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地理教育教学叙事

2024-09-21

我的地理教育教学叙事(共8篇)

1.我的地理教育教学叙事 篇一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教育叙事

石台中学

雷涛

经过了多轮的高中地理教学后,我也就积累了一些新课改教学的经验,所以在开始新一轮的高一教学工作时,就明显感觉顺手很多,课上与学生的交流也比以前多了很多,更加注意到时刻去关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同时对自己教学的反思也越来越多,通过撰写教学叙事和教学反思能够不断地发现不足,使教学过程不断的改善。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有时候我就去听上同一内容的别的老师的课,这样就能够更好地发现不足,也能够写出比较全面的教学叙事。比如我在讲授《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这一节的时候,就通过上公开课的形式,并进行了教育叙事的撰写。

这一节的教学难点是热力环流的原理。所以在讲述热力环流之前,我先了解了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烧开水”现象的观察认识程度,从而引出热力环流的概念。但在学生的回答中,我发现学生在语言表达的准确度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有一些知识心里明白大概意思,但是表达出来的并不完全正确,我想这应该也是导致学生考试失分的一个主要原因,于是我对学生回答的话进行了纠正,同时学生也能够意识到自己的不准确。在课堂上进行热力环流讲述时,在给了学生气压,高压,低压的基本概念后,我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对课本上的热力环流图进行分析,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够及时的通过我的点拨得到解决,以使自主学习能够顺利进行,但是也出现了一些不足之处,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独立分析理解比我预想的要困难,大部分学生对于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状况为什么会发生变化理解的不是很透,导致对知识分析的思路不够清晰,通过深入各个小组的指导和小组代表的回答,我准确的找到了学生对于这一部分知识理解时存在的关键问题,就在于对高低压的形成有些模糊,于是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讲解,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

其实回想一下虽然当时这种讨论式的教学过程比以往的传统教授要多用几分钟的时间,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明显要比以前更透彻,也更容易掌握,也免去了今后再进行重复教学,同时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往我们可能经常会受到时间的限制,而不敢将问题交给学生自主分析,其实在有基本的背景 知识和教师的深入指导之后,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够使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更深刻,掌握更牢固,而且会增加学生学习的成就感,有利于培养他们的信心。

另外,通过深入学生内部,我还发现班里有一个有明显学文倾向的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存在一个问题,她在听课的时候总想把老师说的话全都记下来,这样导致她学习习惯非常机她械,而且经常会出现自己记的东西是什么都不知道,既影响课上对主干知识的理解,又不利于养成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我始终认为自己不会学习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虽然很努力,但成绩总是不太理想,原因就是学习方式过于机械,对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刻,没有转化为自己的知识,这样势必出现对知识运用不灵活的现象。通过这种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这名同学可以与同组的同学进行交流,可以使她有一个参与讨论分析问题的环境,逐渐的养成独立分析能力。

在学生讨论结束之后,我对热力环流进行讲解的时候就顺利了很多,学生的思路也比较清晰,能够及时的将自己的错误之处进行纠正,最后,在进行热力环流实例分析的时候,如海陆风、城市风和山谷风时,还有后面的课堂练习,基本上都是学生自主完成的,整个过程非常顺利,说明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比较灵活。

通过对这节课教学叙事的撰写,我觉得收获很大,课上积极创设情境,组织体验活动,让全体学生共同参与,合作学习,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也使教师自身不断地从中获得灵感,我想,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精髓也即是如此吧。对于新课程课堂模式的探索还要不断的深入,逐渐的形成多种课堂模式以适应教材内容的多样性和学生的多方面需求。

2.我的地理教育教学叙事 篇二

有一堂几何课的活动片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节课的课题是“认识三角形”的第二课时, 主要教学目标是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分类及三角形的三边之间关系。上课时我给每位学生发了一根15cm长的塑料吸管, 学生们用惊诧的眼神望着我, 班上的“调皮王”好奇地问:“老师是要请我们喝饮料吗?”我笑着说:“请大家拿出准备好的剪刀, 将这根吸管剪成三段, 构造一个三角形。”问题一出, 学生们兴致勃勃地动手裁剪, 我走到学生中去观察每一个学生的动手过程。

一同学提起剪刀不假思索地咔咔两刀, 将吸管分成了三段, 过了一会儿就见他慌张地伸头去看周围的同学。我立即问他:“你怎么了?”他瑟瑟地说:“我没动脑筋就把吸管剪成三段, 结果用这三段吸管围不成三角形。”“有和他出现一样问题的同学吗?”我问, “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 有的学生好奇地寻找着“失败者”, 有的学生与同桌讨论着这个问题。学习委员站起来说:“我先把吸管剪成了长短不一的两段, 再把较长的吸管剪成两段, 那么就一定能搭成三角形了, 因为我们在上学期学过‘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时, 不爱学习的某同学摆弄着手中的吸管问道:“我和你一样的剪裁方法, 为什么我就没搭成呢?请你解释一下。”学习委员一下被问住了, 愣在那里满脸通红。这时, 一向比较“自卑”的一个同学用颤抖的声音说:“我想试试帮学习委员解释一下。他们在剪吸管时都注意了其中一段要比另一段长, 目的是满足‘两点之间, 线段最短’, 但是在剪第二次时却又违背了这个规定。因为, 你要知道三段吸管都是三角形的边, 如果以某段吸管的长作为两点之间的距离, 那其余两段吸管的长度和可能会小于这个距离。不信拿你手中较短的两段拼起来和第三段比一比。所以, 我们在剪吸管时要注意任意两段吸管的长度和都要比第三段的长度大。”我听着他越来越自信的叙述, 还没来得及说话, 教室里就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我顺势提出第二个问题:“请大家在练习本上任意画出一个三角形, 用刻度尺去测量各边的长度, 比较一下任意两边之和与第三边的关系。同学们能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出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吗?”……在最后5分钟里我请同学们谈谈上课的感受, 学习委员首先发言:“我首先要感谢这位同学今天帮我解围, 通过这个问题, 我发现了我在思考问题时不够严密, 自以为成绩好张口就说。但是, 这也让我看到我们班的同学都很优秀。”那位说:“我就是试一试。谢谢大家对我的肯定, 让我信心倍增, 我以后一定更加努力地学习。”“调皮王”也站了起来:“这节课很‘好玩’, 让我‘玩懂’了数学知识, 我以后一定认真上好每一节数学课。”这节课结束之后, 还有许多学生告诉我, 平时学习数学要花费很多时间去记数学概念, 但是对这节课学习的内容记忆非常深刻, 不用花时间去背就轻松牢记住三角形三边关系了。

3.我的教育叙事故事 篇三

从事教育事业是我的选择。生命的价值在于奉献。我为教育事业心甘情愿地奉献了二十三年,不知道教了多少学生,写了多少备课笔记,上了多少课,批改了多少本作业。然而,这是一个长时间的积累过程。二十几年,我在农村学校工作过,也在县里学校工作过,对教育形成了一套具有个人特色的理念。二十几年,要“叙”的“事”很多很多,这里把我在教育工作的事叙一叙:

叙事一:展现个性特长

我班的孔维宇同学平日里不善言辞,但擅长画画,她总愿意为课文配上各种插图;班级出黑板报,她每次都用彩色粉笔配上一些图案,使版面新颖、醒目。我及时肯定了她这种学习课文的方式,并把她的创作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让她结合课文一一介绍画画的意图和独创之处,使她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久而久之,她的不善言辞改变了,在学校举行的演讲比赛中还获得了二等奖。

我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心灵王国,都有一片自己的情感乐园。作为教师就是要发现每个学生的智能强项,扶持它,呵护它,使她成为学生的成长起点。

叙事二:重视差生转化

王俊宇同学,在初二时是一个表现不错的学生,然而在上初三后学习上失去了动力。考试也常常不及格。由于成绩不好,他意志消沉了,变得经常迟到、早退、旷课。他甚至怀疑自己当初上初中的选择是否正确。

其实,惰性是王俊宇同学最大的敌人。在他成绩开始下降时,我就采用“两帮一”的方法,安排两位成绩好的同学帮他。他也想一心扑在学习上,迎头赶上。可是这项计划很快就落空了。由于他自律不强,学习很难有成效。他有时由于外界的刺激,猛然醒悟,扎实地学一两天,但时间一长,这股劲头就又会消失。一次,我和他谈心,他对我说:“现在我已经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今后一定改正坏习惯,坚持做到不旷课、不迟到,并调整好心态,努力学习,希望老师和同学监督我,给我一个追赶的机会。”可是他说归说,做归做。“懒”字当头,学习仍然没有成效。

然而,家里的一次变故让王俊宇有了极大的改变。记得当时他爸爸打电话告诉我说:“他妈妈得了乳腺癌,已经是晚期,病魔随时都可能夺去妈妈的命,他妈妈希望在她有生之年看到孩子学习上的变化。”对于一个小孩子来说,这样的变故对孩子的打击是很大的,但一定让孩子接受现实。我找到王俊宇把妈妈的想法告诉他,这次王俊宇同学真的变了,’懒”字离他而去。他早晨六点起来读英语,晚上学习到十一、二点才睡觉。一个原本贪睡的学生,变得晚睡早起了,由于真的用功了,各科成绩不断上升了。

王俊宇同学克服懒惰,似乎与他妈妈得病有关,然而,不排除老师对他的教育和同学对她的帮助,如果王俊宇同学在成绩开始下降的时候,老师和同学对他不闻不问,特别是在他考试不及格时,老师和同学都放弃他,那他早就因为惰性辍学了。

因此,我从这件事中充分认识到对学生的教育要耐心,始终不能放弃对任何一位学生的教育,对学生要永远寄予期望。

教育叙事四:关爱贫困学生

朱清江同学性格开朗,无论干什么都很投入。但是缺少对成功的体验,从来没得到过什么荣誉。于是我故意安排他多做一些能胜任的工作。如承办黑板报、参加运动会、当课代表等。果然,他有了第一次成功,接着编有了第二次、第三次.....

.新学期开学两天了,朱清江还没到学校。是不是又什么其他事?我打算去家访一次。

那天去的时候,朱清江不在家。听他妈妈说,他一大早就去捡废品了。他假期几乎天天到街上捡废品把卖废品的钱攒起来交学费。他从小失去父亲,母亲35岁才生下他,由于高龄产妇,生下朱清江后身体始终不好,家里几乎没有生活来源。因为学费不足,所以没按时到校。

我离开朱清江的家的时候,他妈妈说:“老师你放心,家里再穷也要让孩子读书。孩子他自己也不会放弃读书的。”

朱清江同学终于回到了学校。他没有辍学,我想主要是他的多次成功赋予了他战胜困难的信息和力量。因此,我想老师对贫困学生的关爱,不光在生活上,更重要的是在思想上。

教育叙事之五:讲究工作方法

高原同学哭着来到办公室对我说:老师,今天妈妈给我50元钱让我买书,我把钱放到班级不见了!”

我来到班级。班级里的学生还在议论纷纷。在场的同学气愤极了,有的提议要“搜查”。面对同学们的要求,我明确表示不同意,并安慰说:“别急,钱一定会出来的。”随后,我就恳切地对全班同学说:“我们班级丢钱了,这说明我班主任工作没有做到位。但我要告诉大家,金钱是有价的,但一个人的人格是无价的。我希望每一位同学,不要因为一时的糊涂,让有价的金钱吞没了无价的人格!”

第二天中午,高原同学又来到办公室笑着告诉我说:“我的50元钱出来了。”听到这个消息,我又回到班级,对全体同学说“虽然我不知道是哪位同学将钱送回来了,但我为你感到高兴!因为你送回的不只是100元钱,你送回的是你的尊严和人格!”

从那以后,班级里再没发生过类似的事情。我在处理这一失盗事件中,没有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没有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没有产生不良的影响,并起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我认为教师的任务是教书育人,对教育的对象——学生,无论是“教’还是“育”,都要讲究方法。

我在教育这块沃土辛勤耕耘了二十三年。二十三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而在我人生的长河中,却是我生活的全部。这其中流淌的是欢歌笑语,更多的是酸甜苦辣,这里的“叙事”,只是我人生长河的几朵浪花。

4.高中地理新课改教育叙事 篇四

在新课程背景下,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益是地理教师的重要任务。我们根据学科实际,探索出了“先学后教,自主合作”的地理高效课堂模式。下面就此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一、理论依据

1.实施任务驱动式学习,使课堂教学高效紧凑。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中。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已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2.根据“首因—近因”效应原理建构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益。首因效应是指当人们第一次与某物或某人相接触时会留下深刻印象。第一印象作用最强,持续的时间也长,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对于事物整个印象产生的作用更强。近因效应与首因效应相反,是指在多种刺激一起出现的时候,印象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后来出现的刺激。一节课40分钟,前8~10分钟识记效果较好,后十几分钟理解效果较好,中间10多分钟较差。根据这个原理,一节课按三段来安排。第一段:新授或重点难点突破;第二段:当堂练习;第三段:总结规律和要点。3.利用学习的金字塔理论提高学习效率。学习金字塔理论告诉我们:不同的学习方法达到的学习效果不同,研究表明在两周之后,学生对知识的保留度,从5%~90%不等。因此,教师要主动改变教学方式,学生要努力转变学习方法,要由被动听转到主动学,要多种器官综合使用,要耳、眼、脑、口、手并用。案例: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必修

(一)第一、二单元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和重点,其中常见的天气系统──气旋与反气旋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抽象、难懂,每次讲到这儿,我是又比又画,学生还是不理解气旋与反气旋在水平方向上、垂直方向上大气的流动状况;不理解锋面气旋的运动状况及对天气的影响;甚至不理解这些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我就思考,通过一种什么样的方式与方法能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并掌握呢?单纯的平面图形不会达到直观的效果,也不会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不能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营造动态立体的运动效果,显示气旋与反气旋在水平方向与垂直方向上的大气流动状况?同时又能不能变教师的讲、比、画而为学生自己动手,自己画,自己分析、思考、归纳?同时还可联系生活实际,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样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学,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为解决这个难题,我就从学过的知识入手,分四步走,由简到繁,深入浅出,通过图形的变化,给同学们一个简明的理解与思考过程。

首先,给出一组水平等压线示意图,让学生画出三种情况的风向(理想状态;高空中;近地面),并让学生明白水平等压线只是理想状态,实际海平面等压线是弯曲的,有的甚至是闭合的。第二步给出一组位于北半球等压线闭合的图让学生画出周围四点的风向(应强调是属于近地面的情况),学生通过图不难发现大气的流动状况。第三步我借用多媒体技术把这组等压线做成立体,帮助学生建立立体空间感,并引导学生分析其中心气流的运动状况及对应的天气情况。

通过这一组图的变化讲解,学生就可以举一反三,绘出北半球反气旋、南半球气旋与反气旋示意图(还可让学生上黑板来作图),并分析所对应的天气状况。第四步,利用左右手法则来进行巧妙的记忆:伸开双手,大拇指向上表示气旋中心气流上升,向下表示反气旋中心气流下沉,四指向手心握,表示气流水平运动方向,右手适用于北半球,而左手则适用于南半球。经过这四个步骤,学生对气旋、反气旋的知识理解就比较透彻了。

锋面气旋的难度又有所加大,内容既有气旋与反气旋的相关知识,也有锋面的相关内容。基于此,对于此内容的处理也采用以上方法。第一,先搞清锋面气旋的成因:在刚才的教学中我们已经知道:在水平方向上,气旋的气流运动方向是旋转辐合,而反气旋的气流运动方向是旋转辐散。辐散的气流是不会相遇的,只有辐合的气流才能相遇。而锋面就是冷暖气流的相遇。因此气旋与锋面易相伴而生,故称锋面气旋。再让学生进行作图验证。

第二,认知锋面气旋的性质与运动方向;以北半球而言,首先判断低压槽两侧C、D两点气流的冷暖情况,低压槽北侧C点的气流来自极地方向,故较冷,而低压槽南侧D点的气流来自赤道方向,故较暖;其次在形成锋面的位置上画出锋线的符号。根据北半球气旋在水平方向上逆时针辐合的运动状况,可以推出C点的气流推动着D点的气流在做逆时针方向移动,故C、D气流交汇处形成了冷锋,而图五中E点的低压槽处形成了暖锋。

第三,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对锋面气旋的理解:气旋在水平面上是动的而不是静的,比如说北半球的气旋在水平面上的运动是逆时针辐合,这种动态的运动就会导致天气的变化,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录制了一段天气预报,给学生放过这段天气预报之后,然后给出图示,让学生试做天气预报员,大家兴趣盎然,纷纷发言,觉得这些知识学完后原来这么有用呀!特别是回答对的同学有一种格外的自豪感。

5.我的教育叙事 篇五

——第一次当班主任的点点滴滴

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正阳中学

骆凤

我是一名中学教师,从教以来勤恳工作,虽然有得意的弟子,却从没有感受到当班主任的苦与乐,这一年我有幸成为七年级一班的班主任,可是内心感到忐忑不安,其一是自己虽从教多年,有一定的教学经验但从未当过班主任,怕自己管不好;其二是自己有致命的一个弱点:对学生严不起来,自己又爱笑,怕很难震慑学生;其三是自己是美术教师,学生从心里就不重视,怕很难开展班主任工作。丈夫看出我的心思对我说他可以帮我,做我的坚强后盾,看着他真诚的微笑,我心里也踏实了很多,开始着手七年级一班的工作。

首先,我做好各种准备工作。⒈选拔有力的班干部。选拔学生中有威信,有又能力的同学组成班委会,而且分清职责,各司其职,使班级工作井井有条的开展;2.为促进学生学习,我在班里组织“一帮一”学习帮扶小组,使学困生得到帮助,从而看到自己的进步,提高学习兴趣,同时开展学习竞赛,形成你追我赶的的良好学习风气;

4、在工作中不能脱离家庭配合,所以设想要与家长及时联系,互通信息,促进学生发展。

当然,计划和设想是好的,但实施起来并不容易。在组织“一帮一”学习帮扶小组时,没人愿意与我们班的柏雨桐结对子,因为柏雨桐学习差,性格内向,我就找来副班长刘哲,希望他担当起这个重任,并且任务明确,及时帮助柏雨桐清除学习中的障碍,主动查问作业上交情况。然后叫来柏雨桐告诉他,“你知道你身上最让老师欣赏的是什么吗,”他摇头,我及时说:“你的孝心和爱心,你有孝心和爱心再加上你的恒心,什么事都难不倒你,你现在缺少的就是恒心,”他说:“老师,我真的可以吗”我微笑着点点头,经过一学期努力,柏雨桐的学习由全年级105名上升到78名。我们班的一名学生叫张震,各方面都很优秀,但有段时间,我发现他,上课心不在焉,下课与同学打骂,做作业敷衍了事,我叫他来问,可他不做声。我叫他父亲来了解才知道,张震的父母在他小时就离异,母亲去了很远的地方,最近给张震打了几次电话,使得他心里有些波动。我再次找张震谈话,让他树立信心正确认识这件事,告诉他父母永远是爱他的父母,张震噙着泪水点了点头,几天后,我看到了更加优秀的张震:基础知识大赛年级前十名,全国科技大赛选拔赛中,学校四名中的其中一名,全国书画大赛选拔赛中,张震是学校选拔五名中的其中一名„„。

我们班有四名学生,被同学戏称“四大金刚”,他们在班里经常捣乱,欺辱同学,后来甚至逃学,我三次半夜找寻,搞的我焦头难额,真想辞了班主任工作,后来冷静一想,学生就像自己的孩子,他们也有烦躁的时候,再说他们现在正处于“第一青春期”不管生理、心理都有很大变化,这就需要我多关心他们。我就找他们谈心,他们说也不是有意的,就是坐不住,我就顺势引导,想唱、想跳可以,老师给你们平台,但前提是遵守纪律,认真听课,按时完成作业,两个星期过去了,他们真的转变很快,刚好学校举行歌舞比赛,他们四个动情地唱了《隐形的翅膀》、《感恩的心》,获得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

初一学生活泼好动,自觉性差,为了让学生养成自觉学习的好习惯,我每天早到四十分钟,和学生一起,晨读,上午自习,用行动告诉学生,好习惯可以影响我们的一生。现在,即使我不在教室,我们班的学生也能自觉地读书学习。在开家长会时,许多家长说,老师,这么长时间的相识,您给我们留下了很好的印象。我也动情地说:“各位家长,我不是你们想象中的班主任,因为我教的是美术,可从内心讲,我不但重视学生的智商,更重视他们的情商,把孩子交给我们,请你们放心”。

冬去春来,春暖花开,当柳条再次发芽时,我与我的学生苦尽甘来,我们班连续三次被评为年纪优秀班,连续五次获纪律卫生流动红旗,学习成绩每次获年级第一,我们班五名学生获区市书画一二等奖,我也被评为优秀班主任。

今天是“三·八”妇女节,许多学生纷纷动情地说:“老师,您辛苦了,祝您节日快乐。”几位家长也通过手机传达着他们的祝福:“老师,祝您节日快乐,身体健康,阖家欢乐。”我感动得流下了热泪,心想:爱,能使人如此的幸福。

作为一名班主任,我觉得我还做得还很不够,但我相信,只要用真诚、爱心和智慧面对所有的学生,世界将变得很大很美。

通讯地址

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朝阳一路泰禾馨苑4407 邮编

712000 电话

6.我的教育叙事 篇六

在流动的生命中,有一种永恒的快乐,它能让心灵宁静而淡泊——那就是用爱用情用心做教育。从教十几年后的今天转首回望,自己所钟爱的这片教育园林,已在耕耘中变得郁郁葱葱„

从教以来,我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我积极主动做孩子的思想工作,长期的教育工作中我体会到:作为一名教育者,要想收到好的教育效果,就必须要付出你的真心与真爱,教育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记得有人曾说过这样一句让自己深有感触的话:要让你的学生爱你,首先你得学会如何去爱你的学生。是的,有爱才有信任的目光,有爱才有希望,有爱的教育才造就了我们共和国优秀的一代!记得曾经教过这样一个学生他叫刘峰,父母离异,这让一向活泼,顽皮的他脸上没有一丝笑容,总是含着胸,头也总是深深地埋着,似乎想把自己隐藏起来。我知道,这种打击对他来说不仅仅是想对学习有所放弃,同时也是对生活,人际交往的放弃,更重要的是对人生的放弃。我与他进行了一次深情的谈话,言语间流露出对他的关切。诚挚的话语涌入他幼小的心田,他哭着对我说:“老师,我没有妈妈,同学笑我没有妈妈!”泪水湮没了他想说的话,我的眼睛也模糊了。在沉默了一阵之后,我抚摸着他的头,友情的双手给予他呵护:孩子,从今后,老师就是你的妈妈,有事就来找我。在那次谈话之后,我对刘峰格外关注起来,他的言谈举止,性格爱好,都让我觉得单亲家庭中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是多么需要人们去

关爱他们,理解他们。于是在很多活动中,我都有意识的去锻炼他,尽管他做不到最优秀,可是他有了足够的自信心,当学期末他被同学们评选为优秀学生的时候,我发现他眼中的泪花是那么的兴奋,他脸上的笑容始终对着我,好象在说:谢谢您,我敬爱的老师。我平时对学生的关爱从一点一滴做起,处处事事都为学生着想,所以我赢得了学生和家长的信赖。学生只要发生不良状况,我都会及时和家长取得联系进行家访,将问题解决在萌芽之中。学生的点滴进步我都放在心上,写喜报、打报喜电话、发小奖品,坚持在卷子、作业上给学生写上鼓励的语言,激励学生不断进步,健康成长。就这样我成了学生眼中的好老师,家长心中的好班主任。

我深知新世纪的教师的知识“含金量”关系到下一代的整体素质,要给孩子一杯水,自己必须要成为永不枯竭的泉源,为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有知识、有能力的教师而努力着。从教以来,我始终坚持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以适应飞速发展的教育教学的需要。新一轮课程改革以后,我认真阅读大量的新课程改革资料,自学科研理论,用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把有利于开展教学工作的经验都记录下来,并且在实际工作、学习中不断完善自我。多听课,在新、老教师的经验中汲取了大量的新信息。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我逐渐形成了自己“目标全面,教法灵活、敢放善导、知能同步”的教学风格,低年级运用“玩中学”、中高年级运用“尝试教学法”灵活教学,让每个学生在参与中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让新的课标理念在教学实践中得以落实。教学方法上,我运用了语言启发、图示启发、情境启发等

多种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学生发挥聪明才智。在教学中带头上研究性学习示范课,带领学生观察、实验、记录、分析、预测,让教师“导”的艺术、“引”的技巧、“帮”的热情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和学生打成一片、融为一体,边指导边学习,教学相长,共同提高,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

古人云:不能正其身,何以正其人。在教师这个特殊的岗位上,我们的职业道德水准最直接地影响学生的发展,正所谓“身教胜于言传”。能拥有一位严谨为学,诚心为人,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的老师,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个幸福。我一直以“发现美,学会做人”为契机,引导学生做品行端正的好孩子。学生的成长,预示着我们的教育更加重要。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发展自我的品行,我在班上为学生种下的第一颗种子就是“善良”。在生活中时刻做个善良的人,会发现别人的美。

我很平凡,平凡得就像那大海中的一滴水,但就是在这平淡如水的日子里,我的心却实实在在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满足与充实。如果说非要找出什么原因的话,我想,那便是因为心中有爱。我认为:教师的爱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的心灵也能苏醒;教师的爱是融融春风,即使冰冷的感情也会消融。俗话说得好;酒后方知酒味浓,为师方知为师难。“奉献一份爱,回报以千百份爱;奉献一份真诚,回报以千百份真诚。”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一贫如洗,两袖清风”的教师会受到那么多人的尊重;为什么人们总愿意把心中最美的赞歌献给老师?因为:老师用真和善哺育了纯洁的童心,用爱与美塑造了闪光的灵魂!

我的教育叙事故事

季桂红

一次数学课上,我留了几道数学题,其中有一道是找规律题,在巡视过程中发现这道题做得相当差,有些学习不错的同学也没有做出来。课下我进行了自我反思,并就此问题做了全面调查,发现有些同学遇到此类问题觉得束手无策,有的同学静下心来能解较易发现规律的题目,但在考试中一旦紧张有时会觉得

发懵。因此,有的同学向我提出,解这类题有没有比较好的方法。

其实,同学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好,他们想知道这类问题中所隐藏的某种秘密。但我不想就这么直接告诉他们现成的答案。为了抓住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我让同学们搜集曾做过的,或没有做过的相关习题,因为有些同学想难为一下老师或其他同学,所以刻意查询了许多资料找了许多他们认为的难题,我也调整

了我的教学计划,打算用一节课的时间解决这个问题,并为此做了充分的准备。

开始上课了,一组同学首先提问,其他组同学不甘示弱,绞尽脑汁,相互争论着,最终解答出来,他们脸上漏出了成功的喜悦。并且有的同学直接向我提问,虽然我是有备而来,但还是故弄玄虚,作出努力探索的样子,有些同学还真为我着急了。其实我想通过这种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思考,怎样入手,为什么这样想。在同学们的帮助下我也完成了提出的问题,并对同学的帮助表示感谢,而他们此时的笑容是非常自豪的,准确点儿应该说是非常得意的,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可以帮助老师了。

接下来,我来个顺水推舟,让同学观察数字规律题与图形规律题,得到的规律式有什么特点,很快他们得出了结论:有的是一次函数关系,有的是二次函数关系。这个结论非常准确,这是我所没有料到的。此时,我从心里佩服他们,给了他们最真切的鼓励:你们真了不起!之后,我又提出新的问题:那么怎样才能判断这个规律式是一次函数关系呢?带着这一问题,同学们又积极探索起来。从几道一次函数规律式问题中找到了真确答案:当因变量的差除以相应自变量是常数时,就是一次函数关系。那么,其他情况一般就是二次函数关系了。带着同学自己得出的结论,我们展开了应用大练兵活动,通过一番实战,有些对结论持

有怀疑态度的学生也打消了疑虑。

7.我的地理教育教学叙事 篇七

当代美国著名文学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在他的 《西方正典》中这么说道, “美国在世的女作家, 无论出自何种种族或意识形态, 没有谁在审美成就上可比伊迪斯·沃顿 (EdithWharton, 1862-1937) 或薇拉·凯瑟 (Willa Cather, 1873-1947) ”[1], 这一论断足以说明薇拉·凯瑟在美国文学中的地位。《我的安东尼娅》是凯瑟的代表作, 自1918年问世以来, 受到评论界的普遍关注, 该作品不仅在精神意蕴上富有思想内涵、在艺术审美上具有诗的品性, 而且在民族特色上具有史的价值, 是美国文学史上当之无愧的经典之作[2], 许多评论家认为, “即使她仅写了这一本书, 也足以确保她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3]。《我的安东尼娅》叙事方式独特、语言精炼、结构讲究, 是叙事学家研究的典范;女主人公安东尼娅倔强不屈的个性、自信乐观的精神则为女性主义者提供了评论的话题;女性主义叙事学则是将两者结合起来, 将叙事文本置于历史的语境中, 与作者所处的时代、阶级、性别等结合起来, 探讨叙事文本背后蕴藏的社会文化内涵和性别意义。本文试图运用女性主义叙事学探讨凯瑟如何通过叙事策略构建与社会权力关系密不可分的权威性, 以及作者如何对这种权威进行颠覆。

女性主义叙事学是后经典叙事学最为重要、最具影响力的派别之一, 它致力于研究女性写作的叙事作品, 并且在经典叙事学的理论关照下细察文本, 参照历史语境说明文本叙事的性别化差异, 对叙事作出具有性别意义的阐释。苏珊·兰瑟认为, “在西方过去两个世纪的文学传统中, 话语权威大都当然地附属于主导意识形态中受过教育的白种男性……叙述者的地位在何种程度中贴近这一主导社会权力成了构建话语作者权威的主导因素”[4]。在特定的历史时期, 女性作家要借书写的舞台来言说自己的故事, 就必须挑选符合公众审美标准的叙事策略, 维系表层的男性文本, 以便在男性霸权的象征秩序下能够通过主流的道德评判。另一方面, 女性作家在进行自我话语表露的过程中, 不仅以意识形态的手段构建作品中女主人公隐性的女性权威, 而且借此在真实世界中与男性作家比肩, 建构作家本我的权威。因此, 我们在探讨文学中的性别问题时, 不仅要从文学意识形态与作家性别之间的宏观角度进行外围研究, 还要研究性别因素对叙事文本及其叙事话语的具体影响、社会性质和政治涵义, 并考察导致作者选择特定叙事策略的历史原因。

二.叙事策略

《我的安东尼娅》采用了外叙述者与内叙述者的叙事结构。外叙述者指第一层次故事的叙述者, 他/她在作品中主要起框架作用;内叙述者指第二层次故事的叙述者或故事内讲故事的人, 他在作品中往往具有交待和解说的作用。在作品中, 故事主要由内叙述者来叙述, 他处于举足轻重的位置, 外叙述者仅起背景作用。作者在《引子》部分说, “去年夏天我碰巧在一个非常炎热的时节乘火车穿越衣阿华平原, 并且很幸运地有一位旅伴詹姆斯·奎尔·伯登———我们仍像在西部时那样管他叫吉姆·伯登”[5]。在他们的畅谈中, 波西米亚姑娘安东尼娅唤醒了他们对她的全部记忆和感情, 于是彼此达成协议, 双方把关于安东尼娅的一切写下来, 以构成关于她的完整画像。但几个月后, 当吉姆得意地拿出他写的安东尼娅手稿时, “我”才写了一点草稿。“我自己的故事没有写成, 以下的叙述只是根据吉姆的手稿, 和他送到我手上时基本一样”[6]。由此, “我”担任了故事的外叙述者, 我的作用只是提供了吉姆原封不动的故事手稿, 在吉姆的故事中“我”是否出现没有作任何说明;作为内叙述者的吉姆则讲述了他与安东尼娅的全部故事, 以他的视角以及用他的话语对安东尼娅进行叙述和书写。

大多数读者在读完故事之后都会被吉姆的故事叙述所吸引, 而忽视与故事主要情节关系相距甚远的《引子》部分, 尤其是“我”的性别和身份。从作品的表层来看, 读者只知道“我”是吉姆的朋友, 跟他一起在内布拉斯加一个小镇上长大, 因为安东尼娅是我们共同认识的姑娘, 才决定一起写关于她的故事, 因此, 《引子》中“我”的角色似乎无足轻重或可有可无。但是, 从作品的深层来看, 外叙述者在叙事文本中的性别特征十分模糊而难以分辨, 呈现“中性”的特征, 所以作者故意“隐瞒”了外叙述者的身份。当我们考察中、西方文学在历史时段之中的叙事作品时, 我们发现“非人称化叙述者常常具有社会集体的、男性权威的话语特征, 在其不正常的貌似忽视自身性别特征的文本实践中, 其叙述世界成为男性游戏的乐园”[7]。因此, 凯瑟在书写《我的安东尼娅》的故事时, 在自己的作品中“似乎”忽视了叙述者的性别, 但实际上她“策略性地”掩盖了叙述者的身份, 将叙事话语纳入强大的男性文学传统中, 取得主流社会认可的话语权, 书写女性的故事。

如果外叙述者“我”无性别的身份是作者叙事策略的障眼法, 那么内叙述者吉姆则是美国主流社会话语当之无愧的代言人。在故事一开始, 吉姆·伯登就试图建立他男性的话语权威, “他在公文夹粉红色的正面写下了‘安东尼娅’这个名字。他盯着这名字皱了一阵眉头, 然后在它前面又添了个单词, 使其成了 《我的安东尼娅》”[8]。吉姆将故事的标题从“安东尼娅”改变成“我的安东尼娅”, 可以看出吉姆讲述故事和占有之间的联系, “我的”暗示了吉姆对安东尼娅男性主体性的所有权和占有的欲望, 并对这种占有感到满意;同时也反衬吉姆二十多年后对自己的无子婚姻感到失落, 竭力想通过对“我的”安东尼娅故事的叙述以弥补自己内心精神上的缺憾, 是一种情感“补白”。在他的话语中渗透着权力的逻辑, 他掌握了故事的话语权, 具有可以随意定义或删改故事中人物话语的权力。在他的话语权威建构下, 安东尼娅成为他叙述的客体、沉默者和受害者。他虽然很喜欢安东尼娅, 但却讨厌她偶尔间对他说话时所用的一种居高临下的口气。因为不管怎么说, 他“毕竟是男孩儿, 而她是个姑娘”[9], 所以他对她那种以保护人自居的态度感到愤懑, 他还多次指责安东尼娅使用与她性别身份不符的语言。男性作为语言游戏规则的制定者, 吉姆的语言折射着宇宙间男尊女卑的性别秩序。当我们从他“讲什么”转而考察他“怎么讲”时, 就不难发现他主导的男性叙事话语背后有更高的父权制权威在支撑, 而他具有权力的话语所发挥的就不仅仅是性别功能, 也有意识形态功能, 他所依附的是传统的男女支配从属关系, 有其政治、社会、文化、心里层面的作用。

当接受了这种思想熏陶的吉姆看到安东尼娅时, 会自然而然地根据自己受到的教育来叙述他的故事。在他认为一切都不合他意时, 他看安东尼娅什么都不顺眼, “如今安东尼娅吃饭时爱像男人那样高声说话, 而且她在饭桌上老打呵欠, 并不住地把双臂伸过头顶, 好像她的臂膀酸痛似的……现在她已经把她的优雅的举止丢了个精光”[10]。当他看到那帮女孩子一天比一天更漂亮时, 他“总会骄傲地感觉到安东尼娅仍然是‘她们中最漂亮的一位’, 就像童话中的那位白雪公主”[11]。在城市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吉姆, 事业成功却内心失落, 回到黑鹰镇再次与安东尼娅相遇, 这时的安东尼娅已经拥有一群孩子和一片肥沃的土地, 于是, 吉姆在她身上寄托他的精神相思, “我也许一直都喜欢把你当成我的恋人或妻子, 或是当成我的母亲或姐姐———当成可以和一个男人有亲属关系的任何一种女人”[12]。吉姆·伯登借助社会赋予的话语权根据自己喜欢或厌恶的需要对安东尼娅进行建构和阐释, 任意复制主流社会的性别角色期待, 他所接受的价值观完全是社会潜移默化地植入他们一代人身上的价值观, 他“理所当然地把社会话语或权力话语, 即男性主流象征秩序宣传内化为自己的话语、理想与抱负”[13]。安东尼娅成了一个可以随时给他安慰、抹平他心灵创伤的女人, 满足他对自我回归的精神追求。

由于文化赋予男性居于观察和记录主体地位、女性居于客体地位的方式, 只有让男性掌握话语权才能符合父权制主流意识形态下男性阅读者的性别期待。吉姆的男性话语, 似乎显示了男性的话语权威, 但这显然不是凯瑟创作的意图。作者故意运用吉姆父权制的话语策略, 在表面文本之下隐含了具有丰富意蕴的潜藏文本, 表面文本是男性叙述者主流社会文化意识中具有权威性的话语形式, 是站在男性话语的立场维护男权社会主导意识的权威, 潜藏文本则刻画了独立于男性世界的女性形象。透过潜藏文本, 我们可以深切感受到凯瑟对男性主导的社会象征秩序的否定, 男性叙述者是用来混淆男性“公众”视听的密码。凯瑟采用这种叙事策略, 使她既不脱离所处的时代和环境中的叙事常规和社会习俗, 又在这种常规和习俗格格不入的情况下创建属于女性的声音, 努力构建女性的权威。

三.权威构建

“语言中到处渗透着权力的逻辑, 语言无处不表现、复制和生产着这种不平等。谁掌握了语言谁就掌握了话语权, 话语又与权力结盟而获得真理的力量并由此获得存在的合法性”[14]。作为处于被叙述地位的安东尼娅从移民到美国开始就连语言能力也没有, 作者赋予她“失语”的地位, 连同她的家族一起处于被压迫、被欺骗的境遇, 男性白人吉姆则充当着语言的教化者、引导者, 显示出他凌驾于安东尼娅之上的优越性;唯一的翻译彼得·克拉依克以高得离谱的价格卖给他们急需的物品, 他们恨克拉依克, 但又只能够与他交谈, 或者说只能从他那儿获得信息。但是安东尼娅并不甘心屈从于她的沉默状态, 以她不输于男性的智力和毅力在短期内掌握了语言。为了尽快适应新的环境, 安东尼娅拼命地学习英语, 几乎每天都要跑去跟吉姆上语言课, 她不仅语言学得快, 而且对什么事情都有她自己的看法, 并能很快将它们表达清楚。父亲去世之后, 她不得不挑起家庭的重担而失去了念书的时间, 虽然她嘴硬地说“上学念书是小孩儿的事”[15], 可转身之后却在默默流泪, 她要求吉姆以后把在学校学到的好东西全部都告诉她。尽管她每天要干繁重的农活, 她还是没有放弃英语的学习, 以致到吉姆开学的时候, 她的英语已讲得和他一样流利。“语言是存在的家”[16], 掌握了语言, 就掌握了能够与男性对话的密码, 这是安东尼娅能够与吉姆建立平等关系的起点和基点。

安东尼娅掌握男性的语言不是为了屈从于男性, 而是为了更充分地展示自己的个性特征, 她身上自由、快乐的天性和大胆的男性化行为作风使她成为一个独立的人存在。当她到黑鹰镇哈林先生家里做帮工姑娘时爱上了万尼夫妇的帐篷———流动舞场, 一望见那顶透亮的帐篷, 她就会像个男孩似的猛冲过去, 往往来不及喘口气就开始跳舞。她认为“一个像我这样的姑娘能快活的时候就得抓住机会快活。也许明年镇上压根儿就不会有什么帐篷。我想我也希望尽情地乐一乐, 就像其他姑娘一样”[17]。她不在乎别人说她像个男人, 而公开宣称“我真喜欢在外面干活, 而不愿憋在屋里……我就是喜欢像个男子汉”[18]。她不只是嘴上说说而已, 在她十五岁的时候, 她就穿着父亲生前的靴子、戴着他的旧皮帽干活, 犁地时想要知道杰克犁了多少, 因为她不想犁得比他少。她帮助弟弟安布罗西干活, 而且可以和他干得一样多。

安东尼娅对事物的理解尽管不太成熟, 但在道德价值观念上她是自己的权威, 不会也不愿人云亦云地按照别人的判断行事, 尤其是选择自己的朋友方面。舞会后, 貌似正派的小哈里·佩因以送她回家为借口想要强行吻她时, 她竭力挣脱之后给了他一记耳光, 拒绝的理由是他星期一就要同老板女儿结婚。她的雇主哈林先生知道后, 对她发号施令:“你要么不再去跳舞, 要么就另找个地方”[19]。安东尼娅毫不犹豫地立马拿定主意, “不再去那座帐篷?这我一分钟也不会考虑!我的亲生父亲也不能阻止我!哈林先生不能在我干完活后还发号施令”[20]。对于结交的朋友, 她也没有因为小哈里·佩因的无礼而抛弃他, 因为她觉得她交往的小伙子都是些正派的青年, 这一次的一巴掌可以给他一个教训。人人都知道威克·卡特是一个赌博、敲诈、淫荡集于一身的恶棍, 安东尼娅自信能照顾好自己, 而且那边的工钱多, 晚上的时间可以自由支配, 下午可以经常外出, 她相信自己的判断, 由不得别人对她的事情指手画脚。

被负心的客运列车车长拉里·多诺万抛弃之后, 她整天干男人的活, 沉默寡言。在没有惊动任何人、没有呻吟一声的情况下, 自己躺到床上生下了她的孩子。安东尼娅从一开始就爱她, 从不因有孩子而感到害臊, 她是个天生的母亲, 没有哪个孩子得到过比她更好的照料。吉姆在照相馆看到安东尼娅孩子的照片被“加彩放大”, 这事要换作其他姑娘, 或许会让孩子避开众人的视野, 安东尼娅却为她的孩子感到骄傲, 把孩子的照片镶入金边相框挂在镇上的照相馆里让众人去欣赏, 并且不同意用便宜的相框镶她孩子的照片。她选择丈夫的标准之一就是要对她的女儿好, “要是安东 (她的丈夫) 在她 (女儿) 很小那会儿为她的事找什么麻烦, 或是要我把她留给我母亲, 那我就不会同他结婚了。我绝不会”[21]。安东尼娅对社会习俗和传统规约的反抗并不是有意去赢得自己的话语权威, 而是为了在各种迫使人们屈从的话语声音中保持自己的主体性权威, 这也间接地说明, 在那个历史时期, 安东尼娅的声音是对权威的一次与众不同的虚构反抗。

吉姆之所以能够认识到安东尼娅身上具有迷人的魅力, 而且这种魅力经年之后愈发散发出神奇的光彩, 这与安东尼娅身上那种自我建构的权威不无关系。在遭遇情感创伤之后, 安东尼娅并没有自暴自弃, 显得更加成熟, 而且她那张庄重的脸上有一种新的活力, 脸上的红晕依然使她显出她从来就有的健康和激情。经过多年的生活磨练, 有许多女人一直保持着安东尼娅已经失去的一切, 她们心中的热情却消失了, 而安东尼娅无论失去了一些什么, 却始终没失去生活的激情。“她如今已是个历尽艰辛的女人, 不再是一个美丽可爱的姑娘;但她仍然具有那种能激发想象力的东西, 仍然能够凭她可揭示平凡事物之真谛的动作和目光令人一时间屏住呼吸。……她心中强烈的情感全都通过她的躯体得以表达, 通过她那从来不知疲倦地奉献着丰富情感的躯体。……她是一座蕴量丰富的生命之矿, 恰如人类初期各民族那些祖先”[22]。将安东尼娅比作一座生命之矿, 并将她与人类祖先比肩, 表明在吉姆的话语中, 安东尼娅的形象已经升华为一个圣像, 一个需要仰视的角色, 让读者联想到许多男性作家塑造的史诗般的英雄人物, 她与他们一样可以创造传奇, 创造历史。

作为吉姆·伯登的叙述对象, 凯瑟塑造了一个可以“从各个角度研究她”的光彩夺目的主人公安东尼娅, 因为“她就是故事”[23], 虽然处于被叙述地位, 却处处显示出她作为“人”的主体性权威。叙述者吉姆只是作者在文本中作为叙事技巧的一部分, 是观察安东尼娅的一个视角, 他的话语只能体现他自己的叙述权威;而作为被叙述的主体———安东尼娅———才是作者想要表现的真正意义上的权威, 这种权威从安东尼娅自身的身体散发出来, 是一股“越压制越往外冒”的力量。作为读者, 我们同样可以从各个角度感受到安东尼娅如何为自己争取权威:作为一个女孩、作为一个青少年、作为一个热恋中的少女、作为一个成熟而又经验丰富的女人, 最终作为一个妻子和母亲, 她从来没有因为其他人的话语而放弃自己的女性主体权威。作为被叙述者, 凯瑟笔下的安东尼娅以自己的行为方式颠覆父权制下的男性话语权威, 在叙述与被叙述、建构与被建构这两股力量的对抗中, 安东尼娅冲破吉姆为她虚构的地母神话, 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个性魅力, 消解了父权文化对她的钳制, 言明自己真实的存在。

因此, 作为内叙述者的吉姆虽然是男性, 却是凯瑟部署他“潜伏”在文本中遮人耳目的幌子, 他的主要任务是维持表面上的男性叙事身份, 拥有凯瑟赋予他作者立场的话语权, 只能“如实地”展现真正的安东尼娅, 其实际任务是暗中作力, 突出安东尼娅的女性地位, 维护她的主体性权威。作者通过“将著作权转移给律法的代表者 (吉姆) 来拥有这些权利 (拥有文本) , 这种转移的叠复是一个骗局, 其目的是占有表面上被她放弃了的文本”[24]。吉姆的话语是一种隐性的权力运作方式, 凯瑟通过写作来抵制和颠覆父权话语, 对男权话语中的性别歧视展开剖析和批判。

四.结语

凯瑟通过男性叙事话语的方式言说女主人公安东尼娅的主体权威, 这是作者的创作意旨从深厚的男性传统逐渐向女性传统过渡的表征。通过表层叙事, 她将文本的叙述权利交给男性叙事者吉姆, 由这一父权制的代表来叙述女性、书写女性, 对女性进行赞美或表示厌恶。安东尼娅身上所张扬的女性魅力和男性特质使主人公脱离了传统女性的柔弱、顺从、隐忍等负面特征, 成为一个拥有绝对自我权威的完美女性。作者通过文本的创作也经历了从依附传统到确立自我价值的嬗变, 通过其作品确立了她在美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中的地位。

摘要:在代表作《我的安东尼娅》中, 薇拉·凯瑟运用男性话语的叙事策略来叙述和书写女性, 以父权制下的男性文学传统为障眼法获得主流社会的接受和认同。作品中的女主人公安东尼娅是融合了女性气质和男性特征的人物, 虽然处于被叙述、被书写的地位, 却处处彰显她的女性主体权威。通过作品的分析, 文章旨在阐明作者在深厚的男性文学传统中, 通过男性话语的叙事策略, 颠覆传统社会权力运作中的男性主导权威, 建构女主人公的主体性权威。

关键词:薇拉·凯瑟,《我的安东尼娅》,叙事策略,权威构建

参考文献

[1] (美) 哈罗德·布鲁姆.西方正典.江宁康译[M].南京:译林出版社, 2011年7月, p.360。

[2]霍锋利.《我的安东妮亚》:一部诗意的文学经典[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年第1期。

[3]李公昭.20世纪美国文学导论[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0年1月, p.19。

[4]苏珊·S·兰瑟.虚构的权威:女性作家与叙述声音[M].黄必康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年, p.6.

[5][6][8][9][10][11][12][15][17][18][19][20][21][22]奥布莱恩.薇拉·凯瑟集:早期长篇及短篇小说[M].曹明伦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7年, p.801, 805, 804, 835, 893, 954, 1023, 890, 950, 902, 949, 949, 1045, 1044。

[7]于德山.小说叙述者性别特征分析[J].南京大学学报 (哲学·人文·社会科学) , 1996年第4期.

[13]李公昭.文本与潜文本的对话—重读薇拉·凯瑟《我们的一员》[J].外国文学评论, 2007年第1期.

[14]李莉.薇拉·凯瑟的记忆书写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9年, p.158.

[16]杨莉馨.西方女性主义文论研究[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 2002年, p.278.

[23]Gerber, Philip L.Willa Cather[M].New York:Twayne Publishers, 1995年, p.44.

8.我的“叙事德育”实践之路 篇八

一、“故事法”的可能性尝试

我开始关注故事的教育价值,是源于一次意外。

每个班级都会有“刺头”学生,就是那种油盐不进、浑身是刺的问题生。小A就是这样一个学生,打架斗殴、扰乱课堂,甚至还对苦心教育他的班主任动了手。班主任一生气辞掉了“主任”之职,换了另外一个班级专心做任课教师。于是,我被火线“提拔”为该班班主任。就这样,我成了小A的班主任。

相安无事不过几天,小A就又在班里与任课教师发生了冲突,并且言辞激烈。当班干部把我叫到教室时,他们已经到了险些动手的地步。看见我来,他先是沉默了一阵子。我以为教育的时机来了,便开口讲刚刚酝酿出来的开场白。话没说两句,他脑袋一歪,眼一斜,不屑地嚷道:“尊敬师长,遵守纪律……你烦不烦,这样的大道理我比你懂得多。”忍住怒气,我让他去办公室冷静冷静再交流。他大声质问:“我为什么要去办公室?我和你有什么可交流的?”忍无可忍,我上前打算拽他到办公室。他一个亮身,摆出一个武术动作,笑嘻嘻地说:“怎么?想和我过过招,你知道老李(前任班主任)是怎么下台的吗?”看看他一米八还多的大个子,再想想他与好几位老师的交手经历,我犹豫了一下转身离开,打算去办公室打电话叫他的父母。身后的他一边跑一边嚷:“大家快来看,老王被我吓跑了,他也不是我的对手呀!”

我真想追上去一脚把他踹倒在地。但是,那样做的后果是什么呢?

事后,我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思考:从整个事件来看,学生肯定是存在问题的,对他的教育不仅必要而且重要;从学生的反应来看,教育的道理是正确的,学生不但认可而且熟知;从教育的效果来看,效果为零也可能是负数,最后的结局就说明了一切。由此可以看出,即使教育的内容再正确,教育的方法不当,也不会产生理想的教育效果。但是,对于小A这样的学生,软办法不灵,硬办法不行,新办法又在哪呢?

心有不甘,我对小A进行了彻底“调查”。原来,小A是一个读完初三又从初一复读的学生,学习成绩并不十分差,只是他刚到这个班里的时候,经常被其他男生嘲笑是个“留级生”。自卑和抗拒,让他凭着身高和浑身的肌肉把他们一个个“征服”,小A成了班里的“老大”,打败对手成了他的唯一追求。颇有感触,我写了一篇文章《我不是你的“对手”》,表达了对他的理解:“我真的不是你的‘对手,不是和你打架的‘对手。你真正的对手是你自己,你得打败你内心里的自卑,然后去寻找你真正需要的东西……”这篇文章在杂志发表后,我“很不小心”地把杂志落在了小A的课桌上。小A在还杂志的时候,不好意思地摸着脑袋说:“老师!嘿嘿!”

一个“嘿嘿”,让我找到了教育的感觉。从此以后,我坚持把发生在小A身上的故事写出来,找恰当的机会给他看。不好的事,我表示遗憾;稍微好一点的事,我大加赞扬。慢慢地,小A没有那么强硬了,“刺”也软了很多。时不时地,我找一些励志故事给他看,他也有事没事地找我聊天。再后来,我在他的作文中被写成了他最信赖的朋友。我知道,我终于走进了他的心里,用故事,一点点走进了一个坚硬、封闭的内心。

小A的转变,让我开始重新思考德育:在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的强制、灌输之外,是不是还会有更好的德育路径和手段?于是,我开始了基于故事的德育实践,并在不断的摸索中有了收获和更深刻的思考。

二、“德育叙事”的可行性实践

我把通过讲(写)故事对学生实施德育影响称为德育叙事。对于德育叙事来说,故事是德育叙事的内容和工具,讲(写)故事是德育叙事的手段。选择什么样的故事,由什么人来讲故事,选择什么样的叙事方法,这些都是开展德育叙事的关键。

(一)叙什么事:从“别人家的故事”到“我的故事”

利用故事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这不是创新更不是独创。在我们的中小学教材中,就收录了各种不同体裁的故事,比如“孔融让梨”“囊萤映雪”“愚公移山”“乌鸦喝水”等等,这些故事具有很强的“德育价值”,伴随了一代又一代儿童的成长。但是,这些为数不多的故事零星分散于各个学段的不同学科中,没有形成一个有序的、有规划的育人体系。于是,在最初的时候,我就致力于建立一个完整科学的德育故事素材库。为此,我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并动用各种力量,大量搜集具有德育价值的故事。不长的时间里,我手里积攒的德育故事达到了一千余篇,包括各种历史故事、童话故事、寓言故事、名人典故、伟人传记等。这些故事经过我的“叙事化”加工,成为我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主要素材。为了更便捷地选取、使用故事素材,我又把这些故事按照德育主题分成感恩教育、集体教育等十大主题,每一大主题下又分成多少不等的小主题,初步形成了一个内容丰富、架构完整、系统完善的素材库。在很长的时间里,这个素材库成为我的德育“宝贝”,为我的德育实践提供了鲜活的内容。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故事使用频率的加大,这个素材库的弊端也渐渐暴露出来:里面的故事多为说教性、道德化极强的控制型故事,道德指向性明确,学生听得多了,慢慢就会产生心理厌倦,德育效果大大减弱。换句话说,这些故事都是“别人家的故事”,听起来新鲜却不容易入心入脑。受小A教育成功的案例启发,我开始关注“我的故事”的开发:一是我写班级里发生的故事,讲班级里每一个学生的故事;二是引导学生写同学的故事,讲自己的故事。就这样,我初步构建了“德育素材库构建主题德育,生本化故事完善生活德育”的双线德育叙事素材整合模式。依托科学完整的德育故事资源,成系列、成体系地构建德育骨骼,利用学生之间真实的、生活化的故事,丰润并优化德育的灵魂与血肉。德育素材便一下子丰盛起来,德育叙事日渐丰满。

(二)如何叙事:从“我讲故事”到“大家演绎故事”

如何叙事,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转变:一是叙事主体,二是叙事形式,三是叙事载体。刚开始的一段时间里,基本上属于我一个人在讲述故事。每到班会时间,我会根据班会主题的需要选择其中的一两个故事,有针对性地运用这些故事对学生施加影响。这样的独角戏,我唱了足足一年多的时间,班会模式的固定化让班会的吸引力明显降低,我的讲述也慢慢失去了吸引力。

有一次,我因为有紧急任务不得不中断刚刚开始的班会,委托一位同事代开班会。同事不善演讲故事,便把我准备好的故事交给班长,让他自己想办法。班长便在班里征集讲故事的人,没想到学生热情高涨,纷纷举手要讲故事。最终,经过竞争,一位同学争得了演讲权,不仅把故事讲得有声有色,还“擅自做主”添加了一个自己的故事。这件事,让我豁然开朗——自己讲故事,不仅累,还有可能出力不讨好,何不让学生成为讲故事的主体呢?从此以后,我便开始了“放权”,故事的演讲者不仅有自己班级里的学生,还有高年级的学生,已经毕业的学生,甚至低年级的学生;不仅有学生家长,学校领导、教师和校工,还有社会上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他们叙事的形式特别丰富多彩,有口述,有表演,有视频,甚至有时会利用声光电化造出撼人的氛围。最重要的是,叙事的载体不再仅是班会课和每天的故事时段,班级博客、QQ群、微信平台等信息化的故事载体越来越丰富,故事漂流、故事沙龙、故事分享会等活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生和家长参与。在德育叙事成熟以后,我基本成了幕后人,德育叙事也完成了从“一个人的独角戏”到“大家演绎故事”的华丽转身。

三、“叙事德育”的可为性研究

2010年,我开始主持学校德育工作。也就从那时起,我开始把故事引入到“国旗下讲话”之中,逐步把“慷慨激昂”的领导“讲话”变成“讲故事”。就这样,被叙事化改造后的“国旗下讲话”也成了德育叙事的途径之一。基于此,我便打算把个人长期的德育叙事实践进一步提升,形成一个系统的、可操作性强的德育模式,以便让更多的班主任能够接受、理解并实践德育叙事策略。于是,我在“德育叙事”的基础上,提出了“叙事德育”的教育理念。

(一)什么是叙事德育

所谓“叙事德育”,是指教师通过叙述具有教育意义的故事或生活事件,影响和促进学生进行自我道德建构的一种德育理念,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的有效策略。从实践的价值上来说,它不是简单地叙述一个道德事件,而是要在道德事件叙述的基础上,借助事件本身所蕴涵的道德价值观加以分析、讨论、提炼,从而理解人生、理解自己、理解他人和社会,进而达到道德自我建构的目的。

叙事德育的教育价值就在于它的“软德育”特质,是要让学生在听取叙事的过程中,对故事有所感触,因感触而有所感动,因感动而有所感悟,受到启迪明理,促进学生品德的内化,达到教育的目的,实现一种柔性的道德教育。叙事德育与传统的道德教育相比,有四个基本特征:一是以故事为基本内容,通过故事营造的德育环境来引发道德教育的契机,让故事以更加隐蔽的形式来触动和感动学生的心灵;二是以叙述为途径,通过对故事进行形式多样的加工和改造,让故事以更加鲜活的力量来开启和走进学生心灵;三是以共情为特点,通过故事情境的再造和对故事情节的渲染,让故事感动和激励学生的心灵;四是以明理为目的,通过对故事德育价值的理性植入,让学生在故事中获得道德观念,从而感化和引导学生的心灵。

(二)叙事德育的基本策略

叙事德育作为一种系统的学校德育模式,不仅有其独特的理念和主张,更有着科学规范的操作模式,现在我结合自己的实践略加说明。

1. 系统规划学校德育,明晰德育目标和主题

当时,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处在城乡结合部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学生大都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从整体上看,学生的基本素质普遍较低且差距较大,做人、做事、学习能力较差。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整体研究各级德育要求的基础上,提出了“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的学校德育主题,并把三大德育主题细化成24项意识或能力要求。以“学会做人”为例,我们把它分解为自我意识、集体意识、劳动意识、责任意识、担当意识、公民意识、国家意识和国际理解能力共8个小项,每一个小项都有具体的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评价。通过这样的细化分解,我们就形成了以“三个学会”为主题的“3大项24小项”德育目标要求,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操作性纲目,列为学校德育工作的纲领性理念,统领学校德育工作。在此基础上,根据每个月的重大节假日及德育需要,大致划分月度教育主题,初步形成月度教育方案。

2. 寻找确定主题故事,启动“故事大课堂”

在月度主题确定以后,叙事德育实施者就要寻找和挖掘与主题相关的德育故事,利用每周一的国旗下讲话时间启动“故事大课堂”。也就是说,我们把常规的国旗下讲话进行叙事化改造,使之变成以讲故事为主的“故事大课堂”,开启全校的一周德育主题。

比如,我们通常把11月份列为“做最好的自己”主题月。某一天,我在校园巡视时发现一位班主任在处理两个闹矛盾的同学。无论班主任怎么规劝,一个学生总是强调是对方先骂了他,然后自己又打了对方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看到这里,我马上想起了一个故事《保持自己的水准》,并迅速做好了“故事大课堂”备课工作。到了下一周周一早晨的升旗仪式,我主讲了“故事大课堂”。首先,我不提名地讲了自己看到的这件事,然后问同学们有没有经历过类似的事情呢?学生都笑了,有的大声说:“有有有!”看到这里,我为他们讲了一个故事:有一位教授,带着小儿子到市场去买水果,在水果摊上挑选水果时,小贩很不耐烦地说:“先生,你到底买不买?不要这样挑来挑去的。”教授礼貌地回道:“要买!要买!”接着把挑好的水果交给小贩,并问多少钱?小贩不以为然地说:“这可是很贵的哦,你买得起吗?”教授依旧谦虚地回答“买得起,买得起”,并把钱递给小贩。 在回家的路上,小儿子一路沉默,快到家时,实在忍不住,便问道:“爸爸,您是教授,是学者,在我心目中是偶像,是令我景仰的人,为什么今天却让小贩如此吆喝?难道您一点也不生气吗?”教授回答道:“待人有理、谦虚、礼貌是我的水准,无礼、势利是小贩的水准,我不能因为一个粗鲁的人,而破坏我自己的水准。”然后,我通过与学生的深度交流,让学生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个优秀的人,不能因为别人做得不对而跟着他去做,更不能因为别人做错了就以更错误的方式对待他人,因为那样,你就降低了自己的水准。

3. 围绕“故事大课堂”,召开叙事型主题班会

由国旗下讲话改造而来的“故事大课堂”,是开启一周主题教育的主要阵地,而真正深度落实这一主题的阵地应该是每个班级召开的主题班会。在下午的班会时间之前,每位班主任要结合“故事大课堂”揭示的主题,进行叙事型主题班会的备课,并在下午班会时间组织召开一次叙事型主题班会。

叙事型主题班会,是指围绕一个教育主题,有目的、有组织、有策略地呈现具有教育意义的故事或生活事件,调动学生对故事(事件)的积极体验、唤起情感上的共鸣,影响和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的一种班会形式。叙事班会与常规班会的最大不同就在于德育实施手段的不同,常规班会往往以讲道理为主,把空洞乏味的人生道理强硬灌输给受教育者;叙事班会则是通过鲜活生动的故事把人生哲理、生活道德传递给学生,通过故事的浸润实现“大教无痕”的境界。

4. 亲子共享,让故事走进家庭

主题班会结束后,学生要将本周“故事大课堂”上校长讲的故事和主题班会上班主任讲的故事带回家,并与父母双向分享故事。根据学生的年龄段不同,这种“双向分享”可以有不同的标准要求:对于小学一、二年级的低段学生,只要求他们向父母大概复述学校里听来的故事,并请父母再讲一个故事给自己,实现父母与子女的双向讲故事;对于小学三、四年级的中段学生,不仅要求能够清晰地复述学校故事,还要学会与父母交流故事,耐心聆听父母的故事,同时尝试讲述自己身边发生的类似故事;对于小学五、六年级及初中学生,除了要求能够复述、交流、聆听故事外,还要写出一个相关的主题故事,班级搜集制作电子故事集。

上一篇:城管季度工作总结下一篇:运动会表彰教师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