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高等学校

2024-08-05

陕西省高等学校(共8篇)

1.陕西省高等学校 篇一

陕西省高等学校教师破格晋升副教授、教授职务试行办法

2008-05-27 17:27 陕人发[2004]67号

一、为了切实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和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实现十六大提出的“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战略目标,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走人才强国之路,造就和选拔一批为我省政治、经济建设服务的拔尖创新人才;营造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加快建立一支高素质的高等学校教师队伍,根据《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和《高等学校教师职务试行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省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二、高等学校申请破格晋升副教授、教授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指在教学岗位上的在职教师(含以科研为主的教师),虽不具备《条例》规定的资历、任职年限,但在教学科研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达到了担任副教授、教授职务任职资格的相应条件;在本单位高级岗位职数范围内可破格申请晋升副教授或教授职务任职资格。申请破格晋升副教授、教授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必须具备学士以上学位并获得高等学校教师资格。

三、根据我省高等学校数量较多,承担教学科研任务不同的特点,本《办法》对我省高等学校教师破格晋升副教授、教授职务采取了不同的评审政策、实行分类评审的办法,目的在于充分调动各个层次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在本职工作岗位上勤奋工作,努力拚搏,创造辉煌的业绩。

四、破格晋升的基本条件

(一)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努力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坚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遵纪守法。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能全面履行现职职责,理论联系实际,学风端正,团结协作,积极承担工作任务。热爱集体体,积极参加各项社会公益活动。

(二)参加全国职称外语A级考试,成绩合格并在有效期内(1996年以后的副教授晋升教授不再参加职称外语考试);参加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A级考试并取得合格证书;任现职以来年度考核均在合格以上,其中至少有一次优秀。

(三)取得博士学位后;从事本专业教学工作1年以上者,可破格申报晋升副教授职务任职资格;从事本专业教学工作2年以上者,可破格申报晋升教授职务任职资格。对于具有学士或硕士学位,申请破格晋升副教授或教授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要求担任现任专业技术职务2年以上。

五、破格晋升的业绩、学术成果条件

(一)“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

1、破格晋升副教授的必须具备下列(1)、(2)并(3)中之一者。

(1)以教学为主的承担过3门以上课程的教学工作,教学效果良好,年均教学工作量180计划学时以上(其中每门课程不得少于30学时,下同);以科研为主的承担过2门课程的教学工作,教学效果良好,年平均教学工作量在80计划学时以上(其中每门课程不得少于30学时,下同)。

(2)任现职以来,在本专业领域核心期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7篇以上或发表的学术论文中2篇被SCI、EI、IS TP收录或被人大复印资料、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新华文摘全文收录或中国社会科学全文发表(本人为第一作者,下同)。

(3)成果及获奖:

A.任现职以来,公开出版学术专著(译著)或教材1部(该教材为学校或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教材编写任务),本人撰写10万字以上。

B.任现职以来,获得校级以上优秀教学成果奖1项(校级一等奖前2名、二等奖第1名;省部级特等奖前5名、一等奖前3名、二等奖前2名;国家级获奖证书持有者);或校级及以上教学名师;省级及以上优秀教师。

C.任现职以来,作为主要参加者(本人排名前三位)完成地(含省级厅、局,下同)级政府下达的纵向课题1项,已通过鉴定或验收。D.任现职以来,获得地市级政府(含省级厅、局,下同)科技进步奖2项以上(本人为一等奖前3名、二等奖前2名)或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项(本人为一等奖前5名、二等奖前3名、三等奖前2名)。

2、破格晋升教授的必须具备下列(1)、(2)并(3)中之一者。

(1)以教学为主的承担过4门以上课程的教学工作,教学效果良好,年均教学工作量180计划学时以上;以科研为主的承担过3门 以上课程的教学工作,教学效果良好,年平均教学工作量在80计划学时以上。

(2)任现职以来,在本专业领域核心期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1篇以上或发表的学术论文中3篇被SCI、EI、IS TP收录或被人大复印资料、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新华文摘全文收录或中国社会科学全文发表。

(3)成果及获奖: A.任现职以来,公开出版学术专著(译著)或教材1部(该教材为学校或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教材编写任务),本人撰写15万字以上。

B.任现职以来,获得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1项(省部级特等奖前3名、一等奖前2名、二等奖第1名;国家级获奖证书持有者);或省级以上教学名师、优秀教师。

C.任现职以来,作为主持人完成省部级下达的纵向课题1项,已通过鉴定或验收。

D.任现职以来;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项(本人为一等奖前3名、二等奖前2名、三等奖第1名)。

(二)普通本科院校

1、破格晋升副教授的必须具备下列(1)、(2)并(3)中之一者。

(1)以教学为主的承担过2门以上课程的教学工作;教学效果良好,年均教学工作量200计划学时以上;以科研为主的承担过1门课程的教学工作,教学效果良好,年平均教学工作量在80计划学时以上。

(2)任现职以来,在本专业领域核心期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5篇以上或发表的学术论文中1篇被SCI、EI、ISTP收录或被人大复印资料、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新华文摘全文收录或中国社会科学全文发表。

(3)成果及获奖:

A.任现职以来,公开出版学术专著(译著)或教材1部(该教材为学校或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教材编写任务),本人撰写8万字以上。

B.任现职以来,获得校级以上优秀教学成果奖1项(校级一等奖前3名、二等奖前2名、三等奖第1名;省部级特等奖前7名、二等奖前5名、三等奖前3名;国家级获奖证书持有者);或校级及以上教学名师、省级及以上优秀教师。

C.任现职以来,作为主要参加者完成地市级(本人排名前三位)政府下达的纵向课题1项,已通过鉴定或验收。

D.任现职以来,获得地市级政府科技进步奖1项以上(本人为一等奖前3名、二等奖前2名)或省部级及以上科技进步奖1项(本人为一等奖前7名、二等奖前5名、三等奖前3名)。

2、破格晋升教授的必须具备下列(1)、(2)并(3)中之一者。

(1)以教学为主的承担过3门以上课程的教学工作,教学效果良好,年均教学工作量200计划学时以上;以科研为主的承担过2门课程的教学工作,教学效果良好,年平均教学工作量在80计划学时以上。

(2)任现职以来,在本专业领域核心期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8篇以上或发表的学术论文中2篇被SCI、EI、ISTP收录或被人大复印资料、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新华文摘全文收录或中国社会科学全文发表。

(3)成果及获奖:

A.任现职以来,公开出版学术专著(译著)或教材1部(该教材为学校或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教材编写任务),本人撰写 12万字以上。

B.任现职以来;获得校级以上优秀教学成果奖1项(校级一等奖第1名;省部级特等奖前5名、一等奖前3名、二等奖前2名; 国家级获奖证书持有者);或校级及以上教学名师;省级及以上优秀教师。

C.任现职以来,作为主持人完成地市级政府下达的纵向课题1项,已通过鉴定或验收。

D.任现职以来,获得地市科技进步奖2项以上(本人为一等奖前2名、二等奖第1名)或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项(本人为一等奖前4名、二等奖前2名、三等奖第1名)

(三)普通专科学校、高职学院、成人高等学校

1、破格晋升副教授的必须具备下列(1)、(2)并(3)中之一者。

(1)承担过2门以上课程的教学工作,教学效果良好,年均教学工作量240计划学时以上。

(2)任现职以来,在本专业领域核心期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篇以上。

(3)成果及获奖:

A.任现职以来,公开出版学术专著(译著)或教材1部(该教材为学校或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教材编写任务),本人撰写 10万字以上。

B.任现职以来,获得校级以上优秀教学成果奖1项(校级一等奖前2名、二等奖第1名;省部级特等奖前5名、一等奖前3名、二等奖第2名;国家级获奖证书持有者);或校级及以上教学名师;省级及以上优秀教师。

C.任现职以来,作为主要参加者(本人排名前4名)完成地市级政府下达的纵向课题1项,已通过鉴定或验收。D.任现职以来,获得校级及以上科技进步奖1项以上(校级一等奖前2名、二等奖第1名;省部级一等奖前5名、二等奖前4名、三等奖第3名;国家级获奖证书持有者)。

2、破格晋升教授的必须具备下列(1)、(2)并(3)中之一者。

(1)承担过3门以上课程的教学工作,教学效果良好,年均教学工作量240计划学时以上。

(2)任现职以来,在本专业领域核心期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5篇以上或发表的学术论文中1篇被SCI、EI、ISTP收录或被人大复印资料、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新华文摘全文收录或在中国社会科学全文发表。

(3)成果及获奖:

A.任现职以来,公开出版学术专著(译著)或教材1部(该教材为学校或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教材编写任务),本人撰写12万字以上。

B.任现职以来,获得校级以上优秀教学成果奖1项(校级一等奖第1名;省部级一等奖前3名、二等奖前2名、三等奖第1名;国家级获奖证书持有者);或校级及以上教学名师、省级及以上优秀教师。C.任现职以来,作为主要参加者(本人排前2位)完成地市级以上政府下达的纵向课题1项,已通过鉴定或验收。

D.任现职以来,获得地市级政府科技进步奖1项以上(本人为一等奖前2名、二等奖第1名)或省级及以上政府部门科技奖1项(本人为一等奖前5名、二等奖前3名、三等奖第1名)。

对不具备获奖或论文条件,但在经济建设主战场取得突出业绩者也可破格晋升职称:对围绕我省经济建设“一线两带”和关中、陕北、陕南、渭北四大基地以及能源化工、电子信息、有色金属、装备工业、果品加工、生物医药六大支柱产业开发,知识创新、技术创新,获3项国家发明专利,或1项国家发明专利成果已被开发转化,其年产值达1000万元以上者,或在培育、研制开发的新品种、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经推广年产值达 3000万元以上者,可申报破格晋升副教授。

对获得5项国家发明专利,或二项国家发明专利成果已被开发转化,其年产值达2000万元以上者,或在培育、研制开发新品种、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经推广年产值5000万元以上者,可申报晋升教授职称。

六、破格晋升的程序

1、高等学校教师系列破格晋升副教授、教授职务任职资格的 评审工作由省高校教师职务评委会统一组织进行(已具有教授、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权的学校除外)。

2、被推荐人在本校教师高评会专业学科组初评通过后参加论文、教学答辩,答辩通过后再由学校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动综合评审,评审通过后上报省高校教师职务评委会进行评审。

3、申请参加破格晋升副教授、教授职务任职资格的教师,在省高校教师职务评审委员会评审未能通过的情况下,下年度不得再次申报破格晋升,但下年度已达到正常评审的条件时,可以参加正常情况下的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

七、本办法未尽事宜由省教育厅负责解释。

上一条:陕西省高等学校教师职务评审工作实施办法(试行)下一条:《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

2.陕西省高等学校 篇二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作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陕西省是我国的教育大省目前有本科院校39所、专科院校39所、独立院校12所、民办高校18所。所以,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是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活动中的主要议题,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从实践教育视域来研究,随着社会教育的发展,相对单一的课堂教育已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学习及智力成长的要求,第二课堂教育作为课堂教育的延伸,越来越受到高校大学生的欢迎,通过第二课堂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智慧,激发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巩固课内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 第二课堂含义

“第二课堂”是一种教育同现实政治思想道德教育结合以及国家和社会的价值目标同个人理想融合的综合理念,建立教学同交付科学关联,从而把交付工作的主动作用发挥出来。“第二课堂”可以说是一种全新的沟通机制,亦或是一种全新的工作方式,其能够达到教和学的共同参与和双向沟通,共同设计,进而促进学生工作。“第二课堂”不但是个人成长空间同与之有关联的综合制度结合体,而且是学生成才的标准以及培养同社会需求相一致的全面发展的人才的导向。

第二课堂是相对课堂教学来讲的。假如我们将第一课堂定义为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照教材和教学大纲所进行的课堂教学活动,则在第一课堂以外的时间所进行的同其有关的教学活动就称之为第二课堂。从教学内容的角度而言,其来自于教材却又不局限教材;其不必考试,却又在素质教育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从形式的角度来看,其具有生动性和多彩性,其学习空间很大:教室或操场,家庭或社会。

2 陕西省高校第二课堂形式陕西省高校以构建全方位的课程体系形成自身特色

2.1 第二课堂,能够使学生在语言表达能力、创新精神、意志力、思维力、想象力、调研能力、社交能力、学习能力、协作能力等方面得到较大提升,从而提高整体素质。第二课堂活动开展形式内容广泛有围绕学生文化艺术、体育活动、实用技能等综合素质开设的一系列活动课程;有根据专业特点和学生个性发展而设置的与学生专业学习紧密相关的活动课程。其次,有必修类和选修类。是学校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及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组织一组或多组的核活动课程。例如社会实践活动、志愿者、举办各类科研讲座、赏析名著选读。以班级为单位开展人人参加的活动课程,讲座,志愿者活动,征文活动等,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政治理论修养、人文素养,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适应能力;综合选修类则是学校开设的一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内容,包括实用技术类、人文与艺术实践、科技创新活动等。

2.2 鉴于第二课堂的灵活性、开放性以及多样性,陕西省高校在课程选择上要凸显出多样性,努力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便利条件,应根据不同学生的差异进行活动课程的设置,这些活动课程应有不同的方向、层次以及基础,从而实现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的目的。一方面,陕西省各各院校加大了综合选修类课程的比重,充分地显示出教学中的主体就是学生,注重培养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动手操作能力,使得这些课程内容成为是第一课堂的补充或延伸。例如,围绕学习技能的培养开设“大学礼仪培训”、“办公软件训练”、“青年创业大赛”等。在国外,某些著名大学在各学期能够对学生提供百项之多的校园文化活动,以便学生自主选择和参加。另外,第二课堂有相对充足的时间,学生自主选择的机会相对更多一些,在设置第二课堂内容的时候,能够针对不同年级的知识结构层次进行分阶段的设置,学生能够按照自身的状况分阶段选择完成。

2.3 注重创新创业项目。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文化素质教育教学计划和学分体系中,这是教育部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意见》中的要求。院校应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提高其创新精神为中心,从而设置同学生专业密切联系的第二课堂的活动课程,进而加强学生的竞争能力。设置此些活动课程的同时要注意和第一课堂的专业有效地衔接在一起,基于学科前沿领域设置相应的实践项目,提高学生的创新兴趣,加强他们的创新能力,支持学生充满信心地参加技术开发等竞赛。陕西省市各类竞赛设置有关的课程,例如开设“青年创业大赛”等活动课程,把竞赛所需要的方案、申报以及立项等流程假如教学活动的计划中,竞赛组织管理部门通过教学管理动态地、全程地管理与监督活动课程。

2.4 开发特色活动项目。陕西省作为高校聚集的地方,学校可以根据自身长期积累的活动特点开设一些特色活动课程,打造第二课堂活动课程的精品项目。“不同类别的院校有不同的特色项目。陕西省各高校在合理开设第二课堂的前提下,认真总结归纳具有本校特色的传统项目,鼓励热忠于学生活动指导并在某一方面有建树的教师开设选修活动课程。

2.5 动态调整活动课程设置。加强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学生的竞争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第二课堂活动课程的培养目标。所以,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陕西省各院校对课程结构不断地进行调整,用新的活动课程代替学生不太喜欢的活动课程,这样就能够密切地了解学生喜爱的活动课程,同时按照社会的需求添设活动课程。对第一课堂的课程调整状况进行不断地探究,切实地达到第一课堂同第二课堂的补充和延伸。

3 陕西省高校第二课堂推进创新性人才培养

3.1 陕西省各高校通过第二课堂提高了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方式单一,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达不到理想的教育效果,第二课堂应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这样能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起到较好的作用。

3.2 陕西省各高校通过第二课堂拓宽学生业务素质的广度和深度当代的人才除了要具备专业理论知识,同时还要具备驾驭知识,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课堂的教学内容要密切地联系学生的业务学习,让学生在参与素质拓展等活动课程中加深对自身所学的知识的理解,提高感性认识。

3.3 陕西省各高校通过第二课堂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养长期以来,我国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着一些偏颇和不足,其中人文精神的教育相对薄弱。针对这一凸显情况陕西省各高校在开设第二课堂中加强对大学生文化、历史、哲学、艺术等等方面的教育,以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通过第二课堂营造出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而校园文化则又对学生产生示范、教化、熏陶、潜移默化的影响。

3.4 陕西省各高校通过第二课堂促进学生身心素质健康向上发展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第二课堂活动,促进了有利于学生成长和成才。活动的开展营造了浓郁的文化氛围,形成了良好的育人环境;另一方面,第二课堂活动课程化增强了校园文化活动本身的吸引力,吸引了广泛的学生参与,增强了活动的育人功能。大学时期是是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学生对社会认知、情感、自我意识等方面迅速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他们要面对社会种种竞争的压力,因此容易产生情绪和心理上的波动。作为新世纪的优秀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才能为陕西乃至整个国家的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源泉第二课堂应在促进大学生身心素质健康发展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能否培养出一批具有科研意识,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将直接关系到陕西省乃至我国人才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关系到科学技术能否在更高的层次上取得进展,乃至于关系到祖国现代化建设的兴衰成败。为此,陕西省各高等学校应该提供给学生更多活动平台。通过第二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实践、勇于创新的品格,同时通过第二课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综上所述,第二课堂能够以科学的灵活多样的实践活动,为学生从多方面、深层次提高素质与能力提供积极有效的平台。开展陕西省高校第二课堂,充分调动广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造性,促进大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大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是高校培养合格人才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彭绪琴,胡钟月.完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之我见[J].中国校外教育,2010(8):258.

[2]严军.创新第二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2):102.

[3]侯亚辉,苏兴仁.关于在高校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思考[J].经济师,2005,(9):94.

[4]张科.第二课堂活动课程化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0,(24):190.

[5]张德.高校第二课堂活动的教育动力功能分析[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0,(3):66,65,66.

[6]林展,黄小玉.医学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与第二课堂建设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9,(18):59.

3.陕西省高等学校 篇三

关键词:陕西 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 发展

DOI:10.3969/j.issn.1672-8289.2010.10.004

近年来陕西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整体水平不高,通过对陕西省升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调查研究,剖析影响其发展的因素,能为如何更好地建构陕西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多轨制的设想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将我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建设及发展登上一个新的台阶。

1.管理机制落后

通过调查发现,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在对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管理配合上存在不协调的现象,在计划的落实上存在着认识和现实之间巨大的差距。

1.1管理工作归属不清

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是普通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具有显明的普教特点,但作为体育后备人才的训练基地,它的业余训练工作实质上是由体育局在具体管理,教育局做适当的配合。由于目前学校受普教性质的制约,因此就现状而论,业余训练处在体育和教育都不管的局面。

1.2管理力度有待加强

大多数学校在申请获得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这一殊荣之后,从领导、组织建构、管理体制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由于应试教育的冲击及某些管理者本身的素质问题,仍有相当比例的省级传校只履行教育局的行政指令,不履行体育局的行政指令。

1.3管理体制落后

由于试点学校主要由重点中学承办,学校的领导普遍比较重视,体育场地、器材和师资力量相对较强,纵向管理体制比较畅通,有利于学生全面管理和全面发展,具有升学机会多,成才率高等优势,因此,目前的学生家长更钟情情于孩子能够上这一类学校。而现行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内部管理体制,处在初级的管理,权限划分不明确,管理效率低,缺乏相配套的竞争机制和监督机制,只抓了个别学校的提高,放弃了多数学校的普及。

2.财政投入少,筹资渠道单一

我省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教育的经费投入上资金严重不足,资金来源渠道窄,基本上是学校行政拨款。调查发现,大部分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由于筹机制资不健全,筹资渠道单一,体育场馆设施、体育器材设备基本只能满足体育传统项目课余训练和开展校内竞赛活动的需求。场馆简陋、场地器材设施陈旧,是对体育传统项目的普及推广的阻碍。

3.科学化训练需提高,体系需完善

调查中发现,各个学校的教练员在训练中只有少数拥有完整的训练计划,甚至还有没有训练计划,训练过程受教练员主观因素控制过多,仅凭经验进行训练和选材,即使是制定有计划的学校,其科学化程度也不高,实际上,教练员有其特殊的职业素质要求,并非一般的体育教师即可替代,二者各有其特殊知识、技能结构,需要不同的业培养途径。我省大部分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训练的科学化程度较低,大部分学校没有建立完整的运动员档案,培养出的运动员主要被普通中学和高校所吸纳,所以学校领导应注视兼职简体育教师(教练员)队伍建设,多提供培训进修机会,从而提高训练的科学化水平。

4.地区项目发展不均衡

陕西省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设置的项目涉及到篮球、排球、乒乓球、游泳、举重、足球、射箭、武术、体操、羽毛球11个运动项目,每个学校设置的项目中主要以田径和篮球为主,尤其田径项目比例太大,设置的项目距偏窄, 项目过于集中,没有根据陕西省三个地区自身的人文环境、地域特点、经济条件因地制宜的开展传统优势项目以及竞技体育优势项目,在项目的人才培养上衔接不畅;陕西省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在学校类别的布局分布基本合理,小学和中学数量相差不大。

5.竞赛体制不完善、缺乏高水平比赛

陕西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近三年参加高水平比赛的机会较少,各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在竞赛安排上差异较大,我省80%的学校每年度举办1次校内竞赛,运动员参加比赛机会过少,尤其高水平体育传统项目比赛过少,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之间的校际竞赛交流也几乎为空白,有比赛的也仅限于本地区内,比赛的级别和水平相对较低,参加大型的跨省(区、市)的赛事交流活动更少。

由于竞赛体制的不协调,比赛时间与学习时间的部分冲突和矛盾,以及部分学生双重参赛资格的出现——既代表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又代表业余体校,从而造成一些学校急功近利,唯成绩是图,另一些学校应付了事,以使训练和比赛形成混乱。这种状况是与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训练水平较低和学校强调升学率的指导思想分不开的。因此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应当深化对学校工作任务的认识,提高训练水平,重视参加高水平运动比赛机会,以促进学生向更高目标努力。

6.人才输送渠道不畅通

受传统价值观和应试教育、高考制度的影响,大部分学校教育重视的是自身学校的升学率,只有一些自身升学率很高的学校才会有多余的精力来重视体育。所以血多家长不愿意孩子参加体育训练而耽误了文化课的学习,宁可牺牲掉孩子的运动特长,很多好的田径苗子就这样夭折了。班主任也担心训练影响学习,而不愿让学习较好的学生参加训练。实际上,一个学校的体育特长生中学习成绩存在着普遍较差的现象,各科成绩都难以达到同班中等以上水平。所以,各级部门和学校领导也要转变观念,要认识到进行传统项目的开展不仅能为高等院校输送人才,也能提高本校的升学率;学生家长同样也要改变传统的观念,挖掘和挥孩子的体育才能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树立领导、社会和家长正确的人才观,是搞好我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前提。

7.运行模式单一

我省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运动模式单一,大部分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都是独立运行模式,一少部分是“体教结合”即与体校联合办学模式的学校;与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联办、与体育俱乐部联办、与高水平运动队联办、与全国培养人才试点学校的学校更是,这严重的影响了我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发展。

综上所述,我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不断深化改革,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体育传统项目学校面临着更大的机遇和挑战,大部分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转变办学观念,规范教学管理,体教结合,优化配置,资源共享,一个全新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将逐步形成。

4.陕西省高等学校 篇四

陕办发〔2010〕26号

为贯彻落实《陕西省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意见》精神,切实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经省委、省政府同意,现结合我省实际,就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提出以下意见。

一、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一)辅导员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维护高等学校稳定、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近年来,我省高等学校十分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队伍结构不断优化,整体素质稳步提高,地位作用日益凸显。但总体上看,我省辅导员队伍现状还不能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和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存在着配备不到位、队伍不稳定等问题,必须采取切实措施加以解决。

二、岗位职责

(三)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全方位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爱国主义、道德法纪、荣辱观、形势政策及心理健康等教育工作,培养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四)结合大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认真组织开展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等事关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管理和服务工作。经常性地开展谈心活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有针对性地处理好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问题。加强与班主任、任课教师、学生家长的联系,共同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

(五)落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组织学生勤工助学,帮助其完成学业。积极开展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为学生提供高效优质的就业指导和信息服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六)增强政治敏锐性,努力提高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经常深入学生中间,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针对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及时进行教育引导。一旦发生群体性或突发事件,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全力做好稳定学生工作,化解矛盾冲突,切实维护学校和社会大局稳定。

(七)指导学生党团支部、班委会和团体建设,做好学生骨干培养工作,营造健康活泼、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鼓励支持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科技创新和文艺体育等集体活动。注重运用各种新的工作载体和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拓展工作途径,提高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配备选聘

(八)辅导员配备要求。高等学校本、专科生一线专职辅导员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配备,由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会同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负责落实。高等学校要按照省上核定的编制配齐配强辅导员。辅导员以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研究生辅导员参照本、专科生辅导员的比例配备。

(九)辅导员选聘条件。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要求,把热爱学生工作、具有强烈责任心、具备一定业务水平且有多年在校工作经验的优秀人才选聘到辅导员岗位。辅导员应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研究生辅导员应具有硕士以上学历或副高级以上职称。兼职辅导员应从专业教师、管理干部、在读研究生中选聘,鼓励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做兼职辅导员。

(十)辅导员准入制度。辅导员选聘要在学校党委统一领导下,由组织、人事、学生工作部门和院(系)共同参与,坚持公开、公平和公正的原则,采取组织推荐、公开招聘的方式进行。所有选聘的辅导员必须在接受系统培训、考核合格后,方能进入辅导员队伍。

四、培养培训

(十一)加强理论研究和专业建设。辅导员科研工作纳入学校总体规划,按一定比例设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课题。高等学校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生事务管理”等专业(或研究方向)的,将其纳入专业建设规划。鼓励和支持辅导员承担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政策、心理健康、职业生涯规划、党课团课等相关课程的教学工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要设立高等学校辅导员专项课题。省教育厅要在每年科研项目中,按照定向申报、择优遴选、集体攻关的原则,面向专职辅导员单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定期开展辅导员工作研究优秀论文、典型案例评选活动;在有关学术刊物上开辟专栏,为辅导员的科研成果提供交流平台。

(十二)加大辅导员培训力度。以省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培训为重点,高等学校日常培训为主体,加 1

强对辅导员的系统培训。加大投入,支持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建设。高等学校要按照每位辅导员每年不少于1000元的标准设立辅导员专项培训经费,加强辅导员日常培训。鼓励和支持辅导员参加心理咨询师、职业指导师、创业咨询师等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和考试,有计划地组织辅导员到省内外高等学校进行短期挂职锻炼和工作交流。

五、管理考核

(十三)合理设置专业技术和管理岗位。专职辅导员可评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或其他相关学科的专业技术职务,实行指标、评审单列。高等学校要合理设置专职辅导员中高级专业技术岗位和管理岗位,坚持工作实绩、科研能力和研究成果相结合,制定辅导员评聘教师职务具体条件,突出其从事学生工作的特点。根据辅导员的任职年限及实际工作表现,确定相应级别的行政待遇。新聘任青年教师和干部,晋升职称、职务,同等条件优先考虑具有辅导员、班主任等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经历者。

(十四)建立辅导员激励机制。高等学校要充分考虑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在保证其享受学校规定的奖金、津贴的同时,按照每生每月不低于2元的标准设立辅导员岗位津贴,确保其实际收入不低于本校同等条件专任教师和管理干部的平均收入水平。

(十五)积极开展评优树模活动。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组织开展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创建活动,每两年对工作成绩突出的优秀辅导员进行表彰,评选“全省十佳辅导员”。高等学校要定期开展评选表彰优秀辅导员活动。(十六)建立辅导员评价体系。根据辅导员岗位特点,按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常规工作与特殊工作相结合、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原则,建立科学化、规范化的考评制度,形成学生、院(系)、学校三位一体的工作评价机制。考核结果要与职务聘任、奖惩等挂钩。

六、加强领导

(十七)切实加强领导。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对所属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的领导,将其纳入议事日程,加大投入,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设立高等学校学生工作部,负责管理和指导全省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

(十八)落实领导责任制。高等学校党委书记和校长要承担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领导责任,党委书记是第一责任人,明确专人分管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要把辅导员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力量,作为教学、科研、管理干部的后备队伍培养。学校党政职能部门和院(系)要通力合作,形成合力,狠抓落实,切实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为促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各高等学校要根据本意见精神,结合实际制定相关实施细则,并报主管部门备案。

中共陕西省委办公厅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5.陕西省有什么本科学校有专科 篇五

2、西安理工大学(X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是中央与陕西省共建高校,工业和信息化部、陕西省共建高校,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实施院校,陕西省“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陕西省省属高水平大学,新丝绸之路大学联盟成员,24所中国研究生院院长联席会扩大高校之一,全国首批博士、硕士、学士学位授予单位,教育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研究生课程建设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入选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后备军官选拔和培训基地,中国西北地区水利水电、装备制造、印刷包装行业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和科研中心之一。

3、西安工业大学(Xi’an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简称“西安工大”,是中国西北地区唯一一所以兵工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器工业部直属的七所本科院校(“兵工七子”)之一,由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中国兵器工业集团、中国兵器装备集团与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建,是陕西省省属高水平大学、陕西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高校、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入选高校、陕西省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综合改革试点学校、陕西省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陕西省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是国家二级保密资格单位、西安全面创新改革高校试点单位,是中国兵器协同创新联盟、全国高等军工院校课程思政联盟、CDIO工程教育联盟成员单位。

4、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坐落于陕西省西安市,是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教育部第二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教育部“高端技能型、应用型人才联合培养百千万交流计划”项目院校,被国家发改委、教育部确定为“十三五”产教融合发展工程规划项目建设单位,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立项建设单位;被陕西省遴选为优质院校立项建设单位、陕西省普通高校一流高职院校建设单位。

6.陕西省高等学校 篇六

——东城第一小学申报陕西省学校文化示范校汇报材料

西安市灞桥区东城第一小学

2015年11月

火凤翱翔 璀璨光芒 传承创新 点燃梦想

西安市灞桥区东城第一小学建于2010年8月,占地21.3亩,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部室齐全,设施设备先进。现有教学班55个,学生3471名,教职工160余人.省市区级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48名,国家级足球教练员1人,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人,全国劳模1人。建校五年来,学校以校园文化建设为依托,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全力推进学校各方面工作,取得了累累硕果。

学校先后荣获:“陕西省校园文化建设成果一等奖”“陕西省实施素质教育优秀学校”“陕西省青少年素质教育基地”“陕西省档案目标管理AAA单位”“陕西省文明单位”“陕西省艺术教育示范学校”“陕西省实验教学示范学校”“西安市校园文化建设示范学校”“西安市教育督导评估优秀学校”“西安市小课题研究实验基地”“西安市德育先进单位”,教育部、陕西省等领导分别到校视察工作,并给予了高度评价。另外,学校先后接待了来自北京、青岛、山东、1

云南、新疆、西藏、广东、榆林、渭南、安康、眉县、阎良区等省内外教育同仁的交流访问,深获好评。现将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具体汇报如下:

一、理念文化:树立信仰,让火凤自由翱翔。

东城一小由原来的四棉小学和三棉学校整合而成。作为一所整合学校,在全体师生中亟需树立一种信仰,使之成为大家奋斗的目标。学校根据现有师资情况,一致认为,东城一小崭新的形象下其实流淌着悠久的血液,积淀着深厚的文化和精神,那就是五十年办学历史所留下的团结协作、敬业高效、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热情似火,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洋溢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体现在每一名师生身上。另外,结合学校特有的地域特点:距离学校不足两公里的地方就是著名的半坡遗址,六、七千年前的半坡先民用火创造了恒耀未来的仰韶文化,带领人类迈入了文明时代,告别了茹毛饮血的混沌愚昧。火,不仅象征着光明、象征着希望、更象征着奉献、象征着积极探索和不断创新。而这,和我们师生身上所蕴含的精神是那么的吻合和一致。这也许是我们毗邻在半坡先民身边而产生的一种熏陶和耳濡目染的结果吧!作为两千年之后的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将火的精神、火的文明传承下去并积极探索,点燃每一名师生心中的梦想,通过树立心中那份对教育的信仰,让文明绽放在全体师生心中,让这只浴火重生的凤凰自由翱翔。

基于此,我校确定了校园文化建设的主题——火文化。并 2

由此引申而来办学理念“点燃成功人生”。

办学理念:点燃成功人生 “点燃成功人生”的办学理念,体现了东城第一小学的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即以教师和学生为本,把每一个人作为办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只有把教育落实和体现在师生身上,教育才会产生真正的意义和效果。爱尔兰著名诗人叶芝说过,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东城一小就是要做这样的教育。用火文化点燃学生和老师的精彩人生。

点燃成功人生,体现了小学教育的特点。小学教育是学生素质形成的奠基阶段,是基础教育的重要阶段。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潜能,点燃成功人生,就是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的文明素养不断提高,为学生成功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东城第一小学以“点燃成功人生”为办学理念,反映了学校专注于育人、专心于教育的思想。点燃成功人生,就是用文明教育让每位师生的人生更精彩,培养学生传承文明的责任,探索创新的精神,使华夏文明薪火相传、源远流长,并发扬光

大。

校训:传承文明 探索创新 在火文化引领之下的梦想

要靠校园精神的承载。我们的校园精神“传承文明 探索创新”即从 3

“火文化”中凝聚而来。因为传承文明是我们的责任,探索创新是我们培养学生的目标。从东城一小走出去的学生不但自己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的美德和文明,更要承担传承这种文明的责任;东城一小培养的学生不但要善于钻研,不断探索,更要敢于创新,善于创新。

教风:燃精神之火 育心灵之花

用精神之火去点燃教师心中沉睡的梦想,没有成功的教师就不可能有成材的学生。没有教师的快乐永远也不可能有学生的快乐。教师没有积极性,教师不快乐,教师不能享受教育这个职业带给他的幸福,学生就不可能得到发展。在火文化的引领下点燃教师的激情,实现教师的成功之梦。让教师在实际工作中,用火一样的精神去培育学生美好的品德,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培育学生心灵之花。火,象征着热情、包容、积极、向上,以及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红烛精神。我们就是要让教师自身的这种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感染学生,培育学 4

生,去浇灌学生的心灵。

学风:激情参与 快乐实践

学习的过程就是参与的过程,实践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仅追求的是知识的获得,更加重视的是学生的精神风貌。在火文化的熏陶之下,激情与快乐就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主旋律。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才能真正成为一只只展翅欲翔的小火凤。我们从语文、数学、艺术教育入手,大胆尝试,大胆创新。以“边学边交,自主领悟”的课堂教学模式为基础,推出适合我校校情、学情的“以学定导,多元互动”的课堂教学新体系,以参与、实践为切入点,充分发挥学生潜能,倡导学生爱学、会学、乐学,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学生每六人一个学习小组,自己命名,自己商定小组奋斗目标,自己合作学习,使学生的课堂充满活力,充满激情。从课堂学习氛围中,我们已经明显感受到校园文化已经潜移默化地深入到了学生的心中。

二、物质文化:精益求精,让光芒更加璀璨 有了信仰,并凝结了它一定的理念,那么就需要众多的物质文化作为依托,加以呈现出来。东城一小在物质文化建设方面可谓精益求精,就是为了让每一处文化点位都成为一颗耀眼的光芒,去照亮师生自由翱翔的天空。

学校门口的景观塔钟,以半坡文化中的主要图案作为基本元素,人面鱼纹、陶器、5

火苗、水文等,上面镌刻着校训:“传承文明、探索创新”,把学校追求的精神和培养的方向融入其中,作为对师生们时刻的激励。

走入校园,最为醒目的就是东面的文化墙了,火、华表、编钟、车等元素,体现了

中国的文明。一首《火之赋》将火的特点、历史、精神、影响表现的淋漓尽致。赭石色的教学大楼给人以热情与沉稳。正面墙壁上悬挂着寓意深刻的校徽,熠熠闪动。她包含着“火焰”、“1”、“凤凰”,寓意东城第一小学的师生就像涅磐的凤凰,即将展翅翱翔。整个设计色彩明丽活泼,造型奔腾大气,充分体现了东城一小的办学理念。

首训厅的半坡姑娘壁画是校园文化和半坡文化的高度融合。半坡先祖在使用火的过程中,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创造,发明了尖底瓶,这一发现和创

造,被当代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誉为古代中华发明的奇迹。半坡人的探索和创新也正是我们今天要传承和发扬光大的。以此表明,火文化是半坡文化和东城一小学校文 6

化最佳的契合点。

璀璨方寸的主题是“用手传承文明,用心体验成功”,方寸之间不但展示的是师生的作品,更是文化在学校日常中的具体成果。这里陈列着教师的最高荣誉,学生的获奖作品,她们就像一颗颗耀眼的星光,熠熠生辉。从而激发教师和学生不断向上的精神动力。

为了架起师生沟通的桥梁,在璀璨方寸的角落,我们专门设计了造型独特的心语树,学生讲自己的心里话悄悄放进树上的小盒子里,老师定期打开进行回复、留言,以此解决学生难以开口的困惑,从而达到师生的情感和谐。为此,《华商报》还进行了题为《心语树我有秘密和你说》的专题报道。

大型壁画火凤翱翔,既体现出火在人类各个历史时期的应用与创造,也体现出火树银花的未来教育道路我们会飞的更高。装修别致的阅览室,孩子们自由自在地阅读,徜徉在知识的海洋,感受着经典与现代文明的冲击。创新园,诗语林,艺术厅,国学墙、陶艺、木艺展示区等文化点位的布臵和装修,处处都体现出我们以人为本,文明育人,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文化内涵,以及培养学生观察力、想象力、思考力、思维力的良苦用心。

学校东墙的文化景观“沁源”,潺潺的流水,曲径蜿蜒的水槽,活灵活现的人

物雕塑,让学校灵动起来,柔情起来。他们成了学生最喜爱的地方之一。在这里,孩子的天性充分张扬,伸手就可以触及的水花,让孩子们兴奋不已;汲水的人物雕塑,给学生无限的想象;从陶瓶中流泻而下的“瀑布”到了“小青蛙”的嘴里,又给学生古文明的熏陶。

学校文化,说到底都是为学生服务,为学生成长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所以班级文化作为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我们也做了精心设计。首先是每个中队确定了一个师生共同认同的队名,然后学校统一给每个中队规划好了特定区域,如清洁角、展示框、学习园地、班级风采展示等,各班根据自己的特色和想法,把相关的内容在班级风采中填充。我们惊喜的发现,各班老师和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对文化的理解出乎意料: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特色突出,深受学生喜爱。如:向日葵向太阳、踏上彩虹桥等等,各班的文化气息与学校文化建设的大环境相映成辉,相得益彰。

三、活动文化:彰显特色,让文明传承创新

在“点燃成功人生”的办学理念下,我们一方面进行物质文化的熏陶和潜移默化,另一方面我们积极开展各种活动让校园精神内化进每名师生心中,逐渐成为一种自觉自发的精神动力。我们的校训“传承文明,探索创新”,最核心的就是“文明”和“创新”,我们为此开展了以下活动:

1.以活动促文明

(1)为了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增加校园文明素养,我们设立了“我是文明投递员”活动。同学们利用课间活动,将教师的信件送至老师手中,既体现了浓浓的师生亲情,又使学生成为了文明小使者。

(2)每周的升国旗仪式上的“本周文明大事记”,网罗古今中外的文明实例,让学生进行国旗下讲话,使学生开阔了眼界,了解世界文明发展的轨迹。

(3)每年六一前夕,我校都举办为期一月的艺术节,开展班与班、年级与年级之间丰富多彩的群众性艺术活动。艺术节上既有精彩纷呈、好戏连台的歌舞表演,又有形色兼备、风格各异的作品展示。在活动中,孩子们用优美的舞蹈、嘹亮的歌声、铿锵有力的朗诵、悠扬的器乐演奏等形式展示了他们勤奋学习、热爱生活、全面发展的精神风貌。这种活动增强了学生学习文明,展示风采的积极性。

(4)我校在每天的课前,用5分钟时间组织全校学生诵读《弟子规》、《三字经》、《唐诗宋词》等经典文化。通过几年的坚持,我们为人人“学经典、诵经典、演经典、用经典”而倍感高兴。学生臵身于这样的文化氛围之中,陶冶了情操,丰富了生活,愉悦了身心,增强了学生的文明素养。(5)为将学校文明向社会进行辐射和宣传,我们举行了“携手文明育未来”校园开放日暨素质教育展示活动。将我校的校园文化、校本教材、校本课程、社团活动向家长予以公开展示,得到了家长的一致好评。多家媒体和报纸专题进行了报道。

(6)教师文明的提升我们更是作为重中之重。举行“点燃梦想,放飞希望”教师演讲比赛;实行“承新工程”即:新老教师结对活动;“教师文明之我见”征文比赛;“火凤杯”课堂教学大赛;教师下水文比赛;“众火磨课社”;三笔字比赛等。不一而足,举不胜举。这一系列的活动,有效提升了全体教师的文明素养和专业水平。

2.以文明展魅力

(1)、在西安市举办世园会前夕,我们进行“与文明同行---迎世园拉练”活动,为世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世园会召开期间,我们的文艺节目登上了世园 的舞台,接受了全世界人民的检阅,获得了巨大的影响,我们的文明走上了国际的舞台。

(2)、我们的校园文化和半坡遗址一脉相承,于是我们和半坡博物馆合作,开展“小小讲解员”活动,为中外游客讲解半坡文化,既拓展了视野,又增强了学生对半坡文化的理解。让中外游客领略了东城一小学生的风采。

(3)、带领学生开展“我文明、我健康、我快乐”拓展训练,我们要做文明传递者必须要有强健的体魄。

(4)、在全体教师中开展“文明岗认领”活动,强调了教师的主人翁精神。

(5)、联合西安市六区七所著名学校,进行联谊送教活动,学习他人经验,展示自己风采,传递文明信息。

(6)、在区进校的组织下外派多名教师前往边远山区进行送教活动,扩大我校文明的宣传力和影响力。

3.以创新促发展

(1)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索精神,我们大胆尝试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从而构建基于学情和校情的灵动课堂教学模式。我们确定的目标是:“人人参与,个个展示;尝试成功,感受快乐;激活思维,释放潜能;自主学习,个性发展”。学校努力创设教师、学生平等互动的教学环境,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11

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优化课堂教学模式,适时进行多元评价。目前,全体教师都能积极进行灵动课堂实践与探索,“以学定导,多元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已基本形成。该模式极大的丰富了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促进了师生的共同成长。使我校的课堂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课堂上,学生的精彩发言,观点碰撞,精彩展示让我们看到了课改带来的真真正正的实效和高效。而教师,也真正走下了神圣的讲台,成为了学习的参与者、引领者,学生学习的伙伴。学生的求知欲,质疑能力正在飞速提升。在此期间,涌现了众多课改名师,并有多人外出讲学。刘伟、赖娜、王增辉、马艳四位老师荣获全国说课大赛特等奖、一等奖。程晓梅荣获全国“中国好课堂”赛教二等奖。段江花、史小华等老师获得西安市教学能手称号,张杰、郑多获得西安市学科带头人称号;韩伟老师参加西安市名师大篷车到各地进行进行巡回展示交流。樊转妮、程晓梅、赖娜等五位老师荣获“中国好课堂”特等奖及一、二等奖。

学校的对外影响力因课堂文化建设而迅速扩大。一年来,学校先后举办了灞桥区课堂教学改革现场会和西安市数学联合教研活动,得到了同行和上级领导的一致好评。省内外数十家单位闻讯前来我校参观交流,学习经验。学校除了接待来自各个地方的教育同仁之外,还承担了国家级校长培训班的实践活动和入职教师的培训工作。另外,从去年九月份开始,到十月份结束,接待了来自榆林市衡山县党岔镇中心小学的17位教师到校进行影子培训。从11月份,又有十位入职教师来校进行岗前培训。这些参观和学习,既扩大了学校对外的影响力,也锻 12

炼了我们的教师,促进了学校的工作。

(2)创新特色课程开发。

我们不但要把优秀的民族精神,传统文明继承下来,更重要的是发扬光大,而且赋予它新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不断的提升和发展。用我们的创新精神,创新出更加光辉灿烂的文明成果。我们开发了校本教材“传承文明之系列” 如:《彬彬有礼》、《中国传统节日》、《文明歌谣伴我成长》、《追寻火的足迹》等;“探索创新之系列”如:《海量阅读》、《心中有数》、《陶花朵朵开》等,从语文、数学、艺术教育入手,大胆尝试,大胆创新。让师生学习和了解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和世界文明的足迹,通过学习和了解,认识文明的本质和他源远流长的文化,从而实现自己的文明。

(3)创新育人机制。

课外艺术活动是艺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坚持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做到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在学生自愿报名参加的基础上,组建了各种各样的兴趣班,仅舞蹈类就有民族舞、拉丁舞、街舞几种;绘画类有儿童画、水粉画、素描、国画等等;还有声乐、硬笔书法、软笔书法、泥塑、跆拳道、轮滑、国象、围棋、魔术,电子琴、二胡等30多个艺术兴趣小组。除此之外,学习组建了“小火凤”学生艺术社团,有合唱团、舞蹈队、木艺坊、陶艺吧、创艺社、“薪火文学社”等。社团有徽标、有章程,有规划、有评价,有成果展示,有社刊,有自编的教材。每周集中训练一次,以培养艺术特长,让学生个性发展。目前,我校的小火凤学生社团已经成为学校一个靓丽的品牌。本学期我们在学生中实行了“文明卡”“学习卡”“凤鸣书苑”金银铜卡活动,倡导学生养成文明习惯,自主学习习惯,营造书香校园。

四、制度文化:设置规矩,升华方圆,让校园和谐幸福

制度文化需要通过学校文化引领,使学校形成良好的集体舆论氛围,激励、感召、影响大家拥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唤醒教师内心向上、向善的一面,并能激发教师以道德力量自觉规范自身的言行,发挥自身的潜能。

1.创新学校管理的激励机制。

为了激励每一名师生敢为人先,我们制定了师生文明礼仪

规范八大大工程如:

文明学生、文明教师、文明家长、文明班级、文明管理、文明校园、文明课堂、文明服务等将以上的优秀教师和学生在期末总结大会上予以隆重的表彰奖励,形成良好和谐的校园环境。文明的核心是民主、自由、14

公平、进步,为了把文明的这个内涵渗透到学校的管理之中,我们出台了《东城一小行政管理日志》《东城一小送假制度》《东城一小教师评比办法》等等一系列制度,用科学、民主作为管理的中心理念,打造文明高效的教师团队。2.评选学校突出贡献奖。

根据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业绩、工作状态,对学校做出的突出贡献,家长、学生的反应与评价等情况,评选出学校的突出贡献奖,鼓励各方面人才脱颖而出。以此树立教师典型,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好风气。

3.实施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评选制度,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为了实现教师的成功人生,实现“点燃成功人生”的办学理念。我们设计制订了相应的教师专业化发展策略,激励教师早日成名。要求教师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自我专业化发

展规划》,使教师专业发展的个别化需求与学校的统一性要求有机结合。实行1369工程,一年入门,三年合格,六年优秀,九年成名。与此相应,我们采用教师个人申报述职——考核评审小组审核——教代会审议通过的评定程序,每两年评审一批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纳入市、县评选的“手骨头”教师后备人选,形成骨干教师梯队。

4.民主管理感化人

为了实现文明管理,我们首先做到民主管理,去感化每一名教职员工。所有制度经过教代会审议、表决通过。充满人性化的送假制度,解决教师燃眉之急。教职工生日之际,精美的蛋糕、温馨的生日贺卡和贺词,无不代表着学校对教师的一份深厚的谢意。教师在东城一小感觉是幸福的、温馨的。

五、点燃梦想:让师生踏上成功之路

五年来,校园文化建设为我校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学校各项工作均呈现出一种积极向上、勇于进取、不断突破的良好局面。

1.热情洋溢的教师文化正在形成。五年来,以打造文明教师为载体,使我校涌现出的省市区教学能手、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就从原来的几人上升到几十人、课题的研究也从最初的几个到目前的六十九个。以教师个人名字命名的教师俱乐部也让教师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李泉羽毛球俱乐部、倪建华健美操俱乐部、陈建新卡拉ok俱乐部等)其乐融融。教师的工作热情、科研热情、课改热情、参与热情及其高涨,教师队伍呈现出生机盎然的景象。

2.活力四射的学生文化处处可见。

小火凤足球队成立以来,取得了西安市校园足球比赛第一

名的好成绩,王卫国老师被评为最佳教练员称号;两名学生被推荐到韩国进行了足球交流;木艺、陶艺、创意社团的学生作品屡屡获奖;合唱团、文学社的表演在西安市荣获一等奖项。难能可贵的是我校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激情参与、大胆实践意识和兴趣让人欣慰。尤其是灵动课堂让学生更加自信,更加积极,情感更加丰富,学习更加自觉,管理更加自我,思维更加活跃。学生身上的精气神让学校充满了活力。

3.蒸蒸日上的校园精神初见成效。

在学校发展过程中,校园文化发挥出来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是无形而巨大的。作为新整合的学校,教师之间的磨合,学生之间的交融,都需要一个比较长的过程,但是,校园文化建设使大家有了一个共同的精神寄托,对凝聚人心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校园文化带动了我校各项工作有序、快速、高效发展,使我校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更为关键的是,我校的师生,受到校园文化的熏陶,言行举止更加文明,工作学习更加积极向上,整个校园生机勃勃、魅力无限。师生们正满怀豪情的走在自我发展和成功的道路上。

7.陕西省高等学校 篇七

关键词:高等院校,安全稳定工作,行为安全管理模式

1陕西省高等院校安全稳定工作现状

近年来, 陕西省各大高等院校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切实做好当前陕西省教育系统安全稳定工作的通知》, 在消防安全、交通安全、食品安全、卫生防疫、学生安全教育、重大安全隐患排查整改等方面取得了一定工作成效。然而, 部分高等院校在安全稳定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具体表现在:其一, 安全稳定工作的重视程度不足, 使得安全稳定工作仅仅集中于新生入学时的安全教育以及紧急会议、紧急部署等方面, 导致安全稳定工作过于形式化, 缺乏全面性和深入性。其二, 高校的安全稳定事件具备突发性和潜伏性的特点, 而部分高校没有采取有效预防措施, 无法及时发现这些安全稳定事件的潜在隐患, 降低了高校对突发事件的化解和应对能力。其三, 高校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安全防范能力较低, 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往往自乱阵脚, 大部分学生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紧急事件演练和自救培训。

2陕西省高等院校安全稳定工作中行为安全管理模式的实践应用

行为安全管理是一种先进的安全管理模式, 该模式以人的不安全行为为切入点, 通过纠正人的不安全行为, 促成人养成安全意识、形成安全习惯、做出安全行为。陕西省高等院校安全稳定工作应当积极引入行为安全管理模式, 从重视学生行为安全管理入手, 加强安全稳定工作的事前控制。

2.1准备阶段

由高校学生处、教务处、大学生心理辅导中心以及各院系领导、辅导员组建行为安全管理领导小组, 合理分工、明确职责, 促使行为安全管理领导小组协调运作。具体如下:学生处和教务处负责行为安全管理的统筹施行;大学生心理辅导中心负责为行为安全管理提出专业化的建议;各院系辅导员负责落实行为安全管理的具体细则, 并及时向领导小组反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 行为安全管理领导小组要根据具体数据, 对在校生的安全行为进行评估, 制定下一步行动计划。

2.2定义关键行为

行为安全管理领导小组的成员要接受正规培训, 了解行为管理学原理, 能够对学生行为进行客观分析。在具体实施中, 领导小组需要根据收集到的信息, 汇总整理成学生不安全行为观察表, 提取影响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的重要因素, 将其定义为关键行为, 并针对关键行为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方案。

2.3行为观察阶段

行为安全管理领导小组可通过向学生发放调查问卷, 或在教务处网站完成网络调查等方式收集有效信息。同时, 也可以采用分层抽样方式选取学生代表配合完成行为观察工作, 由他们作为观察员, 深入到在校生的生活中进行观察, 并将接触到的安全问题以数据表格的形式提交到领导小组, 以便领导小组全面掌握学生的行为安全状况。

2.4行为干预阶段

针对学生的不安全行为制定有效的干预策略, 目的在于通过外部刺激纠正学生的不安全行为, 使学生增强规避不安全行为的自觉性。同时在行为干预阶段, 还要激励刚产生的安全行为模式, 通过落实表彰或奖励等正向激励措施, 使学生自愿继续保持安全行为, 并将安全行为逐步固化。

2.5行为反馈阶段

根据学期的长度适当调整行为安全管理的反馈周期, 促使全校范围内形成一种良好的安全氛围, 通过代际传承建设校园安全文化。当早先定义的关键行为逐步消失后, 必须定义新的关键行为, 直到学生的不安全行为降至理想水平。

3行为安全管理模式应用的保障机制

3.1加强学生安全教育

将行为安全管理模式应用到陕西省高等院校安全稳定工作中, 应把学生安全教育作为工作重点, 在不安全事件发生之前, 告知学生应当怎样应对, 强化事前预防效果。在具体实践中, 高等院校应当积极开展安全知识教育、法制观念教育、自我保护教育、安全防范教育、道德教育以及应急演练教育等活动, 并将安全教育贯穿于整个学期的始末, 从而提高学生遵守安全管理规章制度的自觉性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3.2构建过程干预网络

陕西省高等院校在开展安全稳定中, 应当充分利用校内优势资源, 采取多种形式的干预手段, 构建不同群体共同参与的过程干预网络。在具体实践中, 高校要整合班级、党支部、团委、学生社团的优势, 加强不同群体的沟通交流, 实现师生齐抓共管安全稳定工作的良好局面。如, 高校可建立学生宿管会, 定期组织宿舍自我排查活动;建立学生安全服务队, 在校园内宣传防火防盗、交通安全、食品安全等基本安全知识;建立心理咨询中心, 为学生提供心理问题咨询和交流的平台, 并将学生不稳定的情绪和不安全的行为及时反馈给院系辅导员。

3.3建立风险信息评估机制

陕西省高等院校应建立风险信息评估机制, 定期在师生群体中开展风险排查工作, 及时收集和反馈有关学生不安全行为的各类信息, 进行系统梳理和分析, 并对影响校园安全、教研秩序的风险信息及影响范围进行评估定级, 提出相应的风险防范和应对方案, 确保将风险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增强高校的风险化解能力。

3.4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陕西省高等院校在应用行为安全管理模式的过程中, 应将其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使学校安全稳定工作渗透到专业教学中, 增强学生的职业安全意识。尤其在专业实训课程上, 教师要结合专业特点, 对学生进行安全操作规程和风险隐患防范教育, 使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安全技能, 实现专业技能教育与安全行为管理模式的相互融合。

4结论

总而言之, 维护高校安全稳定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为了开创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的新局面, 提高高校安全稳定工作水平, 陕西省各大高等院校应当积极引入先进的行为安全管理模式, 及时纠正学生的不安全行为, 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增强高校对安全事件的预防控制能力, 从而保障高校持续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徐芝兰, 项鑫.高校学生行为安全教育的研究与探讨[J].赤峰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4 (5) :188-189.

[2]向晋文.基于惯习与场域理论的高校安全稳定工作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4 (1) :85-87.

8.陕西省高等学校 篇八

解放前,陕西存在大量的私立学校,构成当时教育系统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组成部分。私立学校,就其性质来说是一种民办事业。当时举办私立学校的主要是官僚资产阶级、地主、民族资产阶级、爱国民主人士,或会馆、同乡会等社会团体。陕西私立学校的数量很大,情况也很复杂。从学校与教育行政部门的关系来看,有的经过立案,有的并未立案;有的是已经核准的,有的尚待复核,有的根本没有办过登记手续。

解放前陕西私立学校具有以下特点。

(一)数量大。私立学校在陕西普通教育中占有较大的比例,私立中等学校主要集中在西安市和关中的三原、渭南等地,解放前夕,陕西私立学校增长较快。据西北军政委员会统计:解放前,陕西共有私立中等学校79所,其中西安市有38所,几乎占全省私立中等学校的一半,三原区、渭南区各有8所,陕南有16所。陕西私立小学的数量也很大,据西安市人民政府1949年11月2日统计,西安市公、私立小学共96所,其中私立小学为59所。

(二)办学渠道各异。近代私人捐资兴学、民间自发筹办活动推动了陕西私立教育的发展。杨松轩于1919年创办了华县私立“咸林中学”、王璋峰于1923年创办了私立“赤水初级农业职业中学”。民国时期,陕西及与陕西有关系的军政人士,如于右任、杨虎城、胡景翼等,出于报效乡梓、服务于陕西的目的,先后在陕西资助创办过私立渭北中学、民治小学、民治中学、私立尧山中学、私立立诚中学、私立作秀小学等。抗战时期,内迁到陕西的:山西、河南、江苏、浙江和东北等地的爱国人士纷纷捐资举办私立学校,其创办的私立中学有私立晋兴中学、三晋中学、并州中学、西北中学、新苏中学、汇文中学、东南中学、东望中学、竞存中学等,大都是陕西私立中学中规模较大的学校,对陕西私立教育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内迁的企业也曾在陕西兴办过一些私立学校。

(三)办学质量差别很大。一般设立在城市的私立学校,由于受军阀、官僚、资本家、教会组织的资助,经费充足,办学条件比较好,规模较大,教学质量比较高。如位于西安市东县门的私立民兴中学,有36名教职员,12个班,862名学生;位于西安市湘子庙的私立东南中学有33名教职工,10个班,608名学生:位于西安市五味什字的私立西北中学,也有33名教职工,9个班,516名学生。但这类学校学费比较高,劳动人民的子女很难进入这类学校上学。而在乡村的私立学校,大多以古庙破窑为教室,设备简陋,经费紧张,难以维持,许多学校时停时办,时办时停。除了这些新式学校外,在陕西广大偏远农村的启蒙教育中,非正规的学校和私垫仍占有较大的比例。

(四)陕西私立学校结构不合理。私立学校主要集中在初等和中等普通教育方面,私立高等教育和私立职业教育比较薄弱。解放前,陕西曾开设过几所私立高等学校,如西北药学专科学校、知行农业专科学校、西北音乐学院,还有三所国民党教育部未予备案,省教育厅统计资料未予统计的私立专科学校,即三原农工学院、西北法政专科学校、义仁会计专科学校。但到解放前夕,只有私立知行农业专科学校勉强在维持,其余大多已停办或名存实亡。私立职业学校主要有实践商业学校、广仁高级护士职业学校、西北高级机械科职业学校、赤水农业职业学校、仪祉农业职业学校等几所学校,而且规模一般较小,经费不足,时办时停,到解放前能保留下的只有实践商业学校等为数不多的几所。

二、陕西旧的私立教育的改造和接管

陕西在接管公立学校同时,按照中共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的有关保护私立学校的政策要求,对陕西的私立学校进行了初步的整顿和改革。西安解放后,西安市人民政府即通令各级学校一律复课,同时召集各公、私立中、小学校长会议,宣布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及人民政府对各级私立学校的维护政策。1949年6月13日,西安军管会公布《西安市私立学校暂行登记办法》,各级私立学校,只要遵守人民政府的政策法令,有益于人民文化事业者,经申请、登记、审查、批准、发给登记证后一律采取保护政策,并赞助其发展。全市各私立中、小学依此办法开始办理登记手续。其后西安市教育局也制定颁发《西安市公私立学校教职员任免办法》,其中规定:私立学校校长由董事会聘选,经市教育局批准,其他教职员由校长选聘,但政治教员须由市教育局推荐或批准。经过重新登记,陕西私立中等学校有60多所。西安市有32所,其中包括私立实践职业学校等6所职业学校和私立圣路中学、玫瑰中学、新苏中学等26所普通私立中学,陕南仍有“私立中学18所”。

在具体执行中,陕西从本省教育基础比较落后的实际和私立学校情况出发,对各私立学校根据情况不同区别对待,大力支持,积极领导。

(一)极个别为国民党军队、警察、特务直接控制的学校,予以停办。学生转学,教职员量才录用。1949年6月24日,西安人民政府查封了私立中正中学、建国中学,停办了右任中学、灵甫中学、燕京中学、三育中学、新民中学。此前政府已查封了私立实践商业职业学校,介绍该校教师转业或学习,学生分别转入其他学校学习。

(二)部分与国民党、团、军、特系统关系密切的学校并为他们控制的学校,则由教育行政部门直接派员整理,解散校董会,撤换校长,组成新的校董会,对教职员量才录用。学校保留,性质不变。

(三)部分独立办学确实有困难的学校,则同别的学校合并。如私立知行农业专科学校在1948年仅有图书3100余册,其中参考书2700多册,教科书400余册。有各类教学仪器139种,有教职员23人,在校学生159人。1949年8月,西北军政委员会教育部因陕西私立学校办学条件太差,经费困难等原因,决定停办,其原有教师和学生由西安市军管会负责,根据具体情况,分别予以安排。户县人民政府根据上级指示,宣布私立知行农业专科学校撤销,未毕业的学生和一部分教师转入西北农学院。1951年2月21日西安市私立三晋中学、建新中学自愿合并,更名为晋新中学,原附属的三晋小学,更名为晋新小学。

(四)对多数办得较好的学校则鼓励他们坚持办学,按新民主主义教育方向、政府的教育法令办好学校。教育行政部门还用各种办法帮助他们克服暂时困难。如西安市在1951年上半年就给私立学校补助面粉4150袋。

(五)一些规模较小、办学目的不端正,有的甚至以营利为目的学校,则不同意其继续办学,或作适当调整。

当时陕西私立学校同样存在着许多困难,如经费问题,师资困难,设备困难,以及学生来源少等等。据西安市文教局1952年10月24日撰写的《关于本市私立小学教职员工生活待遇的调查报告》载,全市49所私立小学教职员工共513人,占全市初等师资的1/4强。其中有3所小学教职员月薪超过公立小学的新标准,其他46所教职员470人都低于公立小学且相差悬殊,又无公费医疗,需要用地方教育事业费子以补助。根据中央教育部和西北教育部关于接办私立中小学的指示,陕西省文教厅颁发《关于接办私立中小学的初步意见》,决定1952年下半年起至1954年,将全省私立中小学全部由政府接办,一律改为公立学校。接办的方针是:先接办教会办的,后接办非教会办的;先接办政治条件差的、办理较坏的;后接办政治条件好、办理较好的;先接办经费极端困难的,后接办经费较为充足的。接办时,政府与学校董事会、工会组成接办小组,讲清政策,再向教职员学生及群众深入宣传,所以接办工作进行得比较顺利。1952年12月1日至30日,西安市文教局两次接办私立小学。第一次接办私立育青初小等22所,第二次接办私立五爱小学等25所。陕西省从1952年11月起至年底,将私立中、小学接办完毕。其中中学27所,小学67所。对于其他各类中等学校的接办也同时开展,如接办私立蜀兴技术学校后,因其基础较差,予以停办,并将学生195人合并于南郑技术学校农科,其他技校的调整在1953年陆续完成。对于在边远地区存在的私塾采取接办和改良的办法,一方面大力发展公办小学,满足儿童的入学要求,吸引学龄儿童流向公办小学,另一方面,在没有小学,只有私塾的地方,允许私塾改良,并加强对私塾的领导,争取在私塾的基础上发展公办小学。后随着陕西教育的发展,私塾教育慢慢被公办小学取代了。

上一篇:学生优秀作业评选总结下一篇:谈师德建设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