除诊疗以外的劳动。

通过有关人员,我简单了解了一下医务工作者们前一天的工作内容和新一天的工作安排,便在已经呆了一段时间的义工带领下首先参观了护士如何给患者配液(给病人输的药液)。其内容包括工作流程排号,登记,认真检查药液的有效期,分类,配比,配完要签好时间,配液人姓名等等的步骤,每一步都非常的严谨,非常的有条理。然后看护士如何给病人输液,他们的工作技巧都非常熟练,医疗用品的垃圾分类处理也做的很到位。

随后,参观了口腔科。口腔科成立时间不长,但很受患者的拥护和信赖,每天都很多患者,而且屋子里面挂着好多患者送给医生的锦旗,我想口腔科有关医护人员的医术真是非常的高明。为解决口腔科就诊患者多,空间狭小的问题,服务站把对面的一间房间也设为口腔科,个人觉得服务站在这方面做的很好,克服了空间紧张的问题,更好的为患者服务。

参观完口腔科我们又去了慢性病知己管理。主要利用知己管理仪对慢病患者日常运动能量进行检测,并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然后给病人出具一个非常详细的指导规范,包括如何饮食,如何运动;如何调节自身机能等等。11点左右,我们又去参观了健康教育室(基本算是同一地方),看到很多的糖尿病和高血压患者在这里接受大夫的生活方式指导。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很大一部分病人,特别是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都是在大医院确诊然后到这里取药的,因为社区中心的药比大医院便宜。通过医生的指导,这些病人逐渐康复并提高了生活质量,这也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大医院不同之处。然后又参观了例行的处方核对,在这里每一张处方都要重新核对,找出存在的问题,比如药物配伍,是否存在大处方等,以便及时改进。为我们做介绍的付主任说此项工作与所有大夫的考核相关,这将促使每一个大夫都会认真的对待自己所开出的每一张处方。之后去了康复室,管理康复的医生一项一项的为我们讲解各个康复设备功能和用途,也在一旁逗留了片刻观察了其他需要人士使用康复设备,感觉非常的人性化。之后还去参观了其他科室,虽然总体看起来社区服务站并不起眼,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各科室的配备都很齐全,很方便社区居民就医。

我之前以为他们的工作挺容易的,通过这次体验后我的看法就截然不同了,深刻的感觉到他们的工作不但复杂而且很需要耐心责任心,社区医院的工作看似简单,其实并不容易。现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承担着很多非医疗的工作,社区大夫需要抽出一大部分的时间来完成这些工作。但是,他们也尽可能多的抽出时间来进行业务学习,并派遣相应的人员到大医院学习进修,以便提高社区大夫的医疗水平。同时,大家也希望医生能够更加专注于基本医疗服务,以便为病人提供更好、质量更高的服务。他们的工作态度很亲切,仪容仪表很标准,医德医术很精湛,他们的团队很过硬。

此次社区服务站的体验让我们了解到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它让你开拓了视野,深入了生活去感受劳动的幸福与艰辛——它的过程,更让我们回味无穷——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2.社会公益活动有感 篇二

一、活动激情

情感是道德认识的基础, 是促使道德认识转化为信念及道德行为的催化剂, 是激发道德动机的桥梁, 是沟通师生关系的纽带, 所以, 动之以“情”是品德课教学的基础。古人云:“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列宁也曾经说过:“没有人的情感, 就从来没有, 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心理学研究同样表明:情感在品德的形成中具有巨大的动力功能和调节功能。品德与社会教学更离不开情感的支持。“情”在品德课上体现为教学过程情感化, 即活动时以情激趣, 明理时以情激情, 最终使学生自己的情发自于心。

首先, 把握教材, 新颖导入, 以情激趣。兴趣是小学生对知识产生渴求的起点, 萌发创新欲望的基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时老师精彩动情的“活动”导入是必要条件。一个结合教材具体内容, 形式新颖配以老师声情并茂的导入, 如联系生活实例、巧设悬念的情境导入, 短小精悍、引人入胜的故事导入等, 往往虽费时不多, 却能先声夺人。

其次, 以情激情, 学文明理, 内化道德。学文明理是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重点环节, 在这一过程中, 老师要让学生明白教材中所阐述的“理”, 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就必须以“情”贯穿始终设计教学活动。这里的“情”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的“情境”;二是教师和学生的情感。

二、活动引思

古人云:“学起于思, 源于疑。”有疑问才会有思考, 有思考才会有创新。因此, 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这样做”、“今后应该怎样做”的明理自然也就成为品德课堂教学的灵魂。活动中, 老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些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问题, 并采用恰当的新颖的形式提出来, 如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创设情境提出问题;通过讲述一个精彩且道理浅显的故事提出问题;直入教学内容提出问题……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充分发挥其主体性, 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思考中。如教学《心中的110》一课时, 提问:“小姑娘为什么会上当受骗?人贩子的狡猾之处在哪?假如你是小姑娘, 在哪些环节上你可以识破骗子?”一时间, 学生的思维活跃了, 智慧之门开启了, 都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然后再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三、活动设辨

质疑的最终目的就是要释疑。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 引导学生得出较正确的道德观点, 掌握正确的行为方式, 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辨”, 即组织学生对道德认识展开辨析讨论。通过大胆表达自己观点, 在不同的思想认识和观点的相互碰撞中, 学生的道德概念不仅得以澄清, 而且对文中道德观念的印象也大大加深。

在这一活动环节中, 学生因积极参与学习讨论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在课堂的主体作用, 因针对道德观点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而形成创新思维。可以说“辨”是品德课中最能展现学生主体作用, 激活学生思维, 培养其创新能力的教学环节, 当然, 这是建立在老师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和合理的引导基础上的。

老师要鼓励学生就自己对某个道德观点的认识理解自由发言。若学生一出错就打断其发言, 进行批评, 这只能挫伤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更不可能有进一步的创新活动。其次, 要摒弃那种一味寻求“标准答案”的做法, 引导学生在“求同”的基础上“求异”, 也就是针对同一问题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 正所谓“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在学生充分发言之后, 老师再进行疏导点拨、归纳总结, 深化学生的道德认识, 规范学生的道德行为。值得一提的是“辨”应面向全体学生, 为每一个学生创造表现的机会。

“父母的爱是最无私、最高尚的”。这句话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 应该完全理解并赞同, 但有一个学生在教学《父母的疼爱》时, 鼓足勇气说出了自己的不同观点:“我觉得这句话并不完全正确。”这时, 老师没有立即加以评论, 而是和蔼地问:“为什么?你能说出理由吗?”于是, 学生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有的同学爸爸妈妈成天只知道打麻将, 或者就是闹离婚, 根本不关心孩子, 这样的父母对孩子有恩情吗?”听到这里, 老师欲进先退, 当即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在学生激烈地争辩后, 引导学生明白“的确生活中有这样的父母。父母和其他人一样, 也会有缺点和错误, 需要得到别人的帮助, 改正错误”。同时认识到这样的父母在生活中是少数的。“辨”有效地发挥了学生主体作用, 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 也实现了品德课引导学生明理的目的。

四、活动导行

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这是品德课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 因此品德与社会教学要重视对学生的行为训练, 促使道德认识向道德行为转化。在课堂活动中的导行, 首先可以通过课文中的“说一说”、“评一评”、“议一议”一类的是非判断题和行为辨析题, 让学生进行说理练习, 通过说感受, 谈认识, 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 指导他们的道德行为。然后引导学生在“试一试”、“比一比”、“做一做”中亲自体验, 把学到的知识用于实践, 做到知行统一。如教学《擦亮眼睛》一课, 在明理以后, 我首先通过“议一议”让学生判断题中列举的人们的做法对不对, 并说出为什么。通过“看一看”、“做一做”、“说一说”、“写一写”, 明白“斩妖见血”是巫婆神汉行骗的鬼把戏;最后讨论在今后的生活中如何擦亮眼睛。这样, 促使学生将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

3.社会公益活动有感 篇三

1.农业问题

主要是农业产业化的问题。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形态,农业的购销体制不畅是农业不能快速發展的一个重要原因。产供销形成一条龙是当前农业在市场经济中大有作为的一着好棋,党和政府在创设“产—供—销”链条的活动中起着关键作用。农业产业化的另一个问题是中国农业目前基本上属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没有形成规模经济。加入世贸组织后,如何应对国外的集约型农业的挑战?这将是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面临的严峻问题。

2.农村问题

目前突出表现的一个问题是户籍制度改革。以往户籍制度将城乡予以二元分割,形成了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文化水平的较大差异。这种户籍制度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是自上而下行政管理的必要,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已经受到理论界的一致质疑。目前,各地兴起的户籍制度改革纷纷向这种不合理的制度“开刀”,希望能够借此进一步解放农村剩余劳动力。

农民问题,可以分为素质和减负两个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再三强调要减轻农民负担,但个别地方“令不行禁不止”——农民负担照原样,引发农民抗交国税和集体上访等事件发生。农民负担重直接影响农民收入的增加。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比例大,“三农”问题的解决必须考虑农业自身的体系化发展和三大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

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突出的是农民增收困难。这不仅仅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性矛盾的现实反映,也是国民经济发展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的集中体现。增加农民收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既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

4.小学作文:社会实践活动有感 篇四

在这个美好的日子里,我们终于举行了令人期盼已久的社会实践活动。大汽车驶过了车水马龙的街道,“飞跃”了宽广的道路,在那漫长的途中,我们六(6)班在车子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们一反往常在课堂中的形态,在车上大吃特吃,拿着麦克风,学着电视里的样子,主持人上台:“有请XXX为我们演唱《2002年的第一场雪》!”接着,几个男生奋勇而上,学着明星们的潇洒,唱了起来。

就这样,我们高兴的到达了新世界教育基地。当主持人介绍活动项目时,我们个个摩拳擦掌,欢呼雀跃。

最让我记忆犹新的是吃烧烤。

我们分小队进行烧烤。我们围着一个铁炉子坐着,把刚刚得到的5串食物拿着,谁都不敢放下,因为邻座的一组小队的香肠已经烤成“煤炭”了!还是我先壮着胆放上去的呢!

在小组中,就数我和潘慧婷的香肠烤得最好,一点也不焦,而且味道又香又甜很是好吃。

接下来再烤我也不顾什么会不会焦了之类的了,一个劲把手里的牛肉羊肉放上去,学着外面的师傅烤的样子,一个个翻着身,烤了大概15分钟,食物在我的手上变得香喷喷的,谁见了都想吃!

可是,虽然见了好吃,但是里面却还是生的,我并不泄气,不就是再烤一次嘛!我耐心的等候,只见鸡翅上的油滴进了烤炉,炉里发出咝咝的响声,随后冒出来一阵烟。我吓了一跳,又立即平静下来,接着又有几滴油不听话的落进了烤炉,但等待我的是令人馋涎欲滴的美味……

对了忘说了,我们班在之前的比赛中获得了金牌哦!

接下来的消防讲座和演习也是挺不错的,那些勇敢者们还“跳了楼”呢!

这次社会实践活动在我们的啧啧称赞中结束了,导游也对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巴士中,我们的欢笑继续……

5.大学生农村社会实践活动有感 篇五

大学生农村社会实践活动有感

7月15日,我们20**级工业设计班的学生们随着带队葛老师踏上了去本溪湖里村社会实践的旅途。

经过四个小时的颠簸,终于来到了湖里村。当时是中午时分,太阳的光辉照在村口小溪上,远看就像彩色的瀑布。吃过午饭,我们就开始了在本溪的写生。这里川媚山秀,气候宜人,溪水与山色,独领神韵。地势较高,常常云蒸霞蔚,时而如泼墨重彩,时而如淡抹写意。恰似巨幅长卷,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体,仿佛身处蓬莱仙境之中。当天下午,我就见识到了湖里的美。站在水龙头前,不经意地抬头,透过茂密的树林,层层叠叠的远山若隐若现,宛如含羞的少女蒙着面纱。古朴的民居建筑,在青山绿水的映衬下显得格外静谧。老师带我们参观了这个被称为“画家村,的村落。在这个保留着古味的村落里,我感受着前人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这里的美无法用言语表达,这里的景色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一缕清风,一抹红霞,每一座山峰,每一条流水,每棵树每朵花,就连那一棵小草也叫人禁不住产生怜惜之情,青山绿水之间,叫我们流连忘返,沉醉其中。我们主要是画水粉画,刚到的第一天,我们便开始了紧张的写生生活。午饭过后,我们便出发了,找到了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之后便开始画了。同学们的作画热情非常高,都忙于作画。经过一下午的努力,终于完成了一幅,然后让老师指导了一下,老师提出了许多的缺点,例如:层次不清楚,前后关系不明确,形不太像等问题。听到这么多的缺点,虽然心里有点郁闷,但是也很高兴,因为知道了自己应该改正和努力的方向。晚饭过后,我们举行了一个烧烤聚会,我们全班聚在了一起玩了一晚上,在写生的同时进行一些娱乐,感觉真的挺不错的。

在湖里村任何一个角落,你都可以感受到美。在斑驳陈旧的围墙边,在杨树的树干上,你也可以领悟到人生的道理。都说树洞是树干里有虫子时,啄木鸟为树治疗后所留下的痕迹,这也是大树的伤疤。可是不论伤得有多深,伤口也终有愈合的一天。所以,树洞的寓意就是:”没有什么伤口是愈合不了的“.我们用画笔、用心来描绘,试图把最美好的一刻留下来,用我们对艺术的热爱之心,让时间定格在湖里村最绚丽的季节!

湖里村依山傍水而建,同学们在写生创作中,纷纷以自己最广阔的情怀来展现这里建筑的独特与风景的美丽,在绘画中融人了自己的感情,同时锻炼了自己的绘画技能,()展示了自己的绘画风格。同学们在写生期间,起早贪黑,早早地拿上画具在村里的每一个角落进行写生,直到很晚才依依不舍地回来。在寝室里,同学们各自拿出自己的作品,相互交流,相互讨论,学习气氛十分融洽。

第二天我起得很早,画了两张速写,由于画得太快,所以很潦草。老师说:”速写不要太草了,这样给人的感觉会很乱。“第二天,我们是自由写生,也就是说,每个人可以到自己喜欢的地方去画,但是不能走太远。我和其他几位同学去了第一天去的地方,因为我们觉得那的风景真的不错,并且我还想把昨天画的地方再画一遍,来改正我的缺点。我在那一直画到下午两点多,一共完成了两幅画,然后回到了湖里山庄(我们住的地方)。在山庄里我又画了一幅农家院的.景色,虽然画得还是不尽如人意,但我认为只要努力,就会有收获。

在本溪湖里村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同学们团结友爱,相互照顾;在学习上,相互督促,相互交流,共同进步,经过短短的三天写生课程,同学们了解到了许多,也认识到了许多。写生快接近尾声了,我们也要和大山说再见了,日久生情,来了这么多天,己经习‘质了这的生活,对这总有些舍不得。在走的最后一天上午,有好多同学去游山,这是我们表达对大山眷恋的最好方式,有好多同学买了山里的特产。同学们被这里的风景、建筑所迷恋。

我觉得这次社会实践,使我们收获最大的不仅是对风景写生能力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让我们有了集体意识,懂得了团结的力量,让我们有了合作的精神,懂得了谦让和忍耐生活的艰苦,也更加磨炼了我们的意志。让我们亲近自然,与自然接触让我们领略了大山的情,接受了大山的厚礼。写生结束了,这次的湖里村之行留给了我很多的思考。

感谢学校给我们这次机会,让我们来到这么美丽的地方进行社会实践。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感谢湖里村的前辈们,建造出了这一处”画家村“.我们在惊艳之余,也情不自禁地惊叹风景的秀丽。

6.暑期社会实践有感 篇六

2012年的暑假。各种外在内在的原因,致使我在一家小饭店上了半个月的班。最初实在有几分被迫无奈的感觉,却不知道是从哪里获得了足够的能量,走进饭店的那一天我没有丝毫的不安或者不满,而是很坦然地面对一切。

小店靠街,生意不错,伙计不多,所以我的事情就显得多而杂。抹桌子,扫地,淘米,煮饭……差不多除了做菜,除了收钱,就都有一处使力的地方。

或许是读书的时间实在太久了,安静得太久了,已经忘记了该怎样去处理一份喧闹,一直在努力地试着用自己的方式去面对、接受这突如其来的噪杂与繁琐。干活慢,说话慢,表情也有点慢,平时在学校似乎总有没完没了的话题,可在那儿却变得有些不善言语了,经常只是笑笑,话却不多。他们都管我叫书生,那我就乐得做一个书生,干脆享受这慢条斯理。伙计们相处得都很好,只是我刚去,很多都不会,也不利索,老板娘会难免批评几句,当时觉得挺委屈,现在想起来,竟是无所谓。错就是错,不好就是不好,指出来,改正了,就没有什么过不去。倘若她不说就只用眼神杀人,岂不痛苦!

客人大多都比较和善,却也有碰到例外的时候。有一次因桌子没有收拾及时,就偏偏被来客训斥了一顿,我心里难免有一点心酸,却还是赶紧收拾碗筷,抹好桌子。没想到那客人走时,却把我雷到了,他跟我说:“小姑娘,你服务态度还是蛮好的,就是手脚慢,你们老板也太小气,生意这么好,也不请个利索的伙计……”我感觉有些尴尬,却只能笑笑。没几天他又来了,还带了好几个客人,居然又来夸我服务态度好,顿时,我脸上的表情都复杂了。多数时候都只是平静的,默默地,单调的,却也是充满希望的。每天客人来又走,带着各种表情,各种言语,如大河里的水都随着时间统统流走,经常,我的头脑里都会闪出一个词:过客。但即便只是过客,我也要认真对待,就像对待每一天的生活。

经历是最大的财富。只有历练过才会真正明白其中味道。若不曾身临其境,就不能体会到隔岸观火的肤浅。每一个大学的四周,都有饭店排布,也就有很多很多为之提供服务的人,之前是从不曾与他们有太多交谈,只是点菜,然后吃饭,或许都不曾瞅过端菜阿姨的脸。或许,我真该给他们一个微笑,或许还应该说声谢谢。如果只是放眼望去,他们就只是一幅平面画,可若是走近再走近,打开他们的思想,或许能见到一个又一个让心灵震颤的传说。或许我们真没有必要走进每一个人,但是可以回以简单的尊重,一声问候,一个微笑,一点点温暖。

抛开所有无知的情况与骄傲,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天的服务员工作,却不只是作一个服务员!任由别人怎么看怎么说,统统都不重要,关键是我依旧自信,自信明天会更好。一个客人跟我说,大学生也不过如此,多赚钱才是王道。我不敢苟同他或他们的浅薄,却只是笑而不答。他们不能懂我们对生活的热爱与执着,更不能懂我们的自信,其实我们可以拿得起放得下,可惜他们不懂。

我们的路还很长,不是要去证明什么,也没有必要证明。只是责任,献出一份力量,挑起一个时代。

每一次实践都收获颇多,而这一次,或许是因为已经成为了学校的“元老”,一些体会变得更加成熟而深刻。

7.社会公益活动有感 篇七

关键词:自由,孤独,逃避

西方最知名的人道主义哲学家、新弗洛伊德主义创始人埃里希·弗罗姆在《逃避自由》一书回顾了人类追求自由的历史, 他把《圣经》“伊甸园”中男人违反上帝的命令偷吃善恶之树上的果实, 破坏与自然的和谐状态作为人类自由的开始, 意味着人类使自己从高压的统治下解脱出来, 使人类生活从之前的无意识形态升华到有意识形态, 这是人类第一次追求自由的行动。接着中世纪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更是宣扬人要从宗教和权威的束缚下解脱出来, 强调个人意识, 使人认识到自己已经是“个人”, 是独立的整体。现在人类几乎摆脱了宗教及其他诸种传统权威的束缚, 在物质生活上得到了基本满足, 基本上成为了“独立的个人”。然而, 现代人在这种自由面前却感到越来越孤独、渺小、虚无、不安全、无能为力乃至恐惧, 于是他们选择了逃避, 那么现代社会人类为什么逃避自由呢?现代社会自由之悖论在哪里?

一、自由

马克思认为自由不是先天就有的, 而是历史的产物, 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 随着历史变化而变化。所以, 自由不是一成不变的, 且每个历史阶段人类追求的自由都不一样, 它表现为人类的不断追求过程。马克思强调自由“必然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最初的、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人, 在一切本质方面是和动物本身一样不自由的。但是文化上的每一进步, 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 (1) , 所以自由是与物质生产、社会文化进步相联系的, 是随着物质生活和社会文化的进步而发展的。而弗罗姆在《逃避自由》一书中以历史观点阐述了人类对不同时期自由的追求, 人先是摆脱上帝的权威, 接着又从宗教和传统束缚下解脱出来, 而进入现代又被束缚在良心、公众舆论和责任感等隐性权威上。所以, 人现在需要从隐性权威下解脱, 实现真正的自由。对此, 弗罗姆认为自由分为两种, 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 而人们现在逃避的是消极的自由。

(一) 消极的自由

弗罗姆认为当人从与自然界同一的状态中脱离出来, 认识到自己是个独立整体并逐渐走向个体化进程, 随着个体化过程的日益发展即“自我力量的增长”, 但由于个人的条件, 主要是社会条件的限制, 诸如社会无法提供良好的平台发挥个体的潜能, 使个体化进程中孤独感日益增加。当一个人是世界的组成部分时, 他就认识不到个人行为的可能性和责任, 就不需要害怕这个世界, 然而当他成为一个个体时, 他就孑然一身, 充满无助和恐慌。所以, 他放弃个人独立的冲动, 使自己完全隐没在外界中, 或屈从于权威, 或追求权力, 企图掌控他人以克服孤独感和无权力感。这是在被动状态下获得的自由, 一方面, 人类想努力获得自由, 摆脱束缚, 而另一方面, 人类为了克服自由之路上的孤独、无权力、不安全等又想逃避自由。现代人想逃避的正是这种消极的自由。

(二) 积极的自由

积极的自由就是在人与自然之间建立自发性关系, 在不否定个人独立性的前提下, 把个人和世界联结起来, 即自发性的爱和工作。它是基于总体人格的完整性与力量上, 所以只服从有利于自我发展的那些限制。它是个人自我的得以实现, 在这种状态下, 个体不会否定自己, 不会感到孤独和无力感。积极的自由可以使人的个性和潜能获得充分的、全面的发展, 真正解脱自我, 摆脱自然和社会的绳索, 成为真正的、完整的个体。因此, 现代人应该追求积极自由的生存方式。

二、现代人的自由枷锁

(一) 心理枷锁

弗罗姆认为当人从与自然界同一的状态中脱离出来, 认识到自己是个独立整体并逐渐走向个体化进程, 随着个体化过程的日益发展即“自我力量的增长”, 但由于个人的条件, 主要是社会的条件的限制, 诸如社会无法提供良好的平台发挥个体的潜能, 使个体化进程中孤独感日益增加, 就如儿童从世界中脱颖而出后, 他就领悟到自己是与他人相分离的个体, 世界是强有力的, 是带有威胁性和危险性的, 所以就产生了一种无权力和忧虑的感觉。

弗洛姆说:“人需要与自身之外的世界相联系, 以免孤独, 感到完全孤独与独立会导致精神崩溃, 恰如肉体饥饿会导致死亡。”人是社会性动物, 从原始社会的群居生活到现代社会的团队合作无不体现了人类社会的各个历史时期和发展阶段都是在人与人相互联系和合作中的共存。人一旦脱离整体, 认识到世界的强有力, 就感到自身的渺小和无力。

(二) 社会枷锁

“车水马龙的大都市 (生活在这种城市里的人们都有失落感) 、高耸入云的高楼大厦、震耳欲聋的无线电广播、一日三变的新闻报道 (人们搞不清究竟哪种报道是真实的) 、眼花缭乱的各种演出 (在这些演出中, 女孩子们像一台小巧玲珑的机器一样运转着, 她们的动作像钟表一样准确无误, 可同时她们的个性也被摧残了) , 跳跃有致的爵士音乐……” (2) 人们在纷繁复杂的社会里, 在这股无法控制的力量面前只是一粒尘埃罢了, 他所能做的只是如一个听从上级命令的下属和流水线上的工人一样机械地工作, 随波逐流罢了。

(三) 经济和政治枷锁

经济和政治形势比以往更要错综复杂和深不可测, 人们越来越感觉到来自经济和政治的威胁, 虽然国家企图采取种种措施解决就业问题, 但大多数人仍然感到巨大的就业压力, 应届毕业生在毕业季的浮躁心理, 对就业的忧虑, 已就业的人笼罩着害怕失业的阴影等, 都给人们造成不堪忍受的心理负担, 政治上亦有公信力、手续繁琐等问题, 都可能导致人心理的失落和无力感。

三、现代人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

(一) 屈从和统治

现代人为了逃避自由, 为了弥补无力感, 不惜放弃自我, 而与外在于自己的他人或他物结合在一起, 要么屈从, 要么进行统治, 心理学上称之为被虐待狂和虐待狂倾向。被虐待狂倾向主要表现为深感自卑、软弱无力和个人的无足轻重, 所以往往依靠自身以外的力量, 而虐待狂倾向则强使别人依赖他, 对别人进行绝对的控制, 把别人当做自己的工具使用, 还要进一步剥削、利用、蚕食他们, 包括精神和情感上的蚕食。

(二) 破坏性

破坏性是一种企图逃避不堪忍受的软弱无力感的内在冲动, 它企图消灭一切给他带来威胁的对象, 人类不断受到来自外界的威胁, 从而使现代人产生不断的忧虑感, 陷入孤独和软弱无力的境地, 然后对外界威胁产生敌对情绪。“破坏性是生命遭受挫折的产物”, 当生命遭受压抑需要发泄时, 就产生了破坏性冲动。如新教的禁欲主义, 法西斯主义的崛起都诉诸破坏性冲动。

(三) 机械地自动适应

个人完全按照他人的要求塑造自己, 完全丧失自我, 就好比动物的保护色, 使自己与周围环境相似协调, 与环境融为一体, 难以区分, 此时他的思维、他的感觉、他的思想都被这个环境同化了, 丧失了自发性思想、思维、感觉和情感等, 就如没有感情的机器人, 行尸走肉一般。表面上是想克服孤独和无力感, 实际上使他产生了盲目性和价值虚无, 机械地自动适应, 使他不想改变导致这种境地的社会环境。

四、逃脱自由之悖论的出路

现代社会, 个人从传统束缚中解脱出来, 又陷入孤独、无权力和不安全中, 这是一种消极的自由, 是现代社会自由之悖论, 那怎样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即积极的自由?让自己自由又不孤独, 既敢于批判又不怀疑一切, 既独立又不与世界相脱离?弗罗姆认为这种自由只有通过实现他的自我, 使他真正成为他自己, 即追求积极的自由:在此独特的个人自我之上, “人就是他生活的中心与目的;人类特有个性的成长与实现是唯一目的, 决不可拿起他假定及尊敬的目的, 取代此一目的。” (3) 也就是“积极的自由在于全面、总体的人格的自发性活动”。

我认为, 解决现代社会的自由问题, 最主要的还在于经济和政治变革, 心理因素只是在经济和政治条件下引起的人的异化形成的, 而不能作为导致现代人自由之悖论的主要原因, 而弗罗姆过分强调个人的性格结构、心理因素的作用, 是唯心主义的体现。他没有意识到一些客观环境对心理的扭曲。而将人的命运和发展视为个人选择的结果, 是人的本性使然, 弗罗姆没有客观地看待社会、经济、政治等对人的影响, 甚至是决定作用, 是片面的, 是对心理作用的夸大。

弗罗姆在《逃避自由》一书中仅提到要通过自发性的活动实现人的真正自由, 但是由于现代人在当前社会各种舆论导向面前已无法判断哪些是自身真正的思想, 我们做出的选择都是为了适应社会需要、家庭重压、父母期许产生的, 我们往往在做我们应该做的事, 而非我想做的、我愿意做的, 我们丧失了自发性冲动, 那么如何重拾我们原始的本真, 做回最真实的自我?我认为, 社会、家庭应减少对个体的束缚、限制, 而应提供更多机会和条件, 让个体充分发挥自身潜能, 使个体真正自由自在地成为自我、发展自我、实现自我。

参考文献

8.观省级教学能手评选活动有感 篇八

从评选过程发现,部分参赛选手把说课理解成背课、读课.例如,选手A只是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法、学法背了一遍,并没说明确定教学重难点的意图及教学各环节的设计意图.还有个别选手说课内容和讲课内容脱节,如选手B说课时在学法中谈到“合作交流”,但讲课时学生之间并没有合作行为.

思考说课不等于背课,读课,应抓住内容说思路、方法,必须说清设计意图.另外还必须注意说课内容和讲课内容不能脱节.说课要求“六说”:即说课标、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说训练、说程序.课标是教学的依据,教材特点和学生情况既是教学的出发点,又是教学的归结点.教法是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情况而选择的,是达到教学目标的手段;训练包括课内的和课外的,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途径;程序则是优化教学过程和优化课堂结构的教学方案.“六说”构成说课的整体内容,也构成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说课的内容是“六说”,方法有两种.一是将材料按“六说”分六块,一一分别来说,这样说材料容易组织,条理清晰,但艺术性不强,给人以支离破碎的印象.二是综合组织,按教学程序来说,将“六说”内容分布在各教学环节中,这样说艺术性强,流畅,浑然一体,但组织材料费力,还会条理不清.总之每个人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说课方法.2对微型课认识不足,课堂结构不完整

本次活动中个别教师对20分钟的微型课理解错误,课堂结构不完整,时间安排不合理.例如,选手C前10分钟复习,第18分钟才引出课题,教学任务未完成.

思考一节20分钟的微型课,不是微课,不是就某一个知识点教学,应该是教师用20分钟的时间完成平时40分钟的教学任务并要实现教学目标的压缩课,是一节完整的课(麻雀虽小,五脏齐全).要求高,难度大,迫使教师把高效课堂落到实处,能充分体现出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和基本素质.这就要求教师要吃透教材,对教学内容合理取舍,结合教材重难点,抓住关键点,突出亮点.教师的语速要适中,语言要精练,在时间的掌控上要下功夫,切忌前松后紧,前紧后松.3课堂细节注意不到位,出现知识性错误

本次活动中部分选手板书的示范性不强,对板书的设计不合理,虽然在说课时谈到板书,但实际效果差,不能将教学内容的核心部分呈现在黑板上,特别是例题没有完整的书写过程,板书乱、不美观.个别选手对细节注意不到位,出现知识性的错误.例如,选手D将“IA”错误书写成“I∈A”;个别选手将函数在“区间上的单调性”与“单调函数”区分不清;个别教师用语及书写不准确,说到“直线非常细”、“平面的面比较大”、将区间“(0,1)”写成“(0.1)”、将“2”写成“2”等等.

思考细节决定成败!教师只有在平时的教学中对自己严格要求,每节课都能做到板书规范,语言严谨、准确,对学生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才能在大赛中减少失误,这也是优秀教师必备的条件.教师应始终把提高自己的教学语言艺术放在心上.例如,在讲解例题时,表面上看是教给学生的解题方法,其实更重要的是一种情感和思想的交流过程,在这个谈话的过程中,语言艺术是很关键的,我们绝不可小视.在我们的教师中,有人也发过这样的感慨,“我和某某的教学设计,所用的习题,考试题基本上都是一样的,为什么学生的成绩会有差距呢?”.其实,这样的教师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4课堂教学重结果,轻构建指导

本次活动中有部分选手不能以学生为主体,急于求成,给学生思考交流的时间很少.例如选手E在提出问题后,还没等学生思考就急于引导思路,学生一时回答不上来,老师就包办.

思考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主阵地,是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平台,而教师的教学思想和观念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起支配作用.长期的应试教育和知识教育观,让教师形成了一套自己比较熟悉的课堂教学操作方法,过重的负担,琐屑的平凡,麻木的安稳,导致教师不愿意,也没有能力去变化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他们对课堂教学沿用根深蒂固的老方法已经习以为常.所以只有从心底重视起来,下大力气改变自己的不良教学习惯,才能打造高效课堂,才能让学生真正学会如何学习.

“重结果,轻过程”仍然是当前教学中的普遍现象.应该经常问一问“为什么”、“你凭什么这么说”、“你是怎么想到的”、“你是怎样研究的”.这些都是永远的好问题.不仅关注结果,更要关注结果产生背后的思维过程、研究过程,把“数学教学是思维的教学”落到实处.一堂课是否为好课关键看学生的“思维参与度”以及有没有高水平、深层次的思维[1].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教师在讲的过程中,切不可包办代替,每到关键处,紧要处,留下悬念,给学生“想”的时间和机会,有时还可以把学生的思路引入歧途,然后再指点迷津,这样学生学起来就会很有兴趣,每当学生怎么也想不出来的时候,教师的一语就会道破天机,让学生们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对解题正误的辨析,有利于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数学活动,深刻理解数学思想和数学知识,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品质和对数学问题本质的理解掌握.通过师生的交流,甚至可以得到许多新的富有创造性的东西.5重比赛突击,轻积累反思

本次活动,所有选手都非常重视,赛前一个月都在精心准备.有些选手将高中必修教材的每一节课都认真背了一遍,甚至将每一节课的三维目标都牢记于心.还有选手从网上下载说课模板并背熟,无论抽到哪一节课都能套模板进行说课.部分选手赛前一宿没睡,有看书的,有背诵模板的…….比赛结束后,选手们如释重负,立即打包回校.有些选手说:“无论成绩好坏,终于可以好好休息了,以后再也不参加这种比赛了,太折磨人了!”.

思考在能手评选活动中,教师们以各种形式关注、参与,对增强教学研究氛围、提高教研水平、提升教师教学业务能力等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大赛既展现了参赛教师的教学风格与水平及对课程与教材的理解和教师教学理念,又反映了教师所在学校的校本教研状况.一节赛课,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注重研究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学生的知识结构与认知规律,科学有度地创设情境,在学生认知冲突中提出问题,围绕学生自主建构生成课堂教学行为,注重让学生经历体验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在长期积累、反思,不断打磨与改进自己课堂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与教学观,注重自身专业发展与提升,结合自身的特长确立属于自己的教学风格,真正做到这些的教师就不必在赛前兴师动众、彻夜思索,精彩也会在不经意间生成.

参考文献

[1]刘聪胜,汪仁林.这样的课堂高效吗?[J].中学数学杂志,2013(11).

[2]汪和平.例谈数学教学中的轻与重[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上旬),2012(6).

9.寒假社会实践有感 篇九

所以在寒假的学习时间和玩乐时间之余,我还积极的参加了社会实践!在一段时间的寻觅和思考之后,我决定在一家杂志社进行社会实践!

在这次的实践中,由于对于杂志社的编辑工作流程不是很熟悉,主要工作是负责助理工作,帮助编辑们筛选稿件,校对文稿以及修改工作。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也有了收获。本次的实践旨在通过这次经历拓展自身的知识面,扩大与社会的接触面。在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了期刊杂志的文化氛围,以及专业上学不到的东西,这对于我来说受益匪浅。

首先是对杂志社工作策划流程的熟悉,充分了解一套刊物,从约稿到出版发行的全过程。充分了解相应的理论知识,实际操作知识。

杂志的发行,第一步当然是约稿。没有一定量的供稿,一本杂志是没办法发行的,一个杂志社也是办不起来的。之后才能对约来的稿件进行分类处理,进行编辑。再经过排版、绘图、彩编等才被最终发行。

再是编辑工作,并不是简单的技术工作,有其自身的规律。要在选题、组稿、审稿、加工整理、整体设计等编辑实践中总结探索它的规律性,并以此指导实践活动。如此循环往复,逐步建立和完善。 编辑工作犹如一项系统工程。各环节相互联系、制约和促进,具有严密的整体性,而每一环节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各环节中有许多工序,相互之间同样具有制约性和相对独立性。一个环节、工序的工作影响着另一个或几个环节、工序乃至全部编辑工作。这就既要从宏观上把握编辑工作的整体性,又要在微观上抓好每一个环节、工序的工作,处理好局部和全局的关系。

10.读农村社会学有感 篇十

摘 要: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8亿多人是农民,从某些方面来讲,农民富则中国富,农民强则中国强。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着整个国家、社会的发展。因此,采取各种措施大力发展农村社会十分迫切和重要。但现今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不和谐的现象,本文着重针对农民工在城市遭受到的各种不平等现象进行分析。

关键字:农村社会学 农民工 农民工教育不平等现象 大学生转户问题

我最近读的书是由陆相欣主编,郑州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农村社会学》一书。最初这本书吸引我的是它的书名,“农村社会学”一方面是研究农村社会的,我觉得这方面的内容比较贴近我的生活,所以会写得更真实,另一方面是社会学,这又与我的专业相关联,所以我选择了这本书。

首先,大致介绍一下本书的主要内容,这本书共分为13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讲农村社会学的含义和研究对象、农村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学习农村社会学的意义;第二章主要研究农民、农业、农村的内容;第三章是研究村民自治的内容,主要包含村民自治的含义、村民自治的历史演进和意义、村民自治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第四章研究农村社区,包含有农村社区的涵义、农村社区的特点和功能、农村社区的发展;第五章研究农民工问题,包括含义、贡献与现阶段的尴尬境遇及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思路和对策;第六章研究农村宗教,包括农村宗教的含义,发展及影响,农村宗教的未来及对策选择;第七章研究农村工业化,主要内容有农村工业化概述,中国农村工业化发展现状与模式及农村工业化发展趋势;第八章研究农村城镇化问题,包括其涵义,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城镇化的发展思路及对策;第九章研究农村贫困问题及政府的扶贫措施;第十章探讨农村文化和教育问题,包括农村教育的历史、现状,及新思路;第十一章探讨农村婚姻和家庭问题;第十二章探讨农村社区保障问题,着重讲的是农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第十三章研究农村社会调查与研究方法。

书中讲到“农村社会学的涵义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和标准,袁亚愚在其《乡村社会学》一书中称“乡村社会学是以整个乡村社会及城乡关系为对象的社会学分支学科”,他除了认为农村社会学是研究“整个农村社会”之外,还特 别强调了“城乡关系”。这是结合我国社会当前急剧的社会变迁情况而提出的新的看法。因此,农村社会学是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它是从农村社会的整体出发,通过农村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以综合的观点研究农村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读完整本书,我感受最深的是第五章农民工问题。农民工是指没有城市户口,而在城市就业和工作的,以农村户籍为标识的农村进城务工经商人员。农民工是中国特有的一个群体,是中国社会改革开放以来,在原有的社会结构框架内迅速分化的农村阶层,体现了浓重的职业流动与身份制并存下的农村社会分化的特点。农民工可以慨括为身份上属于农民,而职业上属于工人,他们是在城市工作的劳动者。他们不同于农民的是其所从事的职业,不同于工人的是其所属的身份。农民工是没有城市户口和城市身份的准市民。他们不同于市民的不仅表现在没有城市户口,而且还表现在农民工无法享受依附于城市户口上的各种市民待遇,无法完全地融入城市社会。

农民工群体总体上是一个处于城市与农村之间的边缘群体,由于缺乏合法的制度认同和不被主流文化所接纳,所以在社会规范不健全、阶层流动受阻和社会歧视性政策等存在的情况下,极易出现游民化,甚至会产生农民工犯罪。在有些省份,农民工的犯罪率还很高,这需要全社会的高度重视。造成农民工犯罪率高的原因有:①城乡二元结构的外在强制力与农民转换身份角色的强烈愿望间的矛盾,诱发了部分人物质欲念的迅速膨胀;②期望与现实的差距,导致部分人心态失衡;③传统文化与现实文化的冲突,导致部分人行为失范;④平等意识的产生与相对剥夺感的刺激间的矛盾,引发部分人产生不满和抵抗情绪;⑤主体的低素质与高欲求之间的矛盾,导致部分人手段与目标分离,引发“手段失范型”的越轨犯罪。

书中讲到:现阶段,农民工虽然对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生活在城市的农民工仍处于较为窘迫和尴尬的境遇,农民工常常受到不平等待遇,主要表现在:1.农民工在城市就业受到种种限制;2.农民工的职业苦、脏、累、险,工资待遇、社会声望低下;3.劳动合同少,缺乏必要的劳动保护和社会保障;4.户籍制度歧视严重,农民工一度成为收容遣送的受害者;5.居住状况差,文化娱乐生活单调;6.子女教育不平等。

具体谈谈农民工子女教育不平等问题,正如《农村社会学》一书在第147页写到:“我国现行的义务教育实行的是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体制,贯彻的是适龄儿童在户口所在地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就近入学原则。大量农民工跨区域流入城市务工经商,虽然为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但户口却没有随其他人员的流动而相应得到转移,致使那些随父母迁居城市而户口依然留在农村的学龄儿童,在接受义务教育时,面临户口所在的流出地政府和人口所在的流入地政府都难以解决的尴尬境遇,承受着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不平等待遇。”

对于子女教育不平等我最有感触,因为我的父母就是农民工,从我三岁起他们就开始在城市自主创业,经商。为了更好的照顾我,让我接受好的教育,也把我接到了城市。所以我从小接受的就是城市教育。从上幼儿园到学前班、直到小学毕业我都遭到不平等待遇,这个不平等待遇主要表现在学费上。我们那里俗称“收高价”。我每一学年都被“收高价”。

写这个读后感时,我还打电话问我妈妈一些有关“收高价”的情况,她告诉我,“由于我没有城镇户口,学费比城里的孩子贵很多,到第五、六年级时还高出800多”,尽管这个事实我从小就知道,但直到现在我听后仍不是滋味。这种收高价的现象在我上初中和高中时有所好转,因为我读的是我们县最好的中学,学生不管是农村户口还是城镇户口,只要收一笔数额巨大的择校费就可以就读了,择校费是3年共6000元。高中入学是按中考成绩来定的,只要考上了就只收取基本的学费和学杂费,如果没考上则要收很高的择校费。我初中和高中都是读的县城最好的学校,我猜想会有政府补贴吧,其他学校在中学阶段按没按户口所在地向学生收取不同的费用,这个我不知道。

我爸爸是一位极其普通的中国农民,对儿女的期望极大,在对子女教育方面的投资毫不吝啬,所以他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从小就让我接受最好的教育,没让我输在起跑线上,这点我特别感谢我的父母,他们是最伟大的,宁愿自己受苦、受累,也决不让自己的孩子在教育上吃亏。我长大后,曾经问过爸爸:“为什么家里条件不好也要把我送到好学校读书?”爸爸告诉我:“好学校有好的教育条件和良好的学习氛围,还有更多展示学生才能的机会。即使在好学校成绩不拔尖,但起码在好的学校读过书,见过大场面,这些学生起码在和别人谈话时,发言时,至少不会紧张、怯场。”爸爸这简单朴实的话深深打动了我,从他身上我也看到 3 了许许多多中国农民工望子女成才的心,可奈何他们自身和其子女却还要受到种种不平等待遇。

农民工子女在受教育上的不平等所表现出的其他方面,比如子女受老师、同学的歧视等,由于我从小成绩比较好,人缘也好,好胜心强,所以这些不平等我没有感受到。虽然那时我家的条件不是很好,但在自己的努力和父母、老师、同学的关爱下,我幸福、快乐地长大了,身体和心灵都很健康。

我认为适龄的孩子都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我国法律也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义务教育,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保证其受教育的权利。而且义务教育有其自己的特征,其中一条是:免费性。即国家要对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免除其全部或大部分的费用。现阶段对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免收学费,只收取一定数额的杂费。

还有按照权利和义务的对等原则,既然义务教育的费用由地方财政负责,地方财政大部分是公民上缴的税收,在税收方面,无论户口是否在本地,其标准是统一的。也就是说,无论是本地公民还是外地公民,都按照统一的标准缴纳相关的税收,那么在公民享受权利时,就不应该有所区别;既然农民工在流入地务工经商成为当地的纳税人,那么,他们的子女就应该享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当地政府就有义务给农民工及其子女提供学习的机会。

现在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公民和政府法制意识的不断提高,国家出台的许多利国利民的政策都得到了有力地贯彻和实施,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不平等现象有了很大的转变,所有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不论是农村户口还是城镇户口,都免除其全部或大部分的费用,对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免收学费,只收取一定数额的杂费,优秀学生还有补贴,我的弟弟就享受到了国家的好政策,从而给我的父母减轻了一些负担。

这本书没有详细、深入地涉及农村的户籍制度改革问题,但我认为作为户籍仍是农村的重庆籍大学生,户籍制度改革对我们有很大的影响。

从网上查资料和自己的所闻我知道: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是缩小城乡差异、加快城市化进程的重要途径,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要决策的需要;是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率先突破的需要;是提高城市化水平促进城乡一体发展的需要;是从根本上改变城乡一元化户籍管理体制的需要。户籍制度改革有利于促 4 进城市人口集聚,加快城市化进程;有利于维护农民工合法权利,实现同工同权;有利于扩大内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促进城乡人才流动,盘活城乡资源;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集约化水平,从而推动农业产业化。

但现在大规模的强制在渝农村学生转户口,已经戳破了其大肆宣称的“自愿”原则。比如上学年学校就强制要求我们转户,我完全不知道现阶段户籍制度转换对我有啥好处,但学校就以奖学金、助学金、毕业证书、入党等来要挟我们,更无耻的是拿取消助学金相威胁,助学金到底是拿来补助贫困生的还是拿来当威胁的资本的!在学校强大的施压下,很多同学不情愿的转了,当然也包括我。

至今我还想不明白,我现在还在读书,没有工作和赚钱的能力,在城市买不起房子,学校为啥要强制转户呢,在城市连一个安居的地方都没有,那我的户口将落户在哪里呢?强制要求大学生转户会不会让大学生流离失所,在城市出现“贫民窟”呢,为啥政府不能等到我们这些大学生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在城市有了属于自己的稳定的工作和住所后再来转户呢,政府在急什么啊?还有转户真的有那么好吗,如果真的有那么好,不等政府强制要求转时,学生就会积极的转啦,可现实情况却不是这样,也许是我的见闻有限,在我的交友范围内,大多数同学都是反对转户的,我觉得现阶段政府不应该一味地强制要求学生转户,而应该加大对学生关于转户政策的讲解,咨询力度,转户也不应该强制性,应充分尊重大学生的意愿。

虽然,国家强调转户有许多利国利民的好处,比如让农村居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真正实现“劳有所得、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学有所教、病有所医”,但我个人却认为,户口转了,大批农民在城市还不是照样没得住房,与其弄许多无谓的事,倒不如把钱拿来建设新农村,完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直接性地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而不是把大批农民赶离他们的土地。

对强制要求大学生转户我持保留态度,或许是自己目前对国家形势和政策的理解不到位,造成我认识上的偏差,但转户关系到我的切身利益,我会继续关注的,希望随着自己知识面的不断扩大,对大学生被强制转户的认识也能不断深入,不要误解、歪曲了国家的一片好心。但现阶段我依然认为,政府和学校强制要求在校大学生转户是不合理,也是不科学的。

说实话,对于未来我还没有规划那么多,现阶段我只是希望,自己能顺利完成大学的学业,考试不挂科,能顺利毕业,拿到学位证书,然后找到一份自己喜欢并能为自己和家人创造更好生活条件的工作。

参考文献

1.陆相欣.农村社会学.河南:郑州大学出版社,2003 2.重庆市户籍制度改革办公室.重庆市户籍改革100问.2010.07

姓名:陈 云 凤

班级:社 工(2)班

上一篇:钢筋质量证明抄件下一篇:莲叶青青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