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中学政治课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精选11篇)
1.浅议中学政治课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篇一
浅议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几点细节
在课堂上,我们会经常看到这样的一幕: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后,请同学们回答,要么没有人回答,要么就是经常回答的那几个同学在回答,,仿佛课堂与剩下的那一些同学没有关系,他们或者在思考一些与课堂毫无关系的东西,或者几个人在挤眉弄眼开小会,或者干脆呆坐着……
为什么这一部分同学会成为课堂的“局外人”呢?
首先我们分析一下教师提问的原因:一是可能检测学生对于重点内容的掌握程度;二是可能检测学生对于概念和课程进度的理解程度;三是可能要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所以所问问题的难易度也不同,我们可以把这些问题简单的分为低水平的问题和高水平问题。
所谓“低水平的问题”,一类诸如“油比水重吗”、“法国的首都是巴黎吗”、“《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写的吗”这类仅仅是为了寻求和期望获得“是”或“否”的答案。二是目标的导向性很明确,如“谁是中国的杂交水稻之父”、“云南省的简称是什么”、“2+9等于多少”诸如此类,这类问题的答案很简短,有时甚至是一个词。这类问题往往不能或者很少能引发学生的思考或来理解,相反它们要求死记硬背,依赖教师对答案进行确认,也期望借此取悦教师并得到教师表扬,因而将之列为低水平的问题。
而高水平问题,如“叶子为什么会变色”、“你是如何得到正确答案的”、“你如何看待郭美美事件”,可以导致更高层次的思考,他要求学生用某种方式去查找、分析、联系和解释有关的信息,并形成自己的观点,用语言的形式反馈给老师。这类问题我们称之为高水平问题。
面对低水平的问题,班上总有几个声音最大、反映最快而又争强好胜的同学最先喊出问题的答案,而比较安静和不够自信的学生不能迅速找出答案,几次之后,这些同学在班级产生了被抛弃的感觉,对回答问题不再感兴趣,或者干脆在课堂上什么也不做,不关心课堂上的事情,甚至挑逗或干扰其他人。甚至还有一些同学,在老师讲完这个问题之后,他们连答案是什么都没弄清楚。由于胆子小或者没兴趣,他们也不会去询问答案究竟是什么,久而久之,这些学生就成了学困生,发展下去就会带来行为方面的问题。有的教师会意识到只有少数同学回答问题,但却又害怕叫其他同学回答问题,怕他们一无所知,影响教学进度,或认为再讲十遍他们也不懂,无可救药,就让他们不懂下去好了。还有的教师可能会过分关注那几个学生,会因为他们回答出了正确的答案而感到高兴,以致于忽视了大多数同学没能参与到课堂中来的问题。诸如此类,课堂问题就出现了,部分同学的成绩问题也随之出现。
对于高水平问题,能回答时课堂情况和回答低水平问题时差不多,若是同学们不知道或觉得比较难,课堂冷场的情况也就出现了。
如何避免这些情况的发生呢?
你可能会说“让同学举手,然后叫一个同学起来回答问题。”不错,这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但举手同样也会出现问题,几乎总是哪些喊得快、急切且当仁不让的学生先举手,有的甚至会大喊说:“我来,我来!”于是,老师们又会响应那些先举手的同学,结果呢,课堂又回到从前,原先的问题在这里再次出现。也许还有些教师会等待更多的学生举手,但从长远来看,那些自信心不足或反应不够快的同学,看到别人很快举手与以前有人大声回答问题一样令他们感到不安。经验丰富的老师在长期实践也可能有办法既让举手快的同学在不消减兴致的情况下很快平静下来,又让没有举手的同学平等的参与进来。如果你要求学生举手回答问题,却又叫没举手的同学回答,即使你的目的是让更多学生参与进来,学生也会困惑你为什么当初提出要他们举手作答。
有没有一种更好的方法让学生更好、更积极、更有秩序的参与课堂呢?我有以下的几点建议供参考:
在提问之前告诉学生你要准备好一张草稿纸,在你还没有点到某位同学的名字时,学生可以在纸上写下这个问题的答案,或在头脑中将问题思考清楚。这样你可以将时间掌控在你自己的`手里,你就可以允许那些需要有更长时间思考的学生来得及处理这些问题并作出回答,在这段时间里他们不会感到自己反应慢、能力不足或不如别人,它们还能迫使反应快的学生发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同时,还可以防止有一些争强好胜、反应敏捷的同学在一出示问题时就迫不及待的喊出问题的答案。这样,每个人都是赢家。
在提问时叫出学生的名字。这一点和课堂的有效性有什么关系呢?太有关系了。试想:如果你在一个大的场合,主持人说“这位同志,请你说说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和“×××同志,请你说说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这两种方式你喜欢哪一种?绝大多数的人都会选择第二种。为什么?因为主持人叫出了你的名字。他在向你传达这些讯息:你在这里很重要,这里有这么多人,我叫出你的名字说明我很在乎你,你在这里得到重视,并非可有可无,请你积极参与到里面来。对于构建一个积极地课堂环境而言,教师能叫出学生的名字也很重要,他会感到你认识他,重视他,他意识到自己是班级重要的一员,自己与教师及其他同学的关系很密切,不是可有可无或被隐姓埋名的,老师和同学很在意我,愿意与我互动。你与每一个学生有目光的接触,能用他们的姓名与他们进行多次的交流互动,他们就会认为他们已经得到了你的认可和重视,思考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就得到提高,你提问的有效性也就得到了提高。否则,学生会认为:他连我的名字都不知道,说明他还不认识我,不重视我,不关心我,那么我回答问题的好坏也不重要了。久而久之就,他就有可能成为课堂的观众、听众……再发展下去,你可想而知。
课堂提问的问题需要进行精心设计,要能引发学生思维,拓展学生思维。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力求精当,所提问题要恰是重点、难点,还要富于思考,即紧扣教材,突出重点、难点,并有一定的思考价值,使学生理解词句丰富而深刻的含义及其作用;同时,所提问题还要紧随所学关键内容,紧扣主题,以点带面,对课程的主要内容进行充分概括。问题的设计要有明确的目的,要围绕教学目标,教师在备课时应进行充分的准备,做到适时适度,灵活多样。同时注意情境的创设,创设问题情境能是使学生产生疑问,渴望从事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自然思维积极,回答问题也踊跃,课堂的有效性就提高了。这些不用细说,做教师的都很明白这一点。
其实,关于课堂提问,可以交流讨论的很多。它作为一种经常使用的教学手段和形式,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信息的双向交流。在细节问题上下功夫可以让你的课堂有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唤醒他们的迷离的心志,唤起他们的求知欲,创设出积极地课堂气氛,无形中也就提高了成绩,也提升教师的个人魅力。
老朱
2.浅议中学政治课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篇二
一、课堂有效提问应注重的基本原则
中学物理课堂教学都是围绕着某一特定教学目的而展开的, 教学的中心是传授知识, 解决问题, 这就意味着课堂教学的过程是激疑、集疑、释疑的过程, 因此课堂有效提问应注重以下几项基本原则:一是实效原则。课堂提问设计的实效性取决于问题的真实和确切, 即课堂提问要有科学性和针对性, 提问要紧扣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从感知直观入手, 但不宜一问一答展示现成知识的结论, 以免学生猜测教师的意向作答, 掩盖了学生的不知之处, 使教师获得不真实的反馈信息。同时提问要确切, 要针对学生已有知识水平, 不能超越学生知识、思维的实际水平, 也不能使问题语言含糊不清、模棱两可, 否则课堂提问会造成停滞局面, 达不到预期目的。二是适时原则。课堂提问的适时性应该包含两层意思, 一是抓住时机, 二是提问次数要适度。课堂提问的效果直接与提问时机有关, 什么样的设问应在某节课的什么时机提出, 要讲究提问的艺术性, 即要因时设问, 恰到好处, 同时提问次数不是越多越好, 过多过频的课堂提问表面上看起来热热闹闹, 实际上常会导致学生不去深入思考, 增大回答问题的盲目性。三是梯度原则。现代信息论认为, 教学是一种循序渐进地有效地选取、组织、传递和运用知识信息、促进学生了解信息、掌握知识的活动, 从课堂教学整体上看, 必须抓住教材、教学内容的整体要求, 根据学生认识水平与心理状态, 科学地按一定梯度展开设问, 提出的问题要按知识点难易级差从低到高逐层进行, 要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 对不同层次的问题, 要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对象进行回答, 从易到难, 由简到繁。
二、物理课堂教学中提问的几种方式
课堂提问的方式很多, 只有对提问巧妙使用, 恰到好处, 才能产生积极作用, 达到良好的效果。
一是激趣性的提问。物理课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缺乏趣味性的内容, 若教师只是照本宣科, 则学生听来索然寡味。若教师有意识地提出问题,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创设愉悦的情境, 则能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积极思维。提问时要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或实验现象的观察中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例如, 你认为制作一台彩色电视机至少应该运用光学中的什么理论?声学中的什么理论?电学中的什么理论等等。
二是发散性的提问。发散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 教师若能在授课中提出激发学生发散思维的问题, 引导学生纵横联想所学知识, 以沟通不同部分的教学知识和方法, 这对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探索能力是大有好处的。
三、物理课堂提问有效性实施策略
提问应选在知识的重点和关键之处, 如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转化处, 以及容易产生矛盾或疑难之处;选择能触动学生思维神经, 给学生点拨正确思维方向的问题进行提问。对高年级的学生, 要尽量避免单纯的判断性提问 (如 “对不对”、 “是不是”等) , 多用疑问性提问, 使学生在提问中受到启迪, 学得新知。同时尽量根据教学要求, 联系学生实际和教材实际, 设计富有趣味性的问题。
在提出问题时, 既不能让学生答不出, 也不能简单地答对与不对, 要使学生 “跳一跳才能摸得着”, 难度过大的问题要设计铺垫性提问。要防止缺乏引力, 索然无味、抓不住重点、高不可攀、内容空泛的提问, 同时提问要适度。好的提问能体现教学的层次性, 使学生经历由不懂到懂, 不会到会, 由会再到运用的过程。提问要做到由浅入深, 由简到繁, 由易到难, 把提问的过程当作一个阶梯, 有步骤地启发学生循序渐进, 层层递进, 让学生的思维沿着一定的坡度发展, 达到突破重点、难点的目的。
设计课堂提问不可机械死板, 类型应灵活多样。选择一些符合学生求异思维或喜闻乐见的方式, 综合运用启发性提问、探究性提问、比较性提问、归类性提问等。一旦课堂上出现师生信息交流异常的情况, 应灵活处理, 当场设计一些调控课堂的提问来调整教学活动。对教师的提问, 学生应答时出现错误是正常的, 教师要善于寻找学生出错的根源, 从而灵活地提出一些针对性强的新问题, 如采用疏导性提问、铺垫性提问来化解疑难。
3.浅议中学政治课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篇三
【关键词】农村;中学;政治课堂;提问;有效性
通过对一些农村中学学生的一些调查,我们发现老师和学生对政治课的热情不高,在上课的时候不能完全的投入到课堂,致使课堂很冷清,学生对课堂知识不感兴趣,老师对学生的提问无聊乏味。一系列的原因致使农村高中政治课堂效率低下,学生考试成绩低。
一、农村中学政治课堂提问中出现的问题
(一)农村中学老师和学生对课堂提问没有热情
在农村的政治课堂中,老师和学生的互动比较少,一般都是老师讲,学生听,在知识上根本就没有互动,老师根本就不了解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程度。在上课的时候,课堂提问少、氛围冷清,偶尔有一些提问,学生就会出现特别嘈杂的状况,进行分组讨论的时候,很多学生都在讨论与问题无关的闲话、散话。回答问题的人一般就只有固定的几个学生[1],一般都没有主动回答问题的学生,被老师点起来的同学也会表现出很惊慌的状态,更不会有学生对老师进行提问了。
(二)农村中学老师和学生对课堂提问很被动
在农村的政治课堂上,老师对于提问很无奈。学生对于老师课堂上提出的问题根本就不感兴趣,基本上都是属于被动的状态。老师提出的问题,一般都没有学生愿意主动回答,老师只能自问自答,在这样的情况下,双方都是属于被动的,但是双方对于这种情况,都没有进行自我反思,反而是一直在埋怨对方,片面的把原因归结在别人身上。
(三)农村中学老师对课堂的提问目的不明确
就目前而言,农村中学的老师在课堂提问方面还存在一些重大的问题,没有做好课堂提问的准备工作。对课堂提问没有明确的目标,问题老套呆板,不够新颖,对学生没有吸引力。只做了表面上的工作,没有深层次的进行研究。忽略了学生的年龄和知识范围,一些问题提问太偏,超出了学生实际的知识范围,学生对问题不知所谓,所以就不知道该怎样回答问题了。对问题表达的不明确,没有层次,没有中心。只是依靠参考书上的答案,对学生创新的答案直接否定,打消了学生对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四)农村中学的学生心理不自信
由于是农村中学,和城市的繁华相比之下学生可能会出现自卑的状况,在学习上就会注意力不集中,甚至出现一些不同的心理问题。大多数学生本身的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在课堂中提问的时候,由于他们对自己不自信甚至自卑,就不愿意回答问题,遇到不懂的问题,也会不懂装懂,学不到根本的知识。
二、怎样提高农村中学政治课堂提问有效性
(一)在农村中学政治课堂提问前,老师要精心准备好问题
在农村中学政治课前,老师需要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对问题进行设计,对问题的提问方式进行创新,打破传统、呆板的问题。针对相应的知识点对问题进行筛选,有目的的进行提问,让學生愿意回答问题,对课堂产生兴趣,愿意主动的回答和提出问题。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将一些疑难问题作为重点标示出来,这样才会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接收,才能突破教学上的难度。
(二)在农村中学政治课堂提问期间,老师要对学生进行鼓励
在课堂的教学中,提问的时机是至关重要的,太早的提出问题,学生对知识还没有掌握,启而不发;问题的提出太迟,学生对问题已经了解,成了马后炮。所以老师必须要抓紧时机,选择在最恰当的时间进行提问,让学生对问题感兴趣,启发学生的思考能力[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了学生对问题的兴趣,才能更好地和老师配合,才能提高教学效率。
(三)在农村中学政治课堂进行提问后,教师要耐心等待
在对问题进行提问后,老师要耐心的进行等待,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一般的老师在提问后,如果学生没有很快的进行回答,老师就会一遍遍重复问题或是让别的同学进行回答,根本没有考虑到学生思考问题所需要的时间,这样也直接打击了学生的自信心。如果老师在提出问题后耐心等待,给学生一些时间去思考和组织答案,在提问时,多给学生一些鼓励,让他们试试看,这样就会让学生敢回答问题,甚至主动回答问题。不要过早的把答案告诉学生,要培养学生独立的思考能力[3]。
(四)多鼓励学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在提问期间,要对学生多进行鼓励,在学生回答问题后要及时的进行评价,在学生回答的不正确的时候,不要直接进行否定,要委婉进行修正,多说他的优点,少说缺点,让学生提前对课堂进行预习,让学生对课堂的知识有一个大概的了解,给学生一个平等的交流机会,让学生不害怕回答问题。给学生在心理上对自己知识和学校感到自豪,有自信心,在课堂上敢于主动的回答问题。
结语
每一个学生多肩负着祖国的未来,在学生的学习期间,中学最需要注意,这是学生在学习期间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农村中学也是一样,在政治课堂提问中,老师需要提前做好问题的准备工作,让学生有问题可以回答;在提问期间针对专业的知识点进行引导和分析,让学生对提出的问题感兴趣,对学生的回答要多鼓励、少责罚,这样才会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刘棋超.农村高中政治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2013.8(50):64-84.
[2]夏鸣鸣.高中课堂提问探究[J].贵州师范大学,2011.3(50):50-84.
[3]梁红霞.高中政治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探究[J].现代农村科技,2010,2(11):64-64.
4.提高中学政治课课堂教学效果浅议 篇四
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的主要任务是向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常识,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分析社会现象,提高政治素质,为他们将来参加国家和社会管理奠定思想理论基础。现行思想政治教材虽然在旧教材的基础上作了较大的改进,教材的可读性明显增强,但是仍存在内容多,涉及面广、理论性强的特点。老师难教,学生难学的问题仍很突出。因此政治教师应不断加强和改进的政治课教学,采取有效策略和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此,笔者有以下三个方面浅见:
一、政治课教学不仅要求被教育者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怎么样学习即掌握科学的学习规律和方法
首先,教会学生阅读教材,读出新意。通读课文对学习的教材有一个完整的了解,找出重点和难点、疑点,为进一步深入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在通读基础上深刻理解基础知识。具体做法可以边读边划,边读边批,边读边写。“划”即对基本概念、原理和基本观点划分层次,逐层分析研究,抓住其核心和实质,便于理解和记忆;“批”即将归纳的中心、知识重点、概念的理解等,标题式写于页眉、书边空白处;“写”即将分散的知识找出内在的联系,简要整理出来,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
其次,教会学生听课,指导学生在听课时抓住重点、难点和思路,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听教师的讲解、点拨及对苯二酚问题的分析评价。教师的讲解一般比较精炼,抓住所教知识的重点、难点和内在联系,要求学生理解着听,有选择的记;教师的点拨往往是在学生思路出现偏差,或学习出现困难时进行的,要求学生思维敏捷的听,或及时转换思维方向,或循着教师的点拨深入探究;教师的分析及评价,一般是在学生回答问题后进行的,是对学生对问题见解的评判和分析,要求学生认真听,及时纠正自己对问题认识的偏颇。二是听同学提出的问题和对问题的见解。学生提出的问题,对同学有很大的启发性,要求学生思考着听,思考我对这个问题理解怎么样,我能提出哪些问题;学生对问题的见解,往往具有创造性和多向性,答案不唯一,要求学生评价着听,评价其得失对错,不断完善自己对问题的见解。三是听好小结,老师一般在课堂结束时概括本课重点,使学生对本节内容进一步升华,要求学生认真做好笔记,记住实质、记心得体会、记疑点、记主要不是内容和思路,记在课上想到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通过记笔记可以深化理解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最后,要展开议论和争论,要议出水平,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大胆议论可以分组也可以设定正反观点争论。通过议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启迪学生思维。要求及时总结,构建知识框架,培养学生善于总结的好习惯,培养归纳和整理知识的能力。
二、利用电教手段提高政治课教学效果
要充分发挥电教手段的优势,用直观、具体、形象的东西感染学生,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边看、边听、边想、边练,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运用电教手段,提高学习效率
著名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在政治课教学中运用电教手段,所传递的信息强烈,能变静为动,动静结合,给学生提供直观形象的感知背影,提高了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去思索去创造。
枯燥乏味。因此要使学生注意力我们知道,政治学科教学主要是向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培养学生的正确观点、立场和方法。学生觉得一些政治知识和基本原理概念比较抽象,理解很困难,如果老师在讲授过程中,再不注意方法,学生就会感到集中,教师就要运用新颖的趣味性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调控,促使学生由无意注意转入有意注意。这样就会使难懂的问题得到解决,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二)运用电教手段要注意的问题
1.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选择适当的电教手段
电教手段很多,有多媒体、录像、电视、录音等。选择哪一种手段最适当,除了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外,还应从学生的年龄特点来考虑。如高中生易采用多媒体教学启发学生的思维。
2.注意视听与思考的统一
电教过程学生接受政治知识,离不开视听。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又离不开思考,所以只有将视听与思考结合起来,突出政治课的教学情境,才会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进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三、巧用事例,注意实效
几年的政治教学生涯使我深深体会到:理论联系实际一定要把准时代脉搏,联系的实际要典型、生动、恰当、易懂,真正能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抓住社会热点,开发学生思维
教师在授课时要注意联系社会热点问题,让学生分析。这不仅能激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激起他们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社会生活的强烈兴趣,培养社会责任感。当然,还要注意选取的热点问题不要离学生太远,最好是他们知道的或议论过的,否则,很容易“热点问题”爆出“冷门”。例如,在讲《经济〃政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一框题时,课本上有这样一段话:“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要求我们在合理拉开收入差距的同时,采取措施,克服收入差距悬殊,防止两极分化。”那么,怎样采取措施呢?课本上尽管讲了很多,但都是理论性较强的东西,没有与实际联系起来。我用幻灯给学生出示了这样一个问题:我国自1996年5月以来到今年6月10日已先后7次降息,并于1999年11月1日起开征新税种:利息税,税率为20%,请问国家为什么降息并开征利息税。
学生回答后,我做了总结:降息不仅为了刺激消费,减轻国有企业负担,同时也为了缩小贫富差距,防止两极分化。因为,在银行里能有大笔存款的人毕竟是有钱人。降低利息,特别是开征利息税,能适当控制他们的收入。通过这一事例的讲解,学生对国家通过税收政策、金融政策等来调节个人收入分配有了比较深刻的印象,同时还复习巩固了前面所学知识,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二)联系历史知识,进行比较分析 思想政治课的内容具有强烈的阶级性。它要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解决好知与不知的矛盾,使学生由不知到知。更要解决好信与不信的矛盾,使他们由不信到信。教师授课时,如果巧妙联系历史知识,进行比较式教学,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在讲授“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时,第二点原因是“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这个问题学生理解的难度很大,他们常常会提出这样的疑问:“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如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为什么他们的生产力比我们发达?”在这里,我对学生是这样解释的:“目前,确实有些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比我们发达,但这并不能说明他们的生产关系比我们先进。我们看问题不能只作横向比较,还要进行客观的历史分析。”接着,我在黑板上板书了一组数字进行分析:英国从16世纪发展资本主义,到现在有400多年的时间;美国在1776年就建立了资本主义国家,到现在也有200多年的时间。而我国的社会主义在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才最终确立,到今天也不过是短短的48年时间。短短数年内,我们解决了温饱问题,并逐步向小康迈进,经济增长远远超过了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照这样的发展速度再过100年或200年,同学们想一想:到那时我们的国家该有多么强大!”这时,我发现学生的脸上已流光溢彩,正憧憬着美好未来。趁热打铁,我进一步发挥:“到那时,世界上强大无比的将不再是指手画脚的美国!”学生群情激昂。这样通过联系历史,比较分析,学生不仅学会了应知的知识,而且解决了信与不信的矛盾,并激起了他们强烈的爱国热情。
5.浅议中职数学教学课堂提问的策略 篇五
一、数学课堂提问的重要性
课堂提问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能够启发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考,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因此,课堂提问在课堂教学中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有了问题才有思考的动力,对中职数学课堂更是如此。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和推理性非常强的学科,需要学习者进行大量的思考,因此,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时要采取相应措施促使学生思考,让学生在思考中不断收获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而这些措施之一就是有效的课堂提问。带着问题去思考,才能有针对性地深入地思考数学问题,而且也能够养成学生带着问题思考的良好习惯。
二、中职数学课堂提问的策略
1.提问内容要围绕数学教学目标
对于数学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教师要着重进行提问,让学生在教师提问的引领下掌握数学的重难点,从而实现数学教学目标。例如,中职数学教学中关于双曲线的内容是数学中的重难点,因此教师在进行这一部分内容的提问时就要突出其中的重点,在讲完双曲线定义后可以为学生设计这样几个问题,以巩固双曲线定义这一知识,一是要想动点轨迹形成双曲线需满足哪些条件;二是当定义中的2a<[f1f2]的`条件改为大于或等于时,动点所形成的轨迹是什么;三是当定义中的2a=0时,动点所形成的轨迹是什么。通过这样几个问题不仅能够让学生巩固记忆刚刚学完的双曲线定义,还能够进行拓展学习,补充课本上没有的关于双曲线方面的知识,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2.提问要面向全班
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应该考虑全班学生,设计的问题要能够让全班每个学生进行思考,从而带动全班学生数学成绩的提高。每个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学习成绩不同,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不应该只考虑学习成绩高的学生,更应该重视学习成绩靠后的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力。例如,在进行新的知识学习前,教师总要先让学生回顾一下以前与之相关的知识,这时教师所提问的问题应该难易适中、通俗好懂,让全班每个学生都进行积极地思考,并且在提问时也要多提问学习成绩较靠后的学生,鼓励能力较差的学生回答问题,这样才能带动全班数学成绩的提高。比如,在学习椭圆几何性质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先让学生回顾一下圆的性质有哪些,在提问时让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然后接着再问圆的性质是通过哪种方式进行研究的,是方程还是图像,圆的方程是什么等这些问题,通过这些问题的提问能够让全班学生对圆的知识进行回顾巩固,同时为椭圆的学习提供方向。
3.课堂提问要注意联系实际
中职教育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社会人而设的教育,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注意与社会实际相结合,让学生能学以致用。例如,在进行中职数学存款这一课时,教师就要注意结合生活实际来提问。比如,教师可以在上课前问学生如果你有100元存入银行,两年后取出,你一共能拿到多少钱。像这样的问题,学生在生活中经常遇到,如果在课堂提问中将这个问题解决了,再遇到这样的问
题,学生也能够根据教师教授的方法进行解决。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一定要贴近学生实际生活,为学生将来踏入社会做准备。
4.注意灵活变换提问技巧
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要掌握多种提问技巧,不要固定用一种提问方式,这样容易引起学生的厌烦,从而分散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提问技巧有以下几种,一是直接提问,比如,对于圆的方程是什么这个问题就要直接提问让学生回答;二是间接提问,间接提问一般适用于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比如,要让学生思考双曲线的方程是什么,可以先提问学生椭圆的方程是什么,根据椭圆的方程来启发学生去思考椭圆与双曲线方程之间的关系,从而找出双曲线方程形式;三是反问,反问主要是用于检查学生以往知识时运用的提问方式,比如,在提问抛物线方程时,教师可以用双曲线方程来干扰学生,在学生回答抛物线方程出现错误时进行反问,让学生在自相矛盾中找出错误点,以达到巩固抛物线方程式的目的;四是追问,学生在回答完问题后,教师进一步追问学生,从而让学生更深入地进行思考。比如,教师在提问等差数列的性质时,当学生回答完毕可以追问学生“其理论依据是什么”,学生进一步思考等差数列的理论依据,帮助学生巩固数列知识。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中重要的一部分,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作用,让学生在问题中思考、在问题中进步,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中职教育是学生踏入社会前的重要准备阶段,因此中职教师要重视中职学生的课堂教学,通过提问不断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学科素质,为学生将来毕业进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琼,简东英.数学教学课堂提问艺术浅谈[J].大江周刊:论坛,2012(12).
[2]王维斌.精心设计,有效提问:浅谈小学数学教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策略[J].小学教学研究,2010(11).
6.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初探 篇六
(宿松县广福初中吴在南)
有效的课堂提问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所在。它主要是通过师生在课堂上的提问与回答的互动,让学生获得普遍进步,实现个体的充分发展。在这里,学生有无进步,有无发展,是否体现全面性、普遍性,是鉴别“有效”的核心指标。有效提问能驾驭参差不齐、瞬息万变的学情,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既让学生有所悟、有所获,又使学生感受到一种身心上的愉悦和享受,此种情形之下的课堂教学势必事半功倍。
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提问是一种技巧,更是一门艺术。语文教师尤其要注意探求问题的设计,注重提问的实效。
一、控制“度”,化难为易
语文是丰富多彩的,课堂是复杂多变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时深入钻研教材,剖析教学内容,在把握教材的重、难点的基础上,仔细研究学情,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点,找准诱发他们思维的兴趣点来精心设计问题。提问力求表述清楚、详实、准确,切忌笼统、含混不清、模棱两可;要让学生感到所提出的问题既不是高不可攀,又不能唾手可得,有让学生“跳一跳够桃子”的难度;对一些繁难复杂的问题,可转化为一系列小题、浅题,或以旧探新,或铺路搭桥,或触类旁通,以平缓坡度,化难为易,在解决一个个小问题的基础上深入到问题的中心。这样既能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有一种自豪感,又能开动学生的脑筋,让他们在积极思考后获得正确的答案。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思维劳动取得成果,才会感到由衷的喜悦,才会进一步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
动性,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学《桃花源记》一课时,对文本中描写桃花林美景的句子,学生很容易找到,要翻译这些句子也并非难事,如果将问题设计为:“文中描写桃花林美景的句子有哪些?将这些句子翻译过来?”学生会很快答出,问题没有难度,没有了思考的空间,也就体会不到成功的快乐,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谈不上培养能力,那么稍作改动,变为“请用优美的语言创造性翻译文中描写桃花林美景的句子。”在思考时就要先想一想哪些句子是描写桃花林美景的,然后才能思考下一步如何作答。这样的提问既能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培养学生审题的能力,分析能力及表达能力,又适合中考出题的方向,这样的课堂提问势必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把握“量”,循序渐进
语文课的内容多而杂,要在四十五分钟内让学生理解消化,作为引线作用的提问,就要注意处理好“量”的问题。过去不少课堂是一问到底,表面上显得热热闹闹、气氛活跃,而实质上收效甚微、误人误己。要避免这种误区,就要问得适时,问得巧妙,问得有趣,问得有价值,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点拨作用。一节好的语文课单靠一两个提问当然不能解决问题,提得过多过繁又会会让学生有被老师牵着鼻子走的感觉,因此教师应该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设计出一系列有计划、有步骤的、既科学又系统的提问,做到有的放矢,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适时、适量,富于技巧性的提问能培养学生思维和各种综合能力,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陋室铭》一课教学中,可设计以下问题:“从文题看,本文采用什么写法?所托之物是什么?所言之志又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借助对陋室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志趣的?”在这样的诱导下,一般学生都会认真阅读,积极思维,考虑怎样把自己的理解归纳总结,并清楚地表达出来。抓住文题牵一发而动全身,问题明了而思路清晰,由浅入深,有的放矢,学生完全可以顺着课题这一线索,把握整篇文章的内容、主旨以及写作方法,收到预期效果。《湖心亭看雪》可以设计这样一组问题:“谁去湖心亭看雪?看到什么样的雪景?看雪中有着怎样的奇遇?为什么要在看雪中写奇遇?”只是这样几个问题,便可以使学生了解到文章写什么,为什么写,又不让学生有茫然的感觉,因为这样的问题有明确的指向,意在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结构——赏雪、奇遇,同时去深入思考作者所表达的“痴”的深层含义。避免了繁琐而简单的提问,又能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其实对于很多文章我们教师在备课时只要认真挖掘教材,吃透教材的精髓,精心设计有效问题,力争做到少而精,就能让自己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获得良好教学效果。
三、讲究“法”,面向全体
首先,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全方位兼顾。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问题时,就应该根据学情,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由简到繁,由易到难,既能激活成绩好的学生的思维,又要给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一定的机会,既让优等生吃得好,又让后进生吃得饱,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提问方式,变换不同的角度,让每位学生在课堂上都能找到自信,充分自如的展现自己。如教《湖心亭看雪》一课,我就因人而异,为差一点的学生提问:“谁去看雪?看到了怎样的雪景?湖心亭上有怎样的奇遇?”中等水平的学生可回答的问题:“作者是如何描写雪景的?对文中生动形象的描写做赏析。”有能力的同学则思考:“你如何理解作者的“痴”?对于古代文人雅士的遗世独立你有怎样的看法?结合实际例子加以阐述。”整堂课的教学气氛活跃,无论是哪个层次的学生都有话可说,都有表现的机会。收获成就感的同时,也会激发更高的欲望,当他们的表达欲望,表现欲望都被激发,我们的教学就达到了目的。
提问要得法,还必须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提问的内容要新颖别致,对学生熟知的内容,要注意变换角度,使之有新鲜感,这样就能激起他们的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切忌问题提得平平淡淡,老调重弹。提问的形式要不断变化,如整堂课采用形式单一的提问,就会使学生感到乏味,造成学习上的“疲倦”,从而失去有意注意,使教学的效度下降,甚至趋向无效。
四、动以“情”,因势利导
良好的课堂气氛是完成教学的有利条件,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是营造课堂气氛的关键,提问又是课堂气氛调控的最佳手段。有效的课堂提问还少不了教师“动之以情”。教师在活动中,应注意自己语言措词及语气语态,要有一种亲和力,拉近与学生心灵的距离,这样才能同学生进行平等的思想交流。学生也才会抛弃思想顾虑,走进老师的思维中。一次听城关中学朱金华老师的作文指导课,让我赞叹不已、深受启发。难怪这位老师的教学成绩如此优秀,除了她有很好的素质,能够高效驾驭整个课堂外,很重要的一点是她的教态极具亲和力,特别是提问的措辞及语气恰到好处,很多时候她在提出问题时会说“你知道吗?你想说吗?谁来告诉我?谁愿意告诉大家你的想法?……”看似很随意的几个字,听起来却特别亲切,不给学生高高在上的感觉,而成为学生的姐妹朋友,从而让学生乐于走近教师,乐于倾听,乐于表达,最终达到了乐于共同探讨的目的,踏上探求知识之旅。
对于学生回答的问题,教师要给予恳切评析,不应直截了当简单告诉其答案
就完事,应该用委婉的口吻告诉他们回答有理的地方在哪,不足之处何在,在肯定成绩的基础上,委婉指出其不足。要以激励为主,适当指出不足为辅,要经常用:“这位同学回答问题的思路还不错,这很好,但是某某地方还有一点小小的不足,总体还是不错的”这类话来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7.浅谈高中政治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篇七
一、增强提问的目的性
通过提问, 抓住学生求知的心理, 可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及早地进入最佳状态,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在任何一个阶段都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 必须注意学生的反应是否自然发生, 如果是自然发生则被称为是注意的, 教学本身就是有兴趣的。如果教师不想办法将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 而是急于传授知识, 那么就不能达到教学目的。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必须紧紧围绕课堂教学中心来进行, 教师在授课前要精心设计提问的内容与形式, 所提的问题要有典型性, 突出课堂教学的重点, 使提出的问题问在知识的关键处。如果对课堂教学提问的设计过于随意, 偏离课堂教学的中心, 针对性不强, 课堂教学目的不明确, 就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增强提问的实效性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曾经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理论, 他认为“教学应当走在发展前面”, 不仅能根据学生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进行教学, 而且要预见学生今后的心理发展, 并合理地影响这种发展, 这就要求教师的提问必须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 既不能让学生伸手就摘到“果子”, 也不能让学生跳起来还摘不到“果子”; 在现实中, 有些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不仅在教学的难点、重点处要讨论, 而且一些显而易见的问题也提出来让学生讨论, 一节课甚至进行多次合作学习。讨论过程中学生各说各的, 没有倾听的习惯与交流的技能, 有的学生没有经过独立思考, 就急于讨论交流, 有的学生则不善于独立思考, 还有的是不善于相互配合。从表面上看, 课堂气氛比较活跃, 但从实际的教学效果看, 许多内容选择得不够恰当, 讨论时间的分配也不够合理, 多数问题讨论得不深不透, 只是一种形式, 不是有效的合作。所以, 对于一些基本的、概念性的、原理性的知识, 更多地需要学生独立去分析、思考、领悟, 对那些会产生争论的、有价值的、学生思考会出现困难而且个人难以完成的内容, 小组合作学习才真正有效。
三、提问的主体应是学生
曾经有位教育家说过:“聪明的教育者, 时常不是道理讲满, 而是给教育对象提出思维空间, 诱发教育对象以自己的灵气去补白。”实践告诉我们, 把课讲得天衣无缝并不一定好, 因为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主体, 他们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 所以在教学活动中, 一定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尊重学生心理、能力、兴趣等等的差异和反映, 转变课堂教学以我为中心的观念, 打破无感情、大道理、大教条、沉闷的教学气氛, 而应使教学内容有一定的弹性, 留出一些时间, 一些问题, 让学生思考、分析和讨论, 老师积极引导、总结、完善和补充, 真正发挥教师“穿针引线”的作用。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一位外国的教育学者说: “我发现, 中国的学生非常聪明, 老师讲的课, 一听就明白, 从来就没有问题。”岂知, “没有问题”意味着潜在着更大的问题, 说的就是中国普遍存在着忽视学生主体地位问题。因此, 我们应该把主动权还给学生。
四、提问后要有耐心及时做出评价
教师提问后, 常常缺乏等待的耐心, 总希望学生能对答如流, 如果学生不能很快作出回答, 教师就会重复这个问题、或重新加以解释、或提出别的问题、或叫其他的同学来回答, 根本不考虑学生是否要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去形成答案并作出反应。而这样的提问也是无效的。教师提问后应该等候一段时间, 学生将会给出更加详细的答案, 学生会自愿给出更好的答案, 拒绝或随意回答的情况就会减少。同时, 教师还必须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 热情鼓励。在提问时适当运用“说说看”“勇敢地谈谈自己的看法”“说错了没关系”的鼓励性词语, 消除学生回答问题的一些心理障碍, 诸如害羞、畏难等。对于后进生还可用一些浅显的问题, 使其体验成功的喜悦, 这样学生的自信会极大的增强, 自主参与课堂的意识也将会增强。同样, 在学生回答后, 教师应该及时评价。如果对学生回答的对错与否, 不作评价, 马上又提出第二个问题叫学生回答, 或者评价含糊其辞, 叫学生如坠云雾, 摸不着头脑;或者只说缺点, 不说优点, 或者过早地把答案告诉学生, 代替学生思维。久而久之, 学生将没有激情, 得不到鼓励, 逐渐失去参与的积极性。
总之, 一个经过精心设计, 恰当而富有吸引力的问题, 往往能拨动全班学生的思维之弦, 奏出一曲耐人寻味, 甚至波澜起伏的动人之曲。课堂环境的随时变化, 使实际的课堂提问活动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灵敏性, 教师要从根本上形成对课堂提问的正确观念, 只要不断实践, 不断摸索, 就会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充分发挥其在教学中的效能, 真正地提高课堂效益, 让课堂风生水起!
参考文献
[1]彭学勇.高中政治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 (24) .
8.浅议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篇八
关键词:有效性 指向性 整合度 层次性 时机
课堂提问是教师最重要的语言活动,是教师所有教学技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启发学生思维、传授基本知识、控制教学过程、进行课堂反馈的一个重要手段。课堂提问如此之重要,但很多教师却把握不准提问技巧,在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上存在一定问题。
一、问题设计指向性不足,过于随意
大教育家孔子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教师科学的提问是保障课堂教学效果的基础。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的课堂提问过于随意,即目标性不强、指向性不足。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狼牙山五壮士》一课,一位教师在学生初读课文时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课文中哪些句子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个问题看似高度提炼了课文内容,但仔细分析,你会发现这个问题没有根据课文的特点设计,过于笼统,随意性太强,放之四海皆准,不利于落实本学段的训练重点。学生在交流时会根据自己的喜好,通篇去找,课文的叙述顺序势必会打乱。这样,其他学生的思路就会随着该学生的回答忽前忽后,无法从整体上对课文有所感知。这篇课文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记叙的,叙述顺序非常清晰。教师在开篇的阅读指导、引领时,完全可以设计一个问题,让学生先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在此基础上再抓住重点词语、句子体会人物的思想品质。这样设计,更能突出高年级以篇为主的训练重点,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阅读能力,而不是停留在表面上,把课文分解得支离破碎。
在实际教学中,这种指向性不明的问题有很多,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如教师对课程标准把握不准,不了解各学段的训练重点;研读教材不透、不深入,仅仅停留在文字的表面上等。只有教师本人对这一问题有了正确的认识,有了思考和研究的意识,这类现象才不会发生。
二、问题设计缺乏整合度,过于零碎
课堂中提问,目的是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思维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科学的课堂提问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使学生在解决一个问题的同时,形成解决这一类问题的方法和能力,拓宽自己的思维空间,培养发散型思维能力。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没有整合度的提问,过于零碎的问题只能让学生跟着教师的一个又一个问题走,学生没有自己独立的思考空间和时间,一节课下来,学习能力得不到训练和提高。一位教师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狼牙山五壮士》时,一口气问了学生19个问题,如这五个战士完成任务了吗?完成后这五个战士可以怎样做?追上连队会有什么结果……这些问题的提出,导致学生在课堂上看一看书,回答一个问题,再看一会儿书,又回答一个问题,课堂上完全是师生一问一答式。学生的语言整合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静心思考能力得不到训练和提高,课堂由原来的“满堂灌”变为了“满堂问”,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如果教师课堂上设计的问题科学、合理,学生就可以从教师精心设计的一个个问题中把握课文的重难点,提炼一些有用的信息,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思想感情的体会;教师则可以从学生的反馈中捕捉到教学效果的信息,指导自己不断调整教学,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三、问题设计层次性不清,缺乏梯度
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只有让他们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才能取得有良好的效果。实际教学中,课堂提问应面向全体学生,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中来,杜绝只是部分学生思考的现象发生。为达到这一目的,教师要准确了解学生,设计问题时分清层次,有一定的梯度,最终实现因材施教。一位教师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狼牙山五壮士》时,没有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层次,在整体感知课文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请你默读课文,想想课文的叙述顺序,完成后面的填空:接受任务( )( )( )跳下悬崖。教师与其这样设计,不如稍加变换,体现出问题的层次性,供不同的学生选择。如(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的叙述顺序,并填空:接受任务( )( )( )跳下悬崖。(课文后第二题)。(2)课文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3)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请你理出课文的叙述顺序。这三个问题实际上是同一个问题,但问法不一样,难度就不一样,不同的学生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问题来回答。这种递进型提问能更好地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搭置一些合适的台阶,让学生循此台阶拾级而上,达到“跳一跳摘果子”的目的,让学生经历一个发现的过程,感受到收获的喜悦,而不会感到高不可攀。
四、问题提出时机不准,针对性不强
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思是说,对学生要严格要求,先让学生积极思考,再进行适时启发。教师在课堂提问时,如果遵循了这一原则,效果会更好。但实际教學中,教师往往拿不准这个“火侯儿”,不是操之过急,问早了,就是抓不住时机,问晚了。这一早一晚就错失了学生思维的最佳“沸点”,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大大折扣。笔者曾听了一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颐和园》一课,授课教师在教学“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这句话时,让学生读了一遍句子,就站起来交流这句话中“滑”一字的妙用。问题一抛出,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愣住了,他们的思维在那一刻短路了。因为他们无法把这个问题和前面学习的内容联系起来,缺少了知识的铺垫。如果教师在让学生回答这一问题前,先让学生思考一下这句话描写了昆明湖什么特点,你是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学生一定会抓出“滑”这个词。在这个时候,教师再适时连续提问:你感觉这个“滑”字可以换成哪个字?结合文章语境,哪一个更好呢?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效果自然更好。我们常说教师提问要问到“点子”上,这个“点子”就包括问的时机、问的准确性。教师要达到这种境界,非一日之功,要在平日的教学中加强学习和研究,用丰厚的文化底蕴和科学的理论体系支撑自己。
科学的课堂提问牵一发而动全身,往往能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帮助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优秀的教师应该把注意力放在激发学生的思维过程上,结合学段的教学目标和课文的具体内容,努力给学生创造思考的条件,让学生多动脑、勤表达,在40分钟有限的时间内,加大学生的积累量,提高学生的书面、口语表达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9.课堂中的有效性提问 篇九
——《秦朝一统》公开课
丁艺
对于初中生而言,学习的过程中提问与回答对于提高学习内在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至关重要。因此,我们组开展了“课堂有效性提问”的课例研究,我有幸参与其中,开设了一堂公开课-《秦朝一统》。在备课的过程中,围绕“课堂有效性提问”这一主题,我利用教材的丰富内容,巧设提问,以期使学生能从我的提问中能认识历史,理解历史, 掌握历史发展的规律。授课过程如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中,为了能很自然地把学生吸引到我所讲的内容上来,考虑初中生的认知能力,我用了关于介绍秦始皇的歌曲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待学生听完歌曲之后提出自己预先准备的问题,“这首音乐描写的是哪位人物,他做了什么?”在这里设置这样一个问题是使学生能小学已学关于秦始皇统一的知识做一个回顾,对之后所学的内容做一个铺垫。
(二)秦王扫六合秦始皇统一六国是课程重要的组成部分,鉴于学生小学已有的知识和之前春秋战国时期讲授的内容,在这个部分我设计的问题主要以引导学生巩固原有知识为主:
师:秦国是如何实现对全国的统一呢?
师:“七雄并立争霸的局面给社会带来哪些影响?”(鼓励学生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发言)
师:“秦国当时具备了统一天下的哪些历史条件?”
师:“秦朝统一六国有什么历史意义?”
(三)巩固统一的措施
学生学习并巩固了秦朝统一的过程这一知识点后。接下来进入这节课的重点内容—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考虑到问题的转承问题,在这里我并没有提出问题,而是采用直接陈述的方式“秦朝是在灭掉了东方各国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大国,统一后疆域广阔,境内情况复杂,各国残余的贵族势力念念不忘恢复旧土。在这种情况下,秦朝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
1.加强中央集权。
考虑到学生对于中央集权这样一个概念的理解模糊。我先简单介绍了一下什么是中央集权统治,使学生对这一概念有个初步印象(中央集权制:中央集权是
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央对地方拥有统帅权,地方听从中央)。之后提出问题一个问题来做衔接“师:秦的中央和地方行政的设置又是怎样的呢?”
演示“秦朝行政机构示意图”
对照图示向学生介绍皇帝称号的由来(穿插秦始皇的画像,加深学生的印象),中央“三公”的职责,地方上推行郡县制,郡守、县令的职权。学生对此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提出新的问题“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制有何作用呢?”这个问题的设置使加强中央集权这部分内容有了一个递进,使学生能从主观的认知过渡到客观的分析,从而使学生加深对于中央集权制的理解,达到教学的目的。
2.经济文化方面:统一道路、文字、货币、度量衡。
展示资料:统一后各地“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
学生阅读之后,使学生在头脑中先有一个道路等不统一、律令不一致等统一后各地的客观印象,从而引导他能引导他回答我接下来提出的问题,“文字、货币、度量衡不统一,会出现什么情况?”
“文字、货币、度量衡不统一,会出现什么情况?”这个问题比较具有开放性,学生可以想到平民,也可以想到皇帝,从而让他们能够更好的认知秦始皇统一道路、文字、货币、度量衡的好处,达到能够顺利归纳这几项措施的作用。
3.思想方面:“焚书坑儒”。
“焚书坑儒”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中较为熟悉,所以我让学生来讲清“焚书”和“坑儒”这两件事的经过,最后引出问题“如何看待焚书坑儒?”。设置这样一个问题,主要考虑到初中生在看待问题上有过于主观的特点,在学生回答后我对其回答对的给予肯定,不对的地方给其纠正,一问一答的过程使其对这一事件的分析更加客观公正。
4.修筑长城和灵渠
学生对于长城的修建比较陌生,所以在教授这部分的内容中,我采取叙述的方法“先秦灭六国后,北部面临匈奴的侵扰,南方的越族尚未臣服。为了巩固边防,扩大统治,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屠睢南征越族。击退匈奴后,秦始皇令蒙恬征发数十万居民迁居河套地区,设郡置县,为开发河套地区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为防止匈奴南下,秦始皇下令在赵、燕、秦三国原有长城的基础上,修筑了一条东起辽东,西至临洮的万里长城”。
(大屏幕播放秦长城的起止和遗址图片)。
在我设置了一个关于孟姜女哭长城传说内容的问题,吸引学生兴趣,在学生积极性调动起来之后,提出疑问“这个传说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秦始皇修长城的什么看法?”学生回答非常踊跃,都能从中体会孟姜女的故事是当时人们对于秦始
皇这项政策的不满情绪的反映,但是这容易给学生造成误导,即长城的修建没有作用。于是我提出下一个问题“你的意见如何”,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能顺势引导学生能够客观地评价秦始皇的统一措施了。(这一点要考虑到各个班级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
对于灵渠,我设置了两个问题:“秦始皇为什么要派人开凿灵渠?灵渠的开凿有何作用?”让学生了解灵渠的开凿及其作用。
(四)结束
在课程最后,我设置了开放性的问题:“回顾整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个主题,是什么?”、“我们认识了“统一”这一主题,你们都有什么感想和启发?”这样使学生加深对秦始皇统一措施的理解,能引导学生从历史中找到解决现实问题的依据。
课后,我对这堂课进行了反思,我认为这堂以“课堂有效性提问”为关键的公开课,我做到了理解教学目标,能够紧扣教学内容来进行问题的设置,比如:“秦国当时具备了统一天下的哪些历史条件?”、“秦朝统一六国有什么历史意义?”、“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有什么作用?”、“如何看待焚书坑儒?”等,最后通过问题的设置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能根据教学内容最后给予学生联系现实问题的思考—“回顾整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个主题,是什么?”、“我们认识了“统一”这一主题,你们都有什么感想和启发?”等。但是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对于学生的有些回答,我没有给予及时的肯定,应该在课堂之上做到回答正确的地方应该给予确切的鼓励,也就是说学生对在什么地方;课堂上还有学生回答错误,将学生的错误指出来之后,应告知学生究竟错在什么地方,让学生下次不会再犯类似的错误;对于有些学生积极举手回答时,没有注意到;整堂课在结束时由于时间关系,有些仓促等都是应该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予以避免的。
在评课环节中,组里的老师对我的课进行了讨论,并给出了自己的意见。就“课堂有效性提问”而言,我的这堂公开课存在这样一些问题:对于秦始皇统一的措施,可以不用做陈述,而是设置一个问题“秦始皇统一的措施是什么?”让学生回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后,再进一步对学生所说的措施进行讲解;没有设置对秦始皇这个人物进行评价这一环节,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对他的评价是书中的一个重点,我却在这堂课中忽略了这个环节;提出的问题可以在精简一些;在学生回答错误时该怎么去进行课堂上的处理;对有的学生的回答没有给予及时的肯定;对有的问题提出的针对性不够等等。通过大家的点评及我课后的反思,使我对“有效性提问”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无论在过去传统的教学中,还是在新课程改革下,提问都是不可或缺的一环,是课堂中使用最频繁的教学手段之一,其有效性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质量。该由谁来主持提问这一
环节,使其真正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呢?我认为是教师,因为中学生是不成熟的认知主体,他对于知识的认知过程必须通过教学活动来达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引导性的作用。教师在有效性提问的过程中该怎么做呢?我认为以下几点必不可少:
1、设计有效的提问
想要达到有效教学和良好的课堂互动, 教师必须在备课时完成提问回答这一过程。在设想问题之初,必须考虑到学生学习的基础,把握好提问的难易程度,既不能让学生利用已知知识解答不出,也不能让学生回答“是或不是”之类的简单问题。教师提问应该是难易适度,使每个回答问题的学生都能够回答上来,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具有一定的逻辑性,要按照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内容,做到层层设问,问题与问题之间要有一定的内在逻辑联系。备课时对于设计的问题进行回答,要提前预想学生的回答,学生有可能会回答出稀奇古怪的答案。如果学生回答出这样的答案,该如何引导学生,如何做出解答。
2、问题的呈现方式
有效性提问的达成和其问题呈现方式之间的联系是密不可分的。相同的教学提问,不同的方式来问, 效果也会完全不一样。从课堂提问的形式上看,有多种提问的方式。提出问题目的不同,提出问题的方式也应该有所变化。有的问题可以开门见山,有的问题则需要旁敲侧击,要在课堂之上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不同的教学目标灵活地采取不同的提问方式,否则,课堂气氛纵使看上去活跃热烈,但是学生对于提问方式的适应,没有让学生认真思考起来,这样的问题就失去了提问的价值
3、回答之后的有效反馈
教师运用提问这种方式,就是为了不把知识的结果直接告诉学生,而是通过引导的办法让学生自己学会思考,最后自己得出结论获得知识。这实质上是加强了对学生的主动学习的能力的要求。那么怎样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呢?教师给予的回答反馈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因为教师如果对学生回答的对错不作评价,立刻又抛出第二个问题叫学生回答;对于学生回答的对的问题只是简单的评价好或者不好,没有点出问题的回答好在哪里,容易让学生迷糊;对学生回答错误的地方只是批评,不做出纠正,没有看到学生积极思考的过程,这样只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在提出问题之后,没有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而是看到没有人回答不做引导就直接公布答案,打乱学生的思考等都会降低学生积极思考的热情,降低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因此,教师有效的反馈至关重要。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学生回答之后的反馈应该是明确的,能准确指出正确的是什么,需要改正的又是什么。鼓励的方式可以多样,可以口头上的鼓励;可以对于学生回答正确的地方可以写在黑板之上给予鼓励;可以用一个目光、一个微笑进行鼓励。不过最为重要的是教师的鼓励要真诚,言不由衷的赞美只会挫伤学生的主动性。
10.语文课堂的有效提问 篇十
正直中学程占良
教学是一门艺术。语文作为一门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学科,有效性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有效地提问。教师通过有效的提问,可以有效地贯彻新课改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精神,能够更好的引导学生徜徉在知识的海洋,培养对语文的兴趣,以及可以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进而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培养真正的审美情趣。
那么什么样的提问才是有效性提问?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强调教师引导与学生的主动的学习结合。近代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引导”强调有效性教学在于有效提问和教师的有效指点,从而让学生“运其才能,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深,纯然之功弥深”。
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和学生心理情况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第一抓住文眼提问何谓文眼,顾名思义也就是文章的眼睛灵魂。即是文中最能揭示主旨、升华意境、涵盖内容的关键性词句。俗语曾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同样文章的文眼往往也是作者内心情感的窗户,也为文章的感情奠定基调。例如《爱莲说》的文眼就是“爱”字,它是全文总帽,作者不仅写了陶渊明及世人的花之“爱”,更写了“予独爱”,寄予作者对莲的喜爱和君子之风的敬慕追求之情。朱自清的《背影》中“最使我难忘的是父亲的背影”
也是全文的文眼,点明了全文思念感激父亲的基调。
在教学提问中抓住文眼提问也能够更好的把握文章主旨,理解作者的情感,身临其境。比如山东胶州四中周丰香老师在教学《兰亭集序》中抓住作者的五乐(时令宜人,高朋满座,环境幽美,活动高雅,天气晴朗)化简为易,引导学生更好的理解作者的“游目骋怀,信可乐也”。
第二创设生活情境模式 文学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它是生活的缩影,也是作者内心情感的反映。所以在教学中师生互动提问中应抓住它的生活来源情景,将它适当的还原到生活中去,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领悟。同时这也符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形象思维较强,抽象思维有限,对新奇的事物感兴趣和乐于参与活动有独立性希望他人肯定自我和又依赖教师的特点。
宁波的袁湛江老师在教学《守财奴》时候就擅于设置生活情景问题,让学生参与到文学作品中的生活情境中来。首先他设置了学生能够想象的生活情景:话说在三百年前的法国一个偏僻的小城镇,住着这样的一个三口之家。这个家很有钱,男主人是个暴发户,他的妻子温柔善良,女儿聪明孝顺。根据以上描述,你会得出什么结论。将回答探索问题的主动权交到学生手里,而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回答适当鼓励,同时设悬:法国的巴尔扎克的判断确不一样。他说这是个苦难的家庭。为何苦难先留下个问号,让学生在学习中去体会资本主义社会的人与人间的关系。
第三化难为易式提问,我国古代的老子曾说:“:“合抱之木,生于
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学生认识理解事物都是由简单到复杂,有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提问引导学生思考?
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结构主义教育流派的代表人物布鲁纳他认为,儿童应该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按自己观察事物的特殊方式去表现学科知识的结构,借助于教师或教师提供的其他材料去发现事物。而这些引导和材料都必须遵循有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原则,将复杂的不易把握的问题加以分解成多个简单问题,让学生一步步在引导下理解文章主旨和作者情感。教学中尽量避免提类似此类的问题—本文的中心是什么?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等问题。当然这是重要问题,应该让学生理解,但是最好是将其分解成多个小而易的问题一步步由浅入深由易而难的解决。比如一位名师在教学老舍的《猫》时就善于化难为简。他将传统的大而复杂的问题“本文写了怎样的故事反映作者怎样的情感”分解成如下几个问题:复述作者三次养猫的特点及结局,作者对三次养猫情感有何不同,第一次心酸的原因,第二次愤然的原因,第三次不喜欢它却难过的原因,三次难过针对不同的对象,最后理解作者永不养猫的原因和作者在文中的情感。
11.中学政治课堂提问策略的优化探讨 篇十一
关键词:初中教学;思政教育;课堂提问;策略优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5-223-01
对于学生在课堂上的提问情况,教师要给与重视,要认识到培养学生质疑精神、提问能力的重要性。正如宋代学者陆九渊所言:“为学患无疑,疑者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课堂上教师要灵活运用多种有效的办法,激发学生质疑的积极性,调动学生提出问题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一、提高初中政治教师的教学技巧与能力
1、提问指导方法
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提问时要注意学生的反映,要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及时给予鼓励和启发,帮助其顺利的回答出问题,而不应自问自答,对学生的回答不置可否,把提问作为走过场。学生回答得正确,固然很好,应给予肯定;回答得错误,甚至出乎意外,也不是坏事,这最起码暴露出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这时教师可以适当的调整教学内容,针对这一问题,同学生一起,展开讨论,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所学物理规律。
2、重视自身的继续教育
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学生,学生的成长发展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作为教师,应了解整个社会发展动向,要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教育观念。
开展有关素质教育的读书活动,提高教师对素质教育重要意义的认识,加速教育观念的转变,提高教师学习的自主性。积极开展教学研究,逐步推行素质教育。
二、培养提高初中生的课堂提问能力
1、让学生想问
要注意提问方式的多样化,如“冷场”时少用用点名回答,过热时少用用集体回答。要注意问题的层次性,一般来说要由浅入深。问题设计得有梯度,就好象引导学生去攀登山峰,翻过一个山头还有更高的山在前面招手,成就感与好胜心会不断驱使学生去主动积极思考,向困难挑战。
2、让学生能问
要重视提问时的“布白艺术”,即要给学生留下思维的空间,教学中并非教得越多越好。所以要少一些自问自答式的提问。要有利于学生思考,能起到“以问促读”“以问促思”的作用。精当的提问,符合教学的需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启迪思维。面对这样的问题,学生思维的火花被点燃,他们充分发挥想象的潜力,从多种的假设和想象中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新意识得到了充分的培养和发展,课堂效率自然提高了。
3、让学生敢问
要重视培育民主的课堂氛围,要保护学生的求异思维。因此要多设计答案是开放性、发散性的问题,少一些唯一答案的提问。一个自由环境可以使人的智慧得到最充分的发挥。
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主体性凸显,无论是自主学习、小组协作互助学习,还是点评、质疑,都需要学生带着明确的问题走进文本、走进课堂,最有利于问题意识的培养。
三、改进学校教学管理的理念及考核指标
1、重视重过程的课程评价体系
评价理念伴随着新课程的教育思想的转变而应运而生,它的基本目标是:为了教育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它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建立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将有助于新课程的教与学,既能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更能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学习信心。
改进评价手段和方法、将教学过程、教学目标和学生全面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指标体系,它不仅能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能发现学生多方面的潜能;重视采用灵活多样、具有开放性的评价的方法,及时地发现学生发展中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而激发其内在发展的动力,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获得发展,实现个体价值。
2、实行宽松的“师本”管理
不断加强“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新课程在课程目标上,要求变学科知识本位为学生发展本位的“主本”观,强调“教育的出发点是人,教育的归宿也是人”。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师生关系、教学方法和课程评价等方面的变化,也都体现了“一切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的“以人为本”理念。
这就要求学校在推进新课程改革时,必须要尊重学生、尊重教师,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新课程下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管理思想,就是在学校管理上,变刚性的集中统一管理为宽松和谐的“师本”管理,更加注重利用教师的创新性去创设学生发展的教育环境,形成宽松和谐,高度凝聚和富于创造的管理机制和活动空间。
参考文献:
[1] 李晓文,王 莹.教学策略.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 叶 澜.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文化使命.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浅议中学政治课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推荐阅读:
中学政治课堂教学的“着力点”应放在哪里?10-16
浅谈中学音乐课堂中的提问艺术08-31
中学政治课改革初探07-20
浅谈如何提高中学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10-08
有效处理历史课堂中学生的插话10-21
中学思想政治课如何发挥心理效应08-31
中学思想政治08-15
中学教师政治试讲08-21
江苏版中学政治复习08-23
中学高三政治3月月考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