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的教学素养

2024-10-02

信息技术的教学素养(精选11篇)

1.信息技术的教学素养 篇一

摘要:信息时代在网络充斥着每个人生活的今天已然到来。而教育要跟得上时代,要能够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课程之一,必须要重视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本文将主要探讨如何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与时代相结合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引言:

在这个信息时代,智能手机无处不在,网络信息随处可见。学生的信息素养已成为信息时代素质教育的必要任务。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学习能力中最为关键的一个方面,学生将在信息处理能力的基础上思考、学习、工作乃至生活。而信息素养的培养更多需要依赖学校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这也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最有效的途径。

2.信息技术的教学素养 篇二

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 才能让人们在畅游网络时不会迷失自我, 才能让人们真正把信息技术作为自己的一种能力, 把网络作为自己学习和生活的一种有力途径, 让网络为我们所用, 因此,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

对于学生来说, 良好信息素养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需要我们信息技术老师来做长期而细致的工作, 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将这项工作贯穿其中, 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在以往的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 我感悟到以下几个方面, 拿来与大家共享。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 需要教师言传身教

“其身正, 不令而从;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 教师要给学生做一个好的榜样,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要具有一定的信息意识和信息处理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具体任务出发, 让学生明确信息技术的强大功能, 正确应用网络的方便快捷, 要具有创新意识和探索意识。

教师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到学生, 在网络信息发达的今天, 教师的QQ、日志、博客等都是教学的阵地, 其中的信息取舍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对信息的抉择, 对学生良好信息素养的养成也起着很大的作用。特别是信息技术教师在学生心目中代表着拥有先进的信息手段, 对学生起着网络导向的作用的能人, 教师应在各种网络平台中对学生的价值取向进行引导, 帮他们形成良好的信息习惯, 引导他们正确进行信息取舍, 从而培养他们良好的信息素养。

在应用网络资源时, 能明确指导学生哪些是合法的, 哪些是非法的, 哪些做法是正确的, 哪些做法是错误的,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 能培养学生辨别真伪信息的能力, 能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灌输自己的教学思想。同时, 关注学生在上网过程中的动向, 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 对于出现沉迷网游、网恋等现象的学生在必要时和学校、家庭进行沟通, 及时加以引导。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 需要学生自觉参与

3.信息技术的教学素养 篇三

一、信息素养的涵义

信息素养又称信息素质,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车可斯基(Paul Zurkowski)在1974年首先提出的。随后,美国图书馆协会进行了十多年的研究和实践探索,并于1989年发表了一个总结报告,该报告认为具备信息素养的人能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能检索、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要的信息,具备信息素养的人是学会了如何学习的人,是能够进行终身学习的人。信息素养内涵十分广泛,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育中,笔者认为,信息素养主要由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三部分构成。三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1.信息意识。信息意识是指对信息、信息问题的敏感程度,是对信息进行捕捉、分析、判断和吸收的自觉程度。良好的信息意识有助于养成积极关注信息的良好习惯,注意搜集、学习和研究有关的信息,并能在解决问题时实现对信息的有效借助。

2.信息能力。信息能力是指运用信息知识、技术和工具解决信息问题的能力。信息能力包含三方面的内容:能熟练利用信息检索工具高效获取信息;能根据所需解决的问题对信息进行分析、研究、整合并在必要时将形成的信息产品进行有效传递;能实现信息与专业的有机结合,善于独立学习,开拓思维并能在信息综合与利用中产生新的启迪。

3.信息道德。信息道德是指个体的信息活动必须遵守一定的伦理规范,不得危害社会或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网络的迅猛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带来了根本性的变革,同时也出现了很多新问题,如知识产权、个人信息隐私权、网络黑客等。针对这些信息问题,出现了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信息关系的行为规范,这就形成了信息伦理。信息道德则要求使用者自觉遵守信息法律,抵制违法的信息行为和信息污染,合理使用信息进行合法的信息活动。

二、中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途径

1.在任务驱动的教学设计中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学生的信息素养主要体现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在进行任务驱动的教学设计中,应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教育资源,创设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情境,将教学内容巧妙地融入真实问题的解决中。长此以往,学生的信息意识就会逐渐增强,信息能力也会不断提高。

2.在探究、实践、领悟中提升学生的信息能力。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分为:提出问题,探究知识;解决问题,具体实践;验证知识,领悟提高。在教学中,教师可精心设计一些主题情境,让学生追本溯源、领悟知识。在探究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这样习得的知识往往掌握得非常牢固,不会轻易忘记。实践是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的过程,是让学生理解、领悟知识、提升信息能力的重要渠道。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尽可能多实践,并在实践中解决问题,提高信息能力。领悟是让学生掌握内在的方法与逻辑,具备知识迁移的能力。探究是起因,实践是过程,领悟则是追求的结果。当学生遇到问题时,鼓励他们大胆探索,教师则可以利用预设与提问,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来梳理知识的脉络,总结学习的方法及要点。

3.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规范学生的信息道德水准。在信息的海洋里既有对社会进步有利的信息,也有大量不利于社会进步的垃圾信息;既有真实有效的信息,也有虚假骗人的内容。培养学生的信息道德,需要关注学生信息活动的每个细节。如在搜索“杜甫”的有关信息时,要注意对信息的真假进行甄别。在网上下载信息还会碰到版权问题、木马病毒等。对学生可能碰到的信息伦理问题要给予正确的引导,在设计信息活动时,对可能出现的信息伦理问题给出明确的要求和正确的指向。如在设计班级小报时,内容要积极向上,杜绝消极颓废的内容。

4.创新评价体系,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全面提高。有效的评价能确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使学生发展健全的人格,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美国教育评价专家斯塔弗尔比姆认为,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prove),而是为了改进(improve)。我们要改变仅以考试分数说话的单一的评价方式,创新信息素养评价体系。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出色的,只不过他们出色的方面不同而已。新的评价体系应是多元化的,即评价的主体、内容、标准、方式的多元化。教师应准确把握课堂时机,适时评价反馈,改进教与学的过程。对学生信息素养的评价主要有两个层面:一是引导学生之间讨论交流并评价这堂课中运用信息资料的情况;二是分析、总结学生在信息意识、信息整合、信息运用等方面的得失,为学生信息素养的逐步养成奠定基础。

4.信息技术的教学素养 篇四

摘要:全球已进入信息化社会,信息素养逐渐成为人的所有能力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人们必须能够确定何时需要信息,并且具有检索、评价和有效使用所需信息的能力。中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是学生养成教育最关键的阶段,对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尤为重要。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堂教学 信息素养

当今,信息素养已经成为信息时代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成为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中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四个方面,即:对信息的获取、管理和加工、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表达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作为一名信息技术课教师,我在教学中特别注重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不仅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教学效果,而且使学生学会了独立思考和科学思考,为他们以后发展为创新型人才奠定了基础,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增强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运用信息的水平

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信息素养已成为科学素养的重要构成部分。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将是所有社会成员应具备的、如同“读、写、算”一样重要的,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之一。对于21世纪的学生来讲,我们应努力培养他们基本的信息能力。如信息获取的能力、信息分析的能力、信息加工的能力和信息利用的能力,使同学们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要求,主动地、有目的地去发现信息,将不同渠道获取的信息进行综合,利用所掌握的信息,使用信息技术或其他手段,分析、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实际问题。

二、要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主动获取信息的.意识

作为信息技术老师应培养学生运作信息技术获取、利用信息的意识。在教师的要求下,学生没有主动权,不知道操作的目的是什么,没有机会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学到的只是某个软件的基本操作,没有主动地去经历信息的采集、传输、加工处理和应用过程,也就无法掌握采集、传输、处理、应用和评价信息的一般思想,方法和技巧。而随着计算机软件的更新,学生现在所学的计算机操作在以后几年内就会逐渐淘汰,而采集、传输、处理、应用和评价信息的一般思想、方法和技巧却是一成不变的,所以仅仅掌握某个软件的操作方法不能算是掌握了信息技术。比如在讲文字处理软件word时,让学生设计一份报纸,一个通知,写一篇日记,画一幅画及修改一篇文章等,学生在完成这些任务的同时也培养了探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又如在学校举行“学会宽容”主题班会比赛过程中,我指导学生根据主题要求收集素材,用学过的powerpoint制作主题演示文稿。然后通过展示,评选出界面友好、操作简便,且有声有色、生动活泼的主题演示文稿。

三、重视学科整合,提高学生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个方面是以其它学科知识的学习作为载体,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其它学科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去,从而利用信息技术培养青少年解决学科问题的综合能力。信息技术与其它课程的整合,既有利于其它课程内容的学习,也有利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

如在教学“遨游网络世界”一课时,与科学学科整合,联系科学内容共同完成任务:美丽的太阳系。教学中采用“创设情境,提出任务(上网基本操作与太阳系的组成);自主学习,掌握上网基本操作技能;小组合作,搜集太阳系有关资料;筛选资料,完成作品(小报或电子幻灯);—个人解说作品,集体评议”五个环节,不仅有利于学生牢固掌握信息技术知识,也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使教学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了解抽象的、遥远的、难以感知的事物。同时培养了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知识获取信息和运用技术解决自己学习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到培养和提高,达到一箭双雕、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通过养成教育,提高学生信息道德修养

信息道德是指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信息伦理道德修养,要让学生学会对媒体信息进行判断和选择,自觉地选择对学习、生活有用的内容,自觉抵制不健康的内容,不利用计算机网络从事危害他人信息系统和网络安全、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活动。这也是信息素质的一个重要体现。从当前的信息技术教育现状看,更多的信息技术教师重视的是信息技能,信息道德的培养是相对薄弱的。故意损坏微机室设备,随意删除系统文件和个人资料的事时有发生,逃课到校外上网浏览器不良信息或玩暴力游戏等现象屡见不鲜。因此,必须要加强平时的养成教育,通过严格执行上机、上网等规则,让学生认识到故意损坏公共财物、乱删、乱改件系统文件和个人资料,在网上浏览不健康的信息,发表损坏社会和别人名誉的言论等行为都是不文明或不道德的。

5.信息技术的教学素养 篇五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立足实践、注重创造、高度综合、科学与人文融合的课程。基于这点,教师把培养学生的技术能力和人文素养有机地融为一体,就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那么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就是当前比较紧迫的问题,我就自己实际的信息技术教学工作谈谈自己的看法,在人文教育下的信息技术教学应做到教学模式的多样性、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教学过程设计的趣味性和参与性。信息技术学科属于新兴学科,加上各地方实际情况不同,所以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设计也不尽相同。信息技术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为目标。

信息技术是获取、处理、分析和运用信息的能力,它包括有效、自主地使用各种信息技术工具和信息资源,查找、收集所需信息的能力;对收集和查找到的信息进行确认、记录、筛选、鉴别、整理、交流和表达的能力;对信息进行提取、评价、组织的能力;运用信息工具、技术和信息资源进行学习和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和核心,是信息社会的主要技术。如果不掌握信息技术,将难以在现代信息社会中有效地学习、工作和生活。信息技术学科教育已成为中学必不可少的必修或选修课科目。人文教育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术、身体心理素质为宗旨的基础教育。人文教育下教学基本特征是以教学任务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结合学生生理、心理和情感需要实施的教育。

那么,什么是人文素养呢?它是指通过对人类优秀文化的学习吸纳,接受了人类优秀文化的熏陶后,所反映出来的精神风貌和内在气质。因此,信息技术教师要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作为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目标来追求,教师要借助教学这一载体对学生进行培养、提高和提升让学生不断从信息技术教学中汲取营养,完善人格,从而提高其人文素养。

一、重视熏陶感染,培养人文素养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人格为基础,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人格才能形成性格。对学生来说教师的人格魅力是任何力量都不能替代的最灿烂的阳光。只有教师具有独立完美的人格,才能使学生的人格趋于独立完整。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师只有以身立教,为人师表,才能有效地影响学生。要想学生好学,教师必须学而不厌;要想学生有理想,教师必须志存高远。没有高尚人格的教师不可能培养出人格高尚的学生;没有渊博学识的教师难以培养出学识渊博的学生。这是最起码的道理。事实上,教师的工作作风、学习风格、为人处世等,都对学生产生影响,甚至教师的谈吐、举止、风度等等,学生都会模拟。因此,教师要学习并运用更多的人文学科的理论知识来观察、分析和解决大量的日常的生活问题,弘扬理性。自觉做先进人文精神的传人,善于将教材中蕴涵的人文意识和教材中提倡的人文精神见诸行动,不断塑造和完善自己的人格,以此感化学生,使教育达到理想效果。比如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讲文明礼貌的习惯。信息技术课主要安排在计算机房,老师在机房内应做表率,起到模范作用,应当培养学生遵守守则,对号入座;要讲究卫生,做到不随地吐痰,不在机房吃零食,不乱丢纸屑;要爱护公物,不要乱敲鼠标、键盘,不要用手触摸显示屏等。

二、适时渗透,加强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的培养不能靠练习,不能靠灌输,不能靠说教,而应当通过教育自觉而又自然地进行。信息技术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美的资源,通过信息技术上机实践对学生进行审美情感的陶冶,是培养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如在讲述《学一点儿版面设计》里,段落中的左缩进、右缩进、单倍行距、2倍行距,都对文章的结构和布局产生影响,如果处理得好,设计得好,整篇文章就会美观大方,若在文章的版面设计中渗透人文素养内容,整篇文章就能体现出和谐并有浓厚的文化气息,其次,利用信息技术中的内容载体,可以激发学生自尊自强,展示自身的闪光点,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素养,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把人文素养内化为自己的意识,形成习惯,为以后的技术设计扎下坚实的一步。

1、通过实践操作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信息技术课不同于其它学科,它发展迅猛,不可能像其它传统学科那样内容相对完整固定。因此,应鼓励与引导学生不满足课程教学内容,自觉探讨教师未讲授的内容,鼓励学生发现、指出与纠正教师在教学各环节中的不足与错误等。

2、培养学生不怕困难、锲而不舍的意志品质。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操作过程中难免要出现问题,特别是在学习程序设计时,设计的程序不可能总是完全正确,出现错误是正常现象,面对错误,学生的态度和意志品质表现各有不同。对大多数同学来说上机调试程序几乎是一种磨难,但当我严格地监督学生调试成功时,看到他们那激动和兴奋的神情,我也感同身受。教学就应该是创设这种磨难与喜悦的过程,使学生在这种磨难与喜悦的过程中锻炼意志、感受成功。只有磨练克服困难、锲而不舍的意志品质,才能健康成长。

3、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文明用网的习惯。

让学生了解使用计算机的道德规范所包含的主要内容,树立正确使用计算机的道德观念,如保护知识产权、防治电脑病毒、维护信息安全等。

4、培养学生互助协作的精神。

学生之间通过互相学习,培养了他们的协作能力。同样,教师在BBS的教学中,老师和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体现了师生之间的团体协作精神。我们可以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学生参加协作学习,让他们从中体会获得帮助的愉快,以及帮助他人的幸福和乐趣,培养良好的习惯,以净化心灵。如专题组和各类网络论坛。

5、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在讲述我们国家目前计算机发展的现状,CPU和系统软件开发的现状,可以渗透人文教育以此告诫学生要有忧患意识、开拓进取意识。

三、培养爱好,提升人文素养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激发学生积极性的动力,也是激发创造力的必要条件。注重信息技术教学过程设计的趣味性和参与性。因此,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让学生持久保持积极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师从问题的引入和学习活动的设计上下功夫,引人入胜的开题、生动活泼的学习活动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因素;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高度参与是保证学生持久保持积极学习兴趣的很好方法。

1、引入趣味课题,激发学习兴趣

能否成功地引入课题,直接决定了一节课的效果。每节课都要力求采用学生最感兴趣的事物来引导他们,比如学习从网络上下载软件,教材上只说明了下载的方法,这些内容很难引起学生的注意,更不要说产生好奇心了,如果进行以下设计,可能效果就不同了:播放一个优美的flash动画,先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并对此产生了好奇。学生都喜欢flash动画,但自己又不会做,怎么办呢?我们到网上下载一个,课题就自然地引入了。

2、教学的高度参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持久性

当今学生注意力持继时间普遍缩减,使得教学比以往更加困难。要想吸引学生的注意很好的方法是要学生高度参与教学活动,一个组织很好的教学过程能使教学顺利和有趣地开展并使学生参与率提高,用不着威逼与奖赏学生们就能自动参与到学习中。所以建议当你感到学生参与程度在下降,学习活力在减弱,注意力在转移时赶快有所变化。一旦学生变漫不经心你就必须做出很大的努力才能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这样教学效果肯定会受影响。

3、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学生一旦对信息技术产生兴趣,就会产生一种参与意识,这就成为他们学习信息技术的一种动力。如教绘图功能时,可先绘一些基本图形,然后让学生与计算机一起搭积木,启发学生在动手过程中积极思考的习惯。同时,用这些基本图形组成一些美丽的图案,让学生在玩中掌握知识,同时培养成就感和审美能力。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人文素养自然而然就提升了。

欧洲教育家德可利乐认为“爱好是个水闸门,借助它,留意的水闸被打开,并规定了流向。”爱好是最好的老师,积极探究,知难而进也是人文素养的内容之一。在友好协作的氛围中,培养学生的爱好,在自我探究中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所以在教学中,创设实际的技术活动或技术成果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就会加大思维练习的力度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样学生学得主动、生动,自然会品尝到学习的乐趣。这个合作探究,互动交流的过程正好体现了人文素养的要求。事实证实,在信息技术教育中渗透人文素养的培养是完全可行的。信息技术教育在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生成和发展上起到很大的作用,并升华了学生的人文素养。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科学与人文融合的课程。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把技术应用能力与人文素养培养相融合。教师在教学中应凸显信息技术的人文理念,渗透信息技术的人文素养。基于这种理念,学生的作品设计才可以渗透更多的人文素养。

6.信息技术的教学素养 篇六

【内容摘要】

21世纪是信息技术占主导地位的世纪,信息化对解决我国教育发展面临的瓶颈问题具有重大意义,信息技术助力教与学突破时空限制,信息技术将对教育产生巨大影响,并给未来社会带来巨大变革。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从技术和文化等多角度一起对学生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小学生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局限,应充分把握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使用时机,有效融合信息技术创新教学,使学生从观察到认识,从认识到理解,从理解到掌握,从掌握到延伸,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关键词】

融合 信息技术 发展 核心素养

【正文】

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以“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3个方面,18个基本要点。学生素养的获得既可以让他很好地进行未来的工作,又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并为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在目前的教育形势下,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随着时代的进步、素质教育的深化、新课程标准的推进实施、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广泛使用,信息技术进入课堂,从技术和文化等多角度一起对学生的发展起到作用。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给传统数学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改变了很多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但,我觉得,在常规教学中,如果教师能用简明

7.信息技术的教学素养 篇七

1 什么是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的存在是为了促进人们日常生活和科技技术的发展, 其中也必然存在一些道德因素的制约, 所以, 培养信息素养要分为三方面:

1.1 信息意识

一个人是否具备信息意识从他的日常生活中就可以看到, 在遇到很多问题的时候, 观察他是否首先想到采用信息技术去解决实际问题。

1.2 信息能力

在生活中发现问题, 使用信息技术去解决问题是信息意识的体现。但是信息能力就是进一步的信息能力体现, 当遇到问题的时候采用适用的信息技术去解决相应的问题。

1.3 信息道德

信息道德是指一个人在适用信息技术的时候, 是否具备合格的道德规范。信息技术的发展是多方面的, 其中多方面的私人信息也相互交织, 这时就是考验人们在网络上人品道德是否达标。

2 如何培养信息素养

2.1 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教学主线, 整体设计课程

纵观上段文章所述, 信息素养的三点描述中不论是哪一点, 其中都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体现。因此, 应该重点结合本学科实践性特点, 给学生建立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教学理念。课堂教学的氛围要尽可能地贴近生活, 最好是把课堂教学的流程放到实际生活中。久而久之, 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就能得以加强。

2.2 以自主创作为课堂核心任务, 让学生充分地“想”

在每堂课上, 要使用当堂学习的信息技术知识进行独立的创造, 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立体思维。当具体操作的时候, 首先教师要在实践之前对实践重点进行范文讲解, 当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的时候使用课堂所学知识, 思考可以在什么问题上使用。使用方式是否得当, 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可以没有固定的框架, 只是需要一个中心点, 学生的作业可以是自己制定的, 但是所完成的目标都是一样的, 其实这种作业方式就像作文一样。

2.3 根据学科特点重组课堂结构, 让学生充分地“做”

信息技术课的本质意义与其他学科不同, 当学生使用课堂所学在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时, 需要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往往形式过于复杂的信息科学公开课与传统的信息技术课没有什么区别, 学生的全部思想都在应对老师的教学活动, 根本没有时间去“想”和“做”。所以, 培养信息素养的第三点就是围绕课堂中“做”的环节展开的。教师应该根据实际的教学环境, 为学生打造一个有充分时间“做”的课堂, 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信息技术课的种种弊端, 导致学生在课后还不能做作业, 那么要解决这一难题, 老师就要在课堂上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独立去完成课堂作业。当学生在做课堂作业时, 老师尽量不要打断学生的思维, 更加不能反复更改作业目标。简单来说, 就是让学生有更多的上机时间, 以此来更好地完成课堂作业。

2.4 注重知识与技能的学习, 让学生体验学科的魅力和价值

给学生展现信息技术的魅力是培养学生信息素质的第四点。信息技术是一门富有巨大魅力的学科, 在未来时代里信息技术更会得到空前的发展, 我们要让学生感受到信息技术的整体价值, 从而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那么什么是信息技术的魅力呢?其魅力的特点又是什么呢?所以对于信息技术魅力方面的问题, 教师应该深刻探讨。作者认为信息技术的魅力是人类在科技领域发展中的智慧结晶, 如果说上帝创造了世界, 那么信息技术就创造了人类的未来。但是, 在传输魅力思想的同时, 信息技术的基础技能知识还是要加以注重。教授信息技术知识的时候, 必须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复杂的科学原理, 这样做就不会在学生的大脑中产生思维的混乱, 避免大脑中各种知识的混淆而导致知识接受口的堵塞。

2.5 关注信息活动的每个细节, 规范并提升学生的信息道德

对于学生信息活动道德的培养, 教师传统的说教式教育和典型案例的分析是没有多大用处的, 而是应该关注学生在信息活动中的每个细节。目前, 我国的网络社会形式与现实社会相比还是比较复杂的, 各种信息充斥在其中, 让小学生很容易受到感染, 学生不仅要有全面的信息技术能力, 还要具备正确的网络道德价值观。所以, 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上的各种细节, 教师都应该牢记, 对于学生正确的信息技术价值观要给予表扬, 反之出现的问题就要加以引导, 让学生尽快地回归正途。另外, 教师可以在学生中选出信息技术各方面都比较好的学生, 作为他们的榜样, 小学生的心智和性格都会受到榜样的吸引, 利用榜样的作用提高全班学生的信息素养, 这么做也可以更好地拉近学生之间的距离, 交流不管是信息技术还是日常生活都不能缺少的东西, 对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也是很有帮助的。

总而言之, 信息技术教学中对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是非常需要的。此外, 信息技术教师自身也是需要改变的, 教师的各种行为动作都在影响着学生的大脑和思维, 所以说在信息素养培养的问题上我们还要走更长的路。

摘要:当前多媒体信息技术慢慢时代化, 丰富地应用到教育事业中。信息技术在小学课堂教学中, 有利于丰富活跃课堂, 激发学生的思维。两者的统筹结合丰富语文情境的同时, 也升华学生智慧, 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庞大的网络信息系统扩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也是小学教学的重要发展方向, 在小学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与学业成绩, 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信息素养,培养

参考文献

[1]周斌.谈如何在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J].教育教学论坛, 2011 (36) .

[2]周斌.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中“游戏教学法”的运用[J].小学科学:教师, 2011 (7) .

[3]乌兰.对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的几点建议[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 2013 (32) .

[4]何珊珊.谈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有效性的提高[J].陕西教育, 2011 (12) .

8.信息技术的教学素养 篇八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信息素养;提升途径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0)14-0041-02

提升学生以培养信息技术能力为核心的信息素养,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为适应当今和未来社会的需求,加强信息技术教育、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已成为当前学校信息技术教育刻不容缓的事情。学校教育应从记忆型教育转化为信息获取和处理的教育,即在培养学生时,从记忆信息转向应用信息和创新信息,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所谓信息素养,就是利用计算机等现代通讯设备或工具获取信息,通过整理、保存、鉴别、加工处理,对信息加以综合利用,从而提高工作与学习效率的能力或技能。

当前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不仅要以信息技术课程建构学生的信息素养内部结构,而且还要在其他学科课程中渗透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使用的学习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建构学生信息素养的外在发展环境,将信息技术与学生生活实际整合起来,与社会实践活动整合起来,与信息文化整合起来,从而建构学生信息素养良性的、立体的生存发展环境。本文从五个方面加以探讨:

一、转变师生观念,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学生要转变观念,教师更要转变观念。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已不再是绝对的师生关系,而变成学习交流者的身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使学生真正成为信息加工处理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灌输的对象。教师应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灌输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教师借助传授知识的手段,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讨论交流,作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式探究的认知与情感激励工具。在这种新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模式下,教师的传授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渠道,很多方面学生懂得的甚至比教师还多。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往往会碰到学生提出而教师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让学生课下寻找答案。他们对信息的获取已不只停留在课堂和教科书上,已能自觉主动地利用互联网这一工具去解决问题。

二、注重各学科整合,在课程建构中提升学生信息素养

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与各学科加以有机整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从而为学生创新能力和信息素养的培养营造最理想的教学环境,而这样的环境正是创建新型的教学进程结构所必不可少的。比如,利用中文输入法打字让学生加强巩固汉语拼音;利用益智CAI软件把学生做数学、英语、语文题目的过程游戏化,让他们学得更开心;在学习“画图”这一软件时,与美术课结合,让学生每人设计自己的作品;学习“Word文字处理”这一内容时,与语文课相结合,要求学生写电子日记、无纸作文;学习“Excel”与数学课的分析、统计相结合,培育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课程的整合,学生们不仅学到了很多课本外的知识、信息技巧,更增强了各种能力,特别是信息素养的能力。实践表明,信息技术课程与学科整合能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的效率,从而促进了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

三、联系生活实际,在问题活动中培养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社会生活需要信息技术,而信息技术也依托社会生活得以发展,两者紧密结合,才能显出信息技术巨大的价值。

中学生具有超常敏感的时代性、社会性,将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局限于课程、课本和学校的做法,割裂了学生与社会的必然联系,是不完整的。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中学生在参与课程(尤其是地方、校本课程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开发的活动中,与社区、社会生活的联系日益密切,学生的社会生活面临着重新建构,其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问题活动”将成为学生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在这些源于生活或贴近生活的“问题活动”中,信息技术的运用将实现学生个体与社会信息的重组与统一。同时,通过信息搜集、比较、概括等方法扩展、增值信息,并在信息扩展与增值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四、加强社会实践活动,在交流交往中培养信息素养

人的学习最初都来自实践,来自面对面的交流。信息社会中的信息交流应当是信息技术教育的基本问题,所以信息素养的培养也同样离不开理论结合实践,只有将实际问题引入教学中,将教学内容应用到实际中,才能让学生学习到真正实用的知识。平时可让学生充分运用网络及所学的知识进行创作,在社会实践中锻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如用电脑设计板报、设计教室布置、统计成绩等;用画笔、Photoshop等软件进行美术作品创作等。学校还可以定期组织以电子报刊、电脑绘画、电脑动画、网页制作为主题内容的电子作品评选活动,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自己的作品,各显所能,各展其才。无论是在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活动中,还是在日常生活的伙伴与团体活动中,信息技术的运用将大大拓宽信息技术教育的范畴,把信息技术教育从单纯强调个体作为的活动中解放出来,融入到广阔的社会群(团)体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学生在信息社会中实现社会化。

五、重视文化视野,在信息文化建构中培养信息素养

教育是一项文化活动,从广义上看,信息技术教育亦应是一项信息文化活动。一方面,社会道德、伦理、价值观影响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影响着它们的生成和发展。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只强调技术能力而忽视人文观念,是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理念必须提升到文化层面,站在文化视角,信息技术教育才有质的升华——从单纯的信息技能训练走向整体的信息文化素养积淀。传统的信息技术教育仅站在技术能力的角度,忽视与脱离了文化视野,影响了学生完整的信息素养的发展。曾有某校发生的“学生网上骂老师”事件,不能不令人遗憾万分,这也将我们的信息技术教育推到了难堪和被动的境地。中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可塑时期,我们必须在培养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同时,教育学生自觉遵守与信息活动有关的道德、法律、法规,健全学生的人格发展。

总之,信息素养是信息社会中人的整体素养的一部分。信息技术教育必须围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这个中心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使学生的信息素养成为与读、写、算一样重要的终身有用的基本技能。只有教育者不懈地努力,不断地探索,才能为社会输送合格有用的人才。

9.信息技术的教学素养 篇九

一、顺应时代发展,正确认识信息技术教师角色的重塑和转换。

在崭新的信息时代,首先教师应站在信息时代的高度,从自我实情出发,使培养良好的信息素养成为内在的需要和渴望。从主观上挖掘全面提高素养的潜能,重新审视信息时代赋予给我们信息技术教师的新的历史使命,从内心深处重塑信息技术教师崭新的角色和形象。

其次,教师应站在实施素质教育的高度,认识到培养良好的信息素养是自己职业生命的“保鲜丹”。素质教育不仅是要在新课标下培养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同时它还是一个针对全民素养的教育,更是新的历史条件下信息技术教师这个职业的技术要求和岗位的技能能力。

最后,教师还应站在实现自身人生价值的高度,要把自己当作一个“研究者”,把自己的工作当作自己的研究对象,把良好的信息素养视作实现自身人生价值的双翼。育人无疑是教师的天职,但是要自如地驾驶生命价值的航船,就必须坚强地扬起提高自身信息素养的风帆,只有这样,才能在教育的海洋里收获和打捞到奇异的珍果。

二、更新知识结构,提高知识能力素养。

21世纪是信息时代,也是学习的时代。学习在这样一个特定的信息环境里,已经变成了所有地球公民的共同事情。所有的人都将成为学习的主体。在信息技术领域,没有最好的老师,只有最好的“探索者”。所以信息时代“教师”的概念发生了的变化,老师成了相对的,那种终身的绝对老师已经不复存在,这也是目前信息技术教师之间流行的一句笑谈:“所有的老师都必须重新当起了学生,而所有的学生都必须当好自己的老师。” 所有的教师都必须不断地学习,信息技术教师不但不例外,反而更需要学习,并且信息技术教师的学习,是一种终身的学习,在学习中不断地淘汰陈旧知识,不断地汲取最先进、最前沿的信息技术,这种新的学习观念已经突破了常规以往被认为是成熟的学习理念和学习方法,而代之以新的学习秩序,那就是让知识成为更新流动的常新血液。

在以往的学习理念中,有一种方法叫积累,知识在不断地累加,很多年,人们似乎也很自然地乐于接受这种“加法”的学习方法,那么在信息社会里,信息技术教师不但要积累,更要会更新,因为信息技术领域的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是这样的迅猛,就像一个藏书者,不要太留恋已经得到的东西,隔一段时间就得清理清理自己的书柜,那些三、五年都不怎么看的书,除了留下工具书和非常权威的书之外,该清除的清除,要习惯“减法”的学习, 对于信息技术教师而言,这种可贵的东西叫――更新。

三、立足信息技术教育,提高教育能力素养

我们说,信息技术学科是信息时代教育领域的骄子,信息技术教育是贴近现实的教育,与其他课程相比,具有无可比拟的可操作性、实用性、时效性,在素质教育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新形势下的信息技术教育必须以培养学生信息技术能力为核心,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不是简单的技能操作,而是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即要教会学生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学习的工具、生活的工具、生产的工具,学会运用计算机进行学习、生活、生产的本领和技能。所以,信息技术教师必须关注到信息教育的趣味性、知识性、实践性,并让他们相互结合,在实践中锻炼学生的能力。所以无论在信息技术教学的认知领域、操作领域、情感领域中的任何一方面,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均担负着责无旁贷的重大责任,这就要求我们以信息技术课程建构学生的信息素养内部结构,以崭新的教学观念,使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中体会到做中学、寓教于乐的快乐过程,培养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任务驱动的模式下引导学生克服困难,循序渐进,在学习中体验计算机的魅力,品尝到学习的轻松,和获得成功的快乐,并让这种成功的体验一直激励他们去不断探索新的知识,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总之,以信息技术为本,以锻炼能力为目标,以启发和引导为手段,以此来提升信息技术教师的教育能力方面的素养。

四、推进学科整合,提升课程整合能力素养

教育部文件明确提出,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的整合,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环节。在开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是把信息技术当作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资源、手段和环境,使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要用教育信息化的最新理念,来指导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创造性学习的能力。

我们的教育正在经历一个特殊的时代,如果说信息技术学科的兴起给传统教育注入了一剂高效的新型生长剂的话,那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这种形式无疑是给新型教育插上了腾飞的翅膀。目前,学科整合尚处于摸索和探新阶段,但是,无法否认,学科的整合将是教育领域的一个推陈出新的过程、一个弃旧扬新的过程,并且通过整合在教育领域将会生成出新的体系。

除了上述描述信息技术教育现状,我以为,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还应当具备如下课程整合的素质:

1.掌握教与学的理论,加强教育教学理论,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学生不仅主动进行知识建构,而且学会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学习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关键。

2.掌握整合的方法,加强学习策略、学习方法的整合。不断提升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掌握现代化的、先进的教学设计理论、思想和方法,用现代化的设计思想和方法指导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根据不同课程,不同学科确定课程整合的方式、方法及程度,以此来优化教学过程。

3.提升课程整合的层次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应努力向更高层次拓展。

目前从学科整合的现状来看,信息技术多以呈现、展示课程内容的面貌出现,而随着计算机智能技术的成熟,它将以一种智能化的教与学的平台出现,真正地实现个别化教学,真正地成为学生的认知和思维工具,也就是信息技术将提供给各类学科学习的智能平台。这才是信息技术与各个学科的真正意义上的整合。所谓“整合”不仅仅是把其他学科的教学整合到信息技术中来,而且要把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入到其他的学科教学中去,从而帮助学生在思维的层面上更好地领悟知识,并推陈出新。比如,物理教学中的杠杆作用、化学教学中的分子结构、晶体结构等,传统的口头讲解或示意图,只能让学生生硬的接受知识,一旦融入了信息技术的手段在其中,便可以通过设计一个程序来专门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在程序的互动里找寻出物理原理或化学公式,起到了开启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并且,使整个学习的过程充满了挑战与求知。又如,数学学科的逻辑推理和计算,很多地方可以把信息技术融合在实验中,让学生从实验中来得出数学原理,比方数学中关于“圆的形成和定义”大可以以互动课件的形式让学生自己总结规律,得出定义,在轻松的环境下开拓了学生的思维,提升教学质量。所以,“整合”就是需要在新的教学环境中重新对各个学科的教材教法和知识环节进行深入的分析,以决定信息技术使用的原则、方法和特殊的技巧。

4.重视微教学单元的开发

微教学单元是以帮助教师讲授某个教学难点,或帮助学生学习某个知识技能点为目的,或为学生探究认知而创设的学习环境等而设计的“小课件”和“微世界”。微教学单元是供教师学生在教学中重组使用而准备的资源,极大地方便教师、学生根据教学情境进行检索、组接和运用。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的整合作用给各个学科的教学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新的教育手段在信息技术的整合中仿佛如虎添翼,作为信息技术教师不可推卸地站在了学科整合的前沿,这就要求信息技术教师不光要在信息技术本学科里善于融合各个学科的知识、善于融合情感教育、善于推崇道德教育,还应该主动的关注其他学科的知识,使自己的知识领域涉猎面更宽、使自己的视野更广、使自己接受新知的触觉更加敏锐、使自己处理信息技术的能力和技巧更为更果断和有效。

10.善用信息技术 提高信息素养 篇十

为了帮助我办事处小学教师在掌握多媒体技术的同时能熟练地操作、运用教辅工具,切实提高教师现代化教学技术水平。4月12日上午,磐石中心学校业务组在磐石中心小学多媒体教室举行了以“善用信息技术 提高信息素养”为主题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会,磐石中心学校的领导和磐石办事处五所小学的210名教师参加了此次培训活动。

本次活动得到了县电教站的大力支持,特聘希沃多媒体厂家技术员孙志达老师为主讲,电教站站长祝玉生老师亲临现场并发表了重要讲话,向参训老师阐述了信息科学、智慧课堂的发展前景,为以后教师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提出了具体要求。

本次培训的内容是信息化平台的应用以及如何获取网络资源、课件制作技巧、教师电子备课、班级电子信息管理、交互式电子白板的熟练使用。孙老师就信息技术常用的一般实用知识和交互式电子白板实用技巧向老师们讲解和演示。具体就如何在交互式白板中制作 PPT 作了详细的讲解。很多参训老师真切地体会到如何将传统的“板书 + 讲解”与白板应用紧密的结合起来,建构一个类似传统“粉笔+黑板”的课堂教学环境;如何使多媒体和黑板的功能整合为一体,在呈现多媒体资源的同时,可以直接在所呈现的图片和文字上进行批注和书写,怎样用最短的时间在交互式电子白板中获取自己所需资源等。培训时间虽然短暂,但使我们受益匪浅,其感触非一言能尽。

11.信息技术的教学素养 篇十一

一、丰富教育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中学生的信息素养是指学生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的能力,选择、获取、识别信息,加工、处理、传递信息并创造信息的能力。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要通过长时间的学习和训练,养成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和运用的习惯。

培养信息技术素养的主阵地是课堂。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教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善于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在充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在新旧知识更换的过程中,在挖掘教材智力因素中,大胆提出设想,开展各种尝试。如利用校园网络环境,组织网上研究、学生讨论等。通过网络交流,灵活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自主和互相学习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氛围中逐步形成创新的能力。

1.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

开展有意义的社会活动有两种方法,一是“走出去”,利用寒暑假、节假日组织学生参加当地一些规模大的信息技术推广会,了解网络及计算机技术发展新动态,拓宽学生的信息技术视野;一是“请进来”,邀请若干名信息技术专家来校做最新科技信息专题报告,把国内外最新计算机发展信息传递给教师和学生。另外,学校可定期举办“信息节”,如网页制作大赛、网络知识竞赛等,以调动广大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

2.成立计算机兴趣小组

课外实践课是课堂教学的拓展与延伸,成立PC高手俱乐部,分程序设计和应用技术两大类型小组,并聘请专业教师讲课和辅导。程序设计小组主要吸收对程序设计感兴趣的学生参加。程序设计课主要以青少年学奥林匹克竞赛为主要内容。竞赛对学生的素质要求非常高,通过培训,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提高,文化课成绩优异并且熟练地掌握了一种高级语言,为今后成为国家计算机高级人才奠定了基础。应用技术小组主要吸收对动画设计感兴趣的学生。应用技术课主要以计算机作为信息处理工具,使学生通过学习动画设计软件,创作出丰富多彩的电子作品。

3.创设信息化学习环境和教育环境

学校的计算机室、电子阅览室、网络中心等皆面向学生全天开放,使每个学生可以按照个人的需求选择信息。

二、改革信息技术教育的考试评价机制

为了真正地发挥考试的导向、调控和激励功能,要改变传统的考试方式,真正让素质教育走进课堂。对学生的信息技术课的考试应以注重学生主体在整个教学项目活动中是否主动参与、主动探究,是否实现了主体发展,是否有利于学习能力、实践能力、探索能力提高为出发点,根据信息技术教育课的特点和各章节教学内容及平时操作技能的训练,改变一份试卷考学生的传统做法,而以各种各样方式综合评价。

1.采用上机方式,考核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及操作能力

上机方式考试就是采用一人一机,学生按照规定运行考试程序,按规定时间完成考试内容。考试内容分基础题和操作题,答卷完毕后提交服务器,由服务器自动阅卷评估学生成绩。这种考试方式本身就是对学生操作水平的一次检验,充分体现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考了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

2.上交自制电子作品,考核学生计算机理解应用能力

根据信息技术学的工具性特点,要求教师不应过多地注重所学知识的对与错、多与少,而应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及应用。例如:在完成Word绘图教学任务后,学生被要求以我国春节或国际上流行的圣诞节为内容,并加以简单的文字表达,制作一幅宣传广告画。对此,学生纷纷开动脑筋,以“春节是中华民族最盛大的节日”“圣诞节是西方文化的文明节日”等为标题,加上文字说明、相关图片。有的图片是学生自己用画图软件制作并利用了修饰字体。这一做法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还巩固了Word基础知识。

3.开放考评方式,把学生自我评价与教师评价互相结合

学生成绩评价要在注重教师评价的同时,结合学生自我评价,形成立体反馈,强化评价的客观性和全面性。其中自我评价包括学生本人的自我表现评价和集体的自我表现评价。活动的评价一般由教师精心设计一系列检查表,学生根据这些表来评价。学生自我评价时,压力较小,可以充分地交流自己参与项目的体验、经验和教训,从而获得较为真实的自我认识。同时,集体评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这几种方式有其独立性,也有渗透性。教师可根据不同阶段选择一种单独使用或几种方法渗透使用,使考评真正起到有利于学生整体素养全面提高的调控作用。

上一篇:东北师范大学心得下一篇:2018年全质量技术监督工作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