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论文

2024-07-06

旅游论文(通用9篇)

1.旅游论文 篇一

自20世纪以来, 中国旅游市场迅速发展, 红色旅游也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 学者们对红色旅游的研究也迈入了一个新的研究阶段。现在旅游市场面临可持续发展和实现经济最大化的双重要求, 迫切需要有一条和谐发展的道路, 在外部环境和自身成长需求的双重因素驱动下, 共生理论被学者从生物学领域引入到旅游的行业, 与红色旅游的结合更是成为现在研究的热点问题。但是评价旅游共生发展的研究还是比较少, 所以本文通过对红色旅游、红色旅游共生及红色旅游共生绩效的发展和机理进行述评, 以期能够为其他学者提供一个参考。

2 概念

2.1 红色旅游

根据2004年12月,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纲要》对红色旅游进行定义, 认为红色旅游是“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建设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 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 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此概念对红色旅游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包括旅游活动、活动特点、吸引物旅游影响、旅游的意义等方面, 受到研究红色旅游学者广为认同。很多学者在提出此类概念时, 都是在这个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深化, 扩充。如张勇刚和游细斌提出红色旅游是指以“追求人类民主、独立公平的正义事业的各国革命党的纪念地、纪念物, 及其所承载的革命精神和革命历史遗迹为吸引物, 组织接待各国旅游者进行参观游览的旅游活动”[1]。

2.2 红色旅游共生

“共生” (Symbiosis) 被德国真菌生物学家安东.德贝里首次在1879年提出, 再由范明特·布克纳发展完善, 逐步形成了系统的共生理论。20世纪之后, 共生理论逐渐被引入到社会学、哲学、经济学等诸多领域, 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目前共生概念有一种普遍的说法———共生是指共生单元之间在一定的共生环境中按某种共生模式形成的关系, 协同与合作是共生的本质, 通过合作性竞争实现共生单元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促进[2]。旅游共生是指在一定环境条件下, 旅游地区内和区际间出于对整个 (或局部) 市场的预期目标和总体经营目标的意愿而采取的一种合作的经营方式[3], 它的基本内涵是指各个旅游共生单元, 包括产业内产业外等, 在旅游市场这一共生界面中共同发展, 寻求各方的共存和互惠共赢, 形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根本目的是在互惠互利的前提下使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最大化。红色旅游共生的概念在学术界还没有人正式提出, 作者根据前人的研究提出自己的想法, 红色旅游共生是指在红色旅游市场环境下, 红色旅游地区内和区际间为促进整个 (或局部) 的发展, 实现市场总体目标, 在互惠互利的前提下使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最大化而采取的一种合作的经营方式。

2.3 红色旅游绩效

“绩效”一词来源于管理学, 其解释包括“成绩;成效”[4]、“功业;成绩”、“效果;功用”[5]。在我国学术研究中, “绩效”基本都以组合词形式出现, 包括管理绩效、工作绩效、生态绩效、绩效考核等[6]。随着旅游研究的发展, 相关的“绩效”问题也逐渐成为研究重点。一些研究者并未对“绩效”进行严格的概念界定, 认为绩效主要指效果、成效。另外一些学者在研究中对“绩效”的概念进行了界定。但是只是少量的从研究空间上来概括。结合相关研究, 作者认为“绩效”应为“成绩、效果”之意, 是对过去某个时间段针对某一问题在采取一定措施后所表现出的结果或效果。

红色旅游绩效的概念还没有被正式提出, 但是学者根据自身研究的不同, 对不同的红色旅游绩效进行了阐述, 如李亚钦提出红色旅游景区组织绩效是指红色旅游景区在一定的时期内达到特定发展目标的程度以及所取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7]。方世敏和曹红春提出红色旅游经营管理的绩效, 是指在红色旅游景区经营管理的过程中, 所取得的满足社会各种需求的有效产出, 它主要是运用数学统计和运筹学的方法, 采用特定的指标体系, 对照统一的评价标准, 按照一定的程序, 通过定量定性对比分析, 红色旅游景区经营管理有效产出做客观、公正和准确的综合评判[8]。

3 发展历程

3.1 红色旅游

通过对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的整理, 截止至2013年底。以“红色旅游”为关键字搜索出7661篇文献, 如表1所示, 反映学术界对红色旅游研究的规律。红色旅游研究以2005年为界, 此前研究红色旅游的成果非常少, 自2005年起, 人们对研究红色旅游进入了一个发展期, 甚至没有很明显的起步期, 就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段。2000年以前都是非常少的, 研究成果寥寥无几, 到2001~2004年才有所增多, 到2005年红色旅游的研究迅速升温, 每年都是到达600篇以上的数量。

本文根据学者对红色旅游研究的成果数量和内容对红色旅游发展进行分段研究, 并提出了每段的特征。

3.1.1 萌芽时期 (1984~1999年)

在这个阶段, 学者对红色旅游的研究还没有正式提出, 只有少许几个在研究其他行业中提到红色旅游这个词, 没有对红色旅游内涵进行研究, 又或者在研究旅游资源中有提到这类文化旅游, 如李坚诚在研究井冈山市和宁冈县的旅游开发中就提出了“再现红色政权革命胜迹, 开发绿色天地自然风光”的理念[9]。

3.1.2 过渡时期 (2000~2004年)

2000年之后, “红色旅游”的概念被正式提出, 张敏和诸新民在中国旅游报正式提出红色旅游这个概念, 这是学术界第一次有人提出红色旅游一词, 此后人们开始关注红色旅游的发展。这个阶段, 学者们纷纷对红色旅游的发展现状、未来的发展等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在过渡时期, 以江西红色旅游区的研究为主, 研究者对红色旅游的研究发展也展开了序幕。

3.1.3 发展时期 (2005~2013年)

2005年后红色旅游研究进入了高潮, 在这个阶段, 学者们继续对红色旅游进行深入的研究, 与过渡时期的简单探索相比, 发展阶段学者对红色旅游的研究内容更加的丰富, 涉及的行业也较多, 具体有以下几点:第一, 研究红色旅游的现状和问题, 如余凤龙、陆林、陈志永和李育等对红色旅游的现状和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认为红色旅游是一种新兴的旅游产品, 红色旅游的发展大有前途, 但是又存在许多的问题, 所以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研究[10]。第二, 怎么样进行红色旅游的发展, 提出了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如王亚娟和黄远水对在红色旅游发展之初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做了归纳, 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对策[11]。第三, 红色旅游发展模式的研究, 发展阶段学者认为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红色旅游发展的文化就会有不同的发展模式, 有些学者对整个红色旅游的发展模式进行探索, 有些学者针对不同的地区发展形势的不同提出了不同的探讨, 如毕剑通过对我国大量红色旅游实例、事例的分析和总结, 概括出我国红色旅游开发的几种常见模式:红绿结合模式、红古结合模式、红色演出模式、博物馆模式、旅游节庆模式、红色主题公园模式、体验参与模式[12]。第三, 红色旅游的产品和资源的开发提出了想法, 如何开发红色旅游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在研究红色旅游的过程中, 学者也对红色旅游的资源的开发和产品的设计也提出了一些看法, 如戴欣欣对井冈山红色旅游产品开发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 包括开发原则、开发方式、红色旅游产品创新开发途径、旅游产品开发的保障体系等4个方面[13]。

3.2 红色旅游共生

以“红色旅游”+“共生”为关键词, 在中国知网数据库进行搜索, 笔者发现学者对红色旅游共生的研究从2004~2013年底, 仅仅只有21篇, 数量很少, 如表2。目前红色旅游研究虽然较多, 但是共生的理念引入旅游研究时间较短, 红色旅游与共生概念的结合也只是处于萌芽的阶段。

本文根据学者对红色旅游共生研究的成果数量和内容对萌芽阶段的特征进行分析:2004~2009年期间, 学者们只是在对红色旅游的开发过程中提到了共生的一词, 认为可在开发旅游资源的过程中能够实现和谐共生的发展, 如杨效忠和王庆斌等在研究皖西红色旅游发展中就提出独立型、共生型和依托型三类A级红色景区创建模式, 梳理了红色旅游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资源的保护方式和保护体系[14]。但是没有对红色旅游概念进行阐述, 2010年后, 共生的理念被广泛的运用到旅游行业, 红色旅游共生的相关研究也继续发展, 共生已经在旅游界进行了明显的阐述, 但是红色旅游共生的机理还是没有明确的研究, 但是在旅游共生研究的基础上, 红色旅游共生的研究也有其自身的成果, 有些学者利用共生理念对红色旅游的资源整合、区域的构建、发展模式进行了研究, 如何海斌和王荣林利用共生理论, 分析长治市红色旅游资源整合的可行性, 提出红色旅游资源整合的三个层面, 即同质共生层、异质共生层与外部竞合层[15];叶甬渝结合自然界的共生理论分析川渝两地红色旅游共生的条件, 并基于共生理论提出发展川渝两地红色旅游共生的对策[16];高科和刘海洋通过对共生理论和红色旅游的研究回顾, 从产业、区域、产品、管理、利益、文化等6个方面构建了红色旅游的共生发展模式, 并提出了吉林省红色旅游共生发展的路径[17]。

3.3 红色旅游绩效

以“红色旅游”+“绩效”为关键词, 在中国知网数据库进行搜索, 作者发现学者对红色旅游绩效的研究从2007~2013年底, 仅仅只有16篇, 数量很少, 如表3。红色旅游与绩效的研究处于萌芽的阶段。

本文根据学者对红色旅游绩效研究的成果数量和内容对萌芽阶段的特征进行分析:这个阶段主要以研究湘潭为主, 学者们对红色旅游绩效进行探讨, 曹红春在研究国内外关于服务质量和顾客满意度文献的基础上, 试图将服务质量理论应用到红色旅游景区中, 通过实证研究, 探讨期望服务水平、感知服务绩效以及两者之间的差距与景区顾客即游客满意度的关系, 并构建研究模型, 从而为红色旅游景区经营管理者制定措施改善服务质量提供建议、对策[18];邹艳基于功能视角, 运用模糊数学模型和层次分析法, 从绩效评价出发, 对红色旅游节事的有效性进行分析研究[19];阎友兵和殷建立基于社区居民视角, 从政治、经济和环境三个维度构建含有13个测量指标的红色旅游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确定各指标权重, 并对韶山展开实证分析[20]。

4 旅游共生的研究内容

26年来, 我国旅游共生研究内容丰富, 多样, 本文通过阅读了大量的文献后整理得出, 至今为止我国对旅游共生的相关研究内容大概可以归纳为理论研究、热点问题讨论以及个案研究3个方面。

4.1 旅游共生的理论研究

4.1.1 关于旅游共生的内涵

对共生概念做出明确的界定和定义, 是研究共生问题的基础之一。共生理论 (Symbiosis Theory) 最先发展于生物学领域, 至今已有一个多世纪。1879年德国生物学家德贝里对共生进行明确的定义:共生是相互性活体营养性联系, 是一起生活生物体某种程度的永久性物质联系。200多年前, 经济学家也发现现实经济中也存在共生的现象, 时至今日, 共生理论的研究也渗透到其他各领域, 但不同的领域对共生的界定也不同。就旅游行业而言, 由于迄今为止学者们在实际研究中运用“共生”概念的目的各有不同, 所以“共生”一词的定义众说纷纭, 但目前学者们对“共生”的定义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从共生的“三要素” (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 对旅游“共生”进行界定, 认为共生是指共生单元之间在一定的共生环境中, 通过共生介质和共生界面形成的具有一定形式的关系, 如《基于共生理论的区域旅游竞合研究》 (吴泓、顾朝林, 2004) 、《闽台旅游合作的共生模式研究》 (张健华、陈秋华、余建辉, 2008) 等。二是认为共生内涵包括同质共生和异质共生两个层面, 如《共生:旅游发展的新思路》 (钟俊, 2001) 、《基于共生理论的城乡互动型红色旅游区的构建》 (黄细嘉、邹晓瑛, 2010) 等。

4.1.2 关于共生的“三要素”

共生单元、共生环境和共生模式是共生的三个基本的要素, 学者们对旅游共生的探究都是从这三个要素着手。班倩倩 (2013) 对长江三峡旅游景区共生空间结构的要素进行了阐述, 从共生单元, 共生模式, 共生度三个方面进行了适用性研究的分析[21]。唐仲霞、马耀峰和魏颖 (2012) 对青海和西藏两个共生单元之间的共生关系进行研究[22]。陈玉涛 (2011) 对黄河三角洲区域旅游的共生模式进行探索。[23]。孙长青和孙冬玲 (2012) 选取长江三角洲各城市的旅游资源、人均GDP、人均旅游产出、旅游收入占GDP的比重四个参数作为共生单元的质参量, 选取理念、活动、视觉三个参数作为共生单元的象参量, 对其进行共生单元的定性、定量分析[24]。黄细嘉和邹晓瑛 (2010) 以江西南昌地区为例, 研究城乡互动型红色旅游区的理想共生模式, 对构建互动合作共生模式的城乡红色旅游区进行探讨[25]。共生研究发展至今, 学者们对共生模式的相关研究是最多的, 共生单元的研究没有单独的研究, 许多成果也只是作为一些模式研究中的一部分或者是其他研究竞合机制中的一部分, 单纯研究共生环境几乎是没有, 仅仅少数只是在文章中有所提及, 如朱德亮和张瑾 (2012) 在研究影视型主题公园旅游开发“共生”模式中, 以无锡影视基地为例分析了旅游开发的共生环境[26]。

4.2 旅游共生研究的热点问题

有关近年来旅游共生研究的热点问题, 作者通过近期学者对旅游共生的相关研究成果分析发现, 旅游共生的相关研究内容复杂, 多样, 杂乱, 研究的热点较多, 如区域旅游、乡村旅游、旅游共生空间结构、旅游共生机制、古村落旅游共生、利益相关者共生、旅游与环境共生等都是学者比较关注的问题。本文根据近期学者对旅游共生的研究成果, 选择目前几个比较热点的问题进行分析, 如下所示:

4.2.1 区域旅游共生问题

目前区域旅游对产业发展的融合和对经济的发展的综合带动作用不断增强, 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地位不断得到强化, 因此区域旅游在学术界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自20世纪80年代学者引入共生理论, 作为旅游同质共生研究类型的一种———区域旅游合作一直是旅游研究的重点, 近期学者们对区域旅游合作机制探讨较多。王东红 (2009) 打破前人仅从经济学角度诠释区域旅游资源整合的惯例, 在共生理论的视角下对区域旅游资源的整合进行了探讨研究[27]。在探讨如何实现区域旅游发展、区域旅游共生均衡的最理想状态, 袁尧青和文红 (2011) 认为其措施与途径主要有:强化区域旅游共生单元合理分工;整合区域旅游共生单元品牌与形象, 共拓市场, 提高整体吸引力;加强共同基础设施建设, 建立资源共享机制;激发区域旅游发展创新, 强化区域旅游整合机制;完善区域旅游产业集群网络, 完善旅游发展调控机制。为了解决由于“政区分割”产生的旅游发展问题[28]。张慧霞和刘斯文 (2006) 以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为例, 构建多层次、多渠道、多方位的点、线、面合作模式, 充分发挥区位、资源等优势促进该地区旅游共同发展[29]。

4.2.2 乡村旅游共生问题

现在人口从乡村涌入城市成为一种趋势, 导致我国城市人口众多, 虽然城市资源丰富但是毕竟人均占有资源较少, 为了减轻城市压力, 也为了提高农村的经济和人们的生活水平, 乡村旅游成为现在人们关注的热点, 但是如何发展乡村旅游, 学者们煞费苦心寻求多种解决之道, 如观光农业、生态旅游、乡村旅游等。近几年研究者引入了一个新的概念———“共生”研究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实际需要解决的问题。邹统钎, 陈序桄 (2006) 考虑乡村旅游的实际情况, 针对外来经营者和本土经营者之间的矛盾, 提出乡村社区和外来企业“双赢”的经营者共生模式, 主要包括共享机制、协调机制、一体化机制[30]。易开刚和俞富强 (2010) 基于共生视角, 针对“农家乐”经营不规范、卫生不达标、服务质量欠缺等问题, 对“农家乐”的经营模式进行分析, 提出“股份+合作社”式的“农家乐”新型经营模式。

4.2.3 旅游共生空间结构的问题

班倩倩 (2013) 以旅游景区和节点城市为基本共生单元, 以水陆空交通网络为共生界面, 对旅游共生空间结构的演变过程进行分析, 并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长江三峡旅游景区共生空间结构演变过程, 分为4个阶段:发展初期 (1992~1997) 、发展期 (1997~2003) 、成长期 (2003~2009) 、后三峡旅游时代 (2009年以后) , 此外对旅游共生空间结构形成原因进行探索, 认为主要有自然演化, 发展干预两个因素。陈志军 (2008) 分析区域旅游系统空间结构理论及区域旅游系统的内部形态结构和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 并将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演化模式划分为点状模式、放射模式、凝聚模式和扩展模式4种类型。牟红和雷子珺 (2013) 对旅游共生的空间结构成因有类似的想法, 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包含原生轴、共生廊、构造带、基底圈在内的长江三峡旅游共生空间时序结构, 并根据空间共生要求, 以强化共生边界为目的, 构建了长江三峡“点-轴-圈-网”的旅游共生空间要素结构[31]。

4.2.4 古村落旅游共生问题

近年来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越来越重视, 而非物质遗产大部分都存在于一些偏远的古村落群中, 所以有关如何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和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成为学者研究的热点。赵红莉 (2013) 为了解决下梅古村落旅游发展存在的资金短缺、开发商与村民利益冲突等问题, 实现可持续发展, 提出共生模式来实现该区的可持续发展, 并提出一体化共生是古村落旅游利益相关者共生的理想组织模式[32]。毛长义、张述林和田万顷 (2012) 为了更有针对性的开发各类型古镇旅游, 根据现实条件等方面的差异, 提炼出3种基于区域共生的古镇旅游发展驱动模式, 即城市居民游憩需求驱动下的“古镇-城市”共生模式、旅游热点 (线) 带动下的“古镇 (村) -景区”共生模式和旅游良性竞合下的“古镇 (村) -古镇 (村) ”共生模式, 然后探究各类型古镇与区域的共生特征、旅游发展动力机制和驱动策略。以重庆16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为例, 通过区域特征、区域格局分析, 分成重庆“一小时经济圈”、渝东北、渝东南等3种空间类型, 从区域共生视角分别深入探讨了各类古镇旅游驱动发展对策[33]。刘仕瑶 (2012) 明确的提出近年我国的古村落是旅游开发的热点, 还以贵州青岩古镇为例, 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对当前古村落旅游开发所面临的矛盾进行探讨, 并提出了建立保护式开发的途径, 以促进旅游开发与古村落保护的共生。

4.3 旅游共生的个案研究

旅游共生研究中利用共生理论分析案例的文章占了论文数量的很大部分, 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王金伟和王士君 (2010) 以汶川地震后的四川为例, 构建包括产业共生、区域共生、管理共生、利益共生、文化共生和环境共生6个方面的黑色旅游共生模式[34]。郭文和王丽 (2008) 在理论界所公认的“无锡模式”一体化共生的基础上, 对依托管理主体的特殊性、区位及选址市场优越性、影视与旅游产业融合性及文化同存的“四位一体共生”运营模式进行分析, 主要包括管理共生、产业共生、区域共生和文化共生4个方面[35]。杨桂华 (2005) 利用共生理论构建包括生态旅游的主体-生态旅游者、客体-生态旅游资源、媒体-生态旅游业和载体-生态旅游环境4个方面在内的生态旅游四维目标模式。邹统钎和陈序桄 (2006) 从共生理论入手, 将乡村旅游目的地当地经营者及外来经营者纳入共生单元范畴, 基于共生理论研究中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之“经营者共生”战略。在此基础上, 结合北京怀柔区北宅村的情况, 以鹅和鸭农庄为例, 对“分工共生”和“合作共生”两种经营者共生模式进行深入探讨[36]。

5 结语

2.旅游论文 篇二

旅游体验本身就是一种符号互动活动。在遗产旅游的各种体验情境中,诸多民族文化现象都通过各种遗产符号传达出来。旅游者通过解读遗产符号,获得该符号所代表的民族文化及其民族情感,从而获得某种“以身体之、以心验之”的旅游体验快感。遗产旅游之所以倍受青睐,就是因为各遗产符号迎合了人们的感情需求,这种情感力量是理性语言无法涉及的。这里我们就来探讨遗产旅游者与旅游地的情感联结,遗产旅游地对旅游者意味着什么。

在自然遗产中体验——人类原始的家

旅游者对自然似乎有着天生的偏好,自然生态环境,原始森林等自然遗产,使旅游者远离了日常的都市生活,这不仅是因为自然的风景秀美,也因为人们回归原始自然的愿望。自然遗产景观通过如画般的景色,自然的安静,与舒适的环境这些遗产符号,拉近与旅游者的距离,使旅游者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放松心情,产生相应的地方情感,甚至是依恋。

这些自然遗产所代表的环境和属性也是“家”的一种表现形态,吸引旅游者的是家的宁静、魅力和舒适,这正是现代生活中所缺少的,也是人们所怀念的。在自然中旅游者体验的是原始的自然情境,是我们人类最原始的家。

在这里旅游者感受到回归到原始状态的美景,远离城市喧嚣的安静和令人无限放松的舒适,这些特征让旅游者自然地被吸引。

在一篇游记中,一位游客将我国绝美的一处自然遗产——九寨沟形容为上苍脸颊上的一个酒窝,她说道:“这是一本宁静心灵的书,在人心静的时候才能去旅行的地方就是九寨沟,这喧嚣的尘世,竟然还真有这样一个美得像神仙的家一样的所在”。“九寨沟就是上苍面颊上的一个酒窝,它生动了整个世界的面容,它使尘世间的人们知道什么是上帝的微笑,什么是超凡脱俗的仪容。九寨沟就像曾经在困境中温暖我们的一堆篝火,足够让我们去面对任何冰霜雪雨,使我们以后的生活温馨荡漾。”足见九寨沟的美景给旅游者带来的精神寄托和美好回忆。

在历史文化遗产中寻找——古朴的生活环境

旅游者通过各种途径对历史进行了解,如寒山寺的钟声、西安的古城墙、老北京的胡同,听着过去的故事,看着眼前的古庙,宫殿城墙,追寻着过去的痕迹,对那些遥远的时光产生一种特别的情感。虽然时光不能倒流,但是眼前的景象可以带着旅游者的思绪回到那个年代的此情此景,回到当时那种古朴自然的生活环境,回到当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的纯真本性还未受文明玷污,未遭科技改造加工的生活环境。

旅游者来到这些地方,之前在脑海中已经有着对这个地方的记忆,并在自己的解读过程中努力去印证之前的认识。在历史人文情境中吸引旅游者的是对家的追寻,对历史文化的追求,对田园生活的追求,以满足自己心中对这个地方的特殊情结。

我们熟知的成都,其对文化遗产的传承,正变成一种现代生活方式及生活风情的传承、再建甚至再造正逐渐渗入城市肌体,成为提升城市形象、凝聚城市文化气质、增加城市认同感的一股重要力量。其中,武侯祠精心打造的锦里,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成功之作。作为文化部命名的全国首批文化产业示范基地,锦里已经成为成都的一张城市名片。

所以,各界旅游工作者应不断致力于深入挖掘我国浓厚的自然、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与旅游者之间的各种情感连接,探寻其中体现一个民族的精神品质和审美情趣的内容。以唤起现代人对“过去时光”的记忆,并契合旅游者具体的旅游体验,这样才能在后现代社会消费中找到市场。

3.旅游论文 篇三

娱乐营销模式

娱乐营销就是通过娱乐活动方式与消费者实现交流互动,将娱乐因素融入产品或服务中,从而使产品或服务获得良好的市场表现。人们花费一定的金钱、时间和精力去旅游,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在旅游的过程中获得快乐,这也是人们出游的最基本要求。

娱乐营销要求企业巧妙地把销售寓于娱乐这一无形载体中,通过为游客创造独一无二的娱乐体验,来收获他们的注意和青睐,达到刺激游客重复购买和消费的目的。在旅游过程中,人们购买的是建立在旅游产品的一系列组合基础之上的一次旅游经历,每个顾客都希望自己所购买的是一次愉悦的、难忘的、持久的旅游经历,没人会心甘情愿地为一次枯燥乏味的体验付费,所以对旅游业而言,娱乐营销策略显得至观重要。

乡村旅游企业应该将娱乐营销的思想贯穿于整个体验营销过程的始终,在顾客旅游的经历中适时适景地加入娱乐体验,使旅游经历变得趣味欢快,从而提升顾客的满意度。娱乐体验是所有旅游体验中最具有代表性、最普遍的一种体验形态,它以感官为基础,使游客产生愉悦、兴奋、满足、审美等享受。中国移动的细分品牌一一“动感地带”非常成功,就是因为它的目标顾客群非常明确。

把情感定位在“我的地盘听我的”,迎合目标顾客情感上的需要一一自立、自主,让周杰伦做品牌形象代言人来满足他们对成功的渴望一一酷、有个性、有才华,借助各种互动活动,以及相互关联的增值服务,使“动感地带”迅速开阔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同一首歌》是央视最权威和最著名的音乐品牌,以制作特色鲜明、独一无二的系列大型演唱会和各类公益性演唱会为主深受观众的喜爱和一致好评。((同一首歌》每次在不同城市的举行时都人山人海,因为它为观众和演员提供了都想重复的体验一一回忆当年的情境,思索当年的情事,体验当年的情怀,获得了一次又一次的成功。对城市里先富起来的一部

御鑫造园http:///

分人和周末工薪阶层,可以通过提供有纪念意义和独特特征的旅游产品和服务,寓销售于娱乐中,融合销售娱乐于一体,使购买活能经常留恋忘返。

情感营销模式 情感营销,是指通过与消费者之间心理的沟通和情感的交流,激发和满足他们内在的情感,赢得消费者的信赖和偏爱,进而实现营销目标的一种营销方式。情感营销的核心是站在顾客的角度考虑问题,密切关注顾客的需求,牵住顾客的情感,扣住顾客的心,向顾客提供他们真正满意的产品和服务。

顾客对于符合自己心意,能满足其实际需求的产品和服务会产生积极主动的情绪和情感,它能提升顾客对企业的满意度和忠诚度。旅游产品特点是无形性、生产和消费的同步性,这一点决定了情感营销在旅游企业的整个营销过程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旅游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过程,实质上是旅游企业员工和顾客进行面对面交流和沟通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情感营销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整个营销过程的成败。

正面的情感能促进旅游产品的销售、争取更多的目标顾客,提升顾客满意度,从而带来良好的口碑效应和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有利于培养顾客的忠诚度和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而负面的情感,即使是在某个被忽略的细小环节出现一点细微差错,形成负面情感,都有可能使顾客对企业、对产品的满意度和忠诚度大打折扣,破坏企业和产品的形象,从而失去现有顾客和潜在顾客,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情感体验是通过触动游客内在的情感和情绪来达到吸引游客的目的的。雕牌洗涤系列产品正是凭借多年来持续感人的情感营销策略,抓住了顾客心理,赢得了稳固的市场份额。它那稍带稚气孩童孩子帮妈妈洗衣服,还有学妈妈的孝行也为妈妈端水洗脚的广告,感人肺腑,御鑫造园http:///

深深地触动了观众心中那最脆弱、最敏感、最神圣的情感,那就是家的温馨和人性的美好,给人强烈的震撼。

新西兰的牧场主在开办牧场之旅的过程中,为口本办公室女性推出“认养小羊羔”的活动,由她们出钱认养刚出生的羊羔并为小羊羔取的名字,主人回国后每月会收到关于小绵羊成长情况,小绵羊第一次剪下的羊毛会精工编织成一件羊毛衫回馈主人,这种情感营销将一次完整的旅游经历延伸为口后相当长时期的情感维系,并通过领养者在办公室里定期收信和最后收到毛衣的方式向其他人口传推广。

因此,该项目深受性格细敏、多愁善感的口本女性欢迎。新西兰牧场主给乡村旅游纪念品体验化开发的启发是,通过新奇构思和组织新颖有趣、互动沟通的多样化、特色化的购买活动,避免游客简单化地购买到纪念品,同样可以带给游客更丰富、更深刻、更难忘的旅游体验。

4.旅游作文:孙小圣旅游 篇四

孙小圣旅游

孙小圣是一只调皮捣蛋的小猴子,它有一个好朋友,叫胖胖,是一只憨厚可爱的小熊。一天下午,它们一起到公园玩。

刚到公园,孙小圣就冲进花坛玩。一会儿看看这朵儿,一会儿闻闻那朵儿。还不时逗蝴蝶玩。在胖胖的催促下,孙小圣才来到下一个景点——荷塘。

当孙小圣和胖胖来到荷塘边,看到这里垂柳成荫,荷花满塘,蜻蜓在荷尖上快乐的飞舞着,小鱼也在荷叶下游戏,青蛙们“呱呱”地叫着,像是在开音乐会。小鸟在空中飞来飞去,蟋蟀、知了也跟着大合唱,它们仿佛在唱“夏天来了,夏天来了。”孙小圣见荷花这么好看,就想摘一朵荷花给妈妈欣赏,于是便抓住岸边垂柳的枝条荡来荡去,鱼儿吓得躲了起来······突然柳枝断了,它掉到了水里,不过,它也如愿以偿的摘到了它想要的荷花。

5.旅游通知旅游注意事项 篇五

为丰富员工文化娱乐生活,提高企业凝聚力,释放工作压力,公司将组织员工参加****一日游活动,活动共分三批。

一、活动时间:****年**月**日

二、上车地点:***广场

三、游览流程:早上8:30分于集合点出发前往***景区(约2小时车程),到达后开始登山,约下午1:00在景区餐厅用午餐后,集中乘车返回深圳。

四、全陪导游:**小姐 联系电话: ***********

五、旅游期间以部门为单位成立小分队 请各分队负责人对自己分队负责。第一批总领队: ****(电话:***)

分队负责人: ****(电话:***)

第二批总领队: ****(电话:***)

分队负责人: ****(电话:***)

备注:

1、请各分队小队长劳记自己小队每位成员手机号码或其他联系方式,以确保及时联系。

2、请每位旅行者劳记导游及领队及小分队负责人联系电话。

3、请各位成员出发前手机充满电,确保联系畅通。

六、注意事项

1、搭乘旅游大巴时,请注意安全,不要随意走动,坐前排者应系好安全带。搭车时请勿任意更换座位,头、手勿伸出窗外,上下车时请注意来车方向 1 以免发生危险。

2、行程中或自由活动时若见有刺激性活动项目,身体状况不佳者请勿参加。患有心脏病、肺病、哮喘病、高血压者切忌从事水上、高空活动。

3、如需排队等候时,请遵守现场秩序,听从工作人员指挥。

4、不可擅自脱队,单独离队时请征得小分队负责人同意,并随身携带手机及必备物品,以免发生意外,手机需充满电量。

5、外出旅行,注意身体健康,切忌吃生食、生海鲜、已剥皮的水果,光顾路边无牌照摊档,防止暴饮暴食。

6、切勿在公共场所露财,购物时也勿当众清数钞票。注意防盗,保管好您所携带的行李物品。

7、带齐各类应急物品,注意预防蚊虫、意外划伤及中暑等问题。

温馨提示:

登山是一个愉快的身心舒展旅程,但在登山途中若能注意以下一些事项,相信你的旅途将更加愉快:

(1)登山时应多喝一些含有盐份的水或饮料,补充体内的电解质,增强能量。(2)登山时每走50分钟,应休息10分钟,避免过度劳累。休息时应选择坐在石椅或枯木上,血液才不至于会完全降到臀部,再次出发前可做些简单的屈伸运动。

(3)登山过程中可能由于运动量太大,造成饥饿过度、血糖降低,出现全身昏沉无力的情况。这时候只要补充高热量或含糖的食物,或饮用热开水,即可迅速解除。

(4)气温在高山上会因高度增加而有明显的变化,一般高度每增加100米,温度下降0.6度,所以在登山时应及时添加衣物,以防感冒。爬山爬得满身大汗的时候,也不要因贪图凉快而迎着风口歇息。

(5)登山时心跳加快、血压上升、氧消耗增加,而烟酒入体后会更会加速心跳、提高血压,大大增加了心脏的负担,从而减弱了体力活动的能力,因此登山前及登山过程中切勿喝酒和抽烟。

(6)山林郊野一般地形复杂,因此游客在登山途中应严格按照指定线路参观游览,切勿擅自在山上游泳或跨进溪流嬉戏,切勿自行开发新的登山线路,以防发生意外。

(7)在山中遇到雷雨,不要到山顶或高树下躲避。以防雷击伤人,也不要在山沟低洼处躲避,以防山洪伤人。

(8)因登山出汗较多,请自备多一套衣服待更换。(9)请自备毛巾、水、防晒箱、雨伞等。

(10)因山路崎岖且蚊虫较多,建议穿运动鞋及长装出行(勿穿短裤),并自备防蚊液

6.旅游景区的旅游形象建设 篇六

旅游景区旅游形象建设的现状

旅游景区旅游形象, 是指游客对旅游景区总体的、抽象的、概括的认识和评价, 是游客对旅游景区产生的总体印象、现实感知和未来信念的一种理性综合。旅游景区旅游形象具有综合性、稳定性和可塑性的特点。

近年来, 旅游业客源市场竞争愈演愈烈, 各旅游景区为了更好地吸引游客的注意力, 打造旅游品牌和形象, 都在积极地加强旅游形象建设。特别是受CIS (企业形象识别系统) 的影响, “旅游形象”、“旅游形象策划”、“旅游形象定位”等概念日益受到了旅游业的广泛关注。提高“旅游形象”、实施“形象战略”被旅游景区奉为“在客源市场上竞争制胜的重要法宝”。然而, 旅游景区的经营管理机构苦心打造出来的旅游景区的“旅游形象”, 不一定就是游客心目中的形象。许多旅游景区在开展旅游形象建设过程中, 重点都集中在形象策划和设计等方面, 忽略了后续的形象传播管理;在旅游形象定位和设计阶段, 许多旅游景区仅仅从本身资源特色的角度进行形象定位和设计, 忽略了旅游形象接受者的个性特征、心理认知模式和竞争对手的形象定位的影响, 旅游形象建设的效果不大。虽然有些旅游景区注意了旅游形象传播在旅游形象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但是传播过程常常是片面、单向的, 未很好地与旅游景区目标受众开展互动式的沟通, 造成旅游形象建设成效较差。

基于沟通理论的旅游景区旅游形象建设模式

沟通是指主体通过一定的渠道将信息传递给客体, 并取得客体相应的反应的过程, 这个过程通常伴有影响行为的意图。因此, 完美的沟通应是经过传递之后, 接受者所认知的想法或思想恰好与发送者发出的信息完全一致。沟通模型包括八个要素:信源、信息、编码、渠道、解码、接受者、噪音和反馈。

1.旅游景区旅游形象建设模式构建

当前, 在旅游景区旅游形象建设过程中, 形象传播基本上是单向的, 在传播过程中双方缺乏有效的沟通, 致使旅游形象建设成效甚微。通过将沟通过程理论、消费者认知理论和形象形成过程理论进行科学的集成, 可有效解决旅游形象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提高旅游形象建设的效率和效果。笔者在运用沟通理论的基础上, 从消费者认知理论和形象形成过程理论的视角, 提出旅游景区旅游形象建设模式:

2.旅游景区旅游形象建设模式分析

(1) 旅游景区经营管理机构。旅游景区经营管理机构是旅游形象建设和传播的主体, 在旅游形象建设过程中, 经营管理机构首先应进行市场调研, 了解景区目标游客的消费偏好、欣赏习惯、文化素质、价值观和个性特征, 了解景区的主要旅游资源特色、竞争对手的旅游形象定位和当地的风俗习惯, 以确定旅游形象的主题。形象定位是进行旅游形象设计的前提和方向, 是对景区的旅游资源和产品特色的高度概括, 既体现地方性, 又能给游客以独特的印象, 诱发他们出游或重游的欲望。旅游形象定位常用的方法主要有比附定位法、逆向定位法、狭缝市场定位法、变换市场定位法和差异、共生定位法五种。可根据旅游景区的资源优势、周边旅游目的地的旅游形象定位和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心理认知模式等具体情况, 通过运用某种形象定位法对旅游形象进行定位, 塑造一个富有特色、个性鲜明的旅游形象。

(2) 旅游形象的设计与完善。形象设计是将旅游景区的主题形象转换成系统化的视觉传达形式和行为传达形式, 使形象得以体现和传播的途径。旅游景区作为旅游形象塑造的主体, 应根据目标受众的特点和景区的资源、景观和人文特色, 对景区的形象传播口号、人—地感知要素、人—人感知要素等软硬件形象感知要素进行系统设计, 使旅游形象转化为目标游客喜闻乐见的旅游形象符号。旅游形象符号包括两种: (1) 语言符号, 主要包括旅游宣传口号、旅游广告、旅游风光宣传片和旅游解说等。 (2) 非语言符号, 主要包括视觉性、行为性、听觉性和嗅觉性等符号。视觉性符号主要包括旅游景点、旅游标识、旅游景区名称、景区基础服务设施、标准字、标准色、旅游吉祥物等;行为性符号主要包括景区经营管理机构、景区内部服务人员、当地社区居民和游客在景区的行为;听觉性符号主要包括牛、猴、马的嘶叫、鸟儿的鸣叫、流水声等自然的声音符号和富有当地特色的民族音乐等;嗅觉性符号主要包括清新的空气、大自然花草的香味、地方特色菜肴的香味和庙宇缭绕的佛香等。所有这些都能够给游客留下美好而难忘的印象。从旅游形象形成过程可看出, 旅游形象具有可塑性的特点, 不是一成不变的, 只不过其改变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所以, 旅游景区应根据目标游客的需求偏好和个性特征的变化, 不失时机地完善旅游形象。

(3) 旅游形象传播媒介的选择。旅游形象设计出来后, 还必须经过相应的形象传播, 才能让客源市场全面了解和接受, 最终形成强烈的共鸣, 引发旅游动机。旅游形象传播媒介的选择和组合对旅游形象建设会产生重要的影响。随着现代信息化社会的快速发展, 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传播媒介越来越深入广泛地影响着人们对外界事物的间接感知印象, 对人们形成对外部事物的形象感知方面的影响越来越大。游客在决定去哪里旅游之前, 总是依据媒介、个人经历和他人述说的信息, 形成虚幻的“脑海图景”, 即决策感知印象, 并据此作出旅游决策。旅游形象传播媒介分为大众、人际、实物和户外等传播媒介。旅游景区应根据目标游客对媒体的偏好, 形象传播的目标、内容、形式预算等因素, 有针对性地选择传播媒介并进行优化组合, 以实现旅游形象传播的目标。

(4) 本底感知印象形成阶段。景区目标游客在旅游形象传播的影响下, 对景区初步形成了本底感知印象。这种印象是建立在景区潜在目标游客尚未决定旅游之前所受教育、文化背景、日常交谈和传播媒介报道等基础之上的, 是游客在外部环境长期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形成的。虽然游客的这种印象内涵模糊、外延广泛, 但却是最基本也最为牢固的, 往往是游客产生旅游动机、选择旅游方案的根本动因。因此, 旅游景区在向目标游客宣传旅游形象时, 应根据游客的文化水平, 年龄、个性特征、心理认知模式等因素, 将旅游形象设计成游客喜闻乐见的形式, 不断缩小景区自我形象定位与游客感知形象之间的差距, 使良好的旅游形象得到游客的认可并接受, 从而把旅游景区塑造成一个游客理想的旅游目的地。旅游景区在这一阶段应积极引导旅游形象的人际传播, 为旅游形象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激发游客产生旅游欲望。

(5) 决策感知印象形成阶段。当游客产生强烈的旅游需求时, 也就进入了具体的旅游购买和消费的认定阶段。在这一阶段, 游客会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旅游目的地信息, 如查阅旅游宣传册、广告、图片, 去旅行社咨询或听取去过该地的亲朋好友的介绍;然后对旅游信息进行分析、评价, 进而对旅游景区形成一个较全面的决策感知印象;最后依据决策感知印象作出旅游决策, 到目标旅游地旅游。这一阶段旅游形象建设的重点是, 景区应通过各种途径, 不断优化旅游形象传播媒介的组合, 加强旅游形象宣传, 由告知性广告转为劝说性广告;不断深入到广大游客群体中宣传旅游形象, 使他们对旅游景区形成正面的、积极的决策感知印象。

(6) 复合感知印象形成阶段。游客会根据在旅游过程中所感受到的景区的资源禀赋、基础设施、服务质量、旅游环境等因素, 不断地对自己的决策感知印象进行修正, 最终对景区形成复合感知印象。复合感知印象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游客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进而影响他们的重游率。景区在这一阶段旅游形象建设的重点应是统一旅游形象宣传主题, 挖掘和开发旅游形象的可感知因素和不可感知因素;加强景区的形象载体建设, 为游客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 缩小景区的形象内涵与形象载体之间的差距, 不断提高游客的满意度, 减少和降低游客旅游后的不协调感, 使他们对景区形成一个积极的复合感知印象。

(7) 旅游形象现状调查阶段。在这一阶段, 旅游景区通过进行旅游形象现状调查, 可得到游客对旅游形象的实际感知状态, 以检测旅游形象建设的效果。衡量旅游形象现状的主要指标是景区的知名度、美誉度和游客的忠诚度等。这也是旅游景区对旅游形象实施动态管理的关键环节。通过对旅游形象现状的调查, 景区既可及时了解旅游形象建设的成效和现状, 又可为旅游形象的未来发展和建设方向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从而实现对旅游形象的动态化管理。

7.商务促进旅游 旅游创造商机 篇七

2013中国商务旅游经济发展高层精英交流峰会将邀请国家相关部委领导、中小企业管理机构领导、省、市旅游部门领导、著名旅游经济专家、知名旅游机构负责人、知名中小企业家、传媒机构资深人士等代表出席峰会,同时促进政府与中小企业、旅游机构对话,旅游机构与中小企业对接、媒体与中小企业、旅游机构互动。

交流峰会通过深入探讨中国商务旅游经济发展的相关的重要议题,旨在探索商务与旅游经济的密切结合,相互提升,共同发展的未来之路,形成商务促进旅游,旅游创造商机的良好趋势,最终推动我国旅游经济的稳健、快速发展和旅游业所带动的相关联产业实体的互动发展。

商务界、旅游界顶级专家学者的精辟深度讲演,将使商务旅游面临的重大问题议题的解决思路清晰呈现,给政府部门负责人提供决策依据,为企事业单位指明发展方向。

分论坛的设置又会是一次头脑风暴,为参会人员提供更多思路。参加峰会人员的皆为业界高层精英,促进相互交流合作,实现创新发展。峰会规格将引发国内国际主流媒体强势关注传播,将会在业界产生巨大影响和轰动。

峰会亮点:

1、中国商务旅游经济发展交流峰会

峰会由一个主峰会与两个分论坛组成,主峰会主要探讨“中国商务旅游经济发展与地方产业经济建设”和“绿色、生态、环保、节能、低碳在旅游产业开发中如何兼顾”两个重要议题,分别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和北京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研究员发表主题演讲,深度解读商务旅游经济发展与地方产业经济建设的联系、作用、如何更好地结合,相互促进。同时关注旅游产业开发中如何蒹顾绿色、生态、环保、节能的旅游业重大问题。

2、市长,旅游局长,企业家圆桌对话会

市长、旅游局长、企业家圆桌对话会,在峰会次日上午举行,探讨地方政府、相关联产业实体如何面对旅游经济大发展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集思广益,广泛交流,形成适合各地域商务、旅游发展的特色崭新思路,促进地方旅游业的发展。

3、高端旅游产业服务专题会

就高端旅游产业服务的个性化与专类化问题进行深入讨论,促进旅游产业服务细化发展,提高旅游服务水平,为高端商务旅游提高更有针对性,更高规格,更具人性化的服务,推动中国旅游服务业再上一个新台阶。

4、《商·视点》商界风采展、《旅·印象》最美风景展

为6家商界风云人物及其所属企业做主题为“商·视点”为主题的风采展示,评选六家最美旅游地,制作“旅·印象”主题展板,在展会活动现场展出。利用展会领导,业界名流云集的优势,提高企业及旅游资源的影响力,并在《商务·旅游》杂志为此展览做系列报道。

5、老将军书画笔会

6、交流酒会

8.旅游知识及旅游安全常识 篇八

1、娱乐旅行概念发生了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只有社会中的富裕的、有闲空的和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出国旅行,满足于欣赏外国风景、艺术作品。这种概念已完全改变。因为出国旅游者多来自各种不同的背景,对旅游想法很不相同,所好和欲求更加五花八门,在有限的假期内尽量包揽这一切。

2、现代旅游是闲暇追享的“民主化”

如冬季旅游,过去是少数富人强占的运动;骑马、划艇、射击,是非大众化运动。但是嗜好和闲暇的“商业化”已使这种活动能为一般人所享用。大量的人到国外去参加更为令人激动和更富有外国情调的活动,如登山、滑冰、水下游泳和马车旅行等。

3、现代旅游发展为“社会旅游”

如英国度假营,既提供传统的旅游胜地具备的一切设施,又不断开辟和发展新的风景区域,组织大群游人观览,建造特别设计的低消费接待设施,并经常就地提供娱乐和其它服务。社会旅游可以把大量旅游者引入偏远和相对不发达地区。

对旅游的业余性规定大体是正确的,但在实际中又难以区分。特别是在中国,利用开会、出差旅游的人很多。据统计,到北京来旅游的人,41%是会务旅游者。外国利用国际会议旅游的人也很多,如1985年,在法国巴黎召开的国际会议有274个,英国伦敦238个,比利时布鲁塞尔219个、瑞士日内瓦212个。这些参加国际会议的人,既是为了某一专业目的而去的会务者,也是一个利用会议参加旅游活动的游览者。英、法、比等国家正是利用这种方式,获得了一笔可观的旅游收入。如1985年巴黎举行国际会议收入70亿法郎,其中30亿法郎为专题会议收入。

享受性:旅游是一种高级的精神享受,是在物质生活条件获得基本满足后出现的一种追享欲求。有一位社会学家说,旅游者的心理中有“求新、求知、求乐”这样三条。这是旅游者心理的共性。旅游者不远千里而来,就是想领略异地的新风光、新生活,在异地获得平时不易得到的知识与平时不易得到的快乐。

知识性:旅游给大家带来很多见识,增进了对各地了解,丰富了人文知识。

意志性: 旅游给大家带来心灵的意志,会让自己的思维,心情发展到兴奋,快乐的极致。

9.旅游论文 篇九

调查报告

【概述】

一、实习调查工作任务来源:旅游系旅游管理专业 杨群

二、目的:通过资料查询和校外旅行社调查,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中国各旅游区域旅游资源成因、分类及旅游特色,并进行中国各旅游区域主题旅游线路设计。培养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灵活运用所学的旅游地理专业知识及综合应用的能力。

三、要求:我国各旅游区的位置行政区划与归属、范围、面积

四、调查人员组成:

五、工作期限:2013.12.22~2013.12.27

六、工作分工:

整体规划

资料搜集、汇总整理

旅行社调研、线路设计

华东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调研感想

【旅游资源】

中国的旅游资源种类繁多、千姿百态,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分布广泛、前景广阔。就全国而论,各地区的旅游资源独具特色,客观上形成了不同的旅游资源区。旅游资源区,是客观存在的自然——人文地域综合体,是在旅游景观上具有相对一致性和共同联系的地域单元。

旅游资源分区,是对客观存在的旅游资源区(区域)进行的划分,它是根据旅游资源形成条件、区域特色、数量种类、景观质量、开发方向等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程度,对地域进行的逐级划分和归并。可见,旅游资源分区是制定区域旅游开发规划和旅游业合理布局的依据,对制定区域旅游发展战略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合理划分旅游资源区对了解我国旅游资源的实

情,合理开发旅游资源,发展旅游经济更具现实的指导意义。旅游资源分区的目的在于为我国和各地区发展旅游业打下科学的基础,以便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合理地组织既统一完整、又分工协作的全国旅游体系和网络,以便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华东旅游资源】

华东山水园林旅游资源区——沪、苏、浙、皖、赣

一、地理位置

本区位于东南沿海中部,行政范围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四省一市。本区地处长江下游,濒临东海、黄海,其中苏、浙、沪属于沿海

省市,因此具有很大程度的近海位置优势。本区北靠中原区,西接华中区,南邻华南区。是一个自然山水风光和人文景观兼优的旅游资源区。

二、区域分析

本区为平原与低山丘陵交错地区,平均海拔较低,江河分布如织、湖泊密集成群、陆地水面较大,兼有暖温带、副热带多种多样的气候,属于降水丰沛的“湿润区”,加上热量充足,植被繁茂,形成一派“水乡泽国”和以秀见长的景致。

至隋唐时代,政治中心虽仍在北方,但经济中心则已逐渐南移,使其社会、经济、文化得以长足发展,成为人杰地灵之区,并保存了大量以文化为特点的历史遗迹。

本区沿海多良港,也多国际航空港,因而在吸引国际客源上占有优势。人口密度居全国之首,经济又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总之,本区是一个结构完整、层次丰富、功能齐全的现代化“综合型”旅游资源区,也是国内最重要的旅游客源地。

三、区域特色

1.在全国旅游资源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区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同时,其平均质量甚高,地域分布密度很大,加上其特有的区位优势、经济优势,促使其发展成为旅游资源开发较成熟的区域,在全国的地位与中原区并列,高于其他旅游资源区。2.人文旅游资源以园林、名城和宗教为代表

本区是我国园林最集中的地区,为数众多的江南园林,工艺精巧、结构轻盈、布局紧凑、风格特异,它与北方皇家园林并列,组成我国园林的主干;名城有虎踞龙盘的古城南京,“人间天堂”杭州和苏州,瓷都景德镇,英雄城南昌,还有我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上海。普陀山、天台山、九华山、齐云山、龙虎山、茅山等都是全国著名的宗教旅游胜地。3.自然旅游资源以名山胜景为支柱

本区是我国名山最多的旅游资源区。以黄山、庐山、雁荡山、天柱山、九华山和普陀山等为主组成的山水风光,旅游价值极高。

【华东旅游地理】

一、旅游地理环境

1、华东旅游区位于我国东部,包括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江西省等四省一市,总面积5l.8 万平方千米,人口约2.39 亿。

2、华东旅游区的地形:以长江中下游平原及三角洲平原、黄淮平原、江南丘陵、皖浙丘陵及淮南山地为主。

3、华东旅游区大部分地区属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冬温夏热、四季分明、降水充沛、季节分配均匀是本区的气候特点。由于本区气候条件优越,一年四季均适宜观光旅游,特别是春、秋两季,温度适宜、无风沙,秋季降水较少、多晴日,是旅游的最佳季节。

4、华东旅游区的植被是以常绿阔叶树种为主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有各类药材、有大量的木本油料作物及优质木材、毛竹;有暖温带和亚热带水果;许多名茶也出自本区,如杭州龙井、祁门红茶、歙县绿茶等。华东旅游区经济发达,物产丰富。(1)本区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2)本区也是我国农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3)本区的民族工业发展较早,发展水平也较高,尤其是传统工业和手工业种类多,质地优良。

6、华东旅游区是国内交通最发达地区之一。

二、旅游资源特征

1、名山:黄山、九华山、庐山、、雁荡山、普陀山、天柱山、天台山、天目山、井冈山、三清山、龙虎山等。

2、胜水:全国五大淡水湖中除洞庭湖外,鄱阳湖、太湖、洪泽湖、巢湖全都集中在本区。太湖、巢湖、玄武湖等湖泊游,以及大运河沿岸游,已成为领略江南风物的最佳旅游线路。

三、人文旅游资源:

1、著名旅游城市

南京、苏州、杭州、扬州、绍兴等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历史文化名城。

2、古典园林

主要集中在苏州、南京、无锡、扬州、上海等地。著名的园林有拙政园、豫园、网师园、个园等。

【华东区的旅游发展方向】

华东区旅游环境优越,是全国重点旅游区之一,区内名山风光绚丽,引人入胜;其中不乏佛教和道教圣地,同时区内不少城市有典雅的园林,尤以江南园林著称于世,苏州园林是其中的代表.本区还以美味佳肴,风味小吃著称于世,颇受中外游客的欢迎.本区有着发展国内旅游与国际旅游并举的条件,旅游发展方向以观光、休闲、购物旅游为主,以名山旅游,宗教朝圣,园林水乡和田园风光等观光旅游为重点。

【华东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旅游资源是发展旅游业最基本的前提,是吸引旅游者的直接条件和因素,是旅游业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的重要条件。我国旅游资源相对丰富,但近几年来,我国部分地区的旅游资源的开发片面的只看中眼前的利益,只利用旅游资源而不注重环境保护,对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危害。

1、为保护而保护。这是消极的,已是被实践所否认的。为保护而保护,这是文物部门的职责,而不是地方政府目的,特别不是旅游业的目的。

2、为开发而开发。这是盲目的,是小农意识。就像农民在水乡养猪、河里养点鱼一样,养大了卖出去,取得个人利益,而对水体造成的污染则全都不管。还有的地方把非常好的景观地带搞成墓地,能卖出去收点钱就行,根本不考虑环境效益和可持续发展,实际上是毁了聚宝盆去讨饭。

3、为保护而开发。如果这个景观是唯一的、独特的、不可再生的,必须是通过保护来开发的。白藤湖地带,既有沼泽地,又不完全是湿地,带有天然与人工池塘相结合在一起的特征。在珠海城区存在这样的一块地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在这里,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完全可以统一,这在整个中国城市中也是难以找出第二个来的。白藤湖水乡这样的景观是唯一的、独特的、不可再生的,如果被破坏了,是无法恢复的。对于这样的旅游资源,不能由一家企业进行垄断开发,必须是政府进行垄断,在高起点的规划指导下,以企业为主体分片分期进行开发。

旅游资源开发的主体可分成三类:一是完全以企业为主体进行开发。二是政府与企业进行垄断性开发。像威尼斯一样,将白藤湖水乡内的道路、桥梁由企业为主体兴建。小游船的经营权则由政府垄断,拍卖给企业经营。三是完全由政府为主体开发。如城区中的古村落的改造、水体的保护等。重要的旅游资源应取后两种开发模式。

4、为开发而保护。如石溪山的石刻、高栏岛的摩崖石刻等,只有通过开发才能得到保护。可以选择在政府严格规划的前提下,以企业为主体进行开发。有些项目规划好以后,可以将项目30年的经营权公开拍卖,国有资产就可以实现最大化,而且是一次性收入。上述石刻和东区海岛等项目的开发经营权,如进行公开拍卖,就可卖到很高的价钱,而后由业主们自行招商,精心策划开发。这就是政府对项目的所有权垄断,经营权放开。

因此,要在规划中研究和解决统一管理的问题。就是在一个旅游景点内部,也有个经营管理的问题。有的内部管理混乱,服务质量低下,甚至乱收费坑宰游客。最为严重的是有的城市和景区,社会治安混乱,游客缺乏安全感。这些软方面的建设,在规划时都需大大加强。要统筹考虑制定措施,以建立

城市旅游的良好形象,否则,因软件建设的失误,恶性事件的发生,也会断送我国旅游发展的美好前景。

【调研感想】

通过本次调研,我从以前不曾涉及的角度看地区旅游文化,从区域旅游资源的旅游资源基本成因、旅游资源类型、旅游资源特色等方面展开调研,受益良多。从工作的分配到实际操作,其实每一步都会有一定的阻力存在,但我们从中学到的也不仅仅是旅游地理文化那么简单,例如在旅行社的实地调研中学到了与人沟通交流的技能,在查阅资料进行总结的过程中学会了对搜集的海量资料进行筛选与汇总,在小组工作中学会了配合与交流…… 相信通过本学期最后一次作业,我们都会对旅游地理有了更深的体会,也为将来发展作了更丰厚的知识储备。

这一次的旅游线路设计作业让我了解了一个想去旅游的人需要了解什么。以及每一个旅游景点需要做什么样的宣传才能吸引游客,让游客看到宣传就对该旅游景点很感兴趣。每个旅游景点之间的联系要做到最有效率化,这就要考虑到旅游景点之间的搭配好不好和线路顺不顺畅。

对我来说,这次调研的时间虽然不是很长,但是对我确具有不同的意义,我是又兴奋又依依不舍。回想起来,令我回味又令我眼界开阔,通过调研使我见识到了社会的另一面,其实社会并不是想象的那样单纯,使我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东西,社会是人与人的社会,我们进入社会不但要打好人际关系,而且还要重视团队的关系。通过调研,我重新认识了这个社会,重新了解自己,重新审视了自己,这是我的最大感悟,是是我的最大收获,毋庸置疑,这将为我以后的学习生活留下美好的回忆。

通过这次调研,既让我明白了团结协作的力量,也锻炼了我的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资料整合及分析能力。虽然这其中仍有一些不足,但我对我

们的整个研究过程充满信心,相信下一次我们会做得更好!

最后,我想说的的就是,我们已经是大学生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大学就是半个社会,我们要学会如何与他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重要的是,我们在大学学到知识同时,要学会“学以致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多接触社会上实际的东西,而不能停留在自我的,纯粹的理论中,尽可能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为以后自己真正的迈向社会做好准备,才不会被这竞争激烈的社会所淘汰!

通过一学期的旅游地理学习,了解了中国各旅游区域旅游资源成因、分类及旅游特色,我们小组通过资料查询和校外旅行社调查,进行中国华东区域主题旅游线路设计。

在我负责的设计线路《华东三市、水乡乌镇+周庄、西溪湿地四天品质团》,包含了我所注重的“吃、住、行、游”,其中“吃”是我们的设计核心。设计过程中我们特意挖掘当地特色的美食,独有的华东风味必定会令游客们大饱口福并流连忘返。而住宿方面四星级的酒店不仅给予了游客们的舒适享受而且体现了华东苏杭的大城市之繁华和水乡的特色住房。

我们设计是双飞的品质团,不仅节省了旅客的时间,也满足了旅客的身份地位应有的体验。同时全程旅游空调车保证旅途上的需要。

游览的地方也特地选了华东地区有名的景点:周庄、乌镇、寒山寺、狮子林、西湖、外滩、上海田子坊等等。符合了旅客的游览欲望。

这是我设计这条线路的一些简单的想法与构思。通过学习旅游地理,对中华大地上的地理资源和旅游资源了解更透彻了。

华东旅游区给我的感觉就是自然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人文旅游资源又独具特色的一个比较全面的地区,而且这个地区旅游城市较多,相对其他地区会富裕一些,所以地区的旅游安全性也就比其他地区高,所以像我们大学生出游就很适合来我们华东旅游区。

在华东地区,我相信大家可以在旅游中学习到丰富的人文知识,又饱览了众

上一篇:角度决定执行力下一篇:住建局一岗双责责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