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习作教学反思

2024-06-25

小学习作教学反思(精选12篇)

1.小学习作教学反思 篇一

黄宾虹在论山水画的技法时,曾言“学习传统应遵循一定的步骤:先摹元画,以其用笔用墨佳;次摹明画,以其结构平稳,不宜入邪;再摹唐画,使学能追古;最后临摹宋画,以其法备变化多。”

习作教学,也可取法其中。先从句段练习着手,再构建一定的结构,再参考例文佳作,最后推陈出新。

借此章法,我对红港片区习作教学进行反思如下:

一、句段的练习不够,学生对五官没有进行丰富的描述;

二、结构搭建得较为成功,但是未免落落入俗套,无轻重变化;

三、例文的选择,没有亮点,也没有让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只是有一些看似形象生动的词句;

四、最后练习说话的范围有一定的局限性,以至于学生后来都不约而同地写了班主任。

我在设置阅读教学时往往都会从三个维度考虑,但是在习作教学中却往往忽视了第三个层面,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生要对写作的内容有兴趣,有话说,才可能呈现出最佳状态。“调动学生的兴趣”是我们反复咀嚼的一句话,但是什么才是他们感兴趣的呢?我记得那堂课的评改课时,讲台上有很多瓶泡泡水,学生甚至在上课时都在偷偷议论。这就是兴趣!贴近他们生活的,可以玩,有意思的。

所以,在这一点上没有关注到,是我这堂课最大的失误。

在拿到这个任务的时候,我第一次呈现的课是《**,我想给您画张相》。这是我大学期间时讲过的一节课,本意是通过五官写感情。在三年级试教的时候,感觉课的容量太大,就缩略成了外貌描写。这一缩略,其实就把我所预设的情感给抽离掉了。

但是,这也是一个必须进行的调整。因为我自身的语文功底有限,再加上课堂的掌控力的不足,对学生的认知度的欠缺。如果按照我第一堂课的模式,学生是无法完成既定任务的。那么整堂课都会是失败的。

从那之后的每一次改动,都是结合了网上搜寻而来的教案。其实,说实话,到最后就是一种东拼西凑的拼图课,没有很多属于我个性化的东西,所以我自己没有全然融入,只是按部就班地去完成一个任务。

最后,我想说的是,其实像黄宾虹对山水画技法练习的提炼一样,把程序订立得太规整,那么出来的只是优秀的作文;只有触动了心里的那根弦,才能把情感融入其中,写就感人肺腑、荡气回肠的佳作。于是有偈语“无法之法法更严”。

“我口说我心,我笔写我口”,让学生写的东西应该在他们心中。心中没有,笔下写来都是假,就背离了写作的初衷。所以,我想把今后的习作教学和他们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培养他们做生活的有心人。有多姿多彩的生活体验,才有文思如泉涌的写作体验。

2.小学习作教学反思 篇二

一、把作文题材生活化, 帮助学生打开话匣子

三年级是习作的起步阶段。学生刚刚迈入习作的门槛, 要求高了一个层次, 难免产生畏惧心理, 感觉无从下手。根据内容需要把习作生活化, 让学生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 这样就帮他们打开了话匣子, 行文自然流畅多了。

三年级下学期第一单元写景。学生对学校附近那个山清水秀的公园非常熟悉, 因此笔者用数码相机拍了些照片回来, 播放给学生看。尽管景色是再熟悉不过的, 但当一幅幅美丽的照片在屏幕中出现时, 依然引发了学生一阵阵夹杂着惊喜与激动的赞叹声。在这样的课堂上, 学生的表现是轻松、投入的, 埋头数自己的作文字数够不够的现象消失了。

二、鼓励学生再现生活的真实, 增强他们对习作的信心

有些学生在习作课上皱着眉琢磨半天还是没信心动笔。这信心如何增强?叶圣陶先生说过, “写文章不是什么神秘的事儿, 艰难的事儿。文章的材料是经验和意思, 文章的依据是语言。只要有经验和意思, 只要会说话, 再加上能识字会书写, 这就能够写文章了。”由此可见, 鼓励学生再现生活的真实, 从中挖掘闪光点, 加以肯定和表扬, 是能增强他们对于习作的信心的。

第三单元的习作是介绍自己。笔者鼓励学生写出真实的自己, 并把重点放在了作文的修改和讲评上。有个后进生, 把自己调皮的性格特点写进了习作, 开篇就写自己因为调皮捣蛋, 被妈妈追着打。仗着人机灵, 速度快, 他跑上了二楼, 并躲在刚好下楼的爸爸背后, 成功下楼逃出屋外。一个让人又爱又恨的小淘气包跃然纸上。这一串串朴实无华的文字让课堂上欢声笑语不断, 他就这样触动了所有人!把作文展开来和学生一起修改、润色, 在这一环节中, 很多学生的小手举得高高的, 大家的积极性都相当高。通过共同学习, 学生掌握了怎样通过一件事写一个人, 并且知道了怎样把事情写具体。越来越多的孩子脸上开始流露出自信的光芒, 同时, 习作课堂有了笑声, 开始变得有趣起来。

三、把趣事、乐事请进课堂, 培养学生习作兴趣

想真正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兴趣的培养至关重要。叶圣陶先生在《论写作教学》中指出:“教师命题的时候, 必须排除自己的成见与偏好, 依据平时对学生的观察, 测知他们胸中应当积蓄些什么, 而就在这范围内拟定题目。学生遇见这种题目, 正触着他们胸中所积蓄, 发表的欲望被引起了, 对于表达的技术自当尽力用功夫。”这话很有启发性, 孩子的世界充满了童真童趣, 只要把生活中的趣事、乐事作为命题作文, 他们自然有表达的欲望, 兴趣培养也就会成为可能。

一次大课间活动时, 学生以高昂的斗志、饱满的热情和近乎完美的配合一举把夹球跳和篮球运球两场混合接力比赛的年级第一名收入囊中。回到教室, 大家还陶醉在胜利的兴奋和喜悦之中。理所当然地, 这成了学生那个星期规定的日记内容。结果, 从字数到内容的完整性, 再到观察的细致和感情的真挚程度, 都超出了笔者的预期。他们有的从一个队伍的主力的角度享受着比赛激烈的过程, 有的从团队合作方面叙述比赛是怎样获得最后胜利的, 有的则从自己作为一个观众的角度讲述或失落或高兴的心情。有两个男同学把自己参与热身赛时的紧张, 正赛落选的失落及团队胜利后的喜悦这一系列情绪变化写得非常细腻感人。

“生活犹如源泉, 文章犹如溪流, 泉源丰盈, 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昼夜不息。”学生带来的教学体验正好印证了叶圣陶先生这句话。不是孩子们的生活中缺少乐趣, 而是教师缺乏去发现去挖掘的眼光啊!把孩子们的欢声笑语请进习作教学课堂, 加上一些引导, 必要时创造一些条件, 是能让孩子们喜欢上习作课, 对此产生持久的兴趣的。

参考文献

[1]叶圣陶.论作文教学.

3.游戏习作教学及反思 篇三

让学生在作文课堂中 “动”起来,兴奋起来,使学生从“要我写”转变为“我要写”。通过亲身参加游戏活动,让学生充分调动眼睛、耳朵以及整个身心,观察游戏,体验游戏,然后完成从思维到文字的转化。

设计理念:

加强生活与习作的联系,让学生言之有物,从段到篇,降低习作难度。学生边游戏边体验,先体验后习作,寓指导于游戏之中,做到指导无痕。先玩后说,先说后写,言之有趣。通过亲身参加游戏活动,引导学生用眼睛观察生活,用心体验生活,用笔记录生活。

教学目标:

1. 在生动活泼的情境和游戏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通过观察、想象,把人物的内心活动写具体、写真实。

2. 学会捕捉精彩镜头,并运用想象把所见、所听、所想写进自己的文章中。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细致观察、想象,抓住人物内心的真实感受,抓住人物活动时的动作、周围环境等。用词准确,真实具体地反映人物的内心活动。

教学过程:

一、 启发谈话,确定写作素材

1. 启发谈话,激发兴趣。同学们,请你们和老师一起写板书,抬起手,准备好了吗?(板书:游戏)同学们,看到这两个字,你想到了什么?想起你平时玩的哪些游戏?玩的时候心情如何?你想和老师一起玩游戏吗?可以用哪些词语表达出你特别想玩游戏?(渴望、盼望、期待、迫不及待、梦寐以求)

2. 这普普通通的两个字,让同学们产生了这么多的想法,同学们,有想法就要及时记录下来,两三句话就行。在写的时候把第一行空出来,从第二行开始写,开头空两格。

3. 交流学生习作。同学们,老师非常佩服你们,短短的几分钟,你们就能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及时记录下来,很好!还要注意养成良好的习作习惯。

二、 创设情境,抓住内心感受

1. 出示数字,展开想象。再看老师写什么?眼睛盯住了。(板书: 24)

2. 同学们,看到老师写了大大的2和4,你有什么疑问?你想到了什么?(教师归纳:同学们刚才把自己心里想到的说了出来,怎么想的就怎么说的,说得非常好)

3. 老师又要写什么?请看!(板书符号:+-×÷)上面是数字,下面是符号,你又有什么疑问、想法?你能想到老师准备做什么吗? 同学们的脑海中有了大大的问号。

三、 明确游戏规则

1. 老师想和大家一起玩数字游戏,想玩吗?(板书:数字)

2. 从同学们的声音中,老师了解了你们的心情。告诉大家,当你听到老师说要和你们一起玩游戏时,你的心情如何?可以用哪些词语表达你此时的高兴心情?(欣喜若狂、兴奋不已、心花怒放、喜出望外、欢天喜地、兴高采烈、喜上眉梢)此时,你最想和老师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3. 老师感受到你们是迫不及待地想玩这个游戏了。做什么事都要有规则,游戏也是如此,那先来看看游戏的规则,游戏规则是这样的:老师给出四个数字,四个数字要全部用但不能重复用,你再用上“+-×÷”运算符号中的一个或几个符号,“+-×÷”符号可以重复用,最后计算出得数为24。可以同桌互助,也可以几位同学合作完成。

4. 指名一生读游戏规则。

5. 老师还要提醒你们:一定要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心去想。要调动所有的感官去观察,去用心体验,记住了吗?(板书:看 想 观察 体验)

6. 请各小组准备好,游戏马上开始,请看题。老师想请问一位同学:刚才教室里静悄悄的,你的心跳如何?为什么?你的眼睛在干什么?想看到什么?心里想什么?你看到其他同学的表现了吗?

四、 指导写作

1. 游戏正式开始。出示“1 2 3 4”,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及时引导学生说话:这么快就算出来了,想说些什么?老师数字刚一说完,你心里有什么感觉?看到大家争着回答,在这时候,你心里怎么想?你认为这道题怎么样?太简单了,看来做这道题对你们来说是不费吹灰之力,还可以怎么说?(易如反掌、小菜一碟、一挥而就、轻而易举、不加思索)想挑战有难度的题目吗?为什么?出示“3 8 3 8”,你认为这道题如何?你们是百思不得其解,还能怎么说?(一头雾水、绞尽脑汁、费尽心机、冥思苦想)难题算不出来时,你心里又是怎么想的?

同学们,这道题目,你们目前还不能解决它,但是,只要努力学习,等到五年级时就会找到答案的。听了老师的话,你有话想说吗?原来数字也不是这么简单的,真是学无止境呀!

2. 孩子们,你们想知道这“3 8 3 8”数字背后的故事吗?那是几年前的一个“三八”妇女节,当时,我的儿子刚上小学五年级。中午,儿子放学回到家,大声喊道:“妈妈,妈妈,今天是“三八”妇女节,我要送您一份礼物。”于是,他认真地运算着,他说:“妈妈,这道题很难,好多同学都放弃了,可我没有,我是想了好多天,才做出来的。我没钱给您买鲜花、买礼品,就用3和8组成的算式作为礼物送给您。妈妈,祝您节日快乐!”当时的我呀,真是热泪盈眶!每当看到数字3和8,我的心呀总是暖暖的!孩子们,此时此刻,你们有话想说吗?你有话对疼你爱你的妈妈说吗?

是的,孩子们,我们从简单的数字中看到了“不简单”,从开心的游戏中也能悟出一些道理。请你们用心地记录这一切吧!

3. 写一写。请你写一个片段。把刚才游戏过程中你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真实地记录下来。注意与上文要衔接好。

4. 学生习作,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师不停地巡视并鼓励:“对!”“很好!”“真好!”“聪明的同学!”“头也不抬地写。”

5. 师生评析,重点点拨,朗读片段,共同赏析。

师抽取了两篇,评析:“注意,这个动作写得非常好,很细致,贴切。”“这是他内心所想的话,把自己所想的表达出来了,非常好。同学们注意观察、留心体验,把一次有趣的活动写得有声有色。”

五、 拟题目

1. 同学们,你们的内心呀,一定还有很多的想法、收获。这就是文章的结尾,你想为这篇文章写一个什么样的结尾呢?

2. 刚上课时老师让你们写作文空了一行,第一行准备写什么?是的,一篇好的文章离不开一个好的题目,题目是管住文章的法宝,你能为这次作文取个什么题目呢?题目写在什么位置?

3. 出示教师范文。同学们,老师也写了一篇作文,想看看吗?你们可要帮助老师修改。

六、 总结完善

请大家课后把文章补充完整,并好好地修改。同学们,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有趣的事物,或是因为它蕴含着某种情趣,或是因为它引起了你的遐想,触动了你的情思。只要你用心地去观察、去体验,一定会有很多的收获!今天能和同学们一起游戏、体验,老师非常开心!孩子们,你们开心吗?你们开心就是我最大的心愿!下课!

教后反思:

在游戏过程中,我让学生能够边看边玩边听边说。在每一个部分开始或结束时都让学生谈体会,说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设计现场采访:告诉大家,你听到老师说要玩游戏时,感觉怎么样?心里想什么呢?学生兴趣盎然,纷纷举手发言,写起作文来,自然是得心应手。在愉快而又激烈的游戏过程中,我并没有让学生完全沉浸在玩中,而是在玩中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让他们在玩中学会思考,在思考中探索,获取新知。

我特别注重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的空间,因而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有话能说,充分发挥了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从开始游戏,到结束游戏、接受老师的采访,以及老师指导学生写作,处处都是观察,处处都在留心,从而使写作水到渠成。在游戏中,我引导学生通过看、听、想有所体验。游戏体验使学生的习作有了“源头活水”。通过这节课,我们也可以看出学生在写作时,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洋洋洒洒写了许多,而且都是有感而发。

4.小学习作教学反思 篇四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如何进行习作教学

一、习作教学的积重难返。

习作,是学生表达的一种表现形式。既然是学生自己的表达,那应该不是一件难事,可学生却偏偏怕了这习作。究其原因,教师心目中一切为了分数的“作文应试思想”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在这样的思想覆盖之下,小语习作教学的课堂逐步变得模式化:即用一种固有的模式套取作文,以达到作文分数的提升。一切似乎都是自然的,可谁也没有想过:这种模式的套取,也直接导致了学生习作的“假大空”现象。一切都不是基于学生自由表达,不是学生内心真实语言的表述,学生需要在习作中编出瞎话,而且要编出水准——这对学生来说,难道不难吗?

如此,我们的习作教学也变得越来越简单、简化:作文不用讲了——因为有固定的模式;作文不用评了——因为用模式去套就行了,不符合模式就重写算了;作文不用交流了——因为都不是真的。于是,我们在习作教学中只需要一句话就能搞定了:我们今天写......这就是我们的作文教学,这就是我们的作文教学课堂。这样的课堂谁不生厌?教师不厌?学生不厌?

二、管建刚的作文教学革命系统。

学生作文既然基于表达,也就离不开“素材、兴趣、方法”这关键的三项。管建刚老师的作文教学之所以能形成系统,关键就是他解决了这三个难题:

1、兴趣——作文教学革命的“动力系统”:

管建刚带班第一年,就设计了作文的“评奖活动”:他创建了《班级周报》,学生在“班级作文周报”上发一篇文章,给 1 张“刊用纪念卡”。集得 3 张“刊用纪念卡”,授予“作文新苗”称号,再集 5 张“卡”,升级为“作文小能手”,再集 7 张“卡”,升级为“班级小作家”,“班级小作家”能出“小作家专栏”,获评本最高奖— ——“班级诺贝尔文学奖”。

带班第二年,他搞“积分活动”:学生发表的文章,以字数来获得相应的积分(这一点,类似于我们在小组合作中验证成功的“积分活动”。在此不再赘述。)

带班第三年,他搞“稿费活动”。管建刚鼓励学生发表文章——学生不仅给《班级周报》投稿,还给多个媒体、报纸、刊物投稿。发表一篇,获得“50元稿费”。而稿费也只有一个用途——到管老师那里购书。如此,乡村学生可以凭借自己的劳动来获得报酬,并购买到自己喜爱的读物,这已经不仅仅是对习作教学的促进了——学生已经开始喜欢上“语文”这个更大的学习领域。

接下来,他搞“消费活动”: 到市里任教之后,学生对“购书”没什么兴趣。于是他提高了“稿费”发放标准 :A 版 1000 字 /120 元,B 版 1000 字 /100 元,C 版1000 字 / 80 元。挣的“稿费”,可以选择以下途径“消费”:300 元“稿费”,购买一次“免做语文回家作业”。600 元“稿费”,购买一次“免考单元检测”。800 元“稿费”,购买一次“编辑权”,替老师选稿,体验编辑的权威感。1000元“稿费”,“购买”一本老师的亲笔签名书。

2、方法——作文教学革命的“操作系统”:

作文有没有方法、技巧?答案当然是有,但不是我们所理解的“文字技巧”(如何开头、结尾;如何运用描写......)。

(1)管建刚的作文教学革命倡导的是“文心技巧”——其中包括“发表意识”、“读者意识”、“真话意识”、“作品意识”,以及“心灵敏感力”、“现象思辨力”。“文心技巧”,改正了学生对习作的“作业意识”,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习作是一种表达,一种自由、淋漓尽致地表达”。

(2)教师指导:自由表达,不等于教师的完全放手,习作同样需要指导。在“作前指导”、“作后指导”之间,管老师选择了“作后指导”——教师对学生作文的认真研读、批改;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指正;学生自己的评价与完善,成为了管建刚作文讲评课的主要内容。

3、素材——作文教学革命的助力系统:

作文的素材来源于生活,所以我们需要“引领”孩子“留心观察”,而不是“提醒”。“留心观察”,重点不在“观察”,而在“留心”。如何留心?留心什么?留心之后怎样?这需要教师的指导和亲身引领。为此,管老师推出了学生的“周评活动”,何捷老师推出了“百字作文”——这种对生活的留心,远比我们的口头教导效果要好很多!

作文的素材来源于阅读。这一点无可厚非——阅读与习作之间,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学生在阅读中积累,远不如在阅读中的文字浸润。王俊艳老师的“读书活动”给我们以启示,这也应成为语文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

作文的素材来源于课堂学习。小语课堂教学,我们所能呈现的不仅仅是文本理解,还有语言的积累,以及言语的习得与运用。习作是一步步的积累,是一次次的积淀与提升,这本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5.小学习作教学反思 篇五

教师创设神秘氛围,目的是学生进入自己所变角色的情境中,入情入境地感受、体会变化。让学生表达变成新事物的喜悦兴奋之情,并入情入境地介绍自己的样子,达到情动辞发的效果。

引导学生“我口说我变”,从同桌说到班内说,为的是拓宽学生的思路,使学生言之有物、言之有序,为下一环节打下基础。同桌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ffkj.net互说与小组交流是让学生人人有说的机会,进一步明确为什么变(编)、变(编)什么和如何变(编)的问题。班内演说是以典型带动人人学习创新,把思维引向深入。有了足够的“说”,下一步的“写”就水到渠成了。

《第八单元习作(假如我会变)》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6.习作四教学反思 篇六

青鸟的天空 机会,属于我们班的每一个孩子。

让我再次有这样的感悟,源于今天上午的一堂习作课。

首先我让学生自学阅读提示3分钟,阅读目的是“能提炼出本次习作让我们写什么”,意在训练学生扣住中心拟题。1分钟过后,班里举起了三双小手。我示意他们再等等。约定时间一到,全班同学自信地举起了手。他们的汇报令我欣慰。接下来我重点指导学生“写建议书”和“漫画习作”的方法。学生端端正正地坐着,认认真真地听着、写着。一堂课过去了15分钟。最后我为“漫画习作”设计了探究问题:这幅漫画有什么内容?从中你想到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两分钟后再小组交流。6分钟过去了,学生纷纷举手。“老师我们组最先准备好!” “老师,让我们先汇报吧!”

小手林立,让我应接不暇。怎么办呢?对了!“13个小队有序汇报,上一轮汇报过的同学不能重复汇报,而且必须在规定的1分钟内汇报完!”约定一出,全班砸开了锅。聪明却又不爱听课的王祥杰同学立刻拿出电子表准备帮忙计时。“有请灵山队代表为我们打响第一炮!”掌声排山倒海似的响起。我把话筒递给了张丽程同学。

“大家好,我是灵山队的代表张丽程。这幅漫画画的是一个戴着鸭舌帽的人,抡起斧头砍树,一只啄木鸟医生飞过来,对着砍树人的头说‘这里有只虫’。我们灵山队觉得砍树人的脑袋里有一只无知虫、糊涂虫、势利虫、自私虫。人类啊!如果森林被毁灭了,还会有人类吗?请善待森林!”

“ 大家好!我是鄱阳湖队的代表程斐。看了这幅漫画,我们想到了人类破坏森林带来了严重恶果:水土流失,风沙肆虐,气候失调,旱涝成灾。我们人类生存的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让我们善待土地吧!”这是我们班的四大才子之一程斐慷慨陈词的发言。

轮到武功山队发言了,出乎意料的是黄晨站了起来。黄晨,一个勉强只能考60分的孩子;老师讲课时只会东张西望,倾听教室里的每一个动静最先发言的人;朗读时双眼几乎与课本零距离,一口气不能说一个完整句子的孩子。此时,他右手拿着中卡,左手顺势接过话筒,其他5个队员鼓励却又紧张地望着他。“我们给漫画拟„„的题目„„是这里有只虫。”“不是,不是!”童群剑急了。“是„„是这样的。”黄晨继续汇报,“我们组 „„想到如果森林被破坏了,没有树木挡住风沙,北京就会有沙„„沙漠。汇报完毕,谢谢!”他睁开略带斜视的眼睛一边吃力地看着一边断断续续地读着。终于读完了。武功山队长邱巧桢在黄晨坐下的同时就举起了手:“老师,我们的题目是愤怒的小鸟。”其他队员也同时松了一口气。“老师,我想帮黄晨纠正一个错误,把北京就会有沙漠改为就会有沙尘暴。”

“同学们,今天黄晨能站起来汇报,老师真的很高兴,让我们为他鼓掌,好吗?” 掌声持续了3分钟。黄晨的脸上荡漾着红晕,是那么可爱。

7.小学习作教学反思 篇七

作文教学历来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热门课题, 因为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文水平的高低是衡量语文教学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而小学作文教学的状况, 却始终不尽如人意。

1. 定位不准, 要求过高

为了应付各种考试或比赛, 违背“新课程标准”要求, 把不在该年级或该阶段出现的作文教学任务向学生超前强行灌注, 造成了各年级的训练都不扎实。这种急切近利, 急于求成的办法, 无异于缘木求鱼, 画饼充饥。“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的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 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显而易见, “学生作文”是指学生为提高书面表达能力而完成的习作, 为今后他们走向社会进行有效地交流夯实基础。小学作文教学不是着眼于培养未来小作家, 而应当倾全力培养未来公民的语文素养。

2. 忽视积累, “舍源逐流”

叶老讲:“生活就如源泉, 文章犹如溪水, 源泉丰盈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可我们却舍弃了生活这个源泉, 去追逐范文, 生拉硬套。在作文课上采用填鸭式:学生按着老师出的题目, 仿着老师的范文, 按着老师认可的提纲, 填着老师准备好的词语, 编造着自己的作文。这样做的结果, 使学生脱离了生活, 闭塞了思路。久而久之, 当学生独立作文时自然无“话”可说了。

二、解决策略

1. 转变教学观念——以课标为依据, 以学生的发展水平为定位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 要为学生的自由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 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 让学生易于动笔, 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 热爱生活, 表达真情实感”;作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等“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和要求, 以此为依据, 根据各年级学生的发展水平确定目标, 对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作文教学。

2. 丰富人生体验——以生活为课堂, 以大量阅读为积淀

大语文教育是一种课内外结合、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教育。我们努力开发和利用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 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 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 创设大语文教育环境, 在课上课下、校内校外等学校、家庭、社会、自然各种情境中, 丰富学生的人生体验, 增强积累, 尝试表达的乐趣, 使他们由衷地感到“处处留心皆文章”, 用童心去感受生活, 用童眼去观察生活, 用童身去体验生活, 用童言去描绘生活, 表现个性, 写出生活气息和童真童趣。

(1) 以生活为课堂

在实践过程中, 我们注意引导学生:

(1) 领略自然景观, 体验绚丽多彩的自然生活

我们建议学生在成人的带领下, 利用假期到祖国各地去旅游观光, 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 领略神州大地的名胜古迹;利用双休日到野外观察自然风光, 动、植物的状态等, 体验大自然的风雪雷电、日出日落, 感受大自然的情怀。

(2) 开展课外活动, 体验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

通过组织春游秋游野炊开展小制作小发明小实验等各项技能竞赛, 举行歌舞、小品等文艺联欢活动, 体育竞赛、美术、书法作品展览以及看电影, 上街参加公益宣传等活动, 让学生感受学校生活, 体验学校生活的乐趣。

(3) 布置“生活作业”, 体验喜怒哀乐的家庭生活

有意识地让学生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或手工劳动, 学一些劳动本领, 体验劳动中的苦与乐, 感受家庭生活的冷与暖。

(2) 以大量阅读为积淀

为文之道在于厚积而薄发, 主要做法是:

(1) 以文本为载体, 以读引读

把文本当作一个载体, 吸引学生去看大量的相关书籍。例如, 教了古诗, 就让学生去读背《唐诗三百首》, 教了动物、植物类型的文章, 让学生了解动物、植物的知识, 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性, 教了历史故事, 让他们去读《中华五千年》, 《史记》;教了写人物的文章, 让他们去读人物传记等等。同时采用多种形式如选择读、欣赏读等, 激励学生运用在课堂上学到的读书方法, 广泛涉及各种题材、各种体裁的课外读物, 充分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2) 多背多体会, 丰富积累

为学生推荐一些好的适合学生读的书目, 开展读书比赛、优秀诗文朗诵及背诵比赛、读书成果汇报会等, 激励学生到更广阔的天地去感悟语言, 积累语言。

3. 体验成功——构建多种平台, 享受作文之乐趣

成功是达到预期的结果。克服惟恐不成功的心理才是真正的成功, 我们作文教学, 就是让学生尝试成功, 快乐的学习过程。

(1) 作文“不隔夜”, 及时点评

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的作文, 教师要当天给予及时的评价, 让学生以“成功者”为身份站出来讲话。读自己的佳作, 除了教师及时地给予鼓励的评价, 还让学生以欣赏的眼光去找同学习作中的“闪光点”。在这种氛围下, 学生们都愿意把自己的习作讲给大家听, 在评议中作文水平提高很快, 最关键的是他尝到了成功的甜头, 激发了写作的热情, 愿意与大家分享。

(2) 网上交流、互动

随着互联网络的迅猛发展, 学校开设了校园网站, 在网站中建立了班级网页, 在班级网中成立网上文学社, 学生将自己的习作发送到网上, 老师和学生利用网上可以跨越时间、空间的便捷方式, 在网上交流, 点评, 给予了学生更广阔的交流平台, 达到了写作为自己表情达意, 实践交流, 共同提高的目的, 学生们从中切身品尝到习作之乐趣。

总之, 要走出作文教学的成功之路, 还需要我们多反思, 在反思中提高, 在反思中发掘学生的内在潜力;走出作文的“误区”, 找准定位, 让每个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较大的进步, 写出个性之习作, 还给学生习作之生命光彩。

摘要:作文教学历来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热门课题, 作文水平的高低是衡量语文教学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而小学作文教学中存在一些误区。要走出作文教学的成功之路, 还需要我们多反思, 在反思中提高, 在反思中发掘学生的内在潜力。

关键词:作文教学,策略,自由表达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0.

[2]张化万.个性化作文教学的价值取向与实施策略[J].上城教育研究, 2004.

[3]梁良良.创新思维训练.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1.

8.小学语文习作教学 篇八

关键词:习作;教学;评价

小学生刚开始接触习作,在习作上还是一片空白,这时候,我们教师在教学习作时,要把握住一点:“教学生作文的过程就是教学生做人的过程”。最终的目的就是学生既学会了如何去写作文,也学会了如何去做人。

一、作文里说什么话

我们教师在教学习作时,都会鼓励学生说出自己心中的想法,讲实话、真话,不说假话、大话、套话。这样作文才能写得真情实意。每一次作文课,相信每一位老师都有再次强调的冲动。但是在一而再,再而三的强调后,一方面,确实有一些学生能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意。但另一方面,也有学生会出现两种不好的倾向。

1.作文中还是大话、套话、假话连篇。为什么会出现这个情况呢?(1)这与社会、教师和家长的教育有关。我曾与一个学生进行了一次朋友式的谈话。在谈话中,这位学生说到,他的一位同学在写作文时都写的是一些漂亮的话,估计是从哪本书上抄过来的。但是这位同学的作文每次都能得一个很好的分数。我为了得高分,也只好这样写了。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虽然我们教师一再强调让学生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但在实际处理的时候,却给了学生一个非常不好的示范,让学生产生了我只有写一些大话、套话、假话才能得高分的印象。同样的情况,在社会、在家长身上都有体现。(2)学生的习作缺少生活来源,有些作文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曾经在网上有人晒出了一篇小学生的作文,内容如下:“今天是雷锋日,我拾金不昧。在公园捡到一亿元,全部都是10块钱,有一本语文书那么厚!我把钱交给警察叔叔,受到了表扬”。相信每个人看到这篇习作后,都会哭笑不得。学生之所以写出这样的文章,就是因为他们缺少生活体验、情感交流,只能闭门造车、胡编乱造。

2.“实话”说得太直接。我们教师鼓励学生在作文中实话实说,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但要注意引导好学生的习作方向,不能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完全不经过自己的思考。学生中有这样一篇作文:“要说我最讨厌的人,那非本班的‘小太监莫属。同学们偷偷给他起这个外号并不是空穴来风,你瞧他那一举一动、每招每式都饱含太监风范:走路扭腰摆臀,说话嗲声嗲气。最令人讨厌的还并不是这些,而是他以那极为‘残忍的‘手段来欺负他人,甚至还给自己的每一招都隆重地取了个名儿,什么‘大力金刚指,什么‘铁腿穿裆术。我是吃他苦头最多的人,说起他,真让我咬牙切齿。”对于这样的作文,教师就要指导学生如何进行实话实说,总体的原则有为尊重他人,忌直言不讳;为体现意境,须虚实相生;为顾及整体,要讲究条理。

为了让学生在作文中有话可说,我充分利用班主任的身份组织一些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其中。例如,我在所带班级中组织了一次“我能感受到父母的爱”的班会。在这个班会中,学生讲述了自己在成长中感受到父母爱的故事,每个学生都积极发言,和同学分享自己的故事。在班会结束后,我趁热打铁,让每位学生把自己在班会中的发言组织一下,写出来。事实证明,这次的作文全班都有一个很大的提升。其实,作为班主任的语文教师,拥有更多的机会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原先,我们班每天都有值日班长记录哪些同学犯了错误。后来,我接手班主任后,要求值日班长不再记录哪些同学犯了错误,改为记录哪位同学做了好人好事。通过这样一个小的改变,使得学生之间的关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学生认识到,我们不能抓着别人的缺点不放,要多看到别人的长处。发生在学生周边的事例,发生在学生自己眼中的事例更能对学生产生教育意义,而且这些好人好事也是对学生作文素材的一个积累。作为班主任的语文教师,还可以在班风建设上多下工夫。在良好的班风下,使每一个学生都学会如何做人。这样的环境下,我想是不会出现上文中“我最讨厌的人”那样的作文了。

二、如何评价学生的作文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都是单一的、静止的,甚至有的老师对学生的评价是小到一个标点符号,大到全篇的结构、形式都通通做出评价。这样的评价方式,一是教师的工作量非常大。有时,学生一篇400字的作文,教师做出的评价就能有100多字。二是对学生的消极影响较大。试想,一篇400字的作文,被教师密密麻麻改上100多字,学生心中会有多大的挫败感啊。所以,对于学生的作文评价,我们要遵循这样一个原则:对小学生的作文不能平视,只能低头看。具体来说,我个人认为:教师要重视作文的个人享用价值;把“形象”“生动”从小学作文要求中请出去;把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放在第一位。在具体的形式上,我们可以鼓励学生相互之间进行传阅,相互修改,这样的方式,学生有修改的渴望,能学习到他人的优点。

“现在的语文课变得很可怕,不怕作文的学生太少了。”我们语文教师,尤其是做班主任的语文教师要努力改变这种状况,为学生营造一个自由轻松的习作环境,让学生作文的过程成为一个快乐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李玉炜.关于新课标下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探析[J].读与写:上旬,2015(13).

[2]唐永建.关于农村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一些思考[J].才智,2014(08).

9.习作1教学反思 篇九

对于这次习作的写法指导,我将范文用足用好,发挥其引路功能。那么,是一条什么样的“路”呢?从谋篇布局的角度看,范文抓住了二八月的云在造型和色彩这两方面的特点,且,未平均用力,而是浓墨重彩地描绘了云造型的“巧”,又从三种情况加以描绘:集中在一起的云、分散的云和鱼鳞似的云。做到了有详有略,可谓“疏可走马,密不透风”。对于这些方法的领悟,我让学生自行走进文本,潜心会文,用列提纲的方法提炼出来;从遣词造句的角度看,范文叠词的修饰和比喻句的描绘很有特点,比如“高高低低”、“层层叠叠”、“错错落落”、“明明暗暗”……如此一番修饰,云的造型跃然纸上。运用比喻句是这类文章常用的方法,作者把云比作“巍峨高耸的雪山”、“露出海面的、覆盖着皑皑白雪的岛屿”、“鱼鳞”,惟妙惟肖,引人遐想,在读者的脑海中迅速架构其“言”与“象”的桥梁,让读者过目难忘。

学生有了课前充分的准备,在了解了范文的写作技巧后,轻松成文,且大都写得细腻、优美,令我窃喜不已。

习作《春雨》节选:

春雨潇潇洒洒地下着,树木干枯的枝条蒙朦胧胧有了一层淡绿的色彩,雨水顺着枝尖滴落下来,变成了一串串亮晶晶的音符。地面也湿润了许多,散发出一种令人清爽的芳香气息。小草也偷偷地钻出来,开始编织绿色的地毯。

10.习作七教学反思 篇十

《课标》指出:“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基于这个理念,我在设计这次作文教学时,无论开课还是写作前说话的训练,始终贯穿一个目标: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让表达成为学生的心理需求,产生不吐不快之感。从教学的实际效果来看,学生的写作欲望有了,这次习作也比平时的习作有提高了,体现在内容丰富,篇幅比较长,学生写的都是自己的实际生活,体现了课堂的有效性。这节作文课学生能愿写并写得出一定的内容,比平时的作文课有效率,我想最成功的是此次习作课目标明确、有针对性,另外我提前给学生习作要求,让学生有充分时间收集材料,因此学生有内容可写。由此可见,作文教学应重视作文材料的准备,大胆让学生提前收集写作材料,提高课堂的效率。

本人认真看了听课老师写的评课意见表,把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分类和归纳,发现老师们问的最集中的问题是:引导学生为写作铺垫的说话训练不够充分和具体。其实这也是我在设计词此次作文可碰到的最大问题:淡化文体是否就不要文体?既要文体,则怎么处理好让学生自由表达、大胆表情达意时,怎怎样渗透写作的写法及技巧的训练?在有限的20分钟内完成一次作文的指导课,的确需要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问题。崔峦老师在讲座中一再强调:作文指导课就是要激发学生写的愿望,就得开源活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他还说作文课不是口语交际课,也不是讲作文知识课;作文是技能,不是知识,不能空讲做法,应该是写中悟法,写中用法,应是在作文课中不断历练,勤与动笔,要养成写作的习惯。习作能力的根在于阅读教学,在阅读能力的高低,是在阅读教学中悟到写作的方法和技巧。我想大家能在崔峦老师的讲话中得到启示和找到解决作文教难题的关键。

11.小学习作教学之浅见 篇十一

写作是一个人生活经历和思想感情的自然投影和记录,学生作文的思想,观点,情感及一切材料均来自于与之相适应的生活实际,这就需要教师在布置作文任务,指导学生习作时充分考虑思想内容要切合学生实际,让学生写生活实际中熟悉的人和事,抒发自己想抒之情,正如叶圣陶老先生的生动比喻:“生活就如泉涌,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的流个不停。”只有在生活中不断积累创作素材,作文时才能源盈流长,信手拈来,一泻千里,无穷无尽。

为了真正有效习作,改变学生的“囊中羞涩,”“无物可描,无事可叙,”“无病呻吟,”解决“无米之炊,”消除学生对作文的畏惧心理,促进学生主动习作,我从以下几方面谈谈个人的粗浅意见。

一、分层兼顾,写有所得

传统的作文教学不顾学生的客观实际,认为的拔高要求,以成人化的作文标准来要求小学生作文,不仅要求做到语句通顺,内容具体,有中心,有条理,还要讲究表达的技巧,结构的安排等。面面俱到的要求使学生无所适从,望而生畏。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作文能力差距日益加大。习作时,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承认学生的差异,设立分层目标,既让优等生吃饱,又让学困生吃好。

1学困生学有所得。学生作文能力参差不齐,尤其学困生,让他们完全达到要求,不可能一蹴而就。这是老师就要对学生的实际作为水平做到心中有数,然后给他们设置一个个“门坎”,使他们逐渐跨过这些门坎。比如有些同学看到作文题无从下手,那就帮他把生活中的事记录下来,先做到有“真情实感”,过一段时间再帮他把句子写通顺,标点符号用正确。最后帮他把内容写具体。如果他达到了某一个要求,那就给他打“优秀”,而不去考虑其他几方面怎么样。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慢慢的消除了“我不会写作文”的顾虑,产生“我也能写好作文”的信心,当然这需要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需要我们教师有足够的耐心。

2让优等生体验成功。一部分作文能力较强的学生,他们已经不满足于写好课本中的几篇作文,而是把视野投向了更广阔的天地。他们尝试着编童话剧,写小说,写科技小论文,写调查报告等,我们不管他们写的这些文章的格式、结构、,行文是否完全符合要求,只要他们思考了,动笔了,并迸发出了创新的火花,就应该为他们创设交流发表的机会,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二、创设情境,积累素材

内容空洞无物,不具体,不生动,是目前小学生作文的通病。“如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因此,建立作文素材库是有效解决“无米之炊”的好办法。

1聚焦生活。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如果及时把它们记录下来,也许就是以后作文时一个很好的素材,不然也许就是过眼云烟,等到作文时,哪怕你搜遍记忆的角落,也想不起任何一点有关的内容,因此,让学生把从报纸上,电视中看到的重大的,有意义的新闻记录下来,把生活中发生的值得记录的事情记录下来,作文时就有了源头活水。

2美文撷“宝”。积累了生活经验,有了作文的题材,还得把内容写具体,写生动。“对于孩子来说从他一来到这个世界,他的一举一动无不都是以模仿为基础,正是这种模仿,才成为日后形成思想的准备。”作文也是如此,把平时阅读中看到的一些优美词句“储存”起来,尤其寒暑假时,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学生加大阅读量,时常诵读,作文时能活学活用,便是作文锦上添花。

三、活学活用,指导有方

1激发欲望,从“头”开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颖的作文课指导人会让学生兴趣盎然。如指导学生写《xxx,我想对你说》一文,可以巧妙的出示班上的“悄悄话信箱”让学生从信箱中取出一封题为《班长,我想对你说》的信,读给大家听,创设了一个说话交流的情境。再如,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发明”的文章,课始,教师对学生说:“这次作文,请大家想想我们生活中遇到的什么不便,请你动脑筋展开想象,写写你的小发明,把你小发明的样子,用途介绍清楚,然后我们组织评比,看谁设计的小发明最出色。”

2拓展空间,有话可“说”。我们重视挖掘现实生活中的语文课程资源,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的开放的作文教学体系。(1)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练习作文。开展实践活动,丰富生活积累。我们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校内外活动,引进学生有意识的留心观察周围事物,感受和思考生活,激起热爱生活的情感,从而为习作开拓鲜活的源泉。(2)提倡大量阅读,增加语言存储。鼓励学生多读有益的课外书籍,学习做读书笔记,从中汲取知识,积累语汇,开拓视野,孕育灵感。(3)坚强口语练习,培养表达能力。平时注意创设交际情境,开展口语交流活动,经常举办新闻发布会,见闻交流会,定期举办故事会,诗歌朗诵会,演讲比赛等,使学生在实践中感悟语言,运用语言。(4)创设练笔机会,激发习作兴趣。鼓励学生留心身边的人,事,景,物,写观察日记或为校广播站,电视台写稿,组织编手抄报,办黑板报,推荐学生参加作文竞赛或征文活动。让学生在小练笔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当学生获得成功喜悦时,其写作兴趣便受到进一步的激发。而且,由此产生的激发作用或辐射效应,便会调动更多的同学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

3充分讨论,思维碰撞。学生之间有很多共同语言,当学生明确了作文要求后,让学生展开讨论,可以互相交流自己准备写什么,也可以交流自己怎么写,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也可以提供一些参考性的意见。你的感受,我的认识,他的想法,在相互撞,相互补充,相互融合中,长生良好的班级磁场效应,使学生的思维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4恰当指导,“推波助澜”。教师的指导不是满堂灌,而是在学生思维“卡壳”出。在学生有问题时,有疑惑时适时适地点拨指导,话不在多,而在于“巧妙,精当”。在学生作文时,教师巡视观察,发现问题,帮助解决。

四、多管齐下,评改求精

好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平改互动,共同进步完整的创作过程是由写作和修改两大环节构成的,因此完整的作文教学也应该包括写和改两大环自写自评改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然而现行作为教学普遍存在的状况是教师只要求学生写不要求学生改,改的任务自然而然留给了老师。久而久之,学生心中便形成一个根深蒂固的烙印;自己只管写,不管改;我写我的,你改你的,大路朝天各走半边。因而我们要改变传统的作文评价模式,用“交互式”的作文评价进行作文评改和指导,采取自主评价,学生互评,师长评价相结合方式,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也有助于学生自主意识的培养。

12.小学习作教学反思 篇十二

关键词:消极积累,积极语言,理念寓于其中,语言输出

写作是学生综合能力的集中体现, 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对其今后学习能力、各科成绩至关重要, 也对日后升学、就业影响深远。

一、“博观定会约取?厚积必将博发”?———不见得

大量地、充分地积蓄力量, 才拥有了写文习作的涓涓不竭之活水。学生习作提高的不二法门便只是“多读、多背”, 先积累, 再“多写”吗?学生依然干涩、空洞的作文告诉我, 问题没那么简单。“多读、多背、多写只是提高运用语言能力的必要条件, 而非充分条件。”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1. 泉涓涓无处流, 活水不活。

也许有人会说, 学生作文中语言干涩、空洞系语言积累贫乏所致。但事实并非仅限于此, 笔者长期推行阅读实践, 孩子读除教材要求的一篇篇与其各方面水平大致相当的文章外, 《亲近母语系列》、《新语文读本》等等各类图书孩子均有所阅读, 有些甚至可以熟读成诵。每种读本内含的各式各样词语、句式的文章, 孩子一般能理解。由此推之:学生头脑里积累的语言应是相当丰富的。况且心理语言学告知:阅读与写作一样, 也需凭借头脑里积累的语言。那为何出现“水壶水满却倒不出”的现象呢?笔者最近在《御语成文》中寻踪索骥、觅得解答。人脑中积累的语言分两种, 一种是消极语言, 一种为积极语言。消极语言仅能借其在阅读中理解。例如, 笔者为新苏州人, 长期在此生活使得自己可以听懂苏州方言, 却不会用之与人沟通, 为消极掌握。只有指导学生尽力将阅读、背诵所获消极语言迁移、运用于写作中, 才能使其转化成积极语言, 才能使其在写作中自然而然地迁移、运用, 才能使其运用语言能力得以提高, 才不至于让学生的活水成为闷在泉里、壶里的死水一潭。

2. 读破万卷书, 下笔未必神。

运用语言能力的形成和提高由多因素制约, 一是多积累, 二是善观察、勤练笔, 三是能将多读、多背所积累丰富的语言自发或自觉地迁移、运用于多写之中, 四是在能逐步积累丰富的遣词造句的经验。如何将阅读、背诵所获语言自发或自觉地迁移、运用于写作中, 并能融入学生自己的思维和情感, 是写成有神佳作的关键。学生不能只局限于积累阅读, 若想切实得提高驾御文字描述表达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的能力, 就必须有自己的想法, 思维有一定的深度。这一点, 在小学阶段的作文, 是个难点, 却也是希望点。

二、抛砖引玉, 一得之见

我在仰望前贤、膜拜妙作的同时, 一直在苦思如何能做到前人所谓“笔落惊风雨, 诗成泣鬼神”。在无数教学实践与众多前辈及同仁的文字中, 拾得几条“相见恨晚”、与之共鸣的妙策。

1. 增强“输出”的意识, 有效迁移表达。

要增强学生在写作中尽力运用阅读、背诵所获语言进行表达的意识, 就要一方面在阅读教学中指导他们关注课文的语言, 在作文教学中研究优秀作文的语言, 另一方面引导他们将自己的作文与其比较, 进行反省, 使其深切地感受到好文章语言之优美丰富, 充分地认识到自己语言之贫乏。一旦学生增强此意识, 产生这需要, 便会在写作中有意识为之, 将多读、多背所积累丰富的语言尽力迁移、运用于表达之中。同时, 也反过来使学生在积累阅读的时候, 能有意识地思考, 辨别、吸收所需积累, 会甄别、筛选“他山之石”了, 自然于习作大有好处。

2. 加强运用所积累语言进行表达的方法指导。

在写作中, 让学生将胸中之意用恰当而又丰富的语言表达出绝非易事。要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一方面固然要加强遣词造句的指导, 另一方面亦要加强尽力运用所积累的丰富语言于表达中的指导。指导尽力运用所积累丰富的语言进行表达, 方法有二, 其一, 在依据提纲边想边写每段时, 让学生不要想一句写一句, 而是先想这段的要点和顺序, 理出语段的层次, 再沿着已确定的这段的写作思路斟酌究竟运用什么样的词语、句式来表达。这样便可克服学生遣词造句的通病———“在边想边写时由于将注意力集中在要想写的内容及叙述的条理上, 无暇顾及尽力运用多读、多背所积累丰富的语言”。其二, 根据“物—意—象—文”之写作规律, 让学生先将要写的人、事、景、物在脑海里“放电影”, 即进行形象思维, 然后再放一遍, 在放的同时, 尽力用好词佳句叙述、描写脑海里浮现的人、事、景、物。

三、若要笔落惊风雨, 需入情境且共鸣

《新课标》也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并指出:阅读时要“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感受语言的优美”、“品味作品中富有魅力的语言”。文章贵在情真, 而境能育情, 情能造境。学生在大量的阅读、积累、博观、厚积后, 必须自己创设情境, 对所写内容有身临其境之感, 增加自己对事物的感受, 诱发对情境的体验, 才能真正写成有一定深度的好文章。在情境中, 他们“发现事实、事理的真谛”, 获得“真经验真知识真感受”, 而不是从别处搬来的公式和口号。笔者推荐班级学生坚持阅读钱理群先生的《新语文读本》, 其中入选的作品主要不是作为语言知识、阅读写作知识的例子, 而是着意为学生搭设与古今中外优秀的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们进行对话的桥梁。我希望通过这座桥梁, 能够让他们走出原先较为狭窄的精神洞穴, 放眼世界文明的天光云影, 领略中华民族的精神风采, 从文本的言语中去倾听伟大心灵的搏动, 并形成共鸣, 有自己的思考与感触, 探索言语世界的奥秘, 同时从根本上打好语文和人文精神的底子。一学期来, 收效良好。

上一篇:简历必需写好的重要内容下一篇:读红书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