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文言文解析(共10篇)
1.劝学文言文解析 篇一
《孙权劝学》 文言文阅读
【甲】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已】
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肃造次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画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遂拜蒙母,结友而别。时蒙与成当、宋定、徐顾屯次比近,三将死,子弟幼弱,权悉以兵并蒙。蒙固辞,陈启顾等皆勤劳国事,子弟虽小,不可废也。书三上,权乃听。蒙于是又为择师使辅导之其操心率如此。(《三国志.吕蒙传》节选)
小题1:下列划线词词义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以 蒙辞以军中多务 或以钱币乞之B.若 孰若孤若毒之乎
C.过 及鲁肃过寻阳 人恒过,然后能改D.见见往事耳 有时见日
小题2:解释文中划线词语的意思。 (2分)
(1)过:_________ (2)诣:_________ (3)就:_________ (4)悉:_________
小题3:用“/”给下列句子断句。 (2分)
于 是 又 为 择 师 使 辅 导 之 其 操 心 率 如 此
小题4:句子翻译 (4分)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2)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
小题5:鲁肃为什么和吕蒙“结友”? (3分)
小题6:从文中找一个成语形容吕蒙的变化。吕蒙的变化给你什么启示?(3分)
成语:________________ 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7:通过两篇文章的了解,你觉得吕蒙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A(3分)
小题1:(1)经过,(2)到,(3)走近,(4)全、都。 (4分)
小题1:于是又为择师/使辅导之/其操心率如此.(2分)
小题1:(1)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而成为博士吗?
(2)我不知道你的才能和谋略竟到了这种地步。(4分)
小题1:鲁肃起初对吕蒙不屑一顾,在和吕蒙交谈后,被他的才能和谋略所折服,于是,与他“结友”而别。(3分)
小题1:成语:刮目相待(刮目相看)
启示:从热爱学习、珍惜时间、善于引导、虚心听取他人的合理建议等方面阐述均可。(3分)
小题1:(1)勤奋好学;(2)勇而有谋略,识军计。(此仅在参考,只要说的有理即可。)
小题1:二者都是“用”。
小题1: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更要培养课内向课外迁移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准确地理解课外文言文的重点字词。
小题1:学生应了解文言的句读知识,学会根据句子的含义划分节奏。
小题1: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注意对句子中关键词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
小题1:学生能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内容,提高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
小题1:语意明确、句子通顺、所答内容与文段有关即可。
小题1: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和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
2.劝学文言文解析 篇二
一、“落实”剑
剑在兵器谱上排名第一,会使用剑,用起其他兵器就会游刃有余。“落实”是文言翻译中最基础的方法,此方法容易掌握,它就是对句子中各个词语进行翻译,以直译为主,把单音词变成双音词,踏实地做到不增不减。一招一式在于心态与基础的完美结合,剑人合一会收到翻译最佳效果。
如,“方罢巡抚家居,独闻而异之。”落实步骤,“方”,是方才,刚刚的意思。“罢”,罢官,不做什么。“巡抚”官名不译。“家”名词做状语,在家里。“居”是动词居住。“独”是单独、唯独的意思。“而”表并列,“闻”后面省略“之”,“闻”就是听到这件事,根据“而”字表并列可推断出“异”是动词,但“异”后面不能跟宾语,现在却跟有“之”字,所以“异”只能用作“意动”或是“使动”,根据文义是“意动”。这样句子就出来了,“刚刚不做巡抚待在家里,唯独他听到这件事情而感到惊奇”。当然“落实”方法,我们要有一定的文言基础,如此句你必须了解文言实词的活用现象。
二、“语气”翎
鸟翅和尾上的长而硬的羽毛是翎,“语气”翎是句尾丰富语气的表现,具体包括语气词和句尾符号,根据不同的句子内容和语气词可以翻译为不同的句式和语气。处理好句子结尾《孔雀东南飞》一诗经过千百年来的流传而成为今天的样子,文人“整容”与“美容”的痕迹是显而易见的,已不能说它是现实主义的精确描绘之作,它的真实性已受到一定的影响。例如太守家迎亲的情节就具有非现实主义色彩,带有明显的倾向性。因此,从文学作品自身出发进行有关的考古挖掘,并要从中找出言之凿凿的某种证据,恐怕前提和出发点就错了,这样是很难找出令人满意与信服的答案的。正如以上几种对刘兰芝被休原因的推论,即使言之成理,并且有某些方面的佐证,也只能是一种假设推理,没有必然的依据。所以,大可不必在被休原因上大做文章,而应看一看这一形象所产生的社会意义。
从《孔雀东南飞》中不难看出,诗中多侧面地展现了刘兰芝的美德。如果她只是对婆母的无理指责逆来顺受、委曲求全,被休回家后,独守空房,老死闺中,则人物形象不完整,表现不出她独立清高的人格。借助太守家迎亲的非现实主义情节,一方面表明她虽被休,但其中没有任何不光彩的成分,另一方面表现她“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品格,衬托出她是一块美玉,而焦母不识其金相玉质。她对爱情的忠贞不渝,韧如蒲苇,使得一个内柔外刚的“大家子”,宁肯背上不孝之名而为之殉情,更加衬托出这一形象的巨大感就是处理好整个句子的感情色彩,所以不能忽视。
如,“君以一县令能此,贤于言事官远矣!”这个句子只要落实好,就一定会翻译得不错,但是一些同学会忽略句末“矣”字或者是翻译不准确,从文章中得知这是长官对下级的褒扬,翻译成“啊”不合适,只有翻译成“了”才符合当时语气。应该是“你作为一个县令能够这样,比言事的官员好多了!”翎可以作为武器就在于它的长而硬,加上内力的使用,让人望而生畏,不寒而栗。同样,注意一个句子的语气会使“翻译”具有“杀伤力”。
三、“踩点”刀
据《释名》:“刀,到也。以斩伐其所乃击之也。”目的明确,为了什么而做什么,刀凭“砍”“斩”、以勇猛狂放、敢为天下先见称,俗语“好钢用在刀刃上”,“刃”就是“点”,文言文翻译也讲究“好点用在得分上”,踩点即考虑阅卷时候给分的知识点。如果我们在翻译时能抓住得分点,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近年的高考试题看,给分往往集中在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重要虚词、重要句式的点上。
如,“晦喜,不设备,悉精锐蔽江下”,这是个三分题,大概有三个得分点,我们注意三到五个点就可以了,“设备”古今异义词,翻译为“设置防备”,“悉”是都、全部的意思,“精锐”形容词活用名词译为“精锐部队”,“蔽”重要实词本意是遮住,根据文章内容理解为“遍布”,“下”形容词活用动词译为“顺流而下”,这五个点都要注意,其余是容易的,句子可翻译为:“不再设置防备,全部精锐部队遍布江面,顺流而下。”再如,“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这里有个重要的句式肯定是得分点,其余找两个常考的,分别是“就”和“并”。“于江南”状语后置需前置,并且注意“江南”是古今异义词“长江南岸”,译为“到江的南岸”,“就”是“近,靠拢”的意思,“并”译为“合并”,整句是:“想要将队伍秘密转移到江的南岸向刘尚靠拢,合并兵力抗击敌人”。
四、“句式”环
环是一个圈,圈在于环环相扣,威力才能大增。句子与句召力。似乎在启示人们:宁要被休的品貌皆佳的少妇,也不娶有貌寡德的黄花闺女。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道德问题远远大于贞节问题,更何况刘兰芝又以“举身赴清池”之举保全了自己的名节呢?她简直就成了一个完人。她不是“白璧微瑕”,而是“白璧无瑕”。有人说,“历史上有过伟人,但不曾有过完人”。但《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则是一个完人。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只讲伦理道德高度完善,不讲在婚姻方面完美的封建社会里,统治阶级通过刘兰芝这一形象宣扬了道德准则,为人们———特别是妇女们———树起了一座可供膜拜的金字牌坊。其次,对广大劳动人民而言,美好的爱情生活在现实中是难以实现的,只能把这一美好的愿望和追求寄托在理想世界中。他们通过刘兰芝这一形象领悟了爱的真谛,表达了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这一点就如同“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给人们的感受一样。再次,女子们感知到了可以仿效的“德才兼备”的具体形象。真可谓塑一人而成三物。几种来自不同方面的见仁见智、各取所需的审美观,在同一人物身上找到了各自的结合点,也使得不同的认识与教育作用统一在一个整体上,从而使《孔雀东南飞》传颂千古,刘兰芝这一形象也像芝兰一样散发出沁人心脾的芳香。这也许就是刘兰芝这一形象的社会意义所在。
从社会文化方面解析美国俚语
陈
(青海师范大学,青海西宁
摘要: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们借助语言保存和传递人类文明的成果。俚语是亚文化的语言载体,在整个语言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是在日常生活中被总结出来的一种简洁、诙谐、富有韵味等特点的非规范性地方性的语言。通过对它的了解,可以感受到其发明者和使用者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本文从社会文化方面对美国俚语这一极具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现象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究和解析。
关键词:美国俚语社会文化社会特征社会功能美国文化
一、美国俚语的定义、起源与形成
(一)定义。
在了解美国俚语的起源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确俚语的定义。《韦伯斯特第三版新国际词典》对俚语做了如下概述:(1)俚语是吸毒者、囚犯、黑人、流浪汉等使用的语言,他们使用这种语言的原因是不希望让别人知道他们所说的内容的真实含义,现在被称为暗语;(2)僵语是高度口语化的极其不规范的语体,由新语和特定的修辞构成,具有幽默风趣、生动形象、言简意赅、色彩丰富等特点。通过这两条详述的定义,我们不难发现,俚语的产生是基于一定的社会群体、行业领域、生活方式、文化和历史背景的,它的产生绝非历史的偶然。
(二)起源与形成。
1. 美国俚语是源于各种亚文化群的专用语言
俚语的产生与社会、历史、文化、种族等均有联系。美国俚语是来源于各种亚文化群的专用语言,美国社会丰富的亚文化为美国俚语的产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它的创造者包括黑人、罪犯、士兵、水手、吸毒者、赌徒、牛仔、各层次的学生、爵士乐手、运动员、铁路及其他运输业员工、移民和少数民族等。他们在社会上的特殊地位和身份使他们不愿意别人听懂自己说的话的含义,所以他们的方言、行话、粗俗语等逐渐形成了这种特定的非规范性语言”。[1](P130)在十八九世纪开发美洲及后子之间的联系在于句式,句式决定一个句子流畅程度,决定一个句子艺术程度。2010年的江苏考试说明中明确提到对句式的考查,要“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等,除了要知道外还要知道如何运用。
如,“及得召见,遂见亲信。”其中“见”表被动,它是个被动句,作为得分点,译为“到获得皇帝的召见,便受到皇帝亲近信任”。“土工洊起,民罢于征发,非所以事天也。”这个句子有三个句式,“于”表被动句,“非也”表判断句,还有“所以”固定句式。注意这些可以译为“土木工程再度兴起,百姓被征集调遣搞得疲惫不堪,这不是用来侍奉上天的做法”。
五、“文本”钩
习钩者,武林中并不多见。虽无过人之力,但内力深厚,精于气息吐纳,精通返生之道,屡屡成为扭转战局的定弦之音。而翻译时返回文本也会成为柳暗花明的定音之锤。文本主要指高中课本中的文本和考试时候的文章及平时积累的成语文本,遇到理解不了的实词虚词句式,要能想到回到文本中去理解,这些需要大家有深厚功力,复习时夯实课本中的基础才是关键。
如“购仰妻子急,踪迹至通明家。”“购”不少考生翻译成购
静
来西部的开发过程中,随着西部移民人口流动量不断增大,伴随产生的方言和行话由于贴近生活,比较容易传播,因此发展成为俚语。
2. 美国俚语是美国时代特征的缩影
据史料记载,美国俚语源于著名的“五月花号”船上。当时来自英国不同地方的清教徒乘此船来到美洲新大陆探险,途中各个地方的方言和不同社会阶层及行业的行话、黑话汇集在一起,人们相互交流,逐渐被广为流传,形成了美国俚语的雏形。到了二十世纪,美国俚语进入飞速发展时期。美国经历的许多战争(如两次世界大战、越南战争、朝鲜战争、冷战等)及伴随产生的社会问题(如种族歧视、民权运动、同性恋等),促进了俚语的大量产生,因而俚语反映了美国社会及时代发展的方方面面,如baby boomer是二战后的二十年中由于政府鼓励生育,在人口激增时期出生的人。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俚语还有五十年代的beat-niks(垮掉的一代),六十年代末的hippies(嬉皮士),dink(丁克)等。社会不同职业群体也产生了很多俚语。如在美国历史上出现的scab表示不参加罢工的人或不参加工会组织的人;striker-breaker则表示破坏罢工者。
3. 美国俚语是美国人逆反心理的体现
美国人的逆反心理为俚语的发展提供了动力。“美国人喜欢创新,崇尚自由,而且美国是一个尊崇个性发展的国家,所以美国人大多乐观、反叛并且有一种强烈的逆反心理,即越是禁忌的东西他们就越是想去冲破、去超越。美国人这种逆反心理的价值取向为俚语的发展提供了原动力,美国俚语也正好顺应了美国人这一心态。因此,美国俚语的产生是人们在正常社会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下思想冲破禁忌的反向推动作用的结果”。[2](P260)美国是一个高度开放的国家,对一些社会敏感问题也常常借助俚语进行表达。如俚语在“死、毒品、同性恋”等方面的表达形式丰富多彩。例如,AC-DC指既搞同性恋又搞异性恋的人,les(lez)指女同性恋,gayz指男同性恋者。
从上面三点可以看出,美国人通过创造这些俚语宣泄情感,表达内心世界,展示个性,因而美国俚语从最初产生,一直买,那是不准确的,在必修三《指南录后序》中“穷饿无聊,追购又急。”“购”书上解释为重金收买、悬赏。“踪迹”也得带入原文中去理解,并且落实为“追踪觅迹”。“仰”和“通明”通过文本才知道它们都是人名,这样句子就没有难度了,可翻译为“紧急悬赏捉拿田仰的妻子儿女,追踪觅迹直到沈通明家。”考生翻译时一定要有文本意识,效果会更佳。
六、“整洁”枪
俗语说:“枪扎一条线。”针对的是整体,翻译也讲究卷面的整洁,整洁就是整齐而清洁,包含两个内容,分别是卷面的干净和句子的流畅,整体要求考生做到文从字顺、规范简明、通顺畅达、整齐清洁。翻译时要有认真踏实的态度和及时检查的习惯。只有这样“整洁”枪才能为翻译裁出美丽的外衣。
七、没有武器就是有武器
没有武器就是有武器,没有方法就是有方法。翻译亦如此,不能把得分寄托于方法,只要有深厚的功力,扎实的文言基础,翻译问题便能迎刃而解。
七种武器重现翻译江湖,必将给高考迎考带来“血雨腥风”,不论你使用是“落实”剑,还是“踩点”刀,打下扎实的文言基础才是最厉害的武器。
摘要:本文与古龙小说《七种武器》相结合,提炼出文言文翻译的七种方法,把文言文翻译的注意点与武器结合,让学生更形象地记住文言文的翻译方法,特别是做到注意句子中的重要词语,文言句式翻译的得分点,从而提高学生兴趣,有效得分。
3.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题解析 篇三
李格非,字文叔,济南人。其幼时,俊警异甚。有司方以诗赋取士格非独用意经学著《礼记说》至数十万言遂登进士第。调冀州司户参军,试学官,为郓州教授,郡守以其贫,欲使兼他官,谢不可。入补太学录,再转博士,以文章受知于苏轼。常著《洛阳名园记》,谓“洛阳之盛衰,天下治乱之候也”。其后洛阳陷于金,人以为知言。绍圣立局编元祐章奏,以为检讨,不就,戾执政意,通判广信军。有道士说人祸福或中,出必乘车,氓俗信惑,格非遇之途,叱左右取车中道士来,穷治其奸,杖而出诸境。召为校书郎,迁著作佐郎、礼部员外郎,提点京东刑狱,以党籍罢,卒,年六十一。
格非苦心工于词章,陵轹直前,无难易可否,笔力不少滞。尝言:“文不可以苟作,诚不著焉,则不能工。且晋人能文者多矣,至刘伯伦《酒德颂》、陶渊明《归去来辞》,字字如肺肝出,遂高步晋人之上,其诚著也。”
妻王氏,拱辰孙女,亦善文。女清照,诗文尤有称于时,嫁赵挺之之子明诚,自号易安居士。(《宋史·李格非传》)
4.下列对于文中画波浪线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有司方以诗赋取士/格非独用意经学/著《礼记说》/至数十万言遂登进士第。
B.有司方以诗赋取士/格非独用意经学/著《礼记说》至数十万言/遂登进士第。
C.有司方以诗赋取士格非/独用意经学/著《礼记说》/至数十万言/遂登进士第。
D.有司方以诗赋取士格非/独用意经学/著《礼记说》至数十万言/遂登进士第。
5.对下列加点字词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有司方以诗赋取士,格非独用意经学,著《礼记说》至数十万言,遂登进士第。句子当中,“进士”指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殿试者。
B.绍圣立局编元祐章奏,以为检讨,不就,戾执政意,通判广信军。检讨,是指检查反思自己过错的行为。
C.召为校书郎,迁著作佐郎、礼部员外郎,提点京东刑狱,以党籍罢,卒,年六十一。句子中的迁是古代称调动官职。
D.妻王氏,拱辰孙女,亦善文。句中的“氏”是可以加在远古传说人物后面、世袭官职后面的称谓。
6.下列对原文有关能力的概括和分析,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 )(3分)
A.在当时官府正以诗赋取士,李格因为用心于经学,写有几十万字的《礼记说》而登上了进士第。
B.李格非在自己所写的《洛阳名园记》中认为“洛阳的盛衰,是国家治乱的征候。”
C.李格非被召回朝廷任校书郎,又迁著作佐郎、礼部员外郎,提点京东的刑狱,不久,因为打了道士而受到牵连罢官。
D.李格非认为,做文章贵在诚心,古人的文章仿佛从肺腑中流出来的,原因是他们的诚心具备。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格非苦心工于词章,陵轹直前,无难易可否,笔力不少滞。
(2)文不可以苟作,诚不著焉,则不能工。
一、作品简介
《宋史·李格非传》这段人物传记的文字较为典范,文字浅易,难度适可,故选择此文作为古文阅读题目的材料,无可厚非。
二、参考答案及详细解析
4.B。原句“有司方以诗赋取士,格非独用意经学,著《礼记说》至数十万言,遂登进士第。”其中,“有司”指的是一种官职机构,所以断句的时候要把其意思弄明白,其取士不光取格非一人,因此C和D选项直接错误。其次,“格非著《礼记说》至数十万言”意思是格非写有《礼记说》数十万言,因此不能断开,故A选项错误。(3分)
5.B。B选项目中的“检讨”指的是古代的一种官职,掌修国史。今义是指检查反思自己过错的行为。(3分)
6.C。C选项中主要总结的是李格非的罢官原因是党籍之祸,而不是打了道士。(3分)
7.(1)李格非苦心孤诣精通词章,勇往直前,不管难易可否什么情况,他的笔力从不稍停。(译出大意给2分;“工于”“陵轹”“少滞”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文章不可以随便写,诚心不具备,就不可能把文章写得很好。(译出大意给2分;“苟作”“著”“工”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三、知识内容及能力要求
4.考查考生理解分析能力。四个题目侧重于学生古诗文朗读教学能力,要求学生能够把握句子的标点符号,做好句子的断句。
5.考查考生理解分析能力。文言文基础知识考查,涉及了诸多的方面,这就要求学生平时能够多积累。
6.综合考查对文意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本题目是近几年高考当中常考的题目,要求学生能够综合上下文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能力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7.考查考生对文言文的翻译能力和现代汉语的表达能力。翻译是直达文章思想核心的最基本的途径,学生要联系全文,做到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四、试题价值
本道文言文阅读在命题内容上,对学生积极进行价值引导,既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体现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继往年不考文言虚词之后,又取消了文言实词的解释题,而将文言断句题文意把握题传承下来,考查了与2016年课标题一样的古代文化常识题,令中学生“三怕”的文言文的考查翻出新的
篇章。
参考文献:
[1]陈琛.高中文言文知识教学策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4.
4.文言文《孙权劝学》翻译 篇四
孙权劝学
朝代:宋代
作者:司马光 撰
【原文】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拼音】
chū ,quán wèi lǚ méng yuē :“qīng jīn dāng tú zhǎng shì ,bú kě bú xué !”méng cí yǐ jun1 zhōng duō wù 。quán yuē :“gū qǐ yù qīng zhì jīng wéi bó shì xié ?dàn dāng shè liè ,jiàn wǎng shì ěr 。qīng yán duō wù ,shú ruò gū ?gū cháng dú shū ,zì yǐ wéi dà yǒu suǒ yì 。”méng nǎi shǐ jiù xué 。
jí lǔ sù guò xún yáng ,yǔ méng lùn yì ,dà jīng yuē :“qīng jīn zhě cái luè ,fēi fù wú xià ā méng !”méng yuē :“shì bié sān rì ,jí gèng guā mù xiàng dài ,dà xiōng hé jiàn shì zhī wǎn hū !”sù suí bài méng mǔ ,jié yǒu ér bié 。
【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很多。”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当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的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能和谋略,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吴县的(没有学识的)阿蒙了!”吕蒙说:“志士(君子)分别几天,就重新另眼看待了,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朋友后分别了。
【朗读节奏】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注释】
1、初:当初,起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习惯用词。
2、权:指孙权,字仲谋,吴郡富春(浙江富阳)人,黄龙元年(公元222年)称王于武昌(今湖北鄂城),国号吴,不久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229年称帝。
3、谓……曰:谓,告诉;连用表示“对……说”。
4、吕蒙: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汝南富陂(今安徽省阜南县东南)人。
5、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
6、今:当今。
7、当涂:当道,当权。
8、掌事:掌管政事。
9、辞:推托。
10、以:介词,用。
11、务:事务。
12、孤:古时王侯的自称。
13、岂:难道。
14、治经:研究儒家经典。治,研究。“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等书。
15、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16、邪(yé):通“耶”,语气词,表示反问或疑问的语气。
17、但:只,仅。
18、当:应当。
19、涉猎:粗略地阅读。
20、见往事:了解历史。见,了解;往事,指历史。
21、耳:语气词,表示限制语气,罢了。
22、多务:事务多,杂事多。务,事务。
23、孰若:与……相比如何;谁像(我)。孰:谁,哪个;若:比得上。
24、益:好处。
25、乃:于是,就。
26、始:开始。
27、就学:指从事学习。就,单独翻译为 从事。
28、及:到了……的时候。
29、过:到。
30、寻阳: 县名,在湖北黄梅西南。
31、论议:讨论议事。
32、大:非常,十分。
33、惊:惊奇。
34、者:用在时间词后面,不译。
35、才略: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
36、非复:不再是。复:再,又。
37、吴下阿蒙:指在吴下时的没有才学的吕蒙。吴下,指吴县,如今江苏苏州。阿蒙,指吕蒙,名字前加“阿”,有亲昵的意味。现指才识尚浅的人。
38、士别三日:与读书的人分别几天。三:几天,这里指“几”。士,读书人。
39、即:就。
40、更(gēng):重新。
41、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刮目:擦擦眼。待:看待。
42、大兄: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尊称。
43、何:为什么。
44、见事:认清事物。见,认清,识别。
45、乎:啊。表感叹或反问语气。
46、遂:于是,就。
47、拜:拜见。
48、别:离开。
拓展阅读:文章道理
1)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
2)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
3)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习,坚持读书是有益的。
4)要善于听取他人好的建议或意见并去做。
5)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广泛涉猎就会学有所成。
6) 不但自己要学好,还要催动附近的人也要学习,让社会也一起进步。
7) 做人不能太骄傲,要谦虚。
8)劝人要讲究策略。
9)不能找借口轻言放弃。
10)只要发奋学习,就能积学修业,学有所成。
5.文言文《孙权劝学》课后题 篇五
【小题2】反问语气, 感叹语气
【小题3】只当作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小题4】结合实际(1分)启示(1分)意对即可。
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这几个词语均为该篇中的关键词语,也都是文言实词.其中"辞""过"和今天的意思相仿,注意理解即可."当涂"和"见事"则要在学习中积累.
【小题2】
试题分析:第一个句子,根据其中的"岂 邪"可知是反问句,应读反问语气.第二个句子根据其句子意思,及句末的"乎"可知是吕蒙感慨的话,应读出感叹语气.
【小题3】
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此句中的关键词有“但”“ 涉猎”‘ 耳’等。“但”是只,只是的意思,“涉猎”是粗略地阅读的意思,‘耳’是罢了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小题4】
6.文言文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篇六
1.认知目标
⑴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⑵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2.过程和方法目标
⑴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⑵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测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和其性格特征。
3.情感目标
同学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
1.揣测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和其性格特征。
2.联系生活,让同学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趣引读
1.故事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身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教师讲故事,出示课题、作者并板书孙权劝学)
2.作品、作者介绍
师提问学生,师生齐说,《孙权劝学》选自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
谁能说一下《资治通鉴》是一部什么书?司马光是一个什么人?(提问学生)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教师介绍《资治通鉴》的命名由来并出示。当年宋神宗之所以给这本书命名为《资治通鉴》,有“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意思,其目的是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希望同学们通过孙权劝学这个小故事,也能有所收获。
学习这篇文章的主要目标是:出示课件,生齐读明确。
1、朗读课文,能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读懂文意;
2、通过诵读揣摩人物说话时的语气,体会人物形象;
3、通过阅读、体验、感悟,懂得开卷有益的道理。
二、朗读课文,品味语言
教师出示多层次朗读要求,讲读明确。
(一)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1.下面请大家大声自由朗读课文,要做到读准字音、停顿,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如果碰到生字和不懂的地方,在下面后面的`合作朗读中与大家讨论解决。(教师口述)
2.全体起立,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朗读。先交流自己画出的字词,互相质疑答疑,再小组集体朗读课文。(师提出要求,生起立朗读)
3.小组展示朗读成果。(两个小组)
4.出示全文,教师强调生字,多音字,通假字的读音和停顿不当之处。
5.全班齐读课文
(二)读懂文意,理解内容
1.小组合作,通译全文。(起立)
2.二人小组合作,读译全文。
3.学法点拨
通过我们对文意的疏通,我们知道,我们依然用到了以前翻译文言文常用的五字法,就是,让生说(留替调补删)并出示。明确文言文翻译五字法翻译课文最基本的方法。
(三)读出语气,品味语言
1.要点归纳
通过读译课文,相信大家对本文内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现在你能用一个词语或一句话说出文章的内容或写法吗?(先小组讨论,后自主发言)
课文主要讲了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并得到鲁肃赞扬的故事,从而告诉我们,告诉我们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的道理,正所谓开卷有益。(板书:孙权劝吕蒙学鲁肃赞开卷有益)
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感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文中孙权为什么“劝”,是怎么“劝”的,“劝”的结果怎样?请仔细揣测文章中人物对话的语气来谈。(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品析)
⑴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既严要求,又充溢关心、期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⑵“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耳”(前一句表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责备、恼怒之意,后一句则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足见对吕蒙的关心、保护。)
⑶“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从自身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语气殷切。)
⑷“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既感到十分惊讶,又由衷为吕蒙的进步感到高兴,惊异、赞许之态呼之欲见。)
⑸“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示感叹语气,并非对鲁肃不满,而是表示出吕蒙对自身才略出息后感到很自豪、自得。)
(四)模仿表演,体验反思
1.听录音
2.分角色朗读。谁能比他读得更好呢?一位同学朗读作者话,另三位上台分别扮演孙权、吕蒙与鲁肃,然后进行对话扮演。要注意模仿人物语气,体会说话时人物的心境,演完后同学作点评。
3.谈感悟
刚才我们分角色朗读了课文,想一想孙权三劝的魅力、吕蒙乃始就学后的变化,鲁肃的爱才、敬才,你有什么收获或感想呢?下面我们先小组讨论,再自由发言。(起立)
虚心接受别人的建议。做人不能太骄傲,要谦虚。我们不能总用老眼光来看待别人,人都是在不断地变化着的,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习,坚持读书是有益的。
三、学以致用,拓展延伸
1.拓展延伸
方仲永的变化与吕蒙的变化有何不同,对你有什么启示?(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努力读书,开卷有益。)
2.隔空对话
假如仲永和吕蒙穿越时空相遇了,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哪两位同学能既兴表演一下。
3.现场劝学
7.文言文孙权劝学的教学设计 篇七
《孙权劝学》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本单元是按“名人事迹”板块来编排的,共五篇文章,《孙权劝学》处在本单元的最后一课。这些文章人文内涵丰富,都各自有侧重地写出了名人的品格、气质和生活道路。本文在延续前面四课展现名人风采的同时,也有一些新的变化。
【指导思想及设计理念】
20**版课程标准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是: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另外,课程标准对朗读还专门做了规定: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基于这一目标要求,结合我校“自-精-合-练-测”的教学模式和学生实际,本课教学方案计设强调通过加强朗诵训练、体味人物对话等方式来让学生理解课文大意,并积累阅读浅易文言文的一般知识和方法,从而实现本课教学目标。
【教材分析】
《孙权劝学》是选自《资治通鉴》的一篇小短文,通过写孙权劝导吕蒙学习及吕蒙接受劝告认真学习后发生的变化,点明了学习对于健全人格的作用,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很有教育意义。由于课文篇幅短小,剪裁精当,叙事简练,以人物的对话为主,人物的语言神态惟妙惟肖,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因此深得学生喜爱。
【学情分析】
进入初中以来,学生已学过几篇短小的文言文,对一些文言句式、语感和朗读方法有了初步的认识。同时,七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对写人记事的文章比较熟悉,容易把握课文内容,加之七年级的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有很强的求知欲,对有故事情节的短小课文很容易接受,教师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只给予方法技巧上的点拨指导就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文言实词、虚词的意思及用法,积累成语“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刮目相待”等。
2、过程与方法:反复吟诵,准确断句,体会人物对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课文主旨,联系生活领悟学无止境、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2、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教学难点】
美读课文,理解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体味这段话的情味。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合作交流法、朗读法、比较阅读法等。
【教学准备】
1、发动学生课前收集与本文有关的资料及图片,培养学生围绕主题收集、筛选资料的能力。
2、准备导学案,明确“自-精-合-练-测”教学流程中各环节的要求,方便学生学习及积累。
3、制作多媒体课件,创设有利于学生轻松学习的环境。
【课 型】新授课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译读课文,理解文意;
四、思读课文,感悟主旨;
五、体验反思,延伸训练;
六、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具体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教学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学生讲述“白衣渡江”的故事,教师引导,引出吕蒙人物介绍,结合前面学过的课文《伤仲永》一文的启示,引出学习使人成才的道理,引入本文。
(板书课题)
1、讲述“白衣渡江”的故事。
2、结合课前准备的资料,介绍吕蒙及其经历。
通过讲述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文中人物及其事迹,为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做铺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结合导学案)
1、《资治通鉴》及文中人物简介。
2、教师范读课文。
3、学生朗读,互评。读准字音、停顿、节奏、表情,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幻灯显示文言文朗读三部曲:读准字音、读通文意、读好停顿和句读。
4、自由朗读、齐读。
5、结合记叙文六要素
简洁概括故事主要内容。
1、学生结合注释,交流自主学习成果。
2、学生回顾文言文朗读方法,朗读、互相评价。
3、用一句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①文言文教学,教师的朗读起到引领示范作用;②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生文言文的朗读习惯;③简洁概括主要内容,有利于整体把握文意,为译读课文做铺垫;④学生评价调动学生积极性。
三、译读课文,理解文意。
1、自由朗读课文,根据课下注释,逐句理解课文大意,口头翻译。完成导学案“自主学习”部分。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当涂掌事
蒙辞以军中多务
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
见往事耳
卿今者才略
即更刮目相看
非复吴下阿蒙
(2)古代称呼表示的含义。
卿、孤、博士、阿、大兄
(3)解释古今异义词。
博士、往事、过
(4)翻译句子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2、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不理解的字、词、句。
3、全班交流释疑:讨论交流各小组存在的疑问。
4、自主学习、小组交流成果展示:学生在讲台上口头讲解课文翻译,并解释加点字词。学生质疑、评价,教师点拨、评价。(幻灯出示原文,并给重点字词加点)
1、自由朗读,口头翻译课文,带着问题自主学习。
2、四人小组交流释疑。
3、展示学习成果,相互交流,指正。
①以学生的“学”为主,结合导学案,尽量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来完成学习任务;②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精神、大胆质疑精神;③
学生展示,巩固新知,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④夯实文言文基础。
四、思读课文,
感悟主旨。
轻声朗读,思考:
1、本文讲了怎样一个故事,照例子填空。
孙权(劝)学-吕蒙( )学-鲁肃( )学
2、孙权为何要劝吕蒙学习?请从原文中找出这些语句并说说他是如何劝吕蒙学习的。
3、劝说效果怎么样?从文中找依据,并分析。
4、为什么有这样的效果?试从劝说的语言及人物性格特点分析原因,并完成板书设计:
孙权学:对部下既 ,又能循循善诱,耐心教导,好学。
吕蒙()学:有军人的坦诚豪爽,也 ;学有所成。
鲁肃()学: 才, 才,对朋友的进步由衷的 。
5、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揣摩说话者的语气,体会人物的心理。
6、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本文主旨。
1、诵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
2、结合文本思考问题,感知人物形象,并在相应的句子旁作注解。
3、全班交流学习成果,分析人物性格征,理解课文主旨,领悟学无止境、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4、分角色朗读,在相互评价和鼓励中体会人物对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①在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思读课文、交流等方式,理清文章层次。②让学生深切体会到三个人物的口吻、语气与神态,进一步领会与感悟: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五、体验反思、延伸训练。
幻灯显示问题:
1、有两则成语典故涉及到本文,你知道是哪两则成语吗?请解释成语的意思并造句。
2、学过本文之后,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结合《伤仲永》一文深入引导,使学生深切感受到学习的重要性。
3、假如咱们班有一名同学产生厌学情绪,如有以下不良行为:作业不按时完成,不专心听讲,挤出时间看漫画书,沉迷网络等现象,你是他(她)的好朋友,你该怎么劝他(她)?请写在导学案上。
4、学生展示交流劝说词。
1、学生谈启示,并可结合课前搜集的有关学习的名言警句来谈。
2、运用本课所学所感,写下真诚的劝语,学习人物真诚、善劝的特点和现身说法的劝说技巧,力求劝说效果达到最佳。
3、相互交流,深刻感悟学无止境、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①巩固课内知识,并学以致用;②通过写“劝说词”训练,体现了“听、说、读、写”相结合的教学理念,也激发学生进一步领会:读书学习的重要性;③延伸拓展,通过比较《孙权劝学》和《伤仲永》,谈启示,深化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六、课堂总结,
布置作业。
1、教师小结:本文通过孙权劝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出息的故事,告诉我们:学习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的道理。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们的古人也说过“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让我们以方仲永为鉴,以吕蒙为榜样,用知识武装自己,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2、课后作业:搜集古人苦读的故事,并结合学习本节课的启示,写一篇读后感。
1、和老师一起总结本节课的收获,体会主旨。
2、准备完成课后作业。
此环节设计使学生不仅在课内受到情感熏陶,深刻认识读书学习的重要性,并主动读书学习,而且体现了“听、说、读、写”相结合的教学理念。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才学尚浅
↓
孙权劝学——吕蒙就学:刻苦学习——鲁肃赞学
↓
学有所成
学习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
【教学反思】:
《孙权劝学》是一篇文言文自读课文,故事性很强。这篇文言文课文词句方面的障碍少,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教学时围绕着两条线展开:一是朗读课文,理解积累文言词汇,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齐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课文,体会人物说话的语气,把握人物形象;通过自主合作学习方法掌握文言知识。二是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联系生活领悟学无止境、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从教学的实施过程看,有成功之处,也有不足处:
成功之处:
1、教学设计能紧扣教学目标,体现新课改理念。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参与面广,参与度高。
2、善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导入环节,通过“白衣渡江”的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为课文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在“体验反思”环节中,通过写“劝说词”并交流的训练,既体现了“听、说、读、写”相结合的教学理念,又进一步深化了学生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3、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课文理解并不难,疏通理解时,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提出疑难词句,学生与老师一同解答,这样便于因材施教,发现并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难点,也能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调动学习积极性。疏通课文时,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对着幕布上的句子进行翻译,有利于纠正学生对着翻译书的习惯,有利于培养即席说话的能力,结合语境整体理解句子与表达能力,培养文言语感。
4、朗读一直贯穿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开展了以教师范读,教师点名读,让学生分角色朗读。以读带讲的效果很好,而且能读出了人物的语气语调。
5、能对学生及时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把方仲永和吕蒙进行对比,使学生在对比中进行反思。
不足之处:
1、基础知识的学习用时较长。由于学生学习基础的把握不够,以至于在译读这一环节所花时间过多。
8.劝学文言知识 篇八
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绳,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再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聪明机智,而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
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比原来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比原来加大,可是听的人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行千里,借助舟船的人,并不是能游水,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本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里兴起了;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从这儿产生了;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自然会心智澄明,也就具有了圣人的精神境界。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就在于不停地走。(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
(1)通假字
1、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輮”通“煣”,用火烤使木弯曲)
2、知明而行无过(“知”通“智”,智慧)
3、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天赋)
4、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暴”通“曝”,日晒)
5、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致”通“至”,达到)(2)古今异义
博学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参古义:验,检查。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今义:参加,参考。
疾古义:强。例:声非加疾也(这里指声音宏大);疾风知劲草。今义:疾病,快。假古义:凭借,借助。例:假舆马者。今义:与“真”相对。
金古义:金属制的刀剑。例:金就砺则利。今义:金子。
爪牙 古义:爪子和牙齿。例:蚓无爪牙之利。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
用心 古义:思想意识活动。例如:用心一也。今义:读书用功或对某事肯动脑筋。
(4)特殊句式与固定格式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9.劝学文言文解析 篇九
伤 仲 永(12分)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杨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孙 权 劝 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解释加点词。(2分)
泯然( )众人矣 卿今者才略( )
2.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但当涉猎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B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蒙乃始就学
C 即书诗四句 孤常读书 D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蒙辞以军中多务
3.翻译句子:(4分)
⑴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2分)
翻译:
⑵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2分)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伤仲永》运用 表现手法;而《孙权劝学》用 形式展开故事情节两篇文章同样说明了 。(10个字内)(4分)
1.消失 才能谋略 2.A
3. (他的父亲)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士别三日(读书人、有志向的.人分别三天、几天)就要重新另眼看待,
10.劝学文言文解析 篇十
一、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同“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⑵虽有其槁暴,不复挺者。(有:同“又”。暴:同“曝”,晒干。)
⑶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同“智”,智慧)
⑷君子生非异也。(生:同“性”,天赋,资质。)
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同“授”,教授。)
6、或师焉,或不焉。(不:同“否”。)
二、找出下列各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一)名词作动词。
⑴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泳)
⑵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低于)
(二)名词作状语。
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天)
⑵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向上,向下)
(三)形容词作名词 ⑴其曲中规。(弯曲的弧度)
⑵吾未见其明也。(高明的地方)
(四)意动用法。
⑴吾从而师之。(以„„为师。)
⑵而耻学于师。(以„„为耻。)。
⑶孔子师郯子。(以„„为师。)
三、明确下列各句中的古今异义
⑴輮以为轮。
古义:把„„做成今义:认为
⑵金就砺则利。
古义:文中指金属制成的刀剑等
今义:黄金
⑶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广泛地学习
今义:学问广博精深
⑷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5、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不一定
今义:不需要
6、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古义:无论
今义:没有,常为否定副词
7、吾从而师之。
古义:跟随、而且
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
8、今之众人。
古义:一般人
今义:许多人
9、小学而大遗。
古义:小的方面学习;
今义:指小学教育的阶段
四、辨析下列各句中重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一)而
⑴连词,表转折。
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⑵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⑶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⑷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⑸惑而不从师。
⑹小学而大遗。
⑵连词,表修饰。
⑴吾尝终日而思矣。
⑵吾尝跂而望矣。
⑶登高而招。
⑷顺风而呼。
⑸则群聚而笑之。
⑶连词,表递进。
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⑵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⑷连词,表并列。
⑴蟹六跪而二螯。
⑵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5、连词,表承接。
⑴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⑵人非生而知之者。
⑶吾从而师之。
⑷择师而教之。
(二)焉
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于之,从这里)
⑵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兼词,于之,从这里)
⑶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句末语气助词,了)
(三)之
⑴代词。
⑴青,取之于蓝。(代靛青)
⑵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代“冰”)
⑶人非生而知之者。(指代知识、道理等)
⑷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指代童子)
⑸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
⑹郯子之徒。(代词,这)
⑺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指代李蟠)
⑻圣人之所以为圣。(指代这件事)
⑵助词。
⑴不如须臾之所学。(用于定语和中心词间,无实义)
⑵彼童子之师。(的)
⑶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的)
⑷古之学者必有师。(的)
⑸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的)
⑹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的标志)
⑺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的标志)
⑻道之不传也久矣。(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⑼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⑽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⑾六艺经传皆通习之。(音节助词)
(四)于
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从,比)
⑵善假于物也。(介词,表对象,可不译)
⑶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比)
⑷而耻学于师。(向)
⑸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对于)
⑹其皆出于此乎?(从)
⑺不拘于时,学于余。(被,向)
(五)乎
⑴介词,相当于“于”。
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对)
⑵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在,比)
⑵语气助词。
⑴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表反问,译为“吗”、“呢”)
⑵其皆出于此乎?(表揣测,译为“吧”、“呢”)
⑶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
⑷呜乎!师道之不复也可知矣!(表感叹,与“呜”连用,译为“唉”)
(六)其
⑴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
⑵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平吾前”者)
⑶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
⑷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
⑸其可怪也欤。(副词,与也“欤”配合表反问语气,相当于“这不是„„吗?”)
(七)也
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连用,表判断)
⑵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⑶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⑷其可怪也欤。(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
五、找出并解释下列各句中一词多义的词语。
㈠师
⑴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
⑵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从师求学)
⑶吾从而师之。(以„„为师)
⑷吾师道也。(学习)
㈡传
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传授)
⑵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流传)
⑶六艺经传皆通习之。(解释经文的著作)
㈢则
⑴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却)
⑵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就)
㈣惑
⑴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疑惑)
⑵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糊涂)
㈤行
⑴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走路)
⑵余嘉其能行古道。(履行)
(㈥复
⑴师道之不复可知矣!(恢复)
⑵虽有槁暴,不复挺者。(再)
㈦所以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用来„„的)⑵圣人之所以为圣。(„„的原因)
㈧道
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
⑵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传统)
六、明确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
(一)判断句
⑴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⑵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⑶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⑷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⑸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二)省略句
⑴輮以(之)为轮。
⑵假(于)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⑶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
⑷吾从(之)而师之。
(三)状语后置
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⑵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⑶善假于物也。
⑷而耻学于师。
⑸师不必贤于弟子。
⑹学于余。
(四)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五)宾语前置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六)被动句
⑴不拘于时。
七、翻译下列重点语句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君子广博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验反省,就能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
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君子的天赋不是和一般人不同,是他们善于借助客观条件啊。)3.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我曾经整天地思考,不如片刻学习的收获大。)4.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所以不积累小步,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外;不汇聚细流,就没有办法成为江海。)
5.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雕刻一下就放下不刻,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雕刻而不停止,金属和石头也能雕刻。)
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是因为用心专一。)
7.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的人。)
8.吾师道业,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我学习的是道理,哪里计较他生年比我早还是晚呢?)9.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因此,不论地位高贵还是地位低贱,不论年长还是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也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10.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那些教育儿童的老师,教孩子们读书,让他们学会停顿断句的,并非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释疑难的老师。)
1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断句停顿不理解,向老师学习,疑惑不能解决,却不向老师求教,小的地方学习,而大的方面丢弃,我看不出他们是明白事理的。)
1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学生高明,懂得道理有先有后,技能学业各有专门研究,如此罢了。)
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题。
郑玄字康成,北海高密人也。玄少为乡啬夫,得休归,常诣学官,不乐为吏,父数怒之,不能禁。遂造太学受业,师事京兆第五元先,始通《公羊春秋》《九章算术》。又从东郡张恭祖受《礼记》《左氏春.秋》《古文尚书》。以山东无足问者,乃西入关。因涿郡卢植,事扶风马融。
融门徒四百余人,升堂进者五十余生。融素骄贵,玄在门下,三年不得见,乃使高业弟子传授于玄。玄日夜寻诵,未尝怠倦。会融集诸生考论图纬,闻玄善算,乃召见于楼上,玄因从质诸疑义,问毕辞归。融喟然谓门人曰:“郑生今去,吾道东矣。”
玄自游学,十余年乃归乡里。家贫,客耕东莱,学徒相随已数百千人。及党事起,乃与同郡孙嵩等四.十余人俱被禁锢,遂隐修经业,杜门不出。
灵帝末,党禁解,大将军何进闻而辟之。州郡以进权戚,不敢违意,遂迫胁玄,不得已而诣之。进为设几杖,礼待甚优。玄不受朝服,而以幅巾见。一宿逃去。后将军袁隗表为侍中,以父丧不行。国相孔融深敬于玄,屣履造门。
时大将军袁绍总兵冀州,遣使要玄,大会宾客,玄最后至,乃延升上坐。绍客多豪俊,并有才说,见.
①玄儒者,未以通人许之,竞设异端,百家互起。玄依方辩对,咸出问表,皆得所未闻,莫不嗟服。时汝南应劭亦归于绍,因自赞曰:“故泰山太守应中远,北面称弟子何如?”玄笑曰:“仲尼之门考以四科,回、.赐之徒不称官阀。”劭有惭色。绍乃举玄茂才,表为左中郎将,皆不就。公车征为大司农,给安车一乘,..所过长吏送迎。玄乃以病自乞还家。
(节选自《后汉书·张曹郑列传第二十五》)
【注】①乡啬夫:乡中小吏,掌管诉讼和收赋税。②方:法,这里指儒家正统学说。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遂造太学受业 受:同“授”,传授。.B.以父丧不行 以:认为,以为。.C.因自赞曰 赞:夸耀 .D.回、赐之徒不称官阀 之徒:这些人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①乃西入关 ②乃使高业弟子传授于玄 ..③乃召见于楼上 ④十余年乃归乡里 ..⑤绍乃举玄茂才 ⑥玄乃以病自乞还家 ..A.①③④ B.①③⑤ C.②④ D.④⑥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①玄少为乡啬夫 ②不乐为吏 ..③进为设几杖 ④后将军袁隗表为侍中 ..⑤公车征为大司农 ⑥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A.①②⑥ B.②④⑤ C.①③④ D.③④⑥
4.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郑玄志于治学和淡泊名利的一组是 A.①遂造太学受业,师事京兆第五元先
②玄日夜寻诵,未尝怠倦 B.①玄因从质诸疑义,问毕辞归
②不受朝服,而以幅巾见 C.①玄最后至,乃延升上坐
②玄乃以病自乞还家 D.①见玄儒者,未以通人许之
②国相孔融深敬于玄,屣履造门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玄自幼好学,无意仕途,一心寻师问道,研究学问,先后从师于第五元先、张恭祖、马融等人,终于学有所成。
B.郑玄游学十多年后回家,因为家境贫穷,只好到东莱为别人佣耕,即便这样,追随他学习的学生也有成百上千了。
C.郑玄因为大将军何进是当权者的外戚,不敢违意,不得已应召,但他只是以普通儒生的身份拜见何进,且住了一夜就逃跑了。
②D.郑玄被袁绍举荐为茂才,并被上表推荐为左中郎将,他都没有就任;朝廷征召他为大司农,他却借口有病自请回家。
6.把下面的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山东无足问者,乃西入关。(3分)
(2)玄因从质诸疑义,问毕辞归。(3分)
(3)玄依方辩对,咸出问表,皆得所未闻,莫不嗟服。(4分)参考答案:1.D(A项为“接受”;B项为“因”;C项为“引荐”。)
2.B(①③⑤均为连词,于是,就;②为副词,只,仅仅;④为副词,才;⑥为连词,却。)3.B(①②④⑤均为动词,担任,做;③为介词,替;⑥为动词,成为)
4.B(A项,①②都表现郑玄志于治学。C项,①是说因郑玄才高而被袁绍请到上座,没表现志于治学。D项,①陈述的是袁绍宾客对郑玄的印象,不表现郑玄志于治学)5.C(“郑玄因为大将军何进是当权者的外戚,不敢违意”错,应为州郡长官因为不敢违背何进的意旨,就逼迫威胁郑玄,郑玄不得已前去应召)6.(1)郑玄认为在山东没有值得求教的人,于是他往西入关。(3分。以:以为,认为,翻译成“因为”也可;无足:不值得;西:往西,向西。每处1分)
(2)郑玄趁机向马融请教各种疑难问题,问完之后就告辞回家。(3分。质:询问,请教;疑义:疑难问题;辞:告别。每处1分)
(3)郑玄依照儒家学说答辩应对,内容都超出了问题本身,大家都得到了闻所未闻的知识,没有人不慨叹佩服。(4分。辩对:答辩应对;出:超出;表:外,这里指比问题本身更深广的内容;嗟服:慨叹佩服。每处1分)【参考译文】
郑玄,字康成,北海高密人。郑玄年轻时在乡里做掌管诉讼和收赋税的小吏,每逢休假回家,常常到学校里读书,不喜欢做官吏。父亲为此多次发火,也不能制止他。郑玄于是到京城太学去学习,拜京兆人第五元先为师,开始掌握《公羊春秋》、《九章算术》。后又跟从东郡人张恭祖学习《礼记》、《左氏春秋》、《古文尚书》等。因为在山东没有值得求教的人,于是他往西入关。通过涿郡的卢植,拜扶风人马融为师。
马融有门徒四百余人,而能够进入厅堂听他亲自讲课的仅五十余人。马融平素骄傲自负,郑玄拜在他门下,三年都不能见他一面,马融只是让自己的高材生给郑玄授课。郑玄日夜探究、诵习,从未有过丝毫懈怠厌倦。有一次遇上马融召集门生研讨图纬,听说郑玄善于计算,于是在楼上召见他。郑玄趁机向马融请教各种疑难问题,问完之后就告辞回家。马融很有感触地对学生们说:“郑玄现在离开了,我的学问到东方去了。”
郑玄独自出外游学,十多年才回到家乡。家境贫困,郑玄在东莱为人佣耕,这时跟随他学习的学生已经有成百上千了。等到党锢之祸发生,他就和同乡孙嵩等四十多人都被禁止做官从政。于是郑玄就埋头研习经学,闭门不出。
汉灵帝末年,党禁解除,大将军何进听说郑玄很有才能便征召他。州郡长官因为何进是当权的外戚,不敢违背他的意旨,于是逼迫威胁郑玄,郑玄不得已前去应召。何进为他准备了几案和手杖,礼遇十分优厚。郑玄没有接受朝服,只穿戴普通人服饰来拜见何进。住了一夜就逃走了。后来将军袁隗上表推荐他担任侍中,他因为父亲去世没有就任。国相孔融非常敬重郑玄,急急忙忙到他家拜访。
【劝学文言文解析】推荐阅读:
高中文言文翻译劝学09-05
文言文《劝学》原文及翻译10-15
送东阳马生序与孙权劝学和行路难的语文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11-12
高中文言文鉴赏解析07-18
高考语文文言文断句解析09-02
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解析06-30
劝学教案用07-03
《孙权劝学》学案07-09
劝学朗诵08-03
劝学读后08-16