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第二课堂活动计划丫他

2024-10-16

小学第二课堂活动计划丫他(共10篇)

1.小学第二课堂活动计划丫他 篇一

一、搭建平台,创建内容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

长安区各中小学在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中研发的课程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有创新、有个性。活动领域体现出了广泛性、多样性、实践性和创新性,善于培养和锻炼学生多方面的素质。学生第二课堂涵盖了文化类、科技类、实践类、公益类、体育类、艺术类、技能类、娱乐类等多个领域。据不完全统计,全区有合唱、舞蹈、民乐、健体、文学、书法、绘画、剪纸、陶艺、摄影、动漫、戏剧表演、棋社、篮球、足球、羽毛球、魔方、魔术、小制作、科技小发明、手语、茶道、太极第二课堂等等,共计500余个,学生第二课堂建设成为学校提升教育质量、促进内涵发展的增长点和重要阵地,极大地促进了学风、教风和校风的优化,活跃了校园生活,在学校文化建设中起到了推动、促进作用。

二、丰富活动,学生体验快乐收获成功

首先,学生让在参与第二课堂活动中玩得开心,学得开心。在学习中培养兴趣,在第二课堂活动中学会学习。既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独立思考的能力,又培养了他们进取创新的学习素养,促进了学习素质的提高。其次,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由于考试、升学的压力、家长的要求,再加上青少年学生正处于心理由波动向成型转化的阶段,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心理的抗挫能力明显不足,不少同学的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而第二课堂活动给成员提供了一个舞台,让他们在这个舞台上体验到快乐和成功。第二课堂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跨越班级、开放性交往的环境,第二课堂成员可以有更多的机会结交志趣相投的知心朋友,加强他们自身的心理支持系统,在遇到心理危机的时候获得支持和帮助。第二课堂活动锻炼和提高了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人际沟通能力以及某些特殊的技能和素质,使他们的自我价值感增强,更加自信、自强、自立,从而促进自身健全人格的形成。

三、特色彰显,学生的第二课堂向精品化专业化迈进

为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办学品位与办学水平,加快学校特色项目建设步伐,切实做好特色学校创建工作,2015年区政府拨款100万元,用于学校第二课堂中重点特色项目建设。教育局经过研究,确定了25个学校的25个特色项目第二课堂,每个项目拨款4万元,用于特色第二课堂的专业化发展与提升。

2015年6月9日,在北师大附属学校举行了“石家庄市2015年文化遗产日宣传活动暨长安区非遗进校园成果展”,长安区六所学校的特色第二课堂成果在此大会上进行了展示,南石家庄小学的常山战鼓、北师大附属学校的民乐合奏、石纺路小学的体现书法艺术的舞蹈、50中学的武术、范西路小学的戏曲、建设北大街小学的快板进行了展示,节目内容精彩呈现,充分展现出了孩子们的高超技艺,得到了与会省市领导和嘉宾的一致好评。

长安区的很多学校综合利用学校的历史文化、师资、场地、社会环境、学生来源、校园周边特点等优势,保证学校的特色第二课堂活动全员参与,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学到技能、增长才干,体验快乐、收获成功。各校不断完善独具特色的第二课堂课程体系,用高质量的特色第二课堂课程做支撑,确保开设特色第二课堂的课时,促进学校特色第二课堂建设可持续发展。各校注重培养好骨干教师和特色学生的尖子队伍和阶梯队伍,将学校的“特色第二课堂”真正地建出特色,办出水平,让“特色第二课堂”成为学校的传统项目,成为打造学校特色的品牌。

众所周知,从特色项目到学校特色,从学校特色到特色学校,这是一个长期、渐进、艰巨的过程,是对学校原有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的过程,是需要不断积淀、整合、扬弃的过程。尽管我们一部分学校已经具有了特色学校的雏形,但是,实现由“学校特色”向“特色学校”的整体推进、提升,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学校特色第二课堂项目建设为我们创建学校特色提供了良好的抓手和突破口,只要我们不断吸收新的办学理念,不断借鉴国内外先进、成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特色学校建设就一定能够跨上更高的发展平台。

我们要进一步规范和促进长安区学校学生第二课堂健康发展,创设更多有利于学生自我选择和个性爱好需求的平台,积极创新,培育特色,提升层次,努力打造一批立意新、策划佳、品味高的第二课堂活动和精品第二课堂,使学生在第二课堂活动中发现自我、展示自我、主动发展、幸福成长。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合作的发展意识与自我教育的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教师、学校在第二课堂发展中受益。

四、创设“五个机制”,推进第二课堂活动开展

(一)要进一步完善领导机制

各中小学校要将学生第二课堂工作纳入学校总体工作规划中,要成立由校长任组长,德育处、教导处、年级主任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学校第二课堂的开发建设、活动策划、组织管理、考核和奖惩等工作。

(二)要进一步建立保障机制

各学校设立第二课堂活动专项经费,为第二课堂活动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学校要选派有专长和责任心强的教师担任中小学学生第二课堂的指导教师或顾问,外聘社区优秀人士、社会专业人员、退休教师,特别是家长志愿者参与到第二课堂建设活动中来,发挥家校合育的作用。要重视对第二课堂指导教师及学生骨干的培训,鼓励教师、学生骨干在第二课堂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

(三)要进一步规范管理机制

各学校要指导学生结合各自实际,制定第二课堂章程、建设方案及相关制度;要将第二课堂指导教师的工作量、工作绩效计入到学校的岗位绩效考核。各学校要认真填写《中小学学生第二课堂基本情况汇总表》,并及时报教育局备案。

(四)要进一步创新活动机制

学校要通过组织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打造精品第二课堂,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要将第二课堂建设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研究性学习、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外来(留守)儿童工作、学校文化建设、德育工作、教学工作等有机结合起来。要通过优秀第二课堂评比、第二课堂文化节、第二课堂活动展示等方式,进一步活跃第二课堂活动气氛,扩大第二课堂在学生中的影响面,为学生第二课堂发展注入活力。

(五)要建立优化激励机制

教育局和学校要根据学校学生第二课堂成绩和第二课堂开展情况每年进行优秀第二课堂、优秀指导教师评比活动,对表现突出的第二课堂、学生个人、指导教师进行表彰奖励。

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对学生、教师、学校来说受益良多,不仅开阔了师生视野、陶冶了情操、启迪了思维,还发展个性特长,全面提高了学生、教师的综合素质。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给师生拓展了选择性更强的、更优质的教育空间。第二课堂建设的探索与实践,成为我区打造学校特色、特色学校的一大举措。

2.小学第二课堂活动计划丫他 篇二

第二课堂指的是除上课的课堂之外的学习实践活动,设立第二课堂的目的就在于通过第二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丰富第一课堂。所以说,语文第二课堂是语文第一课堂的催化剂和促进剂,是第一课堂的补充,第二课堂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欲望,拓展了他们学习语文的空间,拓宽了他们语言文学的知识面。那么,作为语文教师该如何引导和组织学生有效地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呢?

一、培养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兴趣

小学生天生活泼,爱好广泛,极易想象,极易接受新鲜事物。他们渴望走向社会,认识生活,认识世界。因此,我们老师要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及时有效地开展语文第二课堂活动,组织丰富有趣的活动来引导学生学习语文,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教育,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从而,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有效地开展语文第二课堂活动,更好地为语文教学服务。

二、科学安排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小组

为了使学生能愉悦和谐又有成效地开展第二课堂的学习,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性格爱好、行为习惯、家庭情况、性别差异、地域跨度等因素,综合考虑,科学分组。首先让语文成绩较好,具有较强组织能力的语文学科代表,担任第二课堂大组长,然后再由大组长选定各组的组长,各组成员按照兴趣爱好、语文基础、学习能力水平自由组合,由组长依次编号,最后由教师根据实际需要在小组间进行平衡调整。各小组要在小组长的领导下,自定组名,自拟小组口号,制定学习目标和互帮互学计划。这样安排第二课堂学习小组,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特别是能起到互帮互学,合作互助,共同提高的作用。

三、教给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阅读方法

1.合理制定阅读计划。阅读,是语文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不同的阅读计划。根据年龄特点,低年级学生最适合阅读儿歌和图画书籍:中年级学生则较适合阅读寓言、童话等短文:高年级就可以安排阅读一些浅显易懂的中外文学名著、科普文章及报纸杂志。

2.博采众长,摘录好词佳句。第二课堂的阅读,应更多地注重课外阅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力求避免学生多过注重书中的故事情节。因此,要求每个学生准备一本摘抄本,记录好词、好句,不断积累字词。同时让学生记录课外阅读中遇到的精彩词语和优美的句子,起到广撷博采,学以致用的作用,不断丰富学生的词汇,提高遣词造句的能力。

3.讲求方法,精略结合。面对不同的阅读文本,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选用合适的阅读方法。对那些最有意义,与学习密切相关,有趣味的段落和章节进行精读,边阅读、边思考、边圈点勾划,批注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而对其它一些无关紧要的段落,则可以采用略读的方法,一目十行,走马观花地进行浏览,从而提高阅读效率。阅读中,要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做到心到、眼到、口到、手到。

四、组织学生有效开展第二课堂的小组交流

有成效地开展第二课堂的主要形式是小组交流。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进行课外阅读,既希求读有所得,又期望所得的收获明显,更希望得到老师、家长和同学们的认同与赞扬,满足自己的成就感。因此,教师要利用班队会、兴趣小组课开展第二课堂读书心得、经验交流会,开展朗诵、讲故事、猜谜语等比赛活动;在平时的语文课堂上,让学生多谈自己的见闻和感受,让学生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当然,小组交流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教师搭台教师唱”“教师搭台学生唱”“师生搭台师生唱”“学生搭台学生唱”可多措并举,全员参与,让成员间相互解疑、补充、总结。

五、留心发现,鼓励表扬开展第二课堂的典型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当学生把自己第二课堂活动中看到的在课堂上进行发表时,教师要进行大力地表扬,让学生感受到收获的喜悦。例如在教学六年级的课文《草原》中,总结课文时,我让学生说说有关描写草原的成语,有的说“绿草如茵”,有的说“万马奔腾”,还有的说“一望无际”,你一言我一语,学生感到新鲜又有所收获。我抓住时机给能回答的学生发了小红花、五角星、粘贴画等奖品。学生获得表扬后,十分兴奋、喜悦。这极大地提高了他们今后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兴趣,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强了。

开展语文第二课堂的教学,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培养动手、动脑、动口能力;能有效地促进第一课堂的学习,成为语文教学的翅膀:能培养学生坚持不懈、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优秀品质,为祖国的发展培养更多的栋梁之才。

3.小学第二课堂活动计划丫他 篇三

一、小学数学教学需求

小学数学教学目标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 让小学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数学知识、数学思维及应用技能, 初步学会利用数学思维去分析与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增强数学素养。小学生的认知能力还处于发展阶段, 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欠缺, 加之, 天生活泼好动,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不再适应新课程教学理念, 与小学生的心理规律、特点极不相符。为了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目标, 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 应当基于活动经验构建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 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高效课堂, 是指教育教学效率或效果能够有相当高的目标达成的课堂, 简单地说, 就是在有效课堂基础上, 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并取得较高教学影响力的课堂。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 能够充分的利用课上的40分钟时间, 极大了提高了教学效率。最为主要的是, 基于活动经验组织构建的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满足《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需要, 与小学数学教学目标相适应, 促进小学生的数学素养全面发展。

二、充分利用活动经验, 构建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

1. 设置故事化的问题情景, 引导小学生动手实践

著名学者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 “儿童的智慧在自己的指尖上”。这句话告诉我们, 小学生在动手实践过程中能够直接或亲身的体验知识的形成和获取过程, 发展小学生的思维, 让小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积累经验, 形成一定的数学思维。为此,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教师应当基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心理特点创设故事化的问题情景, 让小学生在活动中带着问题去思考, 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讲授“周长的认识”一课时, 很多小学生基于自己的生活经验, 对周长的认识是“一圈”,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这一固有认识, 基于此创设问题情境。如, 提出“围着运动场跑一圈”中“一圈”是什么意思?让小学生在课件上运动场图上画出“一圈”的意思, 然后将“一圈”替换成“一周”, 使小学生对“周长”形成逐步地认识。紧接着, 组织小学生利用现有的工具测量各种形状的周长, 让小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掌握关于周长的知识。

2. 设置生活化的问题情景, 引导小学生自主探索

自主探索是小学数学新课标提出的一种教学方法, 其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便于发展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培养小学生的分析与解决问题、创新、思维等能力。我们都知道, 数学来源于生活, 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回归生活, 积极引用生活中的数学素质, 为此应设置生活化的问题情境, 让小学生利用与已知的数学知识去自主探索新知, 发展自身的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

如讲“圆柱体表面积“一节内容时, 投影圆柱体和圆柱体表面展开后的复合幻灯片, 学生就能清楚地认识到圆柱体的表面积是由“两个相同上、下底圆面积和一个侧面积组成”。而侧面展开后恰好是一个长方形, 这个长方形的长是上 (或下) 底面的周长, 宽是圆柱的高。即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思维起源于观察, 观察又给思维提供资料。幻灯、投影能在较短时间内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的材料, 使学生的感官和思维处于活跃状态。这有助于教师凭借感性材料, 引导学生对事物进行有效的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判断与推理, 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实现认识上的飞跃, 达到发展智力、提高能力的目的。

三、结语

总之, 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 小学数学教学已经打破了传统的知识传授, 更加注重学生的整体发展及逻辑思维的培养, 以此来确保学生的综合发展。近些年, 在小学数学新课改教学理念下, 小学数学教学模式越来越多, 学生接触的活动也越来越丰富, 小学数学应基于活动经验构建高效的教学课堂, 让小学生在故事化、生活化的问题情境下开展学习活动, 便于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锻炼小学生的数学思维, 形成一定的数学素养, 满足今后学习与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卢明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构建高效课堂——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策略[J].新课程学习 (下) , 2012 (12) .

[2]季迅群.基于基本活动经验把握教学的系统性——小学数学分阶段概念教学的问题与思考[J].小学数学教育, 2011 (9) .

4.初探小学英语课堂活动教学 篇四

关键词:课堂教学 渗透性原则 活动方式

当前基础教育正从应试模式转到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上来,而小学英语教育以素质教育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學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开发少儿外语潜能、激发学生兴趣为突破口。这就决定了课堂活动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这种活动强调的是学生主体主动的情感热烈投入、思维积极参与的、观察与行动相统一的、能满足学生各个方面发展需要的整体的、多样的活动。

一、课堂教学活动的意义

传统的教学观念是“英语就是死记硬背”、“满堂灌”,故而造成了“哑巴英语”“聋子英语”的不良恶果。要想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主动参与课题教学,使他们带着个人发展的需要、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浓厚的兴趣、高昂的积极性、饱满的热情参与学习,教师就得设计一些新颖、有趣的教学活动,这样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思维,使他们主动地获取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同时,课题教学活动利于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发展。现代教育家认为,优秀的学生不仅是成绩合格、全面,更重要的是有个性。

课堂活动就是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学生在这一特殊的思维活动中主动思考,严格要求自己,并经历种种诸如困惑、焦虑、喜悦、激动等情感的变化,获取了知识和经验,提高了思维能力、发展了兴趣爱好,从而养成了良好的思考习惯,科学的态度,掌握了良好的学习方法。同时通过活动,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用已知的经验和知识去认识解决新的知识,从而增强了他们的学习自信心。

二、课堂教学活动的渗透性原则

随着教学内容而结合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设计真实的语言环境,发展学生用英语获得、处理、交流信息的能力。培养良好的英语学习心理素质,发展学生健全人格,培养合作精神和社会公德意识,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创新意识,初步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

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学会上的主体作用,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使学生敢于开口、勤于开口,对学生的成绩加以肯定,使他们获得成就感,对学生的口头错误不要面面俱到,不要有错必纠,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学会是的实践活动为主,保证学生的活动时间达一课时的70%以上。

多样性原则。 教师要设计出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每个学生都是一个新鲜的认知主体,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要想使活动适合每个个体学生,吸引其兴趣,就要使活动多样化。

灵活性原则。学生活动过程的顺利进行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如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学习材料、活动方案的设计、活动方法的选择等等。 当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的进行中遇到困难,受到阻碍将直接影响活动效果时,教师要随即应变、果断放弃已有的设计,灵活采取更合理、方便、科学的活动方案和方法,以保证活动过程的顺利进行。

新颖性原则。活动过程设计的新颖,体现在设计活动过程时或在活动过程中能突破常规和经验发禁锢,不断产生新的思路和做法,从而活动获得意想不到的活动效果,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新鲜感。

实用性原则。课堂教学活动不仅在于使学生掌握、巩固所学知识,更是把语言从准交际向实际交际过渡的重要手段。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中要为学生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使学生能利用所学的语言进行实际交际。这是我们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

三、课堂教学活动的控制

课堂教学活动固然重要,但教师不能对它很好地控制,也很难取得良好的效果。英语教学活动进程受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现有知识、活动技能、学习心态、学习情绪、活动时间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以活动为本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对活动进程进行主动地控制,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灵活选择活动方式:合理有效的学习方法是把握活动进程的方向盘,更是对活动进程的驱动器。教师要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创造出许多适合自身特点和方法来,优化活动方法,从而推动活动进程畅通无阻的向前进行。

主动把握活动时间:学习活动是一个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但在活动过程中由于活动内容不同、活动目的不同、活动主体(即学生)不同,所需时间也就不同。为了达到活动目的,时间的分配必须灵活适度,要合理地控制、安排活动时间,有效地控制活动进程,以优化课堂结构,达到活动目的。

对学生学习情绪的控制:影响外语学习效率的学生心理因素以情绪最为突出,特别是焦虑、忧愁、挫折感、失败感、丧失信心等消极情绪的影响,外语教学要成就就要对学生的情绪予以科学地控制,即把情绪信息和情绪反馈,消极情绪的抑制和消退与积极情绪的产生和强化都纳入精心策划和设计的控制系统之中。

对学生学习习惯的矫正:正确、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心态、有效地促进学习进程,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对学生活动技能的指导:学习活动技能诸如贴画、涂色、绘画、运动、会话、表演、音乐等能力。对这些活动技能的有效指导、能推动活动进程的顺利进行。

四、课堂教学活动的方法

发口令做动作:老师发指令,学生做动作来表现理解,教师再用多种新的常常是幽默的方式来重新组合指令,一旦学生能说的时候,反过来由他们对教师发指令或互相发指令,游戏、幽默短剧、语言的意义用动作来澄清。

5.小学英语写作活动课堂诊断 篇五

对于这些英语写作要求的变化,显然我们的老师并未完全适应。这由于两方面的原因:(1)小学阶段的英语学习毕竟处于义务教育的初级阶段,学生所学的词汇、句型有限,英语写作很难体现思维表达和创作。老师侥幸于单纯教好词汇、句型、课文,寄希望于学生在写作时自己“水到渠成”。(2)小学英语并没有正式设立写作课时,老师对重组教材,把课文教学与写作教学相结合的研究不足,显得力不从心。因此,虽然大家都知道英语写作的重要性,但经多年的研究终究起色不大。

以下是本学期笔者观摩的一节六年级英语课例“Christmas Is Coming.”

一、场景呈现

1.创设情景,引出课题

老师运用多媒体让学生观看一段有关圣诞节的视频,唤起学生对圣诞节已有的了解,也介绍一些学生不知道的节日习俗,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

2.边呈现边解难,层层推进课文学习

(1)老师依据课文情景引入人物Yongxian,他于十二月份首次到英国旅游,通过以上信息引出句型“This is the best time to be in Britain.”“Christmas is the most important festival in Britain.”“Its the most popular festival in western countries.”学生学习句型、单词,朗朗上口。

(2)通过圣诞节中人们庆祝活动的大量图片,引导学生说出句子“Children have lots of parties and no school.”“Father Christmas brings presents to all the children.”“He puts presents in the stockings at night.”...

(3)朗读课文,回答问题,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学习。

3.丰富外国文化知识,完成写作任务

(1)老师运用图片、视频等媒介向学生介绍多个外国文化节日,如“Easter”“Halloween”等。

(2)离下课还有五分钟的时候,老师布置学生写一篇介绍节日的短文。此时课室多媒体平台循环播放多种节日的图片,黑板的板书保留着课文的重点句型,学生在背景音乐下开始英语写作。下课铃响后,大部分学生未能完成英语写作,即使完成英语写作的学生也表现出作品平平的特点。

二、追因诊断

“Christmas Is Coming”一课属于六年级上学期第六模块Festival。由于此课单词量少,话题资源充足,又是学生感兴趣的热点,所以很多老师都喜欢通过这一课文的学习进行英语写作活动。本课例老师注重创设情境,在单词和句型的教学中也很扎实,事实上最后学生是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表现出对课文的熟悉。老师由课文的学习到大量课外素材的呈现,然后升华到学生自己写节日的话题,也看似顺理成章。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学生最后未能写出佳作,甚至不能完成英语写作活动?我认为有如下原因:(1)老师对一课的设计意图要求面面俱到,高估了学生消化吸收知识的能力,过早地推出写作任务,导致学生写作活动时间不足。(2)本课的形式是一篇对话,而学生的写作活动要求是一篇陈述文。老师并未注意这两者的区别,只简单地认为是相同话题而把两者等同。(3)教学设计没有体现教学目标。老师在教学目标中设立了“围绕节日话题写出英语短文”这一教学目标,但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教学环节设计是围绕课文的情景、顺序推进,重点教授了课文的句型和理解。至于如何让学生能达成英语写作这一学习目标,并没有体现。(4)由于教学目标在教学中的缺位,本课例老师没有运用英语写作教学策略。本课虽然是一篇课文教学,老师也可以把英语写作教学策略巧妙地植入课堂教学设计中,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掌握写作策略,在写作活动中就能清晰、有条理地下笔。

三、改进策略

1.可理解性输入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和关键

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教授提出“语言输入假说”(Input Hypothesis),把语言学理论和语言教学实践连接起来。他指出,人们习得语言方式只有一种——可理解性输入。可理解性输入强调语言输入的意义必须为习得者所理解,输入的语言或功能应超出现在水平。学生语言输入的数量和质量得到保证,他们才能有效地进行语言输出。

为了丰富本课例的可理解性输入,我认为可以这样改进:(1)扎实抓好本课课文的学习,腾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吸收知识,把英语写作活动调整到下一课时。(2)除了通过课文了解Christmas这一节日,要不定期深入介绍Easter,Halloween等节日,甚至有次序地用英语介绍中国传统节日,保证学生英语写作时有可供选择的范围,有话可说。(3)在布置学生进行英语写作前,老师要围绕节日这一话题,落实学生听、说、读的能力培养。同时,充足的阅读材料又成为学生写作的优秀范文。

2.课文教学渗透写作策略的教学

虽然“Christmas Is Coming”是一篇对话式课文,如果教师以写作有关节日的陈述文作为本课教学目标,那么在课文教学中就要贯穿陈述文的写作策略。目前小学生英语写作要求的二级目标只是写一段落。段落是由在课堂教学中表达同一个中心的多个句子组合而成,本身具有一定的完整性和顺序性。在“Christmas Is Coming”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边呈现边解难,帮助学生掌握写节日陈述文的组段策略,形成以下表格式的板书:

根据这个表格学习下来,学生回到课文中容易理解和熟悉文本,更重要的是为写作打下基础。学生掌握了Christmas这一节日的写作组段策略,按图索骥,也可以依此次序写出其他节日的陈述文。

3.围绕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策略

从系统论的观点看,教学过程是一个以教学目标为出发点,以达成教学目标的实现为归宿的系统工程。本课例把“学生能用英语写出自己喜爱的节日短文”作为教学目标之一,那么,教学环节的设计就应指向这一目标,教师要采取相应的写作教学策略来达成教学目标。例如,我们可以用任务型教学法进行教学。

任务前:布置写作任务——向外国友人介绍自己喜爱的节日;有梯度、按顺序提供多个节日介绍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欣赏和了解,学生拟定自己写作的题目。

任务中:学生接触大量有关节日的听力材料和阅读材料;老师辅导学生疏理出英语节日写作的要素和先后顺序,做到有章可循;学生根据板书的关键词句分组口头介绍自己喜爱的节日;在口头表达的基础上形成文字,写出短文。

任务后:学生互评;老师点评,找出普遍问题;学生修改作文;展示优秀作品。

特别要指出的是,作文写完后要不断修改。小到字、词、句,大到篇章结构、内容,通过修修改改才能凝练出一篇好作文,从而提高学生英语写作的能力和水平。自己订正、同学评改、老师批改都显得很重要。

参考文献:

[1]李广超.英语写作教学策略[M].广东科技出版社,2012-08.

[2]梁爱民.“可理解性输入”与“最近发展区”概念支架类型研究[J].济南大学学报,2010(04).

6.小学第二课堂活动计划丫他 篇六

热身活动的作用不容忽视,事实上,很多小学英语教师将热身环节理解为简单意义上的唱歌、对话及游戏等,然后进行课文教学,对话的内容有些甚至与本节课毫无关系。本文结合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实例,探讨热身活动的设计原则和设计形式。

一、设计热身活动的几个注意点

合理的热身活动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为整节课的教学做好铺垫。因此,我在设计热身活动时注意把握以下几个要点。

1.体现学 生 的 主 体性

热身活动的设计必须体现学生主体性, 并且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让学生在真实的感受中产生表达的欲望, 敢于表达,乐于表达。

例如,译林版小学英语4B Unit3“My day”的A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学过时间的基础上,学习句型“When do you...?”等。联系学生生活,在热身环节,我设计了一个小调查,T: I go t school at..., how about you ? S: I go to school ... 通过师生互动 , 很自然地引入本课所教句型。

2.体 现 活 动 的丰富性

热身活动的设计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作为教师,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合适的热身活动, 如游戏、猜谜、歌曲等,使其能充分发挥作用,调动学生思维, 有效地为课堂教学作铺垫。

以译林小学英语6B Unit6“Summer holiday plans”Part A为例,某教师是这样设计的,首先老师准备了一首歌曲,在歌曲中提问“where are you going”,学生回答“I’m...”,在几个学生回答后 引出“He’s /She’s going to... So they’re their plans”,学生自然就能领会plan的含义。课文的教学采用总分总式,在分析课文时,形式丰富多样,不单一,有问问题、判断正误、填空等,最后还有一个亮点,设计与家人的暑假计划,并动手写,然后朗读,最后装订成册,变成一本书,让学生给书命名,起到点题作用。这堂课博得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课后,老师评课时特别提到,虽然是六年级的学生,但也不能让整堂课显得单调无趣,教师要利用多种形式使学生想学、乐学。

3.体 现 过 程 的实效性

热身活动的设计必须讲究过程的实效性。有些热身活动往往华而无实,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努力探索,力求热身活动能激发学生参与热情,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二、设计热身活动的形式

1.自 由 交 谈 导 新 知

我们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用来交流,在热身活动中,利用交际式能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在教师引导下,自然过渡到新知。这种热身活动在英语教学中经常被老师采用,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本学期听过这样一堂公开课, 某老师教的是6B Unit6的一堂课,首先该老师让学生问问题,以此消除紧张气氛,然后出示自己的Name Card,并加以很好的利用,让学生在与其交流中复习旧知,然后引入新知,这段自由交谈的时间足足有六分钟之久。正是有了这样充分的认识和交流,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才使得后面的课自然流畅,彼此配合默契。在评课时,教研员给予了高度评价,说这位老师非常“舍得”,正是有了前面的“舍”,才有了后面的“得”,她向我们展示了一堂非常成功的课。

2.轻 松 游 戏 促 提 高

游戏是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 能使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中参与到学习中。例如在教学动物这一单元时,利用猜谜游戏猜动物:Boys and girls ,do you like games? Yes. Let’s play a guess ing game. It’s an animal,It’s thin. It likes bananas. 借助肢体 语言让学生猜,学生个个热情高涨,学习效果显而易见。学生用英语进行交流, 通过游戏学生可以感受到其中乐趣。学在乐中,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增强。

3.小 组 合作 共 成 长

语言的最终目的是用来交流的, 所以英语学习中并不是每个任务都能单独完成,需要学生彼此合作,也可以通过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性,比如单词接龙赛、问题抢答等,提高他们的合作意识。

我在日常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把全班学生分成几组,利用课前三分钟,让他们表演对话、绕口令、讲故事、做游戏等,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和竞争意识,在相互合作中共同成长。

总之,热身活动是英语教学中的必要环节,我们要因材施教,选择适合学生的热身活动,让英语课堂丰富多彩。

摘要: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热身活动必不可少。科学、合理的热身活动能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启发学生思维,为整堂课的教学打下良好基础,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本文围绕热身活动的作用,结合实例探讨了热身活动的设计原则和设计形式。

7.关于小学科学课堂活动的几点思考 篇七

我国新一轮的科学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树立以“活动为载体”的基本理念。以“活动”为载体是指课堂教学要以活动为主,以学生的亲身实践、亲身体会为主线,注重探究的过程,通过活动组织课堂教学。活动已经也必将成为科学课堂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 那么如何设计活动, 使其发挥更好的作用呢? 现结合我的教学经验阐述如下。

一、把握教材,合理取舍,有效重组

新课程标准对教材的使用提出新的要求,要求“用教材教”而不是“教 教材”;不是简单 地学教材 ,而是把教 材作为“引子”,作为“材料”;不是把教材奉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圣经”,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对其进行必要的取舍与加工,即要求“用好教材,超越教材”。怎样“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呢? 教师首先要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吃透教材;其次要超越教材,就是要开发教材资源和整合课程资源。

教师在熟悉教材和课程标准,深入了解学生的情况下,对教材内容进行裁剪、拓展和重组整合,创造再生。例如:盛毓度小学马晓玲老师执教的《吸热与散热》一课,书中“研究不同物质的吸热和散热性能”这部分内容是选取常见的水和油做对比试验。而用油做这个实验有一个缺点,在停止加热后,油的温度仍然会上升一段时间,在考虑到这点以后,马老师根据对教材的理解,对教材进行了处理,教学如下:

一、吸热

1.炎炎夏日 ,你会选择哪件T恤 ? (出示白色 、黑色 、红色 、蓝色T恤)为什么?

2.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它们的吸热能力怎样 ?

3.你认为哪一种颜色吸热效果好 ?

4.你打算怎样研究 ?

5.老 师给大家准备了材料 ( 出示温度计 ), 有没有发现这个温度计有什么不同? (温度计液泡颜色不同)

6.具 体怎么操作 ? 小组讨论 。

7.做 这个实验 ,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吗 ? (温度计与灯泡的距离一样,时间一样)

8.下面两幅示意图哪一个是正确的 ? (出示判断温度计与灯泡距离图片)

9.怎样才知道水的吸热强呢 ? 看什么 ? (温度 )

10.老师把大家的想法总结了一下 :

实验步骤:1搭建装置,调整好温度计与灯泡的距离。

2记录下每种颜色的初始温度。

3小组分工,一人观察一个温度计,一人做记录员。4在老师喊开始的同时将灯泡插上电源。

11.学生搭建装置 ,开始实验 。

12.小组汇报结果 :

13.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发现 ,颜色越深 ,吸热能力越强。

二、散热

1.实 验时 ,老师发现同学们不敢碰灯泡 ,为什么 ?

2.热量通过玻璃散发出来 ,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散热 。

3.这几种颜色的散热能力哪个更强呢 ?

4.今 天 ,老师也给大家准备了材料 :黑白灯泡 。

5.怎样才知道谁的散热多呢 ? (用温度计 )

6.怎样观察哪一个散发的热量多 ? (温度升的高 ,散发的多)

7.这个实验你要注意什么 ? (温度计距离相等 )

8.学生搭建装置 ,开始实验。

9.汇 报实验结果 。

10.小 结 :颜色越深 ,散热也越强 。

马老师对“不同物质的吸热和散热性能”,选取的是不同的颜色,书中选取的材料是水和油,材料不同,但目的相同。从实际生活经验出发,炎炎夏日会选择哪种颜色的T恤? 学生都会说选择淡颜色的衣服,为什么呢? 学生都能说出:深颜色的衣服会吸热,那么究竟哪种颜色吸热能力更强呢? 此时,学生的好奇心已经完全被激发,迫不及待地要研究了。

马老师正是对教材做了充分的理解、合理的取舍、有效的重组,整堂课学生在探究的氛围中开展活动,才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专注平时课堂,确保良好的活动纪律

科学课堂 中 ,特别是活 动课 ,面对众多 新鲜的器 材、实验材料 ,学生都有 一种好奇 与冲动 ,表现在 :有的学生 争抢仪器、争 做操作 ,随意摆弄 器材 ,只顾玩 ,忽视要研 究的问题。有的学生争着动手,不愿做记录、观察。这都充分体现学生爱玩的天性。良好的纪律是教学活动有效的前提,课堂中发现学生有“偏离”现象,我们应该及时给予提醒,维持好课堂纪律,在日常教学中逐步使学生养成约定俗成的习惯,贯穿活动始终。也可以从小组人员搭配和评价上去改善,小组人员合理 搭配 ,把不同能 力、不同特 长的学生 分在一组 ,如动手能力 强的、观察 细致的、好 记录的分 在一组 ,让其各展所长、各尽所能。 同时可以把小组分的小一些,如两人组可以满足学生爱动手的心理,注重实验活动全过程的评价,把从明确步骤到交流所得都纳入成绩的范围, 让学生重视每一个环节。这样就可以杜绝争抢仪器,影响活动氛围,降低思维集中度, 避免浪费时间的情况发生, 增强科学活动效果。

例如在教学课堂中,新学期伊始,我会明确提出课堂要求。我的 课堂相对 宽松 ,但是也有 我的规矩 :坐端正 ,认真听,仔细思考,积极回答问题。这四点要求是我唯一的要求,难做到吗? 学生都说不难。如果做不到,将会有相应的惩罚措施。

8.小学数学课堂探究活动解析与实践 篇八

一、保持兴趣:夯实积累,探究经验的基础

探究经验的积累来源于探究活动,而探究活动的有效性是以探究兴趣为前提的。小学数学探究活动的主要任务是让学习者去发现自己尚未发现的规律,它更多地是一种探索创新的活动。这种探究主要是为了问题解决,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为了引出新的数学知识。因此,探究活动开始,往往都是伴随着枯燥和失败的。为了让学生朝向自己的探究目标披荆斩棘、不断前行,在学生探究活动前,教师首当其冲是要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在探究的起始就对探究目标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且在探究过程中始终保持这种主动的、积极的兴趣和动机。

比如教学五年级上册《找规律》时,在组织学生探究活动之前,我先安排了一个“比比谁的记忆力强”的比赛,出示了“123412341234”和“14916253649”两组数字分别让男、女生比一比,谁能更快地记住这两组数字,在比赛中,有同学发现第一组数字有规律,所以更好记住一些。这时我不失时机地说:“其实,第二组数字的排列也是有规律的,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也能发现其中的奥妙!”这样,学生对本节课的探究活动就产生了兴趣,跃跃欲试。当然,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通过语言、游戏、情境创设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二、明确要求:把握积累,探究经验的方向

有了问题,学生就有了探究知识的起点。但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的限制,他们在探索的过程中经常会跳出问题情境,偏离探索方向。如果任其发展,就会越走越偏,课堂教学表面上看起来热热闹闹,可实际效果却收效甚微。这就需要教师及时引导,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尽快地回到探索的知识上来。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明确探究活动的具体要求,帮助学生拨正探索活动的方向,让探究活动做到“形”散而“神”不散。

比如,在教学“平均分”一课时,我创设了“春游分发零食”的生活实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试图达到激发学习动机、引发学生兴趣、唤起学习热情的目的,但实施下来却事与愿违。学生对“零食总数是多少”“怎么分的”“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多少”“剩余多少”等数学问题注意不够,反而对“这些零食是否合适”“到哪里春游”等非数学问题很感兴趣,探究偏离了学习的目标,互动游离于教学之外,教学效果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这时,我就重新引导,再次明确了探究的要求,帮学生把握住了积累探究经验的正确方向。

三、推向纵深:引导积累,探究经验的关健

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是一种过程和结果并重的学习方式。对于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教师要有一定的预设。但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往往是游离于探究活动之外,有的徘徊在知识的表层,深度不足;有的只专注于一点,广度不够。这就需要教师围绕教学目标作必要的引导:当学生对知识的探索不够深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抽丝剥茧,由表及里,步步深入,去认识知识的本质;当学生的思路受到局限时,教师应适时介入,由此及彼,拓展理解,帮助学生打开思路。

例如,在引导学生探究圆周长的计算公式时,我首先提出第一个猜想:圆的周长可能与谁有关?你的猜想依据是什么?在学生大胆猜测后,我提出了第二次猜想:圆的周长究竟与直径有怎样的关系呢?它们之间是加法关系,是减法关系,是乘法关系,还是除法关系呢?再来猜一猜,并说出你的猜想理由。最后,我又提出了第三次猜想:观察大家画的大小不同的圆,把同一个圆的周长与直径比较一下,圆的周长大约是直径的几倍呢?

总之,教师在帮助学生积累探究经验的过程中,要把学生的自主发展作为实施的基点,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作为实施的保证。教师在组织学生实施探究活动时,既要精心预设,关注主体,又要互动生成,立足主导,努力发展学生的归纳思维,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经历探究、抽象、预测、推理、反思等过程,形成积极的感性知识、情绪体验和应用意识。

9.小学第二课堂活动计划丫他 篇九

长期以来, 小学语文教学一直在这样一个“负担重, 质量低”的怪圈里。新课程改革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倡导小学语文教学要在培养学生具有实际需要的听说读实践中体验感悟, 自主、合作、探究地进行语文学习。

因此, 如何更新小学语文教师的语文教学观念, 探寻新的教学方式方法, 适应沈河区打造“适合的教育”需要, 适应小学语文教学发展的需要, 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适应小学生发展的需要, 成为了我思考的方向。语文阅读主题活动融入语文课堂, 助力学生语文能力的习得和养成, 成为我教学生活中的一个新的尝试。

在国外, 主题教学是几个学科共同订下一个主题, 共同备课, 各科都围绕这个主题进行教学, 是一种跨学科、多学科整合的教学活动。在国内, 也有这种形式的主题教学。如北京正在实验的“学科联动主题教学”校本课程的教学, 幼儿园内的主题教学、英语学科中的主题教学等。小学语文的主题阅读教学应该分成四大类:主题阅读, 主题作文, 主题知识课, 主题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而我所探究的语文阅读主题活动是方式上涵盖这四种类型, 以“能够学到什么”和“怎样学才最有效”为出发点, 针对某一个特定的中心主题进行的阅读活动, 以体验学习和自主活动为主要形式, 以学习经验和获取综合性信息为主要内容, 以促进学生认识、情感、能力、习惯和语文综合素养统一协调发展为目标的一种学习。阅读主题活动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的阅读, 丰富学生的感知, 进而把新信息纳入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中行成自己的新观点, 从而解决文本中的问题, 助力于学生的深入理解学习, 助力于学生语文和素养的发展。在课堂上, 会发现孩子在主题活动中的学习收获和体验都会在课堂学习中找到契合点。他们可能根据课堂学习的需要, 主动地调动多种手段去获取主题活动的信息, 并把这些信息储存起来, 并能在需要时, 课堂学习文本时, 有选择地、有针对性地激活那些有用的信息, 再对其进行创造, 应用到课堂学习之中来。

二、具体操作

这种阅读主题活动适合小学中高年的课堂, 既可以由教师个体来使用, 也可以分年段来试行。

具体操作细节:

(一) 积淀——读书漂流, 师生成长

我所在学校一直致力于书香校园的营建, 藏书丰富的图书馆, 楼梯角落里随处摆放的图书, 自动售书机供大家自由选择最新的图书, 无处不在为孩子们提供读书的空间和时间。我也利用班级的“读书漂流站”为孩子搭设了一个读书交流的平台, 每个孩子在自动申请后, 就可以站在同学面前自信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读书收获, 也可以进行好书推荐。一段时间以后, 我发现孩子们的读书观点十分独特, 甚至能从读书中发现自己的成长。

孩子写下的短语书评:

1. 鲁滨孙不屑守成, 不甘平庸, 有实干精神。

更令我佩服得是鲁滨逊在一无所有的情况下造出了桌子、陶器等物品。当面对食物危机时, 他种植出了大麦和水稻, 并靠这些仅有的农作物制造出了粗糙的面包。这一点就是我们不能相比的。……

2. 书中写唐僧师徒经历了八十一个磨难, 让我联想到了他们的执着、不畏艰险、锲而不舍的精神。

这着实是一种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再想想自己的半途而废、虎头蛇尾, 我不禁惭愧自己当初为何不能像他们一样坚持到底……

3.《西游记》中师徒四人遇到的种种困难, 在我看来就像是一个人在人生路上的挫折, 这本书告诉我们, 人生有许多的困难, 这些也许不是自己一个人就可以克服的。……

孩子们读书的范围大, 涉猎的内容广, 教师对学生的感受只给予方向性的引导, 最大化的激发学生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思想力。每一次的读书交流都是一次心灵的对话, 孩子们十分乐意去表达。

学生爱读书的热情也感染了我, 启迪我不断钻研深入学习。现在使用的语文S版教材已经有八个年头了, 我已经吃透教材, 对教材进行了“微”整合, 找出单元课文中的相同点, 发现学习方法的共性, 从而发现阅读主题活动与课堂教学的结合点, 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

(二) 生成———主题框架, 多种策略

1. 形成阅读主题教学的框架

每个阅读主题教学按照“筛选内容、提炼主题———创设情境、感知主题———研读讨论、参悟主题——实践拓展、强化主题”的框架来进行。

(1) 筛选内容, 提炼主题

每次主题的确立都与教材内容有关联。教师先琢磨作者的写作意图, 确保课文主题提炼的准确性, 然后与学生一起从教材的角度对阅读的主题进行提炼和建构。这时教师再引领学生潜心会文, 让学生自主诵读、感悟、发现、体验和创造, 从而真正拥抱语言, 超越文本。

例如:语文S版五年上《梅兰芳》一课, 课文通过写梅兰芳五次拒绝为日本人演出, 从而遭受到很多的迫害, 同时自己也忍受着无法登台演出的折磨和痛苦, 继而体会梅兰芳的爱国精神。孩子无法理解, 为何拒绝为日本人演出就是爱国。因此在学习完第一课时后, 教师组织学生展开语文主题阅读活动, 我们共同确立了活动主题“拒与不拒”, 学生从拒绝会怎样, 搜集大量资料:梅兰芳因为拒绝日本人而过的清贫的生活现状, 日本人想方设法地迫害梅兰芳……不拒绝会怎样, 学生讨论梅兰芳三赴日本演出的原因和拒绝的初衷, 奠定如今京剧在中国的地位。

主题活动结束后, 再让学生回归文本, 体会梅兰芳的爱国之情, 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忍气吞声的隐忍就是爱国, 放弃自己热爱的艺术就是爱国, 想方设法地拒绝更是爱国。可见, 提炼出精准的主题, 主题阅读活动犹如带学生穿越了时空, 拉近了与文本的距离。

(2) 创设情境, 感知主题

每一篇课文都有真实存在的生活点, 确立主题以后, 创设生活场景来引导学生, 尽量调动学生对生活点的切实感受, 以便感知主题的内涵。

在《山海关》一课的教学中, 确立了“人与自然”的主题后, 让学生自己来描述印象中的长城或祖国的其他名胜、景点, 分享自己的感受。此时学生兴趣高涨, 尽情地享受着表达的快乐和兴致。教师只是鼓励学生体会主题的内涵, 用生活的经验加深了对主题的感知。这样一来, 阅读主题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建立起了联系, 对下文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3) 交流讨论, 参悟主题

这部分是阅读主题教学的主体部分。教师重点对课文的词、句、段进行反复推敲, 深入思考, 使得学生了解课文主题的内在含义和用词造句的魅力所在。

例如在讲授《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 就紧紧围绕“可怜的小女孩”这一主题分三课时引领学生阅读体验:第一课时学习课文的一至四自然段, 从故事发生的背景———大年夜, 天又黑又冷, 还下着雪, 小女孩的寒冷、饥饿、痛苦、家境贫穷等几个方面来全方位地感悟小女孩的可怜。其中词的理解、句的理解、标点符号的理解 (三个破折号) 都突出“可怜的小女孩”, 朗读也是为理解和表达“可怜的小女孩”而进行。第二课时学习课文的五至十一自然段, 从对一般孩子来说很一般、很容易满足的愿望, 但对这位可怜的小女孩来说却是那样美好的愿望, 以及愿望的破灭中再一次深深感悟小女孩的可怜。第三课时学习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 从小女孩的悲惨结局中, 从周围人的冷漠中, 在“我与‘卖火柴的小女孩’比童年”的写话训练中, 强烈地体验小女孩的可怜!并理解造成小女孩可怜的深层原因。围绕着感悟体验“可怜的小女孩”这一主题, 不仅统整了本课在知识技能方面的教学、训练, 如字词句标点符号的理解, 对比反衬写法的感知, 朗读及读写结合的训练, 而且对“可怜的小女孩”这一主题的感悟、体验、建构是全面完整而深刻的。

(4) 实践拓展, 强化主题

最后的步骤是教师逐步引导学生进行实践和拓展, 最终达到引导学生学习, 领会主题, 拓展语文教学实践活动的目的, 此时鼓励学生走出校园, 融入自然、融入社会, 融入实践, 以达到强化学生阅读技巧的目的。

2. 构建主题阅读的多种策略

(1) 1+1策略

即一篇课文+一个阅读主题活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一部分课文离孩子的生活年代比较久远, 孩子即使可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但是对学生而言, 其理解和感受是浮于表面的。一个小小的主题活动可以有的放矢地解决文本教学中的重难点。

(2) 1+X策略

即一篇精读课文+多个阅读主题活动或者多篇略读课文。一篇课文的学习却要开展多个阅读主题活动, 看似在给学生增加学习的负担, 但是只要是围绕文本来考虑和设计的, 最终又能反哺文本, 那么这样的活动就有它的价值所在。

例如:在教学《七律长征》一课, 引导学生感悟红军战士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是教学的重点, 特别要弄懂“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中“暖”和“寒”的真正含义。但仅仅就五十六个字讲, 学生是很难领悟到这一点的。所以, 教师就抓住文中隐含的“暖”和“寒”这个“点”, 开展了主题为“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翻雪山”等阅读活动, 大量阅读之后, 学生对这一中国革命史上乃至世界革命史上的伟大创举, 有了更加深入、更加直观的了解, 在小组中交流也能侃侃而谈。这样的多个主题活动开展贴近教材, 能满足学生学习需求, 学生对此有着浓厚的兴趣, 在情感上也能够产生强烈的共鸣。

另外, 语文S版教材都是以一个个主题的形式呈现出来的, 这样特别有利于一课带多课的辐射式教学。精讲一课精读课文, 引导学生摸索出学习的方法, 然后在略读课文中运用这种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和交流;或者把从精读课文中学到的知识, 运用到多篇课外同一主题的文章中去, 解决阅读中的问题, 或者扩大学生的阅读面, 从而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和阅读能力。

(3) X+1策略

即学习多篇课文+开展一个阅读主题活动, 并指导学生动笔写作。小学语文的教学最终是教师逐步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拓展, 达到引导学生学习, 领会主题, 拓展语文实践的目的。

例如在学习完五年上二单元“人与自然”这一主题的五篇课文后, 让学生围绕“亲近自然、融入美景”这一主题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学生通过让自己动手搜集资料, 整理资料并根据自己的感受附上各式各样的导游词来完成一篇游记这种方式, 挖掘写法的训练点, 并且声情并茂地对身边同学介绍自己的所见所闻, 同时在同学之间展开讨论, 还可以采用编排对联的方式, 来歌颂祖国的壮丽山河。这样的活动促使学生走出校园, 使其涉猎范围不仅仅局限于学校, 而是融入自然、融入社会、融入实践, 来达到强化学生阅读技巧的目的。

以上的实施策略, 教师可以根据自己不同的教学风格, 根据不同的班级和学生基础灵活制定。

3. 硕果———唇枪舌剑, 作品成集

(1) 学生爱表达, 自然就爱争论, 辩论会上唇枪舌剑, 学生引用大量的故事和自己平时阅读的收获, 使得辩论会激烈中透着智慧的思考。每周的品味书香, 学生与学生相互交流各自的想法, 沉稳中透着深邃。

(2) 主题阅读单记录了学生的思辨过程, 精彩学生作品集更受到大家的一致追捧。

4. 评价———关注差异, 以评促升

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由于每个学生的文学素养不同, 所以在感受、理解方面存在着不同的差异, 为了符合学生差异化发展, 过程化的评价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素养的有效手段。所以, 在评价系统方面形成“一主二辅”的体系:

(1) 过程评价为主:

课堂上, 以能力、习惯、兴趣和态度评价为主。关注教学过程中学生智能发展的过程性结果, 如解决问题的能力、展开主题活动时的统筹安排能力、敢于自信表达的勇气等, 及时地对学生的学习质量水平做出判断, 肯定成绩, 找出问题, 提出切合实际的更高要求。同时搜集过程中的学习成果, 定期竞赛, 在学生的学习成长中给予科学公正的评价。

(2) 导向、激励评价为辅:

阅读主题活动是在自由, 平等, 开放的环境中进行的。所以教师使用导向性评价引导孩子思维的方向和进程, 同时使用一些激励手段:课堂上语言的激励, 主题收获单, 小组金星榜……引导学生达到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阅读量, 对其进行课外阅读的方法和态度的指导, 使其爱读书、多读书、会读书。

三、实际效应

1.课堂的变化

阅读主题活动提高了学生对阅读文本的感受、理解、评价、鉴赏能力, 培养其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意识, 注重学生语言积淀、情感体验及良好语感的形成, 并逐步提高阅读速度和对阅读主题的把握能力, 帮助学生带着思考读书, 成为有思想的读者。课堂是学生畅所欲言的地方, 无论是在校内还是校外的公开课上, 学生课堂上的发言都是独树一帜的, 并极具思想性的。他们认为与别人相同的见解是头脑的懒惰表现, 乐于创新是每个孩子身上最大的变化。

2.阅读和成绩的变化

现在每名学生一个学年的阅读量可以达到50万字左右。教室里安静读书, 课间孩子们讨论的问题也是跟书的内容有关。家长们反映, 孩子在家里也有非常浓厚的读书兴趣。有更多的学生作品在各级刊物上发表并获奖, 班级作文集也相继出版。经过近两年的主题阅读, 我班的学生在写作的时候, 面对作文题不会感觉到无从下手, 90%的学生可以当堂完成作文创作。

3.教师的变化

阅读主题使教师具有了高品位的教育教学技艺, 能按照教育规律和学生的心理规律, 灵活机智地驾驭课堂教学。为此, 我钻研教学理论, 参加心理咨询师二级考试, 也使自己逐步增强了教科研能力和课程开发能力。我所带领的吴华颖名师工作室和教研团队积极参与《小学生创新学习力》的课题研究, 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本人多次在市区校展示阅读主题教学展示课, 并受到专家赞许;自己也能够不断地反思, 从问题中提炼经验, 带动了组内和校内同事的研究热情。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不高存在很多问题。为提升语文教学质量, 成就高效语文课堂, 我尝试将阅读主题活动融入其中。本文从操作方法上详述了阅读主题活动的细节。

10.小学语文课堂活动化教学方式初探 篇十

一、多样化读的活动

在小语课堂教学中,“读”这一环节必不可少,这极其重要的环节要如何把握好呢?为了多角度、有创意地将这一教学过程充分体现,我将形式多样的读应用于教学中。如:表演读、分角色读、换位读、配乐读、比赛读、游戏读等,加深了学生对“读”的体验。

二、生生间的合作互动活动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学中学生同伴之间的互动能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和社交能力,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互帮互助,会更自然、更大胆、更主动地交流合作,共同发展提高。

如:在“遨游汉字王国”的综合性活动结束后,我设计了小组活动。通过知识竞赛的形式,展示学生对汉字的起源、演变等知识,以及对汉字中的成语、谐音歇后语等有趣的语言的了解掌握,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和自豪感。活动分五关进行,要求每人只准答一题,请组长分配一下任务。

这次活动,既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又培养了他们的合作能力,让学生懂得: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生活在一个团体里,我们要集合大家的力量,才会事半功倍。

3、情境体验活动

“情境体验”这种课堂教学活动化教学方式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学生个性特征,巧妙地设置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联系亲身体验,获得对所学知识的真实感受,促使学生参与学习,主动学习。

如:我在教学《小小的船时》时,一边展示挂图,一边绘声绘色地向学生描述:小女孩看见夜空中这一轮弯月,两头尖尖的,多像一只漂亮的小船。然后请同学想:如果现在正是夜晚,你坐在天台抬头看着蓝天,蓝天上有星星,又有月亮,你觉得月亮像什么?此刻,学生们展开了想象的翅膀,打开了思维的大门,在此情此境中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了五彩缤纷的夜空。

4、辩论活动

辩论,是我们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发掘的一种活动化教学方式,通过辩论这种形式,学生积极性能得到极大发挥,体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如:我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时,当学生不能正确评价邱少云时,适时创设了“邱少云是傻子,还是英雄?”的辩论活动。通过辩论活动,不但加深了学生们对课文的理解,而且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5、表演活动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创设教材中的情景,让学生把学习内容用表演的形式展示出来,达到学习的目的。

如:我校一语文教师在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时,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学习,设计了表演活动:

巴迪:妈妈,你看看我写的诗吧!

妈妈(停下手中的活,看诗):噢,这是你写的吗,孩子?这真是“精彩极了”!

巴迪(一边仔细读诗,一边看钟,等父亲回来):爸爸,我写了一首诗,请您看看。

父亲:我从来没见过这样的诗,这真是“糟糕透了”。

巴迪(放声大哭,夺门而出)

学生通过这个表演活动,迅速进入了情境,好像来到了巴迪的家,并对表演看得入迷,对课文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6、游戏活动

这类的学习活动主要是从孩子们爱玩的天性出发,抓住他们的心,寓教于乐。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游戏活动是经常用到的。

如:我在教学学生深感枯燥乏味的拼音时,就通过多媒体将学生喜爱的卡通形象皮卡丘带进课堂,由它带领学生进行闯关游戏。在进入“闯声母”这一关时,我便把学生易混的d、b、q、p采用变魔术的方式,让学生根据多媒体动画演示猜一猜,自己看看还有哪个拼音字母也可以变个魔术,考考大家。此时,即使是平时不爱说话的学生,也积极地变起魔术来,孩子们在玩中,动手、动脑、动口,进行着有效的自主学习。

另外,我还积极探索出了操作活动、比较活动和欣赏活动,均起到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上一篇:清明假期安全教育讲稿下一篇:绿豆高产的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