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带教有个性的学生(共10篇)
1.如何带教有个性的学生 篇一
如何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行为
厦门市集美区李林小学廖步松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对于现行的阅读教学是一个挑战,它更加注重学生这一阅读的主体,更加注重阅读实践。那么教师如何来认识这一全新的阅读教学理念呢?
一、个性化阅读行为的全新理念。
1、阅读就是生活。
古往今来有许多关于读书的至理名言:读书能沟通人世间与外部世界的联系,获取息信;读书能沟通人与人的心灵,吸取精神营养;读书能发展人的语言和阅读能力。而这一切都得读者自己去理解、感受、体悟,因此,阅读是一种生命活动,是一种完全属于自已的自由的生活、精神的生活、智慧的生活。正如萨特说的那样:“阅读就是自由的梦。”人们是在自由愉快的阅读中享受着精神的生活
2、学生是阅读的主体。
《语文课程标准》十分强调阅读的重要作用,强调学生就是主体,具有极强的自主性和独立性,阅读就是学生读自已、读生活。这样,阅读教学就不能靠灌输与机械训练来实现,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须成为真正的阅读主体,学生只有在阅读中不断自行发现,自我建构,构建起属于自已的、富有个性的阅读行为,才能获得精神的享受。教师是学生阅读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的职责是帮助和引导学生阅读。
3、自主阅读和聚生命力。
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郭思乐的“生本教育理论”认为,阅读本来就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而且阅读的过程还是富有创造性的过程,学生通过阅读、理解、加工,将文本具体化,并进行作品的再创造,成为自已生活的一部分。个
性化的阅读行为有许多意义,而学生的自主阅读才是其第一要义。让学生直接面对作品,不加外界的参考、解读、灌输,这是自主阅读的第一步,是个性化、创造性阅读的先决条件。
二、个性化阅读行为的培养原则。
1、宽松性原则。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样的过程应该建立在轻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之中。试着在一个刻板呆滞的课堂氛围中,怎能开展富有活力和创意的对话?因此平等、和谐、宽松、民主的师生关系是实施学生个性化阅读行为的基础,这里的宽松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处在一种无拘无束、自由宽松的空间,让学生处在良好的人际关系中,自主阅读才有可能,学生才会尽情地自由参与、自由表达,才会积极思考、主动质疑,才会体验真情、再创生活。
2、选择性原则。
教育家罗杰斯说过:“当学生自己选择方向,参与发现自己的学习资源,阐述自己的问题,决定自己的行动路线,自己承担选择的后果时,就能在最大程度上从事意义学习。”在阅读一篇课文时,如果学生有了自主选择的权力,那么学习热情就会格外高涨。尤其是一开始接触文本,教师少一点所谓的指导,允许学生围绕阅读目标自主选择阅读内容、阅读方式、阅读参考等,这样才能逐渐培养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
3、整合性原则。
“注重情感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提出的总目标之一,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动态过程中,会调动和整合自已的知识和经验,对阅读内容作出最为个性的反应,并且建立其“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以及同伴的合作,就是较为重要的课程资源,作为阅读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要善于调动、善于整合,以丰富学生个体的情感和认识。
4、差异性原则。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以人为本”要求充分考虑学生个性差异和能力差异。由于学生个体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阅读实践的过程和方法不尽相同,因此对文本的阅读、理解、体悟也有着明显的差异。因此我们要关注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三、个性化阅读行为的培养策略。
1、解放学生的“嘴巴”,让阅读教学释放学生的思想火花。课堂上如果听不到朗朗的读书声,就违背了语文教学的特点。新课标所倡导的教育理念,就是阅读实践要在教师指导示范下解放学生的“嘴巴”,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机会,让学生充分地、自主地、独立地读。课堂上要有各种形式的读,譬如有集体读、小组读、个人读;有大声读、轻声读、默读,特别是以感情来朗读、诵读,更能激发学生的阅读情趣,调节课堂教学气氛。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是理解和学好课文的基础,学生的思想火花只有在阅读中才能释放。试想课堂上没有读书声,哪来的个性体验。
2、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学会思考。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总目标”中明确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思维是语文能力的核心,也是语言能力的基础。乌申斯基曾说过:“谁要想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首先应该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有实验发现:阅读过程中,用于眼睛移动的时间仅占5%,其余95%的时间全部用于思维。因此解放学生的“嘴巴”不能一味地追求学生自读,教师还要放手让学生自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咬文嚼字”,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自主地寻找答案,并独特地对课文的内容(包括字、词、句、段、篇)进行细细品味。
但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知识水平、阅读实践有着个人特点,其阅读思考的角度、感受、体会是不会一样的。教师要在学生阅读的前提下,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理性思考。
3、重视学生的“交流”,让阅读教学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课堂上听不到学生朗读的声音,听不到学生交流、表达的声音,更不要说那种争先恐后的发言场面。这是新课改面临的一个实际的、并且最难解决的问题,它涉及到教育理念和教师的教学习惯。要改变这种现象,教师只有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给足学生交流的时间,大胆培学生的课堂交流积极性,让学生充分地发表带有个人认识和个人情感的理解、体会,积极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习语言、发展语言,同时培养思维、完善个性。
在《阅读的技巧》一书的前言中有这样的一段话:“阅读是读者积极的活动过程,读者带入这个过程的东西,往往比他人从课文中获得的东西更重要。”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组织的集体学习形式,也是学生主动说话、获得知识的阵地,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一个施展自己才能的广阔的舞台,让学生说个充分,说出自己的体验和个性,说出一个绚丽多彩的明天。
4、尊重现实的“文本”,让阅读教学再创学生的现实生活。
每篇课文都有它的成文现实和时代背景,都表达出作者的一种或多种思想、情感。
阅读尽管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但是同时又是学生对文本的阐释和反应。由于小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生活环境相差不大,学生的这种对文本的阐述和反应,应该是更大范围的认同,而不是一种纯主观、纯主体的反映,学生不可能想怎么样阅读就怎么样阅读,想怎么样理解就怎么样理解。因此教师在强调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同时,也要强调尊重文本的客观性,尊重课文产生的背景以及其中的人文内涵。
当然,学生在大量的个性化阅读行为的支持下,阅读将肯定会从立足文本向超越文本发展,阅读教学会再创学生的现实生活。教师要有意识地在鉴赏上、在空白处、在批判教材中、在延伸课文的内容里,让学生超越文本,体现个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否则将丧失“阅读对话”的品格。
2.谈如何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篇二
儿童少年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性、阶段性、可变性、差异性和不均衡性,由于与生俱来的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教化的影响,相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少年在脑力与体力、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等方面都表现出个性特征。这就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不仅要重视学生发展的共性特征,更应充分重视每个学生的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发挥每个人的潜能和积极因素,弥补短处和不足,选择最有效的教育途径,使具有各种个性差异的学生都能各得其所地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为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我认为应做到如下几个方面:
一、尊重学生,发现个性
学生得到了尊重,会感到宽松、融洽、愉快、自由、坦然,没有任何形式的压抑和强制,才能自由自主地思考、探究,提出理论的假设,无所顾虑地发表见解,大胆果断而自主的决策和实践,才可能创新和超越。没有个性谈不上创造性。只有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探索求知的欲望得以调动和满足,才可以发现新问题,才能孕育出真正的创新性。因此,我们要保护这些学生的创造性,就必须尊重他们的个性。对他们的个性多一份尊重,就会为社会塑造一个具有创造性的人才。教师不能将学生作简单的比较,更不能当众指责羞辱。一方面要发现他们的长处,使其扬长避短。另一方面,应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既不可降低他们的能力,也不可超越他们的能力。只有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尊重和发展时,才能真正实现我们的教育目标。相反,如果没有尊重,没有民主,学生时时处处小心翼翼、顾虑重重,如履薄冰,一味地看教师的脸色行事,个人的聪明才智与激情被窒息,那么就只能表现出依赖性、奴性,愈来愈笨拙和迟钝。
个性是创新活动的生命,营造一个使个性得到自由发展的宽松氛围,乃是发展个性,开发创造力,提高素质必不可少的条件。
二、因材施教,发展个性
学生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基础不一样,兴趣不相同,个性有差异,把他们混杂在一起施教,是很难把他们都教好的。如果教师不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就会脱离学生的实际,尽管有统一的进度,但教学目标却难以达到。他们的年龄,他们的经历,他们的环境决定了他们不同的行为,教师就必须心中有学生,清楚地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在此基础之上,才能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才能达到以生为本的教育境界。因此,教师要深入调查研究,全面了解学生情况,既要了解学生的一般特点,又要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还要分析研究造成家庭、社会、历史差异的各种原因。以便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达到不同的目的。还要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措施进行个别辅导,使基础不同的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和提高。因为我们培养学生的根本目的是发展学生个性,形成创造精神。为此对于有特殊兴趣和才能的学生,教师应积极为他们开辟创造性的学习途径,如组织课外专业学习小组和有关的竞赛活动,多给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教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科的特点,多鼓励学生“别出心裁”、“标新立异”,使学生的成长既符合时代共性要求,又具有鲜明个性、创造力和开拓精神。
三、创设条件,优化个性
每一个人都希望能将自己有价值的一面展示给别人,并且希望得到肯定或赞许。作为学生,这一愿望更是强烈。比赛期望获得胜利,考试期望获得高分,演讲期望获得喝彩。成功能给人带来满足和自信,并产生一种继续成功的需求,故而他们会不断努力,不断争取,并在努力的过程中体验到自我的能力与价值,培养起健全的人格。作为教师就应肯定学生的优势,并根据他们的实际能力帮助他们设置目标千方百计的为他们创设机会,使他们都能体会到成功所带来的喜悦,并在这种喜悦之中自我发展,自我奋进。
为此,作为教师应极力创设各种条件。比如,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给学生展示自我才能的机会;创设有趣的课堂,让学生各抒己见,互相学习,使个人在集体的帮助下取得成功。教师通过激励性的评价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无拘无束,将自己的喜好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
3.如何带教有个性的学生 篇三
我认为我们应该在个性化的理解中发展学生的个性与创造力,音乐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能够促进学生对乐曲的个性化理解,而不是像传统的课堂那样只是把教师的理解传递给学生让其接受。作为一件艺术作品,每一段乐曲她最大的魅力就在于能够引导听众发挥想象和独立思考,从而完成一段听众与音乐积极互动的心灵旅程,在此过程中领悟到音乐本身蕴藏的丰富内涵和情感。
怎样教育学生理解音乐?我们有很多方法比如音乐的速度直接影响音乐的风格、特色和基本形象;而力度的变化,则可以使所要表达的音乐形象更鲜明。因此,在欣赏乐曲的过程中,指导学生从音乐的速度与力度的变化入手,对准确地理解和把握音乐作品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比如《北京喜讯到边寨》一曲,乐曲一开始就运用了力度强弱对比,表现出号角在西南少数民族生活的静寂山林里回荡的情景,后面的段落突然速度加快、力度增强,使人们仿佛一下子置身于万众欢腾的群舞场景之中。在教学时,我们就可以抓住曲子在力度和速度上的变化,启发学生想象乐曲引子部分恬静的音乐所表现的少数民族居住的村寨里是一种怎样的景象,学生的发言非常踊跃,并且较准确地表达出了乐曲所表现的意境并且有了很多自己的个性化理解,之后乐曲的速度、力度突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又会是一种怎样的情景?这样以来便很自然地引导学生进入乐曲表现的情境中,学生对后面乐段的理解也就自然水到渠成。
4.体育课如何发展学生个性 篇四
著名的个性心理学家奥尔波特曾对个性下了定义:“决定了人的独特的行为和思想的个人内部的身心系统和动力组织。”因此个性的本质特征为:第一,个性的整体性,即个性是全面影响人的心理和行为的一种因素,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第三,个性的独特性,即个性的`差异性。个性不是芸芸众生的品质,而是活生生的各不相同的人格;第三,个性的多面性,即个性是由生物因素、心理,社会经验和人性倾向等结构组成的;第四,个性的动力性,这是由个性的稳定性和可变性推导出来的特性,即个性是人体的一个内在的动力因素,即可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变动。
二、体育课发展学生个性的理论依据
体育运动在培养青少年个性方面起着独特作用,这是因为:
第一,体育是人的独立行为活动,社会心理学家认为“研究个性不能离开活动”,人的“个性
在任何方面都不是先于人的活动而存在的,个性也和人的意识一样,产生于活动”。
第二,在体育课中,青少年有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
第三,体育运动是陪伴青少年终身的一项活动。
第四,体育运动给青少年提供了较多的选择机会,它使青少年可以从中尝试成功的喜悦和得
到尊重的心理满足。
5.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个性 篇五
如何使作文教学与育人结合起来,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作文水平,改变无话不说和千人一面的局面?我认为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个性是很重要的方面。
什么是个性?个性是个人的社会性(道德、品质、世界观)和心理特征(情感、意志、气质、性格、能力)的总和。每个人都有个性,但个性需要培养,因为个性并不是天生的,它是在社会、家庭和学校等影响下逐渐形成的,其本身就是教育的产物。同时,我们需要的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个性,要舍弃与之相反的个性,所以个性在形成过程中,需要净化、培养。语文老师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个性,更有其必要性。
一、是教育的需要
社会的多元化需要具有不同才能的人,培养和发展不同个性,才有利于培养出具备不同才能的专门人才,以适应社会和科技迅猛发展的需要。马克思说过:共产主义社会,就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这是社会发展对教育面向未来的要求。
培养学生个性是完善人的本质途径之一。教育不仅要解决培养什么人的问题,还应该充分发展人自身,使人的本质得到最自由、最和谐、最完美、最全面的体现。
那么,作文教学能否担当起培养学生个性的任务呢?我认为是可以的。前面说过,个性是在社会实践和教育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学校教育相比其他教育,对个性的影响最大,也是最直接的,语文课中的作文教学是个性培养的最直接手段之一。因为,一方面,作文是表情达意的工具,学生的个性必然会显露出来,这就为教师因势利“教”提供了依据。另一方面,学生会在长期作文中,提高自身素质修养,张扬个性。所以,作文教学是培养学生个性的最直接手段。当然,个性的全面塑造,仅仅靠作文教学是不够的,它只是手段之一,但又不是唯一手段。
二、是教学的需要
为什么学生作文总是无话可说或千人一调、万人一腔呢?诚然是由于学生的生活面太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不强,等等,但是与作文教学中不重视学生个性有关。许多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只注意教写作技巧,而没有重视学生个性及个性在写作中的运用和发挥;只注重教学生怎样观察生活,而没看注意怎样指导学生按自己的个性特点观察生活。前者注重知识的传授,而没有注重能力培养,后者虽注重了能力培养,而无视个性,能力也就无法发挥出来,其结果是势必按常规的写作技巧“套”学生的习作。因此,我认为作文教学的根本方法不是教技巧,教观察或教思考,而是教做人――独立人,有独立的思维,独立的意识,不人云亦云。学生不是机器人,把技巧或观察方法输进去,用时就能输出来。倘若没有自己的个性,那么自己的语言、技巧再好,文章也没有生气,没有灵魂,就必然千人一面。《大纲》指出,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的体现,包含个性因素。个性不同,认识就不同;认识不同,所反映的个性也会不同。许多老师为改变学生无话不说和千人一面的现象,采取丰富学生生活、使命题由死变活、学生互译互改和教师“下水”等办法,这些无疑是好经验。但我觉得,如果能发挥学生个性,让学生感到写作就是写自己的“话”,是一种毫无拘束的表达自己喜怒哀乐的方式,是一块感情倾泻的自由天地,那么,他就会感到写作并不难,这才是最重要的,但也是最难“传授”的。我还认为,作文教学的最终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还是性格和灵魂的塑造。学生在写文章的同时,也是在剖析自己,表白自己。在不断的作文过程中,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情操、思想都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陶冶和升华,个性得到优化。否则,我们培养出来的可能是能言巧辩的罪犯或巧于辞令的伪君子。
那么怎样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个性呢?我想应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着手,贯穿于审题、选材和立意、评价等作文教学全过程中。先谈谈审题。审题是关键,是选材立意的基础。在审题上,要训练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教他们自己发现问题,写出自己的发现及自己的思考。以《记一次春游》为例,教师往往是这样教审题的:“记”说明了体裁,“春”点明了季节,“游”即游玩中发生的人和事,这是重点,是“题眼”。一般来说,这样审题并没有错,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大多数习作都是写我们怎样出发,一路上感觉到了春风,看见了春芽,最后到了目的地,做了什么游戏,等等。其实,学生听到的,看见的,感觉最深的一定不同,但写出来如此雷同,无个性,无特色。探究原因,我认为是教师的审题导向存在问题。教师在释题时往往从春游有趣快乐着手,没有从生活中启发学生独立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意识,这样学生只会想到有趣、快乐,选材就离不开春游中搞的活动,文章的落脚点无非就是学到了何种知识,增进了同学间的友谊,等等。有些家长担心孩子春游时吃不饱,千叮咛,万嘱咐,孩子怎样想,最后又怎样;父母埋怨孩子不会煮饭,孩子在春游中炒的菜,却得了全班第一名;今年毕业了,明年和新同学的春游又会是怎样一番情景呢?包含这些内容的游记很少见到。这是教师在审题导向上抑制了学生思维,限定了思维方向造成的,并不是学生的生活不丰富。
其次说选材和立意。这要求我们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批判性,既要看到事物的整体,又要重视细节,同时不盲从别人的观点。有的教师只照本宣科地教学生要围绕中心选材,所选的材料要典型,这不是说不正确、不完善。写作既然是个体劳动,那么,在选材和立意上就要显示完全不同的个性差异。我们不仅要教学生一般的选材方法,更应该教学生如何扩大选材空间和根据自己的个性“择优录用”。如《妈妈笑了》一题,有的学生写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名词排在了前列,或通过对《行为规范》的学习,进步很快,得到学校嘉奖,于是妈妈笑了。有的教师很偏爱这类选材和立意,班主任更是如此。这样带来的后果就是学生在写作中说空话、假话、套话。儿童的世界是纯真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最可贵的是纯真,而不是崇高。孩子的习作、作家的作品都离不开一个“真”字,我们更应该最大限度地发展儿童个性,鼓励他们说真话,只要习作有真情,就应该评为好文章。
6.作文教学如何彰显学生的个性 篇六
[关键词]作文教学 个性 兴趣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0-018
一节有质量的、让学生彰显不同个性的作文教学课,不但要有优秀的导演——教师,充满学习活力的学习主体——学生,令人陶醉的创作环境——课堂,还要正确处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遵循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培养写作兴趣
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是漫长的路程,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写作的目标,第一学段定位为写话,第二学段定位为习作,这是为了降低学生写作起始阶段的难度,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因此,作文教学应当从低年级开始,习作训练从说话、写话开始,教育学生把自己特别想说的话写下来,不断激发学生写话的兴趣,并把这种浓厚的写话兴趣长久保持下来。随着教师对习作训练程度的提高,第二学段的习作也应循序训练,在第一学段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写具体、生动,能发表自己的言论。在这期间,教师、家长要对学生的习作多肯定,包涵学生幼稚、天真的习作,共同呵护、不断地培植学生的写作自信心。
二、留心生活,读背练改,积累习作材料
学生要写好习作就要留心生活,积累写作素材: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热爱生活,关心时事,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保持一颗好奇心,乐于观察;愿意了解,勤于思考。注重动手动笔,动心动口积累,丰富习作素材,一是勤练笔,在学习、生活、读书中,对见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感慨的,都随手写下来;二是背诵,背段落、名篇,特别是人物对话;三是学修改,修改句子、段落,改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改人物的对话……在改中积累,在改中收获,养成修改的良好习惯。
三、尊重个性,自由表达,彰显自我风格
《语文课程标准》从习作的内容到习作的形式,都主张给学生多一些想象空间,让他们的思维自由发挥,将自己想到的、看到的表达出来,体现真情实感。由于小学生片面追求考试成绩,习作的内容就出现了严重的格式化:写事总是拾钱包找失主、扶盲人过马路,写景物总是校园操场宽阔,榕树高大像大伞;写活动总是老鹰捉小鸡、儿童节搞游园活动不忘记要好好学习;写理想就是长大当老师、医生、科学家……学生的习作过分注重分数,就会脱离生活,湮灭童真。作文是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交流的书面形式。对同一件事,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不同的感受,因此从学生第一次学写话开始,教师就应该积极引导学生把自己最想说的表达出来,这样才能激发、发掘学生的写作潜能,才能有不同风格的文章呈现。
四、自主选择,不拘一格进行习作训练
阅读课上,特别是中高年级的阅读课,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引导,从阅读中体会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的,学生的小练笔、续编故事,可参考课文中的方法,增加细节、心理和环境的描写,进行读写结合。这样通过坚持不懈的练习,学生既能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又能训练习作所需的表达能力。对低年级学生的习作教学,主要引导他们写话,有话就记在写字本里,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学习;对中年级学生的习作教学,主要鼓励他们多写观察日记,通过写日记训练自由表达的能力;对高年级学生的练笔则鼓励学生把生活中的体验、读书的感受写下来。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练笔,要结合学习内容,指导学生制订活动计划,编写采访提纲,制作墙报,举办小型文艺沙龙,组织学习成果汇报会……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练写作,学生才能切实感悟到提高习作能力会影响一个人的生活品味,提升一个人的形象。
五、指导观察,善于发现,丰富习作内容
作文教学的最大难题就是解决作文内容写什么,怎样才能获得丰富的写作内容的问题,我们可以进行如下尝试。
1.走进自然,融入社会,引导学生热爱生活。走进大自然,风光无限好。春天,感受大自然的生机,享受万紫千红的百花世界;夏天,拥抱自然,感受火一般的热烈与奔放;秋天,走进田野,分享汗水付出后的硕果累累。教师可让学生融入社会,组织学生开展科技活动、“环保小卫士”活动、“今天我当家”活动。通过走进自然、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学生说感受、写体会,感受生活的多姿多彩。
2.引导学生注重观察,善于发现自己身边的人和事。植物角里的小辣椒吐新芽了;今年春天学校大榕树上的小鸟比往年多了;学校旁边新建了青少年活动中心;新农村干干净净,气象万千……这些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感受体验到的,就是对生活的积累,都是习作的材料。有了这些,作文就有写不完的内容。
7.如何带教有个性的学生 篇七
江苏沭阳县华冲中学 丁永星 134018738
53摘要:在当前教育形势下,理想的课堂教学应该“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而奠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发展人。因此,如果我们的教育要使不同层次的全体学生都能够获得不断的可持续性的发展,就必须要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特点,鼓励并促使学生逐渐形成自己的个性和特长。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个性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个个性相同的人。每一个孩子者有着其独特的个性。并且由于学生所处生活背景不一样,家庭环境不一样,生活情趣不一样,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个性表达,有目的,促进其个性发展。这不仅是语文学科的要求,更是时代和社会的要求。
那么,如何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个性呢?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一些肤浅的阐述:
1、师生的良好沟通是基础。
要了解学生的特性并促进其个性发展,必须解决好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沟通与合作问题,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以实现共同的学生个性发展目标。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学科更注重交流,因为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需要将其情感体验传导给学生。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曾这么说过“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学生对学习本身所怀有的积极的情感体验,而在愉悦的课堂氛围下,更能促进学生的学习活动,增强学习效果,更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因此,教师有责任为学生创造愉悦的课堂氛围,以此促使学生个性和谐发展。
2、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与空间。
语文具有延伸性,学生在其延伸空间中可以进行艺术的联想与再创造,这种联想再创造的空间既是文学艺术延伸性的体现,而从这种再创造中,学生可以获得个性获取,从而促进其个性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如果教师在学习过程中,不给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空间,不给他们自己动手的机会,学生的个性发展就无从谈起。因为学生个性素质的提高,不是通过教师讲解或完全靠书本上的间接经验达到的,而更多的则是通过自己的探究和体验得来的。因而,我们在具体的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不断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和技能。
3、精心设计,用教材本身培养学生独特的个性
语文教材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宽阔的知识背景,而高中语文教材由于其文学性与思想性的厚度更深,这一独特的优势就显得更加明显,这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因此在教材的使用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寻找与作者心灵的契合点,获得个性体验。如《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的对生活的无比热爱;曹操观沧海的壮志豪情;“但使卢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一腔报国之情;还有瓦尔登湖面上闪耀的对人与自然的反思都洋溢着不同作者个性的光
辉,只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深刻理解了课文,进一步体会出作者情感,自然也就受到了教材中所蕴含的个性光辉的照耀。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应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应鼓励“多元”解读,精心设计,用教材本身培养学生独特的个性。
8.读《教有所思》心得 篇八
——读李镇西《教有所思》而感
李镇西,乐山人1958年生,从1982年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2003年苏州大学教育哲学博士毕业,参加工作至今一直担任中学班主任和语文教学,现在执教于成都盐道街中学外语学校,长期致力于民主教育和语文人格教育的研究和探索,出版有《爱心与教育》、《走进心灵》、《从批判走向建设》,其中《爱心与教育》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冰心图书和中国教育家学会优秀教育成果一等奖,《走进心灵》获中国图书奖,本人憎获“四川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全国优秀语文教师”、“成都市教育专家”等称号,2000年被提名为“全国十杰教师”。
对李镇西,我在读这本书之前可以说对他一无所知,读完这本书后,我不由得对他心生敬意,一个人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耕耘,用自己的真诚,用自己的爱心,不仅赢得了学生的爱戴,而且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成就了一番事业。
《教有所思》这本书收录了他从从1999年到2003年底之间的一些札记,整本书分为六个专辑共56篇文章,每篇文章不长,包含的内容也很广泛,很多都是寻常琐事,但却折射出作者的理性与思考,从书中可以看到作者对国家社会的关切,对教育的热爱,对师长的敬爱,对学生的关爱,很多篇文章都在我心中引起共鸣,也给我极大的震撼,抚案掩卷,思绪良多,读完以后感触颇深。
由于书中文章较多,我就不一一赘述,仅就作者在书中的几个观点谈点自己的感受。
一、关于教育理想
作者是一个充满理想的热血书生,在好几篇文中都提到了教育理想。
谈到理想,经历过物质极端匮乏时代的人都有体会,那是一个只谈“理想”的时代,在我们忍饥挨饿的时候我们还一心要去解放全人类,什么困难都可以用精神和理想去战胜,大谈“理想”到了极至,假崇高、伪圣化便应允而生,最后“理想”被抛弃。也许是对假大空教育的厌恶,而今天仿佛又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很多人不谈理想或者说没有理想,作者在《教育把童年还给童年》中写到“今天甚至我们的一些教育者不但抛弃了教育应有的崇高与神圣,也抛弃了孩子精神世界不可缺少的理想注意和浪漫主义,有的只是社会阴暗面的“实况转播”,于是,在儿童的精神的天空中没有了与鸟儿嬉戏的云彩,在少年的心灵的原野上没有了随风起舞的花朵,于是在孩子的意识中,没有了纯真和纯正,没
有了童话与梦想,没有了对善的一往情深的追求与呵护,以及对美的一往情深的憧憬和向往”,于是出现了轼母、杀父忤逆之行,可以这么说在某种程度上我们的教育正在功利化、技术化、庸俗化。
那么作者心中的教育理想是什么呢?在《让孩子们走向大自然》中,作者讲了《论语》中的一个事例:有一天孔子与其弟子聊天,孔子问其弟子的志向时,子路等踌躇满志地大谈治国安邦的理想,孔子不以为然,随后孔子问曾点:“点,尔何如?” 曾点从容不迫地应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情不自禁长叹一声说:“吾与点也”。这是孔子与其弟子关于理想的一段对话,这里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春天的景色:“和五六位志同道合的成年人,带上六七个少年,去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唱歌回来”。从孔子对曾点的赞赏,我们可以感受到孔子所追求的一种教育境界,就是人与人(师与生之间)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不正与我们今天所倡导的和谐社会不谋而合,可见追求和谐是我们从古到今共同的理想。
在《愧对先生——陶行之墓前随想》中作者讲到了陶行之先生的教育理想就是“真教育”,作者将这种教育思想的精髓概括为“民主教育”,这让我想起了一百多年前呼唤的“走向共和”,在1919我们就听到了对“科学与民主”的呼唤,然而经过了87年,今天我们的教育仍然还没有真正实现“民主教育”,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在《重建教育理想》一文中作者写出了自己心中的教育理想:在今天的中国,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我认为,需要一种把人当成人的教育,我们向往并为之奋斗的教育,应该是目中有“人”的教育,是充满人性的教育、人情和人道的教育,是为了一切人全面发展的教育,是充满着民主精神、散发着科学芬芳、闪烁着个性光芒的教育,教育的理想主义的核心就是民主教育。
把人当成人的教育,说得真好,今天我们在教育中出现的许多问题,仔细想来就是没有把人当成人,把人当成人我觉得有两个方面,一教育者即教师是人,受教育者即学生也是人,是人就应该尊重人类行为的规范或规律,这才符合人道,当今中国最需要的是现代公民,而不是现代臣民,对这点作者在《教育把童年还给童年》也谈到:“我们的教育也不应该回避现实,更不能把学校办成乌托邦,教育不仅仅要给学生科学知识、生活的技能和生存的智慧,还应该给学生以人之所以为人的精神世界,而人的所有“精神”都必须以人性为最基本的低线——学校教育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保持孩子善良而富有幻想的天性,这对
一个人是否拥有健康幸福的精神生活是至关重要的。
二、关于爱心
从文中我看到作者是一个充满爱心的人,这是作者承接第一个观点后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做法,既然教育是对人的教育,那么对人首先就要充满爱,作者在前言中谈到:“我也不是参加工作伊始就能够如此将教育与生命溶为一体,但因为我有一颗童心,一份爱心,我便能很自然地与学生心心相印,并能感受到他们给我的爱,20年来,学生给我的爱很多时候是“润物细无声”的,亲切的问候,眷恋的眼神,夹在作业本中纸条,每当我被学生感动时,我就在心里告诉自己“这份爱我我必须报答”,(对爱的报答,往往想到的都是下对上的关系,有时很多教师认为,学生的这一切是应该理所当然的,这就是缺乏对人的认识),为了报答童心,我尽量使自己的整个身心都与学生融为一体,我以为对孩子的爱,能够使一个教师变得聪明起来,爱是教育的前提,但远不是教育的全部,由爱而升华为责任———对孩子的一生负责,这才是教育的全部。因为有了爱,我就不仅仅把教育当成一门职业,如果仅是当成一门职业,那就会感到很累,为学生累,为家长累,为领导累,为社会累„„,但如果当成一项事业,那么一切酸甜苦辣都是“自找”的,因而是心甘情愿的,对我来说,事业心不但源于师生情感,而且也源于我在工作中感受到的乐趣、思考的乐趣、研究的乐趣、读书的乐趣、写作的乐趣„„。
爱是人类共同所拥有的情感,以前我们羞于说爱,更是批判“博爱”是什么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今天我们都知道了爱的力量是巨大的,所以今天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勇于去爱自己所爱的,爱家人,爱朋友,爱工作,当然更要爱自己的祖国。谈到爱,我想到了德国的法兰克福学派,法兰克福学派的思想家们大都把爱当作实现人道的杠杆。
弗罗姆、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施密特是这个学派的几个代表人物,弗罗姆致力于把马克思主义与弗洛伊德主义“结合”在一起是弗罗姆和法兰克福学派的惟一共同点,弗罗姆写《爱的艺术》《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爱是人本主义的顶峰,是人本主义伦理学的核心,甚至是一种崇高的宗教情感。
人生的意义在获得幸福,爱是幸福的状态,而获得这种状态又依赖于对某人或某物的爱。而且,爱改善人的状况,提供人生的意义,使人充分发展。
作者在谈到人生的意义时引用了一段文字,这是出自《晚霞消失的时候》中的一段话:人在自己一生的各个阶段中,是有各种各样的内容的。幼年时父母的慈爱,童年时好奇心的满足,少年时荣誉新的树立,青年时爱情的热恋,壮年时奋斗的激情,中年时成功的喜悦,老年时受到晚辈敬重的尊严,以及暮年时回顾全部人生毫无悔恨与羞愧的那种安详与满意的心情,这一切构成了人生的全部可能的幸福。它们都能给我们带来巨大的欢乐,都能在我们的生活中留下珍贵的回忆。《晚霞消失的时候》这本书我在十几岁时曾读,那时(1978年)刚好是思想在开放,当时就对我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很大的影响,对这段话也影象特别深。
三、做人的真诚
从书中也看到作者是一个追求真善美的人,作者最推崇的两个教育家就是陶行之、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家陶行之先生一生追求的就是求真、务实,教育理想是“求真教育”,苏霍姆林斯基始终脚踏实地,立足与实践,真正面对学生的心灵,不唯上唯书,苏霍姆林斯基第一个把人性引入了苏联教育,虽然他的著作中没有出现民主教育这个词,但他无疑是社会主义民主教育的先驱。
作者也很想求真,但现实很多时候却很无奈。
《陶行之墓前随想》一文中写到“愧对您呀先生,真教育是你的理想,您一生都追求真理,贯通真理,为真理而战,对一切形式的虚假教育充满了厌恶,你大声疾呼,为人须做真人,„„,但在今天现在的教育几乎无处不假,创收迎检作假、学生作文作假、公开课作假,三好学生作假、保送生作假„„先生,您在九泉之下能安息吗?”,在《万炮齐轰假教育》中讲到了了一个自己亲身参与的为应付上级检查而作假的事例,作者为自己经历过的种种造假而感到恶心,感到内疚与痛苦,但有无能为力,不过作者仍然希望自己能保持一个正直的心,在教学生作假后,他很诚恳地对学生表示歉意,也表达了自己的无奈,希望大家以后如果当上局长、厅长、部长,千万不要搞这种自欺欺人的所谓检查千万不要弄虚作假。
在谈到当前教育科研的伪科学时,列举了十种现象:(1)迷信权威,亦步亦趋;(2)课题崇拜,华而不实;(3)眼睛向上,追求时髦;(4)故作“特色”,滥贴标签;(5)说做各异,阳奉阴违;(6)冠冕堂皇,以售其奸;(7)论著晦涩,不知所云;(8)职称论文,虚假写作;(9)虚张声势,热衷炒作;(10)科研牟利,以饱私囊。
四、杂谈
对老师的回忆,感谢老师的教诲,怀有一种感恩的心态,对生活琐事的细腻描述,表
现了对生活的热爱,对亲人的亲情流露,对朋友的如水之情,更让我们看到一个真实的人,在《儒学能够救中国?》中谈到儒学用来修身、齐家很有用,修身养性至今仍有很大作用,但却不要指望用儒学能够救中国。好与喜欢的关系,兴趣与责任, 一个人能够将工作与兴趣合二为一,经过孜孜不断的追求,那就会做出事业。
《表彰会的遗憾》(99页)为什么领导总要迟到,为什么主席台上座的总是领导,为什么不可以让主角代表上去座,为什么颁奖的总是领导,为什么不可以请其他行业的模范或是上几届的先进、学生家长来颁奖,为什么不设伯乐奖,为什么不献给乡村教师或贫困地区的教师先颁奖,为什么要对着摄象机宣誓好象是在对记者宣誓。
《若为自由故》吴晗,老舍,翦伯赞 陈寅恪(ke)285页,胡风,傅雷„„ 受传统“士文化”的影响,“士可杀不可辱”
今天我们已经很少听到这样的事,不知是现在的文化环境变好了,还是今天的文人更加适应这个环境了
《面对张志新同志的遗像》
张志新,是引领我走出现代迷信的启蒙者 独立思考,是我从张志新那儿继承的精神遗产,张志新是以思想获罪,也是因为思想而被杀,今天的人们面对张志新遗像美丽的笑容,很多人是无法想象“十年浩劫”是一个多么恐怖的时代,许多人庆幸那个令人诅咒的岁月一去不复返,但张志新那双明亮而严峻的眼睛仍在告戒我们:警惕呀,人们,如果没有真正的民主与法治,我的悲剧同样可能在你们每个人身上发生
一个国家、民族或者是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理想与信念,每个时代都有一个国民的精神支柱,古代有道家儒教,朱程理学,近代有三民主义,今天是共产主义,但是无论是什么主义它应该首先在人道的基础上建立的,才能凝聚着国民团结一致,国家与民族才能兴旺发达,而理想与信念要根植于每个民众之心,就必须依靠教育,所以教育是根基,教育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与民族的兴衰。
而最后我将这本书中的一些我认为比较精彩的语句摘录下来,与大家同享:
思想的自由是人类发展的自由,思想的个性是人类精神的色彩
保持童心,就是保持对人(民)的善良之心,保持童心,就是保持对邪恶的正直之心,保持童心,就是保持事业创造之心,教育应该更好地符合童心与人性 中国人重气节,西方人重生命。
平等不等于民主,但没有平等绝对没有民主
如果说,教育的浪漫主义是面对“过去”的教育,教育现实主义是面对“现在”的教育,那么,教育理想主义则是面向“未来”的教育
9.如何关注体育弱项学生的个性发展 篇九
【关键词】体育;教学;学生;个性差异
作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学生个性的重要学科之一,体育在现代教育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老师也应当把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关心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学生个性发展作为主要的教育目的,把学生的主体地位放在首要位置,来引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但是在如今,还有很多老师采取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以刻板、单调、陈旧的教学方法来完成体育教学。他们往往只关心学生是否掌握了体育技能,却忽视了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这对那些体育弱项的学生来说是不公平的,这会极大地阻碍他们的个性发展,从而减弱他们的学习激情,他们就不愿意参加体育锻炼,体育也越来越差,最终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因此,老师要及时地发现问题并改善教学形式,给学生营造出一个适合他们个性差异化发展的学习环境。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老师应给体育弱势的学生更多的关怀,以引导他们全面发展和提升。那么,在现在初中体育教学活动中,老师应该如何使得体育弱势的学生也能够个性发展,全面发展呢?
一、要培养体育弱势的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动力的根本来源,也是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学习趣味性的内在驱动。在新课程改革的大势下,老师应该把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首要的位置,在完成课程任务的同时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对于体育弱势的学生来说,他们往往只希望简单的体育锻炼,对运动技能的学习缺乏兴趣。所以,老师就要求能够使用多元化的教学策略和方法,用真诚的态度去关心每一个体育弱势的学生,和他们建立一种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从而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比如,老师都可以先做一个学生当前身心发展情况的了解,特别是要了解那些体育弱势学生的想法和需求。然后在满足他们和兴趣爱好的基础上,完成新课标要求的教学内容,与此同时,根据学校的一些实际情况多安排一些能够刺激学生兴趣的体育游戏,让那些体育弱势学生能够更好地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这样不仅能够提升他们的身体素质,还能最大化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二、怎样重视体育弱项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以往的体育教学活动中,老师往往将自己看成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从而忽视了学生的中心地位,尤其是对一些体育比较差的学生采取置之不理的态度,这就导致学生的个性得不到更好的发展和提升,甚至还会让学生失去对体育课的兴趣。所以,老师要充分地尊重那些体育弱项学生的个性,维护他们的主体地位,增强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比如,在锻炼学生上肢力量的时候,老师可以针对那些体育比较弱势的学生,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先通过引体向上等活动增强他们的适应性,再让学生按照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体育活动进行训练。
三、如何注重体育弱项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
不论是在哪一种的体育锻炼中,老师都应该关心到每一个学生,引导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由于学生从小生活的环境不一样,导致了他们的身体情况、体育技能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所以老师应该使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根据每一个学生的不同差异,制定出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树立起能够将体育学好的信心。比如,在完成“跳远”这一体育活动时,老师可以按照学生的不同身体素质,将在跳远这一个项目上优势和弱势的学生区分开来,建立不同的训练小组。在这种个性差异的训练模式下,学生能够清楚的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促使他们不断奋斗,最终达到个性的解放和发展。
四、怎样面对体育弱项学生来进行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
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老师应该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需要,尤其是那些体育相对比较弱势的学生。因此,这就要求老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得他们能够在一个轻松、快乐的环境下自主学习,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比如,在训练学生进行跳高时,老师就可以按照学生的性别、高矮、运动能力等进行小组训练,尤其是要注重引导体育弱项学生克服自己的恐惧心理。老师也可以采用随机分组等方式,来丰富教学内容和为体育弱项学校建立一个平等、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从而使得他们的个性得到发展。
总之,关心体育弱项学生的个性发展是体育教学的一个重点。老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差异来安排教学过程,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得到一个平等、愉快、轻松的学习环境,从而提高他们的体育素养。
参考文献:
[1]安振江.浅谈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责任感[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5).
[2]郭福德,王思平.谈体育教学改革中的统一组织与个性发展[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4(6).
10.如何带教有个性的学生 篇十
【内容提要】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开阔的视野,具有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种能力。而在当今各种因素影响下,越来越多的“高分低能者”不断涌现出来,很难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个性这一问题已经成为当今教育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随着新课程以全新的教学理念走进学校,走进课堂,中学语文教师逐渐认识到:陈旧的教学观念应该摒弃,取而代之的是崭新的课堂,全新的学习方式,以及角色转换的师生关系„„总之,一切都要围绕“培养与发展学生个性”而变。
【关键词】中学语文
发展个性
语文教育现象——
现象之一:语文课上,当老师提出某一个问题时,先是全班沉默,继而陆续有几个常发言的同学举手,接下去无论老师怎么启发、鼓动,大部分同学还是无动于衷——
现象之二:办公桌旁,老师面对批改过的作业一脸无奈——只要能找到固定答案的,多数学生作业内容一定雷同;如果是日记或作文,大多数学生又是乱写一气、应付了事,毫无个性可言。
语文教师们不禁焦虑:现在的学生怎么了?话不会说了,文章也不会写了,个性思维到底跑哪去了?怎么样才能把他们教好呀!
问题分析:
面对这样的窘况,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语文教师们不能“坐以待毙”了。他们多么渴望每一堂课都上得生动精彩,每一本作业都能呈现学生独特的智慧,每一次作文都能异彩纷呈„„
经过认真调查研究,笔者认为问题根源存在于以下几方面。
一、初中生对语文学科没有足够的关注兴趣,认为语文很简单,没什么可学的,等到考试之前写一写字词,背一背古诗和文言文就可以了。
二、由于现代信息的多元化,中学生的注意力已被形形色色的影视、网络等信息内容所牵制,语文教材缺乏时代感,语文知识枯燥艰涩,缺乏挑战性,很难吊起学生的胃口。
三、初中生处于特定的年龄阶段,敏感多疑,不愿轻易发表自己的真实看法,更不愿坦露心声,所以在说写上宁可缄口不谈或假话连篇。
四、受考评制度等功利教育意识的影响,多数语文教师重考试结果,轻能力培养。
五、《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中落实不到位,教学模式偏传统化,缺乏改革创新,不能恰到好处地驾驭教材,激活课堂。
问题解决的思路及办法 那么,如何打破僵局,激活学生的语文学习热情,培养与发展学生的个性呢?近两年来,我在语文教学工作中不断研究与探索,初步理出一条思路,形成一些做法。
一、语文教师要主动担当起培养学生个性的重要角色 现代化的教育思想要求提高全民素质,而青少年的个性教育是落实素质教育要求的体现,也是实现教育自身目标的重要途径,在语文教育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是承担这一任务的主力军,一定要注意培养与发展学生良好的个性。
学生的优良个性表现为:
1、要有开朗乐观的生活态度和自信心;
2、要有坚韧的意志和勇敢精神,敢于战胜任何困难和挫折;
3、要有与人为善的道德情操和宽以待人的开阔胸襟;
4、要有团结协作精神,学会与人合作;
5、做事踏实认真,有一定的责任感。
语文教师要充分了解自己的学生,按照良好个性的标准,清楚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知道他们的不足在哪。要不断地利用语文学习活动,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去要求不同的学生,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当然,这些事情要认真做起来会费时费力,劳心劳神,但是,我们教师这一职业就是育人的事业,育人的事业是繁琐的,是要用心费神的,它没有捷径可走。尤其语文这一学科,本身就具有育人的功能,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对此,语文教师责无旁贷。
二、抓住课堂教学,真正落实“每个学生的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1、通过课堂教学,了解每一个学生。
语文课堂中要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首先要求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和需求,将“关注全体”落到实处。因此,“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教师要做的第一件事便是通过课堂观察,掌握每一个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访谈,了解学生对教师教学所持的态度以及学生自己的发展要求。例如在教学《背影》一课时,我观察到一个男生每次回答问题都是吞吞吐吐的,还不时回头去看其他同学的反应。下课后我找他谈话了解到,以前他上课很愿意发言,但每次都表达不够流畅,同学们经常取笑他,所以他变得越来越胆小了,每次只要老师喊到自己名字就开始紧张。了解这一情况后,我一面鼓励他大胆发言,尽量在课堂上多给他说话的机会,还当着同学的面表扬他的优点,增强他的自信心;一面做全班学生的思想工作,告诉学生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就是尊重课堂。后来这名男生语文学习进步很快,日记写的特别好,分析问题很有独特见解。
2、打破常规,把学习方式还给学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这一方面,我很有心得体会。以前我总以为学生“学什么”、“怎么学”理所当然都由老师做主,学生没有选择权。所以经常设计好所有问题,牵着学生鼻子走。尽管这样的课堂进行很顺利,但往往平淡如水,没滋没味。久而久之,学生没了学习兴趣,老师没了讲课激情。后来我学习了《新课标》,全面认识了新的教学理念,又经过自身反复琢磨、实践后,我决定打破常规,把学习的方式教给学生,努力创建具有活力的课堂。我于是大胆调整自己的课堂教学,尽量放手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实施者。比如在“读课文”这一教学环节上,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人翁地位,让他们尽量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完成。每当学习一篇新课文,我通常会走下讲台用商量的口吻问学生:“这篇课文大家想怎么读?”“大家想怎么读就怎么读,老师听你们的。”这样一来,学生朗读课文的热情就被调动起来了,一片琅琅的读书声马上充盈着整个教室,令人身心愉悦。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我经常采用“师生交替读文”的办法,老师读一段学生读一段,或小组跟老师竞读,或个人和老师“PK”,真是“乐益”无穷。教师不仅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而且营造了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人人都主动参与活动,课堂呈现出无限活力。
三、建立激励机制,给学生创造足够的自我表现的机会 美国当代心理学家、教育技术专家巴特勒说:“多加鼓励能增强动机。”激励可以挖掘人的潜能,满足人的精神需求。许多心理学专家通过无数个实验表明,有无“激励”,效果是极不相同的。如哈佛大学维廉.詹母士对职工的研究发现,在同样的按时计酬的情况下,一个人受到了激励,他的能力就能发挥到百分之八九十,甚至更高。相反,如果没有受到相应的激励,便只能发挥其能力的百分之二三十,甚至更低。可见激励促发动机,促成需求,使人的行为心理得到最大限度的成功与满足,从而更进一步激发人的工作、学习积极性,发挥出超常的聪明才智,做出高于一般人几倍甚至几十倍的成绩。成人如是,更何况青少年学生呢?他们哪一个不希望老师多表扬自己呢?哪一个得到夸奖后不是心花怒放,自信满满呢?所以作为“平等中的首席”的老师更应是执法公正的“裁判员”,学生很在乎你的评价,更在乎你的鼓励。
缺乏激励意识的教学,是贫困的教学,没有激励的效果,是苍白的效果。那么具体而言,在语文教学中如何选择恰当的时机和正确的方法进行激励呢?
1、学生有缺点有问题,能像对待朋友一样促膝谈心,用语亲切、柔软,娓娓道来,而不是居高临下、盛气凌人,语言生硬、冷淡,命令性地交谈。
2、学生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及时给予帮助,哪怕是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温暖的话语。
3、发现学生进步时,诚心诚意地表扬或奖励,要使学生深深感到自己努力的结果是真实的回报;同时,也是教师对自己更高的要求与希冀。
实践证明,经常受到激励的学生,他会带着积极的情感态度去学习,主动参与所有的学习活动,并愿意表现自己,学习更加轻松而富有成效。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多为他们创造或寻找机会:课堂上的提问,让学生大胆发言,多给与肯定;对演讲朗诵时的精彩表现,多给掌声鼓励;作文范读范讲,让学生体会成功写作的快乐;或安排语文游戏项目,让学生各个成为其中的主角„„教师及时给予赞许或奖励,即可成为一种强化剂,促使学生自主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形成优质学习的良性循环。
总之,培养和发展学生个性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包括语文教师在内的所有教育工作者肩上的重任,在教学中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断为学生创造表现的机会,并加以肯定和激励。只要我们开动脑筋,一定还有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帮助我们解决这一问题。
题目:中学语文教师如何培养与发展学生个性
【如何带教有个性的学生】推荐阅读:
浅析如何做好个性化服务09-17
小学五年级的学生个性自我介绍11-16
浅谈小学生的个性与特长培养09-24
学生会竞选个性五分钟自我介绍09-06
小议学生个性化创造性阅读论文08-24
成功英语个性化教学 为学生英语写作支招06-19
伤心的句子个性签名,伤心的个性签名07-17
简约的个性签名07-19
个性爱情的句子08-05
个性友情的句子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