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平庸高考作文选粹

2024-10-02

拒绝平庸高考作文选粹(精选9篇)

1.拒绝平庸高考作文选粹 篇一

正是有了这些生灵拒绝平庸的精神,才会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生命奇迹,构成了大家丰富多彩的世界。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如此豪迈又带有些叛逆精神的诗句也只能出自那诗仙之手了。李白不像杜甫那样一生忧国忧民,他活得更轻松自在,更有尊严。

李白没有和那些平庸之人一样,迎合上司,讨好权贵,阿谀奉承,出卖我们的人格和尊严。他看不惯统治阶级内部的腐朽和没落,于是便仰天大笑出门去,发出了我辈岂是

蓬蒿人的感叹。此后他游历名山大川,留下了千余篇佳作。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等名句到今天仍被传诵。李白拒绝平庸,他选择了一条我们的路,铸就了自身多彩辉煌的人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如此闲适安逸的田园生活也只有陶渊明的诗句中才寻的见。晋朝,一个疯狂的朝代,八王之乱,乱到天昏地暗。陶渊明在宦海之中浮浮沉沉几十年,他倦了,累了,他不想与那些平庸的人同流合污,由于那些做法违背了他内心的向往与原则,会让他丧失我们的人格与尊严,于是他决定归隐山林,在静谧田园生活中去探寻藏于浊世的清流。在山中的日子真是好啊,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自身种植,自身收获,还能时不时的去桃源看看落英缤纷的美景。陶渊明拒绝平庸,拒绝世俗的理念,在田园生活中完成了对自身灵魂的洗礼。

小草甘于平庸,于是它只能默默地成长,没人在乎它的感受;野花甘于平庸,于是它只能成为万紫千红中极其渺小的一朵,无人留意它的存在。绿叶甘于平庸,于是它只能给花作陪衬,没人注意它的牺牲与奉献。

大家没有方法选择我们的出身、家庭,平凡不可防止,但大家肯定选择一条拒绝平庸的路。当大家踏上这条路时,自己的创造心,进取心将全部调动起来,维持自身高尚的节操,坚持我们的原则,勇敢的追求我们的目的。在人生的路上恣意挥洒我们的豪迈,拥有的便是一个不平庸的,辉煌的人生。

2.新材料作文如何“拒绝平庸” 篇二

一、要有思想的高度,拒绝立意平庸

不管什么样的作文,立意总是第一的,它是文章的灵魂,是统帅。作文中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健康、积极,情调高雅,能教育人、启迪人,给人以精神上的愉悦与享受。这就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备一定的道德思想素养和科学文化素养,具有辨是非、识美丑的能力,能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问题。

平庸与平凡有相同的地方,如普通、寻常。但又有不同的地方,“平凡的人实实在在地做好本职工作,并有某种心灵追求,主客观条件成熟了可以升华为优秀和卓越;平庸的人,有两种毛病,一是‘混’,不求上进,二是‘笨’有所事却总是干不好,它向上可融入平凡,向下可沦为庸俗、恶俗。如一篇高分作文的考生开篇这样写道:“平庸者,不露锋芒也;拒绝平庸者,锋芒毕露也。”探究中国自古以来中庸传统的原因,引经据典,进而提出“我们的时代,正呼唤锋芒之士”的观点,切中时弊,体现了考生独到的思考和真切的感悟。

而一些平庸的作文则思考没有深度,没有自己的见解,只说一些“公理”“常理”“大道理”,通篇是空话,套话。如有的考生这样写“如果你是骐骥,就要拒绝驽马的平庸。如果你是月亮,就要拒绝星星的平庸。如果你是珍珠,就要拒绝沙子的平庸。平庸与否,关键就在你对生活的态度。”大而空,不着边际。

还有许多作文随便把一些名人贴上标签,如“司马迁在千百年平庸与智者的斗争中,做了一次流传千古的亮相。”“爱因斯坦的跌宕人生,不也正是拒绝平庸,追求平凡人生最好的例证吗?”这样平庸的思想,作文怎么不平庸呢?

二、要有思考的深度,拒绝思维平庸

所谓思考的深度,主要是议论文能有自己的见解和观点,“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能就某方面写深写透,而不必面面俱到;分论点能层层深入或有对比关系,作者能关注时事与社会热点,关注国计民生,历史文化,人生体验与情感。 如一位高分作文的考生由南京地铁“逼”走古城千余棵百龄大树的现象写起,一些城市为了“拒绝平庸”而加速城市的现代化:四合院被高楼大厦取代了,百年古树被地铁逼走了,然而城市的文化特色也失去了,中华文化也没了,而有些人却鼓吹这种“平庸无比”的发展是向西方看齐,与西方的城镇历史文化对比一下情况怎么样呢?西方古城镇几百年来变化并不大,我们现在三年不回家,可能就会找不到回家的路。真是振聋发聩!

写文章不能简单图解,要有点“机智”,用作家王蒙的话说叫“亏他乡得出来”,编得曲折,写得机巧,让阅卷者点头称是,甚至拍案叫绝。如满分作文“和尚指点画家”,考生描写了一个画家“拒绝平庸”的过程。有一位自我感觉相当不错快50岁的画家,一天他再回头看看自己的画作,虽然技巧很好,总感觉有点平庸,可又说不好到底缺了什么。他去求教一个老和尚。老和尚让他看屋外的油菜花,油菜花很美,画家情不自禁拿起画笔来画,可是画完一看,还是不满意,摆脱不了平庸。老和尚说,你再闭上眼睛。画家闭上了眼睛,他听到了蜜蜂嗡嗡声,听到了虫鸣,听到了自然界的声音,这时他再画,发现这次的画作非常完美!画家也终于知道自己缺少的是心,用心才行,而且不仅画画如此,做人、做事也是如此,用心,才能超越平庸。

三、要有眼界的广度,拒绝选材平庸

选材的平庸主要体现在,一方面选材仅仅局限于古今中外的那几个名人上,没有自己独特的材料。一到写作文总是搞文化散文,每年高考作文一千多年前的司马迁又要被宫刑上万次,屈原又要遭流放而跳许多次的汨罗江;外国的就是爱因斯坦、爱迪生、牛顿,但丁、贝多芬、霍金。写今人则是法网金花李娜、无臂达人秀刘伟、刚去世的作家史铁生、阿里巴巴的马云。不是说这些人不能写,而是因为写这些大众化的名人容易与别人撞车,如果自己没有较深的认识,就显不出我们自己作文的个性特色。

另外还体现在选用名人名言,引得最多的就是李白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 泰戈尔的“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这也说明许多考生积累的知识并不多,看问题比较浅显。

这就要求考生平时能有个性化的阅读,要大量阅读,多读时文,通过各种渠道吸纳有意义的信息,记住记下那些感动自己的人、事、文,无论读什么都能有一些个性化的思考,有自己的心得,有自己的见解。能注意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对自己的生活经验、情感经验,能有普遍性的观照,能有提炼升华。

四、要有表达的亮度,拒绝语言平庸

“青草平凡,但它绝不平庸,根在土中,心却向着蓝天伸长。愿做一株小草,平凡的身躯中发出“拒绝平庸”的呐喊。”这种比兴式的手法,自然亲切,从常见的青草中读出向上的力量,催人奋进。

表达的亮度就是能合理运用好修辞,说话合乎逻辑,合乎事理,以理服人,见解能深刻,引用能恰到好处,不玩假深沉,有的时候华丽工整是美,平淡朴素也是一种美。如一位考生写的和上面的完全相反:“春蚕能够蜕变成蝴蝶,是因为它拒绝平庸,它想把最美的一面展现给世人;丑小鸭能够化成白天鹅,是因为它拒绝平庸,它要证明它是美丽的;涓涓细流孜孜不倦地流向大海,也是因为它拒绝平庸,它想让别人看到它也可以浩瀚。”

考生的一些精彩引用也能为作文生色不少。如有的考生引用“每一个不起舞的日子都是对未来的浪费。”(尼采)有的引用“每一条走过来的路,都有不得不这样跋涉的理由,每一条要走下去的路都有不得不这样选择的方向。”(席慕容)有的引用 “麻雀有麻雀的领地与快乐,这些并不是老鹰的生活能给予的。”(刘新吾)都相当精彩。

如果考生在紧张的考场中能注意到以上几点,甚至一点两点,无疑作文能够“拒绝平庸”,获得理想的分数。当然做到以上的几点,是要靠在平时的有意积累和训练,熟能生巧,厚积薄发!

3.拒绝平庸高考作文选粹 篇三

高考零分作文江苏卷:《拒绝平庸》

平庸的牛奶里不会有三聚胺,平庸的饮料里不会有塑化剂,平庸大坝不会连一次小小的旱灾都抵挡不了。平庸的国家不会让自己的人民生活地毫无希望。如同蝼蚁蛆虫般的百姓,或许渴望的只是平庸安逸的生活,可就连这种渴望也得不到大佬们的满足。请问老师,“被拒绝”平庸是否算是拒绝平庸的另一种方式? 当前社会的.阶级固话已经到了令人不寒而栗的程度。既得利益者正在通过一切剥夺着普通百姓进取的权利。想要进入不属于自己的阶级,可能性近乎为零。

从各大高校的老师频频因为不公证待遇自杀就能看出中国当今的阶级固化是多么严重,从山东河南农民因菜价暴跌而自杀更能看出,社会不仅不给你进取的权利,连平庸的权利也要剥夺。所以 ,尊敬的老师,这个题目在当今毫无意义。因为,就算我想做个平庸安逸的普通百姓,也会有药家薪来砍我,就算我不想拒绝平庸,城管和拆迁队也会帮我拒绝平庸。

4.拒绝平庸高考作文选粹 篇四

调查称江苏高考作文题拒绝平庸被指最平庸

高考语文科考试已经结束,本报联合搜狐教育频道第一时间发起江苏高考作文调查。截至6月7日21时,全国共有68031位网友参与了江苏省高考作文的调查。其中,38.16%的网友表示,这道作文题比较难发挥。但在不少作家、学者眼中,江苏省的《拒绝平庸》却被评为是“最平庸”的题目。著名作家杨标在微博中表示,江苏的《拒绝平庸》、全国卷I的《期待成长》,都是为有志于入选“优秀作文”且擅长写八股作文的学生准备的,70%的`学生分数集中在70分(百分制)上下,是人人有份不至饿死但也不会暴富的送分作文。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则在微博上表示,今年的江苏高考作文《拒绝平庸》与浙江的《我的时间》,虽是两个很熟烂的题目,但要想写好得高分却较难。一不小心就会得一个“平庸”的分数。记者在考试结束后随机采访了几位考生。考生普遍表示,题目虽然不难,但很难写出经典语句和创新性的角度。

(责任编辑:唐悦芝)

5.乱弹“拒绝平庸” 篇五

一、关于“作文命题”

高考作文命题自有它的特殊性。客观上,作文命题是一门学问,本身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国情”是,命题人员并非能够完全左右命题。比如,“绿色生活”当年也曾遭到批评,有人说,你哪怕是“与绿色同行”,也多少有点韵味儿。是的,原本正是如此,结果“胎死腹中”。个中缘由,我不说,你身边“政治高人”也会为你揭开谜底。加之,“乐水”与“乐山”本就有“仁”“智”之异,众说纷纭,当属常态。所以,地无分南北,业无分内外,“就题说题”,谁都有发言的权利。“对”与“错”亦不“丢人”,呈现的是你对高考作文题的一种关注、关心和参与的姿态。如果因题而动辄怨怼命题人,这就有点“感情用事”了。

2011年的江苏高考作文题,无论是从“拒绝平庸”这个命题“提示语”的设计,还是从作文“要求”来看,个人拙见,还是有“干虑一失”之憾的。

“拒绝平庸”和“追求卓越”早已是一对“难解难分”的语言“搭档”,是一句脱口而出的劢志名言,更是一则耳熟能详的广告用语。虽然“提示语”作了引导:“不避平凡,不可平庸”意图弥补命题中“平民”意识缺失的遗憾。但很多考生依然在“杰出”“卓越”的方向上选材、论证,毫不掩饰地放大或演绎其中的“精英”文化。因为“拒绝平庸,追求卓越”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文化永远有一种强大惯性,要想改变是有相当难度的,如此“其貌不扬”的“不避平凡”四个字是难以力挽狂澜的。而“拒绝平庸”这个命题的另一遗憾是,正如考生在作文中多有提及的那样:对一部分考生来说,“缺少想象空间”,“堵塞辩证思考”,“不够真实”。

再看“提示语”。请允许我作一个注评,括号内文字为本人所加:“不避平凡,不可平庸”(中心论点);“为人不可平庸”(分论点一);“平庸则无创造,无发展,无上进”(“三无”,反面论证分论点);“处世不可平庸”(分论点二);“因此,要有原则,有见识,有坚守”(“三有”,正面论证分论点)。

“拒绝平庸”,对一个高中毕业生来说,原本就是一道基本没有偏题、跑题可能性存在的作文题目(难度系数不及2011年部分大市中考作文题,如南京“也是一堂语文课”、苏州“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常州“理解是一个慢慢的过程”等),又配上一段既有中心论点又有分论点、又有“三无”“三有”的正反论证等几乎完整的“结构提纲式”的提示,留给考生表达思想、构思创意、谋篇布局等写作发挥的空间是有点局促而又可怜。当然,有人会说,“提示语”本就为写作困难的学生所设计的,没有谁逼你非去阅读。这话听起来似乎有道理,就好像我们常说“32具书为庸人所备”一样。而事实是,已经“备”了,哪能不参考呢?何况读书12年,就为这考场一搏,有哪位老师敢指导学生见“提示语”而“无睹”!反之,真的50万考生都按照这个几乎是列好提纲的“提示语”去作文,恐怕就不再是富有个性和创意的作文,而是做一道面孔相似的“几何证明题”了。

最后看命题的“要求”:1.立意自定;2.角度自选;3.不必面面俱到;4.除诗歌外,文体自选。有了“拒绝平庸”这样的作文题,再加上如此“提示语”,依然在写作“要求”中赫然写着“三自”,不能不说是“智者干虑”中的又一个小小的疏忽。既然“拒绝平庸”,又如何“立意自定”?“为人”又加“处世”,“角度自选’还有多少意义?如此强势的议论倾向,“文体自选”多少有点难为考生。明明是十人一桌“吃桌头”,还说是“自助餐”;早已是“娃娃亲”,还要说“我们自由恋爱”。“不必面面俱到”虽是一句正确的提醒,但在这里已没有实际意义,因为都“三自”了。

其实,在一个文化多元、认知多元、价值取向多元的大背景下,作出一个“旗帜鲜明”的判断是要有十二分勇气的;从命题操作层面看,写一段这样“关怀备至”的“提示语”更是颇费脑细胞的。假如一定要用“平庸”“平凡”来命题,那么,就以“平庸”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再配上“三自”写作要求;或者以“平凡与平庸”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要求中去掉“文体自选”;或者借鉴中考题的思路,以“也是一种平凡”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再配上“三自”写作要求。不知这“马后炮”是否能为我们的积极反思提供些许参考?

二、关于“拒绝平庸”的写作

教育部原新闻发言人、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先生说:“别小看题目,这是一根长长的指挥棒,这是一盏不发光的明灯,这也是站在十字路口指挥人们何去何从的交通警察,意趣深远。”在应试教育甚嚣尘上的功利化时代,这话是很有道理的。特别是站在命题和组织命题的角度来思考,且经常这样“提醒”,那肯定是对高中语文教育负责任的一种表现。

然而,对于一线师生来说,我以为最需要关注的不应该是题目命得“平庸”还是“不平庸”的问题,而是如何面对这样的题目,写好一篇像样的作文。说得再直白一点,即使题目“平庸”,我们的孩子也要把文章写得“不平庸”。

客观上,这道题还是有一定的迷惑性。貌似没有审题障碍,“提示语”说得如此明白,又是中心观点,又是分论点,还加上“三无”“三有”的正反论证思路的明示,似乎,只需要考生提供几个事理论据,凑足800字,也就成了一篇文章。事实证明,谁这样想,这样去做,谁就彻底陷入了平庸而无法自救。天上从来不掉馅饼,世上万事皆有因缘。越是简单、明了,往往越是复杂、难辨。因为,自古文章贵在创新,而不在雷同。自古文章都得以“题目”(这里就是“拒绝平庸”四个字)为依据,任何人都不能无视。

首先面对的第一个难点就是对“平庸”这一概念的准确界定。考生在没有工具书的情况下,要把一个概念准确把握到位,是一个挑战。如果有了工具书,也会受到“约定俗成”的语词学意义的束缚,不见得是一件幸事。如果只是根据“提示语”作文,那么只会“千军万马”挤上思想的“独木桥”。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方法是进行邻近概念的比较和剖析。常言道:“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比较”从来就是一把令思想深刻独到的最好武器。

“平庸”不等同“平凡”。虽然工具书上有一种解释:“寻常而不突出,平凡。”但细细琢磨,虽然两者在某些部分是相同、相近的,但还是不能混为一谈。平凡是一种普遍的客观存在,是一种普通的生活境遇,体现着一种平常人生的价值观。“寻常”无过,“平凡”无错,“平平淡淡才是真”。

“平庸”又不等同“庸俗”,庸俗是指言行、状态不合常情常理常识,有违基本道德规范,令人不快或嫌恶;

“平庸”更不等同“恶俗”,“恶俗”则令人感到可恶、可恨。

“平庸”,往简单里说有三种情形:

一是“混”,没有一点人生的追求,其生活状态是浑浑噩噩,庸庸碌碌,虚度时光,随波逐流,用亚里斯多德的话说,“活着是为了吃饭”。这种“平庸”,是自始至终的“平庸”,当属“自甘平庸”。

二是“笨”,一心想有所事事,却因才智平平,能力不足,结果总是不如人愿,甚至非常糟糕。这种平庸,当属“本应平庸”。如能“凡鸟”知命,说不定还真能“我平庸,我快乐”地生活一辈子,可他偏不愿接受“平庸”命运的安排。这种人好高骛远,不切实际,但多少还是能赚得一些“同情的泪”。

三是“穷”,即处境不利,环境恶劣,无“天时”,无“地利”,甚至也无“人和”,生不逢时,无力回天,正道直行,恨无知音,可谓“终穷”;才智超群,风华绝代,却遭逢困厄,命途多舛,甚至不得不沦落风尘,可谓“偶穷”。最可怕的情形是,想“独善其身”都不得。这种“平庸”,是结局的“平庸”,是人生的“平庸”,是无可奈何的“平庸”,可用一个词语概括:“被平庸”。

“混”和“笨”,更多地着眼于主观,指向自身;“穷”,更多地着眼于客观,指向环境。“混”,更多地在于行为、情态的揭示;而“笨”和“穷”更多地在于对主客观原因的挖掘。

其次是对“拒绝”这一概念的理解和把握。“拒绝”是一个主观色彩非常鲜明的行为动词。“拒绝”更多情形起于外因,但终究指向内心。因此,拒绝需要意志、激情和智慧,更需要坚持和努力。但面对“平庸”的三种复杂形态,我们的“拒绝”也是非常复杂的。比如因“笨”而带来的“平庸”,如果一味“拒绝”,其结果可能会越“拒”越糟。所以,同样是“拒绝”,也得有个讲究。适时、因人、科学、恰当……否则,正如有个考生所言:“因为平庸,我们拒绝平庸;如此拒绝平庸,难道我们就真的不平庸吗?”

分别理解两个概念,是为了最后准确理解一个省略了主词的判断,即“拒绝平庸”。

诚如上文所言,“拒绝平庸”,常接的话题是“追求卓越”。这两句话组合在一起,早成了一种励志警语,一句流行广告词。但是在这里我们切不可受到这种习惯组合的思维定式的影响,马上想到“拒绝平庸”就是为了杰出、卓越,就是要成名成家。而要明白“提示语”中的第一句话:“不避平凡,不可平庸。”“拒绝平庸”,符合题意的理解应该是建立在“平凡”与“平庸”辨析基础上,对自我“需求层次”的提升,这是人之为人的一种修炼,毕竟人“不是为了吃米而活着”,“人总得有点追求”。我相信命题的初衷,并非引导考生走向另一个极端:提倡人人争当活人中的“人杰”,死人中的“鬼雄”,光宗耀祖,显亲扬名;抑或,现实生活中,为“官”作“宰”,追名逐利,急吼吼“一夜暴富”,不择手段“脑肥肠满”。

“拒绝平庸”,是一种态度(姿态、心态),一种诉求(追求、理想),但是,又不是态度和诉求能够完全决定的。从人的禀赋来看,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平凡”的,无论如何努力,都不可能达到创造性意义上的卓越。但是,我们可以在追求不堕于“平庸”的努力中升华自己。从智识的角度看,“平庸”的反面是聪明、智慧、探索、创造,“拒绝平庸”,就是追求真理的意志和努力。在道德层面上,“平庸”和价值理想有着相对立的含义,所以,“拒绝平庸”,也就是追求高洁、高尚、神圣。而在艺术、审美层面上,平凡往往就是平庸,灵感的追求,才华的飞翔,都要求“拒绝平庸”、卓尔不群。

“拒绝平庸”,对芸芸众生来说,更是一种坚守,一种付出。正视现实,勇于担当,恪尽职守,在劳动中寻找快乐,是“拒绝平庸”;“丑小鸭”向往蓝天,“灰姑娘”对爱情执著的追求,从某种意义上看,也是对“平庸”的一种“拒绝”。对于与“混”相关的“平庸”,我们没有理由不去拒绝。对于与“笨”相连的“平庸”,我们必须在清醒认识、正确对待的前提下,寻求科学良方,通过努力学习和实践,化“笨”为“智”,最终走出平庸。只要你努力了,即使依然是“最后一个”,只要他坚持跑完全程,我们也没有理由去嘲讽。对于与“穷”牵连的“平庸”,其态万方,其因复杂,决不可盲目“拒绝”。历史的原因,社会的原因,文化的原因,错综复杂。虽然“武大郎开店”的恶例并不多见,但“三分才十分用”“十分才三分用”的现象还是比较普遍的,加之还有“枪打出头鸟”之类。鉴此,甘愿做一颗“螺丝钉”,做“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做一只不要飞高的“小小鸟”,说不定还是一种明智的选择。拐个弯说,那可是“不是拒绝,胜似拒绝”,或者说,不是“拒绝”恰恰是最智慧的“拒绝”。不是说“识时务者为俊杰”吗?

因此,“拒绝平庸”,虽是一个价值导向非常鲜明的判断,但若能洞烛幽微,火眼金睛,还是能发现其复杂情形、精细纹理的。

如果我们有了以上的审题思考,进行概念的辨析、比较和剖析,我们就有可能写出思想与观点与众不同的文章来。我们就不会只说一些“公理”“常理”“大道理”,简单列举一些“你有、我有、大家有”的俗套论据;记叙一些不痛不痒、不着边际的“人”和“事”。如果再在构思、创意上动一点脑子,我们就会写出不再平庸的好文章。

有两点需要特别说明:一是,江苏从“好奇心”开始,继而“品味时尚”“绿色生活”,再到“拒绝平庸”,近几年的高考作文命题始终与考生对概念的辨析能力捆绑在一起。无论从应试写作还是从真正的写作出发,“拿捏概念”这点能力都是应该好好指导,好好培养的。二是,鉴于考场作文的特珠性和高考阅卷的时间性规定,是否切题,如何切题,永远是评价一篇作文优劣的主要依据之一。“自古文章意为先。”一篇跑题、偏题的文章,语言表达水平再好,依然做的是无用功。学会审题、切题,也是一个高中毕业生必须具备的写作基本能力之一。而从阅卷情况来看,凡能在“拿捏概念”和“审题切题”方面做得好的考生,写出来的考场作文大多不会差到哪里去。

三、关于“高分作文”

一提起“高分作文”,就像开闸似的,想说的太多。当然,读者想听的要求可能更强烈。这里只能略说几点:

首先,“高分作文”历来倍受关注是合力所致。一来,可以作为使用“新教材”、推进“新课改”成果的“表征”,大家都很想“说道说道”;二来,“公正、公平、公允”的语文阅卷点能够向高度关注的社会各界交出的“唯一作业”(余者均因“保密”而成“死档”);三来,对一线从事高中语文教学,特别是高中作文教学的老师们来说,可作为参考的“风向标”。当然,还有一点是万万不能少的,那就是媒体对“高分作文”的高度热情,既满足了特别关心高考作文的读者们,特别是老师、考生和家长们“奇文共欣赏”的欲望,又提升了媒体的“叫座率”。

其次,“高分作文”历来比例较低,今年更少。按常态分布说,两个班级(100人左右)的同学中,总要有3~5人的作文是属于优秀层次的。这不需要“证明”,因为

本来就是“事实”。而当考生到了高考这样的特殊考场之后,写作水平的发挥也变得“特殊”了,优秀的比例略低于常态化的“事实”水准,这也是能够接受的“事实”。而今年则还要低。绝大多数考生面对“拒绝平庸”的文题,自己的文章也“平庸”下去了,一批考生的作文得分就是在42~49分之间变化。大家知道,这样的得分也就是百分制的60~70分段,这是一个绝对“平庸”的得分。虽然今年的江苏高考语文阅卷点对“评分细则”的制定更具操作性,对分类样卷的“标杆文”挑选和分析更加细致,尤其是增加了阅卷老师写“下水文”,自探深浅,自悟甘苦,对阅卷老师进行了反复、多轮的试批、考核,更有专门复查小组,负责对42~55分段的习惯为“保险分”的文章篇篇过关审查,其结果,还是改变不了学生考场作文事实上平庸的“事实”。最终,50~62分的“良好”层次的作文比例也略低于常态分布,而真正达到63分以上,即百分制的90分以上的“高分(优秀)作文”实在是寥若晨星。

再次,“高分作文”一定有高人之处,哪怕就是那么“一点点”。6月25日,《扬子晚报》《新华日报》《现代快报》等五六家媒体同时刊发“高分作文”。从高考语文阅卷点推荐出来的20余篇优秀作文看,每篇文章都有与众不同的亮点。而这样的要求正是落实了“考纲”中的“发展等级”,也是落实《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写作要求,鼓励学生写“有个性”“有创意”的作文。写五只粽子、一只鸽子、一棵树的文章,能从文化、生命、生态角度设计情境,展开对话,特别是一唱三叹的抒情和结尾处“言于当言”“止于当止”的画龙点睛,使得文章精妙之极。高僧星尘法师指导“大师”绘画一文,巧借故事写思想:绘画是平庸之作还是艺术品,最终不在画而在心,语言质朴,构思精巧。写金陵城市化、高铁化而逼走百龄大树、拆去四合院的文章,笔锋直指城市化建设中的“平庸”作为,破中有立,破立结合。写周国平、杨丽萍的一篇,从独特视角切入,敢于“透视”,深刻,深沉。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这些优秀的作文管中窥豹,找寻到写出绝不平庸的优秀作文的好方法。

第四,“高分作文”是按质判分,绝没有“文体”歧视。因为语文均分较低,教师们找不到母语教学的成就感,这是很可以理解的,而这个问题也不能长期下去,必须改变。但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识之士心中非常有数。然而,有的教师道听途说,在媒体上一传十,十传百,于是,南师教授偏好记叙文,压低议论文,“高分作文”几乎是清一色的记叙类文章的说法便成了“不明真相”人士的“谈资”。我从媒体上略略收集归类了一下,其中10余篇“高分作文”都是议论类的。哲学家萨特为朋友出车祸反而高兴异常感到愕然作为开篇的议论文,梵·高一声枪响而“拒绝平庸”起笔的议论文,喊出要“做一只会唱歌的麻雀”的议论文,喊出“‘拒绝平庸’者,锋芒毕露也”的议论文,把林徽因与张爱玲例子在比较中用活的议论文,把渔父与屈子的例子在对比中妙用的议论文,笔刀直刺“拒绝平庸”全民热病的议论文,笔锋指向没钱俗、有钱更俗的俗世的议论文……它们无不表现了小作者独到的思想见地、关注现实生活的济世情怀、运用论据的大气与厚重,以及长于说理的逻辑思辨能力,因而,都获得了高分作文的殊荣。言及此,有一点,不得不再次提醒大家,那就是何永康教授在《新华日报》上所说的,如果把文章写成这样的没有意义的排比,或者没有关联的排列分论点,如“拒绝平庸,我们要……;拒绝平庸,我们还要……;拒绝平庸,我们更要……;而且,每一个‘要’后面,基本上是过于‘华彩’的、没有多少鲜活生活内容的‘抒情”’,或没有多少代表性的地球人都知道的陈旧老套的论据,或是一段空泛无力更无内在逻辑联系的议论,只能使自己的文章趋于“平庸”,也不可能得到好的分数。

说到“高分作文”,当年“红遍全国”的《赤兔之死》至今在目,去年热炒的篆书写作的“古文奇才”余温尚存,今年的“风沙渡”,再次夺人眼球。无论从扬起的风沙级别,还是因此而掀起的狂涛巨浪,一点也不逊于以往。“风沙渡”成抢注网名,赫然标价2.4万。有人预言,“风沙渡”会成为餐饮文化一大连锁景观。这正是江苏人骄傲之本,教育大省自豪之资。就这篇高分作文本身而言,小作者能以“风沙渡”起笔,把切己的体悟和丰富的积淀融入到澎湃的激情和灵动的智慧之中,生成一篇清新婉转而又气象开阔的小品佳作,当属难能可贵。但是,个人以为,没有必要过于夸大和渲染,更没有必要如此热炒,让后来者当作偶像崇拜,误以为文章完美无缺。

事实上,这篇文章并非完美到没有值得推敲之处。从立意来说,既然人的高贵来自灵魂、思想,那又何必介意非要一贴招牌“风沙渡”呢?从行文余味来论,何必还要再续“拒绝平庸,世界有你而精彩”这种流行俗语式“尾巴”呢?高分作文,也是一个“比较级”,永远是在比较中产生的。前年我们就曾说过,许多高分作文,依然是“带菌的健康者”。有的时候,很可能是“矮子中的壮丁”。当然,作为阅卷老师,我们不会,也没有必要去苛求考生,我们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多年的江苏高考作文阅卷的事实也正是如此。

愚以为,我们需要做的,应该是从“风沙渡”为代表的高分作文中,找到能够借鉴的方方面面,用来指导我们的写作教学,用来帮助同学们找到一条真正能提升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而不是东施效颦。冷静分析“风沙渡”一文,我们便会发现:小作者善于观察、捕捉、思考生活的习惯值得学习,小作者关注、思考社会、人生的品质值得学习,小作者广泛阅读注重积累的学习方式值得学习,小作者善于将文题、生活、积累在瞬间思考中转化成文字形式的写作成果的即兴写作能力值得学习。特别是前三者,正是我们平时写作教学中所忽视的,也是埋头做练习题、综合题、模拟题的同学们所缺少的,非常非常缺少的!

因此,要从根本上让写作走出平庸,我们还得要从源头上抓起,要真正重视母语学习,还语文学习应有的地位,特别是作文训练,必须循序渐进、按部就班,一篇篇写,一篇篇讲评,一篇篇升格训练。要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阅读面广了,知识的视野宽了,写作的识见才会高人一筹。要关注社会、自然和人生,要善于思考和分析,把自己融入到这个时代、社会中去,不能永远在题海里挣扎,那是找不到语文和写作的出路的。要培养自己的想象力、观察力、思考力、表达力,特别是批判力和创造力。所有这些,才是写作走出平庸的最为有效的良方妙法。

请记取,写作的成功在于写作,写作的成功更在于写作之外。

6.拒绝平庸高考作文选粹 篇六

拒绝平庸,才有了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的豪迈,他高吟“天生我材必有用”,雄心壮志激荡着沧浪之水,点缀了他一生的精彩。于是,他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拒绝平庸,才有了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的雄心勃勃,于是,他沙场点兵听五十弦外的马蹄声,醉眼迷离,成就一生英雄气概;拒绝平庸,才有了范仲淹“将军白发征夫泪”的决心,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于是,即使是饥寒交迫他也壮心不移。拒绝平庸,才有了勾践“卧薪尝胆”的气魄,他忍辱负重,与信念坚守,于是苦心的人终“三千越甲可吞吴”,成就一方霸主。

倔强的老人不甘屈膝于那孤独的小屋,望着滚滚的长河,他毅然决然的选择了航行,去航行在广阔的海面,不甘平庸,他选择了与食人的大鱼搏击,于是,一段《老人与海》成就光辉的岁月写入历史;细腻的心灵不甘于被黑暗的寂静所掩埋,他纵情高歌,那高傲的笔调在盈盈月辉下捧出朵朵灿烂的亮光,那枚小小的带有思乡情的邮票,那首康桥下永远的思绪,成为他摆脱平庸最好的武器;那个慈祥的老人不甘于平庸,即使是头发花白,也仍旧用笑容迎接每一个读者,她告诉人们“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她用爱的笔记浇灌着每一个成长的心灵,拒绝平庸,伟大的笔调注定了她一生的璀璨。

拒绝平庸,即使是在被黑暗笼罩之下,他们也选择了前进,选择了轰轰烈烈的生命抗争。纵使上天无情地夺走了她的光明,海轮也不甘于平庸,她选择了与黑暗抗争,用顽强的毅力,造就了她,20世纪一个胜利的奇葩;纵使失聪的打击折断了他的琴弦,贝多芬也不甘于就此平庸,而是用坚守弹奏出生命的绝响,于是那个光焰的舞台,仍旧是属于他的音乐殿堂;纵使痛苦一次次的折磨着他的身体,史铁生也不甘于平庸,他与地坛为伴,以笔为友,用微笑向世人展现生命的希望,微笑是他坚强的象征,即使一生只能在轮椅上,他也不再平凡,世界到处都有他,史铁生,一个响彻云霄的名字。

拒绝平庸,用坚守去创造一片蓝天;拒绝平庸,用坚强去开垦一片耘田。(江苏考生)满分剖析

7.拒绝平庸[满分作文] 篇七

《拒绝平庸》

何谓平凡,维以素心而明德,亦即为自然。譬如孔子云、从心而不逾矩,七十而知其道。然道之所向,生于自然,立于自然,不违于自然,此即平凡。

何谓平庸,亦何谓不平庸,此不可定也,又如被褐怀玉,观其表,其平庸乎?若知其内,亦其不平庸乎?世人皆以衣衫褴褛而好鄙,谓之平庸之辈也,若知其身怀美玉,亦谓之此非等闲矣。

吾遂以经纶自义,别其同异而辨之,故曰、若以色观人者,如市侩贩夫之类耳,其平庸也,然之平庸,亦无不可,乐其庶庶之道,亦平亦庸,乐在其中。若以德观人者,常以庸人而自居,其为平庸乎?非也,故自贬而人褒,自庸而人贵,自贱而人尊,有何不可,我愿居人下,非吾不德,是谓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也。

然平庸与不平庸,无可亦无不可,何须妍媸以论,岂不谬哉。又曰、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云焉能亦云,咦兮平庸,人不可貌相也。

平庸非恶,无恶则不死,不死焉能不生,故天下道之大,莫过于生也,此谓生生之德。遂居平庸,而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凡秉此正气者,皆怀君子之志,故能格物致知,修身懿德,成其事业。

若以平庸无创造,无发展,无上进而据理,则不可也,如事业有平庸卓越之别,若以拒绝平庸而求其成功,则易急功近利,损人而成其私也,此种成功之法,百害而无一利。若抱以平庸而求其卓越,则不然,故君子被褐怀玉,亦能不欲琭琭若玉,珞珞若石,便是此道。我虽为玉,而愿为石,玉贵石贱,世人之辨,然则贵贱,我心无间,同于自然,便于玉石无异也。

盖天下之大,非以拒绝平庸而能成其大,夫十三亿之众,平庸之辈十之有九,若去九存一,则天下之无平庸者乎?此逆天之道也,莫能人伦。故愿国之贵者,平身天下,与万民同患,下其位,弃其尊,俭其德,去其威仪,不以利益相争,不以功成相竞,不以给予相诱,仁者相互,素心相同。

《拒绝平庸》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中国人历来善于宏大叙事,连做鬼也不忘要做“鬼雄”,鞠躬尽瘁,死而不已,“旌旗十万斩阎罗”。

孔曰杀身成仁,孟曰舍生取义,华丽丽的英雄主义情结,对中国人的影响不可谓不深矣。

夫子累累若丧家之犬,依然奔走在六国之间,弦歌而不绝,所以然者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也。北宋张载说得更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正是在这种思想的鼓捣之下,中国人历来崇尚的是,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猛士,惊天动地、气壮山河的豪杰,挽狂澜于未倒、扶大厦之将倾的英雄。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转瞬间,就能转动小小寰球,哪管几只苍蝇碰壁。不能流芳百世,也要遗臭万年。总之,拼着老命也要在历史上留下一笔,是谓“拒绝平庸”。

平庸是什么?

清代周亮工有云:“平庸之子,无英华可以自见,无名誉可以震俗。”

这是“平庸”的第一次粉墨登场,其意极为明显。普通之人,没有什么才华让自己显露出来,没有什么声誉震动世俗之人。寻常而不高明,普通而无作为。这该是平庸的所有“罪状”了吧。

但是,“普通”有什么不好呢?“没有才华”又有什么过错呢?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大展才华,震动世人”,“大显身手,大有作为”呢?

拒绝平庸,在当今的社会里,是不是也有一种寂寞难耐在作祟?

甚嚣尘上的功利主义,使得不少人拒绝平庸,渴望飞黄腾达,急吼吼地追腥逐臭,抢占有利地形,然后,光自家的宗,耀自家的祖,赚个杯盘钵满,名利双收。

吴非先生在《拒绝浮躁》中,也曾批评了教育界的一些乱象,其中不乏拒绝平庸的浮躁。

何必总想着要在课上“出新招”?创新不是为了出风头、抢风头。现在教育界一些人追求“轰动效应”,一切为着出名。有些人成天想弄出点动静来,让全省知道,让教育部知道,或是让所有的同行知道。这就必然背离教师的职责。

不要刚刚有个想法就急于向别人介绍(有人把这叫作“抢注”)。和同行比,你只需考查自己做得对不对,做得好不好,而不要和谁去抢“发明权”。那么多汉字,有哪一个是你造的?除了有些病句是你的独创,你几乎不可能有什么发明权。

当然,能够大显身手,大有作为,还是值得称颂的,至少代表了一种向上的价值取向。但千万不要忘记了,很多拒绝平庸的社会精英,一旦高高在上,霸占了社会话语权,并没有多少人成为时代的良心,民众的守护神;相反,不少人却摇唇鼓舌,蛊惑人心,成为祸国殃民的蛀虫和败类。清华某美女博士,拒绝平庸,走出国门之后,马上就把孜孜不倦计算出的北斗卫星定位数据,卖给了美国国防部。使得我们的国家安全遭受重大挑战。

金马在《情感智慧论》里说:“一流的情感、一流的智慧,一旦合流,常可导致光辉的人生;而一流的智慧、二流的情感,一旦合流,常可导致三流的道德,四流的奉献,末流的人生。”

这样的不平庸之辈,与百姓何干,与社会何益?这些人甚至越不平庸,对社会的危害就越大。其实,平淡人生,庸常人生,只要清清白白,自得其乐,不也是一种人生选择?特别是,我追求了,我努力了,尽管结果平庸,但我依然淡泊快乐,不更是一种人生境界?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说得好,最低是生理需求,其次是安全需求,再次是归属与爱的需求,再次是尊重需求,最后是自我实现的需求。

拒绝平庸,正确的理解应该是,对自我需求层次的提升,这是人之为人的一种修炼,毕竟人不是为了吃米而活着,而绝不是对外界的抢注和争夺。丑小鸭不是为了拒绝平庸,而是对自我天鹅本质的发现,才让它向往蓝天;灰姑娘也不是为了拒绝平庸,而是对爱情执着的追求,才让她执迷不悔。还有,那个山崖上的百合花,它开在山崖上,根本不是为了和百花争艳,只是因为我是百合,我必须要开花。我要开花,只是对自我的实现。这是拒绝平庸的最有力的理由。

一个登上珠峰的运动员说得好:“登上珠峰之后,我才发现,原来我什么也没有征服,征服的只有我自己。”鲁迅先生也说:“我每看一场运动会时,常常这样想,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些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那些看了这样的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是未来中国真正的脊梁。”为什么那么害怕自己平庸呢?为什么老想着征服他人呢?为什么老想着比别人高出一头呢?

在我看来,一个社会,何时能够容忍平凡的甚或平庸的人生,才是这个社会真正的进步。

罗素说:“参差百态,乃是幸福本源。”你有追求卓越的权利,我有守护平庸的自由。更何况,卓越和平庸,只是一种事实,而不是一种价值。大江东去,美在雄浑,小桥流水,美在婉约。这两种极端的状态,不都是人生?

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也很难有一成不变的人生追求。既然有人站在金字塔的顶端,就必然有人踏踏实实的稳固在金字塔的底下。没有绿叶的衬托,何来红花的娇艳。没有平庸之人作为根基,卓越之人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拿破仑说,我比阿尔卑斯山还要高大。假如没有背后那些普通的平凡的士兵。这句话只能理解为疯话。

从这个层面来说,平庸之人有时候还需要一种伟大的担当。但是,我们的社会遵守丛林法则,从来就是强者的天堂,弱者的深渊。所谓——成者为王,败者贼。

平凡,尚且让人不屑;平庸,就更让人不耻。也难怪人们要拒绝平庸了。

于是,平庸如我者,也要拒绝平庸,甩开膀子,大干一场了。但是,遗憾的是,要命的是,我们尽管一直在“拒绝”,但我们却始终在“平庸”。在有限的历史循环中,相信我们还会一代代的集体平庸下去,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首先是历史原因。

将门出虎子,老子英雄儿好汉。这句话的反面,就是“龙配龙,凤配风,麻雀只配草堆洞。” 因为社会分配的不公,有限资源的被掠夺,又没有了乱世出英雄的机遇,我们这些小人物只能在既有规则之下,不管你拒绝不拒绝,你都将一直平庸下去。

除了已经被限制的超级女声的自娱自乐,我们何尝有过黑人奥巴马式平民造星的壮举?

其次是社会挤压。

很多拒绝平庸的人,不断的挣扎,不断的流血,不断的牺牲,终于学会了聪明。为了苟延残喘,只好夹起尾巴做人。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人怕出名猪怕壮”“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这不仅是历史的教训,更是现实的警醒。这是一个不需要平民英雄,也哪以出现平民英雄的时代。

最后是集体无意识。

一方面要我们甘于平庸,做一颗螺丝钉,哪里需要我们,我们就拧到哪里去。在一个硕大的机器上,发挥我们小民的价值。我们都是工具,何尝是一个活生生的人?难怪我们都在自我麻醉的唱《小草》:“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颗无人知道的小草。从不寂寞,从不烦恼,你看我的伙伴遍及天涯海角。”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草民”都在唱同一首歌。

一方面又愚弄我们说,要拒绝平庸。让我们感觉到当家作主的愉快,感觉到有说“不”的自由,还有“拒绝”的权利,甚至还有拒绝平庸之后敞亮的未来。尽管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似乎又是光明的。一旦“平庸”被拒绝了,我们仿佛就能“陡贵”起来。过河的小卒赛大车,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但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不要迷恋拒绝平庸,拒绝平庸只是一个传说。

还记得一首特别流行的歌吗?知道它特别流行的原因吗?

有时候我觉得自己是一只小小鸟

想要飞却怎么也飞不高

也许有一天我攀上了枝头却成为猎人的目标

8.教材解读拒绝平庸 篇八

最近,听一位教师执教这篇课文。整篇课文分两课时教学,流程大致如下。第一课时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思路。第二课时大致分三个环节。一是品读感悟,解决问题:①谁和谁争吵?②为什么争吵?③怎样争吵?④争吵后各有什么表现?⑤争吵的结果?⑥争吵这件事使我们明白了什么?重点讨论父亲的话的含义。二是请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体会。三是教师课堂小结:本文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要团结友爱,相互宽容。

应该说,这位教师的教学思路是清晰的,每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突出的,但课堂效果并不如意。原因何在?笔者以为,对教材的平庸解读,导致了平庸的教学实践。所谓平庸地解读,是指对教材表面化的肤浅的理解。试想一下,上面教学流程中关于感悟课文内涵的设计,哪一个问题真正需要教学?哪一个问题能对学生的思维构成挑战?一个也没有。为什么教师的教不能强有力地激发和指导学生的学?根源在于教师没有对课文做出准确、深刻的解读。

《争吵》一文,应该怎样解读呢?

第一,要明白谁是《争吵》的真正主角?

《争吵》节选自意大利著名作家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属于日记体小说。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既然人物是小说的核心要素,那么,我们首先就必须弄清谁是《争吵》的真正主角。

《争吵》中共有三个人物——“我”、克莱谛、“我”的父亲。故事情节是在“我”和克莱谛之间展开的,和“我”的父亲没有直接关系。除了最后一段,作者一直没有直接描写父亲,父亲的形象只是闪现于“我”的心理活动中。之所以要提到“我”的父亲,完全是为刻画“我”服务的——因为父亲是“我”精神的重要构建者。埋藏在“我”心灵深处的“应该知错认错”“要是你错了,别人打你,你千万不要还手,只要防御就是了”这些良知的种子,是父亲为我种下的。所以父亲这个形象的存在只是为了让“我”的形象更丰满,当然也因为“父亲又是那么喜欢他”而衬托了克莱谛的完美形象。可见,“我”的父亲不是小说的主角。那么主角到底是“我”(安利柯),还是克莱谛呢?

通常认为,小说中只要存在性格品行更完美的人,这个更完美的人物才是主角。据此,老师们常常把《争吵》中能够忍受委屈、宽厚待人的克莱谛当作主角,而“我”这个有弱点、缺点的孩子只是起陪衬作用的配角。

这种认识有失偏颇。《爱的教育》一书,目的在于潜移默化地教育青少年要懂得爱,学会爱,而不是在批判丑恶中讴歌美好,在讽刺敌人中赞颂英雄。《爱的教育》中的人物多是孩子,其中很多人虽有弱点、缺点,经常犯小错误,但他们骨子里都蕴藏着善良和美好,都是“正在发展中的人”。亚米契斯在细腻地刻画这些有缺点、弱点的孩子时,并没有流露出丝毫的厌恶情绪。《争吵》之所以如此详尽地描写“我”的弱点、缺点,目的是向读者充分展示一个有弱点、缺点的孩子是如何成长的。作为洞悉人性的文学家,亚米契斯深知现实生活中没有完美无缺的人。因此,把不完美的普通人作为主角,浓墨重彩地刻画他们是如何一步一步挣扎着走向完美的,不是更符合人们的实际状况,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吗?这也正是亚米契斯为什么对代表着“完美”的克莱谛和“我”的父亲这两个形象着墨不多,而对代表着“正在发展中的人”的“我”则细腻刻画的根本原因。把“我”(安利柯)看作主角,也正好符合小说创作的另一个规律,即小说中的主角总是作者刻画得最细致最传神的形象。唯其如此,才能让主角永远活在读者心中,永远给读者以人生的参照和启迪。

弄清了《争吵》的主角,也就明确了教学这篇小说的重点——分析“我”的心理活动以及问题的症结,从而找到根治的良方。

第二,怎样正确、深刻地理解《争吵》的主题?

《教师教学用书》(以下简称“《用书》”)中提到两个方面:一是朋友之间要相互谅解,彼此宽容;二是同学之间要团结友爱,并学着处理同学间出现的问题。

《用书》是站在克莱谛这个完美化身的角度概括文章主旨的。因为没有从真正的主角“我”的角度来解读教材,没有对“我”所犯错误的根源进行深入思考,这样的主题就显得肤浅了。如果我们站在主角“我”的角度追问一句:“我”为什么会犯错误?经过仔细品读,我们自然会找到问题的根源:嫉妒。“墨水滴到笔记本上”只是一个诱因,不是起因,起因是嫉妒。是嫉妒导致了“犯错”,而“犯错”又引发了“惩罚”,包括自己的“心罚”(克莱谛的“悲哀”)以及外部的惩罚(父亲的生气)。也就是说,处理问题的关键,不是外部惩罚,而是内部惩罚,最终必须处理嫉妒这一心理问题。

解读至此,我们可以将本文的主题概括为:故事告诉我们,不要嫉妒别人,要为别人的出色而鼓掌喝彩;无论何种原因犯了错误,不要碍于面子拒绝认错甚至一错再错,而应该勇于承担责任。

以此观照上述这位教师的教学,之所以效果不佳,是因为教师缺乏文体意识,甚至于连文本的主角是谁都没有想明白。把一篇人物形象如此丰满鲜活的小说当作普通的记事文来教,能不流于肤浅,失于平庸?

有了这样的思考,笔者执教《争吵》时,紧紧抓住“我”这个主角,让学生设身处地成为“我”,让“我”的灵魂附着于学生的心灵深处,促使学生成为一个深刻的反思者。

教学分三步完成。

第一步,让学生设身处地成为“我”。教师设问:你喜欢文中的“我”吗?和克莱谛相比,“我”是不是一个坏孩子?通过对话,引导学生澄清两点。一是将“我”与“我的问题”分开:“我”不是一个坏孩子,而是一个犯了错误的好孩子。“我”有内疚,有羞耻心,只是缺乏认错的勇气。二是对“我”作广义式理解:“我”是我,也是我们。“我”和我们都是会犯错误的好孩子。

第二步,引导学生分析“我”为什么会犯错误。主要从三个方面引导。一是理性地分析嫉妒。人为什么会产生嫉妒心理?有没有比嫉妒更好的反应模式?通过分析,让学生认识到,嫉妒是一种很自然的情感,但人可以控制自己的心理,形成更好的反应方式,比如真诚地喝彩。二是通过蝴蝶效应,理性地看待我的错误。一只蝴蝶扇动翅膀,会引发一场风暴。那么,克莱谛一次不小心地碰撞,引发了怎样的连锁反应?这个反应是如何一步一步向前发展的?是什么束缚住了“我”?突破束缚需要怎样的理解模式?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白,“我”一错再错,也是一种蝴蝶效应。从情理上讲,这种反应符合人之常情。然而,这种反应伤人伤己。最好的解决办法是,赞美别人,提升自己。三是请学生构思,如果可以重来,事情有可能怎样发展?

第三步,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我们遇到了“我”,怎么办?这一层教学,是让学生再从“我”中跳出来,变成“我”嫉妒或伤害过的对象,思考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其他人的错误。结论是显然的: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这样教学,学生的思维被真正激活了,课堂上真得出现了“小脸通红、小手如林、小口常开”的可喜局面。当然,热闹的场面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孩子们的语文素养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提升,心灵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升华。

(作者单位:秭归县三峡工程希望小学)

9.拒绝平庸作文 篇九

本质上这两个观点并不完全矛盾。追求卓越不代表不追求健康快乐,而拒绝平庸也不意味着拒绝健康快乐。然而,一者的积极进取,一者的保守基础,反映出传统的“望子成龙”的社会观念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再是“力争上游”的积极进取的观念主导了社会舆论,成为一切年轻人的终极目标。一方面,身为鼓励者们的家长深切意识到,追求卓越,拒绝平庸之根基仍深植于健康幸福之中。另一方面,身为被鼓励者们的年轻一代的价值追求更加多元,充分意识到了追求卓越,拒绝平庸不再是不可逾越的典型模具,而是众多取向之中的一支而已。其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觉醒,从而推动了传统观念“一统天下”地位的动摇,两股内外合力,使青年人追求的目标有了巨大变化。

同时在这一过程之中,“卓越”本身的异化也为我们所见。人本身成为卓越的手段,而非卓越的目的。人为卓越而追求它,拒绝平庸,却忘却其根本目的仍落在使年轻一代能更好发展之上,“平庸”成为一种弃之若敝履的恶行。现代教育业的许多畸形现象,便来自于这种异化了的追求卓越的驱动。这种急切的推动不会使人更加卓越,反而会导致“垮掉的一代”。越来越多的人呼吁从盲目的热情之中醒悟,由“追求的热情”转向“追求的理性”。

另一方面,个人才能的限制也决定许多人终将抱憾止步于“卓越”的门前,这需要极大的勇气才能给予承认。但健康快乐却是任何时代任何人都可以且极可能可以争取到的。“惟愿吾儿鲁且钝,无灾无难到公卿”,不论是如同追求卓越,拒绝平庸那样的自我实现,还是只求健康快乐,其归宿仍是相同的,即个人心中的满足感。区别只在于,对于每个人来说,达到这个终点的道路各不相同,另一条道路,也最终只能是弗洛斯特的那条“未选择的道路”了。

上一篇:2024森林抚育自检报告下一篇:毕业前的花样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