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实践活动课分享(共8篇)
1.德育实践活动课分享 篇一
中国首届分享经济青年创业实践大赛活动方案 “聚集大众的价值 释放分享的力量”
一、大赛背景及简介
(一)、大赛背景 2014年9月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历时两年多,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在2017年7月12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讨论通过《关于强化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发展的意见》,把“双创”推向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同时,在这过去的两年多里,我们看到发端于20世纪70年美国的“分享经济”模式,正在中国土壤上迅速生长,并带来生活方式的巨变,也改变着经济的运行轨迹。2017年7月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分享经济发展的指导性意见》,该《意见》对分享经济的定义、重要意义以及支持举措都做了清晰阐述。可以预测,分享经济的发展将面临更友好的社会环境,我国很可能是世界上第一个快速步入“无处不分享”的国家。正如《意见》所说的,推动分享经济发展,将有效提高社会资源利用效率,便利人民群众生活,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东风已起,大势所趋,以大学生为代表的青年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也是引领时代的“生力军”,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年轻人由于资本、经验、实践能力等方面有着一定的劣势,这也是导致大部分大学生创业成功率较低的最主要原因。如何有效利用“共享经济”的优势来降低青年创业者的风险,并快速提高创业所需的综合素质是我们值得探讨,更值得去实践的一个重要课题。鉴于此,由XXXXX(隶属教育部的协会或基金会)、XXXXX(隶属团中央的协会或基金会)、中国智慧城市工作委员会等主办,XXXX机构协办的“首届分享经济青年创业实践大赛“将于2017年9月9日在北京启动。
(二)、大赛亮点
1、创业教育普及:本次大赛旨在从创业价值观、创业规律、创业技能三个方面为青年创业者提供最具实战性的创业知识普及,同时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让创业者学以致用,快速成长。
2、零风险的创业:本次大赛将充分挖掘“分享经济”中资源聚集与分享的特点,将分享经济中的“价值共享”的力量做到最大化,让所有参与大赛的选手真正实现“0投入”创业,“0风险”实战。
3、创业者的产出:通过本次大赛,最大程度的调动有创业意愿的以大学生为代表的年轻人完成创业实战的第一跳,在实现自我认知的同时建立创业自信,磨练创业意志,并最大程度的解决一大批青年的创业与就业。
4、校企深入互动:本次大赛将为高校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为学校和企业搭建互助平台,帮助企业寻找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帮助学校设立符合市场需求的新专业,拓宽人才输入输出的渠道。
5、线上线下互动:本次大赛将最大程度的发挥“线上+线下”的互动力量,通过线上互联网平台培养电子商务的实战经验,通过线下培养与企业和用户面对面“深度沟通“的能力,全方位锻炼参与者的实战能力。
6、成立高校富熊助学金:本次大赛在活动期间,参与举办大赛的高校所产生的收益将全部捐赠给高校成立助学奖学金,帮助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
(三)、大赛介绍 本次大赛由“创业知识培训“、”创业实践大赛”和“创业经历思考”三部分组成,让参与大赛的创业者获得从外到内的全方位经历,通过“学”、“践”、“思”三个阶段的闭环,让创业者在短时间内真正实现创业的自我认知,并清晰的对比出大赛前后自己对于创业本身的认知变化。“创业知识培训”将邀请具备实战经验的“创业导师”与“高校辅导员”组队,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为参赛选手做免费赛前辅导,让创业者完成对创业基础知识的快速吸收,并参与考核,获得分数。“创业实践大赛“将为参赛者免费提供成熟的互联网创业平台,让参赛者直接进入电子商务的实战阶段。参赛者在0投入的条件下,有效发挥”分享经济“的力量,开始真实创业,同时可以获得真实的收益,根据实践过程中的收益,获得相应的分数。
为期4个月的”创业实践大赛“结束后,将进入大赛的最后一个环节”创业经历思考“,入围的参赛者通过答辩的方式,说出自己对于创业实践过程中对创业的感受和认知,由组委会选定的评委团进行评选和打分。三个板块的分数权重如下: 创业知识培训:15分 创业实践大赛:70分 创业经历思考:15分
二、大赛内容
(一)、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 中国智慧城市工作委员会 联合主办单位: 各省市子公司各推荐一所大学牵头 各省市子公司各推荐一家龙头企业参与 协办单位(拟邀请): 中国网 中国搜索 中咨协创业导师工作委员会 承办单位: 宁波富熊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支持单位: 中国高校同盟会 中国学企联合会
(二)、大赛评审委员会部分成员 总顾问: 由中国智慧城市工作委员会邀请两位至三位院士担任
评审主任(拟邀请): 熊国成:四川外国语学院副院长 熊垓智:中国智慧城市工作委员会秘书长 副主任(拟邀请): 李根文:中国咨询协会创业导师工作委员会执行主任 王玉秋:中国学企联合会秘书长 评审委员: 评审专家: 评审嘉宾: 创业导师:
(三)、大赛部分支持媒体(1)数十家主流视频网站视频转播 中新网、环球网、新浪、腾讯、百度、搜狐、优酷网、土豆网、新浪视频等进行视频转播,全方面覆盖。(2)百余家主流媒体跟踪报道 中国新闻社、北京晚报、中国新闻、人民网、中国网、新华社、中国青年报等百余家主流媒 体进行报道,持续跟进企业的动态。(3)千余家自媒体平台推送,制造微博话题 通过国内目前的自媒体大号同时安排活动信息推送,在全国范围内形成轰动效应,进行病毒式传播,顺势在微博上形成话题,预计话题的总浏览量破千万。
三、大赛形式
(一)、大赛时间 2017年9月9日——2018年3月9日
(二)、参赛对象 全国在校(包括2017年应届毕业生)本科生、专科生、研究生和成人教育院校、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生,在高等院校正式注册的进修生及毕业后两年内的
学生均可免费报名参加。
(三)、大赛形式
1、创业知识培训(1)创业导师+创业辅导员 邀请具备实战经验的创业导师对参与大赛的高校辅导员进行创业实战指导能力的线下赛前培训,让高校辅导员具备创业实战的辅导能力。(2)创业辅导员+创业者 通过高校创业辅导员对参加大赛的大学生进行线下创业知识培训及赛前辅导,同时在参赛者参与大赛期间进行全程辅导。(3)线上课程+线下辅导 通过线上课程和线下辅导相结合,更广泛的满足创业者的学习需求。(4)创业知识考核 通过线上考试的方式,参赛者完成创业基础知识的考核,获得相应的分数成绩。
2、创业实践大赛 “创业实践大赛”将通过成熟的大众创业平台,让所有参赛者在零投入的情况下,通过分享经济的模式直接进入电商经营的实战阶段,在实战过程中快速成长,本次大赛将以富熊源创平台作为技术支持及资源支持合作平台,参赛者可通过富熊源创平台的支持,快速在平台上建立自己的创业项目,开始项目运营、市场推广、产品销售、客户服务等各个电商核心经营环节的实战比拼,富熊源创平台会对每一位参赛者的经营数据进行统计,客观展示出每一位参赛者的创业实战能力,作为参赛者最终成绩的客观依据。
3、创业经历思考 “创业经历思考”是参赛者对于“创业知识学习”和“创业实践大赛”两个板块经历理论联系实践基础上的思考与总结,参赛者可以围绕“为何创业?”、“创业如何规划?”、“创业的感受”等多个角度展开“创业答辩”,更大程度的激发参赛者对于创业的理性思考和客观认识。通过专家评审团和创业者投票的形式作为参赛者最终成绩的依据。
4、大赛激励(1)创业实践者(学生)30名(总奖金:63万元)
特等奖1名:10万元奖金、证书、奖牌 一等奖3名:5万元奖、证书、奖牌 二等奖6名:3万元奖金、证书、奖牌 三等奖20名:1万元奖金、证书、奖牌(2)创业实践辅导员 30名(总奖金:61万元)特等奖1名:8万元奖金、证书、奖牌 一等奖3名:5万元奖金、证书、奖牌 二等奖6名:3万元奖金、证书、奖牌 三等奖20名:1万元奖金、证书、奖牌(3)创业组织奖 50名(总投入:6200万元)对参赛高校所属所有大学生参赛者成绩做出统计,对获奖高校做出奖励。特等奖1名:投资500万元的“互联网+创客空间” 一等奖10名:投资300万元的“互联网+创客空间” 二等奖15名:投资100万元的“互联网+创客空间” 三等奖24名:投资50万元的“互联网+创客空间”(4)“最受欢迎”企业100名(荣誉证书+牌匾+报道)(5)“我的故事”创业微电影(记录创业者的故事)20名 一等奖1名:2万元奖金(荣誉证书+奖杯)二等奖1名:1万元奖金(荣誉证书+奖杯)三等奖1名:5000元奖金(荣誉证书+奖杯)优秀奖17名(荣誉证书)(6)“青年人的力量”创业写实照片(记录创业者的精彩瞬间)50名 一等奖1名:1万元奖金(荣誉证书+奖杯)二等奖5名:5000元奖金(荣誉证书+奖杯)三等奖名10:3000元奖金(荣誉证书+奖杯)优秀奖34名(荣誉证书)
5、颁奖与公布 颁奖:组织颁奖会,CCTV+网络视频直播。公布:富熊源创平台将对本次大赛实时跟踪,在不同的赛事阶段,实时公布
相关的信息,同时将联合100家以上媒体单位对相关信息联合报道与公布。
四、时间安排及预算 本次活动总时长6个月,具体安排如下:
阶段 项目 截止时间 预算 备注 活动筹备 组委会成立 2017/8/25 20000 公关费用 活动启动 发布会 2017/9/9 80000 活动举办费用 大赛动员会 2017/9/11 10000 各省负责人研讨 报名阶段 宣传推广 2017/10/11 200000 线上线下推广启动 创业培训阶段 创业培训 2017/11/11 150000 培训会、主题讲座 创业实战阶段 组织实战 2018/2/9 600000 组织活动 创业反思阶段 创业者创业答辩 2018/3/9 媒体报道 2018/3/9 100000 创业人物系列报道 话题传播 2018/3/9 200000 微电影、图片展 颁奖阶段 颁奖 2018/3/17 150000 颁奖典礼 总结宣传 媒体后续报道 2018/3/23 50000 费用总计 156万
五、预期效果 通过大赛的实施,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培养大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完成对创业的自我认知,实现零风险创业的第一跳。通过大赛的实施,培育10万个以上优秀创业者,扶持100万个青年实现创业,同时带动1000万个以上就业岗位。通过大赛的实施,助力10万个以上一级生产企业和一级服务企业实现销售通路的重新构架,解决产品和服务的滞销问题。通过大赛的实施及大量的媒体传播,必将对社会大众产生巨大的辐射效应,带动整个社会的创业氛围,对于国家政策的落实,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六、附件:富熊源创平台介绍 “富熊源创”平台是基于国家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后互联网时代和商业4.0时代为背景,以全新商业模式和“互联网+”的高科技工具为基础,以去除中间商和让利创业者为主要手段,最终完成中国乃至世界各主要经济体的一级生产、服务和终端消费的大数据库建设,帮助中国政府落实打造世界制造强国、服务强国的国家十三五规划。
富熊源创旨在解决大学生为代表的新一代青年就业难、农副产品滞销浪费严重、网购假货盛行等社会难题,帮助失业者和工作不饱满者尽快自立创业,通过大数据信息协调生产者与消费者的配比关系,让所有消费者能明明白白消费性价比高的正牌商品与服务。
2.德育实践活动课分享 篇二
这次的综合实践活动以“我的毕业典礼”为主题, 以“同学情深、师恩难忘、感恩母校、畅想未来”为主线, 是一场感人至深的典礼。学生都用自己最真的方式感谢恩师、感恩母校。
活动分享一歌曲《缘分》本是一首网络流行歌曲, 其应景的歌名、优美的旋律深深打动了601班的学生。于是, 全班一致确定改编《缘分》作为班级毕业歌, 并人人参与歌词的改编工作, 小组整合提炼1份, 全班推出10份, 再由班里的几名写作高手编辑整理, 形成最终的《缘分601》。“即将挥手告别的六一班, 同窗情浓携手慢慢行, 茫茫学涯相遇一起算不算缘分, 何不把小事看淡在风尘……”唱起这首专属于自己班的《缘分601》, 同学们总是格外动情, 有同学说:“我想, 当我们十年二十年后再次相聚时, 一定会再次唱起这首《缘分601》的。”
活动分享二602班以音乐剧的形式表达青春少年不怕困难挫折的蓬勃朝气。为了让全班同学都能上台, 学生们选取了发生在运动会上感人的一幕:一位同学摔倒了, 夺冠无望, 但在同学们的鼓励下仍坚持跑到终点。虽然大家失去了奖状, 收获的却是团结和勇气。
在交流研讨中, 负责此项主题活动的孙老师主动谈到“在面临毕业考、升学考的紧张时期, 老师们也曾担忧这样的活动会让孩子们分心, 但是很快老师们从犹疑变得支持了, 因为他们发现, 在这样的活动中, 孩子们学会了珍惜和感恩, 班级凝聚力增强了, 以往六年级学生在毕业之际总有些许浮躁的情绪, 如今除了学习, 孩子们忙着参加毕业综合实践活动, 忙着排练毕业汇演节目, 再调皮的孩子此时也变得乖巧懂事起来。”
我们觉得, 这次综合实践活动成功的最主要原因, 在于“我的毕业典礼”“我做主”———从毕业典礼的策划、筹备到实践活动, 学生都是主角:喜欢写作的同学自发编撰班级毕业纪念册;平时的电脑迷、网络高手们开始设计班级主页、建立QQ群和编辑毕业光盘;文艺骨干和班干部主动向班主任献计献策, 筹划毕业典礼上的汇报演出。他们都希望全员全程参与最后一次别有意义的活动, 他们都希望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属于自己的毕业典礼。
在毕业典礼现场, 不仅孩子们泪流满面, 教师们也常常热泪盈眶。市教研室综合实践教研员吴筱泉老师说:“这样的活动让师生们收获的不只是感动, 还是一场心灵的洗礼。”这场心灵的洗礼, 带给孩子们的不仅是最珍贵的回忆, 还有深深的感恩、珍惜、团结和奋进, 充分体现了综合实践活动在德育中的独特优势。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 教师们积极创造条件, 让学生在活动中参与并实践, 在交往中体验与感悟, 营造合作、互动的德育氛围。学生们在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中, 通过参与、思考、分析、解决, 实现道德内化。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课程, 其课程价值的一个重要方面就在于它的德育功能。综合实践活动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自主建构精神世界。
一、主体突出以生为本
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说, 虽然“以生为本”是耳熟能详的, 但要真正做到“以生为本”, 笔者认为还需厘清其三层含义。
一是“以生为本”的核心在于以学生发展为本。
“人”和“人的发展”已成为21世纪教育改革的关键词。传统德育重视社会发展价值, 忽视道德对人的发展作用, 忽视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以及受教育者的差异性和个性教育。现代德育强调以人为中心, 充分尊重人的天性, 突出人的发展。在活动体验中, 我们要尊重学生主体, 尊重学生的人格, 面向每一个真实个体, 重视学生各自的内心感受与情感体验, 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民主平等的对待, 得到个性化的发展。
二是“以生为本”需关注全体学生。
开展各项活动, 班干部以及有特长的学生往往锻炼和提高的机会多, 一般学生大多只充当配角。久而久之, 这些孩子会形成“事不关己”的心态, 在活动中做“局外人”。教师需洞察孩子的心理, 努力唤醒蕴藏在这些学生身上的潜能, 为他们创造参与的机会, 搭建展示的舞台, 真正为每个学生的终身发展着想。
三是“以生为本”需以学生的活动为主。
在“我的毕业典礼”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中, 有教师颇为自豪地说:“在改编歌词创作班歌时, 有几句歌词教师觉得不好, 给了不少意见, 但学生不接受。教师最终还是听学生的, 学生自己说了算。”教师尊重学生自主选取的呈现方式与内容, 不再是“传道”的首席, 而仅作为活动的引导者, 还学生参与活动、体验情感的空间和时间。
二、过程注重对话生成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对话的实践活动。对话理论认为:对话是主体双方从各自的理解出发, 以交往、沟通、意义为实践旨趣, 促进自我认识、自我反思的过程, 需遵循平等、差异、个体和开放的原则。在活动体验中, 我们应关注对话的生成。苏霍姆林斯基说:“孩子愈少感到落在自己头上的教育设想, 任何一种教育现象的教育效果便愈大。”道德不是靠“教”会的, 而是在师生、生生的对话交往中形成的。促进对话生成的基本策略有4条, 即营造自由的交流情境、鼓励学生的自我表达、培养学生的质询意识和建构开放的话语模式。教师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 需淡化教育痕迹, 增强与学生的互动, 营造体验场, 组织开放式对话和反思性表达, 使德育成为一种开放信息、情感传递的过程, 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思考能力和道德践行能力。
三、内容形成阶段系列
以往, 我们常常把道德行为的好坏归因于道德认识, 忽视了学生的道德需要, 其实学生的道德行为动机来源于道德需要。德育活动如果只一味强调教育性, 忽略学生的兴趣及对现实情境的感受, 那么形式化的走过场就会成为必然。因此, 在德育活动中, 我们需尽可能支持和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 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实践体验, 促进道德需要与自我教育相结合。
鲁洁教授指出:“一个完整的德育过程, 应该是受教育者的认知活动、体验活动与践行活动的结合。”作为德育有效载体的活动, 不能简单地以活动论活动, 它不仅需要从学生的道德需求出发, 做到认知活动、体验活动与践行活动的结合, 更需要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及个性特征, 形成合理的活动体系。在形成系列化的德育活动体系时, 一是要注重目标层次化, 根据各年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对养成教育目标进行分解;二是要注重发展阶段性, 学生的情感品质和思想道德发展在不同年龄阶段体现出不同要求和特征, 不会一蹴而就, 要循序渐进;三是要注重阶段联系性, 学生品行发展的前后阶段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 不能前后割裂。
四、内涵关注生命个体
综合实践活动体验的最终目的是使体验者即受教育者以内化的情感和意义指导自己的行动, 进行道德实践, 实现道德外化。体验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发展的过程, 因此活动的评价应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 应注重发展性评价, 以充分发挥体验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德育渗透 篇三
一、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德育渗透的必要性
德育教育属于教学中的一部分,但是它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在日常生活中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开展德育教育能够提升学生的教学水平,教学水平不仅体现在学生爱国精神上,更体现在学生内涵上,比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德育教育的提升与实践课程多样性是息息相关的,小学实践活动课有丰富的资源,比如举办夏令营等课外活动,能够让学生对自然有所认识,增强保护自然的意识,同时通过课外实践活动增强保护水、石油、环境等自然资源的意识,从德育教育中懂得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从而学习到更多的经验。德育教育从小抓起,只要方法正确,在增强德育教育的同时也能增强学生的道德意识。
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的方法性
1.创造德育教育环境,选用教育主题
首先,开展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需要选用的教育主题必须符合时代的潮流,体现出国家的政策,提倡我们做什么,能够使学生深思,从中得到启发。主题要符合小学生的情感认识范围,要与学生生活相关,否则学生很难理解教育内容,这就与开展实践活动课的初衷相背离,收不到教育的效果。比如,怎样增强小学生的节约用水意识,教师可以将德育教育渗透到课外或是家中,并且可以通过观看视频(观看一些严重缺水的地区,看看没有水时多可怕)的方式让小学生了解到节约用水的意义,这种方式简单易懂,德育教育才能够渗透到学生内心。其次,创造德育教育环境。良好的教育环境能够促进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更加具有育人的效果。所以,学校应该为开展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创造优良的环境,让学生能在舒适的环境中学习。例如,学校可以举办“还自己一片净土”的实践活动,从开展实践活动中呼吁学生自己动手清扫学校,修花剪草,张贴不要随手乱丢、乱践踏草地的标语,发挥在综合实践过程中实现德育渗透的功用。
2.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小学综合實践活动课主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实践性,通常每次实践完都需要学生进行总结,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实践能力不强,完成这些工作非常困难,所以,我们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一般采用的是团队合作的形式进行活动,在进行某一方面题材的实践活动上,教师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搭配,这样他们在活动中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同时实践活动还需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举办综合实践活动中,小组成员应该有明确的分工,同时也少不了团队协作,这样既能展现自己的才能,还能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三、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德育渗透的重要性
1.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渗透德育有利于丰富学生内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每个学生都具有差异性,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和生活环境,对实践活动进行调整,实践活动要符合小学生的思想和生活习性。另外老师要改变以往传统的教育模式,从学生的内心出发,以开展实践活动的方式来渗透德育教育,让学生发自内心接受德育教育,能够从实践活动中学到知识,从而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难题,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渗透德育教育非常有必要。
2.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渗透德育有利于塑造学生行为
开展综合实践课程时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只知道学习理论知识而不知道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是没用的,而只知道实践而没有理论知识作基石也是不可行的,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提供了条件,并为日后规范小学生行为奠定了基础。综合实践活动不仅充实了学生的内心,而且在实践活动中个人素质也得到了提高,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加强。在实践活动中开展探究性学习,把实践活动与德育理论相结合,在对实践活动进行探索的同时,也让学生更加了解德育教育,让德育教育深入到每一个学生心中,让德育教育可以一直延续下去,从而使我们都能成为有道德、有理想、有素质的新一代继承人。
四、结束语
4.德育实践活动课过程 篇四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七年级年(2)班班会现在开始。(主持人一男一女)
二、活动过程
师: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个谜语,你们有信心猜出来吗?(谜语)我不是你的影子,但我和你最亲密。我不是你的手脚,但我最听你的话。对成功的人来说,我是功臣。我到底是谁?
全班齐:我就是好习惯。
师:大家这么快就都猜出来了。是呀,好的习惯受益终生。那么我们一起来对照一下,看一看平时你都养成了哪些好习惯。让我们一起大声地把这首歌谣《好习惯》朗诵一下好吗? 七年级(2)班,朋友多,大家都要懂谦让;
行走时,要靠右,不挤不碰乐哈哈。
七年级(2)班,真叫棒,地上无纸屑,桌椅很整齐。你问为什么,要夸你我他。
七年级(2)班,是我家,集体事情大家忙:
关窗户,摆桌椅,捡纸屑,倒垃圾。
人人都当小能手!
师:今天我们要讨论的主题是“让好习惯伴我成长”,那么
大家已经养成了哪些好习惯呢?介绍一下吧。
10个左右学生说
男:我还知道:习惯不是一天、两天养成的。一个好习惯大约需要21天72次行动才能养成。
女:我也知道:坚持的时间越长,习惯的力量就越强。师:你们说的很对,习惯不是一成不变的,当然了,坏习惯也是可以改变的。只要有恒心,坏习惯就和你说再见。男:老师,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像鲜花一样美好。
女:让您听一听我们种下的一个个好习惯吧!请听三句半《我们从小爱劳动》
独生子女是个宝,劳动观点最重要,培养劳动好习惯,不能娇!
我在家里学扫地,劳动锻炼好身体,刷牙洗脸讲卫生,能干!
自己锻炼洗衣服,背心短裤小袜子,干净衣服穿身上,舒服!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集体劳动不怕多,家长老师都高兴,真不错!
同学们说的很好,老师听出来了,你们不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都很热爱劳动,并且尝试着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师: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是一种好习惯。可有些同学却做不到这一点,你瞧,这里就有一位,请看小品《小刚的早晨》。
(小刚正躺在床上睡觉,时针指在六点半,这时,闹钟响了。)小刚揉揉眼睛喊:“奶奶,我醒了”
奶奶:“这孩子,天天让奶奶帮着穿衣服。”
(奶奶帮小刚穿上衣服,小刚自己系扣子)
奶奶:“瞧你,扣子位置都扣错了。”
小刚边系扣子边喊:“奶奶,我的鞋子哪去了?”(奶奶又给小刚找到鞋子)
奶奶:“鞋和袜子都乱扔到床下,瞧瞧多乱。”
小刚:“奶奶,我系不上鞋带了。”
奶奶:“你呀……”
(奶奶给小刚系好鞋带,又把洗脸水打来)
……
同学们想一想:小刚的行为对吗?
全班齐:不对。
师:那他该怎么做呢?
学生说
4.“我来唱”
看来大家不仅坚决否定小刚的做法,而且清楚地知道小刚应该如何做,我相信大家以后一定会做得很好的,因为你们有一双勤劳而又灵巧的小手。对吗?那就用歌声说说你们的小手都会做什么吧!
女:倾听儿歌《我有一双勤劳的手》
5.“我来听”
男:成功离不开好习惯,同学们能说说有关这方面的故事吗?
2:同学们我要为大家讲一个故事。故事的名字叫《鲁迅刻“早”》 鲁迅原名叫周树人,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小时候,鲁迅在一所叫“三味书屋”的私塾学习。有一次,因为父亲病重,鲁迅一大早就去当铺当东西、到药店买药,回来时老师已经开始上课了。老师看到他迟到了,就生气地说:“十几岁的学生,还睡懒觉,上课迟到。下次再迟到就别来了。”鲁迅听了,没有为自己作任何辩解,低着头默默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第二天,他早早来到学校,在书桌右上角用刀刻了一个“早”字,心里暗暗地许下诺言:以后一定要早起,不能再迟到了。以后的日子里,父亲的病更重了。他每天天不亮就早早起床,料理好家里的事情,然后又急急忙忙地跑到私塾去上课。虽然家里的负担很重,可是他再也没有迟到过。
其实咱们班级里就有像鲁迅这样勤劳刻苦的好学生!(照片)介绍
6.“我来比”
看来好习惯的确很重要,同学们是否养成了快速整理好书包的习惯呢?今天老师想给你们一个机会,让你们比一比的谁是整理书包小能手,获胜者一定要将秘诀将给大家听一听。让大家也学习学习!
各组推荐一名同学参加,比谁能在最短时间内整理完书包。男:宣布比赛成绩。
7.“我承诺”
同学们,让我们从今天起,更加努力学习,让好习惯伴我们一路成长,请将你决心养成哪些好习惯写下来,贴到我们班的 “智慧树”上吧!全体起立,宣读我们的承诺: 我们要:
学习知识,尊敬师长,团结同学。
注意安全,自尊自爱,关爱集体。
认真做事,有责任心,做主人翁。
班主任:水滴石穿,良好的思想道德的形成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在生活中点滴积累,逐步养成;孩子亲身经历的事,往往对他们的影响更为直接、具体。让孩子们在点滴小事中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体验教育的功能所在。孩子们,今天你们用各种形式汇报自己的进步,老师为你们高兴。你们想过吗在这些成绩的背后父母给了你多少帮助,老师给了你多少指导,我提议让我们一起感谢所有帮助你进步的人。一起对家长和老师说一声说:齐说(“谢谢您的帮助。”)在刚才的汇报中我听出了大家的心声:齐说(“相信我们,我们
能行。”)
5.德育综合实践活动课反思 篇五
中国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帮著称于世。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渊远流长,为人类文明发展做出了非凡的贡献。“明礼诚信”也是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之一,是社会公德的重要内容,也是《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首次提出的基本道德规范之一。它实际包含着“明礼”和“诚信”两个规范。理解和阐释“明礼诚信”,需要分别理解 “明礼”与“诚信”;还需要把二者结合起来认识,以便更好地把握它们的内在联系。“明礼”是人的行为外在表现,是讲究“礼仪”、“礼让”,主要包括重礼节和讲礼貌,简单的说就是讲文明,注重公共文明和公共道德,包括维护公共秩序,遵守交通规则,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不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不扰乱公共秩序。小朋友在这些生活细节中,养成懂礼节、讲礼貌的习惯,归根到底,是养成尊重他人、互相礼让的道德精神。“诚信”是人的内心状态,“诚”主要讲的是诚恳、诚实,不弄虚作假,“信”是讲信用、信任,不欺诈,做到诚恳待人,以信用取信于人,对他人讲信任。今天,在中小学生中进行这项教育,既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继承优良传统美德,也是帮助孩子们从小树立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使爱祖国、爱集体的思想更好地深入幼小心灵。
然而诚信教育脱离社会生活实际,缺少针对性、现实性,影响了诚信教育的实效性,主要表现为:一方面,内容重复,重规范、轻学生的实际认知,远离学生实际生活,往往把理想的当作现实的,把主观想象的内容当作客观存在,把目标当起点,急功近利,简单地进行道德规范的灌输。另一方面,对教育对象的批判和反思能力的培养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诚信教育的内容基本上是以绝对真理的形式呈现出来的,阻碍了学生的价值批判能力和创造性人格的培养为了更好地贯彻精神,我今后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我的工作。
一、认知明理,促其行为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学生要养成良好礼仪和行为习惯,首先是以“知”为开端,遵循知、情、意、行的内在规律,最后以形成自觉、自主、自动的行为习惯为归宿。知是行为的先导,是产生行为的思想基础。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首先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灌输,教给学生应具有良好品质,帮助他们分析社会生活上和集体生活中的各种现象,使他们懂得讲礼仪、守规范的重要意义,识别和抵制不文明的行为习惯和言行举止。养成讲文明、讲礼仪,守信用的自觉性。
抓住《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这一主教材,加强文明礼仪教育和行为规范的训练,以促使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行为习惯。我们以《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作为进行礼仪教育的重要依据。利用班会、晨会、中队活动逐条宣讲《规范》和《礼仪常规》让学生句句理解,时时对照,付之行动,并紧扣以“文明礼貌--做人的基本素养,诚实守信--为人的基本准则,学会关心--让世界充满人情味,学会合作--发挥1+1>2效应,学会竞争--21世纪的必备素养”为中心礼仪常规进行思想教育,联系生活实际中一些伦理道德行为问题进行辨析。通过学习、对照、讨论,使学生认识到守规范、讲礼仪是一个人最基本的行为要求和准则。它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又是自我完善的需要,从而使学生产生对文明的愉快情感,给良好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打下思想基础。
二、强化训练,开展活动
《规范》实施的过程的基础,是学生文明习惯的养成过程,而习惯的形成又在于训练,它的特点是规定性和重复性,对学生礼貌用语、做事原则、规范性要求进行反复训练。树立典型示范,引导礼仪方向。美国教育家洛克曾经说过这样一段发人深思的话,他说:"对儿童进行教育,最容易而最有效的方法,是把人的应该做事情的榜样放在他们眼前,用榜样人物的先进思想、高尚情操、优秀品质、模范行为教育学生,使养成教育形象化、具体化,通过榜样的示范作用,给学生一个更感性、更直观的认识。
1、名人示范。如我们联系思想品德教材中的 《讲究礼节》中的周公进行思想教育等。
2、教师示范。教师自己端正态度,树良好的师德形象,关心热爱学生。老师好的师德形象,直接影响着学生,熏陶着学生的思想品质。
3、学生示范。通过自我认识、自我训练、自我完善,促进良好公德行为习惯养成。
4、搞活班队活动阵地,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让学生在活动中渗透。班队活动是学校进行传统美德礼仪教育的主阵地,使班队活动内容更充实,班队活动的最大特点就是让学生亲自参加实践,这就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时机活动,活动对中学生来说是自由的、轻松的、愉快的。他们会大胆地、毫不顾虑地、真实地表现出自己的行为。班队活动是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的有效方式,在活动中我们把《小公民建设》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等有机结合。例如开展一些“公共场所活动礼节训练”、“名人明礼诚信故事比赛”、“没有诚信,我们的社会会如何”主题班会,以及一些助老、助小、助残、助弱、扶贫等关心他人的小实践活动。
三、营造环境,优化氛围
优化教室环境是养成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外部条件,创立一个整洁、优美、文明的氛围,给学生以一种良好的环境,对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具有很强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室正前方有国旗悬挂、教室后墙有班训、教室有名人名言、图书角、黑板报、学习园地、卫生角,在走廊楼道悬挂“请使用礼貌用语”等宣传牌。整个教室范围比较整洁、清新、优美,好像每个角落都在说话。积极的舆论宣传,优良、文明的环境熏陶,也更促进了良好公德的养成。
四、检查督导,全程渗透
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的形成是一个艰难的过程。由于中学生年龄小,正处于世界观形成阶段,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在形成过程中不稳固。特别是一些平时行为习惯自控能力差的学生,一旦遇到适宜的土壤和气候,不良行为就会重新萌发。为此,老师要加强检查督导,强化学生的知情意识,尤其是强化学生平时诚信,完成作业和待人接物的言行一致,在班级常规活动中设监督员,开展“明礼诚信”行为训练活动,通过检查督促,使之自我完善,定期评选出“明礼诚信”小标兵,为同学树榜样。
最后家、校配合,双管齐下,同步进行教育,引导学生在家在校都要做到“明礼诚信”。
6.德育实践活动课教学设计 篇六
愚公乡第一中学 侯礼文
一、设计思想
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不仅要重视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对学生人文思想的培养。”为此,“体验情感”的教学重点就放在培养学生的人文思想方面。事实上,在生活中许多学生对父母的关心爱护已习以为常,甚至麻木不仁。本节课将结合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引导学生从作者对母亲的回忆、悔恨和怀念中,联系自身实际,进一步感悟亲情、体验亲情,从内心深处体悟如何去尊敬父母,孝敬父母。
二、教学实施
(一)师引入:史铁生的母亲教会了儿子如何去理解、关爱自己的亲人,如何体现生命的意义。《我与地坛》中记载的不仅仅是自己从地坛中获得的“荒芜但不衰败”的感触,更是在母亲关心爱护下悟出的珍爱生命的理解。现实中,我们每个人的父母都会以他们特有的方式爱护我们、关心我们。现在让我们来进一步感悟亲情、体验亲情。先让我们来阅读下面的片断。
(二)阅读有关亲情的片断和图片并让学生谈体会(图片:斑羚飞渡、电梯坠落以后)
(1)一天半夜,特大泥石流吞没了熟睡的小山村。天亮时分救援人员赶到,小山村已夷为平地,突然,有人呼叫:“下面有声音!”大伙儿跑来一看,一间埋在泥石流下的小木屋,仅剩下一角屋顶。救1 援人员刨开泥土,掀开屋顶,只见屋里全被泥沙填满,唯独房梁下还有小小的一点空间,一个赤裸裸的小女孩一动不动地蜷缩着,看样子还不到两岁。救援人员赶紧将她抱出来,她却死活不肯离开,指着小屋哭出了声:“妈——”顺着小女孩手指看去,在她蜷缩过的泥沙处,隐隐约约露出一双泥手,10个手指。有人呼叫:“下面还有人!”顿时,救援人员以那双手为中心,沿着四周小心翼翼地往下刨。不一会儿,眼前出现了一幅惊心动魄的画面:一个半身赤裸的女人,个子很矮,全身呈站立姿势,双臂高高举过头顶,像一尊举重运动员的雕塑……这女人竟是一个盲人!她被挖出来时已经僵硬了。小女孩仍不肯走,指着刨出的泥坑,又哭喊出一声:“爹——”天哪,难道下面还有人?大伙儿立刻继续往下刨,就在女人脚下,又刨出一个半身赤裸的男人,他昂然屹立,身子直挺,双肩高高耸起……这男人也是一个盲人!原来,矮女人正是站在男人的双肩上,双手高高举着小女孩……《原野》
(2)卢旺达内战期间,有一个叫热拉尔的人,37岁,他一家有20口人,父亲、兄弟姐妹、妻儿几乎全部离散丧生。最后,绝望的热拉尔打听到5岁的小女儿还活着,辗转数地冒着生命危险找到了自己的亲骨肉后,他悲喜交加,将女儿紧紧地搂在怀里,第一句话就是:“我又有家了。” 指名学生谈体会、谈感想,教师小结。(三)朗诵抒情小诗(指名学生朗诵,全班朗诵)感悟深情 世间的爱千万种,唯有父母之爱最无私。时间的长河可以带走一切,但带不走父母的爱。她已深入我们的骨髓,融入我们的血液。这爱留在我们的心中,时刻温暖我们的生命历程。(四)心理实验(学生主持)师:接下来,我们一起做一个心理实验,我相信做完这个实验,我们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将会受到另一种强烈的震撼。出示幻灯片: 请每个同学准备一支笔、一张纸,把你生命中最珍爱的五项事物写在上面。
要求:你所写的五项事物必须依附于你而存在,如:你珍爱“事物”,但它必须要靠你去开创,如果你都不存在了,那么你的事业也将随之停止。1.实验阶段
学生甲:实验开始。我们每个同学都已写出了自己珍爱的五项事物,但现在我却要请你忍痛割爱了,你所珍爱的五项事物如今只能保留四项,请你慎重考虑之后,用笔划去一项。请注意,一旦划去,就意味着它将从你的生活中消失。在划去之前,你要不断地回忆它在平日给你带来的欢乐,可现在,它就要消失了,你不得不跟它永别了。想到这些,你可能会有些难3 过,但你还是要坚决地把它划去。给大家一分钟的时间思考,然后作出选择。(这时教师要挨个检查,督促学生用笔划去,划与不划的心理感受是大不一样的。以下几步也一样)学生乙:选择完毕,我们的实验进入第二步。现在请大家继续忍痛割学生甲:实验进入第三步。现在请大家接着痛苦的选择吧,你所珍爱学生乙:同学们都做出了选择,但是我发现了一个奇妙的现象,几乎4 爱,你所珍爱的事物如今只能保留三项,请你慎重考虑后,从剩下的四项事物中再划去一项。一旦划去,它也将会从你的生活中永远消失,可它却给你带来过无穷的欢乐,把它划去,你肯定会非常难过,但你还是要坚决地把它划去。思考一分钟,然后作出选择。的事物如今只能保留两项。到底该怎么办?你自己好好权衡一下,再怎么喜欢再怎么不舍得也得把它划去,它带给你再多的欢乐也已是昨天的事了。一定要坚决、彻底地将它划去。还是思考一分钟,然后下笔。(做完这一步实验,同学们的心情都会很沉重。这时候教师会发现,几乎所有的同学剩下的都是相同的两项:我和妈妈)所有的同学剩下的都是相同的两项:我和妈妈。那么,接下来我们的实验就将进入最残酷的阶段了。现在,请大家跟着我想象一下,假如此时你和妈妈同坐在一艘大船上,突然遇到了泰坦尼克号那样的灭顶之灾,你和妈妈只有一人能活下来,你会怎么做?是让妈妈活下来,还是保存你自己?如果你选择让妈妈活下来,那就意味着你将永别于这个世界,而你还没能好好欣赏这多彩的世界,还没有实现自己远大的理想。但如果你想保存自己,就必须划去妈妈,那就意味着你将永远失去母亲,失去母爱。请你回想一下,母亲平时是多么关心、爱护你,母亲把你拉扯这么大受了多少苦、操了多少心,可现在,你就要失去母亲了。请大家认真思考,然后再作出决断。(这样激化之后,不少同学都会热泪盈眶,甚至泪流满面)2.交流感受
师:好了,同学们都已作出了最后的选择,现在请大家回到现实中来。看看窗外,窗外依然是秋高气爽,阳光明媚,鸟语花香,生活依然美好安宁,妈妈仍在你们的现实生活中。做完这个残忍的实验,大家的感受一定很深吧,下面就请同学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一下刚才的真实感受。(要求每个同学都要谈一谈刚才自己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
(五)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并指名学生在全班进行真情表白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看来,父母的辛勤付出没有白费,能得到孩子的理解与认可,这对于父母来说是一种最大的安慰。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歌曲《懂你》。
(六)布置作业
元旦就快到了,请每个同学亲手为自己的母亲或父亲制作一张贺卡,写上你最诚挚的祝福,以表达你对父母的谢意和敬意。
7.体验式主题德育活动的设计与实践 篇七
一、做好课前准备, 引导初步感悟
主题活动的实施并不能只依靠课堂, 而要将课前和课后活动和课中探究有机结合起来, 而我们从以往的主题德育活动的实施来看, 大多数教师则只注重在课堂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忽视了课前准备活动对学生德育发展的重要性。其实, 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不仅需要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渗透, 还需要以主题德育活动为中轴, 将课前活动和课后活动有机地整合起来。
在组织学生完成课前准备活动时, 首先要根据活动主题而精心设计课前准备活动, 以“学习雷锋精神”的主题德育活动为例, 教师预设的课前准备为:了解雷锋;收集雷锋故事;说说自己对雷锋精神的认识。通过上述课前活动让学生在了解雷锋及其经历的基础上更好地体会雷锋精神, 为实践雷锋精神奠定基础。其次, 课前准备活动要切实可行且要符合学生的需要。以“感恩在我心”的主题实践活动为例, 我设计的课前准备活动为:从生活中观察感恩的事件;收集生活中的感恩故事;说说自己该如何去感恩。通过这样的课前活动让学生用眼睛去看, 用耳朵去听, 用心灵去感受, 让学生在活动中初步感受“感恩”主题。
在设计课前准备活动中, 为更好地促进课中探究活动的有效进行, 教师还要注重结合活动主题引导学生做好相应的准备。如在“保护环境爱我校园”的主题活动中, 教师需要学生准备好课前对学校的环境调查资料, 通过调查资料的对比来让学生感受环境的变化, 明确保护环境的主题。应该说, 课前准备环节是保证课中主题德育探究活动实施的基础, 虽然教师不必和学生一起经历课前准备活动, 但要向学生明确课前活动任务, 从而保证活动的有效进行。
二、课中引导活动, 丰富学生体验
课中探究活动是实施主题探究活动的核心过程, 也是丰富学生体验的关键所在。从体验的生成过程来看, 要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生成体验, 教师必须让学生动起来, 充分发挥学生的感觉器官, 使其获得直观体验。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实际引导学生通过“说一说”“议一议”“比一比”等活动让学生获得体验。体验式主题活动的核心是体验, 但体验的生成有赖于活动的实施, 故而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要注重通过活动组织来引导学生参与, 在参与中丰富学生的体验。
首先, 注重以情境方式来引导学生获得直观感受, 在感官刺激中获得初步感受。以“关爱残疾人”的主题德育活动为例, 教学中我并不是直接导入主题, 而是通过图片“盲人点灯笼” (辅以文字讲解) 来引导学生思考“盲人为何要点灯笼?”从而引入“关爱残疾人”的主题。又如在“孝敬老人”的主题德育实践活动中, 我先以故事“分家产”来引入, 让学生思考“老人为何没有人赡养?”通过这些丰富而直观的展示, 让学生初步形成感知, 从而引入德育主题, 为学生的体验生成奠定基础。
其次, 要注重在课堂中以活动形式来丰富学生的体验。以“诚实守信, 言行一致”的主题德育实践活动为例, 在导入过程中我以赵本山小品“卖拐”来引入, 然后提出问题“诚信对我们有什么好处?”引导学生讨论, 接着以“说一说生中诚信的故事”引导学生在说诚信故事中感受诚信的力量, 最后以“如何做到诚信守信”的讨论来结束主题活动。又如“关爱残疾人”的主题活动中, 通过“摸一摸” (蒙上眼睛感受盲人的生活) 、“走一走” (一只脚走路感受残疾人的生活) 等活动来引导学生真切感受残疾人的生活。
三、课后引导拓展, 增强学生体验
德育品质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 而是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内化。在学校教育中, 教师通过主题德育活动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更多的是让学生掌握德育理论知识, 而要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还需和生活结合起来, 引导学生进行实践。
在高中教育中实施体验式主题德育活动, 就是要以生活为出发点, 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去体验和感悟, 从而更好地调整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以“感恩在我心”的主题德育活动为例, 课后我以“为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进行拓展。在拓展活动中, 有的学生为父母买菜、做饭, 有的学生为父母洗衣, 甚至有的学生为父母洗脚。通过这些实践活动让学生将理论转化为行动, 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德育品质的培养。又如在“关爱残疾人”的主题德育教育中, 我设计的课后拓展活动为“帮助残疾人, 你做到了吗?”在活动中, 有的学生为残疾人捐款, 有的学生为残疾人带路, 有的为残疾人进行宣传, 诸如此类, 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了丰富的体验, 也促进了其行为习惯的养成。
8.德育实践活动课分享 篇八
1.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德育渗透的意义
1.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品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课程内容超出了学科界限,重点强调以学生的个人生活经验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中心。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也是不同的,这主要是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小学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在小学生的个人生活以及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开发、利用资源,转变了教师以往传统的教学方式,其强调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亲身经历,促使学生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验生活,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与实践能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对各类学科的高度综合,活动的主题范围包括人与自然、人与自我关系以及人与社会的基本问题,其体现了社会、个人以及自然的内在整合,也体现了艺术、道德与科学的内在整合。
1.2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求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从而为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提供了发展空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含着丰富的道德资源,能有效地规范学生的行为。学生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能够获得丰富的道德体验,增强学生的道德意志。比如,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等方面的能力,开展研究性学习,促使学生将实际生活中发生的与社会道德相关的现象同相关的德育理论联系起来,通过合理地探讨与分析,最终得出合理的结论。利用信息技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艺术与信息技术使用习惯,从而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是通过学生在社区中以集体或者个人的形态参加各种公益活动,提高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进行劳动技术教育,使学生获得了积极的劳动体验,将知识与劳动技术有机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了良好的技术素养。因此,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积极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思想、情感、直觉去体验社会生活中的道德准则。
2.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德育渗透方法
2.1 精选德育课题,营造德育环境
首先,选择良好的德育课题,有助于提高德育教育效果。好的德育课题需要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一是具备思想性与启发性。所选的德育课题应该反映时代精神,具有很大的教育意义;二是具备贴合性,所选的德育课题应该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密切,使学生能够产生情感共鸣,否则达不到德育教育的理想效果。比如,教师在教育学生珍惜粮食时,可以组织学生开展 “粮食的研究”的活动,让学生走进农村,与当地的农民交流,体验劳动,了解粮食的生产过程;通过新闻,让学生了解非洲贫困地区的艰难生活,从而使学生从内心里认识到节约粮食、珍惜粮食的重要性。其次,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环境具备育人的功能。因此,作为学校,应该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比如,学校可以开展“爱我校园,净我校园”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清理校园、修缮花坛,在公告栏中张贴珍惜粮食、爱护花草的宣传标语,充分发挥学校环境的德育渗透功能。
2.2 分工合作,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常常需要学生调查、访问、总结等,对于实践能力较差的小学生来说,很难胜任这些工作,因此,一般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在进行某个主题的实践活动时,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性格特征、个人爱好将学生进行分组,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不仅需要展现自己的才华,同时需要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增强集体荣誉感。小组合作开展综合实践活动,需要进行明确的分工,同时也需要加强合作,这样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社交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3.小结
综上所述,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该体现在课堂和课外,课堂与生活、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充分挖掘课本中所包含的德育知识,使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增强合作意识,培养集体荣誉感与社会中责任感。
【德育实践活动课分享】推荐阅读:
对德育活动课的认识与实践探索10-29
德育实践教育08-15
德育理论与实践08-20
论文:小学德育工作实践经验谈07-18
宁安农场小学德育实践基地建设总结08-17
《课堂德育实践研究》课题组阶段总结11-09
建立国防教育基地、素质拓展基地、德育基地、社会实践基地总结06-25
中国梦德育活动课07-14
友善德育活动课教案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