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民办高校大学生德育教育

2024-08-02

浅谈民办高校大学生德育教育(10篇)

1.浅谈民办高校大学生德育教育 篇一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发展权;自由权;民主权

论文摘要:大学生应该享有的权利包括发展权、自由权、民主权等。高校管理权的滥用和扩张,教师话语霸权的滋生和蔓延,学生利益表达机制的匮乏和失灵是大学生权利实现的主要障碍。为此,必须加强对高校管理权的监督和约束,营造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构建有效的学生参与决策机制。

在“以人为本”口号响彻中华大地和“人权入宪”的今天,大学生权利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在学界大多聚焦大学生法定权利的语境下,本文试图从教育学视野探讨大学生应该享有哪些权利,面临的障碍及实现的途径。

一、大学生权利的表现

大学生作为一名自然人和受教育者享有法律和法律规定的种种权利,除此之外,笔者认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大学生尤其应该享有以下权利:

1.发展权

马克思说,人“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这些“天赋和才能”使得“任何人的职责、使命和任务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因此,发展权是学生的一项基本权利,并且从多方面实现这一权利:

(1)休息权。学生发展是身心和谐发展的统一,就身体而言,除充足的营养和科学的锻炼外,最基本的就是让学生有足够的休息,休息时间的缺乏往往会导致学生生理紊乱,甚至引发各种心理病症,因此,充分的休息不但能保证学习效率,更是关乎学生发展的基本权利。在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和学习负担不断加重的今天,大学除了教授学生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必须教学生学会放松、学会调节、学会休息。

(2)娱乐权。学生是人,“在现实世界中,个人有许多需要”,“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曾将人的需要归纳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在这众多的需要中,娱乐即是学生最基本的需要之一。从科学的发展来说,“数学产生于闲暇”(亚里士多德),适当的闲暇娱乐中往往能够进发出思想的火花,促进科学的进步。从学生发展而言,健康的娱乐活动能够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净化心灵。

(3)选择权。人若力求在限定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必须在对现实发展多种可能性的把握中作出最适合自己本性的选择和决断。尊重和维护学生的选择权是对学生个性和差异性的尊重,是实现学生个性发展的前提。大学是以多样的课程选择机会、丰富的隐性文化、充分的个性尊重、自由的学习条件以及有效指导下的研究训练来实现人的更多程度发展的。大学生的选择权包括学校选择权、专业选择权、课程选择权、教师选择权、学习方式选择权和学习进度选择权等。

2.自由权

“大学这一综合体的中心思想是自由”。这是因为,大学的主要使命之一是创造知识,而自由是创造的前提,是发现和获得真理的必要条件。正如恩格斯所言:自由不仅是对必然的认识,人对一定问题的判断愈是自由,这个判断的内容所具有的必然性就愈大。也就是说,自由判断、自由思考增加了我们认识必然的机会和发现真理的可能性。大学教育中学生的自由权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1)犯错的权利。思想自由也即意味着学生在学术问题上有想对的权利,也有想错的权利。事实上,无论是想对还是想错,对真理或知识的发展都是有益的。密尔在《论自由》中指出:“迫使一人意见不能发表的特殊罪恶乃在于它是对整个人类的掠夺……假如那意见是对的,那么他们是被剥夺了以错误换真理的机会;假如那意见是错的,那么他们是失掉了一个差不多同样大的利益,那就是从真理与错误冲突中产生出来的对于真理的更加清楚的认识和更加生动的印象。”因此,课堂就是学生犯错的地方,学生在学习上有犯错的权利。

(2)质疑的权利。没有质疑不可能有真正的确信,或者,没有质疑的确信是信而不确的;质疑得越多、越深,越可能有高层次的确信,更有价值的确信。因为学问是在“学问”中获得的。“学问”即学着询问,学着质疑,学着反问,更基本的前提是学着发现问题。因此,优秀的教师不但允许学生自由质疑,而且应引导、鼓励学生学习质疑,学会质疑,大胆质疑。问的问题越多、问题的类型越多,越能使人的知识进一步增长,从而使人更有学问。

(3)表现的权利。人有表现的天性与渴望,人都希望在他人中间占一席位置,不愿意成为无足轻重、可有可无的人;人最不能忍受的,就是别人看不到自己的存在、把自己当作不存在。学生作为正常人同样如此。当自己受到忽视或冷漠时,当自己有精彩的想法或观念时,当自己的情绪受到文本或周围环境的感染时,就会不自觉地通过言行或别的方式表现出来。表现的权利是实现学生自由发展的前提。

3.民主权

本文所指的民主权是指学生作为教育服务的消费者有权了解学校相关情况、监督学校Et常运行,表达意见主张的权利。民主权是权利制约权力、实现权利与权力平衡的主要手段。

(1)评教权。随着高校收费制度的普遍实施,大学生作为消费者的观念逐渐为人们所接受。学生作为消费者,不仅要对教育进行货币支出,还要耗费大量的时问、智力和体力去消费这项服务,并为此付出大量的机会成本。因此,学生有权对教育质量提出意见。“作为高等教育的消费者,学生要求在确定课程和教师的任命、晋升、解雇方面拥有一定程序的发言权。这一要求不是没有道理的”。显而易见,评教不仅仅应被视为改进教学、加强管理的一种手段,更应被视为学生的一种权利。

(2)知情权。大学生作为消费者,同样有权了解高校提供教育服务的真实信息,因此高校基本信息必须向学生公开,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财务公开,包括教育收费项目、标准、依据、程序;教育经费收入、支出及使用管理情况;财务审计情况,年度财务预决算等。二是校情公开,包括办学基本条件、教职工人数及构成情况、专业设置与调整、图书馆、体育设施等。三是招生公开,包括招生资格及有关考生资格、招生计划、录取信息、考生咨询及申诉渠道、重大违规事件处理等。知情权是学生提高自身学业水平和维护其他正当权益的必要条件。

(3)监督权。大学生是大学的主体,是高等教育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大学的教学管理及其他管理决策与学生利益息息相关,因此,学生有参与决策、实施监督的权利。布鲁贝克认为:“给学生以学院或大学的成员地位,很明显地高于把他当作一般的市场中的商店顾客地位。学生必须被‘吸收’进学院或研究生院。”大学生的监督权简单地说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监督学校资源的使用,《高等教育法》第六十五条规定:“高等学校的财务活动应当依法接受监督。”二是监督学校日常机制的运行,如对学校提供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是否合乎要求进行监督。

2.浅谈民办高校大学生德育教育 篇二

在人力资源这个特殊的市场, 社会和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量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 而作为人才培养一个重要机构的高校来说, 如何尽可能培养出优质的毕业生, 将学生这种特殊的商品在人力资源市场上拥有更多的市场份额, 将是高校一种自身能力和综合实力的体现。

随着温饱问题的解决, 企业管理由科学管理阶段向文化管理阶段转变。人们工作的动机也已由物质需求转变为精神需求, 高校毕业生在择业和就业时, 不再单纯关注企业的待遇、工作环境, 而是更加关注企业文化层面的诸多问题。事实上, 毕业生在与企业发生各种纠纷和冲突时, 大部分是因为价值观念和文化的差异, 更多的矛盾源于毕业生无法适应企业的制度规范、价值观念等, 这也正是其不适应企业文化的表现。因而, 让现代大学生认识并适应企业文化, 及时协调自身更好地适应企业的文化, 是与专业技能培养同样重要的问题。而如何去培养出一个能充分适应社会和企业所需要的人才, 除了必要的理论知识, 同时还需要用文化的氛围去引导和影响学生, 才能有助于他们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提高, 也能更好地走入社会, 另外, 对学校而言, 这也有利于提高学校能力和名声, 以及核心竞争力的增强。

1 学习企业文化的必要性

企业文化理论是建立在行为科学理论基础上的, 强调以人为本、坚持把人作为企业管理和一切工作的中心, 充分反映了对生产关系要素本质的客观认识, 反映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对企业管理工作的具体要求。重视企业文化理论研究, 坚持企业文化建设, 既能够避免“见物不见人”、“重物轻人”的片面做法, 又能够促进企业科学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2]。

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 它不只是我们的生活状态和氛围的代表, 同时也是一种理念的传播, 更是人们一种人生观、价值观、意义体系和行为方式的象征。“以就业为导向”是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指导思想。这就要求高校不仅要授学生以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更要授学生以适应企业管理制度的能力和素质。因此, 学习企业文化成为大学生的必修课。

企业文化这种无形的东西至今之所以能够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正因为他能够给一个团体、一个组织带来一种精神动力。焕发人的精神, 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 鼓励和促使人释放出更多的能量, 使每个人都能体现出最大的价值, 从而给该组织或团体带来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企业文化可以给员工带来一种积极的刺激, 让每一个人都拥有最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工作和生活, 同时, 在工作中释放出自己全部的激情, 而员工这样高效率的工作必将会给企业带来预想不到的效果和利益。

学习企业文化的方式很多, 首先大学生可以积极阅读一些自己比较感兴趣, 尤其是有就业意向的企业的文化书籍。比如, 当我们有兴趣到西安杨森应聘时, 就必须了解西安杨森以“鹰”为代表形象的企业文化, 了解其“不仅要做出头鸟而且要做搏击长空的雄鹰”的精神;如果你对海尔公司感兴趣, 就必须理解海尔人的敬业报国、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 只有了解和认同企业文化, 才能真正地将个人的发展融入企业的发展之中。

其次, 高校应在毕业班级开设企业文化课程, 或在就业指导课程中增设企业文化方面知识, 并将其作为毕业生素质拓展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企业文化进课堂, 加强对大学生企业文化教育。

再者, 高校还可以引导大学生通过第二课堂或社会实践等方式学习和了解企业文化。比如, 高校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到企业开展文化调研, 或邀请企业家或者企业管理者到学校宣讲企业文化。高校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参加各种企业招聘会, 或者到企业短期实习等形式了解企业的文化。

2 适应企业文化的紧迫性

企业文化是一个客观存在, 是企业形象的本源, 它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是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变化, 文化力作为核心竞争力的作用日益突出。

对于大学生来说, 选择一份有发展并适合自己的职业是最重要的问题。然而, 什么样的工作才能满足该基本要求呢?工资待遇优厚?工作条件舒适?不尽然!这些对于员工来讲只是“保健因素”, 真正的“激励因素”则是企业工作本身, 包括:企业岗位需求与个人兴趣爱好的差异, 企业共同价值观与个人价值观的差异, 企业要求与个人习惯的差异等。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就业观念的转变, 公司管理制度、人际关系、个人发展环境、文化氛围等越来越成为大学生择业时关注的重点, 企业文化对大学生择业起着很强的导向作用。因此, 适应企业文化已成为大学生择业不可回避的问题[3]。

企业文化的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约束功能、辐射功能以及社会贡献功能, 都将对企业的工作方式、领导方式产生影响, 而这也将直接影响毕业生在企业的发展。企业如何对待新员工, 工作文化、思维方式怎样, 工作时间安排是否合理, 是否干涉员工私生活, 是否给员工培训机会等等, 都影响着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和满意度, 影响到员工的敬业态度和职业责任感。如果高校毕业生不能适应该公司的人际关系, 不能理解上司和领导对待员工的管理方式, 就无法开心地为公司服务。因此, 大学生在择业时, 选择自身适应的企业文化是十分必要的[4]。

3 企业文化教育的前瞻性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人格化的性格”, 包含有以下几个特征:综合性、服务性、可传性、易变性、继承性、适应性、结构性和独特性。而作为高校中存在的校园文化与其既有共性又有差异。

高校校园文化具有很强的导向和教育功能, 对身在其中的大学生有很强的熏陶作用。首先在加强企业文化教育过程中, 要认清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差异, 如果认识不清往往会影响大学生对企业文化的认同, 这些差异是高校必须加以引导且大学生必须辨证吸收的部分。其次, 对于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中共性的部分, 也存在着应用领域和实际效能的不同, 存在着共而不同, 同而不一的现象, 仍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因此, 为了有效地实施企业文化教育, 必须要注重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融合, 在融合中寻求共性, 适应差异, 形成共识。在校企文化融合过程中, 尤为重要的是, 要积极尝试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引入企业文化, 不仅是增强校园文化建设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也是增强企业文化教育前瞻性、树立大学生企业文化观的重要途径。

首先, 高校可以根据毕业生就业实际, 与学生就业的企业共同商讨校园文化建设方案, 积极邀请有关企业进校园宣讲和推广企业文化;其次, 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注入企业文化因素, 尤其在制度建设方面, 重点抓好企业要求又能在学校阶段落实的部分, 比如说文明规范用语、佩带工作牌、考勤制度等, 在文化建设上全面贯彻“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再者, 学校应积极开展企业文化调研, 把毕业生对企业文化的适应能力纳入学生毕业实习的考核体系中等等。

总之, 企业文化是企业形象的核心和灵魂, 企业文化对企业员工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有着重要的影响。作为文化传递、传承文化的主要载体和专门场所的高校, 有必要加强大学生企业文化教育, 引导大学生关注企业文化, 并适应企业文化。这样既能使学生更符合企业的要求, 顺利就业, 又能使他们更快适应社会、适应企业, 有利于个人, 也有利于企业。因此应该把企业文化教育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由建勋.现代企业管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2]张德.企业文化与CI策划[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3]刘晓峰.现代工业企业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1.

3.浅谈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 篇三

思想素质教育在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中占首要位置。我国大学生的思想素质现状基本与现代社会合拍,能够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思想素质的要求,绝大多数大学生热爱祖国,人生态度基本正确,希望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大学生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担负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任,所以这些祖国的有用之才必须具备健康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即具有健康的体格、全面发展的体能及承受挫折和失败的能力。培养大学生健康的身体和心理素质将有助于大学生的智能发展,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础。目前各大高校中缺乏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培养,造成当前大学生“高分低能”,社会实践能力差,稍遇挫折即出现灰心丧气、悲观厌世等情绪。

目前调查显示,当前大学生文化素质也存在许多问题。偏重业务知识教育,轻视综合素质教育,而文化素质教育薄弱的现象尤为突出。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当前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一个探索热点,重视文化素质教育,符合中国的国情,也符合人才成长的内在规律。

我国大学生的业务素质较好,但在知识结构上仍存在不少问题。不少课程只讲理论,不结合社会实践,不做实验,忽视了对学生专业工作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针对当前大学生素质教育存在的不足,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来提高大学生的素质。

首先,应加强对大学生思想素质教育。江泽民曾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尤其要加强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其次,我们要转变教育观念,过去由于普遍存在着重专业、轻基础,重授技、轻育才,重知识、轻能力的教育观念,因而培养的学生知识面狭窄、知识结构单一。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对人的个性、自主性、独立性、主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把单一的专业教育转变为综合素质教育,把传授专业技术的“授技型”转变为“育才型”,把传播专业技术知识为主转变为全面培养能力为主。注重素质的教育,注重能力的培养,注重个性的发展,在大学阶段基本上完成人格的塑造和素质的养成,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需要。

再次,改革教育的方法,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高校在大学生素质教育和培养的过程中,应不断改革教学方法,以增强大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在讲授方法上应重视讲概念、讲思路、讲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在教学当中把最基本的规律教给学生。要采用启发式教学,增加讲课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注重科学素质的培养和优良学风的熏陶,从而使大学生能够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开阔的视野、较强的思辨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开拓能力。

最后,要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因为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巨大,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不仅把知识传授给学生,也把人生观、价值观、思维方法传给学生,还要用治学的态度、高尚的品格、奉献的精神影响学生。另外还要繁荣学术社团,增加人文讲座,加强大学生深入社会实践活动。

总之,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理论在大学教育中的具体运用,有利于大学生素质的提高,我们应努力改善教学条件和环境,培养出高素质的新世纪人才,这也是我们每一位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尽的义务。

4.浅谈高校德育 篇四

刘有锋白雪峰

(延安大学陕西延安716000)

【摘要】随着当前高校学生人数的不断剧增,高校学生的思维和道德水准发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校道德观念发生畸变,笔者从几个方面分析了原因,具有鲜明的开拓性和创新性地提出目前我国高校德育工作发展方向以及如何开展新形势下的高校德育工作。

【关键词】高校德育;发展;前景。

一当前高校德育的社会背景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进入发展的快车道,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各种体制转换的过程中,新事物、新现象不断涌现,中国社会同时进入了经济社会转型的历史机遇期。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已经深刻地影响着我们,以至于我们的每一个生活的细节都与之不可分割!中国社会步入信息时代,网络虚拟世界和现实社会的巨大差异,也使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受到较大的冲击和影响。高校作为社会的一分子,又岂能超然物外。

“在今天,旧的信仰体系(极‘左’的政治狂热)已经消散;新的信仰体系(理性和‘科学’的终极价值目标)在许多人身上又尚未建立,这种真空状态造成了一系列社会和教育上的病态。”在这种特殊的社会过渡状态中,当代中国大学生出现了个性化信仰危机。一份调研报告数据显示,在所调查的大学生中,59.7%的同学希望做对祖国、对人民作出贡献,对社会有用的人,与此同时,助人为乐的道德观却仅得到48.5%的同学的认可。

[2][1]可见,传统道德观念在高校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大学生是社会上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承担着祖国赋予的重大历史责任,他们将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从学校走向社会,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会很自然和现实地展现在他们的眼前。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为主要代表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认为:教育要尊重、关心、理解和信任每一个人。高校德育应该为学生搭建这样一个过渡的大平台。

所谓的健全人格,就是在科学价值取向的指引下,逐渐培养大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而且重视和创造学生发展的个性空间,笔者认为这是高校德育的最终目标。

二当前德育面临的两大突出问题

(一)道德标准出现边缘化趋势。一个成功的值得效仿的人,首先就是社会人群中的道德高尚者,道德居于个人发展和社会评价的核心地位。然而由于功利主义的盛行,在一些人的观念中个人的成功就是金钱、地位。一些媒体中大肆渲染的“成功人士”,也大多是富者或者“强者”至于名利的来源倒是少有人问津的。尤其值得忧虑的是,由于社会宽容度的加大,生活方式的多样化,人们对道德的原则标准不再坚持,更有甚者,在道德边缘化的过程中,在一些社会人群中还出现了对高尚价值的公然嘲讽和排斥,这种风气是对传统社会美德和道德公德发起的公然‘挑衅’。

有学者指出,在史无前例的全球化浪潮中,人才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流动,文化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流动。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伴随着全球化浪潮而来的价值观念多元化和由此引发的社会转型期的道德危机和信仰危机也对当前高校德育提出了严峻挑战。正如美[3]

国著名学者麦金太尔所指出:“当前人类的道德实践处于深刻的危机之中,这一危机体现在三个方面:(1)社会生活中的道德判断的运用,是纯主观的和情感性的;(2)个人的道德立场、道德原则和道德价值的选择,是一种没有客观依据的主观选择;(3)从传统的意义上,德性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并从以往的社会生活中所占据的中心位置退居到生活的边缘。因此,在当代的道德变化中,便没有绝对的合理权威,从而导致道德危机。”所谓的道德危机,已经在全世界蔓延!

有人用‘世风糜烂’,‘物欲横流’来描述我们生存的空间,可见道德的边缘化所引发的道德危机已经不容忽视!

(二)高校道德观念出现畸形发展。社会转型下的高校文化,个人‘成就’主义开始盛行,过分突出一个人的成就、功绩,大学校园‘另类英雄主义’出现,对某些典型化甚至是极限化的人物进行宣传与崇拜,许多大学生以‘强者’,或‘牛人’自居,盲目攀比,这也体现了社会环境不合理的评价体系造成的负面影响,这样的文化体系的‘感染’,虽然当代大学生的自我个性是得到了张扬,但是中国毕竟不是美国,这样的德育发展理念会对社会造成潜在的道德危机。金钱为本,‘Money is everything.’,以金钱来衡量价值,传统的道德观点逐渐淡出大学生的文化领地,欧美式文化在大学文化占有相当的市场。个性在膨胀、张扬,急于表现自己;大学生充满活力,富于创造力固然是值得肯定的时代品质,如果个性的发展超出社会的约束范畴,则个性与社会公德之间的冲突就不可避免。造成的结果是就是一种畸形。

老板们忙着赚钱,学生们是廉价劳动力,导师成了boss,研究生成了‘worker with no pain.’导师们忙着拉项目,研究生们拼命的做课题,这种状况在高校被逐渐的炒起来了。

“今日的教授已不再是学衔、学问的标志,而是工资的一个级别,一个分配住房的资格,再加上一个享受公费医疗的待遇而已。”某网络博客留言。

学生考证、‘过级’成风,这其实是道德责任淡化的外在体现,是对人文伦理的轻视。有学者指出,现今存在着“五精五荒”的现象,它们是:“精于科学,荒于人学;精于电脑,荒于人脑;精于网情,荒于人情;精于商品,荒于人品;精于权力,荒于道力。”

道德信仰危机在悄然中形成,高校道德观念走向了畸形。[5][4]

三当前高校德育工作‘疲软’的深刻原因

(一)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知识经济与信息时代的到来、改革开放和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都引起了我国整个社会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如社会生活方式发生重大变化,包括多元社会的形成、多利益主体的出现、个性化凸显等。尤其是社会的多元化,大学生作为社会先进文化的高效‘吸收器’与‘转化器’,多元文化对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直接接受先进科技知识与文化的同时,他们的个人意识、个人需要与个人欲望得到了加强,个人主义彰显,对经济利益的格外看重,如此产生了高校德育主体对德育的轻视,甚至是怀疑等等不良社会现实。

(二)社会道德标准的变化。社会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引起道德体系的变化,使道德标准从重义轻利发展为重利轻义,从封闭的中国传统到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与渗透,从物质型的道德追求到精神型的道德的需求等。经济的快速发展,实用性和多变性的社会生活对我国原来的传统道德体系发起的强有力的冲击,当社会生活的差异与不平等已经明显出现时,人们就会开始反思甚至打破自己原来所恪守的道德准则,放弃道德理想,而单纯的追求经济利益,于是整个社会就会出现道德信仰危机。这种社会现实与大学生崇高的社会理想发生了激烈的冲突,高校德育就是在这样的‘夹缝’和背景中艰难开展,这是造成当前德育工作‘疲软’的又一个主要原因。

(三)德育的不科学与呆板。当前高校德育的方法不科学、形式单一。道德教育应重在感染与滲透,而不是一味的‘推销式’的灌输,不应强求道德标准的整齐划一,道德教育本身应该是一个长期性和渐进性的工程,不能靠一朝一夕。德育也绝对不能像自然科学那样,必须从小开始教育,如果在一个人的早期不强调这些,而单单要在向社会过渡的大学德育教育一个环节中收到很大实效,这本身就是不科学的,会造成高校德育工作‘负担过重’,这潜在的造成了高校德育工作难以开展的一个原因。

目前我国高校的德育分为的几个层次,有理论教育,这又可以分为这直接教育和间接教育,直接教育,直接地向学生传授和灌输价值观念,一般由人文社科部门进行统一教学,如高校开设的大学生思想品德修养,马列哲学,毛概,邓论和三个代表等;间接教育;有行为教育,指导和规范学生的道德实践及日常生活行为,由行政职能部门负责。实际情况是这样两个层面基本脱节,致使理论教育与行为教育相背离,这只是高校德育的表面现象。实际的效果是,高校德育虽然重要,不可或缺,但是无法真正的得到实施与贯彻,这不像自然科学课程,学生打个优秀,基本上可以承认此学生的基本功已经过关,但是思想品德的教育与深入,很难量化,从而高校德育成为大学教育的一个‘怪现象’——既无法强化,又不能砍掉!

以上三个原因造成了当前高校德育工作收效甚微的主要原因。

而追根溯源,高校是社会环境的一部分,必将随着社会大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深刻的变化,一味的追求高校的独特性,而忽略了其作为一个‘大学校,小社会’的社会职能,也势必将改变高校的发展方向,最终丧失其社会职责。所以结论是,高校德育必须在权衡社会大环境以及学校小环境的关系利益下开展,这是一个必然的选择,也是高校德育工作的必然的社会基础。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高校德育工作其实也是社会各方面利益冲突的平衡体,所以高校德育应当推行宽容、开放式教育,既要“独善其身”,又要“兼济天下”,方可收到实效。

四顺势而动,开拓创新

高校德育作为一个具有很大柔性的实体,由于它的存在不能简单的加以量化,而它的作用的发挥又是潜移默化,但是它的价值却又是极其重要的,所以高校德育就显得异常的特殊。

高校德育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要做好规划、循序渐进、勇于创新,以求实效,要树立开放式的德育教育观念,寻找大学生德育的新的切入点。根本的路子应该是找到一条让大学生能够自觉接受并不断内化,最终体现在其行为中,以达到人格健全的现实途径。

在德育方法上要突破以往局限于课堂上坐而论道的方法,扩大德育的空间和影响要走出校门,拓展德育的空间;德育,应该贯彻于高等教育的始终,作为高校教育的一个‘软环境’,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道德发展观,使学生既具备基本的道德美德,比如诚信、求实、乐观、进取、大度、宽容、富有同情心等等的优秀品质,高校德育,应充分发挥‘德’的作用。在当前高校德育改革中,如果打着德育科学化的旗号,不顾教育内容的人文性特点,仅凭直观的想象和臆断,使德育量化考核,这势必使高校德育工作前途更加暗淡。

(一)把握时代精神,健全人格体系。鼓励当代大学生彰显个性、注重个人利益观念的同时,把集体主义的教育和谐的融入其中。要健全人格,没有集体荣誉感和合作精神的知识青年已经和时代精神——合作,不相符合,必将被社会所遗弃;要健全人格,忽视个人意志与个人利益,仅仅强调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亦与时代精神——人本,格格不入,这必将造成大学生道德理念的内外矛盾。所以要改变这一现实,唯有紧紧的把握住时代的精神与脉搏,顺应历史的潮流,更新道德理念,理顺集体与个人的关系,才能逐渐地引导大学生向健全人格的方向发展。

(二)建立高校德育的长效机制。德育教育,要依靠不同时期的德育教育的衔接才能完成,不能仅仅寄希望于高校德育,高校德育只是其中的一个关键阶段,专门化的德育教育

和完善化的德育体系是高校德育工作取得实效的重要保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课堂内外的相互补充,个体教育与群体教育并举,才能把高校德育工作深层次地进行下去。

(三)发挥社会实践的重要作用。在学校范围内,广泛深入和阶段性的开展学习先进,践行先进的活动,向德高望重的老教授、学者、专家学习,向各行各业的模范学习,如向激光专家马祖光院士学习,向人民警察任长霞学习,向人民公仆郑培民学习,等等,我们周围不是缺少先进,而是缺少发现先进的眼光和向先进虚心学习的态度;让当代大学生在广阔的社会实践的舞台上得到锻炼,如高校每年寒暑假定期开展的大学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大学生朋友参与其中,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团对,让多少有志青年受到熏陶与锻炼,要形成一种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的、学生乐于接受的高校德育——大学生社会实践。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一所大学就是一种文化,比如清华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立校;哈工大以“规格严格,功夫到家”为本;浙大以“求是”为训;香港中文大学的“博文约礼”等等,这些不光说明了一所大学各自具有的特色,同时也涵盖出不同的大学所呈现出不同的独特文化。

校园文化是指在学校校园区域中,由学校管理者和广大师生员工在教育、教学、管理和服务等活动中创造形成的一切物质形态、精神财富及其创造形成过程,它是学生德育的集中表现,它包括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方面。校园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具有导向、激励、陶冶、规范等方面的功能,对德育目标的实施与实现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大学作为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摇篮,是推动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力量,是民族优秀文化与世界先进文明成果交流借鉴的桥梁。因而作为社会文化一部分的高校校园文化,具有极其旺盛的生命力和个性魅力。这样就形成了有高校特色的校园文化。

(五)注重个性培养。高校德育应以培养当代大学生健全人格为目标,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主旨。当前存在的问题,不合理的高校人才选拔评价机制,过分重视学生的成绩表现,而忽略了对学生的个性化培养。比如,我们通常称某某同学,工作能力很强,可能指的是他在学生社团组织中表现突出或扮演重要的角色,这样的学生是比较多的;我们也通常称某某同学,成绩很优秀,指的是他的学分成绩排名靠前,这样的学生也有很多。其实高校德育工作,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帮助学生在校期间,发掘他的特长与兴趣爱好。我们开展“两课”,加强高校德育工作的同时,不应该‘一刀切’,硬是把所有高校都拉到一条起跑线上!具体的说,应该培养这样的当代大学生,喜欢学习、科研的,鼓励他们,提供条件,早下实验室进行科学训练,同时应该让他们在课外生活中,学会起码的科学管理的方法和手段,这是十分必要的,也会使其将来受益匪浅;喜欢社会工作的,可以让他们在社会上担当兼职,在学校组织社团中得到应有的锻炼和成长,同时应该鼓励他们树立积极的求学态度和对待科学的态度;还有喜欢创业的,喜欢文艺的等等,应该区别对待,各尽所长。

(五)开展高校网络德育教育。网络时代的到来彻底改变了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今天的大学生已与网络打成一片,网络文化已经成为高校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我们放弃网络这一阵地,从某种意义说,就等于放弃了一种‘鲜活’的教育途径。反过来,网络内容形形色色,如果这块阵地不加占领,网络对学生的文化侵蚀一旦造成,要进行再教育,无论是成本还是效果都将大受影响。大学德育要进行网络教育,要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领网络阵地。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多元文化、多元价值通过大众传媒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高校德育必须要积极回应多元文化的挑战。要发扬民族优秀文化,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光大和再现中华文明灿烂。我们既要使大学生了解与熟悉世界各[6]

民族的思想文化,又要在大学生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大学生认识到: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在这种精神的指引下,顺势而动,开拓创新,以健全人格为目标,进行全新的高校德育建设,培养全面发展与个性张扬的当代大学生。

参考文献:

[1] 檀传宝.信仰教育与德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6

[2] 李志东.当代大学生政治观、道德观价值观调查研究Ⅲ[J].广西师大学报

[3] 应治召,陈运庆,王刚.社会转型期高校德育创新研究.[J].江苏教育科研,2006(5)

[4] 麦金太尔.德性之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1

[5] 马钦荣.大学的使命:科技、人文、伦理的整合教育册.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

5.浅谈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 篇五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如果说公办高校每年百万计大学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已经造成了就业供需失衡的话,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的供求矛盾就更为突出。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当今的一个社会问题。造成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许多大学生存在着各种糊涂认识是一个主要原因。因此,面临就业的大学生要克服思想障碍,注意走出如下思想误区。

一是认为到农村就业没有奔头,只局限在大中城市求职。与大中城市相比,农村交通不便,信息不畅,文化氛围淡薄,生活质量不高,这是不争的客观事实。大学生在建设新农村的伟大实践中,自己的知识、技术派上了用场,并且在各自岗位上干出了成绩,受到群众的尊重、社会的肯定,就会感到在农村工作有意义、有奔头。

二是认为到经济欠发达地区就业难以实现自身价值,只局限在经济发达地区求职。经济发达地区的硬环境和软环境建设都普遍优于欠发达地区,对人才的流向有着强劲的吸引力。经过多年的吸纳,发达地区的人才已经相对饱和,有些地方甚至还出现人才高消费现象。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比,确实存在着不小的差距,但是,由于产业的分布不同,区域的特点不同,仍然有其独特的优势。大学生到欠发达地区就业,并不是没有用武之地,难以实现自身价值,而是既可以以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为当地优势产业、特色经济的发展等方面作出积极贡献,又可以在艰苦的环境中受到更大的磨练。

三是认为到冷门行业就业脸上无光,只局限在热门行业求职。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变化发展,热门行业不一定长期热门,冷门行业也不一定长期冷门;今天的热门行业明天可能会变成冷门行业,今天的冷门行业明天也可能会变成热门行业。行业是社会的分工,不管是热门行业还是冷门行业,都是党和国家事业的组成部分,不存在着高低贵贱之分。只要干一行,爱一行,钻研一行,那怕是在冷门行业工作,也能够有所作为。

四是认为到专业不对口岗位工作难以发挥优势,只局限在专业对口岗位求职。经过几年大学的寒窗苦读,大学生打下了一定的理论基础,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如果能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对其自身发展无疑是有利的。但是应该看到,大学生不单有专业技术的优势,还有年纪轻、肯学习、观念新、综合素质较高等优势。是金子总是要发光的。他们在专业不完全对口甚至不对口的岗位工作,经过刻苦学习和努力,同样能够成为内行里手,同样能够做出优异成绩。在专业不对口的岗位就业并不可怕,关键是自己如何去面对、去打拼。

五是认为到内资企业就业得不到更大的锻炼,只局限在外资企业求职。外资企业普遍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管理理念、管理手段等都比较先进。但是,外资企业目前在我国企业中还是占少数,需要大学生是有限的,多数大学生还是要在内资企业谋求职位。近几年来,在知识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格局影响下,我国内资企业的管理方式有了很大转变,产品的科技含量也有了很大提高,许多内资企业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拥有品牌。大学生在内资企业工作,也会能够得到锻炼,能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能够干出一番事业来。

六是认为到小企业就业埋没人才,只局限在大企业求职。一般来说,大企业聚集了多方面的人才,科技力量相对雄厚,科研环境相对优越。但是,在人才济济的大企业工作,刚毕业的大学生未必就能够很快安排在关键岗位或搞关键技

术。在小企业工作固然有着不利的因素和条件,但由于小企业普遍缺乏人才,急需人才,大学生上岗后,往往就要独当一面,甚至要起挑大樑作用。小企业通过给任务,给压力,大学生的知识、技术和能力不但不会被埋没,反而会得到充分的运用和提升。

七是认为到技术性较低的岗位工作是大材小用,只局限在技术性较高的岗位求职。大学生在学校学到的多为基础理论知识,实践经验普遍比较缺乏。目前,企事业单位招聘人才基本上都要在笔试的基础上,进行以实际工作能力为主要内容的面试。如果不切合自己实际地选择技术含量较高的岗位,往往难过考试关。相反,如果摒除大材小用思想,把择业标准降低一点,把选择面扩大一点,竞争就业的成功率就会大得多。

6.浅谈民办高校大学生德育教育 篇六

高校学风建设工作是事关学校生存、发展的生命线,是衡量一个学校办学水平,反映教育教学质量,体现培养人才素质的重要指标。作为民办高校来说由于办学时间短、生源素质参差不齐、一些制度和措施建立还不完备等等原因导致学风建设工作更是任重道远。高校,特别是民办高校要实现科学发展,势必要求学风建设工作也要实现科学发展。那么,如何针对民办高校学生特点在学风建设实践中遵循科学发展规律,践行科学发展的理念,就成为学风建设工作取得突破的关键点。几年的工作实践使我们体会到,要想从根本上改变民办高校学风现状,解决民办高校大学生学风存在的问题,只有在工作中始终贯彻“以生为本”这一理念,充分肯定和调动学生个体的“主体性”,并以此为基础探索一条民办高校大学生学风养成教育的新路和模式。为此我们进行一系列尝试,初步取得效果。

一、民办高校学风建设工作现状

教育作为一种外部手段,其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学习者的学习,提高学习者的效能。因此,在强调教育者主体地位的同时,树立以学生为本理念,强化学生既是教育对象也是教育主体的意识已经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普遍认同。然而,普遍的认同并没有完全与教育者们实际的工作行为相统一,而是出现或多或少、这样那样的行为偏差。具体表现在在加强学风建设工作的过程中,突出学校教师严格管理作用,弱化教育引导作用;突出教师为主体的“教育管理过程”,弱化学生为主体的“自我养成(修养)过程”;突出学风建设建章建制创新,弱化学生内在主体意识、自觉意识的启发、唤醒。民办高校的学风问题更为突出。作为民办高校德育工作者深深地感受到造成上述现状的根本原因是在理论和实践中在没有从根本上贯彻“以生为本”的理念,没有以学生的成人、成才作为所有工作的出发点。这一致命的原因也直接导致了民办高校学生学风状况不容乐观,学风建设工作效益不太理想,付出远远多于收益(回报)。如部分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纪律涣散、自制力较弱、惰性较强、方法不得当等等。面对如此现状,我们认为在总结辅导员经验不足、社会大环境不良影响等客观原因的同时,应该重点总结教育工作者工作理念和工作方法的不足,其中最主要的是教育工作者没有从根本上启发部分学生的内因,没有唤起学生主体意识。工作的现实告诉我们,要想寻求 1

学风建设工作新的突破,必须从根本上转变观念,创新地探索出一条适合民办高校学生特点的学风养成教育理念和模式。

二、民办高校大学生学风养成教育理念和模式探索

(一)学生学风养成教育理念提出的依据

1.学风本质内涵是学风养成教育理念提出的基础

做好学风建设工作的前提必须要准确地界定和把握学风的内涵和本质。我们尝试将学风从内部构成角度分为主体、客体、内容三要素,并在具体界定概念的过程中尽量避免三种倾向。第一,避免将学风的主体、客体、内容三个要素混为一谈,进而导致学风整体概念界定不清;第二,避免将学风与学风教育、学风建设等概念混为一谈。从概念与概念的位阶来看,学风应该是第一位的概念,是所有有关学风问题的基础概念,而学风教育、学风建设则是第二位的概念,是为完成某一目的而引伸、发展的概念;第三,避免单纯从事物与事物的联系角度去说明,而应抓住主要矛盾,直面问题关键,从学风的本身去界定、认知学风的内涵。

基于上述观点,我们所指的学风用简单的语言概括,是指学生个体或学生群体多数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客观行为所表现的,有关学习的思维方式和精神风貌。其中学风主体特指学生个体或一个学校学生群体多数;学风客体特指学生个体或学生群体多数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有关学习的思维方式和精神风貌;学风内容特指显现、承载这些思维方式和精神风貌的个体或群体多数的行为习惯。在理论上,行为习惯又可以按照具体显现承载的表象不同,具体划分为学习动力行为习惯、学习态度行为习惯、学习纪律行为习惯、学习生活行为习惯、学习品格行为习惯等等。

学风是学生个体或群体多数有关学习的知、情、意、行等人格因素的综合表现,学生个体或学生群体多数学风的好坏往往与学生个体或学生群体多数的个人品德、德行修养有直接关系。例如,一个品德高尚、德行修养高的人,往往自然地就能够树立远大学习理想和目标,能够具有不畏艰难的刻苦专研精神,如果这种状态持续一段时间就可以固化为此人的学风,我们当然也可以说该人学风优良。反之一个胸无大志、得过且过、只图个人自私安乐的人,不可能在学习上目标远大、严格自律,那么学风自然就谈不到良好。与此同时,既然学风本质上是学习主体有关学习的思想作风和精神面貌,而且必然通过客观行为习惯的外在表现让人们感知,那么,我们也可以通过行

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工作设计和谋划,进而,促进学习者的思想作风和精神面貌的形成。因此,通过学生学风养成教育工作完全可以促进学生个体或群体多数良好学风的养成。

2.学生主体性是学风养成教育提出的前提

学习是学生成人、成才的必由之路,养成优良的学风是学生成人、成才的必要条件。可见,养成优良学风是每一个学生可能完成,也是必须完成的使命。正是学生具有主体性这一重要特性才使得在学风建设过程中教师能够激发学生的潜力,启发学生内在自觉意识,从而使学生通过自觉独立的思考和实践,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个体的能力,最终转化为个人的素质,实现学生的全面成才。

学生主体性与学风养成教育均追求教育各要素和谐互助。肯定学生的具有主体性正是对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平等和谐关系的一种直接反应,是教师与学生在教与学中实现人格的真正平等的突出表现。正是在这样氛围中,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学习,实现教师与学生的真正对话与互动,实现真正的教学相长。这与我们提出的学风养成教育所遵循的理念、追求的目标完全一致。学风养成教育正是看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在“以人为本”理念的指导下,在民办高校学风建设领域中的一种尝试。以学生为主体,将学生自身、教师、学校等等均作为学生自我成人、成才的基础和资源,为学生自身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服务,从而实现学生主体的自主、能动的创造性和人格完善。

学生主体性与学风养成教育实现手段具有同一性。学生的主体性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行为才能表现出来,也只有通过实践行为主体性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而学风养成教育实现的手段也正是实践这一主要途径,正是通过实践这一重要手段学生才能不断强化、沉积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行,进而形成优良的学风。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主体性与学生养成教育实现的途径都是不断在现实中进行实践,从而达到身心诸多条件、多种因素优化,相互促进、紧密结合,进而实现学生的成人、成才。

3.民办高校学生现状是学风养成教育提出的原因

几年德育实践,我们认为民办高校学风中存在的问题可以概括为“六不”,即志向不明、意志不坚、纪律不整、方法不当、心性不高、习惯不良。其中所谓志向不明是指民办高校部分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没有解决为什么学的问题;所谓意志不坚是指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没有锲而不舍、勇于攀登的科学精神,没有解决学习毅力的问题;所谓纪律不整是指部分学生纪律意识不强、自控力弱,没有解决行为持续性问题;所谓方法不当是指部分学生学习不得要领、不会科学用脑,没有解决学习方法问题;所谓心性不高是指部分学生心理素质不高、遇事不能正确归因,不能进行自我调适;所谓习惯不良是指部分学生没有文明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懒散缓慢、不能很好规划自己学习生活内容,没有解决学习生活习惯养成问题。

分析形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既有学生自身主观因素,也有家长、学校、社会等外在客观因素,其中主要因素是部分学生家长教育不力和中小学养成教育不当,甚至是缺失。一方面,家庭教育导向偏失导致学生养成教育的基础不牢。一些父母不仅不能做引导子女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意识的表率,而且面对偏差行为无法采用科学的教育方法予以正确的解决。同时,当今社会对人才评价的标准也从对人的全面衡量偏向知识掌握的如何,这也直接导致了许多家长将教育的重点放在子女一时的成绩高低、智力的开发,忽视道德修养的提高、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另一方面,小学、中学、高中是养成教育的主阵地,养成教育本应是此时段应该完成、而且必须要完成的阶段性任务。然而,客观上应试教育以及无论小学、初中、高中都追求“高升学率”的现状,使得他们根本无暇顾及学生的养成教育。于是在高等教育阶段养成教育问题,特别是在学风建设领域提出养成教育理念则就尽在情理之中。

(二)学生学风养成教育模式构建

通过几年的民办高校学风建设理论与实践的探索,特别是总结初步取得的成果,我们提出并实施了“明目的、铸意志、修心性、炼能力”的民办高校学风养成教育模式。

1、具体的涵义

“明目的”。讲的是学风养成教育中有关“知”的问题,就是要使学生明确自己学习的志向,充分认识和解决“为什么学,为谁学”,这一动力源的问题,从而建树自己学习志向和目标。

“铸意志”。讲的是学风养成教育中有关“意”的问题,就是要使学生真正从内心强化学习的志向和意义,并提升自己毅力,树立革故立新的科学精神,它是对“知”的升华与沉积,从而提升自己的学习态度。

“修心性”。讲的是学风养成教育中有关“情”的问题,就是要使学生端

正自己的心态,提升自己心理调试的能力,增强心智,从而提升自己的学习心理品质。

“炼能力”。讲的是学风养成教育中有关“行”的问题,就是要使学生在实践中规范学习行为、创新学习方法,从而促进自己各项学习能力的发展。

2.措施的匹配和载体的选择

首先,以奉献社会的的爱国教育为内容的成才价值观教育与实践。树立正确的成才价值观是学生刻苦学习、养成优良学风、最终成才成功的原动力,它回答的是“为什么学,为谁学”的问题。然而,工作实际告诉我们包括民办高校在内的部分大学生这一问题很多人并没有认真思考过、有的甚至抱着没有目标、得过且过的想法虚度大学。很难想象,这样胸无大志的人怎能真正成人、成才。为此,我们在学生四年的学习生活中贯穿“成才价值观教育”这一主题内容,并把爱国、奉献的内容融入其中,从爱国、爱中华民族,奉献社会、服务人民的角度积极引导学生树立为建设祖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个人人生价值实现的远大志向。在新生入学教育过程中我们设计了爱国、爱党专题教育,将成才价值观教育与爱国教育、爱中华民族教育结合起来;在有纪念意义的历史结点我们进行了图片展览;在网络教育方面我们进行 “中国节”、“中国人物”等中华元素的收集和讲解活动;在毕业生离校期间我们结合文明离校教育进行了感恩与报效祖国壮行活动。这一系列活动的相继开展,使学生们在重温、营造民族文明、民族精神的氛围中,唤起爱国、爱校,奉献社会、服务人民,立志努力学习、努力成才的学习热情和远大志向。

其次,以勤勇专精的科学精神为内容的知识观教育与实践。

我们体会部分大学生学习热情偏低、主动性不高,学习不求甚解,应付了事的现象,除了因为这些学生没有远大理想之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这些学生对知识没有形成一种正确的认识,没有树立以专业学习为中心的科学精神。因此,我们将专业精神、专业理想的教育与崇尚科学、崇尚创新结合起来,侧重对科学研究、科学发明、学习单项第一名的表彰和奖励。在奖学金评比、单项奖设立、德育测评评定等方面我们设立创新奖名目,鼓励学生们大胆创新,树立科学精神;在典型培养、学生示范群体建树等方面我们单设践行科学精神学生奖和励志创新单项奖,并在培养、宣传、讲用等教育环节大力倡导。

再次,以和谐发展的健康心态为内容的健康观教育与实践

作为一线德育工作者深感学生心态健康对一个学生成人、成才、成功,乃至生存的巨大影响。为此,在解决突发问题的同时,将心理健康工作的重心放到健康人格和心态的培养上,强化心理学知识的宣讲,注重心理问题的预防。为改变学生对心理咨询的错误认识,我们进行无痕迹的心理互动活动(网络匿名互动);为加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针对不同类别学生群体进行心理拓展活动;挖掘现有资源进行将学生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开展专题讲座;开展选派心灵使者互帮互助、共同成长的结对子工程等等。这一系列活动有的是“摸石过河”,实现了我院首创、有的是“旧物新颜”,不断创新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功夫不负有心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初见成效,许多学生从原来排斥心理咨询到接受认同,从被动安排发展到主动约请,这些转变是我们继续努力的强大动力。

最后,以科学创新的学习方法为内容的实践观教育与实践。

我们认为在学风养成教育中注意培养学生勇于实践的学习精神,鼓励学生在多方面进行尝试,在实践中、在尝试中去发现自己的潜能、认识自己的不足。在此过程中我们将培养、树立科学的学习方法作为一项重要的养成内容。我们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培养发现问题的积极心态和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提倡学习方法大比拼;在典型发现和示范教育过程中,让学生身边的典型传帮带,互相介绍科学的学习方法;在新生入学时组织新老生学习方法交流会;在选派毕业生学习标兵(考研、考公务员、考证)等与在校生面对面活动;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结合专业实习、实践,请在实际工作中的校友、名人讲解学习方法等等,以此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达到育人的效果。通过多年学风养成教育的探索和实践,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精神面貌,特别是学习风气有了极大的改观,为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提升德育工作水平,强化育人效果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7.浅谈民办高校大学生德育教育 篇七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大学教育

0 引言

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普及, 信息在知识经济时代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和影响。信息是人们认识的向导, 是实践的指南和决策的依据。在全球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 是否具备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指标。

“信息素养”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信息业具有一定规模同时要求全民拥有信息的国家。1979 年美国信息协会把它解释为“人们知道在解决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 要想在浩如烟海的信息海洋中获取有效、实用的信息, 就必须具备较强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已经不再是信息专业人才或信息从业人员的专利, 它应该也必须成为全民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未来激烈的人才竞争中要想脱颖而出, 没有扎实的信息素养是无法想象的。

1 高校图书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优势

高校图书馆不仅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 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场所。提升大学生的信息素养, 作为高校三大支柱之一的图书馆责无旁贷。在实施信息素养教育方面, 高校图书馆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1.1 完备的信息技术优势

随着高校数字图书馆的深入发展和实施, 高校图书馆已经逐渐配备和完善了信息技术硬件, 使得高校图书馆已实现资源数字化、管理系统化、服务网络化。书目查询、读者借阅信息、阅览服务、电子资源的利用以及读者问答等都可通过网络进行。另外, 图书馆还拥有电子阅览室、视听阅览室、电子资源检索室等, 这为图书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2 丰富的信息资源优势

高校图书馆是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场所。图书馆完善和丰富的信息资源成为其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优势。在学校经费支持和自身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中, 高校图书馆不仅拥有了相当丰富的纸本信息资源, 同时还逐步健全了电子信息资源、数字信息资源和多媒体信息资源。丰富的信息资源, 可以使大学生们足不出户, 便可洞悉信息社会发展的前沿动态及趋势, 了解各学科、各领域的背景和信息, 这不仅有助于强化自己的专业知识, 还为学生提供了了解并熟悉其他学科的途径, 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渠道和手段, 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这种信息资源优势也是其他方式或途径无法与之媲美的。

1.3 充足的信息人才优势

高校图书馆员不仅是高校图书馆开展文献信息服务的核心力量, 也是图书馆实施信息素质教育和培训的重要人才。和其他社会公共图书馆相比, 高校图书馆往往具有高素质和高学历。他们大多为图书情报方面的专业人才, 不仅具备基本的图书管理和文献信息服务技能, 同时还具有较为扎实和系统的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素养。高校图书馆员在开展文献信息服务和图书管理的过程中, 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再加上较强的理论基础, 因此由他们实施信息素养的人才培养是非常适合的。

2 深化信息素养教育的对策

信息素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大学生敏锐的信息意识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在信息多元化和多样化的社会, 只有具备较强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它是高素质人才必备的基本素养之一, 缺乏信息素养, 是无法在未来的竞争中出奇制胜的。基于信息素养的重要性, 本文提出了高校图书馆深化信息素养教育的几点对策。

2.1 强化信息意识教育

信息意识是信息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信息能力的基础。在知识经济和网络经济时代, 信息是呈指数地增长, 如果没有获取信息的意识, 没有敏锐的信息嗅觉, 就无法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 无法提升综合素质, 不利于自己长远的发展。因此, 高校图书馆首先应该强化大学生的信息意识教育, 让每一个人都意识到信息社会中信息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 养成获取信息资源的意识和习惯, 唯有如此, 才能在信息海洋中自由翱翔。

2.2 构建信息素养教育模式

可以仿照国外相关信息素养教育的模式, 开展3 个层次的信息素养教育:初级培养、中级教育和高级培训。如:对刚入学的新生, 进行信息基础知识和信息利用基本技能的教育。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以及最基本的信息获取能力与信息接受意识。对二、三年级的学生, 进行专业类检索工具和信息资源利用能力的培育, 着重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及学习的主动性。对四年级和研究生阶段的学生, 进行信息理论教育, 应着重结合专业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专业信息收集、利用与评价的能力, 使他们能够承担研究课题, 为理论研究、应用研究提供信息依据。

2.3 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

要想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教师首先应该提升自己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这种提升, 不仅仅是掌握一些基本的信息技术, 会使用一些简单的信息工具或软件, 而应该是切实转变教育理念, 培养和强化信息意识, 学会在课堂教学和知识灌输的过程中, 努力引导学生对信息的充分掌握和深入挖掘。

3 结语

信息素养的时代和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基本要求, 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高校, 理应走在时代的前列, 积极响应社会的需求, 通过图书馆这一重要的媒介和场所, 切实、深入地开展信息素养教育, 为社会输送和培养具有敏锐的信息意识和扎实的信息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马冲.高校图书馆与信息素养教育[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2 (7) :155-156.

[2]张春燕.高校图书馆与信息素养教育[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5 (18) :80-82.

[3]张于芝.高校图书馆与信息素养教育[J].情报探索, 2007 (5) :36-37.

8.高校经济困难大学生思想教育浅谈 篇八

关键词:经济困难学生 思想教育 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2(b)-0156-01

1 高校经济困难大学生基本状况

随着教育的普及,高校中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数量与日剧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问题成为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这不仅仅是物质问题,更重要的是精神问题。

1.1 经济困难大学生思想状况

正确的人生观尚未形成。在人生态度方面,虽然大部分经济困难学生都能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人生。但是,还有许多学生对困难和挫折的认识缺乏客观性。调查显示,有38%的经济困难学生因家庭贫困的原因,在其他同学面前感到难堪,表现出信心不足、自卑感强的特征,还有部分学生表现为过度消费,与其他同学盲目攀比的现象。建国以来,中国的大学曾一度成为转换社会角色的绝对尺度,现今社会发展却改变了这一点,高校扩招,本科教育的人口无论从比例还是绝对值数量上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还有一些社会的不良因素影响,上了大学不等于脱贫。于是,那些认为上大学就意味着脱贫,将上大学的目的简化为对金钱追求,都是不科学的。

道德意识有待增强。[1]表现在一些学生不能遵纪守法,考试作弊,违反交通法规等。一份调查显示,对交通规则选择严格遵守的占46.15%,其余53.84%则回答基本遵守和从不遵守,还有部分学生不注意保护环境,随地吐痰,乱丢果皮等现象很多,在问到是否有过乱丢垃圾的行为时,52%的人选择有,只有48%的人选择无。还有一些学生存在不讲文明礼貌,不能爱护公物,说脏话等恶劣行为,这些行为给经济困难学生整体形象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其中,在破坏这一群体整体形象的原因中,最突出的是诚信意识淡薄问题。一些经济困难学生在申请和使用国家助学贷款过程中,缺乏诚信观念和法律意识。

1.2 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状况

心理压力较大。社会的发展节奏在不断加快,竞争无处不在,每个人都在面临着这样和那样的压力,包括学习、经济、交往、就业、情感和娱乐等等。社会上存在的不良风气也会带来压力,如消费风气、偏见歧视等不良影响。有调查显示,经济困难学生中,感到压力较大或很大的占69.23%。在学习方面,压力主要有学习效率低,成绩不理想,对大学的教学方式难以适应等。在交往方面,他们的内心深处很多都有脆弱的一面。在社会方面,社会变革,社会偏见,消费风气不正等都对他们产生压力。对于上述各种心理压力,及时进行合理的疏导会有效地缓解压力,如果效果理想甚至可以消除压力,否则,必将会影响到这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矛盾心理突出。许多经济困难学生也存在心理矛盾突出的现象,由于他们各种需求难以实现。因此,在与同学的交往中,他们都有与人交往的愿望,但由于客观原因的限制,许多经济困难学生表现出的自卑情绪明显。此外还有极少数学生,在他们在交往中存在敏感、多疑、嫉妒、敌视等情绪。在参与社会活动时,部分学生虽有参与社会活动的热情,却又因诸多原因表现出冷漠、浮躁、愤怒、偏执、极端等情绪,在接受别人的钱财时,这些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并不轻松。他们一方面在客观上有这一需求;另一方面又陷入一种痛苦、无奈和无助的情感冲突中。虽然他们对未来既怀有美好的憧憬,但又对自己的前途感到渺茫,很多学生对于自己的未来消极悲观。

2 建立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教育形式

我们在对经济困难大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既要灌输必要的理论教育,又要开展有效的实践教育,同时通过宣传资助等诸多优惠政策以及这些通过这些有利政策来达到公益性效果,以此帮助经济困难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思想观念。

2.1 进行相应的理论教育

第一,要加强形式政策教育,使学生对现实社会有比较正确的认知,让学生明确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让他们了解形成社会贫富差距过大的历史和现实原因,帮助他们认清形式并消解与社会的隔阂,注重培养他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精神,从而帮助学生消除自卑感,并建立积极乐观人生态度的目的。第二,充分发挥思想道德修养课的作用,结合社会实际,不空谈理论,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转变其不正确的认知方式,摆脱金钱至上,物质至上等消极观念的影响,使其认识到个人存在的真正价值,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2 开展有效的实践教育

第一,充分利用各种节日和纪念日,举行形式多样的庆祝和纪念活动,将这些经济困难学生聚集在一起,使他们增加对祖国与家乡、自然与生活的热爱,陶冶他们的道德情操。此外,也可组织一些实践教学活动。例如:组织学生参加有爱心的社会活动,去敬老院、孤儿院等,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人格的坚强,从而克服不良情绪的影响,最终增强自信心,实现自我价值。第二,树立先进人物的榜样作用。在现实社会中出现的经济困难学生的先进人物,如洪战辉、徐本禹等,他們是经济困难学生实践社会主义道德的榜样。要广泛开展向先进典型,学习的活动,发现和运用先进人物的影响,树立可亲、可敬、可信、可学的道德楷模,让经济困难学生学有榜样学习,有目标赶超。

2.3 加强自身的组织建设

第一,落实教育资助政策,建立健全的高校学生管理组织,为经济困难学生工作提供可靠坚实的基础。第二,提高教师个人素质,既要提高任课教师的素质,又要提高高校学生工作管理者的个人素质。[2]第三,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心理教育体系及专业的心理咨询队伍,包括心理咨询员、社会工作者、临床心理学家、精神科医生等进行心理知识的普及、心理健康问题的咨询、心理障碍的诊疗、处理和心理密切相关的突发事件等。要注重对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压力的输导,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开发一个心理咨询保健网络,以及开通心理咨询热线和定期举办宣传活动,从而切实发挥咨询机构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陈登科.加强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励志教育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8):110-112.

9.浅谈高校体育教育职业发展趋势 篇九

浅谈高校体育教育职业发展趋势

高校体育作为构成终身体育思想和全民健身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接受学校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是大学生达到身体、思维、意识、创新等成熟的阶段.本文就高校体育教育职业如何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如何达到全民健身的战略思想等几方面进行探讨.

作 者:郝强  作者单位:许昌学院05级体育学院,河南,许昌,461000 刊 名:青年文学家 英文刊名:THE YOUTH WRITERS 年,卷(期):2009 ”“(12) 分类号:G807 关键词:高校   体育教育职业   终身体育思想  

10.浅谈民办幼儿园园长教育教学管理 篇十

内容摘要

【摘要】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3年《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实施情况统计报告显示,因学前教育资源不足,公办幼儿园发展缓慢,比例偏低。2013年,全国共有学前教育学校19.9万所,公办幼儿园仅为6.5万所,占幼儿园总数的不足1/3,国家公办园发展缓慢,但每年出生的大量人口,比如2014年新生人口达到1687万,消费需求仍然还在。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作为非义务教育的幼儿教育,也处于变革之中,特别是民办幼儿园雨后春笋般地兴起,迫切要求尽早建立一支德才兼备的园长队伍。但是想要做好一个幼儿园园长,特别是民办幼儿园的园长,显然不是光有一腔热血就能成功的。那么,一个民办幼儿园的园长应该注重哪几点呢?本文拟重点谈谈民办幼儿园园长自身的角色功能、影响力及个性品质等因素对教育教学管理的影响。【关键词】民办幼儿园 幼儿园园长 教育教学管理

幼儿园的教育教学管理是幼儿园管理的核心内容,是管理者为实现预定的教育目标,采取各种有效手段,对各种要素实行最佳组合,以达到贯彻《幼儿园工作规程》,提高保教质量,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目的的过程。幼儿园园长是幼儿园管理工作中的中心角色,尤其对于民办幼儿园而言,园长的素质和能力决定着幼儿园的办学质量和生存发展,决定着幼儿的发展前景。园长要通过管理来规范教职工的行为,又要通过管理来提高保教质量。作为一个园长,怎样才能起好关键作用呢?

一、园长在教育教学管理中的角色功能

园长了解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角色功能,可以更好的理解自身在管理中的地位以及作用,能增强自身角色的意识,从而发挥出角色的正效应。我认为园长在幼儿园大致可以充当以下几种角色:

(一)领导者。

教育教学是幼儿园的工作重心,园长作为教育教学的主要管理者,首先应明确自己的领导身份,对园内教育教学的改革、师资力量的培养、教学力量的配置等都应当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与主见。领导者就应当有较好的组织能力,如何使幼儿园这一部“机器”正常运转,这对每一位园长都是严峻的考验,这就需要园长当好总调度;领导者还应当拥有协调能力,幼儿园工作涉及面广,园长要当好“总联络员”,妥善协调好对内、对外以及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的关系,使之形成合力,只有理顺了方方面面的关系,园长才能集中精力抓管理,才能形成管理工作的良性循环。

(二)指导者。这里所说的指导不仅仅是指行政意义上的指导,更主要的是指教育教学工作上的指导。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成为一个好校长,那你首先就得努力成为一个好教师,成为一个有威信、博学多识的教师。”这位著名的教育家告诉我们:园长不仅是教育幼儿的教师,更是教师的指导者——教师的教师。所以,作为园长,作为教师的教师,在幼儿园这样女人多的单位,更要保持乐观的主义精神,凡事不能斤斤计较、耿耿于怀。要做到“言传身教”,只有园长大度并保持开朗的心情,教职工也一定会被你所感染,全园的工作效率自然也会提高。反之,如果园长凡事高高在上,态度冷淡,肯定会影响教职工的工作情绪。

(三)服务者。

为幼儿服务、为家长服务,是园长工作的出发点,关心教师的工作、学习生活,尽力为教师教育教学创造良好的条件,也是作为园长的职责之一。要想当好服务者,最重要的是支持。支持教师的工作,当教师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时,园长要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她们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帮助教师实现自我价值。

(四)学习者。

要给别人一滴水,自己则要有一杯水。园长作为教师的指导者,作为教师的教师,不能以领导者自居,目中无人,而应虚心地向教师学习,交流教育教学心得,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教育教学的能手,只有这样才能赢得教师们从心底里的尊重和爱戴。幼教的发展要求园长注重加强自身学习,更新观念,方可把握指挥教育、领导教育的主动权。

(五)评价监督者。

园长应善于学习,运用质量评估监督、信息反馈监督、参与式监督以及教师自我评价与监督等方式,深入实践,调查研究,准确掌握每个教师的工作情况,以便能对每个教师的工作予以客观公正的评价。

(六)探索者。

园长就是一位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者。只有勇于改革创新,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改革才会生气蓬勃;如果业务园长自己没有创造的火花,就无法点燃教师的创造的火焰。优秀业务园长的特点之一,就在于他们能不断进行教育教学的探索开拓和改革创新。现代社会变革快、发展迅速,这就需要幼儿园必须去适应社会需要,自觉融于社会。“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已经过去,“酒香也要勤吆喝”的时代已经到来。园长必须要有探索创新精神,具备策划能力,树立开放办园观,建立多元信息流通的立体办园模式,使幼儿园、社会、家庭成为一个统一体,加强宣传策划,带领幼儿园和教职工投身社会,参与竞争,以优良的保教质量建立自己良好的社会声誉,顺应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

二、园长在教育教学管理中的影响力

民办幼儿园园长是一个处在老板与与员工夹缝中生存的角色;老板希望花最少的钱办最多最好的事;员工则希望做最少的事拿最多的钱。所以园长要有能平衡两方面的意愿,让两方面都感到满意的能力,这就需要园长发挥自身教育教学工作的阜作用,发挥其自身的影响力。

(一)职权影响力。

是指因园长的职务、权力而产生的影响力,主要包含园长的权力因素、资历因素和传统因素,职权影响力能使被领导者产生一种服从感和敬畏感。但在民办幼儿园的教育教学管理中,园长的职权影响力的作用是有限的,往往带有强制性的色彩。比如,当园长在场时,活动的组织安排往往有序合力,这正是园长的职权影响力产生了作用,而当园长离开时,教职工对活动的组织安排往往会漫不经心。因此,在现代教育教学管理中,精明的园长会合理地行驶其职权,科学地发挥其职权影响力。

(二)非职权影响力。

它是指因业务园长的品格因素、才能因素、知识因素、感情因素而产生的影响力,又称个性影响力。这种非职权影响力所产生的是信服威信,而不是权力威信,它是不带有强制性的。园长应该是教师的一面镜子、一个样板,园长更要牢记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园长应该努力做到:功劳、荣誉是通过老师们自己的努力争取的,过失、责任是自己的。一个好的园长,从来不会再背后说自己员工的短处;一个好的园长,也从来不会在家长面前吐露自己的苦水。只有这样的园长,才能使教师心悦诚服地接受其领导,这就是非职权影响力的魅力所在。

在市场经济的社会背景下,幼儿园办得独具特色,在众多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并非轻而易举。如果说,每一所幼儿园的性质、规模、师资、设备等自然状况不可能相同的话,那么园长在管理中涉及到上述观点却有着一定的共性。我将立志把握好,心无旁骛,做好幼教工作,这也是我在事业上所众生追求的目标。

参 考 文 献

上一篇:婚礼上新郎致辞推荐下一篇:感慨时间过得快的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