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第1节透镜习题

2024-09-15

第五章第1节透镜习题(精选6篇)

1.第五章第1节透镜习题 篇一

基因突变和重组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会举例说明基因突变的特点和原因。2、举例说明基因重组。

3、掌握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比较分析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异同。2、用类比推理的方法理解基因突变的类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基因简并性保持生物性状稳定性的意义,以及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对生物多样性形成的积极意义。

2、在学习过程中,体会事物发展的两面性。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1、基因突变的概念及特点。2、基因突变的原因。

难点: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意义。

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内容包含了两种可遗传变异: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而基于前面已经学习过相关知识,学生们对于基因重组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在这个知识点的处理上应注重对学生实际理解能力和图形分析能力的培养,通过实践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就集中于基因突变这个知识点,要通过多种途径来加深对基因突变的内涵和外延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引导发现法、类比推理法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具使用: 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  图片“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导入新课

在前面我们学习了生物的遗传问题:知道性状为什么会遗传以及性状在向后代遗传时所遵循的规律。知道性状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性状的表现除了与遗传物质有关外,还与外界环境有关。而性状由亲代传递给子代时,或多或少都会存在差异,这就是生物的变异。

归纳小结: 不遗传的变异是由环境不同引起,遗传物质没有改变,不能进一步遗传给后代。可遗传的变异:生殖细胞内的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其后代将继承这种改变。

其中可遗传的变异三种来源:基因突变 基因重组 染色体变异

一.基因突变的实例——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⑴、展示资料:简单介绍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⑵、比较正常血细胞和镰刀型血细胞肽段上的差异,提出疑问。

⑶、讨论课本思考讨论问题,通过填图,寻找产生镰刀型血细胞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

①引导学生发现,DNA上的碱基对与转录产生的mRNA上的碱基以及翻译出的蛋白质上的氨基酸三者之间的连带关系。

红细胞    圆饼状      镰刀型  蛋白质     正  常       异  常  氨基酸    谷氨酸     缬氨酸  mRNA      GAA         GUA   DNA      CTT  突变   CAT

GAA         GTA

②分析产生镰刀型血细胞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得出基因突变的一种类型,引出基因突变的概念

1.基因突变的概念:是指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和改变,而引起基因的结

构的改变。

多媒体展示基因突变的类型,让学生观看,并理解基因突变的类型。2、结合前边学过的知识分析基因突变发生的时间。

二、基因突变的原因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有关基因突变原因的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讨论并列举生活中可能引发基因突变危害健康的例子,比如经常吃腌制的菜和剩菜,咸菜等腌制食品必须检测亚硝酸盐的含量,亚硝酸盐如果含量过高,可能会致癌。长期从事放射性的工作,夏天不注意防晒等等。进行归纳总结:

物理因素:紫外线、X射线等

化学因素:亚硝酸、碱基类似物等

生物因素:某些病毒

内因 : DNA复制过程中,基因内部脱氧核苷酸的种类、数量或排列顺序发生局部改变,从而改变遗传信息。

讨论:基因突变都可以遗传吗?

归纳总结:①基因突变若发生在配子中将遵循遗传规律传递给后代。②若发生在体细胞一般不能遗传。

③但有些植物的体细胞发生基因突变,可以通过无性繁殖传递。人体某些体细胞基因(如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突变,有可能发展成癌细胞。

三、基因突变的特点

指导学生自学教材,找出突变的五个特点: ①普遍性②随机性③低频性④有害性⑤ 不定向性

四、基因突变的意义

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归纳总结基因突变的意义

1、基因突变能否产生新基因?

2、这些新基因的新性状对生物生存有什么意义?

3、自然环境会选择哪些个体生存下来?

4、基因突变对生物进化有什么意义?

课堂巩固

五、基因重组

引导学生回顾基因重组的概念和类型

①基因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②基因交叉互换:同源染色体上非姊妹染色单体之间局部交换,等位基因交叉互换。

课堂巩固

课堂小结

再次简单复述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加强学生记忆。

作业布置 :一轮复习资料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第一节 基因突变和重组

一、变异

二、基因突变:

三、基因重组:  1.基因重组的概念:

2.基因重组的类型:①基因自由组合 ②基因交叉互换

2.第五章第1节透镜习题 篇二

一、新课引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照相机、投影仪里面都有凸透镜,这一节课我们进一步来了解凸透镜的成像。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正立的像,什么情况下成倒立的像?什么情况下成放大的像,什么情况成缩小的像?什么情况下用光屏能收到像,什么情况下在光屏上不成像?什么条件下像与物在凸透镜两侧,什么条件下在同侧?

二、新课讲解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学生们讨论,制订实验方案,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现在我们桌子上有光具座(上面的座可以插蜡烛、光屏、透镜,能来回移动,从刻度尺上能观察出它们之间的距离关系)、蜡烛(作物体用)、光屏(白色的硬纸板作屏)、凸透镜(焦距在10~20cm之间),先测出凸透镜的焦距。

学生:让凸透镜在阳光下来回移动,找着最小、最亮的点,用刻度尺量出亮点与凸透镜的距离,这就是这个凸透镜的焦距。

学生:也可以让凸透镜离灯光5cm以外,找亮点,测定出凸透镜的焦距。学生们测出焦距,开始进行探究实验。方案一:

①把透镜放在光具座标尺中央,从透镜的位置开始在左右两边的标尺上用粉笔标出等于焦距和2倍焦距的位置。

②点燃蜡烛,调整它们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③把蜡烛放在离凸透镜尽量远的位置上,调整光屏到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观察像的大小、正倒,测出蜡烛与凸透镜、凸透镜与光屏间的距离。把数据记录成表。

④继续把蜡烛向凸透镜靠近,观察像的变化是放大还是缩小,是正立还是倒立,蜡烛与凸透镜、测出凸透镜与光屏的距离,将数据记录成表。

⑤当蜡烛到一定位置上时,光屏没有像,用眼睛直接对着凸透镜观察蜡烛的像,测出蜡烛与凸透镜、像与凸透镜的距离,观察像是放大还是缩小的,像的正倒,填入表格。

方案二:

①把透镜放在桌子中央,把蜡烛、光屏放在其两侧,刻度尺放在桌子上。

②点燃蜡烛,调整它们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③移动蜡烛,调整光屏到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观察像的大小、正倒、测出蜡烛与凸透镜、光屏与凸透镜的距离。把数据记入表格。

④继续把蜡烛向凸透镜靠近,观察像的变化,是放大、等大还是缩小,是正立还是倒立,将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光屏与凸透镜的距离数据记入表格。

⑤当蜡烛移到透镜的焦点时,在光屏上看不到蜡烛的像,继续把蜡烛向凸透镜靠近,这时在光屏上看不到蜡烛的像,拿去光屏,用眼睛直接对着凸透镜观察蜡烛的像。把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像与凸透镜的距离,像是放大还是缩小、正立还是倒立的填入表格。

总结实验:

当把蜡烛放在2倍焦距以外的位置,像在凸透镜的另一侧,成倒立、缩小的像。像与凸透镜的距离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

当把蜡烛放在2倍焦距的位置,像在凸透镜的另一侧,像的大小与物体大小相等。是倒立的,像与凸透镜的距离也等于2倍焦距。

当把蜡烛放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的位置时,像在凸透镜的另一侧,成倒立放大的像,像与凸透镜的距离大于2倍焦距。

当把蜡烛放在1倍焦距的位置时,光屏不成像。

当把蜡烛放在1倍焦距之内,光屏上不成像,像与蜡烛在凸透镜同侧,成正立、放大的像。

当把蜡烛放在大于凸透镜焦距的位置时,物体成倒立的像。当物体从较远处向透镜靠近时像逐渐变大,像到透镜的距离也逐渐变大。

当物体与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物体成正立、放大的像。这个像光屏上得不到。物体与凸透镜的距离叫物距,用u表示,像与凸透镜的距离叫像距,用v表示。

(一)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光屏上得到的是实像,得不到的是虚像。光屏上承接的像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虚像不能用光屏收到,只能用眼睛看到,它不是实际光线会聚点,而是它们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

(二)虚像和实像(板书)由实际光线会聚成的像叫做实像。

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会聚成的。【想想议议】

教师:我们知道什么是实像、什么是虚像之后,请你们进一步猜测并根据上面探究所得 的资料进行分析,什么情况下凸透镜成实像、什么情况下成虚像。

学生们仔细分析、思考、相互讨论。

学生:物体在1倍焦距以外时,成倒立的实像;物体在1倍焦距内时,成正立的虚像;像与物在凸透镜同侧成虚像,像与物在凸透镜两侧成实像。

教师:我们的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都是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成像的,能说出它们的原理吗?

学生:照相机的原理是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大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投影仪的原理是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在2倍焦距和焦距之间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放大镜的原理是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教师:照相机中的调焦环、光圈、快门,它们有什么用处?

学生:照相机中调焦环是调节镜头到胶片的距离,拍摄近的景物时,镜头往前伸,离胶片远一些,拍摄远的景物时,镜头往后缩,离胶片近一些,调焦环上刻着数字,表示拍摄的景物到镜头的距离。

光圈是用来控制进入镜头的光的多少,光圈可以开大或缩小,光圈环上刻有光圈数。快门是用来控制曝光时间的,曝光时间可以从快门上的数字知道。

现代的照相机可以根据光的强弱来自动调节光圈和快门,得到曝光适度的相片,还能自动测量景物到相机的距离,进行自动调焦。这样高度自动化的相机用起来很方便,即使缺乏摄影经验的人也能照出清晰的相片。所以人们戏称为“傻瓜相机”。

教师:投影仪的构造及作用。

学生:投影仪的构造主要有: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投影片(相当于物体)、屏幕(相当于光屏)、聚光镜、光源和反光镜等部分。光源是用来照亮投影片的。

聚光镜是由两块螺纹透镜组成,这两块螺纹透镜是用来增大聚光面积,增加投影片的亮度。反光镜是平面镜,作用是把光反射到屏幕上。

三、本课小结

本节课我们知道了以下内容

1.照相机的原理:u>2f,f<v<2 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投影仪的原理;f<u<2 f,v>2 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3.放大镜的原理;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3.第五章第1节透镜习题 篇三

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

第一节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第一节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初二地理教学设计

1、初步理解区域划分的不同原因及相应的地理区域的类型;结合生活体验,以某一类型的区域为例,举例说出不同尺度、不同级别的区域。

2、初步学会在简单的地图上进行区域划分的方法。

3、阅读“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图”,能够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的位置和范围;通过对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界线的分析,知道我国四大区域划分的自然、人文综合原因,初步了解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观察判断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2.使学生初步掌握地理事物的划分方法。德育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二、教材分析:

本章教材使中国地理总论部分和中国区域部分的衔接点,作为中国区域地理学习的开篇部分,本章只是对区域地理的宏观介绍,而本节内容是从整体上把握区域差异,为后面认识各分区地理特征作知识铺垫。区域差异是自然环境的一大特点,区域划分是学习地理的过程中经常运用到的,但对于学生来说,区域划分是怎么回事还没有上升到理性认识。在学生已有的感性知识基础上教授本章,我认为是我们教学的出发点和基础。而第一节课又是基础的基础,全书的关键,所以这节课的教学要体现这样的特征。本节共有两大部分组成,一是不同的地理区域,二是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教材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社会、贴近生活,注重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现出了地理学科的新进展,强调知识、技能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注重对学生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面向全体学生,贴近学生生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满足多样化的学习要求。

三、教学重点:

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

四、教学难点:

结合地图,使学生形成地理事物的空间概念。

五、教学方法:

初二地理教学设计

读图观察、启发式讲述、学生活动、探究。

六、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七、课时安排: 1课时

八、教学过程: 自主学习:

1、举例说出我国都有哪些类型不同的地理区域?

2、邮政编码的六位数分别表示什么?

3、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4、北方地区与西北地区分界线与季风区与非季风有没有相似性?

5、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的分界线大致与1月份哪条等温线最接近?

6、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的分界线大致与哪条等降水量线最接近?

7、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界线确定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8、青藏地区与哪个地势阶梯的界线基本吻合?

9、青藏地区界线确定的主导因素是什么? 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新疆山地牧场景观图、西双版纳景观图、东南沿海景观图和长江三角洲景观图与四位扮演者口述台词(课文中的叙述)配套,打开。讲授新课:

这项活动完成后,再同学试着描述自己家乡的特点。

(学生回答)我所在的行政区域是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那么,我们看看这段描述里面,既有行政区域,也有自然区域。

(教师总结)可见:同一地理区域,可能同时兼有多重身份。不仅如此,而且同一类型的区域,还可以划分出不同尺度或者不同级别的区域。例如说,我国的行政区域可以划分成三个级别;而我国的温度带可以划分成五个尺度的温度带,大家想一想,分别是哪些呢?(学生回答)

承转(课件展示)我们看看下面两封信封,想想它们和我们所讲的区域有什么关系。

(学生思考、回答)

初二地理教学设计

(教师总结)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邮政编码的前两位表示省级行政单位,第三四位表示州县级行政单位,第五六位表示乡镇级行政单位或者街道。这里的75表示宁夏的邮编,00表示银川的邮编,01表示解放西街的邮编。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事例反映出区域的不同尺度或不同级别呢?

如:长途电话号码:区号+电话号码

(承转)(课件展示)下面大家看看下列几幅图各是哪个地区的景观?(学生回答)

(教师提问)那么大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四个地理区域是按照什么标准划分的呢?

(学生回答)根据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特点的不同来进行划分的。课后活动题:

(课件展示)我们首先观察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和西北地区与北方地区的分界线,看看它们有没有相似性。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哪些结论呢?

1、我国西北地区与其他地区的分界线与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大体一致。

2、我国西北地区与其他地区的分界线,其形成的主导因素是看是否受夏季风的影响,即季风因素的影响。

(课件展示)中国1月等温线图、年降水量线图,来完成课本活动题2(学生观察,得出结论)我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分界线大致与1月0°等温线,与我国800mm等降水量线,以及秦岭—淮河一线相似。其主导因素与气温和降水相关,即气候因素。

初二地理教学设计

(课件展示)中国地势图、青藏地区与其他地区分界线图,观察青藏地区与其他地区分界线与哪个地势界线基本吻合?界线确定的主导因素是什么?(学生回答)

1、青藏地区和其他地区的分界线大致与我国地势第一二级阶梯的分界线相一致;

2、其主导因素是地势因素。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了解了人们可根据不同的需要划分地理区域,一个地区可同时兼有多重“身份”。同一类型的区域,还可划分出不同尺度或不同级别的区域。在此基础上,我们重点学习了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依据、位置和范围。正是由于区域间存在的差异性较大,而同一区域内相同或相似性较多,我们才有必要对它们进行区域划分,有利于人们因地制宜安排生产、生活。课堂达标:

一、填空:

1、根据各地的、和 特点的不同,可以将我国划分为北方地区、、、西北地区。

2、我国的温度带可划分为温带、带和 带,而温带又可进一步划分为暖温带、带和 带。

3、我国的行政区域基本划分为、、三级。

二、选择:

1、下列地理区域中,属于自然区域的是()A、沪宁杭地区 B、湿润地区

初二地理教学设计

C、辽中南地区 D、山西能源供应基地

2、不属于秦岭——淮河的意义的是()A、湿润地区和干旱地区的分界线 B、亚热带与暖温带地区的分界线 C、8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 D、我国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的分界线

3、邮政编码的数字中,表示省级行政区的是()A、第一、二位 B、第三、四位 C、第五、六位 D、第七、八位

三、读“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图”,完成下列要求:

(1)在图中恰当的地方填注:四大地理区域的名称

(2)北方地区与西北地区的界线大致经过__________毫米等降水量线;青藏地区与其他地区的界线大致与我国地势第____、____级阶梯界线相吻合。(3)我国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界线与__________山脉、_________河的分布大体一致,它是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与________毫米等降水量线和一月______℃等温线大体一致。课外作业:

初二地理教学设计

选择:

1、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主要是依据()划分的。A、自然区域

B、经济区域

C、行政区域

D、地理位置、自然条件、人文地理

2、西北地区与北方地区分界线上的山脉是()A、大兴安岭

B、秦岭 C、天山

D、昆仑山

3、兼跨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省区是()A、藏

B、川

C、甘

D、内蒙古

4、下列省级行政单位中,位于秦岭——淮河一线北侧的是()A、河南 B、山西 C、湖北 D、四川

5、与秦岭——淮河一线大致相吻合的是()

①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 ②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分界线 ③800毫米等降水量线 ④北方与南方地区的分界线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二、读“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图”,完成下列要求:

初二地理教学设计

1.请在图中相应位置填注:西北地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青藏地区。2.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的界线是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该界线与我国的哪条山脉、河流走向大体相一致?

3.请用直线将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间的界线(如图中用字母表示)与其主导因素连接起来:

A B C

a.气候因素 b.地形因素 c.夏季风的影响

三、下列省、直辖市、自治区主要或全部位于哪个地理区域。A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北方地区 B北京 南方地区 C西藏自治区 西北地区 D上海 青藏地区

4.第五章第1节透镜习题 篇四

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一、教材分析

中学生物学课程通常包括十大主题,在细胞这一主题中,初中侧重于细胞的结构,而高中则侧重于细胞亚显微结构和功能,细胞的各种生命活动,突出了“活细胞”的特性,加强了物质和能量代谢的内容。ATP是生命直接能源物质,是细胞内能量转换和传递的“中转站”,它既区别于被形容为“生命燃料”的糖类和储能物质脂肪,又为后续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中具体能量的转化过程作了铺垫,在所有生物的代谢中占有普遍的重要地位。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简述ATP的化学组成和特点,写出ATP的结构简式;解释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科学意识,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ATP化学组成的特点及其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

(2)ATP与ADP的相互转化

四、学情分析

必修1第二章学生已经学习了糖类、脂肪、蛋白质等有机物,已明确了主要能源物质、储能物质、能源物质等概念,这为进一步学习ATP是直接能源物质作了铺垫,也是在本节课的学习中需要注意区分的几个概念;必修1第三章以及初中时学生也已经接触了有关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生命现象,这又为学生学习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中能量的转化奠定了基础。

五、教学方法

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课件制作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1·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新课引入、展示目标 [温故知新]

细胞中的下列物质中有哪些含有能量()

A、糖类 B、脂肪 C、水 D、无机盐

[问题探讨]“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让我们重温唐代诗人杜牧这首情景交融的诗句,想象夜空中与星光媲美的点点流萤,思考有关的生物学问题。

1、萤火虫发光的生物学意义是什么?

2、萤火虫体内有特殊的发光物质吗?

3、萤火虫发光的过程有能量的转换吗?(教材问题探讨)

由于是小组讨论,得出的结论五花八门,有道理的给予肯定。这些问题是为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后面要进行的实验奠定基础,对学生有学习与借鉴的意义。

[提出课题]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探究一:ATP的功能

教师: 联系“萤火虫发光器”的经典实验,引导思考,设计实验,用培养皿、试管、活萤火虫(摘下其尾部发光器备用)、ATP制剂、质量浓度为1.2g/dL的葡萄糖溶液、生理盐水、蒸馏水以及必需的实验用具。

问题:

1、你能否设计实验?

A捣碎的发光器、生理盐水加入ATP制剂5mL

B捣碎的发光器、生理盐水加入葡萄糖溶液5mL

C捣碎的发光器、生理盐水加入蒸馏水5mL

2、选择萤火虫的发光器为实验材料的优点。

(参考答案:主要是它发光的现象容易观察等)

3、将发光器捣碎的目的:

(参考答案:增大发光细胞与溶液接触面积,加快化学反应速度。)

4、本实验的原理是:

(参考答案:蒸馏水不是能源物质,葡萄糖不是直接的能源物质,他们都不会使熄灭

·2· 的离体发光器重新发光,而ATP能使离体的发光器重新发光)

理解关于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对照实验,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将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知识。用此“虚拟实验”与教材的探究活动比较,可以进一步验证ATP在生命活动中起到的作用。接着向学生出示ATP片剂或注射液的使用说明书,说明ATP是真实存在的,而且已经用于医疗实践,并加深学生对ATP功能的理解。探究二:ATP的结构

结构与功能相适应是生物学的一个基本原理,ATP具有怎样的结构和特点才能担当“如此重任”呢?引出后面的内容“ATP分子中具有高能磷酸键”。此时让学生阅读教材回答学案上的下列问题:

1、写出ATP(三磷酸腺苷)的分子结构,并标出所有符号代表的意义。

2、ATP中的两个磷酸基团之间(P和P之间)用“~”表示的化学键是_________。其水解过程中,释放的能量是一般共价键的____倍以上(如ATP水解生成ADP和磷酸时,释放的能量多大30.54KJ/mol,而6---磷酸葡萄糖水解为葡萄糖和磷酸时,释放的能量只有13.8kJ/mol)。含有高能磷酸键的化合物统称为______________。

3、ATP中________________(哪个)高能磷酸键,在一定条件下容易水解生成____和__________放出能量,生成的两者________(容易/难以)再捕获能量重新生成ATP。ATP在细胞内形成后不到1分钟的时间就要发生转化,一个成年人在静止状态下,24小时内竟有40kg的ATP发生转化。

在第三个问题中的后半部分相当于阅读材料,教师可在学生填写完后对答案时提出疑问或者让学生自己提出疑问,进入后面的课题。

限于学生的化学基础,关于ATP的结构,在此不宜过于深入。但要知道学生分析教材中的三个色块代表的含义,明确ATP结构简式中所有符号代表的含义,特别要强调ATP中大量的化学能储存的部位,通过查找并分析相关数据来分析ATP中高能磷酸键与一般化合物中普通化学键的区别。

对于ATP的形成途径,因为学生还没有学习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的过程,在此虽不宜太具体的讲解,但教学中应抓住教材中“ATP再生迅速且含量稳定、移动迅速、供能高效”的特点,引导学生分析ATP在能量“转移”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物质变化总是伴随着能量的消耗或释放,线粒体的呼吸作用氧化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核糖体合成蛋白质、细胞膜主动运输、高尔基体合成分泌功能等需要能量,“产能”和“耗能”在空间上存在矛盾:细

·3·

胞内有多种能源物质,如糖类、脂质等有机物都储存着大量且稳定的能量,这些能源物质的稳定性,利于大量储存能量,但不利于及时灵活的利用这些能量,能量的“稳定储存”和“灵活利用”之间也发生了抵触。让学生感悟在神奇的自然选择过程中之所以“选中”ATP作为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是因为ATP既解决了线粒体“产能”和细胞各处都要“耗能”在空间上的矛盾,又解决了能量在糖类、脂肪等物质中“稳定储存”和细胞代谢需要“灵活利用”的矛盾。从而正确理解ATP在能量代谢的过程中扮演的角色--------能量“通货”。引导学生从两种不同角度分析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提高学生分析与推理能力的过程。探究三:ATP与ADP的相互转化

教师:如果一个人不吃不喝,大约至少能活3天,也就是我们体内的自由水可以使人使用3天。那么人体如果没有ATP的合成,又能活多长的时间呢?(联系人体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据显示〗:氰化钾它就是阻止人体内新的ATP合成的毒药,人中毒后在3~6分钟内就会死亡。但一个成人一天在静止状态下所消耗的ATP为48kg,在紧张活动的情况下,ATP的消耗可达0.5kg/min。

〖问题〗:大家可以跟自己的体重比一下,能得出什么结论呢?

(通过师生互动,得出ATP的特性就是:含量少,转化快。这对于构成细胞内稳定的供能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问题〗:ATP和ADP是怎样相互转化的?

具体教授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在学案填写如下内容:

1、ATP与ADP的相互转化:

ATP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注意条件)

2、ATP水解时放出的能量可用于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3、ATP在细胞内的含量是_________的,但ATP在细胞内的转化是_________的。

4、对人和动物来说,ADP转化成ATP所需能量,来自________作用,对绿色植物来说,ADP转化成ATP所需能量,来自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5、ATP作为直接能源物质,水解后可用于各种生命活动,如转变为:________(用于合成代谢)、___________(用于肌肉收缩)、____________(用于物质的主动运输)、____________(生物电、生物发光)、____________(用于维持体温)等。

另外做设计部分此类内容的综合性稍高点的题目作为巩固练习,难度不宜太高。〖问题〗:ADP转化成ATP的过程中,所需要的能量由谁来提供呢?

·4·

(学生结合书上图片,开动脑筋,自己找出ATP形成的途径,并理解;教师再作详细总结。)探究四ATP的利用

〖教师〗:(1)吸能反应总是与ATP水解的反应相联系,由ATP水解提供能量;放能反应总是与ATP的合成相联系,释放的能量储存在ATP中。能量通过ATP分子在吸能反应和放能反应之间循环流通。

(2)细胞内储存能量的物质有糖类、脂肪、蛋白质等,细胞内消耗能源物质的顺序是:糖类

脂肪

蛋白质。一般情况下生物体内细胞利用的能源物质是糖类,而且糖类中的能量需要分解释放传递给ATP,转变成活跃的化学能,才能供给各种生命活动利用,从而解决能量的“稳定储存”和“灵活利用”的矛盾。

(3)直接供给生命活动能量的能源物资是ATP。在生物体内能量的转换和传递中,ATP是一种关键物资。ATP是生物体内能量转换的“中转站”,它有利于能量的运输和协调供给,如线粒体呼吸释放能量合成的ATP,可以转移到细胞膜用于主动运输和细胞分裂等生命活动,从而解决“产能”和“用能”在空间上的矛盾。

〖学生活动〗:结合课本图,讨论ATP还有哪些用途,从而对该图进行补充和完善。(ATP中的化学能可以转变成机械能、化学能、电能、渗透能、光能等其它形式的能量。)回归〖情景创设〗引入中显示的各项生命活动,再次与学生共同讨论ATP中能量的利用过程。

强调此转化过程能量是不可逆,反应过程也是不可逆的。(可以让学生关于这个文图展开讨论,提示:从反应过程的酶、反应场所、能量不同几个方面分析讨论。)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课堂实录)

(五)发导学案,布置作业

九、板书设计

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一、ATP是各项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 全称:三磷酸腺苷

结构简式:A-P~P~P

二、ATP与ADP的相互转化 ADP+Pi+能量ATP

·5·

三、ATP的生成途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四、ATP的利用 肌肉收缩(机械能)吸收和分泌(渗透能)合成物质(化学能)神经传导和生物电(电能)

十、教学反思

本节课按照课标要求,倡导学案式教学,以小组互助然后填写学案的方式组织教学,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构建过程。本节课不仅较好地利用了教材上的“问题探究”,而且善于从现实生活中寻找更加灵活的典型例子,巧妙地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一正一反,相互辉映,使学生充分体会什么是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以及什么是对照实验,有利于引导学生学会确认和控制变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本节课大量采用鼓励性评价机制,发挥学生潜能,注意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创新,大胆猜想的科学精神和态度价值观。学案教学使学生在课堂上不只是抬着头听讲或者是无意义的讨论,而是要不停的将所讨论所思考的结果填写在学案上,让学生养成随时动笔记的习惯,促进学生积极改变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不足之处是:时间较紧,使得一部分巩固练习留待课后完成。

5.第五章第1节透镜习题 篇五

《畜禽繁殖与改良》试卷(第五章及第六章第一节内容,含答案)班级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得分____________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家畜中一年四季可发情配种的动物是()

A马 B驴 C羊D猪

2.下列属于诱发排卵的动物是()

A牛 B猪 C兔 D羊

3.精子进入卵黄膜,卵子对精子的选择()

A.不严格B.严格 C.较严格D.非常严格

4.猪的射精量一般为()

A150—300ml B50—100ml C5—10ml D0.8-1.2ml

5.主要来自精囊腺的分泌物是一种重要的缓冲剂可以防止或延缓精液凝固的是()A糖类 B柠檬酸 C甘油磷酸胆碱D抗坏血酸

6.假阴道采精时,内胎的温度达到()

A 0—5℃ B 34—35℃ C 38—40℃ D 55℃

7.手握法和筒握法采精适用于下列哪种家畜()

A牛B羊 C马 D猪

8.公牛采精量是()

A 150—300ml B 50—100ml C 5-10ml D 0.8-1.2ml

9.目前冷冻精液主要采取颗粒细管分装方法,颗粒精液是把经过平衡以后精液在一定温度下冷冻的颗粒大小是()

A.0.05—0.1ml B 0.1—0.2ml C 0.25-0.5ml D1-2ml

10.获能精子和成熟卵子的受精部位是()

A输卵管伞部B壶腹部C峡部D子宫

二、判断题(正确的在括号内写“A”,错误的写“B”。每小题1.5分,共15分)

1.家畜精液量的多少主要决定于副性腺分泌物的多少。()

2.母畜全身各部器官的发育都达到完全成熟具备了成年家畜所固有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的是性成熟期。()

3.精子在37度至38度范围内其代谢活动力很低,是维持生命的最好温区。()

4.检查精子活力的最适温度范围是0—5度。()

5.精子最适合生存的PH值为7.0左右,而PH值无论变大或变小都影响精子的活力和生存。

()

6.精子活率检查必须在每次采精后稀释后输精后进行三次()

7.精液常温保存是利用酸性环境抑制精子的活动使其营养物质消耗增多。()

8.精子密度大的精液可以低倍稀释,而密度小的只能作高倍稀释。()

9.输精量的大小依精液浓度和精子活率而定。()

10.胚胎的早期发育经过卵裂成为桑葚胚囊胚或胚泡然后附植于子宫内。()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

1.家畜的配种方法有两类,即__________和_________.2.精子的运动方式有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3.家畜的采精方法很多,目前在生产中普遍采用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等。

4.假阴道为一筒状结构,主要由_______ ________ 和_________三部分构成。

5.精子活率是指精子中呈_________的精子占全部精子的比例。

6.单位容积中精子数量的多少即为___________。

7.精液保存的方法有三种即_________ ________ 和__________。

8.一般情况下受精的精子依次穿过卵外围的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三层结构,进入卵之后,精子核形成___________,卵子形成雌原核,然后配子配合,完成受精。

9.早期限受精卵细胞在透明带内的连续分裂过程称为______。

10.精子有害温区为___________;玻璃化温区为___________。若长期保存精液,其温度必须低于___________。

11.精液的外观检查一般是指检查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12.母牛的输精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计12分)

1.受精

2.精液的冷冻保存

3.输精

4.透明带反应

五、简答题(共计19分)

1.人工授精的意义是什么?

2.有一头种公畜,一次采得鲜精13ml,经检查精子的活力为0.8,精子的密度为12亿/ml。此精液处理后全部用于细管冷冻,每只细管的容量为0.25ml,其有效精子数要求不少于1500万。问:本次采得的精液经处理后能为多少头母畜输精?

3.精液稀释的目的是什么?

4.简述精子在母畜生殖道内运行的过程。

《畜禽繁殖与改良》试卷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D 2.C 3.D 4.A 5.B 6.C 7.D 8.D 9.C 10.B

二、判断题(每小题1.5分,共15分)

1.A 2.B 3.B 4.B 5.A 6.B 7.B 8.B 9.A 10.A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

1.自然交配 人工授精

2.直线运行 旋转运动 原地摆动

3.假阴道采精法 手握采精法简握采精法 按摩采精法(电刺激采精法)

4.外壳 内胎 集精杯

5.直线运动

6.精子密度

7.常温保存 低温保存 冷冻保存

8.放射冠 透明带 卵黄膜 雄原核

9.卵裂

10.0—-600C-60—-2500C-600C

11.射精量 色泽 气味 云雾状

12.直肠把握子宫颈输精法

四、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计12分)

1.受精

公母畜交配后,精子和卵子结合,形成合子(受精卵)的过程称为受精。

2.精液的冷冻保存

精液冷冻保存是利用液氮(-196℃)或干冰(-79℃)作冷源;将精液经过特殊处理后保存在超低温下,以达到长期保存的目的。

3.输精

输精是人工授精的最后一个环节,输精就是适时而准确地把一定数量优质精液输送到发情母畜的生殖道内的适当部位,使母畜妊娠的一项技术。

4.透明带反应

当精子钻入透明带触及卵黄膜时,能使卵子从休眠状态中激活过来,卵黄内的皮质颗粒内容物释放出来,改变了透明带的性质,破坏了透明带上的精子受体,阻止了其他精子的穿入,使后来的精子不能进入透明带内,这种变化称为透明带反应,可防止多精子受精。

五、简答题(共计19分)

1.人工授精的意义是什么?(答对五点就给5分)

答:(1)提高优良种公畜的利用率,充分发挥公畜繁殖潜力。

(2)有利于提高母畜受胎率。

(3)防止某些生殖疾病的播。

(4)克服杂交改良和体型大小相差悬殊配种时的困难

(5)克服母畜配种的地域的限制,并可开展国际间的交流与贸易。

(6)有利于精液的长期保存与利用。

(7)为开展生殖生物技术科学研究提供了有效手段。

2.有一头种公畜,一次采得鲜精13ml,经检查精子的活力为0.8,精子的密度为12亿/ml。此精液处理后全部用于细管冷冻,每只细管的容量为0.25ml,其有效精子数要求不少于1500万。问:本次采得的精液经处理后能为多少头母畜输精?(7分)

解:12×0.8=9.6亿/mL

0.15÷0.25=0.6亿/mL

9.6÷0.6=16(倍)

13×16÷0.25=832(头)

答:本次采得的精液经处理后能为832头母畜输精。

3.精液稀释的目的是什么?(每小点1分,共4分)

(1)增加精液的容量,扩大配种头数;

(2)可以补充精子代谢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3)可以消除副性腺分泌物的有害影响;

(4)可以缓冲精子的酸碱度、调节渗透压,给离体精子创造适宜的环境,从而延长精子的存活时间。

4.简述精子在母畜生殖道内运行的过程。(每小点1分,共3分)

(1)精子在子宫颈内运行子宫颈是第一道栏筛,阻止过多的精子进入子宫。

(2)精子在子宫内运行 宫管结合部是第二道栏筛。

6.第五章第1节透镜习题 篇六

大连市第五中学 朱 艳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比较,明确区域主要的人文特征。

2.通过对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人文特点的学习,了解因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差异,以及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由此产生了人类生产、生活的南北差异。3.训练学生学会用比较法和归纳法学习区域地理。4.学会利用身边的地理环境来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

活动建议:

1.小组合作:全班同学分成两大组,分为“北方”和“南方”两大组。

2.小组讨论:北方、南方地区的人文差异及原因。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各区域的地理特征。3.练习巩固。

4.小结。启示:育人为本的教学目标;从不同角度选择整合教材;展现过程与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相结合的评价模式。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应初步树立因地制宜的观点,懂得顺应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这对将来参加工作是十分有益的。

教材分析:

教材用了两幅素描图,以农村生活为依据,对比自然景观和人文活动等方面的明显差异,完成活动1。教材主要从农田类型、主要农作物、作物的熟制、交通运输方式、交通运输工具、房屋的特点等方面进行了描述。应该指出的是,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南北方人民传统的生活习惯已经逐渐趋同。过去人们常用“南船北马”来形容南北方主要交通工具的差异,但现在这种差别越来越小,城市生活尤其如此。

教材设计了开放的问题:你还能说出北方人和南方人有哪些生活和文化等方面的特征?引导学生对问题的继续深入、细致的思考,强调思考过程,答案应该是开放的。第三,由上述分析可以知道:不同区域的人文活动与当地自然条件有着密切的联系。这是人地关系协调发展思想的极好体现。

教材在活动课文中体现了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区域特色,先是通过分析人文差异的自然原因,将自然与人文特色重新组合;又用了两个小例子来进一步说明:一个例子来自于我国古代文献《周礼·考工记》,说明南方和北方的自然差异影响了植物的生长;另一例子来自学生的生活实际,说明南方和北方不同的气候条件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教学设计

课型

分层次探究合作学习

构思

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人文差异,这一节是在自然地理差异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和应用,也是学生了解人文地理的一个极佳的素材,对学生今后学习区域地理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在本节课的学习重在引导,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体会。领悟自然环境对人文生活的巨大影响。

在学习过程中以班级为单位,班级学生的整体基础可以这样分为

较好

一般

较差

三种类型

1较好

问题→活动→在展开活动中,逐步深入地学习本节内容——带着问题,通过尝试(地理实践),自主学习。

在学习本课后达到了举一反三的效果,能够充分引起学生对人文地理的学习兴趣,并感知自然规律,会利用学过的知识对身边的地理加以评价、利用。

2一般

问题→活动(教材中设计的活动)——带着问题,通过自主学习和递进式的各种小型活动,展开教学。

在学习本课后能够充分引起学生对人文地理的学习兴趣,并感知自然规律,会利用学过的知识对身边的地理加以简单评价。

3较差

教师讲解→组织讨论→开展活动(教材中设计的活动)——讲授,组织自学。

在学习本课后能够充分引起学生对人文地理的学习兴趣,并感知自然规律,学会搜集地理知识。

准备工作 1.幻灯片。2.影像资源。3.讨论题目。

教学过程

引言:中国的戏剧文化博大精深,渊源流长。提问:同学们都知道哪些地方剧种?

生答:京剧、秦腔、越剧、黄梅戏、川剧、豫剧„„ 提示:下面请大家欣赏两首曲子,判断分别是什么剧种。多媒体影音资料:播放一段秦腔、一段黄梅戏。

学生判断正确。教师提问:这两首曲子的唱腔各有什么特点? 生答:秦腔气势磅礴、高亢、明亮;黄梅戏细腻、婉转、优美。

提问:大家都知道秦腔原产于陕西,黄梅戏原产于皖、赣、鄂交界处,我们追溯一下历史,这些戏种的产生和自然环境的有什么联系么?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难道唱腔的差异也来源于自然环境么?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这节课来探究一下自然环境对人文环境的影响。

分发给每小组影像资源的文字介绍。展示投影片

(一)第一组讨论题: A组

B组

C组

(1)这是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中的哪个区域?

(2)你的判断线索是什么?(3)能说出你的依据吗?

各小组讨论,可分工合作,记录讨论内容。教师指导各小组讨论,可与小组交流,帮助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展示影像资源

(二)第二组讨论题:

(4)判断影片,哪些是南方地区,哪些是北方地区?

(5)从中你发现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生产生活有什么不同?(6)你能找出这种差别的原因吗?

(7)你能将你的理解分析给大家听吗?也就是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人文环境)的联系.4.分析总结

(8)通过刚才的分析,你能总结出南方和北地区人文环境的不同吗?(9)能否说出和自然环境的关系.

5.小组竞赛运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解释下列词语(附简单文字介绍)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了一方人”,我国的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由于自然环境的明显差异,蕴育了不同的风土人情。你都知道吗?它们和自然环境有什么联系,你能找到答案吗? 小组抽签选题,并讨论。南经北政(文化)南船北马(交通)

南矮北高(身高)南繁北齐(语言)

南尖北平南敞北封(房屋)南轻北重(工业)

南涝北旱(气候)南拳北腿(武术)南米北面(饮食)南柔北刚(性格)南腔北调 南甜北咸

师生总结: 对比南北方自然景观和人文活动等方面的明显差异,主要从农田类型、主要农作物、作物的熟制、交通运输方式、交通运输工具、房屋的特点等方面进行了描述,它们的每一种差别都离不开自然环境的差异。应该指出的是,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南北方人民传统的生活习惯已经逐渐趋同。过去人们常用“南船北马”来形容南北方主要交通工具的差异,但现在这种差别越来越小,城市生活尤其如此。北方人和南方人有哪些生活和文化等方面的特征?强调思考过程,答案应该是开放的。

不同区域的人文活动与当地自然条件有着密切的联系。这是人地关系协调发展思想的极好体现。

巩固

反馈练习

1.下列南北方农村生活景观的差异,不是由于降水差异引起的是: A北方以陆运为主,南方人常用水运 B北方以旱地为主,南方以水田为主 C北方的屋顶坡度比南方的小 D南北方农作物的熟制不同

2.下列南北方人在文化方面的差异,气温是主要影响因素的是: A北方的一些剧种唱腔高亢,而南方的则唱腔委婉 B北方的园林建筑规模庞大,而江南园林则小巧玲珑 C 北方的屋顶坡度比较小,南方的屋顶坡度比较大 D北方人擅长溜冰,南方人擅长游泳

3.北方的传统民居墙体比南方的厚,影响因素是: A降水的差异B建筑材料的差异 C地形的差异D气温的差异 4.影响我国南北方中学生寒暑假时间长短不一的主要因素是: A 民居因素B降水因素C交通因素 D气温因素

教后反思 这节课是实践探索的一节课,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性与主动性,让学生获得了通过自己探索得来的知识,同时也培养了思考能力、判断能力、合作参与意识、自尊和自信,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区域特征是基于学生能感受到的或很容易通过各种媒体了

解到的有关日常生活体验的内容,学生容易接受。本课中涉及对比的内容较多,“比较法”在本课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学生学会用比较法和归纳法学习区域地理是这几节课中应该达到的要求。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由于生活在北方地区,对北方地区生活习惯、文化等各方面感受相对较深,而对南方地区相对陌生,但由于有些同学去过南方地区或家里亲戚周围朋友有南方人,因此对南方地区也比较了解,况且课本中提到的内容大都涉及的是一些生活、生产方面的,很容易理解,学生也很有兴趣。在要求学生提前收集有关课本没有提到的南方和北方在自然和人文方面差异内容时,学生积极性很高,有些内容甚至是通过询问周围的南方人得到的。学过本节课之后,好多没有去过南方的同学都想亲自去一趟南方,有一种冲动,特别是想去农村看一看,身临其境,感受那里的自然风光和文化特点。这已经达到的教学目的。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既是对教学内容选择的要求,同时也是的对教学方法的要求,如果在教学中,教师不注意联系实际,学生就会失去学习兴趣,用来自于学生身边的事物,创设引人入胜的问题情景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我积极充当学生的“向导”――把学生引向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的向导,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在主动的学习中,学生自能乐学,善学。在教学中,对于南方和北方地区的自然差异、人文差异这些基础知识,我改变了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的做法,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找,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教学中,我注意创设疑点激发学生思维,显而易见,处于积极的思考状态中的学生,自能分析问题,热衷于解决问题的学生,自能产生新的问题。

这一节课的不足之处有:

1、部分学生对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掌握不好,老师要花一点时间补漏; 部分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过分注意荔枝的情况老师也花了一点时间引导,影响了整体的进度。

2、搜索荔枝的生长特性时,由于内容很多,在整理资料时遇到了一些麻烦。改进方法:

3、讲前一节课时要想办法把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讲透一点,避免在接下来的课中出现夹生;在讲引入材料时要简明扼要,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地理问题上。

4、提高学生搜索和整理资料的能力,在今后的课堂中加大学生即时搜索的练习,让即时搜索成为课堂的一部分,提高课堂的容量,让学生知道知识不单只从书本学,还可以从网络上学。

南经北政(文化)南经北政从总体上看,我国北方军事、政治活动活跃,南方经济、文化发达。北方历来是我国的政治中心,秦、汉、唐定都长安(今西安),元、明、清定都北京,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这更确定了北方在全国的政治地位。到了近现代,由于西方的科学文化首先从我国东南沿海传入,促进了南方经济的飞跃发展,使得南方在经济文化上的优势不断加强。因而“北方出当官的,南方出经商的”,这两句话较好地反映了南北方不同的政治、经济心态。

南船北马(交通)在南方水乡,船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工具,靠它渔猎而食,运输代步。生活在千里草原的游牧民族,很早就形成以畜力驮拉物品,以及骑马、骑驴等交通民俗。我国古代的交通运输方式是南方以船为主,北方以马为主。其原因是南方气候湿润,降水丰富,地表河网密布,因此为适应“水乡”的船舶运输便应运而生。而北方多干旱、半干旱气候,草场广布,畜牧业发达,马匹除了提供乳肉产品外,又以其耐力好、速度快而被北方人民驯化为代步工具,成为北方大地的交通工具。

南矮北高 就人口的生物学特征而言,我国南方人矮,北方人高。据统计,我国东北、华北地区的男子平均身高为1.693米,云贵川地区则是1.647米。从南北方的气温差异来讲,由于南方气候炎热,人体的新陈代谢速度较快,生命周期短,因而身材大多不高。而北方由于气候寒冷,影响了体内酶的活性,新陈代谢慢,生命周期长;再加上北方冬季漫长而寒冷,人们的户外活动少,体内营养物质积累多,因而长得“人高马大”一些。

南繁北齐 我国语言的地理差异表现为南繁北齐,即南方语言繁杂,北方语言比较单一。我国北方广大地区都属北方方言区,从哈尔滨到昆明直线距离3000多千米,两地语言虽有区别,但通话、交流并没有太大障碍。而南方即使在同一方言区内,如闽方言区内,还分福州话、厦门话、莆田话、闽西话等,彼此差异极大,甚至听不懂。这些语言的形成与地理环境是有一定关系的。一则我国北方多地势平坦的高原和平原,交通联系方便,老百姓交往、交流的机会多,彼此融合,因而语言差异不大。二则南方多丘陵山地,地形崎岖,交通闭塞,不利于人们交往,久而久之,便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土话”。

南尖北平和南敞北封我国居民屋顶的坡度从南往北是逐渐减缓的。南方屋顶高而尖,原因是南方的年降水量大,气候又炎热,高而尖的屋顶既利于排水,又利于通风散热。北方由于降水较少,所以屋顶多建成平顶,这样既可节省建筑材料,还可兼作晾晒作物的场所。另外,我国南方的园林建筑,轻巧纤细,玲珑剔透,内外空间连贯,层次分明,苏州的拙政园是其典型代表。北方园林建筑则平缓严谨,粗壮质朴,内外空间界限分明。我国著名园林学家陈从周做出总结:“南方为棚,多敞口。北方为窝,多封闭。”可见,从适应环境、居住舒适出发,南方建筑注重通风散热,北方建筑利于保温保暖。

南经北政

从总体上看,我国北方军事、政治活动活跃,南方经济、文化发达。北方历来是我国的政治中心,秦、汉、唐定都长安(今西安),元、明、清定都北京,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这更确定了北方在全国的政治地位。到了近现代,由于西方的科学文化首先从我国东南沿海传入,促进了南方经济的飞跃发展,使得南方在经济文化上的优势不断加强。因而“北方出当官的,南方出经商的”,这两句话较好地反映了南北方不同的政治、经济心态。

南轻北重

由于受到资源和区位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的工业布局有南轻北重的地域特征,即我国北方以重工业为主,南方轻工业相对比较发达。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我国北方煤炭、石油、铁矿石等矿产资源丰富,因而逐渐形成以采矿、冶金、机械制造等重工业为主的工业结构。而东南沿海地区资源贫乏,但交通便捷、资金技术力量雄厚,所以便扬长避短,发展原料、燃料消耗少的工业类型,因而轻工业相对比较发达。

南涝北旱

我国隶属东亚季风气候,年降水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南方不仅雨季历时长,而且由于夏秋季节降水集中,因而常常出现洪涝灾害。而华北、西北降水较少,再加上垦殖、放牧过度,蓄水抗旱能力差,所以面临严重的“水荒”,影响着当地人民的生产和生活。为此党中央实施了南水北调工程,以调节我国水资源的空间分配矛盾,这样既可缓解南方的水患,又可解决北方的水资源危机。

南拳北腿(武术)北方平原面积广,人外出主要靠腿行走,腿部力量足是北方人的基本素质,依靠下肢发力的跑、跳、蹦更适合粗狂的北方人,南方多江河,自古以来以舟为主要交通工具,因为船上的活动范围有限,加上船的颠簸,在格斗中立足不稳,就有掉入河中的危险,小范围的上肢搏击更有利于打击对手。再如,还可从气候因素分析:北方气温低,选择产热多的下肢运动来取暖,南方气温高,选择产热少的上肢运动。

上一篇:影楼的活动策划:爱情娱乐大转盘下一篇:护理教学组长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