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职校园文化与石油企业文化对接和融通

2024-12-01

浅谈高职校园文化与石油企业文化对接和融通(通用8篇)

1.浅谈高职校园文化与石油企业文化对接和融通 篇一

龙源期刊网 http://.cn

职业院校文化建设与现代企业文化及城市文明的对接和融合研究

作者:孟光雪

来源:《职业·下旬》2013年第06期

摘 要:职业院校要实现与企业文化和现代城市文明的对接和融合,除了在学校精神、学校活动、学校秩序和学校环境方面与企业和现代城市文明对接外,还应结合专业的特点,预知学生将来可能从事的行业企业,探究其文化共性,有所侧重地进行不同类型的文化建设,并渗透地域文化,培养学生开放、包容、务实、创新、奉献、诚信的价值理念和文明素养。关键词:学校文化 现代企业文化 城市文明 对接 融合一、问题的提出

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教育类型,其鲜明的职业性、技术性、实践性特点使人们往往将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职业技能的提升上,“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是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内在要求,“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是职业院校的自觉追求,“动手能力强”“有一技之长”是人们对职教学生的朴素认知。然而“技能”不能包打天下,职校学生步入社会后,除了必备的技能水平外,如何顺利实现与社会和企业文化与价值观的对接则直接关系到个体的职业生涯,影响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

职业院校作为与社会和企业联系最密切的教育组织,在其文化建设中融入企业文化和城市文明的元素,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受到不同文化的熏陶,早早确立现代公民意识和职业意识,对于其顺利实现角色转变,提高社会和职业适应能力将大有裨益。

二、职业院校文化建设与现代企业文化、城市文明对接和融合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1.学生与员工、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文化差异

据余祖光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工业文化对接的研究与实验》表明:在对多个行业地区的企业调查中,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学生与员工的文化差异随处可见,企业对于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工业文化素养的满意程度远远低于对其知识技能的满意程度,尤其在纪律、团队、责任心等方面差距较大。学校与合作企业在管理、决策和执行层面的文化差异也十分明显。因此,毕业生初进企业最大的苦恼不是技能和知识,而是文化的认同和基本素质是否达到企业标准的问题。学生和职场中人的比较见表1。表1 学生和企业人的区别

项目 学生时代 企业人

价值观 个人价值观为主 认同企业文化,有和企业趋同的价值观

人际关系 简单的师生关系 和不同年龄、不同职务、不同性格的人相处

时间关系 自由支配的时

间多 时间就是成本,严格时间管理,至少8小时束缚

学习的方法 被动地接受 干中学、学中练,岗位训练,自我启发

考核 固定的时间、阶段的考试 每天都有工作目标,时时都是考核

顾客 无 有内、外客户,服务意识

制度 学生守则 严格的规则/制度,严谨的作业标准

成本意识 无 以最低的制造成本,生产高质量的产品

质量意识 无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

交货期意识 作业延时交付,影响不大 按时完成工作指标,按客户要求交货是赢得市场竞争的法宝

安全意识 被保护的对象 具备危险预知,主动防范的意识

2.学生与市民、学校与社会之间的文化差异

学校是个小天地,社会是个大舞台,学生从相对封闭的校园走向开放多元的社会,不仅意味着其个体经济的独立,对个人时间和行为的自主支配,也意味着要开始承担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面临各种社会抉择和风险,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将不断地进行重构而最终定型。学生在主动适应社会需求、与社会的互变作用过程中,通过学习与内化社会文化而胜任社会所期待承担的角色,并相应发展其自身个性,从而完成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角色转变。学生和社会人的比较见表2。

表2 学生和社会人的区别

项目 学生时代 社会人

经济地位 没有收入,依附家庭 经济独立,自主支配时间和金钱

行为约束 学校管理,他律为主 主要靠自律遵守社会秩序

人际关系 同龄人关系单纯,无直接利益冲突 各种关系错综复杂

生活方式 群体生活 个体生活

家庭责任 无需承担家庭责任 需要承担家庭责任

生活重心 学习工作、婚姻、家庭

风险 基本没有 处处存在价值观 相对单一 多元

3.社会转型期职教学生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

据统计,职业院校的多数学生来自农村、低收入家庭,因为家庭比较贫困,父母受教育程度偏低,学生接触现代化工业机会很少,工业文化、企业文化的家庭熏陶作用微乎其微,学生外出旅游参观学习企业文化的机会几乎为零。学生进校前,对企业管理基本知识、知名企业的发展史等几乎一无所知,对身边的企业知之甚少,对尊重劳动、诚信、遵守规则、守时等认同度较弱。广大学生渴望走进企业,实地感受和接触企业文化。

另一方面,当今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正经历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变迁和发展,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发生深刻变化。在多元的文化背景下,面对更加复杂的社会现实和多重价值观念的碰撞,职校生作出判断和选择的过程尤为艰难。特别是当前职业院校的学生学历低、就业岗位地位低、劳动强度大、薪酬待遇差、发展空间窄。学生从学校进入社会和企业,理想与现实出现巨大落差,心理也特别容易失衡。

职业教育作为一头连接学校、一头连接社会和企业的教育,不单要实现职业技能上的“无缝对接”,还要对学生在校期间就进行社会与企业文化的心理调适,这种文化上的对接和融合颇为重要。

三、现代企业文化的特性

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体系中的一个有机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民族文化和现代意识在企业内部的综合反映和表现,是民族文化和现代意识影响下形成的具有企业特点和群体意识以及这种意识产生的行为规范。

人们一般从四个方面定义企业文化:一是企业员工所共有的观念、价值取向以及行为等外在表现形式。二是由管理作风和管理观念(管理者语言、行为、奖励等形式)构成的管理氛

围。三是由现成的管理制度和管理程序构成的管理氛围。四是书面和非书面形式的标准和程序。

企业文化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产品主导型的企业文化,以“创新、诚信、效率”为关键词;二是服务主导型的企业文化,以“服务、尊重”为关键词;三是综合型的企业文化,将产品和服务融为一体。不同企业文化之间还存在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

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要素。企业价值观的形成是企业领导者与员工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的个体价值观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校园文化与现代企业文化的对接和融合主要是价值观的对接和融合。

我国比较成熟的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主要有:联想集团的四条核心价值观:一是成就客户——我们致力于每位客户的满意和成功;二是创业创新——我们追求对客户和公司都至关重要的创新,同时快速而高速地推动其实现;三是诚信正直——我们秉承信任、诚实和富有责任感,无论是对内部还是外部;四是多元共赢——我们倡导相互理解,珍视多元性,以全球视野看待我们的文化。中兴通讯公司的核心价值观:互相尊重,忠于中兴事业;精诚服务,凝聚顾客身上;拼搏创新,集成中兴品牌;科学管理,提高企业效益。TCL集团的价值观是:为顾客创造价值,为员工创造机会,为社会创造效益。华润集团形成了以“诚信”为核心价值观和“业绩导向、人文精神、团队建设、创新求变”为企业价值观的价值观体系。

这些企业的价值观既有共性也有自身特点,是行业的性质所决定,也是现时代我国社会核心价值的直接体现。

四、城市文明的特性

汉语“文明”一词,最早出自《易经》,曰“见龙在田、天下文明。”(《易经·卦辞》)。唐代孔颖达注疏《尚书》时将“文明”解释为:“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经天纬地”意为改造自然,属物质文明;“照临四方”意为驱走愚昧,属精神文明。西方“文明”的观点是由18世纪法国思想家相对于“野蛮状态”提出的。文明社会不同于原始社会,因为它是定居的、城镇的和有文字的。城市的出现、文字的产生、国家制度的建立是文明出现的标志。

城市文明是与乡村文明相对立的。乡村文明是一种相对封闭的社会文明,每个村落的社会关系基本是相对稳定的,村落里的家庭与家庭之间的关系是清晰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相当程度上是一种因血缘关系而建立起来的复杂的亲属系统。熟人社会是乡村社会的典型特征。城市在人际关系、地理外观和生态环境上完全不同于乡村。相对于乡村生活,城中居民活动的空间与半径空前扩大,但城中居民相互认可的可能程度则空前降低。城市中人虽然总是在一定单位、一定公司企业工作,有着一定的确定性的人际关系,但同一单位或公司的人,则是带着不同背景而来;同时,只是上班时间人们为着工作目的而相聚一起,下班则各自为着自己的私人目的分离奔走。人们之间关于工作中的事务,可能可以谈得很投机,而对于对方的私人事务,则可能全然不知,也不是对方可以轻易进入的领域。

综上,现代城市人的生活与精神特性可以归结为:人际关系的疏离、陌生人的公共空间以及现代人的孤独感。维持城市文明秩序,要依靠法律和城市公共管理机构,同时也要求城市居民遵守秩序、开放包容、独立自主、和谐共处。

五、职业院校文化建设与现代企业文化、城市文明对接和融合的实践途径

职业院校要实现与企业文化的对接和融合,除了在学校精神、学校活动、学校秩序和学校环境方面与企业对接外,还应结合专业的特点,预知学生将来可能从事的行业企业,探究其文化共性,有所侧重地进行不同类型的文化建设。而渗透地域文化,培养学生“开放、包容、务实、创新、奉献、诚信”的价值理念和文明素养则是学校文化建设与现代城市文明对接的切入点。职业院校文化建设与现代企业文化、城市文明对接和融合的途径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1.在校企深度合作中渗透企业价值观念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必经之路,也是职教学生认识和了解企业文化的重要途径,职业院校可以通过推进一体化课程改革、企业进校、订单培养、企业专家讲座等形式在专业建设、课程教学中渗透企业价值观念,在人才培养方式上实现与企业的深度融合,并结合地域文化特点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学校文化。如学校与企业共建“高技能人才培养中心”,按照企业生产车间的要求,由企业在校内投资,利用企业的资金和设备,采用“企业进校”生产教学一体化的办学模式。学院的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共同研制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实施计划,变实训车间为生产车间、变实训作品为“订单”产品,变消耗性实习为生产性实习,培养具有成本意识、核算意识、创新意识和经营管理理念的复合型人才。

2.在职业指导课中确立学生的职业意识

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是学生了解职业、了解自身、认识专业,建立学习兴趣,规划职业生涯发展道路的第一课。通过职业认知、职业道德、职业生涯规划以及职业礼仪的系统教育,可以使学生树立职业意识。教学中,还应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就将来所从事的行业的背景、代表性企业的文化特色进行介绍,组织学生参观学习及研讨,聘请资深的企业技术管理人员讲课、邀请成功校友介绍经验等,使学生对行业企业的文化有深刻的感知。

3.学校精神文化、物质环境中融入地域文化和企业文化元素

学校在校歌、校训、校徽、校风设计中要体现鲜明的职业特色,融入地域文化和企业文化元素,并通过各种重大礼仪形式进行固化和强化。在校园楼堂馆所、绿化美化、实训场室建设中要突出传统文化、技能文化、企业文化的教育,使学生置身于校园中能时刻感知到鲜明的文化特色。

4.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培养现代公民意识和职业意识

丰富多彩的学生文体活动和社团活动是渗透企业文化和地域文化的重要途径。一是要倡导文明礼仪、遵守秩序、勤俭节约、健康向上等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重大节日、纪念日、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技能比赛、体育运动会、校庆纪念日等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和载体,引导学生做热爱生活、遵纪守法的现代公民。二是通过参加技能社团、技能节活动树立学生的职业意识,使学生体验职业环境,获得职业成就。三是通过参加青年志愿活动提高学生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树立奉献、包容、分享等情感体验。四是通过参加校园文体活动培养良好心态和体魄,形成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

六、结语

学校的文化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的文化积淀和持之以恒的自觉追求,需要学校领导者的高度重视和对学校历史传统的延续发展,在学校文化建设中自觉渗透现代企业文化和城市文明,也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

参考文献:

[1]余祖光.产业文化育人典型案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2]张德.企业文化建设(第2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3](美)亨廷顿著,周琪等译.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9.

2.浅谈高职校园文化与石油企业文化对接和融通 篇二

关键词:高职院校文化,企业文化,订单教育,对接,文化建设

从制造业比较发达的广东沿海地区来看, 技术工人的短缺, 成为制约产业升级的突出因素。2012年, 教育部明确提出要把职业教育的自主力度加大、校企合作的深化、义务教育和学前教育的质量提升、高等教育的稳步发展作为重点推进。

1 高职院校现状

高职院校在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方面具有高等院校所不能取代的优势, 但有调查显示, 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高技能水平的高职毕业生在进入企业后, 离职率居高不下。麦克思研究院《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指出:2011届大学毕业生中, 有60%的人认为目前的工作与自己的职业期待不吻合, 34%的人毕业半年内就有离职经历。在认为目前的工作与自己的职业期待不吻合的人中, 本科生比例为56%, 高职高专生为63%。造成这种现象有诸多因素, 其中最突出的是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严重脱节。学生在进入企业后普遍感觉不适应, 心理落差大, 行为规范、价值观等各方面与企业格格不入。学生在进入第一家企业后表现得尤为明显, 经过几次离职再就业后, 才逐渐稳定下来。因此, 有些企业甚至直接在招聘时将应届毕业生排除在招聘范围之外。

近年来, 许多高职院校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 着力研究如何把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职业性人才的目标融入到校园文化的发展规划之中。相关的理论与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对高职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对接和融合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还是遇到许多操作上的难题, 缺乏具体有效的指导手段。许多高职院校如同盲人过河, 只能一边实践, 一边进行理论研究, 从目前来看尚无比较系统的理论研究成果。

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 中国的高职教育的发展处于一种举棋不定的尴尬局面。一方面, 尽管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 为社会和市场培养了大量的技能型人才, 但由于社会对高职教育的偏见, 许多高职院校以高校为榜样, 努力模仿高校文化;另一方面, 高职教育与企业关系比较紧密, 又不断受到企业的影响, 试图迎合企业文化。对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研究, 日本的研究相对广泛一些, 日本学者细谷俊夫在《技术教育概论》中比较系统地提出职业院校不仅要进行专业教育, 更重要的是充分利用学校的文化资源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美国人塞德兹在《俗物与天才———哈佛天才与素质教育典藏文库》一书中, 提出了职业院校要有自己的独特的文化系统, 这样才能培养出能够适应市场的有特长的人才。

2 校企合作订单教育介绍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是推进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迫切需要。校企合作能够帮助学校快速实现大规模、高水平地培养高技能人才, 必将成为职业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近几年来, 许多高职院校以“订单班”模式作为开展校企合作的契机, 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是指职业院校与企事业单位针对社会和市场的需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共享师资、技术等各方面资源, 通过“工学交替”的方式分别在学校和用人单位进行教学, 学生毕业后定向进入企业的一种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订单班的管理过程中, 引入企业文化的理念, 有助于加强、加深高职院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链接、耦合。

3 校企合作订单教育优势

3.1 高职院校文化与企业文化合作

校企合作订单班文化建设是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求同存异的结果。

与高校教育不同, 高职教育的优势在于紧贴市场, 最大程度地培养适应社会与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种适应不仅体现在知识、专业技能上, 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对企业文化的认同上。高职院校文化与企业文化之间既有相似点, 又有着本质的区别。二者都是属于社会文化中的亚文化, 以实现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为终极价值;二者都是属于组织文化, 通过组织内的宣传自上而下地对组织成员的心理和行为产生约束、规范的行为。但是,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 高职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的历史积淀而成, 不带功利色彩;而企业文化则是为“盈利”服务, 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终极目标。正是由于这些异同, 使得校企合作中难免遇到矛盾与冲突。

3.2 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校企合作订单班文化建设有利于培养对企业文化具有高度认同感的人才。

毕业生跳槽频繁, 许多企业对此感觉非常无奈, 甚至出现宁愿选择在知识、技能上平庸, 但是有较高的敬业水准的学生。校企合作订单班文化建设能够帮助毕业生提前感受企业文化, 培养毕业生对企业的忠诚度。

校企合作订单班文化建设有助于大学生认清市场现状, 提前做好进入职场的准备。

在订单班的文化建设中, 导入企业管理的理念、模式, 让学生对团结合作、爱岗敬业、集体荣誉感等职业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一般来说, 订单班的学生上课纪律较好, 平均成绩也高于一般水平。同时, 在企业文化的引导下, 订单班学生往往能够表现出较强的创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人际交往能力。在充分认同企业文化的基础上, 学生们能够以积极、良好的心态参与到企业的发展中去。

4 校企合作订单教学模式开展

高职院校订单班的教学模式使高职院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碰撞和融合成为必然。在订单班的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 强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理念, 着力打造独具特色的班级文化, 有助于学生提早适应企业文化, 实现从学校到企业的顺利过渡。现结合某职业院校的订单班情况, 订单班文化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4.1 班级冠名

订单班成立伊始, 以企业及专业方向冠名班级, 强化订单班与非订单班的差异化, 有利于学生迅速对自己的新班级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如“10雅戈尔生产管理订单班”、“11七匹狼营销订单班”等新的命名方式, 打破传统院校以序号命名班级的体制。许多订单班采用穿着统一班服的形式, 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辱感。如劲霸订单班的学生统一穿着红色白领的带有企业LOGO的文化衫, 好孩子订单班则穿着黄色的文化衫。

4.2 班级管理制度

制定带有企业特色的班级管理制度。不同于传统班级班干部的划分及职责范围, 订单班中班级干部具有新的意义及责任。例如, “11劲霸生产管理订单班”共设立了五名班干部, 其职责为:

班长———对整个班级管理负责, 主要链接班级与企业、班级与学校, 及时将企业、学校的要求传达给班级, 并且将学生的意见汇总反馈给企业和学校, 搭建学校、企业和学生的三方桥梁;

学习委员———参与培养方案的制定, 记录班级学生上课情况, 协助老师收集学生的作业, 将学生的问题集中反馈给各个任课老师;

生活委员———负责组织学生布置订单班的教室、安排卫生值日表, 并监督记录每天教室卫生情况;

纪律委员———负责记录每天学生上课迟到早退及上课听讲的情况;

绩效委员———每周汇总以上记录, 作为“每周班级之星”的参评标准之一。

除此以外, 每天订单班的学生们每周都要写周计划、周总结, 每天要写每天的学习情况, 由各个班干部轮流审阅, 作为“每周班级之星”的参评标准之一。

4.3 教室文化建设

用企业文化打造教室文化。订单班的教室由学校提供, 具体的布置方案由企业与学校共同商定制作。例如“10金苑管理订单班”用“以心吻美”做文化, 而“10卡宾生产管理订单班”则以“冒险与创新”来布置教室, 好孩子集团则将公司的规章制度直接做成宣传板放在了黑板的右边空白处, 营造出即使学生坐在教室的课堂上, 也能充分感受到企业的文化气息的氛围。

4.4 激励机制建立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许多订单班都设立奖学金的制度。“11劲霸生产管理订单班”在课程结束以后, 将结合各任课老师及企业的意见, 从“每周班级之星”中评选出最终的奖学金获得者。

4.5 小结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 订单班的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提前感受到企业的工作环境和文化价值观, 在心理上有一个过渡阶段, 为企业培训节约了大量的经济成本。

订单班的培养将企业的品牌文化、价值观等思想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能能在校园养成良好的素质, 也具备参与企业文化建设的素质与能力。

5 结语

高职院校校企订单式教学过程中, 其高职院校文化与企业文化也不是简单的以一方取代另一方。高职院校的管理侧重于责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营造良好的学风、班风、校风等观念, 它体现于高职院校的管理制度与文化活动之中。而企业管理侧重于纪律、效益、质量、信誉等观念, 它体现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因此, 高职院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过程, 应在双方合作发展理念的指导下, 突出学校的主体作用, 通过校企文化的相互作用、优势互补, 凸显高职教育的高等性和职业性的教育环境, 把学生培养成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有思想能创新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以此满足社会和市场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王娜, 李寅, 吴志能.从文化层面看高职教育发展的新思路[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2, (2) .

[2]金根木, 经莉莉.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班班级文化建设实践[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4) .

[3]张婷婷.校企合作订单班班级文化建设和企业文化对接研究之物质文化建设对接初探[J].职业与教育, 2011, (10) .

[4]郑金洲.教育文化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3.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通 篇三

关键词:高职 校园文化 企业文化 融通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社会对专门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各高职院校加大了教育教学改革的力度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目前不少高职院校对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还不够清晰,办学特色不够鲜明,其中,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脱节便是一个突出的问题。2004年,教育部在《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高职教育必须根据企业岗位对人才素质的全面要求,努力使毕业生达到“零适应期”。”这要求学生不仅要具有过硬的专业技能,还要能够主动适应企业文化,这是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但目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缺乏职业教育特色,与企业文化联系不够,未能大力培养学生作为未来职业人应具备的综合职业素质,因此,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通是高职院校必须重视的一个课题。

一、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在特定的校园环境中创造的与社会和时代密切相关且具有校园特色的人文氛围、校园精神和生存环境。校园文化主要体现在学校的环境与设施、学校的运行机制、管理理念、课堂教学内容、校园活动等环节,主要包括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的价值观念、综合素质以及精神面貌等各个方面。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建设具有职业性、区域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校园文化,能够为学生创造出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从而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团结合作、诚实守信、公正公平的职业素养,更好的服务于社会的发展。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经营实践过程中,在的总和。它是企业内部团结的纽带,是能够体现企业生命力的软实力,是市场竞争中的重要手段之一,更是一种现实的生产力。因此,企业文化是企业个性化的根本体现,是企业生存、竞争、发展的灵魂。

二、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联系

高职院校与企业所属不同的领域和行业,作为不同组织的活动实体,它们所营造的文化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既有共通点,又有差异性。

(一)共通点

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目标均为营造良好的氛围,增强学生或员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实现人的素质全面发展。

1.二者均对人的行为起着导向、激励的作用

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具有潜在的激发与约束作用,从而使其用约定俗成的标准来评判是非以及规范自身行为。高职院校用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端正学生的不良态度,实现学生行為规范的社会化以及人生的责任化,使学生成为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社会成员,并能担任一定的社会角色,按照社会规范来为人处世。

企业文化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努力被广大员工真正的了解和接受,并内化为他们的价值观、道德准则和行为准绳。企业文化通过重组受体思维模式,可以使个体潜移默化地接受一种观念。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引导员工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为企业贡献自己的力量,从而使个体和企业的目标得以共同实现。

2.二者均以实现人的素质全面发展作为目标

校园文化建设是社会全面进步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校园文化以价值观念为核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培育学生的责任感和创造性,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企业要想有所发展,必须依托员工的努力工作,而优秀的企业文化需要不断强化员工的素质培养,使员工的各项能力有所提高,增强员工的凝聚力,只有如此,企业才能获得长足发展。

(二)差异性

1.二者文化特性不同

高职校园文化重在教书育人文化。高职校园文化不仅要符合社会价值观念和精神追求,更要表现出其独有的文化内涵,它培养的是技术技能型、知识技能型、复合技能型人才。

企业文化是生产经营文化。企业主要根据市场需要,围绕其经营目标,使员工在企业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努力工作,实现其经营目的。

2.二者价值取向不同

高职校园文化是一种学术专业文化,以价值观念为核心,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通过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企业文化是一种责任文化,主要强调责任感,侧重于结果。责任文化是提高企业执行力的有效途径,是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企业文化主要培育员工的责任心,激发员工的创造力,为企业的发展出谋出力,实现企业的良性前进,取得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三、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通的途径

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既有共通性,又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实现二者的对接与融合,对发展高职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如何找准融通的途径仍需要高职院校和企业共同努力,不断探索和创新。笔者所在学院坚持“以卓越精神为统领,以打造人文职业校园为主线,物质、制度、精神、行为文化全面发展,努力实现文化创新”的校园文化建设思路,全力构建和谐育人环境。以下三种途径可以为同类兄弟院校提供一些借鉴。

(一)校园环境引领校企文化对接

高职院校在创建校园环境时,应充分体现“职业”特点,努力在校园内营造浓厚的企业文化氛围,如仿真实训室的创建、优秀企业家和毕业生经历上墙、文化墙的打造等。

笔者所在的日照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非常重视校园环境建设,一方面,学院尽可能多的开设仿真实训室、工作室等,融教室、实训、考工于一体,营造出真实职业氛围和环境。同时,在教室布置方面将优秀企业家和毕业生经历设计成版面进行宣传,时刻激励学生不断进取。另一方面,力争在硬件建设上凸显文化特色。学院投资百万元,以浮雕手法打造“日初文化墙”,融传统文化与职业文化于一体,内容包括“修身立德”、“读书勤学”、“励志奋斗”、“探索创新”、“友谊合作”和“汲取提升”等八个主题板块,图文并茂地展现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同时体现职业特色,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感悟,健康成长。

4.浅谈高职校园文化与石油企业文化对接和融通 篇四

一、研究背景

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中学相比更显著的特点是,中等职校的社会服务更直接,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更紧密,其核心是培养的学生要能为社会需求面直接接纳。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过自身改制及相互间的重组,生产力布局和链接得到重新组合,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促使企业在优化发展的过程中,不仅注重自身的发展环境,而且也开始注重人力资源开发的优化工作,他们已经开始实施长、短时间的不同策略,在短期内,他们注重选择素质优秀的员工进厂,在对一般民工、经短期专业培训民工与合格的专业职校毕业生三者之间的选择中,往往偏向于后者,在对后者的选择中,也十分注重人的素质的挑选。

也基于此,企业更注重与职校的有效对接,通过开展“订单”式培养、就业洽谈会、设立学生奖学金、学校楼宇冠名等方式灌输学生企业文化。但在实施过程中,往往体现为单向的企业文化对学校文化的渗透,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相对显得单薄。如何使企业文化与学校文化实现有效交融。使学生在心理归属上融入企业,在价值取向上认同企业,在行为特征上接近企业,也就是让学生在校期间便从技能掌握到文化归属上更多地打上“企业人”的烙印,将是我们致力的目标。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本课题针对职校中单向的企业文化进校园的情况,通过具体调查,分析目前企业文化进校园的载体、具体进行的活动及产生的效果,以期找到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有效交融与对接的结合点,为培养学生“企业人”服务。

1.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

2.企业文化:企业为解决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而树立形成的,被组织成员认为有效而共享,并共同遵循的基本信念和认知。企业文化集中体现了一个企业管理的核心主张,以及由此产生的组织行为。

3.有效对接:是指各个单位在管理、指挥、后勤、通讯等部门的管理体系和技术支撑完全一样。当由一个单位指挥其他单位时,如同指挥自己的单位。

三、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本课题研究价值与创新之处

1.研究现状:

职校作为我国中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总体文化积淀不是很深,但由于其有鲜明的办学特色,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以及教育理论专家把目光聚焦到中职校园文化建设这一领域。并把研究重点着力于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之间的关系。大多认为:中职教育应该“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校园文化建设,也应突出“职业”的特色。这里的措施包括把中国的、世界的优秀企业精神文化介绍、展示给学生;学校橱窗展示突显企业特色;开展学生下企业实践活动;优秀毕业生巡讲;楼宇冠名等等。从文化表层上把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相互衔接。

2.本课题的研究价值与创新:

本课题组意识到,虽然国内已有一些教育工作者对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一些探索,但总体来说研究尚存在较大的局限性。没有看到两种文化相互衔接过程中的表层化趋向,对于这种趋向缺乏系统全面的第一手调查资料。本课题组的研究研究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比在功能、环境、条件、建设方向等的不同之处,在校园文化中有效引入企业管理理念、评价方法与措施,使学生在心理归属上融入企业,在价值取向上认同企业,在行为特征上接近企业。即增强学生对于企业文化的适应性,提高学生适应岗位的职业能力与素养,最终的目的仍是实施毕业生从学生到职工之间的平衡过渡,达成真正“无缝对接”的目的。

四、理论依据

1.理论依据:本课题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理论、职业教育学、心理学、美学、人才学等为理论指导,以职业素质教育理论、创新教育理论、现代企业管理学和系统论等为借鉴而进行研究。

2.政策法规依据:该课题以《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职业教育法》、《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为政策法规依据和强大推动力,从而既保证了选题的正确,又保证了研究方向的正确和研究方法的科学性、成果的可靠性。

五、研究的目标、内容与重点

1.研究目标:

学校文化功能是其他任何社会组织所不能比拟的。现代学校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将上一代的文化内容经过价值批判和取舍,去粗存精,去伪存真,传播给下一代。而作为职业学校要把培养适合企业需要的有用人才为目标,把企业文化提早渗透到学校文化中,实现学生、企业、学校三者的共赢。

我们旨在根据当前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内涵,继续把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同时,要借鉴企业文化中的精髓,尝试把企业管理中的“7S”(整顿、整理、清洁、检查、素养、安全、节约)规则、PDCA(策划、实施、检查、处置)方法、“ABC”策略等融入学校文化、特别是班级管理中,无论是从形式上还是从内容上使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实现交融对接,打破以往的只注重形式不融入实际的现象。

2.研究内容:

理论研究:

本课题理论研究拟从四个方面展开:

其一、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意义和价值研究;

其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现状分析;

其三、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内容、模式、方法研究;

其四、基于校企对接的中职校园文化建设方案研究。

实践研究:

本课题的研究者均为职中一线教师,本着“从实践中来、回到实践中去”的原则,我们的研究归根到底还是为了更好地总结指导自己的教育工作,无论是从对象还是实施者都有自我发展与成长的诉求。本课题研究将立足于职高校园文化建设,结合当前国情、校情、学情组织实施“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从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管理、方法、评价等方面加以多元构建。

六、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研究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课题启动阶段。(2011.9——2011.10)

主要填写申报表,组建课题组,制订《研究方案》与《实施计划》,理解课题内涵,明确研究目标,熟悉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二阶段:课题实施阶段。(2011.11——2013.2)

1.组织教师广泛收集相关的研究资料,通过学习、交流、研讨,增强教师主动学习的意识和提高分析、筛选、整理资料的能力;

2.运用调查研究方法做好各项调查访谈记录;

3.用校园网络,设置企业文化进校园教育板块,以各项活动为载体,形成老师、家长、学生、企业之间的互动平台;

4.课题组成员交流实验进展,解决实验中存在的问题,着手完成阶段小结;

5.课题组成员在开学初期、中期分别完成本学期阶段性研究成果的初步设想,在此基础上,中期进行充实和完善,形成阶段性研究的成果框架和提纲;

第三阶段:课题总结阶段。(2013.3——2013.6)

1.汇集课题组成员研究论文,形成论文集;

2.汇总相关校本教材;

3.撰写研究报告。

七、课题研究成果

1.研究报告;

2.企业文化进校园实例;

3.校本教材;

4.教师论文集。

八、课题研究条件保障

1.课题组成员的配备结构合理,既有教育教学的资深教师,也有在教学第一线,富有创新精神,积极进取的教育教学研究的实验教师,为本课题的研究创设了良好的人文环境。课题组部分成员,曾参与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新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研究》的研究工作,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其余几位成员也参与了校级课题的研究工作,具备一定的课题研究基础。

2.学校作为一所发展态势良好的中职校,已在企业文化进校园方面作了积极的探索,学校教学楼、道路皆于本市骨干企业名称冠名,为本课题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3.课题总历时两年整,每学期二十个教学周,每周一个小时集中研究,时间有保障。

4.学校领导重视、关心和支持此课题的研究,确保研究经费及时到位,使课题研究能顺利开展,为本课题的开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学校将投放足额的专项资金,为课题研究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

5.本单位是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苏州市教育科研先进集体,作为国家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新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研究》的实验学校之一,具有较好的课题研究基础和研究氛围。2011年,学校成功创建为高级技工学校,为本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基础保障。

课题组

5.浅谈高职校园文化与石油企业文化对接和融通 篇五

关键词:高职,校园文化,企业文化

一、引言

近年来,校园文化备受教育家的关注,成为教育界的热点。现在,许多高职院校都在进行由规模扩张向提高教学教育质量的方向转型,因此高职校园文化的建设便成为重点。站在新时代的视角来看,特色校园文化的建设具有重要性,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对于建设特色高职校园文化存有很大的推动作用,能够有效地提高高职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促进高职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二、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含义以及同异

1.高职校园文化的含义。高职校园文化是职业教育的教师与学生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自然形成的一种行为规范、精神状态、思考方式和价值观的氛围,具有高职独有的校园特色,是一种团体的精神力量,是一种很具特色的文化现象。高职校园文化与普通高校的校园文化相似,但是融入了职业特征和职业素养,由此具有特有的职业气息。高职校园文化一般包括这几个部分: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环境文化。

2.企业文化的含义。企业文化是上个世纪80年代被引进中国,逐步被政府和企业关注和重视,认为它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灵魂。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工作实践活动和企业发展以来逐渐沉淀形成的精神文化,被企业全体员工认可并共同遵守与维护,通常表现形式为:企业的战略目标、经营理念、行为规范、价值标准以及企业树立的公众形象。企业文化反映的是企业运营过程中的理念,也是企业在进行管理和选择战略的时候在价值理念上的表现形式。同时,企业文化注重为解决利益冲突时指明方向,并以此来规范员工的行为。

3.两者之间的同异。(1)共同之处。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都是一种无形的存在,都是一种群体文化,都是以一种文化力量对本区域的行为规范起来。两者都是属于社会文化当中的亚文化,都具备文化的共同特点,都是管理人的一种文化,都有感染人、引领人、塑造人和培养人的功能。在高职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形成过程,都是不断汲取外来文化的精华并与之合并融合来促进自身文化不断丰富不断发展的过程。而其中文化流动的方式主要是通过信息传递和人员流动。因此,两种文化是融会贯通、密切相连,可以实现有效对接。(2)差异之处。第一,影响范围不同,校园文化存在于校园,企业文化存在与企业;第二,建设主体的不同,高职校园文化的主体的职校的师生,企业文化则是企业全体员工;第三,建设方式不同,校园通过建立校章制度,加强学风建设来树立学校的形象和营造氛围;企业则是通过制定战略目标、确立企业的价值取向和经营理念、培养团队意识和塑造企业形象来进行;第四,价值取向不同,校园文化注重的是过程,倡导的是民主平等自由和个性的学习氛围和文化环境。企业则是注重业绩、市场竞争、服务、行为规范和纪律;第五,建设目标不一样,校园文化主要是运用各种资源来培育优秀的技能人才。企业则是通过激励机制来鼓励员工,创造更大的效益。

三、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必要性

1.激励学生。在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实现融合对接的过程中,学生会亲身体会到市场竞争的激烈以及人才市场中的压力,同时还能亲自感受优秀企业文化的氛围,其中的哲学思想、企业精神以及经营理念中不断进取的竞争意识。除此之外,通过接触校外的企业文化,学生就会明白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实际的工作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也会充分体会到竞争的压力和自身应当承担的责任,清楚地明白没有一技之长是难以在社会立足。通过体会企业文化,学生就会产生危机感,产生“居安思危”的思想,在压力的推动下,在目标的激励下便会努力学习。

2.训练学生。高职学生尚未踏入社会,社会适应能力低下,社会阅历尚浅,对世界的憧憬过于理想化。并且他们对企业不熟悉不了解,对企业文化更加不明白,更不用说认同。现在的社会上,大部分的高职毕业生刚踏入社会进入企业的时候很难适应工作环境,没有办法在企业中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位置。高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应用型的人才,培育企业需要的人才,所以应当缩短“适应时间”,缩短校园与企业的“距离”。与企业文化的对接就是一次学生深入企业的机会,让学生体会企业当中严格的、一丝不苟的管理和纪律要求,感受员工吃苦耐劳的精神。两种文化的对接可有效地训练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前帮助学生调整心态和提高他们进入企业工作后的适应能力。

3.创造价值。高职培养的是第一线工作的高技能人才,具有一技之长的毕业生才能在人才市场中脱颖而出,被企业赏识。因此,高职学生参与到企业文化活动当中是具有一定的必要性。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能够使学生明白企业需要的人才是怎样的,优秀的员工应当具备哪些素质,从而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创造自身的存在价值,提升自我的创造能力和创造素质。

四、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途径

1.引进企业文化因素,改进高职校园环境建设。有关文件指出,要大力加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建设有精神文化内涵的物质文化环境,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高职作为高等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不断汲取优秀的企业文化,不断地提升高职院校的文化品位。遵循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互相结合、校园精神与职业素养相配合的原则来营造校园文化环境。从硬性条件下手,给予学生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再从软性条件开始,引入企业文化对学生进行感染。熏陶、全方位地影响学生,进而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文化综合体系,营造一个具有独特文化的校园环境。

2.把企业文化引入到教学当中。高职院校肩负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重任。高职院校的教学本身就与经济发展状况、企业和科学的发展具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引入优秀的企业文化最根本的,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在办学过程中引入并贯通办学定位、办学理念以及培养过程整个系统,全方面地融合优秀企业文化,打造最优职业特色的校园文化环境。当然,教学中也要引进有效企业文化理念,唯有如此,高职教育才有质的发展,才能步步高升。高职院校通过工学结合、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方式来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技能培养。系部和专业应深化与企业的合作,以优化工作过程和教学系统为目的改革课程建设,形成具有丰富企业文化和具有特色的课程文化和专业文化,努力改革、打造营造具有职业特色文化的高职校园。

3.搭建合作平台,实现校企文化的深度对接。(1)教育改革。目前,仍然还有许多高职院校采用三段式模式(公共课、专业课、实训课)上课,这种模式多数适用于本科类学校,对于高职院校则不合适。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动手能力强的技能应用型人才,动手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不强的学生难以满足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这样的教学模式只会令学生一毕业就失业,完全没有竞争能力,没有竞争优势。解决这个矛盾的出路就是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加强专业化的职业课程,与企业长期合作办学,注重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相互融合,使得企业文化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企业文化在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中的有效作用。为了建设满足现代化需求的高职专业人才培育模式,高职院校在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应当将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生产过程或者工作项目相挂钩,实训的设备设施应当尽可能地与工作实际情况相同,这样才能把教学环境与企业的文化氛围融合,才能打造具有职业特色的高职院校,有企业特色的校园文化,这才是实现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有效保证措施。(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校企文化的对接,可以在人才培养模式中加入职业素养元素。让学生接受职业素养的熏陶,这是一种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更加专业化,如何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成了高职院校办学的关键问题,也是打造具有职业特色的校园文化所关注的核心问题。高职院校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并引导其往好的方向延伸,培养学生创意意识和创新思维,提供综合素质,培养满足企业要求的技能人才。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除了加入职业道德素养之外,还可以建立“专业导师1+1+1”的培养模式。改变以往由院校的教师担任辅导员班主任的形式,聘请校外的企业的劳动模范当专业课的指导教师;引入优秀的企业文化,从人员流动开始,聘请企业内地优秀员工驻校当教师或者助教;从学生踏入学校开始就对学生进行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专业指导与训练,让学生一开始就对不同的企业文化进行接触与认识,增强学生的职业道德与素养。(3)举办技能比赛。高职院校可通过组织学生专业团队、文艺团体等比赛团队参加在企业、行业、政府等社会团体举办的省级市级国家级的专业竞赛活动,或者在校内在社团组织、学生会、团委等学生组织的协助下举办校赛。通过参加比赛和组织比赛,可营造真实的职场环境和感受职场的氛围,最大限度地让学生体会企业的人才需求标准,并可以把高校培养的人才在比赛的环境下进行检验,检验其是否符合企业对技能人才的标准。(4)创建学校文化论坛。实现校企文化的对接是两者不断交流融合的过程。可以通过建立校企文化论坛作为载体平台,推动两种文化的融合对接,以一系列的文化活动来贯穿整个项目,努力打造职业校园文化的品牌。创建文化论坛需要坚持四个“相结合”原则,就是传承与创新相结合,思想与发展相结合,精神塑造与典型师范相结合;创业与创新相结合。通过邀请行业内的专业和精英来学校开讲座讲学,逐步强化学生对企业文化的认识。

五、结束语

总之,高职院校欲要长久地有活力地可持续地发展下去,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是一个常抓不懈的工程,重点在于创新整合与优化,重在建设与提升,重在实践与坚持。

参考文献

[1]项海涛.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机制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4.

[2]戚音.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与融合研究综述[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6).

6.浅谈高职校园文化与石油企业文化对接和融通 篇六

关键词: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对接

中图分类号:F27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09(2009)11-0059-03

校企合作、产学结合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文化和高职校园文化发生碰撞和交互影响是必然的,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交互渗透与交融,丰富了高职校园文化的内涵,使高职校园文化区别于其他高校校园文化,并体现出高职院校的职业文化特色。透视企业文化和高职校园文化的相互影响,实现企业文化和高职校园文化的互补,是当前构建特色高职校园文化,不断创新、丰富、凝练高职校园文化精神,推动高职院校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高职院校在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要学习和借鉴企业文化,实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结合。重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营造,注意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交融,解决好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碰撞产生的积极效应,从而使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快速对接。这对校园文化向企业的辐射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也对高职学生的成才立业具有深远意义。

一、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内涵

企业文化是指在企业管理中,在特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得到企业员工普遍认同和贯彻执行的最基本的经营理念、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管理方式、用人机制、共同信念和凝聚力。其中,经营理念是企业的核心。企业文化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像一只无形的手,把员工的思想引导到实现企业的目标上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企业得以生存和发展。企业文化具有两种表现形式,即显性的企业文化和隐性的企业文化。

校园文化是高职院校师生在长期教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依附在学校这一特定载体上的社会文化,是由价值观、理想追求、思维模式、道德情感等构成的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高职教育集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于一体,其文化内核是教育文化和职业文化的结合与融合。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绝大多数都具有一定的行业背景,因此,高职校园文化是依托具体的行业文化构建的,其职业文化特征十分鲜明。

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既有相似点,又有区别。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都属于亚文化,都具有文化的共同属性,都具有培养人、塑造人、引导人、感染人的功能。校园文化是使命文化,原动力是一种使命感,注重过程;而企业文化是责任文化,强调责任感,更侧重于结果。校园文化是一种研究性文化,追求的是理性、品味,具有高雅、含蓄、内敛等特点;而企业文化是实践性文化,再好的文化理念,必须与生产、管理、经营的实践相结合。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中的概念,是现代企业管理的灵魂。就企业文化的本质来看,它宏观上是一种氛围、一种环境,使企业得以存在和发展,并立于不败之地。校园文化建设是以价值观念为核心,以激发和培育全体师生的责任感、创造性和团队精神,提高学校整体效率的一项基础管理工作。正是因为两种文化存在着差异性和共同点,才可以取长补短,相互衔接与融合,形成具有学校和企业相互动、相驱动、相联动的高职校园文化。

二、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对接的作用

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这对高职生的成人与成才、就业与创业具有积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一,培养高职学生“零距离就业”的需要。目前,很多毕业生刚一上岗,不适应企业管理环境或很快就被企业淘汰,他们并非没有胜任职业岗位的知识和能力,而是由于缺乏适应企业管理和人际关系的能力素质,无法在企业的环境中找准位置,很好地发挥自己的专业技能。因此,高职教育不仅要教会学生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还要培养学生适应社会、企业,并在社会、企业中生存、发展的能力。

第二,培养高职学生良好职业素养的需要。现代企业和市场选择人才看中的不仅仅是学生拥有的文凭和技能证书,他们更看重的是其职业素养,即个人基本素质、基本职业技能以及职业精神。良好的职业素养将大大促进就业进程与成效。这种职业素养仅仅通过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是无法形成的。要通过一定职业的文化氛围来陶冶学生,让学生在校园文化生活中逐渐感受和了解,潜移默化地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并接受这种职业素养要求。

第三,打造特色高职院校的需要。高职院校在竞争激烈的教育市场中要求得生存并不断发展,实践表明,创建自己的办学特色是一个重要的举措。它是一所高职院校区别于其他大学的特点和核心竞争力,体现于其办学的个性化。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只有吸收优秀的企业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和企业文化进行交融与对接,才能够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百花齐放的高职校园文化。

三、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对接的主要途径

第一,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引进企业文化的元素,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以校企合作、联合办学为载体,搭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平台,做到“三个统一”,即实现培养目标同社会需求的统一、专业教学同社会实践的统一、学生学习同就业的统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每年安排专业教师分批到校企合作企业进行生产实践锻炼,使教师与企业实现“零距离”对接。参加实践的教师在教学中,把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引入课堂,更好地按照企业的综合需求,有目标地培养学生,使学生在校园就可以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定期邀请企业管理层来校对学生进行企业文化和规章制度教育,甚至从一线生产单位直接调入一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参与学校实训教育。同时,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实习,进行工学交替,真正实现企业与高职院校、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企业管理理念和教育理念的有机结合,促进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交融和对接。

第二,以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为目标,寻求两种文化的接口。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发展方向,要求高职校园文化体现职教特色。这就要使全体师生把“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认同为高职院校的群体价值观念,并以此为核心,丰富、拓展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企业要求员工具有责任感和团队协作精神,具有全局意识、团队意识、竞争意识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强化对学生的职业定向教育,通过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形成正确的职业观。重视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通过提供良好的校内外环境,对其进行职业性格塑造。

第三,以实践教学为桥梁。高职院校要将职业精神和企业文化教育融入实践教学环节,从而使学生在就业时赢得主动。一方面,实现校园环境的企业化,按照企业的管理模式组织实训,尽可能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相一致,形成真实或仿真的训练环境;另一方面,把企业作为校外实训基地,学生作为职业人去参与企业生产。

第四,以课程文化建设为亮点。高职院校课程文化建设应努力实现“三个零距离”:始终以市场需求和毕业生就业为导向,适时调整和更新专业结构与课程结构,使专业设置和课程开发与企业和社会零距离配合;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适时改革课程体系,使教学内容与职业需求零距离贴近;以优良的实践教学条件为支撑,强化学生职业能力训练,实践教学与职业岗位零距离接触。

第五,以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为抓手。高职院校在学生管理模式上,不能只偏重于对学生进行书斋式的“硬管理”,必须注意汲取优秀企业的管理经验和文化内容,强化诸如诚信、守纪、敬业、团结等与企业文化有密切关联的教育内容,特别注意培养与企业员工相同的行为规范。同时,高职院校引进企业先进的文化理念,对学生做人的原则和做事的作风也会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第六,以文化活动为平台。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活动应更多地体现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等职业文化,更好地实现与企业文化的互动和对接。一是将学生课外文化活动与企业职工的文化活动结合起来;二是有意识地将企业文化融合渗透在学生课外活动中;三是举办“企业杯”学生科技活动和专业技能竞赛,有效地融入创新意识、科技意识、市场意识等企业文化的内涵;四是经常举办企业家报告会。

总之,实现企业文化和高职校园文化的相互融合,充分发挥校企文化的聚合优势,通过优秀企业文化与具有鲜明特色的高职校园文化的最佳结合,更好地丰富校企文化蕴涵,多方面、全方位地借助企业文化理念,提升高职校园文化精神,打造校园文化精品,美化校园文化环境,努力创设和谐、健康、文明的高职校园文化氛围,从而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责任编辑:郭士琪)

参考文献:

[1] 黄文.关于建构高校和谐校园的思考[J].中山大学学报,2006,(11).

[2] 包秀华.论企业文化对高职院校学生素质培养的影响[J].北方经济,2006,(12).

7.浅谈高职校园文化与石油企业文化对接和融通 篇七

关键词:高职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对接途径

我校机电系经过与江苏亚威、九龙汽车等多家企业长期的校企合作,为学生的实习、就业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与条件,历年毕业生就业率都很高。但是,在学生实习及毕业生就业后的跟踪随访过程中,暴露出了一些问题:由于学生长期学习和生活的环境与企业生产环境不同,高职学生学习与企业职工工作的内容、人际关系的特点、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不同以及学校教育与企业管理方式的差异,使高职毕业生对企业缺少认同感,难以被企业所接纳。问题的根源就在于当前的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没有能够很好地有机融合,使得毕业生在从学生到职员的角色转变上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

1 概述

1.1 高职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在广义上包括学校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狭义的校园文化则是指全体师生员工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培育、形成并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及行为准则,是学校精神风貌和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高职校园文化具有校园文化的共性,但由于高职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其核心功能是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又决定了其自身的个性。围绕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在办学过程中形成的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综合文化素质培养,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提高动手实践能力、企业及社会适应能力等为特色的校园文化,称之为高职校园文化。

1.2 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影响下,经由企业领导者的长期倡导和全体员工的认同、实践与创新所形成的整体价值观、经营理念、行为规范、管理风格以及传统与习惯的总和,渗透于企业的各个领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2 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2.1 必要性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了把优秀的企业文化吸收到高职校园中来:

一是可以在校园里营造企业生产环境,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体现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

二是可以帮助学生认同企业文化,树立成才目标,实现与企业、社会人才需求的无缝对接;

三是可以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促进教师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创新精神,为学生的就业创业提供平台,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铺平道路。

2.2 可行性

高职教育承担着为社会经济建设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任,是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一种教育类型且高职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同属社会文化,两者之间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

一个企业的动力和凝聚力都来自于企业文化,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开始认识文化的重要性,因此客观上企业需要高职毕业生了解和熟悉企业文化。高职校园文化则必须整合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及其企业对人才的不同需求、价值观念、行业标准等,对学生进行全面灌输、示范和陶冶,使其思想、行为、價值观和所掌握的专业技能等多个方面,都符合企业的需要。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与企业本身需求的一致性,使得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顺利对接成为可能。

3 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途径

3.1 营造校园环境

结合专业特色及企业文化,布置教室、实训场所及校园环境,进行班级、校园建筑物、道路、景观等的专业化命名,吸收优秀企业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完善规章制度,推行精细化管理,营造企业文化氛围;利用走廊、橱窗,通过广播、海报等多种形式,定期介绍各专业合作企业及企业文化,让学生了解企业,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熏陶,逐渐产生认同感。

3.2 改革教学过程

按照企业文化的特点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依据工作过程导向组织教与学,在项目教学中积极融入企业管理因素,教学过程中模拟企业实际生产氛围,过程教育与企业管理效应在无形中渗入学生思想。选聘企业人士为校外专业导师,将专业理论、技能训练与企业生产过程、产品研发、企业生产管理的需求相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传递职业理念;定期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参与一线生产、研发等,使职业院校教师更加具有职业、企业意识。在教改实践中增进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互渗与互融。

3.3 深化工学交替

工学交替不能只是传统的几年理论学习,最后一年再到企业顶岗实习。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工学交替,是学生在学习实践中领悟企业文化的直观有效的途径,不能当做是企业参观,流于表面。工学交替过程中,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和任务去,在实践中认识和解决问题。通过在企业真实的职场环境中的锻炼,对比校企文化环境,强化学生对企业文化感知和吸收,增强学生的职业认知。

3.4 创新活动载体

以最乐于接受和参与的社团活动为载体,以企业文化为衬托,让学生在自己喜爱的活动中感知和体会职业的意义和魅力,认识团队的力量,主动接受企业文化。比如,通过企业参观和联谊活动增进学生和企业员工之间的了解,领悟企业文化的内涵,增进学生的职业道德感。定期开展一些职业实践活动,如技能大赛、文明风采大赛以及优秀学生作品展等,利用专业技能进行义务服务、如电器设备、车辆免费维护、维修等,加强劳动观念教育,培养吃苦耐劳精神。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传播和实践企业文化,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职业品质和对职业的认同感。

4 结束语

把企业文化的优秀因子植入到校园文化来,对于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促进学生未来职业生涯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而真正实现高职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无缝对接,还需要一个长期的不断完善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杜飞明.企业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途径与措施[J].机械职业教育,2009(6).

[2]陈煦.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探析[J].中国西部科技,2008(5).

[3]雷久相.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联系和区别初探[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

[4]姜汉荣.校园文化企业化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6(20).

8.浅谈高职校园文化与石油企业文化对接和融通 篇八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文化对接

一、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现状

当前,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中比较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但学生作为职业人所需要的敬业精神、合作态度、责任心等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造成的现实问题是培养的学生与企业所需人才之间存在脱节,大量的毕业生不具备各类职业岗位所需的职业素质,相当多学生进入企业后很难适应企业文化管理,学生角色与员工角色的转换出现障碍,导致毕业与就业的磨合期加长,学生频繁跳槽,在给自身可持续发展带来障碍的同时,也给用人单位带来困惑。经调查,现代企业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职业素质满意度远低于对其专业技能的满意度。企业特别希望毕业生认同企业文化,遵守企业纪律,具有责任感、吃苦耐劳和奉献精神等,增强在企业的适应性和稳定性。因此,高职教育迫切需要在校企合作培养人才中融入企业文化,只有把“校企合作”深入到企业文化和先进工作价值观层面,才能实现学校育人与企业用人的双赢,“校企合作”才是稳固有效的[1]。只有把企业文化与职业教育的深层次对接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和过程设计的重要内容,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二、校企文化对接的意义

(一)践行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发展的需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对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发展提出“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的要求[2]。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 号文)也明确提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科学合理设置课程,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的发展思路,要求把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培养更多适应经济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3]。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中对接企业文化是深度校企合作的必然产物,是拓展职业院校教学改革的深度广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职业教育健康发展和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必然选择。

(二)正确指引学生学习与建设特色校园的需要

高职院校在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过程中渗透融入企业文化,能够引导学生了解企业对高职人才素质的要求和自己应具备的素质,增强他们学习的目的和成才的自觉性,对他们毕业后迅速适应企业文化管理,缩短就业适应期,顺利实现职业人的角色转换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能够指引高职院校建设具有职业特色的校园文化,发挥文化育人的功能和作用,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和创建办学特色。

(三)满足与适应社会及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

高职教育在校企合作中渗透融入企业文化,可以将企业的先进工作价值观教育前移到高职院校,能真正使校企合作双方在共同工作价值观的引导下,消除合作盲区,增强契合度,实现职业院校学生和企业员工的一体化改造,有效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感和工作价值观,实现毕业生与企业所需的专业技能、价值理念、职业精神的“零距离”,满足和适应社会及用人单位的发展需要。

三、校企合作中企业文化对接的路径

高职院校应以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企业文化素养的全面提升为目的,把校企文化对接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内容,探索基于合作企业参与的校企文化对接路径,从企业文化融合的高度对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进行合理设计和深度改革,发挥企业文化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的先导性和基础性作用。

文章以国家骨干高职建设院校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包装印刷专业与中山中荣、松德等公司的订单培养合作为校企文化对接研究的切入点,从培养方案修订、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师资建设、教学环境建设、教材创新、岗位实习、职业素质评价体系建设等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探索企业文化渗透路径,将校企文化对接育人探索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使文化对接成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有力措施,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习惯,适应企业需求和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一)以培养方案修订为重点,制定职业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融通的人才培养方案

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包装印刷专业依托与企业合作的“中荣”、“松德”等订单班为基础,将企业实际、企业需要、企业文化管理下的职业素质要求有机融入到人才培养中,由校企共定培养方案,强化专业知识教育与企业文化的联系,把企业文化的宣传、灌输以选修课程的形式纳入学校教学系统,制定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通的培养方案。形成“一条主线、两个结合、三个体系、四个模块”的基本思路,即:“一条主线”是以专业技能和企业文化素养培养为主线;“两个结合”是采取产学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三个体系”指构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职业素养培养体系;“四个模块”即职业通用素质模块、职业核心技能模块、适岗就业能力模块以及专业拓展模块[4]。企业完全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课程设计,在注重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加大企业文化元素的融合,加强企业工作价值观教育,突出学生“职业性格”和“职业品质”的培养,让学生在进入职场前就能知晓行业文化和具备一定职业素质。

(二)以课程体系建设为抓手,将企业文化的精髓与专业课程进行深度融合

学院包装印刷专业选择以生产岗位为切入口,以生产性实训校区、知名企业及订单合作企业为平台,以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为依据,与企业共建符合企业文化特征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一是课程设置与专业岗位需求结合,课程教学内容紧扣专业岗位需要的专业技能及职业素质,引入企业生产管理制度、办法和产品质量标准要求,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二是将企业产品及产品生产过程与教学项目及教学过程结合,与合作企业开发“教学做一体化”课程体系,引入企业的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与教学项目、教学过程有机结合,建设优质课程并融入企业文化素养要求。三是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对接,将职业培训标准纳入专业课程体系予以实施,核心课程与企业共定课程标准、内容和项目,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及职业素质的培养。四是课程体系融入企业文化和职业素质要求,开设“企业文化”基础课、增加“职业素质”选修课程,开展职业规划指导,聘请企业人员来讲课,以企业实际案例及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规范。

(三)以教学改革为突破口,大力开展工学结合

教育模式由传统的以学校和课程为中心的学院式教育向“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转变,在人才培养中加大企业文化的渗透融合,以满足社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开展工作室及兴趣小组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行工作过程教学模式,用企业真实项目,按企业任务实施的方式对学生开展项目教学。在教学中有效植入企业文化基因,将职业精神、职业情感和先进价值观教育渗透到专业课堂教学中,注重学习生活行为与职业习惯养成教育相结合,促进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

2.推行“实战化”实训教学。专业实训课安排在合作企业车间或实训基地,以标准的生产车间环境、设备、工艺和要求开展技能实练,使实训和实际生产结合紧密,达到职业标准要求。引入企业考核模式及管理办法,根据生产要求布置实训任务,根据客户质量要求考核实训成绩,注重学生综合素质、职业素质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3.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对学生的能力评估制度从单一的理论或技能考试模式转向技能、职业素质、创新能力等多方面的考查。课程实行过程考核、项目考核、实践和作品考核、以证代考、以赛代考等新的工学结合考核方式,更好地促进学生对职业的理性认识及企业对学生培养方向的引导,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四)以教师职业文化素养提升为基础,实现师资水平与职业化的“零距离”

学院包装印刷专业立足于校企合作,立足于深入企业实践提升教师企业文化素养。安排青年教师采取脱产或半脱产、顶岗轮训等形式下企业实践锻炼至少半年;借助工作室平台,安排企业兼职教师对专任教师进行技术培训;组织教师参加职业技能大赛和考取职业技能证;构建专兼教师共同承担一门课程的教学管理机制,利用“兼职教师政府津贴”激励制度,加大兼职教师聘任力度,打造一支专兼结合、校企互通的优秀双师团队。在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师资中将企业文化融入到教师文化,实现师资水平与职业化的“零距离”,并影响学生。以“中荣班”为例,聘请合作企业多名兼职教师授课,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时进行职业规范、职业道德等方面的文化传递,引导学生形成社会和企业所需的良好品质。

(五)以环境建设为窗口,打造职业文化环境体系

重视校园职业文化环境建设,用职业氛围育人。在教学场所和显著位置标示具有明显职业文化特征的校训“立德明志、精业唯新”,借助橱窗宣传学生的优秀实习实训成果和优秀毕业生的事迹等,营造鲜明的职业文化环境。探索专业与行业企业合作机制,采用多种合作方式,引进企业的工厂和生产线走进学院,建立校内实训基地。加强与企业的订单培养合作,以“中荣”、“松德”等订单培养合作企业名称命名班级,设立企业奖学金,充分利用合作企业资源优势共建校内外生产实训基地,并以企业名字命名,创建真实的生产教育环境,形成“校企一体化”的人才共育机制和环境。实践教学课堂搬到企业车间和实训基地,实现教学环境与生产环境的对接,强化学生职业感受,实现理论课程教学、实践能力培养、职业素质提升“三轨”同步运行。学生在这些校企合作平台中以准员工身份学习,接受企业文化熏陶,规范思想行为,体验学生与职业人的双重角色,他们在提高技术应用能力的同时培养职业综合素质,顺利实现从学校到企业的跨越。

(六)以教材创新为切入点,构建符合职业技能和素质要求的教材

结合订单培养、专任教师下企业实践经历和专业领域及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依托行业协会、合作企业制定教材标准,编写与包装印刷企业实际项目相结合的工作过程化专业教材,建立适应生产要求的以岗位能力要素和素质要求为基本单元的新体系。将包装印刷行业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等编进专业教材,融入经营管理理念、职业规范、工作价值观等企业文化,编写适应就业的系列辅导教材,形成教材渗透体系。利用专业教材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和先进工作价值观教育,学生在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对行业企业文化产生认同感,自觉地接受企业价值观,并基本具备与企业员工相同的行为规范。

(七)以岗位实习为桥梁,构建分段递进的职业素质教育体系

学院包装印刷专业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遵循“学生—准职业人—职业人”的角色发展规律,实施五段式的岗位实习。即:半个月的企业认知实习、一个半月的技能考证实习、一个月的企业适应性岗位实习、三个月的企业生产性岗位实习、三个月的企业就业性岗位实习[5]。构建“递进式”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教育体系,五个阶段的岗位实习安排在不同学期实施,将职业素质教育和企业文化熏陶贯穿高职人才培养全过程,让学生零距离融入企业文化。制定“五段式岗位实习规范管理制度”,明确每一段实习的职业能力要求和岗位能力要求、考核方式和办法,增加职业素质考核。建立学校企业双导师共同指导和管理的运行机制,每个阶段实习做好实习计划、过程监督、实习考核与总结,使岗位实习有序完成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目标,最大限度地消除或缩短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的文化适应期,满足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八)以职业素质评价体系建设为保障,实施活动层面的校企文化融合

创新职业文化活动体系,将包装印刷行业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渗透到文化教育活动中。以校内勤工助学、社会义工活动、行业职业技能大赛等为途径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安排学生以准员工的身份参加“中荣”、“松德”等订单合作企业举办的各项文化活动、座谈活动等,充分利用学生的特点让其融入企业文化生活,提升职业认同,培养良好的职业精神。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项目,把职业素质评价作为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重要手段。要求学生积极参加社会职业体验,将参与情况纳入考核和积分,达到规定的积分毕业时发放素质拓展证书。素质拓展评价融入了基本品德素养、职业素养、工作态度、融合集体及社会的能力、职业技能培养和技术创新等内容,使学院的文化活动与高职办学目标紧密结合。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中对接企业文化是实现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全面对接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通过以上路径将企业文化融合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探索,注重了学生专业素养的养成教育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专业领域合作企业直接参与的实践,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校企文化对接,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了学生的职业情感和工作价值观,实现学校育人、企业用人和学生可持续发展的三赢目标。

参考文献

[1]汪向东.校企文化对接是“校企合作”的基础工程[J].西部大开发,2011,(10).

[2]新华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DB/OL].[2015-05-04].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文)[DB/OL].[2015-05-04].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ess/htm-lfiles/moe/moe_1778/201406/170691.html.

[4]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方案[DB/OL].[2015-05-04].http://www.docin.com/p-257747950.html.

上一篇:再见你好元旦快乐朋友圈短信祝福语下一篇:以童年趣事为题的作文6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