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行业前景(精选7篇)
1.外贸行业前景 篇一
自改革开放以来,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事实上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1994年以前中国实行的人民币汇率双轨制, 而中国自1994年以来实行的一贯政策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改革开放到1993年我国施行的是双重汇率形成机制, 官方汇率与外汇市场调剂汇率并存。1994年, 中国将官方汇率与因外汇留成形成的外汇市场调剂、交易的汇价相统一, 形成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这样的汇率明显的体现着中国当时出口创汇的政策导向。1997年, 由于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 中国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的完善受到阻碍, 但我国宣布人民币不贬值, 并将汇率的波幅限窄。自1994年汇率改革以来至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 中国实行的是事实上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
随着中国各大银行股份制改造的完成, 2005年7月21日, 中国正式形成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 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2008年世界性的金融危机的爆发, 终止了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进程, 2008年下半年到2010年的上半年, 中国采取了重新在事实上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2010年, 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 国际上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呼声越来越高, 中国于2010年6月19日, 重新启动汇率改革机制。
2 汇率改革机制重启对外贸行业的影响
2005年7月以来, 汇率改革的总体趋势是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整体上是人民币升值。而2010年6月重启汇率改革机制, 加之国际上对于人民币升值的呼声越来越高, 汇率改革的整体趋势还是人民币升值。
2.1 对出口导向型企业的影响
出口作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 对国民经济的增长有着重要的拉动作用;面对汇率改革的重新启动, 人民币升值的趋势不可避免, 人民币升值意味着直接降低了出口企业的利润空间, 抑制了出口。那么, 汇率改革对于中国的出口影响将是深远的, 并且直接影响着中国出口型外贸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2.1.1 正面影响
由于汇率改革是重新启动的, 总结2005年汇率改革之初, 中国的出口型外贸企业显然是有着一定的经验和教训的。在经验和教训之余, 面对重新启动的汇率改革机制, 在政府等相关职能部门的帮助之下, 中国的出口型外贸企业更加注重对于汇率改革带来的风险, 会更加有经验的规避并化解这些风险。
(1) 有利于出口企业强化国际经营意识
2005年的汇率改革, 让很多出口型的外贸企业的经营受到冲击, 出口企业意识到在参与国际化经营的时候防范汇率风险的重要性。面对重新启动的汇率改革机制, 在增强汇率风险意识的同时, 出口企业可以凭借行业内一定的产品优势和国际知名度, 在签订合同的时候, 参考银行制定的远期汇率牌价走势, 以更好的转嫁汇率变动导致的利润空间缩小的风险。
(2) 有利于出口型外贸企业行业内资源的整合
在人民币升值的趋势不可避免之时, 如果在签订合同的时候, 在币的价格保持不变的情况下, 换回的人民币收入必然会减少。在中国, 大批的出口产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出口价格是偏低的 (如服装、皮鞋等) , 2005年以来, 中国贸易条件并没有得到显著的改善。
面对人民币不断升值的压力, 中国信誉好、质量高的出口型外贸企业会提前考虑汇率变化带来的风险, 进而会采取各种措施, 进行内部的资源的优化和调整, 或者是提高贸易合同中外币表示的产品价格, 以便在实际结汇时兑换的人民币与原来相比没有减少。这样一来, 各行业中出口型外贸企业内部也会形成一定的竞争, 因而也必然会采取一些措施 (如纵向一体化) 来获得综合竞争力的提高, 保持本企业在行业内的优势地位。这也是在汇率改革的外在压力之下, 间接的提高了一些行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2.1.2 负面影响
(1) 汇率改革的重新启动将增大外贸企业的经营风险
对出口型的外贸企业来说, 当汇率改革重启、人民币的升值的时候, 出口合同签订时, 出口商品的价格一般以外币表示。这样一来, 在出口商品的价格、成本均没有发生变化的时候, 利润却会大大地降低, 甚至亏损。因此, 出口型企业会考虑提高产品的价格, 但是这样将会降低产品的竞争力, 减少销售额。而制造型的企业会考虑转移其生产制造基地来保持出口产品的国际市场价格不变。这样将不利于我国的出口, 也会直接导致一些竞争力较小的企业面临破产倒闭的危险, 更加不利于我国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产品占有率, 从而进一步减缓我国的外贸企业的出口增速, 对外贸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形成冲击以及障碍。短期内, 中小企业的经营风险加大。
(2) 汇率改革的重新启动将增大外贸企业财务风险
汇率改革重启, 人民币升值将有进一步升值的趋势。在一定时期内, 使得出口产品销售总量降低, 出口导向型企业销售收入下降, 这就直接导致了营业现金流入的减少, 因而增加了出口企业的财务风险。
此外, 汇率改革重启, 出口导向型外贸企业的换汇成本上升。人民币的升值将会对出口导向型的外贸企业的远期结汇业务带来汇兑损失。如果出口型的外贸企业货已经发出, 但是尚未收回货款的话, 在人民币升值的情况下, 还是按照原来的汇率进行结算, 并使得出口导向型的外贸企业以外币计价的资产贬值, 对出口型的外贸企业带来损失, 从而进一步加剧企业的财务风险。
2.2 对进口导向性外贸企业的影响
汇率改革重启, 人民币升值, 将有利于降低进口成本, 因而是有利于进口导向性企业的短期发展的。汇率改革重启之后, 人民币升值有着进一步趋势。人民币升值之后, 我国在进口商品额时候, 商品的成本和在相关的进口环节支付的手续费会降低, 从而使得进口商品的价格也得以同幅度的降低。而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将更加依赖于石油、天然气、钢铁等能源, 而我国对于这些能源的进口依赖度是比较高的。人民币升值则将会使得相关行业的发展成本得以降低, 改善其盈利状况, 进一步促进我国的经济建设。如我国的某一进口导向型的外贸企业是主要经营进口石油, 由于业务的标的额较大, 如果采用信用证的150天远期结算方式, 汇率发生变化, 在对方没有采取方式化解的情况下, 人民币如果升值, 那么进口的成本则大大降低。
对于汇率改革重启, 对进口导向性的外贸企业的负面影响较之对出口导向性企业的负面影响, 若采取的本币计价方式, 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3 外贸企业的应变对策
我国的汇率改革开始于1994年, 2005年进一步深化, 而在2010年进一步完善。这样看来, 我国的汇率改革启动已有16年, 大部分的外贸企业已经能够根据企业的特点、行业的特点以及国际、国内市场变动趋势, 在生产环节和支付结算环节采取一定的方法, 有效的来规避或者是化解汇率风险。
3.1 整合内部生产资源并优化出口结构
在2005年, 进一步深化汇率改革之时, 更多的企业选择了整合内部生产资源, 进一步的额降低生产成本, 使得本企业的产品价格低于同期市场上的国际市场价格。例如, 通过纵向一体化的方式, 使得外部成本内部化, 进一步降低生产运营成本, 来提高本企业在国际上的价格竞争力。
对出口的产品结构而言, 针对现阶段我国外贸企业出口的商品有很大比例属于劳动密集型的产品。而在人民币升值的情况下, 出口导向型的外贸企业的保持原有利润的策略之一就是将产品价格保持不变或者是价格提升。价格保持提高的充足理由就是将产品的附加值提升, 或是改进技术, 逐渐实现中国的出口商品由劳动密集型产品向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品过渡。
对出口对象而言, 我国主要的贸易伙伴有美国、日本、欧盟以及东南亚国家, 并习惯于以美元计价。对人民币升值的有理性预期之时, 适时进一步挖掘更有潜力的海外市场, 并采取贸易双方使用的货币进行结算, 逐步优化结算方式, 实现多元货币结算。
对于国内国际市场的平衡而言, 中国的经济增长一直是投资驱动型, 而扩大内需一直是中国政府的政策导向。在汇率改革重新启动, 面临人民币升值的巨大压力下, 暂时将开拓国内市场取代国际市场的计划。将产品进行局部的改变适应中国消费者的需求, 汇率风险在国内市场上是不起作用的, 因而被一些企业所采用。
3.2 争取更有利的结算方式
一是选择有利的计算方式。在出口创汇的时候, 外贸企业应该利用自身的优势, 努力争取让国外的客户先支付一定比例的定金, 并且尽量缩短结汇的期限, 或者是签订合同时, 采用人民币计价方式, 更或者是回避远期结汇这样不利的结算方式。出口之后, 选择有利的方式进行结算, 加速单据的流转速度, 及时结汇, 第一时间内回笼资金。
二是进口付汇尽力争取延期付款。在进口付汇时, 外贸企业应该尽量争取延期付款, 利用远期信用证等远期结算方式, 延缓进口付汇时间, 并适当的增加外汇负债, 尽力抵消外汇资产带来的贬值风险。
三是采用本币结算。在国际贸易进行的时候, 往往会习惯性的按照美元结算, 如果我国进行汇率改革, 那么, 出口导向型的外贸企业则尽可能的运用人民币本币进行结算, 或者针对出口的国家, 采用相应的外币进行结算。
四是适时结算。根据实际情况, 进行结算的推迟和提前。在现阶段, 我国重启汇率改革, 中国经济较之其他国家也是平稳发展的, 国际上也要求人民币升值, 在这样的背景下, 人民币有升值的预期是理性的。对于进口付汇型的企业, 是较为有利的, 所以在保证资金流动畅通的情况下, 尽可能的推迟结算。而对于出口收汇型的企业来说, 人民币升值则会对相应的外贸企业产生不利影响, 因而在合同签订的时候, 尽可能的缩短收汇期限, 把风险降低到最小。同时, 对于出口导向型的企业来说, 特别要注意贸易合同中关于汇率风险条款、收汇日期等重要条款。
五是选择恰当的交易实际进行交易。在进行人民币的远期外汇交易或者是即期的结售汇的时候, 外贸企业要选择比较恰当的交易时机。这就要求外贸企业有较强的风险防范意识, 在汇率挂牌价有波动的情况下, 进行较为合理的判断, 把握最适宜的交易时机, 赚取最大化的利润。
3.3 利用金融工具来回避外汇风险
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 为了避免汇率波动的风险, 金融机构为外贸企业提供了很多的汇率避险工具。例如有远期外汇买卖、人民币远期外汇交易、外汇结构性存款、外汇期权、掉期交易、远期结售汇以及出口押汇等。这就要求企业在我国汇率改革重启的情况下, 掌握这些汇率避险工具, 与我国相应的金融机构沟通合作, 利用这些汇率避险工具进行汇率避险。
4 结语
伴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中国出口显著改善以及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又一次抬头, 汇率改革的重新启动对外贸企业带来挑战的同时, 也为外贸企业优化自身的结构, 采取更有效的管理方式, 促进我国的贸易结构优化升级提供了外在压力, 使得我国的外贸企业形成较为合理的贸易系统。外贸企业应该高度关注我国的外汇市场变动情况, 把握变动趋势, 采用有利的结算方式进行结算, 采用金融工具积极避险, 并积极优化出口结构, 改变经济增长方式, 提高综合竞争能力。在适当之际, 外贸企业更要积极出击, 大胆的“走出去”以减轻国内货币升值带来的冲击。
摘要:人民币当前汇率是否合适, 汇率的改革与变动对国际贸易以及对外贸行业将产生何种影响值得探讨。2010年6月19日, 重新启动汇率改革机制。本文将围绕着人民币汇率改革机制、当前人民币汇率是否被低估以及汇率改革对国际贸易、乃至外资企业的影响进行分析;在分析基础之上, 探析汇率改革的趋势使得外贸企业更好的应对汇率改革风险。
关键词:汇率,人民币升值,外贸企业
参考文献
[1]马宇.汇率升值对我国家产品出口影响研究综述[J].甘肃农业.2007.
[2]李丽.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的影响[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7.
[3]辛婷婷, 宫舒影.浅谈人民币汇率改革[J].经济论坛.2008.9.
2.外贸行业前景 篇二
外贸形势严峻“情有可原”
11月份我国进出口这样大的跌幅,可以说既在预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而我国进出口在预料之外的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才两个多月,我国月度进出口额就由持续快速增长一下子转为下降,逆转之快确实超乎寻常。尤其是进口额同比下滑幅度这么大,很有些硬着陆的景象。说是在情理之中,是这次金融危机的影响超过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危机发生后,世界经济贸易形势急转直下。美、欧、日等几大主要经济体都已经陷入衰退,发展中国家经济也明显减速,外部市场需求一时间急剧萎缩。国内投资和工业生产近两个月也迅速降温甚至下滑,许多工业原材料由上半年供不应求转为供过于求。由于经济前景极不确定,进出口商大都紧急调整订单和进货出货数量,因此进出口额必然出现锐减。国家发改委预计,2008年进出口总额将超过25000亿美元,增长15%以上;全年顺差超过2800亿美元,比2007年增加180亿美元以上。但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影响逐步加深,2009年发达经济体的进口将出现负增长,对中国外贸格局将形成冲击。
为抵御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的不利影响,国家及时采取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措施。在今年下半年两次调高出口退税率的基础上,自2008年12月1日起,进一步提高部分劳动密集型产品、机电产品和其他受影响较大产品的出口退税率,涉及3770项产品,约占全部出口产品的27.9%,并调整了部分钢材、粮食、化肥等产品的出口关税。同时还将大力支持钢铁、轻工、纺织、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发展,加大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增加国内需要的产品进口。这将有利于增强外贸企业信心,缓解企业经营困难,促进外贸进出口稳定增长。
进出口关税税则再作调整
随着2009年1月1日钟声的敲响,更大的出口退税工作又将展开。经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审议,并报国务院批准,从2009年1月1日起,我国将进一步调整进出口关税税则,主要涉及最惠国税率、年度暂定税率、协定税率、特惠税率及税则税目等方面。
2009年我国将继续履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关税减让承诺,进一步降低鲜草莓等5种商品的进口关税;继续对小麦、玉米、稻谷和大米、糖、羊毛、毛条、棉花等7种农产品和尿素、复合肥、磷酸氢二铵等3种化肥实施关税配额管理,其中,对关税配额外进口一定数量的棉花继续实施滑准税,税率维持不变;对尿素、复合肥、磷酸氢二铵继续实施1%的暂定配额税率;继续对冻鸡等55种商品实施从量税或复合税,并调低11种胶卷的从量税税率。调整后,我国关税的总水平仍为9.8%,其中,农产品平均税率为15.2%,工业品平均税率为8.9%。
为有效发挥关税政策的经济杠杆作用,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进一步扩大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进口,满足国内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提高人民生活水平,2009年还将对670多种商品实施较低的进口暂定税率。 主要包括煤炭、燃料油、石料等资源能源类产品,氨水、环氧树脂、液晶显示板用偏振片、空调用无级变速压缩机、大型清障车底盘等重要原材料和关键零部件,喷气织机、自动络筒机、大马力拖拉机、大型收割机等先进工农业设备,疫苗、无障碍升降机、陶瓷等与公共卫生相关的产品及部分家居生活用品等。继续对进口天然橡胶实施选择税。同时,为进一步限制高能耗、高污染产品出口,明年将继续以暂定税率的方式对焦炭、原油、金属矿砂、铁合金、钢坯等产品征收出口关税,继续对复合肥等化肥及其原料等征收特别出口关税,并降低了税率。此外,继续对尿素、磷酸铵、重过磷酸钙等化肥征收季节性出口关税,在用肥淡季出口关税继续采取差价税形式。
为进一步落实有关税收和产业政策,适应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加强进出口管理的需要,在符合世界海关组织有关列目原则的前提下,对进出口税则中部分税目进行了调整,我国2009年版进出口税则税目总数由2008年的7758个增至7868个。
低关税惠及多个国家和地区
随着金融危机对我国外贸影响加深,充分发挥关税加强双边、多边经贸合作的作用更显重要。2009年我国在以往与有关国家和地区签订的一系列自由贸易协定和关税优惠协定的基础上,进一步实施比最惠国税率更加优惠的协定税率和特惠税率。
一是继续对原产于东盟十国的部分税目商品实施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协定税率,并实施第三步正常降税。降税后,实施协定税率的税目数约为6750个,相对于最惠国税率,平均优惠幅度约80%。
二是继续对原产于智利的部分商品实施中国-智利自由贸易协定税率,并实施第四步全面降税。降税后,实施协定税率的税目有6978个,平均优惠幅度超过80%。
三是继续对原产于巴基斯坦的部分商品实施中国-巴基斯坦自由贸易协定税率,并实施第三步全面降税。降税后,协定税率低于相应最惠国税率的税目有6191个,平均优惠幅度约37%。
四是继续对原产于新西兰的部分商品实施中国-新西兰贸易协定税率,并且实施第二步降税。降税后,实施协定税率的税目有6989个,平均优惠幅度超过40%。
五是继续对原产于韩国、印度、斯里兰卡、孟加拉和老挝的1751个税目商品实施“亚太贸易协定”协定税率,其中个别税目商品的适用税率进一步下调,平均优惠幅度约23%;
六是继续对原产于中国香港和澳门的产品实施零关税,根据目前原产地标准的制定情况2009年1月1日起以零关税进入内地的港澳产品税目数将分别达到1539个和681个;
七是根据中国-新加坡自由贸易协定,自2009年1月1日起,我国将首次对原产于新加坡的部分商品实施降税。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协定相比(新加坡同时是东盟成员国),我国有708个税目对新加坡加速降税,其余税目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协定降税幅度保持一致。降税后,实施中国-新加坡自由贸易协定税率的税目有2739个,平均优惠幅度约75%。
此外,2009年我国将继续对老挝等东南亚4国、苏丹等非洲31国、也门等6国,共41个最不发达国家的部分商品实行特惠税率,其中绝大多数商品实行零税率,并且税目范围涵盖了我国自上述国家进口的绝大多数商品。
2009:外贸或将迎来新春
尽管未来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将是我国外贸发展的严冬。但同时也应当看到,11月份的情况可能有着危机初起时各方反应过度的因素,并不意味着我国外贸发展前景一片黯淡。近期国内钢材等原材料价格已经趋稳,预示着相关进口也将回稳。一些劳动密集型商品的出口在经历一段时期回落之后增长速度又有所反弹。实际上,我国外贸有着应对危机的一些有利条件和新的发展机遇。
首先,我国出口产业已经形成较强的竞争优势。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几次大规模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我国已经发展起了产业集聚度高、上下游配套、技术较为领先和适应市场变化能力较强的出口制造业。我国出口商品中消费类产品占有较大比重。在经济衰退情况下,这类商品相对于其他商品有着一定的需求刚性。而且,我国的商品相对于其他国家生产的商品更为物美价廉,在消费者紧缩开支的情况下可能更受欢迎。
其次,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动能充足,内需潜力很大。金融危机将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由依赖投资、出口拉动向消费、投资和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偏重第二产业向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协调发展转变。明、后两年国家还将采取更多措施扩大内需,改善民生,增加公共投资,拓展民间投资。我们仍然需要通过国际市场实现要素合理配置,进口先进技术、设备和资源、原材料的潜力仍然很大。
第三,国家积极应对金融危机,支持外贸发展。近几年我国大幅调整了外经贸政策,包括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化,促进了出口产业转型升级和技术进步,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让企业提前适应在趋紧的环境下生存发展。金融危机爆发后,政府充分估计到国际环境的复杂性和严峻性,一方面多管齐下,保持金融体系稳定和国民经济的平稳增长,另一方面及时调整政策大力支持外贸发展,帮助外贸企业克服眼前困难。这些都有利于保持进出口稳定、健康增长。
第四,金融危机将带来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机遇。前几次发达国家经济衰退都引发了国际间的产业转移。这次经济萧条之后的复苏也将一样伴随着国际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和转移。中国经济和社会稳定增长潜力很大,投资环境和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对外开放稳步地推进。实施科教兴国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人力资源有了很大进步。迄今为止外商对中国直接投资热情不减。这些都有利于中国吸收利用国外更多先进技术和管理,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推动主要产业抵御暂时的困难,继续发展和壮大。
3.外贸行业前景 篇三
以外贸行业需求指导人才培养方向
“天服三悦杯”首届全国外经贸院校学生外贸单证技能竞赛7月15日~18日在天津举行。此次大赛由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和全国外经贸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按中职组和高职组分别评选个人奖和团体奖,最终,汕头市外语外贸职业技术学校和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天津对外经贸职业学院分别取得中、高职组团体一等奖,来自汕头市外语外贸职业技术学校的林柔芸和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的毛伟燕分获中、高职组个人奖的第一名。
作为首次在外经贸院校学生中举办的单证技能大赛,此次竞赛吸引了来自全国19个省、市、区的28所外经贸职业院校百余名师生参加。商务部人教司教育培训处长吴彬出席开幕式并对竞赛的意义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表示,在改革开放30年之际,此次技能竞赛是对外经贸职业教育的一次成果检阅。希望能够进一步积极探索适应时代新形势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理念,在展示中见成效,在交流中促创新。
突破瓶颈外贸教育“发展才是硬道理”
虽然外贸行业有外销员、跟单员等多项专业认证,但要说在外贸院校中举办专业技能大赛,这还是第一次。谈起承办这次竞赛的初衷,有着40多年教职生涯的天津对外经贸职业学院院长王乃彦坦言,当今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瓶颈就是普通教育中应试的成份占了主导,而高等教育又经常脱离经济社会的需求。要想让教育真正和实践相结合,实现在学生就业的时候“所学即所为”,就一定要进行教育机制的改革。
王乃彦认为,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在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就是技能教育,如果能实现“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大赛”的教学机制,通过技能大赛来选拔人才,以“订单培养”的方式将教学目标与课程设置有效结合,则可以为外贸行业输送更多更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
从3月份确定考纲开始,大赛组委会副主任、命题专家组组长、辽宁对外经贸学院院长吕红军参与了考纲制定、教材指定到题目筛选的全过程,并笑称此次竞赛是“萌发在乍暖还寒时,绽放在烈日炎炎下”。她认为此次大赛具有两个意义,即既有在外经贸院校中开创职业大赛先河的意义,同时具有以实践操作促进学生学习,引领教育改革的现实意义。
吕红军介绍,竞赛分为上机操作和基础知识竞赛两部分,为保证题目的严谨性和实用性,命题专家组的8位成员中有3位是商务部、人事部国际商务师、外销员考试命题组的专家,而另外5位则来自外贸业务前线,并且都是从基层业务员做到管理层的专业人士。
令人欣喜的是,虽然此次大赛由天津对外经贸职业学院和全国行指委专业工作委员会承办,但参赛的院校中有8所院校来自行指委以外,参赛院校的带队教师表示,想通过竞赛来和行指委下属院校寻找差距,互相交流,促进教学和实际更好结合。
王乃彦表示,举办大赛的另一目的是扩大外贸职业教育在社会中的影响力,虽然外贸行业有外销员、跟单员的认证考试,但这些核心的技能认可影响并不普遍。
实践检验“首先要是战士”
“无论是硕士、博士,首先要是战士”,这是国际贸易学会副会长刘宝荣接受记者采访时讲述的在外贸企业了解到的用人标准。
刘宝荣说,回顾30年改革开放历程,外贸可以说是发展最快的行业,尤其是中国加入WTO后,企业进出口权的下放使高端的外贸人才更为紧俏,企业普遍需求既具备理论基础又能进行实际操作的专业技能人才,即“蓝领能动脑,白领能动手”。而专业技能人才主要
来自职业院校,举办此次单证技能竞赛既是对参赛学校教学成果的检验,同时又给学院之间提供了相互交流合作、传播经验的平台,使各学院更加明确今后的发展方向。她表示,要实现“人才强商”、“人才强国”的目标,不仅需要对商务系统广大干部的培养,更需要为企业输送外向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用比赛促进教学,引导整个教育体制的进步是非常好的尝试。
其实在对各参赛院校带队教师的采访中,记者已经明显感觉到各职业院校非常注重教学与外贸业务实际结合,很多院校都采取“双师型”讲课方式,“双师”,即既在公司是经济师、商务师,又能在学校担任讲师,让“兼职的人士讲专业的课程”,使教授的课程和外贸实际变化紧密结合。
此次竞赛的协办单位,年出口额上亿美元的天服三悦服装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马卫民就是天津对外经贸职业学院毕业的学生。协办本次活动,除了对母校的浓厚感情外,也是基于企业的社会责任和人才培养意识。
人才是企业业务开展至关重要的因素,马卫民认为,“校企结合”既有利于企业从院校吸纳有知识、懂技能的新生力量,又可以促进学校根据企业需要设定课程、调整教学。竞赛为学生提供了展示技能的舞台,同时也为外贸岗位培养了优秀人才。希望有更多的企业为整个外贸行业培养人才出力,促进整个行业发展。
4.国际货运外贸行业简历 篇四
身高:169cm
性别:男
工作年限:
民族:侗族
最高学历:大专
出生年月:
所学专业:
籍贯:淮南
现居住地:淮南
婚姻状况:
手机:139*********
身份证:3302*********
邮箱:
求职意向
期望职位:报关/报检
期望行业:贸易/进出口
期望地点:淮南
期望月薪:
工作性质:全职
到岗时间:即时
附言:
工作经验
****-**-**至****-**-**公司名称:xxxx物运输代理有限公司公司性质:民营/私营企业公司规模:50人以内职位名称:报关/报检部门:报关部
教育经验
****-**-**至****-**-**学校名称:淮南联合大学所学专业: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描述:报关、报检、国际商务单证、外贸函电、国际贸易、进出口贸易。
语言能力/技能证书
报关员资格证大学英语四级
自我评价
5.外贸行业工作总结(推荐) 篇五
2011年即将结束,2011年的工作也即将告一段落,在这一年里,我经过自身努力,克服各种困难,特别是在领导的大力支持下,这一年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有收获的。现就2011年的工作总结汇报如下:
一、对外贸易
对外贸易不仅把商品生产发展很高的国家互相联系起来,而且通过对外贸易使生产发展水平低的国家和地区也加入到交换领域中来,使作为一般等价物的货币深入到他们的经济生活中,使这些国家和民族的劳动产品日益具有商品和交换价值的性质,价值规律逐渐支配了他们的生产。随着各国的商品流通发展成为普遍的、全世界的商品流通,作为世界货币的黄金和白银的职能增长了。黄金和白银除去具有货币一般购买手段之外,还被用来作为国际支付、国际结算与国际信用的手段。随着黄金、白银变成世界货币,产生了形成商品世界价格的可能性。世界价格的形成,表示价值规律的作用扩大到世界市场,为各国商品的生产和交换条件进行比较建立了基础,促进了世界生产和贸易的发展。通过对外贸易,参与国际分工,节约社会劳动,不但使各国的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而且还可以保证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加速社会扩大再生产的实现。
二、基本概念
1.贸易依存度
贸易依存度亦称“外贸依存率”“外贸系数”。一国对贸易的依赖程度,一般用对外贸易额进出口总值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来表示。即贸易依存度=对外贸易总额/国民生产总值。比重的变化意味着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所处地位的变化。贸易依存度还可以用贸易总额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重来表示。贸易依存度=贸易总额/国民收入总额。外贸依存度分为出口依存度和进口依存度。出口依存度=出口总额/国民生产总值;进口依存度=进口总额/国民生产总值。
2.价格竞争
价格竞争是依靠低廉的价格争取销路、占领市场、战胜竞争对手的一种竞争形式。当一国或企业与另一国或企业生产的产品在性能、效用、样式、装潢、提供的服务、生产者的信誉、广告宣传等各方面都相同或无差异时,国家或企业只有以低于其竞争对手的价格销售产品,方能吸引住顾客,使自己的产品拥有市场。产品在功能或外观的差异一定程度上可以抵消了这种竞争的效果。实际上,在中国外贸企业中经常出现的抄袭现象,无疑使企业陷入恶性的价格竞争。
3.非价格竞争
非价格竞争是指在产品的价格以外或销售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借助于产品有形和无形差异、销售服务、广告宣传及其它推销手段等非价格形式销售产品、参与市场竞争的一种竞争形式。由于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商品生命周期不断缩短,单靠价格竞争很难取得超额利润。同时,生产力的提高,使消费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因而,非价格竞争就成为扩大商品销路的重要手段。其主要方法有:①采用新技术,提高管理水平,改进产品的质量、性能、包装和外观式样等。②提供优惠的售后服务。③通过广告宣传、商标、推销手段等造成公众的心理差异等。非价格竞争是垄断竞争的一种重要形式。三、一般流程
1.外贸洽谈前期,制作形式发票用于报价、交易参考或客户申请进口许可等。
2.交易确认以后,制作外贸合同。
3.准备交货的时候,制作商业发票、装箱单、核销单、报关单,申请商检通关单等报关出口。
4.报关后海关退返核销单、报关单的收汇联与核销联等。
5.交货付运后,得到提单(有时是直接做电放提单)。
6.如果付款方式是信用证等方式付款,需要制作、申办、整理客户所需的全套单据,如发票、装箱单、商检证、产地证、受益人证明等等以收取货款。
7.凭收汇银行水单、核销单、报关单核销联等办理核销与退税。
四、当前形势
10年前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一个历史的选择,它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从局部开放迈向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开放的新时期;中国的经济改革从改革带动开放进入从开放促进改革的新阶段,走出了一条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的道路。中国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竞争,对外贸易和经济都取得了迅猛发展。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贸易结构不断优化,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的水平也不断提升,中国以经济贸易规模的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完成了向经贸大国的转变。
中国必须继续积极参与多边贸易体系,结合国内改革与创新发展,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在对外贸易稳定增长的同时,加快外贸结构优化升级。
人们常说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表明“落后就要挨打”,同时它也证明了“封闭就会落后”。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实践看,“封闭就会落后”可说是经济发展的一条规律。近3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得益于改革和开放。10年前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一个历史的选择,它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从局部开放迈向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开放的新时期;中国的经济改革从改革带动开放进入从开放促进改革的新阶段,走出了一条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的道路。这10年,是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最快的10年,是中国全面融入世界,与世界分享,实现共赢的10年,更是中国在全球贸易格局中重新定位,由参与到引领的过程。通过加入世贸组织,伴随着开放竞争、结构调整、观念转变、制度变革,中国的国家竞争力得到提升,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一)我国对外贸易突出的问题:
1、我国对外贸易的地理方向及特征
我国的对外贸易总额,亚洲所占比重最大,其次是美洲和欧洲,而且这些区域与中国的贸易额在近期内一直呈积极的上升趋势,其中,在亚洲,主要是对香港、日本和韩国出口,对香港的出口主要是转口贸易,进口主要来自于日本、韩国和台湾省。对北美地区的进出口都主要集中于美国,而对欧洲的贸易则相对分散一些。
2、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出口贸易造成负面影响
汇率是外贸企业为之困扰的难题之一,出口贸易公司几乎闻“升”色变。我国目前的出口产品主要以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加工产品为主,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品很少,特别是加工贸易企业以来料加工或进料加工为主的三资企业在全球化产业链中处于最底层的地位,利润率低,自身增值能力不足,外资企业在中国投资设厂的目的主要是看重中国的人力资源丰富、价格低廉,人民币升值持续,无疑将会抵消人力资本所带来的成本优势,对中国的产品出口带来较大负面影响。
3、部分出口企业面临劳动力成本急升的困境,劳动力成本优势渐弱
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长期以来,经济学界普遍认为,按照比较优势以及要素禀赋理论的原理,我国在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上具有比较优势应当主要出口劳动力密集产品,以在国际贸易中获利。近年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也是以廉价的劳动力为支撑的,一方面,它支撑着我国对外贸易的高出口率;另一方面,又是吸引外资的关键性因素。但是,最近一些宏观经济指标表明,我国劳动力成本正在上升,劳动力成本低廉的优势正在受到印度、泰国等国的威胁。
(二)我国对外贸易现状
1、中国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竞争,对外贸易和经济都取得了迅猛发展。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贸易结构不断优化,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的水平也不断提升,中国以经济贸易规模的超常规、跨越式发展。
入世10年来,中国成为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参与者、推动者和受益者,对外贸易和经济都取得了迅猛发展。入世10年来,中国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竞争,对外贸易和经济都取得了迅猛发展。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贸易结构不断优化,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的水平也不断提升,中国以经济贸易规模的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完成了向经贸大国的转变,中国已从入世初期的世界第九大经济体成长为第二大经济体,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贸易国,外汇储备全球第一,贸易合作遍及世界,经济实力与日俱增,引起了世界各方更大的关注。中国全面履行诺言,关税总水平由15.3%降至9.8%,开放了100多个服务贸易部门。
首先,对外贸易迅速扩大。货物贸易的进出口规模从2001年的5098亿美元增长到了2010年的近3万亿美元,增长4.8倍,其中出口规模增长了4.9倍,进口规模增长了4.7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服务贸易的进出口规模从2001年的719亿美元增长到2010年的3624亿美元,增长了4倍,我国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三大服务进口国和第四大服务出口国。在规模扩张的同时,外贸商品结构也在持续优化。出口中工业制品占比由2001年的90.1%提高到2010年的94.8%,机械及运输设备占比从33.1%提高到49.5%。2010年,进口中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占比分别是2001年的1.9倍和2.1倍。
其次,利用外资水平全面提升。中国实际利用外资的规模已由2001年的469亿美元增加到2010年的1147亿美元,增幅达145%,位居发展中国家首位。其中服务业吸收外资的比重已经逐步达到整个吸收外资的46%,中国现已成为全球第二大服务外包目的地,制造业吸引外资中的高技术产业占比达24%。10年来,中国累计利用外资超过1万亿美元,成为全世界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之一。
再次,对外投资加快发展。出于对入世后中国经济前景的乐观预期,中国开始走向世界,2001年对外直接投资流出70.92亿美元,比2000年22.39亿美元猛增217%,2003-2010年,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年均增长54.1%,2010年达590亿美元,为2003年的20.7倍,占全球当年流量的5.2%,位居全球第五,首次超过日本、英国。至2011年9月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累计达3617.8亿美元,居发展中国家首位。中国企业的足迹已遍布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除传统亚洲国家外,向非洲、拉美、欧洲和北美的投资也不断增加。对外投资方式也由单一的直接投资向跨国并购、境外上市等多种方式扩展。
最后,经济实力和地位快速提高。10年来,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增长近3倍,GDP年均增长率达到了10.5%,中国在全球经济的排名迅速上升,由第9位跃升到了第2位。2010年中国经济增长率超过10%,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5%,连续两年成为拉动全球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引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从2001年的1038美元上升到2010年的4481美元,增长近4倍,人民收入得到提高,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改善。
2、在国际环境进入后危机时代和国内面临转变发展模式压力的大背景下,我国的对外经济将面临一些问题,急需谋变应对新的挑战
入世10年,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竞争,融入国际分工体系,大大改善了中国的国际经贸环境,通过对外开放促进了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的深入,有力地推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致使劳动力比较优势和已有的产业基础和潜力得到释放,增强了中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了中国的整体发展,提升了中国在世界中的地位和作用。但在国际环境进入后危机时代和国内面临转变发展模式压力的大背景下,我国的对外经济将面临更多的问题,亟须谋变应对新的挑战。从国际上来看,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经济结构和格局面临大调整,经济秩序出现紊乱,表现出一些新特点和新问题:一是全球贸易投资保护主义明显抬头,反倾销、反补贴等贸易救济措施屡遭滥用,贸易摩擦和产业冲突日益突出国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二是受美国金融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影响,发达国家经济显现衰退迹象,失业高居不下,国民开始注重储蓄减少消费,市场需求相对萎缩,国际经济环境恶化。三是全球多边贸易体系发展坎坷,世贸组织多哈回合久拖不决,对世贸组织期望减弱。在这种背景下,地区经济合作兴起。亚太地区成为世界大国经济和政治角力的焦点。美国在重返亚洲的口号下,积极与日韩、东盟加强经济合作和签署自由贸易协议,近期极力推崇的“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TPP),试图主导亚太地区的经济格局的发展。中国是地处亚太地区的经济大国,必须谋划应对之策。四是世界共同问题如环保、气候、资源、反恐等问题出现,这些均给世界经济复苏蒙上了浓厚的阴影。
3、传统的外向型经济模式已不可持续,资源损耗过多、生态环境恶化、收入分配不公等一系列问题已使中国经济面临转型发展的迫切要求
从国内来看,则更是隐忧重重。一是随着国内要素成本的增加和通货膨胀,我国制造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下降。中国制造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近期制造业的增长和出口明显下滑。二是经济增长和发展模式转变的进展缓慢。以廉价的劳动力、土地和资源使用为基础的经济增长,一方面是我们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代价,另一方面收入分配中劳动的份额增长缓慢,区域差别扩大。由于要素成本的上升,这种发展模式已经不能保持经济可持续增长。入世10年来,中国人均GDP已达4000美元左右,按照联合国标准已成为中等收入国家,面临着“中等收入陷阱”,诸多红利已渐消散,劳动力、原材料、土地等要素价格正在上涨,中国传统的外向型经济模式已不可持续,资源损耗过多、生态环境恶化、收入分配不公等一系列问题已使中国经济面临转型发展的迫切要求。三是产品缺乏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中国企业品牌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与中国经济整体实力不合拍,如何提高自身在核心技术、知识产权、规则制定等方面的软实力,从而切实提高产业和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另外,创新能力的不足也集中反映了我国制度创新的严重滞后对技术创新的制约。四是贸易规模的扩张过于依赖加工贸易,外贸依存度明显偏高并有所强化。2001年,我国外贸依存度为38.5%,2006年达到64.9%,之后有所降低,但2010年仍达51%。中国主要从事简单的加工和制造,出口产品的档次及附加值低,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获取的分工利得非常有限。但与此同时,中国市场巨大的消费潜力正在逐步显现,中国市场正从成本依赖型向内需拉动型过渡。为消除世界经济失衡和减少贸易摩擦,中国有必要进一步扩大内需市场以谋求出路。
五、未来发展
1、大力加强我国对外贸易中标准化工作
我国应把进出口标准化工作作为加强进出口商品检验管理和合品质管理政策的一项重要措施。通过标准化和监督管理工作,提高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和竞争能力,保证进口商品符合国内生产使用安全、卫生和环保的要求,保证引进技术设备,符合本国标准体系和计量制度的统一要求,增进对外技术经济合作和对外贸易往来。
2、将贸易中心一体化
将多个贸易中心一体化,也要讲对外贸易区域结构的多元化与重点化相联系,同时兼顾贸易流向的分散化与重点化。对外贸易区域结构多元化发展,可以分散我国经济负传递的风险,突破由于市场单一而造成的规模制约瓶颈,掌握我国对外经济交往中的主动权。
3、我国应尽可能地通过多边渠道解决贸易争端,尽量避免双边贸易战 尽管目前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有抬头之势,但是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仍是主流,我国应在扩大内需的同时,千方百计地稳定出口,不受贸易保护主义的干扰。面对贸易保护主义,中国企业的应对之策是做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挑战,抓住眼前的机遇进行转型,积极面对产业升级与产业重构的挑战,重点针对贸易保护与摩擦易发的产业领域,调整出口产业结构。增强国际竞争力,提升产品附加值,提高科技投入力度,提高创新能力,促进加工贸易产业结构升级,通过产品配套带动国内相关产业的发展。
面对机遇和挑战,展望未来,中国必须继续积极参与多边贸易体系,结合国内改革与创新发展,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在对外贸易稳定增长的同时,加快外贸结构优化升级,逐步调整引资的步伐与方向,推进对外开放由出口和吸收外资为主转向进口和出口、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推动我国经济增长和发展方式实现根本性转变。
6.新风系统行业前景分析 篇六
据《中国环境电器消费调查与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显示, 国外已经普及的家庭新风系统在中国家庭还未出现, 我国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些大城市普及率还不到15%, 一些省会、二三线城市普及率还不到10℅, 而农村几乎还是一片空白。 随着相关机构和媒体的宣传引导, 现在已经处于市场导入的最佳时机。
新风系统在我国民用市场潜力至少在1.68 亿台以上。 业内人士介绍, 新风系统在欧美家庭普及率已经高达96.56%, 中国潜在的消费规模高达17000 亿。
7.2014年外贸行业十大关键词 篇七
2014年,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国际市场需求不振,我国主要贸易伙伴的经济表现多不尽人意,无法支撑我国外贸进出口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加之国内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我国外贸进出口的增速全年仅2.3%。我国外贸正处于增速的换挡期和结构的转型期,已经进入稳增长、调结构、提质量的“新常态”。
2. 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契合沿线国家的共同需求,为沿线国家优势互补、开放发展启动了新的机遇之窗。2014年我国与“一带一路”国家或地区进出口双边贸易值接近7万亿元人民币,增长7%左右,占同期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的1/4。其中,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出口增长超过了10%,进口增长约为1.5%左右。相信随着“一带一路”共建的不断深入,这个数据还会得到进一步提升。
3.自贸区
在全国推广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28项改革试点经验。国务院决定在广东、天津、福建特定区域再设立三个自由贸易园区,并扩大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面积。中韩、中澳自贸区结束实质性谈判,这是迄今为止我国影响最大、综合水平最高、内容最为全面的两个自贸区,实现了自贸区建设“历史性突破”。不算这两个尚未生效的自贸协定,我国目前的自贸伙伴已达到20个,与自贸伙伴的贸易额约为我国进出口总额的30%。
4. 净对外投资国
中国坚持对外开放战略,不仅敞开国门欢迎海外投资,近年还加快企业走出去步伐。2014年,我国共实现全行业对外直接投资1160亿美元,同比增长15.5%;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与同期吸引外资规模仅差35.6亿美元。这是我国双向投资首次接近平衡。中国成为资本输出大国,将深远地影响全球资本、产能布局,折射出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5.多边合作
成功举办亚太经合组织(APEC)贸易部长会议;推动世贸组织批准落实《贸易便利化协议》的议定书;与美欧等14个成员启动环境产品协定谈判;中美完成《信息技术协定》扩围谈判;全面参与二十国集团、金砖国家合作;中德两国高层互访最为频繁,经贸关系持续、深入发展;扩大中欧金融、能源、船舶、生态园区等领域合作;中俄经贸合作取得新突破。
6.金砖银行
2014年7月15日,中国、巴西、俄罗斯、印度和南非在巴西福塔莱萨签署协议,成立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并建立金砖国家应急储备安排。根据协议,金砖国家开发银行总部将设在上海。根据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六次会晤发表的《福塔莱萨宣言》,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初始核定资本为1000亿美元,初始认缴资本为500亿美元并由各创始成员国均摊。该银行将主要支持金砖国家和其他新兴经济体及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
7.人民币汇率
人民币汇率的变化,对贸易的影响不言而喻。但是它对不同类型的企业,影响是不一样的,比如出口或进口。当然我们也提示外贸企业,要高度重视汇率风险,特别是要充分利用金融机构开发的各种避险工具和产品。同时,提倡有条件的地方和领域进一步扩大人民币结算的规模,尽量降低企业因汇率带来的风险和损失。
8.外贸新政
政府及时出台稳定外贸增长的《关于支持外贸稳定增长的若干措施》,在服务进出口、便利化通关、支持区域对外开放等方面提出多项措施。修订《鼓励进口技术和产品目录》,扩大先进技术设备和关键零部件进口。修订《境外投资管理办法》将不涉及限制措施的鼓励类、允许类外商投资事项由审批改为备案的工作方案。这些政策无疑推动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9.跨境电子商务
跨境电子商务正逐步成为外贸发展新的增长点。2014年,跨境电子商务增速高达30%以上。它激发境外市场对中国制造的市场需求;为中国企业打造国际品牌提供了“新机会”,有利于打破在某些领域某些企业的渠道垄断。
10. 贸易摩擦
一定程度上,贸易摩擦多发高发是我国成为第一货物贸易大国和第二大经济体后的一种伴生现象。2014年,共有22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出口产品发起贸易救济调查97起。其中,反倾销61起,反补贴14起,保障措施22起,涉案金额104.9亿美元。此外,中国产品还遭受美国337调查12起,欧盟发起的反规避调查和反吸收调查各1起。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有抬头的倾向。
【外贸行业前景】推荐阅读:
外贸行业调查报告07-17
我国外贸行业发展现状的分析和研究10-02
金融支付行业前景09-06
电力行业前景分析09-08
行业前景及投入10-26
汽车服务行业前景09-18
汽车电子行业前景10-02
中国汽车行业前景10-28
医药电商行业前景分析11-17
汽车租赁行业前景分析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