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工程监理的认识

2024-07-05

浅谈对工程监理的认识(精选8篇)

1.浅谈对工程监理的认识 篇一

浅谈对土木工程专业的认识

什么是土木工程?中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学科简介中定义:“土木工程就是建造各类工程设施的科学技术的总称,它即指工程建设的对象,几件在地上、地下、水中的各种工程设施,也只所应用的材料、设备和所进行的勘测设计、施工、保养、维修等技术”。可见土木工程的内容非常广泛,他和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密切而相关,在国民经济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材料推动土木工程发展

土木工程,顾名思义,即与土和木有关的工程,在中国古代哲学中,世界万物是有五大类物质组成的:金、木、水、火、土。而在几千年漫长的时间内,土木工程所用的材料,主要是五行中的“土”(包括岩石、沙子、泥土、石灰,以及由土烧成的砖、瓦和陶、瓷等)和“木”(包括木材、茅草、藤条、竹子等植物材料),古代常将大兴土木作为大搞工程建设的代名词。作为一名材料专业的学生,我认为,对土木工程的发展起关键作用的,首先是作为工程物质基础的土木建筑材料,其次是随之发展起来的设计理论和施工技术。每当出现新的优良的建筑材料时,土木工程就 会有飞跃式的发展。

人们在早期只能依靠泥土、木料及其它天然材料从事营造活动,后来出现了砖和瓦这种人工建筑材料,使人类第一次冲破了天然建筑材料的束缚。中国在公元前十一世纪 的西周初期制造出瓦。最早的砖出现在公元前五世纪至公元前三世纪战国时的墓室中。砖和瓦具有比土更优越的力学性能,可以就地取材,而又易于加工制作。

砖和瓦的出现使人们开始广泛地、大量地修建房屋和城防工程等。由此土木工程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直至18~19世纪,在长达两千多年时间里,砖和瓦一直是土木工程的重要建筑材料,为人类文明作出了伟大的贡献,甚至在目前还被广泛采用。

钢材的大量应用是土木工程的第二次飞跃。十七世纪70年代开始使用生铁、十九世纪初开始使用熟铁建造桥梁和房屋,这是钢结构出现的前奏。

从十九世纪中叶开始,冶金业冶炼并轧制出抗拉和抗压强度都很高、延性好、质量均匀的建筑钢材,随后又生产出高强度钢丝、钢索。于是适应发展需要的钢结构得到蓬勃发展。除应用原有的粱、拱结构外,新兴的桁架、框架、网架结构、悬索结构逐渐推广,出现了结构形式百花争艳的局面。

建筑物跨径从砖结构、石结构、木结构的几米、几十米发展到钢结构的百米、几百米,直到现代的千米以上。于是在大江、海峡上架起大桥,在地面上建造起摩天大楼和高耸铁塔,甚至在地面下铺设铁路,创造出前所未有的奇迹。

为适应钢结构工程发展的需要,在牛顿力学的基础上,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工程结构设计理论等就应运而生。施工机械、施工技术和施工组织设计的理论也随之发展,土木工程从经验上升成为科学,在工程实践和基础理论方面都面貌一新,从而促成了土木工程更迅速的发展。

十九世纪20年代,波特兰水泥制成后,混凝土问世了。混凝土骨料可以就地取材,混凝土构件易于成型,但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很小,用途受到限制。十九世纪中叶以后,钢铁产量激增,随之出现了钢筋混凝土这种新型的复合建筑材料,其中钢筋承担拉力,混凝土承担压力,发挥了各自的优点。二十世纪初以来,钢筋混凝土广泛应用于土木工程的各个领域。

从三十年代开始,出现了预应力混凝土。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抗裂性能、刚度和承载能力,大大高于钢筋混凝土结构,因而用途更为广阔。土木工程进入了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

凝土占统治地位的历史时期。混凝土的出现给建筑物带来了新的经济、美观的工程结构形式,使土木工程产生了新的施工技术和工程结构设计理论。这是土木工程的又一次飞跃发展。

2.土木工程特点

建造一项工程设施一般要经过勘察、设计和施工三个阶段,需要运用工程地质勘察、水文地质勘察、工程测量、土力学、工程力学、工程设计、建筑材料、建筑设备、工程机械、建筑经济等学科和施工技术、施工组织等领域的知识,以及电子计算机和力学测试等技术。因而土木工程是一门范围广阔的综合性学科。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程实践的发展,土木工程这个学科也已发展成为内涵广泛、门类众多、结构复杂的综合体系。

土木工程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它所建造的工程设施反映出各个历史时期社会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面貌,因而土木工程也就成为社会历史发展的见证之一。

远古时代,人们就开始修筑简陋的房舍、道路、桥梁和沟澶,以满足简单的生活和生产需要。后来,人们为了适应战争、生产和生活以及宗教传播的需要,兴建了城池、运河、宫殿、寺庙以及其他各种建筑物。

许多著名的工程设施显示出人类在这个历史时期的创造力。例如,中国的长城、都江堰、大运河、赵州桥、应县木塔,埃及的金字塔,希腊的巴台农神庙,罗马的给水工程、科洛西姆圆形竞技场(罗马大斗兽场),以及其他许多著名的教堂、宫殿等。

产业革命以后,特别是到了20世纪,一方面社会向土木工程提出了新的需求;另一方面,社会各个领域为土木工程的前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因而这个时期的土木工程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在世界各地出现了现代化规模宏大的工业厂房、摩天大厦,核电站、高速公路和铁路、大跨桥梁、大直径运输管道长隧道、大运河、大堤坝、大飞机场、大海港以及海洋工程等等。现代土木工程不断地为人类社会创造崭新的物质环境,成为人类社会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土木工程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的学科。在早期,土木工程是通过工程实践,总结成功的经验,尤其是吸取失败的教训发展起来的。从17世纪开始,以伽利略和牛顿为先导的近代力学同土木工程实践结合起来,逐渐形成材料力学、结构力学、流体力学、岩体力学,作为土木工程的基础理论的学科。这样土木工程才逐渐从经验发展成为科学。

在土木工程的发展过程中,工程实践经验常先行于理论,工程事故常显示出未能预见的新因素,触发新理论的研究和发展。至今不少工程问题的处理,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依靠实践经验。

土木工程技术的发展之所以主要凭借工程实践而不是凭借科学试验和理论研究,有两个原因:一是有些客观情况过于复杂,难以如实地进行室内实验或现场测试和理论分析。例如,地基基础、隧道及地下工程的受力和变形的状态及其随时间的变化,至今还需要参考工程经验进行分析判断。二是只有进行新的工程实践,才能揭示新的问题。例如,建造了高层建筑、高耸塔桅和大跨桥梁等,工程的抗风和抗震问题突出了,才能发展出这方面的新理论和技术。

3.土木工程的分类

建筑工程 指通过对各类房屋建筑及其附属设施的建造和与其配套的线路、管道、设备的安装活动所形成的工程实体。其中“房屋建筑”指有顶盖、梁柱、墙壁、基础以及能够形成内部空间,满足人们生产、居住、学习、公共活动等需要,包括厂房、剧院、旅馆、商店、学校、医院和住宅等;“附属设施”指与房屋建筑配套的水塔、自行车棚、水池等。“线路、管道、设备的安装”指与房屋建筑及其附属设施相配套的电气、给排水、通信、电梯等线路、管道、设备的安装活动。

高层建筑首先从美国兴起。1883年在芝加哥建造了第一幢砖石自承重和钢框架机构的,高11层的保险公司大楼。随着人口向大城市集中,随着城市用地的日趋紧张,以及电梯的发明和应用,结构理论的突破,新型材料的不断问世,高层建筑开始大量出现,且建筑规模越来越大,建筑高度越来越高。1913年在纽约建成了高52层的伍尔沃思大楼,1913年在纽约建成了高102层,381米的帝国大厦。但是尽管当时已经采用了先进的钢框结构和劲性钢混凝土材料,都尚未创造出与新的建筑类型相适应的造型形式,人们造型观念还徘徊在中世纪高直建筑的形式中,因而新的结构类型被传统的造型形式所包裹,结构和造型为开始真正结合。

道路桥梁工程 路与人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我们的身边,随时随刻都可以看到,城市与城市,城市与乡村,乡村与乡村之间及内部都是由道路连接在一起的。近年来,我国公路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十五”前三年,公路建投资占GDP比重保持在3.1~3.2%,投资额年均增长17%。

公路建设方面呈以下特点: 全国有一半以上的省份高速公路里程超过1000公里。新增公路通车里程4.6万公里,总里程达到181万公里;其中新增高速公路4600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近3万公里。同江至三亚、北京至珠海、连云港至霍尔果斯、上海至成都四条国道主干线基本贯通,从而实现了“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系统第一阶段建设目标,即“两纵两横三个重要路段”的全部贯通。

20世纪以来,世界桥梁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各种大桥,高桥相继问世,如日本的明石海峡大桥(主跨1990米),瑞士Gunter大桥等等。近些年来,我国桥梁工程也步入了蓬勃发展时期。令人仰慕的有南京长江二桥、香港汲水门桥、江阴大桥、润扬大桥、三县洲独塔单索面斜拉桥等。

隧道及地下工程 当今世界,人类正在向地下、海洋和宇宙开发。向地下开发可归结为:地下资源开发、地下能源开发和地下空间开发三个方面。地下空间的利用也正由“线”的利用向大断面、大距离的“空间”利用进展。

我国地下空间的开发和利用始于60年代。1965年北京建设地下铁道。70年代,我国修建了大量地下人防工程,其中相当一部分目前已得到开发利用,改建为地下街、地下商场、地下工厂和贮藏库。9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地下的交通与市政设施加快了修建速度。上海地铁1号线,地铁2号线已相继开通。我国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网络体系已开始建设,多在地表至-30m以内的浅层修筑地下工程。可以预见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地下工程将进入蓬勃发展的时期。

现代地下工程发展迅速,各种典型工程著名浩瀚。世界已有数百个城市修建了地下铁路。一些工业发达国家,逐渐将地下商业街、地下停车场、地下铁道及地下管线等结为一体,成为多功能的地下综合体。

铁路工程 铁路工程最初包括与铁路有关的土木(路基、轨道、桥梁、隧道、站场)、机械(机车、车辆)和信号等工程。随着建设的发展和技术的进一步分工,其中一些工程逐渐形成为独立的学科,如机车工程、车辆工程、信号工程;另外一些逐渐归入各自的本门学科,如桥梁工程、隧道工程。现在铁路工程一词仅狭义地指铁路选线、铁路轨道、路基工程、铁路站场及枢纽。

4.土木工程之展望

众所周知,土木工程是人类在地球上从事的一项巨大的古老的工程技术活动,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不断发展,它在新世纪必将面临许多新兴的事物和挑战。作为一名刚刚接触土木工程的大学生来说,我认为他在新世纪里的发展和挑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土木工程中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第二、土木工程向地下空间的发展;第三、绿色建筑在未来的高速发展;第四、更加科学和合理的土木工程经营和运作。

土木工程中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土木工程是人类一项工程规模庞大的改造地球面貌的活动,这项活动不仅需要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而且可能影响和破坏自然生态环境。所以,土

木工程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土木工程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作为这项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土木工程师,理应有责任和义务在这项活动的全过程中以创新精神,加深研究并尽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在我国,二十一世纪的土木建筑与环境的基本特征可进一步归纳为四个方面:第一,“土木建筑”注重对“信息资源”的获取,而“信息资源”涵盖了物质资源、能量资源和生态资源。正是这种涵盖为“土木建筑与自然资源环境”的最佳配置提供了可能。

5.土木工程之心得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将面临一个更大规模的建设高潮。可以说,我们正面临着一个伴随着国民经济飞跃的土木工程大发展的大好时期。而且这样一个优良的发展环境已经受到并将继续受到西方国家的急切关注。作为跨世纪的一代,这一大好形势为我们提供了空前难得的施展才干、向国际水平冲击的良好机遇。同时,我们也深深感到,这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合作”与“竞争”交织、“创新”与“循旧”相争的时代,如何把握世纪之交时土木工程学科的发展趋势,开创具有中国特色、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土木工程学科的新纪元,是对我们跨世纪一代人的严峻挑战。

2.浅谈对工程监理的认识 篇二

1 对大量的一般建筑而言, 日本的抗震设防水平高于中国

总体来看, 日本现行建筑法规的地震动取值水准高于中国。下面以普通的RC框架结构为例, 展开讨论。个人感觉日本规范总的抗震思路是:高地震力和较高延性要求并举, 以期获得良好抗震性能。这一思路与美国、新西兰、欧洲规范都有区别, 以上三国规范都允许地震力的取值水平与结构的延性性能匹配, 即输入高地震力时延性要求可以适当放松, 地震力取值较低时延性要求则应提高。应当指出的是美、新、欧和日本四国规范, 都明确地反映出了地震力的取值高低应与结构的延性匹配这一自然规律, 即应用了R-μ关系 (只是日本的地震力取值偏高) , 而目前中国的抗震规范的地震力取值算法还没有反映这一规律, 这是我们应该改进的。日本全境几乎都处于大板块交界处 (其设计规范中区域系数最大为1, 最小为0.7, 仅差1.43倍) , 地震频发, 建筑物面临着很高的地震风险, 因此日本建筑抗震法规采用了高地震力和较高延性要求并举的做法, 这样的结果必然导致建筑物的抗震成本较高, 这与日本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也是相符的。中国的国情有别于日本, 中国建筑物所面临的地震风险的特性也不同于日本。中国只有个别区域是处于大板块交界处的地震频发区 (如中国的西南边境区域) , 大部分国土所面临的是欧亚板块内部的发震几率偏低、但震级不见得小的地震威胁。所以中国的抗震规范, 地震风险最高区域 (9度区) 的地震力取值水平是最低区域 (6度区) 的8倍。在看到日本同行绘制的全日本活断层分布图和地震发生概率预测地图时, 我不禁想起了在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大会上, 中国工程院院士谢礼力教授给中国抗震界提出的一个很凄凉的问题“下一个汶川在哪里?!”。在研修期间, 有两个问题不时的困扰着我们:一方面我们所面临的地震风险是否已经调查的比较清楚;另一方面, 我们的建筑物抗震性能如何改进, 以避免汶川地震中出现的“土木工程灾害” (地震引起的大部分人员和财产的损失都源于土木工程在地震中的破坏) 。应该说日本同行在这两方面都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以1995年的阪神地震为例, 在那么大的地震中 (强震记录的PGA, 水平向达到818gal, 竖向达到332gal) , 按日本新建筑法规 (1981年) 修建的建筑物几乎全都经受了考验, 这说明以人类上世纪80、90年代的工程技术水平, 就可以避免在地震中大量的人员损失。中国的建筑物抗震设防水准与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随着经济的发展, 我们的规范将逐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但我认为就目前的现实情况, 我们所采取的改进措施应是在广泛学习消化美国、新西兰、欧洲和日本优秀规范的基础上, 提出的适合中国国情的措施。

2 日本抗震法规用两个地震作用水平来设计和验算的做法值得我们进一步了解、学习和借鉴

日本抗震法规要求用两个档次地震作用水平对建筑物进行设计和验算, 即水平1 (Level 1重现期约为50年) 和水平2 (Level 2重现期约为500年) 。下面仍然以60m以下的中等高度的RC框架为例, 简要说明日本的抗震设计思路。 (这一思路在1981年开始实施, 日本称为New Seismic Design Method, 按其设计的建筑物经受住了数次地震的考验 (如阪神地震) , 因此日本抗震界对这套思路充满自信。) 在水平1的地震作用下, 要求结构处于弹性, 采用了容许应力法对结构构件进行设计, 此时采用的地震作用系数CO为0.2 (对应我们小震反应谱的平台值αmax) , 此时的地震作用仅与建筑物所处地区有关 (区域系数) 。在对应水平1地震的第一阶段设计时, 还需对结构竖向刚度的均匀性、刚心的偏心率进行适当控制, 并按1/200 (宽松时可到1/120) 的限制对层间侧移进行控制。在对应水平2地震的第二阶段设计时, 地震作用系数CO为1.0, 但需要考虑结构 (层) 的延性性能将地震力降至验算水平, 同时验算水平的地震力取值大小还与结构的规则性有关, 即不规则的结构地震力取值要提高。按此确定的地震力 (层剪力) 应小于结构在预期的塑性变形状态下所具有的层的抗剪能力 (日本将此法称为为保有水平耐力验算) 。水准2是水准1的5倍, 应是大震的水准, 但考虑在此水准的地震作用下结构已进入塑性阶段, 结构受到的地震力将低于弹性方法算得的力, 需要用与结构构件延性相关的系数, 将地震作用往下降3倍左右 (相当于中震水平) , 在此水准下验算楼层的“保有水平耐力”。这套方法是基于上世纪80年代的科研水平建立起来的一种近似的设计方法, 但确实通过计算的手段考察了结构在较大地震作用下的“保有耐力”。还需指出的是, 日本抗震法规紧跟抗震理论的发展, 在总结阪神地震震害经验之后, 于2000年局部修订了抗震法规。在修订后的法规补充了基于性能的设计方法, 即响应和限制能力法 (Response and Limited Capacity Method) , 允许工程师用PUSH-OVER或弹塑性时程分析的手段来检查建筑物在各水准地震作用下的结构性态。这一方法写入法规后, 也有利于工程师进行隔震、制震结构的分析设计, 我认为, 这是近年来, 日本隔震、制震建筑的应用数量不断增多的原因之一。

反思目前中国的抗震设计, 我们提出的抗震目标“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极其合理, 但为实现这一目标所采用的设计方法或手段尚显不足。如何通过一些定量的计算或设计来确保建筑物达到中震和大震下的预期性态, 是我们应该重点反思、总结的问题。目前国内的一些复杂结构所采用的所谓的中震弹性、中震不屈服的计算方法在理论上是否经得起推敲、是否合理, 也值得我们反思。

一个国家抗震设计体系的形成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如抗震设计的发展历程、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日本结合自己的国情和抗震设计的历史 (我认为, 目前日本在第一阶段设计时采用的容许应力法, 就是其最初使用的震度法的延续) , 并根据目前人类对抗震问题的认知水平, 形成了一套与自然规律基本相符的抗震设计体系, 这一设计体系的成果已经经受了数次地震的考验。因此, 日本的不少做法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

3 既有建筑的抗震鉴定和加固

对即存建筑的抗震鉴定和加固, 日本已形成一套完整的法规体系。我认为中国照搬此体系是不可能、不科学的。但日本同行在制定这套体系时的一些做法, 值得我们学习。比如日本抗震界费了很大的精力, 调查、研究了常用的配筋条件下RC结构的受力变形性能, 在此基础之上, 建立了一套简单实用的楼层变形角——楼层剪力相关关系的验算公式, 确保在对既有建筑抗震性能进行评估时, 做到延性能力和楼层抗剪强度兼顾。反观我们的抗震鉴定和加固, 应该说要做的基础性工作还很多。

4 隔震、制震结构在日本的广泛应用

日本隔震、制震结构广泛应用的现状, 给此类结构在中国的发展、推广树立了很好的借鉴对象。本次研修看到的隔震、制震建筑, 尤其是高层隔震建筑和中间层隔震建筑, 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影响。比如我们以前认为高层建筑不太适合采用隔震支座, 但日本工程师已将此用于实际工程, 这说明只要通过细致地分析, 认真考察结构在各水准地震作用下的性态后, 结构工程师也可以不断创新。对隔震、制震结构, 日本工程师几乎均采用push-over或时程分析的方法来考察其抗震性态, 而国内不少设计院仍采用的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来分析这些包含有耗能元件的结构, 这样做的合理性值得推敲。

5 通过现场参观了解到的, 日本建筑工程中采用的一些做法、材料等值得我们借鉴

隔墙, 日本多采用轻质材料的墙板, 一方面减轻了自重, 另一方面, 轻质墙板对结构的变形能力、刚度等整体性能影响较小, 更有利于工程师准确把握结构在各种作用下的性态。

楼梯, 日本多采用钢制楼梯 (即使是在RC结构中) , 并且钢楼梯与主体结构多采用铰接, 这样一方面保证了楼梯自身的强度, 确保了逃生通道的自身安全, 另一方面, 楼梯与主体结构之间也有一定变形能力。

日本的建筑, 多采用“交钥匙工程”, 无需业主二次装修, 避免了因二次装修给建筑结构带来的不利影响。

预制装配构件广泛采用, 例如参观的一个工地, 预制装配的RC结构用于修建一个150 m的高层建筑。又如, 住宅的卫生间几乎均采用了预制装配式整体卫生间。

高强度材料的广泛应用, 在参观的一个预制装配的RC高层结构中, 其预制柱的砼强度达到200 MPa, 箍筋强度达到1 250 MPa。

6 日本土木工程科研体系完整, 企业的科研创新能力较强

两个月的进修为我们提供了近距离了解日本土木工程科研现况的机会。总体来看其科研体系已经形成由高校、独立行政法人 (相当于中国事业编制的科研单位) 和大型企业组成的完整机构。根据我目前接触到信息, 日本的土木科研更倾向于与实际工程紧密相关的一些应用性很强的课题, 很多课题的成果直接就可用于量大面广的实际工程。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大型企业的科研能力堪称一流, 切实地体现和落实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如清水建设的技术研究所自己就拥有振动台、风洞等实验室。相比之下, 我国的土木工程科研工作还有不少值得改进的地方。必须承认我们目前的科研投入还很少, 但如何用好这些有限的资源?对于实用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土木工程, 我们的科研重点应在何处?是否课题越显得高深玄乎越容易申请到经费?如何改进提高我们大型企业的科研能力, 切实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所有这些问题, 都是我们值得思考总结的。

7 日本的抗震防灾知识的普及教育值得我们学习

在这一点上, 我认为中国应该认真借鉴日本的做法, 力争早日建立起政府为主导、专业人员积极投入、学校教育为中心的抗震防灾知识的普及体系。通过抗震防灾知识的普及, 一方面可以切实的降低各种自然灾害的损失, 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减小提高土木工程抗震能力时所遇到的阻力。比如, 日本的民众在了解了一些抗震防灾知识后, 就会自然地想到自己的房屋安全吗?能抵御多大的地震?

8 结 语

以上总结, 仅仅是个人就日本工程抗震的初步认识和体会。总体来说, 我国结构工程领域, 近年来仍处于跟踪国际发展的状态[6], 所以消化、吸收已有的科研成果和设计方法, 将成为我们改善抗震设计、提高工程抗震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的初浅综述仅仅是研究发达国家规范和做法的开始, 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ID:5753]

摘要:受日本国际协力机构 (JICA) 资助, 作者在日本建筑科学研究所 (BRI) , 就工程抗震问题学习研修两个月。作者从日本工程抗震的设防水准、抗震设计方法、既有建筑的抗震鉴定和加固、隔震制震建筑、抗震构造做法、建筑科研体系以及抗震科普教育等方面入手, 浅谈了对日本工程抗震的初步认识和体会, 并就个别问题, 对中日的异同作了简单对比。

关键词:日本建筑法,设防水准,抗震设计,抗震科普教育

参考文献

[1]Shunsuke Otani, “Japanese Development of Earthquake Resistant Building Design”, ISEE2000, at University of Montenegro, Mon-tenegro, 2000.

[2]GB50011-2001,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

[3]Shunsuke Otani, “New Seismic Design Provisions in Japan”, the Uzumeri Symposium during the2000Fall ACI Annual Convention in Toronto, October16, 2000, in Toronto, Canada.

[4]小谷俊介.日本基于性能结构抗震设计方法的发展[J].建筑结构, 2000, (6) .

[5]白绍良, 李刚强, 李英民, 韦锋.从R-μ-T关系研究成果看我国钢筋混凝土建筑结构的抗震控制措施[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6, 26 (5) :144-151.

3.浅谈对工程概预算的几点认识 篇三

关键词:工程概预算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TU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9(a)-0124-01

工程概预算是指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根据不同设计阶段的设计文件的具体内容和有关定额、指标及取费标准,预先计算和确定建设项目的全部工程费用的技术经济文件。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行新世纪以后,为了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改善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我国每年都会进行大规模的基层工程建设。工程概预算作为提高投资使用效益的重要控制手段,在我国工程建设中应该得到大规模的推广,以通过编制完善的工程概预算来提高工程建设资金的利用率。

1 工程概预算的重要作用

工程概预算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工程概预算是确定建筑产品价格的重要方法。每一个工程建设项目都有一定的建设费用标准,不可能在工程建设中安排无限制的建设资金费用,但是要想合理确定工程建设费用,首先应该确定产品计划价格。只有合理确定建筑产品价格,才能合理利用有限的建设费用,把每一分建设资金用到实处,因此,编制完善的工程概预算有助于企业在建设中确定各种建筑产品的价格,从而合理安排建设资金。

(2)工程概预算是控制投资额和办理拨款的依据。在工程建设中,工程概预算中所确定的建设费用就是控制投资的限额。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如果没有经过相关程序的批准,建设单位不得随意更改投资总额,从而杜绝有些单位为了谋取自身私利,而造成了建设资金的浪费;另外,工程概预算也是建设单位办理拨款的依据,由于我国很多的建设项目都是由国家进行财政拨款,因此,建设单位只能依据工程概预算来得到国家财政拨款,不能为了自身私利而随意超过概算。如果要更改概预算,其超出的部分必须经由有关各方尤其是上级部门的同意才能做出修改。

2 工程概预算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建设企业管理者对工程概预算认识不足。众所周知,完善的工程概预算对建筑企业合理安排资金,提高有限资金利用率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和作用。但是在我国众多的建设,仍然有部分企业的管理者存在着对工程概预算认识不足的现象。企业中建设企业管理者对工程概预算认识不足主要体现在:一是对工程概预算认识不足。由于建筑企业之间竞争日趋激烈,部分建筑企业的管理者认为编制概预算费时费力,从而不太支持企业概预算的编制工作;二是编制的概预算得不到完整的实施。有些建筑企业虽然制定了完善的工程概预算,但在实际的运用中却阴奉阳违,随意更改既定的工程概预算,使得既定的工程概预算难以被实现,从而也难以发挥其重要作用。

(2)工程概预算的管理方式相对落后。目前,工程概预算管理方式相对落后也是制约我国建筑企业编制完善工程概预算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影响因素。现阶段,我国建筑企业工程概预算的管理方式相对落后主要体现在:一是我国虽然很多的建筑企业为了可以高效的利用建设费用,都编制了工程概预算,但在概预算的管理上却只对工程几个子阶段进行管理,而不是对整个工程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二是工程概预算的管理需要审计单位、设计单位、建筑单位以及施工单位之间的紧密合作,只有这些单位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合作,工程概预算才能得到有效的实施,但是在实际管理工程中,各个单位缺乏有效的交流和合作,使得工程概预算偏离实际等情况时有发生。

(3)工程概预算队伍素质有待提高。目前我国工程概预算队伍的素质却需要有待进一步提高。其主要表现在:一是工程概预算人才数量不足。在我国很多建筑企业中专门从事工程概预算的人才数量是比较缺乏的,编制工程概预算往往是有一些非专业的财务人员来代替;二是专业素质有待提高。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工程概预算的编制工作对工程概预算的编制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其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更要求其可以掌握一定的法律、经济常识,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编制预算预算的质量和效果,但实际中,我国建筑企业中很多的预算工作人员都难以达到这个标准和要求。

3 提高工程概预算质量和效率的对策

(1)提高我国建筑企业管理者对工程概预算的认识。观念是行为的先导。我国建筑企业要想提高工程概预算的编制质量和效率,首先应该在观念上重视工程概预算,在实际工作中将其落实到实处。具体而言:一是提高管理者对工程概预算的认识,认识到完善的工程概预算不仅不会浪费企业的财力、物力以及人力,更会提高企业利用企业有限资金的能力,从而帮助企业在有限的资金条件下建设更高质量的工程;二是编制的工程概预算应该得到切实的贯彻于落实。编制的工程概预算只有得到切实的贯彻于落实,才能发挥其真正的作用和影响。

(2)构建科学合理的預算管理体系。为了保证工程概预算可以发挥其真正的作用,应该构建科学合理的预算管理体系。为此:一是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为构建科学合理的预算管理体系创造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二是对工程概预算进行全过程的管理,保证整个工程概预算可以得到切实的实施,而不是只是实施其中几个方面的预算;三是加强各个单位与部门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为了提高工程概预算的编制质量,构建科学合理的预算管理体系,应该加强施工单位、行政机关、建设单位等多部门和单位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为更好的管理预算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3)提高工程概预算工作人员的素质。提高工程概预算工作人员的素质,具体而言主要有:一是做好工程概预算工程人员的招聘工作,保障有足够的人员来从事工程概预算工作,从而从根本上保障预算编制工作的质量和效果;二是加强对预算人员的培训工作。当今世界日新月异,各种新技术、新知识层出不穷。为了使预算人员可以更好的满足未来发展的需要,企业应该加强对预算人员的培训,提高其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例如:笔者所在的企业,每年都会组织预算人员去外地进修或者请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预算来企业举办各种座谈会和讲座;三是加强对预算人员的道德教育。预算工作是一项需要细心、具有高度责任心的工作,如果在预算编制工程中多算、少算不仅会给预算编制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更会给企业造成严重的损失,因此,应该加强对预算编制人员的道德教育,提高其责任心。

4 结语

工程概预算作为预先计算和确定建设项目的全部工程费用的技术经济文件,其对帮助企业合理安排资金,提高资金的利用率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做好工程概预算工作,从大处讲,可以帮助企业更好的适应市场经济环境;从小处讲,可以提高企业资金的利用率,降低工程造价。

参考文献

[1]窦键.浅谈建筑工程概预算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2).

[2]王莉.建筑工程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2(22).

4.浅谈对工程监理的认识 篇四

内容提要:投标报价是工程施工投标的关键,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建设单位及施工单位的经济利益,真实反映工程造价,要使有限的资金在各方面获取最大的收益,就必须对工程投标报价工作进行有效合理的控制,切实保证施工企业的合理收入和建设单位的合理投资。本文就这一问题展开论述,以求认真负责,最经济合理、最有成效做好投标报价工作。

关键词:投标报价技巧控制

在工程建设中,工程投标报价使工程造价得到比较合理的控制,从根本上改变长期以来先干后算造成的投资失控的局面。同时,在竞争中推动了施工企业的管理,施工企业为了自身的利益和发展,为赢得社会信誉,必须增强质量意识,提高合同履约率,缩短建设周期,降低施工成本,才能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若缺乏全面、系统的控制理论和实践方法,将导致建设资金有形和无形的大量浪费。因此,投标报价工作必须延伸到建设项目的每个过程这中,落实在建设项目之中。

一、现行建筑安装工程造价管理办法计算投标报价。

所谓投标报价是指建筑施工企业根据招标文件及有关计算工程造价的资料,分别计算单项工程价格,分部工程造价及工程总造价。在工程总造价的基础上,再考虑投标策略以及各种影响工程造价的因素,然后提出投标报价。

1、收集整理计价依据:A,工程计价类别;B,执行定额及取费标准;C,执行的人工、材料、机械设备政策性的调整文件等;D,材料、设备计价方法及采购、运输、保管的责任;E,工程量清单。

针对以上工程造价的依据,因此,施工企业要认真做好这些计算造价的基础工作。这此工作,有的具有相对稳定性,可以一次编制,在较多的工程中使用,如定额、工是单价、机械台班单价等;有的则需针对具体工程进行工作,如材料价格,需要及时询价掌握市场供应情况及价格,只有这些工作做的准确及时,才能保证计算出的工程造价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并能获得利润。由于受条件限制,招标方往往还要提出达到高于国家验收规范的质量要求,为此,施工单位要付出比合格水平更多的费用,据某此地区测算,建筑成本相应增加3%-5%左右,因此,报价的计算应体现优质优价的原则。在以上这些规定和条件的基础上,允许根据企业的人员配备、技术装备、管理水平和具体措施等实际情况,对报价进行合理的浮动。

2、科学合理的计算程序

在计算工程造价前,应熟悉施工图纸和招标文件,了解设计意图工程全貌,同时还要了解并掌握工程现场情况,然后对招标单位提供的工程量清单进行审核。工程量的审核,视招标单位是否允许对工程量清单内所列工程量的误差进行调整来决定审核办法。如果允许调整,就要详细审核工程量清单内所列各工程项目的工程量,对有较大误差的,通过招标单位答疑会提出调整意见,取得招标单位同意后进行调整。不允许调整工程量的,无须对工程量进行详细的审核,只对主要项目或工程量大的项目进行审核,发现这些项目有较大误差时,可以利用调整这些项目单价的办法解决,工程量确定后进行工程造价的计算。

3、正确无误的计算方法

根据已经审定的工程量,按照定额和单价,逐步计算每个项目的合价计算直接费。再根据相关部门制定的各项费率及法定税率,依次计算出间接费、计划利润及税金,得出工程总造价。对整个计算过程,要反复进行审核,保证据以报价的基础工程总造价的正确无误。

二、报价必须适应建筑材料采购渠道和市场价格的变化,考虑材料差价因素。

目前,由于材料价格不统一,在报价时所用的有变化的价格,应列出清单,随同投标文件、图纸提供给建设方供其参考。

三、报价必须合理考虑本工程的自然地理条件及工程范围等因素。

将地下工程及“三通一平”等工程范围内的费用正确计入报价价格。由于自然条件导致的施工不利因素也应考虑。编制一个较理想的报价,还要把工程项目的施工组织设计做得深入、透彻,有一个比较先进、比较切合实际的施工规划,包括合理的施工方案、施工进度安排、施工总平面布置和施工资源估算,认真分析施工水平及建筑市场动态,做出较合理、经济的投标报价。

四、以人为本,建立一支高素质的“造价师”队伍。

一切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投标报价工作必须拥有大量掌握专业操作理论与实务,技术综合能力强,适应竞争的开拓精神及高素质的复合人才,才能控制投标报价,降低工程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五、多渠道收集整理投标报价资料与信息,建立数据库,电算化实行网络化管理,其目的都在于应用,积极推广使用计算机建立资料及信息数据库,资源共享,这样有利于对价格进行科学管理,促进投标报价工作管理水平的总体上升。

六、积极推广投标报价工作,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公开、公平和诚信的竞争机制,以适应新形式的要求,逐步从发包方式的计划分配任务过渡到投标竞争形式为主,在建设任务的分配中引入竞争机制,使业主有条件择优选择承包商,

于 www.studa.net七、报价是投标的关键性工作。

通常应在投标单位的决策人支持之下,有预算部门负责,与有关业务部门配合进行。

1、校核或计算工程量。工程量是计算标价的重要依据。在招标文件中大部分均有实物工程量清单,投标单位在投标作价前应进行核对。核对不可能也不必要全部重新计算一遍,可采用重点核对的方法进行。核对的内容可分:项目是否齐全;有无漏项或重复;工程量是否正确;工程做法及用料是否与图纸相符等。核对可采用重点抽查的办法进行。既选择工程量较大,造价较高的项目抽查若干项,按图详细计算。一般项目则只粗略估算其是否基本合理就行了。在进行核对前,首先要熟悉施工图纸和概预算定额,当前国内概预算定额内容及项目划分不尽一致,必须先弄清当地定额及其工程量计算规则的特点及与自己经常使用的定额有何不同之处。如投标单位的工程量清单是采用概算定额和项目划分,则更应注意每个主要项目中所综合的次要项目的内容,如:墙身中是否包括了外墙而的勾缝和内墙面的一般抹灰、喷浆、过梁、墙身加筋、脚手架等;楼地面、屋面、墙面装饰是否以施工图中的各种做法编号为计量单位;楼地面中是否包括踢脚线,或有的包括,有的单独列项(如木地板地面等);等等,均必弄清。

在核对项目是否齐全、工程做法及用料是否与图纸相符时,可以将工程量清单与图纸择要逐项进行核对,以查明是否有不符或漏项之处。一般易于疏忽者是图纸中的说明或图纸本身就有相互矛盾之处,因此尤应加以注意。

在重点核对工程量是否正确时,首先可采用“工程量概念指标”,从大数上估算其合理性。所谓“工程量概念指标”是指明各分部分项工程量在各类建筑中的一般指标系数。如在民用建筑中,每平方米建筑面积的外墙面积系数、门窗面积系数、楼梯面积系数、屋面面积系数,钢筋混凝土各类构件及总体积折实厚度系数(不同结构类型)、钢结构屋面体系重量系数以及有联系的工程间的相互工程量比例关系(如墙面与粉刷的面积比例关系等)。它们一般均有一定的大体系数,要靠工作中积累的资料及经验才能掌握。如在民用建筑中,每平方米建筑面积的楼地面面积系数,一般约在0.85左右,外窗面积系数为0.11-0.13左右,楼梯面积约为0.035左右。核算楼地面工程量时,可将工程量清单中各种做法的楼地面面积等之和除以建筑可积求出系数,看此系数是否在0.85左右上下:如出入不大,可以明确其工程量基本正确;如出入较大,则可以肯定其工程量少算或多算了,这就需要逐项详细计算。经过“工程量概念指标”法的概算核对,视其结果及时间上是否充裕,可以进一步考虑哪些工程量尚应进一步详细核对,哪些则可不必再加细核。

2、不可预见因素的考虑。在工程施工过程中难免出现某些不可预见的因素,诸如材料价格的变化,基础施工遇到意外情况以及其它意外事故造成停工、窝工等,都会影响工程造价。因此,在投标报价时应对这些因素予以适当考虑,特别是采用固定总价使同时,更应充分注意,酌加一定的系数(例如3%-5%,或更低些),以不可预见费的名目,列为标价的组成部分。通常,固定总价合同的不可预见费可高些;设计文件比较粗略,或地质资料不够详细,或气象条件比较多复杂,施工期又较长的工程,不可预见费也应高些;反之,则应低些。

但在实际投标承包制的条件下,为了鼓励竞争,建筑企业在投标报价时,应允许采取有适当弹性的利润,即为了争取得标,预期利润率可低于上面规定值。甚至在某一工程上有策略的亏损,以提高报价竞争力,在降低成本,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预期利润率也特别偏低。对此投标单位应自主作出决策。

3、确定基础标价。将分别确定的直接费、施工管理费、独立费、不可预见以及预期利润、税金汇总,即得出造价。但在分别确定上述各项费用的过程中,难免在某些环节上发生误差,因此汇总后还须进行检查,主要是将单方造价水平、主要材料用量、用工量和工资含量等指标,与同类型工程的经验统计资料进行对比,如发现有较大差异,则应结合施工方案进一步检查主要材料、设备、人工定额和单价,以及各项取费标准和利润等的确定,有无不够合理之处,必要时加以适当调整,最后形成基础标价。

做价时应注意标书的说明和规范的要求,不明白的地方要询问顾问公司或建筑师。千万不能随便猜测或估计,应根据说明和规范的要求编制计算单位价格。而标书中指定使用的材料牌号,也应按要求编制。

A:计算单价。各公司根据自己承包积累的经验和市场材料单价及单位估价表进行计算。单价的高低直接影响工程报价,要认真调查、分析后计算确定。

B:套单价,计算总价。如工程量核对无误,可套单价计算总价。这是数字运算工作,要力求准确并严格复核。

C:确定总报价:报价有很多技巧。有些承包商在报价时,把基础和主体工程的单价调大,装饰收尾工程的单价调小,目的是为了先拿到工程款,以减小自己的投资资本来获取有效的利润。

总造价算出后,由报价主办人提出意见(调高、调底或不变动),做出经济分析,包括标底分析(要根据掌握的同类型项目的造价资料,结合本工程特点,合理推算出业主标底控制在多少范围内),盈亏预测(指对内部标价中留有余地的地方)等后将承包总报价书,分析结果与存在问题交总承包公司研究决定,以便最后决策。

5.谈对工程项目管理索赔的认识 篇五

内容提要:索赔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融为一体的边缘科学,在市场经济趋于发展的我国建筑市场,任何工程项目管理中出现索赔都是不可避免,项目管理者要想成功管理和经济效益最大化,就必须重视工程索赔问题,增强索赔意识。当然,索赔管理它涉及到工程技术、工程管理、商贸、财会、法律和公共关系等诸多方面。索赔工作处理得好坏直接关系项目管理层的综合管理水平乃至项目管理的成败。无论业主还是承包商,合同管理都是项目管理的重要构成,工程索赔作为合同管理的一部分,却是一项极其重要、且具复杂性而又系统性、既严格又细致的工作内容,它能直接影响合同执行的最终结果。所以,探讨和关注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中的索赔是很有实际意义的。

十几年来,我国逐渐推行工程建设项目监理制,这是与国际接轨迈出了时代步伐,随着加入WTO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筑市场建立与发展,工程建设监理制的普及与深入,深化工程项目管理中的索赔势在必行。当然,在一般情况下人们通常说的索赔是指承包商向业主的索赔,其实是双向互动的。索赔的成立是建立在违约事实和损害后果都已经客观存在的基础上。索赔属于经济补偿,是一种正当的权利要求,恪守合同是业主和承包商的共同义务,只有坚持守约才能保证合同的正常实施。然而,不可避免的工程索赔变得尤为突出,通过管理求得效益最大化更具挑战性,成功的企业在利用强大的技术力量管理其资产同时加强索赔管理从而创造更大利润。

项目管理中的索赔是综合性的、高层次的管理工作。索赔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工程项目的工期和成本。索赔是项目管理综合水平的体现。如何面对索赔进行项目管理,是显现承包商或业主的管理水平问题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结合自己十几年来在建设工程项目中对待工程索赔管理有如下一些认识。

一、索赔基础

1、建设工程项目中,工程索赔一般是由于非己方原因导致工程产生局部或部分工程停工、误工、返工、材料浪费、设计变更、质量下降、质量事故、安全事故、政策变化、违规等事件影响引起的人工和机械设备费用增加、工期延误、成本金和利息增加、外部环境变化、产品物非所值、出现连带损失和由此造成的其他费用增加等的损失补偿。

索赔依据一般包括建设工程招投标文件、技术规范、施工图纸、业主与承包商签订的合同协议、业主对承包商施工进度计划的批复、业主或监理下达的设计变更文件和指令、承包商与业主的承诺、施工方案、项目管理大纲、以及与工程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各项往来文件等。索赔价款或工期的计算一般参照承包商与业主签订的合同或招投标文件中的工程量清单、预算定额、编制办法、机械台班单价,地方性的定额补充和编制办法,以及在施工过程中发生的往来文件为根据。

2、应当具备全面的综合素质,充分了解工程招投标文件和自身条件,通过研究在施工过程中各方面、各环节相关的文件和往来文件以及法律法规,对事件存在的各种因素以灵敏的嗅觉与感觉寻找索赔机会,进行分析并确定是否符合索赔。

3、通过对合同实施的跟踪、分析、诊断,发现索赔机会;进行事件原因分析,成立索赔方案;进行事件影响分析,确定工期或费用损失的索赔数值;收集证据,并且做到及时、准确地进行索赔报告。

4、认真研究合同,了解合同约定的赔偿范围、条件和方法,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合同管理,保证索赔能提供充分的依据、论据和数据。

二、索赔原则

1、根据发生事件的不同角度,按不同标准,区分不同类型,采取不同的实施办法进行索赔管理。

2、熟悉相关法律和关联文件,一切皆以证据做保证,明确方向,积极实施。要求索赔要以清晰的概念和单刀直入的方法阐述并报告发生的事实,规避与对方纠缠,直接要求索赔。

3、及时发现与报告,根据招投标文件与合同要求中有关规定提出索赔意向,意向书中应包含索赔项目(分部分项名称)、索赔事由及依据、事件发生起算日期和估算损失,务必附有详细的计算资料和证明。这样监理工程师通过意向书就可以大致了解整个事件的过程、影响程度以及索赔意愿和要求。

4、索赔意向书报告给监理工程师后应经主管监理工程师签字确认,必要时应当会同部门总管、部门负责人和现场监理工程师一起核实。

5、经总监理工程师签字确认后索赔意向书及时归档,同时收集证据,所有工程费用或工期索赔均须附有现场工程监理工程师已经认可的记录和计算资料以及相关的证明材料。

6、及时作出阶段性索赔报告和最终索赔报告,并具备有效证据及数据,同时抄送给相关单位。

三、索赔程序

1、提出索赔意向

⑴通过对事件的分析与比较,及时发现并准确把握索赔机会,提出索赔意向。

⑵当发现索赔事件后,在合同规定的时限内及时向监理工程师提出索赔意向通知,明确表示对事件的索赔意愿和要求。

2、索赔工作准备

⑴通过对合同实施的跟踪、分析、诊断,进行详细调查,了解事件经过、前因后果,掌握事件真实情况。

⑵针对事件损害的原因和范围进行分析,判断索赔事件是否具备法律依据。

⑶进行索赔事件影响分析,研究事件影响损失程度和结果,确定索赔价值。

⑷应在索赔事件持续期间一直保持有完整的索赔理由、索赔事件的影响、索赔价值的计算等详细资料和记录。

⑸起草索赔报告,表达索赔要求并附有支持这个要求的详细依据资料。

3、索赔分类时限与过程

⑴图纸延期的索赔:当接到中标通知书后的规定时间内,承包商可以得到由业主或其委托的设计单位免费提供的施工图纸、技术规范和其他技术资料,接受技术交底,否则承包商可以依照合同约定提出索赔申请,以接到中标通知书后的规定时间期满后的第2天为索赔起算日,收到图纸及相关资料的日期为索赔结束日,

⑵恶劣气候导致的索赔:一般为工程损失索赔和工期索赔;此类索赔计算应在恶劣气候条件开始影响的第一天为起算日,恶劣气候条件终止日为索赔结束日。

⑶监理工程师导致的索赔:以收到监理工程师书面指令当天为起算日,按其指令完成该项工作的日期为索赔事件结束日。

⑷工程变更的索赔:一般是指工程项目已经在施工阶段或此后进行的设计变更,或工程施工项目增加或局部尺寸、数量变化等,因此承包商应为收到监理工程师书面工程变更指令或业主下达的变更文件日期为起算日,变更工程完成日为索赔结束日。

⑸不可预见引起的索赔:由于在工程招投标时施工图纸或其他技术资料不全,如地质、地基处理等项目使承包商无法作出正确计算,此类一般索赔工程量增加或需重新投入新工艺、新设备等费用和工期。承包商计算索赔起算日应在双方确认未预见的情况开始出现的第一天为起算日,终止日为索赔结束日。

⑹外部环境引起的索赔:由于外部环境条件影响,如征地拆迁、施工条件、用地的出入权和使用权等属业主原因引起的索赔。根据监理工程师批准的施工计划影响的第一天为起算日。经业主协调或外部环境影响消失日为索赔事件结束日。

⑺承包商原因导致第三方纠纷的索赔:由于承包商延误工期导致业主违约于第三方,以施工合同约定工程交付日为起算日,办理交付使用手续后为结束日,同时转移第三方要求的赔偿于承包商;由于质量问题违约于第三方,承包商除按合同规定保证质量达到合格外,同时转移第三方要求的赔偿于承包商。

⑻如果索赔事件持续存在,28天还不能算出索赔额和工期展延天数时,应当按照合同约定或工程师合理要求的时间间隔(一般为28天),定期陆续报告每个时间段内的索赔要求和索赔证据资料,在该项索赔事件的影响结束后的28天内,整理索赔论证资料并累计索赔总额,做出最终索赔报告。

4、事件记录

⑴索赔意向书提交后,就应从索赔事件起算日起至索赔事件结束日止认真做好同期记录。索赔事件造成现场损失时,必须做好现场情况资料收集和影音资料的完整收集,且装订、说明后通过监理工程师签字确认,作为索赔证据。

⑵记录内容包括事件发生时和过程中现场实际状况、造成现场人员、机械设备的损害和闲置清单;工期延误时间;损害影响程度;费用增加项目的所需人员、机械、材料数量、有效票据等。

5、阶段性索赔报告

⑴当索赔事件在持续进行时,承包商应当向监理工程师提交索赔事件的阶段性索赔报告,说明索赔事件的损失款额和损害影响程度以及工期索赔。

⑵当某项索赔事件通过长时间影响结束后,应该累计结果作出最终索赔报告。

6、最终索赔报告

⑴当索赔事件造成的影响结束后,应在合同规定时间内向监理工程师提交最终索赔报告。

⑵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①正式文件。②填写索赔项目、依据、证明文件、索赔金额和索赔工期的申请表。③己批复的索赔意向书。④索赔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束的过程描述及其编制说明。⑤与索赔事件有关的各种往来文件,包括证明材料和计算资料等附件。

四、索赔管理

1、由于工程项目建设周期比较长,为完整、真实地反映索赔情况必须建立台帐,本来在工程上发生的事件就是工程竣工档案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要认真、严格地建立、健全工程索赔台帐和档案。

2、索赔台帐必须反映索赔事件发生的原因、影响程度与结果,索赔发生的时间,索赔意向提交的时间,索赔结束的时间,索赔申请的工期和金额,监理工程师审核或业主审批的结果等内容。

3、对合同工期内发生的每宗索赔事件均应及时登记。装订成规范完整的档案资料,工程完工后作为工程竣工资料一部分。

五、避免误区

1、首先要明确索赔是双向的。通常泛称索赔是指承包商向业主的索赔,而反索赔指业主向承包商的索赔,其实是双方同时互动,互相存在的。

2、当索赔事件发生时,有些施工企业由于受我国传统工程管理模式的影响,顾虑与业主、监理方面的关系问题,没有认真对待索赔。

3、项目管理人对索赔工作意识不到位,没有深刻认识索赔管理及程序,导致无法把握索赔及其结果,造成事件存在、索赔流产。

4、项目管理人对招投标文件、技术规范和业主、监理、承包商之间相关及其往来的文件理解不够深刻,对已经发生的事件无法判断而没有索赔。

5、只注重提出索赔意向,不重视索赔过程中的时限和证据收集,未按合同要求区分阶段性索赔和及时作出最终索赔报告或索赔无效。

6、索赔概念不够明确。很多项目管理人认为只有承包商向业主索赔,没有考虑业主向承包商的索赔,或者没有考虑对方的反索赔。

六、结论

总之,工程索赔是合同管理的重要环节,更是项目管理的重要内容。工程索赔是一项知识和技术面很广,复杂而又系统性很强的工作,不但要善于发现和把握索赔机会,还要善于收集与整理索赔有关依据和资料。要对合同中索赔事项深刻理解,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严谨的工作态度,充分理解招投标文件、设计文件、施工图纸、技术规范和业主、监理、承包商之间签订的合同协议以及各项往来性文件与相关法规,按照依合同、重证据、讲技巧、树信誉的原则,及时、准确、严格地按照程序进行索赔工作,这样才能切实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取得效益最大化。

6.浅谈对ERP的认识 篇六

根据锻炼安排,从本周开始我将在管控部展开锻炼学习。本周一报道后,我向管控财务部张金峰经理汇报了前一阶段在仓储部、贸易部锻炼的总体情况、心得体会以及产生的疑问并听取了领导的工作安排,同时制定了在管控部的锻炼学习计划。

公司目前正在使用的ERP,横向来看,它包括了客户资质审查、可行性报告的审批、各类合同的申请与审批、收款、付款、结款、还款的管理以及各类文件的查询等功能;从纵向来看,它包括了从粮贸部到各经营部、平台直至各个利润点的所有层级。每笔业务从开始到结束,从可行性报告的提交直至合同的关闭都会涉及到ERP,在每笔业务的各个环节中,ERP都在被频繁的使用。

在实际工作过程当中,粮贸部各级管控人员除了会要熟练操作、使用ERP还应充分了解ERP系统的产生、历史、当前ERP系统在国内外的发展状况以及它在促进企业管理等方面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一、ERP 的概念及其历史必然性

ERP 是英文 Enterprise Resourse Planning 的缩写,翻译为企业资源规划。是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核心,依托信息技术手段平台来实现应用功能,为企业管理层及一线操作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机制的信息化管理平台。ERP是一个核心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识别和规划企业资源,以获得客户订单,完成加工和交付的最后付款的顾客。

在当今的信息化时代,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其效益与成败的一个决定因素就是能否充分地开发和有效的利用信息资源。但是,在一个企业中存在着财务、顾客资料、采购情况等众多信息,有效地收集、整理、归纳和提炼所需要的信息,将高质量的信息及时传递给决策者,不是依靠一个人或一个简单的系统可以完成的。因此,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自然就成为现代企业管理和控制的重要内容。于是,作为迎接挑战、作为竞争工具的 ERP 受到众多企业的关注。当今,ERP建设不仅是自身企业管理的需要,也是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需要。

对于企业来说,通过引入 ERP,可以在管理方面导入先进的企业管理模式,以有利于对企业的实时控制和保持业务的稳定发展,为企业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提供有力的帮助。

因此,企业需要有一个像企业资源计划(ERP)这样的全面信息化的、具有先进管理技术的信息系统来解决他们在信息管理方面的问题,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率和市场竞争能力。

二、ERP在国内出现的背景

中国企业通过辛勤工作,锐意进取,抓住历史机遇,勇于迎接挑战。在融入世界经济的过程中,除了加强内部的实力,也要将目光辐射到世界这个大舞台上来,继续学习发达国家企业的管理模式的。中国企业如果要顺应历史潮流,走向世界市场,必然的趋势就是实施企业资源计划。中国企业要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在中国企业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的因素就是 ERP。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知识和信息的有效管理已成为日益迫切的事情,可以说,企业管理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全球化,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企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必须认识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的大背景下,仅靠价格,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已经无法获得竞争优势。只有横下一条心——通过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才能逐步实现企业的跨越式发展。

三、ERP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中国复制西方 ERP 是不可行的,因为发展背景和文化存在差异。ERP在中国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初创期:这个阶段几乎跨越了整个 80 年代,其应用范围仅限于传统的机械制造业,当时应用程序的效果是有限的。

第二个阶段是成长阶段:这一阶段大约是 1990 至 1996 年,其主要特点是 MRP-II/ERP的应用和推广,在中国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第三阶段是成熟阶段:从 1997 年开始直至今天,其主要特点是引入了 ERP,并逐渐成为主角,应用范围也扩展到二,三产业,并一直被探索和不断实践,应用效果也得到了显著提高,从而进入成熟阶段的 ERP 应用。

中国目前的宏观环境日益复杂,上升和下降的企业的命运在未来将更多地取决于企业自身的竞争力。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认为,在成熟阶段,中国将有越来越多的公司会参与到 ERP的使用中来并成为技术和管理推手,从而大大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目前,从 ERP 的生产看,我国已有了多家 ERP 厂商,例如台湾的普扬、汉康、天心,香港的盛创、佛氏,大陆的北京利玛、用友、金蝶等等。从 ERP 的使用看,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约有上千家企业购买或使用了 ERP 软件,一些企业应用的效果也比较好,如联想、海尔、长虹、华为等。

ERP 在中国的发展加速了我国企业管理现代化的进程,使越来越多的管理者认识到:在基于信息技术的知识管理时代,对资源的全面管理和应用必须要应用好现代信息技术,只有这样企业才有活力和竞争力。

四、ERP在我国企业推广使用的必然性

目前,我国企业引入 ERP 已很必要,其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

1.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随着企业之间竞争的加剧和业务高速的增长,传统的管理信息系统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ERP 在本质上是集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与管理思想于一身的管理信息系统,可从根本上解决企业内各个管理体系之间的“信息孤岛”问题,从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让企业在竞争中发展。

2.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需要 中国企业的管理及信息化水平是最薄弱的环节,企业信息化建设是当务之急。当前,企业管理的重点在于资源管理,管理方法是以流程制代替科层制,使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与各级员工、员工与客户可以很好的沟通和交流。ERP成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核心组成部分,它可以尽快改变我国企业传统管理的落后局面,提高管理效率,让企业在竞争中获胜。

3.企业顺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

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对企业来说意味着变革和创新,ERP 正是迎合了这一特征。著名 ERP 专家金达仁先生曾说过,ERP系统运用知识的能力直接影响企业的创新、生存与发展,并通过不同形式、不同内容和不同程度地使企业全员接受新经济、新思想、新理论和新方法的培训教育。

4.企业深化改革,改变传统管理思想的需要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发展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尤其是加入 WTO 以后,在全球化、网络化、信息化趋势下,快速成长是中国企业的典型特征。但是,企业在快速成长的同时也将面临严峻的挑战。就目前我国的企业来说,无论是哪个行业,企业内部管理都可能遇到这样一些问题:有销售订单却没有办法如期交货;不能及时供应生产所需要的原料,但某些材料却在仓库里大量囤积;由于产品积压导致资金周转很慢等等。在激烈的竞争和内外环境的压力下,面对这些问题,许多企业深深感到传统管理方式和落后的管理手段已不能满足企业生产管理和发展的需要。那么,能否找到一个有效的办法来解决呢?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实现企业信息化是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

企业信息化主要包括产品设计信息化、生产过程信息化、产品销售信息化、经营管理信息化、决策信息化以及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培养等诸多方面内容。企业信息化的主要任务就是利用计算机、网络等一系列信息技术建立一套全新的生产管理系统,对信息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和广泛利用,通过引入先进的管理技术,实现在管理方法、模式、手段和工具方面进行切实可行的改革,以达到不断提高生制的改革和提高企业现有管理水平及业务流程。

通过实施 ERP,可以强化企业间的联系,形成共同生存发展的商业链,体现企业生存竞争的供应链管理思想;同时,可以帮助企业在原来改革成果的基础上,深入利用企业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减少大量中间成本。可以说,ERP 是我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深化改革、改变传统管理思想的需要。

五、ERP在推广使用过程中呈现出的优点

ERP在企业中推广使用过程中,其优点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有利于合理配臵和利用资源 在当今的信息时代,企业间的竞争已由过去的成本和差异化的竞争转向为基于企业资源的竞争。企业只有认真审视自身的内部资源和外部的可利用资源,确定其能力和资源的程度,才能在动态多变的竞争环境中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传统的管理信息系统缺乏对整体资源的综合考虑,而 ERP 结合了先进的管理思想和信息技术,可以使企业资源更合理有效的配臵。另外,ERP 核心管理思想是实现对整个供应链的有效管理,这样,企业不仅合理地管理了企业内部的资源,还有利于利用供应链上的企业外部资源,大大增强了企业的生存能力。

2.有利于改善企业的业务流程

企业要不断创新就需要随时根据竞争的环境调整策略,并时刻审查业务流程以确保其发挥最大的作用。企业应用 ERP 的目的在于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这个最终目的就必然要求企业能够借助于 ERP 在企业中的实施应用,不断地优化它的业务流程,使整个经营活动更加符合科学管理的要求。企业资源计划与业务流程重组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一方面,企业资源计划实施项目包括业务流程重组过程。另一方面,企业资源计划提高了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为企业进行业务流程重组创造了条件。

3.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首先,ERP 的应用有利于实现企业信息的共享,信息共享将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管理决策水平。由于传统的管理信息系统缺乏对整体资源的综合考虑,它对控制生产成本、减少财务坏帐、呆帐金额等方面不一定能起到积极的作用。甚至,有可能为了降低库存,增加财务风险。应用 ERP 有利于实现企业信息的共享,同时,ERP 的管理思想是对整个供应链进行管理,即企业外部资源被集成进来,使企业外部信息得到充分的利用。因此,企业决策者对企业所处的环境有充分的把握,这将有利于提高企业领导的管理决策水平。

其次,ERP 将企业内大量日常性、重复性的工作进行程序化和规范化后,交给计算机来完成,这将有利于企业决策者从烦琐的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从而可以在自己的岗位上真正发挥管理者的作用,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另外,企业管理的实时性得到了加强。ERP 的应用可使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很快在计算机中得到反映,可以及时提醒工作人员去解决问题,减少企业因生产问题而造成的重大损失。

总之,ERP 的成功应用将给企业带来良好的经济效应。

六、ERP在使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企业实施 ERP 并不只是购买软硬件的简单问题,而是本身业务流程重新改造重建的过程,是一项投入高、周期长、牵涉面广、存在复杂性与不确定性等风险的大型系统工程。程序化、透明化的管理使很多环节更加精确和量化,很难再做人为的变通,这对国内企业人治化色彩较重的传统管理行为是个严峻的挑战,因此,在实施 ERP 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的几个问题。

1.恰当选择实施 ERP 项目的时机

企业实施 ERP 时机问题直接关系到整个项目的成败,因为,企业在体制、管理、观念、人员素质、资金预算等方面缺乏准备或准备不充分都会成为实施 ERP 的阻力。只有在 ERP 实施所需的条件者具备的条件下才能有计划、按进度进行。

2.谨慎选择 ERP 软件

不同的 ERP 供应商所提供的软件在功能、性能、产品价格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企业在准备上 ERP 项目前一定要做好可行性研究,首先搞清自己的需求,谨慎的选择将要使用的软件。

3.企业一把手要把好关

企业实施 ERP 是对企业整体流程的改进和提高,实施的过程必然遇到巨大的阻力,没有“一把手”的信心和决心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

4.提高员工的参与度并作好人员培训工作

ERP 项目的实施与每一个员工的工作都息息相关,要想取得项目的成功就必须让每一个相关的员工参与进来。同时,为了提高每一个相关员工的能力水平使之达到 ERP 的要求,必须对员工进行全面的培训。

7.浅谈对工程量清单计价方式的认识 篇七

工程量清单计价方法是一种市场定价模式,实现工程量清单计价,将对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与竞争力起到积极作用,符合我国当前工程造价体制改革中“逐步建立的市场形成价格机制”的目标,能真正实现通过市场机制决定工程造价,以招标人提供工程量为平台,投标人根据自身的技术、财务、管理能力进行投标报价,有利于实现风险的合理分担。

随着我国建设市场的不断成熟和发展,工程量清单计价方式也必然越来越走向成熟和规范化。

1 对工程量清单计价的理解

1.1 工程量清单及工程量清单计价的含义

工程量清单是招标人提供,表现拟建工程的分部分项工程项目、措施项目、其它项目名称和相关数量的明细清单,依据统一的工程量清单计算规则,统一的工程量项目编制规格要求,计算招标工程的分部分项工程量的表格。工程量清单计价按照“量价分离”的原则,在建设工程招标时,招标人将施工图纸所涵盖的招标工程建设内容,实物工程量和技术措施以统一的计量单位列出数量清单。

1.2 实行工程量清单计价的必须性

工程量清单计价有利于我国的计价方法和国际通行方法接轨,也符合我国当前工程造价体制改革。工程量清单计价方式是目前国际上通行做法,在我国实现工程量清单招标,有利于提高国内建设各方主体参与国际化竞争的能力。工程量清单计价提高了招投标的透明度和公平性,由于工程量清单作为招标文件的组成部分,由招标单位负责统一提供,避免了各投标单位因预算人员素质差异而造成同一份施工图纸所报出的工程量相差甚远的现象,为投资者提供一个平等竞争的平台。工程量清单计价有利于实现风险的合理分担,责、权、利对等,由于建筑工程本身的特性,工程的不确定性和变更因素多,工程建设的风险较大,采用工程量清单计价方式后,投标单位只对自己所报的单价成本等负责,而对工程量因变更或计算等原因引起的错误不负责任。工程量清单计价避免了招投标过程中有盲目应价,弄虚作假,暗箱操作等不规范行为。

2 工程量清单计价存在的主要问题

工程量清单招标实施几年来,逐步得到社会的认可,对我国建设市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工程量清单招标作为一项新制度的推出,现阶段还存在一些问题。

2.1 投标企业缺乏自主报价的能力

工程量清单计价法要求施工企业根据招标方提供的工程量清单,按照本企业的施工水平,技术机械装备情况、管理水平、设备材料的进货渠道及所掌握的价格情况等,对招标文件中的工程量清单进行报价,这能充分反映施工企业真正技术和管理能力,施工企业只有在报价中采用自己的内部定额,才能真正反映自己实力,有效的参与价格竞争。

2.2 对工程量计价模式本身的认识还有所欠缺

工程量清单计价是改变定额计价法的一种新的计价模式,是工程价格管理制度的改革,需要新的观念和新的造价管理模式,适应这项改革工作。

2.3 造价咨询市场不够健全

工程造价咨询单位现在仅从事于工程量清单和标底的编制,竣工结算的审查工作。许多造价专业人员,综合素质缺乏,对施工现场情况知之甚少,对清单项目的特征描述不准确,项目的划分不规范都是常常出现的情况,还有的编制人员缺乏责任心,从而导致编制项目的不准确。

2.4 工程造价信息服务系统不够健全

建设工程造价信息基础设施较为落后,信息处理手段不足,建设工程造价信息资源存在着严重的部门、地位、单位分割情况。

2.5 行业配套体系不够完善

推行清单招标后,国内建筑市场总体情况有所好转,但与国际形势相比仍然比较混乱,主要原因在于我国相应配套行业体系还不够完善,缺乏相应的法律保障,极大的影响了清单招标过程的可行性。

3 建议

基于上述问题,我们必须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保证工程量清单招标的顺利实施,保证建设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1)施工企业要紧盯市场,针对市场的变化应建立自己的企业定额,并根据市场行情不断调整优化内部结构,引进先进的技术方案,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来适应市场,发展自己,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定额。(2)抓好咨询单位的资质和造价人员的资格管理,加强对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的培训和监督,不断提高造价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实施专业人员的继续教育制度,推动专业人员学习新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建立一支稳定的技术骨干队伍,为适应新的计价模式,提高清单报价水平。(3)需要研制开发出新一代适合工程量清单报价的软件,提高工程造价编制的信息程度。(4)作为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在工程价格的形成上要做好相关的工作,依照法律,给予市场定价的密切配合环境,不过多介入,但是要依法采取可行的方式控制低于成本价中标。(5)造价管理部门需要更新观念,转变职能。实行工程量清单计价后对造价管理机构的专业素质,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造价管理部门,要突出市场的调控职能,收集工程造价基础资料,发布宏观造价指数指标,指导施工企业按自身水平编制企业内部定额,加强工程造价的信息服务工作。

4 结语

工程量清单计价应用于招投标工作,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发展建筑业的必然要求,是理性的市场定价定价模式。随着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的不断深入,工程造价管理还会出现更多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思考与探讨,不断地总结经验,开拓创新,创造一个良好的市场运作环境,使我国工程造价管理改革再上一个台阶,真正做到与国际惯例接轨。

摘要:随着我国建筑工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工程量清单计价方式越来越成为市场运行机制和施工发承包活动的合理计价模式。实行工程量清单计价,对规范我国建设市场起了积极的作用,但工程量清单计价也一样存在不够完美的地方。本文就现阶段实施工程量清单计价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用性的建议。

8.浅谈对自认的认识 篇八

一、自认的概念

自认作为一项民事诉讼制度最早源于中国的西周和西方的古罗马。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英美法系国家和大陆法系国家与地区均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民事诉讼自认制度。究竟何为自认?各国的规定及学术界的理解各不相同。英国民事诉讼规则第14章规定了自认,同时在英国证据法中规定自认是指诉讼的一方或经其正式授权的诉讼代理人作出的的对已方不利的陈述。印度的《1872年证据法》第17条规定了自认的定义,自认是指口头或文书形式的一种陈述,它对于诉争事实或关联事实提出了某种参考,并且是由下文所述那些人中的某一人、在下文中所述的情况下作出的。

笔者觉得将自认的概念定义为在诉讼过程中,一方当事人就对方当事人所作出的真实的主张事实不进行争执的意思表示。

二、自认制度构建

(一)理论建构

我国目前的民事诉讼相关的立法及司法解释缺乏对自认规则的详细规定,某些方面规定甚至还存在矛盾。为了促使自认规则在审判实践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学者们在理论上对自认规则的构建提出以下方面:

1、转变诉讼模式。

“制度环境是具体诉讼制度存在的宏观环境,是具体诉讼制度存在的结构空间。自认要求的制度环境是法院对案件事实(主要事实)的非职权探知。”由于诉讼体制和环境对自认制度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 当事人主义模式是自认规则存在的理想环境。即要求在诉讼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当事人,诉讼进程以及审理范围必须由当事人主导。当事人达成一致的意思表示对法官具有约束力,能排除法院的干涉。自认规则的核心是当事人自认事实对法官的约束,要求法官以当事人自认的事实为基础,直接将其作为案件审判的依据,强调当事人的自主权。虽然我国目前的民事诉讼中存在当事人主义的元素,相比较以前当事人具有较大的自主权,但是我国现行的民事诉讼制度从整体来说还是属于职权主义的。

从建立我国自认规则的角度出发,我国目前的民事诉讼立法应该进行继续进行改革的步伐,由职权主义向当事人主义进行转变。只有这样才能赋予当事人充分的自主权,才能推进自认规则的构建。当然,我国民事诉讼模式改革过程中应当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既要保障改革的每一步都不能脱离我国国情以及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还应当注意这个改革不会因为盲目求稳而丧失意义。

2、贯彻辩论原则。

自认效力的来源是辩论主义,我国民事诉讼立法虽然将辩论原则作为一项基本原则,但是法律所规定的辩论原则与自认规则所要求的辩论原则存在较大的不同。当事人辩论的内容不能直接约束法官,产生约束力。从构建自认规则的角度出发,我国应将辩论主义贯穿于民事诉讼过程中,辩论主义的发展有助于为自认规则的构建提供理论基础。

(二)完善我国自认规则的立法构想

理论的研讨是为实践服务的,对自认规则的研究与探讨归根到底是为了给司法实践提供法律依据。因此,我国自认规则的构建,还需从立法上予以支持。鉴于目前我国的《民事诉讼法》及相关的法律规定对自认规则的规定不仅欠缺,而且存在不合理甚至矛盾之处,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来对自认规则进行规定,以期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具体来说应当从以下方面来进行:

1、明确自认的法律规定。

自认作为自认规则形成的法律基础,首先必须在法律上有明确的规定。只有在法律上对自认作出具体的规定,才能为形成完整的自认规则奠定基础。自认的界定对于自认规则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2、完善与自认规则有关的制度。

首先,完善法官的阐明权。前文已经论述,自认规则在其效力范围内具有免除当事人举证责任的效力,但是当事人由于知识水平、自身的原因等方面的限制,对自认的事实有时并不是出于其正确的意思表示,这需要法官行使阐明权来对其进行解释。

其次,建立规范的诉答机制。在我国的民事诉讼程序中,审前阶段原告提交起诉状后,被告在规定的答辩期内既可以提交答辩状,也可以不提交。提交答辩状不是被告的一项义务。

因此,从完善自认规则的角度出发,建立规范的诉前诉答机制,将被告提供答辩状规定为一项义务,能给当事人进行自认提供一个平台,有利于我国自认规则的构建。

参考文献:

[1][日]高桥宏志.民事诉讼法—制度与理论的深层分析[M].林剑锋译.法律出版社,2003:383.

[2]齐树洁.英国证据法[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772.

[3]何家弘,张卫平.外国证据法选译(下卷)[M].人民法院出版,2000:1293.

上一篇:学校安全工作制度、应急处置及预案下一篇:窗外初二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