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调研报告

2024-11-07

关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调研报告(精选8篇)

1.关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调研报告 篇一

政府为促进农村文化建设,积极构建全面覆盖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2019年全省安排6000万元农村文化事业专项资金,2019年安排1个亿,2019年将增加到1.2亿用于开展农村三项文化活动。为更好地配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使农村文化事业专项资金用好、用活,按照全市开展的“春节回乡见闻”调研活动的相关要求,我们通过集体座谈、征求意见等形式就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进行了初步探讨和调研。

一、基本情况

我县现有建制乡(镇、场、区)16个,行政村104个,农业人口28.9万人。近年来,我县的农村文化事业在全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大潮中,在上级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尤其是省委为开展农村文化“三项”活动下拔了专项资金,为农村文化活动送来了“春风”和“及时雨”,改变了我县农村文化事业的“一穷二白”的面貌,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效。主要表现在:

一是基础建设得到加强。2019年政府为开展我县农村文化“三项”活动下拔了51.6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加强基础建设、巩固文化阵地,全县16个乡镇均建立了文化服务站,配备了专(兼)职文化干部18名,建村级文化活动室或阵地96个。部分乡镇还添置了文化活动用品及体育健身器材,开办了图书室、电影院、文化茶园、文化娱乐室,全县已有10个乡镇68个行政村实现了广播电视“村村通”。二是文化活动蓬勃开展。自2019年12月份开始,已在全县各乡(镇、场、区)及行政自然村放映故事片、科教片630场次,观看人数达9.4万余人次。送戏下乡245场次,观看人数达23.5万余人次。举办村级文化培训班参加人数达1000余人,为农村文化站送书1200余册。三是群众文化显现生机。近年,我县不少集镇的群众自发组织起来,唱歌跳舞,健身娱乐。村级文化活动也开始发展,共成立业余演出团体24个,每年文艺演出124场,观众人数达到9.92万人次。一些村还成立了农村开心乐队、威风舞龙队,每逢节庆、假日文艺团体便自发组织到全乡、镇、村巡回演出,得到农村群众的好评和首肯。走进我县农村,唱歌跳舞的多了,打架斗殴的少了;看书读报的多了,打牌搓麻的少了;遵规守矩的多了,惹事生非的少了;移风易俗的多了,愚昧迷信的少了,文明新风随处可见。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

我县农村文化事业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通过调研发现,农村文化“三项”活动存在着一些需要重视和解决的问题。一是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一些基层干部思想上文化意识弱化,存在“经济是硬指标,文化是软指标”的模糊观念,对文化建设在农村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工作摆不上位置,往往“说起重要,做起次要,忙时不要”。甚至认为“唱唱跳跳,打打闹闹”对“城市生活不可少,乡村可搞可不搞”。这是农村文化发展缓、不平衡的重要原因。二是欠账太多,投入不足。虽然党委、政府对农村文化事业非常重视,政府的专项资金也能足额及时下拔,但由于我县在资金投入上底子太薄,一下子很难根本改变农村文化事业基础薄弱的现状。目前农村文化建设投入主要以乡镇为主,而乡镇由于捉襟见肘的财力和抓经济的压力。三是队伍建设不力,文化人才匮乏。我县文化事业单位缺乏担纲专才,对全县文化不能很好发挥引领作用,对农村文化发展也关注较少;乡镇文化干部经常变动,或长期“挪用”,业务难熟悉,能力提不高,工作应付的多;民间文化人才又相对集中城区,农村百难挑一。人才匮乏是制约农村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管理职能未转变。近年,文化主管部门不少精力陷于举办活动等具体事务,从宏观上规划、指导、推进全县文化发展,尤其是农村文化建设着力较少,对业务单位工作管理督促不到位,常常是局里忙、馆里闲,未实现由“办”文化向“管”文化的职能转变,不利农村文化建设摆上位置和积极推进。

三、几点建议

1、解决好认识和位置问题。当前,我们已进入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的重要时期。加快农村文化建设,一方面有利于解决当前农民群众基本温饱后激增的精神文化需求,有利于破除和抵御农村落后、愚昧、低俗的恶风陋习,提高群众文化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促进农村持续协调发展。另一方面,我县是农业大县,只有农村的全面进步,只有农民的全面发展,才能真正实现我县的跨越式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从长远和发展看,加快农村文化建设,也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科学发展观,建设全面小康,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将其提上日程,摆上位置,真抓、重抓、实抓,是当务,也是职责。

2、加大基础设施投入。从我县文化事业的现状看,农民文化需求自主性、参与性增强,已不满足有所“看”,更加追求有所“乐”。各级应把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作为重点,切实加大投入,逐步改变群众文化活动场地、设备、器材和现代传媒、网络等硬件设施严重不足的状态。上层应变“蜻蜓点水”的“送”文化为实实在在的“建”基础,多给以物和资的投入。基层要将农村文化建设切实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财政预算,建立刚性、长效投入机制,改变投入“随意”,工作“应景”状况。同时,通过积极的政策措施鼓励、引导、扶持社会力量参与,形成多渠道投入,加快农村文化基础建设。

3、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立文化人才下乡制度,加强对农村文化队伍的培养。面向社会招贤纳才,解决文化事业单位青黄不接、人才奇缺问题。乡镇要建立健全文体服务中心,配齐专职人员,稳定工作队伍。要大力发掘社会人才,培养文化骨干,建立一支扎根基层、融于群众的农村文化指导员(文化义工)队伍。通过强化“软件”建设,保障各层面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有人做,保障农村文化积极健康发展。深化改革,转变职能。要坚持以民为本,确立群众文化是基层文化工作重点,并纳入各级工作目标考核,确保农村文化建设落实。文化部门要进一步转变职能,弱“办”强“管”,致力于县级文化事业发展的规划、指导和协调、服务,为满足群众文化需求构建良好环境。要进一步深化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引入市场机制、竞争机制,改变一些单位、一部分人懒散无为状态,强化职能,激发活力,切实发挥群众文化、农村文化建设“领头羊”作用。各事业单位可充分利用现有文化资源,积极开拓文化市场,开展有偿服务和文化产品经营活动,不断增强自我发展实力。

2.关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调研报告 篇二

1 基本情况

扶风县位于陕西八百里秦川腹地、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带的中点, 毗邻国家杨凌农业高新产业技术示范区。辖9镇3乡185个行政村, 47万人, 农业人口42万人, 农户10.1万户, 总耕地面积5.68万公顷, 常年粮食种植面积5.53万公顷, 苹果面积0.69万公顷, 是国家粮食生产大县和全国苹果基地县。2008年全县生产总值实现42.82亿元, 地方财政收入4 560万元, 农业总产值达到15.9亿元, 粮食总产达到29.64万吨, 农民人均纯收入3 447元。

2 建设成就

(1)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农业生产快速发展。近年来, 扶风县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农业发展的基础, 多方增加对农业基础建设的投入, 使农业基础设施得到较大改善, 综合生产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奠定了一定的基础。2008年全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完成投资近亿元。结合国家安排的以工代赈、优质粮基地、节水灌溉等农业基本建设项目, 组织农民投工投劳兴修农田水利工程, 加大农业适用新技术的引进推广力度。新修U型防渗渠65km, 机电井100余眼, 新建人畜饮水工程32处。

(2)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农村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1) 农村公路建设情况。2008年投资1.2亿元, 改造省县道101km, 铺筑通村水泥路130km, 西宝北线、扶绛公路、天绛公路等8条主干道竣工通车。156个行政村通上了油路、水泥路, 农村公路建设有了较大的改观, 县乡公路主干网基本形成。 (2) 农网改造建设情况。2007年扶风县共投入资金46.98万元。共建设 (改造) 35KV线路47.31km, 35KV变电所5座;110KV变电所1座, 110KV线路34.33km;10KV线路33条, 总长975.05km, 10KV配电变压器共1692台, 改造用电户数7.9万户。农村电网改造后, 大大提高了供电安全性, 保证提供正常电压质量。 (3) 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在国家和省的支持下, 扶风县加大了农村教育、卫生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 有力促进了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教育方面, 2007年全年普通中学招生8974人, 在校生28 507人, 全县普通中学23所, 小学201所。全县累计投入危盖改资金555万元, 维修扩建校舍8126m2, 改扩建校舍23 474m2, 新建校舍3 268m2, 改造学校9所, 撤并规模小的学校3所, 全县新建民办学校4所, 农村办学条件有了明显改善。卫生事业持续稳定、健康协调发展。全县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0.4%, 共有卫生医疗机构22所, 床位1 192张, 卫生技术人员1 211人。文化方面, 全县开通有线电视的村101个, 村村通网络覆盖率达到80%以上。 (4) 农村能源建设情况。近年来, 县委、县政府将农村沼气开发利用作为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 充分发挥资源优势, 大力推广沼气生态农业技术, 全县沼气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累计建设沼气池8 000多口, 分布在11个乡镇65个村, 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3 存在的问题

(1) 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总量不足, 投资渠道单一。由于国家和省级财政每年投入到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的资金有限, 扶风县财政困难, 农民收入低下, 拿不出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 导致多年来扶风县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不足, 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薄弱, 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为: (1)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较差。北部旱作区农田灌溉设施不配套, 灌溉设施仍有空白, 遇有干旱大气造成大面积农作物受旱减产, 特别是遇严重干旱年份, 因无水浇灌导致大范围农作物枯死。一批建于20世纪60~70年代的灌溉站, 因缺少资金维修和更新设备, 多年带病运行。 (2) 由于部分地区地下浅层水受到污染, 一部分农村居民饮水安全不能得到有效保证。 (3) 农业科技推广、信息、检验等农业服务体系没有建立健全。乡镇机构改革后, 部分农业科技人员被分流下岗, 乡镇没有真正的农业综合服务站, 由于农业科技人员少, 不能很好地发挥农业技术推广作用。 (4) 部分县乡公路路面毁坏严重, 缺乏资金维修和改造, 已建成的乡村公路因投资少, 设计标准低, 抗灾能力差, 且无公路养护机构和养护经费, 使用年限较短。

(2) 地方财力不足, 制约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 扶风县地方财政总收入低, 大部分依靠上级转移支付, 县上除发工资和保证机关事业单位正常运转外, 拿不出多余的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国家安排的政策性投资项目, 由于地方不能按要求配套资金, 造成大部分项目不能按计划完成全部建设内容, 不能发挥应有的效益。

(3) 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结构不合理。国家对大江大河的治理投入较多, 对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少, 对农业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更少, 对农村交通、文教卫生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也远远不足。由于投资结构不合理, 导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不平衡, 影响农村经济健康发展。

(4) 税费改革后, “一事一议”难以充分执行, 致使农村小型基础设施投资、投劳不足。农村税费改革以后, 采取“一事一议”筹劳筹资, 在改善农业生产、农村生活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筹集的资金主要用于配套农村道路等各项公益事业建设。但从全县的具体执行情况来看, 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 (1) 农村“一事一议”的实施主要靠当地乡镇政府和村级组织一些政策和上级下达的有关文件精神, 在实际执行中缺乏操作性。部分农村两委班子缺乏凝聚力, 进取心不强, 对兴办公益事业不关心, 认为村民会议难开, 不积极主动宣传和贯彻“一事一议”政策;上级政府的指导、服务不到位, 只求减轻农民负担, 却忽视了对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事业发展的投入。 (2) 农村问题错综复杂, 农民参与“一事一议”的积极性不高, 民主意识不强。外出打工的农民较多, 对兴办公益事业不感兴趣, 以至于村民大会召集不起来或参加人数比例太低, 形不成决议。 (3) 部分农民认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公益事业是各级政府应该为农民做的事情, 税费改革后换一个“一事一议”的提法, 实质还是向农民要钱。

(5) 在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政府投资中, 由于部门多头管理, 造成部分项目投资分散, 或出现各部门管理实施的项目在同一区域内互相交叉、重复建设等问题, 给项目建设管理带来诸多不便, 影响部分项目的工程质量和资金使用的整体效益。

(6) 农民的农田小而分散, 加之外出打工人员较多, 大部分农民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不高, 给今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加了难度。

4 主要做法

(1) 改革农村小型基础设施产权和经营权。 (1) 明晰所有权, 搞活经营权, 放开建设权。盘活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存量资产, 实行“谁投入、谁经营、谁受益、谁管护”, 调动农民管理、使用、养护积极性, 提高农田水利设施的使用年限。 (2) 分离农村基础设施所有权与经营权。将部分小型机电灌溉站承包给有责任心的村级干部或农民经营, 县水利部门与经营者签订合同, 明确各自的责、权、利, 将水利工程管理使用权、经营权及抗旱、养护等责任落实到灌溉站经营者头上, 实现有人管站、有水灌溉、有钱养护, 确保机电灌溉站良性运行, 充分发挥作用。

(2) 多渠道筹措农村公路“村村通”工程建设资金。县政府高度重视乡村公路建设, 制定了“村村通”工程实施方案与工程建设目标, 把省部通达项目、以工代赈项目、扶贫项目以及乡镇、社会个人筹集的资金捆绑在一起, 统一使用, 发挥资金使用效益。

(3) 加强项目建设管理。各项农业基础设施工程实行“五统一、五把关”的管理模式, “五统一”即统一规划审批, 统一勘探设计, 统一招标、监理, 统一资金管理, 统一验收和决算审计;“五把关”即实行严把施工队伍关, 严把建材购买关, 严把施工质量关, 严把竣工验收关, 严把决算审计关。

5 政策建议

(1) 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加大对“一村一品”、旱作农业、优质粮基地、苹果基地、畜牧养殖小区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投资, 调高乡村公路设计标准和补助标准, 逐步减少地方配套, 直至取消。继续加大对农村中小学危房的改造和乡镇卫生院、村卫生所、文化室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 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几年内再上一个新台阶, 从而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 整合各类支持农业和农村建设资金, 实行统一管理、统一使用。建议今后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项目由计划部门统一上报审批、统一下达投资计划、统一管理、监督、验收, 行业主管部门具体制定规划、组织实施、养护, 计划部门与财政部门负责资金的管理与使用, 以避免项目分散建设, 重复建设等问题。

(3) 加大对农业的科技投入, 建立健全农业生产科技服务体系。县、乡两级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直接关系农业科技进步, 对引进推广农业新技术, 指导服务农业生产发挥重要作用。建议上级增加经费投入, 加大对农业科技服务组织扶持力度, 支持农业大县建立良种繁育、试验示范基地, 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和农民增收。

(4) 建立农业和农村公益事业基础设施养护机构, 定编定员, 养管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尽量安置乡镇依法清退的社办人员, 尤其是农机、农技人员, 解决这部分人长期上访的问题。

(5) 提高农民素质, 增强农民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和管理使用的能力。充分重视农村的基础教育和农民的技术培训, 培养有文化、会经营、懂管理的新型农民, 提高农民素质, 使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真正成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工程。

(6) 进一步加强领导。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关键在于加强组织和领导, 各级政府和业务部门要把此项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 主要领导亲自抓, 分管领导具体抓, 把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作为考核地方政府领导班子政绩的重要内容, 真正做到责任、措施和投入三到位。

参考文献

[1]张淑华.促进新农村建设之我见[J].农业科技通讯, 2009 (7) :21-22.

[2]王小京.对我国现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政策的几点建议[J].陕西综合经济, 2008 (3) :41-42.

[3]王艳红.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工程机械发展的契机[J].农业机械, 2008 (32) :2.

[4]周小庆.基础设施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J].达州新论, 2006 (3) :26-28.

[5]施孝忠.我国财政支持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问题研究[J].特区经济, 2009 (7) :157-158.

3.关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调研报告 篇三

调查时间:2013年11月。调查学校:营口市盖县农村15所中小学。调查人总人数:11710,其中男生5950人,女生5760人。寄宿学生总数:5118,其中男生2586人,女生2532人。寄宿制学生占总调查人数的43.7%。留守儿童人数:875人,其中男生441人,女生434人,占总调查人数的7.5%。

这次调查主要是针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饮水设施、学生宿舍管理、食堂管理、学校厕所浴室的建设、学校垃圾及污水处理与管理这五项内容来进行,下面是分项调查记录内容。

一、学校饮用水设施建设与管理

在饮用水设施方面,调查的这15所学校中,都是利用机井提供学校日常所需的饮用水,绝大部分机井是村政府义务为学校打建,一少部分有独立的机井房设施。自备水源数占这次调查总数的100%。其中寄宿生洗漱和食堂用水也都是来自机井,占调查总数的100%。调查中,自备水源的距离污染源(校园独立式而所及贮粪池、垃圾存放站及污水排放点等)全部超过25米,合格率达100%。各学校机井的井沿高度不一致,80%能达到井沿高比地面高度超出0.3米。在水质检测方面中,15所学校通过镇防疫部门都能定期做水质检测,并附有检测报告,且对学校实行收费检测,监测频率为每年一次。调查的这15所学校水质检测达到率为100%。水质消毒方面,根据农村的污染状况和个人对消毒处理的熟知度,70%和学校认为机井的水是不用消毒处理的,可以安全使用。仅有几所学校在夏季雨季后对水源进行消毒处理,按比例投入漂白粉等消毒剂。10%的学校能做到有消毒记录。调查中学生的主要饮水方式是学校提供的桶装水,饮水量充足。其中有10%学校自备了净水机,对水进行净化消毒处理,为学生饮水起到了更安全的保障作用。本着对学生负责的原则,100%的学校都建立了饮用水卫生管理制度,加强了学校对饮用水方面的管理。

二、学生宿舍建设与管理

由于农村居民居住比较分散,很多学生家离学校很远,一大部分学生选择了住校。在这次调查期间,我们着重对学生宿舍建设进行了详细的了解。这15所学校,宿舍楼内的设施都比较规范和齐全,三室分开,即管理室、盥洗室、厕所独立分开,并有专人管理,100%达到了规定的要求。由于学校资金紧张,宿舍房间有限,宿舍面积不均等,每个宿舍的床位设置都超出了规定张数。调查的这15所学校宿舍,100%都没有达到人均面积标准,即都小于3平方米。90%的学校做到了一人一床,且是双层床,10%的学校还存在着通铺的现象。宿舍的每张床按要求都设置了防跌落板,跌落板的高度和长度都达到了国家的要求,合格率100%。在宿舍走廊楼梯口处,这15所学校都安装了应急照明灯,悬挂的高度基本合理。90%的学校有安全疏散标志。粘贴的位置没有完全达到标准,调查期间提出整改建议。宿舍卫生环境有好有差,90%的学校宿舍卫生能达到好的标准。

三、学校食堂建设与管理

15所学校全部有食堂,个人承包占70%,学校自营的30%。食堂与污染源的距离都大于25米,100%达到了国家要求。有一所学校的独立操作间没有达到要求,符合要求的占到了94%。100%的学校持有餐饮许可证和从业人员的健康合格证明,从业人员按照要求全部参加过培训。学校的食堂食品安全管理规章制度,90%的学校能做到建立和张贴到食堂明显的位置上,但校长陪餐制度没有制定,调查期间对学校负责人重点提出了此项问题。

四、学校厕所、浴室建设与管理

15所学校都有独立的厕所,均为深坑旱厕,40%的学校厕所没有隔间。15所学校的总蹲位男生为324个,女生为416个。厕所卫生较好的能达到30%。90%的厕所没有洗手设施。学生的活动场所洗手设施及学校卫生清扫需要的水龙头总数为861个,每个学校基本能做到每层楼都设有水房。15所学校都设有取暖设施,取暖方式是燃煤锅炉。学生宿舍及教室食堂,都采取这种暖气设施,宿舍以开窗通风来达到安全目的。每所学校的取暖费根据学校面积的大小不相同,学校依靠政府下拨取暖费和学校经费,2012年的总数为226万元。调查的学校资金条件有限,没有洗澡设施的占到了100%。

五、学校垃圾及污水收集和处理设施建设与管理

经过对这15所学校的调查,学校对垃圾处理比较重视,制定垃圾管理制度,把这项工作列入学校卫生条例检查评比细则中,学校有固定的垃圾站,基本上每周能做到清理一次,夏季能增加清理次数。80%的学校的清理的方法是运用校外垃圾回收站在固定时间清运,20%的学校能做到自己焚烧处理。学校的污水排放均为暗沟形式。校园卫生情况比较好的能占到80%。

调查建议:

在这次实地对寄宿制学校调查中,反映出农村的经济直接影响着当地的办学条件。随着国家重视教育方针政策的落实,尤其是改善农村教学条件政策的下达,当地政府对教育的重视逐步提高,很多农村的当地政府投入了资金对学校进行改善,对调查的15所学校,绝大多数学校是当地政府投资新建了锅炉房,引入暖气,取缔了教室单独烧火炉的形式,改善了学生的取暖条件,大大减少了学生的安全隐患。政府投资打造了机井,更新了学校的自用井,并每年都对水质进行监测,使学生在学校能有安全卫生的饮用水。

通过实地调查,农村寄宿制学校还存在着很多急需改善的设施,如排污管网,100%的学校都是暗沟排污,这些学校一部分坐落的地势较高,周边有居民住户,由于没有排污管网,污水直接排放到周边平房居民的自家沟渠中,直接影响了居民的正常生活。在这次调查中很多校长都反映过这个问题,建议政府能投资建设规范的排污管网,解决学校和居民的矛盾。农校寄宿制学校中,绝大多数还是没有很好的住宿环境,一是还存在着宿舍楼陈旧、年久失修、电路混乱的问题。二是宿舍面积小、床位多,室内空间狭小、潮湿。有的学校还存在着通铺。这对住宿学生的安全和学习生活都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厕所问题也存在着隐忧。旱厕虽然为深坑,但容量有限,因雨雪原因,如不能及时清理容易造成污染,滋生病菌,为师生带来不便,影响学校师生的健康。

学校生活卫生设施是学校教育教学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学生的健康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4.关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调研报告 篇四

决算的审计报告

(征求意见稿)

县审计局:

根据我局[2006]101号审计通知书,审计组于2006年12月20日至2007年1月30日对红星镇新农村建设基础工程及利用扶贫资金新建村通油路、砼路工程情况进行了审计,审计得到了县财政局、红星镇政府、阜阳市公路交通工程处、阜阳建工集团有限公司承建、县水建公司等单位的支持和配合;审计情况如下:

一、基本情况

该镇新农村建设始于2005年8月份,分东西两区,东区在颍红公路北面镇政府东300M处,西区位于105国道路西红星中学南面;该工程系自筹资金建设项目,西区采取招商引资方式委托江西某某开发;东区镇政府自行开发,向建房户收取城建配套费用于本区内砼路、下水道、路灯、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镇政府以招投标方式将该基础建设项目确定由阜阳市公路交通工程处、阜阳建工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承建。2006县扶贫办以25号、42号、43号文件批复新建红星--大谢砼路3.1公里、大谢--丁楼四级油路2.1公里,总投资158万元,其中扶贫资金152万元;镇自筹6万元,该工程由县水建公司承建。工程现已峻工,已经初步验收并已交付使用。

镇政府未提供工程质检、监理报告。

二、审计查证情况

(一)、审计依据

主要根据甲乙双方签订的建筑工程施工合同、施工图纸、变更签证、实地复核测量数据,套用省市政工程定额及其配套费用定额,材料价格取用阜阳市定额站发布的2006年第六期材料信息价格及部分市场价格。

(二)、审计过程

审计人员以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依据,鉴于建设单位提供的施工图纸不规范,只有按照承包合同、施工草图、变更签证对已完工的实物进行现场比对和测量,对工程量进行详细计算。审计过程中,建设、施工双方参与配合、协调,审计结果经双方确认签字。

(三)、审计结果

1、财务审计情况

(1)大谢--丁楼四级油路2.1公里,红星--大谢砼路3.1公里砼路扶贫专项资金已到位152万元,其中:到县财政局扶贫专项资金帐95万元;到镇财政所石化扶贫专项资金帐57万元,已预付施工单位工程款111万元,其中:从县财政帐付54万元;镇财政帐付57 万元。镇配套6万元是以路基培土方式抵付的,经计算应付路基培土款16.79万元。

(2)新农村建东区系镇自行开发区,镇计划收基础建设配套费户数46户(镇政府8户),实际38户,应收基础建设配套费276.2万元,实收252.75万元,下欠23.45万元。代建房屋情况:代建房屋33 套,应收款280.5万元,实收代建房屋款126.74万元。售房及其它收入38.91万元,其中:镇政府售一套房款19万元,售地皮款18万元。合计417.9 万元。总支出393.64 万元,其中:预付基础建设工程款 111万元(阜阳市公路交通工程处90万元;阜阳建工集团有限公司承建15万元;方其云建西区两座砖桥款6万元);预付代收村民建房款(江岸)170万元;费用、拆迁补偿等支出102.56万元;其它外借拆迁、购料款10.08万元。

2、工程审计情况

施工单位申报的决算总造价4664777元,其中(1)阜阳市公路交通工程处承建的东区南段砼路3800m2及下水道240M、北段砼路1015 m2及下水道35.4M(该工程系阜阳建工集团未做完转让部分)、南段与颍红公路接头处砼路570 m2及南段基础变更、东西大街砼路1140 m2及下水道30M、步行街砼路1755.3 m2及下水道201M、政府院内青石板地770.57 m2、西区东门涵管桥工程、105国道两侧绿化带工程等决算报价1768363元。(2);阜阳建工集团有限公司承建的东区北段砼路3045 m2、下水道225.6M及基础变更工程等决算报价361300元。(3)方启云承建的西区南门砖桥两座决算报价92000元。(4)县水建公司承建的扶贫油路大谢—丁楼长2.21公里,宽4M,面积8840 m2;扶贫砼路105国道—常庄长2.865公里,宽5—8M,面积15297.5 m2;油路、砼路基础土方5417 m2;砼路路肩培土7733M3等工程,施工单位决算报价2443114元。审计认定公允造价为3508698元。其中(1)阜阳市公路交通工程处1372,103元;(2)阜阳建工集团有限公司349,491.00元;(3)方启云98,228元;(4)县水建公司1688998元。核减造价1156079元(详见附表)。

三、审计意见及建议

(一)按照审计认定的工程价款与施工单位结算,并扣留相应的质量保证金及建设单位垫付直径1.25M砼管款。

(二)以后的建设项目要完善程序,要聘请有资质的监理单位对其监理、监督。

(三)部分未完工程,建设单位要督促施工单位及时施工。

(四)在以后的新农村建设中,建议使用省建设厅2006年2月制定发布的《安徽省新农村农民建房通用设计图集》,以更好地体现节约土地、节约建材、节约能源、集约高效、经济实用,符合农民生活习性等特点。

(五)搜集有关资料,归挡保管。

审计组:李运华

5.关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调研报告 篇五

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调研报告2007-12-12 16:25:07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调研报告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调研报告(2)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农村调研报告

为全面了解我县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摸清存在的问题,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新路子,更好地推动全市农村经济发展。市政协成立专项调研组,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及相关的专家学者,通过收集资料、召开座谈会、实地走访考察等形式,对我县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进行了

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发展成就:

我县现辖9个乡镇,共59个行政村。其中:北郊两乡一镇共18个行政村,南郊五乡一镇41个行政村。近年来,国家、自治区和市县各级党委、政府对“三农”问题日益重视,不断加大农业投入力度,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相继出台并得到贯彻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县域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2005年我县完成农村经济总收入亿元,同比增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004元,同比增长。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支持下,设计库容为760万立方米的照壁山水库已完成主体工程建设;农牧区学校面貌焕然一新,投入上亿元,对全县26所中小学危房进行彻底改造;投入265万元,使59个行政村“村两委”和9个乡镇的办公条件得到显著改善;修建人畜饮水管道720公里,建成水源地24座,村村基本用上

了自来水,农牧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改善;农牧民的医疗卫生条件明显提高,投入592万元完成了8所乡镇卫生院的改扩建,投入万元重点解决了中心卫生院设备短缺问题,使我县乡村医疗机构基础设施条件跃居全疆前列;在全疆率先建立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和农村贫困家庭医疗救助制度,使广大农牧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城乡道路建设成效十分显著,全县9个乡镇全部通了公路,59个行政村80铺设了沥青路,形成了以国、省道为主干道,县乡镇公路为次干道、乡村公路为辐射的道路网络;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大力发展,全县有永久性引水渠首3座,临时性引水渠首6座,控制灌溉农田约20万亩,有各级渠道1588公里,配套各级渠系物建筑物2400多座,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及农牧民增收奠定了基础,农村经济与各项社会事业朝着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二)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和主

要任务

为贯彻中央五中全会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市委八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指出:力争到2010年,把我县、玛纳斯县、芳草湖建成全疆新农村的示范县(农场),建成10至20个示范乡和一批对全疆有引领作用的示范村。

为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及市委新农村建设的总体部署,县委十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暨经济工作会议确定:力争五年内基本完成全县59个行政村农牧民相对集中的中心村的农牧民居住生活区的改造建设。2006年我县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水西沟镇、板房沟乡为重点实施农牧民生活居住区及基础设施的改造建设,力争完成首批10个试点村生活居住区及基础设施改造建设。

目前已编制完成了《我县“十一五”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纲要》,制定了《我县“十一五”时期推进社会主义新农

村建设的实施细则》和若干新农村建设的专项实施方案,落实改造建设资金5200万元,各项工程正在有序进行。

二、存在的问题:

虽然经济建设与社会各项事业有了长足发展,但制约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因素依然存在,突出表现在:

(一)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由于国家和自治区、市级财政每年投入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的资金有限,县财政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不足,致使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比较薄弱。

一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较差。引水渠首工程每年春夏季受洪水威胁,渠道上下游已建成的拦洪坝、导流堤、铁丝笼子坝都被冲毁,对引水渠首的保护作用较弱,急需加固防洪设施;农田渠道配套及设施还不完善,渠道防渗率较低,其中支斗农三级渠道还有45没有防渗;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的灌溉和人畜

饮水设施,因缺少资金维修和更新设备,已严重老化,无法满足用水需求。特别是南郊的部分乡镇,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严重缺乏。

二是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相对短缺。有个别队及牧民定居点的人畜饮水没有解决;乡镇居民虽用上了自来水,但是各乡镇都没有下水工程,大部分生产、生活污水排入渗坑或直接排进河道,造成地下水和地表水的污染,致使居民饮水不安全;尤其是地处我市上水源的水西沟镇和板房沟乡的生活、生产污水,将直接威协到全市的用水安全。特别是县委、县政府搬迁到板房沟乡后,新县城的建设和发展将使供排水的矛盾更加突出;8所乡镇卫生院改(扩)建虽已完成,但因后期建设资金未落实,配套建设项目无法完成;各村卫生室条件较差,无法满足当地农牧民的医疗

6.关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调研报告 篇六

根据中共**县委办公室 **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开展2009年经济社会发展重点课题调研的通知》(巍办通〔2009〕10号)文要求,我局

牵头组织了交通局、水利局、农业局、畜牧局、扶贫办等相关部门人员组成调研组,于2008年3月12日开始,对我县2008年末的有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开展了调查研究。具体做法一是由职能部门综合分析提供2008年末我县相关基础设施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思路,二是由各乡镇在本乡镇的范围内开展调查研究,根据实际情况形成本乡镇的基础设施建设调研材料提供给我局参考,三是调研组深入有关部门和乡镇去实地查看、召开座谈会,听取有关情况及建议。在此基础上,调研组综合总结了我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现状,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中央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力度和我县所面临的形势,讨论提出了部分关于加强我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对策建议,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2008年末我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1、交通方面。全县通车里程达到1867公里,公路网密度为0.85公里/万平方公里,按人口总数统计为61公里/万人。其中一级公路7公里占0.36 %,二级公路36公里2%,三级公路34公里占1.8%,四级公路587公里占31.45%,等外级公路1293 公里占69.25%。其中有油路140公里,水泥路48公里,弹石路579公里,实现60%的乡镇通油路,98%的行政村通弹石路,93%的自然村通公路,100%的乡镇和65%的村民委员会开通公交车。全县境内“三横三纵”的公路主骨架和“连县、连乡、连村、连景”的公路交通网络已经形成。

2、农田水利方面。全县现有中型水库2座,小

(一)型水库4座,小

(二)型水库64座,小库塘2316件,水窖3.6万个,抽水站141座,机井155眼; “三面光”沟渠640多公里,占全县引水沟渠总长的35%,整修加固河堤146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62.7平方公里。全县可控水量达1.07亿立方米(其中工程蓄水6444万立方米),水利化程度达54.9%。完成农村人畜饮水工程60件,共解决全县11.15万人的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建成稳产农田25万亩,拥有大中型拖拉机87台,小型拖拉机313台,农用排灌动力机械602台工,农业机械总动力达9002万瓦特,机械耕耙面积达7.1万亩。

3、能源方面。已建成110kv变电站1座和35kv变电站4座,第一、二期农网改造和完善西部地区农网改造项目后,新建35kv线路12.5公里,新建和改造10kv线路522公里、400/220v线路1316公里,更换(新装)高耗能配电变压器476台,改造户表56237户,实现了全县所有自然村通电。建成节能灶58452户,沼气池10546口,太阳能12700平方米,微型水力发电机3500瓦。

4、林业方面。完成退耕还林12.4万亩,其中退耕地还林5.5 万亩,荒山荒地造林6.9万亩;实施天保工程管护森林215.9万亩;完成人工造林27万亩(其中华山松18万亩),核桃种植面积达44.54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达60.7%。全县共有6个国有林场和10个乡镇林业站,54个天保站点,建成林木种苗基地2个,成立森林防火队2个。

5、畜牧方面。畜牧兽医综合服务网络上建成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中心9个,乡镇服务站所场16个;牛冻精改良服务网络上建成冻精改良站点45个;动物防疫体系上建成县级兽医防治站1个,乡镇畜牧兽医站点14个;改造和新建标准卫生牛厩10.1万平方米,羊舍2.5万平方米,猪舍3924平方米,禽舍7260平方米;饲草料加工贮备设施配套农户铡草机239台,建青贮氨化窖3.33万立方米;建成牲畜交易市场17个,交易棚600平方米。

6、信息化方面。建成450兆基站4个,建成移动基站、联通基站70座,架设光缆770公里,固定电话普及率达每百人8.4部,移动电话用户达6.8万户,互联网用户3076户,全县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90.5%和96.1%。

7、教育方面。建成普通高中2所,职业高中1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初级中学15所,小学83所,教学点216个(其中一师一校点168个),幼儿园66所(其中社会力量办园64所),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10所。全县校舍建筑中还有危房面积71614平方米,占校舍总面积的28℅,其中中学c级危房425平方米,d级危房21617平方米,小学c级危房100平方米,d级危房49472平方米。

8、卫生方面。完成县人民医院的整体搬迁工程,完成青华、五印、紫金、庙街、巍宝山、牛街、大仓7个乡镇卫生院国债建设项目,完成县疾控中心检验大楼、县血防站、保健院业务楼建设项目;完成75个村级卫生室改造建设项目。全县已基本形成了以县为中心,乡镇为纽带、村为网底的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

9、文体方面。实施“两馆一站”项目工程后,建

成县文化馆和县图书馆;建成南诏、巍宝山、大仓、永建、牛街、庙街、五印、紫金8个乡镇文化站;建成农民体育活动场地309个;完成县体育活动中心建设项目的总体规划。

二、我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面临的主要困难及问题

1、乡村公路等级差。虽然我县的公路通达率很高,但存在公路等级低,县与乡、乡与村之间的公路路面窄,路况差,村组公路多数为等外级公路,抗灾能力低,缺桥少涵的问题比较普遍,晴通雨阻现象非常突出。落后的交通基础设施仍然是我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瓶颈,为新农村建设,产业结构调整、人流、物流发展等带来了较大的不利因素。

2、农田水利设施薄弱。一是我县水利工程大部分是五、六十年代修建的,主体工程设计标准低,病险水库较多,现有的大部分已超过规定使用年限,抗灾减灾能力低。二是全县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低,特别是山区因蓄水能力弱和排灌设施建设不完善,农业很大程度上仍然处于靠天吃饭的状态,极大地影响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三是因水利设施滞后,我县的稳产农田不多,农业旱涝保收不稳定,产业结构调整难,农民经济增收困难。四是全县还有近10万农村人口存在饮水不安全和饮水困难问题。

3、能源建设工作任务艰巨。一是我县电力骨架网布局不理想,5个110kv、35kv变电站主要集中在县城东部,西部山区无高压输电线路和35kv变电站。二是一、二期农网改造时由于投资限制,规划设计不完善,加之全县还有近2万多农户未进行农网改造,甚至还有少部分“无电人口”存在,供电需求矛盾非常突出。三是现在实施的沼气池建设项目因补助资金少,农户自筹能力弱的因素,致使建设进度慢,全县在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推广上难度比较大。四是我县目前所计划的水电站和风电站建设因各方面的因素制约,前期工作进度缓慢。

4、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建设任务重。文体上:一是全县还有6个乡镇文化站需要进一步新建和完善;二是农村文化设施、公益事业建设少,很多村没有图书室、文化室等;三是全县81个村委会中仅有24个村委会有体育活动场地34块,远远满足不了广大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需求。教育上:一是中小学现有校舍建筑中危房面积还占总面积的28℅,“危改”工作任务仍然艰巨;二是学生和教师的住房使用面积远远满足不了目前需求,现有的大部分已是危房;三是随着一些小学分校点的撤并,许多学生集中到村中心校,中心校的教室和宿舍满足不了撤并后的需要。卫生计生上:一是大部分农村卫生机构房屋因建筑面积小不达标,并有部分危房需要改造;二是县计生服务站搬迁新建难度大,且9个乡镇计生服务所有7个需要改扩建,2个需要新建;三是90%以上的农村卫生计生机构缺乏基本医疗设备,难以开展好服务工作。

5、其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一是农业服务站所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尤其是村级条件更差,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不健全,无法满足新农村的建设和农业发展需要;二是还有部分自然村没有通广播电视,致使党和政府的政策宣传存在盲区;三是由于农民收入较低,农村通讯设施入户率和网络化程度极低,对市场了解和信息的掌握不及时;四是多数农村村庄无消防基础设施,无污水垃圾处理设施,抗御火灾事故的能力十分薄弱,村庄生活环境差;五是好多公益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存在重建轻养现象,项目建成投入使用后,由于养护责任不落实,缺乏后续投入和维护管理,难于发挥其效益。

6、农村项目规划缺乏前瞻性,前期工作严重滞后。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一是由于缺乏统一科学的规划以及强有力的措施保证,规划时往往只考虑到目前的状况,没有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超前意识不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致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满足不了发展需要,与农村的发展和农业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二是在项目前期工作上,虽然近年来各级各部门对前期工作重要性的认识逐步加深,但由于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原因,高质量完成农村基础设施前期工作的项目不多,未形成项目的良性滚动递补格局,特别是国家扩大内须,加大投资力度以来,由于我县多数基础设施项目前期工作的深度不够,严重影响了项目的争取和固定资产投资的持续增长。

7、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结构不合理。一是近几年来,财政投入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增加很多,但对农村交通、水利、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来说,资金的投入量远远满足不了建设的发展需要。二是项目建设资金实行国家、省、州和县的分级配套政策,但在项目建设过程中,除国家补助的资金外,省、州配套资金少,县财政无力配套,形成投入结构上的不合理,严重影响了项目的顺利实施,致使建设进度慢,工程质量相对较差。

8、项目建设在施工过程中存在多种制约因素。一是土地和林地目前都已承包到户,在农村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占用土地和林地的协调难度大;二是由于上级专款下达滞后,延误了项目建设施工的黄金期,致使工程质量难保障和建设资金的增加;三是我县山区面积大,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又点多面广,原材料运输距离远,成本高,管理难度大;四是我县农村人口多且文化素质偏低,对项目的实施认识浅,支持力度弱。由于这些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加大了项目建设资金的投入和实施难度,甚至使一些工程不能顺利实施或无法实施。

三、加强我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建议

全县各级各部门要抓住国家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机遇,认真做好项目前期工作,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建设资金,在现有建设基础上继续加大投资力度,扩大实施规模,切实改变我县农村基础设施滞后的状况。一是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力度。尽早实现全县县乡公路油路化,所有行政村通油路、水泥路或弹石路,所有自然村通公路并实现弹石化;二是加大以小型水利设施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建设力度。争取扩大中央和省级小型农田水利补助专项资金规模,进一步完善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机制;三是加大农村能源建设力度。努力增加农村沼气建设投资规模,积极推广沼气、秸杆气化等清洁能源,带动农村改圈改厕改灶。积极争取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切实解决农村用电难、用电贵的问题。尽早启动无电村电力设施建设,力争使这些村庄早日通电。认真开展好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开发的前期工作,促使工程早日开工建设;四是加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力度。优先解决血吸虫病区及水污染严重地区的饮水安全问题,努力争取非血防区群众饮水安全工程,彻底解决全县的人畜饮水问题。五是进一步加大农业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是解决农业服务站所的硬件和软件设施,确保技术服务的顺利开展和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六加大农村教育文化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大力实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寄宿制学校建设和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抓好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争取新一轮的乡镇卫生院和计生服务所建设,积极推进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七是加大农村信息化建设力度。重点抓好移动基站、电信基站建设工程和电信网络光缆建设项目,做好乡镇综合信息传输网建设工程及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工程,充分利用和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切实为三农服务劣实施基础。八是加大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力度。重点解决村内道路、排水、垃圾处理等突出问题。

四、加强我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对策

2009年是国家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全面扩大内需,加大投资力度,拉动经济增长的关键之年,也是我县争取农村基础建设项目的关键之年。为尽快改变我县农村基础设施滞后的状况,促进全县经济社会稳步发展,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的重要性,做好项目的论证、申报和争取工作,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并完善项目的监督管理,充分发挥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拉动作用。

1、科学做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关规划。一是高度重视,统筹城乡发展,做好我县基础设施建设的总体规划。编制县基础设施建设总体规划要有前瞻性,要结合国家政策,从适应未来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城镇化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需要出发,在充分研究我县目前的基础条件上,科学提出我县短期、中长期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建设目标、区域布局和政策措施,积极发挥基础设施建设总体规划的龙头作用。二是突出重点,认真做好各涉农部门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规划的编制与实施。行业专项规划是在调查研究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结合现实政策和发展需要,从长远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出发而科学编制的,其主要作用是科学指导行业的发展,同时也是县总体规划科学编制的依据。涉农部门要重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编制,并按规划的内容分阶段、有步骤、有计划地认真组织实施,确保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三是因地制宜,切实做好村镇的发展规划。各乡镇在制定村镇建设发展规划时,要结合实际,坚持和贯彻因地制宜的原则,做到有重点、有特色,科学合理地确定本地范围内小集镇布局、产业布局和项目建设布局,有计划地控制自然村的发展,引导自然村人口向小集镇聚集,为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留出空间。

2、切实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前期工作。项目前期工作主要包括:前期调研、编制规划、编制可研、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环境影响评价、土地(林地)审批、项目审批等。前期工作开展的好坏和所做材料的深度是影响项目审批和实施的重要因素,直接关系到向上争取国家和省、州对项目建设的扶持和资金支持力度的大小。各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项目前期工作,主要领导要亲自抓,要培养专业的人员来做此项工作。一是要采取必要的鼓励措施,加强项目的收集、整理,完善各行业的项目储备库。二是要围绕国家投资方向、产业政策和市场资源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及时对项目进行筛选,做到滚动储备。三是对已经确定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全县各级各部门要想方设法向上争取和自筹项目前期工作经费,切实开展好项目前期工作,为争取建设资金打实基础。四是根据我县的优势和特点,包装、策划一批竞争力强且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农产品加工项目去招商引资,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从而带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

3、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争取力度。中央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确保我国经济社会稳步发展,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出台十项政策措施来扩大内需,大幅度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我们要抓住这个良好机遇,坚持“建设靠项目,吃饭靠财政”的思路,踏踏实实搞好项目的申报和争取工作,发挥项目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拉动作用。因此,各部门在项目争取工作上一定要主体明确,突出重点,围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产业优化、民生工程、生态环境等领域,抓紧争取并实施一批带动作用强、投资见效快的重大项目。一是要认真研究上级投资政策,筛选一批体现我县特色、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竞争实力、对县域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项目上报,力争进入中央、省州的项目库和发展规划盘子。二是各级各部门要及时沟通,积极捕捉项目动态信息,切实转变工作观念,树立起“争、跑、要”的思想,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上下联动,加大对中央、省州投资项目的争取力度。三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发挥好部门优势,多部门联合,主动与中央、省、州有关部门沟通联系,了解信息,共谋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发展良策,积极争取国家的优惠政策和资金扶持。四是要多措并举,充分调动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努力营造全民招商的社会氛围,实施“走出去”“引进来”的招商战略,做好涉农项目的招商引资工作。

4、切实做好项目的实施管理工作。一是各部门齐抓共管,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相关职能部门要坚决执行各项优惠政策,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办事效率,降低投资成本;项目实施单位要抓紧组织实施,认真管理,确保进度和质量;监察、审计部门要加大对项目建设工作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二是建立开工项目管理联动机制。发改、经济、城建、国土、环保等有关部门对项目立项报批、规划选址、征地拆迁、招投标等工作环节,要采取统一协调,特事特办的原则,限期完成各项审批手续。对于计划新开工的项目,发改局、经济局要全力做好前期协调工作,城建、国土等相关部门要提前介入,做好引导和配合工作,积极创造条件,确保项目尽早开工建设。三是加强项目建设管理。全面落实项目建设法人制、招投标制、监理制和合同制,在工程项目的立项、报批、设计、预算、招标、施工、验收、审计等环节,均要严格按规定程序办理,杜绝徇私舞弊、弄虚作假。四是加强协调配合,确保项目建设顺利开展。项目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建设中需要各部门、各乡镇共同协作才能完成,因此,各部门、各乡镇一定要站在识大体、顾大局、讲政治的高度搞好服务。五是继续坚持领导包抓项目责任制。进一步完善重大项目实施责任机制,将领导包抓建设项目拿入目标责任考核,强化分工负责制,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抓好项目任务的分解落实工作。

5、提高金融部门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一是加大金融部门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贷款力度,扶持企业快速健康发展,从而带动农业综合开发,增加农民收入。同时引导企业和农户积极建设一些与其自身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基础性设施。二是为了降低金融部门的信贷风险,鼓励信贷资金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目前农村经济薄弱,有效抵押资产不足的情况下,政府要完善信贷担保机制,抓住当前政策性贷款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倾斜的机遇,建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基金,作为贷款担保资金,确保银行贷款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倾斜,从而推进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三是为缩小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差距,要充分利用国家对农业基础设施贷款实施优惠利率和财政贴息的政策,配合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大对项目建设贷款贴息的争取力度,鼓励农业企业贷款建设与其生产经营有关的基础设施建设。

6、健全完善多元化的投资机制。加快我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关键是要加大投入力度。由于我县县级财力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非常有限,而国家、省、州的项目资金扶持力度又满足不了建设需要,因此,要健全完善多元化的投资机制。一是在努力争取上级财政对我县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的同时,应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制定相应措施,坚持“谁投资、谁开发、谁受益”的原则,健全完善国家、集体、农民和社会各界相结合的多渠道农业投资体系,在税收、补贴、贴息等方面对民间投资给予优惠和鼓励,调动全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二是为适应农村经济的发展,要建设的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很多,由于目前农业效益不高,农民收入不多,许多农村公益事业建设项目让农民集资修建是不可能的,因此,必须改善服务环境,加大招商力度,通过招商引导民间资本和企业资金积极投入和扶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三是支农资金的安排是分部门管理的,这种管理模式造成了各部门之间职责不清,力量分散,不利于统一和协调,形不成合力。因此,根据我县农村的实际情况,涉农部门在争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时要整盘考虑,充分做好项目争取的前期工作,加强统筹协调和统一安排,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资金进行整合,防止项目投资过于分散,不能充分发挥投资效益。

7.关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调研报告 篇七

历时四个多月, 通过对沧州市孟村、沧县、献县的四个乡镇、十几个农村的情况调研, 感触颇深, 收获颇大。其基本情况相似, 差异也不小。

基本情况相似:三县城镇化进度迅速, 体现在城镇化人口急剧增加, 具体表现为农村人口移居城镇以及农业劳动力就业于中小企业, 这些农业人口以打工或个体经营为业, 以工资或营业收入为基本收入来源, 基本不参与农业生产。他们或者居住在工作地, 或者依工作特点, 每天往返于乡间道路上 (早晨去, 晚上归) 。其月收入在数千或万元左右, 有淡季、旺季之别, 工作虽不稳定, 但省心、省力、技术要求低, 收入相对于传统农业高得多。

通过对传统农业———主要是种植、养殖业的调查发现, 献县张宝易一家六口, 耕地24亩, 种植玉米亩产1 200多斤, 收获玉米约3万斤, 收入约3万余元, 种子化肥投入13 000元, 算上每天的劳动力成本70元~80元, 风调雨顺, 虫灾较轻, 一年到头净收益几乎没有。尽管国家取消农业税, 农业补贴力度加大, 实际上农民靠农业增加收入微乎其微。献县、沧县小枣产业曾经兴旺, 但投入增加很快, 受天气影响较大, 因雨水较多, 曾经连续两年烂在地里, 无法收获导致收入锐减, 刨枣树现象普遍。孟村县养殖项目比较多, 但技术要求高, 成本高、风险大, 大多不敢涉及。

通过对三农 (农民、农村、农业) 资金来源、流向调查发现, 农民工回村生活模式趋向城镇化, 临时买食物、蔬菜等生活用品的现象比较普遍, 这是农民资金基本去向, 这同时导致农民口粮储备不足———两三年甚至更短的粮食储备, 粮食安全存在隐忧。农民工除了基本生活支出, 把进城务工收入分别投入农村住房翻修改善、婚丧嫁娶、子女教育、赡养父母、治病防老、农业投入 (机播、机收、化肥、农药) 等方面。一旦遇有重大事项, 比如疾病、子女入学, 大多会因四处拆借而欠债。由于三农相对城镇工业的竞争弱势, 三农资金入不敷出的局面并无改善, 反而有加剧的趋势, 尽管国家每年的1号文件多涉及农业, 扶助三农, 而三农积累仍明显不足, 旧账未清, 又欠新账。

通过对各个农村的入户走访发现, 老弱病残妇成为三农的主力军, 他们担负着教养子孙、耕种土地、维护三农社会秩序的繁重任务, 基层村组织不很健全, 六十岁左右老村干部居多, 由于集体资金近乎于零, 集资也是矛盾重重, 村里有些事情只能将就凑合着办, 村容村貌、房屋街 (下转296页) (上接21页) 道十分勉强, 衰败景象令人惊心, 似乎正在生动地展示普通农村的消失历程。相对于新农村建设的目标相去甚远。

回望乡村, 张望城市, 二者之间似乎有一条鸿沟, 城乡一体化必须消弭这条鸿沟, 这不仅仅是“户籍”、“社保”以及“教育、医疗”资源公平问题, 更是一个全社会道德价值取向问题, 是一个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问题。

对城镇化的调查主要是人口结构、产业结构以及公共服务方面。老乡镇以原居住民为主, 占80%以上, 从业人员45%左右;新兴城镇以流动人口占大多数, 他们有或临时或长期的工作。新兴城镇交通比较便利, 多位于城乡结合部的通衢两旁, 从业人员进城、回村方便, 因此新兴城镇以产业区为主, 生活区、商业区零散分布其中。

产业结构方面, 以同类产业集聚为主, 比如管道装备、五金、汽车配件等, 物流相配, 产业结构单一, 数量多、规模小, 工场作坊生产方式居多, 由于应用现代化自动流水线较少, 技术要求低, 因此吸纳了大量农业劳动力, 进场是工人, 回村变农民, 他们或者在工作地没有生活条件, 或者离家近, 因此或早或晚城乡简陋破败的公路上满是农民工往返的身影。

城镇化建设是一个综合项目, 有固定的人口、有合理的产业结构、有基本的公共服务, 这是最基本的, 这些是否会消融农村建设的资源, 与新农村建设争夺资金、土地、人力等资源?如何统筹公共资源在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中的投入?调查发现, 不仅农村公共服务很差, 比如教育、医疗、交通、通讯、水电气等供应, 教育方面, 几个村一个学校, 接送孩子上学, 保证孩子安全, 成了老年人的主要任务;交通方面, 曾经有人因道路年久失修、坑洼积水而摔伤住院。农村如是, 即使新兴城镇也缺乏统一规划, 你一片、我一堆, 公共服务难以低成本运行。

调查结果表明, 城镇化缺少产业支撑, 除土地、人力之外, 资金、技术、信息供给欠缺, 公共服务资源积累不足。新农村建设投入不足、资源匮乏, 若非老弱病残妇坚守, 旧农村也将消失, 或将导致大量真正的“流动人口”, 给社会造成诸多不稳定因素。

对策与建议。城乡一体化是一个自然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须保持动态的均衡性, 这就是“积极稳妥推进”要义。

一是切实加大对三农的资金、技术投入, 将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推进并列。没有新农村建设, 就不会有效推进城镇化建设。在没有城镇经济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以及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的基础上, 不会吸纳更多的农业人口, 此情况下, 如果不进行新农村建设, 而靠“挤出”农业人口, 一方面, 城镇公共服务压力剧增, 环境问题、交通问题、治安问题, 影响正常城镇居民生活, 另一方面, 农村生活、农业生产受到消极影响, 不利于国家总体战略目标的实现。城镇化必须尊重农民意愿;必须严格保护耕地, 切实保障粮食安全, 夯实三农这个现代化建设的根基。

二是科学规划、稳妥推进城镇化建设。整体综合规划城镇各个功能区, 不能你一堆、我一片地摊大饼, 增加公共服务成本。城镇化的目的是集约高效, 一方面为工业提供廉价劳动力, 促进工业积累、升级, 由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构成基础、支柱、高端现代化工业发展态势;一方面转变农业低效模式, 集约利用 (土地) 自然资源, 有效统筹社会管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必须与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不能以牺牲三农这个根基促进城镇化。

三是处理好传统与现代化的关系。传统是根本、基础, “嫁接”也要兼容。从根本上说, 现代化是不能引进的, 必须要在自身传统的基础上, 进行发展和超越。作为现代化的内涵, 不能仅仅停留在“技术工具”层面, 还必须加入人的因素, 决定兴衰的, 最终是人的因素, 现代化首先是人的现代化, 是人的观念思想的现代化, 而人又是传统的第一载体。处理好传统与现代化的关系也就是要城镇化与农村建设并重。

四是搞好人文与自然的关系。三县调查显示, 城镇化迅速发展给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影响, 比如某县“癌症村”与地下水、土壤污染有关。城镇化势必导致产业集聚, 尤其是低级产业, 由于管理理念、经营成本问题, 往往不考虑环保生态, 给周边农村居民生命财产造成危害。从长远看, 对一地一域, 得不偿失, 与城镇化建设的初衷相违背。

城镇化、新农村建设以及工业化、信息化建设, 其根本目的是社会全面、和谐、健康发展,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 道并行而不相悖, 这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是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要求。新型城镇化强调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城乡统筹发展, 体现了共同富裕、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

摘要: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必须并重。城镇化是一个历史的自然过程, 取决于城镇经济的发展状况, 这决定了其对农村农业人口的吸纳程度。通过为期四个多月、对沧州市三县、四个乡镇、十几个农村的情况调研发现, 目前的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不相协调, 一方面城镇吸纳农村农业人口乏力, 另一方面农村农业萎缩, “挤出”人口增加, 二者流出、流入口径不相衔接。再有新农村建设正在受到城镇化建设的冲击, 在资源、资金等方面的竞争中, 新农村建设明显处于下风“, 割瘦补肥”现象普遍。有鉴于此, 提出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必须并重, 并向三农倾斜, 否则或导致城镇化中的环境问题、治安问题以及教育医疗资源不足等, 造成农村根基的毁灭。

8.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材料的择优研究 篇八

关键词:农村;基础设施;材料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生活条件的不断提高,村民对基础设施的需求也随之提高,若继续仿效城市采用高成本、高耗能的建筑材料,将不断加重对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危害。农村在现阶段的发展中,成为了决定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的重要工作。材料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决定性因素,在很多方面都将对基础设施的质量、性能、服务年限产生作用,所以,对建设材料的择优选择是必要性的工作。在此,本文主要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材料的择优选择进行讨论。

1 农村基础设施概述

相对于城市而言,农村固有的环境、水源、空气等环境,都要优于城市。近几年,国家在农村投入的建设力量较大,虽然在起初阶段表现出了理想的效果,但在长久的发展后,由于材料的选择失误,导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出现了很多的问题,不仅影响了当地的空气环境,同时对农作物的生产也产生了负面影响。从现有的工作来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主要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范围比较广泛,道路桥梁、给排水工程、垃圾处理等等,都是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部分,但一味的应用高耗能材料,导致农村经济增长缓慢,环境出现恶化。

第二,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对建设材料的选择相对单一。农村在发展过程中,科技含量并不高,尤其是在材料的选择上,总是选择单一的材料,没有太多的创新,由此导致基础设施建设的水平和性能,都是非常不理想的。

第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需要的材料越来越复杂,为了能够尽快的缩小与城市的差距,基础设施建设的材料必须择优选择,以此来巩固农村的生活环境和生产环境,促进当地的经济建设。

2 农村绿色基础设施建设

对于农村而言,基础设施的建设与材料具有密切的关系,同时在很多方面都能产生较大的积极意义。但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材料的择优选择,不能完全与城市站在同一个标准上,否则很容易导致自身的发展陷入恶性循环。本文认为,今后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必须在“绿色化”方面来努力,这在材料的择优选择上,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诸如学校、医院、卫生机构,都应选擇无污染、无公害的材料来开展,通过一系列的有效材料应用,减少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在农村当中,最宝贵的就是土地。大量的占用土地来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应保证为农村发展带来更大的价值,而不是污染。

第二,在材料的选择当中,应开展多项对比。农村一直走的都是绿色化的发展路线,通过对材料的多项对比,来选择性价比最高的材料。就现阶段的情况来看,很多农村的材料已经有了绿色化的趋势,并且在很多方面小有成就,应持续执行。

第三,绿色化的材料选择和绿色化的基础设施建设是相互配套的,一方面要巩固已经获得的绿色化成果,另一方面,还需要开展较多的绿色化创新建筑,以此来满足基础设施建设和材料择优的双重需求。

3 材料的择优选择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现阶段的工作中,部分标准甚至高出了城市,不仅是为了保护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同时还为了促进我国的全面发展。材料的择优选择,从客观上直接决定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质量。结合以往的工作经验和当下的工作标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材料的择优选择,应积极向绿色化靠拢。

首先,大量的应用节能材料。例如,节能玻璃、防水材料等等。传统材料并不能满足现阶段的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只有选择新型的、高性能的、绿色化的节能材料,才能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更大的帮助。同时,在运用节能材料的过程中,应保证节能材料被应用到各家各户的日常生活当中,以此来改善家庭生活条件。

其次,将原有的传统建筑材料,进行节能优化,例如绿色混凝土等等。绿色混凝土虽然在价格上比较高,但能够保证基础设施建设的长久应用,在很多方面都表现出了较为优异的结果,获得了社会上的广泛肯定。

综上所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材料的择优研究,在今后应深入开展,从客观上和主观上来分析基础设施建设材料的标准,满足较多的需求,以此来创造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 总结

本文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材料的择优进行研究,从现有的工作来看,很多农村都选择了较多的绿色化材料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并且取得的效果是比较积极的。在未来的发展中,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势必会进一步加强,投入的资金、力量也会逐步增多,此时应在材料选择、研究上展开努力,健全建设材料的应用体系和选择指标,完成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实现我国社会的较大发展。

参考文献:

[1]侯军岐.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行管理研究综述[J].北京农学院学报,2014,02.

[2]尹升星,李慧民,王敖君.灰色—层次分析法在陕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评价中的应用[J].建筑技术开发,2014,05:71-73.

[3]苏玉峰.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资金短缺问题与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4,36:108-109.

上一篇:皮具商城旗舰店广告词下一篇:教材图形创意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