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作对联

2024-11-12

如何写作对联(共8篇)

1.如何写作对联 篇一

一选择与课文相关的对联为学生写作提供参考

在初中语文课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适时介绍对联鉴赏和写作的基本常识, 并选择一些与课文相关的对联让学生参读、品味。例如在课前布置自己先学《望岳》一课的时候, 可以选择与泰山有关的对联:“地到无边天作界;山登绝顶我为峰”、“人间灵应无双地;天下威严第一山”等等, 通过与课文内容主题相关的对联, 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解读和对课文内涵理解的同时, 还能够提高文学修养, 达到内外兼修的效果。另外, 还可以选择与课文作者或者是课文人物相关的对联, 如关于陶渊明的“门前学种先生柳, 岭上长留处士坟”, 与孔子相关的曲阜孔庙联“泗水文章昭日月, 杏坛礼乐冠华夷”等等富有汉语优雅的对联。教师可以选择这些与课文相关的对联作为学生学习对联写作的重要参考, 并且将这些对联与课文的内容进行紧密的结合, 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课文学习效果, 而且还让学生了解了对联写作应当应情应景、有理有据。

二教师和学生一起撰写课文读后对联

在课文教学过程中穿插相关的对联, 让学生对对联写作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之后,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掌握的实际情况, 适时地引导学生针对课文内容尝试对联写作。由于初中生的认知水平有限、知识面相对较窄, 为了更好地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撰写“课读联”是指导学生尝试对联写作的有效方式。通过课文学习, 学生会对课文内容形成自己的认识, 或者对课文的某一段话、某一个人物产生共鸣, 教师应当及时地掌握学生对课文学习体现出来的情感, 通过情景式教学、探究式教学、先学后教等教学手段开展对联写作指导。例如在学生合作学习朱自清的《背影》这篇课文之后, 很多的学生会对课文所体现的父子之情产生共鸣, 教师可以通过“你能用一副对联对课文中所表现出来的‘父子情’进行总结吗?”类似的问题, 巧妙地将学生引入到对联学习中, 一开始学生可能会显得无所适从, 教师要循序渐进、善于引导, 如“你印象比较深刻的的词语是什么”、“作者感情是如何表达”等等, 通过问题一步步地引导, 或学生自己提问题自己解答问题, 最终完成类似“红桔凝父爱, 背影系儿情”这样的对联, 让学生有感而发、即兴创作。通过类似的愉快教学、自主教学, 教师可在课前、课中或课后, 与学生一起进行“课读联”的写作, 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而且为学生独立写作对联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通过情境设置完成对联写作任务

当学生积累了一定的对联写作经验之后, 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情境让学生进行独立的对联写作。例如在马年春节期间, 我给学生布置了对联趣味写作“用自己或家长或老师名字冠头春联”, 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写出了“思贤励志千年计;婕灿扬鞭万马奔”、“国强家旺人人颂;华伟业兴户户欢”、“还是一年春草绿;诚征十里杏花红”等优秀作品。在桃源校庆的时候, 学生写出了“桃娇李艳五旬庆;源远流长万里香”的对联。设计对联写作任务的时候, 根据实际情况可以选择不同的训练方法, 如填空, 将一副对联进行挖空, 让学生填写动词、名词、成语、叠词等。或者是通过补联的方式, 出上联补下联, 出下联补上联,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对对联学习兴致勃勃。还可以让学生彼此作对, 相互鉴赏相互劝勉, 彼此鼓励,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另外, 新课改要求语文教学要关注社会关注生活, 教师完全可以将这一点与对联写作指导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将学生实际生活中的事件作为写作对象, 引导学生开展对联写作。例如在2015年新春佳节来临之际, 恰逢岩城隧道、栈桥工程竣工的时候, 引导课外兴趣小组学生开展对联写作, 学生即兴创作出了“隧洞通天开九域;栈桥映水报三春 (横批:紫气东来) ”的佳作, 体现了新时代学生“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精神风貌。

四结束语

习近平强调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者和弘扬者。对联是我国的文学瑰宝, 在语文课程教学中加入对联写作指导既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使命要求, 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知识面的良好方式。教师应当从“参读联”、“课读联”、“设计联”等三个阶段出发, 逐步引导学生开展对联学习写作, 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优化语文教学效果、实现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

摘要:对联是我国特有的民俗, 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瑰宝, 在文化界被称作是“诗中之诗”,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加入对联写作指导既是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 也是开拓学生视野、增强学生文学修养的重要方式。基于此, 本文对初中语文课中的对联教学进行了简单分析, 以期对语文课中的对联写作指导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对联写作

参考文献

[1]张曙红.初中语文课中的对联教学[J].新课程 (中学) , 2013 (11) :27

2.如何写作对联 篇二

关键词:高中语文;对联教学;文化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8-0008

语文教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学生学好其他学科和今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也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吸收人类进步文化,提高国民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素质。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提高文化品位;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

对联,是具有中华优秀文化的独特意义的对偶句,是常见的一种文学形式。自晋代产生以来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其文体特点要求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同,平仄相谐,强弱相当,文字有别等而区别于诗、词、曲,同时其对称性、民族性、启蒙性、开放性等艺术特性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联。如果将对联融入语文教学活动中,将会起到以石击水、情趣并蓄之美感。

一、实用激趣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材选入了大量的古代诗词,其目的就是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对古诗歌的认知和写作能力,不断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水平。

诗歌教学和对联教学是相辅相成的,特别是唐诗,尤其是杜甫的诗,对对联教学有很好的示范作用。对联和诗歌、词曲相比,应用范围更广,使用价值更大,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人生一世,喜怒哀乐,尽可纳入其中,颂德扬过,悉能凝聚笔端。开张店铺、乔迁新居要作联,节日大婚、寿诞谢世也要作联,或表达祝愿,或寄托哀情,或作一评论。作联者,既可为仕官大夫,又可为庶民百姓。特别是新春伊始,家家户户门上都贴上了春联,不论是传统春联“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还是现代春联“四代同堂歌盛世,五福临门颂太平”,它们表达的不只是某个人、某个家庭的美好意愿,而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和平共处、和谐发展的心声。如果在教学中适时恰当地运用对联,或是在寒假中讓学生搜集整理自编自写春联,学期初交流,或在课堂上以联涵盖课文内容,以联激情,以联作结,这样不仅让学生在实践中懂得对联知识,而且能亲身感受到对联这一传统文化古韵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知识奠基

文化底蕴的薄弱是当今学生存在的普遍问题。现今的语文学习中常常是不經意间就忽视了对传统文化质和量的积累,对传统文学样式的应用意识就更淡薄了。语文教学的“中国特色”,被我们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对联作为我国传统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是我国特有的、珍贵的文学遗产,是一种凝缩了的艺术。它的独特之处是与我国特有的文字形式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它以最精巧的语言和有节奏的韵律集中地反映人们的生活而抒发情感。让人在品味的过程中,体会到对联文辞的精炼和民族文化与精神的深邃。

对联教学可引导学生理解教材、超越教材,从而拓宽知识面。“智谋隆中对三分天下,壮烈出师表一片丹心”既有教材《隆中对》《出师表》名篇知识,又有三顾茅庐、三分天下的文化历史,更表现了诸葛亮高瞻远瞩的雄才大略和尽忠先主的赤胆忠心。如果说“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是对“诗圣”杜甫人生价值的正确评价,那么“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又是对他关注民生疾苦的现实主义笔法的高度颂赞。“千古奇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将李白横溢诗才、浪漫遒劲的风格、傲岸不羁的人格融为一体,极为精当。一方面可以“四面河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在心头”对范仲淹《岳阳楼记》一文内容和作者登楼望远、心系百姓的典型形象进行概括,另一方面可用“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对《醉翁亭记》的作者欧阳修勤政爱民、与民同乐品德大力颂赞。“兴废总关情,看落霞孤鹜,秋水长天,幸此地湖山无恙;古今才一瞬,问江上才人,阁中弟子,比当年风景如何”,集美景于历史,汇感慨于胸端,是对《滕王阁序》的绝好总结。

三、思想铸魂

对联,既因其具有实用性而广为人们接受,又因其蕴涵着丰富的知识、浓厚的趣味被人们追求、诵颂,更主要的是它具有高度概括的思想教育意义、独特典雅的审美情趣而久传不衰。对联,言简意赅,醒目传神,促人惊醒,引人深思,会使彷徨迷途之人顿开茅塞。“丢一个饭团,抛却了父母苦心经营的旨意;蓄几个纸币,积蓄起前人艰苦创业之精神”教育人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吃苦是良图,作苦事,用苦心,费苦劲,苦境终成乐境;偷闲非善策,说闲话,好闲游,做闲事,闲人就是废人”对仗奇巧,对比鲜明,发人深省。因琐事而烦恼时,不妨以“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就笑,笑世间可笑之人”宽慰自己——人生要胸怀坦荡,乐观豁达;身处困境时,何不以“有志者事竞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来自勉——要胸有大志,拼搏奋进,方可成就大业。“水唯善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极天”告诫人们谦虚谨慎,努力进取。“看不见,姑且停之,何须四处钻营,极力推开前面者;站得高,看得久也,莫仗一时得意,挺身遮住后来人”讽刺劣行,鞭挞弊端;“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要打哈儿落水狗,临死也不宽恕,懂得进攻退守,岂止文坛闯将;莫作空头文学家,一生最恨帮闲,敢于嘻笑怒骂,不愧思想权威”引导我们向蒲松龄、鲁迅这些伟人学习,敢于同邪恶势力斗争。“座南朝北吃西瓜皮往东放,自上而下看左传书朝右翻”更是方位汇集,妙对奇联,意趣盎然。“二三四五,六七八九”看似平淡,一首横联“缺一(衣)少十(食)”异峰突起,美在自然,如同“飞入芦花都不见”一般,给人美的享受。

对联,俯手可拾,既和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又同高考密不可分,高考中除了直接考对联外,其他的宣传语、广告词、拟标题等考题形式都和对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注意通过举办对联讲座、有奖竞赛等活动教给学生创作知识的同时,要引导学生搜集、品味、创作,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3.浅谈对联的写作艺术 篇三

对联俗称“对子”,又叫“联句”、“联语”;有的常贴在柱子上,所以又叫“楹联”,是一种使用极为广泛的文学形式。

对联是我国文学艺术园地中一种独具艺术特色的奇葩,在全世界只有一字一音的汉字才能做到。加之对联与中国书法艺术相得益彰,所以长期以来一直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除在传统的春节,每家每户都要书写、张贴春联,表达对新的一年的希冀与祝愿,表白自己的情操和追求,表示自己的喜怒哀乐外,平时遇到婚丧嫁娶、新屋落成、乔迁新居、长者寿辰等活动,也有书写、张贴对联的习惯。

对联不仅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而且历史上一些帝王将相咏作赞颂业绩,抒发情怀,勒石立碑,祈求千秋不朽。特别是历代的文人墨客写下了大量的对联佳作,咏人说事,写景寓情,论古道今,给人启迪。这些对联多以优秀的书法艺术镌刻在名山巨石,镂雕于殿堂庭院的楹柱,古往今来多少游人迁客伫足吟诵,辗转传抄,流芳百世,给文坛频添了无数佳话。这一副副对联,虽然不能与鸿篇巨著相提并论,但它在不长的篇幅里所表达的意境,那高超的文字技巧,使人惊叹不已。可见,对联并非是“短言片语”“文字游戏”,而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瑰宝。鉴于此,本文就对联的写作艺术做一下探讨。

一、对联的写作特点

对联分上联和下联,只有将上下联合起来,才成为一副完整的对联。任何一副对联,它的上联和下联的字数必须是相等的,如果上下联的字数不相等,就不成其为对联。这是对联最起码的要求。但是并不等于说,上下联字数相等就是对联,对联还必须要讲究对仗和平仄相对。

对仗就是用字数相等、句法相同或相似的句子,成双作对地排列起来。比较严格的对联不但要求上下联字数相等、句法相同,还要求词性也要一样。也就是字数相等、句式相似、结构相同、词性相当、节奏相协、平仄相对。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这是一副很有名的对联,在这副对联中,上下联都是十一个字,而且句式相同;在上下联中,名词与名词是相对的,“山”对“墙”,“竹笋”对“芦苇”,“嘴”对“头”,“皮”对“脚”,“腹”对“根”;形容词与形容词是相对的,“尖”对“重”,“厚”对“轻”,“空”对“浅”;方位词与方位词是相对的,“间”对“上”,“中”对“底”。总之,上联与下联的每个字的词性都对上了。

对联从上下联所表达的对仗关系来看,一般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三种。

1、正对。正对的对联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相近或相关联。如周恩来少年时书赠一留日同学联:“浮舟沧海;立马昆仑”,上下联内容一致,寥寥八个字,表达了周恩来少年的壮志豪情,对仗工整,是一副精彩的正对。又如,史可法墓联:“死含瑶草千秋恨;魂傍梅花万古香”,也是一副很好正对。在构思创作这种对联时,要注意的是应尽量避免或者少用同义词来相对。如上下联的对仗在意义上雷同、同义、近义、相似或差别不大,这就犯了“合掌”的毛病。广东潮州双忠祠联:“国士无双双国士;忠臣不二二忠臣”,就是一副“合掌对”。“忠臣”与“国士”、“无”与“不”、“二”与“双”在意义上差别都不大,甚至同义。又如:“散步江滨观浪涌;闲行河畔看波兴”,也是一副“合掌对”,这种“合掌对”是撰写对联的大忌。

2、反对。顾名思义,反对即上下联意思相反。反对的对联对比鲜明,起伏跌宕,容易收到较好的艺术效果。如:“隔靴搔痒赞何益;入木三分骂亦精”、“无才应愧车前卒;有志何愁饭后钟”,上联和下联一正一反,一扬一抑,取得了“反对为优,正对为劣”的艺术效果。

3、串对。又叫流水对,其特点是上下联表达一层意思,但分成两句来说,各联孤立地看,往往意思不全,甚至没有什么意义,上下两句联起来,则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串对读起来一气呵成,比正对优越。如:“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这是一副用于书房里的对联,勉人努力学习,勇于实践,关系连贯,通畅如歌,所以为许多读书人所喜爱。“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也是一副流水对。串对的上下联表达一个完整的意境,如孤立地看,因缺乏连贯,便意境不全了。

三种常用的对偶方法,各有千秋,掌握得好,都可以写出好的对联。撰写对联与写诗有相通之处,既要符合对联的特点,又要做到达、雅、俗。文字要多推敲,内容要多提炼,才能达到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

平仄相对是针对声调、节奏、韵律来讲的。对联只有两句,和律诗中间两联的对仗不同,对联用不着押韵脚,但必须分节奏、调平仄。节奏本是乐曲结构的基本因素,是由音响运动的轻重缓急形成的,其中节拍的强弱或长短,要合乎一定的规律。节拍就是乐曲中的节奏序列,每个序列包含两拍、三拍或四拍。对联要求有音乐性,这首先表现在要有节奏感,念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即使不念不听,只是看,由于看的时候也是按照节奏进行的,如节奏调谐,就会在内心产生一种愉悦感。

这种节奏感,在对联中是很重要的,也可以说对联创作的一个要素,不可忽视。一般来说,四字句的对联是一句两拍。如杭州西湖湖心亭联:“中央/宛在;一半/勾留”,上联两字一拍,下联也两字一拍,必须合拍。而像“江山/如画;唱/春光好”,上、下两句尽管都是两拍,但长短、强弱各不相同,节拍错乱,就不是对联了。这一点是撰写对联必须遵守的,不论是五字联、七字联,都必须节拍协调,长短强弱都不能错乱。

五句的对联一般都是每句三拍,如苏曼殊书普陀寺联:“乾坤/容我/静;名利/任人/忙”;李大钊先生的“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七字句的对联一般是每句四拍,如春联:“车水/马龙/农家/乐;花好/月圆/晋阳/春”;桂林叠彩山联:“山静/水流/开/画景;鸢飞/鱼跃/悟/天机”。

对联的数字没有固定数目,构成联语节奏的方法和因素又有许多,运用起来变化多端,但万变不离其宗,重要的是音组等长,强弱等量,繁疏急缓和谐,轻重抑扬鲜明。

句讲节拍,字调平仄,调平仄是对联音乐性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汉语在发音上有四种不同的声调,古代分为平、上、去、入四调,现代汉语没有入声字了,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以平声对其他声调来说,就分为平声和仄声。古代以平声为平,上声、去声、入声为仄,现代以阴平、阳平为平,上声、去声为仄。

古人作诗词,特别讲究平仄,用平用仄,字有定声,平仄交错,律有定格,错综字调,调谐节奏,形成了诗词的音乐性。对联不讲究押韵,上下联的调平仄比诗词的调平仄要自由得多,但也非常讲究和注重字音的平仄与协调,也就是说要做到平仄相对,抑扬顿错。特别是对联还强调上联要以仄声字收尾,下联要以平声字收尾,这样才不失声律。上下联的句数在两句以上的,要特别注意停顿处用字的平仄,尽量做到平仄相反。

一副对联如果注意平仄声律和谐,吟诵起来就优美悦耳。上联和下联的相对字的声调,有的绝对相反,有的大体相反。能做到严格相对而不损害对联的内容,固然好,做不到严格相对,做到大体相对也可以,一两个字例外不会影响全联的音乐性。如“政善人勤,百业兴隆春后笋;山欢水笑,万家富裕锦中花(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这副对联上下联的平仄协调,读起来清新自然,朗朗上口,而且立意高雅,语言简练,形象生动,所以是一副雅俗共赏的佳作。

二、对联的写作手法

对联的写作手法很多,而且独具特色。这里重点谈几种特殊的手法。

1、比喻法。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用来比喻一些没有真才实学、夸夸其谈的人,生动而贴切。这样的比喻手法,就是用一个为人们所熟悉的事物或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启发人们的思考。还有的对联把一些较为抽象的名词概念,变成为具体的形象去感染人,如通用的寿联:“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纪晓岚戏作的自挽联:“浮沉宦海为鸥鸟;生死书丛似蠹鱼”,都是运用这种手法,达到了形象生动的效果。

2、问答法。由于对联上下两联之间互为相关,采取一唱一和的“问答法”,较为方便。运用这一手法,要求联词结构严密,呼应自然,从一呼一应中阐明主题思想。这样,一方面把抽象的东西通过具体形象去表达出来;另一方面用“答”对“问”,就更便于引起人们的注意和思索,从而达到深刻显示事物本质的目的。解放前,有人曾为一家财神庙撰联:“只有几文钱,你也求,他也求,给谁是好?不作半点事,朝来拜,夜来拜,使我为难”,通过这样一问一答,一针见血地揭露了那些财迷心窍者的丑恶面目。石达开赠理发匠联:“磨砺以须,问天下头颅几许?因锋而试,看老夫手段如何”,也是一问一答,在幽默诙谐中,生动地刻画了理发匠的形象。

3、人格化。不但诗歌、漫画有这种表现手法,对联也有。把某些自然现象,或者是没有生命力的东西,表现为有生命的人的言语或动作,从而使之形象化,去感染人,这就是“人格化”的特征。如:“绿柳舒眉观新岁;红桃开口笑丰年”,“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都是用了人格化的手法。当然,一定手法的表现,要根据一定显示生活的需要,根据一定主题与构思的需要,不宜随便乱用,否则会弄巧成拙。

4、衬托法。对联写作的衬托法通常有两种:一是侧面衬托;一是反面衬托。侧面衬托就是对主题不作正面描写,而是通过其它有关事物显示出来,使主题思想含蓄,耐人寻味。郑成功祠有一副对联:“东海望澎台,风景不殊,举目有河山之异;南天留祠宇,雄图虽渺,称名则妇孺皆知”,作者并不正面叙述郑成功当年如何反抗侵略,如何收复台湾的事迹,只是用“澎台风景”作示意,接着以“不殊”和“之异”作对立面,衬托上句,让人们很自然地联想到这位民族英雄当年的光辉伟绩来。清代鄂比赠曹雪芹联:“远富近贫,以礼相交天下少;疏亲慢友,因财而散世间多”,也是运用了衬托法,用“疏亲慢友”对“远富近贫”,并在结尾用了一对反义词“多”和“少”,从反面对曹雪芹的崇高人格作了热情的赞扬。

5、对比法。事物的好与坏,是事物矛盾的两个对立面,这是客观存在的。但要使人们取得正确的认识,或加深人们的认识,就要突出事物之间的矛盾所在。这样,就最好是运用“对比法”。运用“对比法”来写对联,亦算常见。如郭沫若少年时戏对:“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他年攀桂登蟾宫,必定有我”,不同的时代,将有不同的作为。这个“对比法”,形象鲜明,词意概括。杭州西湖岳庙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也运用了对比法,上联为埋葬岳飞父子的青山庆幸,下联替铸造秦侩夫妇等奸臣的白铁不平,两相对照,藏忠否奸,爱憎分明。郑板桥题天师洞台榭联:“心清水浊;山矮人高”,也是运用了对比法。

6、集句法。古今以来,集句成联的范围很广,集句联占着很大的分量。如集诗句、词句、贴句、俗语、成语、格言等等。广东惠州西湖晴雨亭联:“好雨好山兼好客;宜烟宜雨复宜晴”,就是集自唐人诗句,既切合亭名,又适宜于描绘亭榭风光。鲁迅赠瞿秋白联:“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就是集录清代何瓦琴的句子。有些集句联,不是完全集自原句,而是带有借意性质的。如江西九江琵琶亭联:“灯影幢幢,凄绝暗风吹夜雨;荻花瑟瑟,魂销明月绕船时”,上联是采自唐代元稹诗句中诗意,概括诗人听到白居易被贬谪时的心情;下联是采自白居易《琵琶行》诗句中的词意,描述白居易送客浔阳江头听得琵琶声时的景象。而九江的琵琶亭正是后人为追记此古迹而建,自然显得贴切。

7、镶名法。就是把人名、地名、物名等专用名词镶嵌在联语中,暗寓褒贬。镶名格式很多,可以嵌在句首、句中或句尾,也可以拆开这些专用名词分镶首尾。如安徽灵壁虞姬墓联:“虞兮奈何,自古红颜多薄命;姬耶安在,独留青冢向黄昏”,这是鹤顶格,把虞姬分镶句首;“名闻塞北三千里;色压南京十二楼”,这是蜂腰格,将“北京”分嵌句中;“月照纱窗,个个孔明诸葛亮;风送幽香,郁郁畹华梅兰芳(梅兰芳字畹华)”,这是凤尾格,句尾各嵌一名;还有拆嵌格,“史鉴流传真可法;洪恩未报反成仇(谐承畴)”,把史可法、洪承畴的姓名拆开分嵌首尾。

另外,在对联的写作中,顶真、反复、反诘、谐音、象征、用典、拆合、夸张、排比、回文、双关、摹状等手法也常被运用,收到较好的艺术效果,这里不一一赘述了。

对联可以叙事、写景、抒情、议论,可以庆祝节日,贺人新婚寿辰,寄托哀思,装点名胜,讽刺丑态,娱乐心情,进行思想教育。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今天,各行业还可以利用对联宣传产品,搞活经济,如山东孔府宴酒集团就曾以“喝孔府宴酒;做天下文章”为联进行广告宣传,这副对联对仗工整,气势宏大,对孔府宴酒的宣传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可见,在新的历史时期,如果我们能够很好地掌握对联的写作知识和技巧,不仅能使对联这一古老的文学形式焕发新的生机,而且还能使其发挥新的更大的作用。?

对联的基本格律,除了六要素之外,还有几个比较重要的禁忌,在现行的《联律通则》里提到三种:

(1)忌合掌【即同义相对】。

(2)忌不规则重字【即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

(3)仄收句尽量避免尾三仄;平收句忌尾三平。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稿的《联律通则》里取消了关于孤平孤仄的禁忌,其原因是古人并没有确切的给出过孤平孤仄的定义,目前在学术上,这两者的定义还都有着相当大的争论,所以,除了诗钟对此有严格的格律要求外,我们对联初级班对此亦根据《联律通则》进行放宽,不再对此作出硬性要求。

除了《联律通则》通则中提到的三种禁忌外,还有两点需多加注意的,即忌联意隔阂;忌同声收尾。现分别简述如下:

1.忌合掌【即:忌同义相对】

同义相对,通常又称为合掌。所谓忌同义相对,指上下联相对的语句,其意思应尽量避免雷同,如“旭日”对“朝阳”、“史册”对“汗青”、“神州千古秀”对“赤县万年春”等,就属合掌。当然,出现个别非中心词语(尤其是虚词)的合掌,或者合掌部分在联中比重很小,无伤大雅。一些含义相近的语句相对,也未尝不可。如:

心色皆空成正道;

根尘俱彻证圆通。

此联上下联联义颇为接近,但终究不是同义。

2.忌联意隔阂

除去无情对外,对联禁忌上下联各言其事,只对不联。对联中所谓的隔,或者说隔阂是指在意境之中的景或是情在特定时间里不能相互存在或相互融合从而达不到和谐的情况。即:在意境之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景物不可能同时在意境中出现而我们却把它写在一起了,这就是隔了,比如上句明明写的“明月照西楼”而下面就写“菊花欺细雨”。这样月月和雨不可能同时存在的情况出现在诗词对联之中就造成“景隔”了,(当然特别的气候除外)。或者情感方面上句还写的心花怒发下句就写忧愁满面那么就造成“意隔”(情隔)。

至于“隔”大致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写景的意境的“隔”与“不隔”;二是写意或借景写意的意境的“隔”与“不隔”。下面分别简述:

(1)写景意境的“隔”与“不隔”

根据上面的定义,就是两种或多种景物能相互依存的或在某特定时间能够同时存在的就是不隔,如:

静水横舟凭柳钓;

微风斜月任松簪。

上联的意境是无人的孤舟系在柳树下,静静地躺在水面上,很清雅的一幅画面。下联是清风轻抚着月下的松树,把这两幅画融合,就是:天上挂着一轮明月,月下的松柳在微风中轻摇,而柳丝垂落到小舟上,小舟下的水面波光粼粼,相互依存统一构成了一副淡雅的画面。这就不隔了。再如:

秋月云端见;

春花风里拾。

这副联为纯景联,我们先分析意境,天上的秋月在云端忽隐忽现。而下联则是在春天的花园里摘花。因为没有一个同一地点的信息,无法体现是同一地点春去秋来的变化,少了这一层关联,我们再来细看,春花和秋月是不能同时存在的,难以融合在一起,这就是隔景了。再如:

清荷听雨碧波醉;

枫叶吻霜霞岭羞。

问题同上,在这副对联中秋霜与夏天的清荷碧波难以相互依存,缺少关联,亦是隔阂。

(2)写意或借景写意的意境的“隔”与“不隔”

隔意就是后面内容的情(志向、品格)和前面的不一样。如果是对联,那么上下联所表达的情(志向、品格)不一样,就不能完美地表达作者的意图,那就是隔意。如:

分一缕春光入户;

带三分萧瑟回家。

上联的意思是,希望春天带来好运气给家里增添和煦的气氛,而下联呢?带回来的是失望,颓唐,所以上下联的情感不一致,这样就是隔意了。再如:

春风得意;

寒露浸心。

上联是喜气洋洋,而下联却是悲悲戚戚,这种情况就是隔意,因为上下联的气氛不能融洽。

综上所述,至于“隔”与“不隔”必须也是要从全联来看的,不管是情还是景,都必须有一个关联点,一脉相承,才能不隔。

3.忌不规则重字【即:忌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

对联中允许出现叠字或重字,叠字与重字是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只是在重叠时要注意上下联相一致。如“世事纷纷”对“红尘滚滚”,其中,“纷纷”对“滚滚”,就是叠字相对。又如:

修道是修心,心空即是涅槃岸;

见因如见果,果苦莫如地狱人。

“修”对“见”、“是”对“如”、“心”对“果”,都属于重字相对。但对联中应尽量避免不规则重字,也就是“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所谓同位重字,就是以同一个字在上下联同一个位置相对,如“法界”对“世界”、“成道”对“成魔”。不过,有些虚词的同位重字是允许的,如:

漏网之鱼,世间时有;

脱天之鸟,宇内尚无。

诸佛洞观实相而无住;

众生游戏虚空而不知。

所谓异位重字,就是同一个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的位置。如:

业流不住勿贪境;

命运相同莫恨人。

若将下联的“莫”改为“不”,就与上联的“不”异位重字。

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是对联的大忌。不过,有一种比较特殊的“异位互重”格式是允许的,如:

本无月缺月圆,它随顺你;

虽有花开花落,你任由它。

联中的“它”对“你”,就是异位互重。又如:

万法一心,空不异色;

一心万法,色即是空。

“一”与“万”、“心”与“法”、“空”与“色”,便是异位互重。又如:

一人千古;

千古一人。(林森挽孙中山先生联)

联中的四个字都是“异位互重”。

4.仄收句尽量避免尾三仄;平收句忌尾三平

所谓忌三平尾或三仄尾,指的是在一个句子的最末三个字,应尽可能避免都是平声或都是仄声。如“缘深因厚坐莲台”,若将“坐”改为“登”,就变成了三平尾。又如“依法修行能入道”,若将“能”改为“可”就变成了三仄尾。两者都由于音律单调而缺乏美感,但是,要注意的是其中,因为古人诗句中,三仄尾的情况亦不算少见,因此《联律通则》里对三仄尾的要求是尽量避免,在避无可避,影响联意的情况下,才能采用“不因律害意”的做法而使用。

5.忌同声收尾

这是就上联联脚与下联联脚之间的关系而言。准确一点说,此规则也有两点要求:

(1)一副对联不管长短如何、分句多少,都要求上联仄声收尾,即上联最后一个字(联脚)应当是仄声;下联则要求平声收尾。一般不能上联平声收尾,下联仄声收尾。

(2)上下联不能同声收尾,即上下联联脚不能同是仄声或同是平声。当然,也有少量对联是上平下仄收尾的,如:

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撰)

惟楚有才;

于斯为盛。

4.过年如何贴对联 篇四

关于春联还有很多讲究。据说桃木是红色的,红色可以辟邪,象征吉祥,所以后来的春联都是用红纸书写。除此之外,春联还有一些讲究,比如,门心、框对、春条、斗方等都有要求,这比原来的桃符有了很大的进步,它不再是单纯的将画像画于桃符上,而是将自己对来年的美好心愿写在纸上表达出来。

贴春联也有很多讲究,若是贴得不当,就会被人笑话。传统贴春联的方法为,面对大门时,上联在右,下联在左,横额文字顺序为从右至左。另一种是常用的贴法。解放后由于横式书写格式改为由左向右,春联也可以上联在左,下联在右,横额顺序也是从左至右,适合人们的阅读习惯。若是将两种春联贴法“混合使用”,就不太文明。

5.如何写好一副对联 篇五

对联的长短(字数),没有限制,但首先要从一句一句对起,一字一字对起。作对联时,构思好了主要的感受、意思之后,就试着把上联写出,然后对以下联。上下联都要反复修改,力求按照上述“要求”来加工,做到合格、有水平。首先,字与字相对,大致可分为如下几种:

1,狭类相对

①局部内相对。比如,人身器官相对:脚对头,肺对心,胆对肝。(同时,考虑到平仄相对)。例句:“头颅早悔平生贱,肝胆宁忘一寸丹!”“眼观四面,耳听八方。”“愿丹心报国,看赤手擎天。”又如,花木类里相对:梅对林,菊对兰,桃对杏,李对桃,桃李对柏松,柏松对竹梅……又如,飞禽类里相对:鸡对鸭,鹤对鹅,燕对雀,燕雀对鸿鹄,鸬鹚对鸳鸯……又如,走兽类里相对:龙对虎,犬对牛,豺狼对虎豹,黄犬对青牛,长鲸对狡兔……又如,天文类里相对:天对地,雨对风,星对月,星月对风云,雨云对风雪,小雨对长虹……又如,地理类里相对:山对水,石对泥,水石对泥沙,湖川对港岸,岛屿对江河……

② 数字内部相对:由一至十相对,或百千万亿等相对。注意:其中的平声字只有两个,即“三”与“千”,其余都是仄声字,所以大部分放在“一三五”的位置上为好。数字对的例句:“晴开万井树,愁看五陵烟。”“谷暗千骑出,山鸣万乘来。”“还家万里梦,为客五更愁。”“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五字句)又例:“五夜漏声催晓箭,九重春色醉仙桃。”“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蝴蝶梦中家万里,杜鹃枝上月三更。”“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二三人。”“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七字句)③颜色相对:例句:“翠屏千仞合,丹嶂五丁开。”“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清风掠地秋先到,赤日行天午不知。”(清与青同音)

2.广类相对

例如:中对外,古对今,天对地,山对水,海对天,海对山,日对年,日对天,鹤对人,人间对天上,地狱对天堂。

例句:“晓云连幕卷,夜火杂星回。”“鸟道高原去,人烟小径通。”“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日长似岁闲方觉,事大如天醉亦休。”“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江上月明胡雁过,淮南木落楚山多。”

3.词性相对名词

相对:前面所举的“狭类相对”或“广类相对”,都是名词相对。动词相对:裁笺对写字,赏月对看花,吟诗对作画,饮酒对围棋,“衡阳雁去,巫峡猿啼。”“秋帆远,古木疏。”谓语相对:对句中,上下联皆由主语谓语构成者极多。例如:“秋气改,晚凉开。”“翠屏合,丹嶂开。”“青山横,白水绕。”“山河动,日月高。”“黄鹂啭,白鹭飞。”“花经眼,酒入唇。”副词相对:“蛱蝶深深见,蜻蜓款款飞。”“落木萧萧下,长江滚滚来。”“天边白日悠悠逝,篱畔黄花淡淡香。”“寒方重,气自高。”

4.正反相对用意义相反的两字来相对,有特别鲜明、针锋相对的好处。

6.如何写作对联 篇六

[关键词]写作;有心人;主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作文的自信心;要懂得习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一、教会学生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 “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作文与说话本是同一目的,只是所用的工具不同而已。”可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学生平时能言善辩,侃侃而谈,可一遇到写作文,就会一筹莫展,无言以对。 如何改变这种现象呢?

1.多一些关注。新课标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形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众所周知,清代小说家蒲松林路边搭建草亭,几十年如一日收集过往行人所讲故事,最终成就了《聊斋志异》的经典名著。其实,作文就是生活。要写好作文,首先就要学会关注。在现实生活中,大千世界五彩缤纷,人物个体形形色色。要启发学生多与别人交流,多看书、看报、看电视等,关注的面越多,学生掌握的素材就越充裕,写作就越心手相应。

2.多一些观察。苏霍姆林斯基说:“观察是思考和识记知识之母。”观察是积累写作素材的唯一捷径,只有学会了观察,才能将事物描写得更深刻、细致、感人,写出来作品才能更鲜活,有个性。观察不仅仅是用眼睛去看,还需要用耳去听、用鼻去闻、用手去触摸,用舌去品尝,观察需要用五官去感知。如:观察垃圾桶上标签:“你知道我在等吗?”草坪标语:“请不要踩我,我会痛的!”就能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魅力。又如:学习《看云识天气》一课,教会学生怎样细致地观察姿态万千、变化无常的云,观察不同时间、不同天气、不同角度的云的样子,并运用恰当的动词、形容词把特定的情态展现出来。观察能使学生获得第一手的感性材料,让大脑成为一个“百货仓库”。

3.多一些感悟。刘心武曾说:“倘若仅仅有生活而不对生活进行深入思考,从而形成对生活某一方面的独到的、深刻的见解,那么写出来的作品当然也就不可能有什么深度。”感悟,是写作的基础,是生命的体验,也是个性的体现。要让学生学会捕捉生活亮点,学会挖掘事物背后的哲理。比如:看到尺子,你会感叹:只因为自己一生正直,才能丈量别人的长短;看到路标,你会感叹:只能给人指路,不能替人走路;看到皮球,你会感叹:越受打击,越要奋起……

4.多一些记录。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无论是唐代诗人李贺的“锦囊”,还是宋代诗人的“诗袋”,都为我们证实了积累知识的有效办法——记录。把平时关注、观察、感悟到的东西及时记下来;平时从书本上、电视上、网络上看到的,从别人那里听到的及旅游的见闻等都可以记下来,作为写作的素材。“平时储备急时用”。有了储备,写作时需要什么,就可以从“百货仓库”中提出什么来。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源头”就是我们的五彩缤纷的生活,让生活成为学生自己真正的创作源泉吧!

二、培养学生自信,做习作的主人

爱迪生有句名言:“自信是是成功的第一秘诀”。新课标把对学生自我需求的挖掘、自信心的培养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从目前学生作文的实际情况看,不少学生不是不具备写好作文的先决条件,而是“畏首畏尾”的心理作祟,缺乏写好作文的自信心。所以,培养学生写作的自信心是消除学生畏惧心理的良方。

1.多一些开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为学生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 ,减少对学生习作的束缚 ,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因此,我们在作文指导课上,不要过分地强调命题的统一、立意的高深、结合的严谨、章法的规范等,让学生想怎么说就怎么写。当然,自由作文并不等于放任自由,必要的指导不可或缺。应从学生最感兴的地方入手,给学生一个思维可以自由驰骋的广阔空间。比如:许多语文教师有布置周记的习惯,但命题式和自由式的效果却截然不同。命题式的周记,学生会将之当成一种沉重的负担,甚至选择消极态度应付了事,使一种很好的训练手段成了名副其实的“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而自由式的周记,更易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因为学生在周记的选材上可以天马行空,思维自然活跃起来了。可以是耳濡目染的一件小事、一个动作、一个眼神,可以是心有所思的一点心情、一丝感悟、一缕情绪……

2.多一些快乐。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获得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开发智力的动力。只有让孩子在习作的过程中有快乐的情感体验,才能让孩子变原先的“要我写”为“我要写”。

一是写作形式多样化。学生对新鲜的事物总是有着浓厚的兴趣,我们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尝试着让学生用仿写、缩写、改写、续写、赏析、单元学后感、联想日记等形式来写作,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比如:学习了《羚羊木雕》后,仿写记叙文《我的朋友》;学习了《皇帝的新装》,改写《新编皇帝的新装》;学习了《伤仲永》,续写《方仲永后传》;学习了《济南的冬天》,写导游词《欢迎您到龙岗来》。

二是写作过程活动化。爱玩是学生天生,能安安静静坐在教室里写作文的学生屈指可数。如果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绚丽的生活中去,让他们学习压力的同时,在活动中学习写作,岂不是一举两得?比如:

在人物描写专题作文训练中,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猜谜”活动,猜谜的同学根据出谜人的语言描述,判断出描写的主人翁。在寓言、童话题材的教学中,可以组织大家开展“故事会”。在学习论文写作时,可以进行诸如《网络利与弊》类贴近生活的辩论赛。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让学生在活动中观察,动脑、动口、动手、动感情,有了亲身感受,有了深刻体会,写作的灵感得到激发,从而产生一种倾吐的欲望。学生写作时就想得到,写得出。日复一日,学生就会爱上写了。

子曰:“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写作教学同样如此。教师虽不是神,却从事着最神圣的事业。 尽管“路漫漫其修远兮”,还得“吾将上下而求索”,帮助学生扫除畏难情绪,让他们感到写作是一件快乐的事。

参考文献:

[1]黄伟、陈尚达著:《语文综合性学习研究与教学设计》,南宁:廣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彭小明著:《语文教学专题研究》,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年版

[3]周一贯:《语文教研案例论》,宁波出版社,2004年7月

7.雅思写作:如何提高雅思写作水平 篇七

posted by Lisa

青岛雅思,青岛托福培训专业机构-青岛圣约翰(澳洲)语言专修学校词汇量较为匮乏,不注重固定搭配,写作较为随意,简单字词拼接成句现象普遍。基础知识较为薄弱,存在较为明显的拼写、语法错误。不讲究整体结构,语义不连贯,缺乏逻辑性。受汉语语法影响,给人感觉不伦不类。网

对于这样的学生,我认为首先应该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也就是要扩大词汇量以及强化语法。英文写作中的词汇量其实是有限的。大家都知道朗文当代英语词典。这 部词典全部词汇释义和举例所使用的词汇只有2000个,就附在该词典的后面。既然用2000个词可以解释所有其他几万个词条,如果我们能够熟练运用它们,也就能够表达我们想表达的各种思想。语法方面要从基础学起,形容词、副词、时态、从句,要学会分析句子成分。建议大学不要着急,针对各项语法多做练习,让自己及时准确的消化。

其次听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不仅可以练习听力,还能解决拼写错误的问题。不妨经常选 1、2段来做听写练习。听一句,按暂停键,写下来,再听下一句。最后直到能听写完整篇文章,这样之后,拿原文来对照,改正所出现的错误。不知不觉中,脑海 中也记住了很多好用的词和句型,然后你也能用这些词、短语造句或写作文。这样听与写的训练相结合可以有效的提高你的书面表达能力和水平。

最后是要广泛阅读,拓展知识积累。在大量的阅读过程中,可以开拓视野,拓展知识,增加语感,为写作提供必要的语言材料。同时背诵范文,整理佳句对提高写作能力帮助极大,优美的句子、地道的表达方式、精彩的段落要收集整理,经过消化成为自己写作的好材料。

8.如何写作对联 篇八

谈如何提高信息的写作水平和写作技巧白志会

研究室的工作主要是信息反馈,另外还包括内宣《组工通讯》、外宣(各级报刊、党刊)、草拟工作总结及领导交办的其他文字材料等。今天我重点谈一谈信息工作,信息工作相对而言比较枯燥、比较清苦,天天“短平快”,思想上总得绷紧一根弦,在坐的同志有的曾经从事过信息工作,而且时间比较长,想毕也深有体会,多年的实践总结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都很值得我和项民学习,其他同志虽没有具体从事过信息工作,但有一定的文字功底,所以今天我谈一谈如何提高信息的写作水平和写作技巧,有不妥之处请领导和同志们批评指正。

要想提高信息的写作水平和写作技巧,首先要了解和掌握上级有关信息的分类,只有了解了信息的分类才能有针对性地选择和确定信息的报送内容。目前上级有关信息的分类大体有四类:一是“领导参阅”,主要反映组织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和各地对党建、组织工作重要的意见和建议,为领导提供比较重要的情况。这一刊号适用于撰写问题和建议类信息。二是“正刊”。主要反映各级党委组织部门在领导班子、党员干部队伍、党组织建设和干部制度改革等方面的新举措、新探索、新经验。这一刊号适用于撰写经验类信息。三是“近期动态”。也就是动态类信息,主要反映各级党委组织部门贯彻落实上级党委和组织部门重要决策的动态,近期关于组织干部工作的重要部署和举措,经及带有苗头性、倾向性的情况和问题,还包括与党建工作有关的重要社会动态、突发事件、社情民意等。这一刊号适用于撰写上级党委和组织部门的一项重要决策部署后,采取的措施和效果等动态性较强的信息。四是“业务通讯”。主要反馈信息业务工作、党员电教工作、信访工作等组织工作中业务性较强的信息。

在了解和掌握了上级有关信息的分类的基础上,我们就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和确定信息的报送内容,同时,我们在掌握第一手资料后,也可以有针对性根据上级有关信息的分类来精心筛选信息角度和准确把握信息内容。只有这样我们撰写出的信息才会有针对性和主动性,只有这样我们撰写出的信息才会有价值、才更容易被刊用。下面我从五个方面说一下如何提高信息的写作水平和写作技巧。

一、好的标题是好信息的重要标志。一个好的信息标题,既可对一篇信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又是引人入胜的向导。“看报先看题”、“好题一半文”都 是强调标题的重要性。首先熟悉信息标题的不同类型对于写好标题是非常重要的。信息标题大体分四类:一是直述内容型。就是一语破的、不绕弯子,这类标题多用于含有单一信息的动态信息,而不适用于内容复杂的信息。《枣强县一党员干部为帮其亲属竞争副县长造谣诬陷他人》、《枣强县利用干部档案解决一重访问题》等。二是概括归纳型。多用于综合信息,含有多方面内容、信息量较大的信息。如:《枣强县采取三项措施加大干部八小时以外监督》、《农村党员对农村党组织建设有五盼》。三是评论建议型。就是把写作者本人事实的评论、看法、意见或建议融入标题的形式,其突出特点是主观议论语言多而叙述性语言较少,标题中常直接用“建议、思考”等字眼。如《枣强县反映流动党员活动证制度试行中的问题及建议》、《产权改革过程中企业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建议》。四是趋势预测型。它重在对即将发生的新情况、新问题的发展趋势、走向作科学的预测,以其特有的急迫性引起领导重视。如《某地反映当前一些青年干部的思想作风状况令人担忧》、《一些基层干部利用黑道势力解决矛盾纠纷的做法应予制止》。

标题写作基本要求有四点:一要准确。既要准确涵盖和反映信息的内容,做到题文一致,又要措辞贴切、表达准确,防止辞不达意。《某村10名富裕党员存万元》,本来要反映党员致富能力情况,出现了10名存款有万元的党员,而作者如此精炼标题后让人误以为10 名党员存款共万元。与原义相去甚远。二要简短,突出精华。要对信息内容高度浓缩提炼,言简意赅,使人一目了然。做到这一点,一是突出最重要的事实,二是突出最有特点的事实,三是突出最新鲜的事实。三要朴实。注意使用大众化的语言,如口语、俗语、成语等,使标题通俗易懂、具体明白,不要刻意修饰、华而不实。《一位村支部书记与群众的血肉深情》这一标题而朴实,也很有可读性和吸引力。中组部几位部领导先后对这一信息做出批示,提出:“农村应选范振喜这样的同志任支部书记”并要求将信息反映的内容向新闻单位推荐。原来的题目是“滦平县一村支部书记身患血癌,村民自发捐款9万余元为其治病”,后被 中组部刊发时对题目进行修改。通过比较可以看出,虽是一个小小的标题,但改前改后的效果大不一样。四要简洁明快。做到标题的简洁明快,一是适当省略,就是去掉标题中可有可无的内容;二是适当概括,锤炼字句,特别是对某些组织、活动的名称,可以进行简化压缩,但不能随意生造。三是音节整齐,标题念起来节奏感强,朗朗上口、方便记忆。下面有几则信息题目和大家一起学习一下,(225页)《双休日,地方官无奈做“三陪”》、(226页)《“穷庙”的“方丈”何以如此挥霍》、(228页)《干部+农户是一条帮贫致富的好路子》、(231页)《科技副乡长贩卖假种子》等等。

二、选准角度是写好信息的基础。选取信息反映的角度,是对信息素材进行加工提炼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信息的质量。就像摄像一样,选取不同的角度,就会有不同的效果。平时我们各科室的业务工作直接与基层接触,可以说对基层情况最了解,在占有大量素材的基础上,就要进行信息的筛选工作,信息素材的筛选和选题角度是不同的,有了好的信息素材,选不准信息角度,同样开发不出高质量的信息稿件。下面从四个方面谈一下选题角度问题。一是围绕领导关注点选题。不同阶段领导的关注点也不相同。如农村村委会换届选举期间,领导关注较多的是村委会换届选举过程中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以及采取的一些新措施。如宗教、信访稳定工作不同时期领导关注程度也不同。在敏感期领导关注的多,再如,干部任用条例是上级组织部门和领导始终关注的问题,在上报这类信息时必须找准角度。切忌泛泛而谈、老生常谈,去年我们上报的《枣强县一党员干部为帮其亲属当选副县长造谣诬陷他人》的信息上报后,很快被省组部单条采用。再如去年我们连续上报了几篇关于干部方面的信息。但很长时间没有用,后来,我们及时调整角度,整理了一篇综合性信息,很快被市组部单条采用。二是围绕政策空白点选角度。在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的历史时期,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也要做到与时俱进,在前进中不断解决新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不一定有上级政策依据,需要基层在探索中总结经验,完善政策。如前年我们整理上报了《基层对个别私营企业主入党存在几种模糊认识》,当时这是一个十分争议的问题,中央对私营企业主对入党问题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态度。这篇信息上报后很快被市组部单条采用。三是围绕社会敏感点选角度。所谓社会敏感点,就是广大干部党员非常关心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也往往是能够引起各级领导关注的问题,如党风问题、党的形象问题、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不正之风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多数同志不敢报,但是,只要我们换个角度,在提出问题的同时,提出一些见解和思路,为领导当好参谋助手,还是可以尝试的。如去年我们反映的《个别离退休党员干部助访现象应引起高度重视》的信息。引起了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刘德忠书记作了批示。四是围绕上下结合点选角度。所谓上下结合点,就是了解上情吃透下情,使报送的信息既符合上级的部署和要求,又能体现本地工作的实际特点。这类信息要有新意,老生常谈、人人皆知的信息,即使文字编写的再好也不能称其为好信息,因此各科室的同志要充分发挥业务熟悉直接接触实质性工作、贴近组织工作第一线的优势,注意结合实际,从反映具体问题入手,善于把具体的局部的情况放到大局、全局的位置来审视,“大处着眼、小处落笔”。以新的生动的视角反映当前工作的状况,“以小见大”通过“一斑”窥“全豹”这里有一则信息(44页保定)

三、敏锐的信息意识是做好信息工作的前提。在我们的工作中如何发现信息,能不能发现信息,是一个信息意识问题。所谓信息意识,就是信息员对信息的敏感程度,实际是信息员发现和判断客观实事是否具有信息价值的能力,而且是信息员综合素质的表现。增强信息意识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一是要注意把握“两头”。把握“上头”就是树立全局观念,学习好、理解透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党的组织工作和干部工作的任务目标,随时了解国内外政治、经济发展的总趋势、总形势。把握“下头”就是全面、深入、细致地了解本地政治、经济发展形势、党员、干部和人才队伍状况、工作部署和举措,找出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在上下结合点上发现和捕捉信息,才知道该写什么,这样报上去的稿件才能够和上级的要求相吻合。99年,全省“三级书记素质工程”正热,当时恒者主任就想到三级书记素质已经实施一个阶段,反馈信息重点要在突出效果上作文章,出了一《枣强县三级书记素质工程给农村工作带来新气象》的信息题目,子召具体撰写的,后来市组部占杭主任很感兴趣,提出修改意见后,我们对稿件作了进一步修改,结果被省组部、市组单条采用。二是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要带着问题深入实际,比如上级的方针政策、工作部署是如何落实的基层又出现了哪些新情况、新问题,党员干部在想什么?群众情绪怎么样?对面上的一些重点、难点问题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等。这样才能不断进行深层次的发掘,深化认识,发现信息。开展调研活动,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四点:一选题要准。信息调研题目,可以从平时掌握的重要信息线索中筛选,也可根据实际工作需要确定,但必须围绕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的中心任务、领导工作的迫切需要,特别是上级党委和组织部门及其领导同志十分关注、急于了解和解决的情况和问题,基层党员干部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具有推广价值的典型经验,以及具有倾向性、苗头性的新情况、新问题等,从而使选定的题目具有较强现实性和针对性。二方案要细。要对调研工作进行周密安排,制定具体详细、切实可行的调研方案,对信息调研的目的、任务、范围、时限等提出明确要求,突出调研的计划性。三调研要深。要围绕调研题目,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真正把情况搞清楚,把问题分析透,形成覆盖面广、材料翔实、分析透彻,有广度、有高度、有深度,对领导决策参考价值大的信息。四行动要快。由于信息调研不同于其它的课题调研,且调研的内容一般都是领导急需掌握和了解的,这就要求信息调研必须快节奏、高效率,多搞“短平快”,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形成信息材料并迅速上报。(加190页例文)。三是增强创新精神。要不断更新观念,调整深化认识问题的标准,这样反映的信息才能有参考价值。首先加强学习,实现观念的创新。不仅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而且要拓宽知识面,学习现代经济、科学等方面的知识。只有掌握了丰富的知识,才有开阔的眼界,才善于把组织工作和干部工作放到全党和全国工作的大局中来分析研究。同时,要关注现实,着眼于解决现实问题,来实现工作的创新。信息最突出的一大作用就是有用性。工作中遇到一些实际问题、热点、难点问题、长期解决不好的问题,要采取一些新的方式和方法解决,跳出原来的框框,使工作有新的创造。这些都是值得反映的问题,这正是领导的关注点。另外,要善于发现和总结基层群众创造的一些新经验,从中汲取营养。

四、综合处理是信息增值的有效方式。综合处理,主要是指对某类信息或在一定时间内获取的信息,从总体上进行系统归纳整理、分析研究,从中找出带有规律性、倾向性的东西,对信息进行综合处理的过程,实际是对大量零散的孤立的原始信息进行去伪存真、化浅为深的加工过程,使信息内容更完整更准确,更有价值。特别是各科室在做工作总结、对上工作汇报和收取基层工作汇报过程中,经过综合处理如何形成信息材料,方法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对一段时间内某方面的情况进行阶段性综合,如在转化后进班子过程中基层的一些先进经验和作法。二是对某个专项工作进行动态反馈。就是某一项工作部署后,基层反映情况、落实的措施、取得的成效等。三是对某地的带有先进性、倾向性的做法进行深入分析和发掘。(175页各地党员)。在这里简要谈一下信息文稿的修改,信息稿件的修改也是信息综合处理的一部分,是信息筛选的继续。一是稿件中常见的问题:

1、事实基本正确,但表达不清,逻辑混乱,需要在结构上动大手术。

2、反映问题较深刻,内容不完整,需要进一步调查补充。

3、修辞、文字功夫较差,需要进一步加工、锤炼。

4、整体上看有用性较低,但其中一部分有价值,需要摘录。(肖张报来的十五分钟的战斗,看上去时间上的逻辑性较强,但结构上需要动大手术。)对此我们进行了整理。

上一篇:大学生维权意识状况调查下一篇:招标采购监督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