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哲学要点

2024-07-01

人生哲学要点(共8篇)

1.人生哲学要点 篇一

 哲学和人生

(一)学科制度化产生于什么时候?

    A、19世纪下半叶 B、19世纪初 C、19世纪末

D、20世纪初

正确答案: A 2

联合国定“哲学日”的依据是?

    A、苏格拉底的生日 B、无任何意义 C、柏拉图的生日

D、亚里士多德的生日

正确答案: A 3

目前哲学下面有多少个二级学科?

    A、6个 B、7个 C、8个

D、9个

正确答案: C 4

哲学科学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但是与社会的联系越来越疏远。正确答案: √

哲学是意识形态的升华。正确答案: √ 联合国在确定哲学节日期时,希望哲学有怎样的发展?

    A、哲学突破形而上学的影响 B、哲学突破神学的影响

C、哲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联系加强

D、哲学回归到人生生活

正确答案: D 7

哲学节日期的确定是向哪位哲学家致敬?

   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

D、康德

正确答案: A 8

当今西方哲学界普遍不承认中国有哲学。正确答案: ×

下列哲学家是大学教授的是?

    A、笛卡尔 B、洛克 C、斯宾诺莎

D、康德 正确答案: D 10

严格来说,当今社会,哲学对自然科学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正确答案: ×

在现实生活中。哲学对我们的影响是、、 A、很小    B、很大 C、可有可无

D、没有

正确答案: A 12

哲学共有多少学科、    A、六 B、七 C、八

D、九

正确答案: C 13

哲学就是教你如何做人的一种学科。正确答案: ×

“哲学” 对人类来说是幻想,也就是希望。正确答案: √

哲学是一种生活态度。正确答案: √

哲学是狭义的人生哲学。正确答案: ×

苏格拉底认为哲学家的作用是认识自己。正确答案: √

苏格拉底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正确答案: √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正确答案: √

 哲学和人生

(二)哲学应该是一种生活态度。正确答案: √

《群魔》的作者是谁?

    A、陀思妥耶夫斯基 B、康德 C、托尔斯泰

D、契科夫

正确答案: A 3

从某种意义上,人生的意义就在于人生的有限性。正确答案: √

以下表示人生无法回头的是?

    A、世界上没有后悔药 B、船到桥头自然直 C、人生得意须尽欢

D、白发人送黑发人

正确答案: A 5

尼采对虚无主义的定义是什么?

 A、绝对价值的丧失    B、相对价值的丧失 C、价值丧失

D、目标丧失

正确答案: A 6

下列著述属于叔本华的作品的是?

    A、《谈谈方法》 B、《判断力批评》 C、《逻辑学》

D、《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正确答案: D 7

以下历史事件对黑格尔产生了同时代的影响的是?

    A、文艺复兴 B、启蒙运动 C、法国大革命

D、美国独立战争

正确答案: C 8

在某种意义上说,人生的意义就在于人生的有限性。正确答案: √

泰勒斯落入井中的故事告诉我们,哲学的起点就在于把眼前的事物弄懂了,对更广大的问题产生了疑问。正确答案: ×

“虚无主义就是绝对精神的丧失”这是谁对虚无主义下的有名的定义?

   A、笛卡尔 B、康德 C、黑格尔  D、尼采

正确答案: D 11

人生意义是和人的什么密切相关。

    A、无限时 B、有限时 C、物质

D、理想

正确答案: C 12

没有意义叫做什么主义、    A、虚无主义 B、自由主义 C、理想主义

D、幻想主义

正确答案: A 13

人生的问题是没有答案的。正确答案: √

有规定的人生意义 正确答案: ×

人生意义作为人生的生存根基,就是对人生的一种

    A、实现 B、而生 C、冒险

D、创造 正确答案: C 16 尼采认为虚无主义是绝对价值的丧失。正确答案: √

质疑人生的意义使人类又走入一个困境。正确答案: √

人生需要有意义源于人类对人生有限性的恐惧。正确答案: ×

人生要面对如何活和为什么活两个方面的问题。正确答案: √

人生的意义仅仅在于人生的无限性。正确答案: ×

 哲学和人生

(三)自由和自由的实现有何区别?

    A、前者是后者的基础

B、前者是无条件的,后者是有条件的 C、都是无条件的

D、都是有条件的 正确答案: B 2

以下选项中人生无法选择的是?

   A、出身家庭 B、学识水平C、价值观念  D、人生目标

正确答案: A 3

以下不属于人的社会性的是什么?

    A、利他性 B、服从性 C、依赖性

D、动物性

正确答案: D 4

哲学是从命运自然性到规律的过程。正确答案: √

希腊哲学关注最多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正确答案: √

当希腊人不满于用命运去解释一切时候,他们就想用自然去解释自然。正确答案: √

“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不是作为我,而是作为大家而生存的。”这句话是谁说的?

    A、黑格尔 B、荷尔德林 C、海德格尔

D、德里达

正确答案: C 8

希腊神话引发了哲学的思考,其中一个重要的命题就是?

  A、道德问题 B、法律问题   C、必然性问题

D、自由问题

正确答案: C 9

希腊人对希腊神话中自由的思考可以说是哲学自由命题的开端。正确答案: ×

从哲学的角度看,“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是什么?

    A、道德 B、法律 C、命运

D、自由 正确答案: D 11

“哲学” 是命运=必然性=是

    A、理想 B、现实 C、规律

D、原则

正确答案: C 12

这个”大家“在哪,你是能找到他的。正确答案: ×

人生是大家在主持这个社会。正确答案: √

人在社会当中如何生存。

 A、冒险    B、创造 C、理想

D、合作

正确答案: D 15

人生看作是因果链条,但结果

    A、有规律的 B、无规律的 C、冒险

D、创造

正确答案: B 16

《存在与时间》的作者是:

    A、黑格尔 B、胡塞尔 C、海德格尔

D、萨特

正确答案: C 17

人应该意识到我们每个人都是大家。正确答案: √

海德格尔认为人作为自己生活的时候觉得是在家的状态。正确答案: ×

人生必须以自由为前提条件。正确答案: √

自由的实现是无条件的。正确答案: ×

 哲学和人生

(四)“未知生,焉知死”,是谁的话?

    A、孔子 B、孟子 C、老子

D、韩非子 正确答案: A 2

《伊凡·伊里奇之死》是谁的著作?

    A、陀思妥耶夫斯基 B、康德 C、托尔斯泰

D、契科夫 正确答案: C 3

《存在与时间》是谁的著作?

    A、海德格尔 B、黑格尔 C、康德

D、福柯

正确答案: A 4

宗教是从人对死亡的思考而展开的。正确答案: √

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伟大的文学家。正确答案: √ 6

在海德格尔看来,人逃避自由的原因是什么?

    A、逃避法律 B、逃避道德约束 C、逃避死亡

D、逃避不确定性

正确答案: C 7

“向死而在”是哪位哲学家的名言?

    A、黑格尔 B、海德格尔 C、马克思

D、德里达

正确答案: B 8

对手机号码忌讳“4”的这种现象属于什么?

    A、拜物教 B、听觉主义 C、死亡禁忌

D、规避法律制裁

正确答案: C 9

海德格尔认为,死亡是人之最本己的东西。正确答案: √

人生的意义在于怎么在这个只此一次的人生里有意义。正确答案: √

把死看作向前看的时间观。正确答案: √

“海德格尔”把死看作为什么

    A、惧怕 B、幻想

C、存在于不存在

D、奇迹发生

正确答案: C 13

“对人的生死”海德格尔的观点是

    A、“先行到死中去” B、关注自己的生 C、关注自己的死

D、“先死到行中去”

正确答案: A 14

"人生“假如明天不再来临,宗教学里说

    A、重新开始 B、没有希望 C、未知生、焉知死

D、未知死、焉知生

正确答案: D 15

“人生”的希望不在于明天。正确答案: ×

黑格尔把死亡看作一种可能性。正确答案: √ 人终有一死是不确定的。正确答案: ×

死亡哪一天来临是确定的。正确答案: ×

人是生活在明天的动物。正确答案: √

人应该让只有一次的人生过得有意义。正确答案: √

 哲学和人生

(五)海德格尔认为,死亡使人生最大的可能性。正确答案: √

人生的境界不一样,同样的事情产生的意义是不一样的。正确答案: √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是谁的话语

    A、李白 B、白居易 C、柳宗元

D、李煜 正确答案: A 4

《人生的境界》是谁的著作?     A、冯友兰 B、郭沫若 C、熊十力

D、周一良

正确答案: A 5

冯友兰把人生的觉解程度分为几个境界?

   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正确答案: C 6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把最高需要定义为?

    A、求知需要

B、情感和归属的需求 C、尊重的需求

D、自我实现的需求

正确答案: D 7

人生观是不会伴随人看问题的角度产生变化的,因为人生观是人从个人角度看待其他事物的观念,而“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正确答案: ×

海德格尔认为,人是必死的,但人也是能死的。正确答案: √

海德格尔把死看作人的什么?

  A、宗教性 B、合理性   C、存在性

D、可能性

正确答案: D 10

我国哲学家冯友兰把人生区分为四个境界,分别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什么境界?

    A、宇宙境界 B、万物境界 C、天地境界

D、天下境界

正确答案: C 11

人们在做同一件事情,他的目的和境界是不一样的,如何做

    A、大人物 B、默默无闻 C、自我实现

D、让历史评价

正确答案: C 12

“人”并不是你的事业有多大就能满足你的欲望,而是你的

    A、理想 B、境界 C、学历

D、人缘

正确答案: B 13

人站的角度看问题不一样,他的价值观也是

    A、不一样的 B、一样的 C、幻想未来 D、最高境界 正确答案: A 14

“人”的时间是有限的,但你应当把握着“生”的无限希望和未来。正确答案: ×

亚里士多德说:人哪怕有一次达到最高境界,也就满足了。正确答案: √

实现自我是一个不断超越自我的过程。正确答案: √

人生在于超越自我。正确答案: √

人不能加强人生的厚度。正确答案: ×

人能够无限延长人生的长度。正确答案: ×

人生能把自己的理想全部实现。正确答案: ×

2.哲学中的关于逻辑的知识要点 篇二

关于逻辑哲学和哲学逻辑,逻辑和哲学的关系。

内因与外因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内在根据。内因是事物存在的基础,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本质,是事物运动的源泉和动力,它规定着事物运动和发展的基本趋势。

外因:事物变化、发展的外在原因,即一事物和他事物的互相联系和互相影响。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只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事例:鸡蛋可以孵化出小鸡,而石头不能孵化出小鸡,因为石头缺少内因(生长发育的功能),开水锅里的鸡蛋也不能孵化出小鸡,因为开水锅里的鸡蛋缺少外因(合适的孵化温度)。

现象与本质

从观察表面现象到发现本质规律。

表面现象是事物的外在体现,而本质规律是事物的内在体现。

相对与绝对

相对与绝对是反映事物性质的两个不同方面的哲学范畴。

相对是指有条件的、暂时的、有限的。

绝对是指无条件的、永恒的、无限的。

静止与运动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性质和存在方式,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从一定的关系上考察运动时,运动表现出来的特殊情况,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静止的两种情况:

(1)一切事物虽然每时每刻都在运动,但是某一具体事物在某种场合下可以不具有某种特定的运动形式。就其不具有这种特定的运动形式这一点而言,它是静止的。

例如:地面上的建筑物就其对地面没有作机械运动这一点而言是静止的,但是这种静止仅仅是从一定的“参考系”看来才是如此,从别的“参考系”看来又是运动的,如建筑物随地面一起围绕着太阳运转,又随太阳系一起在银河系中运转。

(2)一切事物虽然每时每刻都在运动,但是并非在任何时候都发生质变。当事物还没有发生质变时,这个事物还是它自己,在这个意义上它是静止的。

量变与质变

量变:量变又称“渐变”。与质变相对。指事物在数量上的增加或减少以及场所的变更,是一种连续的、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唯物辩证法认为,量变是事物运动的基本状态之一,它由事物内部矛盾着的各个方面又统一又斗争而引起,是事物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连续不断的变化,因此,它具有客观普遍性。

质变:事物从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事物运动的基本状态之一。同量变相对。又称突变。质变是在量变的基础上发生的,标志着量的渐进过程的中断。

普通与特殊

对于一些事物的考察,要从普通状况和特殊状况两个角度来考虑,因为有些事物的某些性质只有在特殊状况下才会显现出来。

实与虚

实与虚是相结合的。

(1)虚中含实:

没有完全的、纯粹的“虚”,因为任何“虚”都要建立在一定的“实”的基础上。

例如:游戏的虚拟世界是“虚”的,但是这个虚拟世界需要建立在电子设备的基础上,而电子设备是“实”的,此外,虚拟世界里的很多规律也是现实世界里的。

例如:电影《黑客帝国》描述了一个虚拟的世界,一切都是信息,但是这个世界的大部分规则还是根据现实世界的规则而建立的。

(2)实中含虚:

例如:电脑的视频聊天,是和一个真实的人聊天,但是看到的是他的图像,而图像是虚的事物。

例如:看到一个红色的苹果,我们从物理学的知识可知:苹果的红色是苹果反射的特定频率的光波到达人眼形成的图像,红色和绿色的差别不过是光波的频率不同而已,所以苹果本身是不带颜色的,看到的红色只是特定的光波频率对人的大脑形成的效果,所以是“虚”的。

偶然与必然

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关系:

(1)必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中一定要发生的、不可避免的趋势。偶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中不确定的趋向。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2)二者是对立的,它们是事物发展的两种不同趋向,产生的原因以及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

(3)二者是统一的,其表现是:

第一,必然性总是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由此为自己开辟道路,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粹必然性。

第二,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必要补充,偶然性的背后暗藏着必然性并受其制约,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偶然性。

第三,必然性和偶然性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4)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对指导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有重大意义。

3.人生哲学要点 篇三

2013年曲靖事业单位招聘考试文史哲学类知识要点十一

1.计划也有别称,如:(BCD)。

A.××办法

B.××规划

C.××要点

D.××方案

(×)2.文方式。

(×)3.多级上行文是上行文中最基本.(√)4.公文立卷的步骤是:编制立卷类目.(√)5.(x)6.(x)7.(√)8.性.(×)9.。

(√.本部门的工作情况和问题。

(×)11.主题词之间空一格,要用标点。

(√)12.文书中的指示是上级对下级部署工作,阐明工作活动的指导原则时使用的文书。

(x)13.情况通报用于在一定范围内批评不良的人和事,归纳教训,引以为戒。(x)14.从文书的作用上分,有指挥性文书.规范性文书.报请性文书三种。

航帆网

(√)15.文书标注主题词的作用是:提高检索.查询速度,有利于文书管理的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

(√)16.文书中的计划的标题一般包括单位名称.计划适用时间.事由和文种四种。(x)17.慰问信是向作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表承慰问的专用信函。

(√)18.平行文可以在不分系统.级别.地区的党政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之间使用。(x)19.向上级的的请示可以同时向下级抄送。

4.人生哲学 篇四

柏拉图的人生哲学主要是从「生」、「死」这两方面确定了生死轮回是人存在无可避免的必然处境,而人之所以要堕入生死轮回之中完全是基于自己对欲望的渴求及沉沦,不愿过合乎正义的道德生活,故此现实人生的意义就在于学习哲学、追求真善美、由肉体上的「爱」开始层层超升突破,转化为对精神上的爱,追求真、善、美的理型。这样去作哲学的实践,净化自己的灵魂的话,死后必定能够脱离肉体的束缚返回理型的真实世界之中,获得最终的解脱。这种由现实人生要面对生死轮回的处境而追求生死解脱,超越生死轮回的思想跟佛教同出一辙。以下尝试将佛教的轮回思想跟柏拉图的思想作一简单的比较。

1.“人”作为存在主体的构造

佛教(原始佛教):人是由四大(地水火风)及五蕴(色受想行识)所组合而成。当中有物质性的元素(四大及色蕴),亦有精神性的元素(受想行识四蕴)

柏拉图:人由灵魂及肉身这两部份组成,灵魂是精神性,肉身是物质性的。而人的肉身是由火、水、气、土这四大元素所组合而成。两者均认为人是由精神性及物质性的元素组合而成,佛教的四大跟柏拉图的四大,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2.人之所以要轮回的原因

佛教(原始佛教):被贪、嗔、痴等无明烦恼障蔽,不断起惑造业,这便要偿付错误行为的代价:生死轮回。

柏拉图:被欲望、罪恶拖累、渴慕虚荣、耽于逸乐,甘于过比较卑贱及非哲学的生活方式。两者都是以自己生命中的不良因素作为轮回原因,大家都是自作自受的。

3.贯通三世的轮回主体

佛教(原始佛教)说无我,只是以业作为贯通三世的媒介,后来瑜伽行派吸收部派的思想而安立阿赖耶识作为轮回主体。

柏拉图:以精神性的灵魂作为贯通三世的轮回主体。佛教是无我的轮回思想,柏拉图是有我(灵魂实我)的轮回思想。

4.轮回的界域

佛教认为众生是在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六道(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之中轮回转生的。

柏拉图认为人会在畜生、昆虫及人这几类个体生命存在的形态中投胎,在人这界域中分为九等高低不同的投胎。在轮回的界域上,佛教比较丰富,基本上,柏拉图只划分出人及畜生二趣。

5.超越生死轮回的方法:

消极方面:

佛教(原始佛教):受持五戒、十善。柏拉图:不犯错,不作恶因。积极方面:

佛教(原始佛教):修八正道、积习善因、以求解脱。

柏拉图:学习哲学、以「爱」去追求真、善、美藉以净化灵魂。两者的方法虽有差异,但目的都是一致的。

6.解脱的境界。

佛教(原始佛教):超出六道、断除生死,证入涅盘境界。柏拉图:灵魂脱离肉体的束缚进入理型界的真实存在。彼此的目的地虽有不同,但是同样有超越生死轮回的要求。

从上述的比较可见柏拉图的轮回思想跟佛教所讲的十分相似,尤其是在精神上大家是完全一样的,都是认为人自己行为上(生命中的恶及烦恼影响)的偏失引至到生死轮回,最终的理想都是要在现实人生上好好修行,突破自己生命的局限,最终脱离生死轮回的束缚。不过,在某些地方,如轮回的原因、轮回主体的具体运作及轮回的界域这几方面,佛教的论述是较柏拉图的要精密。佛陀所处的年代比柏拉图要早二、三百年,当时柏拉图有否机会吸收到佛教的轮回思想呢?这有待历史学家去作进一步的考证。虽然,柏拉图的轮回思想跟佛教的相比是较为逊色,但是柏拉图不竟是哲学而非宗教家,所以他的不足是可以理解的。柏拉图能够以哲学的角度去探讨前世今生的问题,并为现实人生确立方向、价值和意义,这已是柏拉图哲学的一大成就,这亦是他的人生哲学的价值所在───起了指导人生、安顿人心、确立人生超升方向的宗教意义。

柏拉图的人生哲学可以放在过、现、未三世的时间框架中以生死爱欲作为切入点来加以分析讨论。三世其实是处理三个主要的问题,在生死的交互循环之中引发了「生从何处来」及「死往何处去」这两个问题。前者是生命的起源问题,后者是终极归向,终极关怀的问题。对于生命的起源,柏拉图提出了创造神创造之说,指出神不单创造人的肉体,还创造了人不朽的灵魂,亦对人的结构加以分析。对于生命的终极归向问题,柏拉图提出了灵魂脱离肉体束缚而重返理型界永久实存的主张。在处理了生死及轮回的问题之后,便可安立现实的人生,突破生命的局限而展现自己存在的价值,活出有意义的人生,在现实人生中,柏提图提出「爱」与「欲」这一对概念,提出人人皆有欲望,如果沉沦于物质享受及欲望之中,生命必定会下堕并沉沦于生死轮回之中,相反地,如果人能够遏制肉体上的欲望、突破肉体的爱而将之升华为精神上的爱,透过哲学的追寻而获得智慧,把握真、善、美的埋型的话,生命必定能突破局限,层层升进,待灵魂完全得到净化后便可摆脱肉体的束缚而与永恒真实存在的理型界相契相入,进入另一个更美好的世界。虽然柏拉图有关生死轮及超越解脱的思想没有佛家那么精密,但柏拉图不竟是一位哲学家而非宗教家,所以他的学说较佛教逊色是可以理解的。不过,柏拉图学说作为一种哲学思考而能起着指导人生,安顿人心的宗教功能,这是柏拉图人生哲学成功及值得被肯定的地方。

参考书目

1.张志伟主编《西方哲学史》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年6月版 2.杨绍南着《人生哲学概论》 台湾商务印书馆 1996年3月初版第七次印刷

5.人生哲学(修改) 篇五

1、不同的对话方式

人是社会性的,处在社会中他必然与人交流,而与人交流著重要的方式就是对话,因此,掌握正确的对话方式对我们显得尤为重要。苏格拉底提问式的对话方式。苏格拉底教学生不给他们现成的答案,而是用反问和反驳的方法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他的思想影响。到最后弟子无言以对,而答案也似乎未定,但整个问答的过程却启迪了人的思维。他对获得问题的过程和方法,以及在获得问题答案过程中判断力的关心,远远超过了对问题答本身的关心,他注重的是启发受教育者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独立思考,不断发展自己的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的过程。辩论中他通过问答形式使对方纠正、放弃原来的错误观念并帮助人产生新思想。他从个别抽象出普遍的东西,采取讥讽、助产术、归纳、定义四个步骤。

孔子说教式的对话方式。孔子的对话则近是独白,以一种说教的方式,他看重的是结论,而完全不重视反复的辩难,一般是一问一答为一个小节,少有两个以上来回,即使有也不是针对同一问题,更不是贯穿同一条思路。如:“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吾道一以贯之”但他是如何温故而知新的,思考的思路究竟如何,又是怎样用他的道来贯穿他所有那些观点的,却从来不曾交代。所以说出来的只是结论而不是过程,他注重的是告诉受教育者一种观点方法,具体如何实施却没有明确体现。

两种对话方式的对比。两人都是用他们口头的对话形式来启发人们去关心和思考真理、追求智慧,但苏的对话多为辩论,而孔的对话多为独白。苏格拉底以提问者的身份出现,他的对手才是问题的解答者。苏对话的全部灵魂在于提问,而不在于回答。苏提出问题让对方回答,并没有任何预测的前提,而是自由地回答,在一种轻松开放的讨论中,所讨论问题的内在的复杂性、微妙性逐渐显露,双方的思维水平也自然提高。孔子则不同,他的言说标准在言说之外,而不是话语本身之中。孔子在《论语》中与他的弟子们讨论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仁”,仁可以说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但是他与弟子们的讨论都是建立在没有给“仁”下一个明确定义的前提之下。在《论语》里,孔子弟子一共问了七次“仁”,但孔子的回答每次都不相同,他并不追求一条要永远要站得稳的原则。

正确对话方式。我们应该结合孔子和苏格拉底的两种方式而形成一种新的,高效的对话方式。既要注重过程也要注重结果,要在一个问题上不断的深入,螺旋式的上升到一种高度。

愉快对话的技巧:

平等 对话双方是有一样平等人格的生命个体,并充分尊重其人格尊严。

对话方式与内容的选择要适应不同对象

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更何况来自不同地域、不同家庭的个体,就是同一个人在不同年龄阶段也会有不同的思想和个性。

先了解别人,从内部击破。要想反驳批判一个人的观点,首先要先了解这个人的著作,观点,从中发现问题,然后从内部击破。如果对于其我们根本一无所知,那我们根本没有评判的资格。

谈话不涉及双方利益,借人之口,达到一种愉快。我们与人交谈时,说话要对事不对人,站在一个平台之上就一个问题进行探讨,这样不伤及情面,同时对话也会轻松愉快。

2、自由观

对于自由,无数的人为他而献出自己的精力和生命,也有无数的人在自由的名义下横行无忌,自由的真正含义究竟是什么呢?

古代中国自由观:道德自律是自由人的最高精神境界,这是以儒学为代表的东方文化所蕴涵的一个重要的价值判断。人之所以能够最终达致这一境界,是因为人的天性不仅自由,而且善良。性善论是儒家全部学说的理论基石。在儒家看来,“仁”源乎人的生命的内在要求,而非人为构造出来再强加于人的某种外部规范;亲情是人最天然最本真的感情,只要用它来推己及人、由人及物,理想的大同世界就能够实现。人性原本善良,只是因为受到了污世流俗的习染才逐渐丢失了自己的真性情。

西方自由观:近代欧洲,哲学家对自由的研究如火如荼。卢梭,他为自由的贡献即为那些具有永久性的诗性魅力的世界名言。“人是生而自由的, 但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自以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每 个人都生而自由、平等,他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才会转让自己的自由”。

康德指出,人作为感性的存在者,受自然必然性的制约,没有自由可言;但人作为理性的存在者, 则能摆脱自然必然性的制约,因而人在道德领域是绝对自由的,所以道德法则最终以人的自由意志为前提。在康德看来,凡是人都有意志自由,都知道什么是人的道德行为的最高法则,并按照它去行动,因此愈自由便愈能遵循道德法则去行动,道德便愈加发展;人愈按照道德法则去行动,道德愈发展,他本身也就愈是自由。他将人的理性分为“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 并分之来论述。

黑格尔继承了些康德的自由思想,将“实践理性”与“理论理性”统一起来。将目的和历史必 然性引入自由。黑格尔把“自由”当作一种最高和终极的价值来追求,在他看来,世界万物的运 动与变化皆由绝对精神所决定,而绝对精神的实质便是“自由”。这是世界的基本规定,也是人 类事务的终极价值;人类历史的发展便是自由意识的不断进展。人类历史同时也是人类对自 由之认识的历史。其中两个核心论点即:一是自由是人之本性;二是人类的进步是自由不断实现的过程。孟德斯鸠用一句画龙点睛式的结语表达了大多数西方哲学家在这方面的共识,这就是:“在各种名词中间,歧义丛生、以各种方式打动人心的,无过于自由一词。„„自由就是做一切法律许可的事情的权利;如果一个公民能够做法律禁止的事,那就不再有自由,因为别人也同样可以有这种权利”。

受限与自由 任何事物都不是独立存在的,都有对立辩证的一面。纯粹的自由在我们生活中是不存在的,既然有了自由就一定有受限制,这两者是对立统一的。歌德曾几哪说过:◦一个人只要宣称自己是自由的,就会同时感到他是受限制的。如果你敢于宣称自己是受限制的,你就会感到自己是自由的。

自由感(在精神状态中存在)自由感是自由的最高境界,它存在于人的精神状态之中。尽管在现实当中我们会受到各种各样的限制,而在于我们的思想上是能够到达到一种自由的状态。马克思认为,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自由是一个历史过程,自由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自由、、、、、、自律 说到自由就不能不提及自律,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从字面的意思上说就是自己给自己设定法律,也就是说是一种自我约束。自律,指在没有人现场监督的情况下,通过自己要求自己,变被动为主动,自觉地遵循法度,拿它来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自律并不是让一大堆规章制度来层层地束缚自己,而是用自律的行动创造一种井然的秩序来为我们的学习生活争取更大的自由。

在我看来,马克思的自由观是最有说服力的。总结起来,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主要内容为:自由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统一是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条件的统一,是约束性和 自主性,他律和自律的统一,是权利和义务的统一,是权利和能力的统一,是全人类性和阶级性、无国界和有国界的统一,是追求真理、实现价值的统一,是真、善、美的统一。而且马克思主 义自由观是一个开放的和发展的理论,它必然将随着人们时间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增加其内涵。

3、爱情观

爱情是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人生课题。在人类文化发展史上,有许多不朽的文艺作品都是描写爱情的,我国的《诗经》、希腊的史诗、罗马的神话甚至基督教的《圣经》,都有动人的爱情故事。许多哲学家、心理学家也对爱情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英国哲学家休谟认为,爱情是由“美貌”、“性欲”和“好感”这三种印象或情感结合而发生的。

康德认为,性冲动是具有周期性的;所谓恋爱就是我们借助了想象的力量,把它从周期性里解放出来,而成为一种有延续性的东西。

黑格尔认为,爱情里确实有一种高尚的品质,因为她不止停留在性欲上,而是显出一种本身丰富的高尚优美的心灵,要求以生动活泼、勇敢和牺牲的精神和另一个人达到统一。

弗洛伊德认为,性本能是一切本能中最基本的内容,爱情不过是性本能的一种表达或升华。所有这些对爱情的理解,离科学地揭示爱情的本质都还有较大的差距。唯心主义者常常把爱情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属性分开。

柏拉图式的爱,即精神恋爱。柏拉图赞美精神的爱,鄙视世俗的爱欲,把人们引向抽象的爱情,片面强调爱的因素。泛性论者用性本能来定义爱情。象弗洛伊德、叔本华等,只强调性的因素。

马克思主义的爱情观认为,男女之间建立于性爱基础上的情感之所以成为爱情,是由人的社会属性决定的,因此男女之间真挚的爱情,不仅是自然生理需求的冲动和相互需要,更是志趣的相投和心灵的相通,而这一切,都是以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为背景的,受制于特定的社会关系、经济地位和文化背景,等等。因此从本质上讲,爱情是一对男女基于一定的客观物质基础和共同的生活理想,在各自内心形成对对方的最真挚的仰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身伴侣的最强烈的、稳定的、专一的感情。爱情的本质,是人的社会属性与人的自然属性相结合的异性间的崇高感情。如果说,好感不同于爱情,就在于它还缺乏对爱情的社会性认识的话,那么友谊之区别于爱情,常缺乏相互间生物性方面的吸引。志同道合能结成高尚的异性友谊。

由此说来,爱情有着丰富的内容,她通常是由四个要素构成的:一是性欲,这是爱情的生理基础和自然前提;二是情感,这是爱情的中心环节,表现为灵与肉融为一体的强烈感情;三是理想,这是爱情的社会基础,也是爱情的理性向导;四是义务,这是爱情的社会要求,表现为自觉的道德责任感。上述四要素相互联系,缺一不可,否则就是残缺的或被扭曲的爱情了。所以,不是不想恋爱,而是,不想随便的恋爱。

在我看来,爱情是一对男女基于一定的客观物质基础和共同的生活理想,在各自内心形成对对方的最真挚的仰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身伴侣的最强烈的、稳定的、专一的感情。爱情的本质,是人的社会属性与人的自然属性相结合的异性间的崇高感情。

4、人性观

何为人性? 即人对于善与恶的认识,而人性在社会中的表现也在于“善”与“恶”。历史上,许多哲学家和思想家对于人性都有着不同的看法和观点。

性善论。孟子说,人性善。《孟子·告子上》中,孟子提出 “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孟子断言“人性本善”:“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烁我也,我固有之也。” 但是,孟子看来善的本性也是需要后天培养的,如果后天不好好加以引导的话,就很有可能沦为善的反面。所以,在坚持性本善的基础上,还应做到道德自律。

性恶论。荀子曰“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把人性定义为人的自然属性。荀子曰“人之性恶,其性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仁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化之化,礼仪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由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他认为凡人都是好色好利、憎丑恨恶的,因此,荀子主张通过礼仪教化和刑法限制、转化人性之恶,“化性起伪”,使人向善。而在西方的多数哲学家看来,人性就是本恶的,加尔文说过:“全部本性就好像一粒罪恶的种子。“

有善有恶。王充在《论衡》一书中记载:“周人世硕,以为‘人性有善有恶,举人之善性,养而致之则善长;恶性,养而致之则恶长’。”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有善有恶论”的提出其实很早。我国最先主张“有善有恶论”的就是王充书中提到的这个“世硕”,他是战国初期人。世硕认为人生来就具有“善”和“恶”这两种不同的自然属性,若后天养其善性,那么人的善性就不断增长;若养其恶性,那么人的恶性就不断增长。

无善无恶论。我国最先主张“无善无恶论”的是战国中期人告子(告不害)。告子认为人性无善恶,人们生来的性既不是善,也不是恶的,善与恶是社会环境造成的。所以他说:“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但是这里要提醒一句的是,告子的“无善无恶论”,与西方洛克提出的“白板说”是不一样的。告子是承认“饮食男女”是人的本性的,在与孟子的辩论中,他说:“食色,性也。”可见告子只不过是将“饮食男女”看作“无善无不善”的东西罢了。

自由基础之上的可善可恶。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性则是人的自然属性的社会表现,它区别于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善与恶是人性本质的不同表现。马克思追求的是一种最高的自由状态的社会形态,因此所谓的善与恶只是建立在自由基础之上的一种形态。当人达到自由的状态时,对于善与恶则是源于他们自己的思想,一种可善可恶。

6.人生哲学 篇六

1、你的爱好就是你的方向,你的兴趣就是你的资本,你的性情就是你的命运。

2、简单的事情重复做,你就是专家;重复的事情用心做,你就是赢家。

3、美丽是属于自信者的,从容是属于有备者的,奇迹是属于执著者的,成功是属于顽强者的。

• “事在人为”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随遇而安”是一种乐观的处世妙方,“顺其自然”是一种豁达的生存之道,“水到渠成”是一种高超的入世智慧。

廖晓帆(310626065)2012-4-9 10:24:21 今天,我里里外外地清洁我的身体。

比起清洁内在,你有更多的机会清洁自己的外在。你可能每天会淋浴和洗发,但有多经常地有意识地清理自己的内在身体呢?

早上喝温开水,并吃蔬菜和水果会帮助你的消化。最终,当你清洁了你的身体,你又有多经常去清理你的头脑?当你淋浴时,试着让水冲走你的负面思想。

功课:以一杯温开水开始你的一天。至少有一顿饭有新鲜的蔬菜。当你浸浴或淋浴时,专注于你身体的力量。一整天,关注身体是如何为你服务的。今天,祝福所有你吃的食物。

肯定语:整天我都感觉轻松有活力。

廖晓帆(310626065)2012-4-9 10:25:23 我值得富足

今天,我知道因为我的身份---宇宙之子,我值得拥有所有宇宙的礼物。它们是我继承自宇宙的。当我敞开心灵和心扉时,我看到自己是一个非常美好的人,值得拥有一切美好的东西。当我全心全意地说:我值得富足,我容许富足出现,令我完整、充实。我值得富足。功课

致力于欢笑。你的欢笑越多,在你生活出现的富足便越多。一整天都欢笑。如果其他人和你在一起,令到他们也都一起欢笑吧。肯定语句:我的地球值得和平。谨记今天信守承诺。

鱼儿(529241648)2012-4-9 10:33:22

廖晓帆(310626065)2012-4-9 12:05:11 一个外国孩子眼中的《新华字典》

约翰是我们学校所特聘的外语教师,春节期间,他让远在英国的妻子和孩子一起来到中国和他团聚。

他的孩子小约翰在伦敦读中学,也从课堂里学会了一些简单的中文,和我们沟通起来虽然不是非常流利,但也还算是可以相互理解彼此的意思。没几天,小约翰就和我那同样是正在读中学的儿子混熟了,时常一起玩游戏看书,两个人还时常一会儿中文一会儿英语,古今南北地聊。

有一天晚上,小约翰很有兴致地说要自觉中文,他一会儿翻《成语词典》学成语,一会儿翻《新华字典》掌握字义,正这么翻着,突然,他冲着我大声喊:“陈老师,为什么‘猪’的解释是这样的?太不可思议了!”

“猪”的注解有哪儿不对了?我好奇地走过去看,只见字典上这样写着:“猪:哺乳动物,肉可食,鬃可制刷,皮可制革,粪是很好的肥料!”

我看了看后对小约翰说,这是正确的,小约翰没点头也没摇头,但内心里却似乎保持着他自己的某种想法,他沉思了片刻又自言自语的说:“这是对‘猪’的解释,那‘牛’字的解释又是怎么样的呢?”他刷刷几下就查到了“牛”字,这下,他似乎更加惊讶了,他用不可置信的口吻大声念了起来:“牛:哺乳动物,趾端有蹄,头上长一对角,是反刍类动物,力量很大,能耕田拉车,肉和奶可食,角、皮、骨可作器物!”

小约翰用惊讶的神色看着我,我也很纳闷地看着他,这没有什么不妥啊,本来就是这样的嘛!

小约翰眨了眨眼睛,居然又来了主意,要去查一查“驴”字的注解,我不禁也好奇地站在一边看着,查到“驴”字后,只见上面写着:“驴:哺乳动物,像马,比马小,能驮东西、拉车、耕田、供人骑乘,皮可制阿胶!”

小约翰似乎对眼前的这本字典失望至极,他问我这类字典是不是给中国学生学习用的,我告诉他说大多数时候是学生们用的,但成人有时候也需要。小约翰听了叹了一口气说:“这太令人震惊了,居然这样解释这些动物!”

我纳闷地说:“你觉得字典上的解释是错的?”

“当然,而且还是非常错误!”小约翰说,“人是大自然中的一员,大自然里的每一种动物和人类都是平等的,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我们应该要爱惜它们,帮助他们,保护他们,而不是去利用它们,你看字典中的解释,不是用来吃,就是用来做劳动工具,甚至要把他们杀死后做成产品,这完全不是他们的朋友应该做的事情,我觉得那些注解会让中国的学生从认字开始就觉得动物并不值得尊重,会觉得动物只是用来杀掉吃的食品或者是用来使唤劳动的工具,甚至是一种产品,这和‘保护动物’的呼吁是完全背道而驰的!”

小约翰的这番话使我怔住了,从他这个角度去理解,字典里对一些动物的解释确实缺乏“尊重”与“平等”,不是站在“朋友”的立场去介绍,而是站在一个屠夫的立场,对动物做出了残忍的,不人道的,野蛮并且自私的注解。

7.人生哲学 篇七

要有根:人生的根就是“爱”与“自信”。我永远相信爱的力量,而相信就是力量。”而有爱的人就有自信,自信的人才会诚实,诚实的人才能成功。所以,在潘石屹看来,爱是人生的第一只桶,自信是人生的第一桶金:人的第一桶金是自信。即使你没钱也不要怕,自信就是你的资本。,“以恶对恶,增值的还是恶”,被恶霸占的人生,就像是被毒蛇缠身的兔子,能有什么指望? 要平凡: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一个民族向上的时候,它总是简单和大气为重要的风格;凡是这个民族衰败之时,从建筑、家居、服装、装饰到语言表现出来的都是繁杂和多余。能把简单作为自己的世界观,成为自己做事情的指导思想,是走向成功的一个要素。你会在简单中获得成功。

要合群。生命是一个共同体,就像草一样,一根草活不了,草连成片,才成气候。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

要无为。世界最无为的生命大概就是草了。它不追求什么,也不拒绝什么,不逃避什么,也不挽留什么。

要顽强,要敬畏。

潘石屹的哲学是一个有明确人生目标的人的哲学,不是一个活在当下的人的哲学,后一种人欣赏的不是地上的小草,而是空中的微风和天上的白云。

8.人生哲学 篇八

1.中国“哲学”一词,原是由日本人西周,于明治六年,即公元1873年,由希腊文“爱智”翻译而来。

2.凡是探讨一个人,生存在天和地之间,根本做人之道的学问,便是人生哲学。

3.在体认人生的意义时,尤其在遭逢各种困难挫折时,人生哲学犹如一盏明灯,它会告诉你应对的方法,使人在失望中不致绝望,在灰心中不致颓废,在苦难中能振作起精神来,在挫折中能不灰心丧志;使人有正确的人生观。4.中国人常言的人生三大悲哀:幼年丧母、中年丧妻、老年丧子。

5.孟子是战国时代邹人,名轲,字子兴,授业于子思之门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后世尊为亚圣。孟子生于周烈王四年(公元372年),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公元289年)。孟子三岁丧父,由母亲抚养成人。“孟母三迁”以及“断机教子”的教育方法,已成为家喻户晓的事实。弟子中以公都子、高子、公孙丑等,最为杰出。孟子活得高龄八十又三岁。孟子的学说,最为人熟知的便是“性善说”。性善说的意义就是指:人生来就是有向善之心,不必受教育,也不必经过反省,就会产生善念。孟子直接提出人的“性善”,而孔子却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孟子人生哲学的起点,就是其“性善说”。性善说的人生观,最基本的就是对人有信心,从每个人身上看到善性、善端。纵使看见人在作恶,也会晓得这恶由环境和教育所误导,而不是人“本来”的面目。他说;“天之将将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佛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这样,才可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6.荀子名况,赵人,因避讳又名卿。约生于赵惠王(公元298年),卒于赵悼襄王七年(公元238年)。荀子学说为众所周知的,是他的“性恶说”,儒家的“以德化人”的方式,到荀子之后,就转化成“以法制人”的局面。荀子算是儒家的第三代。

7.庄子名周,宋国蒙县人,生于梁惠王、齐宣王、楚威王之时,约为公元前369年,卒于公元前286年前后,庄子做过蒙县的漆园吏,后来退隐,拒绝做官。庄子的学说最主要是要把老子纵的坐标中的形而上的“道”,拉下来成为形而下的,成为与万物合一,内存于万物之中,引导万物开始和终了,以及贯穿在万物发展的自然法则。8.魏晋时代的世大夫当中,能免于炼丹画符,而学习道家度自然生命,不追逐名利的,也大有人在。其中最负盛名的,就是竹林七贤。他们是:山涛、阮籍、稽康、向秀、刘伶,阮咸、王戎等七人。9.从后汉时起,印度的佛学就已逐渐东来东土,以其轮回报应的学说,化解了炼丹、画符、算命、看风水等民间信仰。佛教原始于印度,佛教教主释迦牟尼(公园前563-前483)原为王子,但因体悟处人生的生、老、病、死诸烦恼,而弃俗修道,领悟到轮回以及涅槃的根本宗旨,首创出世的佛教。

10.欲望使人贪图人世间的功名利禄,忘掉仁义道德,从凡人降为小人。周子在这方面提出了化解之道,那就是要“少私寡欲”,要降低欲望,专心一致修任义道德,使人能摆脱欲望的束缚,超度自己成为圣人。

11.不少新兴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固然在工商业上成功了,国民收入显著增加了,但是社会秩序却变坏,政治失序,交通纷乱,社会风气恶劣,人际关系失去了爱心。这些都暴露出在西化过程中,只看到西方由工商业开展出的物质文明,而忽视了其哲学所开创的守法精神以及由宗教所引导的博爱心胸。

12.“利”的人生观发展的正常时,就是用正常的方法去获得财富,所谓“勤俭致富”;可是,若偏离了正道,用不正当的方法去争取财富时,就形成社会**的“偷”“抢”“骗”“赌”等勾当。这些勾当都属于致福的方法,但是却违法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道德法则。13.命是上天指定的,时亦是命定的,惟有德是掌握在我们手中。除了一个人生来的聪明才智是命定之外,人的环境际遇也是命定的。家庭、种族、社会、国家、地区等,亦是命定的。人类是有极限的,没有一个人十全十美,能在极限中摆脱限制,而看到完美—纵使缺陷较多,而完美极少,也就是人生摆脱命运的转折点。摆脱命运,把命运转成使命,是人生观的第一步。

14.人类因为不满现实,才会产生理想,这点似乎不成问题。但是,为什么会不满现实呢?这问题就比较复杂。或是因为人类会比较,就如拿自己的经济情况,和那些比自己富有的人作比较,而顿时觉的自己穷困,而在不满意穷困的现实下,发展出拥有财富的理想。或是,在地位上自己的卑微与别人的高官相比,而开始不满自己当前的现实,而有升官的理想。或是,自己身体不好,容易生病,而羡慕别人生龙活虎的体格。这些都是现实和理想相互作用的情形,亦都是人生途中际遇问题,不可避免的事实。不满现实,追求理想本身,原是好事,同时亦是人类发展和进步的动力。社会如果没有人去检讨现实,提出理想,又怎么会进步呢?又怎么会发展呢?但是,问题并不停止在发展和进步的动机上,理想和现实间的冲突与调和,基本上还是要看方法的运用:方法合法,运用得当,社会就会安和乐利,在安定中发展和进步;方法运用错误,或运用偏失,就会造成混乱和不安。就如一位穷人,不满意自己贫穷的现实,而想着要成为富人,那他的致富方法就必须合法、合情、合理;他不可以只看富人现在拥有财富的成果,他要检讨富人之所以成为富人的努力和工作,以及节俭的习惯;而自己亦要从这种“勤俭致富”的正路,逐渐摆脱贫困,而进入小康,乃至于成为富裕,甚至大富。但是,如果他不用这缓慢且有效的方法,却走歪路,一心想蹴而就,一夕之间成为富豪,而用赌、偷、骗、抢等不法行为,来获得金钱,这就扰乱了理想和现实之间的正常运作,而在理想取代现实时,犯了急功好利的毛病;而且心术不正,无法在“成己”实业上,做个“顶天立地”的君子,尤其是在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上,完全斩断了自己成为兼善天下的圣人的途径。

15.幸福究竟是什么?多子多孙的观念时代,看见别人一大堆子女,就会说别人有福气;在人口政策的眼光看来,似乎恰恰相反,以为多子多孙已成为幸福的障碍。贫穷时期看见一个人肥胖,说是富态,现今却认为是病态,有高血压或是心脏病的危机。传统的做官做符,吃俸禄算是一大福气,算是追求功名的成果,民主时代官员们成了公仆,民主的过渡期更会成为被辱骂或斗争的对象。有人认为长寿好,总在别人生日时,祝贺人寿比南山;但亦有人觉得生命烦恼和痛苦,利用自杀来停止自己继续活下去。真的,人人都追求幸福,幸福如何获得,则有不少的学说在探讨。幸福何时才算达到,则亦有许许多多的不同意见。但是,大多都认为是当事人要走正途,要行善立功,才会有幸福的出现。中国的至圣先师孔子,在其赞美弟子颜渊时,不也用同样的尺度来衡量幸福吗?“一箪食,一瓢饮,住陋巷”的贫困生活,但是“回也不改其乐”。真的,幸福是心灵的状态,不是离开心灵存在的东西;要幸福就要修心养性;亦即使说,幸福的获得是要人往内,走反省的功夫,而不是走往外追求的道路。

16.在人生的理解中,尤其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中,孟子的划分方式可供参考,那就是敬天、亲亲、仁民、爱物。以敬、亲、仁、爱四种不同的道德规范来对待不同的对象,才是人生应有的态度。

17.通常,悲观的人把自己的过去、现在、未来都看成灰暗的,而把原本许许多多值得庆幸的事,都置之不理,这样,愁云永远笼罩着他的脸庞,难得有开心的时刻;而乐观的人恰好相反,常注意自己那些得意的事,而不在意那些不愉快遭遇,这样,他总是笑口常开,不但给自己的生活增加情趣,就是那些接近他的人,也受到喜乐的感染。佛家和道教对“人与自己”的关系有独特的见解,都认为要使自己快乐和幸福,最主要地是减低欲望,欲望少了,自然容易获得满足,在满足时亦就感到幸福,而“人与自己”也就和谐相处了。当然,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因为生活的各种需要,无法做到什么欲望都没有,但是,把欲望减低到最低的程度,或是尽量减少欲望,总是可以做到的。更基本的问题是:人性在良知“行善避恶”的命令下生活,顺从良知的善行当然应有好报,而反对良知的恶行则应当获得恶报。这种“天道福善祸淫”的想法,原是非常普遍的。但是,在人生过程中的经验,时常都会有出轨的现象,亦即是行善的人应有福报,而作恶的人则应受灾殃。或者,更进一步,认为如果上帝存在,而又是至善的,那么,世界上就不应该有那么多些灾难发生。经过逻辑的合理推论之后,发现世界上不公平的是太多太多,善恶报应亦非常少见,而苦难到处都有;这样,哪里会有上帝呢? 18.人生要做什么事呢?道德取向的文化很容易使人唱高调,就如人生要立志做大事,立大功。古代德三德:立德、立功、立言,都成了世大夫想要成就的大事。可是,在人生哲学的探讨中,并不是教人要做伟人、立大功、做大事,却是教人以平常心,做个平凡的人。其实,能够真正做个平凡的人,本身就不是平凡的。人人天生来都有傲性而且好胜,总希望出人头地。这种想做超人的打算不是不好,原则上每个人都要有理想,都要拥有自身进步和发展的希望。可是在方法上,尤其是在发展和进步的过程中,不能一()而就,而是要按部就班的。所有能成大事的人,都从小事做起,“凡是忠于小事者,才能忠于大事。”人世间总有人一生都在唱高调,但是,一生都实业不成,原因就是他定了目标,但没有遵守好的方法,即是所运用的为达到目的的手段不好。

19.生活是一种智慧,很难用知识去衡量;不然的话,知识分子就应当比文盲过的更幸福更快乐;生活是精神生命的表现,不然的话,有钱人就会比穷人更幸福更快乐。我们不否认物质的条件,对人生哲学而言,我们就不能认同知识和物质对幸福有决定性能力。会用知识才是智慧,会用物质才是智慧,会以生活来求得幸福才是智慧。智慧生活的做法,也就是发扬自己的长处,而不要斤斤计较自己的短处。

20.当然,个人的完美除了精神生命之外,肉体生命也很受注意就如健康,四肢健全,五官端正等等;当然,正如各人的聪明才智不等,个人的环境不同,家世不同,身体状况也不相同,因而才有完美与缺陷。人生面临这些缺陷,的确是难以接受。瞎眼的人怎么也不可能理解自己为什么没有眼睛,跛足的人怎么也无法认同自己应该不良于行。这许许多多的灾难本是人世间的悲剧,许多人幸免于难,许多人则不兴受罪受苦。人生哲学总是企图解释受苦受难的意义,同时亦鼓励苦难中的人,应有奋斗的勇气。可是,解释和鼓励并不是全能的,当事人一定得自己设法揭解开自己存在的迷,接受自己如此存在的事实,知命而不认命,设法把命运改变成使命;否则,在自我完美的路上,也许就会因为遭遇了自己的某种缺陷,而丧失了整体的人生。得失的选择,原亦是人生智慧之一。

21.任何一个群体,只要互爱互助,都会兴旺;相反,如果一个群体,里面互斗互害,还能够继续存在下去吗? 22.孙中山先生在民权主义的演讲中,清楚地指出,人天生来就不平等,但是却提出了“服务的人生观”,来实践“平等”的理想。他认为那些生来聪明才智特高的人,就应该贡献自己能力,为万千人服务;聪明才智次一等的人,也要为百十人服务;至于那些没有什么聪明才智的,也要替自己一人服务。

23.今天,由于科技的进步和发展人类在生活中获得了许许多多的方便,因而也更有时间来处理自己的生命问题。可是,这只是理论的推论,事实上,科技越发达,人类的生活就越忙碌,科技给了人类前为所有的知识,可是却无法给人更多的时间,人类要学习的东西多了,应酬也多了,反而在时间的运用上,越来越觉得不够。这也就是在繁忙的城市生活中的通性。如果要问计其所以然的原因,大众传播媒体,拜科技之赐,也蓬勃发展,人们早年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自然生活,早已被科技的成果所取代。自从电灯发明之后,人类就再也不肯日入而息了。城市中的夜生活成为人生中多彩多姿的一面。更有甚者,自从有了电视之后,多少家庭还保有全家人围着饭桌吃饭的团圆景象?不说由于工业化或商业化之后的家庭,造成了离多聚少的无奈,就是同住在一个屋顶之下,户口簿共同的一家人,一天二十四个小时中,又有多少是聚在一起的呢?总是聚在一起,是否彼此间有交谈的机会?工商业社会的特性就是忙碌,这忙碌不但夺去了人际关系的交往时间,甚至,剥夺了许许多多人的反省时刻,对自己生命意义,或是对自己生活目的反省意识的时刻。

24.个人在社会中,迷失了自己的存在。在群体性的社会中,个人的一切都受制于群体,大家的想法和做法成了每一个人的想法和做法,个人在社会中,难得有自我的存在余地,只有一个人表现的和别人不一样时,就会受到社会群体的制裁和压力。因而,个人在不知不觉中,顺着潮流生活,称为一个时代中的人,同时亦是一个时代的产物。在乡村生活与熟人交往中,礼让原是人际关系的根本礼貌,但与陌生人礼让的经验中,心目中所等待到回报,竟然不是“相互礼让”,而是竞争,在吃过几次亏,上过几次当之后,礼让的行为自然为竞争所取代。

25.人的命运是:想要得到一些东西,就必须放弃别的一些东西,要获得财富,也许就要失去安宁,要想获得内心的幸福,也许就得放弃一些外在的财富。究竟要得到什么,要放弃什么,这就要靠智慧的抉择。人生最大的愚蠢莫过于和命运开玩笑,想获得一切,什么都不肯放弃,于是,遑遑终日,终究无法满足内心的欲望,而终究也活得不快乐。人生如果为快乐、为幸福而活,那么,很可能就是占有的欲望越小,幸福就越多,相反,越想占有,心中就越少幸福。人生总是要经过某些失败、某些痛苦的折磨之后,才会成长,才会孕育生活的智慧,而更知道取舍。如何运用智慧,选择适宜于自己的学说,而加以实践,至少,自己在众说纷纭的人生哲学中,找出自己的定位,坚定自己的生活规范,活出意义来。这幸福不但为自己,也为别人,尤其是那些觉得并不幸福的人。这里,就真可以印证,施比受有福的原理了。生活在农业社会中的人群,有时会因为缺少物质上的享受,而感到贫困之苦,可是这种痛苦倒也可以用“安贫乐道”的人生哲学来化解,来提升,而在工商业发达,各种生活享受都具备时,却会使人觉得心灵空虚,物质生活在某一种角度看,的确是享受,但换一个角度来看时,却又未必使人幸福。

26.社会转型时期的人生,通常都会在赶时髦的心绪下,把生活的富庶与奢侈的风气不分。我们常看到一些家庭,从贫穷的环境一跃而富有时,整个客厅的摆设,成为富有的表现,而且是以“金钱”的价值作为衡量的尺度,客厅书柜中摆满洋酒,曾风靡一时,榻榻米换上地毯也曾是时髦的日子,甚至秋天的气候也要穿上寒冬的皮衣,或是晚上和女朋友逛公园也背着没有闪光灯的照相机,这些都是在炫耀富有和时髦,亦都是人生观在过渡时期中的一景,尽管是恨不协调的一景。人生观在当代环境中,的确需要有冷静的思考及内省功夫,更需要有勇气不敢时髦,而维持自己个人的看法,才足以主导人在群体生活中,仍然能使自我的独立性成长,而不致随波逐流。

27.工商业的发展进入到科技时代时,“利”的追求成为非常实际的行为运作。联想到人生态度应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合法的手段去争取利益,用合情合理的方式对待同业,使社会因了个别的“利”的丰盛,而蒙受其利。但是,实际的情形往往与理想有差距,在工商业的社会中,很可能出现“只有厉害关系,没有是非观念”。28.个人主义在人生哲学中所深刻表现出来的坏处,则是个人本身灵性生命的萎缩。原因就是,个人主义堕入自私的桎趶桎梏中,很容易在利己的情况下,不惜牺牲他人,或是群体的利益,这种损人利己的行为还不是最坏的,因为在利的引诱引诱下,是会蒙蔽人的慧根,而见利忘义。最坏的行为还是做那“损人不利己”的勾当。原来,人的心灵生命在病困中所呈现的,先是自己的利益,当这利益与别人的利益或群体的利益冲突时,会损人利己。可是,心灵的疾病到达极端时,会产生妒忌之心,就是见不得别人的好处,纵使损人不利己的行为亦会发生。这就成了“恶意”,希望别人受害,希望别人没有好处,并且亦做出损人不利己的行为。这时,个人的精神生命就已死亡,生活在妒忌和不安中。

29.人生固然是为快乐而创造的,但是,快乐的获得不是自己去争取,而是在牺牲奉献中获得,快乐的获得更不可以利用别人的痛苦来转换。快乐主义的人生观应该有尺度以及限制,才算勉强说得过去。最理想的人生莫过于生活得幸福快乐,而同时生命又有意义。我们要做一个手心向下的人,不要做一个手心向上的人。我们要做一个心灵丰饶的人,不要做一个心灵贫困的人。

30.离婚最大的困难,对社会最大的伤害,还不是男女双方心灵的创伤,而是殃及到无辜的下一代。子女何辜?夫妻的关系当然是由男女双方的自由意志所促成,是人为的因素,社会上许多国家也就因此认为婚姻关系是人为的,因而准许离婚。可是又没有想到,子女与父母的关系可不单是人道,而是天道。夫妻可以登报脱离婚姻关系父子亦可以登报声明脱离父子关系吗?只要冷静地思考人性群体性的始点,尤其想到下一代的心身教育,也许就会发现,纵使因误会而结合,也不可能用因了解而分离,获得圆满的解决。因为,分离也必然是另一种误接的开始。当然,也就在理解婚姻的神圣时,婚前的理性抉择也许就是青年男女最先要注意课题,千万不要闭上眼睛去谈恋爱、去结婚。同时,亦寄望文学家不要再用一些耀眼的名词去美化离婚,美化单身,美化单亲家庭。“结婚”绝不是爱情的坟墓,而是真正爱情的开始,而且是由男女的爱,变成夫妇的爱,再转化成父母子女的爱,而且由于对子女的爱,夫妇就更加相爱。“家”原就是爱的摇篮,每个人都从这摇篮中出生、成长,乃至于死亡。人的一生都离不开“家”。原来,“成长”也正是结婚的另一个名词。

上一篇:人物描写作文教学下一篇:高一数学教育实习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