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思考题(共8篇)
1.国际金融思考题 篇一
国际会计思考题
第一章
1、从不同的角度(站在不同的主体)看会计国际化?(从国家、企业、个人)(政治、经济、文化)为什么会产生会计国际化?(背景、影响、原因)
①商品的国际贸易——货币不同——要做折算
②货币交易
③投资市场的国际化——直接投资/间接投资(资本市场国际化)
④跨国公司——会计标准一直——世界性有效
⑤文化方面
⑥经济方面
第二章
1、跨国公司如何应对全球的(外国的)报表使用者?(站在报表提供者的角度考虑)P40
汉语、人民币、准则(如何面对)
①本国语言+本国货币+本国准则——不进取或带有本国色彩的企业
②本国语言+本国货币+本国准则家+表下注释
第四章
1、国际的会计协调主要的国际性的组织有哪些?(性质、作用、成就、贡献(颁布了…条例等))P1112、国际的会计协调的动因或背景(经济全球化)?
商品市场国际化(直接投资、间接投资(股票、债券))
第五章
1、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过去、现在、将来(样子、规划)所做的工作?(主要的)P1552、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的主要内容和评价。
第六章
1、物价变动会计是解决什么的问题?(要连同一个会计尺度上衡量同一事项,取消货币价值变动差异)
2、它的基本模式有哪些?(两个)各自有哪些特点?(模式)对会计报表(会计信息)有什么影响?
第十一章
1、核算题:按单一交易观处理外币购销交易的程序P366
第十三章
1、外币报表折算方法有哪些?各自有何特点?P4282、如何判断功能货币?如何根据功能货币来选择外币报表核算方法?
3、折算题:现行汇率法☆、时态法(重点,我国)——交易处理折算、报表折算
2.国际金融思考题 篇二
一、对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原因的不同解释
肇始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国际金融危机, 是自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 对世界各国影响深远。对于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原因, 学者们提出了各自的观点。丁冰认为, 当前危机主要是由于长时期来新自由主义泛滥所造成的。恪守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华盛顿共识”主张实行全盘私有化, 市场化和自由化, 其中包括金融自由化, 以进一步加强资本的剥削和掠夺, 其结果势必加剧资本主义固有的基本矛盾和贫富两极分化的发展, 从而为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埋下了隐患[1]。大卫·科茨认为, 导致这次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原因是新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2]。刘英奎认为, 美国寅吃卯粮的中产阶级超前消费方式铸就了危机的社会基础, 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促进了危机的形成, 银行和金融机构违规操作埋下了危机的祸根[3]。葛奇认为,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源在于次级房屋贷款发放环节。通过房贷一评级一卖出的证券化过程, 次级贷款风险被散播到了全球各类投资者。金融监管机构对此次危机负有不可推却的责任, 其传统的最佳标准式的监管理念通过巴塞尔新协议等方式导致了市场行为趋同, 从而流动性缺失、系统性风险发生、亲周期问题显现[4]。
这些原因比较客观地描述了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表现, 也暗示了政府在应对金融危机过程中的具体措施。但是, 它们一个共同缺陷是只停留于表象分析, 对原因的阐述显得不够深入, 没有揭示出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如前所述, 新自由主义主张全盘私有化、自由化, 而美国政府采取的一项应对金融危机的重大策略就是直接接管金融机构, 即实行国有化, 这不是自相矛盾吗?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 西方国家经济普遍衰退, 唯有中国经济“风景这边独好”, 一枝独秀, 成为世界经济的火车头, 成为引领世界经济走出衰退的希望。西方国家银行等金融机构倒闭、破产, 而社会主义中国的金融业却表现不俗, 维护了国内金融市场的稳定, 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这些问题是不能从现象层面或者说技术层面得到说明的, 只有运用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 从社会制度层面作出解释, 才能揭示出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
二、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揭示了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规律, 是我们认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现状和趋势的指导方针, 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揭示了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即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马克思早在19世纪40年代就开始研究经济危机问题, 形成了关于经济危机理论的思想萌芽。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一书中指出, “由于自然规律的必然性, 生产一定要经过繁荣、衰退、危机、停滞、新的繁荣等等周而复始的更替。”[5]马克思还探讨了经济危机的渊源, “生产的无政府状态是灾难丛生的根源”[6]。后来,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 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生产力的发展, 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中论述了危机产生的必然性, 把危机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灭亡联系起来, 使经济危机研究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在《1848—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中, 马克思分析了经济危机与社会革命之间的关系, “在这种普遍繁荣的情况下, 即在资产阶级社会的生产力正在以整个资产阶级范围内所能达到的速度蓬勃发展的时候, 也就谈不到什么真正的革命。只有在现代生产力和资产阶级生产方式互相矛盾的时候, 这种革命才有可能……新的革命, 只有在新的危机之后才可能发生。但它正如新的危机一样肯定会来临。”[6]在《1857—1859年经济学手稿》、《政治经济学批判》和《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中, 马克思对经济危机理论作了比较详细论述, 使这一理论得到了丰富和发展。马克思指出, 在简单商品流通中就包含着经济危机的可能性, 但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性, 只有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才有可能发生。马克思划时代巨著《资本论》问世, 则标志着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最终形成。虽然马克思没有在《资本论》中以专门篇幅来阐述经济危机, 但有关经济危机理论, 马克思都作了论述, 只是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已。经济学家琼·罗宾逊说过:“马克思没有建立关于商业循环或资本主义的长期运动的完整的学说。”[7]这种观点是站不住脚的。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在资本主义社会, 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雇佣劳动的存在, 导致资本和劳动互相分离。为了追求最大限度的剩余价值, 资本家一方面大力增加资本积累, 扩大生产规模, 生产出大量商品。另一方面资本家总是通过各种手段来加强对劳动者的剥削, 压低工人工资, 导致无产阶级购买力逐渐下降, 表现在宏观层面就是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者有支付能力的消费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 导致总供给与总需求不平衡, 这种不平衡积累到一定程度, 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就会爆发。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一切现实的危机的最后原因, 总是群众的贫穷和他们的消费受到限制, 而与此相对比的是, 资本主义生产竭力发展生产力, 好像只有社会的绝对的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8]这里所说的“生产过剩”, 不是绝对的生产过剩, 而是相对的生产过剩, 即相对于有购买力的需求来说是过剩了, “资本的生产过剩, 从来仅仅是指能够作为资本执行职能即能够用来按一定剥削程度剥削劳动的生产资料——劳动资料和生活资料———的生产过剩;而这个剥削程度下降到一定点以下, 就会引起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混乱和停滞、危机、资本的破坏。”[8]“生活资料和现有的人口相比不是生产得太多了。正好相反。要使大量人口能够体面地、像人一样地生活, 生活资料还是生产得太少了。”[8]
马克思认为, 只要资本主义存在, 爆发周期性经济危机就不可避免。自1825年英国爆发第一次经济危机以来, 经济危机每隔若干年就爆发一次, 经济危机成为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如影随形的伴侣。1929年爆发的世界经济危机让凯恩斯主义大行其道, 资本主义社会正处于黄金时代。20世纪70年代, 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石油危机爆发、西方经济出现“滞胀”状态, 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逐渐受到质疑。20世纪80年代, 撒切尔夫人和里根政府开始全面采用新自由主义市场化、自由化和私有化政策, 新自由主义开始占据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主流经济学的地位, 在美国一直被布什、克林顿、小布什采用。新自由主义政策反对对劳动力市场的政府干预, 主张减少收入分配调节, 导致居民收入增长停滞, 造成了严重的贫富分化, 经济增长的大部分流向了富人的口袋。2005年, 美国最富有的1%和1‰的人所拥有的财富都达到了1928年以来的最高水平。最富有的1‰的人口只有30万, 他们的收入与最穷的50%的人口的总收入是相当的, 而最穷的50%的人口有1.5亿[2]。而且, 在新自由主义倡导的“小政府”理念指导下,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放松了监管, 不再为工人提供相应的援助计划和政策, 工人阶级在与资本家的博弈中更加处于劣势, 工资增长幅度远远低于利润增长幅度, 结果就是工薪阶层相对收入下降或停滞, 造成消费需求不足。为了刺激消费, 促进经济增长, 美国大力发展消费信贷, 鼓励居民大量借债, 超前消费。很多低收入者信用等级较低、无法达到普通信贷标准, 也能大举借债, 这就增加了放贷机构的风险。银行等贷款机构为了降低风险, 把数量众多的次级住房贷款包装成优质债券在市场上发售, 吸引各类投资机构购买;投资机构则利用金融创新技术, 再将其打包、分割、组合, 派生出一系列脱离其基础价格的、结构异常复杂的金融衍生产品, 出售给对冲基金、保险公司等。结果, 起初的贷款就被逐级放大成为几倍甚至数十倍的金融衍生产品, 金融风险也随之被急剧放大。这种寅吃卯粮的超前消费模式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泡沫, 虽然能暂时掩盖生产与消费的矛盾, 但是长此以往, 更大的经济危机在酝酿孕育之中。当矛盾达到十分尖锐化的程度时, 经济危机爆发了。所以, 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居民消费能力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 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
参考文献
[1]丁冰.新自由主义不是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吗?——访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丁冰[J].马克思主义研究, 2009, (4) :17-18.
[2]大卫.科茨.美国此次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是新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J].红旗文稿, 2008, (13) :33-34.
[3]刘英奎.美国次贷危机的成因及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3) :35-36.
[4]葛奇.次贷危机的成因、影响及对金融监管的启示[J].国际金融研究, 2008, (11) .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5:109.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470-471.
[7]琼.罗宾逊.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62:43.
3.国际金融思考题 篇三
1969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高级工程师,1968年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历任铁道兵第七师三十二团战士、班长、代排长、团政治处秘书、干事、干部股股长。1984年2月起任铁道部第十七局干部部副部长、十七局二处党委书记。1991年1月任铁道部第十七局党委副书记、党委书记。1995年12月任中国铁道建筑公司党委副书记(期间:1996年9月至1998年7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法学系经济法专业在职学习)。1997年12月任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党委副书记(主持工作)。1998年11月任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党委书记。2002年7月任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副总经理、党委书记。2006年12月任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中共第十六、十七届中央候补委员。
2007年春季至今,源于美国次贷风波的金融危机在经历流动性危机、信用违约危机、利率市场危机和美元地位危机4个阶段后,迅速演变成一场国际性的金融海啸,给世界金融市场造成了严重冲击,并由此产生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使得危机已从局部蔓延至全球,从金融领域侵袭到实体经济,从发达国家传导到发展中国家。这场风暴波及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冲击强度之大,实为百年罕见:北美、欧洲和日本经济体已全部陷入衰退,新兴经济体增速大幅放缓,中国经济运行中的不确定和不稳定因素也明显增多。这场危机至今还仍未见底,黎明远未到来,全球经济正面临着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为严峻的挑战。
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全球性危机,中国政府以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与世界各国加强合作,身体力行,共克时艰。党和国家首先从维护并稳定国内经济形势出发,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密集出台了一系列调控举措:宣布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央行出台实施了创近11年之最的大幅降息政策;政府推出高达4万亿元扩大内需、促进增长的10大措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确保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揽子重大举措。中国政府如此大手笔、高效率的行动,向外界明确发出了应对挑战、战胜困难、力保增长的强烈信号,迅速成为提升全球市场信心的一大亮点。
作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之一的建筑业,特别是在国家基本建设事业中担当主力军和中坚力量的中央建筑企业,尽管在这次全球金融危机中也经受了巨大考验,同其他企业一样也遭遇了流动性短缺、楼市低迷、资本市场和汇率大幅震荡等带来的严重冲击,但随着党和国家一系列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尤其是重点加大基础建设投资等政策措施的相继出台,全国范围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将再次掀起一个历史性高潮,中央建筑企业责无旁贷地要担负起历史重任,充当起拉动国家内需、带动相关产业实现经济振兴的发动机。
中央建筑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中央建筑企业在这次国际金融海啸中尽管生产经营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但从发展的视角看,可以概括为:“危”、“机”并存,机遇远远大于挑战。
从机遇方面看:
一是国家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等一系列重大举措的出台,为中央建筑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市场机会。2008年11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着重推出了以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农村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生态环保、自主创新等方面建设和灾后恢复重建的10项重大措施,出台了未来两年4万亿元左右的投资计划,其中明确指出要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并进一步增加了对铁路建设的中央预算内投资和企业债券的安排额度。今后3年我国铁路计划投资规模将超过3.5万亿元,重点建设一批高速铁路、客运专线、煤运通道和西部干线铁路。同时,国家和地方在公路、市政、城市轨道交通和房屋建筑等领域的建设投资规模也急剧扩大。这一系列从中央到地方的基础建设投资组合拳的推出,给中央建筑施工企业带来巨大的市场机会,企业主营业务无疑将会在规模和效益上实现更大的跨越。
二是建筑市场的逐步规范,为中央建筑企业创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随着我国建筑市场法律体系的不断健全、建筑市场监管的逐步完善、招投标等市场行为的不断规范、诚信体系建设的逐步落实,使得国内建筑市场正在一步步朝着制度化、规范化管理迈进,公平、公正、科学、合理的建筑市场秩序正在逐步形成,工程造价逐步趋于合理,无序竞争的问题逐步得到解决,这些都为中央建筑企业即将展开的新一轮建设高潮创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
三是国家采取的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进一步缓解了企业经营压力。从去年9月份以来,中国人民银行连续4次降低利率、连续3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几次调整,幅度不断加大,力度为央行近10年来货币政策调控所罕见。国家税务总局也将于今年推出增值税转型改革,允许企业抵扣其购进设备所含的增值税。随着这些政策的出台,企业整体赋税不断降低,大大减轻了中央建筑企业的经营压力。
四是主要建筑材料和燃油价格的回落,进一步降低了中央建筑企业的成本压力。去年下半年以来,国际和国内的主要建筑材料尤其是钢材、水泥等价格持续回落,如:建筑钢材从7月份最高5 800元/吨左右,目前已回落至3 500元/吨左右;普通水泥价格从7月份最高的500元/吨左右,回落到目前300元/吨左右,并从整体上看,建筑材料价格还有进一步降低的空间。同时,随着国际上石油价格的大幅跳水,国内成品油价格也大幅降低,这对原材料和燃料价格占成本比重很大的建筑企业来说,工程成本压力将会进一步减小,对提高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将起到积极作用。
从挑战方面来看:
一是全球经济危机对中央建筑企业海外业务造成了较大的冲击。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已经蔓延到实体经济,境外一些工程因资金短缺纷纷缓建、停建或压缩投资规模,不仅对进一步拓展海外市场造成很大困难,甚至对在建的海外项目也产生了直接影响。如:因国际油价的持续下跌造成一些国家政府支付能力不足,可能会对在建项目的正常实施产生重大影响。
二是金融危机引发的汇率和利率震荡,给中央建筑企业外币资产安全造成了巨大风险。从去年7月份以来,外汇市场主要流通货币对人民币平均贬值达20%左右;并且为刺激消费,遭受重创的世界各国央行相继下调基准利率或减少存款准备金比率,由此而引发的汇兑损失使得中央建筑企业的海外资金和资产大幅缩水,中国建筑企业实施的国际工程承包项目和对外劳务派遣也由于难于把握的国际金融市场而面临着巨大的汇兑损失风险,这些都给中央建筑企业的整体效益带来了重大影响。
三是由于房地产市场的持续低迷,给中央建筑企业的整体效益带来较大的不利影响。去年上半年国家对房地产业的调控力度加大,资金供给不足,国内房地产业持续低迷,房屋销售成交量大幅萎缩,并且许多项目的综合开发成本已经高于市场售价,而未来一些高价土地成本项目纷纷进入销售周期,房地产业务的赢利能力缺少增长动力,稍有不慎将造成相当程度的亏损。加上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居民对房地产的消费信心严重不足,加剧了市场观望和恐慌心理,房地产行业面临着极其严峻的形势,使一些中央建筑企业的房地产业务受到重大影响。
四是随着国家基本建设的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一些中央建筑企业的经营规模持续扩张,管理幅度进一步加大,由此带来的企业经营管理难度也不断增加,企业的安全生产、工程质量、项目管理和经济效益等方面的风险也将进一步加大。
中央建筑企业经济运行走势分析和预测
总体来看,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仍然存在,不会因为这场金融危机而发生逆转。我们既要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应对措施考虑得更周密一些,又要注重从变化的形势中捕捉和把握难得的发展机遇,在逆境中发现和培育有利因素,统筹发展大局,扎扎实实办好自己的事情。据有关研究资料分析,2009年国家经济增长率预计将会有所降低,大约在8%~9%之间,但仍位于世界各国的前列,处在一个较高位增长的区间。通过对中央建筑企业及所处行业经济运行走势的分析,可以说正处在一个重大的历史关键阶段,概括起来,就是责任重大、机遇难得、任务繁重、考验严峻。
一是责任重大。国有企业是共和国的“长子”,是社会主义经济的“脊梁”,央企是掌握国民经济命脉的企业,承担着“坚持依法经营诚实守信、不断提高持续赢利能力、切实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推进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保障生产安全、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的社会责任。在抗击这场金融海啸中,只要央企能挺住,国有企业就能挺住,国有企业能挺住,全国就能挺住。特别是中央建筑企业担负着这次国家扩大内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经济增长的重大责任,必须要坚定信心,挺身而出,勇挑重担,为国分忧,充分发挥好中流砥柱的骨干作用,集中力量抓好重点工程建设,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二是机遇难得。据铁道部最新消息,2009年将新建铁路里程1万公里、投资规模1万亿元。2010年,国家将再批准新建铁路里程1万公里、投资规模1万亿元。到2020 年,铁路规划里程数将提升到12万公里;交通运输部2009年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规模将达到1万亿,其中高速公路的投资将达到4 000亿~5 000亿元。据有关消息透露,到2013年用于公路、航道、港口等交通领域建设的投资还将达到5万亿元;在水利设施建设领域,近期将加快诸如南水北调等重大工程的建设,2008年底暂时新增中央财政200亿元;截至2007年底,国内共有25个城市已制定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方案,其中已有15个城市提交了超过60条线路、将近1 800公里的城市轨道交通发展规划,计划投资总规模超过6 200亿元;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提出今后3年将安排超过9000亿元的总投资用于廉租房、经适房和棚户区改造;与此同时,配合国家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部署,全国各省市也纷纷出台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的一揽子投资计划,据不完全统计,投资总额将超过18万亿元。如此广阔的国内建筑市场,为中央建筑企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这将是全国建筑企业一个前所未有的重大发展机遇期。
三是任务繁重。随着国家新的基本建设规划的全面实施,中央建筑企业生产经营规模在多年持续扩张的基础上,将会出现一个新的跨越。2009年,随着铁路、公路、城市轨道交通、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大规模上马,企业的新签合同额将会大幅增长,在建项目将会急剧扩编,工程项目将会遍地开花,施工生产任务必将十分繁重。
四是考验严峻。随着企业施工生产任务的大幅增长,企业经营规模的迅速扩张,企业管理、设备、技术、人才等资源配置能否满足新的形势要求,工程建设安全、质量和效益能否得到有效控制,如何做到高标准起步、高质量建设、高效率推进,在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同时,进一步做强做大企业,这对中央建筑企业管理水平将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再加之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内房地产市场仍然将处在一个相对低迷、清洗泡沫的时期,对中央建筑企业进一步调整产品结构造成严重影响,对实现建筑产业链“上、中、下游”协调发展将是一个严峻的考验。随着金融危机的不断扩大,对中央建筑企业进一步实施国际化经营战略、加强风险控制、提高企业抵御风险能力、防范各种经营风险都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对中央建筑企业治理能力将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措施
针对上述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中央建筑企业应该既要坚定信心,又要增强忧患意识,既要看到面临的发展机遇,又要清醒估计企业外部环境的严峻,做好应对更加困难复杂局面的各种准备,既要抓住国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有利契机,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集中力量进一步做强做大主业,为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拓展空间、储备实力,又要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因素,努力规避企业的经营风险,力争在这次基本建设高潮中展现新的更大作为。
加强统一管理,集中力量办大事。“信心比黄金更重要”。作为充当这次经济振兴发动机的中央建筑企业,更要增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信心,坚持建筑业“上、中、下”游协调发展,不断强化建筑业一体化优势。同时,还要充分发挥中央企业的拉动和示范效应,带领、引导处于建筑产业链条上的相关产业企业共同为国家基础建设作贡献,增强拉动经济增长的社会合力。要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给企业带来的不利影响,加强对投融资项目、资本运作项目和房地产等上游开发项目的监管。要充分利用国家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实施扩大内需措施的有利条件,实行融资和资金集中管理调度使用、大宗物资材料集中招标采购、大型设备集中采购调配,采取有力措施,“拧紧螺母”,从严治理,切实提高企业总部的控制力,强化基层的执行力,进一步优化企业资源配置,集中力量办大事,切实承担起国家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的繁重任务,确保中央重大决策的贯彻落实。
抓住新契机,积极拓展市场。要紧紧抓住这次国家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战略机遇,积极适应国家加快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灾后重建的形势需求,主动适应市场变化,积极调整经营战略,不断巩固既有传统市场,突出中央建筑企业的行业优势、规模优势和专业优势,努力向社会提供咨询、勘测、设计、项目管理、施工、监理、材料、设备全方位“一站式”服务。要努力挖掘潜在市场,进一步完善建筑业“上、中、下”游协调发展格局,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突出抓好节能减排、生态环保等新兴领域的市场开发。要按照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相结合的要求,努力探索产业升级改造的新途径,在产业和产品调整上向符合企业发展战略、主业突出、赢利能力强、带动力强、投资回报率高的领域转移,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型增长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职工素质提高、管理创新型的增长方式转变。同时,要努力规避企业的经营风险,不断增强市场风险规避和防范能力,为推动企业又好又快发展构筑起坚固的“防火墙”。
认真落实中央“出手要快”的要求,全面加强重点工程建设。要按照中央精神和有关部委的要求,充分发挥国家基本建设主力军作用,集中全力优化企业内部的资源配置和生产要素配置,迅速投入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新高潮。要对哈大客运专线、京沪高速铁路、南水北调以及高速公路、地铁、市政等在建重点项目进一步充实加强力量,科学组织安排,加快工程进度。对兰渝、京石、郑武、津秦,贵广、成灌、南广铁路以及高速公路、地铁、市政建设等新开工项目,坚决做到快动员、快设计、快集结、快进场、快展开、快施工,全力以赴打好基本建设的攻坚战。根据在建工程和新开工项目逐步增加的实际需要,要加大设备更新投入,购买一批适应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城市轨道交通、市政建设等施工需要的先进机械设备,不断提高施工生产能力,满足国家大规模基本建设的需要。
以重点工程建设为依托,全面推进科技创新。要切实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来解决规模扩大带来的突出性瓶颈问题,以重点工程建设为依托,把科研开发和科技投入的重点转移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提高持久赢利能力上来。以创新型企业试点为契机,以重点工程建设为载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构建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制;建立以企业总部技术中心为龙头、各成员企业技术中心为主体、各专业研发中心和区域研发中心为骨干的两级四层科研创新体系;充分发挥设计、施工、科研、制造四位一体产业链优势。继续依托重大工程,加大科技投入,积极推动隧道、桥梁、电气化、轨道交通、高速铁路等相关主导产品和关键技术的研发,不断提高企业的科技实力和建筑产品的科技含量,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在关键领域形成并拥有著名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主导产品和核心技术,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全面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以工程项目管理为重点,全面加强企业基础管理。面对即将迎来的项目多、战线长、跨度大的新局面,中央建筑企业一定要冷静迎战,科学分析,周密部署。要把管理重心前移到一线,下沉到基层。要全面推行工程项目管理标准化建设,进一步健全制度,明确标准,规范管理,使工程项目工期、安全、质量、成本、材料、设备,特别是施工队伍等各项管理工作始终处于受控状态。全面推行项目扁平化管理和精细化管理,减少管理层级,缩短管理链条,降低管理费用,加强成本效益核算,充分挖掘项目管理潜力,不断提高项目管理水平。要抓紧完善项目经理培养选聘、激励约束、素质提升、考核奖惩的新机制,努力建设一支优秀的职业项目经理队伍,打牢企业发展的基础,为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增强实力、积蓄后劲。
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确保企业安全生产。中央建筑企业要把安全生产摆在突出位置,着力创建本质安全型企业,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充分发挥安全总监、安全稽查大队的作用,突出抓好事故隐患的排查治理,努力做到“安全生产决心一次下定,安全生产投入一次打足,安全生产措施一步到位,安全生产一票否决,安全生产一抓到底”,确保企业安全生产。
积极应对金融危机,有效防范系统风险。要认真贯彻落实国资委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央企业投资管理和加强资金管理防范财务风险的要求,把风险防范摆在突出位置,切实加强风险控制体系和制度建设,建立健全企业运营动态监测体系,建立健全财务监督机制,按照“集中统一”原则,加快实施财务资源集中管理,细化资金预算安排,清理压缩银行账户,有效防范财务风险。特别是针对国际汇率大幅波动造成的影响,努力减少汇率亏损。要切实加强投资决策管理,根据目前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审慎决策投融资项目及房地产开发项目,集中力量抓好在建项目,加大监管力度,严格控制风险,确保企业的经营安全。
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维护企业稳定。企业各级党组织要加强领导,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积极推进和谐企业建设,维护企业稳定。要向职工讲清当前形势,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一定要坚持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从广大职工根本利益出发,从职工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维护好和发展好广大职工的根本利益。要认真抓好职工就业上岗、教育培训、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安全生产、职业健康、生产生活等切身利益的大事。要在发展企业的同时,不断增加职工收入,着力提高低收入职工的收入水平。要认真落实“三不让”承诺,使广大职工学有所教、技有所用、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困有所助。要进一步加强农民工管理,积极推行“五同”管理,使职工和农民工共同发展,努力为全体员工营造一个和谐、稳定、健康的企业环境,为中央建筑企业在即将开始的建设高潮中提供坚强后盾。
面对这场愈演愈烈的全球金融危机,中国政府以一系列扩内需、促增长的重大举措为振兴世界经济作出了直接贡献。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国家重要骨干力量,中央建筑企业必须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与党和政府保持高度一致,坚定信心,迅速行动,从容应对,狠抓落实,扎实做好各项工作,在这一轮基本建设高潮中当好急先锋,为拉动和刺激国民经济继续平稳较快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4.国际工程承包思考题 篇四
•1.什么是国际工程?
•2.国际工程承包与国内工程承包有何异
同?
•3.近3年我国国际工程承包公司在国际工程
承包市场上有何进展?
•4.你认为今后还可以采取哪些策略开拓和
发展我国国际工程承包市场?
•5.国际工程市场的特点有哪些?
•第二章思考题
•1.咨询工程师应具备哪些业务素质?
•2.在工程项目的四个阶段中,国际工程咨询的主要服务内容是什么?
•3.国际工程咨询有哪些招标方式?
•4.国际工程咨询投标班子在项目投标初期
应做哪些工作?
•5.咨询公司如何编制技术建议书?
•6.国际工程咨询费的费用有哪些计算方
法?人月费率如何计算。
•第三章思考题
•1)国际工程承包招标方式 •2)国际承包公开招标
•3)履约保函、投标保函、预付款保函 •4)评标、开标、决标、授标 •5)工程量清单、工程量清单报价 •6)国际工程承包中的标价构成 •7!国际工程投标报价程序 •8)国际工程单价分析与标价汇总
•9!行政评审、技术评审、商务评
审的内容
•10)标前会议
•11!国际工程承包合同类型及其
主要优缺点。
•12)对国际工程投标人资格预审的目的 •13!国际工程投标前的施工现场
自然条件调查、工程所在国生产要素市场的调查。
•14)标价的动态盈亏分析
•15)单位工程量直接费的组成 •16)人工费、材料费、施工机械使用费的组
成•1)计算单位工程的直接费、待摊费、待摊
系数、综合单价、总价等;
•2)计算机械台数、机械利用系数;
•3)计算人工费、材料到工地现场的价格; •4)计算工程的各项保函手续费; •5)计算机械设备台班基价、台时价;
• 第四章思考题
•1.国际工程设备材料采购的主要方式有哪
些?
•2.国际工程设备材料采购的程序是什么? •3.比较常用的购销货物交货方式CIR、CIF
和FOB、FCA中的价格内涵。
•4!如何进行设备材料采购分标? •5!如何进行材料设备采购评标?
第五章 思考题
1.现行的业主项目管理模式有哪些?各有何特点?
2.现行的工程承包模式有哪些?有何特点? 3.各种承包模式分别适用于什么工程? 4.国际工程材料采购方式有哪些?
5.项目管理有哪几方?各自的工作内容有何异同?
第六章思考题
1.国际工程如何进行工程变更管理?
2!国际工程有哪些支付方式?
3.国际工程有哪些解决争端的方式?各有何特点?
5.我国金融国际化的思考 篇五
一、金融国际化内涵 所谓金融国际化就是指金融活动超越国界,从局部地区性的传统业务活动发展为全球性的创新性的业务活动。其具体内容包括:金融机构的国际化,金融市场的国际化,金融业务的国际化,金融资产和收益的国际化等方面。1.金融机构国际化是指一国的金融业在海外广设分支机构,开展金融业务,形成信息灵敏,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的金融机构网络。在对等的条件下,允许外国金融机构进入本国,开放本国金融市场。2.金融市场国际化指国内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联成一体,使国内金融市场成为国际金融市场的组成部分,使国内资金在更广阔的市场上优化配置,同时吸收利用国外资金,参与国际资金大循环。3.金融业务国际化指国内金融业务向外进一步延伸和发展,从传统的地区性业务,如存款、放款、投资,只不过其规模、性质和对象已有显著差异。4.金融资产和收益的国际化指一国的金融业在海外的资产及所获得的收益,占其整个资产和收益的比重达到一定规模,成为一国金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有了国际金融业的某些特色。
二、我国金融国际化进程 金融国际化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我国要实现与世界市场经济接轨的唯一途径就是实现改革开放政策、实行国际化经营。国际贸易、生产国际化的迅速发展必然要求金融机构为其提供出口融资、贷款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提供相应的服务。三资企业日渐增多,外汇业务增多也要求国内金融业务与国际金融市场联为一体,因此要求加速金融国际化进程,做到既经营人民币业务,又经营外汇业务,既经营国内业务,又经营国际业务遵循国际惯例办事,扩大对外联系与交往,积极参与国际市场。我国从70年代末,由政府主导自上而下进行了经济金融体制改革。这项改革通过行政力量,快速地以金融立法和管理条例的方式,建立一个以中央银行为主体,地方银行、外资银行和其它非银行金融机构为辅助的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和分工协作的社会主义金融体系,很好地成为金融国际化的基础。1.金融机构国际化进程 1)我国陆续加入一些国际金融组织,如我国先后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集团、亚洲开发银行的会员。世界银行1993年给中国贷款3.2亿美元,1995年又向中国实施的第七个铁路计划提供4亿美元的贷款。亚洲开发银行对华投资项目已达39个,总金额达40亿美元。我国农业银行参加了亚太地区农贷学会和国际农业信贷联合会,加强农业信贷业务的国际联系。国时我国与外国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及其它金融组织的联系在不断加强,与许多外国银行建立了代理关系,以便更好开展国际业务,为经济国际化服务。2)我国金融机构在海外已设立了一些分支机构。仅中国银行在海外10多个国家、地区建立了400多家机构,1992年2月,英国《银行家》首次公布全球最大跨国银行中中国银行排名第8,1993年底其公布全球1000家最大银行排名,中国大陆6家银行上榜:工行13位、中行19位、建行39位、农行49位、交行145位、投资银行527位。另外中资占有大半股份的港银集团下属6家银行亦榜上有名。[!--empirenews.page--]3)外资、合资金融机构在我国占有一定比例。据统计目前有近30个国家和地区的120家外国银行在我国15个城市开设了40多家分行和225个常驻代表处。1992年秋上海巴黎国际银行正式成立。这些外资金融机构整体实力强,国际业务量大,人员素质高,经营策略灵活,现代化水平高,并应用世界一流的科技和通讯设施,既对我国金融机构形成一定的竞争压力,又可以使我国金融机构更好,更近地学习国外先进的金融管理和动作方法,有利于我国金融业向国际化发展。2.金融市场的国际化进程 所谓金融市场是指从事金融资产交易活动的场所或领域。市场,永远是经济金融活动的最集中地,也是所有业绩的最后反映场所,任何经济实体和个人一刻也不能脱离市场。我国真正意义的金融市场是在经济体制改革之后逐渐形成的,到现在只有十余年时间,难免不正规,形态难免幼稚,因此要在进一步成熟和完善国内金融市场基础上实现与国际市场接轨,因为国际金融市场蕴含着巨大的资金潜力,拥有先进的金融工具,具有完善的管理体制,其客户资源和经济背景能为我国创造较好的机会,提供较公平的条件。当然盲目进入国际市场,运用不合理的战略都会遭受损失,所以我们首先了解国际市场情况,其次学习使用国际金融工具,再次是创造条件,在国际市场上树立起良好的自身形象。1)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从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看,环太平洋地带将出现一批国际化贸易和国际金融中心,我国也希望拥有这样的金融中心,加入国际竞争,因此,必须加速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人民币国际化需要的条件是:人民币的自由兑换,经济实力的不断增长,有效控制通货膨胀和国际收支经常项目保持良好。Ø人民币的自由兑换,其核心是汇率问题。这方面我国走出了关键一步,即自1994年1月1日开始,实行汇率并轨,建立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这一举措有利于国内商品价格接近于国际市场价格,有利于发挥汇率调节出口的作用,并应付复杂多变的的世界经济变化;有利于成本核算、经营管理,使核算体系有较为统一的标准;杜绝外汇黑市交易,纯洁外汇市场,有利于国内经济循环和国际经济循环的吻合;有利于中国入世并参与广泛的国际经济交往。Ø经济实力的不断增长和国际收支状况的良好。我国改革开放的20年是飞速发展的20年,经济增长率每年都以10%左右的速度递增,总体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国时有效地控制了通货膨胀,国际收支呈顺差趋势,1994年我国出口达1210亿美元,进口为1157亿美元,同时外汇储备为516亿美元,正迈向经济大国的行列,这都有助于人民币的国际化。2)我国证券市场的国际化进程 我国许多金融机构多次在国际债券市场上成功发行了债券。筹集到大笔建设资金,支援国家经济建设。欧洲市场 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欧洲日元债券1988.1150亿日元 上海市投资信托公司欧洲日元债券1988.6150亿日元 亚洲市场 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欧洲美元债券1993.3新加坡1.5亿美元 日元私募债券1985.10日本100亿日元 日元公募债券1991.10日本150亿日元 中国银行日元公募债券1984.11200亿日元 [!--empirenews.page--]1985.4200亿日元 1985.10300亿日元 1986.4700亿日元 1989.4200亿日元 东京美元债券1985.101.5亿美元 上海市投资信托公司日元公募债券1986.2250亿日元 广东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日元公募债券1986.9200亿日元 1991年,我国向境外投资者发行了以人民币计价,用外汇买卖的人民币选种股票(B股),面值约3.8亿人民币,通过溢价发行吸纳外汇2.4亿美元。至1993年2月,上海10家上市公司资本总值为6.5亿美元。1992年10月,中国华晨汽车控股公司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价值8000亿美元的华晨股票超认购达12倍,10—12月间股价翻了一倍。1992.11中国国际旅行社在香港股票交易所发行股票融资4亿港币。1993.7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在香港上市,这是中国国营企业首次在港上市,接着首钢股票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获得成功,我国证券市场正在与世界接轨。3)我国逐步面向世界的保险业 新中国的保险市场自其形成之日就未中断过与世界保险市场的联系,即使在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被取消,仍作为中国人民银行的一个处一直为我国进出口业务服务。在今天,保险市场在不断发展、成熟的同时,面临着新的走向世界的任务。众所周知,对外中国已成功入[1][2]下一页 世,对内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两者的最终结果是中国步入世界经济序列。中国的目标是要获得与政治大国相匹配的经济地位,且离目标越来越近。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保险业将发挥更大的作用,保险业在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被不可预知的意外因素打断时,发挥经济补偿作用,尽快恢复生产、生活秩序,保证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举足轻重。因此如何配合中国经济国际化进程,保证本国经济与世界经济顺利接轨,同时完成自己走向世界的目标就成为中国保险业的新任务。中国保险业步入世界保险市场已成为我国发展保险业的发展方向。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已代表我国参加了多个世界性的保险组织,并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多家保险公司、再保险公司建立了业务关系。通过再保险的往来,不仅使我国积极投入到了国际保险活动中去,而且扩大了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的承保能力。例如:前几年澳星发射紧急关车,星箭无损,但发射失败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支付了600多万美元的赔款,因向国外分保,分摊赔款,减轻了自己的责任。如大亚湾核电站这样总保额20亿美元的项目,则一定要国际市场将风险分散化。因此,中国保险业的发展不仅是一个自我完善的问题,还要与世界保险市场的发展趋势相吻合。
三、我国金融国际化存在的问题
1、宏观政策欠佳、综合环境欠协调 政策和环境是金融国际化的两大基石。目前,我国的对外金融政策总体上是有所松动,但离国际化的标准还有一段距离。对国际化金融机构、工具和人才的交流,项目的单独与合作开发等均约束重重。同时,经济、文化、地理位置、交通条件、基础设施等综合环境因素也严重影响我国金融国际化的发展。面对现代世界信息网的形成和飞速发展,我国银行业在办公自动化、计算机化方面作了一些投资,对于及时了解国际金融信息,处理业务起到积极的作用,但与国际大银行比差距甚远,陈旧落后的设施难以与装备先进的外资银行抗衡,还会不同程度的限制国内业务的发展,对打开国际金融市场产生消极影响。[!--empirenews.page--]
2、金融体制的约束 我国金融体制的诸多弊端不仅是由于宏观经济政策的失误,而且也归因于体制本身缺乏内在约束力。经济基础的构造不合理。传统的命令型经济体制根本否定了市场经济,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经济运行不畅,效益低下,金融处于浅化状态。中国金融改革滞后于企业改革,自身的企业化进程也较慢,内部制约机制不健全。我国目前金融业处于”准”企业化状态,银行缺乏独立的产权,权力过分集中上级行,社会信贷活动背离价值规律而运行。经过初步的改革,唤醒了激励机制,却未建立相应的约束机制。只有在政企分开的前提下,达到权责利的统一,才能搞活金融机构,走向世界。
3、境外机构数量少,国外资产、负债规模小,国际化水平低,影响中国金融业的国际化进程。目前我国只有中国银行国际化程度较高,在海外拥有较广泛的分支机构和服务网点,而其它银行在海外分支行较少,对外汇资金的调拨,国际金融市场信息的收集,资金的拆借都产生不利影响。这样既影响外汇资金的使用效益,制约中国跨国金融业务向纵深方向发展也难以使中国跨国银行跻身于世界跨国银行之列。我国的合资、外资金融机构虽有一定的发展,但所占比例太小,发展速度远不及三资企业,近6万家三资企业虽带来巨额的外资积集,但投产后的主要支持者仍是国内银行,我国正在逐步对外资银行放开人民币业务,外资银行正从风险小、收益大的国际结算等中间业务和外汇业务中走出来同国内银行进行全方位的争夺,中国NOKIA公司提前还清了中国银行的巨额贷款,转投外资银行贷款,这应给国内银行一个警告。
4、封闭已久的中国金融业不熟悉或不习惯国际通用惯例,不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要求。我国许多作法与国际惯例不符。金融监督上,以行政命令为主,法制不健全;国际通行抵押贷款,国内发放贷款主要依靠信用担保,甚至行政命令发放;贷款利率不反映资金供求实际情况,企业对贷款需求也没有利率弹性。在这种情况下,中国银行进军海外,将面临极其严峻的国际金融形式,可能会受到歧视性对待。我国在金融机构的监督、稽核、会计、统计、清算体系等方面没有充分采用国际标准,国内外金融业无法在同一水平和基础上竞争,也无法用同一标准衡量,这也是国际化进程上的一大障碍。另外,人才问题是业务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其表现在数量不足和质量不高,真正懂得国际金融和现代投资的人不多。同时在人才使用方面,缺乏一套合理有效的人才竞争机制。我国要实现金融国际化,必须解决这些问题。
四、对我国金融国际化的几点建议
1、深化国内改革,按国际惯例改造金融业,建立开放式的金融体系,完善中央银行宏观调控体系。中央银行应加强法规建设:如:《银行法》、《中央银行法》、《证券法》、《租赁法》、《信贷保障法》、《债务清偿法》、《结算法》、《票据法》、《外汇管理法》、《公司法》等,这些法规须符合国际标准和客观规律与国际法规相衔接。各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方向发展,加强专业银行经营管理制度的建设,建立起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机制,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进行公平竞争。[!--empirenews.page--]
2、逐步建立自己的海外金融活动网络,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创造条件,将中国金融机构推向国际市场。金融机构’派出去’为一项政治性强,风险大,程序复杂,涉及面广的工作。我们不能盲目设点,仓促上马,应立足现有机构网点,增设必要的机构,重点放在拓展健全其功能,及提高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设立海外分支机构有三种方式:跨国银行、跨国银行集团和跨国集团银行。
3、积极稳妥地扩大引进外资银行、建立中外合资金融机构 外资银行的进入有人担心会挤跨本国银行,而不允许其经营本币业务,不经营本币业务就不能算真正进入。香港外资银行占76%,非但没有挤跨本地银行,反而把本地银行推上一个新的高度,造就了一个国际联系广、资金来源多、信息灵通的香港银行业。当然,我国也应行使东道国主权,贯彻’适当保护,对等互惠,国民待遇,为我所用’的原则,参照巴塞尔协议,世贸组织的有关规定,结合具体国情,依法科学管理,促进中资、外资、合资金融机构的平等竞争。
4、加强与香港金融市场联系,培育本国金融中心 发展金融机构、开拓国际金融业务,必然与国际金融市场建立紧密联系,一个发展外向型的国家,为积极有效地参加国际金融市场,开放本国市场,培育本国金融中心是十分必要的。金融业繁荣的香港无疑是我国的头号金融中心,我国要利用其窗口作用,吸引更多的海外资金。同时在上海、广州、大连等发达城市中培育出一两个国际金融中心为我国经济建设服务。
5、加强培养精通国际金融业务的人才,培养和造就一支复合型、专家型的金融队伍。金融的国际惯例,法律十分严格,相关专业人才是极为重要的。我国这方面人才的缺乏,已成为我国金融国际化的一个制约因素,尽快研究一套与国际市场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已是我国金融国际化迫在眉睫的问题。
6.《金融学概论》基本复习与思考题 篇六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一、判断题
1、货币制度的概念
2、黄金输送点概念
3、信用产生的必要条件是私有制,而充分条件则是剩余产品的出 现。
4、商业信用的概念
5、消费信用的概念
6、利息的本质
7、实际利率、名义利率、基准利率
8、投资级债券
9、直接标价法、间接标价法
10、汇率的种类
11、铸币平价
12、购买力平价学说
13、利率平价学说
14、直接融资、间接融资
15、银行承兑汇票、贴现概念
16、回购协议的概念
17、公募与私募、直接发行与间接发行
18、股票发行价格的确定
19、期货的概念
20、股票价格指数概念
21、现代资本主义银行体系建立的途径
22、商业银行内部组织结构、商业银行管理系统
23、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的渠道
24、房地产开发成功的“532”定律
25、中央银行产生的前提
26、香港中央银行制度
27、中央银行的资产业务扩张不是以负债为前提的。
28、货币需求是需求能力与需求愿望的结合
29、商业银行通过调节超额准备金比率和向中央银行的借款规模对 货币供给产生影响 30、居民主要是通过改变通货存款比率 C/D 以及定期存款对活期 存款的比率来影响货币供给量。
31、企业是通过持币行为以及贷款需求的变化影响货币供给
32、商品和劳务的总供给决定了货币的总需求
33、货币总需求决定货币总供给
34、货币总供给形成了对商品和劳务的总需求
35、二、简答题
1、简述“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的原因 简述“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简述
2、简述银行券产生的过程
3、我国的货币供给层次是如何划分的? 我国的货币供给层次是如何划分的 供给层次是如何划分
4、简述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5、国际货币体系的主要任务有哪些
6、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背景
7、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内容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内容
8、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主要原因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主要原因
9、简述国际货币体系发展的新趋势
10、简述信用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11、简述信用与金融的关系 简述信用与金融的关系
12、为什么说现代经济又被称为信用经济? 为什么说现代经济又被称为信用经济? 为什么说现代经济又被称为信用经济
13、简述银行信用的特征
14、简述我国信用缺失的原因是什么? 简述我国信用缺失的原因是什么? 简述我国信用缺失的原因是什么
15、简述利率风险结构的主要原因 简述利率风险结构的主要原因
16、什么是利率的期限结构?
17、我国 1997 年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规定,我国 年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规定,我国外汇包括哪几类》 我国外汇包括哪几类》
18、简述汇率制度包括的内容
19、简述金融市场上的功能 简述金融市场上的功能 20、金融市场的构成要素包括哪些?
21、金融工具有哪些特征? 金融工具有哪些特征? 金融工具有哪些特征
22、简述有效资本市场假说的观点 简述有效资本市场假说的观点
23、简述弱式有效市场 简述弱式有效市场
24、简述货币市场的特点
25、银行同业拆借市场的特点 银行同业拆借市场的特点
26、简述期货合约的价值
27、简述期货的功能 简述期货的功能
28、简述证券市场与借贷市场的主要区别有哪些? 简述证券市场与借贷市场的主要区别有哪些? 简述证券市场与借贷市场的主要区别有哪些
29、证券市场的功能 30、简述上市公司的利与弊 简述上市公司的利与弊
31、简述公司上市操作主要经历哪几个流程 简述公司上市操作主要经历哪几个流程
32、简述股份有限公司申请股票上市,应符合哪些条件?
33、选择机证券经营构时应考虑哪些因素? 选择机证券经营构时应考虑哪些因素? 选择机证券经营构时应考虑哪些因素
34、公司选择律师事务所时应考虑哪些因素?
35、企业选择财务顾问应注意哪几个方面的问题?
36、上市公司治理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38、简述企业境外上市的目的? 简述企业境外上市的目的? 简述企业境外上市的目的
39、简述境外上市的特点和优势 简述境外上市的特点和优势 40、简述创业板(又称二板市场)的特点 简述创业板(又称二板市场)简述创业板
41、简述在我国创业板市场,发行人申请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应当符 合哪些条件?
42、简述金融中介机构存在和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43、简述金融中介机构的未来趋势
44、简述西方国家的银行体系 简述西方国家的银行体系
45、我国现行金融中介体系的框架是什么? 我国现行金融中介体系的框架是什么? 我国现行金融中介体系的框架是什么
46、现代商业银行的性质是什么?
47、现代商业银行的基本职能是什么? 现代商业银行的基本职能是什么? 现代商业银行的基本职能是什么
48、简述商业银行的外部组织形式 简述商业银行的外部组织形式
49、简述商业银行的未来发展趋势 50、简述金融创新的直接动因与影响是什么? 简述金融创新的直接动因与影响是什么? 简述金融创新的直接动因与影响是什么
51、商业银行贷款流程是什么 商业银行贷款流程是什么 商业银行贷款流程
52、简述美国信贷的 6C 原则 简述美国信贷的
53、简述企业融资前的准备工作 简述企业融资前的准备工作
54、简述企业争取政策资助的要点
55、简述建立和发展中央银行的必要性 简述建立和发展中央银行的必要性
56、简述中央银行的性质与职能
57、简述中央银行独立性的主要内容
58、为什么说中央银行保持相对独立性是必要的? 为什么说中央银行保持相对独立性是必要的? 为什么说中央银行保持相对独立性是必要的
59、中央银行是如何货币供给的? 60、简述货币失衡的内在原因是什么? 61、通货膨胀的成因有哪些? 通货膨胀的成因有哪些? 通货膨胀的成因有哪些 62、简述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影响? 63、通货膨胀的经济效率损失有哪些? 通货膨胀的经济效率损失有哪些? 通货膨胀的经济效率损失有哪些 64、什么是通货膨胀的财富和收入的再分配效应? 什么是通货膨胀的财富和收入的再分配效应? 什么是通货膨胀的财富和收入的再分配效应 65、通货紧缩的成因有哪些? 66、货币政策的四大目标是什么?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货币政策的四大目标是什么?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货币政策的四大目标是什么 68、简述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简述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69、我国现行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哪些? 70、为什么要设立货币政策中介指标?选择的标准是什么? 71、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有何特点?如何配合使用? 72、为什么要进行金融监管? 为什么要进行金融监管? 为什么要进行金融监管 73、金融监管的基本目标和原则是什么? 74、金融监管失灵表现在什么方面? 金融监管失灵表现在什么方面? 金融监管失灵表现在什么方面 75、什么是金融监管政策的溢出效应? 什么是金融监管政策的溢出效应? 什么是金融监管政策的溢出效应 76、金融监管国际协调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三、论述题
1、欧元的产生对传统货币理论提出了怎样的挑战?想一想亚洲可 能产生“亚元”吗?
2、你对如何构建我国的市场经济信用秩序有何建议?、你对如何构建我国的市场经济信用秩序有何建议?
3、对目前人民币汇率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未来改革和发展的 方向你是如何看待的?
4、根据有效资本市场理论,谈谈我国的资本市场的有效性如何?、根据有效资本市场理论,谈谈我国的资本市场的有效性如何? 理论
5、《巴塞尔协议》对商业银行的自有资本是如何规定的?资本要求 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6、商业银行经营原则之间的矛盾对商业银行的意义是什么?如何 进行协调?
7、论述小企业在贷款时应注意的主要问题、论述小企业在贷款时应注意的主要问题
7.国际金融思考题 篇七
关键词:国际金融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一、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政策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和《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精神以及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高等职业 (高专) 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 各类高职 (高专) 院校应按照培养高素质实用性人才的要求, 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工作, 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教育观念新、改革意识强、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国际金融专业是我院较为热门的专业之一, 目前在校生250余人, 专任教师6人, 其中双师型教师2人, 且全部是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这支年轻的队伍教师数量不足, 教学经验欠缺, 高技能人才困乏, “双师型”比例偏低, 今后建设的主要方向就是要加强师资力量, 优化师资结构, 提升业务实践技能, 以满足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二、我院国际金融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师资结构方面
师资结构是指师资队伍人员的各种素质指标构成比例及组合的关系, 它反映了一所高校教师队伍的总体面貌和整体实力。主要包括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等。我院国际金融专业师资结构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第一, 大部分老师大学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工作, 实践经验缺乏且普遍年轻。目前, 我院国际金融专业有专任教师6名, 只有一位来自证券公司中高层, 其余都属于应届毕业来校工作的, 平均年龄不到35岁。虽说师资队伍年轻、充满活力, 善于接受和吸收新的教学观念和方法, 但在教学经验、科研水平等方面确实不尽如意。
第二, 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不合理。经过几年的发展, 本专业教师基本达到研究生学历, 但取得硕士学位的只有4人, 无博士学位。按照高职院校和金融学科发展的要求, 专业教师队伍中最好有1-2位高学历教师来带动整个团队的学历层次。另外, 本教学团队的职称都不高, 除2位新进的应届硕士研究生还未定级, 其余4位均为中级, 没有副高及正高级别的教师。总体来讲, 在学历和职称方面, 国际金融专业欠缺高端人才,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队伍的教学水平和质量。
第三, 兼职教师比例及“双师型”比例偏低。高职院校旨在培养实用性、技能型人才, 所以在课程体系设置上面实践课程和实训课时较多。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很强的实践能力, 这些对于刚毕业不久的年轻老师来说是很难具备的, 所以, 在教学过程中, 应充分发挥兼职教师和双师型教师的力量, 提升实践教学水平。兼职教师是指能够独立承担某一门专业课教学或实践教学任务、有较强实践能力或较高教学水平的校外专家, 主要是指来自企业中的高级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双师型”教师是指即具备教师资格又具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的校内专任教师和兼课人员。目前, 国际金融专业的“双师型”教师较少, 未达到50%。兼职教师队伍更是不稳定, 基本上是有课程空着没老师上了才招, 如果没课程, 就不招兼职教师。所以。对兼职教师的管理还不稳定不规范。
(二) 教师业务素质和能力方面
教师业务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学水平的高低和教学质量的好坏。我院国际金融专业师资队伍的总体素质不错, 但在实践技能、科研水平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方面还有待提高。在实践技能方面, 由于我们的教师基本来自高校, 平时进企业实习的时间和机会少, 所以实践技能较为欠缺, 而国际金融专业的大部分课程都很注重实践操作, 如银行从业、证券从业和保险从业方面的资格,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际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 这些实践操作的要求会越来越高, 因此, 本专业的教师急需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提升实践技能, 以便更好的胜任专业课程教学, 保证教学质量。在科研方面, 本专业教师水平普遍不高。据统计, 过去两年, 本专业教师发表论文数量人均2篇左右, 无国家级核心期刊论文;主持课题共1项;参与教材编写共1项;无专著出版。在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方面, 仅限于普通的多媒体授课, 对于深层次的教育技术应用 (如精美课件制作、音频、视频、模拟软件等的操作) 还有待学习。
三、解决对策与措施
(一) 完善人才引进和培养制度, 优化师资结构
针对国际金融专业师资结构方面存在的队伍年轻化、学历职称不高、双师型比例偏低等问题, 学校可通过两种途径改善:一是招聘, 学校在引进人才的时候可适当向高职称高学历, 经验丰富, 且具备双师素质的人员倾斜。目前, 企业中和社会上有不少高学历且具有专业领域中高级职称的金融人才, 他们见多识广, 实操技能强, 想办法把这部分人吸引到高校教学, 对提高国际金融专业的教学水平大有裨益。当然, 这也需要学校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相对丰厚的待遇作保障。二是培养, 虽然招聘可以短时间内解决师资结构问题, 但招聘合适的人才并非易事, 从学校长远发展的角度来讲, 培养现有年轻教师, 鼓励他们进修培训, 提高学历和职称, 不断提升教学能力, 似乎更利于学校师资的稳定。这就要求学校针对师资要有科学合理的中长期规划, 同时要有稳定的制度和充足的经费作保障。
(二) 多渠道结合, 提升实践技能
大部分高职院校都鼓励教师参与校企合作, 利用假期时间去企业实习锻炼, 以提高实践技能, 但实施效果只能说是差强人意, 教师的积极性没有被完全调动起来。因为国际金融专业大部分校企合作只流于形式, 真正实施的较少, 即使进到企业, 能让教师从事专业对口实践的机会也不多, 基本上是负责实习学生的管理工作, 再加上学校没有具体规范和长期可行的制度和鼓励措施, 年轻教师进企业实践还需进一步努力。另外, 学校也可通过聘请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企业的资深专家示范、讲座等方式培养教师的实操技能。教师也可通过自身的努力提过实践能力。目前, 企业或一些培训机构有很多对外的岗位培训, 高校管理部门也会定期举办一些旨在提高教师技能的培训、进修, 年轻教师应积极主动, 抓住时机不断充实自己。除此之外, 如果高校与企业签订的合作能正常有序的开展, 实习实训基地能充分利用, 年轻教师的锻炼机会增多, 才能真正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教学能力。
(三) 脚踏实地, 不断提高科研水平
高职院校的老师除了完成教学工作, 也得参与科研, 总结和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效果等, 通过科研, 不仅能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 更好的指导将来的教学工作, 也为教师以后的晋升和评职提供帮助。目前, 我校教师科研工作主要涉及课题项目研究、教材编写、论文写作与发表、专著出版等。作为一所民办院校, 政府支持的研究项目分配名额有限, 加上年轻教师经验不够, 主持课题项目的机会较少, 出版专著的可能性更低。所以我院国际金融专业的教师基本上是通过写论文, 编写本专业实训指导书, 做校级课题来积累科研经验。现阶段, 学院要求中级职称的教师一年度至少公开发表两篇论文, 年轻老师完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达到更高的要求, 往国家级核心期刊方向发展, 另外, 为了提高科研氛围和科研能力, 学校鼓励教师申请校级课题研究, 边学边做, 为申请更高级别的课题项目积累经验。国际金融专业的年轻教师应充分利用这样的机会, 从最基础的研究做起, 慢慢积累。除此之外, 学校还通过举办一系列的名师讲座、海内外专家进校园等活动指导年轻老师做科研。仅去年, 我院就从广西大学、广西财经学院、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及台湾知名学府聘请多位专家给年轻教师讲如何做研究, 年轻教师只要积极参与, 在高职称, 有经验的教授的带领帮助下, 科研水平才会不断提高。
师资队伍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除了学校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制度保障外, 还需要老师自己努力。在教育现代化大力发展的今天, 老师们应树立终生学习、不断创新的意识, 善于学习, 敢于挑战, 一点一滴的积累教学经验, 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美君、盖志毅, 高等学校师资结构:指标.问题.优化,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年第2期 (第13卷总第56期) 。[1]美君、盖志毅, 高等学校师资结构:指标.问题.优化,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年第2期 (第13卷总第56期) 。
8.国际金融思考题 篇八
关键词:金融危机;衍生金融工具;会计计量;改进建议
一、金融危机后需要对衍生金融工具进行反思
2008年秋季以来,一场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肆虐全球。金融危机的诱因是衍生金融产品及其过度杠杆化,而制造和炒作这些金融衍生产品的证券公司则被认为是罪魁祸首,贝尔斯登和莱曼兄弟这些在华尔街多年的世界超级投资银行在自己一手制造的危机中玩火自焚,率先倒下;参与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机构无一幸免,损失惨重,大量倒闭。衍生金融工具何以导致了这场全球性金融危机?留给世人不尽的反思。
衍生金融工具是从传统金融工具中派生出来的一种金融交易工具国际互换衍生协会对其是这样描述的:衍生性金融工具是有关交易者转移风险而互换现金流量的双边合约,合约到期时,交易者应付对方的金额由商品、证券指数的价格来决定。互换交易、远期交易、利率上限、利率下限等都由双方协议确定。期货和认股权证则是在交易所交易的标准衍生工具。它具有以下特征:一是波动性,其价值随着标的价值的变动而变动;二是杠杆性,衍生金融工具不需要交纳合同所载的全部金额,只需交纳少量保证金等费用即可进行交易。由此可知,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创新的金融工具越来越复杂,使用者的目的越来越偏离避险保值功能而追求投机获利,这使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越来越高。
二、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处理现状
以前我国对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处理仅在表外披露,并未纳入表内核算。2006年2月财政部在颁布的新会计准则中第22号、23号、24号和37号明确规定了对衍生金融工具的具体处理,将其纳入了表内核算。根据现行会计准则的规定,衍生金融工具可划分为三类进行核算,即交易性金融资产或负债、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的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或负债和套期工具。交易性金融资产或负债为除以下之外的衍生金融工具:第一,被指定为有效套期工具的;第二,属于财务担保合同的;第三,在活跃市场没有报价且其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工具投资挂钩并须通过交付该权益工具结算的衍生工具除外。前两类在取得时以公允价值作为取得成本,第三类即属于套期保值的衍生金融工具满足条件的运用准则规定的套期会计方法进行处理。企业应该按照公允价值对金融资产进行后续计量,且不扣除将来处置该金融资产时可能的交易费用。但是,下列情况除外:一是持有至到期投资以及贷款和应收款项,应当采用实际利率法,按其摊余成本计量;二是在活跃市场没有报价其公允价值不可能可靠计量的权益工具投资,以及与该权益工具挂钩的并需通过交付该权益工具结算的衍生金融资产,应当按成本计量。当合同的权益或义务终止或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规定时进行终止确认。
三、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处理方法利弊分析
从现阶段我国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处理,我们不难发现我国在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处理上实现了重大改革。首先,突破了传统的会计要素定义,将衍生金融工具纳入表内核算;其次,发展了会计的计量基础,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基础;而且,还创造性地提出了再次确认的会计确认方法,这对更准确地计量衍生金融工具的价值有着积极的意义。一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衍生金融工具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对企业的经营成果也有极大的影响,因此,将其纳入表内核算是一种必然趋势;二是由于衍生金融工具的价值与市场密切相关极具波动性,采用历史成本计量不能真实计量其价值,用公允价值计量更具相关性;三是衍生金融工具是在未来某一时期进行交易,合约标的在合约签订后交易发生之前所发生的价格变化对于企业财务状况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对衍生金融工具的再确认也是保证财务报表的公允性和客观性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这些方面的突破,使我国会计核算方法与国际惯例接轨,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经济全球化的要求。然而,衍生金融工具的处理方法也好似一把双刃剑,虽然现有方法在某些方面有所突破,但它同时也带来了不少问题,其在实施过程中面临不少困难。
(一)公允价值的确认方面
公允价值是在公开活跃市场上买卖双方在自愿平等原则上的交易价格,但是我国市场经济还处于初级阶段,金融市场还不够健全,有很大一部分的金融工具的价值都不能从活跃市场上取得。会计准则又规定对不存在活跃市场的金融工具企业应采用估值技术确定其公允价值。然而,在我国独立的评价机构尚不健全,该类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这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操纵利润的空间;而且即使是存在活跃市场的金融工具,由于我国金融市场的监管不力,再加上信息的非对称性和道德风险等因素,其价值也不一定公允。
(二)混合计量基础的矛盾
将衍生金融工具纳入报表核算后,表内核算项目既有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基础的数据,又有以公允价值计量的数据。这造成在计量口径上不一致,其经济意义也不一样,影响了财务报告的可比性,纳入同一报表内势必会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
(三)确认时点的选择
【国际金融思考题】推荐阅读:
国际金融动态07-06
国际金融1作业07-14
自考国际金融笔记09-17
国际金融求职简历表格10-20
东财《国际金融》在线作业11-04
国际金融方向毕业论文09-07
国际金融市场风险管理09-24
国际金融体系改革论文参考09-28
18春国际金融作业答案10-04
国际银行金融网络——SWIFT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