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学管理制度汇编

2024-06-29

小学教学管理制度汇编(共8篇)

1.小学教学管理制度汇编 篇一

小学教学管理制度

为优化教学过程,强化教学常规管理,确保教学质量,特制定本教学常规。

一、备课

1.坚持先备课后上课,不上无准备的课。2.熟悉教学大纲。

明确本学科在该学段课程计划中的地位、教学总目标、教学内容编排体系、教学改革概况与教学中应坚持的原则或应注意的问题。

3.通览教材。

一是通览该学段本学科全套教材;二是通读即将任教的全册教材。通过通览教材,一要明确本册教材在全学段教材与前后学段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整体结构,主要线索及其纵横联系,从整体上把握教材;二要明确并挖掘教材的育人因素,把握教学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与情感目标,立足学生的全面发展,解决全面育人的问题;三要明确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知识体系,把握重点、难点、训练点与知识点,形成知识链,构成知识网;四要明确教材对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不同要求,把握教材内容的深度、广度和密度,实施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五要明确学生参与知识发生、发展和应用全过程的脉络和布局,把握知识的停靠点与思维的激发点,充分发挥学生在学生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4.了解学情。

通过批改学生的假期作业,走访原任课教师与班主任,查看学生学籍表,以及平时的教学记录、作业、考核成绩和个别谈话,力求明了学生的知识底,认知心理,学习态度,可接受程度与环境影响,了解学生的学习意向,体察学生的学习情绪,把握学生的个性差异,诊断学生的学习障碍,从而确定有效的教学对策。

5.认识自我。

在熟悉教学大纲、通览教材与明了学情的基础上,反思自己从教经历与得失,教材的发展与学业专攻间的差异,教学观念与教学预见性间的矛盾,以正确的认识自我,勇挥所长,明确教学思路。

6.编制学期教学进度计划。

学期教学进度计划应在学期开始前一周制订出来,其内容包括:本学期教学总的目标,教材分析(教学内容与教学的重、难点)、学情认识、教学措施、教学进度安排(每周的教学内容与主要教学活动)。教学进度计划在各任课教师自订的基础上,通过备课组集体讨论,交教研组长审查后,于预备周末交教务处。

7.制定单元(章节)教学计划。

单元(章节)教学计划应在每单元(章节)教学之前制定,其内容包括:本单元(章节)的教学目的,各部分教学内容的课时划分,教材的重、难、疑点,各课时的类型、教学方法,有关学科(如小学自然、中学理、化、生等)单元(章节)的演示、实验操作几学生技能技巧的训练等。

8.精心设计课时计划(教案)。

课时计划是为上好每一节课而精心设计的,它必须同实际上课节数相吻合。因此,教师必须每节课都要写教案,即使是练习课、复习课、作业指导课、实验课、实习课和活动课,也应写出相应的教案。

课时计划的内容一般应有: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教材分析(重、难、疑点)、课型、教学过程(一般包括:准备教学、新课导入、进行新课、巩固练习与作业布置等,内含教学方法的选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下节课预习要求,板书计划等。提倡每节课后在教案上写教学后记。教案还应注明班级和授课日期。

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可以写简案,其他老师应写详案。简案应包含基本格式和教学主要内容,能反映教学主要过程,不可过于简单。

教案的书写要规范。正确使用教学参考资料,不要机械地照搬照抄,更不允许抄袭别人教案。

课时计划以至少提前一周为宜。9.坚持在个人备课基础上的集体备课。

备课应以个人钻研为主,但决不能忽视集体备课的作用。因此,在个人充分备课的基础上,只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教师同教材,就要强化集体备课。集体备课应实行“三定”,即定时间、地点与主备人。在集体备课中应着重讨论同年级、同教材老师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方面保持基本一致的问题,研究重、难、疑点及解决办法,商议必修与选修、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补差与培优的处理策略,交流最新的教改与考核信息等。

10.通过个人与集体备课,要求教师做到脑中有“纲”,胸中有“本”,目中有“人”,心中有“数”,手中有“法”。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巧于诱导,妙于点拨,善于启发,使主导与主体、愤与启、悱与发,浑然一体。

二、上课 1.做好课前准备 ①坚持上课的头一天(最好是晚上)默述教学过程,熟悉板书计划,力求对教学内容与过程达到娴熟的程度。

②做好教具准备。至少提前半天对将要运用的教具、课件、电教和实验设备进行最后一次检查,以确保上课使用无误。

③上课前3分钟进入讲台,随着一声“上课”口令,全班学生起“立”,教师目视全班,用饱满的精神状态唤起学生的上课意识,为新课进行营造出浓厚的学习氛围。

2.正确把握课堂教学目的和内容

①课堂教学的目的要明确,课堂教学的一切活动都要围绕教学目的进行。

②课堂教学内容要正确,不得出现科学性错误,重点要突出,不平均使用力量;脉络要清晰,不能眉目不清,逻辑混乱。

③课堂教学要体现严密的计划性与组织性,既要备、教一致,反对随心所欲;又要根据课堂教学实际需要,适时地调整内容与进度。

3.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技能

课堂教学技能是指运用专业知识、相关的教育理论以及教学经验,执行课堂教学的教学行为。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技能是增强教师教学实践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提高:

① 导入技能。课堂教学的导入,犹如乐曲的“引子”,戏剧的“序幕”,负有酝酿情绪,集中学生注意力,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的任务。教师要根据教学任务与内容,学生的年龄与心理特点,灵活运用以旧拓新,承上启下;开门见山,单刀直入;设疑置问,引起悬念;实验引思,激情引疑;借助事例,选讲故事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抓住学生的心弦,立疑置趣,促进学生情绪高涨,步入求知欲的振奋状态。

② 讲解技能。这是教师运用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方法,促进智力发展,表达思想的一类教学行为,其实质是建立新知识与学生原有知识经验之间的联系。教师应在认真确定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内容的重点,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相互联系的基础上,顺知识结构之序、学生思维发展之序,提出系列化的关键性问题,形成清晰的讲解结构;运用流畅、准确、明白的语言,启发性讲解,促进学习迁移的例证,恰到好处的强调;精选形成连贯的过度性短语,重视获取反馈,并予以及时调控,使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

③ 提问技能。这是教师用提出问题、诱导学生回答和处理学生答案的方式,启迪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参与学习,理解和应用知识,培养能力;了解学生学习状况的一类教学行为。教师要把握一个完整提问的引入、介入与评点过程,紧扣教材内容,围绕学习的目的要求,抓住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节点,学生与教学内容的内在矛盾及其发展,在教学过程的任何一环节,学生已“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最佳契机,面向全体学生,提出符合学生智能水平、难易适度的问题,灵活穿插运用沉默、催促、提示、评议、追向与扩展等方法,把学生引入“问题情境”,促进学生的思维。

④ 演示技能。教师要本着准确安全、简易明显,便于观察和理解本质的原则,围绕演示目的,选用实物、样品、标本、模型、图表、幻灯片、影片、录像带与课件等,通过教师的实际表演与示范操作,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和综合,使之获得知识,提高观察、思维能力。

⑤ 结束技能。这是完成一项教学任务终了阶段的教学行为。教师要通过归纳总结,比较异同,领悟主题,画龙点睛.实践活动,转化升华和设置悬念等方式,对所学知识和技能及时的进行系统巩固和运用,使新知识有效地纳入学生的认知结构中。

⑥ 语言技能。教学语言技能是教师传递信息,提供指导的语言行为方式,是一切教学活动的最基本的行为,是使课堂教学获得高效的关键。因此,教师要从教学内容与教学对象出发,运用准确、鲜明、生动、严谨、简明、流畅而富有教育性与启发性的科学用语与通俗语言,并使之巧妙结合,以便于学生感知和理解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智力素质。

⑦ 板书功能。精心设计的板书,是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增强教学效果必不可少的辅助手段。教师要根据教学的需要,灵活运用纲要、表解、表格、图示、运算、网络等样式,以布局合理、书写规范,具有启发性、简洁性的板书,揭示教学内容,体现教材结构和教学程序;展现知识的系统性与层次的逻辑性;以帮助学生激发兴趣、凝聚注意、启发思维、增强记忆,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4.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① 教师应使整个教学过程建立在师生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合作的基础之上,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无拘无束的空间,让学生思维在其间纵横驰骋。

② 面向每一位学生,让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这就要求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让更多的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以思维为核心,鼓励学生质疑,引导学生解惑;以训练为主线,尽可能让学生手脑并用,给学生以动手操作的机会;承认差异,分类指导,分层教学,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时空。

③ 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情境,引导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触动情感,进入角色,深刻体验。④ 教师要使自己的主导作用全时空地体现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诱导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变被动学为主动学,变死学为活学,变难学为易学,变学会为会学。这就要在教学实践中致力于寻求教师的主导与学生主体、知识与能力、教书与育人、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传授知识与学法指导等最佳结合点,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之生动、活泼地学。

⑤ 见微知著,驾驭课堂气氛,甚至“呼风唤雨”,冰释一触即发的矛盾,以创造出课堂教学所需的氛围。理解学生,熟悉其内心世界;尊重学生,以适当的宽容调动学生积极性,努力使学生始终处于“愤”“悱”状态。于细微处获取反馈,及时对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调控,以期圆满完成教学任务。严禁在课堂上出现师生“顶牛”的僵局。

5.严格课堂教学纪律 教师应:

① 严格按课程表上课,未经本学部教务处批准,不得私自调课,不得随意安排自习或请别人看堂、代课。

② 在上课前要做好一切准备工作,严格按照作息时间表上下课,不迟到、早退,一般不拖堂。

③ 上课时不坐讲,不喝水,不会客,不说与教学无关的废话,不做与教学无关的事,不得随便离开课堂,不得把寻呼机、手机带进课堂。

④ 上课应衣着整洁,举止端正,教态自然大方,教容朴素无华。

⑤ 妥善处理好课内发生的一切情况,正确处理违纪学生,不得把学生赶出课堂。

⑥ 英语课用英语组织教学,其他学科用普通话。6.抓住教学规律,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规律是事物发展过程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抓住课堂教学过程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每一节课的教学效率,重要的是:

① 抓住课堂教学核心,致力于“四基”教学。基本事实,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应用,较集中地反映了这门学科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本质特征,是不断扩大和加深知识,形成各种能力的基础,是课堂教学的核心。② 抓住教学进程的中心,指导学生掌握学科的知识结构。指导学生将学过的知识,按照一定章节和单元的知识体系进行系统概括,帮助学生理线串点,理清思路,把握规律,弄清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立体知识网络,是掌握整体学科内容,帮助记忆学科知识,促进技能迁移,优化认识新知的前提,是教学过程的中心。教师应紧紧抓住这一中心,引导学生从体系的高度上来掌握知识。

③ 抓住基础教育的终极目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使学生学会学习,抓住这一根本目的,遵照学校关于加强学风建设与学生实施良好习惯养成教育的意见,强化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与良好习惯的形成。

7.努力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现代化校园的创建,特别是现代教育系统工程的建设,广播系统、闭路电视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开通,为运用现代媒体、媒传与教学设计技术,开发利用教育资源,优化教学过程,建立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现代教学体系提供了一流的现代化教学环境,应充分运用这一现代化教学环境,努力探索,及时总结,改革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

三、作业布置与批改

1.布置必要的作业是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基本手段,也是检查教学效果的主要方式,教师应认真进行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2.作业布置:

① 内容要科学,目的要明确。作业的内容要符合教学大纲和课本要求,不要随意增加和删除大纲、教材中对学生的练习要求。作业的安排要有利于巩固所学知识,有利于训练、巩固和发展学生的基本技能,有利于掌握自学方法。要注意通过作业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

② 难易应有序,梯度要适中。作业题的难易程度要符合教学的要求与学生的认知能力,梯度应遵从学生的认知规律。

③ 形式要多样,题型应多变。作业形式:一是书面作业,如书面练习,演算习题,作文,绘画等;二是口头作业,如朗读、阅读、背诵等;三是实践活动,如调查、访问、测量、实验操作、手工制作等。具体形式可根据教学需要灵活安排。题型应多变,以激发学生作业的兴趣,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反对用机械模仿和不必要的重复来加重学生作业负担,严禁以抄作业的方式惩罚学生。

④ 份量要适中,时间总量要控制。一般地,小学一年级不留书面课外作业,二、三年级课外作业总量不超过30分钟,四、五年级不超过45分钟,六年级不超过1小时。

⑤ 要承认差异,区别对待。根据班级学生学习水平与学习能力的不同,既要有统一要求,又要有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对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布置不同的作业。

⑥ 要加强指导。督促学生按作业的规范化要求,按时按质按量独立地完成作业,培养学生认真作业的品质。

3.作业的批改

① 要认真搞好作业的批改。书面作业应及时批改,批改方式以教师全收全改为主,辅以学生互改、自改;对于互改、自改的作业也要及时检查指导,绝不能放任自流。

② 作业批改要正确,批改符号要统一,格式要规范,书写要工整,批语不要覆盖学生字迹。作文批改要仔细,错字、错句要及时订正。对于学生订正的作业也要及时检查、批改。

③ 对作业中出现的共性问题,要及时进行集体讲评;对作业中出现的个性问题,要进行个别辅导或面批。作业讲评应及时。

四、辅导

1.课外辅导是优化教学过程的一个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发展。它包括解惑答疑、补缺补漏、培优辅困,指导学法、进行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教育等。教师应把课外辅导与课堂教学纳入统一的教学计划之中,使其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2.辅导应遵守下列原则:

① 认知辅导是同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指导相结合。在提高学生学习水平的同时,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运用科学方法。

② 坚持个别性。以个别辅导为主,不带普遍性的问题不得用整班上大课的形式。

③ 增强针对性。针对学生在学习上的差异与存在的不同问题采取分类指导。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辅导重点应放在知识的扩展和独立思维的培养上,发展他们的特长,鼓励和支持他们拔尖,让他们的专长和爱好得到充分的发展。对于学有困难的学生,要及时补缺补差,加强学法指导,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自信心。对学习基础薄弱与学习困难较多的学生,教师要以诲人不倦的精神,对这类学生以特别的关注,热情而耐心地加以系列辅导。

3.提倡分层教学,实施课内辅导。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针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要求,实施分层教学。在学生进行课堂练习时,教师于巡视中应有目的地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

4.开展课外活动。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设施,组织各种兴趣小组,开辟第二课堂,展开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活动的内容要符合课程计划的要求,符合各年龄段学生生理、心理特点,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为中心,以培养兴趣、发展特长为重点。活动中以学生动手、动口、动脑为主,教师予以指导、帮助,不包办代替。

2.小学教学管理制度汇编 篇二

1 加强对寝室的管理, 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习气

(1) 为了管理好寝室, 每个寝室都选有寝室长, 由寝室长帮助管理。为了便于管理, 应编床号, 并定床位定人, 各寝室安排有卫生值日人员等。为了争创文明寝室, 各班班主任除经常深入到各寝室查看卫生外, 还经常教育学生文明就寝, 并教给学生叠被子。 (2) 为了方便学生寝室生活, 给每个寝室装上了毛巾架、鞋架、窗纱, 发放装生活垃圾的大塑料桶等。在去年的均衡发展验收中, 学校又不惜重金, 在公寓一楼, 两边各改造了一个学生小澡堂, 方便学生在夏天淋雨, 冬天定期开放学生洗上热水澡, 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气。

2 培养寄宿生良好的卫生习惯, 使学生具备良好的生活技能

宿舍卫生工作应该说是学校卫生工作中最头疼的问题。就该校具体情况而言, 住宿紧张, 学生的吃住、洗漱都在宿舍, 年龄小的三四年级的孩子被分解到各宿舍, 这就为搞好宿舍卫生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具体的工作中大家的共识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很重要。具体做法如下。

(1) 加强培训、监督工作。每学期开校一两周内, 笔者会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首先, 对宿舍新成员进行培训。老师示范, 学生反复练习, 教会他们铺床单、折被子、扫地、摆放洗漱用具;其次, 手把手地教他们学会盛饭。 (2) 选用好宿舍长, 让学生建立起自己的管理制度。要选出有责任心、有能力的, 大家信任的同学担任宿舍长, 然后对宿舍长进行培训, 让他们明确自己的任务及职责, 比如:及时汇报宿舍成员的身体情况、缺勤情况及安全方面的不良苗头, 督促值日生做好卫生、按时就寝等。 (3) 细化管理制度, 用制度管理学生。班主任要与宿舍成员制定具体、明确的宿舍公约, 并组织深入学习, 让学生牢记公约的每一条内容, 做到公约铭记在心、践行在行动。 (4) 定期开好宿舍会。一周一次宿舍长会, 重点听取他们的汇报, 及时了解情况, 并做好记录。两周一次宿舍成员会, 讨论解决发现的问题。 (5) 加强监督工作。宿舍内务管理是一项琐碎而持久的工作, 作为宿舍的管理者应抓实抓细。作者要求自己定做到三勤 (勤跑、勤说、勤查) 、四去 (早饭后、吃中饭、午休、晚上就寝必须去) , 发现问题及时指正, 不到位的当场示范指导。监督改正后还要当着宿舍同学的面进行批评教育, 分目标、分阶段地限期改正。慢慢地, 学生便丢掉了那些恶习。

3 丰富活动, 加强寝室文化建设

为了使学生能够安心于学校生活, 养成文明规范的行为习惯, 提升其道德素养, 在强调规范严格管理的基础上, 还着力营造温馨的宿舍环境, 以丰富多彩的业余文化活动, 来潜移默化影响学生进步。

在寝室文化建设中, 每个班根据自己班的班级文化, 制定了自己的寝室文化。根据寝室文化, 班主任、科任教师、学生共同写拟定好自己的方案, 学校根据写的方案, 组织了专班进行评比和建议, 每班又根据自己的建议进行了详实的修改, 然后专班再核实定稿, 接着, 班主任根据自己的方案, 开始组织学生进行精心的布置, 学生们动手剪、画、折等方式, 做出了很多各式各样的小饰品, 一个个安定居、卧龙居、室全室美、养心居、温馨屋、阳光阁、艳之骄寓等寝室展现出来。学校在宿舍内张贴了各类励志展牌、寝室牌、各种规章制度。最后, 学校再次组织有学校中层干部、寝室管理委员会的成员、班主任和学生等组成的评比专班, 按照《寝室文化建设评比标准》进行了寝室文化建设评比活动。在这次活动中, 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来美化修饰自己的宿舍环境, 既具有共性, 又彰显了个性, 调动了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 使学生真正爱上了自己的宿舍, 真正体现宿舍是我家, 文明靠大家的理念。

4 加强宿舍的文化建设

在宿舍文化方面我们以“一份舒适, 两份整洁, 三份恬静, 四份和谐, 构成我们温馨的家”为宗旨, 以贴近自然生动活泼为原则, 让学生们在童真童趣中感受到文明礼貌、安全自护教育。各宿舍老师开动脑筋, 在行动上、在宿舍环境、宿舍文化的布置上, 为每个宿舍的宿舍文化做出了自己的努力, 为学生营造了良好、温馨的生活、就寝氛围, 使这些刚刚离开父母怀抱的孩子感到了家的舒适, 家的温暖, 家的幸福。在营造美好温馨的宿舍环境的同时, 教会孩子养成自立、自理、自信良好品格也是学校住宿生活的另一大特色, 孩子们在教师的悉心照料和指导下学会了刷牙、叠被、洗衣, 学会了互相帮助, 团结友爱。最近, 又推出了“师生齐动手, 共扮好家园”的活动。

5 提高认识, 加强领导, 增强责任意识

5.1 住宿生管理的重要性

为切实加强该校寄宿生管理工作, 对保障该校学生的生命安全, 促进我校学生健康成长,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具有重要的意义。寄宿生在校时间长, 他们的思想意识、道德情操、行为习惯、生活作风等都要在这个大家庭中培养、形成和发展, 该校寄宿生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该校学生的成长和社会的稳定, 同时也关系到社会、家长对该校的评价。

5.2 强化安全管理责任

计划制定住宿生安全管理工作责任制度, 落实领导带班制度, 将安全管理纳入学校目标管理范畴, 将寄宿生安全管理工作作为考核安全责任人工作的重要考核指标。各成员分工明确, 岗位到人, 责任到人, 形成由校长全面抓, 分管领导主要抓, 班主任和科任教师配合抓的局面。

5.3 细化生管人员职责

该校将严格执行夜间巡查制度、值班登记制度、查铺登记制度。做好夜间的安全保卫及对突发事件做出应急反应, 非寄宿生不得在学校留宿, 出现擅自出走或擅自留宿的将及时报告, 及时处理。寄宿生在学校规定的住校期间因病因事离校的, 要办理严格的报告、审批、登记手续备案。认真落实寄宿生管理人员岗位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

6 结语

老师们的付出还有很多很多, 宿舍的变化也还在不断地继续, 笔者相信在以后的日子里, 在各级领导的支持下, 在所有老师们的不断努力下, 小学的宿舍管理、宿舍文化将会不断地进步, 不断有新的亮丽的风景出现, 不断给家长、给社会一个个新的惊喜。

参考文献

[1]李东霞.浅谈寄宿制小学的宿舍管理[J].中国校外教育, 2014 (13) :3.

[2]祁荣花.农村寄宿制小学宿舍管理问题研究[J].科教导刊 (中旬刊) , 2014 (2) :150, 154.

3.我国中小学校长的管理制度构建 篇三

关键词 中小学 校长 管理制度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1 校长资格制度

1.1 开放性的考试制度

在我国,校长资格证书只有被任命为校长后才有资格取得,封闭性的证书获取渠道使校长资格证书考试形同虚设。为了使校长资格认定工作做到公正、公平、公开,建议实施开放性的校长资格证书考试制度,像律师、会计、教师等那样的职业资格制度一样,面向社会考试。做到“先有证,后任用”。

1.2 规定资格证书的有效期限

世界各国校长资格证书的有效期限不同,有的有时间限制,如美国。有的实行终身制,如英国、法国、日本。为了不断提升校长的素质,建议我国校长资格证书不采取终身制,而是规定有效期限。我国正建设学习型社会,校长队伍更应该保持专业性持续的提高,确保学习型学校的建设。

1.3 资格证书等级制

对于资格证书的效力范围,本文认为应该像其他类资格证书一样,以国家标准为校长资格证书设定不同等级。例如人力资源师、会计师等,等级由低到高,难度逐渐加大。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在校长招聘时,根据自身发展需要,规定所需应聘者的等级。

2 校長聘用制度

2.1 将人事权真正转移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力求权力统一

由相应的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组成校长选拔委员会,委员会由行政领导、教育方面的专家和教师代表等组成,通过面试、答辩等方式来确定候选人。所有参加校长竞聘的人选必须具有校长资格证书,然后选拔委员会可以根据考试结果结合所应聘学校的基本情况来确定合适的人选。

2.2 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人才选拔方式

在出现校长职务空缺或校长任期届满而需要重新确定校长人选的时候,应面向社会招聘。同时,引入竞争机制,为那些有能力、有条件的竞聘人员提供担任校长的机会。在选拔中,要讲究公平,选择专业能力强的择优录取。

2.3 制定详细的聘书以明确任职后事宜

经过层层选拔,被确定为校长的人选应与校方签订聘书。在聘书中,规定校长的任期,凡是在任期表现出色的校长可得到下一届的连任资格,决定校长是否连任应重点参考校长在职期间的绩效和教职工、家长、学生的意见。聘书还应明确校长的退出制度,提出退出条件。

3 校长职责制度

3.1 明确规定校长的权利和职责

校长使用制借鉴于人力资源招聘中的工作分析,明确规定校长的权利和责任能够让校长清楚自己的本职工作,合理划分权利范围,更好地处理学校的教学管理及其他事务。同时也能在日后的评价工作中作为评定的依据。

3.2 设立监督委员会

校长与家长之间缺乏沟通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和学校的建设。所以,我国可以参照英国,在局部地区试行建立学校监督委员会。以校长管理为主,学校委员会配合监督,定期召开会议,进行日常教学、管理工作的沟通。

4 校长培训制度

4.1 培训课程的实用性

国外的校长培训课程基本上是以专题设置为主,课程及其内容不拘形式,不追求完整的理论体系。我国校长培训课程的内容可根据校长专业化需要的五个要素,(下转第204页)(上接第180页)即专业理念、专业伦理、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及个人发展需要五个模块来教授,通过培训提高校长的专业化水平。

4.2 培训模式的多样性

所谓模式多样,就是从以往自上而下的单一、封闭、僵化的培训模式向多样性、开放、灵活的培训模式转变,转变以课堂为中心、教材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的培训方法,采取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以解决问题为中心,增加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校长主体参与的教学模式。

4.3 正确划分培训者的层次

我国的校长群体不是整齐划一的,而是一个多层次、多类型的结合体。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从某一种校长存在形态出发,而要从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能力、不同年龄的校长实际出发,分层次地提出培训目标、培训方法等。

5 校长激励制度

(1)实行绩效薪酬。绩效是人力资源理论的重要板块,绩效工资是制定校长工资标准的重要依据。在制定时,要注意实际操作过程中评价绩效的标准,要考虑如何比较授课和管理工作的绩效制定。因为校长一般不授课或者授课量较少,但是琐碎的管理工作同样耗费巨大的精力,应得到相应的物质回报。

(2)晋升体系。合理的晋升体系能激发校长的工作热情,但是目前以行政级别归类校长的方法不利于校长职业发展,应继续深化校长职级制改革。职级制的实施能对校长产生精神与物质的双重激励,使校长提高办学热情,端正自己的工作态度,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

(3)保障体系。校长的激励体制还应包含各种福利、社会保障制度,具体表现为补充性工资福利(带薪休假制度)、保险福利(参加各类保险制度)、退休福利(职业生涯结束后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其他个人服务福利(如住房福利、度假福利等)。具体的做法可以从健全住房公积金制度、健全医疗保健制度、健全离退休保险制度为主。

6 校长评价制度

(1)评价目的。现代校长评价目的往往是为了决定其免降升留或惩戒褒奖,导致校长评价取向上重“督”轻“导”,或有“督”无“导”。应该将校长评价的基本目的定位在为改进校长的领导工作,进而提高办学质量上,而不仅仅是单纯接受审核的过程。

(2)评价标准。针对不同地区、不同水平的学校设立不同的标准,甚至可以根据学校的发展程度不同设定,这样能与校长任期时间的业绩相协调,它应由任期的总目标与每年的阶段性目标组成。因为每个学校的起点不同,因此每位校长的任期责任目标就可能不同,这对处于不同起点学校的校长就具有公平性及挑战性。

(3)评价内容。有学者们认为,要重视对校长评价的全面性,既重视学校的办学条件、办学水平等有形成绩,又要评价校长和周围社区的关系、校长解决问题的能力、校长的办学理念、学校的办学特色、声誉、知识产权的评价等。总的来说,即从“办学宗旨与办学效果”、“队伍建设与学校管理”、“办学条件”、“教育教学工作 ”四个方面对学校的现状进行评价。

(4)评价方法。20世纪70年代以前,美国、英国和德国还普遍使用“评估中心法”对中小学校长进行评价。而后研究者们又开发了“能力测试法”、“同事评价法”和“样本评价法”。还有的英国学者利用“概念图”的方法评价小学校长成功与否。单一的评价方法不足以证明评价结果,所以,我们应当提倡各种方法并用,发挥各种方法的长处。

制度的制定、实施、完善、发展除了需要制度本身的合理外,还受到其他相关因素的影响,包括教育体制、各校所处的独特环境和文化氛围、利益相关者的影响等。只有在建立健全制度本身的同时,协调好相关因素的作用才能保障制度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 褚宏启.校长专业化的再认识[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1).

4.小学教学管理制度 篇四

2、教职工考勤由教导处记载。

3、各组记考勤同志必须坚持原则,实事求是,及时认真记好考勤。

4、请假需履行手续,未履行手续者,视旷工处理(特殊情况不能履行手续者除外)。

5、请病1天扣4分,事假一天扣10分。

6、迟到早退一次各扣1分。

7、无故旷工一次或一月请假7天扣除当月工作量分(7分)。

8、病假、产假、丧假按上级有关文件精神执行。

9、直属亲戚红白喜事允许请假1――3天,但要扣全勤奖。

5.小学教学常规管理制度 篇五

为了全面落实“层级目标责任”制,进一步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使教育教学工作步入秩序化、规范化轨道,全面提升化学科教学质量,特制定教学常规管理制度。

(一)关于备课管理制度:

1.对教师的备课除教学常规规定的条款以外,还应强调每位教师须先备课后上课。

2.对教师备课情况间周检查1次,主要检查教案书写的质量(目标、重点、难点、作业安排、书写规范、合作学习等)与数量,并将检查主要情况记载在册,同时将检查情况及时反馈给有关教师,每学期教务处将以教研组为单位分期中和期末进行教师面对面检查评分,评出优、良、一般等级。

(二)关于作业管理制度:

1.严格按照学校规定的作业量布置作业,教师不得以任何理由超额布置作业。作业的批改需认真及时、批语书写规范,并做到日期、评价齐全,科学课程的实验开出率要达100﹪。

2.每周检查1次学生作业情况。主要检查作业的次数,作业设计、批改的情况和学生的书写情况。每学期教务处将以教研组为单位分期中和期末进行教师面对面检查评分,评出优、良、般等级。

(三)关于听课的管理制度:

1.教师间应开展相互学习、交流的活动,开展听课活动有利于取长补短,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教研组将积极组织开展的公开课有:示范课、备课组同主体研讨课、新教师汇报课,新教师达标课、优质展评课、及承担市、中心学校教学研讨课等。要求每位老师每学期听课不少于20节,校长不少于30次,教导主任不少于40次,同科每位老师的课最少听一次。

2.每学期结束前所有老师将听课记录交教研组接受检查,主要检查听课任务的完成情况(听课节数与评议意见)。

3.公开课按照

“课堂教学评价表”进行量化打分。

4、对每位老师的公开课进行评课,评课应做到:及时、客观、公正。反对任何形式的敷衍了事态度。

(四)教研活动的管理制度:

6.小学常规教学管理制度 篇六

一、备课管理

1、开学初,各科任课教师要认真学习所教学科课程标准,通阅所任年级的全册教材并参阅《教学参考书》的“说明”部分,明确全册教材的重、难点及“双基”训练要点,结合学生实际,拟订学期教学计划。

2、分课时备课,按教参要求及教学计划,备足课时;按学生实际,用新的理念作指导,备好教法;按学科及单元特点,备好知识点,重难点;按教材内容,备好教学过程。

3、备课要及时,书写工整,用字规范,可适当超前备课。杜绝“不备而上”、“先备后补”的不良现象。

4、实行集体备课,教师间必须相互磋商,共同提高。鼓励和支持教师利用教育信息网中的信息资料作备课参考。

5、坚持教研组集体备课制。要求:“三定”:定时间、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三统一”: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教学目的、统一重难点。“五备“:备课标、备教材、备教法、备学法、备训练重点。

6、语文、作文、数学必须有课后记,其它学科根据情况自定。语文每篇课文一记,作文每次一记,数学至少每单元一记。

7、备课书写要认真工整、美观、板书设计要合理。

二、上课管理

1、上课前,教师应作好充分的准备,杜绝迟到、早退的现象。

2、严格按课表上课,对挪用其他学科及放鸭式教学。

3、上课时,坚持用普通话教学;教师不能抽烟或坐着讲课,衣着要整洁,手机要关机。

4、上课教师无权因种种原因把学生拒之门外。

5、实施组长以上干部轮流不定期期查堂制,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处理,并作好记载。

6、实施领导随堂听课制度,领导深入第一线了解、研究、处理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主任以上的行政干部每周随堂听课不少于一节。

三、作业管理

1、要认真研究学生作业规律,切实加强作业布置的研究,坚决禁止靠大作业量来提高学生成绩的做法,要切实做到作业“三布置、三不布置“,即:布置发展学生思维的作业,布置学生发现规律和方法的作业,布置拓展学生视野,引导学生探究,提升学生能力的作业,不布置重复性作业,不布置惩罚性作业,不布置占用学生时间超过合理限度的作业。

2、要打破单一、枯燥的题海型的作业模式,重新构建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学生乐意接受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作业模式。

3、要根据学生生理特点,适当安排作业份量。课堂作业必须在课堂内完成,家庭作业:低年级不布置家庭作业,中年级不超过40分钟,高年级不超过1小时。

4、学生作业要勤批细改。语文课课有作业,数学课天天有作业,作文间周一篇(每学期作文不少于八篇)。语文作业批改不隔课文,数学作业批改不隔天,作文批改不隔篇,家庭作业要按时检查。教师通过批改要区分共性和个性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及时查漏补缺,加以解决。批改作业时,给予适当的评语或等级评价,以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有必要时,进行个别面批,对作业中出现的新颖、独特、简洁的解法,给予介绍推广,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精神及挑战意识。

5、作文的批改可采取精比、粗批相结合的办法,其精批篇数一学期不少于4篇。粗批必须要批改某个重点局部(学生错字要批改),纯属只批“阅”字,或只签日期的为无效批改。精批指全篇均有眉批,最后有尾批。对作文批改不及时或不批改,以及一学期作文篇数(八篇)未达标的教师,视为批改不合格。

6、作文批改要有规范的符号,评语字迹要端正,内容简明扼要,评定等级要公正合理。

7、作业情况及成绩要有记载,并要求定期作分析。

8、重视习惯养成教育。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坐姿、写姿,认真审题,独立解答,字迹端正,格式正确,按时按量完成各科作业以及爱护作业本,节约纸笔等良好习惯。

四、辅导学生管理

1、不得体罚与变相体罚学生。

2、拟定培优补差计划。

3、对学困生不得歧视,要偏爱、帮助、关心学困生,耐心地对其进行辅导帮助。

五、考试管理

1、严格控制考试次数,每学期期末考试按县教育局要求由教导处统一组织。

2、期中测验卷以教导处统一拟定为准,教师不得私自订购其它测试卷。

3、严肃考纪,端正考风。

4、考试后,任课教师必须认真地、仔细地、全面地进行质量分析,总结经验教训,并认真填写好质量分析表。

5、实施考绩奖罚制。语数科考绩看其单科及格率、单科优分率、双科合格率、双科优秀率。期末量化结帐时,以同年级平均分率为线,若高(或低)于平均分率一个(或几个)百分点,就奖或扣除量化分1分(或几分)(奖扣分不封顶)。

六、教研管理

1、科任老师要以《课程标准》为指南,以人为本。改变教学行为,使教师的有效教学与学生有意义的学习活动真正落实到实处。

2、各科任教师必须有计划性、针对性的积极参加各种教研活动,研究如何更新自己的教法,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形成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对未按要求参加教研活动的教师,期末量分考评中酌情扣其量化分。

3、坚持新调进教师及更换学科教师的考评(考核)制度。在考评工作中发现的问题,教导处制定帮陪计划,尽快提高其业务水平。

4、坚持开展“走出去”、“请进来”教研活动,每学期教导处有计划的安排教师外出听课(或听学术报告)。外出听课者有义务传达听课情况及报告精神。每学期有针对性地酌情安排“请进来”活动(请进来活动包括:a、请特级教师、名师、教研室教研员等来校传艺,作学术报告。b、购买优质课教学光盘,组织教师观看等)。

5、坚持“互听互评”及教研“开放”活动。借助“推门课”“年级互评课”“年段展示课”“学校评优课”等形式的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不断培养教研骨干。对在教研活动中取得成果的教师予以奖励。

6、继续加强小专题及各级课题研究工作。已经立项的课题,课题组成员除了做好教研组小课题的参与外,还要精细已立项课题的研究过程,及时做好阶段总结和资料收集,整合研究结果报告;没有参与课题的教师要积极参与教研组内的小课题研究。

7、教师要积极参加各项教研活动。对积极参加教研活动的教师,学校给予适当的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

8、鼓励教师参加区级或区级以上级别的各项教学比赛活动。学校对参加的教师,视其获奖等级,分别予以奖励与表彰。

9、鼓励教师多读书、勤写作。每学期要求教师必须读至少1本专业书籍和2本其他书籍,且做好读书笔记,写出心得体会;45岁以下教师每月向教导处上交1篇手稿(教学故事、案例分析、教学反思、教学随笔、教学设计、教学论文、教学感悟等任选),月末由教导处统一编辑,整理为校刊《青青草》。

10、学校将制定“优秀教师”、“学科带科人”评选方案,以鼓励教师向学者型方向发展。,

七、代课管理

1、凡属教导处安排教师的代课,均发适量的(根据学校财力情况所定)代课金。

2、教师未经教导处许可,私自安排的代课,无论何由一律不发代课金。

3、凡指令性会议、外出办公事、学校指派外出学习者,教导处安排人代课。

4、教师因校外偶发急事,或校内外突发急病,而不能履行请假手续者,教导外安排人代课(打电话请假亦可)。

5、凡慢性病治疗并经医院证明不能坚持上班者(三个月以内),教导处安排人代课。

6、凡法定产假、婚假、丧假者,教导处安排人代课。

7、旷工者除按有关规定予以罚款外,其代课金由旷工者支付。

八、考勤管理

1、学校教职工实行八小时坐班制。

2、教职工考勤由教导处记载。

3、各组记考勤同志必须坚持原则,实事求是,及时认真记好考勤。

4、请假需履行手续,未履行手续者,视旷工处理(特殊情况不能履行手续者除外)。

5、请病1天扣4分,事假一天扣10分。

6、迟到早退一次各扣1分。

7、无故旷工一次或一月请假7天扣除当月工作量分(7分)。

8、病假、产假、丧假按上级有关文件精神执行。

9、直属亲戚红白喜事允许请假1――3天,但要扣全勤奖。

10、凡对口性进修教师按通知规定的时间为准,作公假记载(不扣全勤奖)。

九、师培管理

1、鼓励教师参加对口性函授学习。凡对口性函授毕业成绩合格者(以毕业证为准),酌情报销住宿、车船费或一次性补助若干元。(视学校财力状况而定)

2、根据上级有关规定及学校需要,有计划安排教师参加继教、岗位培训,专业培训,通过学习与培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3、坚持任教循环制。在小循环或大循环中,提高教师业务能力。

4、每学期安排“走出去,请进来”活动,让教师在活动中,借鉴经验,充实自己。

5、鼓励教师参加各种教学竞赛活动。对获奖者分别予以奖励。

6、分层次抓好教研活动。对不同资历的教师分别安排上见面课、过关课、研讨课、示范课等,在教研活动中培养骨干。

7.小学教学管理制度汇编 篇七

一、班主任持证上岗制

中小学班主任持证上岗制, 是指根据教育部有关班主任全员培训的文件精神, 要求凡担任中小学班主任的教师, 在上岗前或上岗后半年内均需接受县级及以上教育行政部门认可的不少于30~35学时的班主任工作专题培训, 成绩考核合格, 发给《中小学班主任上岗培训合格证书》, 以持证上岗。

2006年, 教育部出台《加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指导的意见》, 8月将班主任全员培训纳入教师培训的范畴, 要求教师必须参加岗位培训, 成绩合格, 方能当班主任。

天津市从2007年9月起建立了中小学班主任岗位培训制度。要求凡新担任中小学班主任的教师, 在上岗前一年内需接受34学时的专题培训, 考核合格, 颁发“天津市中小学班主任岗前专题培训结业证书”。从2009年开始, 经过岗前培训正式上岗的班主任, 还要继续接受每5年一周期的岗后培训。岗后培训每周期不少于50学时, 其中, 参加校本培训20学时, 参加区县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培训30学时[1]。武汉市2007年全面实施了《武汉市实施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工程方案》, 探索并实施了“多层培训、资格准入、民主聘任、综合考评、合约管理”的班主任持证上岗模式, 并由试点区开始渐进推进[2]。河南省、青海省西宁市自2007年起, 海南省自2008年起, 都实施了中小学班主任岗位培训制度, 并逐步推行中小学班主任持证上岗制度[3]。

班主任持证上岗制是班主任专业化发展的必然结果。首先, 该制度旨在通过建立班主任专业化培训课程体系, 实施全员培训、系统培训, 全面提高班主任的履职能力。其次, 通过对教师进行班主任工作实践和理论考核, 确定班主任任职资格, 颁发班主任资格证书, 实行资格准入制度, 用班主任资格证制度保证班主任工作的专业性, 有助于提高班主任队伍从业者的整体素质和社会地位, 增强其自豪感。

但是, 目前, 人们对班主任工作的认可度并不高, 加之班主任待遇低, 学校师资短缺, 以及有效的班主任工作评价机制缺失等原因, 多数教师仍不愿从事班主任工作, 一些条件较差的地方甚至出现了无人愿意当班主任的现象。加上一般教师习惯了学校随意性较大的用人方式, 一些教师不能用正常平和的心态来面对学校关于班主任持证上岗制度的改革, 不能消解因推行班主任持证上岗制而产生的误解和矛盾, 导致干群、同事关系紧张, 破坏了学校的和谐。在这种情况下, 推行有许多附加条件的班主任持证上岗制度, 往往是强化了班主任岗位, 弱化了全员育人的氛围, 使这一制度叫好不叫座, 推行起来困难重重。

二、班主任职级制

班主任职级制, 是指以评定职级的方式对中小学班主任进行培养和管理的制度。班主任的职级, 主要是根据班主任的工作年限、理论与实践的考核情况来评定的。一般分为几级几档, 每个档次都规定任职的基本条件和工作完成情况等要求, 并与班主任绩效工资挂钩。达到要求可申请晋升高一档次或级别。

长期以来, 班主任只能按自己所教学科的专业系列晋升职务, 班主任工作仅作为专业职务晋升的辅助材料。班主任工作没有得到专业化的认定和激励, 以致于大部分班主任将更多的精力投放到学科教研而非班主任工作本身, 致使班主任的科研能力和专业化水平难以让人满意。

实行班主任职级制, 通过对班主任进行实践和理论水平的考核, 实施职级资格管理, 首先, 顺应了班主任专业化发展的潮流。班主任职级制的评定, 是促进班主任专业化的产物, 能使我们从新的视角、新的高度审视和关注班主任队伍的建设问题。对调动班主任改进自身工作, 加速专业发展的积极性, 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其次, 职级评定制能有效地形成和激活班主任自我更新机制, 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班主任的职业倦怠。自我更新机制是班主任专业发展最有力的保障。如今班主任成了大家争相“谦让”的角色, 即便就任, 也往往心存无奈。不求有功, 但求无过, 草草打发任期。一些班主任的全部工作, 几乎就限定在使学生获得好成绩、猜题押宝、奖优罚劣等方面, 不能真正落实在建设优良班集体, 促进学生素质提高的根本目标上。凡此种种“怪圈”, 透视出来的是不少班主任缺乏专业成长的主观愿望和实践追求。职级评定指标会使班主任把自己和自身的工作作为反思的对象, 着力于体验与提高。拾级而上的职级会给班主任提供专业信誉的保障和实现自身价值的满足, 会激发班主任产生自我发展意识和专业化追求。再次, 班主任职级制, 一方面, 以职级落实班主任待遇, 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班主任的津贴标准, 另一方面与绩效挂钩, 可以拉开分配档次, 从而真正起到激励作用。

北京市崇文区从2005年起将班主任专业化职级分为:见习班主任、初级班主任、中级班主任、高级班主任和特级班主任五个层次[4]。

太原市从2010年起全面实行班主任职级认定制。班主任职级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级别, 每个级别中又从低到高分为二档和一档, 共三级六档。并规定, 具备基本条件、具有初级职称、班主任任期1~3年 (含3年) 的, 可申请认定初级二档班主任;在此基础上, 班主任任期3~6年 (含6年) 的, 可申请认定初级一档班主任;已具备高级二档资格、班主任任期达15年以上、并获得过省级以上荣誉的, 可申请认定高级一档班主任。在学生家访、学生德育、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解决疑难问题等方面, 对不同级别的班主任分别提出了不同要求。对申请高级班主任的教师, 还要求具有较高的班主任科研能力, 在市级以上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或交流过学术论文或出版专著;能承担班主任培训的授课任务;能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培养指导效果显著。班主任工作表现突出, 成绩显著者可破格晋升职级[5]。

江西广丰县从2008年起实行班主任职级评定制。中小学班主任职级分为特级、高级、中级、初级和见习班主任五个职级。被评为中级、高级、特级的班主任在原津贴标准基础上每月另发20元、80元、120元作为特殊津贴。在班主任工作中, 如出现严重失误、造成恶劣社会影响, 或因工作疏忽导致本班出现重大安全事故或有乱收费、乱补课、体罚学生等严重违规行为的, 取消班主任职级资格及待遇, 三年内不得聘为班主任, 且重新申报班主任职级时不再计算以前的任职年限[6]。

成都市成华区根据班主任任职年限、班级管理建设能力以及德育科研水平等, 将职级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层级。不同职级的班主任享受不同津贴。担任班主任后要进行考核, 考核结果分优、良、合格和不合格4个等级。考核优秀可破格申报班主任职级, 连续两年班级考核末位的班主任则被淘汰。对因不认真履职, 造成重大失误或有严重师德问题者必须退出班主任岗位, 三年内不能评优选模和晋升职务[7]。

实施职级评定制, 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是评定目的在于引导和促进, 而非鉴别。职级评定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鉴别出优劣, 评出高低, 而是重在引导和促进。引导班主任自觉地、不断致力于专业素质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二是评定指标突出素质和实绩, 而非资历。三是评定过程凸显民主和公正, 而非“指令”。四是评定结果必须发挥作用。如果仅是为评而评, 或是视评定结果为荣誉和摆设, 则达不到那墩评定制的目的。评定结果要发挥以下作用:首先, 发挥激励作用, 激励班主任珍惜专业信誉, 强化专业追求, 获得专业发展;其次, 发挥甄别作用, 鉴别班主任的发展潜质, 遴选可造之材进行培养, 加强队伍建设;再次, 发挥杠杆作用, 打破“大锅饭”, 拉开分配档次, 高职高酬, 优职优酬[8], 以调动班主任不断追求自身专业发展的内驱力。

三、班主任带头人制

班主任带头人制, 是指为了提高班主任的学术和社会地位, 将班主任纳入学科带头人评审系列, 把班主任带头人的评选纳入区域学科带头人的选拔之中。班主任带头人是在一定范围内具有教育引领能力的研究型优秀班主任, 处于专业化发展的后期。其主要特点是:具有独特的教育风格和人格魅力、实践创新的德育能力、发现与解决新问题的研究能力、乐于并善于发挥教育引领、示范以及辐射作用的领导力。

2007年4月, 上海市教委颁布了《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上海市中小学班主任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 (沪教委德[2007]17号) , 决定在上海市设立“班主任带头人”荣誉称号, 将班主任纳入学科带头人评审系列, 工作业绩突出的优秀班主任可破格晋升高一级职称[9]。

上海市徐汇区将班主任带头人的培养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 是班主任带头人后备人选的培养。参照班主任带头人的专业标准和发展需求对班主任带头人后备人选进行培训, 引导他们向班主任带头人的方向发展, 以避免选拔的随意性和行政性。第二阶段, 是班主任带头人的培养。班主任带头人评选出来后, 根据带头人的岗位要求和发展特点, 在强化班主任带头人个人学术特色形成和完善的同时, 针对班主任带头人的专业引领、示范和辐射能力的培养和作用发挥进行重点培养。并探索了五条主要培养路径:专业引领下的理论学习与交流;实践智慧显性化的特色提炼与分享;团队合作下的问题研讨与解决;任务驱动下的自我规划和研究;以校为本、辐射区域的建团带教。

班主任带头人是培养与使用相结合。在实践中还要建立班主任带头人作用发挥机制: (1) 创建区域培训平台, 组织班主任带头人做培训讲座, 引领班主任队伍专业提升; (2) 创建展示交流平台, 组织各级各类区域班主任带头人开展交流展示活动, 为其他班主任传授主任的优秀经验; (3) 创建校本特色平台, 由班主任带头人组织班主任工作室、班主任工作坊、班主任工作咨询室、学生问题研究室等以开展班主任校本培训, 引领班主任队伍整体发展。

班主任带头人制的确立, 使班主任带头人不仅是一种个人荣誉称号, 也是一种专业称号, 既有先进性, 又有专业性, 还必须承担岗位职责, 发挥专业引领、辐射作用, 带动、帮助其他班主任专业成长, 助推班主任队伍专业化水平的提升。否则, 班主任带头人会沦为摆设, 变为荣誉头衔, 评的时候热闹, 评完后, 就少有人问津, 达不到制度设立的预期目的。

四、首席班主任制

首席班主任制, 是指为了提高骨干班主任的地位, 加大其在学校德育活动中的决策权而推行的一项班主任管理制度。

2007年, 湖北省兴山一中制定了《兴山一中首席班主任的任职条件》、《兴山一中首席班主任评选及管理办法》, 规范了首席班主任的任职资格评选程序, 要求获得这一称号的班主任不仅是班主任工作的典范、班主任岗位的标兵, 而且要成为学校德育智囊团的骨干, 参与研究学校德育发展方向, 共同决策学校德育工作, 还要承担辅导年轻班主任的任务。2008年10月10日, 湖北省兴山一中首届“首席班主任”经广泛民主推选正式出炉。甘发扬、李明卫等8名优秀班主任被命名为“兴山一中首席班主任”。学校隆重集会, 为他们颁发委任证书[10]。

首席班主任制, 是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 创新班主任管理制度, 引领班主任专业化成长的有益尝试, 可带动班主任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 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其关键点是创设首席班主任发挥其作用和职能的环境, 真正发挥首席班主任在学校德育决策上专业方面的首席作用, 而不能仅当做是荣誉和“摆设”。

五、班主任带教制

班主任带教制, 是指为了加快新任班主任的成长速度, 优化班主任队伍的整体素质, 加大校本培训力度, 提升班主任工作质量而制订的类似于传统教师的师徒结对活动的规定。这一制度要求, 新毕业以及外校转岗而来的教龄在5年以内, 并首次担任班主任的教师, 必须通过“拜师”一名师德高尚、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班主任作为指导教师来带教。经过带教合格者方能担任班主任工作。带教双方要签定书面合同并经学校确认, 时间一般为一年。目前, 班主任带教制度在上海的一些学校推行较普遍。该制度的基本内容如下:

1. 带教职责

带教老师和见习班主任要通过共同学习带教要求, 制定带教计划并开展带教工作。指导教师负责被带教班主任的指导、培训工作。担任指导教师的班主任要把班级管理的特色与方法传授给年轻教师, 充分起到示范和传帮带作用, 并做好相应带教材料的记载与形成工作。凡担任班主任的青年教师和见习教师要诚恳拜师, 并在师傅的带教下尽快熟悉班主任工作, 努力将所学的有关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原理, 运用到班主任工作中去。

2. 带教内容

指导见习班主任经常深入班级、宿舍, 了解学生思想状态。熟悉学校各项规章制度, 督促学生认真执行学校学生行为规范及寄宿制规章制度,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指导见习班主任初步学会做学生工作, 包括与学生谈话, 培养班级干部, 协助班团开展活动, 开家长会及主题班会, 处理偶发事件等。

3. 带教方式

主要是现场示范和传帮带。如上海进才中学要求师傅为徒弟示范性地举行一次家长会、主体班会、班委会等。徒弟在师傅指导下, 独立举行家长会、主题班会、班委会一次, 师傅做点评。

4. 带教考核

带教工作每学期根据要求检查一次, 合同期满时由学校组织考评。指导教师每月享受带教津贴。根据指导业绩, 经考核达到带教工作要求的给予奖励, 并发荣誉证书, 在评职晋级或评优选模时予以优先考虑。对未达到带教要求的延长带教期限或更换结对教师。考核结果进入教师个人业务档案。

班主任带教制, 有利于加速年轻班主任专业成长, 提高全校班主任的整体素质和德育工作质量。但是, 该制度师徒结对的人选搭配比较关键, 如组合不好, 会影响二人的合作水平, 影响带教工作质量;另外, 如果对本项工作的考核不科学、不严格, 也容易让结对流于形式。

六、班主任工作室制

班主任工作室制, 是指为了充分发挥骨干班主任的示范、辐射和引领作用, 进一步推进班主任队伍的专业化发展, 全面提升班主任队伍整体素质和工作水平, 在一些地区设立的以“功勋”班主任或班主任带头人名字命名的、吸引广大优秀中小学班主任加入而组建的班主任成长基地, 是区域中小学优秀班主任合作、交流、互动的工作平台。如“功勋班主任工作室”或“班主任带头人工作室”。如2008年教师节, 武汉市教育局授予桂贤娣等10名班主任武汉市中小学首届“功勋班主任”称号, 以他们姓名命名的10个工作室也随之成立。10个功勋班主任将作为工作室负责人, 每人和10所学校各一名班主任进行师徒结对, 开展专题指导、互动交流等活动。市教育局将为每个工作室投入2万元, 并进行2年一次的综合考核。考核不合格, 将取消工作室负责人资格, 成员将调整出功勋班主任工作室, 同时按有关程序吸纳符合条件、有发展潜质的新成员加入工作室。市教育局对工作室形成的优秀成果将予以推广[11]。

2010年, 上海市教委批准成立了首批8个由优秀班主任带头人领衔的“上海市中小学班主任带头人工作室”, 并面向全市中小学校招收学员 (在职班主任教师) 。每个工作室招收学员10人左右, 开展培训活动, 培训时间:2011年1月———2012年12月。一般每月安排3个半天, 采取工作日和双休日相结合的方式。培养目标、培训模式与内容由各工作室自主安排, 学员培训结束, 经工作室考核合格由上海教育行政学院颁发结业证书[12]。

组建班主任工作室, 旨在发挥名班主任品牌效应, 整合优势资源, 积极探索新时期班主任工作策略和育人方法, 打造优秀班主任团队, 促进班主任专业化发展和优秀班主任自我提升, 推动形成一批班主任工作经验。但对班主任工作室作用发挥的考核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比较关键, 因为班主任本身事务繁忙, 工作室的班主任又来自不同的学校, 是各校的业务骨干, 能集中面对面的在一起学习和交流, 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需要各自学校的配合和相互间的协调, 诸如排课表的一致等, 否则, 会使这一工作难以开展, 研修计划难以落实, 使工作室流于形式。

参考文献

[1]天津中小学班主任持证上岗岗位培养和见习制度同时实施.中小学教师培训, 2008 (11) .

[2]王一凡.中小学班主任持证上岗制的实践与反思.湖北教育 (教育教学) , 2011 (7) .

[3]陈成智.海南省明年起将建立中小学班主任岗位培训制度2008年起逐步推行中小学班主任持证上岗.海南日报, 2006-11-07.

[4]杨志成.以班主任职级制为载体实施班主任专业化发展.北京教育 (普教版) , 2005 (7-8) .

[5]王冠兴.太原全面实施班主任职级认定.山西晚报, 2010-01-24.

[6]广丰县中小学班主任职级评定办法.http://www.zwgk.gfx.gov.cn/bm/content/.../2986.htm2011-8-10.

[7]汪玲.2013年成华区公办中小学班主任须持证上岗.成都商报, 2011-12-13.

[8]潘健.实施职极评定制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新思路.班主任, 2004 (4) .

[9]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上海市中小学班主任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OB/OL].http://www.gspl.pte.sh.cn/deyu/News_View.asp?New...2012-4-6.

[10]董长茂.湖北兴山一中推行首席班主任制.中小学教师培训, 2008 (12) .

[11]武汉市中小学“功勋”班主任工作室管理办法.http://www.whjy.net/ggzl/101005.shtml2012-4-6.

8.小学教学管理制度汇编 篇八

生态化 班级管理 和谐 以人为本

班级是学校培养人才的基本单位,是学生成长的最为重要的系统单元。传统的中小学班级管理制度以“类化”的班级环境、“单项式”的管理方向、“服从式”的管理标准为特征,把班级管理制度的落脚点置于形式与秩序,而忽视质性与发展,使学生追求自我成长的主动意识受到抑制,学生主体地位严重弱化,阻隔了其成长。班级管理制度的设立是为了规范学生日常行为,更好地实现高效课堂生态,让学生在特定的生态环境中得到更好的发展。学生与班级管理制度的生态学解析,就是依据生态学理论和方法论原则,力求真正地将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以促进其充分发展,运用生态学视角,从个体、群体、群落、生态系统四个层次进行分析,以班级管理制度作为约束,把管理制度生态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环境对人才成长、培养质量产生的影响,探讨高效提高人才培养的策略。

一、传统班级管理制度的实然状态——封闭或半封闭化

当前的中小学班级管理制度仍然以传统的班级管理制度为主。受中考、高考的升学压力,中小学往往将注意力集中在升学率上,而忽视学生的主体需求。一些社会人士对传统的“中国式教育”诟病已久,认为中国缺乏创新型人才,创新的“种子”在中小学便已被“扼杀”。且不论这一观点是否过于偏激,但其中透视了中小学教学的刻板性,从班级管理制度而言,便是缺乏活力,呈现封闭或半封闭化的状态。

1.类化式班级环境

班级环境通常包括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传统的中小学班级环境呈现出严重的“类化”现象,在区域间、学校间普遍存在,走进一间教室除了标识牌上的班级标示,就再也找不到让人感知这间教室与另外一间教室的区别之处。

从物质环境层面来说,很多中小学对于班级的物质环境布置是十分类似的,忽视年级类别、学生数量等信息,呈现类化布置。一方面表现在教室的规模不能与学生的数量相匹配,导致出现学生拥挤或课堂空旷等现象,给学生造成不良的心理隐性压力,教室过于拥挤可能给学生带来一种压迫感和忽视感,而过于空旷则让学生缺乏安全感;另一方面表现在教室布置常采用的是工业化时代的“秧田式”座位排列形式,不利于课堂交流和合作。另外,教室的灯光、装修格调等都存在类化的现象。

从人文环境层面来说,教室的布置上缺少能引起精神共鸣的人文信息,教室对人文方面的布置出现类化现象,多是类化的名人名言或警示性、激励性用语。人文环境布置的出发点,应是从内在激发一个学生的动力,而类化的人文布置,使学生习以为常,作用甚微,不能根据区域特点,学生的年龄、兴趣等方面进行更为科学的人文环境布置。

2.单向式管理方向

传统的中小学班级管理是一种层次管理,也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单向式管理,从学校管理层,班主任、班长、班干以及学生层层管理。也就是说学校总管——班主任专管——班干分管——学生被管的逐级而下的管理方式。学校对每个班级的管理有着总的管理章程、管理模式,都是硬性规定,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直接负责人,班长是传达班主任指令和指令的直接实施者,而班级学生处于被动管理、服从的状态,整个过程都是从上而下的单项式管理,学生缺少作为主体的话语权,管理重在层层执行,而非面面反馈,更无良性互动。

3.服从式管理目标

传统的服从式管理标准通常把形式看得尤为重要,却缺乏对质的关注。以学校教务处考察学生出勤率为例,大多特别重视学生出勤状态,还规定次数,有几次缺勤就不让考试,以此作为评判学生是否认真学习的标准,而忽视教学效果。服从式班级管理标准,显现出明显的刚性原则,而缺少足够的弹性,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受到管理标准的严格限制,违反它会受到责备或惩罚,顺从它却往往会丧失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班级管理制度的应然走向——生态化

封闭化、半封闭化的中小学传统班级管理制度实质上是对生态平衡的忽视,从生态学角度来讲,班级管理应以促进学生生命的充分发展为目的,而非对学生的束缚。学生、教师、学校作为生物环境中的一个链条,应是平衡、稳定的良好循环系统,班级作为基本系统单位,对其各因素的管理都应该达到一种相对的平衡状态,各因素之间都能够和谐稳定,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够平等和谐相处,人与环境能够相互协调,最终能够实现学生自身的进步。

1.自然和谐的班级环境

班级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教师要通过对班级环境的合理设置,营造出一种和谐与温馨的环境,体现出多彩与自由的氛围[1]。

从物质层面来讲,教室内的物质化布置,包括教师的空间、桌椅、教学仪器、墙壁、灯光等应遵从和谐自然的原则,最大程度地营造一种能给予学生舒适与自由的班级课堂环境,释放其思维,避免因物质环境对其造成的身体及心理不适感。

从人文环境层面来讲,班级应重视学生的内心精神需求,营造利于学生发展的自然和谐的人文班级环境,站在更高层面,从精神入手,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及人生观。

2.平等对话的管理原则

学校统管、班主任主管、班干分管、学生被管的逐级而下的管理,使学生处于被管理的被动状态,显然未达到生态平衡的模式。管理的平衡状态应是能够让学生平等对话,使学生能够充分行使自己的话语权,而非严格的层级式被动管理。

平等对话的管理制度,一方面可以使班级管理的各主体能够在管理中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有效反馈,根据反馈进行及时调整,从而提升管理的效能;另一方面,平等对话的管理制度,彰显其以人为本的原则,学生作为一个具有独立意识和价值判断的群体,其话语权的实现会让其意识到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责任,激发其内在的能动意识,主动地进行自我管理。

3.以人为本的管理目标

学生是具有生命力的主体,亦是教育的主体,有着青春独特的品性,在课堂管理中应将学生置于真正的主体地位,防范因课堂管理方式导致学生主体地位弱化现象的产生。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我们应追求“以人为本”,让学生彰显个性以促进其健康成长,而非对其进行刻板管束以塑造“乖孩子”的同质化安静课堂。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获得知识,并非压抑学生的天性[2]。在生态教育理念中,生态教育是促进师生之间能够共同进步,学生发散性思维得到开发,个性得到成长。班级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学生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开阔视野,以学生为根本进行班级管理。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活动空间。维持学生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成长生态,这样班级管理才能实现以人为本,生态教育。

三、以“学生”为主体的生态化班级管理制度的构建

中小学班级生态化管理应遵循从教育生态规律出发,以强调竞争意识、互帮互助、自我管控的生态控制理论出发,提升学生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强调班级管理中和谐、互助、整体的生态理念。班级的每一位成员都应该调整自身心态,适应新的班级生态管理,适应新的生态文化,自我进行调控。

1.基于学生需求,营造班级环境

中小学生处于对外在和内在的积极探索阶段,在学校管理制度中,班级环境是其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个因子,班级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中小学班级环境的营造应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明确环境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发展这一目标。

生态化班级环境应是自然而和谐的,首先,物质环境应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科学设计,不能单纯为了追求高效,在不能充分调查学生内在需求的情况下,主观判定学生意愿,而布置类同的、不能契合学生需求的物质环境。其次,人文环境的好坏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引导功能,因此,应依据教育的特点,探寻出学生的真正心理需求,根据班级现实情况建设出契合学生特点的积极向上且富于成长气息的班级特色文化环境。学校应该鼓励和引导各班级学生参与班级人文环境建设,力求建设具有区域特色、青春气息的生动活泼的人文环境。

2.重视学生参与,力求自主管理

中小学生处于积极探索的阶段,是其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的重要养成期。因此,在班级管理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潜能,释放其个性,尊重学生意愿,重视对学生的引导,避免强硬的“管教”式管理方式,力求建设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和谐班级环境,突出“以人为本”的生态理念。在班级管理制度的建设上,应引导学生成为班级管理的参与者,采取以学生自我管理的方式,让学生自己认识到个人在班级的日常行为是否有利于班级的管理,做好“自我管理者”。传统的“教师制定、学生遵守”的管理模式有时过于刻板和专制,可能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思维创造力,阻碍学生的能动意识,甚至导致部分学生出现逆反情绪,产生异化心态进而导致叛逆行为,这样的管理制度显然并不能实现真正的高效课堂管理,改变这种传统的“教师制定、学生遵守”的管理模式,使学生参与到班级制度设计中来,有利于建设和谐高效课堂。

3.明确制度目标,激发学生潜能

从生态视域来讲,班级作为一个生态系统,学生和教师是生态系统中的生态因子,每个生态因子位置不同却彼此交织、相互影响,生态系统内部的协调和转化依赖于生态因子的和谐互动。因此,只有构建一种和谐互动、民主平等的生态型师生关系,才能实现班级的良好发展。

实现生态化的班级管理,应首先明确班级管理制度的目标是建设平等、自主的生态班级环境,以塑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和谐系统环境,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实现平等、自主的生态班级环境,不仅需要教师能够对学生宣传班级的重要性,还要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交流,让学生理解管理的意义,提升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建立一种师生平等、互帮互助的平衡关系。在这种平等、自主的生态型师生关系下,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发挥,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充分意识到其作为主体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成为班级管理制度设计的参与者、制定者及维护者,主动积极地表达自我,体验作为生命个体的价值感及“自我管理”的成就感。塑造和谐的班级环境,构建师生的平等、互信关系,有利于师生在班级管理中激发各自潜能,真正成为教育的引导者和教育主体。

4.优化内外部环境,促进班级管理和谐发展

班级生态系统的良好发展,不仅需要一个和谐、平衡的内部环境,同时还依赖于良好适宜的外部环境。学校、家庭和社区与班级环境息息相关,这些因素通过交互影响作用于班级管理制度,达到系统的制约和平衡。

在我国,决定班级制度生态系统发展的主要外部环境包括学校制度和家庭教育,虽然社区也是该生态系统发展外部环境中的一个因素,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社区对于课堂管理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在逐渐减小。由于学校制度的制定对班级制度的制定有着最为直接和重要的影响,较易受到相关者的重视,而家庭和社区对于班级制度的影响往往受到忽视。要建设生态化的班级管理制度,应该将班级管理置于生态系统之中,优化其相关的内外部环境,促进班级管理和谐发展。因此,不应该只是强调学校对于班级的决定作用,对于生态班级管理也应该充分体现社会与家庭教育的开放性,能够充分将外部环境中的“正能量”带入到班级管理当中,从而促进班级制度生态系统能够更加有序的循环。同时,重视班级管理的内部和谐,实现班级成员的自主管理,增强自我责任感。

参考文献

[1] 赵小云,等.中学生的班级环境、学业自我与学业求助的关系[J].心理学探析,2010(10).

上一篇: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狼和小羊教学设计第二...下一篇:经济与管理学院毕业生一次性离校安全责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