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发展论文(8篇)
1.汉字发展论文 篇一
汉字是是我国古代先民发明的记载工具,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拥有4500年以上的历史,其使用最晚始于商代,历经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诸般书体变化。
秦统一前,各诸候国使用的文字各不相同,秦始皇统一中国,李斯整理小篆,“书同文”的历史从此开始。尽管汉语方言发音差异很大,但是书写系统的统一减少了方言差异造成的交流障碍。
三千余年来,汉字的书写方式变化不大,使得后人得以阅读古文而不生窒碍。但近代西方文明进入东亚之后,整个汉字文化圈的各个国家纷纷掀起了学习西方的思潮,其中,放弃使用汉字是这场运动的一个重要方面。
由于汉字书写复杂,这种“汉字落后论”的说法存在了很长时间,认为汉字是教育及信息化瓶颈,并有“汉字拉丁化”甚至废除汉字的推动行为。这些运动的立论以为:跟西方拼音文字相比,汉字是繁琐笨拙的。许多使用汉字国家即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汉字简化,甚至还有完全拼音化的尝试。
其中日文假名的拉丁转写方案以及汉语多种拼音方案的出现都是基于这种思想。
中国大陆将汉字笔划参考行书草书加以简化,于1956年1月28日审订通过《简化字总表》,在中国及新加坡使用至今。台湾则一直使用繁体中文。
不过有趣的是,目前世界上只有汉字是唯一的流传至今从未中断的文字,英语等拼音文字现代人看几百年前的书大都看不懂,更别说几千年了。
目前的汉字体系分为繁体字和简体字,前者用于台湾、香港、澳门和北美的华人圈中,后者用于中国大陆和新加坡以及东南亚的华人社区。通常说来,两种汉字书写系统虽然有差异,常用汉字的个体差异不到25%,并且简繁字转换都有规律可循,尤其通过电脑软件转换非常方便,不存在多少交流障碍。
现在一般认为汉字也有突出优点,初始学习难度虽大,但掌握常用字后不存在类似海量英文单词的继续学习问题,且其表意特性也能充分调动人脑的学习能力。在计算机输入问题基本解决后,“汉字落后论”及“汉字拉丁化”已实际上逐渐被大多数人抛弃。
目前汉字系统已经基本稳定,但汉字的规范化、生僻字的自然消亡仍在继续进行。
针对问题“大家认为学习初始难度较大,但后续问题较少的汉语;还是学初始简单,但后续学习繁重的英语更容易。”大家阅读本文后,是什么感想呢?
★ 儒家思想发展演变历程
★ 旅游规划有哪些发展历程?
★ 微电影的发展历程论文
★ 高中历史中国现代的发展历程
★ 我市商贸流通业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 预拌混凝土业的发展对策
★ 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历程(高二选修备课资料)
★ 纵观国外美术教育反思中国美术教育
★ 播音历程范文
★ 山西长治蚕桑业的现状与发展建议
2.汉字发展论文 篇二
一、汉字造字史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
下面就从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这四种造字法说明汉字体现了灿烂的中国文化。
(一) 象形字体现中国古人的直观思维文化
古时候, 文字是通过结绳系扣来完成的, 后来就转为画画, 用图画来记事和交流, 相传汉字的始祖是仓颉, 他是黄帝时期的史官, 他创造的鸟迹文字就是最早出现的象形字。这些跟实物都有联系的文字, 我们管它们字叫做“象形文字”。比如“人”和“木”字, “燕”“廿”像小燕子的头部的变形, “匕”像是小燕子的两只翅膀的变形“灬”则是小燕子尾巴形。
(二) 指事字体现中国古人的抽象思维文化
指事字是在象形字基础上加上个特殊的符号, 如“本”字, 是在“木”字下边加上“-”表示“根”的意思。上、下两个字也是指事字, 在横线上加上一点或较短的短线指出上方的位置, 也就是「上」字;而在横线下面加画符号则是「下」字。凶字也是指事字, 「凶」字是指地上的一个坑, 走路的人没看见掉进坑里, 「ㄩ」代表深坑, 中间的「×」符号就是掉下坑的那种危险的情形。类似的有很多。
(三) 会意字体现中国古人的变通思维文化
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组合在一起, 表示一个新的意思。“家”字上边的“宀”是屋子的意思, 下边的“豕”是猪的意思, 古时候人们家中养猪, 所以就用“宀”下有“豕”表示“家”。“看”字是把手搭在目 (眼睛) 的上边, 向远处望, 非常形象, “明”字由“日”和“月”组成, 表示明亮。从:“从二人。”就是随行, 一起走。劣:力气花得少, 就是差。这都是会意字。
(四) 形声字体现中国古人的联系思维文化
“偏旁部首一半表义, 一半表音”。这是形声字的造字规律。“形声”造字法产生后, 突破了局限性, 造出了大量大量的形声字。比如:请, 清, 情, 都读qing, 目前在我们使用的汉字中形声字占90%以上都是形声字。我们识字时经常说的“秀才识字读半边”就是这个意思。
二、汉字的变化与开放带来新的文化发展
(一) 古今异义词表明汉字在发展中变化
有的词古今词义差别比较大, 词义发生了转移和变化, “敌”现在指的是敌人, “学万人敌”意思是:学习战胜万人的技能。这里的“敌”是战胜的意思, 与现在的意思不同。“竟”本来的意思是究竟, “又不肯竟学”意思是:又不肯善始善终地学习, 不肯持之以恒地学习。“竟”表示终于, 完毕, 与现在意思也不同。“元伯俱以白母 (告诉) ”意思是:元伯 (一一, 详细) 全都告诉母亲。“白”与现在的意思相差更大。“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中的“烈士”, 本指有操守有抱负的男子, 现在则专指为革命事业献身的人;“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是指地位地下, “鄙”是指知识浅陋, 现在的“卑鄙”则指品质恶劣。类似的还有很多。
(二) 外来词体现汉字的容纳文化
我们选一些成功的翻译词, 让大家一起品味其中的精妙之处。
幽默:音译来自Humor。基友英语的读音, 有适合中国的语言习惯, 罗曼蒂克音译来自romantic, 又称为浪漫, 也是如此, 雷达来自radar, 看到“雷”这个字, 马上会让人想到天边的雷鸣, 突出了一个快字。托福来自TOEFL, 是一种英语水平考试, 中国人称为考“托福”。“托福”两字是一个日常的吉利话, 可口可乐音译自ocacola, 一种饮料。音译成汉语后的“可口可乐”更是巧妙绝伦。迷你裙音译自英语miniskirt, “迷你”音译mini, 裙为意译。翻译为“迷你裙”确实太绝妙了。既有生活情趣, 穿迷你裙那是为了“迷你”的。
(三) 谐音体现汉字文化的趣味横生
“苹安富贵, 橘祥如意, 梨想成真, 杏福快乐, 柿事顺利, 核家欢乐, 莓有烦恼”中的水果名称带有的谐音更是绝美, “鸡祥如意, 抓住鸡遇, 鸡会难得”作为鸡年祝福语更有年味。汉字已经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考验, 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象征, 成为中国人的一种标志, 汉字文化就是中国文化。
摘要:中国汉字文化博大精深, 是中华民族文明的结晶, 是中国文化的体现。汉字的产生、发展伴随着中国文化的孕育、发展。本文在追根溯源汉字发展史的同时, 探究汉字文化与中国文化的联系。
关键词:汉字,中国文化,能力发展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 2013.
[2]孟维智.汉字起源问题浅议[J].语文研究, 1980 (1) .
[3]杨光.汉字起源新探[J].齐齐哈尔社会科学, 1992 (6) .
3.汉字与书法发展述略 篇三
对于我省大多数小学来说,这是完全陌生的领域,如何更好地开展书法教育是一个不小的难题。为此,本刊特别推出了“教坛书苑”栏目。
本期刊发的《汉字与书法发展述略》从宏观上描述了汉字与书法发展的概况,要言不繁,《哈尔滨市延兴小学书法普及教育之路》介绍了哈尔滨市延兴小学的书法普及经验,延兴小学早在10年前就开始关注书法教育,走在了全省的前列。我们将延兴小学10年来的做法展现给读者,给校长、老师在开展书法教育工作时提供借鉴,期望延兴小学的经验能带动校长、教师更加广泛的实践与思考。
中国书法是汉字书写的艺术,从一定意义上说,书法与汉字相伴而生,又相互影响。学习书法,首先要了解汉字。汉字发展至今,经历了古文字和今文字两大阶段,主要有篆、隶、草、行、楷5种字体。篆书属于古文字,隶、草、行、楷属于今文字。大略言之,篆书分为大篆、小篆;隶书包括古隶和八分;草书包括章草和今草;行书分为行草和行楷;楷书包括魏碑和唐楷。
一
关于汉字起源,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序》说:“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蹏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即仓颉见到鸟兽之迹,认识到纹理的区别,而创造了文字,这就是传统的仓颉造字说。然而,作为记录语言的工具,文字必须约定俗成,自然不可能由一人一时完成。鲁迅先生《门外文谈》说:“在社会里,仓颉也不止一个,有的在刀柄刻一点图,有的在门户上画一些画,心心相印,口口相传,文字就多起来,史官一采集,便可以敷衍记事了。”可见,文字当源于社会生活,产生于群众之中,即使仓颉存在,也只能做些整理工作。
郭沫若先生《古代文字之辩证发展》说:“汉字究竟起源于何时呢?我认为,这可以以西安半坡遗址距今的年代为指标。……半坡遗址的年代,距今有六千年左右……半坡彩陶上每每有一些类似文字的简单刻划,……刻划的意义至今虽尚未阐明,但无疑是具有文字性质的符号。……可以肯定地说就是中国文字的起源,或者中国原始文字的孑遗。”于省吾先生《关于古文字研究的若干问题》说:“不难设想,当时简单文字不会也不可能只限于陶器上,陶器以外,自然还有更多的简单文字,只是我们现在还看不到罢了。”
现存古文字阶段的文字材料主要包括甲骨文、金文、石鼓文、秦小篆刻石。甲骨文已具有了较严密的体系和规律,是相当成熟的文字。可以推测,在甲骨文之前,汉字已有了相当长的发展期。甲骨文只是占卜文字,应不是商代文字的全部。《尚书》说:“唯殷先人,有典有册。”可知,商代还有其他文字材料,只不过可能早已湮灭或尚未发现。
金文。即铸或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起于商。盛于周。周初的金文笔画、结字都与商代金文相近,往往字形大小不一,多具变化。自周昭王之后,金文逐渐走向成熟,结字比周初铭文稳定紧密,平正而有规律性,书法意识、装饰意味明显增强,这都标志着汉字和书法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成熟。
石鼓文因文字刻在10个鼓形石头上而得名。内容是记述春秋时代秦国国君游猎的四言诗,风格与《诗经》相似。秦继承了周的故土,因此石鼓文字与周代金文属同一体系,但又与金文有所不同,已露小篆之端倪,可谓上承殷周余绪。下开小篆先河。从字体上说,金文、石鼓文都属于大篆。
西周时代文字较为统一。《说文解字·序》记载:东周时代,周室衰微,诸侯割据,任意省改文字,致使“言语异声、文字异形”。针对这种情况,“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可见,秦统一文字,是将商周以来的古文大篆,整理成小篆。《仓颉篇》、《爰历篇》、《博学篇》都是用小篆写成的规范文字。现存秦《泰山刻石》残石,可窥秦小篆之一斑。
小篆作为标准文字推行于秦。但是,秦时官书浩繁,《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皇帝每日都须称取公文批阅,并有标准定量,足见其文书之繁。如此浩繁的文书,若都用工整的篆书来写,势必极为困难。于是,化圆为方,书写便捷的隶书便应运而生了。
二
许慎《说文解字·序》说:“秦烧灭经书,涤除旧典,大发吏卒,兴戍役,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晋卫恒《四体书势》也说:“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佐书,曰隶字。”可见,隶书是为了适应日益繁重的书写任务,将篆书草写简化而产生的。近年考古发现的秦简文字,已表现出明显的隶书特征。但因刚从篆书脱胎出来,仍有浓重的篆书意味。
由于隶书便于书写,逐渐推广。不过,西汉时隶书尚未成为正式的官用书体。洪适《隶释》说:“隶法虽自秦始,未有点画俯仰之势,终西京之世,学士大夫不留意此,故彝鼎所识,碑碣所刻,皆不复用之。”早期无波画的隶书也被称为古隶。至东汉,隶书完全成熟,成为广泛使用的通行字体。宏碑巨制,风格多样,蔚成大观。当时这种具有明显波画,呈左右分展之势的隶书,也称为八分书。《礼器碑》《乙瑛碑》《史晨碑》是其典型代表。《熹平石经》则是当时隶书的标准形体。
隶书的形成与确立是汉字的一次巨变,成为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它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汉字自此定型之后,一直使用至今,再未发生根本变革。
在隶书逐渐成熟的过程中,草书、行书、楷书也在孕育形成。《说文解字·序》说:“汉兴而有草书。”首先出现的章草,是在隶书的基础上省减笔画连笔书写而形成的。章草的字与字之间,各自独立,一字之内,笔画钩连省简,书写速度加快。章草《急就章》,与《仓颉篇》相同,起着标准字体的作用。其后,又形成了今草。章草与今草有着明显区别,章草横向分展,今草则纵向取势。章草字字独立,今草则时有多字连绵。
草书固然书写便捷,却不便识读,未能成为主流实用字体。因而出现了书写便捷,又容易识读的行书。
行书、楷书初成于东汉,唐·张怀瑾《书断》说,行书“务从简易,相间流行,故谓之行书”。行书的概念相对较宽,接近楷书者称为行楷,接近草书者谓之行草。行书并非出于楷书,相反,在由隶变楷的过程中,行书在一定程度上起了桥梁作用。马叙伦《书体考始》说:“行书者,在真、草之间。盖(刘)德升为行书,视章草而加正焉。而(钟)繇为楷法,视行书又加正焉。”钟繇更被奉为楷书鼻祖。南北书风的不同也可为此提供佐证,刘师培《书法分方圆二派考》说:“真书之中复有南派北派之不同。其所以不同之由,则以南派之
真字为行书之变体,而北派之真字则为隶书之变体。”北派楷书多方正,气势强悍,而南派楷书多圆润,妍妙流美,因其渊源不同之故。
汉晋南北朝时期,书法名家辈出,书体精彩纷呈。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并称“二王”,其楷、行、草书技法精湛,风韵深远,成为后世圭臬。《爨宝子》《爨龙颜》为隶楷过渡期之文字典型,堪称双璧。《龙门二十品》《石门铭》《张猛龙碑》为魏碑杰作。
三
隋唐时期,政治统一,文化交融,南北风格归于一途,楷书渐渐成了汉字最为通行的标准字体。隋《龙藏寺碑》集南北楷书之大成,“初唐四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与“颜、柳”(颜真卿、柳公权)的楷书法度严谨。被奉为极则。其后,印刷术发明并推广,印刷所用字体亦多为楷书,楷书的地位更加巩固。同时,隶书、行书也在一定范围内作为实用文字被使用。篆书、草书则基本退出了实用文字范围,而常用于书家艺术创作。
书法艺术方面,宋元明清各有其胜。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四大家皆为饱学之士,其书法都以行、草见长,个性鲜明,意境高远。元朝,赵孟頫书法风格婉媚,诸体皆能,尤工楷、行,与欧、颜、柳并称“楷书四大家”。明代,科举取士催生馆阁体,楷书大多写得刻板僵化。能冲破藩篱者,如祝允明、文徽明、王宠、董其昌、王铎等楷书古淡精纯,行草姿态纵横。宋元明三代,楷、行、草为书法主流。清朝,考古、金石之学繁盛,篆、隶复兴。为书法注入新的生机,涤除元明积弊,书道重振,流风延至今日。邓石如、伊秉绶、何绍基、吴昌硕、李瑞清是其中杰出代表。
关于各时代书法艺术的整体风貌,前人曾说,晋人书尚韵,唐人书尚法,宋人书尚意,元、明人书尚态。此可谓高度概括。
从实用文字角度来看,有些汉字笔画繁难,不易书写,因而逐渐产生了相应的简写字。新中国成立后,公布并推行了简化字,这些简化字比原来的繁体字笔画大大减少。为识、写提供了方便。
文字的根本属性是记录语言的工具,因此,易于识读、便于书写是其发展的内在动力与规律。趋简的动力推动着汉字不断演变,由篆到隶,由隶而生草、行、楷。各种字体在演变过程中,都经过了很长的交融期,逐步走向定型,书法艺术也随之发展变化。在实用性和艺术性两方面的相互作用下,书法艺术日益兴盛繁荣。直到现代,依然如此。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汉字仍能够适应时代的要求,以极强的生命力,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4.略论汉字识字教学的持续发展 篇四
【摘要】汉字的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众多的教学方法中,怎么样让汉字识字教学持续发展,是摆在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面前的课题。本文从汉字发展简史、识字教学发展史和识字教学发展观的培养这三个方面来阐述汉字识字教学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关键词】汉字 识字教学 持续发展
中国的汉字是表意文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由于汉字书写复杂,“汉字落后论”的说法也由来已久,“汉字拼音化”,甚至废除汉字的声音此消彼长。笔者认为:汉字初学时难度虽大,但一旦掌握了常用字后,就不会存在类似海量英文单词的背诵问题,且汉字的表意特性也能充分调动人脑的学习能力,并为学生搭建一个通向学习汉字的阶梯。
一、汉字的发展史
汉字是汉语书写的最基本单位。最新研究表明,从汉字构造方法的变化上来看,汉字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图画文字阶段,商周以前的文字都应该属于这个阶段;第二阶段是以表形文字为基础,以表音文字为主体的表音文字阶段。从甲骨文到秦代的文字都属于这个阶段;第三阶段是以形声字为主体,还保留了一些表形字和表音字的形音字阶段。从秦汉到现代的汉字简化都属于这个阶段。中国的汉字,从秦代开始,逐渐进入了周边各国,如日本、朝鲜(包括韩国)、越南等。在历史上,这些国家都曾用汉字来记载本国的历史与文化,这就是“汉字文化圈”。时至今日,日本的文字仍然是假名夹着汉字;在韩国,学术、教育界要求部分恢复汉字的呼声时有响起。
二、识字教学的发展史
汉字是非形态语言。汉语的语素以单音节为主,在古汉语里,单音节词占的比例很大。因此,古人利用这个特点,采用几个字一句的整齐押韵的方法编写出便于记诵的儿童识字教材,开启了识字教学的历史。从《急就篇》到《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再到元明以后各种蒙学识字教材,都采用了这个办法。如“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千字文》),“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褚卫,蒋沈韩杨”(《百家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三字经》)。这些蒙学教材都善于通过简单有趣、琅琅上口的诗歌韵文来进行集中的识字教学,从而强化了语言积累。利用“属对”进行语言训练和做诗、作文训练,从而巩固识字教学的成果。
清末初期的“国文”教科书,包括民国初年的教材,仍不同程度地采取这种传统的办法编写,如“人,手,足,刀,尺。山,水,田;狗,牛,羊。一身,二手;大山,小石。天,地,日,月;父,母,男,女”(《共和国新国文》第一册)。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也曾用类似的办法进行扫除文盲和普及初级教育的活动。例如,辛安亭在延安编写过《儿童三字经》等教材,这些教材也是从学习简单的字词及简短的白话句子以至短小的文章开始。“国语”课把识字教学和阅读教学结合起来,一边识字一边阅读,在阅读中逐步识字。随着国语运动的开展,逐步产生并且广泛推行了注音字母,为识字教学创制了一种较好的工具。
1949年之后,识字教学进行了多种实验。主要有三种:一是“分散识字”。把小学阶段应当学会的字有计划地分配在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材料里,随课文教识字,以减轻学生小学初期阶段识字量大的负担,而把注意力更多地用于说话、阅读等训练中;二是“集中识字”。利用汉字大多为合体字的特点,选定造字能力强的字作为基本字,把基本字相同的一批字放在一起进行集中学习。一般可以在两年或稍多一点的时间使儿童认识2500个左右的汉字,从而为阅读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三是充分利用汉语拼音帮助识字和读写,首先提高学生运用汉语拼音方案的能力,用汉语拼音阅读和作文,使学生的口语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然后在阅读和作文中逐步引进汉字,最后达到全部用汉字进行阅读和写作的目的。当前一些学校还在进行这种实验。
三、识字教学的持续发展观
“人生识字聪明始”。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语文教育专家郝家杰指出:“要提高中小学素质教育的水平,首先应让小学生一入学便科学地识字,尽早读书,受到普通话、规范字的正规教育,突破汉字的识字关,奠定学生作为现代人所应有的汉语文化基础和学习基础,增强他们对于语言文字敏锐的洞察力。”学生听、说、读、写汉字的过程也就是对其音、形、义、调的认知过程。而在对音、形、义、调的认知过程中,自然就增进了知识、掌握了方法、训练了思维,同时也对情思、审美、伦理和历史文化产生了启发、感悟和认识。利用汉字象形、会意、指示、形声这四种构造自发地引导学生对汉字进行识记和理解,就能达到汉字教育功能的整合,实现识字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
要引导学生省时高效地识字,打牢识字基础,促进识字教学的持续发展,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思考和尝试:
1.识字教学的教材编写。
(1)突破固有的编排思路,对教材进行大胆革新。以往的教材往往从拼音开始,然后再到简单的汉字,这一固定的模式必须进行改革创新。我们在教材的编排顺序上可以将拼音教学和汉字教学穿插进行,采取“以熟字带拼音、学拼音带识字”的设计思路,既可以让学生基本掌握汉语拼音,又能不断地巩固和扩大识字范围,引导学生在识字时巩固汉语拼音这一识字的“重要工具”,逐渐培养学生运用汉语拼音识字的能力。在内容组织上,可利用情境识字、注音识字、韵语识字、故事识字等多种识字方法进行编排,使识字教学既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又具有多种教育功能。
(2)借鉴传统的编排经验,编写识字辅助教材。传统的“三百千”识字效率很高,可以借鉴其成功经验来帮助编写现代识字辅助教材。例如,《三字经》,其内容有一部分是封建糟粕,但是大部分内容对现代儿童还是有很强的思想教育意义,且三字一语,朗朗上口,儿童读起来就和儿歌一样,易读易记。因此,我们可以古为今用,引用一部分内容,进行大胆创新,编写《新三字经》,这对于低年级识字教学来说不失为一个良好的补充教材。
2.识字教学的教学原则。要改变以往的老汉字教学的方法,在教学中就要遵循两个原则:
一是在小学低年级段应集中识字和快速识字,这是一个最基本的原则。识字是阅读的前提,而阅读又是写作的前提。学生不识字,或识字少、识字慢,就不可能尽快进入阅读和写作环节,从而制约其语文能力的发展。因此,在小学低年级段,应把识字作为首要任务,而且要集中识字和快速识字。在识字时,可以通过字谜识字、成群分级识字、分类识字等方法,让孩子能够识记高频字和常用的独体字,为以后的自主识字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是要坚持“识写分开,多识少写”的原则。“识写分开”既可避免因字字要求“四会”而造成学生的学习负担过重,又可防止因“识”、“写”相互掣肘而导致认字过慢、写字不好的“两败俱伤”情况;“多识少写”既避免了过度写字对孩子的正常发育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又便于循序渐进地进行写字指导,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使之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为其打下坚实的写字基础。“多识”还有利于学生尽早进入汉字的阅读阶段,给他们打开一个生活经验之外的、丰富多彩的文本世界。这无论对于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还是对于培养他们获取信息的能力、促进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
3.识字教学的可持续发展。识字教学不能单纯追求识字数量、识字速度,而应加强学生识字能力的培养,注重发挥识字的多重功能,为学生打下扎实的、可持续发展的识字基础。
怎样在识字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发挥识字教学在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素质方面的多重功能呢?笔者认为,既要将拼音、识字、写字教学目标同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目标、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主动识字的愿望和自主识字的习惯的目标统一起来。同时,我们还应该充分地认识到,学生一旦具有了识字的主动性和写字的美感意识,具有了较强的识字能力和良好的识字、写字习惯,不仅对于识字、写字,对于学好语文,而且对于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因此,我们一定要通过突出独立识字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打下扎实的、可持续发展的识字基础,逐步使学生达到识字的能力目标,即掌握最基本的识字方法(主要包括读准字音、识记字形、了解字义,以及查字典的方法)――学习独立识字――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等等。
只要我们树立起识字教学的发展观,努力发挥识字教学的多重功能,一旦培养起学生的独立识字能力,他们在以后的识字过程中就能做到无师自通,这就为自主阅读和习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5.《汉字的创造和发展》教学设计 篇五
课前游戏:我来比划你来猜
师:出示游戏要求,依次请四对同学来玩游戏
游戏内容:一生用手势、肢体动作来表达“下雨、兔子、森林、着火”四个词语,另一名学生根据表演来猜一猜。
生:根据要求进行游戏。
师小结:刚才我们玩的游戏中,发现用文字来表达信息是非常简洁明了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研究汉字的创造和发展,板书课题。
导入部分:探寻汉字的起源
1、了解造字之前人们记事的方法。
师:文字的出现给人们记录事情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可是据历史学家考证,最早的人类产生于一百五十万年前,而文字不过三千年的历史。孩子们,那文字产生以前,人们都怎么记录事情呢? 生:根据课本内容回答
预设:结绳记事、刻木记事、画图记事 师:出示三种记事方式的图片,简单讲解。
2、学生以分组合作的形式体验先人的记事方式。
师:出示合作要求:课桌上的信封里有一封信,记录着古代部落里发生的事儿。请大家以小组合作的方式,选择用结绳、画图和刻木的方法记事。
事件a:今天,我们打到了三只兔子。事件b:晚上,森林里着火了。事件c:今天上午下了一场大雨。
生:分组动手体验,每人做出一份记录。师:巡视各组。
3、学生交流体验过程中的体会,从而认识到汉字的创造是生活和生产发展的结果。师:把你在远古时代的记录和邻组同学的记录作个交换,互相猜一猜,交流一下体会。生:互相交流,谈体会。
预设:用这三种记事方法太麻烦了。
太浪费时间了。
不能很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别人理解起来也十分困难。师:三种方法中那种效果相对最好? 生:画图记事。
师:确实,画图记事最为简便,可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交往的日益频繁,人们发现画图还是太麻烦。谁能给正用画图记事的古人一点合理的建议?
生:可以把图画得简练些。
师:说得好,你和古人的想法不谋而合了。
活动一:了解最古老的汉字——甲骨文
1、初步了解甲骨文
师:引导语:为了更好的记录发生的事情,古人慢慢把图案简化,于是我们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文字就出现了,是什么文字呢?
生:甲骨文
师:出示“牛、鸟、羊”等甲骨文,请学生认一认。生:认识甲骨文,说一说。
师:这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大家都能认出来,你是怎样做到的? 生回答:预设如下
a因为我们对汉字都很熟悉了。
b 我们每天都看见汉字,一下子就猜出来了。
c汉字和它所代表的物体的形状特别接近,我们一下子就认出来了。考虑:是否出示外国的文字对比。(1)出示德文和日文的“马”字(2)出示甲骨文和隶书的“马”字
师小结:汉字具有集形象、声音和辞义三者于一体的特性。这一特性在世界文字中是独一无二的,因此它具有独特的魅力。
2、了解甲骨文的不便之处
师出示一幅甲骨文书法作品,请生认一认,发现了什么。生讨论,预设如下
A甲骨文表达复杂的信息不好辨认 B甲骨文写起来很慢
小结:刚才,我们一起探究了中国最古老的汉字——甲骨文,感受了汉字的特点。我们发现甲骨文虽然可以记录很多信息,但还是过于复杂,不便于使用,所以汉字又经历了很多演变,让我们一起去看看。活动二:了解汉字的演变
1、观看视频,了解汉字从图画到甲骨文到楷书的演变过程及演变规律。师:演示汉字演变视频,请生说说都发现了什么? 生自由发言。预设如下
a从图画慢慢演变成了汉字。b开始写得麻烦,后来写得简单。
c开始的时候,笔画是弯的,后来笔画变直了。
师小结:汉字就是这样从繁到简,一步一步演变成我们今天看到的样子。看:
课件出示:学生记录的三件事
这就是大家刚才小组合作记录的三件事。用汉字表达出来,非常清晰明白、简单易懂。
2、通过对《仓颉造字》的讨论,了解汉字是世世代代的中国人共同努力的结果。
师引导语:所以今天我们能够这么清晰明白的传递信息,是不是应该感谢为我们创造汉字的人呢。感谢谁呢?一个人还是许多人呢?出示:仓颉造字的故事
生谈论:汉字真是一个人造出来的吗 师:课件出示:各大中文字典
小结:老师也认为汉字不可能是由一个人创造的,也不可能是在一个时期创造的。如果仓颉确有其人,他也只是寻找到了文字的种子,并且发挥聪明才智使种子生根发芽,长出了粗壮的树干。在后人的浇灌下,长成今天这样一棵根深叶茂的“汉字之树”。
活动三:感受汉字的魅力
1、体会汉字的作用。
(1)引导语:直到今天,汉字仍在不断创造,不断发展。我们在祖先们“栽种”的“汉字之树”下乘凉,每天都在学汉字、用汉字、写汉字、说汉字。谁能谈谈汉字给我们带来的好处?(2)生发言,预设如下 a我们可以用汉字写信。
b汉字可以让我们读很多书,了解很多信息,写出优美的文章。
c汉字可以让我们学习各门知识。
2、通过欣赏汉字图片和书法作品,体会汉字的魅力。引导语:汉字不光是一种工具,还是一门艺术。
师出示《兰亭集序》及教师本人书法作品,学生说一说书法之美 引导语:请欣赏几幅作品,里面藏着有趣的汉字。师出示字画合一作品《美丽的姑娘》《美丽的家乡》请生说说体会
引导语:说到美丽的家乡,在设计师的笔下,我们的家乡福建这两个字也可以别具一格。师出示《福建》《桂林》艺术字体,请生说说感受
3、观看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对汉字的展示,激发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引导语:汉字之美不仅我们中国人喜欢,全世界各地的人们通过我们的北京奥运会感受到了。师出示北京奥运会会徽,请生说说体会
引导语:2008年奥运会的开幕式上,他们把汉字和中国灿烂的传统文化用现代化的声光手段向全世界做了展示,让我们一起回味那让所有中国人都骄傲的时刻吧。
师出示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文字》片段
生观看,说说体会 活动四:书写汉字
引导语:对于汉字,刚才我们一起看了很多,也说了很多,但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个中国人,一个龙的传人,我们还必须能够写好我们的汉字,孩子们,让我们一起写下一个个大写的龙字吧。
师范写,毛笔书写。
各小组分别书写龙字,可以写各种字体(教师事先准备材料)写好后将各组代表作品贴在黑板上,形成一个“汉”字。
总结提升
孩子们,历史像一条迂回绵延的长河,今天,我们一起溯源而上,触摸到了汉字的起源,又顺流而下,了解了汉字的演变过程。3000年博大精深的汉字文化,短短一节课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请大家以这节课为起点,继续进行汉字的探究,发现更多更精彩的故事,并为下节课我们探究“书的故事”做好准备。
板书设计:
汉字的创造和发展
6.《汉字的创造与发展》教学设计2 篇六
教学目标:
1.了解汉字的起源、演变、特点及与现实事物的联系,感受汉字文化的无穷魅力和中国人在文字上的创造力。培养学生对汉字的喜爱和欣赏。
2.通过学习,体会到我们今天的一切事物都有它产生和发展的过程,都凝聚着先人的智慧,这其中我们的祖先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教学重难点:
如何让学生感受汉字与生俱来的历史的温度和生命的气息,并升华凝聚对汉字的一种真诚的爱。教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卡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导入课题。
2、多媒体播放汉字的运用。
师:汉字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借助它,我们可以方便快捷的了解和传递各种信息,可是在汉字还没有产生的远古时代,人们要把一些事情记录下来又是怎样做的呢?(根据学生的回答展示古人的记事方法。)
二、活动一:穿越时空
1、活动要求:老师准备了六个信封,分发给六个小组,根据拿到的内容仿照古人的记事方法来记事。
2、小组内活动。
3、学生展示与交流。
4、多媒体呈现学生要表达的六句话的。
师:为了更准确、更清楚的把意思记录下来,人们尝试了一种简便的表达方法:用统一的符号来表达同一种意思,这个符号就是“字’。
三、活动二:探寻汉字的产生和演变
1、汉字的起源。
(1)汉字到底是谁创造的呢?说起“造字”,我们就会想到“仓颉造字”的传说,谁知道这个传说?(2)(板书)这就是仓颉造的字,你们还知道哪些?(生上台演示)
(3)这些符号就叫“字”,是不是所以的字都是仓颉一个人造出来的呢?谈谈你的看法。
2、汉字的形成。
仓颉是一个黄帝的史官,可以说他是汉字的收集、整理和传播者,那么汉字究竟是怎样
形成的呢?
(1)、课件展示甲骨文,学生说说对甲骨文的了解。
(2)(课件展示)认一认简单的甲骨文。师:你们是怎么认出这些字来的?
(3)认识甲骨文“聪”字,比较“聪”的甲骨文和现在文字的区别。师:我们最早的文字就是由这些图画演变而来的。
(4)(课件出示)古人怎样造出“妈”字?理解形声字的含义。
(5)了解“埋”“休”“森”的造字方法,理解会意字的含义。师:你还能找出像这样的例子来吗?
(6)、出示:澡、操、噪、燥、躁
师:为了方便记忆,我给这组形声字编了识记口诀,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好吗?
3、汉字的演变。
(1)、观察“马”字从甲骨文到楷书的变化。(2)、学生动笔写一写,说说写字的体会。(3)、你发现它们遵循了怎样的规律?
四、活动三:感受汉字的神奇
1、造字游戏
这是一个日字,我们看看,如果在这个字的基础上添加一笔,又可以组成哪些新的字? 小结:一个简单的独体字,加上一笔,就创造出了那么多的新字。我们的祖先真是聪明又富有创造力。
2、组字游戏:汉字组不同的句子。(小、牛、草、山、上、吃)师:只有汉字才能这样灵活组合,这正是汉字的神奇之处。
3、欣赏百福图,师:你发现了什么?(文字和艺术造型相结合的现象。)
4、播放小资料,思考:你还发现汉字有哪些神奇之处?(生交流)
5、小结:汉字的确是太神奇了,就连外国人也由衷地称赞汉字的精美艺术和神奇。(播放课件)同学们,让我们把掌声送给那些聪明的造字者!
五、全课总结
7.汉字发展论文 篇七
汉字是中华文明重要标志之一, 也是独立产生的.它和埃及圣书字、古代苏关尔文字、原始埃兰文字和克里特文字等, 同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都经过由图画文字到表意文字的阶段;而它与其他古老文字不同的是, 在留长的岁月中, 中国汉字没有被拼音或者其他文化取代, 是世界上唯的一种有看日渐严密体系的表意文字。随着汉字的发展时间中就创造形式来讲, 其中蕴含了中国人的心理情感和审美意趣, 从汉字图形构成的表意性、象形性、表情性、和谐性、审美性等特征侧面体现了传统造型艺术的发展源流。并伴随着中国艺术以形写意、以意表情观念的成熟而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艺术体系。
装饰最初是指对器物表面加以纹饰以达到美化的效果。人类早期的审美要求就是希望事物有一个更加令人愉悦的视觉感受。而要达到这一目的, 就必然要进行一种合目的的、人为性的视觉因素的补充与调整。于是, 人们就在他们自身或自身以外的东西上添加一些令人感到轻松、舒适的东西, 如颜色或某些附属物。这些“添加的东西”就是装饰艺术的雏形。随着社会物质、文化形态的发展, 原始装饰纹样———这些人类最初创造的符号产生了分化, 向着三个不同的方向发展:一是与语言结合, 发展成为文字;二是脱离对于器物的依附, 转向纯粹平面的绘画;三是继续在器物的构形上发展, 进而走向建筑等更为宽阔的领域。通过对原始装饰纹样和甲骨文字的比较我们不难发现, 二者在观物方式, 关照方式和象形方式有着明显的相似性。从中可以看出以彩陶纹饰为代表的原始纹样是汉字发生的造型和表达方式的根源。
汉字图形的形成与陶瓷的关系我们可以用其图形的表现内容来分析, 从原始的陶器到清代的瓷器的发展路程上, 出现了很多不同类型的表现形式。汉字图形的美感产生于书写汉字的造型结构。字体适宜于装饰陶瓷, 有自身的几个因素:汉字早期形成的象形性;形体结构的装饰性;后期 (隶书以后) 的抽象性;汉字结构的可塑性。
1 汉字早期形成的象形性
中国汉字来源于象形, 象形文字既是文字又是图画, 我们祖先在观察自然万物时, 以“形”表“意”, 这就是汉字图形的雏形。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不仅使用文字作为记录语言的符号, 而且还要欣赏其内在的艺术趣味。使文字本身艺术化、装饰化, 经过艺人匠心独运, 成为装饰陶瓷的一种新形式。原始人通过在陶片上画意象符号来表达思想内容, 这时的文字更趋向于实用性, 彩陶上的原始文字人都是属先民装饰之图腾巫卜之用, 后来其内容复杂化, 逐步向题款形式发展, 随着原始装饰的萌芽和发展, 文字逐步突破实用性的圈子, 发展成为一种装饰语言符号。陶文的出现奠定了汉字在陶瓷装饰的基础。
2 形体结构的装饰性
汉字的结体有无穷无尽的变化。我们看商周时代的金文、有浓厚的图案形式, 春秋战国时代昊越、楚国出现了与绘画相类似的字体, 在笔划上或加些圆点, 或有意波澜起伏, 或在应有的字划之外加上鸟形之类, 这些都是纯粹的装饰成分。汉字虽有真草隶篆各体, 但都是由点线构成的整体, 从它们的造型特征来分析, 大致上是三角形、梯形、长方形、菱形等几种几何形状, 经过一定的变化很富有装饰性。汉字的组合排列与字体结构的分解重构。汉字是由点、横、竖、撇、捺等基本元素组成偏旁的字体, 那么, 在现代陶瓷装饰的字体设计中, 完全可以从这些汉字结构出发, 将这些汉字进行偏旁或基本元素的拆解, 根据拆分后笔画的特征, 按照审美形式法则, 在陶瓷上重新进行编排组合。这是汉字在陶瓷装饰中的一种新的体现形式, 其装饰的内容已不重要了, 重要的是这些字形笔画使装饰艺术语言显得丰富起来, 从而获得“形美以悦目, 意美以感心”的形式意味。
3 后期的抽象性
隶书以后的汉字完全脱离了象形, 纯粹以点线构成。点线的长短横斜, 方园曲直、刚柔粗细、千变万化, 意味无穷。归纳起来有相离、相交、相接等形式。字与字相属大小参差, 行与行错落有致, 交织、渗透着作者主观的意趣, 又引导欣赏者从点线的“千里阵云”、“高峰坠石”意象中产生丰富的想象, 这种审美意趣, 超越了一般陶瓷装饰纹样的审美情趣。
4 汉字结构的可塑性
汉字以点线为造型的基本, 在整体重心平稳的前提下, 点线的长短曲直可塑性很大, 在笔画结构规定的范围内, 图形汉字是利用汉字的基本笔画通过添加、组合、变形、取舍等多种装饰手法进行组合构成的图形艺术, 它强调汉字的装饰美感和象征寓意, 既合乎汉字的问架结构组合和基本形态, 又不止满足于表现汉字的可识性和可读性, 其内涵丰富、形式多样、手法多变, 是中国汉字在陶瓷装饰中除了书法之外具有独特艺术价值的文字艺术。艺人可以根据不同的陶瓷的造型特征, 不同的部位, 尽量发挥自己的艺术才华, 对字形作夸张、变形的艺术处理, 使陶瓷上的字体艺术丰富多采。
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 到了清代, 由于封建社会皇帝的个人对于中国文化的喜好。比如清代雍正乾隆时期粉彩、法琅彩瓷汉字诗词配合绘画就有皇帝参与。此外, 在陶瓷装饰中, 能在一定文化发展的环境下利用语义和语音的条件下, 使语言具有双重意义。吉祥图形汉字是以象征和寓意来实现其价值的, 中国语言的以不变应万变的多意性, 丰富了汉字吉祥图案的表现力。这种谐音的运用, 在清代陶瓷装饰中运用为广泛, 大多是在陶瓷盘上利用这种谐声和隐语将汉字进行图案化处理。这就是运用了汉字本身就具有向往与寓意的感情色彩, 以字造型, 以物代字, 就能形意必有。所以吉祥纹样的陶瓷不论是以汉字直接地表义, 还是以图表现, 都能物尽其择, 达到情景交融, 含蓄的审美艺术效果。还有就是处在传统文化装饰的背景的陶瓷作为一种商品, 生产者从功利方面考虑, 书写吉祥如意的文句, 主题更为明朗, 深受使用者的喜爱。同时, 用文字装饰比绘制其他纹样, 一般来说要简单些, 花费的时间要短些。这样, 在相同的时间内, 生产的数量增加, 得到的报酬增多。
通过陶瓷装饰发展的过程, 我们可以看出, 汉字装饰的内容与当时的文化发展有深刻联系。汉字的实用性和它的审美性同时而生, 并趋发展, 并且审美性逐渐取代实用性的主导地位而成为纯艺术装饰符号。汉字图形在陶瓷装饰发展的趋势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汉字虽然是一种文字语言, 其造型和构成却又是一门独特的文化艺术, 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凝聚了华夏民族无尽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 是华夏民族文化理念和视觉思维的结晶, 对如何在现代设计领域体现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有较高的参考价信。
参考文献
[1]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 1998.
[2]郑为.中国彩陶艺术[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5.
8.汉字发展论文 篇八
关键词:汉字;字形;字义;20世纪;现代设计;中华文明
中图分类号:H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2-0180-03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祖先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渐地创造出来的,它是记录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特殊符号。现今,汉字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文明的载体,汉字的发展演变就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进步的历程。
20世纪,是一个世界文化相互冲击的时代,而汉字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同样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其他国家文化的冲击。另一方面,在整个20世纪,现代设计理念在全球迅速崛起、发展。为了汉字字形、字义的发展更加适应我国的发展现状,就需要对其进行新的理念设计,而要建立完善的现代汉字设计字体体系,就需要设计者们站在更高的高度,并本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原则,对其进行合理地设计,引导汉字的字形、字义顺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一、古代汉字的发展演变历程
我国最古老的正式文字公认地是从甲骨文开始的,随着历史的变迁,我们可将汉字的演变过程大体归纳为“甲骨文—金文—篆文—隶书—楷书”。虽然我国现今普遍使用楷书,但是我国的汉字仍是未完全定型的。
甲骨文是我国的一种古代文字,是被公认的我国现代汉字的早期形式,是古人刻在龟甲或是兽骨上的文字,大部分都是象形字,符合象形、会意的造字原则,而形声字,即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形成的,由表示意义的意思符号即形旁和表示声音类别的声音符号即声旁相组合而形成的,大约只占甲骨文的1/5。
金文就是指铸造在青铜器上的文字,我们也称其为钟鼎文。相比较甲骨文,金文的文字象形程度更高,文字的形象生动逼真,浑厚自然。而金文应用的年代也很长,从商的早期到秦灭六国,约有1200多年,特别是,据容庚的《金文编》记载,金文的字数一共有3722个,而其中可以识别的就有2420个。
篆书,分为大篆、小篆,其中,小篆就是秦灭六国之后所统一的文字,是对大篆简化而衍变形成的。小篆字体优美,从古至今,一直都被书法家们所青睐。
隶书基本上是由篆书演变而成的,是对小篆进行的简化,把其圆滑的线条、笔迹变得平直、方正,从而提高了汉字的书写效率。
楷书就是现今我国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字,它是顺着汉字的演变历程演变而来的。与隶书相比,它更为简化,书写效率也较高。
此外,我国的汉字书写形式还有草书、行书等。对于草书、行书及楷书,现今人们还是比较了解的,也是人们生活中较为常用的字体。
二、现今我国传统汉字的发展现状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载体与基础,对于中华文明的传承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而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象征,从公元4世纪开始,汉字就开始相继传播到朝鲜、日本、东南亚等地区,并成为这些国家之间交流的共通语言及其自身的公用文字。而且,随着汉字在这些国家的传播,我国的法典制度、儒家文化等也相继传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东方文化。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对于汉字的字形等方面作出了重要的改革,汉字的简化和书写的高效率为我国文化向外传播奠定了基础。但最近的几十年,我国汉字设计的工作者,对于汉字的字形结构、字形与字义的联系等方面所做研究和创新都比较少,而且20世纪又是一个世界文化相互猛烈冲击的时代,其他国家文化的传入,使得我国汉字向着一个不良的发展方向演变。比如说,离我们较近的日本,虽然西方文化对其冲击较大,但是日本的现代文字设计者仍然十分重视对于汉字的创新,且经常举行汉字设计的国际性设计竞赛,其汉字发展对于我国汉字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负面影响,比如某些广告、包装上,其汉字的设计风格,带有明显的日本特色。
三、我国古代汉字字形与字义的关系
汉字是据义而构形的表意文字,古代汉字的造字原则就是根据汉字所要表达的意义来进行对其字形的构造。
最早的形象字,古人使用图画的方式而将所需表达的事物进行描画,反复使用,并将语言中的音、义联合起来,从而在长期的使用中形成了固定的形音义关系。随着社会的进步,对于具体物象的绘制已经不能满足古人对于语义表达的需求,我国的汉字就出现了在象形符号上添加上新的符号,或是单纯地采用符号来构造汉字的字形的造字的方式,许慎的“视而可识,察而见意”就是对这种方式的具体解释。
总的来说,汉字独特的根据字义来构造字形的方式,使得汉字的字形与字义有着直接的联系,我们单纯地从汉字的字形就能探求到汉字的字义。
四、汉字简化对汉字形义关系的冲击
我国对于汉字的简化,并不是新中国成立后才开始的。从宋元以后,汉字就逐渐地被大量地简化,由于繁简字、异体字的存在,还有其他因素的影响,使得我国汉字体系显得十分臃肿。所以,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就十分重视对于文字的改革工作,并开始了以简化字为主体的汉字简化、规范化的改革工作,这是我国汉字发展史上对其形体构造的一次大的改革,这次改革对汉字的形义关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比如说,我国某些汉字的楷书体原由很多部件构成,且这些部件之间还存在着某些的联系,但是当将其减少笔画,成为简化字时,它原先的字形所表示的字义已经不够完整了。比如“声”字,其原意是用手拿着小锤子,敲击发声,甲骨文的形体是由“磬”“耳”“口”来组成的,这些组成形象地表示了发音体和接受体及其字的意思,但是,在楷书体时,汉字已经演变成了“聲”,而现今就是“声”,仅仅保留了左上角,其他的部分已被隐去,要想真正地从字形上探求这个汉字的意义,我们只得经过几个阶段的推敲才能得到。endprint
五、汉字的字义对于识记现代汉字字形的作用
(一)可根据字义对字形进行辨别
在我国的汉字中,有4/5以上的汉字都属于形声字,汉字的形旁表明汉字的类别,因此汉字的形旁就为我们理解汉字的意义、辨别汉字的字形提供了积极的条件。
比如“干燥”、“烦躁”、“害臊(表示脸红的意思)”、“鼓(表示喧嚷的意思)噪”等,又比如,“脍炙人口”(脍指的是细小的肉)、“刽子手”、“市侩”(即指人唯利是图)、“大杂烩”等等。这些汉字的字形相似,但其意思却天差地别,所以,汉字的字义对于其字形的辨别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二)可根据生活常识进行逻辑推理,从而根据字义来对字形进行辨别
汉字是对人们生活的真实反映,是对生活经验的总结。有些汉字只需要我们结合生活实际,根据自身的生活常识,对其进行逻辑推理,就可以知其正误。
比如说,“鸦雀无声”与“欢呼雀跃”,它们都用麻雀的雀,这是存在一定的缘由的,麻雀都是叽叽喳喳地叫,且都喜欢一跳一跳的,所以这里用“雀”,形象生动;而“名声鹊起”,用的却是喜鹊的鹊,就是因为人们对喜鹊的喜爱之情。
(三)根据汉字形成的意义来确定汉字的字形
我国某些词语的形成是具有某些特定意义的,它们可能是因为某个神话、历史故事,或是与某个地方、人物有关,这些都是汉字字形的构造因素。我们可以根据这些汉字形成的特定意义来确定这些汉字的字形。
比如“名列前茅”,说的是古代的人行军打仗,前方军队如果遇到敌情,就举起自己的茅草给后方军队以警告,所以其不是“名列前矛”。我们常吃的“哈密瓜”,就是根据盛产这种瓜的地方——新疆哈密来定义的,所以不是“哈蜜瓜”。
六、我国汉字字体演变的基本方向
汉字作为记录我们中华民族发展历史的工具,其书写的速度就是连接汉字与汉语的重要的纽带。所以,我国对汉字进行改革的另一原因,就是要提高汉字书写的效率,使其呈现出结构形式的由繁趋简的演变方向,且在体现汉字书写效率的同时,还要保证汉字记录的准确性。
从篆书到隶书,再到楷书,我们可以看出,我国人民对于汉字的逐渐简化。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就命令李斯等人对汉字进行整理和改革,对大篆进行了简化,从而形成了小篆,并奠定了我国汉字的“方块型”的汉字结构基础。隶书就是由篆书简化而来的,它源于战国,但是隶书是于秦朝所孕育的。隶书的简化,是因为当时我国正处于战乱当中,因军事繁忙,为了快速地记录语言、提高书写效率,从而形成了这种比篆书更为简单、书写速度也明显加快的隶书。
由此可见,汉字在演变过程中,每一处的发展、演变都是当时的人根据自身的需求、社会所处的环境所进行的改变,凸显了汉字对于人的生活的实用性。
所以,对于我国现代汉字的设计,我们的设计者要本着中华文明的思维方式,以提高汉字的书写效率为原则,且要适应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因此,对于现代汉字字形、字义的发展、演变,我们要提高自身的高度,给予其正确性的引导。
七、对20世纪汉字字形、字义发展演变的引导工作
(一)将汉字结构以形声化
汉字结构的形声化,就是指将汉字的结构从由以表意字为主体发展为以形声字为主体。早期的汉字基本是以非形声字为主要内容的。甲骨文时期,其非形声字约有4/5,而形声字仅占了单字总数的1/5左右。但是,到了小篆时期,我国的形声字却发展到了超过4/5的水平,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我国人民对于汉字的认识,不再是仅靠与物象的直接联系,而是凭借形音义来表示汉字意思的。形声体系的形成与完善是我国汉字构型体系成熟的重要标志。
(二)保证区别度的同时,简化汉字
我国对于汉字的改革可以提高汉字的使用效率,但是汉字是我国中华文明的记载工具,我们在简化汉字的同时,还要保证区别度。
如果我们对于汉字过度地简化,这会在无形之中降低字与字之间的区别度,给人们的阅读造成一定的障碍,而且同时,还会破坏字形与字义之间的联系。因此,理想的现代汉字的设计状态应该保障汉字之间拥有足够的区别程度,并且还能使得汉字的字形与字义的联系没有受到实质性的损害,在这些要求的基础上,实现我国汉字的简化。这就要求汉字的设计工作者在规范字体的时候,要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才能保证自身工作的合理性、有效性。
(三)对我国汉字的设计进行规范
汉字的发展演变是具有一定的社会目的性的,所以汉字的创新要经过使用后社会对于这些汉字的认可,从使用再到社会的公认,这是汉字得到发展、演变的必经阶段,否则,其使用率将得不到保证,汉字不具备社会性能,其使用价值就会降低,同时社会如果对于汉字极具不认可性,就表明这个汉字设计得不合理、不科学。
所以,对于我国设计的汉字要进行严格的规范,才能使得这些中华文明的精髓可以真正地将中华文明精神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何清.浅谈汉字发展的一般规律[J].新闻爱好者,2008,(15).
〔2〕董新秀.字义分析在识记现代汉字字形上的作用[J].读写算,2011,(54).
〔3〕李宗梅,武新文.汉字形体演变过程中形义关系的变化[J].学理论(下),2010,(08).
〔4〕张建徽.汉字字体演变的基本走向:书写效率的追求与抑制[J].文教资料,2010,(12).
〔5〕白淑然.从汉字结构演变透视汉字的发展[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0,(05).
〔6〕韦超现.从传统汉字看现代汉字字体设计的发展与创新[J].美术学刊,2012,(06).
〔7〕吕松一.试论汉字改革[J].群文天地,2012,(06).
〔8〕黄天树.论汉字结构之新框架[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