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内容的确定

2024-11-16

作文教学内容的确定(共7篇)

1.作文教学内容的确定 篇一

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确定和依据(邓荣华整理)

“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是语文教学上的两个关键问题。可是,长久以来,很多教师往往在“怎么教”上下很多功夫,而忽略了对“教什么”的课程内容研究。事实上,“教什么”是“怎么教”的前提和基础,是进行有效课堂教学的核心环节。教师选择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和实施课堂教学都要围绕教学内容展开。课程内容不确定,“怎么去教”的教学方法便不会有着落。于是关注并研究语文教学内容就显得非常重要。

当前,语文教学内容的僵化性和内容选择的随意性并存,初中语文和高中语文,高一语文和高二语文,课堂教学内容没有区别。虽然课程形态是多元的,但课程目标应该是规定性的,那么语文课堂教学内容也应该有所区别,也就是说,教学内容要相对确定。只有这样,才能改变语文课堂教学“胡子眉毛一把抓、鸡肉鸡毛一锅炒”的状况,才能改变语文课堂教学“高耗低效”的状况,才有可能使学生的语文水平逐步提高。但是现在很多语文教师课堂教学内容的确定随意性很大,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

一是由于语文教材本身的特点。

语文教材是文选型教材,它选择各种各样的文章编辑而成。这些文章的作者无法预知他们写的文章会被收入教材成为课文,因此,作者并不是专为教材来创作的。这些原本为社会阅读客体而存在的价值,即李海林先生提出的“原生价值”。它包含“知识传播、情意交流”等各种价值。同时,由于这些文章被选入教材,成为课文,它们的价值又发生了增值和变化。它们保留了本来的“原生价值”,又增加了新的价值,即“如何传播信息的信息”,也就是“教学价值”。但是教材编写者也并没有明确地给教师“教什么”的具体规定,由于课文价值的多样性,又不可能在一两节课中完全实现,于是形成教师难以取舍的现象, 结果只能凭教师的经验选择了。教师之间的文学修养、教学能力、性格、爱好各有不同, 因此看似明确的教学内容, 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选取。因此会出现“使用同一本教材的语文教师,上同一篇课文,教学内容千姿百态”的现象。

二是由于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现在是信息化时代,各种语文教学资源纷繁多样且检索方便,教师备课时可参考材料很多。这种现象有利有弊,好处是教师可以借此博采众长,充分优化自己的教学内容。弊端是很多教师因此不再深入钻研文本,不认真分析自己学生的基本学情,而是将别人的教案全盘照抄,生搬硬套,以代替自己的思维劳动。“桔生淮南则为桔,生淮北则为枳”,这样随意套用只会造成教学效果的不确定。还有的教师,面对如此众多的教学资源,眼花缭乱,不知如何取舍,因此教学内容一味地求细求全,在教学过程中又过于求详。想要面面俱到,教学效果却同样不胜了了。

那么确定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依据是什么呢?

一、文本有什么东西可教

文本有什么东西可教,也就是指文本的最大价值。这应该是确定教学内容时首先考虑的。语文学科里选的课文很少有为教材而写的,它首先是一个社会文本,在社会上流行。它被选入教材是因为它有某方面突出的优点,教学时应首先抓住它的这个突出的优点。

比如曹禺的《雷雨》里的集中而鲜明的矛盾冲突、鲁迅的《祝福》里祥林嫂的典型形象、柳永的《雨霖铃》的富有感染性的情感和语言等等,在这些作品仅仅是社会文本时,这些方面就表现突出。当我们教这些经典的文学作品时,不可能绕开这些它们之所以成为经典的优点。否则语文教学就是舍本求末,就不能承载传承优秀文化的重任。

当然,这里说的“可教”的东西还需要教师对“文本的最大价值”进行“二次改造”,由社会文本“改造”成教学文本,把文学价值“改造”成教学价值。因为教学价值是内隐于社会材料之中的,它不是外显的。以《林黛玉进贾府》为例,在选文里,人物形象、小说语言、情节展开等都十分精彩,但这只是它作为社会文本的文学价值,教学价值则侧重研究作者是如何使人物形象、小说语言、情节展开等方面如此精彩的。而且在教学时这些方面不可能面面俱到,那么就要选取其中的一点作为教学重点内容。即使落实到人物形象这一点上,还要考虑最具有教学价值的是哪一个切入点,是人物的肖像描写还是语言描写,是人物性格在环境中的展示还是人物内心世界的剖析,是人物身份差异的比较还是人物性格的多样性、丰富性的体会?

总之,牢牢把握住文本的最大价值,在此基础上“二次改造”,从而确定课堂教学内容,这样的教学才有可能是有意义的教学,才有可能是有效的教学。

二、编者想让教什么

新课改教材的编排安排是有计划的,知识点是分梯度的。所以,在教一篇课文时,还要考虑该文本所处的位置——所属的学段、所属的单元等。

如果没有高三总复习,老师自己都很难清楚说出高

一、高二都教过哪些知识。学生感觉语文课一节不上,甚至一个月不上没什么影响。为什么学生在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的学习中更容易找到成就感?是因为这些学科往往有严密的线性知识序列。实际上语文课程也有自己的知识系统和逻辑层次,当然这一点上语文学科还有待完善,还需要专家学者和广大教师的努力。但在新课程新教材中,编者已安排了已有的、公认的成果。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新的教材编出来,语文老师翻过来看过去感叹道“不就把课文的顺序变一变吗”。这实际上是忽视了教材编写的知识层次,忽视了编者的主要编写意图。教材编写者根据他们的语文经验确定的单元提示或单元目标,是文本教学内容确定的重要依据。

《蜀道难》、《琵琶行》都是唐代诗歌,它们都有诸多优点,是优秀唐代诗歌的代表,自然有很多可讲可教之处。如今人教版把它们编到高中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主要想让学生学什么呢?单元提示写了两个教学目标:“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境,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的独特审美情趣;要注意联系不同时期、不同创作背景和不同的创作风格解读,注意在朗读背中提高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旨趣的感悟能力”,这就告诉教师其他的优点可以不讲或略讲,课堂上应确定主要针对这两个方面能力进行训练提高的教学内容,其他与古典诗歌鉴赏能力有关的教学内容应放到别的诗歌单元进行教学,这样安排教学才有针对性。

有的经典作品安排在不同版本的教材里,教学要求是不一样的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比如《背影》,在有的版本里单元要求是学习散文的线索,有的是学习亲情散文,有的是学习侧面抒情的写作方式,有的是学习家庭生活散文。这些单元学习要求,是编写者在有计划地安排教学内容。同样,在不同时段教《赤壁赋》和《阿房宫赋》,《陈情表》和《出师表》,可以对“赋”或“表”的文体知识提出不同的要求,使其前后知识形成一定的联系,互相映照。总之,同一篇课文处在不同的学段、不同的单元,它的教学要求不会完全一样的,教师在确定课堂教学内容时,就不能不考虑编排的计划性的安排。

三、学生需要教什么

语文应该有所教有所不教,无所不教就是无所教,一定要考虑“学生需要教什么”。说白了,就是“学生应该学什么”和“学生能够学什么”的问题,教师要考虑学生有什么问题需要教,有什么语文能力需要培养,学生当前的语文能力能学些什么。

文章内容知识包括语文知识和非语言知识。其中非语言知识包括生活知识,以及政治、经济、历史、地理等社会文化知识。生活知识不需要教,政治、经济、历史、地理等知识应由政治、历史、地理等相关学科的课堂来讲,语文教师应不讲或略讲。从现代语文观来看,孔子教的不能叫“语文”,朱熹教的更不能叫“语文”,古代私塾教的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语文。语文知识可分为“语”的能力和“文”的能力两类。前者是基本技能,字、词、句的识记、理解和运用等;后者是高级技能,篇章主旨、结构思路、写作技法、风格特色等。

比如高中生,基本技能已基本具备,教学重点应放在高级技能上。而重中之重,是阅读策略的学习,这应该贯穿中学语文学习的始终。在阅读教学中,还应注意:学生认识到文本的本来价值更容易一些,可略教或不教;认识到文本何以具有这样的价值,作者是如何使文本展现出这样的价值的要难一些,需要重点教。

总体说来,太容易的不需要教,学生自会解决;太不容易的也不需要教,教了学生也不可能理解就没有意义;非语文的也不需要教,自有各科在教。西方有谚云:美就是恰当。教学也是这样,最好的教学内容是最恰当的内容,最合乎学生实际需要的内容。当然确定教学内容时还要考虑学生的差异,能力不同的学生需要获得的学习内容必然不同,对不同的学生还要确定不同的教学内容,这样才能真正因材施教。

四、自己能教什么

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虽然以学生为主体,但教师的作用不容忽视。教师对事物的认知思维方式、语文能力和经验、情感价值观、个人气质、个人教学能力等,都会对教学产生影响。所以教学时还应选择自己能讲的讲,能理解的讲,有深刻认识的讲,这样才不会使语文课堂空洞、乏味。

以整合改造教材为例,教师要牢记教材只是课程资源之一,教材内容并不等于课程内容和教学内容。现在,“课时紧张”成为新课程“模块制”实行以来语文教师的共同感受。高中语文教材中大多是一些经典作品,有的篇幅较长且内涵丰富,“阅读与鉴赏”就需要足够的时间,更不用说“表达与交流”的实践活动。课时有限,一篇篇教下去,很可能每篇都是蜻蜓点水。因此语文教师一定要从个人实际出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大胆取舍调补,发挥个人长处,确定符合个人教学能力、教学特长的课堂内容。不能把“教教材”当做教学任务,更不能因为“课时紧张”而不顾个人的语文特长。要敢于用自己的语文素养来影响学生的语文学习,敢于用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甚至完全可以按照语文教师自己的语文经验和语文能力设置具有系列性的教学目标,确定个性化的语文课堂教学内容。

很多时候,“教师教了什么”、“教师想教什么”、“学生学到了什么”,“三轨”不齐。在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师创造性地确定适合自己教学风格的课堂教学内容,对于缓解“三轨”不齐的现象一定会有一些帮助。

语文教学内容确定的依据或原则有多种表述形式,有的专家从以下几方面表述。

一、要依据课文的内容及语言表现形式

根据王荣生先生的研究,课文根据它们在语文课程中的不同地位、性质、功能及功能发挥方式等,可分为“定篇”“例文”“样本”和“用件”四种类型,其中“样本”在基本性质上和“例文”其实是一样的,“用件”则是指教材中那些资料性的东西,我们可以在这里不予考虑,因此实际上可以把语文课文分为两类,一类就是“定篇”,一类就是“例文”。

“定篇”类的课文,其教学目标用朱自清的话来说就是“见识经典一番”,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定篇”类课文的教学不承担任何附加的任务,它的目的,就在于读懂“定篇”本身,所谓“例文”类的课文,其教学目标不在课文本身,而在于课文所负载、所包含的知识、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等。这就是夏丐尊、叶圣陶两位先生倡导的“例子”教材观所指的对象。

对文质兼美的“定篇”应以“正确理解与欣赏”为教学主要内容, 偏重于语文课的文学性功能, 从而较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在教材中像中国古代诗歌、精美散文以及现当代优秀作品等承载着中国文化所特有的审美情趣。应该把“正确理解与欣赏”这些名篇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 即用心去触摸作品所要表达的内容, 带着“他的成见、他的同情心、他的情欲禀赋和他的价值体系”悄无声息地走进作品所描绘的世界, 走到作者的身旁直至走入那真实的心灵。新教材中选取了大量优秀文学作品,古今中外,精彩纷呈。如学习对一些在结构或表达技巧上具有典范性的例, 可以总结一些基本规律、操作方式, 从而偏重于语文课的工具性功能。如果长期坚持训练, 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会有显著的提高。夏丏尊先生认为,语文课程的内容应该是词句以及整篇的文字所体现的词法、句法、章法等“共同的法则”和“共同的样式”。对于具有“共同的法则”和“共同的样式”的典范性文章,学生需要在阅读的经验和揣摩中去发现、总结,最终形成一定的学习能力。叶圣陶曾指出:“国文教学自有它独当其任的任务, 那就是阅读与写作的训练”。训练必须讲究方法, 不同的文章, 有不同的读, 另外还须在不断地训练中学会举一反三,并养成习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把引导学生揣摩、寻找并归纳、概括文章所显现出来的“共同法则”作为教学内容,让学生觉得有章可循,为举一反三打好基础。

二、要以学生学情与发展需要为依据

我们确定教学内容,必须认识到学生依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情感发展水平,学生经过努力来获得提升。

三、依据课程标准提出的单元、学期目标

初中语文新教材是由相互之间在内容上有相同主题的若干篇文章组成, 在《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下, 各单元各有侧重点, 在分散的单元中, 语文知识不断加深,能力要求不断提高。语文教材看似零散,没有数理化那样有科学的、系统的体系,但实际上也有自己的较为完整的体系。严格按照《语文课程标准》、教材、单元提示的要求进行教学是很有必要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要求看似年年一样,其实年年不同。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水平的差异统筹安排, 使学生的文学素养及学习能力整体推进,逐步提升。教学内容要体现这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过程。

总而言之,语文教学的内涵非常丰富,我们要对文本的核心价值有基本把握,对学情有清楚的了解,这是确定教学内容的重中之重。这样我们真正明白了“教什么”的问题,才能在“怎么教”上面收到应有的效果。

2.作文教学内容的确定 篇二

教学内容的确定:品味漫画家的语言艺术, 分析实写的场景和故事, 从而探究鉴赏作者所寄托的“虚”的情理;领会作者的大爱情怀。其依据有三:

一.从“这一类”走向“这一篇”。很多教师以为只要抓住“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就组织教学, 实际上“形散神也散”的文章如《藤野先生》也有存在。如何走向独特的“这一篇”?我以为个性化的言说对象是解读本文的一把钥匙。丰子恺首先是一位漫画大师, 注定了他的散文具有简洁淡泊、自然隽永的特质, 即“只用寻常的字句, 务求明确, 不喜欢装修文字, 有一种朴讷而又明亮的味道”。俞平伯曾说“这些文字好像以一种看来平庸的方式表达一些看来亦平庸的感想, 未必字字珠玑, 却是句句含情, 给人留下悠远而深沉的回味, 这也是他所有散文最大的特点”。比如文中所写:“狗子伸着舌头伏在桌子底下喘息, 人们各占住了一个门口而不息地挥扇。挥得手腕欲断, 汗水还是不绝地流。”笔调平实而亲切, 如话家常, 轻松而有趣味, 不乏幽默, 但这轻松幽默的语言中体现了人们生活的艰难和无奈, 包含了作者对民生艰难的体恤和无限辛酸。应该让学生在知人论世中, 了解丰子恺散文独具的特色缘于其艺术创作中对童真的追求、对佛理与艺术的苦苦寻找。最终形成本文真淳自然的艺术, 及真善美的审美内在。

二.基于语言的鉴赏是散文教学的魂灵。著名特级教师邓彤说“体味散文精准的语言表达是散文阅读的重要途径, 语言不是概念, 是情感;语言不是思想, 而是情思”。如果说小说是靠生动的情节来吸引读者, 而散文则是靠语感来吸引人。语感体现在结构中间, 节奏中间, 音节中间。清代散文家刘大櫆说语感是“神气”, 而“神气”是虚幻的, 须靠音节来表现, 揣摩音节, 才能体会“神气”。所以本文要对虚实相生的艺术加以深刻体会就离不开语言的细腻的揣摩。比如文中所写“它们忽浮忽沉, 忽大忽小, 忽明忽暗, 忽聚忽散, 向人们显示种种欲雨的现象……”“它们在炎阳之下渐渐地下去, 少起来, 淡起来, 散开去……”长短句的结合, 一连串动词的运用, 三字、四字音节的连用, 平仄的搭配, 节奏的变幻递进, 参差跳跃, 起起落落, 骤然营造出紧张的气氛, 极传神地表现出云霓的变化。作者并没直接写心情, 但云霓的起伏波动牵动的是求雨若渴的人们内心, 云霓的变化过程就是人们心理的变化过程, 朴实自然的语言恰当地表现了这一切, 顿显手笔高超非凡。教师抓住这些“实”在典型的描写, 引导学生向语言细微深处走去, 就能切身感受到作者“虚”的大爱。

三.观照课标和学情的要求。《课标》中曾说“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 “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 应该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 因此教学内容的确定必须观照学情和板块重点。备课前, 我仔细了解学生一看就懂的到底是什么, 一般可以读懂的是哪一层, 尽量避免学生一看就知道的我多讲, 不懂的我一句带过的问题。最后得知笔者所带的两个理科班对艺术表现手法缺乏系统性把握, 甚至似是而非, 而作为选修课文, 本文所在的板块重点是“散文中的实和虚”, 这几乎渗透了所有散文鉴赏的共性, 它就像一把钥匙能为学生打开一扇阅读的大门。所以我以为本文教学的重点之一应是:鉴赏虚实相生的艺术特色。

教学简案呈现:

一.导入课文:

以“深山藏古寺”的故事导入, 问学生知道这幅画好在哪里?

【意图】丰子恺先生是漫画大师, 而本文与漫画有关;以画来导入, 恰当巧妙;并且此问容易调动学生兴趣, 很自觉地引出本课所教的对象。

二.检查预习情况:

明确:丰子恺简介及作品风格, 本文写作时代背景, 有关生字生词。用ppt展示出来。

【意图】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 知人论世, 以便解读课文。

三.整体把握, 理解主旨, 初步了解虚和实在本文中的运用和关系。

(一) 问:文章有哪些段落提及云霓, 边读边思考, 它们的意思一样吗?

追问:结合写作年代、时代背景来讨论:这“大热似的苦闷和大旱似的恐慌”怎么理解?几朵“云霓”又指什么?

(二) 适度拓展。让学生结合平时生活经历来谈谈在困境中哪些事物会给自己带来希望?

【意图】让学生联系实际, 调动学生主观参与性, 贯彻学生对散文作品个性化的解读, 因此作者所传递的思想有了现实意义, 为下面理解实和虚的表现手法做好准备。

(三) 师小结:云霓由空中看得见的云彩, 到艺术作品的题目, 再到它的象征意义, 最后到我们个性化的理解, 慢慢地发觉这是一个由实到虚的过程。师问:如果把文题直接改成“希望”, 好不好, 为什么?

(四) 师结合本板块知识重点, 用ppt补充虚和实的相关知识。

四.再读课文, 鉴赏语言, 合作探究, 深入理解虚和实的有机结合。

(一) “实”是根本, 散文中它往往有对人、物生动形象的描写, 精读2、3、4三小节, 思考: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些语言描写?这些描写的背后寄托着作者怎样的情和理?

【意图】此环节以合作探究为主, 四人一组, 安排组长、记录员、发言者各一位, 目的是使阅读鉴赏真正落到实处。

【意图】横看成岭侧成峰。始终抓住描写的语言, 结合前部分对主题的理解, 就容易更深刻地感受到作者情感的暗流, 避免了对于语言艺术贴标签式的理解。

师总结:刚才通过鉴赏文中“实”这一系列形象生动的语言描写, 我们收获到许多的“虚”的存在, 感受到其中隐藏着的人们苦闷与恐慌、灾难中人们对美好希望的执着、作者对民生疾苦的深深地忧虑。虽然别人都已“不再回忆过去的旧事了”, 而作者却要旧事重提;这体现了一种文人悲悯情怀, 一种“大爱”精神, 文章背后站着一位充满了社会良知与责任感的高大可敬的艺术家。社会历史当中, 敢于在人民受苦之时披露时代丑恶, 用文笔给人以希望, 这样的艺术家还少吗?

(二) 带领学生回顾学习过的课文, 再次加深对文本主旨的理解。

五.总结全文, 明确本文学习重点。

六.作业拓展:根据对本文虚实艺术的理解与鉴赏, 对学过的文章进行分析, 任选一题, 写一篇近400字的短文。

1.《兰亭集序》由实到虚的运用;

2.朱自清先生《荷塘月色》实虚的妙用;

教学反思: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我紧扣教学重点“实和虚的表现艺术”, 注重语言的鉴赏, 力求达成学生对其深刻领会的目标。做到了一课一得, 从中也悟出散文教学的一般规律:

一.关注整体, 不可肢解。散文注重的是整体结构, 整体气韵;南帆教授也曾说“在分析文章结构时, 要有一个综合, 要使人明白一个完整的叙述的来龙去脉。这就是让学生在整体上把握文章”。我首先让学生通读全文, 然后思考本文标题是“云霓”, 哪些段落提及云霓, 再边读边思考:它们的意思一样吗?双引号的云霓它象征什么?结合时代背景来讨论:这“大热似的苦闷和大旱似的恐慌”又怎么理解?几朵“云霓”又指什么?不难得知:大热和大旱, 应该指上世纪30年代混乱不安的时代、百姓艰难的生活;作者特地加上引号, 说明这里的云霓象征能够给艰难处境中的人们带来希望的事物, 它可以是像作者的漫画、散文作品, 也可以是人间真情等。这样学生通过阅读整体上把握全文的结构的同时, 初步理解了主旨。接下来又便于学生抓住语言进行由表及里的赏析, 从而深刻领会作者的思想。

二.有时学会“向内走”。为了避免对散文思想内容平面化的解读, 而学生认知能力有限时, 就必须以教师能力来做铺垫, 引导学生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非常重要。引申当中, 紧扣文本, 避免邓彤老师所说的散文教学“往外走”的误区。通过努力, 我和学生后来达成共识:文学不是万能的, 就像云霓一样不能解旱。文学艺术家们也都是在希望与绝望线上挣扎着的人, 现实和理想的矛盾永远围绕着他们。早在青年时代, 丰子恺就受老师弘一法师的影响, 皈依佛门。他的思想既有超尘出世、静观人生的一面, 又有爱国忧民面向现实的一面。我再向学生展示丰子恺的这两类漫画代表作品, 让学生深入体会他的两面性。适当联系社会现实进行拓展, 我们的社会正是需要这些不单单为自己, 更为大多数人的利益而行动呐喊的有“大爱”的人们。

三.关注对语感的培养。汪曾祺强调“语言不只是技巧, 不只是形式。语言和内容是同时存在的, 不可剥离的”。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作家将自己创造的形象转化为文学语言, 学生再将文学语言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语境和语感是关键。我引导学生在了解当时社会背景, 整体把握作者对民生疾苦忧患的基础上, 注意句子结构、音节、音奏的变化, 从语义、情感、语调、用意以及修辞等方面去透析散文语言的内在情味。最后学生水到渠成, 各述己见, 如句式上善用对举的整句;如室内凳子、桌子的温度给人的感觉;蜡烛、薄荷在高温中的变化;狗、人们对抗高温的表现, 细致而生动地传达出“大热的苦闷”。多种修辞的运用。拟人、比喻、夸张、对比的应用, 深刻地再现了在人们干旱中挣扎的苦况, 也寄托了作者对民生疾苦的担忧……

3.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 篇三

【关键词】散文教学内容;语言;意象;情感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在中学阶段,散文的篇目所占比重大,且形式多样,有写景散文,抒情散文,议论散文等。那么对于中学散文教学来讲,如何确定教学内容成为关注的焦点。

一、散文教学现状的分析

(一)学生学习现状分析

中学阶段的散文,通常以抒情散文为主。抒情散文通常作者借助极具个人特性的感官所过滤的人、事、景、物表达独特的情感认知。作者利用景或物为依托,运用比喻、象征、拟人的手法,或情景交融,或托物言志,以达到抒情的目的。但对于学生来讲,并没有丰富的阅历,很难体会作者自身要表达的情感。

(二)教师教学现状分析

现在大部分老师教学重点并未放在教学内容的准确,恰当,更多地从教学方法的角度考虑教学。教学方法是达成教学目标,实现教学内容的途径,语文教学方法的选择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而确定。一篇课文有多种教法,意味着教学内容的不同和侧重点的变化。正所谓巴班斯基说的:“是教学目的和内容‘选择方法,而不是其相反。”因此,要从教学内容的角度选择适合、恰当的教学方法。在具体散文教学中,教师出现用小说的方式教散文的现象。例如杨绛先生的《老王》时,有些老师将分析老王的形象作为教学内容,这已经将文体混淆;有的老师更多注重知识化教学,从字词句段到内容结构,并没有引导学生体会散文所蕴含的情感。

二、散文教学内容的选择

(一)课程目标是散文教学内容选择的前提

王荣生先生在《语文教学内容重构》一书中提到,课程目标是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和学生个体的发展,国家期望学生具备的语文素养“是什么”,主要面对“是什么”的问题。教学目标是国家对学生学习结果的预期,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时应紧扣课程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应该审视教材,明确编者的编写意图,使教学课堂最有效的指向教学目标。郁达夫《故都的秋》教学目标不只是颂秋,更表达对祖国的挚爱和眷恋,但有些老师把五副秋景图作为重点。

(二)学生学情是散文教学内容选择的关键

学情,指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选择散文的教学内容,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自己能弄懂和预习后可以弄懂的知识点不必重复讲解,学生存在疑惑,领悟不深的地方进行引导讲解,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老师可以通过课前观察、问卷调查、学生访谈等途径分析学情,结合学生情况明确教学内容。

(三)文体特征是散文教学内容选择的依据

散文教学内容首先要明确散文的概念和文体特征。散文只是在文学实践过程中约定俗成的文类概念,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大多为“文学性散文”,题材广泛,笔法散逸。散文主要分为叙事,抒情,写景等,因此散文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该根据不同的文体确定,它虽然有“形散神不散”的特征,但是不同的类别有不同的侧重点。有的老师在讲授胡适《我的母亲》时,把大量的时间花在让学生讲自己的母亲,有的对母亲致以感谢,有的向母亲表达愧疚,却未真正体会到作为散文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四)作者情感是散文教学内容选择的核心

“阅读散文,不是仅仅为了知道作者所写的人、事、景、物,而是通过这些所写的人、事、景、物,触摸写散文的那个人,触摸作者的心眼、心肠、心境、心灵、心怀,触摸作者的情思,体认作者对社会、对人生的思量和感悟。”散文教学内容的核心,重点并非是所描写的客观对象,而是透过客观对象传达、灌注作者独特的情感认知。《老王》的关键点不在老王的善良,而在作者能看出善良的心肠;《安塞腰鼓》的关键点不在西北汉子刚劲奔放的雄浑舞姿,而是作者为威武雄壮的场景所迸发的激情!

三、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

在上文中对散文教学内容的选择进行分析,下面我以《济南的冬天》为例来谈如何确定散文教学内容。《济南的冬天》作为老舍先生从英国归国后在济南执教时所写的散文名篇,充满诗情画意的色彩。文章不惜笔墨通过对济南冬天细致明丽的描写,抒发对济南冬天浓浓情思和赞美之情。全文以“温晴”二字为主线,文章开头通过与北平、伦敦、热带的地方对比总写济南冬天“温晴”特点,接着从阳光下的济南,小雪后的小山以及济南的水三个方面具体描写,最后用“这就是冬天的济南”收束全文。文章看似花大量的笔墨在写景,写冬天济南的“温晴”,其真正意蕴作者对济南的持有的那份特殊的爱以及极具个性化的文字表达。因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确定这篇散文的教学内容:

(一)雅俗兼具的语言之美

老舍先生被誉为“语言艺术大师”,其语言亲切自然,娓娓道来,质朴无雕琢之感。但在平易朴实之中透露出作者精湛的语言能力。在《济南的冬天》中,老舍先生对济南山水的一往情深,汩汩地流淌在文章的字里行间。

(二)修辞之美

老舍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使得济南冬天人性化,同时也寄托了老舍对济南的情意。文章在开篇巧妙地运用对比,突出济南的冬天优于其他地方,自然而然的突出“温晴”的特点。接着“济南城”变成了“小婴儿”,“小山”当起了“摇篮”,新鲜之余给人一种安全、踏实之感,济南城变得可爱,温暖,与温晴相吻合。作者写薄雪覆盖下的小山时把矮松上的一髻儿白花比作日本的看护妇。“看护妇”的贴切比喻表现小雪过后矮松的秀美姿态,赞美之情呼之欲出。作者在写冬天水色时用拟人的方法写出“水也不忍得冻上”,把水写的含情脉脉,给人一种不是春天甚是春天的温暖之情。

(三)炼字之美

“小山”“小雪”“小村庄”“小水墨画”,老舍用“小”字贯穿通篇景物,给人一种疼爱,亲切的感觉,表达作者对济南包含的深情。再如“真”字,“济南真的算个宝地”,一个“真”字,体现作者对济南的情感,“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唯恐读者不相信济南冬天的美好,又用“真的”强调。“水藻真绿,把中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真”字使用的频率之高,渗透着老舍先生对济南冬天满满的爱。文中大量动词的出现,既赋予变化又准确传神。例如“卧”字,“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两个“卧”字,逼真的描绘了村庄和雪的姿态。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替换的方式,深入体会躺、卧、睡等字的差异,品味语言的魅力。同样,“镶”字的运用准确生动,同样是雪,落在树上是“顶”,落在山尖是“镶”,落在山坡则是“露”,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特点,又避免用词的重复,一幅灵动的雪山图跃入脑海。

其实在《济南的冬天》一文中个性化的语言还有很多,文章句子中“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那水呢”“呀,吧,呢”等语气词的出现,字里行间传达出作者内心的感慨和对济南的喜爱,让人感觉亲切,舒服。“圈儿”“小口儿”等儿话词的使用,为文章增添了京味儿,使文章更口语化。

(四)蕴含温晴的意象之美

在抒情散文中通常透过文章的意象或意境,引领学生深入分析,追寻作者真正的写作意图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运用孙绍振先生的“还原法”分析,首先将其还原为原生态的人物和景物,其次将它与具体意境加以比较,从而把握作者的真实意图,体会作者要表达的独特情感。济南的冬天在作者的笔下是完美的,“没有风声”“响晴”“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济南像是婴儿有小山保护着,睡在舒适的摇篮里,感受到的是一片“温晴”。然而,事实并非这样,从地理常识的角度来说,小山在北边缺这点口儿,这个口就是冬天北风的入口。冬天的济南时常会有冷空气的入侵,月平均气温都已经达到零度以下。这样看来,济南的冬天并没有作者笔下的“温晴”,文本和现实产生矛盾,形成了反差。这就证明作者笔下济南的冬天是他心目中的,主观化,理想化的,正是这种主观的情感,让济南的山、水也变得“温晴”。

接下来文章写雪后的小山。“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作者通过大量笔墨为读者描绘了一幅雪后小山的秀丽景色,并在段末写道“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与开头相照应,“最妙”“就是”等关键词体现小雪后的小山是作者最爱的景象,事实上冬天也有下大雪的可能,但是作者专门描绘的是小雪后小山的景色,排除了其他现实情况,是为了表达对济南冬天喜爱的表现。

作者在写济南的水,“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也不忍得冻上”等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但实际上零度以下的天气水怎么能冒着热气,所以是作者排除了冰天雪地的另一番景象。正是这些“扭曲的事实”体现他对济南有特殊的情感,深深地着上了老舍浓重的个人色彩。

(四)独特真实的情感体验

散文是作者在自己独特的情境中表现的一种特殊的体验,其最大的特点是表达创作主体自身的情感以及如何表达情感。要深入领悟作品内涵,要结合作者的生活背景走进文本,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在《济南的冬天》中,体会济南冬景“温晴”背后“作者的温情”成为核心,这就应结合老舍的生平经历体会他对济南难以割舍的情感。在老舍25岁以前一直生活在北京,后来赴英国任教,饱受辗转之苦,在多雾的伦敦旅居七年后回国定居山东,在齐鲁大学任教,在此期间老舍第一个孩子出生在济南,起名为“舒济”,足以看出他对济南那份特别的爱。在老舍先生一生中几乎没有写过关于英国,美国的散文,关于故乡北京的也少之又少,可唯独济南,写了许多。老舍在《济南的印象》中写过随着事物联系,人情交往,济南留下他快乐与痛苦的印痕,时短情长,济南就成了作者的第二故乡。通过对老舍先生的生平背景有所熟知之后,再阅读文本,济南没有北京的风沙,少见伦敦的雾气,新加坡的艳阳也是少之又少。对于济南的山,作者投入很深的情感,仿佛勾勒一幅水墨画,如山坡上卧着点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充满了韵味。对于济南的水,不但不结冰,反倒在绿萍上冒着热气,澄清的和谁像块空灵的蓝水晶,无不表现济南的柔情。老舍先生对济南那份真诚的情感都倾注在文章里,所以在他的眼中“济南的冬天最特别”。

总之,《济南的冬天》这篇文章抓住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进行描写,抒发作者对济南冬天的特殊的情感。散文作为表达作者自身主观情感的文体,其教学内容可以根据作者自身要表达的情感以及作者如何表达情感两个方面,通过作者个性化的语言,蕴涵深意的意象和作者独特的情感确定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1]王荣生.散文教学内容确定的基本路径[J].中学语文教学,2011(1).

[2]李军 .抓住特点教散文[J].学语文,2012(1).

[3]陈隆升.散文教学内容确定的学理依据[J].中学语文教学,2011(1).

[4]王希文.《济南的冬天》教学价值刍议[J].语文建设,2012(02).

[5]余志明.济南的冬天教学反思[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0(9).

[6]丁之境.《济南的冬天》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4(4).

[7]王荣生.依照文本体式确定教学内容[J].语文学习,2010(09).

[8]王荣生.语文教学内容重构[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9]孙绍振.名作细读——微观分析个案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白海静,女,1992年生,山西省大同市人,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

4.如何确定小篮球的重点教学内容 篇四

一、水平一(一、二年级)

(一)教学内容:

拍球比多、传球比快、投篮比准、换位运球、地滚球。

(二)教学目标:

1.在游戏中体验球性,初步掌握单个动作方法。2.发展小肌肉群力量和协调能力。

3.感受参与活动的快乐,培养学习篮球的兴趣。

(三)“教与学”的要求:在球类游戏中做出单个动作。

(四)水平一教学内容重点及教法建议

1. 教学中注重练习方式的变化,让学生体验球性,以激发学生练习兴趣为主。2.练习中不过多强调学生动作技术的掌握,但一定引导学生给予正确的动作表象。

第三章 :关于各水平学段提高篮球技能游戏

一、水平一学段提高篮球技能游戏

(一)游戏:拍球比多游戏

1.目的:学习拍球的基本方法,体验球性,感受乐趣,发展手臂的小肌肉群力量,为今后学习运球打下基础。

2.方法:将学生分成3至5人一组、比一比在一定时间内看谁拍球次数多。3.教学提示:

(1)儿童是学习拍球最佳时期,教师应采用循序渐进的练习方法。(2)教学中一定要关注左右手拍球技能的全面发展。(3)器材可以用小皮球、气排球等代替。(4)可以一时间或次数为单位进行比赛练习。

(二)游戏:坐、蹲、跪、站等姿势排球比多

1.目的:提高学生身在体重心变化过程中对球的控制能力。

2.方法:学成站成四列横队每人一球,通过教师的手势变化采用不同姿势的拍球。3.教学提示

(1)听信号或看手势几个姿势连接起来练习。(2)具备一定能力后可以采用两手同事都运球。

(三)游戏:听信号睁、闭眼交换排球比多 1.目的:改进提高学生对拍球动作的手感。

2.方法:学生站成圆形队,教师站在圆内通过不同形式信号让学生睁、闭眼拍球比多。3.教学提示:

(1)拍球次数逐步增加。

(2)球性好的手闭眼拍,球性差的手睁眼拍。

(四)游戏:结合耍球拍球比多 1.目的:在拍球练习中提高球性。

2.方法:学生每人一球站成四列横队,跟随教师结合耍球进行拍球练习,比一比在一定时间内不失误。

3.提示:如腰部、两腿之间绕接球后拍球。

(五)游戏:腿跨球拍球比多。

1.目的:提高在动作变化中排球的能力。2.方法:学生每人一球

3.教学提示:学生具备一定拍球能力再进行练习。(六)游戏:拍球找地标比多。1.目的:提高拍球部位的稳定性。2.方法:学生站成圆形队,每人一球。听哨声后原地拍球且落地后砸地上标识。3.教学提示:

(1)可以采用睁、闭眼结合练习。

(2)在一定拍球次数比谁成功次数多,两人一组相互监督比赛。

(七)游戏:叫好拍球比多

1.目的: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原地运球技术。

2.方法:将学生分成3至5人一组且每组一球。游戏开始其中一人运球5次后随机叫下一个学生名字,该学生继续运弹起的球。比一比在一定时间内看那组不失误。

3.教学提示:起初进行游戏时可先在教师引导下进行练习,然后在分组练习。

(八)游戏:传接球比快

1.目的:提高学生传球力量适宜,方向位置准确和接球的主动性。2.方法:学生两人一球相对站好,游戏开始相互对传,比一比在一定次数内看那一组失误次数少。3.教学提示

(1)可以选择三至5人一球进行练习。

(2)练习者之间传接球距离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逐渐加大。

(九)游戏:投篮比准

1.目的:提高学生采用不同方式快速准确的投篮能力。

2.方法:学生面向篮筐,每组一球。听哨声游戏开始第一个学生先投,投完后迅速接篮板球后将球传给下一个学生依次进行。比一比那组投中的次数多。3.教学提示

(1)开始时罚球线离篮筐至地面垂直距离不宜过长。(2)在游戏中可采用不同角度的投篮方式。(3)可以采用在规定时间内看谁投中次数多。

(十)游戏:听信号换位运球比多 1.目的:提高集体协作原地运球能力。

2.方法:学生分组站成圆形队每人一球,游戏开始听信号顺时针换位运球,比一比在规定时间内看那组失误少。3.教学提示

(1)按规定线路换位(2)跑动迅速,配合默契

(十一)游戏:地滚球接力

1.目的:提高学生手指触球位置和指、腕对球的控制。

2.方法:学生分成人数相等的四路纵队每组一球站在起跑线后面,游戏开始从排头进行地滚球行进绕过折返标志跑回传给下一个学生依次进行。比比那组用时最短。

3.教学提示 :可以以迎面形式进行组织练习。

二、水平二学段提高篮球技能游戏

(一)教学内容:

耍球游戏(熟悉球性)、拍球游戏(原地、变换姿势、移动);投篮游戏(不限于某一种姿势)

(二)教学目标:

1.学习简单的运动动作,提高身体基本活动能力为主。2.发展手、臂的小肌肉群力量和身体灵活、协调性。

3.在游戏和教学比赛中体验到篮球运动的乐趣,培养竞争的意识和参与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

(三)教与学”的要求:通过小球类游戏学会做出篮球运动中的简单组合动作。

(四)耍球游戏中相关动作内容及重点

(五)耍球游戏教法建议:

1.练习中强调学生指、腕发力和正确持、接球方法。2.学生基本熟悉动作后教师要采取游戏形式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练习时视野开阔控球能力,养成抬头观察的意识习惯。3.注意由易到难,逐渐提高。

4.熟悉球性的练习要经常性,提高控制球的能力。

5.熟悉球性的练习,一般情况下安排在准备部分教学环节。发挥其活动热身和诱导作用。

(六)耍球动作视频 1.双手体前拨动球(视频)2.单双手抛球、接球(视频)3.颈部环绕交接球(视频)4.腰部环绕交接球(视频)

(七)原地拍球游戏教学建议: 1.提高学生两手都会运球的能力。2.引导学生抬头运球的意识和习惯。

3.丰富学生变换不同方向、转体、高低运球和自身拓展练习。4.运球与传球、防守等动作组合练习。5.练习中结合篮球规则进行知识渗透。

6.采取游戏教学法激发学生练习兴趣和提高练习能力。

(八)原地拍球重难点

1.重点:手拍按球的部位和时机。2.难点:两眼平视前方,运控球的能力。

(九)相关游戏内容和方法

1.游戏:看手势向左、右、前、后移动拍球。(视频)

方法:学生每人一球站成四列横队,游戏开始随教师动作变化而变化。2.游戏:找“司令”(视频

(1)方法:学生站成圆形队,扮演找司令学生站在圆内,边运球便找圆上扮演司令的学生,看谁在一定时间内能否找到扮演司令学生。(2)提示:不同角色学生都要拍球 3.游戏:不要“面对面”(视频

(1)方法:分成若干组,学生每两人一组。一人运球,另一人通过脚步移动想办法与运球人面对面。

(2)提示:1.两人一组在4平方米范围内练习。2.可以一人有球、一人无球;也可以都进行拍球。

(十)原地拍球易犯错误和纠正方法 1.错误一:手心拍球

纠正方法:手形触球挂图讲解。

2.错误二:手臂、伸屈运球不够连贯即没有“粘球”感觉

纠正方法:加强讲解、示范和有目的要求在一定触球点练习。如:髋、漆。3.错误三:低头运球

纠正方法:师生、生生间互动看手势运球或“跟我学”游戏法。

三、单手移动(直线、曲线)拍球游戏教学建议:

(一)学习行进间直线运球、开始让学生走一步运一次球,让学生掌握手触球部位和球的落地点,之后过度到拍一次球跑两步提高学生快速运球的控

(二)顺逆时针运球走圆,使学生体会掌握单手行进间曲线运球手触球部位的变化。

(三)提高学生抬头运球意识和习惯。如:运球到标志物练习;运球过不同形状的标志物。

(四)提高直、曲线运球结合运用和手、脚、眼的协调能力。如:运球追逐。

(五)提高学生行进间运球同其它基本技术组合练习。如:运球与急起、急停;高、低姿相互变化运球。

(六)为提高学生在竞争中实践运用能力和激发学生练习兴趣可采取游戏形式。如:躲闪运球;运球抢位等。

(七)、单手移动(直线、曲线)拍球重难点: 重点:拍球部位,落地点、难点:抬头观察场上情况;人与球的协调配合。

(八)相关游戏内容和方法

1.游戏:迎面沿地标拍球接力。(视频)

(1)方法:根据分组情况每组学生成纵队面对直线站好,游戏开始排头学生运球行进,通过拍按球不同部位落在地上响应标点行进到折返点直线运球返回传给下一个学生,依次进行,最先完成的队为胜。(2)教学提示: 1)地标距离30-50厘米。2)拍球的高度不得超过胸部。3)画地标可以是直线或曲线。2.游戏:往返直线运球接力(视频)

(1)方法:学生分成若干组站在起跑线后,游戏开始排头学生运球行进到折返点直线运球返回传给下一个学生,依次进行,最先完成的队为胜。(2)提示:

1)学生在折返时提示学生不要两次运球。2)强调学生回来时一定要换手运球。3.游戏:“8”字运球接力(视频)

(1)方法:学生分成若干组成纵队站在摆好的“8字”标志桶后边,游戏开始学生运球绕“8字”路线行进返回传给下一个学生,依次进行,最先完成的队为胜。

(2)教学提示:

1)可以先单手运球进行练习,然后双手交换练习。2)也可以运“W”路线和不同图形(圆、三角、方形、不规则)练习。4.游戏:30米运球过障碍接力(视频)

(1)方法:学生分成若干组站在起跑线后,游戏开始排头学生运球行进依次绕过前方摆放的标志桶到折返点直线运球返回传给下一个学生,依次进行,最先完成的队为胜。(2)教学提示:

1)摆放障碍时高度不得低于50厘米,宽度不得低于50厘米。2)不练习学生做障碍同时两臂打开。3)提示学生不要两次运球。5.游戏:运球占圈(视频

(1)方法:教师在圆上摆放少于参与人数若干个圈,游戏开始学生每人一球沿圆形路线运球,当听到教师哨声迅速抢占圆上摆放圆上的圈,抢到的为胜利。(2)提示:写下圈内的数字可以根据学生人数情况变换。6.游戏:“有轨电车”追逐(视频

(1)方法:在标准篮球场地练习,游戏开始两人一组运球一人做追逐者,另一人做被追逐者,沿地面上线运球追逐。

(2)教学提示:根据学生情况可以在场地上画一些联通的线。7.游戏:冲过封锁线(视频

方法:学生站成四排两两相对,一方做运球突破,另一方做消极防守。游戏开始运球学生通过运球路线变化不让防守方触到球。8.游戏:运球抢“点”(视频

方法:教师在圆上摆放少于参与人数若干个沙包,游戏开始学生每人一球沿圆形路线运球,当听到教师哨声迅速捡起地上沙包。抢到的为胜利。

(九)单手移动(直线、曲线)拍球运球易犯错误和纠正方法: 1.错误一:球速和跑速不统一,人球配合不协调。纠正方法:由走到跑、由慢到快做行进间运球练习。2.错误二:球的落点在体前。

纠正方法:结合地上线练习。(运球时人走线,球落线外)

(十)双手上抛投篮(视频

1.重点:抛球的路线及角度。难点:上下肢协调用力,力量适中。2.错误一:出手角度过低

纠正方法:对墙上点投篮(点的位置要高于教学对象1米左右)3.错误二:球飞行路线不成抛物线

纠正方法:两人相对五米远抛过一定高度隔网落在地上圆内练习。(网高于教学对象1米左右)。

(十一)双手胸前投篮:(视频)

1. 重点:自下而上协调用力和球出手动作和方向。难点:球运行抛物线、倒转行进和准确性。2.错误一:投篮时不能及时很好翻腕和手指拨球。

纠正方法:学生徒手练习时,提示学生两肘不要外张,两臂要内旋;对墙推住球双手贴近球滑开

3.错误二:投篮时出手角度小,形成手臂向前推。

纠正方法:两人一组合作,练习者仰卧将球投给头后另一个学生;投过一定高度横绳、落在地上一定区域内。

(十二)单手肩上投篮(以右手为例)(视频)

1.重点:投篮时的基本手型;投篮时的用力顺序及出手角度 难点:投篮时的提肘、拨球动作;投篮时上、下肢的协调配合。2.错误一:持球手型不正确,指腕僵硬。

纠正方法:多做徒手模仿练习或对墙单手肩上投篮练习,强化正确的动作。3.错误二:肘外展或提肘不充分。

纠正方法:明确技术概念;多做近距离投篮练习,体会肌肉感觉。4.错误三:出手时手腕内旋,拨球动作不正确,用力过猛。纠正方法:做徒手慢速练习,强调投篮时腕指关节肌肉的相对放松。

四、水平三(五、六年级)

(一)教学内容

1.篮球基本知识方面包含:场地及设备规格和基本规则。

2.基本技术与游戏方面包含:耍球游戏(单双人抛接球)、传接球游戏、运球游戏(原地和行进间直线和曲线运球)、投篮游戏(双手胸前投篮、单手肩上投篮、跑动投篮)

(二)教学目标:

1.学习篮球方面简单的基础知识,知道球类活动的常用术语。

2.初步学会传、接、运、投的基本技能,通过球类游戏和竞赛活动形式提高学生在规则前提下运用基本技术的综合能力。3.发展速度、灵敏、协调等身体素质。

4.激发学生参与意识和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树立优良的体育道德风尚。

(三)“教与学”的要求:

通过小球类游戏、竞赛活动形式在遵守规则的前提下初步掌握篮球传、接、投、运综合运用技能;引导学生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懂得安全进行体育活动。

(四)双手胸前传接球教学建议:

1.在教传球之前,先让学生掌握接球,有利于学生更好掌握传球技术。2.学生在掌握两脚前后开立原地双手胸前双手传接球后应传授给学生上一步同时传球。有利于今后行进间传接球教学。

3.为了让学生掌握不同角度的直线传接球和以中枢脚为轴变换不同方向传球,应加3—4人三角形或四方形分组练习。4.一定区域内,3人传,1防守练习人。

5.为提高学生练习积极性和传接球能力可采取游戏教学法。如:截空中球(注:渗透走步违例规则知识)传接球游戏、运球游戏(原地和行进间直线和曲线运球)。

(五)双手胸前传、接球(视频)1.传球重点:传球手形和用力顺序。

传球难点:传球时身体的协调配合及球出手后做到直、快、准、转。2.错误一:传球力量或大或小。纠正方法:不同距离对墙自头自接。

3.错误二:持球或传球时肘关节外张,手指手腕用力不当。纠正方法:两人一球互推练习或对墙传接球练习,强化正确动作。4.错误三:传球时下肢不能协调用力。纠正方法:指导学生多练习上一步同时传球。5. 错误四:传球用力不协调或两手用力不均。纠正方法:徒手模仿练习,体会正确动作和用力方法。

(六)接球 重、难点:伸臂迎球时机准确 1.错误一:抱球

纠正方法:通过教师的接球与抱球的示范比较,让学生知道抱球不利于快速传球。2.错误二:接球时迎球不积极、手形不对、接球不牢。纠正方法:自抛自接头上球或两人一组低手传头上接球。

(七)双手原地反弹传球:(视频

1.动作方法:向前下方用力,反弹点根据防守者的位置决定,一般应在传球人距接球人三分之二的地方。2.动作要领:同(双手胸前传球)3.重难点:传球的落点。4.教学建议:(1)传地上线,击一定高度墙上线。(2)两人或多人一球练习。

(3)一定区域内,3人传,1防守练习人。

(七)双手头上传接球:(视频)

1.动作方法:双手举球于头上,持球方法与双手胸前传球相同,两肘向前。球出手前快速展髋收腹、两臂前摆,手腕前扣外翻,同时拇指、食指、中指用力拨球。接球同双手胸前接球只是两臂积极上伸迎球。

2. 动作要领:两肘向前头上持;展髋收腹前摆臂;手腕扣翻指拨球;接球 伸臂找时机。

3.重点:传球时用力顺序。难点:协调用力和迎球时机。4.教学建议:

(1)适合中远距离和正面有人防守传、接球。(2)对墙传接练习。

(3)三人一组变换攻防传接球练习,同时可结合原地运球。

(八)单手肩上传球:(视频)。

1.动作方法:(以右手为例)双手持球于胸前,两脚平行站立。传球时,左脚向传球方向迈出一步,左肩转向传球方向,同时将球引至右肩上方,上臂与地面近似平行,手腕后屈,右手托球,重心落在右脚上。出球时,右脚蹬地,同时转体带动上臂,肘领先,小臂迅速前摆,手腕前扣,最后通过食指、中指和无名指下压动作将球传出。

2.动作要领:上步转肩重心移,引臂托球平地面;蹬地转体要连贯,肘带臂行要出手;小臂前摆腕前扣,三指下压球传出。3.重、难点:动作连贯、协调用力。易犯错误和纠正方法: 4.错误一:动作不连贯

纠正方法:加强徒手和投轻物练习。5.教学建议:

(1)适合远距离传接球。

(2)为了让学生了解自身的传球远度可以采取对墙或篮板传。(3)两人或多人对传接球。

(4)为提高学生练习积极性和传接球能力可采取游戏教学法。如:一定远度传球射门。

(九)行进间双手胸前传、接球:(视频)

1.传球动作方法:与原地双手胸前传接球的动作方法基本相同,主要是手臂与脚步动作配合要协调,必须在中枢脚离地后又没落地前迅速、及时、准确将球传出。

2.动作要领:在中枢脚离地后又没落地前,将球传出。重点:传球动作与脚步动作协调配合。难点:运、持、传动作连贯。3.易犯错误与纠正方法:

错误一:传球手法与脚法配合不够协调。纠正方法:徒手行进间听信号传球练习。4.教学建议:

(1)加强原地上一步同时传球练习。

(2)结合运球练习。如:原地运球上一步同时传球练习。(3)初学时跑进速度慢一些传球——原地接球。

(十)行进间接球

1.动作方法:与原地双手胸前接球的动作方法基本相同,主要是跑动中接球后要及时运球或急停(跨步、跳步)。

2.动作要领:目视来球,伸臂迎;八字手形,接球牢;随球缓冲,在胸前;及时做到运急停。3.重、难点:伸臂迎球时机准确。4.易犯错误与纠正方法:

错误一:接球不牢和不能及时做出停、运。纠正方法:自己向前抛2米,追接后停、运练习5.教学建议:

(1)两人一组,一人原地传球,一人跑动中给信号要球。(2)两人一组,一人跑动随时准备接球。(3)三人一组,不断变换行进间传接角色练习。

(十一)体前变向换手运球: 1.体前变向换手运球重难点: 重点:拍球的侧上方,球落点在侧前方 难点:转身、跨步、控球协调配合。2.体前变向换手运球易犯错误和纠正方法: 错误一:体前变向换手运球时控制不住球。

纠正方法:主要是由于手触球部位不准确,多做绕障碍练习和原地换手运球接行进运球。

错误二:体前变向换手运球时手脚配合不协调。纠正方法:从走过度到跑练习。3.教学建议:

(1)两手交换不断变化方向原地运球提高手触球不同部位控制球的能力和脚步移动随球变化的协调性。

(2)通过“8”行进路线运球,巩固跑动步伐与球弹起的节奏协调一致。(3)2人一组,一人消极防守,一人练习变向过人提高体前变向换手运球技术。

(十二)相关游戏 游戏:运、传、接球比快(视频)

(1)方法:将学生分成人数相等两队相距25米相对站好,游戏开始其中一组排头运球行进至距对面学生六米左右将球传给对方,接球后迅速运球行进依次进行,最先完成的组为胜利。(2)教学提示:

1)要求学生运、传、接球动作衔接要连贯不停顿。2)传接球可以采用双手胸前、头上、反弹等形式。3)运球过1-2个障碍在传球。2.游戏:运球折返传接球比赛(视频

(1)方法:将学生分成人数相等两队排头各持一球站在起跑线后,游戏开始排头运球行进折返点运球返回至距下一个学生六米左右将球传给对方,接球后迅速运球行进依次进行,最先完成的组为胜利。

(2)提示:在规定时间内计算传球失误次数多少,少者为胜。3.游戏:叫号传接球比赛(视频

(1)方法:学生站成直径为5米的圆形队,其中一人持球站在圆内。游戏开始圆上学生逆时针慢跑,圆内学生原地运球随机边叫名字边将球传给对方,对方接球后迅速运球行进后再将球传给圆内学生,依次进行,比一比哪一组在规定时间内传接球失误少。(2)教学提示:

1)中圈传接球学生可运球找时机,但不能“走步、两次运球”违例。2)圆上学生必须在在行进中完成运、传、接球。

3)在班级人数多,场地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每组一个场地。4.游戏:24秒运传接控球比赛。(视频

(1)方法:将学生分成甲乙两队,游戏开始甲乙选一名在篮球场中圈争球,争到球一方通过传接球方法避免对方抢截。如果24秒钟内没有被对方拦截为胜利。采取五局三胜制。(2)教学提示:

1)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减少时间。2)没人控球不得超过5秒钟。

(十三)投篮游戏(双手胸前投篮、单手肩上投篮、跑动投篮)1.跑动中高手投篮重难点:(视频)

重点:球出手前的手形和出手时指、腕的发力;上步过程步伐清楚,保持身体平衡。

难点:步伐动作协调、连贯、速度快、节奏感清晰。2.跑动中高手投篮易犯错误及纠正方法。错误一:行进间接球步伐乱,动作不协调。

纠正方法:多做模仿练习,强调跨步接球或做跑动中跨步拿固定球上步投篮练习。错误二:三步节奏不清,起跳不充分。

纠正方法:强调第一步大,第二步小,反复练习体会动作。3.教学建议:

(1)教学中先让学生掌握步伐技术环节。如:结合三步上篮技术进行慢跑摸高练习和跳格子练习。

(2)低、高手原地投篮练习,体会持球位置、手腕、手指的动作轨迹。如:低手篮两人合作练习;高手篮45度原地单手肩上投篮练习。

(3)完整动作练习。如:做运一次球,跨步接球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练习。慢跑运球,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练习。接固定球,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练习。移动中传、接球做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练习

(4)渗透篮球规则进行游戏教学。如24秒中分组投篮游戏。4.相关游戏内容

(1)游戏:投“活动蓝”比赛。(视频)

1)方法:学生分成甲乙两队站在篮球场内,游戏开始甲乙选一名在篮球场中圈争球,争到球一方通过传接球方法避免对方抢截。在指定区域内将球投进活动篮。反复进行看那队在规定时间内得分多为胜利。2)提示:教育学生不要“两次运球和走步”违例。(2)游戏:运球过障碍投篮积分赛(视频 1)方法:学生分成若干组排头持球站在线后。游戏开始排头运球过障碍投篮后,持球迅速运球返回传给下一个学生依次进行。投中的五分,最后看那一组得分多为胜利。

2)教学提示:障碍物可以设计成Z、W、S路线;可以采用急停投篮、跑动投篮。(3)游戏:传、接、运投篮积分赛(视频

1)方法:每队分成两组,一组先传球,另一组接球。游戏开始传球学生每人一球依次进行将球传给接球学生后迅速跑动接球后运球行进到篮下投篮投中得5分,再迅速持球返回。

2)提示:也可以变换成运、传、接投篮形式;可以采用急停投篮、跑动投篮。(4)游戏:摆脱防守投篮积分赛(视频

1)方法:两人一组一人做进攻队员,另一人防守。游戏开始进攻队员在半场内利用运球等技术摆脱防守队员后投篮,投中得五分。得分多的队为胜利。2)提示:每一人应限制在24秒钟完成一次投篮,可以采用2对2、2对3等形式。

(5)游戏:计时四角传接球投篮(视频

1)方法:在三秒区外不同角度摆放四个投篮点。游戏开始各组第一个学生持球一定时间内反复一次在不同投篮点投篮,比一比那组学生投中得次数多。2)提示:投篮方式学生可以自我选择;根据学生人数情况可以选择五角、六角等;也可以安排一名防守同学提高游戏的难度。(6)游戏:“自由人”篮球赛(视频

1)方法:与正规篮球比赛方法基本相似。主要区别在于“自由人”自由人主要负责协助进攻方比赛,但自由人的角色随进攻方转变而转变。

5.《位置的确定》教学案例 篇五

1.本章内容与教材中其他相关内容的联系:与平移、轴对称变换

----从坐标的角度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平移、轴对称的数学内涵;与“一次函数”联系----函数图像的重要基础。

2.内容定位:灵活运用不同方式确定物体的位置;能够有效使用直角坐标系描绘图形----点的位置与坐标的互换;感受图形变换所引起的点的坐标的变化。

二、设计思路:

1.整体设计思路:内容由三个方面组成:基础知识----坐标系、坐

标变换及其与图形变化的联系;确定位置的方法----多种方法;发展形象思维能力----从数形结合入手。

具体过程:本章以确定物体的位置作为相关知识学习的引子(实际上也是重要的目的)。采用先分散、后集中的编排方式----首先通过各种实例引出确定物体位置的多种方式,突出相关知识的实际背景;然后,集中于一种确定物体位置的方式,比较系统地学习习近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有关内容;最后,以“变化的鱼”为线索,将图形坐标的变化与图形变换之间的关系结合在一起,从整体上突显各种变换之间的联系。

2.各节内容

第一节:确定位置:以确定物体位置作为本章学习的出发点----突出在平面上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多样性和实质统一性:都需要两个数据。

第二节:平面直角坐标系:学生在熟悉的方格纸上展开活动,形成对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感性认识;用平面直角坐标系描述物体的位置----根据坐标描出点的位置、由点的位置写出它的坐标.

第三节:变化的鱼:以“变化的鱼”为线索,将图形的坐标变化与图形的平移、轴对称、伸长、压缩结合在一起;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体现图形上点的坐标变化与图形的平移、轴对称、伸长、压缩(变换)之间的联系.

三、一些建议:

1.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创造性地选用现实生活中有关题材,呈现教学内容。

2.恰当地运用教学手段

3.注意揭示“知识间的联系”

4.注重对数形结合水平的考察

6.如何有效确定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 篇六

对于数学、物理等这些课程来说, “教什么”是相对比较清晰、比较容易确定的。一方面, 它要“教会学生”的内容都具体体现在教材上, 直接呈现在教材的章节里;另一方面, 在这些课程里, 老师“想要教会学生的东西”与“教的是什么”往往是统一在一起的。如果“想要教会学生某一种知识”;在教学中直接就教学生理解这一知识的要点和内容, 即使是要教会学生某一种技能或方法, 也是从对知识的掌握开始并始终与知识的教学联系在一起的。但是在语文课里, 我们面对的是一篇篇课文, 而课文又并不是我们的教学内容, 它只是教学内容的载体, 真正的教学内容是隐含在课文里的。在语文课里, 老师和学生在正式开始教学之前明白的只是一件事, 就是今天学哪一篇课文;但通过这篇课文老师“教什么”, 学生“学什么”, 事实上都是未定的, 老师在备课之前是不明确的, 学生在学这篇课文之前也是不知道的。照我看来, 这是语文课的最大特点, 我称之为“语文教学内容的未定性”。

语文课的存在价值表现在:书面文字语言系统的学习由语文课承担;学生情感思维能力的培养主要靠语文课完成;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感情主要在语文课上得到熏陶。语文课堂上的学习, 最终体现在促进学生语言的发展上。

那么, 语文老师根据什么来设计“教什么”呢?也即如何有效确定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呢?我认为:

第一要考虑的是经典作品的学习和文本的特征。

有一位教师选择了《东风破》《蜗牛》《妈妈, 我爱你》三首流行歌曲作为文本, 在课堂上让学生鉴赏, 加之多媒体辅助, 课堂上又是音乐又是画面, 让人挺轻松的, 学生们的兴致也很高。整堂课上下来后, 笔者有一个很大的困惑, 这三首歌词值不值得用宝贵的一节课去鉴赏?它的价值何在?整节课让听课者觉得浅, 跟内容的选择是不是有很大的关系?一下课学生们就在议论:“这是语文课还是音乐欣赏课?”“笑过之后, 轻松过之后, 好像没有什么感觉。”的确, 如果一节语文课上下来没有给学生留下一点点思考、一点点回味, 这是失败的。上课的内容虽然迎合了学生的兴趣, 但是过后学生们自己也感受到了无味。在课堂上学生鉴赏时也谈到了这样的观点:“很贴近生活, 就像是在自己身边发生的一样, 但是太幼稚。”学生们用“幼稚”表达的也许就是一种对语文课堂教学的期望: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区别于课外的生活。

一篇篇经典作品的学习, 就是让学生在特定的年龄阶段、特定的时间里去阅读、体会和感受。语文课的内容应着眼于学生如果不通过教师的指点, 不通过语文课的学习就无法了解、无法感受的事物和思想感情。这种事物和情感是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 进而教师要帮助学生熟悉这样的表达方式。教师的作用在于帮助学生沟通书面语言和生活中日常语言的关系。正如朱自清先生所说:“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 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 而在文化。有一位外国教授说过, 阅读经典的用处, 就在教人见识经典一番。这是很明达的议论。再说做一个有相当教育的国民, 至少对于本国的经典, 也有接触的义务。”由于经典的作品离现在的年代已经久远, 学生阅读起来会存在一些问题, 所以会表现出兴趣不高, 但是不能由于怕学生不感兴趣, 而忽略了经典的阅读。

一般来说, 选入语文教材的作品, 都是具有典范性或有典型意义的文章。课文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 但作为教材, 它并不要求每一个方面都教给学生;需要教给学生的, 是它具有典范性或典型意义的那一方面的内容。例如《智取生辰纲》, 有江湖的内容, 有民俗的内容, 有正义和邪恶, 有智慧与愚钝, 有劫富济贫, 有“农民起义”, 但就这篇课文而言, 我们是要学“江湖”、学民俗、辨善恶、分智愚、讨论贫富关系、学习农民起义吗?显然不是。《智取生辰纲》之所以是《智取生辰纲》, 其典范性就在于它的“叙事艺术”。因此, 根据《智取生辰纲》的典范性特征, 我们教这篇课文, 就是教会学生鉴赏《智取生辰纲》的叙事艺术, 教的具体内容, 就是它的“叙事艺术”。

第二要教学生不懂的。

语文课要考虑的是学生需要培养与训练的语文能力。即学生在读这篇课文的时候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我们这里以文学作品教学为例来说明。一般来说, 学生读一篇文学作品时, 可能会遇到两种情况:一种是“读不懂”, 一种是读得懂但“不喜欢”。从根本上来说, 文学作品教学就是做两件事情, 一是解决学生“读不懂”的问题, 可称之为“解读”;二是解决学生“不喜欢”的问题, 可称之为“鉴赏”。“解读教学”具体教“课文说了什么”, “说的这些意味着什么”, “作者为什么要说这些、为什么要这么说”;“鉴赏教学”具体教“你喜欢课文吗”, “你觉得课文什么地方好”, “这些地方为什么好”。我曾经听过一位老师教两篇课文, 一篇是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 一篇是鲁迅的《雪》。对前者, 学生是完全读得懂的, 就是怀念故乡, 但对后者, 学生显然是读不懂的。前者应该教学生鉴赏, 让学生喜欢上这篇课文;后者应该教解读, 让学生读懂这篇课文。但这位老师恰好相反, 教《端午的鸭蛋》时让学生反复回答“这里表现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 而教《雪》时, 老是给学生讲“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如何如何生动有趣”。

语文课上通过一篇篇语言文字作品的学习, 培养的是学生的情感思维能力。我们要致力于中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 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 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这样的要求需要落实在篇章的阅读与鉴赏中。一位教师在教学《赤壁赋》时, 把能力目标定位为“把握并学习课文由景入情、由情入理的写作特点”及“赏析课文骈散结合的精美语言并背诵”。为落实能力培养与训练, 教师重在让学生反复诵读, 让学生与作者高洁的灵魂对话, 并在这种感受、体验下, 理解、鉴赏本文, 逐渐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初读形成对文章的整体认识, 研读把握文章所描摹景物的特点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自学和交流中完成本课相关文言字词句知识的积累及整合, 并在独立阅读的基础上积极参加讨论, 碰撞出个性化的思想火花。

第三要考虑的是教材编者的意图, 传授必要的语文基础知识。

构成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重要要素是语文学科中应当授予学生的知识内容。这些内容由语文学科知识素材构成。但是, 不是这一切知识素材都是课堂教学内容。我们必须选择特定的知识素材, 在课堂上加以讲授。

编辑把一篇篇的作品和文章选入教材, 是有其意图的。任何一篇课文, 都既有它的“原生价值”又有它的“教学价值”。所谓“原生价值”, 即它发表时为社会提供的信息价值;所谓“教学价值”, 即编辑把它选入教材时想用以实现的“语文教学目标”。我们在确定教学内容的时候, 主要考虑后者, 即教材编者把它选入教材时想用它来实现的“语文教学目标”。同样的课文, 被不同的编者选在不同的教材里安排在不同的地方, 虽然它的“原生价值”可能是一样, 但“教学价值”可能完全不同。需要说明的是, 由于目前语文教材编写水平的制约, 有些教材对课文教学价值的揭示和呈现可能不太清晰或准确, 这就需要语文教师明辨并予以加工, 以利于自己的教学。

语文基础知识是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是为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大致包括现代汉语知识、古代汉语知识、常用文体读写知识、文学鉴赏常识、文学史常识和文化常识, 等等。这些必要的语文基础知识在师生眼中其实就是一定的规范, 是必须掌握和遵守的, 否则难以形成交流。让学生掌握这些规范是必要的, 但是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这些规范, 创造性地去运用, 以提高感悟语言的性灵,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因此, 对于这些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应该在文本的学习中进行, 不是为了学习这些知识而去学习。在语文课上是学生通过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的学习、感悟, 进而接受必要的语文基础知识。一位教师这么说过:“现在的中学生, 有的所背的名家字号、名作精品不可谓不多, 其所掌握的语法和文学理论知识也不可谓少, 可为什么在这些学生中, 真正能够用语言来表达、用文字来书写的, 竟没有几个呢?”在很多语文课堂上, 教师囿于基础知识的传授, 不敢放手, 生怕自己漏了一个知识点没有讲到会影响学生在考试中的成绩。课堂上的教与学是双向的。教师越是放不开学生, 越容易造成学生的惰性思维, 等着老师把这些知识一点点喂给自己, 到考试的时候又一点点艰难地吐出来。比如, 在上《赤壁赋》一课时, 学生在没有任何预习的情况下, 能够把课文流利地读出来。这已经说明学生具有较强的文言语感与基本知识。那么在具体的知识教学时, 就不要老抓着这样的问题问学生:“‘白露横江’省略了什么?”在语文课堂上基础知识的传授不能孤立地进行。对基础知识的传授与对文本理解的过程应该是浑然一体的“小小寰球”, 而非“盲人摸象”。

7.小说教学的内容与方法确定 篇七

【教学现场1】课题导入,展示质疑,同桌交流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阅读要学会质疑,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老师收集了同学在预习中提出的部分问题,请以较快的速度浏览这些问题,看看哪些也是你存在的疑问,与同桌进行交流,看能不能解决这些问题。

课件出示问题。(问题略)

【现场剖析】

课前已经要求学生预习,预习包括熟悉字词,要求质疑,要求学生初步分析人物,所以,直接导入的方法,可以干净利落地快速进入文本。质疑是一种能力,要在阅读中加以培养,预习中质疑是很好的途径。课堂上教师对学生初始阅读中的一些问题进行收集并展示,一方面是尊重学生的初始阅读,强化学生质疑的阅读习惯,另一方面也是发挥问题导向,让学生在问题中进入文本阅读的状态。从这一意义上来说,同桌交流尽管时间不长,但更大的意义不在是否把这些问题都解决了,而在唤醒阅读初始体验的过程,有了这一阅读心理做基础,深入探讨才有可能。

【教学现场2】师生合作,交流研讨(一)

课件出示:以于勒自己的口吻,讲述于勒的人生。

学生准备,交流。

【现场剖析】

传统教学的复述较多的是情节的客观陈述,是概括。这里,我让学生“以于勒自己的口吻讲述人生”,之所以要作细微的变化,改变传统的梳理于勒人生由“贫——富——贫”的思路,换之以用第一人称来自述,主要基于这样的考虑:第一人称的自述不仅能讲清遭遇,更能陈述心迹,而要陈述心迹,必须有细读文本的习惯,根据文本提供的语言信息好好琢磨,而琢磨之后于勒的“后悔、无奈、痛苦”更能激起读者对于勒的同情,更能衬托出兄嫂只认钱不认情的冷酷。同时,这里的自述也为学生理解小说为什么以“我”为叙事视角提供了一个形象的比较。应该说,从于勒身上,我们读出了他的不幸,读出了他的悔意,读出了他的良心,读出了他的无奈,为理解小说“无限的丰富多彩”提供了一个窗口。

【教学现场3】师生合作,交流研讨(二)

课件出示:(1)人不只活在白己的世界里。面对具有浓郁亲情血缘关系的于勒,菲利普夫妇陷入了一场情感的大戏,请结合小说具体情节,说说菲利普夫妇是怎样的人。

(2)对菲利普夫妇的冷酷、金钱至上、毫无亲情的表现,有人从小说中找到了一些依据,说他们的做法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可以原谅的,你怎么看?

学生准备,交流。

【现场剖析】

针对菲利普夫妇的两个问题,前者意在引导学生关注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在具体的描写中感知人物性格、情感、态度,在具体描写中抽象出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点,后者则是从较高层面上对人物进行评价。小说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主动走进小说自身所呈现的形象世界,去领略小说所展示的特有的魅力,把准作者所再现的经验世界与所构筑的精神世界。我通过问题导向,把性格、心理分析作为教学的核心内容,引导学生去感知金钱社会的金钱至上、小人物的辛酸与无奈,从而全面理解莫泊桑悲天悯人的情怀。值得一说的是尊重学生自主解读不是毫无原则,价值引导正是真正意义上对人格与价值观的尊重,“生活的艰辛不能成为抛弃亲情的理由”这是很必要的一种价值导向,教学中必须很好地把握。而这一切,也无不体现着小说“无限的丰富多彩”。

【教学现场4】师生合作,交流研讨(三)

课件出示:“我”是谁?“我”在作品中是怎样一个人?有什么作用?

学生准备,交流。

【现场剖析】

小说的叙事视角很重要。不同的叙事视角作用是不同的,好的小说一定有精当的叙事视角。莫言曾说,他是因为讲故事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个讲故事的人就是叙述人。《我的叔叔于勒》选取“我”作为故事的讲述人,也就是以“我”作为叙事视角,是很有用意的。一方面“我”是线索人物,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显得自然可信;另一方面,寄托了作者的理想,给予了狂热的金钱社会一一那个可怕的冰冷世界以一丝温情与暖意,丰富了小说的主题。若瑟夫是作者所构筑的精神世界中一个很重要的寄托,教学中必须重视。小说“无限的丰富多彩”再次得到了体现。

【教学现场5】

师:小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金钱至上的社会,看到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辛酸与无奈。我们更看到了作者——莫泊桑,一代文豪,面对这个不良的社会,他的内心的期盼与理想,他的悲天悯人的大情怀。我们读懂了莫泊桑,特别读出了他作品中“无限的丰富多彩”。

课件出示屠格涅夫、恩格斯、左拉对莫泊桑的评价。

【现场剖析】

作者介绍不是普及文学知识,而是为解读文本服务;作家作品特点也不是机械地呈现,而是在学生具体感知的基础上出现,一切显得水到渠成、行云流水。教学细节是需要讲究的。

【教学综思】

小说教学内容的确定应考虑如下因素。

一是学情。《我的叔叔于勒》在苏教版语文教材中被编入九年级(上)。我当时执教的是本校八年级学生。对八年级学生而言,刚学过小说《孔乙己》等,小说的三要素、小说的情节结构、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等基本的文体知识基本上已经能够说清了,但学生阅读小说的能力正处在不断发展中,学生的感知能力、概括能力、分析能力、评价能力有了一定的基础,但也正处在一个发展期。在这个发展期,学生会不大愿意举手发言,缺少了语言表达作为中介的思维与判断会受到消极的影响,所以,怎样让处在这一期间的学生继续活跃思维,主动思考,并在主动思考中继续发展小说阅读的能力,是教学中必须考虑的。

二是小说的文体特征。小说教学内容的确定必须固守语文学科本质,又能体现文学作品的特质。在小说三要素中,人物是灵魂,情节、环境都是为塑造人物形象而服务的。小说的魅力体现在人物的魅力上,小说的价值是通过人物来体现的。我们通过小说来了解社会,来启迪人生,来唤醒心灵,其实都是通过小说所塑造的人物来实现的。所以,在小说教学中,要牢牢把握人物形象这条主线,结合具体的描写,分析人物的命运、态度、性格,并作出准确的评价。

三是对小说的全面解读与精准理解。以往,我们解读《我的叔叔于勒》,已经习惯于给菲利普夫妇贴上“唯利是图”的标签,给小说主题贴上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标签。但当我深入解读小说之后,我感觉到在菲利普夫妇“唯利是图”的背后还有许多味道,这些味道正是莫泊桑小说所特有的,也就是在犀利的批判下包含着的对这些小人物辛酸与无奈的真实反映。教学中要把这种味道呈现,亦即小说“无限的丰富多彩”。

“怎么教”其实是基于理念而存在的。

课堂是为学生而存在的,叶澜教授提出了把课堂还给学生。我认为,生命课堂应该是开放的课堂,是重心下移的课堂。开放的课堂中学生的身心是舒展的,学生的体验是丰富的,学生的思维是主动的、活跃的;重心下移的课堂一定是生本的课堂,是充分尊重学生主体阅读体验的课堂。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质疑、对话、谈话、讨论、辩论,对一些重点句、段的朗读等,都应围绕一个目标,即“引导学生不断走进文本,并依据文本进行分析、评价”。

上一篇:建设项目修建性详细规划或工程设计方案的总平面图审批下一篇:学生会换届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