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比例分配工作反思(11篇)
1.按比例分配工作反思 篇一
《按比例分配》教学反思
本课采取小组合作,交流探索的学习形式,引导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并学会比较、分析、归纳、综合,获得数学知识与技能的方法,尽可能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提供现实情境和活跃的情境,贴近学生的思维调动区,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探究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从中设疑,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自然地把学生吸引到例题的自学中。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把一个数量按照已知的比分成两部分,然后通过尝试做例题,组织讨论,引导学生动脑想,动口说,并进行归纳总结,调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探求知识的全过程,促进学生思维系统性的发展。通过自己的思考推出新结论,解决新问题。这里还注重了算法多样化,它既是对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尊重,也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通过交流展示不同的算法,有利于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与灵活性。教学时有意提倡方法一和方法二,一般以第二种方法为主,因为学生在理解了比和分数的关系,并掌握了分数乘法实际应用的基础上,比较容易接受这种方法,而且也有利于加强知识间的联系。其次在如何检验解答是否正确时,要学生掌握检验方法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两个部分数的比要和题中条件一致,两个部分数相加等于总数。
本课的设计理念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把陌生枯燥的应用题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联系起来,首先通过问题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按比例分配的计算就来源于自己的生活实际,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了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充分体现了应用题教学的应用性。其次注重学生的独立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有机结合,使每一名学生都有一块属于自己思维开拓的区域,并在交流中学会了学习互补,增强了合作意识。再次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获取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体验策略的多样化,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意识,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按比例分配应用题解题技巧 篇二
【关键词】数学教学;应用题;制订;解题问题结构;解题思路
一、分析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
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结构能够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在教学过程之中,数学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进行数学问题结构分析训练,比如补充问题与条件的训练、自编应用题的训练等。另外,在为学生讲解应用题的时候需要分为两步训练,并且让学生对直接条件进行分析,并变换为间接条件,让学生在审题过程之中提升发散思维能为。在长久的训练中,学生必定能掌握一套独特的应用题解题方法。
例如这样一个应用题:有840本书,按4:3分给育才小学和为民小学,两个学校各分到多少本?指导学生分析,总数是多少,总份数是多少,所占比例是多少,引导自己总结解题策略,举一反三,最后必定掌握解题技巧。
二、加强对按比例分配应用题解题思路的训练
按比例分配应用题之所以比较难学是由于应用题本身的复杂性,由于小学生年龄小,无法开展系统性的应用题训练,使得很多学生面对问题无从下手。针对这种情况,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加强对应用题解题思路的训练,让学生对解应用题的基本步骤有所了解与认识。其步骤主要包括:在学生了解题意之后,需要对条件与条件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并且对数量关系进行分析,然后在分析、总结之中找到解题的思路。通常情况下,从审题到列出解答式子,都需要内部言语所完成。在这一过程之中,所考查的是学生的思维能力,所以在加强解题思路训练的同时、需要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解题。
(1)读题。在读题的过程之中,学生要对题中的已知条件与未知条件进行分析,并且将各个条件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从根本上分析解题的过程。
(2)画批。在题中将重点词、句进行分析,并且用文字、符号进行标注。进行画批的主要目的便是能够让学生清楚地了解到每一个数量的意义以及各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3)画图。是指画线段图,将题目中所出现的各种相互关系利用线段进行表述。
(4)谠理。在进行应用题的解答过程之中,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利用清晰、简洁的语言进行分析。
只有通过读、画、说才能让学生真正对应用题有所认识。在多次训练之后,就可以培养学生解题的有序性与合理性,进而提升应用题教学的效率。
三、加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无论是应用题还是计算题一般都涉及一定的生活背景,在这种发展形式下,笔者认为加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使用生活化策略是至关重要的。所谓的生活化策略主要是指,在应用题的教学过程之中需要联系生活,将生活中的现象与应用题进行融合,并且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所存在的问题。比如,在生活中常见到的加减算法、乘除算法,可以与应用题进行融合,让学生对数学的重要性有所认识与了解。另外对于一些开放型的习题,小学数学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对比、归纳、总结。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并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探索精神,而且对提高学生的应用题解答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例如有这样一个问题:甲、乙两筐水果的重量比是8:7,如果乙筐重63千克,甲筐重多少千克?让学生分析理解,总共分成15份,甲占8份,乙占7份,然后结合分数应用题,就迎刃而解了。
3.《按比例分配》教学反思 篇三
本节课的复习部分:通过交流日常生活中某些物体或某些商品组成的部分的比,和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题目为学习新知识创设情境,从而提出课题。学习新课部分中,例题的教学由扶到放,先让学生分交流讨论,之后独立完成,最后说说怎么想的,从而掌握解题关键。巩固反馈部分由易到难,逐步提高。计算长方形的长和宽,是学生很容易错的一道题,所以采用了判断的方法,指出易错的地方,引起学生注意。
本节课采用小组协作学习的教学方法,课堂气氛活跃,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反思
整个教学是成功的,具体表现在:学生始终以积极的态度对问题进行主动探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讨论、辩论,对“按比例分配”有了具体了解,并且了解了日常生活中比的应用。最终使学生认识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和解题思路,能正确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
反思这一教学过程,具体分析如下:
1、创设了生活情境,激发了探究欲望。我用生活中学生司空见惯的例子切入话题,展开讨论,将生活常识与数学科学知识“超链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知识点得以轻松展开并为学生所接受,在体验中建构新的概念体系。整个课堂教学中,我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在教学设计上,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精心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学习材料,使学生充分运用生活经验体验和感悟数学是行之有效的。
2、在谈话中为如何解决问题做好了潜移默化的铺垫,这一个环节的设计是为了深化学生对“按比例分配”的认识,整个过程始终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学习生活中的数学,创设生活情境帮助学生了解数学,运用数学。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并且整个过程中我注意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意见,让学生体验到了数学的快乐。
3、这节课,我改变以往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强调学科本位,而是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情感体验,让每个学生都积极投入到学习的探究过程,开展自学互学、小组交流、自由汇报等形式,使他们成了真正的“主角”,把时间和空间都留给学生进行思考。如本节课中,“你能根据农药的使用说明书,帮王老汉分析其中的原因吗?小组讨论一下,庄稼为什么枯黄?”和“看图编一道按比例分配应用题”这两个环节的教学时,通过小组讨论,发表每个个体的意见,形成小组意见,又通过组际间的交流,得出综合完整较理想的结论,让同学们感到合作的力量,得到成功体验的机会。通过让学生在疑惑中去探索,在探索中去思考,在思考中去发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感受合作中恍然有得的快感。
4.按比例分配教后反思 篇四
1.高屋建瓴,运筹帷幄。
“两种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可以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比来表示,即它们之间是可以相互的转化的。”教师在这样一个较高的立足点上设计教学,就显得挥洒自如、得心应手。
2.避虚就实,主攻目标。
由于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答思路,所以计算不是重点,教师大胆重组教材,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以分配巧克力问题为主线,出现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什么是按比例分配应用题,解决按比例分配应用题要明确什么、分什么、按什么样的比分配成几个量、分别看作几份、每一部分量与总量之间的关系等。可以选择什么样的方法解决呢?学生一步一步逐渐悟出按比例分配的问题,既可以用归一法解决,也可以用分数知识解决,对于出现的连比问题,也迎刃而解了。学生在学完这节课以后感觉太容易了,好象根本不需要老师教,自己本来就会。这样的设计,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使学生自然地把新学的知识和已有的旧知相融,加深了学生对倍数、比、分数关系的理解与沟通,对于培养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很长远的意义。
3.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深化练习中的六年级、四年级和二年级学生共同承担卫生区的任务问题,学生各抒己见,共同探讨,课堂气氛十分热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又在生活中得到应用。
4.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5.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教学反思 篇五
一、及时反思总结,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例题时,我让学生及时反思解决问题的步骤,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什么。最后引导概括得出按比例分配应用题基本特征:已知总量和各部分量的比求各部分的量。解题方法是:先求总份数,再求各部分占总量的几分之几,最后,用总量乘各部分占总数的几分之几,求出各部分量。解题关健:把比转化成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教学中,不仅仅满足于例题会解决,更注重的是学生的解题方法的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
二、变式训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6.按比例分配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2、在具体情境中,通过自学自探、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探索按比例分配的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这类问题的特点。
3、学生在经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比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按比例分配问题的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按比例分配问题的结构特点,灵活运用,合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激趣导入 1.谈话引入:
上节课,我们通过人体的身高,学习了有关比的意义和比的基本性质。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看看人的体重中的奥秘。
2.下面请看屏幕,出示情境图,这是大头和爸爸的对话。接下来老师要问大家一个问题:
如果把大头的体重平均分成两份,一份是水,另一份是其他物质,通过比和平均分的学习,这时我们就可以说,大头体内的水分与其他物质的比是1:1.但实际上人体内的水分与其他物质不是平均分配的,而是按一定的比来分配的。
课件出示情境图上的旁白。(科学研究表明,儿童体内水分与其它物质的比是4:1;成人体内水分与其它物质的比是7:3.)
提问:仔细观察情境图。,从图上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回答,教师适时评价。
那么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吗?
学生口答。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教师板书出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分布呈现爸爸和大头的体重的情境,找准知识的生长点,从学生已经学过的平均分问题入手,使学生体会到按比例分配问题是平均分问题的发展。帮助学生初步理解按比例分配的含义,激发了学生提出新问题,促进学生产生探索新知的欲望。
二、分析素材 理解概念 1.自主探究,尝试解决
解决第一个问题:大头体内的水分及其他物质各有多少千克?(1)你能把解决这个问题的信息和问题连起来读一读吗?
(2)你对“儿童体内的水分与其他物质的比是4:1”是怎么理解的?
多引导学生说一说。
(3)能用线段图表示出他们之间的联系吗?
学生同位合作完成,然后小组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师巡视。展示交流:
学生展示交流线段图及画法。
(4)线段图画出来了,你能试着解答一下这个问题吗?
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的过程中指明不同解答方法的同学到前面板书:
2、交流思路,探究算理
解法一:
4+1=5
解法二:
30÷5×4=24(千克)
30×4/(4+1)=24(千克)30÷5×1=6(千克)
30×1/(4+1)=6(千克)
(1)让两种不同解法的学生说一说这样做的理由,每一步表示的含义。(2)小组讨论:观察比较这两种方法有什么区别?
相同点:两种方法都算出了总份数。都是用线段图表示出来
体重是有水份和其他物质组成的,求水和其他物质的重量也就是把30按照4:1的比例分配。
不同点:一是把比看作平均分得的份数,用平均分的方法先求出一份再来解答;(整数思维)。二是把比化作分数,转化成分数乘法问题来解答。
(3)优化算法:他们的方法你喜欢哪个?为什么? 说给你的同位听一听。第一种比较直观,好理解。第二种用了我们刚刚学习的分数乘法
(4)小结:像这种,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问题,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按比例分配。(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两种方法,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样的,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探索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又进一步说明了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更完整、更合理。
3、应用模型,解决问题
解决第二个问题:爸爸体内的水分和其他物质各有多少千克?(1)师:你能用我们想到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吗?(2)学生独立完成,同位交流自己的想法。(3)谁愿意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课件出示
怎样知道我们解答的是否正确呢?你们有什么检验方法吗 谁能检验一下?
相加法
写成比的形式,化简后看是否是7:3 检验能够帮助我们检查自己的解答是否正确,所以养成检验的习惯非常重要。4.同学们都很棒,都能灵活的运用我们学过的方法解决按比例分配的题目,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按比例分配的题型结构:
已知:总数量
各部分的比
求:各部分的数量
谁能说说在计算按比例分配的题目时应注意什么问题?(1)要看清题目分配的是什么,分配的量是谁(2)按照怎样的比分配(3)分数关系要找准。
教师总结板书:比中各部分的总数
各部分的比
《设计意图》:归纳基本方法,还要让学生谈一谈检验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学会在反思中检验,在反思中发现,在反思中进步。
你们都学会了吗,下面我们做一些相应的练习
三、巩固练习
拓展应用
1、做自主练习第1题
学生独立做后交流解题思路及方法。
2、做自主练习第3题。
学生独立做后交流解题思路及方法,注意隐藏条件。
3、做自主练习第4题
这是一道按比例分配拓展应用的题目,让学生在独立思考,悟出解答方法。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五、课堂小测:课本自主练习第2题。
课后反思:
7.按比例分配-教学设计 篇七
杨丽红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按比例分配的题型特征,会正确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知识结构。
3.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探究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实现迁移。
1. 一段路长480米,第一天修了全长的,第一天修了多少米? 2. 从“甲乙两人修路长度的比是5:3”你能想到什么?
3. 把100个苹果平均分给幼儿园两个班的小朋友,平均每个班分得多少个?
(板书:平均分)
二、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时不能实现平均分,或者不平均不够合理,需要按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习惯上我们把这一类的问题称为“按比例分配”。今天这一堂课,就请同学们通过自己学习、小组合作自行解决这一类问题的方法。
三、设疑激趣,明确方向。
教师出示一个盒子,问学生,如果老师要请你们分这个盒子里的东西,你要向老师寻问什么信息。使学生明白:
分什么
有多少
分给谁
怎样分(板书)
四、尝试学习、探索方法。1.出示尝试题:
一块地800平方米,种植粮食作物和蔬菜面积的比是5:3,种植粮食作物和蔬菜面积各是多少平方米? 2.学生自主探索。
可以先练习再看书,也可以先看书上的例题再尝试练习。3.小组交流。
说清解题的思路,想一想还有其它方法吗? 4.交流方法,明确思路。方法一: 5+3=8(份)800÷8=100
100×5=500(平方米)100×3=300(平方米)
答:种植粮食作物500平方米,种植蔬菜300平方米。方法二:
800×=500(平方米)800×=300(平方米)
答:种植粮食作物500平方米,种植蔬菜300平方米。
五、多种练习、形成技能。1.定向练习——掌握对应。一个直角三角形,两个锐角的比是3:2。这两个锐角分别是多少度?(练习十四第4题)
明确,把两个锐角按比例分配,必须知道两个锐角的和是多少?总量必须与部分量的和对应。(板书:对应)2.发展练习——巩固方法。将尝试题改编为:
一块地800平方米,种植粮食作物、蔬菜和鲜花面积的比是5:3:2,种植粮食作物、蔬菜和鲜花的面积各是多少平方米? 3.变式练习——形成技能。
蓓蕾幼儿园大班有35人,中班有31人,小班有24人。张阿姨准备把180块巧克力按班级人数的比分给三个班。每个班各应分得多少块?(书上练一练第2题)
使学生明确,按35:31:24进行分配 4.对比练习——形成结构。
8.按比例分配教学设计 篇八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五年级上册第84页的内容
课程目标:在实际情景中理解按比例分配的含义,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使学生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及解题方法。
2、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探索按比例分配问题的特征及解决方法。
3、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及解题方法。教学难点: 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实际应用。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评价任务设计:
1、活动一唤起学生对旧知的回忆,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和过渡。
2、通过活动二的小组合作、尝试解答、讨论交流等探究活动,达成学习目标1、2、3.3、通过基本练习和活动三的练习1检测目标一的达成情况,变式练习和练习2、3检测目标三的达成情况。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填空
已知六五年级1班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3:2。(1)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2)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3)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4)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
2、口答应用题
五年级(1)班和二年级(1)班共同承担了面积为100平方米的卫生区保洁任务,平均每个班的保洁区是多少平方米?
口答:100÷2=50(平方米)
提问:这是一道分配问题,分谁?(100平方米)怎么分?(平均分)
五年级学生和二年级学生承担同样多的卫生区保洁任务,合理吗? 这样分还是平均分吗?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分配问题都不是平均分配,那么,你们想知道还可以按照什么分配吗?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分配问题。(板书:分配)
二、探究新知
1、把复习题2增加条件“如果按3 :2分配,两个班的保洁区各是多少平方米?”
2、提问:分谁?(100平方米)怎么分?(按3 :2分)
求的是什么?(求二年级1班的保洁区是多少平方米?五年级1班的保洁区是多少平方米?)
3、思考:由“如果按3 :2分配”这句话你可以联想到什么?(1)六年级的保洁区面积是二年级的3/2倍(2)二年级的保洁区面积是六年级的2/3(3)六年级的保洁区面积占总面积的3/5(4)二年级的保洁区面积占总面积的2/5 „ „ 小组汇报结果
4、尝试解答:用你学过的知识解答这道题,并说一说怎么想的? 方法
一、3+2=5 100÷5=20(平方米)20×3=60(平方米)20×2=40(平方米)方法
二、3+2=5 100× 3/5=60(平方米)100× 2/5=40(平方米)
方法
三、100÷(1+2/3)=60(平方米)60× 2/3=40(平方米)或100-60=40(平方米)
方法
四、100÷(1+3/2)=40(平方米)40× 3/2=60(平方米)或100-40=60(平方米)
5、比较思路:这几种方法中,你认为哪种方法好?为什么?(第二种,思路简捷,计算简便)说说第二种方法的思路? ①求出总份数
②各部分数占总份数的几分之几?
③按照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方法解答。
6、这道题做得对不对呢?我们怎么检验? ①两个班级的面积相加,是否等于原来的总面积。
②把六年级和二年级的面积化成比的形式,化简后的结果是不是等于3 :2
7、基本练习
一个农场计划在100公顷的地里播种大豆和玉米。播种面积的比是3 :2。两种作物各播种多少公顷?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演示课件“比的应用”)下载
8、变式题目 学校把栽280棵树的任务,按照六年级三个班的人数,分配给各班。一班有47人,二班有45人,三班有48人。三个班各应栽树多少棵?
(1)讨论:这道题与前面所做的题有什么区别? 分配什么?按照什么来分?
怎样计算各班栽的棵数占总棵数的几分之几?(2)学生独立解题
①三个班的总人数:47+45+48=140(人)②一班应栽的棵数:280× 47/140=94(棵)③二班应栽的棵数:280×45/140 =90(棵)④三班应栽的棵数:280× 48/140=96(棵)答:一班、二班、三班各应栽94棵、90棵、96棵。
9、小结:观察我们今天学习的题目有什么共同特点?(已知总数量、各部分量的比,求各部分量)怎么解答?
(先求总份数,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最后求各部分量)我们把具备上述特点,用这种特定方法解答的分配问题叫做“按比例分配”应用题,板书(补充课题):按比例分谁?怎么分? 板书: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
三、巩固练习
1、五年级(2)班共有42人,男、女人数的比是3:4,男、女生各有多少人?
2、一个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比是3 :5 :4。这个三角形的周长是36厘米,三条边的长度分别是多少厘米?
(1)还是按比例分配问题吗?(2)如果是四个数的连比你还会解答吗?
3、一个长方形周长是20厘米,长与宽的比是7 :3,求长与宽各是多少厘米?
7+3=10 20×7/10=14(厘米)20×3/10=6(厘米)【错,要分的不是20厘米】
4、思考:平均分是不是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按照几比几分配的?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知识?这种应用题有什么特点?应该怎样解答?
五、作业
9.按比例分配教学设计2 篇九
主讲教师:庆城县驿马镇驿马小学
王
倩
教材简析:
“按比例分配”是人教课标版六年制小学数学上册48页例2的教学内容。按比例分配是在学生掌握了“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应用题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平均分配问题的延伸,其特点是已知分配总量和分配比例,求各数量是多少,通过把“几比几”转化为“求总量的几分之几”,从而沟通与分数乘法应用题的联系。本课是其中例2的教学。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能运用按比例分配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概括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德育、情境目标: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体现数学知识生活化。教学重点:
认识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和特点,掌握解题方法,能熟练解答有关题目。教学难点:
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找准被分配的量。教学准备:
课件,铅笔等。教学时间:
2011年11月20日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注重铺垫
1、口答:一个农场计划在100公顷的地里播种60公顷大豆和40 公顷玉米。
a、大豆和玉米各占这块地的几分之几?
b、大豆和玉米播种公顷数的比是():()(板书:比)
2、口答:大豆和玉米播种公顷数的比是3:2 a、大豆的公顷数占()份
玉米的公顷数占()份
这块地一共()份(板书:份数)
b、大豆占这块地的()
玉米占这块地的()(板书:分数)
3、农场在一块24公顷的地里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其中粮食作物占3/5,经济作物占2/5,两种作物各种多少公顷?
二、进行新课,注重启思
1、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师(手里举着十支铅笔):今天××同学和××同学的复习作业做得真好,我想把这十支铅笔奖给他俩,该怎么分?
生甲:每人五支。生乙:把十支铅笔平均分给他俩。师:说得真好,把十支铅笔平均分给他俩,每人五支。
师(再拿出十支铅笔):我还想把这十支铅笔奖给这次做作业获第一、第二名的同学,应该怎么分?(学生在下面议论争辩分法)
引导学生说出:按一定的比来分。
师:说得真棒。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需要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这种分配方法就是按比例分配(板书课题:按比例分配的应用)
2、展示课件,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可以看到,我们校园这么漂亮,有足球场、篮球场,还有玩单双杠的场地,真是个锻炼身体的好地方。现在也有一个学校的校长要修建操场,他现在遇到了难题,请同学们给他当一回参谋,你们有信心吗?(出示自制题目)学校要修建操场,将操场分为篮球训练区和排球训练区,篮球训练区和排球训练区的面积比是5:3,两个训练区的总面积是640平方米。篮球训练区和排球训练区的面积各是多少平方米?
3、尝试练习:
师:思考如下问题:
(1)题目中已知什么,要求什么?
(2)引导学生弄清题意后,问:题目中要分配什么?是按什么进
行分配的?(分配640平方米的训练区;篮球训练区和排球训练区的面积比按5:3进行分配。)(3)问:“篮球训练区和排球训练区的面积比是5:3,是什么意思?(就是说在640平方米的操场上,篮球训练区面积占5份,排球训练区的面积占3份,一共是8份,篮球区占总面积的5/8,排球区占总面积的3/8。)
师:这个题老师还没有教,看看你们能不能动脑筋,自己来解答这个问题(请
两个学生板演)请学生讲解算式的意义:(学生说算式,教师板书)
(一)归一法:
(二)分数方法:
5+3表示(总面积平均分成的份数)5+3表示(总面积平均分成的份数)640÷8表示(每份的面积)
640×5表示(篮球区的面积)640×5/8 表示(篮球区的面积)640×3表示(排球区的面积)640×3/8表示(排球区的面积)
4、引导检验: 如何检验解答是否正确呢?(说明:检验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把求得的篮球 区的面积和排球区的面积相加,看是不是等于操场的总面积;二是把求得的篮球区的面积和排球区的面积写成比的形式,看化简后是不是等于5:3。)
5、引导学生说出每一种解法,师总结:(这样的题目告诉了我们几个量的和以及这几个量的比,然后把总量按这个比分成几个量,这就是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解决这类题的关键是要搞清楚被分配的量。我们可以把比转化成份数使题目成为归一应用题,应用归一方法来解答;也可把比转化成分数使题目成为分数应用题,根据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方法来解答。)
三、课堂练习:
1、基本练习:如果把例题当中的面积比改为7:3,两个训练区的面积各是多少?(展示学生的做法)
2、补充练习
(1)出示题目:学校把栽280棵树的任务,按照六年级三个班的人数分配给 各班。一班有47人,二班有45人,三班有48人。三个班各应栽树多少棵?
(2)引导学生弄清题意后,问:题中要把280棵树按照什么进行分配?(着 重使学生明确要按照一班、二班、三班的人数的比来分配,即按47:45:48来分配。)
(3)根据一班、二班、三班的人数怎样算出各班栽的棵数占总棵数的几分之 几?(使学生明确:要先算三个班总共有多少人(即总份数),然后才能算出各班栽的棵数占总棵数的几分之几。)
(4)怎样分别算出各班应种的棵数?引导学生解答:
①三个班的总人数:47+45+48=140(人)
一班应栽的棵数: 280×
= 94(人)14045= 90(人)14048= 96(人)140② 二班应栽的棵数: 280×③ 三班应栽的棵数: 280×答:一班栽树94棵,二班栽树90棵,三班栽树96棵。
(5)学生进行检验。
四、巩固练习
发展应用:
A、师:下面我们来作个试验,看看你对自己有多了解。说说你的身高(很多学生都能说出来),再说说你头部的长度(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有难度)师:我曾经看到这样一条信息:12周岁的儿童,头与头部以下的高度的比一般是2:13。2:13是什么意思?你能根据自己的身高算一算头部的长度吗?但是有一个要求,最后的结果保留整厘米数。
B、“六一”儿童节学校经过研究,决定从400元中把100元作为数学竞赛奖励基金,剩下300元钱按3:2:1的比例分配给获一、二、三 等奖的三名学生,三人各得多少元 ?
五、能力拓展
综合实践:
低年级老师要用30厘米长的铁丝制作一个长方形框架,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宽的比是5:3。你能帮这位老师算出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宽吗? 六:课堂小结:
现在回顾一下,今天学习了什么知识?
七、布置作业
练习十二的1----4题。八:板书设计:
按比例分配应用题
例1:学校要修建操场,将操场分为篮球训练区和排球训练区,篮球训练区和排球训练区的面积比是5:3,两个训练区的总面积是640平方米。篮球训练区和排球训练区的面积各是多少平方米?
(一)归一法:
(二)分数方法:
5+3表示(总面积平均分成的份数)5+3表示(总面积平均分成的份数)640÷8表示(每份的面积)
10.按比例分配应用题教学设计 篇十
教学目标:
1、在合作探究和解决问题过程中使学生理解按一定比例来分配一个数量的意义,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2、培养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3、通过实例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教学重点:
1、正确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2、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教学难点:能正确、熟练地解答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深圳这个国际大都市相信对“投资”和“创业”这两个词一定不陌生吧?谁给大家说说。
1、PPT出示:李阿姨和张阿姨合伙开了家书店,第一年,她们各投资5万元,经过一年的苦心经营,除去交税,发工资和其他费用,共获利润10万元,你们说,她们各应分得利润多少万元?
2、小结:刚才两位阿姨由于投资额相同,所以他们获得的利润要按1:1来分配,这种分配方式也就叫平均分。
3、PPT出示:第二年,李阿姨仍然投资了5万元,张阿姨投资了4万元,除去一切开支,共获利润18万元。这一次,你说她们的利润该怎么分合理呢?
(组织交流)
师:这里的利润要按投资额的比进行分配比较合理。像这样,把一个数量按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通常叫做按比例分配。(揭示课题:按比例分配)
二、初步感知
1、想一想,两位阿姨应该按怎样的比来分配?(板书:按投资数的比5:4进行分配)
2、谁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5:4的具体含义。
3、谁能用算式表示两位阿姨各应分得多少万元?
4、小结:通过刚才的生活实例,你认识了什么?(什么是按比例分配)
三、自主探究,合作研习:
1、谈话:其实,在生活中,像这样的按比例分配的例子是很多的,你有没有遇到过?说一个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学习第75页内容,由于我们昨天已经布置了预习,所以我们按以下提纲进行交流。
2、此时用PPT出示“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和“导学提纲” 学习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75页。
学习目标:
1、认识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掌握这类实际问题的解答方法。
2、认识连比,理解三个数量连比的意义。
导学提纲:
1、例5中“红色与黄色方格数的比是3:2”的含义是什么?
2、与同学说说例题中每种方法的解题思路。
3、你能画图理解这两种解题方法与同学交流吗?
4、你怎样理解“按照1:2:3涂成红、黄、绿三种颜色”这句话的含义?
5、“练一练”第2题是把180块巧克力按怎样的比来分配?
学生根据导学提纲进行下列活动,教师巡视,深入各小组交流,关注学困生。(1)独立思考,尝试解答。(2)小组交流,说说想法。(3)组织交流,形成思路。(4)选好内容,进行预展示。
四、集中展示
1、例5中“红色与黄色方格数的比是3:2”的含义是什么?
预设:(1)这里的3:2,也就是在30个方格,红色方格占3份,黄色方格占4份,一共有5份,红色方格占了方格总数的3/5,黄色方格占方格总数的2/5。求红色方格有多少个,就是求30的3/5是多少,求黄色方格有多少个,就是求30的2/5是多少。(2)把30个方格平均分成5份,3份是红色,2份是黄色。总份数3+2=5,红色方格为30÷5×3=18(格),黄色方格为30÷5×2=12(格)。
2、展示例5的解题思路及方法(结合图)
3、展示“试一试”的解题方法
4、说一说例5与“试一试”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5、“练一练”第2题“练一练”与“试一试”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小结:通过刚才的生活实例,你又有什么新的收获?你觉得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解答关键是什么?
预设:(1)关键是根据已知的比表示的份数关系,找出各种数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也就是把比转化成分数,再按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乘法计算。(2)根据份数先求总份数,再求每份数,最后求几份数。
(板书: 比----分数 各种数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用乘法;比----份数,先求总份数,再求每份数,最后求几份数。)
五、反馈检测
1、本次校运动会上共有644人报名参加各项目比赛,其中男女运动员人数的比是4 :3,你知道参加各项比赛的女运动员有多少名吗?
2、低年级老师用一根长40厘米的铁丝围成一个三条边的比是4 : 7 : 9的三角形,请你帮低年级老师算算三条边的长度各是多少?
3、保税区小学六(1)班有学生35人,六(2)班有学生36人,六(3)班有学生34人。在第十二届田径运动会入场式上需要制作210面彩旗,按照六年级各班学生人数的比,六年级三个班各需要做多少面彩旗?
4、一个标准的篮球场是长方形,它的周长是86米。长与宽的比是28:15。求这个标准的篮球场的面积。
六、课堂小结: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七、课堂作业:76页,1、2、3、4。
板书设计:
按比例分配的解题方法
11.按比例分配教案 篇十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2.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及解题方法.
3.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及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实际应用. 教学过程
一、质疑引入
六年级(1)班和二年级(1)班共同承担了面积为100平方米的卫生区保洁任务,平均每个班的保洁区是多少平方米?
生口答:100÷2=50(平方米),每个班保洁区的面积是100平方米。
师:这是个什么类型的应用题?(平均分)分谁?(100平方米)怎么分?(平均分)做完这道题,你对题目有什么想法?六年级学生和二年级学生承担同样多的卫生区保洁任务,公平吗?合理吗?
师:说一说,如果你是老师,你会怎么会?(我们这些班级人数都差不多,但劳动能力这个因素要考虑)
总结示题: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分配问题不一定都是平均分配,就像这道题这样,两个班级平均分配显然就不合常理了,平均反而成了不公平,因此,xx同学就提出了按比例分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解决这些按比例分配的问题。(板书:按比例分配问题)
二、教授新课
1、比例选择
示新题:六年级(1)班和二年级(1)班共同承担了面积为100平方米的卫生区保洁任务,六(1)班和二(1)按
:
分配保洁区的面积。
师:你觉得填哪个比例比较合理些,为什么?
师:好,我们就按xx说的这个比,把比填进这个空里。师:讨论:说说“
:
”,表示什么意思? 生说
师:除了刚才说的,你还能从中发现哪些数学知识?这个比还告诉了我们什么?先想一想,再轻声与你的同桌交流;
生轻声交流
师:打开课堂练习本,把你们两人共同的思考成果编上顺号简略的写在课堂练习本上;
生写
师:下面我们集体交流,要求讲述时声音响亮,尽可能让全班同学听到,其他同学必需安静细心的听,别人想到,而自己没想到的要记录下来,有意见或补充的需等别人讲完再举手发表。
交流展示(屏幕展示?生说师写?)
师:对比这每一个发现,其实它们都是从x:y这个比出发的,那么,如果以你们发现的这些结论中的某一个为条件,能不能发现其他这些结论呢?
生思考,并交流。
小结:看来同学们知道了,其实这些发现本质上是一样的,两个量之间的关系,既可以用分数关系的表示方法来表达,也可以用两个量之间的比来表示,还可以从分数和比中,发现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看来这个比中隐含的数学条件还真多,其实,就是因为有这么多条件隐含在里面,才使得我们能利用比例来快速的解决许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解题思路 下面老师把问题补充上,看你能不能解答。“问:六(1)班和二(1)班格要打扫多少平方米的保洁区?”
师:请在练习本上列式,试一试。
生展示算式,要求说明利用了刚才我们发现的哪一个条件来列式的。方法:①②③④ 师: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师:老师却喜欢第?种解法,为什么呢?你们想不想知道?
师:第?种解法简洁,并且相比别的解法有可能除得的商有余数,这种解法不存在这种情况,得数直接就用分数表示了。
思路总结:我们看看这道按比例分配的题目的解题过程,说一说,第一步是先求什么?(求出总份数)然后呢?(各部分数量占总量的几分之几?),最后再怎样?(按照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方法解答)板书:(1)求出总份数
(2)各部分数量占总量的几分之几?
(3)按照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方法解答
注意:实际教学中学生可能喜欢除以总份数,再乘以每份的方法,解法简便,容易理解。这是新教材使用后的实情。不能否定学生,但也不能任由学生,怎么办,还是引导,对比,从对比中让学生感悟。
三、试一试
太好了,我们有了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方法了。那老师把问题难度增加一点,不知道你们还能不能用这种方法试一试解决下面这个问题。敢不敢挑战?
示题:如果把这100平方米的保洁区按1:2:3分给二(1)班、四(1)班和六(1)班,你能算出每个班各要打扫多少平方米吗?
师:不要着急,现看看要求:认真阅读题目,不要急于做题或与同学讨论,独立思考,想清楚三个班级所扫面积各占总面积的几分之几?然后再列式解答
请一名生板列式,并就其算式讲解过程。
四、练一练
书p75页1、2
五、小结
【按比例分配工作反思】推荐阅读:
按比例分配 (教案)08-26
六年级数学《比和比例》教学反思10-21
乘法分配律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0-01
如何分配工作09-16
日常工作分配06-17
软件资料准备工作分配08-31
行政部工作分配情况11-17
会计部门工作职责及分配表10-15
比例教学设计07-07
比例运算电路实验总结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